續藏經 律宗問答
日本 俊艿問 宋 了然.智瑞.妙音答
律宗問答卷上
南山三觀問
日本國俊芿法師出三十問
第一答臨安府不空教院了然律師
第二答會稽極樂院智瑞律師
第三答芝嵓淨懷淨梵妙音律師
問沙彌篇云經中乃多要唯三位所言經者正指何經耶。
答首標所出正是能詮觀行所宗最為急要備如予所撰通真記中引之無惜一覽。智瑞久聞名字之香未瞻庭角之秀嘉定己巳仲秋忽得教觀五十問乃審所云云異科欲兩國學宗徹見律海淵底故詰之耳聊依見答且類螢光苟有未安更呈鼠伎是月望日會稽郡姚江極樂座主智瑞頓首拜上日本國師(座前)。
答總一代教三觀可攝看別章即知所詣。
答性空則宗阿含相空則宗般若唯識乃宗楞伽等經。
問何以初標云經中而至列釋中於唯識觀全依論耶。
答甞聞圭峯禪師云經隨機說論逐經通故觀行之文雖出諸經而修證執儀詳諸論如性空觀出成實論宗阿含等經相空觀出中觀等論多宗般若唯識觀出攝論唯識論同宗十地楞伽等經故使文中經論齊舉。
答此借論證四位通修非是立觀全依於論。
答菩薩既宗諸經而造論是以觀法論中互明不妨前後經論雙舉。
問言三觀者為祖師自立為古人立耶若云古人立者夫大師立義總無混漫若引用時或著舊他之言或具標彼名字然此三觀出於事鈔懺篇沙彌篇業疏受戒篇並不涉古定之言驗知吾祖獨斷之智撮要經論略出三觀若云不爾有人云結文中廣如凡聖行法者指道整禪師所述準知今家三觀全出彼文耶。
答夷夏同風古今而不可易者道理也自大法東流一代時教諸宗通判大小偏圓事理頓漸之說或異或同離時合至於有之為有空之為空今古同然不可易也吾祖稟生知之慧窮神化之源建立一宗雖無區判藏教之文然三種觀行統拾一代教始之於有次之於空終之於中今古冥符不可易也豈待旁人言然後言之耶故云經中乃多要三位等則知吾祖三觀專宗經論爾或指同整師行法者蓋理也聊知見之不異爾況吾祖弘律律唯持犯至於觀行略舉大綱而已整師教理既同文義且備故指同之豈云全用者耶。
答三行則出於道整禪師三觀則見於南山律師祖然而觀行豈應相離若或不出彼文者大師不應類指今彼文既亡安知全依與不全依耶。
答吾祖所立三觀一依經論而指道整禪師凡聖行者乃例用耳。
問今家三觀為總攝盡諸經觀法耶若云攝盡以瓔珞仁王假觀在何觀耶若云不攝鈔文何云不出三種。
答隨經求觀觀相實多故云經中乃多也以觀攝經經無不盡故云不過三種也但知瓔珞仁王在何時教則經眾之觀自然有歸爾若爾假如仁王經是般若部類屬空宗之經小菩薩既宗般若修相空觀則是空觀明矣經中假觀何以配之若菩薩觀法如幻然後入空則是從假入空也故大師云諸法本相是空(空也)唯情妄見(假也)安菩薩觀法非假直爾便空也耶唯識亦爾外塵本無(空也)實唯有識(假也)攝論云知此識是假有通達俗(俗即假也)但諸經單複前後圓別不同總相言之無不攝也。
答瓔珞仁王等經從空入假從假入中此即次第三觀賢首收屬般若空相宗中此即空相觀攝。
答今家三觀攝盡諸經如瓔珞仁王假觀正屬唯識觀攝以唯識通三觀也歸敬儀云唯識有是通達俗俗即假也。
問性相二空並通大小故大品楞伽盛明性相二空此豈性空不通大乘佛性論云二乘之人約虗妄觀無常等相以為真如既云無常等相豈非相空通於小乘若爾祖師有何深意偏以性空為小相空為大況天台常破古師性相二空分對大小者。
答性相二空名通行局吾宗小能言之但云大能攝小言相空必兼性空不通大言性空必不兼相殊知性空之言上通佛果則唯識深理證無性無性亦是性空內典錄云大乘義本性空極於教宗(文廣不引)相空之說下通小觀成實論云諸陰相在則我心不畢竟斷以因緣不空故若滅五陰相爾時乃名空相具足以此文證其通可知然大師時以性相分對大小者深有所以蓋隨執用觀利鈍巧拙兼對不同亦隨經論所出有異略見後人法二空答中廣如所撰二空章并通真記釋正觀文中明若論對法爾當然天台所破未詳何意。
答二空通大小者欲知此意請看辨二空章則皎如觀掌若祖師偏以性空為小乘此是法上橫計之性故阿含等云先以人空不見色性乃至不見識性此但空橫計之性故屬小乘若空法相名為相空非大是何以小乘不能空法相故故賢首云縱空法相亦未究竟此亦細辨二空章中。
答性相二空通于大小固不須論吾祖以性空偏對小者以小乘人多執人法直修性空大乘之人即色見空宜修相空此蓋法爾當然豈以名隨而妨義局耶所以天台引古破者亦約通而難局也。
問小乘之人於何立修性觀耶(然律師同在下答)。
答諸論所示利鈍不同利則三生一生種二生修三生證為鈍根者六十劫則屬次二十劫修折玄具引不必致疑答初心即修此如外凡位四念處等即性空也。
問小菩薩於何位云修相空觀耶又於何地位成佛耶。
答此二行人並在初心便修此觀觀成執盡證理極處即名成佛斷證位次各如本論若爾初心便修何故業疏云小乘極處人法二觀耶答小乘諸部總有八宗前淺後深深者破法體名得二空故云極處淺者觀色至一極微觀心至於一念色心既在法執未去故非極處此謂極極非位極也縱約位判必據所詮今約起修不妨初心雙修二觀故云在凡不學安有克聖之期等。
答依智度論云小菩薩欲觀法空反為空迷故於十信位先修人空至十住位則修相空具如辨相空中又云於何立成佛耶 答於當教妙覺成佛耶。
答此觀投足便修於大品乾慧等第十成佛也。
問以大論所明六度菩薩於今二菩薩中攝在何位若云攝在小菩薩位者今小菩薩觀於如幻即空之理在於因位斷惑證理彼六度菩薩專於事度全無斷證為爾彼此天隔無由相攝若云大菩薩位全無此理若云都不攝者祖師判位豈有攝機不盡之失耶。
答圭峯云施等事福通三乘人敬心所修所舉大論雖未披考彼文然以意詳之彼六度菩薩既未證理未可定判可如圭峯通乎二行但然彼般若一度修何行相若但運心志求空理雖未證理准知即是小菩薩攝若觀唯識即大菩薩若此攝機何者不盡。
答事度菩薩斷證同前二乘故云全無斷證安有攝機不盡之失。
答今家性空判為小乘六度菩薩伏惑何因屬小乘攝若小菩薩修達相空觀乃屬大乘非此所攝。
問小菩薩名言為義立為有文耶。
答古德立言言必有本但披尋未廣未觀誠文近代宗鏡錄中以藏教為眇目二乘以通教為夜視小菩薩未知召宗通教果名小菩薩否。
答智度論云今小菩薩不迷空故又法華云又諸子專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決定無疑是名小樹疏家所釋並指小菩薩經論明文如鏡可照。
答小菩薩名正出攝論非義立也。
問人法二空通大小乘耶若云通者事鈔二篇並局小乘業疏明判小乘極處人法二觀若云不通歸敬儀云三乘聖賢深淺有異至於入證唯在二空爾者兩樣有妨如何通會。
答二空通被三乘儀文具顯不足疑矣正由三乘通有二空故得疏鈔小乘觀中亦明二觀矣人皆知小菩薩為空然不知相空亦人法二空也故大師云諸法本相是空此中諸法即五陰等法也本相即五陰之法相也法相既空故名相空般若云是諸法空相等但有會淺之能故小菩薩真言相空而必兼性空矣又大師云小菩薩觀事生滅知無我人善惡等相空既無我人豈無性空耶亦如二空章通真記中廣之。
答二空通三乘判屬小乘極處者約小乘二空為言指三乘淺深者各就三乘限域為語請考二空章即了此疑耳。
答人法二空通小乘也性空即二空者性即我執(人我法我)能空此我即人法空事鈔沙彌篇相空觀觀知無我人亦空人法何言二篇並局小乘歸敬儀云至理極無越人法二空此即唯識亦二空也性空唯識既通二空是故文中列名不定。
問人法二空但單被鈍根小乘耶若云然者釋論中為鈍根人說於生空為利根人說於法空若云不然鈔疏二文並以人法單被一人全不分於利鈍者乎。
答二空既通三乘何得不兼利鈍但隨機入觀巧拙不同致立觀門不無偏對釋論所明化儀令爾故賢首云對小乘人但說人空不說法空(此謂鈍根正得人空)縱少說法空亦未明顯(此謂鈍根兼得法空)今家所明不異此說雖以二空對於小鈍葢人空一觀是其當教於彼法空分得而已對諸小執紛然不同麤細假實破立乃異莫不皆是折色明空(天台光明文句記雖云曇無德部計然撿成論但有折色觀耳)少說之義於茲可見菩薩亦是知法如幻體色即空豈非法空正被菩薩利根大士法執既空豈容人執而不空耶是知二空通被利鈍不好人法隨機偏對。
答人法二觀通被三乘奚止利根而已文見歸敬第九十正觀中亦有別章幸希一見。
答人法二空通被利鈍若三觀相望則前鈍而後利今此二乘既通三觀於一觀中各兼利鈍不妨二空對二機。
問今家相空觀為屬大乘為屬小乘若云屬小乘凡祖師有三觀不出三處謂鈔懺篇沙彌篇業疏受戒篇並屬小菩薩位所言小菩薩者記主自指如諸般若般若即是全大乘也況沙彌篇釋定慧云若論定慧小觀相空除觀唯識又業疏中大乘極處空識為本空即相空識即唯識此等諸文竝以片言不涉小乘若云不然資持中云前二小乘後一大乘者豈不公達祖師諸文耶。
答業疏云二明大乘小菩薩資持云小研覈未精。
答只因照律師謬以三觀對三宗故有此疑稍知觀行者無不片之。
答相空屬大乘也云資持中前二屬小後一屬大者未見其文據資持(下四三觀)釋三觀標云若大小相對前一是小後二屬大若此分有何相違(然律師答此反斥資持未知得何文義餘所斥者其類若此)。
問資持云若對三宗性空局小唯識局大相空通大小且就相空通大小釋未審今家分通之義出於四分成論於此二部中何部何處說相空願見指出。
答三觀為言前一屬小後二屬大此是定論只緣資持將三觀配三宗故以四分屬小菩薩是故前後文義有差殊不知性空一觀正出成論既判性空全屬小乘那得四分屬小菩薩然成論相空之文如前所引但教理行果各有宗旨大小天乖不當配釋爾。
答此亦前謬分通大乘之言故有此疑雖然成實論有相空之文乃論中通大之意且非相實通小之文故論云觀諸法空則無可得者是也。
答記家於三觀標中約數義分判其大小攝屬己自顯後約三宗分對故言相空通於大小今四分雖屬小乘然有分通之義何妨通大相空雖屬大乘然顯偏真之理不妨通小。
問鈔引攝論證唯識觀荊溪斥云判位大高(以被論唯識觀迴向後心方修故)資持救云特舉深位以彰理妙若爾正為下凡說唯識觀之文出在何處。
答吾宗三觀正為始心事理二懺竝與天台儀範無別如明事懺則指佛名方等晝夜六時禮十方佛又儀文中初舉三身方土次明十佛光化稱揚相量各有戒儀懺悔勸請甄別位置又大師六時禮文甚詳(此與法華懺等是同)儀文續云斯並性絕色心形非識有(此通兩重真俗並是即事而修正與補助儀能禮所禮性空寂等理觀同也)如立理觀具以唯識一觀言之真俗竝觀始終圓解歸敬儀云發心畢竟初後心齊唯識四位凡聖通學今則在凡不學安有克聖之期故須發足竝觀修明自然位聖等(廣有記文避繁不引)是凡夫初心圓觀唯識志求佛果即名此人為大菩薩即說此行為佛果證行是行大非位大也雖謂彼論迴向後心方修唯識者然彼論中從願樂地至究竟位竝觀唯識願樂地者總攝資加二位未聞十向方修之文品緣諸家多說地上為大菩薩今家向大名謂是登地故便荊溪有判位大高之斥殊不知今家所謂大菩薩者葢指乎修唯識者對前相空屬小故稱大爾資持及謂特舉深位以彰理妙者未免將錯就錯也。
答荊溪訛之在前資持謬之於後屈抑祖宗唯識妙觀扶持荊溪謬破之義無過資持記主倩熟讀辨判位大高之文方見吾祖立觀被凡之旨。
答正謂下凡說唯識觀者攝論云唯識通四位蓋此四位皆修唯識但彼論中初後所修淺深有異以見道已去修真唯識此位以前修影像唯識但不同今家所立初後圓修故歸敬儀云發心畢竟初後心齊唯識四位凡聖通學今則在凡不學安有克聖之期故須發足竝觀。
問記釋唯識自有二種一者真妄和合識二者真識若正用觀時觀於何識耶又不知用修其相如何。
答真妄二識雖楞伽經攝大乘論有判位第九清淨真識之文然今家圓觀真俗竝觀言俗則妄識真源語真則真識妄末三性一法三智一心如即水之波猶鑄金之像初心欲修其相如此若憚二識真俗別大非祖意。
答大師妙處在止觀雙遊真俗竝運記家不達却將唯識強分二種看辨境觀方達祖意。
答記家指第八識體本清淨以為真識隨緣妄動即和合識是則二識一體正用觀時不可一癈或云真識者即是常住本淨真心中道一實境界(文)若離諸分別之想直達真識則為理觀正如荊溪云唯識理觀謂一切無非法性若於一切時隨緣動念衣食四儀悉能了知一識流變則為事觀今此事觀雖不論推撿然約運為故得名事事理總別名異義同言理則非弃俗而求真言事則非弃真而求俗乃本末之異耳。
問將上二識會下之總別二觀以否(然師不答)。
答總別二觀及二種識俱是強分豈是致詰。
答義如前。
問所謂總別二觀者為記家義立為出本論及祖文耶。
答總別二觀記家意言攝論祖文竝無此說。
答指斥如上。
答總別二觀義出經論言出記主。
問記主以理觀對於上智深位所用若爾諸大乘經論並天台摩訶止觀所說實理理觀則於末世下凡全成無用若爾記主何故的指妙境唯天台止觀是何故心耶。
答記以理觀對於深位則以事觀對於初心既事理兩分則真俗並觀之語接於何人耶問中所斥其理甚當。
答以理則為上智深位所用此則扶成荊溪所破之義屈抑祖道若的指投心之語蓋資持不達祖師在歸敬中用妙觀處故有語其猶棄堂上之親拜陌路為父。
答記云上智即是凡夫之人根有利鈍是故修觀亦有事理其鈍根者染著情重則修事觀其利根者散亂心少宜修理觀深位修理固不待言而記家特舉深位者以下凡夫所修之理與深位是同非謂觀不被凡也而況利根修理占察明文蓋非記家臆說也記指天台止觀可投心者以律是制教多明持犯而於修觀軌度不暇備舉故記云若乃簡練偏圓歷位淺深涉道次序唯天台摩訶止觀是可投心正如台宗明持犯處指律文也。
問記主總別二觀名者為約能觀智立為約所觀境立請具明示(然師同下合答)。
答所立既非能所何詰。
答總別二觀雖則本末名差然而事理不二所謂境智一如無復能所。
問所言深位者為何位耶。
答此二問既記家自意故此不答。
答請觀資持記中釋大菩薩則知其謬。
答即指圓修唯識之人登位已去名深位也。
問唯識觀行者為約即生證理為不爾若云然者論云經劫天台別教長遠行位若云不然唯識即是圓頓所修若非頓證圓義安在如彼天台圓觀或云即生入住或六即智斷一生可辨者乎(然師在下答)。
答即生入住者如龍女善財竝是隱前久修證教圓頓若把流尋源無非長劫積行請讀圭峯禪師詮源則此疑弭。
答一生可證約可則有若約於言正法則有而末法中根忽既劣所證似難。
問今意修唯識觀於何位斷無明耶。
答此二問斷證雖別只是一意且約斷證位次竝准梁攝論中彼證願行人從四尋伺入四如實唯斷正使空遍計性依他性入無生性至見道位方斷無明得分別智見無性性從此十地斷十品無明證十分中道至等覺位斷微細障轉依法身歷位漸修行布次第准論如此且無餘教比於圓別若用他宗校於深淺則諸祖立教各有抑揚在今一家試除厥旨夫修唯識行者必由宿習故得初心入觀頓悟圓門通達真如圓觀自性故歸敬儀文凡夫發足真俗竝觀又云觀察自心從本以來自性清淨等如此圓觀與夫相宗唯識全別(彼宗觀俗不顯即理)與論文圓別相違(論中五地已前真俗別觀)欲彰今家圓修妙指故修旁人以興問意故曰吾聞真俗並觀登住方修云何下凡僭他上聖理義不可急須改之。
余曰不可改也發心畢竟初後心齊唯識四位通凡聖學今則在凡不學安有克聖之期故須發足並觀修明自然位聖以此文證即是圓修既許圓修則圓斷圓證其理可准故云行者既知心性本淨悟解無邪名為正覺即名為佛比夫六即義可方否若然則斷證位次雖據論文入理圓修備彰祖意故得修一行具一切行證一位得一切位全非歷別念念圓融故云如能一以貫之則大觀於日月矣備如歸敬儀第五篇中。
答古今未達今定則初住也(云云)。
答今家唯識妙觀與天台一心三觀其旨不異位至初住即斷無明。
問歸敬儀外塵本無名為真觀實有唯識名為俗觀而云此之二觀一人並修今記主何故同下一句以為理事二觀而對利鈍二機豈非師資相違耶。
答外塵本無等語正出鈔文歸敬乃云心外無塵名為真觀第五篇云知塵無所有通達真蓋文異義同爾通真記中隨文同釋甚詳資持云非我所解。
答資持記主正乖祖師止觀雙遊真俗竝運之旨其謬甚矣。
答記家雖分總別二觀然而竝觀真俗非謂總則唯真別則唯俗但真俗約起心不起心異耳。
問有人云南山唯識觀即是占察唯識觀也就此未審南山唯識兼事理二觀記家分對烱然可見占察唯識定是事觀故荊溪引彼經云觀有二種一者唯識謂一切唯心二者實相謂觀真如唯識歷事真如理觀若如上會同則南山唯識應如無理觀若無理觀大違祖意亦不以事理一體而混亂二觀差別也。
答南山唯識妙觀經准楞伽論宗梁攝真俗並運事理齊修或者謂同占察如向所斥云當。
答今家所立唯識一觀與條別之宗雲泥有間然唯識之俗不離真如之理真如之體豈離唯識之相離體則無別有相離相則無別有體故大師云以俗無別體故也請觀歸敬之文方見今家事理之妙。
答唯識兼乎事理如前諸答中可見。
問資持願樂地此収加行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文)夫諸大乘論中常說自在五位謂資糧(外凡十信)加行(內凡三十心)見道初修道(二地至七)無學道(八地至佛)此是論定人皆知之今記何故以加行位收十信耶。
答諸論修證皆明五位唯梁攝論但明四位謂願樂地或名勝解行(此收資糧四十心并暖四加行人合名願樂地)餘者並同資持失考論文故名位有濫。
答資持以願樂收加行十信濟緣又以願樂收三賢進退俱失無定涉言。
答唯識論五位(於信樂後引加行故)攝論四位(攝加行歸信樂)資持依論亦引四位於信樂位下細注云此收加行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此則正用信樂收加行等何嘗以加行收云但唯識論中先列信樂(信住行向)後列加行(暖頂忍世第一)與記列次不同耳。
問觀行雖多不出四種三昧若用今唯識二觀為何三昧所攝耶。
答觀與三昧定慧之言爾雖天台止觀各有行相在今唯識亦未可定判一種且如般舟三昧止觀比念佛為行相南山志修唯識而力行般舟豈得行般舟時而不修唯識耶況是念佛三昧即念息故大師引經云心想佛是心是佛等豈以行坐而可拘乎。
答四種三昧皆唯識攝。
答唯識妙觀通四種三昧行人所修。
問法相宗唯識與今唯識觀同異如何。
答唯識名同圓別有異彼宗說真如凝然不變八識一向生滅復說二諦修然不能即理其入觀也但觀事至第五地方能令觀所以天台指為事觀清涼判為初教良由於此今宗不然雖張兩門收一觀真俗同體因果圓融況宗中不說五性不成三乘定異豈得修觀同彼法相耶廣如所撰辨宗論中言之。
答賢首清涼云異況大師於歸敬中約登地方修之間正同異處幸宜深究。
答今此唯識與彼法相所修不同今家發足並觀彼宗五種差別。
問華嚴法界唯一如來藏心而含二門(心真如門心生滅門)今家唯識雖梨耶而圓通真理況攝論說阿梨耶識即如來藏比夫起信但有二名境無二體義無差別若此談心未有異也但彼明法界四種此談唯識一門立教隨宗未可一也。
答是同若云不同光統律師不應以唯識立華嚴經之宗也況經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答華嚴法界唯心觀者未知彼宗於五教中攝屬何教若歸大乘頓教則與今家是同若屬餘四則與今異。
問天台事理二觀與今記總別二觀同異如何。
答天台二觀入觀被機未聞厥旨記家二觀於自意言如上已明不煩配釋。
答天台事理二觀且一往分之然理無所存徧於事何嘗曾有單事之觀者哉若總別觀破之如前。
答天台事理二觀與總別是同其義如上。
問今家偏以唯識無境為即大乘至極恐還同彼自性計故天台常破諸論家云若定執性實墮冥初生覺者耶。
答唯識無境即是雙融二諦圓頓中道之理無境是真(即空觀也)唯識是俗(即假觀也)由境即心故境無體境既是心心體本來自性清淨即是中道第一義諦(即中觀也)然所觀之境不出三性三性即是三諦三諦一法無別有三所觀之境既三諦一法能觀之智則三觀一心一念全收能所不二以此妙行約對能詮正出大乘了義極教即同天台所宗法華賢首所宗華嚴教理冥同皆為至極此乃約教從權遂別判深淺諸宗皆然但執則墮邪語無不可豈當獨以唯識無境至極之論而與冥初生覺外道邪論同日而語哉。
答今家唯識始自初心終至極聖位位知無即真觀位位知識即俗觀而俗不離真故常無真不離俗故常有而此有無只是一體豈同自性計之無邪故大師云覈其雙遊終歸妙覺常住三昧見諸佛土不以二相豈一向無境為極處耶豈與外冥初可同日而語哉。
答言唯識無境者識徧於境也豈同外道邪執小乘計我法但有尚勝外道況滅唯識耶。
律宗問答上
律宗問答卷下
日本國芿法師問
極樂寺瑞律師答
第一本宗五義分通疑有五
初疑沓婆猒無學云此但厭於果縛依身非是厭於所證真理律本但云此身不堅固不云厭無漏若爾一切羅漢誰不厭果縛依身或可是毗曇所說羅漢住壽行歟然則用此何為分通義。
答沓婆所厭果縛依身若厭果則速入無餘涅槃矣正緣尊者厭無餘涅槃非堅固法遂營福五事行大乘行豈非分通義耶。
次疑施生成佛道此則部主迴向之詞也若以此為義通有部律亦應義通何以故有部尼律戒本云福於諸有情皆共成佛道故。
答有部通大之義其中亦有但有部所解觀法是當分小乘見解縱別有通大之義故竝約所計觀法判之只名小乘。
三疑相召為佛子云佛子名言有通有別通而言之三乘弟子莫不皆從佛而生故諸律中竝稱釋子別而論之二乘無繼佛種之義故佛子名局在菩薩是故小部設有佛子之言應但是通途之詞也。
答通途之言但召釋子之名若佛子乃二乘於法華得記方始自知而是佛子今本部既召為佛子即知是佛之子而得作佛豈非分通義耶安可濫釋子而通途者哉。
四疑捨財用非重云此是宗部異計何關義通例如淨地當部開之以資小根餘部閉之還同大乘雖然非謂義通大乘何況財既捨已僧用何罪而吉羅應知此小乘之方便也若依大心直住四海乎。
答捨財用非重此同部計但計之如大乘菩薩虗通無係故是分通之義若結吉者以所捨之財僧既付還狀同新得有資身長道之益今既不還但望違佛制邊結吉捨所捨財正同菩薩之心虗通無係何罪之有若非分通是何義耶。
五疑塵境非根曉云此亦小宗計非大乘義如彼法相大乘根境識等九緣和合故眼能見色乃至意法准之故荊溪列大乘義破小乘異見如彼輔行若爾祖師何總小部計以定義通耶。
答鈍故心不見色名不了義利故雖四和合以心為主而能見色故是了義大乘宗計故涅槃三十云有色有明有心有眼是四和合故名為見今本部以識見色正同涅槃故云了義既識能見色非大是何。
第二疑增受菩薩戒
問南山依白四受具緣發圓體者更受菩薩戒否若云更受一發圓體則三聚具備而更受何為故傳中今不見祖師自增菩薩戒驗知白四即發圓體故不用更受耶況復如來在世諸聲聞等開顯之後不云更受菩薩戒若云不受南山既依善戒以五十具為菩薩方便經即譬四種樓閣若不受則彼一級缺彼經云若受菩薩戒者先發大乘心而受優婆塞戒乃至比丘戒若言不受菩薩戒者無有是處又業疏云向不緣慈如何容大意在後也此豈非後更受大哉若云既發圓體故更受大哉若言既發圓體故更不可受者比丘戒亦不可受者比丘戒亦不可受以五戒沙彌戒已發圓體故汝若會此難而言五戒沙彌戒未具比丘儀故必須登壇者比丘亦未具菩薩儀故必須大乘作法受得耶。
此問古來異見未見盡善今重設問端願聞一決請不族再研細為明判焉。
答雖發圓體願且未圓故須依善戒經而受也云不見祖師而增菩薩戒者而祖師內冥菩薩圓修何必言受又云聲聞開顯之後不云更受菩薩戒者以妙經中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亦何須更受哉。
第三疑白四發圓體
愚嘗以此徧請益浙間宗匠有云發而增受大有云發則不用增大雖是增不增不同於發圓說是同而雖聞斯言於義未明今設十難輙扣義門非故作疑而赴戲論唯欲自預精通其旨亦以塞於他方而已。
初大小混濫難難曰登壇白四是小乘教三聚羯磨是大乘法大小教門豈可混濫若言發大心故即小而得大者其何局在四分宗耶設依有部若發圓心亦應謂發圓宗戒體然則有部受法或發圓戒空宗四分亦應爾可以但依發心不必依法如此立義豈非宗骨顛倒大小混濫耶。
答體雖圓發納法尚偏何混濫之有。
二師緣相違難難曰圓宗戒體元依現前一人而發豈可壇上十師前發耶夫受戒法大乘小乘俱緣如法方法得戒若有違則定不發戒擇師大乘戒云必須用其四能五德六弊有一不任為師今何為師義故輙設壇上發圓宗體耶。
答祖師用涅槃開決知大小俱心智境緣但是心作決西土法執之所闢東夏迷執之眾默爾色心及非色心無非心體解心既妙故發圓體安將師緣差別而為難哉若師緣差別孰不知耶。
三問遮難相違難難曰大乘先請和尚阿闍梨二師問七遮若有七遮見前不許受戒小乘但問五逆不問二逆然則問遮不全豈可發戒耶。
答決所發體即是圓體此准佛言何關遮難事耶。
四期願相違難難曰白四即盡形圓宗乃盡未來若口唱盡形法心期未來際豈非還同虗誑罪哉若爾不兩得乎。
答業疏中大師自問自答其義甚明又虗誑罪者且如勝鬘夫人指毗尼即大乘學容未聞吾佛結彼虗誑之罪。
五作法相違難難曰受戒作法大小不同受依大受大依小受小豈可妄用乎設小中尚有異不妄通用如彼加衣捨僧祇取十誦等也何況大乘受戒不用三聚羯磨而用小乘法發圓體則如彼下官勳望大臣位寧可得乎。
答今白四而發圓體者正猶下官而望大位既知此意尚可疑耶。
六徵求發體難難曰言發圓體者為形俱並發為相即發若言即發今應反問言即發者為理即為事即若言理即此義不然以受戒作法不涉理談若言事即二非與心體形俱與未來十師與一人白四與三聚並相違法也今其即相如何若云單發圓體資持記云為扶本宗驗知本宗亦有焉。
答體只是一約開決論點二非等即是心體也。
七受隨相違難難曰隨行持護必依受體未審今隨何體而行護耶若云俱護如燒身臂指捉畜二寶大乘得福小乘犯罪酤酒毀菩薩得罪聲聞即輕如此持犯輕重千差如何通會兩方免過若云但依小乘圓體既發若不持護豈非相違體耶若違體而依別而依別行護則是受隨相違之失也例如義淨受體四分隨行有部。
答雖發圓體及隨行中且依小乘若受三聚之後當大等持卻當隨大行護以定持犯涅槃中於小乘戒外更制諸戒極分明也。
八結罪相違難難曰圓教瞥爾四分重緣分齊各別不可相亂若重緣結則違圓教若瞥爾結後末學律還成無用何者律中之要莫過持犯今既不用何勞學耶。
答受菩薩戒後方約瞥爾而結若持犯相狀並如律中故涅槃中其旨甚明。
九懺罪相違難難曰若懺罪時直作大乘懺時可滅犯戒罪耶若云然祖師不許之故立六聚懺法若云不然體是大乘罪亦依大懺而可滅者乎為亦發大乘心作六聚懺而滅業道也若云亦滅祖師亦不許故更立三觀若云不滅違汝立義彼受戒則云發大乘心故故於壇上即發圓體今懺法亦應例云發大乘心故作律懺即滅業道而何云不滅耶又何故一是圓一不圓耶。
答體雖是圓懺則須別業疏所明大乘事懺尚不滅業況發大心而用小懺能滅業道哉。
十教興無據難難曰所言受小法即發圓體者據在何耶如彼善戒經為得後菩薩戒先發大乘心發五十具而為方便全不曾云受五十具即發圓體故祖師亦順經戒云受菩薩戒必假七眾戒為前方便乃得大戒或云為成三聚或云意在後也而不言受小即是乎若准多論樂上品發心者此義不然彼是小教中共二乘菩薩戒耳或是應以上品發心小戒為後菩薩戒方便爾何謂以之直是耶若云指彼即是圓宗諸部律中亦說三乘發心亦應是圓歟若爾非唯大小顛倒亦是四分分通之義何獨乎若指勝鬘大論此亦不然彼但說顯大乘徧學未說大小受法儀式故祖師又引法華十方佛土唯有一乘則約開顯而示行者所歸而矣豈曾於此即發體乎諸義有文據發明祖意矣。
答瓔珞經云一切凡聖戒皆以心為體今依涅槃開決此心既大此體遂大若勝鬘法華等並歸傍攝義見釋文。
第四圓宗所依疑
問曰依何經論云此圓教耶若云依法華涅槃開顯而立者夫三宗戒體正出業疏而往尋彼圓宗一章於前後文全不見說依開顯立但至總屬文方引法華今知所歸爾何謂以此為圓教所依耶若云依四分律此大亂教門何者如來教法有大有小有制有化以律為制經論是化以三藏為小摩訶衍是大乘也且卻問言今四分律為制為化為大為小若云非化非大是制是小者制教但明事相持犯小化不通圓宗之談若爾四分立圓義在何耶況四分一律於何處說圓教唯識之名義耶若云五義分通者不然以彼即是當了分通之義故若以彼為圓宗何須更立空宗體耶是以撿圓宗章都不見說四分律立圓教體乎故正出體云於本藏識成善種子所言藏識名義從何而得耶若爾畢依何經論立圓教名義耶。
答今昔分之今圓則涅槃扶律談常終窮顯性昔圓則法華第二意開顯及勝鬘等經在昔圓則為傍於今圓則為正傍正雖分今昔無殊備見釋圓戒體文請試讀耶。
第五一心三觀疑
問曰唯識所入三性觀為一心圓觀為次第觀歟若云次第觀唯識觀既是圓人所行豈可次第偏觀乎故歸敬儀中或云隨其發足必約兩緣或云初後心齊或云真俗並觀業疏即云觀中緣此諸文豈非初心圓觀耶若云一心圓觀者大違本論何者彼文四位唯識修相各別似真不同初以似法似義入分別性次以四尋伺入依他性後以實智入真實性方乃緣中入地證真爾前二觀自然具足矣是知本論三觀次第全無初心圓修之義若云祖師立義恐失本寄乎又南山自引唯識四位凡聖通學而雖通他難難實未知何者唯識觀自有三種謂空有真實也他人難唯識即是中道唯識非謂凡夫所修願樂空有唯識唯識名同其體不一空有唯識本破地前於願樂位修何怪伏請明斷文義一轍。
答用觀則一心圓觀斷證則三性次第。
第六唯識通四位疑
問若云通四位繩智既滅入真實觀則但通達真如理境於唯識智滅而不起故論云唯識者為名能觀為名所觀耶。
答唯識實通四位繩智雖滅麻智猶在請觀歸敬積空方顯之答及轉識論天親之文。
又問唯識為能觀為所觀者。
答前文引論似法義名義互為等文何因尚昧能所耶。
第七唯識修相疑
問本論明修唯識觀則用無分別智其智相貌自有五種一離非思惟故二離非覺觀地故三離滅想受故四離色自性故五於真實義離異分別故未審離此五義畢竟如何。
答離此五義正名無分別智故釋論云離五相緣真實義赴真實義者又大師云積空顯者是也。
第八相空分別空疑
問相空觀與分別空為同為異若云同相空是小菩薩所行乾慧等位修之唯識即大菩薩所入信位等位修之修此門異根分大小豈可混濫哉若既同者何勞別立相空觀耶又於唯識中開方便空立為一位者亦何不開依他立為一位耶若云不同二空名義無不同故天親釋論而會同者乎。
答三觀攝空無空亦攝無非名異義同乎若分別空與相空同異者據寶性論三疑四異以分則與相空前同後異請考釋相空章。
第九南山立宗違師疑
問南山既是稟承首師首師立因果為宗南山直以戒為宗(出楊律師義圖彼總出九家立宗不同)若爾此不師資相違耶若立宗既背稟承安在又南山違師有何深意。
答若依歸敬建立南山未必直以戒為宗終以戒為宗者又何嘗有違師之過具如賢首清涼圭峯立教判文互有不同亦何礙稟承者哉古今眾矣安足涉疑。
第十鈔十門攝屬諸篇疑
問鈔云此之十條並總屬諸門若初標宗顯德乃至後尼眾雜行等諸篇中當用分別十門相請於初中後三篇分示其相餘以其準。
答此之十門但通束鈔之大意其間諸篇或具缺豈可一槩幸更再思不應卒爾。
律宗問答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