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賢首五教儀
清 續法集錄
引
天台賢首。隨宜示法。說天台賢首法者。不自知也。後人起念便隔作兩截。重天台失天台。重賢首失賢首矣。執相泥名。分河立幟。此末法大弊。通人宜無所揀擇軒輊於其間也。賢首宗闕五教儀。百亭法師為補綴成之。以毒攻毒。以楔出楔。且憑楮墨施平等。莫向眉端安是非。殆不獨為賢首宗之功臣矣。東南義虎。略見一斑。為兩宗左右袒者。即勿寓目焉可也。
康熈庚申立秋日順天府府丞錢唐戴京曾題
賢首五教儀序
華嚴稱根本法輪。不唯為開漸之本。亦且為攝末之本。竺乾震旦。咸最尊尚。諸佛歷祖。遞代師承。自龍樹依之判二種般若。天親依之闡六相圓融杜順依之而演三觀。雲華依之而開十玄。至賢首大師。則依此而立宗判教。離台家之四以為五。復得清涼憲章。啟十門而會性相二教。圭峯祖述。敘五義而揀空性兩宗。此皆神明天縱。博贍旁通。故能各騁辯才。宏敷妙趣。或造論。或釋經。法界宗旨。燦然明備。而一大時教。已罄無遺蘊矣。厥後繼圭峯而起者。雖代有哲人。而兼綜條貫。洵蔑以加。莫能更讚一詞。乃味者不察。讀一不讀一。廢目而任耳。伐異以黨同。或譏其伏斷皆無。或指為教觀兩失。在台衡從上諸師。或慮兩家末裔。濫以賢首之旨。混入己宗。故弗惜曉曉。而貶駮過當。何意曾玄輩。遂拾牙瀋。逞狂盲。妄肆詆訶。橫起攻擊。不至飲水分河不止。噫。疇復知固有大謬不然者哉。先師寶輪大師。博極諸宗。尤於華嚴。宿有緣契。精研深入。心領神會。嘗痛賢首未墜之緒。僅爾如綫。誓願振興絕業。以繼往開來。闡法後。力宏此宗。五教十玄。蓋無時無處。不高提圓唱也。著五教解誚論。論賢首宗未知圓義解二篇。大旨謂賢首大師之離四以為五。非悖天台。實備天台之所未備。清凉紹隆之。即天台以清涼大師為大元勳。亦匪為過。中間晳兩家之殊塗若鏡懸。會兩家之同歸若璧合。且分銖不爽。纖累無偏。則又若衡平。向使悻悻者見此。應無從置喙矣。先師謂天台當以清涼大師為大元勳。(立)亦謂先師實天台元勳。不徒稱清涼嫡裔也。(立)侍師有年。徒以脫臼也晚。塵封智錮。致望海驚心。入山空手。而慈雲百兄法師。抱頴悟絕倫之資。親承提命。往還咨決。遂得髓於言下。然深藏若良賈。年來杜門却埽。單與淨滿晨夕娛遊。禪觀之餘。則取是宗教部。及諸祖著述。研磨對會。博觀約取。先則支分條列。而派析之。後則徹委窮源。而滙聚之。錄成一書。首分時。次敘儀。次立教。又次判宗。終以明觀。時則有先後通別。儀有本末顯密。教有始終頓圓。宗有小大性相。觀則有方便。有因緣。有對法。有觀門。有六相。有十玄。言簡義詳。理融旨顯。信解行證。了然眉列。讀之而猶謂之有教無觀。得乎。猶謂之伏斷修證俱無指示。得乎。今而後法界宗旨。將不終屈抑也已。然則是書也。法師固不負為先師嫡子。溯而上之。將為圭峰。為清涼。為賢首。以至龍樹諸大師之元勳。亦併無歉於天台。彼悻悻尋賢首隙者。蓋無容置喙。而平心以觀可矣。乃命名曰賢首五教儀。法師自謂。竊比於高麗師。稟玄義而錄出四教儀云爾。夫誰曰不然。茲將校梓。屬(立)弁端。(立)甚喜華嚴根本法輪。儼揭天日也。遂合掌讚歎。不顧鄙陋而為之辭如此。
梅塢興福教院法弟 真立和南 撰
序
孔子不可無思孟老子不可無莊周釋尊不可無慶喜為道之須傳也南嶽不可無智者戒賢不可無玄奘達摩不可無慧可為教之須人也又智者不可無章安玄奘不可無慈恩慧可不可無僧璨為其授受有源而不竭奕葉相承而無盡也迨於賢首大師何獨不然以言乎師則有杜順雲華開其先以言乎資則有清凉圭峰紹其後其立教也有始有終有頓有圓斷則斷其厚薄證則正其淺深位則品其高下行則定其遠近顯法相若然燭之朗明揀機益比析薪之分剖其判宗也有小有大有性有相相則妄相為相空則真空亦空頓則無所不絕似影離於天日圓則無所不融如像含於海空其分時也有先有後有別有通非先無以知其為開漸之頓非後無以知其為攝末之本非別無以見說法之次第非通無以見教理之圓融其敘儀也有本有末有顯有密非本無以了一乘之頓實非末無以識三乘之權漸非顯無以決擇其一定非密無以測度其不定其明觀也有方便有因緣有對法有觀門有六相有十玄非方便無以辯修證非因緣無以明德用非對法無以解無盡非觀門無以入法界非六相無以顯圓通非十玄無以彰無礙何者凡夫見色為實色見空為斷空故開真空絕相門使之觀色非實色舉體是真空觀空非斷空舉體是幻色如是於理則見矣於事猶未也復開理事無礙門使觀不可分之理皆圓攝於一塵本分限之事亦通遍於法界如是以理望事則可矣以事望事猶未也又開周遍含容門使觀全事之理隨事而一一可見全理之事隨理而一一可融然後一多無礙大小相含則隱顯施為神用不測矣教觀既周時儀已備則判釋諸佛說法儀式至矣盡矣無復加矣以此自修無法不通以此教他無機不被是以三帝歸崇兩朝悅服李長者論讚於前崔學士傳美於後至於海內海外莫不揚其化天上天下靡不仰其徽質諸千古以上之聖賢而無訛俟諸百世以下之俊傑而不惑遂令法門隆盛代有哲人長水流布於東吳蒼山崛起於西蜀雲捿敷演於南海交光發明於北嶺猗歟休哉奈何今義學家不得其門而入見其教部廣大意旨幽深即如賢首大師著述凡有一百餘卷清涼國師現流傳者約有四百餘卷圭峰大師疏註總有九十餘卷浮狂者詆為葛藤愚鈍者視為砂石誰復能探其微窺其奧哉幸我乳峰得水大師自弘法以來朝夕提撕時為演唱特未布諸方策普令一切見聞耳(續法)雖忝輪下性極顓蒙晝夜參隨日漸薰熟竊謂此皆賢家所傳心法若不傳於後葉在己則有悋法之愆在他安得正眼之益爰將先師常所樂說者錄之復尋諸大部中所切要者集之十餘年間考閱再三窮思至四始成六卷名之曰五教儀庶得華嚴宗旨彌播於塵寰法界心印重光於昔日燈燈相續化化無窮矣謹述顛末冀見此衷至於知我罪我所不暇計焉。
時康熈十四年歲次乙卯秋仲望日
古杭慈雲灌頂行者 續法 題
賢首時儀教觀圖
法界觀境普融無盡圖
賢首大師。判釋如來一代時教。不出右圖三觀。初祖杜順。集成五教。二祖雲華。草創儀等。四祖清涼。添足宗等。五祖圭峯加揀。今圖標三祖賢首一師者。蓋教觀由三祖而圓備。宗儀由三祖而建興。述作功德。推尊獨在。故不舉餘祖耳。後之學法者。務知開宗立教之主。餘祖自該顯矣。
雲山灌頂行者續法識
賢首五教儀條箇
卷第一 序 時教圖 法界觀圖 別三時 先照 轉照 還照 問答三時名義 通三時 一念時 一化時(華嚴 阿含 方廣 般若 法華 涅槃 通妨)卷第二 三際時 同類時 異類時 念攝時 重収時 異界時 攝入時 収末時 通恒說妨 通涅槃妨 通諸教妨 通相遍妨 通餘佛妨 通諸教妨 十儀 本末差別 依本起末 攝末歸本 本末無礙 隨機不定 顯密同時 一時頓演 寂寞無言 該通三際 重重無盡 五教名義 五教所詮 小教十門 相十門空五門 始教十門 對相空十五門 頓教十門 圓教十門 五教斷證 小教諦障 小教行位 小教辟支佛果 小教佛果卷第三 始教執障 始教斷證 終教斷證 頓教斷證 圓教斷證 五教機益 小教機益 始教機益 終教機益 頓教機益 圓教機益 五教通妨 五教妨難 釋名義妨 釋分判妨 立五所以 所以會通 會通諸教 會通相収 五教相収卷第四 六宗 法執 後五宗 揀性相濫 揀空性濫 揀空相性 揀空性相 揀性相空 揀始頓濫 揀終同濫 揀同別濫 總申開合 別通妨難 三觀方便 外緣內障 發大心 受佛戒 修勝行 明心鏡卷第五 揀觀智 止觀性緣 止觀入住 止觀漸頓 止觀均齊 止觀緣境 魔名 魔境 治魔覺悟 治魔識責 治魔止觀 治魔經呪 治魔正念 病相 治病 顯果善根 顯果辨偽 顯果長養 顯果證境 三觀十對 教義 理事 境智 行位 因果 依正卷第六 體用 人法 逆順 感應 圓融無盡 真空觀(四句十門) 無礙觀(理遍事十門) 周遍觀 十觀 十玄相 十玄事 十玄喻次 十玄開立 十玄圓融 十因心法 十因緣起 十因緣性 十因法性 修觀益 揀修 教觀依持 結指
賢首五教儀條箇(終)
賢首五教儀卷第一
清浙水慈雲沙門 灌頂續法 集錄
賢首大師判釋如來一代時教不出三時十儀五教六宗三觀。
言三時者有別有通。
別三時者一日出先照時二日昇轉照時三日沒還照時。
華嚴云或日初分時入或日中分時入或日後分時入法華謂初善中善後善是也。
第一日出先照時者。
△華嚴經云譬如日出先照須彌山等諸大高山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成就無邊法界智輪常放無礙智慧光明先照菩薩摩訶薩等諸大山王。
△若約所說教相者。
△經云爾時世尊於菩提樹下初成正覺時。
△普見一切眾生皆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皆般涅槃。
△普見一切眾生貪瞋癡慢諸煩惱中有如來身智常無染汙德相備足。
△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我欲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於自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如我無異。
△即於三七日中遂為此等眾生於菩提場稱於大方廣法界敷演萬行因華以嚴本性令成萬德佛果。
△其有往劫與我同種善根曾得我於劫海之中以四攝法而攝受者。
△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
△乃至逝多林內我入師子頻申三昧大眾皆證無盡法界。
△此一時中為圓頓大根眾生轉無上根本法輪名為直顯教令彼同教一乘人等轉同成別所謂初善或日初分時入也。
△故法華方便偈云我始坐道場時即自思惟若但讚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信解偈云爾時長者處師子座眷屬圍繞諸人侍衛出內財產注記券疏窮子見父馳走而去即勅使者追捉將來窮子驚喚迷悶躃地。
△其所說經即華嚴梵網等也。
第二日昇轉照時者中有二義先總後別。
△先總明者華嚴經云但以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後如來智輪亦復如是隨諸眾生根欲不同智慧光明種種有異楞伽亦云日出光等照下中上眾生如來照世間為分部諸法。
△若約所說教相者。
△經云除先修習學小乘者著相憍慢不信法者及溺貪愛水著於五欲者深入諸邪見生死險道者如是等眾生諸根悉暗鈍著樂癡所盲云何而可度。
△我於三七日思惟如是事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彼即沒苦海毀謗不信故疾入於惡道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進退難為遂。
△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始知過去佛皆以三乘引然後令悟入究竟一佛乘故我所得道亦應說三乘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梵音慰喻我善哉釋迦文第一之導師得是無上法隨一切諸佛而用方便力我聞慰喻音隨順諸佛意始往波羅奈轉四諦法輪讚示涅槃法度陳如五人漸漸諸處乃至千萬亦為求緣覺者說十二因緣亦為求大乘者說六波羅蜜中間為說方廣般若諸甚深法淘汰如上聲聞緣覺引進權乘諸小菩薩。
△此一時中為下中上三類眾生轉依本起末法輪名為方便教令彼三類人等轉三成一所謂中善或日中分時入也。
△故法華方便偈云復作如是念我出濁惡世如諸佛所說我亦隨順行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為諸眾生類分別說三乘雖復說三乘但為教菩薩。
後別明者於日中分照有三轉謂初轉時中轉時後轉時也。
初轉時者華嚴云次照黑山如來智輪次照聲聞緣覺謂佛初於鹿苑為鈍根下類眾生轉小乘法輪說一切諸法皆因緣生以破外道自然性等又說緣生無我翻彼外道實有我執此一轉時唯就境明實有依他然猶未說大乘法空真如妙理由是名之為隱實教令彼凡夫外道轉凡成聖也。
故法華云長者知子愚癡狹劣即以方便更遣餘人眇目矬陋無威德者汝可語之云當相顧除諸糞穢倍與汝價窮子聞之歡喜隨來為除糞穢淨諸房舍。
其所說經即提胃阿含等也。
中轉時者華嚴云次照高原如來智輪次照決定善根眾生隨其心器示廣大智謂佛次於中時為中根一類眾生轉三乘法輪說一切諸法皆唯識現以破小乘心外有法從因緣生又說緣生假有翻彼小乘實有法執。
此一轉時始約心說盡空遍計然猶未說一乘真空法性妙理由是名之為引攝教令彼二乘人等轉小成大也故法華云長者有智漸令入出經二十年執作家事其所說經即方廣深密等也。
後轉時者華嚴云然後普照一切大地如來智輪然後普照一切眾生乃至邪定亦皆普及為作未來利益因緣令成熟故謂佛又於後時為利根上類眾生轉一乘法輪說一切諸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以破權乘不了心境俱空無性又說緣生即空翻彼權乘二無我執此一轉時直據性顯中歸圓成然猶未說一乘佛性生佛平等究竟真常實相妙理由是名之為融通教令彼三乘人等轉權成實也故法華云爾時長者自知不久示其金銀真珠玻瓈諸物出入皆使令知。
其所說經即般若妙智等也。
第三日沒還照時者此乃義取出現經意說云如日沒時還照高山如來智輪最後還照菩薩摩訶薩等諸大山王。
十定品云譬如日天子周行照曜晝夜不住日出名晝日沒名夜菩薩亦復如是。
法界品云譬如日輪無有晝夜但出時名晝沒時名夜菩薩智輪亦復如是無有分別但隨心現教化眾生。
△若約所說教相者。
△經云過四十餘年漸漸見其根熟即中下機成上上品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遂於靈鷲山中告大眾云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汝等應當一心信解無有餘乘唯一佛乘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普皆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顯示三五乘性眾生法身平等入一乘道乃至臨欲滅度之時在於拘尸那城娑羅雙樹間作大師子吼顯常住法決定說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是有心定當作佛究竟涅槃常樂我淨皆令安住祕密藏中即與華嚴海會師子頻申大眾頓證無有別異。
△此一時中為上上根眾生轉攝末歸本法輪名為開會教令彼偏教五乘人等轉偏成圓所謂後善或日後分時入也。
△故法華方便偈云我見佛子等志求佛道者我即作是念如來所以出為說佛慧故今正是其時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教化諸菩薩無聲聞弟子信解偈云父知子心漸已曠大即聚親族說是我子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子念昔貧今於父所大獲珍寶甚大歡喜。
△其所說經即法華涅槃等也。
問準上判釋則三時名義非憑一經論耶。
答取眾經論理究竟故。
△問經中無有還照之語今者何為而開判耶。
△答開有二義。
△一取經意葢日初出先照高山日若垂沒亦應還照諸山王故如彼天台亦開平地為三以成五(食時禺中正午三也加幽谷高山以對五味五也)取幽谷為二而合四(晉華嚴云譬如日出先照諸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剛寶山然後普照一切大地四也而云為二合四者如妙玄云猶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後照平地故合四照成三照也)故疏鈔云我佛本為一事出現於世四十餘年未顯真實今分一代時教豈妨判有前後分析權實空有取捨偏圓漸頓方知佛法微妙深玄譬猶不泛大海豈識邊涯不諳木石安知真寶故智論釋法施云依隨經論廣作義理為立名字皆名法施。
△二約教理華嚴依本起末故有潛流而無後照法華涅槃攝末歸本故有會流而無先照今雙取之本末無礙先後圓足非本無以垂末故華嚴中影顯法華涅槃日出潛流義云譬如日出先照須彌山等諸大高山又如大海其水潛流四天下地及八十億諸小洲中非末無以歸本故涅槃法華中影顯華嚴日沒會流義云如閻浮提日入之時眾生不見以黑山障故而是日性實無沒入眾生不見生沒入想聲聞弟子亦復如是為諸煩惱山所障故不見我身以不見故便於如來生滅度想而我實不畢竟永滅又如日天子能除諸暗此經亦復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暗譬如四河出阿耨達池若有天人諸佛說言是河不入大海當還本源無有是處菩提之心亦復如是有佛性者若聞不聞若修不修悉皆應得阿耨菩提又加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諸經中最為深大若不爾者則日唯有出無沒入故普照地後諸大高山不得還照益故過中照已應如昏暮世間皆暗瞑故何以經云今復轉最妙無上大法輪亦還令汝得聞是經入於佛慧又百川中無海潛流從何本源出故穿鑿求者終不能得益故江河乾時後應無水入中流故何以經云於一佛乘分別說三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
△故知不可偏執一文一義而自疑難也。
△但經論中成有名無義或有義無名或名義俱全或名義皆闕今於前三句中復開六句而料揀之一少分名二全分名三少分義四全分義五少分名義六全分名義。
△少分名者如華嚴十定品云日出名晝日沒名夜涅槃初卷云聖慧日明從今永滅無上法船於斯沉沒。
後分云慧日滅沒大涅槃山一切眾生喪真慈父。
四分律云喻如日沒時世界皆暗暝。
△全分名者如本起經云菩薩處胎時晨朝為色界諸天說法日中欲界日晡鬼神華嚴十定品云或日初分或日中分或日後分。
般若云初日分以身布施中日分後日分亦以恒沙等身布施。
△少分義者如華嚴五十世界初成喻云譬如三千世界初始成時先色天次欲天次人處及餘眾生如來出現先化菩薩次化二乘後及餘諸眾生。
五十一法界出生喻云譬如法界常出一切聲聞獨覺菩薩解脫而法界無增減如來智慧恒出一切世出世間種種智慧而如來智無增減皆明先頓後漸義也。
四十七云或時為說差別三乘或時為說圓滿一乘普皆濟度令出生死此明先漸後頓義也五十四輪依起喻云譬如樹林依地輪地依水輪水依風輪風依空輪空無所依一切佛法依慈悲慈悲復依方便方便依四大智智依無礙慧慧無所依五十一四寶出生喻云譬如大海有四寶珠具無量德能生海內一切珍寶如來大智慧海於中有四大智寶珠具足無量福智功德由此能生一切眾生聲聞獨覺學無學位及諸菩薩智慧之寶此皆依本起末義也五十二文字攝入喻云譬如書字普入一切事一切語一切算數一切世間出世間處而無所住如來音聲普入一切處一切眾生一切法一切業一切報中而無所住一切眾生種種語言皆悉不離如來法輪何以故言音實相即法輪故諸河入海喻云一切智慧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佛子此閻浮提有二千五百河流入大海西拘耶尼有五千河流入大海東弗婆提有七千五百河流入大海北鬱單越有一萬河流入大海佛子此四天下如是二萬五千河相續不絕流入大海此皆攝末歸本義也。
法華藥草喻品末云因緣開示是我方便今為汝等說最實事是先權後實也化城喻中東方諸梵請云唯願度脫開涅槃道東南諸梵請云唯願轉法輪顯示諸法相南方諸梵請云願轉無上法輪上方諸梵請云願示大涅槃道是先半後滿也智勝威音之說先三後一也鑿井髻珠之譬先小後大也。
乃至王膳顯實也良醫開權也涅槃三云譬如阿耨達池出四大河如來亦爾出一切命起末也八云譬如眾流皆歸於海一切契經皆歸大乘大涅槃經歸本也五云譬如長者唯有一子以愛念故晝夜殷勤教其半字而不教誨毗伽羅論何以故以其幼稚力未堪故子既長大堪任讀學時彼長者教半字已次為演說毗伽羅論如來亦爾以諸聲聞無有慧力是故如來為說半字九部經典而不為說毗伽羅論方等大乘若諸聲聞有堪任力我亦爾時為諸弟子說於半字九部經已次為演說毗伽羅論大乘經典所謂如來常存不變先半後滿也。
七云譬如女人生育一子嬰孩得病是女愁惱求覓醫師醫師既來合三種藥酥乳石蜜與之令服因告女人且莫與乳須藥消已爾乃與之是時女人即以苦物用塗其乳藥至消已母人以水淨洗其乳喚其子言來與汝乳是兒聞已漸漸還飲如來亦爾為度一切教諸眾生修無我法為修空故說言諸法悉無有我如是修空永斷我心入涅槃已我於爾時說如來藏是故比丘不應生怖應自分別如來祕藏不得不有先權後實也。
△全分義者華嚴五十一龍王降雨喻云譬如阿那婆達多龍王興大密雲徧閻浮提普霔甘雨百穀苗稼皆得生長江河泉池一切盈滿如來亦爾興大悲雲遍十方界普雨無上甘露法雨令一切眾生皆生歡喜增長善法滿足諸乘又如摩那斯龍王將欲降雨先起大雲彌覆虗空凝停七日待諸眾生作務究竟過七日已降微細雨普潤大地如來亦爾將降法雨先興法雲成熟眾生為欲令其心無驚怖待其熟已然後普降甘露法雨演說甚深微妙善法漸令滿足一切智智無上法味。
婆達降雨華嚴也摩那興雲轉照三教漸成熟也後降法雨法華涅槃也又海寶飲縮喻云譬如大海有四熾然光明大寶布在其底性極猛熱常能飲縮百川所注無量大水一日藏大寶光明照觸海水悉變為乳二離潤大寶光明照觸其乳悉變為酪三火燄光大寶光明照觸其酪悉變為酥四盡無餘大寶光明照觸其酥變成醍醐如火熾然悉盡無餘佛子若大海中無此四寶從四天下乃至有頂其中所有悉被漂溺如來大智慧海有四種大智慧寶具足無量威德光明此智寶光觸諸菩薩及至令得如來大智佛子諸菩薩修集一切助道法時起無量散善波浪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不能壞如來以滅一切散善波浪大智慧寶光明觸彼菩薩令捨一切散善波浪持心一境住於三昧又以除一切法愛大智慧寶光明觸彼菩薩令捨離三昧味著起廣大神通又以慧光普照大智慧寶光明觸彼菩薩令捨所起廣大神通住大明功用行又以與如來平等無邊無功用大智慧寶光明觸彼菩薩令捨所起大明功用行乃至得如來平等地息一切功用令無有餘佛子若無如來此四智寶大光照觸乃至有一菩薩得如來地無有是處大智慧海華嚴也有四智寶根本輪中具後二時經教法也飲縮百川大水乾枯百界中性修貪愛水也日藏照觸海水變為乳者阿含教滅凡外戒善人天善禪及餘三途一切愛水而轉成我空也離潤照乳變為酪者深密教滅一切二乘偏真三昧法愛而入法空起諸神通化生嚴土也火燄照酪悉為酥者妙智教滅一切三乘著相修行執著二空種種法愛而成俱空起大明行入於實相般若也無餘照酥成醐醍者法華涅槃教滅一切權乘有修有證有佛有生種種法愛而得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生佛平等唯一乘性入於第一義諦法界空也法華火宅喻中若我但以智慧神力捨於方便為諸眾生讚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眾生不能以是得度如彼長者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華嚴教也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如來以是方便誘進眾生如彼長者為說羊車鹿車牛車諸子即時爭出火宅轉照中三教也如來若見無量眾生以佛教門出三界苦便作是念是諸眾生皆是我子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火宅自惟財富無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即法華也信解品窮子喻涌出品初後入佛慧方便品始坐道場但讚佛乘無二無三趣波羅奈於一佛乘分別說三見求佛者為說佛慧無有餘乘唯一佛乘皆是三照義也又受記品繫珠喻中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裏華嚴教也遊行求索得少便足轉照中教也指示其珠貿易如意法華教也化城喻中十六王子請大聞大覆說大經一一所化六百萬億那由它恒河沙等眾生即說華嚴佛慧也於今有住聲聞地者應以是法漸入佛道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阿含方廣般若教也如來自知涅槃時到眾又清淨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法華涅槃教也譬喻品中佛告舍利弗言我昔教汝志願佛道先照也汝今悉忘而便自謂已得滅度轉照也還令汝念本行道故說大乘經還照也涅槃八中一藥流味喻云譬如雪山有一味藥名曰樂味其味極甜過去世中有轉輪王造作木桶以接其藥是藥熱時從地流出集木桶中其味真正王既沒已其後是藥或醋或醎或甜或苦或辛或淡如是一味隨其流處有種種異是藥真味停留在山猶如滿月凡夫薄福雖以掘鑿加功苦至而不能得復有聖王出現於世以福因緣即得是藥真正之味輪王造桶接藥華嚴會也王沒之後隨流成異方便教也聖王復出即得真味法華涅槃會也。
九云譬如大船從海此岸至於彼岸復從彼還岸至此岸如來正覺乘大涅槃大乘寶船周旋往反濟度眾生在在處處有應度者悉令得見如來之身從海此岸先照也彼岸轉照也還至此岸還照也又云如菴羅樹及閻浮樹一年三變有時生華光色敷榮有時生葉滋茂蓊鬱有時凋落狀似枯死如來亦爾於三界中示三種身有時初生有時長大有時涅槃而如來身實非無常初時生華頓也中時長葉漸也後時凋枯圓也十四中五味喻云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醐醍佛亦如是從佛出於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經出般若波羅蜜從般若波羅蜜出大涅槃猶如醍醐。
從牛出乳最初華嚴也酪生熟酥轉照中阿含法相無相也涅槃醍醐還照法華涅槃也。
△少分名義者華嚴五十云譬如日出於閻浮提無量眾生皆得饒益所謂破暗作明變溼令燥生長草木成就糓稼廓徹虗空開敷蓮華行者見道居者辨業何以故日輪普放無量光故如來智日以無量事普益眾生所謂滅惡生善破愚為智大慈救護大悲度脫令其增長根力覺分令生深信捨離濁心令得見聞不壞因果令得天眼見沒生處令心無礙不壞善根令智修明開敷覺華令其發心成就本行何以故如來廣大智慧日身放無量光普照耀故此唯先照名義也五十九云菩薩正法日出現於世間戒品圓滿輪神足速疾行照以智慧光長諸根力藥滅除煩惱暗消竭愛慾海乃至五十中先照山王次照黑山高原後照大地法喻皆明先照轉照名義也六十云譬如空中日運行無暫已如來亦如是神變恒相續此喻轉照名義也。
五十二云如日舒光照法界器壞水漏影隨滅最勝智日亦如是眾生無信見涅槃此唯還照名義也。
涅槃十九云佛日將沒大涅槃山大王佛若去世王之重惡更無治者亦唯還照一也。
△全分名義者華嚴五十云譬如日月隨時出現大山幽谷普照無私如來智慧普照一切無有分別隨諸眾生根欲不同智慧光明種種有異出現普照者月沒日出先照大山也日沒月出還照大山也隨時普照轉照幽谷也根欲不同五會所被機也光明有異三時能被教也又云譬如日出生盲眾生雖未曾見然為日光之所饒益何以故因此得知晝夜時節受用調適離眾患故如來智日亦復如是毀戒毀見生盲眾生無信眼故不見諸佛智慧日輪雖不見佛亦為智日之所饒益何以故以佛威力令彼眾生所有諸苦皆消滅故晝夜時節者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也受用三時飲食也以佛威力者因此如來智慧日輪始得聞知初中後照時分所被一切聲教而亦令彼離苦得樂也七十三云譬如日輪出時名晝沒時名夜菩薩智輪亦復如是教化眾生言其止住前劫後劫華嚴直顯教中開發眾生宿世善根未種者令種即名過去前劫如日初出名之為晝也轉時行布教中已種者令增長即名現在中劫如日昇中名為餉午也法華開會教中已增長者令成熟念念令無量眾生於阿耨菩提得不退轉即名當來後劫如日入沒名之為夜也則前後劫是約現在三世明矣四十六云一切諸佛於一時中知一切時具淨善根入於正位無所住著而能示現若晝若夜初中後時乃至盡於未來際劫恒為眾生轉妙法輪不斷不退無有休息示現晝夜初中後者別明如來一代教中三種時也盡未來者總結無盡化中三種時也涅槃二云譬如日初出光明甚暉燄既能還自照亦滅一切暗如來神通光能除我苦惱處在大眾中譬如須彌山今聞入涅槃佛日墜於地法水悉枯涸我等定當死如來般涅槃眾生極苦惱初出先照也日墜還照也轉照自攝。
二十四云世尊若因佛性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故如來廣為眾生說十二部經世尊如優陀延山日從中出至於正南日若念言我不至西還東有者無有是處佛性亦爾若不聞不戒不施不修不智不得阿耨菩提者無有是處佛讚善哉善男子世方二人一善問難二善能答善問難者汝身是也善能答者謂如來也善男子因是善問即得轉於無上法輪若因佛性發菩提者華嚴也如日東出說十二部者方廣等也如日正南不聞不修悉皆應得菩提轉無上輪者涅槃也如日西沒。
九云譬如日出有三時異謂春夏冬冬日則短春日處中夏日極長如來亦爾於此三千大千世界為短壽者及諸聲聞示現短壽譬如冬日為諸菩薩示現中壽若至一劫若減一劫譬如春日唯佛覩佛其壽無量譬如夏日善男子如來所說方等大乘微密之教示現世間雨大法雨若有人能受持是典開示分別利益眾生當知是輩真是菩薩譬如盛夏天降甘雨若有聲聞緣覺之人聞佛如來微密之教譬如冬日多遇冷患菩薩之人若聞如是微密教誨如來常住性無變易譬如春日萌芽開敷而如來性實無長短為世間故示現如是即是諸佛真實法性此則以一年分為三時也短壽如冬變化土中化身壽也如今釋迦八十唱滅即是化身緣促同促壽量之義劫壽如春受用土中應身壽也如彼彌陀阿僧祇劫即是應身緣長同長壽量之義無量如夏法性土中法身壽也猶如虗空無始無終即是法身常住不變無量壽義壽量既爾說教亦然方等大乘即遮那在法界土說大方廣華嚴教也如盛夏日當初照義如來密教即釋迦在變化土說阿含等權乘教也如寒冬日當中照義如是常住微密教誨即如來在不毀淨土中說法華涅槃一乘教也如春陽日當後照義。
五云如婆門羅所有語論終不欲令剎利毗舍首陀等聞何以故以此論中有過惡故如來正法則不如是初中後善是故不得名為祕藏初善說頓也中善開漸也後善顯實也機理並契故不覆藏。
三十一云我於爾時告善星言我所說法初中後善其語巧妙字義真正所說無雜具足成就清淨梵行華嚴皆是稱性善巧之說故云巧妙即名善語初善也阿含諦緣之法真實不虗故云真正即名真語方廣以逐機性隨計破著應不失時故云無雜即名時語般若權實雙明諸法如義故云具足即名義語中善也法華等賜一乘大白牛車涅槃純談佛性醍醐甘露法味故云梵行即名法語後善也乃至法華序品三善皆此三時之義餘可例思。
△準知今家判釋統該一大藏矣。
問既經論散說何不合為一二開為五六而必欲立三時即。
答有五所以一釋尊說法用三時故如因果三說涅槃三教法華三入光明三輪深密三為楞伽三照二眾經論中常明三故如梵網光明三請法華涅槃三善金剛三分華嚴三定智論三覓成論三年三諸佛化生多三會故如毗婆尸尸棄聲德彌勒佛等四世出世間恒重三故世如三世三際三分三周出世如三時三生三祗三益五折衷諸說三為中故若盡理言之亦可合為一二開為九十今則總相會通分為十重一總名為一音時以如來一代時教不離一音故如流支等二或分為二此更有三初一本教時二末教時如教章二一頓教時二漸教時如護延諸德三一平道時二屈曲時如印敏等師上三說中皆前屬華嚴後屬鹿苑終於雙林一切經教三或分為三此亦有二初一根本時二起末時三歸本時如吉藏法師次一圓說時二漸說時三頓說時如光統律師四或分為四此亦有二初一頓教時亦名別教一乘時華嚴也二小教時亦名別教小乘時阿含也三權教時亦名同教三乘時深密妙智也四實教時亦名同教一乘時法華涅槃也則不違光宅雲師次一圓滿教時華嚴也二有相教時阿含也三無相教時般若也四常住教時涅槃也如虎丘岌公五或分為五此復有四一初華嚴二阿含三般若四深密五法華涅槃則不違相宗二初華嚴二阿含三深密四妙智五法華涅槃則不違性宗三初稱性教二有相教三無相教四同歸教五常住教如宋朝岌師四初華嚴二阿含三方等四般若五法華涅槃如智者大師六或分為六此亦有二一初圓頓教時二人天教時三有相教時四無相教時五同歸教時六常住教時如隱士劉公次一圓頓教時二有相教時三無相教時四抑揚教時五同歸教時六常住教時如道場慧觀等七或分為七此亦有二一初華嚴二梵網三阿含四方廣五般若六法華七涅槃則不違海東曉師二初華嚴二阿含三大集四深密五妙智六法華七涅槃則不違波頗三藏八或分為八一圓頓教時二人天教時三有相教時四無相教時五抑揚教時六同歸教時七常住教時八不定教時如南北諸師九或分為九一華嚴二提胃三阿含四方廣五般若六深密七妙智八法華九涅槃則不違真諦唐三藏等十或分為十一華嚴二梵網三提胃四阿含五大集六淨名七深密八妙智九法華十涅槃則不違大衍護身耆闍師等然十重中一則太簡十則太繁繁則膠於名相簡則味其源流是以今家遍收開合判立三時則與教理自不違也。
問釋尊時儀與一切諸佛為同耶為異耶。
答約教有同異就理則無異教異者眾生機有千差如來化儀萬別故依華嚴根本輪中或以音聲為教或以香飯為教或以光明而作佛事或以佛身而作佛事或現異相或復揚睂睂或動睛或不瞬或憶念微笑或謦欬嚬呻就聲名教中或唯說三乘或唯說一乘或先大後小或先小後大或先一後三或先三後一或先大中小後大或先一次三後一或顯密同時或頓漸齊演故華嚴云今見一切佛土所有眾事種種不同所謂說法調伏教義法住各有差別教同者此土以聲名句文而為教體十方諸佛土中亦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此土如來先圓頓次權漸後圓頓十方諸佛亦有以先一次三後一故法華云如三世諸佛說法之儀式我今亦如是說無分別法又云舍利弗當知諸佛法如是以萬億方便隨宜而說法理無異者諸佛出世唯欲眾生盡皆悟入一法界心故我世尊初成正覺即說華嚴其奈機有利鈍利者得入鈍者如盲故不獲已從一施三復說阿含深密妙智漸漸調伏至純熟己然後會三歸一說法華涅槃根最鈍者具歷五會於阿含成小果益深密但得始益妙智得終頓益直至法華涅槃方得圓益又有根稍利者不必具歷五會或但經四番三番二番便得悟入一真法界故法性論云中下鈍根菩薩三處入法界初則般若次則法華後則涅槃無量義經云次說摩訶般若華嚴海空宣說菩薩歷劫修行即是因般若入法界也法華云始見我身入如來慧今聞是經入於佛慧即是因法華入法界也像法決疑經云或見如來入涅槃或見如來住世一劫若無量劫或見報身蓮華藏世界海為千百億釋迦牟尼佛說心地法門或見法身同於虗空無相無礙遍同法界即是因涅槃入法界也時會雖殊入理則一法華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以無量無教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至於餘佛土中或見色聞香而入法界或覺觸知味而入法界如五十三知識解脫境界三十二菩薩不二法門二十五無學真實圓通發覺雖不同歸元實無異也若會融之不唯理無優劣教亦無別如有國土唯說一乘初時說大猶今先照也中時說大猶今轉照也後時說大猶今還照也或有國土唯說三乘宿必下種已聞大法猶今說頓也現在應以是法漸入猶今開權也當必熟脫還聞大法猶今顯實也或先大後小或先一後三一大華嚴也三小阿含等也後必說一大猶今法華談也或先小後大或先三後一三小阿含等也一大法華等也宿必說一大猶今華嚴談也或顯密同時但從其顯揀去其密或頓漸齊演但取其定捨其不定則亦有三時次第相也聲教既爾餘教亦然如眾香國但以眾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斯妙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薩所有功德皆悉具足猶今說華嚴也若聲聞人是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心解脫然後乃消猶今說阿含也若未發大乘意食此飯者至發意乃消猶今說深密也已發意食此飯者得無生忍然後乃消猶今說妙智也已得無生忍食此飯者至一生補處然後乃消猶今說法華涅槃也香味如是餘法例知則十方無量百千萬億國土中諸佛世尊說法儀式無不同也故華嚴云佛剎與佛身眾會及說法但隨眾生心如是見有殊非一切如來大仙之過咎上且會通諸佛別三時相如此通相如下。
通三時者開有十重一唯約一念時二盡該一化時三遍周三際時四攝同類劫時五收異類劫時六以念攝劫時七劫念重收時八異類界劫時九彼此攝入時十以本收末時。
第一唯約一念時者謂於一剎那中即遍法界無盡之處頓說無量諸法門海。
華嚴云如來於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
淨名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楞伽云如日月輪一時遍照一切色像諸佛如來淨諸眾生自心過習亦復如是頓為示現不可思議諸佛如來智慧境界法華云如來說法常以一味令諸世間普得具足如大雲起普遍世界一時等澍其潤普洽。
第二盡該一化時者謂從我佛初成道時乃至如來般涅槃夜於此一代時化之中普遍重重法界之處常說種種無盡經法。
△如華嚴教別但在初先照時分通則至後華嚴前八會中永無聲聞至第九會方有聲聞爾時五百在祗園中已證聖果驗知舍利弗等先已聞小乘教方預入法界會則華嚴說通於阿含後矣楞伽頌云真如空實際涅槃及法界種種意生身我說皆異名若不了無我依教不依義於諸經律論而起淨分別。
無量義云次說般若歷劫修行華嚴海空。
法華云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像法決疑云今日坐中無央數眾各見不同或見如來入涅槃或見如來住世一劫若減一劫若無量劫或見如來丈六之身或見小身或見大身或見報身蓮華藏世界海為千百億釋迦牟尼佛說心地法門或見法身同於虗空無有分別無相無礙遍同法界或見此處山林土沙或見七寶或見此處乃是三世諸佛所行之處或見此處即是不可思議諸佛境界真實之法。
法性論云鈍根菩薩三處入法界初則般若次則法華後則涅槃故知華嚴之說直爾通至涅槃後也。
△若阿含教別論在初轉時通論亦至前後如華嚴中明小乘戒善四諦因緣即四諦品明諦十藏品明戒六地明因緣則阿含說通於前也四分遊行等說十二年後方制廣戒楞伽明聲聞乘差別相涅槃明迦留陀夷入聚落被害作結戒緣起增一明身子五分法身不滅。
阿含說如來涅槃有患背痛等相遺教經云初度陳如後度須跋。
釋論云從初鹿苑至涅槃夜所說戒定慧結為修妬路等藏是知阿含亦通後也。
△若方廣深密等教別論在中轉時通論亦至初後。
初者華嚴中明十地十如八識四智等楞伽頌云甚深大方廣知諸剎自在我為佛子說非為諸聲聞。
普曜經云第二七日提胃波利等五百賈人施佛麨蜜佛與授記當得作佛號會密成密跡力士經說佛初成道七日思惟已即於鹿園中以眾寶莊嚴法座廣集三乘眾梵王請佛為轉法輪廣益三乘眾得大小果等六年內即說鴦崛勝[鬘-又+万]等經後者方廣抑揚般若亦云二乘智慧猶如螢火菩薩一日學智如日之照豈非抑揚。
法華云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方等陀羅尼經云先於王城授聲聞記今於舍衛國復授聲聞記昔於波羅奈已授聲聞記身子云世尊不虗所言真實故能第二第三授我等記光明經中分別三身三乘十地十度乃至人天因果法相涅槃云護大乘者受持九部受決經中佛授園監闍王記等楞伽頌云象脇與大雲涅槃央掘摩及此楞伽經我皆制斷肉又云真如空實際涅槃及法界種種意成身我說是心量。
則方廣談直通初後也。
△若般若妙智等教別論在後轉時通論亦至初後何者如大智度論云從得道夜乃至涅槃常說般若華嚴須彌頂上偈讚品云法性本清淨如空無有相一切無能說智者如是觀凡夫見諸法但隨於相轉不了法無相以是不見佛忉利會爾夜摩兜率雲集菩薩偈讚義然大品經云佛在鹿野轉四諦法輪無量菩薩得無生法忍住初地二地乃至十地又云不見一法出法性外者法性即是法界智論云三藏中明法空為大空摩訶衍中明十方空為大空。
楞伽云此空無生無自性無二相悉入一切修多羅中佛所說經皆有是義法華云本聲聞人在虗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金光明云無量餘經已廣說空是故此中略而解說眾生根鈍尠於智慧不能廣知無量空義故此尊經略而說之釋論云須菩提何故更問菩薩畢定不畢定答云須菩提於法華中聞諸菩薩受記作佛今於般若中更問畢定不畢定為未入者故又會宗品舉十大經雲經大雲經法華經般若最大大明品云諸餘善法入般若中。
涅槃說佛性亦名般若故知般若前至華嚴後至涅槃也。
△若法華涅槃等教別論在後還照時分通則至前華嚴問明品覺首等菩薩問文殊言云何佛境界知文殊答云非識所能識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淨開示諸羣生圓覺彌勒問云於諸輪迴有幾種性修佛菩提幾等差別迴入塵勞當說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惟願不捨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慧目肅清照曜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方等陀羅尼云昔於波羅奈授聲聞記今於王舍城復授聲聞記楞伽云大慧白言如來何故授何羅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如來答言我為無餘涅槃界故密勸令彼修菩薩行授聲聞記。
楞嚴中如來責云如何世間三有眾生及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以測度如來無上菩提用世語言入佛知見阿處白言惟願如來示我在會諸蒙暗者捐捨小乘畢獲如來無餘涅槃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入佛知見須菩提言蒙如來發性覺真空空性圓明得阿羅漢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法華云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今見佛子求佛道者當為汝等讚一乘道又云雖示種種道其實為佛乘又身子云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受記作佛我等不預斯事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隱此則法華通至於前。
△釋論云從初發心常觀涅槃行道提胃說泥洹道阿含明涅槃相及二空等央掘勝[鬘-又+万]明佛性常住楞伽云若如來是作則是無常若是無常一切作法應是如來我及諸佛皆不忍可謂以現智證常法故證智是常如來亦常大慧諸佛如來所證法性法住法位如來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易在於一切二乘外道所得法中非是空無然非凡愚之所能知頌云緣於本住法我及諸如來於三千經中廣說涅槃法金剛云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法華壽量品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安樂行品云觀一切法猶如虗空不動不退常住一相涅槃三云我坐道場菩提樹下初成正覺爾時無量阿僧祇恒河沙等諸佛世界有諸菩薩亦曾問我是甚深義然其所問句義功德亦皆如是如是問者則能利益無量眾生四云善男子大涅槃者即是諸佛如來法界涅槃義者即是諸佛之法性也五云解脫者名曰虗寂又虗寂者墮於法界如法界性即真解脫二十八云佛既成道已梵天勸請唯願如來當為眾生廣開甘露說無上法佛言梵王一切眾生常為煩惱之所障覆不能受我正法之言梵王復言世尊一切眾生凡有三種所謂利根中根鈍根利根能受唯願為說佛言梵王我今當為一切眾生開甘露門即於波羅奈國轉正法輪宣說中道一切眾生不破諸結非不能破非破非不破故名中道不度眾生非不能度是名中道非一切成亦非不成是名中道二十二云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知見法界解了實相空無所有無有和合覺知之相得無漏相無所作相如幻化相熱時燄相乾闥婆城空虗之相又涅槃明空與大品中說第一義空無異明常與淨名中說離五非常得五常身無異此則涅槃通至於前故知法華涅槃之說直爾通至華嚴前也。
△問若爾何有三時五會前後。
答若就佛意種熟脫三時時不廢故一代時中大小並陳三一不定約機意各隨己見自有三時五會差別又就如來說教實大小頓演時無前後但所被機宜悟解不同自有頓受或從漸入若漸入者則見如來三時五會說法次第若頓受者則見如來一代時中教法融通故有通別二時相也。
賢首五教儀卷第一
音釋
須彌
(唐言妙高山王也)。
菩薩摩訶薩
(菩薩此云覺有情摩訶薩此云大道心眾生)。
菩提
(此云覺道)。
般涅槃
(此云入滅度)。
汙
(音烏染也)。
逝多
(此云戰勝匿王太子名)。
劵
(音勸契約也)。
躃
(音碧兩足俱廢不能行者)。
楞伽
(此云不可徃山名)。
波羅奈
(此云江繞城亦云鹿苑仙苑)。
波羅蜜
(此云到彼岸)。
般若
(華言智慧)。
淘汰
(音陶太淘去其沙泥令水清汰也)。
比丘
(翻乞士)。
眇
(音藐一目小也)。
矬
(坐平聲身短也)。
阿含
(此云無比法)。
玻璃
(水玉也)。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華言無上正等正覺)。
拘尸那
(此云角城城具三角故亦云仙城城住仙人故)。
娑羅
(此云堅固冬夏不改故亦云高遠高出餘樹故)。
禺
(音魚日在巳曰禺中)。
析
(音息分剖也)。
諳
(音暗練歷也又識悉曉記憶也)。
阿耨達
(亦云阿那婆達多此云無熱惱池名也)。
晡
(音逋申時也)。
閻浮提
(此云勝金此樹果汁流下河中染石成金最為勝故)。
拘耶尼
(此云牛貨以牛為貨故)。
弗婆提
(此云勝勝南洲故又翻為初日初出處故)。
鬱單越
(此云勝處或翻勝生於四洲中有情處貨皆勝餘三洲故)。
膳
(餚饌也)。
毗伽羅
(此云字本世間文字之本也)。
摩那斯
(此云大身)。
阿修羅
(此云無端正女端男醜故亦云非天有天福無天德故)。
辟支
(此云緣覺亦云獨覺)。
那由它
(此云萬億姟數也)。
貿
(音茂市賣也又以時物遷貨曰貿以有易無曰易)。
掘
(音橛穿地也)。
菴羅
(此云奈其果似桃而非桃可以療疾)。
蓊
(草木盛貌音翁)。
修多羅
(亦云修妬路此翻契經)。
優陀延
(亦云優陀夷華言出現山名日從此山出現故)。
釋迦
(此云能仁姓也)。
彌陀
(此云無量壽命光明皆無量故)。
阿僧祗
(翻無數)。
遮那
(此云徧一切處)。
婆羅門
(此云淨行)。
剎利
(此云田主王種也)。
毗舍
(此云商估)。
首陀
(此云農者)。
毗婆尸
(翻勝觀又徧見)。
尸棄
(翻火)。
彌勒
(此云慈氏)。
流支
(此云覺希北印度人)。
岌
(音及高貌人名也)。
波頗
(此云智光中印度人)。
謦欬
(輕曰謦重曰欬)。
嚬呻
(張口貌即欠呿也)。
舍利弗
(此云身子亦云鶖子珠子)。
迦留陀夷
(此云黑光光色黑故)。
陳如
(此云火器姓也)。
須跋
(華言賢善聰明多才智故)。
提胃
(會玄云翻胡苽)。
波利
(會玄云翻金挺)。
鴦崛
(亦云央掘摩羅唐言指鬘殺人取指冠首為鬘故)。
陀羅尼
(此云總持亦云遮持)。
舍衛
(此云聞物或名豐德或曰好道)。
忉利
(華言三十三居須彌頂也)。
夜摩
(此翻時分時時唱快樂故)。
兜率
(華言知足於五欲知止足故)。
摩訶衍
(此翻大乘)。
尠
(音鮮少也)。
須菩提
(此云空生亦云善吉)。
泥洹
(即涅槃梵音小轉耳華言圓寂亦云寂滅)。
乾闥婆
(此云香陰新云尋香帝釋之樂神也)。
(褚堂大檀護信士戴瑞麟捐資拾貳兩刻賢首五教儀一卷伏願獲金剛不壞之身輪轉三時而助化延無量僧祗之壽教開五會以接機常為佛國干城永作法王柱石世出世間皆得吉祥親與非親同霑利益)。
(慈雲觀堂識)
賢首五教儀卷第二
清浙水慈雲沙門 灌頂續法 集錄
第三遍周三際時者謂盡前後際各無邊劫恒常周遍演說諸經初無暫息華嚴云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劫說異句身味身音聲充滿法界一切眾生無不聞者盡一切未來際劫常轉法輪如來音聲無異無斷不可窮盡餘如不思議品梵網云三世諸佛已說今說當說我今亦如是說四分律云諸世尊大德為我說是事如過去諸佛及以未來者現在諸世尊能勝一切憂皆共尊敬戒此是諸佛法法華云如諸佛所說我亦隨順行即趣波羅奈為五比丘說又云善哉釋迦文得是無上法隨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為諸眾生類分別說三乘是故以方便分別說諸果彌陀云無量壽佛威神無極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莫不稱歎。
楞伽云我念去來世所有無量佛菩薩共圍繞演說楞伽經世尊亦應爾住彼寶嚴山菩薩眾圍繞演說清淨法。
維摩云此經廣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不可思議阿耨菩提所以者何諸佛菩提皆從此生諸佛賢聖所共稱歎背生死苦示涅槃樂十方三世諸佛所說。
般若云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楞嚴云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若我說是般怛羅呪經恒沙劫終不能盡又持地菩薩云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涅槃云如來演說一偈之義經無量劫義亦不盡所謂若戒若定若慧施等。
第四攝同類劫時者謂彼三際無邊劫中一一劫內各攝無量同類劫海如長劫唯攝長劫短劫唯攝短劫然時與劫各有多相如華嚴明時有八類謂長短染淨廣狹多少劫有十二類謂長短一無數有量無量有盡無盡一念不可說一切非於中復有十類謂成壞劫染汙劫染淨劫淨染劫清淨劫無邊莊嚴劫無量大莊嚴劫莊嚴滅劫莊嚴成劫普清淨劫於彼無量同類劫中恒說一切權實教門。
華嚴云一一地獄中經於無量劫(根本獄長劫唯攝根本獄長劫眷屬獄短劫唯攝眷屬獄短劫也)為度眾生故而能忍是苦不惜於身命常護諸佛法無我心調柔能得如來道。
梵網云吾今來此娑婆世界(此天多時唯攝彼天多時彼洲少時亦唯攝此洲少時餘例知)八千返說心地法楞伽云住一切剎兜率陀宮(狹攝狹劫)色究竟天(廣攝廣劫)成如來身。
楞嚴云應以菩薩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菩薩聲聞身而為說法(此證淨攝淨也)應以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此證染攝染也)法華云我說然燈佛等(興成也)又復言其入於涅槃(滅壞也)如是皆以方便分別頌云是諸罪眾生以惡業因緣過阿僧祇劫(有盡攝有盡劫)不聞三寶名諸有修功德柔和質直者則皆見我身常在(無盡攝無盡劫)此說法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寶樹多華果散佛及大眾(莊嚴成劫相攝)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憂怖諸苦惱如是悉充滿(莊嚴滅劫相攝)涅槃云往昔眾生壽百歲時(有量劫攝有量)恒沙眾生受地獄報我見是已即發大願受地獄身我於爾時在地獄中經無量歲(無量劫攝無量)為諸罪人廣開分別十二部經諸人聞已壞惡果報令地獄空。
第五收異類劫時者謂彼無邊一一劫中各攝無量異類劫海如長劫攝短劫短劫攝長劫等於彼一切異類劫內恒說諸法華嚴云長劫與短劫平等短劫與長劫平等一劫與無數劫平等無數劫與一劫平等有量劫與無量劫平等無量劫與有量劫平等有盡劫與無盡劫平等無盡劫與有盡劫平等不可說劫與一念平等一念與不可說劫平等一切劫入非劫非劫入一切劫。
淨名云即演七日以為一劫即促一劫以為七日(多少時相攝)楞伽云或有現變化或有先時化(染淨劫相攝)於彼說諸乘皆是如來地法華云是諸菩薩種種讚法而讚於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又云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項(長短劫相攝)又云以方便力故現有滅不滅(莊嚴滅劫與莊嚴成劫相攝也)。
第六以念攝劫時者謂於一念之中即攝前後無量無邊同異類劫一念既爾餘一切念一一念中皆各普攝盡前後際一切劫海如是時劫說無盡教華嚴云於一念中盡知前際後際及現在一切世界成壞劫故發菩提心頌云一念普觀無量劫(同異類也)無去無來亦無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楞伽云譬如心意(一念也)於無量百千由旬(無量同異劫也)之外憶先所見種種諸物念念相續(一切念也)疾詣於彼(各攝無邊同異劫也)非是其身及山河石壁所能為礙意生身者亦復如是如幻三昧力通自在諸相莊嚴憶本成就眾生願故猶如意去生於一切諸聖眾中淨名云諸有眾生類(同異劫也)形聲及威儀無畏力菩薩一時(一念也)能盡現或現劫盡燒天地皆洞然(壞劫)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成劫)或時作地水或時作風火法華云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亦一念間攝多同異劫也)。
第七劫念重收時者謂一念中所攝劫內復有諸念而彼諸念復攝諸劫一念既爾餘一切念劫內諸念攝劫亦然是則念念既不盡劫劫亦無窮如因陀羅網重重無盡於彼諸劫說諸經海華嚴云於一念頃能知東方阿僧祇世界(念攝劫也)所有眾生種種差別解(劫攝念也)念念如是盡阿僧祇劫(多念相收也)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重收例東知之)菩薩摩訶薩入可數劫即不可數劫(劫內諸念各攝多劫也)入一切劫即一念(一念攝多劫念也)頌云不可說諸劫即是須臾頃(亦明重收)莫見修與短究竟剎那法。
圓覺云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劑頭數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念攝劫)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劫攝念)猶如目覩所受用物又云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念攝劫)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劫攝念)楞伽云諸菩薩以本願方便願一切眾生悉入涅槃(念收劫)若一眾生未涅槃者我終不入(劫收念)淨名云一切諸法(劫念也)亦無在無不在(相收也)楞嚴云一為無量(一攝多也)無量為一。
(多入一也)無量義云佛一切時(念劫相攝入也)說大小法。
第八異類界劫時者謂前之七重且約同類如今娑婆一類界等今辯樹形江河形等無量無邊異類界剎剎既同處而有不同時劫亦有時劫相同而有長短各別分齊。
然世界形相略開二十種華嚴華藏世界品云佛子彼一切世界種或有作須彌山形或作江河形或作迴轉形或作旋流形或作輪輞形或作壇墠形或作樹林形或作樓閣形或作山幢形或作普方形或作胎藏形或作蓮華形或作佉勒迦形或作眾生身形或作雲形或作諸佛相好形或作圓滿光明形或作種種珠網形或作一切門闥形或作諸莊嚴具形如是等若廣說者有世界海微塵數又收彼界總成八類謂穢世界淨世界小世界大世界麤世界妙世界狹世界廣世界。
並盡彼界時劫常說一切諸法華嚴云於一微細毛孔中不可說剎次第入毛孔能受彼諸剎諸剎不能遍毛孔入時劫數不可說受時劫數不可說於此行列安住時一切諸劫無能說又云或有雜染或清淨受苦受樂各差別斯由業海不思議諸流轉法恒如是一毛孔內難思剎等微塵數種種住一一皆有遍照尊在眾會中宣妙法於一塵中大小剎種種差別如塵數平坦高下各不同佛悉往詣轉法輪一切塵中所現剎皆是本願神通力隨其心樂種種殊於虗空中悉能作一切國土所有塵一一塵中佛皆入普為眾生起神變毗盧遮那法如是無量壽云羅綱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譬如比丘得滅盡三昧隨其時節風吹散華又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花出三十六百千億佛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七寶池中八功德水波揚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莫不聞者正法念云諸天遊樂池中鳧雁皆出音聲宣揚偈頌開示五欲畢竟無常不可躭玩大般若云淨土樹林內外物中常有妙音說一切法皆無自性楞嚴云林木池沼皆演法音涅槃云七寶林樹華果茂盛微風吹動出微妙音一一園中有五泉池是諸池中復有諸華是諸華中一一各有師子之座一一座上有一王坐以大乘法教化眾生楞伽云何故諸國土猶如日月形須彌及蓮華卍字師子像何故諸國土如因陀羅網覆住或側住一切寶所成何故諸國土無垢日月光或如華果形箜篌細腰鼓何因佛世尊一切剎中現異名諸色類佛子眾圍繞。
法華云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眾生發歡喜心。
第九彼此攝入時者即彼異類界中所有時劫亦復各別相收或同異類界時互相攝入若念若劫重重無盡同前四五六七悉於彼時恒說諸門華嚴云一毛端處(分正也)所有剎其數無量不可說盡虗空量諸毛端一一處剎悉如是(上總下別)彼毛端處諸國土無量種類差別住有不可說異類剎有不可說同類剎不可言說毛端處皆有淨剎不可說(此明剎界也)或復於一毛端處不可說劫常安住如一毛端餘悉然所住劫數皆如是(此明時劫也)彼佛法身不可說彼佛分身不可說演說法門不可說調伏眾生不可說(此明佛法也上毛端下微塵亦先總)乃至法界悉周遍其中所有諸微塵(分依也)世界若成若住壞其數無量不可說(次別)一微塵處無邊際無量諸剎普來入十方差別不可說剎海分布不可說(界剎也)一一剎中有如來壽命劫數不可說(劫時也)諸佛所行不可說甚深妙法不可說(佛法也)又云我見十方世界海劫數無量等眾生(上總下別)或長或短或無邊以佛音聲今演說我見十方諸剎海或住國土微塵劫或有一劫或無數以願種種各不同或有純淨或純染或復染淨二俱雜或無量劫入一劫或復一劫入多劫或一切劫莊嚴事於一劫中皆現覩或一劫內所莊嚴普入一切無邊劫始從一念終成劫悉依眾生心想生一切剎海劫無邊以一方便皆清淨有清淨劫一佛興或一劫中無量現往昔修行剎塵劫獲大清淨世界海諸佛境界具莊嚴永住無邊廣大劫楞伽云住色究竟天於彼成正覺具力通自在現化於此成(上同類界劫下異類界劫)化身無量億遍遊一切處令愚夫得聞如響難思法(此橫遍界土也)遠離初(先照)中(轉照)後(還照)亦離於有(現劫有盡)無(過未劫無盡)非多而現多不動而普遍說眾生身中所覆之真性(此竪窮時劫也)化佛於諸剎演三乘一乘佛有三十六復各有十種隨眾生心器而現諸剎土(此總明同異界劫相攝入也)淨名云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斷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輪著右掌中擲過恒沙世界之外(攝一入一切也)又菩薩以一切佛土眾生置之右掌飛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動本處(攝一切入一切也)又十方世界劫盡燒時以一切火內於腹中火事如故而不為害(攝一切入一也)又於下方過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取一佛土舉著上方過恒河沙無數世界如持針鋒舉一棗葉而無所嬈(攝一入一也)時維摩詰入於三昧現神通力以其右手斷取妙喜世界置於此土妙喜世界雖入此土而不增減於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無異(上明解脫境此以實事證)楞嚴云一一同中顯現羣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界劫俱攝)如是乃至十方虗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塵界既爾時劫例然)不動道場遍十方界(此入彼也)身含十方無盡虗空(彼入此也)於一毛端現寶王剎(正攝依也)坐微塵裏轉大法輪(依攝正也)法華云自我得佛來所經諸劫數無量百千萬億載阿僧祇(總明同異類界劫相攝入也)常說法教化無數億眾生。
第十以本收末時者謂以非劫為劫故(非劫本劫未也)如華藏界中以非劫為劫劫即非劫念等亦爾以時無長短離分限故以染時分說彼劫故以時無別體依法上立法既融通時亦隨爾故於此無量不可說劫常說諸教初無休息。
華嚴云菩薩摩訶薩知一切劫即是非劫而真實說一切劫數善男子菩薩智輪遠離一切分別境界不可以生死中長短染淨廣狹多少如是諸劫分別顯示(劫即非劫也)何以故菩薩智輪本性清淨離一切分別網超一切障礙山隨所應化而普照故(非劫即劫也)善男子譬如日輪無有晝夜(本非劫也)但出時名晝沒時名夜(末即劫也)菩薩智輪亦復如是無有分別亦無三世但隨心現教化眾生言其止住前劫後劫以真如法身(本也)遍一切法(末也)與一切法而共相應遍一切處持諸世間遍一切時遍在晝夜半月一月年歲成壞劫盡未來際常住無盡遍住一切眾生界安立一切眾生為眾法眼無間無斷頌云華藏世界海法界等無別莊嚴極清淨安住於虗空(劫即非劫)此世界海中剎種難思議一一皆自在各各無雜亂一切剎種中世界不思議或成或有壞或有已壞滅有剎住一劫或住於十劫乃至過百千國土微塵數或於一劫中見剎有成壞或無量無數乃至不思議(非劫即劫)或有剎有佛或有剎無佛或有唯一佛或有無量佛國土若無佛他方世界中有佛變化來為現諸佛事一一佛剎中一佛出興世經於億千歲演說無上法眾生非法器不能見諸佛若有心樂者一切處皆見一一剎土中各有佛興世一切剎中佛億數不思議此中一一佛現無量神變悉遍於法界調伏眾生海佛身無有量能示有量身隨其所應覩導師如是現佛身無處所充滿一切處如空無邊際如是難思議饒益眾生故如來出世間眾生見有出而實無興世不可以國土晝夜而見佛歲月一剎那當知悉如是眾生如是說某日佛成道(末)如來得菩提實不繫於日(本)如來離分別非世超諸數三世諸導師出現皆如是譬如淨日輪不與昏夜合(本)而說某日夜諸佛法如是(末)三世一切劫不與如來合而說三世佛導師法如是楞伽云不生而現生不滅而現滅普於諸億剎頓現如水月一身為多身隨機心中現遠離常無常而現常無常恒如是觀物不生於惡見一切法無生亦復無有滅於彼諸緣中分別生滅相淨名云法不可住(本)若住於法是則住法(末)無住則無本(本)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末)楞嚴云即一切法(劫)離一切相(非劫)唯即與離二無所著(本末即入圓融)一切同異所不能至。
(同異界劫無礙)法華云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虗非如非異(劫即非劫)不如三界見於三界(非劫即劫)常在耆闍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頌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劫即非劫)道場證知已於阿僧祇劫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非劫即劫)我常知眾生行道不行道隨所應可度為說種種法。
問依此說時則無始終何容有此一代時中諸部經教。
答一乘玄門諸佛齊證故一切如來法爾皆於無邊世界常轉如是無盡法輪令諸眾生返本還源窮未來際無有休息但隨見聞說有三時五會之別諸慈悲者為下劣眾生於無盡說中略取此等結集流通故有此等諸部教典令尋於此見無邊法如觀牗隙見無際空而此時說即同無盡以一時即一切時一說即一切說故華嚴云恒以佛日普照法界隨本願力常現不沒恒住法界無有變異。
問若此多劫常恒說者何故如來有涅槃耶。
答一切諸佛本不涅槃如華嚴法界品中開旃檀塔見三世佛無涅槃者又復涅槃亦是說法攝生與成道說法無差別故法華壽量品云為度眾生故方便現涅槃而實不滅度常住此說法華嚴出現品云若有眾生應以涅槃而得度者如來則為示現涅槃而實如來無生無滅無有滅度是故說法總無休時。
問智度論云須扇多佛晨朝成道日暮涅槃唯留化佛度諸眾生則知佛土亦有不說華嚴教耶。
答非一切佛土中皆用言語說法如淨名云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乃至有以八萬塵勞作佛事等則知須扇多佛以所化身而為說法正是華嚴無盡教相中之一教相耳何云不說。
△問據古德共云如燈明佛晨旦說法華中夜便滅度則法華之外非有別時更說涅槃謂人根利故聞法華竟不須復說涅槃又迦葉佛時亦爾則知涅槃或說不說或有國土唯說三乘究竟不破如多寶佛或有國土唯說一乘無三可破如勝雲佛則知法華亦有說不說不同華嚴我不見有一佛國土其中如來不說此法何云法華涅槃之說亦該通十方耶。
答說法華即是說涅槃以佛之知見不異佛性故說三乘即是說一乘諸有所作常為一事故說一乘即是說法華以頓圓別教與漸圓同教儀法雖殊而說一乘入佛慧無有別故則知法華涅槃之說亦恒遍法界也。
△問稱性本教可爾逐機末教云何亦常演耶。
答末不離本故依本而成故攝論云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本源既遠枝派自長是故人天小教等說亦無始終時也。
問既諸經說皆悉常遍則五會時處豈不雜亂如菩提場說華嚴時既遍虗空周於毛道盡未來際未知鹿野苑等亦說華嚴不設爾何失二俱有過若彼不說即說處不遍說時不常若彼亦說時處即成雜亂何故以經唯云菩提場說華嚴鹿野苑說阿含今何鹿苑亦說華嚴豈不成雜亂耶。
答說華嚴菩提場處既遍十方一切塵道即彼鹿野苑等皆有菩提場會是故寂場無不常遍說阿含鹿野苑處既遍法界乃至塵毛即寂場等皆有鹿苑是故鹿苑無不常遍既為門不同亦不成雜亂也。
△問若約為門不同為互相見不若相見者還成雜亂若不相見何以知遍。
答若約華嚴與阿含等全教相攝則彼此互無各遍法界而有隱顯不同不見也可若約諸教相資則彼此互有同遍法界而有主伴不同相見也可餘一一會一一經處皆亦如是準以思之。
問諸佛說教亦如是不。
答此佛既爾餘佛例然經云三世諸佛已說今說當說我等諸佛亦如是說。
△問餘佛說經時處與遮那說經時處為相見不設爾何失二俱有過謂若相見即乖相遍若不相見不成主伴。
答見與不見二義俱成謂二互相見主伴義成見與不見相遍義成但見則同遍不見各遍以為異耳文有四句一主主不相見遮那為主時十方餘佛但得為伴不得為主若餘佛為主遮那亦即為伴不得為主二伴伴不相見如諸佛為遮那伴時遮那更不得為伴遮那為餘佛伴時餘佛亦不得又為伴矣三主伴互相見如遮那為主見餘伴佛伴佛亦見遮那四伴主互相見如遮那為伴餘佛為主兩得相見若互不相見即各遍法界彼此相攝而互無故若互得相見即同遍法界彼此相資而互有故為門不同亦無雜亂常相融攝亦無障礙。
問餘教云何。
答聲教既爾餘教例然是故通論開為十例或以音聲或現妙色或以奇香或以上味或以妙觸或以法境或內六根或四威儀或弟子人物或一切所作皆堪攝物具如不思議品說若別言聲亦有十例一如來語業圓音自說二如來毛孔出聲說法三如來光明舒音演法四令菩薩口業說法五令菩薩毛孔亦出音聲說法六令菩薩光明亦有音聲說法七令諸剎海出聲說法八令一切眾生悉為說法九遍三世中皆以音聲說法十以一切法中皆出聲說法故普賢行品云佛說菩薩說剎說眾生說三世一切說如音聲說法有此十種餘色香等皆各具十是則已為百門說法準知內內外外根根塵塵無不恒常周遍而說一切無盡法矣餘如指歸華玄等釋。
言十義者一本末差別門二依本起末門三攝末歸本門四本末無礙門五隨機不定門六顯密同時門七一時頓演門八寂寞無言門九該運三際門十重重無盡門。
第一本末差別門者謂本末同時始終一類各無異說。
△然有三位一若小乘中則初度陳如後度須跋中間亦唯說小益小如四阿含經及五部律等二若約三乘則始終說三通益三機如密迹經等三若約一乘則始終唯為圓機說於圓極如華嚴經等其中不通小乘復攝九世該於前後更無異說。
△然此三類依於此世根性定者常開如上一類之法故佛所演各通始終更無前後。
第二依本起末門者此有五類謂初為菩薩說大二為緣覺三為聲聞四為善根眾生五為邪定如出現品日照高山及三千初成喻中廣辨其相皆明先大後小。
△約法名從本起末以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故十八本二皆大乘出故約機各是一類之機非約一機前大後小。
第三攝末歸本門者依無量義初時說小次說中乘後時說大故也法華亦云昔於波羅奈轉四諦法輪今復轉最妙無上大法輪探密妙智說皆先小後大。
△然此門中有二類人一者一人備歷小大如四大聲聞等二者先稟小人未必後時稟大以小性定故而聞後時說大故異前始終俱小後稟大人未必要從小來以有頓悟機故而知先來說小故非前始終俱大。
第四本末無礙門者謂初舉照山王之極說明非本無以垂末後顯歸大海之異流明非末無以歸本故本末交暎與奪相資方為攝生之善巧矣是故通論總有五位一根本一乘如華嚴經二密意小乘三密意大乘四顯了三乘上三如深密經五破異一乘如法華經。
第五隨機不定門者謂上之四門初門明三類機始終常定次門明五類機異時常定三門明一類機自淺之深四門明二類機初機聞頓後機從淺至深更有一類不定之機或從小乘次入三乘後入一乘亦有從小直入一乘或多類機隨聞一句異解不同。
第六顯密同時門者謂同聽異聞若互相知者是顯不定若互不相知者即是祕密顯密同時亦無前後。
第七一時頓演門者謂上來諸門一時頓演華嚴云如來一語中演無邊經海無量義云佛一切時說大小等。
第八寂寞無言門者謂從初得道乃至涅槃不說一句般若云我從成道已來不說一字汝亦不聞涅槃云若知如來常不說法是名具足多聞楞伽云我某夜成道至某夜涅槃於此二中間我都無所說緣自得本住故我作是說彼佛及與我悉無有差別。
第九該通三際門者謂此上諸門盡通三際經云一法門中無量門無量千劫如是說。
第十重重無盡門者謂前之九門隨時隨處重重無盡皆無前後經云毗盧遮那佛願力周法界一切國土中恒轉無上輪。
此上十門圓通無礙是則前後即無前後無前後之前後耳。
言五教者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終教四一乘頓教五圓教。
初小乘教者即愚法二乘教異大乘故逐機設故隨他語故以其明諸法數一向差別所謂揀邪正辨聖凡分欣厭析因果也。
二大乘始教者亦名分教但明諸法皆空未盡大乘法理故名為始但明一切法相有成佛不成佛故名為分。
三終教者亦名實教由明緣起無性一切皆如定性二乘無性闡提悉當成佛方盡大乘至極之說故名為終以稱實理故名為實。
上之二教並依地位漸次修成故總名漸。
四一乘頓教者但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不依地位漸次說。
故如思益云得諸法正性者不從一地至於一地楞伽云初地即為八無所有何次。
不同於前漸次修行不同於後圓融具德故立名頓。
問此若是教更何是理。
答頓詮此理故名頓教別為一類離念機故亦為對治空有俱存三種著相人故即順禪宗。
五圓教者統該前四圓滿具足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是故十信滿心即攝五位成正覺等依普賢法界性相圓融主伴無盡身剎塵毛交遍互入故名圓教如華嚴云顯現自在力為說圓滿經無量諸眾生悉受菩提記等。
若廣約所詮法相辨者。
初小教中說有七十五法。
△唯明人空不明法空縱說法空少不明顯。
△但依六識三毒建立染淨根本故阿舍云貪恚愚癡是世間根本等。
△未盡法源故多諍論。
總相如是若別明者略舉十門法義差別。
說唯六識義分為心意識。
△除佛一人有菩提性餘諸眾生無佛種性。
△方便資加見修證中修至忍位得不退轉。
△聲聞下根極疾三生得羅漢果最極遲者經六十劫獨覺中根極疾四生遲經百劫如來上根定滿三祇。
△但分段身至究竟位。
△斷煩惱障證我空理。
△既趣寂後皆無回心。
△佛果相好唯是無常。
△娑婆閻浮為佛報土三千百億即攝化境。
△此釋迦身乃是實報非法非化或立為二即有生身化身佛別。
如是等義廣如小乘經論中說。
二始教中廣談法相少及法性其所云性亦是相數。
△說有百法決擇分明故少諍論。
△又說諸法一切皆空。
△不說不空中道妙理。
總相如是若別明者開為二門。
△先且對他教辨異於中分二。
初相宗法義略舉十門。
說有八識唯是生滅依生滅識建立生死及涅槃因。
△法爾種子有無永別是故五性三乘決定不同。
△既所立識唯業惑生故所立真如常恒不變不許隨緣。
△依他起性似有不無非即無性真空圓成經說空義但約所執。
△既言三性五性不同故說一分眾生決不成佛名生界不減。
△真俗二諦迢然不同非斷非常果生因滅。
△同時四相滅表後無。
△根本後得緣境斷惑義說雙觀決定別照以有為智證無為理義說不異而實非一。
△既出世智依生滅識種故四智心品為相所遷佛果報身有為無漏。
如是義類廣有眾多具如深密等經瑜伽雜集等論。
次空宗法義略有五門。
說一切法皆無自性即是真如以此無性而為其名凡愚不了著於法相故但標名而遮其非。
△能了此者即名真智。
△所詮法義不出二諦差別法相乃名為俗無為義性即名為真。
△有謂依計空謂圓成。
△雖說佛身五求不得得即虗妄無得乃真離一切相名佛功德故以有我為妄無我為真。
如是義類亦有眾多具如諸部般若等經中觀百門等論。
次正約當法廣明復有十門。
說賴耶識為諸法依從業種生唯是生滅。
△就有為中立五種性由法爾故無始時來一切有情有無永別。
△資等五位乾等十地修至加行性地位中得不退墮。
△成菩提道定滿三祇。
△亦是分段至究竟果。
△聲聞緣覺斷煩惱種分斷所知菩薩俱斷。
△決定性者趣寂不迴不定性者並迴向大。
△三十二相是化身好八萬四千是報身德但此修生及佛法身俱常無常。
△以釋迦身隨他受用實報淨土在首羅天化身充滿百億閻浮。
△如來法身唯真境界釋迦佛身化非法報或分生身法身二佛或開三身或立四佛。
如是等義詳如佛地阿毗達磨大品等經顯揚智度攝論中說。
二終教中多談法性少及法相其所云相亦會歸性。
△盡大乘說故無諍論。
△由明不空真如中道。
△不但說空以為至極。
總相如是若別明者亦開二門。
△先且對他教辯異於中亦二。
初對相宗揀顯法義亦有十門。
所說八識通如來藏隨緣成立生滅與不生滅和合而成非一非異。
△一切眾生平等一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脫。
△但是真如隨緣成立。
△依他無性即是圓成。
△一理齊平故說生界佛界不增不減。
△第一義空該通真妄真非俗外即俗而真故雖空不斷雖有不常。
△四相同時體性即滅。
△緣境斷惑不二而二有能所斷二而不二說為內證照惑無本即是智體照體無自即是證如非智外如為智所證非如外智能證於如。
△既世出世智依如來藏始本不二則有為無為非一非異故佛化身即當即法不墮諸數況於報體即體之智非相所遷。
次對空宗揀顯法義亦有五門。
但明自性清淨本然常住真心方為實理此真如體唯是一心即以此心為其名目權乘不了住平等空非諸法性故令認體而表其是。
△一心真實本自能知通於理智徹於染淨。
△所詮法義具足三諦色等即空是為真諦空即色等乃為俗諦一真心性非色非空能色能空名為中道第一義諦就二諦中一真法性目之為真種種義相稱之為俗。
△遍計執性情有理無依他起性相有性無圓成實性情無理有相無性有。
△一切諸佛自體皆具常樂我淨真實功德身智通光一一無盡性自本有不待機緣故以無我為妄有我為真。
後正約當法廣明亦有十門。
說梨耶識乃是真如隨緣合成是故八識通如來藏非唯生滅。
△就真如中立種性故徧諸眾生皆有佛性。
△信等五十二位之中修至初住即得不退。
△行成佛果不定三祗亦無百劫修相好業。
△地前留惑受分段身初地斷種受變易身。
△於二障中正使習氣三賢伏現見道除種地上侵習佛位究淨。
△一切二乘無不回心。
△報身相好八萬四千修生法身亦常無常。
△所住依果在三界外數世界種無量恒沙為一佛界所攝化境。
△如來法身唯以妙智或以境智釋迦佛身亦法報化或開二佛三身或立四佛五身。
如是等義詳如勝鬘本業仁王瓔珞等經佛性寶性起信論等中說。
四頓教中總不說法相唯辯真性。
△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絕言五法與三自性俱空八識及二無我盡遣訶教勸離毀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
△亦無佛無不佛無生無不生。
△如淨名默住顯不二等是其意也。
總相如是若別明者亦有十門法義差別。
說一切法唯一真如。
△離言說相名為種性。
△一念不生即名為佛有何行位漸次差別。
△既唯一念無時可說。
△所依身分亦不可說。
△一切煩惱本來自離。
△二乘聲聞非迴不迴。
△一切佛身唯一法身相盡離念平等平等不可說有功德差別亦不可說常與無常。
△依真而住非有國土。
△如來法身非智非境釋迦佛身法非報化是故唯立一實性佛。
如是等義廣如淨名圓覺楞伽寶積等經般若涅槃論等中說。
五圓教中所說唯是無盡法界。
△性海圓融緣起無礙相即相入如因陀羅綱重重無際微細相容主伴無盡。
△十十法門各攝法界。
總相如是若別明者亦有十門法義差別。
說一法界性起為心或開十心以彰無量。
△菩薩種性即因即果盡三世間一切諸法甚深廣大與法界等。
△攝前諸教所明行位始從十信乃至佛地六位不同隨得一位得一切位。
△一切時分悉皆不定念劫圓融自在無礙。
△但分段身至於十地。
△斷除惑障一即一切。
△一切二乘並已迴竟悉無所迴。
△佛實相好有十蓮華藏世界海微塵數相彼一一相皆遍法界業用亦爾然德用體通常無常。
△靈山淨土華藏世界無量雜類諸國土海皆是十佛攝化境界。
△如來法身境智存泯或具或絕釋迦佛身非但三身亦即十身故立十佛以顯無盡。
如是等義廣如法華涅槃華嚴等經十地不思議等論說。
以上諸教所指經論然取多分略出一二實非局判以一經一論中容有多教故下俱倣此。
若別出斷證分齊者。
初小教中先明聲聞依四諦教斷煩惱障。
△言四諦者一苦諦別明二十五有總則六道生死二十五有者謂四洲四惡趣六欲并梵天四禪四空處無想及那含也六道者謂地獄畜生餓鬼修羅及人天也雖然苦樂不同畢竟生死相續。
△二集諦即見思惑亦云見修又云四住染汙無知界內惑等。
△三滅諦滅前苦集顯偏真理因滅會真滅非真諦。
△四道諦略則戒定慧廣則三十七品一四念處謂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二四正勤謂未生惡者令惡不生已生惡者令惡消滅未生善者令善發生已生善者令善增長三四如意足謂欲念進慧四五根謂信進念定慧。
五五力同上信等根名六七覺支謂念擇進喜輕安定捨七八正道謂正見思惟語業進定念命。
△然四諦中前二為世間因果謂苦果集因後二為出世因果謂滅果道因聲聞根鈍知苦斷集慕果修因故世出世皆前果後因也。
△言煩惱者即見思惑見是分別思是俱生。
△見有八十八使謂貪瞋癡慢疑五鈍使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五利使歷三界四諦下增減不同成八十八謂欲界苦下十使具足集滅下各七使除身邊戒道下八使除身邊見共為三十二上二界四諦下各除瞋使餘皆如欲界共為二十八。
二界合成五十六并前欲界三十二共有八十八也。
△思有八十一品。
謂三界分為九地欲界合為一地四禪四空為八。
欲界地中有九品貪瞋癡慢謂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上上一品獨潤二生上中上下二品共潤二生中上一品獨潤一生中中中下二品共潤一生下上一品獨潤半生下中下下二品共潤半生具不善性及有覆性故潤七生上八地中各有九品唯除瞋使以為定力所攝伏故唯有覆性不多潤生三界共有八十一也。
△前分別惑名之為麤強思計度而生起故亦名發業煩惱能發業故後俱生惑名之為細與身俱生任運起故亦名潤生煩惱能潤生故。
△其間行位略開為五。
△一資糧位修三觀行。
初五停心觀一多貪眾生不淨觀二多瞋眾生慈悲觀三多散眾生數息觀四多癡眾生因緣觀五多障眾生念佛觀二別相念觀即上四念處是。
三總相念觀謂觀身不淨受心法皆不淨乃至觀法無我身受心亦無我但此位中惟觀苦諦伏煩惱惑。
△二加行位有四一煖位剏觀四諦修十六行二頂位用觀同前轉更明朗。
三忍位有三下忍遍觀八諦修三十二行中忍縮觀漸減緣行乃至一行二剎那在名中忍滿即入上忍上忍惟觀欲界苦諦但有一行二剎那在前一剎那盡名上忍滿即入世第一。
四世第一位亦惟觀欲界苦即上忍位二剎那中後一剎那盡名世第一滿引入無漏見道此之四位漸能伏除煩惱分別。
△三通達位即初果位從世第一後心生苦忍真明次於八諦下發八忍八智總十六心十六心中前十五心無間道時名預流向至十六心解脫道時名預流果此位斷三界八十八使分別見惑見真諦故又名見道。
△四修習位謂於欲界九品俱生思煩惱中若斷前六品斷至第五品解脫道時名一來向斷至第六品解脫道時名一來果若斷後三品斷至第二品解脫道時名不還向斷至第三品解脫道時名不還果若斷上八地七十二品俱生思煩惱中斷至第七十一品解脫道時名羅漢向自從預流正住果後進斷修惑已來齊此解脫皆修道攝。
△五無學位謂斷至第七十二品解脫道時證五分法身名羅漢果此位斷分別俱生煩惱並盡子縛已斷果縛猶存名有餘涅槃若灰身泯智名無餘涅槃。
次明辟支有二類別。
△一緣覺值佛出世稟十二因緣教所謂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然此觀境與前四諦開合異耳謂無明行愛取有五支合為集諦餘識名色入觸受生老死七支開為苦諦觀因緣智即為道諦十二支滅即為滅諦。
但緣覺人先觀集諦若生起門觀者謂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若還滅門觀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由觀因緣覺真諦理故名緣覺。
△二獨覺出無佛世獨宿孤峰觀物變易自覺無生故名獨覺。
△雖名不同行位無別此人斷三界分別俱生與聲聞同更侵煩惱習氣故居其上。
後明佛。
△從本因地初發心時緣四諦境發四弘願一未度者令度即眾生無邊誓願度此緣苦諦境二未解者令解即煩惱無盡誓願斷此緣集諦境三未安者令安即法門無量誓願學此緣道諦境四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即佛道無上誓願成此緣滅諦境。
△既已發大心須行行填願。
於三祗劫修六度行。
△言三祇者且約我佛釋迦修行菩薩道時論分限者從古釋迦至尸棄佛值七萬五千佛名初一阿僧祇從此常離女身及四惡趣然不自知當來作佛若望聲聞位即五停心總別念處。
△次從尸棄至然燈佛值七萬六千佛名第二阿僧祇。
此時用七莖蓮華供養布髮掩泥得受記莂號釋迦文爾時自知作佛口未能說若望聲聞位即煖位。
△次從然燈至毗婆尸佛值七萬七千佛名第三僧祇滿此時自知亦向人說必當作佛自他不疑若望聲聞位即頂位。
△經如許時修行六度然修六度各有滿時如尸毗王代鴿檀滿普明王捨國尸滿羼提仙人為歌利王割截無恨忍滿大施太子抒海并七日翹足讚弗沙佛進滿尚闍黎鵲巢頂上禪滿劬嬪大臣分閻浮提七分息諍智滿。
△修度滿後更住百劫種相好因修百福成一相如云大千盲人治差為一福等若望聲聞是下忍位。
△次入補處生兜率托胎出胎出家降魔安住不動為中忍位次一剎那入上忍位後一剎那入世第一位發真無漏三十四心頓斷分別俱生煩惱習氣在於染變化土成劣應身佛坐生草座說小乘諦緣之法令彼一類下下凡夫外道轉凡成聖也。
賢首五教儀卷第二
音釋
維摩
(此云淨名亦云無垢)。
般怛羅
(唐言傘葢用覆一切也)。
娑婆
(此云堪忍眾生能忍此上苦故)。
由旬
(此云限量如此方驛也小者四十里中者六十里大者八十里)。
因陀羅
(秦言能作天主即帝釋也)。
楞嚴
(涅槃云首楞者名一切事竟嚴者名固即一切事究竟堅固也)。
輞
(音罔車輪外圍曰輞)。
墠
(音善築土為壇除地為墠)。
佉勒迦
(唐言竹篅盛糓麥圓囤也)。
闥
(音塔小門也)。
毗盧遮那
(唐言廣大生息圭山云理智不分之真身也)。
卍
(音萬乃佛胸前吉祥海雲相也此是吉祥萬德之所集耳)。
隘
(矮去聲狹陋險也)。
耆闍崛
(此云靈鷲)。
須扇多
(佛名此云甚淨)。
迦葉
(此云飲光)。
闡提
(涅槃云一闡云信提云不具信不具足名曰闡提)。
瑜伽
(此翻相應)。
賴耶
(亦云阿梨耶梁名無沒識唐翻為藏識)。
首羅
(具云摩醯首羅此翻大自在天)。
阿毗達磨
(此云無比法新云對法論名)。
那含
(此云不還)。
羅漢
(華言應供謂應受人天供養也)。
莂
(音別繫草以記謂之記莂今授彼記如草繫比丘也)。
尸毗
(唐言與)。
檀
(具云檀那秦言布施)。
尸
(具云尸羅秦言持戒)。
羼提
(秦言忍辱)。
歌利
(此云惡生又云無道唐言闘諍)。
抒
(音汝舒渫水也挹也酌取也)。
翹
(音喬翹足舉足望也)。
弗沙
(唐言增盛明達勝義故)。
闍黎
(華言軌範謂於眾中作軌範故)。
(賢首五教儀第二卷伏願通三時十儀於法界主伴重重演四乘五教於剎塵圓音落落普度含靈齊成正覺)。
(慈雲觀堂識)
賢首五教儀卷第三
清浙水慈雲沙門 灌頂續法 集錄
二始教中總諸大乘經論所明修斷不離二種執障所示行證不出八重地位。
△二種執障者謂執有二一者我執執蘊等法有實主宰名為我執二者法執執蘊等法心外實有名為法執此由迷於二空而起從境得名封閉我法堅執不捨名為執故。
△障亦有二一煩惱障謂執遍計所執實我薩迦耶見而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彼等流諸隨煩惱此皆擾惱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煩惱障二所知障謂執遍計所執實法薩迦耶見而為上首見疑無明愛恚慢等覆所知境無顛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又煩惱障亦名事障續諸生死故所知障亦名理障礙正知見故又事障亦名煩惱礙能障真如根本智故理障亦名智慧礙能障世間自然業智故此由惑於二智而起從心得名覆蔽真心礙智不起名為障故。
△二執障中復各有二一者俱生無始時來虗妄熏習內因力故恒與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別任運而轉故名俱生二者分別亦由現在外緣力故非與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別然後方起故名分別。
△此俱生分別中又有三種一者現行麤中麤也二者種子麤中細細中麤也三者習氣細中細也。
△若斷煩惱覺人無我離分段死名為小乘兼斷所知覺法無我離變易死名為大乘。
△八重地位者謂從凡夫終大涅槃中間經歷正修行路略分八重階降廣有五十六位一者十信二者十住三者十行四者十向五者四加六者十地七者等覺八者妙覺。
△然其修行優劣斷證權實前後四教自有差別也。
今先初教斷證相者一十信初伏二障與小教停心位齊。
二十住雙伏二障中少伏煩惱障分別現行三十行雙伏二障中少伏所知障分別現行四十向伏除二障分別現行麤分。
此四十位即唯識資糧位大品乾慧地與小教別總相念位齊。
五四加行伏二障分別種子除分別現行細分少能伏除俱生現行麤分此即唯識加行位大品性地與小教加行位齊。
六十地中初地始斷二障分別種子更斷俱生現種一分即唯識見道位大品八人地見地與小教通達位齊。
三地斷二障俱生現種三分即大品薄欲地與小教二果齊。
五地斷二障俱生現種五分即大品離欲地與小教三果修習位齊。
七地斷二障俱生現種七分即大品已辦地與小教四果無學位齊。
八地斷二障俱生現種八分即大品辟支佛地與小教辟支位齊。
九地斷二障俱生現種九分與小教佛果位齊十地已去小教絕分七等覺斷二障俱生現種十一分進斷佛地一分此三地即大品菩薩地自二地至此即唯識修習位八妙覺斷二障分別俱生現種習盡即唯識究竟位大品佛地在於淨變化土成勝應身佛坐天衣座說大乘空相之法令彼小乘及諸下根凡夫外道轉小成大也。
三終教中所說斷證行位皆隨一性而立故開雖有八重地位合則唯是三種覺性。
△如起信論明三覺心一本覺即凡夫不覺位也葢凡夫時覺性本具無明迷覆成不覺故二始覺從初發心直至等覺菩薩位也始能解行證故於內復有三位覺異一名字覺初心十信也二相似覺三賢四加也三隨分覺十地等覺也三究竟覺即如來妙覺位也唯佛如來能究竟故。
△又佛性論明三佛性一住性佛性凡夫迷障時也二引出佛性菩薩解行時也三至得佛性如來證入時也。
△又法界論明三法界一眾生法界凡夫雜染位也二菩薩法界菩薩染淨位也三如來法界佛果純淨位也。
△總之三相別異一性總同若識三相則有行位淺深高下而不生於上慢若明一性則知理性地地是同而不生於自屈是故此教與後二教漸頓圓雖異所顯理唯一也餘如下釋。
今先十信初信中具三位一不覺屬本覺二發心三成信此位即略伏二執與小停心始十信齊。
七信具伏二執中實伏分別俱生現行麤分與小總相始十向齊。
十信具伏二執中實伏分別俱生現行細分成始覺中名字覺也與小加行始世第一齊。
二十住。
初住具伏二執中實除我執分別俱生現行麤分與小初果始初地齊。
五住具伏二執中實除我執分別俱生現行細分與小三果始五地齊七住具伏二執中實除我執分別俱生現盡更除法執分別俱生現行麤分與小四果始七地齊十住具伏二執中實除法執分別俱生現行細分與始教十地齊三十行初行具伏二執中實伏我執分別俱生種子麤分與始教等覺齊二行具伏二執中實伏法執分別俱生種子麤分與始教妙覺齊三行具伏二執中實伏我執分別俱生種子細分自此已去始教絕分十行具伏二執中實伏法執分別俱生種子細分四十向初向具伏二執中實除二執分別俱生種子麤分。
十向具伏二執中實除二執分別俱生種子細分五四加行具伏二執習氣成始覺中相似覺也六十地初地斷二執分別俱生現行種子盡更斷習氣一分十地斷二執習氣十分七等覺斷二執習氣十一分進斷佛地習氣一分成始覺中隨分覺也從發心來皆當始覺上因圓竟八妙覺斷二執現種習氣盡得究竟覺即果滿也在於受用土中成受用身佛坐金剛座說大乘藏心之法令彼權教菩薩及二乘人并一類中根凡夫外道轉權成實也。
四頓教中就實言無斷證約妄說有惑位又在當教本無階差對前後論便成高下也。
先明十信初信中亦具三位一不覺木覺住性性也二發心此位即頓伏二執先已伏分別俱生現行麤分與小總相始十向終七信齊三成信頓伏二執中先伏分別俱生現行細分與小加行始世第一終十信齊七信頓伏二執中先除我執分別俱生現行麤分與小初果始初地終初住齊十信頓伏二執中先除我執分別俱生現行細分成始覺中凡夫名字覺也與小三果始五地終五住齊二十住初住頓斷二執中先除我執分別俱生現盡更除法執分別俱生現行與小四果始七地終七住齊七住頓斷二執中先伏分別俱生種子麤分與始妙覺終二行齊十住頓斷二執中先伏分別俱生種子細分與終十行齊三十行。
初行頓斷二執中先除分別俱生種子麤分與終初向齊。
十行頓斷二執中先除分別俱生種子細分兼伏習氣與終十向四加行齊。
四十向。
初向頓斷二執分別俱生現種更斷習氣一分與終初地齊。
十向頓斷二執習氣十分與終十地齊。
五四加行斷前習盡進伏初地習氣成始覺中地前相似覺也六十地初地頓斷習氣十一分與終等覺齊。
二地頓斷習氣十二分與終妙覺齊。
三地已去終教不知名目十地頓斷習氣二十分七等覺頓斷習氣二十一分進斷佛地習氣一分成始覺中入地隨分覺從發心來皆當始覺引出性也上因圓竟八妙覺頓斷二執現種習盡證如來究竟覺至得性也在於法性土中成法性身佛坐虗空座說一乘真性之法令彼漸教菩薩及二乘人并諸一類上根凡夫外道轉漸成頓也。
五圓教中行位因果無非法界法界圓融行位無礙今對終頓明行布相理實初後盡圓融也。
先明十信初信中亦三位一不覺本覺眾生雜染法界也二發心此位即圓伏二執究已伏分別俱生現行細分與小加行始世第一終十信頓初信齊。
三成信圓伏二執中究已除我執分別俱生現行麤分與小初果始初地終初住頓七信齊。
五信圓伏二執中已除我執分別俱生現行細分與小三果始五地終五住頓十信齊。
七信圓伏二執中已除我執分別俱生現盡更除法執分別俱生現行與小四果始七地終七住頓初住齊。
九信圓伏二執中已伏分別俱生種子麤分與始妙覺終二行頓七住齊。
十信圓伏二執中已伏分別俱生種子細分成始覺中名字覺也與終十行頓十住齊。
二十住初住圓斷二執中已除分別俱生種子麤分與終初向頓初行齊。
十住圓斷二執中已除分別俱生種子細分兼伏習氣與終四加頓十行齊。
三十行初行圓斷二執分別俱生現種更斷習氣一分與終初地頓初向齊。
十行圓斷習氣十分與終十地頓十向齊。
四十向初向圓斷習氣十一分與終等覺頓初地齊。
二向圓斷習氣十二分與終妙覺頓二地齊。
十向圓頓習氣二十分與頓十地齊。
五四加行斷前習盡進伏初地習氣成始覺中相似覺也六十地初地圓斷習氣二十一分與頓等覺齊。
二地圓斷習氣二十二分與頓妙覺齊。
三地已去頓教不知名目十地圓斷習氣三十分七等覺圓斷習氣三十一分進斷佛地習氣一分成始覺中隨分覺也從發心來皆當始覺菩薩染淨法界也上因圓竟八妙覺圓斷二執現種習盡得究竟覺如來純淨法界也在於無障礙法界土中成無障礙法界身佛坐師子座說一乘法界之法令彼偏教菩薩及一切迴心佛果二乘并一類上上根凡夫外道轉偏成圓也。
若揀別前後隨機攝益差別相者。
初小教中所益機宜有四種性一人種性中復二一闡提無善根種性者二凡外有善根種性者但外道是邪善凡夫是正善二天種性亦分邪正邪中有二一外道天無想等也二魔王天即欲頂色頂二自在也正者凡夫天也欲界六天色至廣果及四空天三聲聞種性四辟支種性此二各有二種一回心從人天來二直進不由彼至此四種根同於提胃阿含會上見劣應身佛住染變化土隨短時分隱實施權聞說戒善諦緣諸法。
然彼四類人中各有二種一者鈍根若解若證止住自分更不前進名為定性秖成當教因果為當教攝二者利根若解若證超出自分往前增進名不定性即通餘教因果餘教來攝又不定中復分三類一者具超具歷五教後入法界故二者不定超於五教中闕而不定故三者直超隨於一教得入法界故。
今先人天戒善論之聞人天教修諸戒善起六行觀但求世樂不慕涅槃即名鈍根人天乘攝但成世間有漏戒善得界內離苦解脫此復有二。
一者得樂已休更不前進是乃定性人天鈍中鈍者當教所攝設遇始教但為增潤。
二者厭三界苦樂求涅槃名不定性人天鈍中利者後遇諸教必被彼攝轉成餘果若知戒善是因緣生起我空觀求出生死希涅槃樂二乘來攝即成出世無漏中麤染戒善得麤染解脫。
若識戒善唯識所現起唯識觀為諸眾生經劫修行始教相宗來攝若悟戒善真空無相起真空觀為諸眾生修無相行始教空宗來攝此二皆成出世中淨妙戒善得淨妙解脫若知戒善藏心本具作唯心觀為諸眾生從性起修終教來攝即成無漏中亦麤亦妙戒善得即麤即妙解脫若解戒善唯一真性作真性觀為諸眾生修無性行頓教來攝即成出世法中無麤無妙戒善得非麤非妙解脫。
若了戒善法界緣起作法界觀普為法界稱性圓修圓教來攝即成無漏界中普融無盡戒善得一切無障礙解脫自小乘來皆名利根具直等超亦復不定。
次辯四諦十二因緣聞二乘諦緣教即解諦緣是因果法起六行觀著我我所求諸有樂此則落前人天教乘即成世間有漏諦緣但滅界內諸惡道苦不得出世涅槃真樂是中機宜亦有二類一者不回即前一類定性人天二者直往自有一類如是種性故此諦緣為彼助潤今後雖爾終當轉入若知諦緣是因緣生心外實有起我空觀欲速出三界樂求涅槃樂此成聲聞辟支佛乘對後諸教亦名鈍根但成小乘生滅有量有作諦緣證入無餘涅槃此亦有二一者回心即前人天不定性者二者直進法爾如是種性成者二中又二。
一者居滅已休更不前進名為定性二乘鈍中鈍者唯當教攝即至始分亦但增潤二者自不滿足更求上進名不定性二乘鈍中利者諸教來攝轉入受被始終不定若識諦緣皆唯識現作唯識觀普為自他三祇修行分教相宗來攝即成大乘無量相諦緣證入無住涅槃若了諦緣皆如幻現作即空觀雖眾生空而修幻行始教空宗來攝即成大乘無生相諦緣證入真空涅槃若知諦緣本如來藏起唯心觀隨順法性作諸功德實教來攝即成大乘無量性諦緣入真常涅槃。
若悟諦緣唯真如性起真如觀雖知寂滅修自證行頓教來攝即成大乘無生性諦緣入寂滅涅槃若了諦緣是法界起作法界觀徧十法界修普賢行圓教來攝即成一乘無作不思議普融無盡諦緣證入如來究竟無障礙大般涅槃自分教來皆名利根具直等超亦復不定。
問何位轉入被攝何教攝授引進。
答初所攝入人先人天中上根者聞法信解時中根者修久得力時下根者純熟伏惑時於此三位隨其發解起行小大而得轉入小始終頓圓也次二乘中上根者方便位時中根者見修道時下根者無學果時亦隨其解行淺深而得回入始分終頓圓也二能攝入教先人天中約教道似位小世第一始十向終頓圓十信已下者約證道真位小初果始初地終頓圓初住已上者皆能引攝人天不定性人進於小始終頓圓也次二乘中似位始十向等真位始初地等有進小乘入於大也。
問將何教理攝耶。
答有就他教而為點示如攝人天還用戒善小乘還用諦緣亦如上明有依自教而為開悟如人天求出世間決擇偏真即用四諦攝之若覺苦空樂獨善寂即用因緣攝之如二乘達諸法相捨離二執即用分教相宗攝之了諸法空得二無我即用始教空宗攝之並如下釋。
問具直不定超相云何。
答知諸戒善本無有我超小也亦無有法超始也唯是藏心超終也性本離言超頓也緣起無盡超圓也此具超相了戒善法空無有相超始也唯一真性超頓也性起重重超圓也此不定相悟戒善相交徹融攝離此法界別無有法此即人天戒善直超圓教相也諦緣準知。
二始教中所益機宜略分三類一者無性闡提一類二者定性三五乘類三者不定性通前二類此三性中復各二種一者前來二者現進同於深密般若會上見勝應身佛住淨變化土隨長時分權實雙明聞說法相真空諸法。
若聞大乘唯識法相即識法相是三界有起六行觀與煩惱雜修諸禪善此亦落前人天乘教即成世間因果法相但能伏業不能斷惑若知法相是生滅法依於六識三毒而有起偏真觀樂求出世孤調解脫此亦落前二乘小教即成出世無漏法相斷界內煩惱障是二機宜亦有二類一者不回即前教中定性人等二者直往法爾有此一類種性故此法相亦為助潤若悟法相依八識有作唯識觀三祗百劫廣修萬行此成大乘相宗分教對後諸教亦名鈍根但成唯識法相斷界外所知障此亦有二一者回心即前教中不定性人二者直往本來自有如是種性二中又二一者經後三教或歷二教始入法界然後圓果此等三乘鈍中鈍者在終頓中亦名定性為今教攝二者聞後終教即求上進此不定性鈍中利者為彼教攝若了法相一切皆空作無生觀雖諸法空不捨一切始教空宗來攝即成真空無相亦但斷所知障若解法相唯心緣起起藏心觀深達實相三無差別性宗實教來攝即成真如實相漸斷二障種子若達法相是理實性起真性觀了諸法相在在寂滅性宗頓教來攝即成常寂滅相頓斷二障習氣若明法相普融無盡作圓融觀法法遍周事事無礙性宗圓教來攝即成無盡法界相圓斷二障現種習氣自終教來皆名利根具直等超亦復不定。
又聞大乘真空無相即解其空超諸有苦起六行觀止惡行善求現未樂此亦落前人天乘教即成世間有漏法空但曉斷空不達理空若知真空無我我所作苦空觀厭患無常住於滅道此亦落前二乘小教即成出世無漏生空滅界內分段死。
然此二根亦復有二一不回即前定性等二直往法爾有者故此無相亦為增潤若悟真空無諸法相起三空觀亦為眾生不著相施此成大乘空宗始教對後諸教亦名鈍根但成一味真空滅界外變易死此亦有二一回心即前不定性人二直進自有此類種性二中又二一經後三教二教後得圓果亦名定性鈍中鈍者為今教攝二遇後終教即便轉入名不定性鈍中利者彼教來攝若識真空唯遮境有起八識觀捨二我執自覺覺他分教相宗來攝即成二無我空亦但斷變易死若達真空但是一心作一心觀隨諸性起成就自他終教來攝即成緣起性空斷亦分亦變生死若悟真空性本離言作法性觀從無本處化諸眾生頓教來攝即成無生性空斷非分非變生死若了真空理實法界作無礙觀一多即入同時具足圓教來攝即成第一義法界空斷界內界外二種不思議無盡生死自終教來皆名利根具直等超亦復不定。
然始分中所攝入人上根者十信三賢時中根者四加見道時下根者修道無學時隨其解行權實轉入後三教也能攝入教約似位終頓圓十信已還真位終頓圓初住已上皆能引進三乘入於後三教也餘準前知。
三終教中所益機宜亦不離乎五性三乘中亦有二一者前來二者現進。
同於妙智涅槃會上見受用身佛住受用土隨彼多少時分廢權立實開說藏心緣起之法。
△若聞如來藏心即識藏心體是六識起六行觀背染向淨作有漏福此亦落前人天乘教猶稱在纏性淨藏心不得出纏離垢淨故若知藏心唯一意識作苦空觀永捨貪欲除諸事障此亦落前二乘小教即入空如來藏成無我無形覺知菩提若達藏心乃阿賴耶作唯識觀轉染依淨成於四智此亦落前相宗分教若解藏心心如幻夢作真空觀滅諸識想斷所知障此亦落前空宗始教是二教人皆入不空如來藏成無染無起正覺菩提上四人中皆有二類一者回心即前教內定不定性二者直往現在法爾有此四性故此藏心為彼助潤若悟藏心隨緣不變作唯心觀體用常熏法身顯現此成大乘性宗實教對後頓圓亦名鈍根但入亦空亦不空如來藏成無常亦無斷正遍知菩提此亦二種一者回心即前教中定不定人二者直往現入終教有如是人二中又二一者直至圓教後入法界即歷頓教亦終實攝此則名為鈍中鈍者二者遇後頓教或回向頓或轉入圓彼教來攝此則名為鈍中利者若解藏心性本寂滅起一性觀泯絕無寄成自覺境頓教來攝即入非空非不空如來藏成無作聖所行上妙正遍知菩提若了藏心總該萬有起帝網觀該因徹果證十玄門圓教來攝即入俱無障礙如來藏成無盡法所依無上正遍知菩提從頓教後名為利根具直等超亦復不定。
△然終實中所攝入人上根者十信時中根者三賢時下根者十聖時隨其解行勝劣轉入後二教也能攝入教約似位頓圓十信已下真位頓圓初住已上皆能引入於頓圓也。
四頓教中所益機宜中有二類一者前來五乘性也二者現進有無性也同於圓覺楞伽會上見法性身佛住法性土隨彼廣狹時分斥權讚實聞說真性寂滅之法。
△若聞真如法性即解真性是六識性起欣厭觀改惡遷善求人天報此則落前人天乘教還住本有真性未成圓明性故若悟真性是偏真性起生空觀斷見思惑得人無我此則落前二乘小教即入我空真如法性成小乘淨智若識真性是唯識性作唯識觀遠離遍計入圓成實此則落前相宗分教若達真性是真空性起無相觀滅一切有入三無性此則落前空宗始教是二教人皆入法空真如法性成大乘一切智若知真性是緣生性起藏心觀背塵合覺入如來藏此則落前性宗終教即入不空真如法性成大乘正遍智。
上五人中皆有二類一者回心即前教中定不定者二者直往即現教中進此種性故此真性為彼助潤若了真性是無生性作法性觀離能所取如實而住此成一乘頓教對後圓教亦名鈍根但入離言真如法性成一乘不動智此亦二種一者回心即前教內定不定性二者直往現進頓教有如是者二中又二一者聞後圓教猶滯於頓待行證盡然後歸圓此則名為鈍中鈍者二者一聞圓教即入於圓此則名為鈍中利者若達真性是法界性作十玄觀妄盡還源性性無盡圓教來攝即入一法界大總相真如法性成一乘不思議智對本頓教此名利根。
△然頓教內所攝入人上根者十信時中根者地前時下根者地上時並能回頓向圓也能攝入教似位圓信真位圓住皆能以圓引頓也。
五圓教中所益機宜亦有二類一者前來三五乘也二者現進有無性也同於法華華嚴會上見無盡法界身佛住無障礙法界土隨彼一切非一切時分會權顯實聞說法界無盡之法。
△若聞圓融法界即解法界是世間法起欣厭觀捨諸惡業快得善利此則落前人天乘教還住在纏性淨法界未得出障圓明故若識法界是出世法起諦緣觀厭老病死盡諸苦際此則落前二乘小教即證無為法界歸清淨無際性若了法界是百法門起法相觀專心佛道修種種行此則落前相宗分教若悟法界是十八空起破相觀心無所著求無上慧此則落前空宗始教是二教人俱證有為法界歸無邊不失性若達法界是二門義作緣性觀了諸緣起求最上乘此則落前性宗終教即證亦有為亦無為法界歸無量隨順性若了法界是一心性作空性觀安住法性猶如虗空此則落前性宗頓教即證非有為非無為法界歸一性無斷性上六人中皆有二類一者回心即前教內定不定性二者直往即現教中進此種性故此法界為彼助潤若知法界是十十門起主伴觀盡無盡界說法利生此成圓教若對前教前皆名鈍唯此為利能證無障礙法界歸無限莊嚴性此亦二種一者回心即前教內定不定者二者直往現來圓教有如是者。
△問上之六人何時入圓。
答遲速各異終必歸圓所以者何金剛種故佛無捨故終省悟故皆住性故圓為極故其餘超相及攝入義例前可知。
問教中為何不立人天乘耶。
答以無斷證階位等殊故不別立為教乃是漸入小乘方便故在小教中收。
問後機益中何又開耶。
答世出世間法益不同故於小前重明其教乘也。
△問聲聞四諦教行立四向果唯斷正使與緣覺因緣教行不立分果兼侵習氣行相各別云何合為一教耶。
答教行雖別理果是同同證生空理故同得有餘無餘涅槃果故斷位雖殊名智是一並成盡智無生智故並名為小乘故去異取同故合一也又諦緣開合教亦同也同生空觀同斷見思同得小果則行斷果盡無別也故佛在世將緣覺乘攝屬聲聞名聲聞藏半字小乘由此不別分也。
問此與天台藏教何別。
答彼藏教者為有事六度菩薩故今小教者不收菩薩以事六度分教攝故。
問何以疏家並云小教即是天台藏耶。
答小教所攝法門不異於彼故指同也。
問既不異彼何無菩薩。
答法相雖同義意各別何者為欲引小將大乘義復淺說之似彼小乘理實二乘無分唯始教有故此小教無菩薩也。
問小不收大可爾小乘三藏則同何又改藏轉名小耶。
答彼立藏名多招難故今立小乘則無濫涉大乘失也。
△問破相始教說乾慧等十地立相分教明資糧等五位空教斷見思證真空相教斷二執證真如如是等相皆別何不分為二耶。
答十五地位雖殊見修道相是同況皆許三乘共一斷證階位亦無別故何可分二又見思執障似異見斷分別修斷俱生不殊就煩惱障即是界內見思所知障即是界外見思乃至真空真如無非二無我理是等皆同故合一也。
問此始分教與性相二宗同耶異耶。
答少有不同彼也為二性中合空今判為三性中開空空與相宗同許定性無性皆不成佛故立為初教性定唯顯一乘盡得成佛故立為終教。問云何判一性宗為始終二耶。
答義有權實故經有正兼故相則密意依性說相空則密意依性說空皆非了義權也性則直顯中道法性方名了義實也相則正深密兼方廣性則正妙智兼般若深密說相般若談空始分也妙智顯性終實也由此分二。
問空性既別云何彼宗合為一耶。
答彼以般若妙智教部是一同故況相宗立相而彼宗談空顯性皆不立相故合一也。
問相宗深密三時中二時明空皆許成佛三明不空有成不成性宗妙智三時中二明不空有成不成三時明空皆許成佛若爾云何約義分教相耶。
答約說經時先般若明但空理亦許定性俱不成佛兼顯真空法性及一乘盡成佛義次深密明法相理說定性等俱不成佛後妙智明真空法性中道說無性等悉得成佛般若深密即相宗家二三時也深密妙智即性宗家二三時也今依深密第二三時及妙智第二時中明但空法相有不成義判為始分依妙智第三時中明法性空盡成佛義判為終實況今家立教正約法義不但據時義則一經容有多教權實頓彰時則前後有定不定始終難辨餘如別說。
△問性宗終教所立三時五位等法亦同相宗分教云何別開為一。
答相宗時教意以一乘為權三乘為實性宗時教意以三乘為權一乘為實相宗五位依諸法相前後迢然性宗五位依一法性而顯階降乃至起行伏惑斷障皆異不同故別立也。
△問頓教唯辨一性不立斷證階位云何別分為一教耶。
答以無位之位為此教之位不同前漸不同後圓故別分也。
問何前頓中亦明斷證。
答為對前後明優劣故亦即顯頓無位而位位而無位離言旨故。
問天台四教皆有絕言四教分之故不立頓今者別立有何義意。
答天台不立者以彼四教中皆有一絕言並令忘詮會旨故耳今乃開者為顯前四絕言之外復有頓詮言絕之理別為一類離念之機不有此門逗機不足故又此頓教亦非天台圓即頓義。
△問華嚴疏云一乘有二一同教一乘同頓同實故二別教一乘唯圓融具德故既同頓實何異頓實而別立一圓教耶。
答即此同中必有別義如事理無礙必即事事無礙耳猶彼江水入海亦醎以別異同立圓教也況前之四教不攝於圓圓必攝四如百川不攝大海大海必攝百川斯則前四是局圓教是通通局相異何可合耶。
問既一圓教分同別者應成二教而為六耶。
答雖分同別但是一教由揀收義有二門耳由別教故逈異餘宗由同教故普收一切故成五也。
問昔有說言此之五教與天台四教但開合有異而大況是同然歟否歟。
答既云大同不無小異理實無同無不同以此五教所詮義理不唯同於天台亦且同於諸宗此約總相會通也若果盡同何須更立此約別相明也細審可知。
問五教名義憑何聖典。
答向引教證即所憑也今再陳之小乘愚法教如阿含俱舍大乘始終二教如法鼓經中以空門為始不空門為終彼云一切空經是有餘說唯有此經是無上說一乘頓教如寶積經說為頓教修多羅心地觀經名為頓悟法門又上始終二教通名為漸所有解行並在言說因果階位從微至著故此一乘教敵名為頓言說頓絕理性頓顯解行頓成佛果頓證故圓覺經云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羣品楞伽云漸者如菴羅果漸熟非頓頓者如鏡中像頓現非漸一乘圓教如華嚴云為善伏太子所說名為圓滿修多羅等故立此五名也。
問散說可爾一典是何。
答採集眾典義理盡故若欲指者經論共五一楞伽頌出總名魏云迦葉拘留孫拘那含及我離於諸煩惱一切名正時過彼正法後有佛名如意於彼成正覺為人說五法唐云迦葉拘留孫拘那含牟尼及我離塵垢皆出純善時純善漸減時有導師名慧成就大勇猛覺悟於五法二譯皆云五法即此五種教乘法也五佛咸說千佛亦然三世既爾十方皆然則佛佛無不唱此五教法也故今判立五教名義二起信論等出別義初起信論云為二乘鈍根故如來但為說人無我小教義也論云復次真如依言說分別有二種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如實空始教義也如實不空終教義也論云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上之二種依言真如漸教義也此之絕言真如頓教義也論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圓教義也次華嚴賢首品云一切世界羣生類尠有欲求聲聞乘求緣覺者轉復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猶為易能信此法甚為難又第九地偈云若眾生下劣其心厭沒者示以聲聞道令出於眾苦若復有眾生諸根小明利樂於因緣法為說辟支佛若人根明利有大慈悲心饒益諸眾生為說菩薩道若有無上心決定樂大事為示於佛身說無盡佛法聲聞辟支小教也大乘菩薩始終頓也此法無上佛乘圓教也三法華即火宅四乘臨門三車中羊車鹿車二乘小也第三牛車大乘始終頓也四衢等賜大白牛車一乘圓教也四大乘同性經云聲聞法辟支法菩薩法諸佛法皆悉流入遮那智海聲聞辟支小教也菩薩始終也佛法頓也智海圓也略引如斯具如餘說。
問古云不分教相意略有五一理本一味殊途同歸故二一音普應一雨普滋故三原聖本意唯為一事故四隨一一文眾解不同故五多種說法即成枝流故以斯五義故不可分分之乃令情搆異端是非競作故以不分為得若爾云何分又分耶。
答古分教者亦有多義一理雖一味詮有淺深故須分之使知權實故二約佛雖則一音一雨就機差而教亦別故三本意未申隨他意語而有異故四言有通別就顯說故五由辨權實不住枝流善會佛意有開顯故六王之密語所為別故七不識權實以深為淺失於大利以淺為深虗其功故八莊嚴聖教令深廣故九諸聖教中自有分故十諸大菩薩亦開教故以斯多義開則得多而失少合則得少而失多但能虗己求宗不可分而分之亦何爽於大旨故今分之。
問諸德立教各自有據或有合為二三或有開為六七今判為五是何意耶。
△答立五教者有多義意一釋尊說法開五乘故二諸佛利生多五行故如涅槃經約教病行小也現諸障相故嬰行始也示修善相故聖行終也佛之所行故梵行頓也修十一空故天行圓也第一義天故三世出世教並用五故世教如五常出世如五戒又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亦世間五教也為毀說戒為貪說施為癡說慧為疑說信為懈說聞亦出世五教也四眾經論中常明五故如五語五身五眼五根五行五法等五結集法藏類成五故謂小乘三藏之外加一雜藏及菩薩藏也六乘教相攝唯有五故謂判五教中含二意一以乘攝教謂小乘愚法教大乘始教終教一乘頓教圓教二以教攝乘謂小教二乘始教終教三乘頓教圓教一乘故教義云初一即愚法二乘教後一即別教一乘中間三者有其三義一或總為一謂三乘教二或分為二所謂漸頓三或開為三謂於漸中開出始終二教若乘教相攝者亦二先一乘一別教一乘二同教一乘圓也三絕想一乘如楞伽頓也四佛性平等一乘如涅槃終也五密義意一乘如攝論八意等始也小也次三乘一小乘中三謂始別終同以俱成羅漢故二始教中三始終俱別以有入寂不入寂故三終教中三始終俱同並成佛故四頓教中三始終俱離無佛無不佛故五圓教中三始終俱圓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同入一乘究竟故七行位理等五無多故謂五位中修真如觀證法界性小則淺於大大則勝於小分則待於實實則全於分始則餘於終終則盡於始漸則歷於頓頓則泯於漸偏則歸於圓圓則融於偏是知斷證唯此五耳無剩義也八會通諸說五為盡故謂諸德分判或多或少少則不足多則枝蔓今家取中會為五教庶於教理不容餘議矣。
△然雖立五若融通之亦可合為一二開為七八葢由聖教意趣無邊不可局執而為其是故今遍收諸釋且略勒為五重。
△初或總合一名為一圓音教謂圓教攝於前四前四一一同圓本末鎔融如海中百川故一代之教唯是如來一大善巧攝生方便一音所演則不違流支羅什二師立一音也。
△二或別開二此更有四一對小顯大初是半字後四皆滿則不違曇牟慧遠二師聲聞菩薩藏也二對權顯實前二是三乘後三為一乘則不違信行禪師三一也三對三顯一前三是漸後二是頓則不違護延二師漸頓也四對末顯本前四是曲巧順機後一乃直顯本法則不違印敏二公屈曲平道教也。
△三或分為三此亦有四。
一初一二乘教次一三乘教後三一乘教三四泯二異前存三故則不違戒賢深密三教及真諦玄奘三輪教也。
又可初一小乘教次三大乘教亦名共教大品等經共二乘說故亦名偏教偏於漸頓故後一一乘教亦名不共教華嚴等經不共二乘說故如智論明亦名圓教圓融無礙故梁論云如來成立正法有三種一立小乘二立三乘三立一乘第三為最勝故名善成立則不違智光妙智三教也二初三名漸教次一不定教後一名頓教則不違南北諸師漸中諸教開合不同或分為二小即半字教始終即滿字教此同菩提流支說也或分為三小即有相教始即無相教終即常住教此同武丘岌師說也或分為四小即有相教始即無相教終即同歸教常住教此同宗愛旻岌師說或分為五小即有相始即無相分即抑揚終即同歸實即常住此同定林柔次慧觀等師說也又小即人天有相始即無相終即同歸常住此同劉公說也三初三名漸教次一名頓教後一名圓教則不違光統三教四初四名枝末教同教名攝末歸本教別教名根本教則不違吉藏師立也。
△四或分為四此亦四門一初名別教小乘如四阿含等二名同教三乘如深密般若等三四名同教一乘如法華圓覺等五名別教一乘如華嚴經中間三教始分存三是同終頓泯二是同故各一也則不違光宅海東四乘矣。
二初名小教二三名漸教四名頓教五名圓教此約歷位無位故開漸頓為四則不違大衍四宗矣三初名小乘教二中始名無相教分名法相教二四五名法性教則不違天台四教矣四初名小教二名權教三四名實教五名圓教則不違生公四輪矣。
△五或分為五此有三門。
一如前所立以漸中有始終故亦不違波頗三藏立五教也二初名小乘教次名大乘法相教三名大乘無相教四名一乘真性教五名一乘圓融教則不違護身五宗教矣三若依五乘分教亦可初名人天因果教次名二乘斷滅教三名大乘法相教四名大乘破相教五名一乘顯性教此如圭山原人論說。
△又此五教隨一相收中有二門一以本收末門謂於圓教內或唯一圓教以餘相皆盡故或具足五教以攝彼方便故頓教中或唯一頓教亦以餘相盡故或具足四教亦以攝方便故熟教中或一或三初教中或一或二小乘中唯一皆準上知之二以末歸本門謂於小乘內或一以據自宗故或五以後四教皆有為方便故初教中或一是自宗故或四謂於後三教皆有作方便故熟教中或一或三頓教中或一或二圓教中唯一皆準上知之是則諸教本末句數結成教網大聖善巧長養機緣無不周盡故華嚴云張大教網下生死海漉人天魚置涅槃岸此之謂也。
賢首五教儀卷第三
音釋
薩迦耶
(此云身見謂於五蘊執我我所起諸見故)。
逗
(音豆投也合也)。
拘留孫
(此云所應斷又翻作用莊嚴)。
拘那含牟尼
(此云金寂秦言金仙)。
搆
(音姤牽造作也)。
蔓
(延長也音慢)。
勒
(音肋絡也絡其頭而引之也)。
羅什
(具云鳩摩羅什秦言童壽)。
曇牟
(具云曇牟讖或云曇無讖此云法豐中印度人)。
旻
(音民)。
漉
(音六撈也)。
(賢首五教儀第三卷伏願消二障於二空一斷一切斷攝五性於五位一成一切成有求必獲無願不從 慈雲觀堂識)
賢首五教儀卷第四
清浙水慈雲沙門 灌頂續法 集錄
言六宗者一隨相法執宗二唯識法相宗三真空無相宗四藏心緣起宗五真性寂滅宗六法界圓融宗。
一隨相法執宗者謂一切我法中起有無執故即小乘諸師依阿含緣生等經造婆沙俱舍諸部論等。
於中又六。
一我法俱有宗此中有二一人天乘二小乘謂犢子法上賢胄正量密林山部等。
彼立三聚法一有為聚法二無為聚法三非二聚法初二是法後一是我。
又立五法藏一過去二現在三未來四無為五不可說藏此即是我以不可說是有為無為故。
然此一部諸部論師共推不受呼為附佛法外道以諸外道所計雖殊皆立我故。
二法有我無宗謂薩婆多上座多聞等彼說諸法二種所攝一名二色或四種所攝謂三世及無為。
或五種所攝謂一心二心所三色四不相應五無為。
故一切法皆悉實有。
於諸法中並不立我以無我故異外道計。
又於有為之中立正因緣以破外道邪因無因。
然外道見雖有九十五種或計二十五諦從冥生等或計六句和合生等或謂自在梵天等生或謂微塵宿作等生或執時方虗空等而為世間及涅槃本統收所計不出四見謂數論計一勝論計異勒沙婆計亦一亦異若提子計非一非異若計一者則謂因中有果若計異者則謂因中無果三則因中亦有無果四則因中非有無果餘諸異計皆不出此雖多不同就其結過不出二種從虗空生即是無因餘皆邪因然無因邪因乃成大過謂自然虗空等生應常生故以不知三界由乎我心從癡有愛流轉無極迷正因緣故異計紛然安知因緣性空真如妙有耶廣明異計如瑜伽顯揚婆沙中百金七十論等。
三法無去來宗謂大眾說轉鷄胤制多西山北山法
藏飲光部等唯說現在諸有為法及無為法耳以過未之法體用俱無故。
四現通假實宗謂說假部就前現在有為法中在五蘊為實在界處為假隨應諸法假實不定其成實論末經部師即是此類。
五俗妄真實宗即說出世部等謂世俗法皆假以虗妄故出世法皆實非虗妄故。
六諸法但名宗即一說部等謂一切我法但有假名無實體故。
二唯識法相宗者謂一切諸法皆唯識現故即無著天親依方廣深密等經造瑜伽唯識論等。
三真空無相宗者謂一切諸法皆空無相故即提婆清辯依般若妙智等經造百論掌珍論等。
四藏心緣起宗者謂一切諸法唯是真如隨緣具恒
沙性德故即堅慧馬鳴依勝鬘涅槃等經造寶性起信論等。
五真性寂滅宗者謂相想俱絕直顯性體故即馬鳴龍樹依楞伽般若等經造真如三昧智度論等。
六法界圓融宗者謂無盡法界如因陀羅網主伴重
重圓融無礙故即龍樹天親依華嚴等經造不思議十地論等。
然此六宗後後深於前前初一唯小乘後五唯大乘次即相宗三即空宗四五六即性宗初即小教二三即始教四即終教五即頓教六即圓教又第二亦名二諦俱有宗謂勝義諦理真實故不無世俗因果不失故是有如深密瑜伽等第三亦名二諦俱空宗謂無為勝義離相故非有有為緣生如幻故是無如掌珍頌云真性有為空如幻緣生故無為無有實不起似空華等即般若三論中一分之義。
第四亦名二諦無礙宗謂真是即俗之真俗是即真之俗如仁王等第五亦名二諦泯絕宗謂語真必攝俗故真絕言俗必攝真故俗絕如維摩等第六亦名二諦無盡宗謂真即俗而真空重重無際俗即真而俗有歷歷不窮如華嚴經等。
若恐混濫逐為對揀略開八重。
先料揀性相兩宗濫中又五義初唯識半分具分別相宗八識唯約生滅即半分也性宗生滅與不生滅和合而成阿梨耶識是具分也又相宗云影外有質為半頭唯識質影俱影為全頭唯識若望性宗如來藏心則彼全頭生滅八識亦名為半頭也二真如隨緣凝然別相宗唯識論釋真如云真無虗妄如無變易若隨緣變豈稱真如凝然義也性宗勝鬘經云依如來藏有生死依如來藏有涅槃隨緣義也三緣境斷惑即離別相宗謂根本智雙觀真俗能斷迷理迷事隨眠後得智唯觀事境但斷迷事一種隨眠離也性宗謂智體惑體無二體故涅槃云明與無明其性無二故能一斷一切斷即也四證理能所即離別相宗謂能證根本智是有為所證真如理是無為就能所證心境相對是不即也性宗謂理智不分能所混融華嚴云無有智外如為智所證亦無如外智能證於如二既不存一亦奚立故能一證一切證是不離也五轉智不轉智別相宗謂出世四智心品依生滅識種轉成故為四相所遷性宗謂世出世智依如來藏性始本不二何待轉成即體之智非相所遷。
次料揀空性兩宗濫中亦五義一我法有無別空宗有我為妄無我為真般若云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性宗無我為妄有我為真涅槃云無我者名為生死有我者名為如來二法義真俗別空宗俗諦為法真諦為義如智論說性宗真諦為法俗諦為義華嚴云法者知真諦義者知俗諦三心性二名別空宗一向目諸法本源為性智度論云色色性空掌珍論云有為性空緣生如幻楞嚴云識性虗妄猶如空華性宗多分目諸法本源為心勝鬘云自性清淨心起信云一切法唯是一心楞嚴云諸所緣法唯心所現四真智真知別空宗以有分別為知無分別為智真智了空故智深知淺性宗以證聖理為智徹聖凡為知靈知本有故知通智局起信云真如自體真實識知五佛德空有別空宗說佛以空為德般若云離一切相即名諸佛色見聲求皆為邪道性宗明諸佛富有萬德相好身智神通光明常樂我淨真實功德於佛體中一一無盡性自本有不待機緣如起信涅槃中說。
三料揀空相兩宗與性宗濫亦五義別一三乘一乘別空相二宗明有三乘以深密第三時中具說三乘普為發趣一切乘者第二時諸部般若亦同此說性宗明唯一乘法華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妙智經及梁攝論皆同此說二五性一性別空相兩宗明有五性大般若云於聲聞乘性決定者聞此法已速能證得自無漏地於獨覺乘性決定者聞此法已速依自乘而得出離於無上乘性決定者聞此法已速證無上正等菩提於彼三乘性不定者聞此法已皆發無上正等覺心深密有性者成無性不成意亦同此性宗明唯一性涅槃云一切眾生同有佛性皆同一乘三生佛不增減別空相二宗皆云五種性中無種性人決不成佛守眾生界名不增減十輪云三乘各定差別皆以性定五故善戒地持說二種性無種性人終不能得菩提但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性宗謂一理齊平名不增減是故不增不減經云愚癡凡夫不如實知一法界故不能實見一法界故起邪見心謂眾生界增眾生界減四成佛不成佛別空相二宗明有不成佛深密云一切趣寂聲聞種性雖蒙諸佛種種方便終不能令證佛菩提大般若五百九十三中說有五性大意同此性宗謂決定盡得成佛密嚴云二乘必無灰斷涅槃涅槃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是有心定當作佛五同位不同位別空相二宗為引愚法二乘漸向大故故位相與彼同大品明三乘共十地立乾慧等唯識亦許三乘斷證階位大同即資糧等性宗約自教論深勝於彼故斷證位相與彼懸隔故彌勒所問經論云一切聲聞辟支佛不能如實修四無量不能究竟斷諸煩惱但能折伏一切煩惱等斷證既爾地位準知。
四料揀空性兩宗與相宗濫亦五義別一立相顯性別相宗多談法相縱少說性亦法相數如無為有六種等是立相也空性二宗多明法性縱少說相亦會歸性但空宗空性無性性宗真性實性如金剛三昧及起信中說六度行即一法性等是顯性也二唯心真妄別相宗依生滅八識建立染淨根本唯識云等流習氣為因緣故八識體相差別而生名等流果果似因故異熟習氣為增上緣感第八識酬引業力恒相續故立異熟名感前六識酬滿業者有間斷故名異熟生從異熟起不名異熟即前異熟及異熟生名異熟果果異因故攝論云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即唯心中妄也空宗般若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楞嚴云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水火風識亦復如是性宗起信云依如來藏有生滅心楞伽云藏識海常住既言常住即藏心也明非唯生滅矣故通唯心中真也三二諦即離別相宗明離瑜伽四重二諦中初一世俗唯局世俗後一勝義唯局勝義中間六諦各通世俗勝義何者望前為勝義望後為世俗一一差別區分不同故不即也空性二宗明即中論云定有則著常定無則著斷掌珍論云真性有為空無為無起滅有與有為俗諦也無與無為真諦也仁王云於解常自一於諦常自二通達此無二真入第一義涅槃云世諦者即第一義諦故不離也四四相一時前後別相宗明前後謂前生住異三相屬現在後一滅相屬過去先有後無相差別故空性二宗顯同時般若云過去不可得現在不可得未來不可得既三世皆空何有不即起信云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五佛身有為無為別相宗說佛身有為佛地論云大覺地中無邊功德略有二種一者無為功德淨法界攝二者有為功德四智所攝唯識云四智心品總攝佛地一切有為功德皆盡空性二宗明無為般若云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淨名云佛身無為不墮諸數涅槃云如來真實是無為法。
五料揀性相空三宗濫亦五差異一遮揀表顯異相宗唯表如深密等三種時教五重觀法斷二障證二空轉八識成四智五位百法皆依法相而示唯識乃名方便密意依性說相教也空宗唯遮如般若等破五蘊非四諦空業空報無證無修生死涅槃猶昨夢凡夫諸佛等空華八十一科皆約破相而示空理乃名方便密意破相顯空教也性宗有遮有表說一切眾生皆有寂滅靈知之心以此一真心性對彼染淨諸法全揀全收全揀之非生非佛非性非相但尅體直指寂滅靈知即是心性餘皆虗妄故華嚴云非識所識亦非心境知性本淨開悟羣生楞伽云寂滅者名為一心全收之染淨諸法無不是心如鏡現影影影皆鏡故華嚴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起信云三界虗偽唯心所作全揀門攝前破相全收門攝前立相如是收揀一切並皆直指自心即是真性不約事相而示亦不約破相而談又非方便隱密之意故此乃是正直顯示真心即性教也二諦理多少異相宗明八諦瑜伽謂世俗有四一世間二道理三證得四安立即假名無實隨事差別方便安立假名非安立四諦也勝義有四一世間二道理三證得四勝義即體用顯現因果差別依真顯實廢詮談旨四諦也空宗所說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不出二諦仁王般若云有無本自二譬如牛二角照解見無二二諦常不即餘如掌珍中論等說性宗明三諦以緣起色等諸法為俗諦緣無自性即空為真諦一真心實相體非空非色能空能色為中道第一義諦仁王云以三諦攝一切法空諦色諦心諦故我說一切法不出三諦餘如纓絡大品本業等經所說或明一諦如楞嚴云故我今時為汝開示第一義諦又云大威德世尊善為眾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諦仁王云初住一心足德行於第一義而不動第一義諦常安隱窮源盡性妙智存金剛三昧云大慈滿足尊智慧通無礙廣度眾生故說於一諦義皆以一味道終不以小乘餘如涅槃等說三真妄空有異相宗真有妄空謂八諦中初俗則空遍計執故後三世俗及四真諦皆有依圓有故空宗真空妄有仁王云法性本無性第一義空如諸有本有法三假集假有性宗真妄俱空第一義空該通真妄故涅槃云第一義空者不見空與不空仁王云般若無相二諦虗空或空有無礙真非俗外即俗而真故仁王云解心見不二求二不可得非謂二諦一非二何可得梁論亦云智障甚盲瞑為真俗別執中論云因緣生法即空假中四三性空有即離異相宗遍計是空依圓是有唯識頌云遍計所執自性無有依他起性分別緣生圓成於彼常離前性故此與依非異不異又明三法皆有性也空宗遍依是有圓成是空密嚴頌云名為遍計性相是依他起名相二俱遣是為第一義又明三法皆無性也性宗謂遍計性情有理無依他性相有性無圓成性情無理有相無性有則三法中皆具空有也教義云三性各有二義真中二義者一不變義二隨緣義依他二義者一似有義二無性義所執中二義者一情有義二理無義約真中不變依他無性所執理無由此三義故三性一際同無異也此則不壞末而常本也經云眾生即涅槃不復更滅又約真如隨緣依他似有所執情有由此三義亦無異也此則不動本而常末也經云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又相宗明依他外別有圓成是所顯理離也空性二宗依他無性即是圓成即也又相宗有空宗無離也性宗空有無礙即也五心境存泯異相宗唯遮境有識揀心空解深密云諸識所緣唯識所現瑜伽論云菩薩於定位觀境唯是心空宗心境俱泯中邊論云以塵無有故本識即不生般若謂五蘊皆空三心不得性宗明存泯無礙密嚴云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鐶展轉無差別華嚴云法性不違法相法相不違法性楞嚴云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唯即與離二無所著。
六料揀空宗始教與性宗頓教濫亦五差異一直指曲顯異空宗始教密意破相顯性故揀却諸餘是曲顯也如般若等所說真妙理性每云不生不滅非性非相等是遮揀也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等是專意破相也性宗頓教顯說自心即性故的示當體是直指也如圓覺等所說真妙理性每云知見靈覺寂空澄湛等是表示也自性清淨真實識知等是專意顯性也。
如說醎云不淡是曲明云鹹是直顯說水云不乾是巧示云濕是的指也二談空顯性異空宗始教不說諸法相唯談但空理般若云是諸法空相空中無色仁王云以眾生空故得置菩提空以菩提空故得置眾生空以一切法空故空空性宗頓教總不說空相唯辨真性理圓覺云知幻即離離幻即覺非作故無本性無故起信云當知真如非有相非無相非一相非異相三遣顯存泯異空宗遣相明空空存相泯金剛云凡所有相皆是虗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又云應離一切相發菩提心大品云諸法畢竟空即是涅槃故又云以何義故名為菩提空義故是菩提頓教遣迹顯性空相俱泯淨名云得是平等無有餘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楞嚴云了知味性非空非有圓覺云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楞伽云智者不分別空及與不空自性無自性但唯是心量五法二無我自性心意識於佛種性中皆悉不可得四性體本無異空宗以一切諸法無性為體智論云從因緣生即無自性無自性故即畢竟空中論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涅槃云因緣故有無性故空頓教以寂滅靈知本性為體楞嚴云真淨妙心本來遍圓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蝡動含靈本元真如楞伽云云何本住法謂法本性如金等在鑛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界法性皆悉常住圓覺云眾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故知性字雖同而其體各異也五認名認體異謂一切法皆有名體智度論云地水火風是四物名堅濕煖動是四物體今且以水言之水名也濕體也清濁凝流氷波功能也心性亦爾心名也知體也善惡止修迷悟功能也然濕一字貫彼清等萬義之處此之知體亦貫善等萬用之中。
空宗為對初學及淺機恐隨言生執故但標心性之名而遮其非或廣以善等義用而引其意如舉水名或說清濁等用不指濕體彼愚鈍者亦但認名而迷其體例同楞嚴七處破心是也楞伽云如來應正等覺以性空實際涅槃不生無相無願等諸句義說如來藏如來以種種智慧方便善巧或說如來藏或說為無我種種名字各各差別金剛三昧云非義語者皆悉空無空無之言無言於義不言義者皆是妄語如義語者實空不空空實不實頓教乃對久學及上根令忘言認體故以一言直指當人現前見聞覺知之體令其認得體已方於體上照察真妄染淨義用一旦豁然莫不貫通如指濕體不舉水名及清等用彼利智者亦但認體而捨名用例同楞嚴十番顯見是也彼經須菩提言初在母胎即知空寂蒙如來發性覺真空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楞伽云大慧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普入一切修多羅凡所有經悉說此義諸修多羅悉隨眾生希望心故為分別說顯示其義而非真實在於言說如鹿渴想誑惑羣鹿鹿於彼相計著水性而彼無水如是一切修多羅所說諸法為令愚夫發歡喜故非實聖智在於言說法華云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
七料揀性宗實教與一乘同教濫亦五差異一但即不但即異終教談理事相即頓教談理事相泯圓教不唯理事即泯自在而且事事即泯無礙法華云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非實非虗非如非異故知實教但即無泯頓教但泯無即圓教泯即全具也二普融不普融異終則空有相即名為圓融頓則空有相泯亦名圓融然融處狹小猶未普遍圓則不唯具前二融亦且圓具即泯雙存即泯互奪存奪無礙三種圓融則此融處方名為普遍也故法華云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涅槃云若苦非苦若有若無若實不實若真不真若滅不滅若二不二如是等種種法中有所疑者今應諮問我當隨順為汝斷之三真中非真中異空宗無相宗有終教存頓教絕皆偏於邊而非中也縱雙存兩絕名中亦非究竟後之圓教即空即有即存即絕非空非有非存非絕如是遮照同時方為純真第一圓融中道如楞嚴云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圓妙開敷從真妙圓重發真妙一切妄想滅盡無餘中道純真法華云疑悔永已盡安住實智中於諸佛所受持佛智開示眾生令入其中涅槃云非虗非實斷一切實而亦是實非生非滅永斷生滅而亦是滅非相非非相斷一切相而亦是相四漸歷非漸歷異終教雖依如來藏性本覺大智名為相即而有斷證初後階降是漸歷非圓超也圓教依於諸法實相一切種智一攝一切一切入一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是圓超非漸歷也楞嚴云如是乃超信住行向加地等覺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頌云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如龍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五攝末不攝末異終教依自一教義立為圓教末圓教攝前四教義立為終教本法華云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涅槃云譬如眾流皆歸於海一切契經諸定三昧皆歸大乘大涅槃經何以故究竟善說有佛性故。
八料揀性宗一乘同教與一乘別教濫亦五差異一開顯直顯異同教開顯開前三乘之權顯今一乘之實法華云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涅槃云譬如耕田秋耕為勝此經亦爾諸經中勝如諸藥中醍醐第一善治眾生熱惱亂心是大涅槃於諸經中為最第一別教直顯直顯一乘根本實義無有昔權可對說故華嚴云此法門名為演說如來根本實性不思議究竟法此法門唯為趣向大乘菩薩說唯為乘不思義乘菩薩說如日初出先照須彌山等諸大山王是則合共為同不共名別也二會歸流出異同教是會歸謂三乘咸會一乘九界同歸佛界法華云本聲聞人在虗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涅槃云迦葉白言我今始知差別無差別義何以故一切菩薩聲聞緣覺皆當歸於大般涅槃譬如眾流歸於大海別教是流出謂若無一乘本法何有三乘末教如無海本不能流末華嚴云譬如大海潛流四天下地有穿鑿者無不得水攝論云無不從此法界流涅槃云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是則全收為同普揀為別也三廢立普容異同教廢立者廢昔轉照二三之麤味成立還照純一之妙味猶百川水入海皆醎法華云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涅槃云迦葉是大涅槃即是諸佛甚深禪定如是禪定非是聲聞緣覺行處善男子是諸大乘方等經典雖復成就無量功德欲比是經不得為喻別教普容者謂一乘義量無不含容如海深廣包含無外故隨一滴具百川味如大乘同性經云所有聲聞法辟支法菩薩法諸佛法如是一切諸法皆悉流入毗盧遮那智藏大海華嚴普賢三昧品云能令一切國土所有微塵普能容受無邊法界妙嚴品云譬如虗空具含眾像此喻佛身遍含諸法頌云或有國土說一乘或二或三或四五如是乃至無有量此約說教該攝無盡是則泯二為同非泯為別也四圓融無盡異同教明圓融無常即常無我即我三一同源權實不二法華云觀一切法空如實相又復不行上中下法有為無為實不實法是法住位世相常住涅槃云譬如一火因所然故得種種名所謂木火草火糠火[麩-夫+弋]火牛馬糞火善男子佛道亦爾一而無二為眾生故種種分別頌云諸佛常輭語為眾故說麤麤語及輭語皆歸第一義如來今所說種種無量法男女大小聞同獲第一義別教明無盡一一事義各各攝入十十法門重重主伴華嚴云若有無上心決定樂大事為示於佛身說無盡佛法欲具演說一句法阿僧祇劫無有盡而令文義各不同等是則類似名同不類名別也五性具性起異同教顯性具謂一切諸法即是性中本具非由外來若色若香無非中道或佛或生同一乘性如盤中百味藏內七寶暗室什物名園華果法華云無漏不思議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十方佛亦然楞嚴云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迴今得聖乘猶未究竟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佛告富樓那汝與眾生亦復如是寶覺真心各各圓滿涅槃經云一切眾生即是佛如窮子衣珠貧女舍寶等別教顯性起謂一切諸法全是性之所起法界性外更無別法故得塵塵交徹剎剎融通法法[牙-(必-心)+?]收事事即入如彼水之變波金之作器風竅為響彩畫成像圓覺云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華嚴云百千億那由它不可說先住兜率宮諸菩薩眾以從超過三界法所生離諸煩惱行所生周遍無礙心所生甚深方便法所生無量廣大智所生堅固清淨信所增長不思議善根所生起阿僧祇善巧變化所成就供養佛心之所現無作法門之所印出過諸天諸供養具供養於佛以從波羅蜜所生一切寶葢於一切佛境界清淨解所生一切華帳無生法忍所生一切衣入金剛法無礙心所生一切鈴綱解一切法如幻心所生一切堅固香周遍一切佛境界如來座心所生一切佛眾寶妙座供養佛不懈心所生一切寶幢解諸法如夢歡喜心所生佛所住一切寶宮殿無著善根無生善根所生一切寶蓮華雲一切堅固香雲一切無邊色華雲一切種種色妙衣雲一切無邊清淨栴檀香雲一切妙莊嚴寶葢雲一切燒香雲一切妙鬘雲一切清淨莊嚴具雲皆遍法界出過諸天供養之具供養於佛頌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如金色世界即是本性彌勒樓閣即是法門勝熱火聚即是妙智等前性具中猶通理事相本性具性相融通故後之性起唯局事事全性成相相如性融故具是事法即理事皆理具故起是事事攝入理隨事變故又具中無起葢內雖全具外猶未起故起必含具以外既全起內豈不具故則此三義初二稱理名同稱事名別次一一性名同異性名別統則共具名同性本同有唯一理故異起名別性自繁興成事事故餘如別說。
上約諸宗各別所據則互相違反若會釋者亦不相違謂一切諸法既皆真心緣起會緣無性還即凝然真心始不異本知外無智就機則三約法則一新薰成五本有無二若入理雙拂則三一兩亡若依佛化儀則能三能一教有偏圓同別之殊法無始終淺深之異是故競執是非違無違諍。
又此六宗可開可合合唯二門。第一合成五宗又四初義中一隨相法執二真空無相三唯識法相四藏心緣起五圓融具德此如起信圓覺疏說。
二中一小乘法執二法相差別三相想俱絕四性相無礙五圓融具德此如華玄鈔說三義一小乘法執二空相差別三空相寂滅四緣起無礙五圓融無盡此則不違護身法師立五宗矣四中一隨相法執二空有差別三空有無礙四相想俱絕五法界圓融第二合成四宗亦二初義一小乘因緣二大乘法相三大乘無相四一乘法性則不違大衍立四宗矣二中一隨相法執二空有差別三性相無礙四圓融無盡開有六門第一開成七宗一隨相法執宗阿含緣生經者即小乘諸師二唯識法相宗方廣深密經者即此方慈恩教等三真空無相宗般若妙智經者如此方肇論師等四藏心緣起宗勝鬘瓔珞經者如此方南北諸師五真性寂滅宗楞伽圓覺經者如此方禪教六會歸圓融宗法華涅槃經者即此方天台教等七普融無盡宗華嚴經者如此方光統教等此亦不違耆闍立六宗矣第二開成八宗一我法俱有二無我因緣三因緣但名四唯識法相五真空無相六藏心緣起七真性寂滅八圓融無盡此亦如圓覺疏鈔說第三開成九宗又二初義前七如上八會歸圓融九法界無盡二義一我法俱有二法有我無三法無去來四現通假實五俗妄真實六諸法但名七真空無相八唯識法相九法性真實此則不違慈恩立八宗矣第四開成十宗亦三初中前六如上七一切皆空八真德不空九相想俱絕十圓明具德此如教義章說二中前六亦如上七三性空有八真空絕相九空有無礙十圓融具德此如華玄疏說。
三中前六亦如上七空有差別八性相無礙九相想俱絕十圓融無盡第五開成十一宗前六如上七唯識法相八真空無相九藏心緣起十真性寂滅十一法界圓融第六開成十二宗前十如上十一會歸圓融十二重重無盡今取其中故分為六宗也。
問此之六宗何異五教而重辯耶。
答今此六宗對前五教[牙-(必-心)+?]有寬狹一宗容有多教一教容具多宗又宗則一宗容具多經隨何經中皆此宗故教則一經容有多教若局判一經以為一教則抑諸大乘矣。
問若各有通局何不得以宗為教以教為宗耶。
答立教分宗各有體式教約佛在世時說意權實有殊宗就佛滅度後人心崇重各別又立教必須斷證階位等異分宗但明所尚旨趣不同第二第三執法有異故開為二宗斷證位次不離三道故合為一教又初宗內二十部別宗可為六而斷證位不離八輩教則為一餘諸宗義如立教明故宗與教其旨自有別焉。
言三觀者一真空絕相觀二理事無礙觀三周遍含容觀。
於中先方便開為十門。
一具足外緣謂衣食處衣則蔽形食則支命處則捿
身三緣不闕修道無難衣如糞掃三衣或畜百一及畜餘長食如頭陀行乞檀那送供處如蘭若空閑清淨伽藍等。
二懺除內障欲修觀行先當如法懺悔宿障宿障若
除法界觀行從是安立如淨器中以諸湯水并雜灰香除去毒蜜後貯甘露又如淨衣汙諸垢膩必須浣淨方可染色然懺有二種一事二理事如方等佛名經等通於萬行理如淨名觀罪性空不在內外等普賢觀經及隨好品具二種懺觀經中明晝夜精勤禮十方佛即是事懺觀心無心從顛倒想起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即是理懺隨好品中等眾生界數善身語意業悔除諸障即是事懺觀諸業性非十方來止住於心從顛倒生無有住處等即是理懺事懺除末理懺拔根。
三發大心願經云於佛法中有二徤兒一者不作諸惡二者作已能悔又有二種白法滅除眾障一者慚自不作惡二者愧不令他作今既於三寶前生重慚愧發露先罪斷相續心已作者消除未起者不造障心若滅道心自發故懺障後次明發心發何等心所謂不發人天心聲聞辟支心權乘菩薩心唯依最上佛乘發阿耨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菩提此菩提心即是佛心若能發者定成種智若不發者終不能成譬如耕田不下種子既無其芽何處求實然發此心非止一遇應當數發令續不斷或因慈心或因恚心或因施心或因慳心或因歡喜或因煩惱或因恩愛別離或因怨憎會合或因善知識或因惡親友或因見佛或因聞法或由供養眾僧或以大悲救苦或佛菩薩教令發心或二乘人教令發心或學他發心或常自發心是故發心名根名枝名葉名花亦名果亦名子若依經論明發心相廣有多種起信明三心四便報恩明四心五事梵網十願十三誓華嚴十七明十種發心十八有十種清淨願四十發十種無邊心五十三發十種普賢心及十種發心因緣行願品十大願王淨行品百四十願皆顯發心相也若發此心疾成佛道故賢首品云若有菩薩初發心誓求當證佛菩提彼之功德無邊際不可稱量無與等等。
四受持佛戒謂既發大心須修勝行若不修行願為虗設故願之與行如鳥翼車輪具足方能翔空致遠然萬行中戒禁居先成就定慧律儀當首經云依因此戒律得生諸定慧尸羅不清淨三昧不現前是故願後應先淨戒戒有在家出家在家則三歸五戒八關十善出家則聲聞小戒菩薩大戒更有薩婆多說三戒大智度列十戒涅槃明五支地持出三聚華嚴顯十無盡戒藏廣則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略唯行止二門故戒經云一切惡莫作當奉行諸善自淨其志意是則諸佛教能敬此者佛法熾盛結使滅除能信此者心地清淨法身顯現能受持者即入佛位能聽誦者福慧頓足故四分云有智勤護戒便得第一道華嚴云戒是無上菩提本梵網云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
五造修勝行修行有二一始二終先始有三門。
初捨緣門義開為六一捨惡業五根緣塵生五欲身作惡業也意識亂想起五葢心作惡業也今則外訶五欲內棄五葢名為捨作惡業二捨親友在家者親戚朋友出家者門徒知識皆不追尋往還斷絕眷屬尚爾況於惡律邪見人等樂親近耶三捨名利貪名聞則習學詩文問答今古貪利養則資治生業工巧技能今也息學問事棄生活緣屏技術務即名為捨名利事也四捨身命大患莫若於有身是故身為苦本況此身中一切皆是不淨之物口出唾鼻出涕眼出眵淚耳出垢膩大小便出屎尿身臭如死尸袋惟盛膿血赤白痰癊甚可厭惡生熟二藏雜穢充滿脾腎心肺肝膽膓胃一一皆有微細諸蟲所謂黑蟲毛蟲熱蟲臭蟲乃至八萬四千戶蟲更有大蟯蛔蟲窟穴身中誰有智慧者而樂著此身愚人不知猶如廁蟲樂糞無異是故當忘身以求道莫為身而結業五捨心念由汝念慮使汝色身種種取像與念相應故捨外身不捨內念未為捨也昔來所有自他人法是非好惡種種亂識雜思邪計妄想皆悉遣除以念遣念念不可得以心除心心亦不生無念無心名捨心念六捨此捨上五緣所治妄病也此捨法能治真藥也五緣既絕此捨亦忘其猶病起藥興病差藥廢能所無寄名捨捨也。
二隨緣門義開為四一隨捨緣謂還隨前六事而守心不染著。
二隨作緣謂凡所作所行遠離巧偽虗乏乃至一念亦不令有對彼捨門此作亦有六重。
一具五法門謂欲進念定慧身口樂慕精勤誦念決志善得於法界止觀身行善業也意識欣習匪懈想念一心巧便於法界止觀心行善業也二近善知識有三一外護善知識經營供養善能將護不相惱亂。
二同行善知識共修一道互相勸發增進無退三教授善知識能以禪觀正助法門示教利喜三求學佛法求佛有七一恭敬求三業虔懇也二無相求離能所相也三起用求身心遍求也四內觀求內求自佛也五實相求內外一相也六大悲求普為眾生也七無盡求帝網重重也學法有五一讀二誦三持四念五解也若不求佛多諸魔障善根不發若不學法不明止觀道亦不進四調和身息未坐禪前先調食睡調食不饑不飽調睡不節不恣既坐禪後應調身息調身不急不寬調息不澁不滑身息若調次當閉口唇齒相拄舌向上齶眼斷外光無令全開正直端坐切勿搖動五攝伏心意有二一者不令心意馳散若馳散者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心散不正得定無由是故令觀與理相應二者調令浮沉得所若心沈時舉心向上繫念鼻端若心浮時安心放下繫緣臍中若能調適心自安靜障患不生定道可尅六作此作上五門所起行影也此作法能起心鏡也五門既開此作亦立其猶鏡去影藏鏡懸影現能所全彰名作作也三隨順緣謂凡於順情境下至微少順處皆應覺知不可染受設有利譽稱樂境來當觀法本無生唯心所現自然忍而不喜若此輭賊不離三昧亦不現前四隨違緣謂一切違情境乃至斷命等怨皆應守心歡喜忍受設有衰毀譏苦境來當觀三輪體空唯一法界自然忍而不瞋若此強賊不離聖智何以現前。
三成行門謂得前二門成萬行也一成普賢十大願行諸未起者策發令起已起行者持令不退二成六度四無量行以前二門自度度他至無上覺也。
後終亦三門初捨緣門即止行唯觀諸法平等一相諸緣皆絕也二隨緣門即觀行還就事中起諸大悲大願等行也三成行門即止觀俱行雙融無礙成無住行真俗境不殊悲智心不別以法界門內無二相故平等性中唯一味故起信云雖念諸法自性不生而即復念因緣和合業報不失雖念因緣善惡業報而復即念性不可得以是義故是止觀門共相助成不相捨離若不雙具則無能入菩提之道。
六詳明心境方便助行既成應須揀正修中若境若智若止若觀若正若邪若因若果設不預知修時錯亂砂饌金器事可徵也今先明境即以一真法界心為境但在纏時名性淨法界為所信境出纏時名最淨法界為所證境體即現前知見雖非心非境非佛非生而心境佛生一以貫之法界究竟是故此法界心能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若以義開有三法界一事二理三無礙華嚴疏云統唯一真法界謂寂寥虗曠冲深包博總該萬有即是一心體絕有無相非生滅莫尋其始寧見中邊迷之則生死無窮解之則廓爾大悟諸佛證此妙覺圓明現成菩提為物開示不知何以名目強分理事二門而理事渾融無有障礙略為三門第一事法界第二理法界第三無障礙法界第一事法界者不出色心萬象森羅依正境智相用顯然皆曰事也第二理法界者體性空寂頓絕百非略有二門一性淨門在纏不染性恒清淨雖遍一切不同一切如濕之性遍於動靜凝流不易清淨恒常二離垢門謂由對治障盡淨顯隨位淺深分十真如體雖湛然隨緣有異如陶冶塵滓鍊磨真金第三無障礙法界者略有三門。
一相即無礙門二形奪無寄門三雙融俱離性相渾然門。
今初相即無礙門者一法界心含真如生滅二門[牙-(必-心)+?]相交徹不壞性相其猶攝水之波非靜攝波之水非動故二形奪無寄門者謂無事非理故事非事也無理非事故理非理也三融離渾然門者曲有十門。
一由離相故事壞而即理二由離性故理泯而即事。
三由離相不壞相故事即理而事存以非事為事也。
四由離性不泯性故理即事而理存以非理為理也。
五由離相不異離性故事理雙奪逈超言念六由不壞不異不泯故有初事理二界俱存現前爛然可見七由不壞不泯不異離相離性故為一事理無礙法界使超視聽之妙法無不恒通於見聞絕思議之深義未曾礙於言念八由以理融事令無分齊如理之遍一入一切如理之包一切入一故緣起之法一一各攝法界無盡九由因果法界各全攝故令普賢身中佛佛無盡佛毛孔內菩薩重重十由因本法界差別之法無不恒攝法界無遺故隨一一門一一行位各攝重重故廣剎大身輕塵毛孔皆無有盡以其後一總融前九為第三渾融門也亦融前二不離此門眾生稟教者根性有利鈍悟入有淺深致令一心開為五種一人天二乘教中假說一心實有外境二始教有二初相宗以異熟賴耶為一心遮無外境然有三類一相見俱存名一心二攝相歸見名一心三攝所歸王名一心此宗與前教俱唯事法界也次空宗以無相為一心不唯境空內心亦空以其照見五蘊皆空無有界處入等法故此則唯明理法界也三終教即以如來藏藏識名為一心此亦有二一攝七識浪歸藏識海故說一心二總攝染淨歸如來藏故說一心此則兼通無障礙法界中相即門及渾然門內二三六門并七分也四頓教以泯絕染淨寂滅無寄性為一心此則兼通無障礙法界中形奪門及渾然門內一四五門并七分也五圓教總該萬有事事無礙故說一心即是無障礙法界心也亦有三類一融事相入故說一心二融事相即故說一心三帝網無盡故說一心此即全通無障礙法界渾然中後三門也。
△將此五心略為二境一倒境謂凡愚情計之境空有二相相違等即人天二乘教事識心也二真境謂聖智所得之境有二一三乘境謂空有不二融通等即三乘始終頓教藏識心也二一乘境謂無盡緣起具德圓融等即一乘圓教法界心也。
△若捨末取本唯觀後境若攝末歸本二境全觀若本末圓融二三境中隨一即得全收法界具足無礙楞伽云真如空實際涅槃及法界種種意成身我說是心量。
所以現前一念知見心中當體具足百萬性相即空即即即遍非一非多而多而一今依性有觀境起彼緣修觀境故即立此法界心以為所緣境華嚴七十一云我以饒益一切眾生集諸善根助道法時作十種觀察法界所謂我知法界無量獲得廣大智光明故我知法界無邊見一切佛所知見故我知法界無限普入一切諸佛國土恭敬供養諸如來故我知法界無畔普於一切法界海中示現修行菩薩行故我知法界無斷入於如來不斷智故我知法界一性如來一音一切眾生無不了故我知法界性淨了如來願普度一切諸眾生故我知法界遍眾生普賢妙行悉周遍故我知法界一莊嚴普賢妙行普莊嚴故我知法界不可壞一切智善根充滿法界不可壞故善男子我作此十種觀察法界時了知諸佛廣大威德深入如來難思境界五十九云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入三昧名觀察法界此三昧力能令菩薩一切諸行悉得圓滿則知因地果位皆用法界性也。
賢首五教儀卷第四
音釋
婆沙
(此云廣解亦云種種說分分說)。
俱舍
(此翻藏即包含攝持義)。
犢
(音讀小牛也)。
薩婆多
(此云說一切有)。
勒沙婆
(此云苦行或翻無慚)。
若提子
(此翻邪命亦云親友又云邪見)。
提婆
(此云天龍樹弟子也)。
蝡
(音輭虫動貌)。
[麩-夫+弋]
(音弋麥[麩-夫+弋])。
富樓那
(此云滿願)。
[牙-(必-心)+?]
(音護與互同交互也)。
肇
(音紹僧肇論也)。
頭陀
(此云抖擻抖擻煩惱故)。
蘭若
(翻閑靜處又云遠離處)。
伽藍
(譯為眾園)。
浣
(音緩洗也)。
技
(音忌藝也)。
眵
(音侈目汁凝也)。
蟯
(音饒腹中短虫)。
拄
(音主牚也支也)。
齶
(音鱷隺齗也齒內上下肉也)。
滓
(音子澱也濁也)。
(賢首五教儀第四卷伏願開六宗不盡之教乘融通二諦鑒三觀無邊之理事會入一真現世之內福壽齊增他報之中定慧均足)。
(慈雲觀堂識)
賢首五教儀卷第五
清浙水慈雲沙門 灌頂續法 集錄
七揀別觀智亦即以法界無障礙心為智。但迷時名本覺智悟時名始覺智證時名圓覺智此三位中復有三智察事名無量方便智照理名一道真實智理事渾融名權實無礙智體亦現前知見不離知見起觀智故。
華嚴疏云所入者法界緣起能入者有總有別。
總即普賢行願願是大菩提心為行本故行是信解智等隨行起故若別說者略有五重一身二智三存四泯五圓入樓觀而還合身證也鑒無邊之理事智證也量同普賢而周遍俱存也身智相即而兩亡雙泯也一異存亡而無礙自在圓融也若以能對所一身入法法界二智入人法界三身智俱存入人法相在法界四身智雙泯入人法兩亡法界五身智圓融入無障礙法界然身由心證次廣辯心入心入有三一者正信二者正解三者正行此三無礙謂於此行門深忍樂欲淨信不逾於斯行門曉了性相依之起行若能一一信實解行相扶則無分別智行自然成就今且略明無分別智證理法界以為五門一能所歷然謂以無分別智證無差別理心與境冥智與神會成能證智證所證理如日合空雖不可分而日光非空空非日光二能所無二以知一切法即心自性以即體之智還照心體舉一全收無有二相舉理收智智非理外舉智收理智體即寂如一明珠珠自有光還照珠矣三能所俱泯由智即理故智非智以全同理無自體故由理即智故理非理以全同智無自立故如波即水動相便虗水即波故靜相亦隱動靜兩亡性相齊離。
四存泯無礙以前三門說有前後體無二故離相離性則能所雙泯不壞性相則能所歷然正離性相即不壞故存亡無礙如波與水雖動靜兩亡不壞波濕五舉一全收上列四門欲彰義異理既融攝曾何二源如海一滴具百川味上但約無分別智證於真理有此五門若以無障礙智證無障礙境境智圓融難可言盡。
△大經亦云不起一切妄想分別以清淨智普入法界又云以無著無縛解脫心入普賢菩薩行門得無量法界甚微細智演說一切法界甚微細智入廣大法界甚微細智分別不思議法界甚微細智分別一切法界甚微細智一念遍一切法界甚微細智普入一切法界甚微細智知一切法界無所得甚微細智觀一切法界無所礙甚微細智知一切法界無有生甚微細智於一切法界現神變甚微細智如是等一切法界甚微細以廣大智皆如實知。
△既智與境一多無礙若對揀之義有四句一一智證一切境二一切智證一境三一智證一境四一切智證一切境智照境既爾境發智亦然。
所以現前一念知見心中亦具百萬法界性相即空即即即遍心中了無邊之境境上顯難思之心心境重重帝網無盡。
此以修緣境觀契彼性有境觀故即立此法界智以為能觀心也。
問此法界知見心與上有何揀別。
答法界知見心雖總是一約能所境智不無二別上所觀境中是性起法界靈知真見自心或名理實法界寂知靜見本心此能觀智中是緣起法界了知明見妙心或名離垢法界照知觀見覺心開雖如此合無二也。
問為何不用六識觀耶。
答凡小用六識權乘兼慧所若圓頓實教唯以智慧觀。
問智識何別。
答分別為識無分別為智生滅為識不生滅為智積集為識無積集為智著境為識不著境為智得相為識無得相為智。
問法界知見心與智識在當人觀如何分析。
答心是名知見是體法界是總相真如性如來藏真空性唯識性偏空理是別相智識是用識則背覺合塵棄淨取染分別妄想重故智則捨妄求真返迷歸悟覺照光明利故法界知見心等真妄染淨俱通。
問此之境智與下何別。
答此通能所境是所如萬象智是能如圓鏡兩相對待下唯局所以境智等十對俱為所觀照境如人望當臺鏡中影象又此別揀華嚴圓教一宗境智為初修入門方便下則通明十界五教一切境智為正修所依事體。
八辨析止觀境智若明止觀當悉葢三門中一一皆含止觀。
如真空門即名真空止真空觀止則安住真空而不散亂觀則鑒察真空而不昏迷次無礙門亦名無礙止無礙觀止則停止無礙而離過惡觀則覺觀無礙而成德善三周遍門亦名周遍止周遍觀止則止息周遍而空我法觀則觀照周遍而證真俗今不言止者攝在於觀故華嚴云如金翅鳥以左右翅鼓揚海水令其兩闢觀諸龍眾命將盡者而搏取之如來出世亦復如是以大止觀鼓揚眾生大愛水海使其兩闢觀諸眾生根成熟者而度脫之起信云若修止者對治凡夫住著世間能捨二乘怯弱之見若修觀者對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劣之過遠離凡夫不修善根是故止觀相成不離。
△又此三止觀中復分性起緣起一法界性全體起為三重止觀名為性起隨諸淨緣互相發起三重止觀名為緣起。
修此止觀然有二時一者靜坐一心復有入住出三
初入時心則從麤至細境則自動及靜當麤動間應修三止以破除之修真空止心無心相境無境相心境相無麤動緣息初止不破進無礙止心境無性依理成立離真理外無心境得次止不破進周遍止一一心境如性融通遂令圓遍無妄麤動止若不破即應修觀修真空觀麤動心境悉因緣生因緣無性相即寂滅初觀不除進無礙觀心境空無生性之理即是真如平等法界次觀不除進周遍觀全法界理為心境事法界無礙心境亦融修此三止觀後麤動心境自然銷滅矣。
中住時有二義先明對治麤動心境既息細靜心境自現見此細淨生快樂想爾時應修三止止之雖修三止猶起見愛應當增上三觀觀之止觀方法並同於前此明對治細靜心境法也。
△若坐久時心或浮動念外境界身亦覺得輕躁不安爾時應修三止止之。
心若沉暗昏瞢無記頭首亦覺低垂不起爾時應修三觀觀之。
△設此相對用之一一不得其利亦當隨便不得凝滯如為浮故而修於止心猶散亂無有法利當轉修觀若於觀中覺心寂靜即宜用觀安心如為沉故而修於觀心猶昏暗無有法利當轉修止若於止中覺心明朗即宜用止安心止觀方法亦同於前此明對治心浮沉病法也。
後辨修法於中先辨漸頓不定謂動靜二相了然不
生浮沉二病寂爾不起當此之際應觀法界法界境約心明心之意言曰教心之法相曰義心之一如曰理心之萬別曰事心之所緣曰境心之能照曰智心之遊履曰行心之階級曰位心之初作曰因心之終成曰果心之歸托曰依心之主持曰正心之自性曰體心之幹能曰用心之荷負曰人心之軌則曰法心之違背曰逆心之和合曰順心之招致曰感心之酬還曰應心瞋恚是地獄心慳貪是餓鬼心愚癡是畜生心貢高是修羅心戒善是人道心禪定是天道心證滅是聲聞心獨覺是辟支心覺他是菩薩心圓覺是如來故修止觀但觀自心不須心外推窮尋逐心內境若明心外境盡徹。
△欲達此境有二止觀一者行布二者圓融行布者先真空次無礙後周遍圓融者三觀一心中得十對境法從緣所生空無性相名為真空觀空心不息名真空觀妄想念不起名真空止緣起境法無自性故舉體即真名為無礙觀無礙顯現名無礙觀分別情歇滅名無礙止真理容遍境如法界亦相容遍名為周遍觀周遍圓明名周遍觀生滅心無生名周遍止一而常三三而常一一三即離圓融自在。
△然此漸次一念觀中有定不定定者空即遍三先後淺深決定不移故不定者遍與即空隨便改轉初後不定故。
良以決定觀中不斷見愛不得法利即轉為不定觀不定觀中不成寂定不發觀慧即轉為決定觀皆隨行者宜便修之。
次辨止觀均齊謂因修三止故而心寂然安靜禪定顯現若少觀慧心則昏沉是為癡定不能斷諸結使證諸法門如覆盂水光影不現爾時應速修觀破析即發真慧除煩惱成菩提矣如澄江水則能載物現諸影像或因修三觀故而心豁然開悟智慧分明若無禪定心則散動是為狂慧不能遠離有為安住寂滅如風中燈照物不了爾時應速修止破析即得大定出生死入涅槃矣如室內燈則能除暗照物分明後出時心則從細至麤境則自靜及動亦當隨便修三止觀若善調治必得心神明淨身體輕快執著空結業息也。
二者歷緣對境緣有四一語二默三動四靜該通三業也境有六一見二聞三齅四甞五覺六知都攝六根也。
△若語言時應作念言由心覺觀鼓動氣息衝於咽喉唇舌齒齶故出一切音聲語言問答訊誥略說廣說喻說直說因此語故則有讚毀善惡染淨等法此語語業連帶緣起同時具足互相攝入(周遍止)即語顯心即心顯語(無礙止)理實語心及語中一切煩惱功德等法皆不可得(真空止)則妄想息滅正念停住是名修法界止又觀未語欲語正語已語皆無有相語心亦爾不從內出不從外來既無內外何有中間處所尚無體自空寂乃至語者及語中一切善不善法皆從緣生空無自性(真空觀)雖無自性由心覺觀因緣力故而有語言或為毀戒或為誑他或為眷屬或為勝彼或為義讓或為善禪或為涅槃或為無生或為慈悲或為大覺我今為何事故而語若是煩惱所使及為不善無記之事即不應語若非煩惱所使及為善德如法之事即應當語一一語業攬法界成一一法界依語業顯(無礙觀)是故吐納抑縱高低清濁觸處遍周真言俗語顯談密說隨時無盡(周遍觀)則慧光貫穿智心通達是名修法界觀餘三止觀例語思之此歷四緣修止觀也。
若見色時應作念言由於見精發眼根中名之為見
因此見故則有眼識意識心生見識形已即有明暗二種色相對待眼根令彼見識趣外奔逸吸習中歸以是緣故根塵識三同時具足交涉無礙(周遍止)葢此圓融從法界得離法界性事事相礙理能成事事能顯理(無礙止)理真空故事亦絕相故見色時如水月空華如夢像鏡影無有定實(真空止)若見順情之色不起貪愛若見違情之色不起瞋惱若見非違非順之色不起無明及諸亂想是名修法界止又觀未見欲見正見已見皆不可得以根塵空明中各無所見故見識亦爾不從內出不從外來設從內出奚待因緣設從外來與我何涉內外既無中間亦空處所莫尋體相豈有乃至見者及見中一切善不善法並屬緣起畢竟無性(真空觀)性雖空寂因緣和會不妨有生由於眼根發起見精轉生眼識意識即能了別諸色因此則有一切善惡染淨等法或見違情之色起諸瞋恚而造上惡或見順情之色起諸貪愛而造中惡或見中庸之色起諸癡迷而造下惡或見違情之色不起瞋恚生勝負心而作下善或見順情之色不起貪愛生歸戒心而作中善或見中庸之色不起癡迷生禪定心而作上善或見色塵能招苦集而慕滅修道或見色塵因緣流轉而觀緣悟道或見色塵能生業識無明煩惱即起慈悲而行六度或見色塵唯自心現不從外得即轉二依而證二果我今為何而見於色若煩惱使不善之事即不應見非煩惱使利益之事即應當見如是緣起體本自空畢竟一空中而具足十緣具足十緣中而畢竟一空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無礙觀)空有性緣同時具足眼眼色色相即相入識識見見[牙-(必-心)+?]容[牙-(必-心)+?]遍主伴交參廣狹自在(周遍觀)境既普融無盡智亦周圓無礙是名修法界觀。
餘五止觀例見思之此對六境修止觀也。
△以此坐行二時修緣止觀念念相續心心無間自然與彼一真法界性起止觀疾得相應。
△此名觀察法界三昧亦名知一切法界所安立悉住心念際三昧亦名入一切法界無源底三昧又依十界修三止觀亦名海印三昧若依四大修三止觀亦名塵含三昧若依十度修三止觀亦名華嚴三昧若依四攝修三止觀亦名攝生三昧如是名義隨德用立非離法界別有體相故此法界三昧名為一行以依是三時故則知法界一相謂諸佛身心與眾生身心平等無二又法界三昧是一切三昧根本若人修行則能出生無量三昧以此三昧轉化眾生即名之為普照法界修多羅教若人於此止觀能如是一切時處中自行化他則於世出世間最尊最上無與等者。
九識治魔病止觀境智雖知仍須善識魔病若不覺悟被其惱亂若不對治無能破滅魔病事銷止觀道就
於中先辨魔又三初舉名數魔有多種法華明三一煩惱二五陰三生死大論開四於上三中加一天魔罵意經出五名一天二罪三行四惱五死華嚴分十類一蘊二煩惱三業四心五死六天七善根八三昧九善知識十菩提法智楞嚴於五陰中各開十種共有五十色陰十者一出礙二內徹三離合四化佛五現土六暗見七無覺八遍觀九遙聞十變形。
受陰十者一悲愍二狂妄三沉憶四下劣五憂愁六喜樂七我慢八輕清九斷空十愛欲想陰十者一怪鬼二魃鬼三魑魅四魘蠱五疫厲六大力七神祇八妖精九靈物十天眷。
行陰十者一無因二圓常三二分四四邊五矯亂六有相七無相八俱非九斷滅十涅槃識陰十者一冥諦二慢天三自在四倒知五事火六無想七長壽八魔天九趣寂十獨倫具足論之魔有八萬四千乃至恒沙無盡今總束之分為二類一界內魔有十一精靈二惡鬼三邪神四老仙五魔天六陰處七生死八業障九煩惱十心念二界外魔亦十一三昧二智慧三師友四化導五修諦六觀緣七行度八報身九依土十果位。
次釋魔境先界內魔境初精靈即木石禽獸多年受天地日月精氣所成者或作美女或變惡鬼現種種形像令可愛可畏惑亂行人退失定心楞嚴云山精海精風精河精土精石精一切草木積劫精魅或復龍魅金玉芝草麟鳳龜鶴經千萬年不死為靈出生國土年老成魔惱亂是人二三鬼神者即大力鬼堆剔鬼蠱毒魘勝魑魅魍魎諸鬼神等或作蟲蝎攢刺頭面或作怨賊捶擊腰腋或抱持或喧怒或現諸惡禽獸或變眾善天仙令人迷惑成其伴侶楞嚴云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嶽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婬破佛戒律或有精進純食草木無定行事惱亂是人四五仙天者即九十五種外道所依婆羅門仙及自在天摩醯首羅吒枳迦羅諸天仙等或作違情境界如夜叉羅剎師子虎狼等令人驚怖或作順情境界如諸佛菩薩美貌男女等令人愛著或作非違非順境界則平常情境來破定心令壞善法又或化作三種五塵境相一作違情事是可畏五塵令心恐懼二作順情事是可愛五塵令心貪戀三作非違非順事是平等五塵令心搖動楞嚴云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屬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未發心者現美女身盛行貪欲或壽終仙再活為魅或仙期終計年應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惱亂是人起信云或有眾生無善根力則為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亂若於坐中現形恐怖或現端正男女等相或現天像菩薩像亦作如來像相好具足若說陀羅尼施戒忍進禪智或說平等空無相無願無怨親無因果畢竟寂滅是真涅槃或令人知過未之事得他心智辨才無礙能令眾生貪著世間名利之事又令使人數瞋數喜性無常準或多慈愛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進後便休廢生於不信多疑多慮或捨本勝行更修雜業若著世事種種牽纏亦能使人得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或復令人若一日二日三日乃至七日住於定中得自然香美飲食身心適悅不饑不渴使人愛著或令人食無分齊乍多乍少顏色變異六陰七死者是生死果八業九惱者是生死因十心魔者隨一念起即一魔生因果本也。
此五種皆是世間之常事亦隨人自心所生今且置之不論以易知故。
次界外魔境三昧所緣智慧能緣中修也師友上求也化導下化也此四凡聖因果俱通諦是聲聞境緣是辟支境度是菩薩境三乘聖人所修因也身土果三乘聖人所得果也。
若爾何為魔境但於此貪愛不捨功行不進善根不增法性不顯即名之為魔事楞嚴云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羣邪華嚴云善根魔恒執取故三昧魔久躭味故菩提智魔不願捨故善知識魔起著心故又云自說為是餘說悉非或以妙義授非其人是為魔業樂求二乘志尚涅槃是為魔業惡心布施瞋心持戒是為魔業以懈怠故志意狹劣不求無上大菩提法是為魔業又云少行生足魔所攝持受一非餘魔所攝持不發大願魔所攝持樂處寂滅魔所攝持。
後明識治開為六門一覺悟無惑謂知彼是魔事不被其所惑也楞嚴云成就破亂由汝心主主人若迷客得其便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若不明悟被魔所迷則為魔人破佛律儀。
問如現佛菩薩像說甚深法或是宿世善根所發云何揀別定其邪正答應以三法驗之一以定研磨謂定中境相邪正難知者當深入定心於彼境中不取不捨但平等住定若是善根發者定力逾深善根彌發若是魔所為者不久自壞。
二依本修治如本修不淨觀今則還依本不淨觀若如是修境界增明者則非偽也若以本修治漸漸滅去者當知是邪也三智慧觀察觀所發相推驗根源不見生處深知空寂心不住著邪當自滅正當自現如燒真金益其光色若是偽金即自焦壞。
故經說言欲知真金三法試之謂燒打磨定譬於磨本治猶打觀智類燒以此三驗邪正自知也二善識訶責三先精靈二初約時識知即十二時獸變種種形來惱行人然亦各當其時而來子時來者多是鼠等丑時來者多是牛等寅是虎豹卯是兔鹿辰是龍鼈巳是蛇蟒午是驢馬未是羝羊申多猿猴酉多鷄烏戌多狗狼亥多豬彘等行者若見常用此時而來即知其獸精說其名字而訶責之自當謝滅也。
△二約心識知即十習因獸此則隨心樂欲而來心愛怪異而來魔者多是土梟破獍等類心愛咎徵而來魔者多是[商*鳥]鶴鳩鵲等類淴合狐狸降伏蛇蝎冥感蟯蛔食供鷄豬服事牛馬顯應鴻燕休徵麟鳳傳習猫犬乃至心愛神通種種變化而來魔者多是山海風土精類心愛斷滅種種空寂而來魔者多是金玉草木精類行者若見常因此心而來即知彼精靈稱名訶責也。
次鬼神若見堆剔鬼等來惱亂者應即閉目一心陰而罵言我今識汝汝是閻浮提中食火齅香偷臘吉支喜破戒律我今持戒終不畏汝鬼便却行匍匐而去又三摩中心愛圓明貪求善巧魔得其便來說經法此名怪鬼心愛遊蕩貪求經歷魔得其便來說經法此名魃鬼心愛綿淴貪求契合魔來說經此名魅鬼心愛懸應貪求冥感魔來說經此名厲鬼心愛根本貪求辨析魔來說法此名蠱毒魘勝惡鬼心愛知見貪求宿命魔來說法此名山川林嶽邪神心愛深入貪求靜謐魔現未然說陰寂法此名為大力鬼心愛長壽貪求永歲魔現生年說常住法此名為自在天行者若見現形說經隨我定心之所施設禪觀增勝即名為正非破律儀即名為邪便當舉其名號以誡勸焉。
後陰魔心生憐愍則有悲魔入其心腑心生猛利則有狂魔入其心腑沉憶憶魔憂愁愁魔歡喜喜魔我慢慢魔少足知足魔輕安輕清魔心生斷滅則有空魔心生貪愛則有欲魔此等陰魔起於自心心念不起魔事銷歇設有魔來但當責心如經頌云欲是汝初軍憂愁為第二饑渴第三軍渴愛為第四睡眠第五軍怖畏為第六疑悔第七軍瞋恚為第八利養虗稱九自高慢人十如是等眾軍壓沒出家人我以禪智力破汝此諸軍得成佛道已度脫一切人陰魔若識餘自易知楞嚴云此是先佛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覺明分析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能諳識心垢洗除不落邪見陰魔銷滅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魎無復出生。
三止觀破除謂於定中雖悟無迷稱名責之猶不隱滅應修止觀二法却之。
一修止却者凡見一切邪魔境界悉知虗誑空無生性定中所緣一真法界方為真實究竟堅固是故一心停住法界雖見魔境不喜不怒不取不捨亦不分別寂然不動彼即自滅二修觀却者若見用止不去即當反觀能見身心無體無處清淨本然就我所緣一真法界亦無形相圓常周遍彼向何者能為惱亂如是觀時尋當謝絕設或不去切勿生懼唯自深觀法界而已。
故大品云菩薩成就二法魔不能壞一者觀一切法空二者不捨諸眾生華嚴云若具聖智無上道則能超出四魔境涅槃云天魔波旬若更來者當以五繫繫縛於汝釋曰五繫者即五停心觀治彼五種魔大集云知苦壞陰魔斷集離惱魔證滅壞死魔修道離天魔起信云行者常應智慧觀察勿令此心墮於邪網當念唯心境界則滅終不為惱。
四經呪加持謂見如上說諸魔境雖用止觀遲遲不去亦不須驚惶憂怖若出家者即當一心默誦諸大乘經如華嚴梵行行願等品法華安樂囑累等品或誦諸般神呪如楞嚴隨求尊勝大悲等或用瑜伽教中遣魔印呪或但觀想唵啞吽[口*紇]哩等字種加持身心脫體便成毗盧彌陀阿閦觀音等身放赤色光照觸諸魔如火焚草灰燼無餘或誦戒本或念三寶若在家者隨其常所誦習而默持之如金剛藥師觀音彌陀心經消灾如意準提往生六字一字呪等或誦三歸五戒十善或念諸佛菩薩名號如彌陀藥師釋迦彌勒文殊普賢觀音地藏等魔便隱去惡境歇滅以正能治邪邪不干正故若出禪觀亦當誦持經呪自防慙愧懺悔楞嚴云末世眾生樂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呪若未能誦寫於禪堂或帶身上一切諸魔所不能動。
五永固正念謂雖默持經呪佛名魔境不謝亦不須憂但當一心住於定中正念不亂令觀增明乃至經年累月不去我亦端心正念堅固動靜不移憶忘如一古謂一念萬年萬年一念是也當知魔境皆是幻化何者未曾見有於坐禪中魔來化作豺狼虎豹噉食人也亦未曾見魔來化作男女為夫婦也愚人不了或喜或憂因是心亂失定發狂皆自成患非魔所為今則不惜軀命住於禪觀正念不動當處湛然如暗夜人處大明中彼幽隱魔無奈我何楞嚴云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如風吹火如刀斷水了不相觸汝如沸湯彼如堅氷煖氣漸隣不日銷殞徒恃神力但為其客明能破暗近自銷殞如何敢留擾亂禪定又經頌云若分別憶想即是魔羅網不動不分別是則為法印起信云當勤正念不取不著則能遠離是諸業障應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能見愛我慢之心貪著世間名利恭敬故真如三昧者不住見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無懈慢所有煩惱漸漸微薄。
六增進功行謂雖多時正念魔境猶現此由禪觀不深功行未至應當奮身努力加功用行於止觀中研究至極圓滿妙明逈無翳障到此之際唯是一片性天慧日有何魔霧為迷漫耶華嚴云於佛深法信解不謗捨離魔業未曾忘失一切智心捨離魔業勤修妙行恒不放逸捨離魔業常求一切菩薩藏法捨離魔業楞嚴云色受想破天魔潛形行識陰除心見魔滅況復魔界如即佛界如無有二如今則精進法界止觀於魔界無所取佛界無所捨無取無捨魔境自然消滅佛法自然現前故釋論云除諸法實相餘皆是魔事。
△以上六門或漸次用而銷或一時用而滅或少分用而止或全分用而破如是不遭邪慮發明圓定方名之為善修止觀者矣。
次辯病亦二先心病又二初明病行相病有二種一麤謂巧偽修行於中又二一內實破戒而外現威儀求名利故狡猾故護短故二假全不破而多有闕漏為他知故伺狎故不直故二細謂存見趣理於中亦二一雖具直心而執我修行我見不破故二雖不執我而計有實法法見不破故。
△二治病藥方亦有二種一麤謂真實修行亦二一於諸過非並不覆藏而深懷慚愧懺悔往罪不敢復作二於所修行不雜巧偽皆質直柔輭作下下意不顯己德。
二細謂不存執見亦二一修諸行時知無我人盡未來際不計疲苦二觀察諸法平等不二一相無相入理究竟二通說者但住於法界深觀諸法平等之時於上諸病無不治盡。
後身病亦二初明病發相病有三種。
一四大五藏得病又二先四大增損病相若地大增者則腫結沉重身體枯瘠等百一患生若水大增者則痰癊脹滿腹痛下痢等百一患生若火大增者則煎寒壯熱支節皆痛口氣大小便利不通等百一患生若風大增者則身體虗懸戰掉疼痛肺悶肚脹嘔逆氣急等百一患生故經云一大不調百一病起四大不調四百四病一時俱生次五藏所生病相從心生患者身體寒熱頭痛口燥等心主口故從腎生患者咽喉噎塞腹脹耳聾等腎主耳故從肺生患者身體脹滿四肢煩痛心悶鼻塞等肺主鼻故從肝生患者多無喜心悲思瞋恚頭痛眼昏等肝主眼故從脾生患者身中面上遊風遍體[病-丙+習]癢疼痛舌甞飲食無有滋味等脾主舌故葢此二種病起通因內外發動若外感寒暑風雨濕熱飲食不消而病從二處發者當知因外發動若由用心不善調適身心息三內外有所違犯或觀行乖僻乃至勞傷而成病患或因定法發時不知取與致此患生當知因內發動若四大有病因由今用觀心息鼓擊發動本病此則通因內外而有二鬼神所作得病三業報所感得病如是等病初起即治甚易得差經久結成雖治難愈。
二治病藥方法有二種。
先正治法三初治大藏病三一修止治病有一師言但安定心止在病處即能治病所以者何心是一期果報之主譬如王所到處羣賊迸散又有師言臍下一寸名憂陀那此云丹田若能止心守此不散經久即能多有所治復有師言常止心在足下莫問行住坐臥即能治病所以者何皆由心識上緣故令四大不調多諸疾患今則安心在下四大自調眾患除矣更有師言但知諸法空無所有不取病相寂然止住多有所治所以者何由心憶想鼓動四大故有病生息心法界百骸適悅眾病即差故淨名云何為病本所謂攀緣云何斷攀緣謂心無所得如是等說皆用止治。
二作觀治病有一師言但觀心想用六種氣以治病者即是觀能治病謂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噓六呬此六種息皆於唇口之中想心方便轉側而作綿微而用頌曰心配屬呵腎屬吹脾呼肺呬聖皆知肝藏熱來噓字至三焦壅處但言嘻次有師言若能善用觀想運作十二種息能治眾患一上息二下息三滿息四焦息五增長息六滅壞息七煖息八冷息九衝息十持息十一和息十二補息此十二息皆從觀想心生云何對治眾患上息治沉重下息治虗懸滿息治枯瘠焦息治腫滿增長息治羸損滅壞息治增盛煖息治寒冷息治熱衝息治壅塞不通持息治戰動不安和息通治四大不和補息資補四大衰耗善用此息諸患遍治又有師言善用假想觀可以治眾病如人患冷想身中火氣起即能治冷等此如雜阿含經七十二種治病祕法中說復有師言但用真空法界觀想檢析身中四大病不可得心內五藏病亦非有經久修持眾患自差如是等說皆用觀治。
三藥石治病謂上所說止觀二法若善其意無病不治若不得意則草木金石之藥與病相應亦可服餌息諸患也。
△次治鬼神病當用大強威德力心加諸靈呪大經佛號以助治之。
△後治業報病當用慚愧大懺悔心加諸念佛發願修福以助治之。
二助治法謂坐中用心治病仍須兼具十法一者信謂信此法必能治病二者用謂隨時常用三者勤勤用不息取差為度四者常住緣中謂細心念念依法而不異緣五者別病因起如上所說六者方便謂吐納氣中運心緣想善巧成就不失其宜七者久行謂若用之未即有益不計年月常習不廢八者知取捨謂知益即勤有損即捨亦須微細轉心調治九者護持謂善識異緣不令觸犯十者遮禁謂得益不向外說失損不生疑謗若依此十法行所治必有効也。
十顯示果相謂止觀中一切魔病所不能動於大菩提涅槃妙果自可成證有因有果法爾然故略開二義一先示善根發相於中初明發相謂能如是善修真空觀者則於坐中身心寂靜爾時當有無量善根開發今略明之相有二種一者外善根發相所謂不殺盜婬妄言綺語不貪色聲香味觸法不求三界報不樂五欲樂身口七支恒沙煩惱皆能止息二者內善根發相所謂不貪瞋癡慢疑惡見不起喜怒哀樂等心不隨六情根不執七識我意地一切見愛無明皆悉絕滅華嚴云以智神通現身清淨無所依止無有攀緣住奢摩他最極寂靜恒住一相所謂無相又云以心為本心若清淨則能圓滿一切善根於佛菩提隨意即成。
若能善修無礙觀者則於坐中身心通徹爾時亦有諸善根相一者外善根開發所謂放生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習學法門供養諸三寶孝敬於二尊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皆能具足二者內善根開發所謂慈悲仁讓柔順和雅信念慚愧智慧等心常修四無量常懷於六念無數恒河沙性功德悉願圓成華嚴云菩薩勤求最勝道動息不捨方便慧一一回向佛菩提念念成就波羅蜜發心回向是布施滅惑為戒不害忍求善無厭斯進策於道不動即修禪忍受無生名般若回向方便希求願無能摧力善了智如是一切皆成滿。
若能善修周遍觀者則於坐中身心遍融爾時亦有諸善根相一者外善根開發所謂四攝十度百萬行中隨一一行具足眾行皆不取相稱性遍周如離世間品說五逆十惡百萬業中隨一一斷具足眾斷亦不取相稱性遍周如普賢行品說二者內善根開發所謂三心十念百萬德中隨一一德具足眾德皆不取相稱性圓融二障十惱百萬惑中隨一一治具足眾治亦不取相稱性圓融華嚴云觀諸因緣實義空不壞假名和合用無作無受無思念諸行如雲遍興起不取眾相而行施本絕諸惡堅持戒解法無礙常堪忍知法性離具精進已盡煩惱入諸禪善達性空分別法具足智力能博濟滅除眾惡稱大士。
問何義證知。
答不淨因緣慈心念佛尚有無量善根開起況觀法界無發相耶。
二辯真偽先明邪偽禪所發相謂發如上諸境界時隨因所發之法或身重如物鎮壓或身輕如毛翻飛或不定如束縛如坐鐵床如飲毒藥或適悅如觀妓如遊華園如食珍饈或搔動虗懸或沉滯下墜或煎寒或壯熱或頭疼或腦悶或如越牖透垣或似火燒刀斫或同虗空豁達或像大地障礙或睡或行或進或懈或不禮塔廟摧毀經像或手執刀劍割裂自身或路傍歌舞或入山避人或見日月蓮華或見山河深險或鼻齅異香或食噉酒肉或得香美飲食數日不饑不渴或聞微妙法音歸向無因無果或瞋或喜或慧或癡或生大枯渴沉憶不散或發無窮悲流淚不休或心意暗蔽或動諸惡覺或起大我慢志齊諸佛或生無盡憂不耐見人或憶惡觸身毛驚竪或想樂境昏醉不醒或思內幽閒諸妙好事或念外散亂諸雜惡事或起輕安意或生知足想如是種種無量形境與善俱發皆名邪偽此邪定法若生愛著即與天魔鬼神外道之法相應由是失心狂迷顛倒。
或時諸邪魔等知彼念著其法即加勢力令發邪境。
或發邪定或得邪智或辯才無礙或相好端嚴或說陀羅尼或入三三昧或令傍見佛土或令遠聞經聲或令知過去善惡或令知未來禍福或觀天宮或瞻地獄或神力或無畏此皆魔力惑人非有真實行者愚迷謂得道果由是顛倒惑亂世間魔心生厭離其身體威德既無陷於王難命終之後還墮魔道輪轉三途永不值佛。
△是故行者若發善時有此邪相當即却之。
一者止却謂此諸邪偽境虗誑不實唯自正心住於法界不受不著不憂不喜二者觀却自以智慧明觀諸法實相離法界心外別無境可得如是止觀時境自謝滅矣。
次明真正禪所發相若於觀中發諸善時無有如上諸邪法相一一皆與自定相應定心顯現觀智分明身體輕利安隱快樂意地柔和寂靜明朗自覺功德巍峩法喜充滿無有覆葢亦無障惱破諸執見得大解脫厭患世間無常苦空唯求出世佛涅槃樂普度眾生同成正覺是為正禪相也譬與惡人共事始美終惡若與善人同謀久則愈妙邪正發相亦然邪則正受漸失妄想漸興正則煩惱漸滅觀智漸增也。
三示長養謂於定中若有一切善根發時應用止觀二法修令增長若宜用止則以止修之若宜用觀則以觀修之善根得長障葢自除矣。
次正顯妙果成相二先初心證境謂能如是精進修時即能證知一切諸法空無自性皆從心生離此心外無一切法然心無相法亦無相即有法相亦如影響以知心法皆空寂故即不得一切名相所謂非心非境非色非空非時非處非身非方無自無他無一無多無大無小無染無淨離修離證絕教絕理由此斷煩惱滅生死悟入理性無礙法界是名真空止觀證成境也。
又知心性雖然空寂因緣和合亦能生法以事無別體要攬理成真理隨緣能成事法是故色聲香味發於性空猶如空花起滅見聞覺知生於覺心宛同夢像隱現以知心法皆無礙故即得一切融通所謂即真即俗即性即相即心即色即一即異亦常亦變亦滅亦生亦空亦有亦智亦境是實是權而體而用由此起萬行度眾生悟入理事無礙法界是名無礙止觀證成境也。
又知心性本來周遍法界含吐十虗隨諸緣起成一切法亦如心住遍容無礙以諸大小法相無非一法界心是故於一小器出生一切飲食資具佛宮殿中頓現眾生居處屋宅毛端容剎塵裏轉輪一多即入廣狹隱顯以知心法皆包遍故即得一切周圓所謂教義遍容智斷遍容行位遍容因果遍容依正遍容方隅遍容時劫遍容感應遍容逆順遍容人法遍容由此圓融斷普遍修悟入事事無礙法界是名周遍止觀證成境也。
次後心證境謂能如是證知一切諸法空即遍容即是自心空即遍容於止觀中重加功行修令滿足猶如鍊金斷惑證真超凡入聖由修止以成定轉生死依而證涅槃斷果號曰善逝為福足尊由修觀以成慧轉煩惱依而證菩提智果號正遍知為慧足尊故華嚴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法華云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
次正修中開為二門先明所依事體總為十對一教義二理事三境智四行位五因果六依正七體用八人法九逆順十感應。
初教義者教則地獄畜生餓鬼修羅四惡趣聲人乘天乘小乘聲聞中乘緣覺大乘菩薩初教終教一乘頓教圓教最上佛教義則三途上中下五逆十惡三道下中上五戒十善二乘七十五法始教立相八識十如五位百法破相四見三空八十一法終教四位六染三大九相頓教一百八句四十一門一一離言唯談真性圓教二智十如六相十玄如來三身四智五眼十力法等。
二理事者理則六道本覺性二乘偏空法性始教二空法性終教中道妙真如性頓教離言真如第一義空真勝義性圓教法界圓融無障礙性佛界一乘佛性事則六道有漏五蘊四聖無漏五蘊小教亦有漏亦無漏五蘊身土始教有為無漏五蘊終教無為無漏五蘊頓教非有漏非無漏五蘊身土圓教法界圓融無盡五蘊如來報應法性身土。
三境智者境則三途上中下惡逆果報逼迫之苦三道下中上禪善果報適悅之樂小教四諦偏真涅槃始教二諦終教三諦頓教第一義諦圓教圓融無盡法界如來具四涅槃智則三途惡業習心觀三道有漏善心觀聲聞四諦觀無漏慧緣覺因緣觀自然慧始教二空觀加行根本後得智終教三諦觀權實無障礙智頓教真性觀第一義空離言之智圓教法界觀十無盡智如來二三四五智等。
四行位者行則地獄作五逆阿鼻純情無想無間九情一想有間八情二想餓鬼造十惡至七情三想畜生起三毒至六情四想人道修戒善至五情五想想明斯聰情幽斯鈍修羅行福施地行羅剎等類六想四情飛行夜叉等類七想三情大力鬼王等類八想二情仙天修禪觀仙則休止山海存想固形超至九想一情天則六事行觀四禪八定直至純想無情二乘略則戒定慧廣則三十七品始教六度萬行終教四信五行頓教三自性俱空二無我並遣圓教無盡一攝一切一切入一如來覺他位則地獄八寒八熱餓鬼三財三障畜生四類四生人道四洲四姓夜叉品在三行修羅階攝四趣仙列十種天分三界小始教歷資加見修究竟五位但有我空法空差別終頓圓超信住行向地等六位亦有漸頓圓融不同佛唯妙覺。
五因果者因則三途造上中下十習惡業三道造下中上十習善業二乘七方便始終頓圓三賢四加佛界等覺已還種種定慧福智莊嚴果則地獄阿鼻無間受六交報苦痛割鋸凍冽煎燒餓鬼遇蟲畜等受蠱魅形口中烟燄饑渴逼迫畜生為服食類酬償宿債乘騎鞭杖刀砧烹煑修羅等三道受下中上本愛習果酬善業報小教見修證中須陀洹等四果始終頓圓歡喜等十地如來即一念相應大覺朗然無上菩提為習果大般涅槃禪定三昧一切具足是報果也。
六依正者依則三途黑業變化土三道白業變化土二乘淨變化土始教劣受用土終教勝受用土頓教法性土圓教無障礙法界土如來五土正則三途惡業變化身三道善業變化身二乘淨變化身始教劣受用身終教勝受用身頓教法性身圓教無障礙法界身如來四身。
賢首五教儀卷第五
音釋
搏
(音卜手擊也)。
瞢
(音蒙昏昧不明也)。
齶
(音鄂口中斷齶)。
魃
(音拔旱神也長二三尺袒身目在頂上行走如風)。
魘
(音掩睡中魘鬼也)。
蝎
(音歇螫人毒虫也)。
吒枳迦羅
(即大自在天類)。
夜叉
(此云勇徤亦云暴惡)。
羅剎
(此云速疾亦云可畏)。
遮文茶
(舊云嫉妬女即役使鬼也)。
毗舍
(此云啖精氣梁言顛鬼)。
禪那
(此云靜慮定慧均等也)。
羝
(音低三歲壯羊也)。
彘
(音稚豕也)。
獍
(音竟孟康曰梟鳥食母獍獸食父)。
[商*鳥]
(音商商羊鳥舞則有大雨)。
淴
(音泯合也)。
吉支
(此云所作起尸鬼也)。
三摩
(華言正定)。
謐
(音密靜語也安也)。
奢摩他
(翻止)。
毗婆舍那
(翻觀)。
匍匐
(音蒲簿伏地貌)。
唵啞吽[口*紇]哩
(音菴亞烘隔里前三即加身口意成毗盧阿彌阿閦三佛後二即加心成觀音菩薩)。
閦
(音促梵語阿閦華言不動)。
燼
(音津火餘)。
魔羅
(此云殺者)。
狡猾
(音絞滑奸詐也)。
狎
(玩熟也音洽)。
瘠
(音脊瘦也)。
[病-丙+習]
(音昔小痛也)。
呬
(音戲息也)。
搔
(音騷手爬抓癢也)。
冽
(音列寒氣嚴也)。
砧
(音真擣繒石也)。
(賢首五教儀第五卷伏願世世梵王常請千佛而轉輪生生密跡永伏群魔而護教止觀均齊果因不昧更新現在災病消除善根增長夫婦諧琴瑟之和於百年子孫衍芝蘭之秀於千載財施無窮家納餘慶)。
(慈雲觀堂識)
賢首五教儀卷第六
清浙水慈雲沙門 灌頂續法 集錄
七體用者體則三途招上中下惡業苦報之身三道招下中上善業樂報之身二乘五分法身始教有為無漏變易五蘊之身終教無為無漏變易五蘊之身頓教無生法性身圓教圓融無盡身如來三四十身用則地獄登刀上劍餓鬼吞銅噉鐵畜生魚鱗相呾強者伏弱負重牽車搆造諸惡修羅我慢顛倒與天爭權人持五戒天修八定二乘勤策斷煩惱障證小涅槃三明六通應真無礙始教發四弘誓修六度行乃至現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終教稱性建修六度廣興萬行為化羣生運大慈悲乃至現起八萬四千諸妙相好頓教離相修一切行無作妙力起諸變化力通自在猶如虗空無有分齊圓教一斷一切斷一行一切行乃至現十蓮華藏世界海微塵數相彼一一相皆遍法界業用亦爾如來三輪不思議化。
八人法者人則火途血途刀途修羅人道天道聲聞辟支定不定性始終頓圓初心後心諸位菩薩如來法則三途上中下十惡三道下中上十善小教四諦十二因緣始教相宗五位百法空宗八十一法終教一心二門頓教一真如性圓教十不可說無盡法門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
九逆順者逆則地獄跋陀增慢婆藪罪者畜生無慈鹿王餓鬼半偈夜叉修羅婆稚騫馱質多羅睺人有六師十仙央崛屠兒等天有自在無想摩醯首羅二乘六羣比丘始終頓圓梵志尼犍盧迦登伽婆須無厭勝熱婆羅門等佛如提婆達多順則地獄蒙光天子挽火車者畜生菩薩鹿王金獅龍女餓鬼說呪羅剎啟教面然修羅幻術大力出現好聲人有四眾法眷天有護世釋梵二乘五百羅漢始終頓圓維摩大慧地藏彌勒文殊普賢勢至觀世音等佛如藥師彌陀。
十感應者感則六道同分類生二乘同分初心有學及異分六道凡夫始終頓圓自類根熟初心有學及他類二乘六道如來九界眾生應則六道同事之者及四聖身二乘四果四向菩薩如來始終頓圓三賢十聖五智如來佛有五眼十身。
此十對中初一為總後後漸略初謂如來說能詮之教詮所詮之理則無法不盡法有教理行果行果並在所詮義理中故二就所詮中雖復眾多不出事之與理即性及相無法不攝三理該下八且置勿論就其事中不出境智四智觀於境便有造修之行所成之位五歷位未極總屬因收極則為果六果中多法不出依正七正中所有不出體用體者法報用者應化八用中自有人法不同以法成人以人知法九就於法中逆化順化十就順化中自有感應矣若依後後開一成二則法彌多謂如果分依正為二因亦如之則有四矣隨依正中皆有體用正中體者法報等身用者應化隨宜依中體者法性等剎用者應物隨現果門既爾因門例然則成八矣正體用中自有人法不同依亦如之即成十六矣又於人中逆化順化法亦如之便為三十二矣人之逆順必有感應宜逆化之感則婆須等應之宜順化之感則文殊等應之人感應爾法感應然積為六十四矣如是相望展轉成多然猶約次第辯若依圓融論開合者即成無盡又此十對不唯十界於一界中隨一法上即有此十如一蓮葉或一微塵皆具教等十對相也。
又將此能含十對法中取一教義對具餘九對餘理事等九對亦具餘教義等九對則為百門一一門中各有所含十法界則為千門千門中隨取其一亦具一千則有百萬如一千錢共為緣起一錢為首則具一千餘亦如是即成千千若以所具十對例能具十界則十法界亦成百萬法界華嚴云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一念非瞋心百萬法門就又此百萬門中一一皆有六相圓融如理事對一即具多名理總多即非一名理別互不相違名理同彼此不濫名理異共相成就名理成各住本性名理壞共為一法名事總諸法宛然名事別多種不異名事同各不相同名事異諸緣辦就名事成不離自位名事壞餘教義等九對及十法界具百具千乃至百萬六相例知如此無盡圓融法相皆為三觀所依事體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次明能依觀法門有三重。
第一真空絕相觀者於中略開四句十門。
第一句會色歸空觀復開四門。
一色非斷空門色不即是斷空以色舉體即是真空故。
二色非真空門青等非是真空之理以青黃無體莫不皆空故。
三色空非空門會色歸空空中必無色故。
上三門以法揀情訖。
四色即是空門凡是色法必不異於真空以無性故如色空既爾一切法亦然。
第二句明空即色觀亦有四門。
一空非幻色門斷空不即是色以真空必不異色故二空非實色門真空理非青黃以空必不異青黃故三空非空色門空是所依非能依必與能依作所依故。
上三門亦以法揀情訖。
四空即是色門凡是真空必不異色以是法無我理非斷滅故。
如空色既爾一切法亦然。
第三句空色無礙觀謂色法舉體全是真空色即空而色不盡真空舉體不異色法空即色而空不隱無障無礙為一味法
第四句泯絕無寄觀謂此所觀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即空不即空一切法皆不可此不可語亦不容受逈絕無寄言解不及以生心動念乖法體故。
前四句中初二句八門皆揀情顯解第三句一門解終趣行第四句一門正成行體由解成行行起解絕。
將前所依十對中取一理事對具此能依觀中十門而彼理事對中又具餘教義等九對各有此十觀門則為百門理事既爾餘教義等九對具百亦然則為千門千門之中隨取其一亦具一千餘亦如是則有百萬一即具多名總相多即非一名別相彼此不違名同相互不相濫名異相共相成辦名成相各居自位名壞相。
此等六相百萬法門皆為真空絕相觀相經云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
第二理事無礙觀者但理事鎔融存亡逆順通有十門。
一理遍於事門謂無分限之理全遍有分事中以彼真理不可分故故一一纖塵理皆圓足如一大海全在一小波時而海非小又不妨舉體全遍諸波而海非異故出現云譬如法界遍一切不可見取為一切此明一性全在五性中也又云如來智慧無處不至此明一乘遍於三乘中也又云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謂無性此明理遍同於事故一成一切成也。
二事遍於理門謂有分限之事全同無分之理以事無體還如理故故一一纖塵皆遍法界如一小波全帀於大海時而波非大諸波亦各俱時全帀而波非一故出現云聲聞與獨覺及諸佛解脫皆依於法界法界無增減此明五性全在一性中也又云無一眾生不具如來智慧此明五乘遍於一乘中也又云譬如虗空無成無壞菩提亦爾無相非相無一非一此明事遍同於理故說都無所成也。
三依理成事門謂事無別體要因理成以諸緣起皆無自性由無性理事方成故如攬水體成立波相覺林菩薩偈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陰悉從生無法而不造覺首菩薩偈云法性本無生示現而有生。
四事能顯理門謂由事攬理成故事虗而理實以事虗故能顯實理如波相虗令水體現夜摩偈云分別此諸蘊其性本空寂空故不可滅此是無生義眾生既如是諸佛亦復然佛及諸佛法自性無所有須彌頂偈云了知一切法自性無所有如是解法性即見盧舍那。
五以理奪事門謂事法既全攬理成則理性現而事相皆盡以離真理外無片事可得故如水奪波波相全盡出現品云設一切眾生於一念中悉成正覺與不成正覺等無有異何以故菩提無相故若無有相則無增減不增不減經云一切愚癡不如實知一法界故起邪見心謂眾生界增眾生界減皆顯平等理性無有高下法也。
六事能隱理門謂真理隨緣而成事法遂令事顯理不顯也以諸事法違於理故如水成波動顯靜隱財首偈云世間所言論一切是分別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法身經云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
七真理即事門謂凡是真理必非事外以是法無我理不異色故如水即波舉體皆動須彌偈云觀察於諸法自性無所有如其生滅相但是假名說回向品云法性不違法相又云無有智外如為智所入皆顯理即事故雖空不斷也。
八事法即理門謂緣起事法必無自性無自性故舉體即真如波即水無動而非濕也須彌偈云一切凡夫行莫不速歸盡其性如虗空故說無有盡回向品云法相不違法性又云無有如外智能證於如皆顯事即理故雖有不常也。
九真理非事門謂即事之理而非是事以真異於妄故所依非能依故實非虗故如濕非動真實慧偈云於實見真實非實見不實如是究竟解是故名為佛第四回向云於無為界示有為法而不滅壞無為之性。
十事法非理門謂全理之事而恒非理以相異於性故能依非所依故虗非實故如動非濕慚愧林偈云如色與非色此二不為一如相與無相生死及涅槃分別各不同回向品云於有為界示無為法而不滅壞有為之相。
上之十義同一緣起約理望事有成壞即離約事望理有隱顯一異逆順同時無礙自在一具十為總十非一為別互不違為同各無濫為異眾成就為成住本位為壞。
然上十對皆悉無礙今且約理事以為之顯耳。
又此能依觀中十門取一理遍事門具前所依體中十對而此理遍事中又具餘之事遍理等九門各有前十對法則為百門理遍於事既爾餘之事遍理等九門具百亦然即為千門千中取一亦具一千餘皆亦爾則成百萬一含多是總相多非一是別相各無異是同相不相同是異相共成辦是成相不離位是壞相此諸圓融無盡法門皆為理事無礙觀相經云如金與金色其性無差別法非法亦然體性無有異。
第三周遍含容觀者事如理融遍攝無礙交參自在
略開十門。
一理如事法門謂事法既虗相無不盡理性真實體無不現此則事無別事即全理為事是故無盡事相即是無盡法界理也遂令法界全體在於一切塵中同時顯現周遍無礙。
二事如真理門謂諸事法與理非異故事隨理而圓遍遂令一塵普遍法界如一微塵既爾一切事法亦然。
三事含理事門謂諸事法與理非一故存本一事而能廣容如一微塵其相不大而能容攝無邊法界剎等諸法如一塵爾諸法亦然。
四通局無礙門(重開第二)謂事與理非一非異令此事法不離一處而全遍十方一切剎塵之內全遍十方一切剎塵之內而不動本位即遠即近即遍即住無障無礙。
五廣狹無礙門(重開第三)謂事與理非異非一令此一塵之事不壞一塵而能廣容十方剎海廣容十方法界而微塵不大即廣即狹即大即小無障無礙。
六遍容無礙門(合前二三四五)謂此一塵望彼一切由普遍即是廣容故此一塵遍彼一切法時還復攝彼一切諸法在一塵內又由廣容即是普遍故此一塵攝彼一切法時還即遍在自一塵內一切法中同時無礙七攝入無礙門(翻第六門)謂此一切望彼一法由入他即是攝他故此一切全入一法中時還攝一法在一切內由攝他即是入他故彼一法攝在一切中時還令一切恒入彼一法內同時無礙。
八交涉無礙門(兼前六七)謂一法望一切有入有攝通有四句第一一攝一切一入一切第二一切攝一一切入一第三一攝一一入一第四一切攝一切一切入一切謂此一法正攝彼一切令彼一切入一中時還即令彼一切攝此一法能令自一入一切中又彼一切正攝此一令此一法入彼一切中時還即令此一法攝彼一切能令彼一切法入此一中初二句攝入隱顯既爾餘後二句攝入亦然能所交涉同時無礙九相在無礙門(翻第八門)謂一切望一法亦有攝有入亦有四句第一攝一入一第二攝一切入一第三攝一入一切第四攝一切入一切謂此一切法正攝餘一法時還令攝餘一之一切入彼一中又彼一法正攝餘一切時還令攝餘一切之一入此一切法中攝一入一攝一切入一切二句既爾餘二句亦然攝入相在同時無礙。
十普融無礙門(近收八九二門遠則通收前九)謂一切及一普皆同時更互相望一一具前兩重四句第一一攝一切一入一切攝一切入一切第二一切攝一一切入一攝一入一第三一攝一一入一攝一切入一第四一切攝一切一切入一切攝一入一切謂此一法正攝餘一切餘一切入此一將入彼一切時還即令彼一切攝餘一餘一入彼一切將入此一法中又此一切法正攝餘一餘一入此一切將入彼一中時還即令彼一法攝餘一切餘一切入彼一將入此一切中初二句既爾後二句亦然同時相應普融無盡。
然上十義展轉相生而成十門理為事本理如事現故有初門事依理起事如理遍故有次門不唯理事相如亦且理含事理事含理事故有三門二中唯遍故有第四不動而遍三中唯包故有第五不大而包二四唯遍三五唯容故有第六亦遍亦容六但以一望多故有第七以多望一六則一能入攝七則多能攝入故有第八一多俱為能入能攝八則俱能故有第九多一俱為所攝所入六七一多互無八九能所各闕故有第十一多相即能所雙融初二門即為總意能成後之八門猶兼理事無礙有此二故得有事事無礙之義屬事事攝。
古德準此十義重開為十玄門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二廣狹自在無礙門三一多相容不同門四諸法相即自在門五祕密隱顯俱成門六微細相容安立門七因陀羅網境界門八託事顯法生解門九十世隔法異成門十主伴圓明具德門。
第一同時具足相應門者教等十義同時相應成一緣起無有前後始終等別具足自在參而不雜故妙嚴品頌云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
第二廣狹自在無礙門者十對事體或廣或狹於一句中演無邊教至大身剎涉入無內極小塵毛包納無外如是遍容無礙自在七十六摩耶夫人云我身形量雖不逾本然其實已超諸世間量同虗空悉能容受七十七善財歎樓閣云不動本處而能普詣一切佛剎十住品云金剛圍山數無量悉能安置一毛端又云佛於一一句法中經無量劫說不盡等。
第三一多相容不同門者此上諸義隨一門中即具攝前因果理事一切法門然此一中雖具有多仍一非即是其多耳多中一等準上思之由一與多互為緣起力用交徹遞相涉入故曰相容不壞其相故曰不同餘一一門中皆悉如是故經頌云以一佛土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餘世界本相亦不壞無比功德故能爾普賢行品云一切世界入一毛道一毛道入一切世界十行品云能於一一三昧中普入無數諸三昧無量無邊諸國土悉令共入一塵中。
第四諸法相即自在門者上十對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圓融自在故得十身歷然而相作六位不亂而更收經云初發心菩薩一念之功德深廣無邊際如來分別說窮劫不能盡何況於無邊無量無數劫具足修諸度諸地功德行又云以眾生身作剎身而亦不壞眾生身以剎身作眾生身而亦不壞於剎身不思議法品云諸佛知一切佛語即一佛語十住偈云一即是多多即一文隨於義義隨文如是一切展轉成此不退人應為說。
第五祕密隱顯俱成門者即上十義此全攝彼此顯彼隱彼全攝此彼顯此隱以一攝多一顯多隱以多攝一多顯一隱如是彼此一多攝入隱覆顯了俱時成就不相妨礙祕密自在雖各不同亦不雜亂故云隱顯俱時而成體無前後故云俱成各得其所自在無礙故云祕密經云此方入正受他方三昧起眼根入正受色塵三昧起男子身中入正受女子身中三昧起於一微塵入正受一毛端頭三昧起又云十方世界有緣故往返出入度眾生或見菩薩入正受或見菩薩從定起又云於彼十方世界中念念示現成正覺轉正法輪入涅槃現分舍利度眾生夜摩偈云十方一切處皆謂佛在此或見在人間或見住天宮十定品云或見佛身其量七肘或見佛身其量八肘或見佛身其量九肘乃至或見佛身不可說不可說大千世界量。
第六微細相容安立門者如前十事於一念中具足始終同時別時前後逆順等一切法門於一念中炳然同時齊頭顯現無不明了猶如束箭齊頭顯現耳一能含多法法皆爾故曰相容一多法相不壞不雜故云安立經云菩薩於一念中從兜率天降神母胎乃至流通舍利法住久遠及所被益諸眾生等皆悉顯現又云一毛孔中無量佛剎曠然安住又云於一塵內微細國土悉於中住。
第七因陀羅網境界門者上諸義中體相自在隱顯互現重重無盡如天帝殿珠網覆上一明珠內萬像俱現珠珠皆爾互相現影影復現影而無窮盡十中唯此從喻受名若就法立應名重重映現無盡門經云一切世界廣大無量麤細亂住倒住正住若入若行若去如帝網差別十方無量種種不同現前知見智皆明了第十云諸佛知一切法界中如因陀羅網諸差別事盡無有餘阿僧祇品云於一微細毛端處有不可說諸普賢一切毛端悉亦爾如是乃至遍法界一毛端處所有剎其數無量不可說盡虗空量諸毛端一一處剎悉如是又云一塵中剎不可說如一一切皆如是此不可說諸佛剎一念碎塵不可說念念所碎悉亦然此塵有剎不可說普賢三昧品云佛身所現一切國土及此國土所有微塵一一塵中有世界海微塵數佛剎一一剎中有世界海微塵數諸佛一一佛前有世界海微塵數普賢菩薩等。
第八託事顯法生解門者前來諸事隨託一種便顯多法即依即正即法即人即理事等一切法門以隨一事即是見於無盡法界法界無盡法亦無盡故隨一事名多法門非是託此別有所表經云從超過三界法甚深方便法無作法門出過諸天供具供佛無著無生善根所生一切寶蓮華雲一切堅固香雲一切清淨莊嚴具雲皆遍法界供養於佛又云彌勒菩薩前詣樓閣彈指出聲其門即開命善財入善財入已見其樓閣廣博無量同於虗空又見其中有無量百千諸妙樓閣一一嚴飾皆同虗空不相障礙亦無雜亂善財童子於一處中見一切處一切諸處悉如是見等。
第九十世隔法異成門者此諸雜義徧十世中同時顯現具足別異以法與時不相離故言十世者三世各有過現未來名為九世然此九世迭相即入攝為一念前九為別一念為總總別合論故云十世十世區分名為隔法而互相在即是異成故晉經云過去無量劫安置未來今未來無量劫迴置過去世普賢行云過去中未來未來中現在三世互相見一一皆明了又云無量無數劫解之即一念發心功德品云無量劫即一念一念即無量劫十地品云一劫入多劫多劫入一劫長劫入短劫短劫入長劫等。
等十主伴圓明具德門者前之事體隨舉其一即便為主而居其中餘者為伴周帀圍繞由其為唱為隨無雜無礙故云主伴彼此隱顯主伴交輝故云圓明一多攝入連帶緣起故云具德如經中一方為主十方為伴餘方亦爾又現相品佛眉間出勝音菩薩與無量諸眷屬俱出即人眷屬遮那品明法界修多羅以佛剎微塵數修多羅而為眷屬即法眷屬出現品中佛放眉間光明無量百千億光明以為眷屬即光明眷屬故隨一一法中皆有其眷屬也。
今又於前十中取一事法明具十門。
一同時門者如華嚴中一蓮華葉或一微塵即具教等十對同時相應具足圓滿亦具後之九門及彼門中所具教等以是總故華藏頌云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一塵尚具況一葉耶。
二廣狹門者即彼華葉普周法界而不壞本位以分即無分無分即分廣狹自在無障無礙十定品云有一蓮華盡十方際而又不妨外有可見是故或唯廣無際或分限歷然或即廣即狹或廣狹俱泯或具前四以是解境故或絕前五以是行境故下皆準此然此廣狹亦名純雜義普周法界故純一無二不壞本位則不妨於雜萬行例然。
三相容門者即此華葉舒已遍入一切法中即攝一切令入已內舒攝同時既無障礙是故鎔融或有四句六句思之十定品云微塵數三千大千世界悉入是菩薩身是菩薩身亦入是諸世界離世間品云以一切眾生身入己身無礙用以己身入一切眾生身無礙用等若一與一切對辨則攝入各具四句謂一入一切一入一一切入一一切入一切互攝亦然。
四相即門者此一華葉廢己同他舉體全是彼一切法而恒攝他同己令彼一切即是己體一多相即混無障礙解行境別六句同前。
五隱顯門者華能攝彼則一顯多隱一切攝華則一隱多顯顯顯不俱隱隱不並隱顯顯隱同時無礙全攝俱泯存忘俱成句數同前。
六微細門者此華葉中微細剎等一切諸法炳然齊現。
七羅網門者謂此華葉與一一微塵中各現無邊剎海剎海之中復有微塵彼諸塵內復有剎海如是重重不可窮盡非是心識思量境界。
八託事門者見此華葉即是見於無盡法界經云此花葢等從無生法忍之所起等。
九異成門者即此一花既具遍一切處亦復該一切時謂三世各三攝為一念故為十世以時無別體依華以立華既無礙時亦如是。
十主伴門者謂此華葉理無孤起必攝無量眷屬圍繞經云此花有十世界微塵數花以為眷屬。
舉花既爾一塵等事亦然事法既爾餘教義等亦然。
斯則十門義極深遠若非譬喻奚能了徹炳然齊現猶彼芥缾具足同時方之流滴一多相入等虗室之千光隱顯俱成似秋空之片月重重交暎若帝網之垂珠念念圓融類夕夢之經世法門層疊如雲起於長空主伴遍周例星圍於北極彼此相即像百般之具體依一金廣狹融通比徑尺之鏡影現千里。
所以次第者一同時門以是總故冠於九門之初二別中先辨廣狹門者此是別門之由由前初二門事理相遍故生餘八門且約事如理遍故廣不壞事相故狹故為事事無礙之始三由廣狹無礙所遍有多以己一望彼多故有一多相容相容則二體俱存但力用交徹耳四由此容彼彼便即此由此遍彼此便即彼等故有相即門五由互相攝則互有隱顯謂攝他他可見故有相入門攝他他無體故有相即門攝佛他雖存而不可見故有隱顯門此三皆由相攝而有為門別故相入則如二境互照相即則如波水相收隱顯則如片月相暎六由此攝他一切齊攝彼攝亦然故有微細相容七由互攝重重故有帝網無盡八由既如常網已隨一即是一切無盡故有託事顯法九由上八門皆是所依所依之法既融次辨能依能依之時亦爾故有十世異成十由法法皆然故隨舉其一即便為主連帶緣起則有伴生故有主伴。
此十玄門同一緣起無礙圓融隨其一門即具一切。
△又此十玄準前開立亦有三義一準前一門圓開為十且約事如理門事如於理同時具足多種義門故開同時如理遍應故廣住一故狹開廣狹門一事普容一切有相容門如理廢己同他有相即門事如於理能所隨緣故理隱顯事如於理一切齊攝故開微細事亦攝入重重即帝網門事亦具足無盡即託事門如理該徹十世具十世門如理帶眷屬生具主伴門事如於理一門既爾餘之九門開玄亦然此約十門中義各全具故圓開為十玄也三於前十門或開或合分立為十謂由前三總成諸門事理相如故有廣狹門事如理遍故廣理如事小故狹事含理事故有微細門第四不離一處即遍有相即門五即廣狹門六具相即廣狹二門七開相即相入二門第八交涉互為能所有隱顯門九即因陀羅網門十即同時具足門隨為十首有主伴門顯於時中有十世門諸法皆爾故有託事門此約十門中義有兼具故分立為十玄也三於前十中各開為十初則託事二乃相即三立微細四分十世五還廣狹六為相入七成隱顯八開主伴九屬帝網十是同時此約十門中義自別具故各開為一玄也。
將前能起十觀門中取一理如事門具後所起十重玄門而此理如事中又具餘之事如理等九種觀門每門各有十重玄門則為百門理如事門既爾餘之事如理等九門具百亦然即為千門千門之中隨取其一亦具一千餘皆例爾即為百萬若以能顯十重玄門例前所顯十種觀門亦成百萬又以能依十玄門中取一同時門具餘九門餘廣狹等九門亦具餘同時等九門則為百門一一門中各有所依教義等十對法則為千法門千中取一亦具一千餘皆亦爾則為百萬若以能依門例所依法亦成百萬又以十觀門與十對法互成百萬義例可知一總該一切是總相各別從其類是別相據理皆同成是同相隨緣各異體是異相眾緣和合成是成相壞各歸自位是壞相是故於此圓明顯了則常入法界重重之境。
問有何因緣令此諸法得有如是混融無礙。
答因廣難陳略提十類一唯心所現故二法無定性故三緣起相由故四法性融通故五如幻夢事故六如影像現故七因無限量故八佛果證窮故九深定大用故十神通解脫故。
初唯心所現者一切諸法真心所現如大海水舉體成波以一切法無非一心故大小等相隨心迴轉即入無礙。
二法無定性者既唯心現從緣而生無有定性性相俱離小非定小故能容太虗而有餘以同大之無外故大非定大故能入小塵而無間以同小之無內故是則等太虗之微塵含如塵之廣剎有何難哉十住品云金剛圍山數無量悉能安置一毛端欲知至大有小相菩薩以是初發心。
△一非定一故能是一切多非定多故能是一邊非定邊故能即中中非定中故能即邊延促靜亂等一一皆然。
三緣起相由者謂大法界中緣起法海義門無量就約圓宗略舉十門以釋前義。
一諸緣各異義謂大緣起中諸緣相望要須體用各別不相雜亂方成緣起若雜亂者失本緣起緣起不成此則諸緣各各守自一位經云多中無一性一亦無有多。
二互遍相資義謂此諸緣要互相遍應方成緣起如一緣遍應多緣各與彼多全為一故此一即具多箇一也若此一緣不具多一即資應不遍不成緣起此則一一各具一切經云知以一故眾知以眾故一。
三俱存無礙義謂凡是一緣要具前二方成緣起以要住自一方能遍應遍應多緣方是一故是故唯一多一自在無礙鎔融有其六句一或舉體全住是唯一也二或舉體遍應是多一也三或俱存四或雙泯五或總合六或全離皆思之可見經云諸法無所依但從和合起。
△此上三門總明緣起本法竟。
四異體相入義謂諸門力用遞相依持互形奪故各有全有力全無力義緣起方成如地論云因不生從緣生故緣不生自因生故。
△若各唯有力無無力則有多果過一一各生故若各唯無力無有力即有無果過以同非緣俱不生故。
△是故緣起要互相依具力無力如闕一緣一切不成餘亦如是。
△是故一能持多一是有力能持於多多依於一多是無力潛入一內由一有力必不與多有力俱是故無有一而不攝多也由多無力必不與一無力俱是故無有多而不入一也。
△如一持多依既爾多持一依亦然反上思之。
△如一望多有依有持全力無力常含多在己中潛入己在多內同時無礙多望於一當知亦爾。
△俱存雙泯二句無礙思之。
五異體相即義謂諸緣相望全體形奪有有體無體義緣起方成。
△若闕一緣餘不成起故緣義則壞。
△得此一緣令一切成起所起成故緣義方立。
△是故一緣是能起能成故有體多緣是所起所成故無體由一有體不得與多有體俱多無體必不與一無體俱是故無有不多之一無有不一之多。
△一多既爾多一亦然反上思之。
△如一望多有有體無體故能攝他同己廢己同他同時無礙多望於一當知亦爾準前思之。
△俱存雙泯二句無礙亦思之可見。
六體用雙融義謂諸緣法要力用交涉全體融合方成緣起是故圓通亦有六句一以體無不用故舉體全用則唯有相入無相即義二以用無不體故舉用全體則唯有相即無相入義三歸體之用不礙用全用之體不失體是則無礙雙存亦入亦即自在俱現四全用之體體泯全體之用用亡非即非入圓融一味五合前四句同一緣起無礙俱存六泯前五句絕待離言冥同性海。
△此上三門於初異體門中顯義理竟。
七同體相入義謂前一緣所有多一與彼一緣體無別故名為同體。
△又由此一緣應多緣故有此多一所應多緣既相即入令此多一亦有即入也。
△今且先明相入謂一緣有力能持多一多一無力依彼一緣是故一能攝多多便入一。
△一入多攝反上應知。
△餘義餘句準前思之。
八同體相即義謂前一緣所具多一亦有有體無體之義故亦相即以多一無體由本一成多即一也由本一有體能作多一令一攝多。
△如一有多空既爾多有一空亦然。
△餘義餘句並準前思之。
九俱融無礙義謂亦同前體用雙融即入自在亦有六句準前應知。
△此上三門於前第二同體門中辨義理竟。
十同異圓滿義謂以前九門總合為一大緣起令多義門同時具足故有同時門由住一遍應故有廣狹自在門由就體就用故有相即相入門由異體相容具微細門異體相即具隱顯門又就用相入為顯令就體相即為隱即顯入隱亦然又由異門即入為顯令同體即入為隱同顯異隱亦然又由異體相入帶同體相入具帝網門由此大緣起即無礙法界故有託事顯法門顯於時中故有十世門相關互攝故有主伴門。
△此第十圓滿一門就前第三門中以辨義理。
△故知緣起法要具此十義緣方起故闕則不成。
△經云菩薩善觀緣起法於一法中解眾多眾多法中解了一等皆其義也。
四法性融通者謂若唯約事則互相礙不可即入若唯約理則唯一味無可即入今則理事融通具斯無礙謂不異理之一事具攝理性時令彼不異理之多事隨所依理皆於一中現若一中攝理不盡則真理有分限失若一中攝理盡多事不隨理現則事在理外失今既一事之中全攝理盡多事豈不一中現也華藏品云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法界即事法界矣。
斯即總意別亦具十玄門。
一既真理與一切法而共相應攝理無遺即是諸門諸法同時具足。
二事既如理能包亦如理廣遍而不壞狹相故有廣狹純雜無礙門又性常平等故純普攝諸法故雜。
三理既遍在一切多事故令一事隨理遍一切中遍理全在一事則一切隨理在一事中故有一多相容門。
四真理既不離諸法則一事即是真理真理即是一切事故是故此一即彼一切事一切即一反上可知故有相即自在門。
五由真理在事各全非分故正在此時彼說為隱正在彼時此即為隱故有隱顯門。
六真理既普攝諸法帶彼能依之事頓在一中故有微細門。
七此全攝理故能現一切彼全攝理同此頓現此現彼時彼能現所現俱現此中彼現此時此能現所現亦現彼中如是重重無盡故有帝網門以真如畢竟無盡故。
八即事即理故隨舉一事即真法門故有託事門。
九以真如遍在晝夜日月年劫皆全在故在日之時不異在劫故有十世異成門況時因法豈有法融時不融耶。
十此事即理時不礙與餘一切恒共相應故有主伴門。
故一理融通十門具矣。
五如幻夢事者猶如幻師能幻一物以為種種幻種種物以為一物等經云或現須臾作百年等一切諸法業幻所作故一異無礙。
△言如夢者如夢中所見廣大未移枕上歷時久遠未經斯須故攝論云處夢謂經年覺乃須臾頃故時雖無量攝在一剎那故知時處等皆如夢自在。
六如影像現者一切萬法略有二義一皆如明鏡含明了性一心所成故二分別所現如影像故由初義故為能現由後義故為所現故一切法互為鏡像如鏡互照而不壞本相經云遠物近物雖皆影現影不隨物而有遠近等。
七因無限量者謂諸佛菩薩昔在因中常修緣起無性等觀大願迴向等稱法界修及餘無量殊勝因故今如所起果具斯無礙。
八佛果證窮者由冥真性得如性用是故一即一切無所障礙經云以一佛土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餘世界本相亦不壞無比功德故能爾。
九深定大用者謂彼海印定等諸大三昧力故令於小處而現大法無礙自在賢首品云入微塵數諸三昧一一出生塵等定而彼微塵亦不增於一普現難思剎又云眾生形相各不同行業音聲亦無量如是一切皆能現海印三昧威神力等。
十神通解脫者謂由十通及不思議等解脫力故小處現大皆無障疑不思議法品十種解脫中云於一塵中建立三世一切佛法等。
故上十中隨舉一因即能令彼諸法混融無礙自在。
△十中前六通約法性為德相因法爾如是後二皆是業用義通因果七約起修義通德相業用八約果德唯是德相故。
△問前十玄門於德用中通耶局耶開耶合耶。
答前之十門德相業用通而不局合而不開約佛則用亦德相德上用故約機則相亦稱用令知相故即用之相染淨雙融即相之用能染能淨故相及用不分兩別。
由上十因令前教義等十對具前同時等十門圓融無盡。
此等百萬六相玄門皆為周遍含容觀相經云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當成無所畏。
然此三觀觸處可修如心之生住異滅身之行住坐臥正報生老病死依報成住壞空乃至二時衣食六根緣境一切法中皆可成觀以本不離此法界故。
但漸教人作行布觀頓教人作圓融觀圓教人作無礙觀又初心者行布觀久修者圓融觀後心者無礙觀又根鈍行布觀根利圓融觀根熟無礙觀皆隨機異非法有別。
真空觀成斷現行障成一切智證泯相理實體法界無礙觀成斷種子障成自然智證融相緣起用法界周遍觀成斷習氣障成無礙智證一真無障礙法界。
又依真空觀義而得成立小始二教依無礙觀義而得成立終頓二教依周遍觀義而得成立同別圓教又由小始二教方能詮顯真空觀中所具義理由終頓二教方能詮顯無礙觀中所具義理由同別圓教方能詮顯周遍觀中所具義理是故教觀並行不悖如人目足闕一不可未有無觀而有教者也此如法界觀門及華玄中釋。
所以唯有此五門者三時能依時也儀觀所說法也又十儀化儀也教宗化法也又教宗所稟教也三觀能修觀也如是等義散在藏文今依賢宗諸大部典略錄綱要若能知此則賢家宗旨思過半矣。
欲廣明者當考華嚴圓覺起信玄談疏鈔及教章等餘不繁贅。
賢首五教儀卷第六(終)
音釋
呾
(音睢嚼也含味也)。
跋陀
(具云跋陀婆羅華言賢護)。
婆藪
(此云天慧亦云廣通高妙斷智剛柔慈悲)。
婆稚
(此云團圓亦云被縳)。
騫馱
(具云佉羅騫駄此云惡陰亦云廣肩)。
質多
(具云毗摩質多羅此云淨心亦云種種疑)。
羅睺
(此云障持亦云覆礙)。
尼犍
(此翻離繫出家外道總名)。
盧迦
(此云世論)。
登伽
(此云本性)。
婆須蜜
(此翻世友)。
提婆達多
(此云天熱亦云天授)。
摩耶
(唐言大術或云大幻)。
舍利
(此云身骨堅固亦云靈骨骨分)。
肘
(音杻臂節也一肘一曰一尺五寸二曰一尺八寸三曰二尺)。
迭
(音牒遞代互更也)。
舒
(音書伸也放也)。
悖
(音倍違背逆也)。
贅
(音醉附贅肬瘤也)。
(賢首五教儀第六卷伏願六相十玄門一一開通而不盡三觀四法界重重證入以圓融過現未生生如意已今當事事稱心)。
(慈雲觀堂識)
集刻五教儀緣起
五教儀者。諸佛說法之規矩。歷祖判釋之權衡也。教理智斷。皆出乎此。行位因果。亦不離此。一乘由之而成三覺。大乘由之而階三道。三乘隨之而超三界。人天仗之而越三途。是知捨此無以瑩煜乎自體。去此無以化導乎眾生。外此無以宏揚乎佛教。絕此無以傳持乎祖印。遠此無以津梁夫末世。背此無以救療乎饑時。故此一書。誠法門中之要典也。噫。諸祖教部。卷多義廣。末學驚心。罔知所適。予初參即以為慮。自庚子夏。蒙先師授清涼玄談。遂錄出賢首教儀。誦之。辛丑春。偶於坊閒得賢首五教儀。檢之乃西蜀道閑潛法師本也。亦全依華玄中教儀宗趣義理三門。疏鈔錄成八卷。持呈於先師。師曰。此乃清涼教儀。非賢首教儀也。現具華玄。何勞多此。乃復授以賢首教章。予即錄出分教開宗所詮差別二門。到此始知有賢首宗清涼宗之別。壬寅閒。閱佛祖統紀。謂賢家有教無觀。無斷無證。遂以此說請決先師。師以五教解誚論賢宗未知圓義解三章。開示之。癸卯春。復將賢首清涼二祖判釋時儀。及杜順法界觀。合錄一帙。求證先師。師曰。觀師集四教儀。錄義也。非錄文也。汝今集五教儀。文義雙取。可謂得矣。非昔人單錄華玄單錄教章之可比也。汝再研之。還有無盡妙意得焉。乙巳年。有一同學在蓮居聽唯識。語予。清涼十宗似為錯謬。予未之對。重為考華嚴起信般若行願諸疏。及圭山圓覺廣略鈔高原真唯識量等解。始知清涼立無差忒。但後學膚淺。讀彼不讀此。致多譏刺耳。丙午夏。重治教儀。將三寶章之方便。會入觀中。取禪源詮之辨異。會入宗中。圓覺疏之空性五門。教義章之機益。會玄記之通妨。並會教中。會玄記之出沒三照。指歸中之經時。禪源詮之說意。並會時中。就正於先師。師首肯曰。賢家要旨。今方備矣。較前覺得教觀斗星。時宗眉目。斷證位次猶如鏡像。性相空義似為掌果。丁未。痛師逝。閉戶數載。再四研磨。逐一對會。弗令要義有所遺漏。缺者增之。澀者潤之。倒者次之。譌者正之。復刪出五教儀開蒙一卷。日為常課。庚成春。排五教斷證圖一紙。便人觀覽。壬子冬。天溪景湻和尚至。亦以五教儀並開蒙斷證圖請正。和尚合十稱曰。賢首家之得人也。毗盧佛之遣使也。癸丑春。至甲寅冬。棱伽圓談十卷稿成。乙卯秋。脫五教儀六卷稿。兼講一遍。乙卯冬。至戊午夏。出五教儀科注四十八卷。書成矣。未梓。迨己未秋。欲論教儀。諸弟子苦錄不及。改演棱嚴。因而請先募刻。予亦發心未果。偶見雲棲集中有云。工大施微。心力多則功自不朽。遂於九月望旦。立千佛願單。一願一錢。一單十願。時岵曕戴先生並大公郎仁長。並加讚善。願領數單。繼而髻中法師。同門諸兄。及餘知識檀護。各各樂助。即於庚申新正刻始。及門中月標指又哲賢啟南詢三人閱。至八月告成。是則纂集此書也。十五六年。募刻此書也。三百餘日。所冀學者。從凡入聖。回小向大。轉權成實。自因至果。生生利生。世世救世。是所願也。果能依此修持。不入毗盧性海。乃至讀一言半句。不解其教。不悟其理。我墮耕犁。受妄語報。倘有見聞。生疑起謗。所招罪報。緣佛法致。願我代受其苦。所植善種。因自發心。願彼早成其果。覽者鑒之。將欲流通。詳記集刻之事如此。
時康熈庚申年仲秋下弦日灌頂行者續法識
刻賢首五教儀跋
昔世尊正覺始成。十身初滿。即歎曰。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由眾生妄想執著。故如來於無言說中。示其言說。一以暢自本懷。顯人人有此德相。一以機之利鈍不同。教設偏圓。接引有異。自大教東漸。此方分宗判教者不一。唯陳隋時智者大師。以五時八教。判釋一代聖典。尚矣。洎乎有唐賢首祖師起。而以五教判釋之。又盡善也。台賢二宗。並轡海內。然習台者。或以賢家有教無觀譏之。習賢宗者。以五教之名不濫。而觀義自彰。機收盡而理致圓備。吾慈雲法主百亭兄。喟然歎曰。台宗四教。原在大部。後人錄而成集。曰四教儀。使人易曉。吾宗五教。亦在諸部。特未成錄耳。於是味教觀之神髓。脫筌蹄之陋習。集為五教儀。所謂五教之斷證。三時之通別。六宗之揀濫。三觀之圓漸。化儀井井。燦若日星。成一家言。善夫。天溪老人之言曰。毗盧佛之遣汝來者。賢首祖之功臣也。書既成。己未秋。過慈雲訪百兄。出以相眎。一大藏教。如指諸掌。余因茲有感焉。今海內習賢家之說少者。恨無全書。人難湊泊。縱讀教義章華嚴大鈔。轉增浩歎。此後吾知崇說如雲。宗嗣如雨。端在是矣。何慮妄想不破。十身正覺之不成滿哉。亟勸先以五教儀之六卷付梓。其注四十八卷。以俟續刻。因領募願單。請自隗始。而為之跋。
東皋月明宗弟清珠謹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