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華嚴經合論簡要

 明 李贄簡要

李長者華嚴經合論序

此經則天證聖年。三藏實叉難陀奉詔譯也。天冊金輪聖神皇帝序曰。蓋聞造化權輿之首。天道未分。龜龍繫象之初。人文始著。雖萬八千歲。同臨有截之區。七十二君。詎識無邊之義。由是人迷四忍。輪迴六趣之中。家纏五蓋。沒溺三塗之下。及夫鷲巖西峙。象駕東驅。慧日法王。超四大而高視。中天調御。越十地以居尊。包括鐵圍。延促沙劫。混太空而為量。豈算數之能窮。入纖芥之微區。匪名言之可述。無得而稱者。其唯大覺歟。朕曩劫植因。叨承佛記。金僊降旨。大雲之偈先彰。玉扆披詳。寶雨之文後及加以積善餘慶。俯集微躬。遂得地平天成河清海晏。殊禎絕瑞。既日至而月書。貝葉靈文。亦時臻而歲洽。踰海越漠。獻賝之禮備焉。架險航深。重譯之詞罄矣。大方廣佛華嚴經者。斯乃諸佛之密藏。如來之性海也。緬惟奧義。譯在晉朝。時逾六代。年將四百。一部之典。纔獲三萬餘言。唯啟半珠。未窺全寶。朕聞其梵本先在于闐國中。遣使奉迎。近方至此。既覩百千之妙頌。乃披十萬之正文。粵以證聖元年。於大徧空寺。親受筆削。敬譯斯文。遂得甘露流津。豫夢庚申之夕。膏雨灑潤。後覃壬戌之辰。式開實相之門。還符一味之澤。豈謂後五百歲。忽逢金口之言。娑婆境中。俄啟珠凾之祕乎。至開元中。方山長者李通玄。撰為合論。通玄之自序曰。有情之本。依智海以為源。含識之流。總法身而為體。只為情生智隔想變體殊。達本情亡。知心體合。今此大方廣佛華嚴經者。明眾生之本際。示諸佛之果源。其為本也。不可以功成。其為源也。不可以行得。功亡本就。行盡源成。源本無功能隨緣自在者。即此毗盧遮那也。於是寄位四天。示形八相。菩提場內。現蘭若以始成。普光法堂。處報身之大宅。普賢長子。舉果德於藏身。文殊小男。創啟蒙於金色。以海印三昧。周法界而降靈。用普眼之法門。覩塵中之剎海。依正二報。身土交參。因果兩門體用相徹。以釋天之寶網。彰十剎以重重。取離垢之摩尼。明十身而隱隱。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移於當念。此方如是。十剎同然。聖眾如雲。海會相入。智凡不礙。狀多鏡以納眾形。彼此無妨。若千燈而共一室。出現品內。示因果以結始終。給孤獨園。利人天之明法界。目連鶖子。隔視聽於對顏。六千比丘。啟十明於路上。覺城東際五眾咸臻。古佛廟前同登十智。善財發明導首。用彰來眾齊然。及至大中載。福州開元寺沙門志寧。復以論入經。仍自述曰華嚴經者。蓋非羅漢結集。亦非小聖傳持。大本華嚴。非佛不能知見。中本華嚴。住地菩薩乃知。小本華嚴。即十萬之偈。今之所傳。只獲四萬五千餘偈。經云。如人化心化作佛。化與不化等無異。一切諸佛成菩提。成與不成無差別。善財童子。成道只在一生。六千比丘。發智不由多劫。白牛之駕將悟。即以超於大乘。金色世界現前。文殊之智全證。法華龍女成佛。只在剎那。妙峰見佛光明。初住便登。大唐忻代之間。有長者李通玄。造斯經論四十卷。志寧覽此論文得其大意。今見此方君子。以論與經難為和會。志寧不揆衰邁。將此論文注於經下。使後之覽者。無費乃心。纔如開經便得見論。論從第八卷起註入經。兼論與經共成一百二十卷。其會釋七卷。寫附於前。又至乾德歲沙門慧研。又撰為序曰。此教非貝巖所編。乃文殊結集。總三部。一部。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數品。一部。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一部。有十萬偈四十八品。隱乎龍藏。未擅閻浮。逮從正法光餘年將五百。則第十四代祖師龍樹。運神海藏。觀前二部非世人所及。乃誦後部。歸於五天。傳布千年。方垂華夏。東晉初譯。地湧靈泉。唐朝次飜。天降甘露。玄宗開元中。太原有逸士李通玄者。窮八十卷之真詮。括四十軸之玄論。夜驅神筆。舒玉齒之祥光。日探幽玄。感天童之給饍。張皇教海。羅列義天。大中載無諸。有高僧志寧。緬思後進之披尋。難測法門之豐富。遂合經論文旨相須。然其義類繁衍。未圓品藻。慧研因參雲水。叨覽指歸。敢搵牋毫。釐斯漏略。列經論以標舉。彰教理而相收。義朗文清。不假猊臺而抱帙。神輝智發。何勞鷲嶺以尋師。卓和尚曰備矣。先佛為經。後佛為論。佛志寧合經論而為一。佛慧研釐經論以標綱。皆不過為後代佛子便於觀覽故耳。其用心勤矣。然一百二十卷之繁吾恐一切賢聖。終未敢輕易也。破夏以來。獲聽寧佛者袁文煒。細讀華嚴合論一徧。乃知善說華嚴無如長者。因簡其尤要者錄之。儻有大心眾生。欲乘如來乘直至道場。則此二百紙簡要之論文。便是華嚴無盡藏之法界也。自心是毗盧遮那佛智。自眼是佛文殊根本智。自身是佛普賢差別萬行智。自誦是佛音聲。自聽是佛觀世音力。自語是佛開不二之門。自念是佛不思議神通。自在功德皆佛也。吾何幸身親見之。

李長者事迹

李長者諱通玄。莫詳所自。或有詢其本者。但言滄州人。開元二十七年三月望日。曳策荷笈。至於太原盂縣西四十里同潁鄉。村名大賢。有高山奴者。尚德慕士。長者詣其門。山奴諦瞻神儀。知非常器。遂罄折禮接。請歸安居。每旦唯食棗十顆栢葉餅子如匕大者一枚。自爾不交外人。掩室獨處。含毫臨紙。會無虗時。如是三稔。一旦捨山奴。南去五六里。至馬氏古佛堂。自搆土室。寓於其側。端居宴默。亦又十年。後復囊挈經書。遵道而去。二十里餘。次韓氏別業。即今冠蓋村焉。忽逢一虎當塗馴伏。如有所待。長者與之曰。吾將著論釋華嚴經。可與吾擇一棲止。言畢虎起。長者徐而撫之。遂將所挈之囊挂於虎背。任其所止。於是虎望神福山原。直下三十餘里。當一土龕前。便自蹲駐。長者旋收囊裝置於龕內。虎乃屢顧妥尾而去。其龕瑩潔圓迴。廣袤尋丈。自然而有。非人力成。龕之四旁。舊無泉澗。長者始來之夕。風雷暴作。拔去一古松高三百餘尺。及旦松根之下。化為一潭。深極數尋。迴還五十餘步。甘逾瑞露。色奪琉璃。時人號為長者泉。至今澄明。未曾增減。[億-音+(天*天)]陽之歲。祈之必應。長者製論之夕。心窮玄奧。口出白光。照耀龕中以代燈燭。居山之後。忽有二女子。容華絕世。皆可笄年。俱衣大布之衣。悉以白巾幪首。姓氏居處。一無所言。常為長者汲水焚香。供給紙筆。卯辰之際。輙具淨饌。甘珍畢備置長者前。齋罷撤器。莫知所止。歷於五祀。曾不闕時。及著論將終遂爾絕迹。謹按華嚴舊傳。東晉三藏佛馱跋陀羅。於江都謝司空寺譯經。有二青衣童子。忽自庭沼而出。承事梵僧。爇香添瓶。不離座右。每欲將夕。還潛沼中。日日皆然。率為常事。及譯畢寫淨。沉默無迹。長者感通事符曩昔。長者身長七尺二寸。廣眉朗目。丹脣紫肥。長髯美茂。修臂圓直。髮彩紺色。毛端右旋。質狀無倫。風姿持異。殊妙之相靡不具足。首冠樺皮之冠。身披麻衣。長裙博袖。散腰而行。亦無韋帶。居常跣足。不務將迎。放曠人天。無所拘制。忽一日出山。訪舊址之里。適值墅人聚族合樂。長者徧語之曰。汝等好住。吾將歸去。眾乃罷樂驚惶相顧。咸皆惻愴。必謂長者却還滄州。揮涕同詞。懇請留止。長者曰。縱在百年。會當歸去。於是舉眾。却送長者入山。至其龕所復語之曰。去住常然耳。汝等可各還家。及眾旅踵之頃。嵐霧四起。景物不分。行路之人咸共駭異。翌日長叟結徒。登山禮候。但見姿容端儼。已坐化於龕中矣。時當三月二十八日。報齡九十六。有一巨蛇。蟠當龕外。張目呀口。不可向近。眾乃歸誠致祝。某等今欲收長者全身將營殯藏。乞潛威靈願得就事。蛇因攝形不現。耆舊潸泣轝荷。擇地於大山之陰。累石為墳。即神福山逝多蘭若。今方山是也。初長者隱化之日。及成墳之時。烟雲凝布。巖谷震蕩。有二白鶴哀唳當空。二鹿相叫連夕。其餘飛走悲鳴滿山。鄉原之人相率變服。追攀孺慕。若喪所天。每當建齋。即墳上雲起。七七如是。至大曆九年二月六日。有僧廣超。於逝多蘭若。獲長者所著論二部。一是大方廣佛新華嚴經論四十卷。一是十二緣生解迷顯智成悲十明論一卷。傳寫揚顯。徧於并汾。廣超門人道光。能繼師志。肩負二論。同遊燕趙。昭示淮泗。使後代南北學人悉得參關論文宗承長者。皆超光二僧流布之功。比歲僧元覘。特抵方山。求長者遺迹。初禮石墳。次尋龕趾。龕前有松三株。俱是長者手植。長者將化之月。一株遂枯。至今二株。常有靈鶴結巢於頂。又於壽陽南界解愁村。遇李士源者。乃傳論僧廣超之猶子也。示長者真容圖。瞻禮而迴。斯為滿願矣。

  雲居散人馬支篡錄

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簡要卷之一

唐滄州長者李通玄合論

    明溫陵長者李 贄簡要

    明吳興後學董廣[目*署]閱正

  第一明依教分宗  第二明依宗教別  第三明教義差別  第四明成佛同別  第五明見佛差別  第六明說教時分  第七明淨土權實  第八明攝化境界  第九明因果延促  第十明會教始終

○第一明依教分宗者

夫如來成道。體應真源理事二門。一多相徹。智境圓寂。何法不周。只為器有差殊。軌儀各異。始終漸頓隨根不同。設法應宜大小全別。時分因果延促不同。化佛本身施詮各異。國土淨穢增減不同。地位因果自有投分。創學之流。未諳教跡。執權成實。迷不進修。若不咸舉眾宗類其損益。無以了其迷滯者矣。今略分十法。以辯闡献。使得學者知宗。遷權就實不滯其行。速證菩提。

  一小乘戒經為情有為宗。為如來創為凡夫造業處說是應作是不應作。捨者善不捨者不善。如此立教未為實有。如此有教。且約凡情虗妄之處。橫計諸惡。以教制之。令生人天。是故戒序云。若欲生天上。及生人中者。常當護戒足。勿令有毀損。眾生有為。作業虗妄。非實得故。生人天無常。虗妄非實。未得法身智身。非為實有宗。且為情有宗。於小乘中為軌持教也。如華嚴經持戒即不然。經云。身是梵行耶。身業四威儀乃至佛法僧十眾七遮和尚羯磨壇場等。是梵行耶。如是諦觀。求梵行者。了不可得。是故名為清淨梵行。如梵行品說。如是清淨行者。名持佛性戒。得佛法身故。乃至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與佛體齊。理事平等。混真法界。如是持戒。不見自身能持戒者。不見他身有破戒者。非凡夫行。非聖賢行。不見自身發菩提心。不見諸佛成等正覺。若好若惡。若有少法可得。不名菩提。不名淨行。當如是觀。如是性戒即法身也。法身者即如來智慧也。如來智慧者即正覺也。是故不同小乘。有取捨故。

  二如梵網經菩薩戒。為情有及真俱示為宗。如來為凡夫之中有大心眾生樂行慈悲欣求佛果者。說盧舍那佛為本身。千百億為化身。頓令識末還本。行經言。若人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即為性戒故。即為真宗。此乃為大心眾生頓示法身性戒。下劣者得漸。一教應二根。如是千百億。各接微塵眾。俱來至我所。明捨權而就實。此為實有教。雖然立實有宗。不同華嚴經毗盧遮那所說。此經仍隨化身所化。方來至本身也。圓教之宗。一下頓示本身本法界大智報身因果理事齊彰。

  三般若教。為說空彰實為宗。為如來初為人天凡夫說二乘教。繫著理事俱實。不能離障。為說空教。破所繫著。故般若經中。說十八種空法。世間三寶四諦三世等一切皆空。空亦空。廣如經說。此乃空却無明諸障等業。無明總盡。障業皆無。自性涅槃自然顯著。此為真有。不名空宗。雖然為真有。所說教門多有成壞故。未可為圓。如華嚴經。具報相好莊嚴。能虗能實。當部之內。當品之中。十十菩薩等。上下自相綸貫。空有之法不獨孤行。又以普賢文殊。上下交參。理事相徹。互相交映。一部之典品品相徹。句句相參。一品之中。四十品經同入。一言之內。十萬之頌齊麾。一成即一切成。一壞即一切壞。總以性齊時齊行齊故。如上等齊。說法亦齊。如是齊故。如今成佛。與三世佛齊成佛故。為無三世故。為無時故。不同彼教成壞別時故。因果前後故。

  四解深密經。為不空不有宗。如來說於有教空教之後。說此一部之教。和會有無二見。為不空不有。即說九識為純淨無染識。如瀑水流生多波浪。諸波浪等以水為依。五六七八等識。皆以阿陀那識為依故。如彼波浪以水為依。深密經云。如善鏡面。若有一影生緣現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緣現前。有多影起。非此鏡面轉變為影。亦無受用滅盡可得。此明五六七八識所依第九淨識處也。又云。如是菩薩雖由法住。智為依止。為建立故。此經意。欲令於識處便明識體本唯真智故。如彼瀑流不離水體而生波浪。又如明鏡依彼淨體無所分別舍多影像。不礙有而常無故。如是自心所現識相。不離本體無作淨智。所現影相。都無自他內外等執。任用隨智。無所分別。以破空有二繫。為不空不有故。深密經頌曰。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阿陀那識甚深細者。引彼凡流就識成智。不同二乘及漸始學菩薩破相成空。不同凡夫繫而實有。不同彼。故不空不有。何法不空。為智能隨緣照機利物故。何法不有。為智正隨緣時無性相故。無生住滅故。以是義故。名不空不有。此經雖復如是。於心識之處。令知空有無二。華嚴經則不然。但彰本身本法界一真之根本智佛體用故。混真性相法報之海。直為上上根人。頓示佛果德一真法界本智。以為開示悟入之門。不論隨妄而生識等。是故華嚴教門。直彰本體用法界佛果門。直授上根凡夫。令其悟入。不同深密經中安立五六七八九識施設權門。如深密經權施第九阿陀那識。意有異途。為二乘之人久厭惡生死。修空滅識。直趣空寂。及漸學菩薩樂空增勝。但有一分慈悲。未證法身佛性根本。但以空門而為所乘。六波羅蜜而為行相。初對治門。還同二乘無常不淨白骨微塵等觀。方入空觀。二乘趣滅。菩薩留生。以空無我等觀。折伏我法不令增長。以是義故。解深密經。方便安立七八識外。別說九識為純淨識。云七八識。以淨識為依止故。未即直為說第八種子識為如來藏者。為彼學徒畏苦習故。若說業種恒真。生怖難信。是故權且安立第九阿陀那識為淨識。欲令不滅識性長大菩提故。是故維摩經云。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受既不滅。想識亦然。如楞伽經。直為根熟者。說第八識業種為如來藏。維摩經云。塵勞之疇為如來種。大修道之士品類異途。解行差殊。千端萬別。除二乘之外。菩薩之乘有四品不同。一修空無我菩薩。二漸見佛性菩薩。三頓見佛性菩薩。四以如來自性清淨智。以五位加行。起差別智。滿普賢行。成大慈悲菩薩。究竟不出剎那際。充滿十方佛果門。如華嚴經。有一類菩薩。經百千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不生佛家。猶名假名菩薩。以雖見佛性未彰智業。猶名假名菩薩也。

  五楞伽經。以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為宗。彼經於南海中楞伽山說。其山高峻。下瞻大海。傍無門戶。得神通者堪能昇往。乃表心地法門。無修無證者方能昇也。下瞻大海。表心海本自清淨。因境風所轉。識浪波動。欲明達境自空。心海自寂。心境俱寂。事無不照。直為根熟菩薩。頓說種子業識為如來藏。異彼二乘滅識趣寂者故。亦為異彼般若修空菩薩樂空增勝者故。直明識體本性全真。便成智用故。了真即識成智。異彼深密經意別立九識。接引初根。漸令留惑。長大菩提故。不令其心植種於空。亦不令其心如彼敗種也。解深密經。乃是入惑之初門。楞伽維摩。直示惑之本實。楞伽即明八識為如來藏。淨名即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淨名與楞伽略同。深密經文。與此二部少別。如華嚴經不爾。佛身及境界法門行相懸自不同。說彼楞伽經即是化身所說。境界即是穢土山峰所居。法門說識境界為真。問答即以大慧菩薩為首。化身明教是權。大慧且論簡擇。如華嚴經教。佛身即是本真法報。境界即是華藏所居。法門即是佛果法界為門。問答即是文殊普賢理事智之妙用。五位行相因果互融。十剎十身體徹相入。

  六維摩經。不思議為宗。維摩經與華嚴十種別。

  一淨土莊嚴別。如維摩經中所說淨土。如來以足指按地。即三千大千世界。若千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而未說無盡佛剎莊嚴等事在一毫塵中。如華嚴經中。具說十佛毗盧遮那境界。十蓮華藏世界海。有無盡世界海。重重相入。一塵之內。有無盡世界海圓滿。十方佛境界眾生境界。互相涉入不相障礙。眾寶莊嚴如光如影。廣如經說。不但獨言三千大千世界之所嚴淨。

  二佛身諸相報化別。說此維摩經。是三十二大人之相化佛所說。說華嚴經佛。是九十七大人之相。及十華藏世界海微塵數大人之相。實報如來所說。

  三不思議德神通別。維摩經說菩薩神通。以小室之內。能容三萬二千師子之座。各各高八萬四千由旬。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維摩詰置其右手掌。擎其大眾。往詣菴園。又以手斷取東方妙喜佛國。來至此土。示於大眾。送還本處。如是神變。且為權教聲聞菩薩等。見道未實。自他未亡。所現神變。依根所見。皆有往來分劑限量。又是一時之間。聖意以神力變化。起諸小根。令漸增進故。非是法爾力故。如華嚴經中。以自本覺。自覺本心。身心性相與佛無異。無有內外往來諸見。是故毗盧遮那佛。不移本處而身徧坐一切道場。十方來眾。不移本處而隨化往。都無來去。亦無神力所致。是故經中每言。以佛神力及法如是力者。以佛神力。推佛為尊。法如是故。惟其本德。都無變化。即一一眾生身諸毛孔之內。周徧十方。不同權教。以其神力。分劑往來。擎來送去。致斯妄見。違本法身。障真菩提本覺性智。是故淨名菩薩現斯神變已。方陳實教。維摩經云。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是故權教小見。樂欲希奇。菩薩稱根。麤施接引。令生樂學。方授實門。不可以執化成真恒迷智眼。有作之法難成。隨緣無作易辦。作者勞而無功。不作隨緣自就無功之功。功不虗棄。有功之功。功皆無常。多劫積修。終歸敗壞。不如一念緣起無生。超彼三乘權學等見。

  四所設法門對根別。維摩經對二乘根。令回向菩提入大乘。又對大乘中滯淨菩薩悲智未滿者。令其進修。即如眾香世界諸來菩薩眾。欲還本土。請佛世尊。願賜少法。如來依根。見彼菩薩滯於淨土悲智心劣。便為說法。令學有盡無盡解脫門。云不離大慈。不捨大悲。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眾生終不厭倦。於四攝法常念順行。在諸禪定如地獄想。於生死中如園觀想。見來求者如善師想。令且漸修增長悲智。未即一下頓示佛門。未即說言十住初心便成正覺。未即示其廣大妙事。皆有分劑故。

  五諸有來眾聞法別。維摩經中所有來眾。除文殊慈氏等大菩薩眾舍利弗等影響聲聞。餘外來眾。總是三乘之中權學之眾。漸令增進。未說圓滿諸佛本乘。華嚴經中所有來眾。皆是乘如來乘。佛智果德自體法身。具普賢行。而隨影現十方剎海。一切道場還成如來所乘本法。無有一箇三乘根機。設有三乘根機。如盲如聾。不知不覺。猶如盲人對於日月。猶如聾人聽天樂音。如業貧人對天寶藏。如大福德處於地獄。亦如餓鬼臨大海邊。與佛同德同身。終不能信。不覺不知。別求佛見。故經云。佛子設有菩薩。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修習種種菩提分法。若未聞此如來不思議功德法門。我時聞已不信不解。不順不入。不得名為真實菩薩。以不能生如來家故。如維摩經中。娑婆之眾彼此未亡。香積諸徒垢淨全在。當知此類。守一方之淨剎。雖名菩薩。諦道未圓。如是之徒未詳佛意。與法身智身懸隔。惟華嚴之眾。自身與佛身無別。自智與佛智無差。性相含容。一多同別。居法界海之智水。示作魚龍。住涅槃之大宅。現陰陽而化物。主伴自在。交暎相參。師弟互融。因果通徹。

  六設教安立法門別。維摩經以淨名居士現少許不思議之通變。令二乘迴心。又處於生死。現身有疾。令知染淨無二。又表菩薩大悲有疾。菩薩具陳不二。建定慧觀智。用彰不求之法。未似華嚴經具陳十住十迴向。十地等覺。五位大位。行相因果同別法門。

  七淨名菩薩示行別。淨名為表大悲。示入生死。現其病行。華嚴經毗盧遮那。以大悲示入生死。成正覺行。

  八所闡法門處所別。說維摩經。在毗耶離城菴羅園。及在淨名之室。說華嚴經。在摩竭國菩提場中。及一切世界一切塵中說。

  九常隨佛眾別。說維摩經時。聲聞為常隨佛眾。但具五百。說華嚴經時。總是一乘大菩薩眾為常隨佛眾。具十佛剎微塵大眾。總是具普賢文殊體用等眾。

  十所付法藏流通別。維摩經囑累品中說。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我今以是無量億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付囑於汝。即以其經。付囑已成菩薩已生佛家者。華嚴經如來出現品中付囑流通。即以其經法。付囑凡夫初心始能見道生在佛家者。何以然。此經表三乘是權。所有得法未成實故。所有說法者亦未實故。華嚴經云。此經珍寶。不入一切餘眾生手。唯除如來法王真子生如來家種如來種諸善根者。佛子。若無此等佛之真子。如是法門不久散滅。問曰。若計佛之真子。即十方世界無盡無邊。世界微塵莫知其數。何慮此經即便散滅。答曰。此經付囑凡夫。令覺悟入此法門。令生佛家。使其轉教佛種不斷。若囑累諸大菩薩。凡夫無緣。無凡夫修學者。凡夫道中佛種即斷。故付囑凡夫令修。不付已前大菩薩舊見道者。

  七法華經。會權入實為宗。此經引彼三根之人歸一乘實教故。引眾流而歸海。攝三末而還源。藏法師等。會為共教一乘。為三乘同聞故。華嚴經為別教一乘。為不與三乘同聞故。參詳此理。會此二門。法華經引權器以歸真。華嚴者頓示大根而直受。雖一乘名合法事略同。論其軌範有多差別。略舉十門。用知綱目。

  一教主別。說此法華經。即是化身佛說。還過去滅度多寶佛來證成此經。三世諸佛同共宣說。如華嚴經即不然。教主即是毗盧遮那。即是法報理智真身。具無量相海功德之身之所莊嚴。三世諸佛同為一際。一時一法界。報相重重無有障礙。古今一際非三世故。舊佛非過去。今佛非新出。為根本智性相齊理事不異如。是本佛說本法。頓受大根。不是化佛故。不似法華經。有舊佛滅度多寶如來今佛出世說法華經故。

  二放光明別。說法華經。雖放眉間毫相果光。所照境界。但言萬八千土皆如金色。仍有限量。不稱無邊無量無盡故。但彰果法。不彰因位。華嚴一部經典教行因果。表法光明。始終具十。

  三國土別。說法華經時。三變世界令成淨土。移諸天人置於他土。然後安置他方來眾。變此穢境。令成淨剎。說華嚴經時。即此娑婆世界。即是蓮華藏世界。一一世界互相含入。經云。一一世界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餘。世界不增亦不減。無比功德故如是。又云。諸佛成道。在一小眾生身中。化無量眾。其彼小眾生。不知不覺。只為凡聖同體無移轉相。纖毫之內自他同體。不同法華之會移轉人天方明淨剎。

  四請法主別。說法華經時。請法主者。即是舍利弗以為勸請之首。說華嚴經時。佛令文殊普賢隨位菩薩。各自說自位法門為說法首。佛表果法。舉果為因。起大悲行。成根本智。果體自成。故無言不說也。以大悲行從無作根本智起故。阿僧祇品世間數法。廣大難量。唯佛究竟。不屬五位中因果門。是佛自位內法門。還佛自說。隨好光明功德品。即是如來自成因果後。自說佛法。亦不屬五位之內行相因果。此名佛果無二愚也。除此二品經外。諸餘三十八品。皆是五位之內行相法門。是故佛不自說。總令十信十住十行等當位之內菩薩自說。佛但放光表之。當說華嚴經時。無聲聞及小菩薩為請法主。皆佛果位內諸大菩薩。自相問答。安立佛果法門行相。為悟大根者故。頓將佛果直受為因。因即以果為因。果即以因為果。如種種子等。以定慧力思之可見。

  五大會莊嚴真化別。如法華會。令三千大千世界清淨莊嚴。其諸化眾亦皆充滿。所來諸佛皆云是化。華嚴經即不爾。即有十處十會眾。皆滿十方。不移本處而充法界。一一身相及身毛孔。國剎重重。菩薩佛身互相徹入。雜類眾生亦皆無礙。身土相徹如影含容。所來之眾。不壞法身。而隨相好法身相好一際無差。即相全真。無有化也。不同餘教說化說真有相參會。

  六序分之中列眾別。法華會中。先列聲聞眾萬二千人俱。次列摩訶波闍波提與眷屬六千人俱。此為姨母六千人俱。次列耶輸陀羅比丘尼。此是佛為太子時夫人。佛為太子時。有三夫人。一名瞿夷。二名耶輸。三名摩奴舍瞿夷。次列菩薩八萬人俱。次列諸天龍鬼等。華嚴經即不然。先列菩薩上首。有十佛世界微塵數。不論其從者。次列執金剛神眾。已後諸神龍天等眾部類。總有五十五眾。一一部從。各有佛世界微塵數眾。一身即以法界為量。自他之境都亡。法界即自身徧周。能所之情見絕。

  七龍女轉身成佛別。法華經。龍女於剎那之際即轉女身具菩薩行。南方成佛。華嚴經即不然。但使自無情見大智逾明。即萬法體真。無轉變相。維摩經中。舍利弗謂天女曰。何故不轉女身。天女謂舍利弗。我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如菴提遮女。謂舍利弗。自男生我女。當知萬法。本自體如。有何可轉。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善知識文殊普賢比丘比丘尼長者童子優婆夷童女仙人外道五十三人。各各自具菩薩行。自具佛法。隨諸眾生見身不同。不云有轉。若以法眼觀。無俗不真。若以世間肉眼觀。無真不俗。以法華經。對權教三根見末盡者。令成信種。且將女相速轉成佛。令生奇特。方始發心趣真知見。明且引三權。令歸一實。又破彼時劫定執三僧祇。令於剎那證三世性。裂三乘之見網。撒菩薩之草菴。令歸法界之門。入佛真實之宅。故令龍女成佛。明非過去久修。年始八歲。又表今非舊學。轉女時分。不逾剎那。具行佛果。無虧毫念。法本如是。自體無時。權學三根。自將見隔。自迷實法。返稱為化。不知己躬本事如斯。全處宅中猶懷滯見。云何界外懸指僧祇。此見不離。定乖永劫。迴心見謝。方始舊居。何如今時滅諸見業。徒煩多劫苦困方迴。如華嚴經法界緣起門。明凡聖一真。猶存見隔。見在即凡。情亡即佛。無有一法可轉變相。是故不同龍女轉身成佛。

  八龍女成佛所居國土別。即言南方無垢世界。非此娑婆。解云。心得應真。故稱無垢。正順本覺。故號南方。南為離。離中虗。八卦中離法心。心虗無故則明。若有別住南方。自他彼此猶隔。此乃猶順三乘。分引權根而生信解。還就佛乘故。為三乘餘執勢分難摧。且有一分迴心。自他之情未絕。不同華嚴自他相徹一一微塵之內。住因陀羅網之門也。

  九六千之眾發心別。法華經云。龍女成佛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舉眾皆遙見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此但順三乘權學有為菩提。未得普門法界。未覺菩提自他同體。以此義故。故有遙敬禮。華嚴經即不然。即以普門法界。普見法門。如來藏身三昧之境。因陀羅網莊嚴法門。世界海漩。重重妙智。一時同得。為一證一切證一斷一切斷故。即自身之內。有十身諸佛剎海莊嚴。佛身之內。即自身之境重重隱現。十方世界法爾如斯。猶如眾流歸於大海。雖未入海潤性無差。若入大海皆同鹹味。一切眾生亦復如是。迷之與悟雖然有殊。本來佛海。元本不異。云何法華經中娑婆之眾有遙敬禮。以此事儀法則與華嚴全別。只如法界品內。六千之眾。剎那十眼逾明。五百小童。一生十身咸證。理事齊亘。無法不彰。法界既處塵中。何得有遙敬禮。

  十授聲聞遠記別。法華之中。龍女頓印法界無時之門。全彰佛果。三乘權學。雖有信順之心。餘風未殄。未能頓證。遠劫方登。故受遠記。不同華嚴迷即處凡悟即是佛。設有餘習。以佛知見而用治之。無佛知見但成折伏。不得入佛駛水之流。還經遠劫方能入也。為三乘之初心信根下劣故。不能離縛。籠繫煩多。樂著生死。雖求出世。根器下劣。滯住退還。如來於是。以生老病死無常不淨剎那滅壞念念不住如是等觀。使令觀之。令生厭離。捨厭心成。心居淨穢。如來於化教之中。復勤修悲智以求佛果。仍推淨土在於餘方。為彼三乘見分未亡。見此娑婆恒常是穢。說因說果。破彼疑心。暫化令淨。却攝神力。還當見穢。因斯無常觀智。習性難迴。龍女雖頓示佛乘。雖信未能即證。以是義故。法華會內所受記別。皆蒙遠劫。法華漸引來歸。華嚴當時直授發心即佛故。以此義故。行相不同。此一部經。同門有二。一乘如來乘。直至道場。如來乘者即一乘也。如華嚴賢首品云。一切世間羣生類。尠有欲求聲聞乘。求緣覺者轉復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猶為易。能信此法甚為難。又經云。若有諸眾生。其心饜沒者。為說聲聞道。令離於眾苦。若復有眾生。其心少明利。為說因緣法。令得辟支佛。若復有眾生。樂學慈悲心。廣饒益眾生。為說菩薩道。若復有眾生。決定樂大事。轉無盡佛法。為說一乘道。此乃華嚴經中分四乘義也。如法華經中。門前三駕。且示權門。露地白牛。方明正教。佛乘唯有一。無二亦無三。二三門外之權宗。方明露地之實教。四乘契會。二教共同。施設化儀各有差殊。又法華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准此一文。似立三乘。論其契會。還成四法。唯此一事實者。即佛乘事實。餘二者。即菩薩大乘。通緣覺聲聞是餘二。為緣覺聲聞厭苦相似故。又龍女一剎那之際。印三世性。從凡夫即聖。不移毫分。此乃與善財童子。解行入道法門略同。善財一生成佛者。不離剎那際。證三世性。古今總齊。還與龍女一剎那際轉身具行成佛。一時總畢。皆稱本法。法如是故。立時劫者。眾生情塵也。善財證此名為一生。為三世時劫既盡。更有何生。故名為一生。

  八大集經。以守護正法為宗。

  九涅槃經。佛性為宗。與華嚴經。有十種別。

  一說法處所別。涅槃經。在拘尸那國阿利羅跋提河邊娑羅雙樹間說。華嚴經。在摩竭提國菩提場中寶菩提樹下說。

  二境界莊嚴化報別。說此大涅槃經時。諸佛世界諸大菩薩。悉來集會。又文云。爾時三千大千世界。以佛神力故。地皆柔輭。無有丘墟沙土礫石荊棘毒草。眾寶莊嚴。猶如西方無量壽佛極樂世界。說華嚴經時。有十蓮華藏世界海。廣說如此莊嚴即是如來自身實報之所莊嚴。非如此涅槃經中以佛神力為眾生故暫化令淨。所以然者。為此涅槃經。來眾三乘根眾雜故。若不以佛神力持。無由自見。如華嚴中。一乘根純。無有雜眾。如聲聞為根別故。在其會內元來不見。經中雖然還有以佛神力。下文還有法如是力。所言神者。應真曰神。非同實是凡夫。加令暫見。名之曰神。當知華藏莊嚴本明實報。涅槃神力暫爾權施。

  三大會來眾別。說此大涅槃經。所有來眾。總是人天種性三乘之眾。除諸大菩薩眾。餘者皆是憶念如來。涕淚盈目。荷奉香薪。嗟苦悲哀。戀承佛日。華嚴經所來之眾。皆性智海中佛果位內諸菩薩眾。純是一乘。更無別種。人天神眾皆悉同根。入佛智流。具佛知見。初會之中。十佛世界微塵等諸菩薩眾。皆從如來善根海生。善根海者。是即如來法身智海大智所生。一切諸佛。以法身根本智為根本所生。若不如是。所有行門總屬有為。如此之眾。從初發心。入佛智海。寄治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六位。當知涅槃會三乘菩薩聲聞人天等眾。不同華嚴。此是一乘位中菩薩眾。初發心位皆同佛位。入佛智流。同佛知見。為真佛子也。

  四所建法輪主伴別。涅槃經勸請之首。即是迦葉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師子吼菩薩舍利弗等。為法軌度勸請之首。魔王波旬。勸請如來入般涅槃。如華嚴經建法之首。即是普賢文殊覺首法慧功德林金剛幢金剛藏等。如是十首。十慧十林十幢十藏佛果位內大菩薩等。建立五位佛果之行相法門。以諸位即佛佛即諸位。明位位中有佛果故。是故不同涅槃經中。迦葉菩薩。聲聞舍利弗。生在人家。示同凡位。引彼三乘之種。見佛涅槃。而生悲感。涕流盈目。而來集會。

  五所來之眾聞法別。此涅槃經。為諸聲聞二乘權教菩薩。行諸觀行。未離執障。樂著諸行。執持行相。於此行相。迷無作法身無證無修本來自體也。如來為此根故。於此涅槃經。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所行善行及能證菩提是生法故。所證涅槃是滅法故。既心存能所。生滅不休。以生滅不休。便滯真理。故說諸行無常。如來隱身不現。及諸能所心盡。名大涅槃。是故涅槃經中。純陀向文殊師利菩薩言。莫謂如來同於諸行。復次文殊師利。為知而說。不知而說。而言如來同於諸行。若言如來同於諸行。則不得言於三界中為人天中自在法王。是故大般涅槃。令彼三乘令知諸行菩提能證所證涅槃悉是無常。生者本無。不證諸滅。無行無修。名大涅槃。是名圓寂。如華嚴經所有他方來眾。此土人天。霑其會位。從始發心。即達理事自在理行無礙。文殊理。普賢行。一時頓印。如印印泥。無有先後中間等。若存始終。因果先後。皆是凡情。皆是生滅。有成有壞。皆是隨根破繫。不關成佛正宗。此華嚴經。直為最上大心者說。如將寶位直授凡庸。如夜夢千秋覺已隨滅。如涅槃經所說。雪山有草。名曰肥膩。牛若食者。純得醍醐。無有青黃赤白黑色。最上大心眾生亦復如是。頓見佛性。便成正覺。不從小位漸漸而來。是故。今言來眾聞法別。以涅槃經攝末從體。未論智慈真俗並用無礙。

  六報土淨穢所居別。涅槃經。佛報土指在西方。過三十二恒河沙佛土。有釋迦報土。為三乘權學垢淨未亡。見此娑婆穢惡不淨。如來於是。權指報土在於西方。華嚴實教法門。即此娑婆世界。清淨無垢。為實教菩薩垢淨盡故。境界純淨。權教菩薩。無垢淨處自見穢故。故指報土在於西方。

  七佛身權實別。如涅槃經中。三十二相如來是權。涅槃圓寂真理是實。為一切報相無量莊嚴皆依真而有故。如華嚴經毗盧遮那佛三十二相入涅槃佛俱實。理事無二。不壞法身。而隨相海無量無盡。即相即性即報即理。如光如影。自在無礙。

  八出生滅度現相別。涅槃經。為諸人天聲聞緣覺二乘之人施設。從兜率天降神受生及入涅槃八相成道。亦為諸大乘菩薩說。不從兜率天降神母胎。說常樂我淨。無始無終。不生不滅。然且隱身不現。仍推報土在於西方。以此娑婆為化土穢境。華嚴經即不然。直示本身本法。出超情見。無始無終。三世相絕。一圓真報。不生不滅。不常不斷。性相無礙。自在果海法門。直授上上根人。不同權學依次第漸漸而成。只如登峰九仞。不可以絕其踪。履十層之級者。不可以亡其跡。常見官階一品。但以為臣。忽有身登九五。明珠頓照。普見無方。澤淋大海。渧渧皆滿。一塵空性。法界無差。品類有情強生留繫。根器不等。權實不同。以此教門千差萬別。須知權實。識假修真。不可久滯權宗迷其實教者也。

  九示教行相別。涅槃經。十住菩薩位階十地。尚不了了知見佛性。即從凡夫十信心後十住之位。少分而見漸漸而修。等覺位中。方明果行圓滿。妙覺之位。方是如來。當知此經還有五乘六乘七八九十乘等法門種性。除聲聞乘緣覺乘外。有三種菩薩乘。通彼二乘為五乘。并取人天五戒十善。即為六乘七乘。又三乘之人。同聞各得自法。互參有九乘。其三種菩薩乘云何。一修無我法門乘。二從十住至十地漸見佛性乘。三如雪山肥膩草牛若食者純得醍醐乘。不從乳酪生熟酥等漸漸方成。如如來性品中。說菩薩摩訶薩。既見性已咸作是言。甚奇世尊。我等流轉無量生死。常為無我之所惑亂。即是法華華嚴經中。說有諸菩薩。經無量劫。修六波羅蜜。得六神通。讀誦通利八萬四千法藏。猶故不信此甚深經典。是其例也。所得神通。不依性起。為修眾善及無我等觀。報勝諸天。又如北鬱單越人。先世亦修無我所觀。報生彼國壽千年。衣食自然。粳米七寸。火珠熟之。香所及處皆來共食。無有佛法。不得解脫。皆是過去行解訛謬。故致斯咎。令其所得永不得亡。如此涅槃經中十地後佛果法門。乃是華嚴經中十住初心之所見處。即雪山之草。名為肥膩。牛若食者。純得醍醐。無有青黃赤白黑色。如華嚴經中。十住菩薩。初心見道。頓見自他。無始無終。無古無今。本來是佛。身心性相本是佛故。以此佛門。以為解脫。乘如來乘直至道場。龍女善財一萬諸龍八千之眾總是。六千比丘。五百優婆塞。五百優婆夷。五百童子。五百童女。都為八千。頓彰五位。總齊佛果理智之門。初住即十地。初住即佛位。若初住不即佛位者。如世卿臣。從初九品。至階一品。但得為臣。不得名王。若不名王者。當知權教安立五位諸地次第。一一而登。至三祇之滿劫。但為菩薩。不名佛乘。不名為乘如來乘直至道場。但為修無我觀悲勝二乘。不見佛性。名為菩薩。若少見性者。亦得佛乘。如大海中。一毫之渧乃至多渧。一一渧中皆得大海。如是菩薩五位之中十住十地。一一位內皆有佛果。從初發心十住之始。頓見如是如來法身。佛性無作智果。徧行普賢一切萬行。隨緣不滯。悉皆無作涅槃。經云。佛性非是作法。但為客塵煩惱所覆故。是故今從十住初位。以無作三昧。自體應真。煩惱客塵全無體性。唯真體用。無貪嗔癡。任運即佛。故一念相應。一念成佛。一日相應。一日成佛。何須劫數漸漸而修。多劫積修。三祇至果。心緣劫量。見障何休。諸佛法門本非時攝。計時立劫非是佛乘。

  十從初為友軌範別。涅槃經中。說雪山童子遇羅剎而發心。重半偈而輕命。聞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言佛性涅槃。不可以行修。不可以心證。不可以行修。行是有為。是無常故。不可以心證。有能所故。是故。行不可以修其性。心不可以證其理。為心即性更無能所。是故純陀言。莫謂如來同於諸行。如華嚴經。善財童子所立軌範。從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至末後普賢菩薩。五十三善知識一一皆云。我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教我學菩薩道行菩薩行。不云諸行無常等事。何以故。為此華嚴經明緣起法界門。理事無二。無緣不寂。無事不真。國土境界總為性海。為一真法界非有情無情隨業說故。為華嚴中純真境界總為智故。十住菩薩以慧為國。十行菩薩以智為國。十迴向十地以妙為國。不說情與無情二見差別。以華嚴經為彰本法。異三乘權學是無情是有情有生有滅故。是故。涅槃經中。以雪山童子說諸行無常者。為三乘根種性行下劣。便於所說。計行成實。障無作性。廢契真理。以是義故。說諸行無常。不同善財一念發心。頓無能所。了三世性。性絕古今。自覺自心本來是佛。不成正覺。不證菩提。身心性相無證修者。不成不壞本來如是。隨緣動寂。不壞有無。所行諸行皆唯智起。是故不說諸行無常。

  十大方廣佛華嚴經。此經有十種甚深廣大無比法。與諸經別。若有大心眾生。於此法門深生信心。不讀餘經。初發心時。十住之首。位齊佛果。如來出現品中所說云。設有菩薩。於無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修習種種菩提分法。若未聞此如來不思議大威德法門。或時聞已不信不解。不順不入。名為假名菩薩。以不能生如來家故。若得聞此如來無量不可思議無障無礙智慧法門。聞已信解隨順悟入。當知此人生如來家。隨順一切如來境界。猶如大海。大身眾生之所都止。此經亦爾。最上大心眾生之所都止。澤沼之龍不樂其居。猶如大海不宿死屍。若有見聞信樂而能悟入。永離凡夫權學闡提死屍。直同如來法身智海。又如來出現品云。佛子。如來音聲亦復如是。無生無作無有分別。非入非出。但從如來功德法力。出於五種廣大音聲。其五者何。一曰。汝等當知。一切眾生諸行皆悉是苦。地獄苦。畜生苦。餓鬼苦。無福德著我所苦。作諸惡行苦。欲生人天當修善根。生人天中。離諸難處。眾生聞已。捨離顛倒。修諸善行。離諸難處生人天中。二曰。汝等當知一切諸行眾苦熾然。如熱鐵丸。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涅槃是寂靜無為安樂。遠離熾然。消諸熱惱。眾生聞已。勤修善法。於聲聞乘。得隨順音聲忍。此是聲聞乘。三曰。汝等當知聲聞乘者。隨他語解。智慧狹劣。更有上乘。名獨覺乘。悟不由他。汝等應學。樂勝道者聞此音已。捨聲聞道。修獨覺乘。四曰。汝等當知過二乘位。更有勝道。名為大乘。菩薩所行。順六波羅蜜。不斷菩薩行。不捨菩提心。處無量生死而不疲厭。過於二乘。名為大乘。此是菩薩大乘。五曰。第一乘。勝乘。最勝乘。上乘。無上乘。利益一切眾生乘。若有眾生信解廣大。諸根猛利。宿種善根。為諸如來神力所加。有勝樂欲。求佛果者。聞此音已。發菩提心。此是佛乘。佛子。如來音聲。不從身出。不從心出。而能利益無量眾生。佛子。是為如來音聲第一相。當知如來音聲。常隨五乘眾生應所聞故。猶如大海潮無失時故。是故。於此法中起信。發大菩提心。十住初首。便即見性。起法身佛智慧。便成正覺。然始即從性起智慧之位。行諸行相。教化眾生。即覺行圓滿佛。不同權教。先行菩薩行。學假真如等觀。地前伏忍。十地已來。猶有十真如障故。為觀當情。真如成障。所行之行並是有為。所發菩提心。並未離生滅。所有能斷分別無明。由觀折伏。十地之位方能見性。經三祇劫方始成佛。仍須百劫別修相好。若將此大方廣佛華嚴經佛所本乘。同彼化身。引彼權學上中下流。全非信解。去佛懸遠。未解經意。久大曠劫。終無成佛之期。若上上根人。信解此經。明知不謬。即當乘如來乘直至道場。當所乘時。即是道場。更無可至。如法華經。亦是佛乘。即是化佛引彼三乘令知實法。即三界火宅門前三乘。羊車鹿車。大牛之事。即是上中下根三乘。為上根之人。有一分慈悲。勝餘二乘故。為觀假故。未有實見。名為不真菩薩。此三種上中下根之人。俱有惡三界苦。中下根人聲聞緣覺。惡而求出。上根菩薩厭而不離。為慈悲勝彼二乘。故有饒益之心。此三種人。俱不知三界體相一真佛境。如出現品中廣明。佛對此故。說佛所有功德報相皆是修生。令諸權學修治作意。經多祇劫終無成佛之期。是故門前之駕是佛權施。露地白牛方明法界。法界性相本唯真智。所有分別皆是智為。是故法華經云。種種性相義。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聲聞及緣覺。不退諸菩薩。皆悉不能知。此等即是門前三乘也。為未明世間相常住。是法住法位。為三乘同有厭苦集樂修滅道之心。未明苦集本唯智起。不了滅道本自無修。無造無作。化諸羣品。如幻住世。性絕無明。即是佛故。一念相應一念佛。一日相應一日佛。何須苦死要三僧祇。但自了三界業。能空業處。任運接生。即是佛也。蓋佛者覺也。覺業性真。業無生滅。無得無證。不出不沒。性無變化。本來如是。即是佛故。隨緣六道行菩薩行。變化神通接引迷流。佛非變化。淨名經云。雖成正覺轉於法輪。不捨菩薩之道。是菩薩行故。以此善財十住初心。於妙峯山上德雲比丘所。得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即便成正覺。然後始詣諸友。求菩薩道行菩薩行。當知正覺體用之時。即心無作處即是佛故。不須修行。設當行滿。亦不移今故。如化佛示成化相之時。苦行麻麥。剃髮持衣。捨諸飾好藉草等事。為化外道樂苦行者及三乘之根有放逸者。經中佛已和會。非佛自須。如是等行。無增上慢者。豈須如是。一念任無作性佛。智慧現前。無得無證。即是佛也。如善財證覺之後。方求菩薩道。行菩薩行。何以然者。為覺道之後。方堪入纏。處纏無縛。始能為眾生說法解縛。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說時前後。法是一時。是故當知。若欲行菩薩行。先成正覺。問曰。法華經為佛乘。門前三乘大牛車。興露地白牛之車。一種是牛。有何異也。答曰。門前三乘。對三界苦。且令離火宅所燒。權免火難。大乘權教菩薩。樂行悲心有饒益志。自離火難不離三界。有一分度眾生心。勝二乘自求解脫。且得一分運載之心。故名為大牛。望二乘處大故。十地見性方成佛。猶經多劫始能真。故望彼二乘。但名菩薩大乘。非名佛乘。法華經云。佛乘唯有一。無二亦無三。即引彼三乘。總歸一乘。小乘雖有信許成佛。迴習稍難。故標遠劫。龍女剎那之頃。便至佛乘。即明真證。達苦即真。無所厭故。是故。門前之乘對三乘設。露地白牛。方明至無依之處。露地者即佛地也。為佛智無依止故。故云露地白牛者即法身也悲智也。以法身無相。名之為白。智能觀機悲心濟物。名之為牛。為取牛能運載故。為以無作法身。悲智濟物故。喻同牛也。門前之牛。觀空增勝。三祇未滿。未見佛性。不證法身根本智。不言白色。不言露地。為假真如及空觀當情猶有所依故。不言白色。有所依故不言露地也。雖復迴心信此一乘。至於佛地猶將未及。但隨佛語而隨信之。心未成堅信故。還索三乘。未敢欣大故。佛便誘引。令成信力。等與大車。故言非己所望今皆與之。此明即三乘迴心。如門前牛車。不云白色。不云裝飾。為有漏故。不同露地白牛之乘。具言高廣裝飾等事。此乃門前與露地之乘。全別不同也。

○第二明依宗教別

夫大覺出興。稱真智而自在。法身無際。等羣品以同軀。任器現形。應根施教。如空谷響。應擊成音。谷響無心。亦無處所。如來設教亦復如是。且如毗盧遮那之教。無始無終。稱性無方。無斷無絕。隨其根類。自見入胎出家說法始終教行入寂涅槃。其實如來本不如是。但隨一期同而且異。約立先德十家教行。第一後魏菩提留支立一音教。第二陳朝真諦三藏立二教同時。第三後魏光統律師立三種教。第四齊朝大衍法師立四種教。第五護身法師立五種教。第六陳朝南嶽思禪師智者等立四教同時。第七唐朝海東新羅國元曉法師。造此經疏亦立四教。第八唐朝吉藏法師立三種教。第九梁朝光宅寺雲法師立四教。第十唐朝江南印法師立二教。已上十家所釋。並依今唐朝吉藏法師所集。同異各是一家。並是當世英才。智超羣品。皆為統賢靈之法將。開佛日之明燈。不可是非加其名也。只如佛說內外中間之言。遂即入定。後有五百阿羅漢。各解此言。佛出定後。同問世尊。誰當佛意。佛言並非我意。諸人問佛。既不當佛意。將無得罪。佛言雖非我意。各順正理。堪為聖教。有福無罪。況此諸德所說。各有典據。仰惟高旨。未可僉量。但通玄自參聖教。隨己管窺。以述意懷。用呈後哲。准其教旨。略立十種。何者為十。

  第一時說小乘純有教。第二時說般若破有明空教。第三時說解深密經。和會空有。明不空不有教。第四時說楞伽經。明契假即真教。第五時說維摩經。明即俗恒真教。第六時說法華經。明引權歸實教。第七時說涅槃經。令諸三乘捨權向實教。第八時說華嚴經。於剎那之際通攝十世圓融無始終前後通該教。第九共不共教。第十不共共教。第一時說小乘純有教者。為諸凡夫繫著世法以為實有。隨於色塵。作諸不善。以不善故墮於苦趣。還將有法轡勒彼心。以戒防護制諸不善。故名純有教。於小乘中。還說無表性戒等。通其大體。但隨根性。用事不同。如菩薩戒亦爾。經云。若人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亦以性戒論之。又云。如是千百億。各接微塵眾。俱來至我所者。所謂初以化身化報引接。後以令歸法身實報。若上根者。法身事理一時為依本故。

  第二時說般若破有明空教者。既設小乘實有。令成軌範。制共身語意得住善法。即說生空等觀。方說法空教。破彼繫著。漸向法身。

  第三時說解深密經。為和會空有教者。為於前空有二教和會。令邊見者不滯空有二門。為不空不有教。為二乘人滅識證寂住寂無知。為迴彼故。寄說第九阿陀那識為純淨識。五六七八等識。常依彼九識以為依止。凡愚不了。妄執為我。如水瀑流不離水體。諸波浪等以水為依。五六七八識。常以淨識為依故。漸迴二乘之心達識成智。何故安立九識為淨識者。為二乘人久於生死業種六七八識有怖畏故。恐彼難信。方便於生死種外。別立淨識。漸漸引之。意欲使令留惑不滅。使令悲智漸漸得生。深密經云。如是菩薩。雖由法位。以智為依止。漸令空見達識成智。

  第四時說楞伽經。云說假即真教者。如楞伽經。直為大乘根。頓說第八業種之識。名為如來藏識。又云。得相者曰識。不得相曰智。起信論亦同此說。此教雖說無明業種成智。猶希出俗未現同纏也。

  第五時說維摩經。明即俗恒真教者。為維摩經中。不以聲聞二乘。及三乘菩薩為知法者故。是以十大弟子杜口於毗耶。彌勒光嚴息芳言於法席。此經破前四種教中菩薩聲聞染淨未融常欣出俗。即以淨名身居俗士。明即俗常真。壞彼淨相常懷染淨。故說有身為如來種。無明有愛為種等。使令三乘之眾。淨相心亡。出俗入纏。平等無礙。方明實德也。

  第六時說法華經。引權歸實教者。為羅漢隨空會寂。緣覺會十二緣生法。皆無體性。以明六根識及名色心境三事自性無生。如是二人。皆心識滅。三界業滅。智慈不生。又為析法明空。以空破惑。樂生淨土。及留惑潤生菩薩。並不了一切眾生無明諸惑。皆從一切如來根本性清淨普光明無中邊智之所生。皆有淨土穢土自佛他佛欣厭等諸邪見。不稱真理。引此三根。令歸本智故。即以妙法蓮華。令知無明生死性。本唯智體性自無染。但迷悟不同。無有二性。以蓮華像之。引彼三根令歸本故。是故法華經明世間相常住。

  第七說涅槃經時。令諸三乘捨權向實教者。此經中。明一切有情皆有佛性如佛無異。但為無明覆故不見。涅槃經是三乘中捨權就實相。法華即是捨權就實智。二部經俱是三乘中第六時教。但為化相門中說時前後。故分涅槃為第七時教。然其智境。無有次第古今時也。

  第八說華嚴經時。於剎那際。通攝三世及十世圓融教者。如經說云。入剎那際三昧。降神受生。八相成道。入涅槃總不移時。為依本性理智。本無時故。非權依本也。故名為入。非是本法性中而有出入三昧。以化儀軌則。施方便言。是故。諸明人莫隨其言。言佛世尊一人入剎那際三昧。此經教門。無始無終。是佛實報果德。性相圓周。若求其頭尾長短。始終路絕。出此法外。別生情量。總是權門。非究竟說。如此法門。佛不出世。亦無涅槃。諸性一性。諸智一智。諸相一相。諸行一行。三世一念。一念三世。乃至十世。如是等法無始無終。名為常轉法輪。如圓珠無方。如明鏡頓照。如虗空無隔。如響無依。如影不礙。如化人所生。若人了得此法門者。佛智自然智無師智之所現前。為此法無出沒故。還以自然無出沒智而自能得之。非情計思量之所能得也。一切權教法門。總在其中一時而說。為諸權教不出法界。無三世故。各依自見無量差殊。

  第九共不共教者。為說諸大乘經。人天三乘同聞。得益各別。經云菩薩在一小眾生身中。成等正覺。轉法輪。度無量眾生。其此小眾生不知不覺。此乃常與眾生共。及以大小乘共在佛海中。身之與心本無差別。然見佛不見佛。聞法不聞法。解脫知見大小。及苦樂各各不同。是故。名為共不共教。又經云。入剎那際三昧。示現從兜率天降神母胎出現轉法輪入涅槃。此乃於無時之中。諸眾生等。自得時分。見初中後。於一音法內。自得天人小乘大乘佛乘。自得道果。各各不同。見佛住劫壽命長短。各自差別。而實如來性無造作無生無滅。然以無作法性無垢白淨之智。自體清淨。能稱彼念。令無失時。如是與佛。共法共智共時共身共心共乘。以知見解脫。各各不共。故言共不共教。亦如五百聲聞。共在華嚴會。而如聾如盲。是其事也。

  第十不共共教者。如華嚴經中。十方雲集諸來菩薩。及佛國土。所從來方不同各別。所共同聲說法。總同聞法。獲益能同能別。又於會中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各各差殊。同得毗盧遮那果德法門。具同具別自在。

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簡要卷之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簡要卷之二

唐滄州長者李通玄合論

    明溫陵長者李 贄簡要

    明吳興後學董廣[目*署]閱正

○第三明教義差別

夫三界大雄。應真寂寞。身心性相都無所為。然以性起大悲。稱法同體。從無作智。隨緣教生。一雨普滋。任生各異。或名同而義別。(即漸教十地圓教十地等)或言別而義同。(十方世界法門皆是四諦法門)或理事兩乘。或體用相徹。或初或漸。或頓或圓。法不自施依根教立。根羸則法劣。器廣則道圓。稱物所宜。大小隨見。或樂門前之駕。廢遊露地之乘。且約最上之徒及漸漸之眾。麤陳十法。使始學之流不以滯權而妨實也。

  一佛日出興教主別。此教即以毗盧遮那為教主。梵云毗者種種。盧遮那云光明徧照。又毗之云徧。以大智種種光明照諸眾生根機。此即以法身悲智為名。不同權教以姓為號。牟尼者。此云寂默。但且讚法體無說。不言智悲。

  二光明表法現相別。除如來十身相海品中九十七種相中所放光明。亦除夜摩天等所放光明。但且直論表法光明。始終有十。一一皆表因果次第。不同餘教化佛放光。或放多光。或放一光。或全身悉放而無次。或放果光而無因。或放因光而無果。如法華經。直放眉間毫相果光。而無足輪下信位因光。如大品經中。佛放足輪下光直從下向上放光。以成漸次從凡向聖。多劫積修行滿之後。方成果德。不同此經放光。從果成因。以因成果。因果一體。不壞進修也。

  第一先放齒間十種光明。莊嚴法界一切道場為初登正覺。十方告眾。使令咸集。此為莊嚴告眾雲集光。

  第二放眉間果光。入足輪中。以果成因。起信之首。

  第三還從足輪下放出所入果光。用照金色世界不動智佛。以彼眉間果光入足輪中。即是以果成因。還以足輪下所入之果光。復出照金色世界不動智佛。即是用因成果。因果頓示。用成初信之門。即以智首等十首菩薩。用成信位。

  第四又說十住品時。昇須彌頂上。如來於足指端放光。以明發足之始。見道之初。以三昧力。住法之頂。從前信位。入真實證。故十住位菩薩。皆名為慧。

  第五如來昇夜摩天上。放足趺上光。以明用成行位。此天離地際。故說十行。表依空起行用也。明先證法身根本智慧。始行萬行。

  第六昇兜率天宮品中。如來膝上放光。說十迴向。表此天處欲界之中。理事無礙。故名迴向。初發心住時。理事無礙。非獨此處方有迴向。但以次第名言法須安立。然實體中。一一位中皆具足也。膝者明屈伸迴旋自在。故說迴向義也。表真俗自在故。生死涅槃自在成智悲故也。

  第七他化自在天中。放眉間毫相果德光明。為十地菩薩因果位終。還像此天。依他起化無自心化故。表十地菩薩但為眾生所須教化。自無業化。又於欲界之際。即無欲故。還同四禪及出三界法門。異彼小乘。修生涅槃。出三界惑故。又異權教菩薩。於第四禪中。成十地故。又從兜率天超過化樂天至他化自在天者。表十地位法徧法界故。不須次第。上界四禪亦在其會。不來而到。不動而見。上下諸天皆處其中。十方世界悉在毛孔。但以表法階降如是。實無上下彼此往來。十一地普賢佛華三昧會。在第三禪天說。來文未足。

  第八如來普光明殿。說如來出現品。放眉間毫光灌文殊頂。明前他化天上十地果終。第三禪中等覺位畢。設法已成陳施本教。後方出現。若未說法門。何名出現耶。又世主妙嚴品中。始成正覺出現。後出現品中。自己稱法所見出現。明從初始終。於佛法界體上。安諸地位次第之門於始於終。長明出現。本來一際。無前無後。放光灌文殊之頂。以果光灌果法。以文殊是佛法身根本智。欲令文殊普賢菩薩共相問答。文殊菩薩知而故問。經云。誰為佛長子。我今當問誰。於是如來。放口中光。灌普賢口。

  第九如來口中放光灌普賢口。口中光者。是佛教光。欲令普賢以差別智說佛出現果德法門。文殊因佛放光。始知問法之處。夫聖智本自相知。今以佛法印成。用成後則。此乃九度放光。以成一部經之始終法則。結會已前五位因果體用之門。此之三人始終不相離故。以明如來是文殊普賢二人之果。

  第十復於給園之內。更放眉間毫相果光明。已上五位因果已成。還將果法。用利眾生。故入法界品中。令人天凡夫。六千比丘。五百優婆塞。五百優婆夷。五百童男女等。皆令於此法門得道成佛。從此已上。十度放光。表德圓滿。具足其十。不同化佛所放光明。說一部經時。或一度放光。或即全身。未曾有如此經中圓周始終。一一成備。德具其十也。但言說十。備德無盡。十為圓數故也。

  三問答所詮主伴別。說此一部經之問答。總相具德有三。一佛二文殊三普賢。佛表果德無言。不可說。不可修。不可得。不可證。文殊成讚法身本智。普賢成其差別智之行德。一切諸佛。皆依此二尊者以為師範。而能成就大菩提之極果。或說普賢為長子。或說文殊為小男。為最初證法身本智佛性。為初生諸佛聖性智慧家故。為啟蒙發明之首。故為小男。主東北方。為艮卦。艮為小男。又為山為石。在丑寅兩間。表平旦創明。暗相已無。日光未著。像啟蒙之首。故指文殊師利在東北方清涼山也。且取此閻浮之洲境位。託法在於世間。使令易解。普賢長子。位在東方卯位。為震卦。震為長男。為頭。為首。為青龍。為吉慶。為春生。為建法則之初。表像日出咸照萬物悉皆明了。堪施作務隨緣運用。故普賢為行首。為長男也。觀音為悲首。位在西方。住金剛山之西阿。說慈悲經。酉為酉位。酉為兌卦。兌為金。為白虎。為凶危。為秋煞。故以慈悲觀音主之。佛法無言。以世間法託事表之。有言說者。皆是世間法也。若也無言。啟蒙何達。以此義故。用佛文殊普賢觀音三德。互為主伴。以成法則。佛收一切果。文殊收一切所行因果法身本智。普賢收一切因果行身差別智。以此義故。或說文殊普賢為一切諸佛之師。文殊為始見道初法身本智之門。普賢即為始見道之後行行之門。佛即二事之中無作體也。化佛教中無此所表。涅槃經中佛隱身不現。大品經中。薩陀波倫菩薩求般若波羅蜜門。具六波羅蜜。未有方便波羅蜜願力智等十波羅蜜。但為引聲聞人天小器未堪聞方便願力智等波羅蜜也。六波羅蜜中無方便波羅蜜者。為方便波羅蜜行於非道。彼小器不堪聞也。何以然者。有畏愛故。及於彼經中。多有聲聞人。共佛為問答。非大菩薩故。設有菩薩。非文殊普賢故。設有文殊無普賢者。表未具行故。設有普賢無文殊者。明不見法身本智慧故。設有文殊普賢。不自相問答。明理事未徹故。

  第四門示因圓果滿別。顯佛果有三種不同。一亡言絕行。獨明法身無作果。二從行積修。行滿功成。多劫始成果。三創發心時。十住初位。體用隨緣所成果。從行積修。行滿多劫。方明果者。即權教之中。不了無明十二有支。本是法身智慧。厭而以空觀折伏現行煩惱。欣別淨門。所有佛功德。總是修生。百劫修相好業。燃燈得光明。不殺得長壽。布施得資財。忍辱得端正。一一因果。屬對相似具足。仍對治種種法門。始得見性成佛。如華嚴經即不然。一念頓證法界法門。身心性相。本唯法體。施為運用動寂。任無作智。即是佛也。普門法界理智諸障自無。無別對治。別修別斷。不見變化。變與不變。無異性相故。普觀一切無非法門。無非解脫。但為自心強生繫著。為多事故。沉潛苦流。故勞聖說種種差別。於所說處。復生繫著。以此義故聖說不同。或漸或圓。應諸根器。是故餘教。先因後果。不同此教因果同時。為法性智海中因果不可得故。可得因果即有前後。有所得者皆是無常。非究竟說也。若先因後果者。因亦不成。故果亦壞也。緣生之法。不相續故。即斷滅故。自他不成故。如數一錢不數後錢。無後二者。一亦不成。為剎那不相續故。剎那不成。果亦壞。多劫不相續。多劫因果壞。要待數後錢時。前一始成。因果亦爾。要待一時中無間者。因果始成。若爾者如數兩錢同數。無前無後。誰為一二。如竪二指。誰為因果。如二指等。隨心數處為因。後數為果。若是有前有後即有中間者。還有剎那間斷。有間斷者不成因果。若同時者。如豎二指。無前無後。誰為因果。亦皆不成。如此華嚴經因果同時者俱無如是前後因果。及同時情量繫著妄想。有無俱不俱常無常等。繫著因果。但了法體非所施設。非因果繫名為因果。非情所立同時前後之妄想也。

  五明地位所行行相別。凡發大乘心者。依其根品。有六種所乘。三種五位十地差別。行相不同。何者六種。一念佛願生淨土門。二作淨土觀行所生淨土門。三修空無我所乘門。四和會有無觀智門。五漸見佛性進修門。六頓證佛性圓融門。何者三種五位十地。一修假詮假智假真如等。安立五地十地。二修分真分證一分真如。安立五位十地。三頓修頓證頓真頓說佛境界圓滿真如。安立十地五位行相。(此佛乘中無假法言說名相總真)如是三種十地五位行相。向菩提者。行菩薩行者。滿佛果者。莫不總在其中。

  一念佛力修戒發願力。生於淨土。是化佛淨土。非真淨土。為非見性。及不了無明是一切如來根本智故。是有為故。如阿彌陀經是也。

  二作淨土觀行所生淨土。是化淨土。從心想生故。是有為故。不見佛性本智慧故。即無量壽觀經是也。

  三修空無我觀所乘門者。為初說般若。破凡夫實有二乘生空我執故。多修空法。空有俱空。為空增勝。雖行六波羅蜜修種種菩提分法得六神通行菩薩行福勝人天。不生佛家。不見佛性。為析法明空。不了無明是如來智慧故。是故如來於涅槃經中。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常樂我淨。有諸菩薩。自悔過言。我於無量劫流轉生死。只為無我之所惑亂。有如此過故。迴心方可得見性。達我是智。

  四和會有無觀智門。如深密經頌曰。一切諸法皆無性。無生無滅本來寂。諸法自性恒涅槃。誰有智者無密意。此經為破般若修空增勝者。言空言有。互相破斥。不令計有。不令計無。又此經雖安立十地。於其十地位內。復說有十一種麤重二十二種愚癡。所以此經不安立地前三賢十信具足行門。為此經地前非見道故。又為第三時教中間但和會有無。未是文殊普賢理事相攝行滿故。何以然者。為此十一地是佛位。佛位之內猶有障故。明十一地已前未有真理本智故。若全真理智。云何十一地有十一麤重。既有麤重。即非地地中有佛智。如是等教。並對權根。假施設有。但化佛所說。皆是引中下根人。未盡實說也。如華嚴經。但於地前三賢初發心住中。即能頓證佛果法門。普印諸位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諸位。如印印時。文相具足。無前後際。即以初發心時。頓印三界無明。便為佛智之海。以如來法身智身大慈悲之印。一下頓印世間。以為法界大用。

  五漸見佛性進修門。涅槃經云。十住菩薩少分見性。乃至十地未能了了。起信論云。十住菩薩。少分得見法身。化八相成道故。如彼論釋言。是願力所為。既是願力。非為實報。總為漸見佛性。從初發心住已後。所證佛果。不定僧祇。何以故。如涅槃經紀屠兒廣額。於賢劫中成佛。闡提創發心。尚有越劫之功。何況具足信根。復能少分見性者。何有僧祇之哉。世有諸德。解屠兒廣額。是化作爾者。此乃曲逐人情。未詳佛意者也。漸漸引權向實。豈令見劫存情令違本耶。漸漸引至龍女善財。一念之中得成佛者。始成實說。三乘小見。但念長時。時體本無。空嗟欣仰。無繩自縛。何有休期。前略說三種十地。又以經義校量有六種十地。三乘權教中。有三種十地。實教中。亦有三種十地。如仁王經解深密大品經。此三部經中所說十地。多立假真如門。以成十地行相。此是權教中三種十地。如涅槃經中。十住菩薩少分見性。十地菩薩見性未能了了。即明以佛性為所乘門。分修分證十地。又涅槃經中。牛食雪山肥膩草純得醍醐等。即明證佛位故。即為五種十地。如華嚴經所說法界門。重玄無盡法以成十地。是為六種十地。如起信論中。十住菩薩少分見性。以誓願力。能八相成佛。雖未圓滿。為見少分性力故。勢力如是。猶如儲君。為有因緣。父王令其統紹君政。為是王真子故。力堪如是故。為少見性故。為如來真子生佛家故。不同餘教假真如假智等待於初地方生佛家。明見性力。真勝餘宗。少分如是。何況全得乎。

  六明頓證佛性理智萬行圓融門。如華嚴經。十信位中菩薩。皆從十智佛所來者。為十信位中以果成信故。為明信從果來以果為因故。若不以果為信。即無所信。故信無所依。何故文殊師利為上首。為文殊為果前之信。普賢明是差別智。為果後之行。文殊小男者。為初生故。因初證本智法身能生佛家故。普賢為長子者。為依根本智起行行差別智。治佛家法。諸波羅蜜事自在故。又文殊乘師子者。為明創證法身佛性根本智。斷惑之駿故。普賢乘香象王者。表行庠序為威德故。又文殊常居東方金色世界不動智佛所者。為明金為白色能離垢故。普賢菩薩常居東方寶威德上王佛所者。明萬行為寶。以此行故成其威德。若具行者。以法寶身自在也。威德無畏自在為王。若不具行者。皆有所畏。設居高位。不得為王。為有所畏故。是故子為佛位。丑為信位。寅為十住。卯為十行。辰為十迴向。巳為十地。午為等覺。未為晦。明入俗同俗化迷。申酉戌亥。為所化故。如是安立法則。法合如是故。是故如來治坎而發明。普賢為智相。主萬行。觀音為大悲之首。治凶危為上將。文殊為覺蒙之首。常為接信之師互體交參。以持佛家之法。皆令眾生住於中道。處恬和之性。智慈益物。以是身皆金色。目髮紺青。體白而相黃。為應真和氣也。皆為無形之形無色之色。經云。一切處普賢菩薩。一切處金色世界。一切處文殊師利。一切處不動智佛。經云。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應受化器悉充滿。佛故處此菩提樹。一切佛剎微塵等。爾所佛坐一毛孔。皆有無量菩薩眾。各為具說普賢行。又問十首菩薩等。業不知心。心不知業等十問。令起信者。自身觀照。轉令深固。經云。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又作水流火燄風起大地所生不相知喻。又下頌曰。分別觀內身。此中誰是我。若能如是解。彼達我有無。又賢首品中。從凡夫位。以信為首。決定取佛大菩提果故。從凡夫地。信十方諸佛心不動智與自心無異智故。只為無明所迷故。無明與十方諸佛心。本來無二故。從凡夫地。信十方諸佛身根本智與自身無異故。何以故。皆是一法性身。一根本智。猶如樹枝。一根生多枝葉等。以因緣故。一樹枝上成壞不同故。從凡夫地。信如來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我悉盡能行之。何以故。自憶無始時來波流苦海。無益之事。尚以行之。何況如今有益之事。菩薩萬行濟眾生事。豈不能為。是故從凡夫地。信佛智慧我亦當得。何以故。一切諸佛。悉從凡夫來故。如來藏身即法身也。諸福智海。莫不居中。故稱為藏。若不見法身。一切福智大慈大悲。悉皆不辦。總屬生滅。普賢行。文殊師利法身根本無相智。二人齊體。互為主伴。中間無作智。即為佛果。三人體一。寄安五位。用接凡迷。若有凡夫。信滿發心。十住之初。三身同得。文殊是佛法身。普賢是佛行身。無作之智果是佛報身。常以文殊法身無相妙慧。以為先導。說時先後。證即三身一時。法合如是。廢一不可。若廢文殊存普賢。所有行門屬有漏。若廢普賢存文殘。所證寂定是二乘。若廢佛存普賢文殊。佛是覺義。無覺者故。以是義故。三人不可廢一。若廢一。三不成故。是故三乘權教中。無此三人始終不相去離。以教門未實。總皆化身。權逐小根。且略權施。待其熟故。方遷就實。如此經中十住初位。即是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位。一位中得五十法門。以互相徹故。乃至無盡諸位等。進修行相層級。不廢漸漸而是一時。不廢一時中漸漸。位中有三十七箇菩薩。同名為藏者。為明此十地法門果終。意欲辯知正道助道故。故立三十七菩薩。成三十七助道法門。明十住已來菩薩所行皆是助道。非是五位無住無行任真自體。名之為正果故。若以初發心住。以法性無相根本智。不離無作用之體行諸萬行。菩薩與佛因果本來體齊。若簡佛果。無作無修。菩薩正加行已來。總名助道。以動寂無礙。正助元來不異一法門也。

  六重令善財證法別。經中但有法門。未有人求學者。故令善財詢友。一一以行行之。一如前經之法則。令使後學無滯。彌勒令善財却見文殊。明從法身理體根本智為因。見彌勒菩薩。是善財乘法身本智為果。及諸善知識所行普賢行。以成自己佛果。見彌勒之後。入普門法界。自見其身入普賢身者。雖成正覺。常以普賢行。利益眾生。即明文殊普賢彌勒佛果三人始終一處。表通因徹果。此三人之道。是古佛之大都。源始之法際。若迷解者。即本來全得。處迷者。自沒輪迴。為古佛道法。本來常如是故。非生滅法。無作無為也。

  七明六位菩薩來眾別。如權教之內所說菩薩諸地位次。但說假真如為因果。仍地前三賢未能正證。初地之中。一地證一真如。十地證十真如。證十真如之後。方能始見佛性。前證真如。復言有十真如障。真如既能成障。明知權教之中。即施設假真如。非本真也。所設地位三乘同聞。聲聞人天共會。此經不爾。總是果位菩薩。文殊師利。即是能證之因。不動智佛。即是所證之果。今舉此因果同體無二。用成十信之初門。還令諸信者信果成因。還修果法以成因位。十住初心之上。便成正覺。為從證果本智為因也。是故。此經下云。以少方便。疾得菩提。不同權教菩提。同有為故。立能證所證。也一念之間無有能所。能所盡處名為正覺。亦不同小乘滅能所也。了能所本無動故。所有一切眾海菩薩天龍諸神等眾。皆佛果位海諸菩薩眾。非是凡夫。欲令入者。即同聖故。明毗盧遮那攝化境界等眾生徧故。故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於一剎那際。皆得此法。不許於剎那際外有別時得者。即非本法故。若有人。於佛法中見佛成道。作劫量延促處所而生見者。信亦未成。

  八明所施法門理事別。如化佛權教中。說有情有佛性。無情無佛性。一切草木。不能成道轉法輪等。如華嚴經。即是越情實教。如功德林菩薩等十林菩薩。所從來國。國亦名慧。一切境界。總名慧體。何以然者。無有情無無情故。所以然者。無二見故。為一真智境界。無成佛者。無不成者故。夫有情無情者。此是依業說。夫論成佛者。非屬業故。如經所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世間相常住。是法住法位。如是之道。為有情及非情邪。若存情計者。見有情成佛。見無情不成佛。此為自身業執。如是解者。終不成佛。此由未見法空。不依實慧。未了得世間諸相本來常住。但見隨情識變生滅之相。九明與諸三乘得果別。如經所說。為聲聞人。說四諦法生老病死。為緣覺人。說十二緣行。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今此華嚴經。亦說四諦法。即與聲聞四諦法不同。如四諦品中。明苦集本真。元來是根本智。不同三乘有欣厭故。聲聞觀苦集二諦。深生厭離。作無常不淨白骨微塵等觀。知身空寂。隨空寂法。智滅身亡。不生悲智。名之為滅。以此滅處。名為涅槃。滅伏諸苦。名為滅諦。以此滅諦。名為道諦。緣覺之流。知十二緣生之法本來無實自體皆空。知身知心。自皆無主。身心無主。性恒無我。以無我故無明便滅。無明滅十二緣滅。逍遙任性。獨覺自居。異聲聞故不趣於寂。異菩薩故無有悲智。惟不趣寂故。即勝聲聞。惟能持法故。即不如聲聞。以聲聞之人。聞佛所說大乘經典。亦能宣傳。但未親證。權教菩薩創迴二乘。及小菩薩。未能全具大悲智。但說六波羅蜜。引起小根令成智慧。以彼偏修定業。滯在無智。猶怖生死。未說七八九十波羅蜜等。九地已來。未明佛性。為修彼假智乃成障故。如此經為上上根人頓示本智。初心創發。十住位上即與佛同。以依本智法即無所修故。本無障故。任運悲智不作而成。隨緣六道。無非法界。了緣生法自體恒真。更無修作。所有念慮皆從智生。但知任運。對現色身。說法應機。如響相對。恒處生死流。法身常寂。雖經多劫體不移時。入死出生非沒生也。任大悲智不住證修。法如是故。龍女善財。總明如是。此法難信。三乘拱手。遙推是化非是人修。直說僧祇。逐情立劫。焉能信此無時智門。設經多劫勤苦作修。有得有求。作長作短。作是作非。作成作壞。捨身壞命。豈有成佛之期。何如初心即須如是入佛智境。豈不省力。以此義故。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不真解四諦十二緣及真如法身實智境界。皆是毗盧遮那方便引修。向此華嚴真實之海。令歸本法任智施為。所修諸地隨智所作。不起能心。而皆成辦一切種智。不似諸教地上別作對治。

  十明所付法藏流通別。如來出現品中說。佛子。此法門如來不為餘眾生說。唯為趣向大乘菩薩者說。唯為乘不思議乘菩薩說。此經法門。不入一切餘眾生手。佛子。譬如轉輪聖王所有七寶。因此寶故。顯示輪王。此寶不入餘眾生手。唯除第一夫人所生太子具足成就聖王相者。佛子。此經珍寶亦復如是。不入一切餘眾生手。唯除如來法王真子生如來家種如來相諸善根者。不同權教付囑三乘聲聞菩薩所共流通。又三乘之教。多付囑諸聖及未生佛家諸凡夫。此經付囑最上大心凡夫唯求如來不思議乘生佛家者。何故三乘之教。多付囑諸聖者。令使流通。及付囑未生佛家諸凡夫等。為三乘之法未出情塵。明法未真易信解故。且令凡聖共讚。令教流行善根不斷。不似此十信之終剎那即佛。以此義故。三乘之教。且漸引生。未出情塵。三僧祇劫方得作佛。順情之教。根易信故。凡聖共讚。皆得流通。不同華嚴十方諸佛根本智法。及差別智大慈大悲。法出情塵教深難信。要待入證十住之位。生在佛家。為佛真子。方是流通。但有聖說。無入證者。不名流通。但有凡夫說教無入證者。亦不名流通。為自法不明。疑情猶在。不破自他暗故。未能決定知佛意故。以此義故。付囑大心凡夫入證者。

○第四明成佛同別

夫智身廖廓。總萬象以成軀。萬象無形。與智身而齊體。違真相隔。得本形同。只為乖本相殊。致使化儀各別。略作十門成道差別。使童蒙起信。發解除疑。識本離權。情希勝德。十門者。

  一成佛身別。此毗盧遮那佛身如經所說。有九十七種相及無盡相身。非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身。

  二成佛時別。權教中。佛生之後。逾城出家。菩提樹下成等正覺。以之為時。如毗盧遮那佛。即不如是。又云。如來安立化相。為度三乘眾生。應見如是出家成佛。如華嚴經中實法界海。即不如是。法華經云。吾從成佛已來。經無量阿僧祇劫。此即是迴彼三乘人。就實而論。此毗盧遮那佛。依本法界。成大菩提。還依本法界。無有時分。經云。如來不出世。亦無有涅槃。此為實說。又頂著華冠。本非出家。都無八相之事。若有人能知如來不出不沒不成不壞。即知如來常住在世常轉法輪。即是毗盧遮那出興於世。又從兜率天下降神入母胎轉法輪入涅槃。不出一剎那際。彼天猶未下。母胎猶未出。此已入涅槃。一切法事總畢。

  三菩提樹別。三乘之中。見佛道樹是木樹。高下稱人間。如一乘中如來成道。所居之樹。即寶樹高顯殊特。

  四所坐座別。三乘中。化身成道。棄榮貴。藉草蓐。此一乘中。本身成道。坐寶蓮華師子之座。妙寶嚴飾。具眾莊嚴。

  五大眾別。毗盧遮那佛所。有大眾圍繞。皆是普賢文殊等。及有新發意者。皆是志求佛果法界之眾。皆智圓多劫一際。無前後時之眾。

  六示相別。如權教中。即以兜率天受生。降神入胎八相成道等。或於摩醯首羅天。坐華王之寶座。或以三千大千之國土。以為報境。如是施設。分量限劑。皆引眾生之化儀。漸令心廣。未為究竟實相。如此華嚴法界妙。門約分十佛剎塵蓮華藏剎海。參映重重。明無盡佛國。互相徹入。一一佛剎。皆滿十方。十佛剎塵國土。皆無限礙。身土相稱。都無此彼往來之相。如此盧舍那相海。纖塵匪隔於十方。毛孔詎虧於剎海。三乘示相。螢光不可以比日月之照。琉璃難以類摩尼之淨。此乃非由佛爾。只為器劣故然。

  七轉法輪別。化佛轉三乘法輪。毗盧遮那轉一乘法輪。三乘教說。說龍女剎那成佛是化。返成謗教。不順佛心。元佛本意。令龍女剎那成佛。為本法。法自無時。證盡時處。即為實法。返云是化。此是苦哉。當復奈何。不期甘露返成毒藥。翻將寶玉喚作泥塵。以實為虗。將虗為實。請後達士莫踵前賢。深可久思具閑佛意。依宗傳教。福利人天。使得金玉煥然各不沉沒。是故。化佛說三乘。即龍女剎那成佛。雪山肥膩草喻。若牛食者純得醍醐等。皆為分有。未具全示。一一具足因果報相之門。唯此華嚴具足。是故今言轉法輪別。

  八轉法輪處別。權教中。化佛轉法輪。或言鹿園。或言給獨孤園等。皆有處所上下往來。此經即十處十會。及一切塵中。佛國佛身。重重重重重重無盡無盡無盡。常轉法輪。不去不來。不出不沒。皆云。不離菩提場。而昇一切處。

  九大會莊嚴別。說此經時。天上人中。十會十處一時普集。十方聖眾。大心眾生。又十會之眾。各從十方來。隨所來方。皆云有十佛剎微塵眾。而來集會。位位地地。以次十百千增多。為明無盡。又一一會眾皆徧法界。重重重重。參光影像。纖塵之內。亦眾會重重。一一塵中眾會。皆與法界虗空等。如是眾會。皆為諸佛菩薩。性徧一切處。身土眾會。皆徧一切處故。不似三乘中化佛眾會。皆有處所限量分劑往來。為眾生根小。非佛故然。

  十所授法門別。如權教中。或從小乘。修四諦觀。於中苦集二諦。以為世諦。滅道二諦。以為真諦。觀彼苦集。真實是苦。深生厭離。趣求寂滅。故苦集本無。識滅智亡。以空為證。且令苦盡。然後方為說大乘法。令使迴心修法空觀行諸六度漸起悲智。或有大乘菩薩種性者。觀行對治以彼小乘。性有慈悲。樂行諸度。不取空證。留惑益生。成法空等觀。或有大乘菩薩種性。一下頓修假真如等觀。以假真如門。加行調伏。經三僧祇劫。十地見性。方始成佛。如此華嚴經即不爾。直為上上根人。一下直授法界。自體根本法身。古佛智海。迷在無明。頓令以方便三昧而令現之。全將佛果。頓授十住初心。一念一時一際一法界門頓收。

○第五明見佛差別

夫佛身性相一體無差。器有萬端依根各異。情存想隔。見絕體齊。身立影生。情留佛異。佛由情應。以此乖真。心盡情亡。智身自稱。隨緣無作。動寂俱真。如是相應。名毗盧遮那佛。略立十門見佛差別。使留心創信者。返末而還源也。

  一人中見佛。但有三十二相。  二諸天見佛。但有八十種好。  三諸龍見佛。或同人所見。或見但為大龍王。餘畜例然。  四諸仙人見佛。但見仙人。  五諸餘外道還見佛。與己同類。  六八部神等見佛。與己為王。  七小乘人見佛。為大聲聞。  八緣覺人見佛。見還為緣覺。  九權教中菩薩見佛。但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福智充徧三千大千世界。  十一乘教中菩薩見佛。為十佛剎塵蓮華藏世界海為法界主。

此十種見佛不同。皆由發心之時信樂差別。以信樂力故。見佛不同。是故當知發心者。當發廣大心。信廣大教門。發廣大願。行廣大行。入廣大智。利益成就無盡眾生。即得速成菩提行願福智。悉皆圓滿。若不如是。終非畢竟成大菩提。

○第六明說教時分

夫創正覺心。道源虗寂。智圓三世。始終俱盡。會萬象。齊有無。混去來。印今古。豁達唯神。恬薄應真。情亡智立。想絕悲存。圓聲遐布。隨根受益。一雨普滋。百卉齊得。如空谷響。稱擊成音。諸機獲益。任智無心。略依權實。且立十種。教起前後時分不同。一如力士經說。佛初成道。一七日思惟已。即於鹿園說法。二如大品經說。佛初鹿苑。轉四諦法輪。無量眾生。發聲聞心乃至獨覺心大菩提心等。三如法華經說。三七日詣鹿園說法。四如四分律及薩婆多論。六七日方說法。五如興起行經及出曜經。七七日方說法。六如五分律。八七日方說法。七如大智論。五七日方說法。八如十二游經。一年不說法。九依今唐朝藏法師。判如來成道。定經三七日後。方說華嚴經。十通玄。今依此華嚴經法界門。總不依如上所說。如此經。以法界本智性自體用理事大悲本實為宗。不依情量時分之說。古今見盡。常轉法輪。無始無終。法本如是。如上所說。總依根自見時分。並非如來有此不同。如來本法智體。並無時分可立。但令心信解法界無時。即是如來說法時也。情亡心盡任智利人。即是如來成佛轉法輪時也。若也情存立見。云如來如是時出世。如是時說法者。並不依佛見。總是自情。此經乃是無時之時。一切時說。如法華經云。吾從成佛已來。經無量阿僧祇劫。量既本無。知欲將何為說法時也。皆是如來一智用。一圓音。一剎那時。以無時之時。為說法時也。

○第七明淨土權實

夫以滔滔智海。茫茫莫究其涯。渺渺真源。蕩蕩罕尋其際。遮那法界。體相括於塵沙。方廣靈門。淨穢互參於無極。但隨自修業用。見境不同。致使聖說乖違。依根不定。或權分淨土於他國。指穢境於娑婆。或此處為化儀。示下方為實報。文殊住居東國金色世界而來。觀音身處西方安樂妙土而至。如是權儀各別。啟蒙的信無依。今略會諸門。約申十種。以定指南。

  一阿彌陀淨土。此為一分取相凡夫未信法空實理。以專憶念。念相不移。以專誠故其心分淨。得生淨土。是權未實。

  二無量壽觀經淨土。為一分未信法空實理眾生樂妙色相者。令使以其心想想彼色像。想成就故。而生佛國。此權非實。

  三維摩經淨土者。佛以足指按地。加其神力。蹔現還無。是實報土。未具陳廣狹。是實未廣。

  四梵網經淨土。雖說一大華王而有千華一一華上有百億化佛教化百億四天下眾生。然彼千華及彼華王。為三乘菩薩見未廣故。分示報境。未成圓滿。是權未實。

  五摩醯首羅天淨土。如來於彼。坐寶蓮華座。成等正覺。以為實報。此閻浮提摩竭提國菩提場中成正覺者是化。此為三乘中權教菩薩染淨未亡者說。言此閻浮提及六天等是欲界有漏。彼上界摩醯首羅天是無漏故。心存染淨。彼此未亡。此為權教。未為實說。

  六涅槃經所指淨土。云如來有實報淨。土在西方過三十二恒河沙佛土外者。為三乘權教一分染淨未亡者。言此三千大千世界總是穢土。權推如來報境淨土在西方。此權非實。

  七法華經三變淨土。此為三乘權教菩薩染淨未亡者。言移諸人天置於他土。是權非實。

  八靈山會所指淨土。此引三乘中權教菩薩染淨未亡者。令知此土即穢恒淨。諸眾信可。未能自見。是實非權。信而未見。

  九唯心淨土。自證自心當體無心。性唯真智。是實淨土。是故維摩經云。隨其心淨即佛土淨。欲得淨土當淨其心。

  十毗盧遮那所居淨土。即居十佛剎塵蓮華佛國土。淨穢總含。無穢無淨。無有上下彼此自他之相。一一佛土。皆充法界。無相障隔。略言十佛剎塵國土。為知無盡佛國不出一塵。為無大小故。不立限量故。以法為界。不限邊際。相海純雜。色像重重。此為實報。非是權收。

○第八明攝化境界

夫佛境無邊。順機各異。隨情廣狹。見有差殊。非是如來分其量數。情微即境狹。量廣即境寬。若也智契真源。佛境彌綸法界。或見閻浮為化境。或見四洲以濟生。或見形滿大千。或見報身十海。如是種種設教不同。發蒙始學。憑准何依。略示五門。識其權實。使得捨條從本速證菩提。

  一人中見佛境界。但見化一閻浮提眾生。

  二諸天見佛但應自見境。如帝釋即是二地菩薩位。乃至漸昇至梵天王。是十地菩薩位也。或以暫時佛神通力成就眾生。令人天中凡夫及二乘并小菩薩總得見佛報土境界。即如維摩經。佛以足指按地所現淨土是也。或時以佛神力。令人天總得相見。即如大集經中所說寶坊之上。處欲界上色界下。大集人天之眾。總在其中。

  三二乘中羅漢見佛攝化境界。如大羅漢。以天眼力。得見佛攝化三千大千境界。即如阿那律云。我以天眼。見釋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菴摩勒果。如小羅漢即不定。或見佛攝化一閻浮提。此即以久伏忍力。能斷結使。未有定力。亦未有神力通變等事。

  四權教菩薩見佛攝化境界。初地百佛。二地千佛。三地萬佛。以此漸增。如三乘大乘教說。

  五實教菩薩見佛攝化境界。初地菩薩。即見多百佛。即是無盡之百。不是一百之百。二地菩薩。即見多千佛等。即是無盡之千。三地菩薩。即云多千萬等。以實之說。諸地菩薩。皆悉齊見如帝網等。三賢菩薩亦然。非但十佛剎塵蓮華藏為其報境。法界虗空總皆平等。為十住初心初見道時。即已無大小見故。即總見佛化境。皆如法界。初地見多百佛境。即明滿義。非如三乘單百。此多百者。即齊無盡之數故。

○第九明因果延促

夫法界圓寂。無始無終。理智虗空。非因非果。但為有情存量。假寄其名。情亡量絕。何名能立。名不自施。本由量起。量亡情盡。名亦自真。今以無名之真名。談無果之真果。以無說之真說。談無因之真因。啟蒙之士。不可以滯其名。始學之流。不可以廢其說。滯名則名立。廢說則言亡。當可任性隨緣。起為法起。若無緣者。滅唯法滅。有此法者。性不自知。今談因果延促。如空中鳥跡。如石女之子。但為眾生情有愚智。隨心照惑。遲速不同。劈竹登梯。稱機各別。因慈之類。延促不同。非謂日月與作時分。教不自施因機故起。教隨根應。有根教生。今以依根。約立十門。

  一小乘善來得阿羅漢果。  二小乘一生得阿羅漢果。  三小乘三生得阿羅漢果。  四小乘六十劫得阿羅漢果。  五緣覺四生得緣覺果。  六緣覺遲經百劫得緣覺果。  七依權教菩薩成佛。定經三僧祇劫。得成佛。  八依法華經實教會三歸一。令龍女一剎那成佛。破彼三乘經於多劫方始成佛。  九華嚴經說兜率天子三生得十地果。  十善財童子。一生成佛。

如上所說。皆是三乘及一乘聖教。依根約器所說。如龍女破三乘之定劫。成剎那之實門。涅槃經屠兒廣額授賢劫中成佛之記。破闡提之無性。兜率天子。明一乘教殊勝之力。聞之生信。為不修故。設入地獄亦能成種。蒙光觸身來。生兜率天上。登十地位。舉此一事。意合信此諸佛所乘以難信故。信即必定成種。為信解內薰必至成佛。如善財童子一生成佛者。明於十住初心。一剎那際。情亡想盡。三世一念更無所生。名為一生。不取存情立劫時分之生。如是無生。便成佛果。如本生故名為一生。還同龍女一剎那際。情盡時亡名之為佛。

○第十明會教始終

夫慧日世尊。稱法界而徧照。智周萬有。與凡聖而同真。理事互融。體用相入。即四十品之勝典。終始交羅。百萬頌之妙言。前後參映。十處十會。如帝網之重重。十剎十身。若鏡像之相入。舉一門眾門俱發。談一品諸品齊麾。道樹始成。九天同屆。普光一集。十處咸登。今古無差。舊新一念。不離一位。便分五位之門。一行之中。乃建塵沙行海。法界體上。安立訓俗之詮。果德性齊。施設引生之教。文殊以贊明法體。普賢為成備行修。二人悲智參光。使得雲滋寶澤。法界品內。復令善財重修。倣此一部之經。一一行其行相。菩薩接生之軌。各各次第分明。今分十法。以約紀綱。

  一明毗盧遮那始成正覺。即世主妙嚴一品經是。言始成正覺者。以自身心。證盡三世古今等法。在一念中。無久近相。於一念中。而亦不壞眾生三世久近劫智及種種眾生差別知見智。如是上下前後四十品經。總於始成正覺時一剎那際。以法界海智印三昧門。一時頓印。身色言音。說諸佛法。及一切塵中諸國剎海。普宣流布。及入涅槃。不移一時一際一性前佛後佛總在一時。隨諸眾生現差別法。古今相徹。名之為始。契法如是。名之為成。依法如是。非心造作。名之為正。智達斯理。名之為覺。於一念之內現三世事者。為眾生故。非於本法而有三世。

  二明示果勸修。即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毗盧遮那品。如是五品經是也。於現相品。如來口中眾齒之間放光。以光中音聲。十方告眾。使令咸集。普賢菩薩。為佛長子。治佛家法。入佛三昧。舉佛果德。令眾敬愛起信樂修。

  三明信心成備。即第二會中。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此六品經。於普光明殿中說。以普光明殿是佛智用果滿報居之本宅。還從中說信位法門。為明說果成信。既信果德。從茲已後。至十地十一地。佛華品已來。方明入道進修。五位成滿。從因至果不隔時故。皆以根本不動智等十箇佛。以為所信之門。

  四明入真實證。從第三會。昇須彌山頂上。於如來兩足指端放光明。於中說六品經是。一昇須彌山頂品。二須彌頂上偈讚品。三十住品。四梵行品。五初發心功德品。六明法品。此六品經。明創證法門。住佛所住。生在佛家。同佛智性。功德解行理智如佛。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昇須彌山頂者。明從前信心。今昇十住法王山頂。至法之際。智照無礙。如上高山。至相盡處故。從茲已去。任法無功。始終俱佛。不從八地方具無功。瓔珞經云。三賢菩薩。法流水中任運至佛。初水後水一性水者。因佛果佛一性佛故。於其中間無初中後。不隔念故。依本法故。無念可隔。因果便終。一念相應一念佛故。不論相好及與神通。相好神通。從此正覺中得。若證正覺。即不著諸相。

  五發行修行。從第四會。昇夜摩天上。於如來兩足趺上放光。說四品經。一昇夜摩天宮品。二夜摩天宮偈讚品。三十行品。四十無盡藏品。此位從如來兩足上放光。及昇夜摩天上說者。為明從須彌山頂。至相盡際。證佛智身。至夜摩天下。依法空本智。起普賢萬行。以處表法。令易解故。如彼諸天離地際故。此天依空而住。為明十行。依本智法空而行故。

  六明理事相入。從第五會。昇兜率天宮。於如來膝上放光。說十迴向。迴向者。令諸事法皆入理故。以十行事法。入前十住中。理事無礙。故名迴向。前十住。即是文殊法身本智。後十行即是普賢萬行。明二人體用相徹。名為迴向。膝上放光者。明理事卷舒自在。猶如人膝。屈伸迴旋。皆由於膝。

  七明蘊修成德。從第六會。昇他化自在天宮。如來眉間放光明。此光與初會中。如來眉間所放光明。終而復始至本處故。說十地一品經是也。何故無昇他化天宮品。無偈讚品。為明十地果終。住法本宮。恒徧一切。功終行極更無昇進。十地智滿無進修故。常對諸佛現在前故。為非新來。無稱歎故。此十地門。但於十住十行十迴向中。蘊積功成。使令淳熟。更無所住。任運而成。自令具足一切諸法。

  八隨緣無礙。於第七會。第三禪天。集八禪眾。說一生補處菩薩。入佛華三昧定。說十一地等覺位中行普賢行。徧明入俗。徧周法界。名為等覺位中普賢行也。言佛華三昧者。佛者覺也。明十地成佛已終。次十一地覺行滿也。

  九明因果位終。從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阿僧祇品。壽量品。諸菩薩住處品。不思議法品。如來十身相海品。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普賢行品。如來出現品。離世間品。已上十二品經是也。何以然者。為十定品至離世間品。總該五位十地佛位。及普賢萬行。始終因果門。前後徹故。

  十明令凡實證。從第八會。在祇園之中。如來入師子頻伸三昧門。還舉法界果德。現諸世間。令生信樂達佛實相。五百聲聞目連鶖子。示同不聞。寄同二乘有信不信。會中六千比丘。明是凡夫於文殊師利所頓明十耳十眼。乃至第九會覺城東。一萬龍眾五百優婆塞。五百優婆夷。五百童子。五百童女。並是凡夫同證佛位。無量諸龍得生人趣。一萬諸龍發菩提心。覺城五眾俱登佛果。五百者表五位。六千者表六位。一萬龍者表萬行之門。無有一事浪施設故。過去諸佛大塔廟處為其會者。明古佛今佛道跡不殊。還同如來會內。如是法界佛果法門。諸有信解。及初發心證入之者。猶如師子王之子初生之時。雖則未能如其師子王力勢自在。然師子相全體無異。一切諸獸皆當畏之。如於此華嚴經佛果法門。初證入者亦復如是。能信自己身心性相。全體佛果自體恒真本無修造。以此真門。成備進修。差別萬行。一真果德。雖未能堪力用如佛。是則名為種佛種子。是則名為生在佛家。為佛真子。便即超彼三乘。見一切三乘人天外道。智所不及。

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簡要卷之二

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簡要卷之三

唐滄州長者李通玄合論

    明溫陵長者李 贄簡要

    明吳興後學董廣[目*署]閱正

世主妙嚴品

此第一會。在菩提道場。舉古佛果法。夫闡教弘經。須分四義。

  一長科經意  二明經宗趣  三明其教體  四總陳會數

一長科經意者。略作十段長科。一明如來始成正覺。二明舉果勸修。三明以果成信。四明入真實證。五明發行修行。六明智悲相入。七明蘊修成德。八明利生自在。九明諸賢寄位。十明令凡實證。

  一明始成正覺者。即世主妙嚴品是。

  二舉果勸修者。即現相品已下至毗盧遮那品。總五品經是。及世主妙嚴品。舉佛所成之果。令使人修。

  三明以果成信者。即從佛名號品已下至賢首品。六品經是。亦通取前世主妙嚴品已來總是。便以十箇智佛。以為自心之果。以不動智佛為首。明自心智隨分別性無所動故。

  四入真實證者。從昇須彌山頂品已下六品經是。以十住為體。住佛智慧家故。

  五發行修行者。從夜摩天宮已下四品經是。以十行為體。行佛行故。

  六明智悲相入者。從昇兜率天宮品已下三品經是。以十迴向為體。體圓真俗。成大悲故。

  七明蘊修成德者。從他化自在天中十地一品是。蘊修前三法令慣習成就故。

  八利生自在者。十定品已下。乃至普賢行品等十二品經總是。以十地中蘊德成功。十一地利生行滿。方名法行圓滿佛。

  九諸賢寄位者。即已上六位諸菩薩。并佛出現世間品亦是。皆從性海大智境界中。方便出現其身。寄位成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及等覺位十一地法門。令凡夫信入。

  十明令凡實證者。以法界性中安立十信等六位進修方便。行不離用。不壞方便。其智彌高。其行彌下。逐根行滿。故名進修。隨力堪能安立諸位。

  已上十段。長科經意竟。如法界一品。總通前後四十品經。總法界故。以此法界一品是一切諸佛及一切眾生之果也。若於根本法界門中。起延促見。皆是自情妄見。於佛正法之中。不成信種。當知是人。設修行出三界果。未有成佛之種。即權教六通菩薩聲聞緣覺是也。如法華經不退諸菩薩亦復不能知。此明出生死之不退。未成處生死中不退。又亦但得以空觀折伏現行煩惱入初地見道位。非是已達根本無明。得根本智見不退。如是三乘見道。總是三種意生身菩薩。皆非是法界根本大圓明智初發心住中能十方成佛等不退。三種意生身者。初二三地。名三摩跋提樂意生身。四五六地。名覺法自性意生身。七八九十地。名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如是三種意生身菩薩。並是法界大圓明智海。大宅門外。草室權施。方便安立。令諸子等且免火難。如此經下文。聲聞在會如聾若盲。六通菩薩設聞此經不能生信。設能於佛法生信。但隨情生信。迷自智境故。無自契實智起真信修故。若不迴心。畢竟不成佛。設復教化眾生。還能成得三乘及人天之種。但住一方之淨剎。無廣大法界量等虗空無邊智之大見。

  二明經宗趣者。其義有六。一明經宗趣。二此經何藏所攝。三分其序分。四定其正宗。五明此經付囑何人。六明此經流通所在。

  一明經宗趣者。此經名毗盧遮那大智法界。本真自體寂用圓滿。果德法報。性相無礙。佛自所乘為宗。經云。有樂求佛果者。說最勝乘上乘無上乘不思議乘等是。還令初發心者為志樂廣大故。還得如是如來大智之果。與自智合一無二。此經宗趣。甚深難信。若有信者。勝過承事十佛剎微塵數諸佛。盡經於一劫。所得功德。不如信此經中如來大智境界佛果法界門而自有之。如經下文云。設有菩薩。經無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得六神通。猶名假名菩薩。設聞此經。不信不入。如法華經。亦是為迴三乘人令歸一乘。破彼几案所依法。令得如來無依住智本自在故。華嚴經即是始成正覺時。頓為上根者說。法華經即是佛出世後。四十年中。為迴三乘者說。又佛乘三乘。一時總說。但隨根自應。一音法門各有差別。總別義生。真體無時。無可作前後故。如法華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又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真。餘二者。但以十方諸佛共所乘門為實。三乘為餘二。但權施設未真者。是餘二故。以一實對諸權。皆是餘二。為法華經責聲聞緣覺不退菩薩三乘等。皆未能信一乘法故。為權教菩薩。雖有一分求菩提之心。猶有怖生死故。得離染不退。未得稱真染淨平等不退。如修空觀菩薩。樂空增勝。及樂生淨土等諸菩薩。皆能離生死出纏不退。不入法界性海一真無欣厭門故。望此佛乘。樂生死者。及厭生死者。二俱是退。設觀空增勝。修假真如門。行六波羅蜜。得六神通。是離生死不退。非是生死涅槃一性中不退故。以是義故。華嚴及法華經。說得六神通菩薩。不聞不信此經典故。如法華經云。設有菩薩讀誦八萬四千法藏。為人解說。得六神通。亦未為難。暫讀此經。是則為難。唯此智境界。違情所解。故甚難信也。三乘信解順情所欣。何以故。說佛果即在三僧祇之後。說佛淨土。在於他方。此娑婆是穢土。修菩提者。厭垢欣真。樂生淨國。設有住世菩薩。所言留惑潤生。為濟眾生故。非由法爾根本智自在力合如斯故。如是菩薩。皆是順情之法。法易信故。非如此經說入佛果不逾剎那。但隔迷悟說無量劫。總不移一時故。說從凡夫地創見道時。因果一時無前後際。不見未成佛時。不見成正覺時。不見煩惱斷。不見菩提證。畢竟不移毫念。修習五十位滿。一切種智悉皆成就。總別同異成壞一時自在。皆非世情所見。是故難信也。其所信者。當信自心。無依住性。妙慧解脫。是自文殊。於心無依住中。無性妙理。有自在分別。無性可動。名不動智佛。理智無二。妙用自在。是故號曰妙德菩薩。是故一切諸佛。從此信生。故號文殊為十方諸佛之母。亦號文殊為童子菩薩。為皆以信為初生故。信心成就。十住初心便成正覺。取能行行處號曰普賢。自契相應名為正覺。自契相應名為住心。為住佛所住。是故此經宗趣。為大心眾生設如斯法。即令善財一生得佛。解云。一生者。從凡夫地。起信之後。即任法界智生。非業生也二明此經何藏所攝者。此經明毗盧遮那法界藏所攝。以徧照法界海。一切諸法門盡含藏故。是故下文法界品中。慈氏所居樓閣。名毗盧遮那莊嚴藏。善財入已。唯見無量諸佛。法藏行門。報相莊嚴。無盡福相。皆阿僧祇。是故此經。常以佛果為進修道跡。是佛根本大智古跡。修差別智故。若異佛古跡。而有進修。無成佛義。如三乘。且免一分麤生死苦。非是依佛智體古跡契修佛乘也。是故此經是毗盧遮那藏所收。非三乘菩薩藏所攝。

  三明分經序分者。分為二門。一都該一部。二當品自有序分。一都該一部者。即世主妙嚴品是。二當品自有序分。如經品品之中會會之內。皆有爾時如是。以總言之。一切過現未來諸佛。皆盡一時成佛。并眾生生死。亦不移剎那。但眾生妄計有年歲長短。如佛所說。即生即死皆不移時。是故經云。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如是徧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明從凡夫地一念發心。忽然見道。進修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五位等法。成佛轉法輪入涅槃。總不移剎那。為以法界門為開示悟入故。名實教一乘法界之門。法如是故。以三昧名目明之。此品都舉此一乘根本法界。皆明時不移亦不移處。以菩提場無中邊故。所修眾行。常等如剎那三世。無增減故。無去來故。次入法界品。都舉天上人間十方世界。總不思議法界體。寂用自在故。故令眾生悟入。是故此之一品。如來但以不思議神力說。不藉口言。明世間總真總神。無出沒故。

  四定其正宗者。有三種正宗。一隨位正宗。二隨品正宗。三大體正宗。若以隨位正宗。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各有正宗。十信以佛根本不動智為正宗。十住以證入法界智如來果德理體妙慧為正宗。十行以佛根本智起普賢行為正宗。十迴向以理智圓融真俗起興大願成悲智為正宗。十地蘊修悲智使令慣習功濟為正宗。十一地普賢行等眾生情流充滿法界海任用利生為正宗。此為隨位正宗。二一部教門四十品之內。當品自有正宗。三一部教大體正宗。以如來大智法界性絕古今體用圓滿一乘佛果為正宗。常以此佛果正宗。以為開示悟入進修。使令慣習成就。

  五此經法門付囑何人者。此經法付囑大心凡夫。經云此經法不入餘眾生手。解云。餘眾生者。三乘及外道樂著人天及求出世樂者。何以故。三乘菩薩。具六神通。尚自未能聞經生信。何況二乘人天外道。經云唯除生如來家法王真子。即大心凡夫。能生信證入故。生於佛家。不言已生佛家諸大菩薩。諸大菩薩。常為眾生說法。無大心凡夫信證。不名付囑。不名流通。為無人信無人悟入故。

  六明此經流通所在者。如來出現品中。示現法則。表始終五位因果滿故。即以眉間光灌文殊頂。口中光灌普賢口。令此二人體用因果互相問答。以文殊為法界體。普賢為法界用。二人互為體用。或文殊為因。普賢為果。或二人互為因果。此一部經。常以此二人表體用因果。今古諸佛。同依此跡。以明因果進修之益。口光是付囑義。流通義。眉間毫光是果義。以放果光付囑文殊。令文殊發問果法。普賢說佛出現。即是流通。

  三明教體者。依涉法師釋。出經教體有六。今通玄依此大方廣佛華嚴經。約立十法。以為教體。

  一一切眾生根器佛一圓音。一念三世無始無終。常轉發輪。以為教體。

  二一切聖凡境界莊嚴果報。以為教體。此乃見境發心。不待說故。又一切法無非佛事故。

  三一切法自性清淨。以為教體。以觀察力。心契自相應。不待說故。

  四以行住坐臥四威儀為教體。見敬發心。不待語故。

  五以佛菩薩出現涅槃為教體。以此法事。令諸眾生見敬及念戀發心故。

  六以佛菩薩神通道力為教體。現諸自在。見者發心。不待文句故。

  七以無常苦空為教體。觀者發心。不待語故。

  八以無言寂然為教體。即淨名居士默答。不待名句文及以語故。

  九以名句文身語及眾生根為教體。藉言方現故。十以法界一切法本真為教體。眾生法之。能淨垢故。大要言之。一切眾生諸煩惱海。一切眾生隨分善根。人天樂果。聲聞緣覺菩薩佛乘。解脫涅槃。名句文身語業等。及一切善惡果報。虗空法界。言與無言。一切法無非教體。以自觀智。或以聞法。或自思惟。內熏智現。能離諸惡。及得涅槃。說與不說。皆是教體。若無煩惱。即無教體。

  四總陳眾會。於中大意。其義有三。一總舉會數。二陳會意。三說佛出世所由。一總舉會數。其會有十。二陳會意。

  一初會在菩提場中。明示現初成正覺。為化眾生故。

  第二會在普光明殿。重言如是我聞。顯起初會。為初蘭若菩提場體不離此體得道。此處報宅所居故。猶如世人。於淨處得道。方始歸來。示現此法。本無來去。遷其時分。

  第三會昇須彌山頂帝釋宮。說十住之門。明十住之位創始應真。心與空合。自得慧用。自在如天故。如上高山身與空合。

  第四會在夜摩天宮者。明夜摩天。居在空際。不與地連。明其十行。依空行行。在行恒空。無所依故。

  第五會在兜率天宮者。明此天處是樂知足。故說十迴向。為表迴向之位。均融理事。不貪涅槃。不著大悲。不著大願。使令處世。如蓮華同塵而不污。又表此天於欲界處中。下有忉利夜摩。上有化樂他化。此天處欲界之中。還說十迴向門。不令如三乘樂修出世心增。二乘趣寂。菩薩留生及捨淨土等過。表法如是。不即要生彼天。明迴真入俗。使悲智均平。

  第六會在他化自在天。為於此天說其十地。為此天以他變化用成己樂。以明十地大悲大智。但化眾生。以為自己涅槃之樂。無自樂故。問何故超化樂。而於他化說十地之行。答曰。為明從十迴向。均融理智。大悲大願成滿增勝。不依次第而超化樂。不同下位次第而修。又明菩薩進修行相。十地之位。道力功行階降合然。以無明住地未純熟故。未明淨故。其無明住地。果極方終。設至十一地。二愚猶在。是故此經阿僧祇品。如來隨好功德品。二品之法。佛果已前十一地。普賢行滿。未能達盡。最下入法界一品。如來神力說。表法界中一切法。總神總真總不思議。以此二愚。佛果方息。是故十地之位。隨力所堪。堪至此天故。雖進修階降位位差殊。然法界體。一時一念。一得一切得。不可即作始終長短存情思想違理之見。

  第七會在第三禪說。此一會說百萬億偈。明三禪之中。初禪除憂。二禪滅苦。憂苦既無。三禪唯是法悅樂故。由法樂故喜動還存。以喜動故色心還在。此色心是樂禪悅。樂無思之色。非如欲界之色故。心有無思樂禪之色。出入之息猶存。報得淨身。身如皓雪。衣如金色。過身一倍。行即遊空。足不履踐。初禪身長二里半。二禪身五里。三禪身十里。衣與身倍。明此天說十一地法門。表等覺位中。順其法身。行其萬行。教化眾生。徧周法界。常法樂故。至第四禪。寄同是佛位故。稱真法性。無出入息。隨理普周。任眾生見。習氣迷法之愚。一切總盡。世及出世法。無事不窮。號之為種種光明徧照義也。以智滿故。表法如是。此之一會。超前十地。過初禪二禪二天。明此十一地智倍倍增故。

  第八會在普光明殿。說十定法門。其定名入剎那際。以剎那是極短促。思慮不及之故。終不論別有生滅。明如來出世始終不離剎那際。為此稱法界本性以為定體。更無長短始終三世。但以佛自體無作大悲為母。以一切種智為佛。以法無性無所依為時日歲月。以一切眾生根器為明鏡。佛於一切眾生法海。任物自見各得自法。皆令向善。及得菩提。非是如來有重來重去相故。但明此普光明殿是如來自性。一切智種智之都體也。為依報所居。此剎那際定。是佛一切智種智之法性故。意在總括一切法界眾海會等總體。不令學者有往來自他故。

  第九會在普光明殿者。明從此處起信心。發行修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定十通十忍。乃至如來出現品。佛果位終。皆悉不離普賢舊行。明以法身定體。圓通始終。一際一處。三法同一。不移普光明殿報居之宅。齊頭普印。無有重會三會。去已還來。以法界門。不可作世情思想解故。如善財從覺城東大塔廟處妙德之所初生信心。經過五十箇位門。見慈氏如來。令其却見文殊。明今至果不離初信之門。菩提理智。便聞普賢名。便見其身等普賢身。經云。更入無量三昧者。為明證過佛果位內二種愚故。二愚者。一迷阿僧祇廣大數愚。二佛位之內隨好功德廣大愚。此之二法。唯佛究竟。以是義故。此兩品經。如來自說。及法界品。如來不思議神力說。為明法界。是一切諸佛共所究竟果故。以將此品示悟眾生。餘三十七品。是當位菩薩說。勝鬘經云。無明住地佛地方除。

  第十會說法界品。明此一會。普含諸會。及十方剎海。法界虗空界。總之一會。重重無盡。無盡重重。一切諸佛海會。及一切眾生之海。總以此法界一品總為一體。若見如來始成正覺。及正像末三時教者。非正覺見。非見佛出興。此乃劣解眾生。且如是見。求正覺者不應如是。問曰。云何見佛出興。答曰。當見自身。無身無心。世及出世都無住處。無心所法。無法法心。心法無依。以無依住智。說如斯法。教化眾生。皆令悟入。是名見佛出興。不令眾生取佛出興滅沒之相。見初見末。但見自身眾生身。心無生滅體是出世間。

如是我聞一時佛

如者。諸法如故。即是佛。故言如是。以法界大智之真我。聞佛說法界大智之真經。故言如是我聞。即明師弟體一。又一切法如也。以法體如所說法者。及法亦如。以法界智是所聞之智。智亦如故。故言如是。心境不二方聞佛所說經。若心境有差。不可聞佛所說。亦復不能信順領受。我聞者。是法界智之真我。還見法界智之真佛。還聞法界智之真經。總法界智之真人。互為主伴。還化法界之真眾生。悟入法界智之真性。故言如是我聞。如來所坐之座。以法界為座體。以如來一切萬行報得。為依果莊嚴。如來是大智之身。座上所有莊嚴。皆是如來大智隨行任運報得。如龍遊雲起虎嘯風生。報感之應然。非物能與為也。成最正覺者。為簡非外道聲聞緣覺。於權教中木樹草座。厭俗出纏。令劣解眾生。起三乘種。且拔分段苦。非究竟覺之正覺。簡非如是覺故。故言成最正覺。略說大相。有九十七種大人之相。隨好無盡。頂著華冠。項著瓔珞。手著環釧。非同三乘厭俗出家。勸諸菩薩生於他方佛國淨土。簡非如是故。言成最正覺。號毗盧遮那。爾時世尊。處於此座。成最正覺。并十普賢眾。此是現果成因生信分。何以然者。為如來是正覺之果。普賢等眾是佛行果。如來所居華藏淨土是佛報得依果。一切眾生。以自根性。觀如來三種因果。及行佛自行普賢門。而生信心故。若不如是。從何生信。第二執金剛神等九眾諸神。以明十住因果。何以然者。海月光大明菩薩。亦是普賢等眾。既以佛果位內諸佛。共行普賢法。入俗利生。所堪利者。還得舊法。不利舊行。以是義故。還以普賢位內海月光。異名菩薩。便為十住初心。明從凡夫地。修學十信心。信諸佛正覺之果。無異自心所行諸行。即普賢行。所轉法輪。即與十方諸佛智。契同不異。故以普賢入俗果行名海月光。通已下等。共成十眾。用成十住菩薩位門。已下通九眾諸神。至主藥神等。明是入十住之果行。為入十住應真。稱之為神。非世鬼神也。自心達理。不與妄合。其智自神。不為不思。而智善通萬有故。

世主妙嚴品十住法門

方便住中十波羅蜜。以禪波羅蜜為體。以道場是除蘊穢義。明禪能治蘊義故。如世間場也。以禪波羅蜜為場體。般若波羅蜜為人功。普賢萬行為馱運。法界普光明智殿為大都居。以一切種種智為大藏。

世主妙嚴品十行法門

主稼神已下至主晝神。此十眾神。明十行利生法門因果。以主稼神為表行。為資糧故。如世間以禾稼為資糧。長養有為之身。佛法即以十波羅蜜行為資糧。長養法身。十信之中。全信自心與十方諸佛性相大智無差別體。十住初心。以修方便三昧力見道。從初發心住。及已上諸住。總為見道之位十行十迴向十地。總為加行。總為資糧。如三乘菩薩。多生他方淨土。及四禪向上。別有菩薩淨土。設在欲界。即言以悲願力故。留惑潤生。非如此經法門。乘如來法界乘。從初發心住。以如來大智法身性果。普賢行果。普周生死。動寂均平。理事普進。故以所見道除惑處。為作佛名。以心開悟處而為世界。總是以隨位入道處因果為佛。及國土世界菩薩之名。皆非外有。總明自行所行也。如十行位中。十箇慧世界。十箇佛號。皆名之為眼。以為其佛果。功德林等十林菩薩。以為其行行之因。大要言之。以當位十佛。為本位之果。當位十菩薩。為當位修行之因。如此初會中。以如來為當五位之果。普賢菩薩。及諸神天等。為五位修行之因。又普賢菩薩。及諸神天等。以毗盧遮那根本智。為起修行本因。以自己修行之身。為佛差別智果。以佛性智果為因。以現修之身。即理智之性果故。互為因果。互為體用。是故神天歎德中。先歎佛德。次歎自己與佛同智同德。此為入法之樣。令諸學者。迷即凡。悟即佛故。智悲齊進。如善財童子。十行初位中。歡喜行善知識所居之國。名為三眼。還同十行菩薩所居世界。名為親慧世界。幢慧世界。寶慧世界等十慧世界也。三眼者。一摩訶般若。二解脫。三法身。亦以智眼慧眼法眼為三眼故。如世∴字。如摩醯首羅天王面上三目故。為一切佛法。不離此大智大慧法身故。此十慧世界義。通此三眼。以是善財十行之中。初善知識。國名三眼。比丘名善見。即同十行之位。佛號常住眼佛。無勝眼佛。名為善見者。具三眼也。為十行之中。以智眼知眾生根而同行故。佛號為眼。善知識名善見。目髮紺。青皮膚金色。圓光一尋。相好如佛者。明十行中。所行三眼行因果即佛也。以是義故。五位中五十種資糧。五十種佛果。互為主伴。互為因果。互為體用。以如來理智性果。常資普賢行。使令無染。普賢行常資如來性果。使得圓滿悲智。廢一邊一切不成。所有行門。即是人天因果。設得出世。即是聲聞二乘。及出世淨土菩薩。及留惑潤生等。如此十行。與佛果資糧。猶如黃瓜。果華同出。華果相資。以無功而為自在也。

世主妙嚴品十迴向法門

從阿修羅王至日天子。於中有十眾。用表十迴向。何以然者。為阿修羅居大海中不沒其身。表十迴向。圓融真俗常處生死大海。不沒其身。前之十住十行。但修出世。悲智心增。加以迴向。迴真入俗。得真不證。知真同俗。處俗無染。利生自在。如阿修羅。雖處大海。而海水不沒。雖同天趣。無天妙樂故。此位菩薩。處於生死。無生死中五欲樂。雖處涅槃。無涅槃中寂滅樂。故名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又如法界品云。成就如來高出世間阿修羅王。又王者自在義。明此位菩薩於涅槃生死中得自在故。又阿修羅。亦云阿素羅。阿之言無。素云遊故。又云妙。又羅云戲。如婆沙論釋。為非天也。雖天趣攝。為多諂詐。而無天妙樂。像此位菩薩。行大悲方便萬行。似如諂詐。似如生死。無有人天五欲樂。無常住涅槃出世寂滅之樂。主十迴向中檀波羅蜜門。

  第二明不壞迴向。為真性無虧。同流入俗。名為不壞。今以迦樓羅王託事顯之。明於大海上。以清淨目。觀命盡之龍。而以兩翼搏取之。迦樓羅王。此云金翅鳥王。顯十迴向菩薩。常於生死大海之上。以法空清淨智目。觀有根熟眾生。以止觀兩翼而搏取之。安置自性清淨涅槃之岸。此止觀。以法性為止體。以自性無性智為觀體。非能觀所觀而有二事。主戒波羅蜜。戒淨故。猶如大海不宿死屍。明大悲大智戒。不宿人天及三乘染淨二見之死屍故。此金翅鳥。取龍之時。於一念頃。掇身入海水。水波未合。取龍而出。名為速疾力。得道菩薩亦復如是。以定慧觀察力。從無明大海之際。繫長短心。一念應真。古今三世一時見盡。如是見道。如是修道。是名為發心。如是發心先心難。但明十住初心。從凡夫地。一念應真難故。非為究竟佛果難故。至於究竟不異初心。故明法不異。智慧不異。時復不異。以定慧照之可見。情以思之即迷也。

  第三緊那羅王。明等一切諸佛迴向。以一切諸佛。處於生死。以法忍門。以為萬行之主。令一切眾生。皆得菩提無上法樂。故寄表緊那羅王。此云疑神。亦為行主。似人而頭上有角。口似牛口。人見皆疑。人耶非人耶。故曰疑神。明此位菩薩。以十迴向。成大慈心。以法忍力。生於六道。同行益生。人見皆疑。為凡為聖。若是凡夫。有智如佛。若是賢聖。行同凡事。故以疑神寄表其行也。此神能作行主。與天作戲。主忍波羅蜜門。以忍為萬行主。若無忍者。萬行不成。是故忍為行主。此類畜生道攝。

  第四摩睺羅王。此云大蟒。亦云大腹。羅伽云。胸腹行也。主精進波羅蜜。胸腹行者。明趣求樂法利人。匍匐謙敬也。是精進義。明至一切處迴向。六道四生。無處不入。此是守護伽藍神。能護法故。此中十王。明精進波羅蜜中十波羅蜜。

  第五夜叉王。明無盡功德藏迴向。主禪波羅蜜。以禪定夜叉。守護一切眾生心。令心不妄。得大功德藏故。夜叉者。此云苦活。或名伺察。明以禪門守護伺察一切眾生苦活心。令心不妄。此天王領夜叉眾。在須彌山北面。

  第六毗樓博叉龍王。主領龍眾。在須彌山西。此之龍王。主隨順堅固迴向。明般若波羅蜜門。如龍遊空。能隱顯降雨潤眾生故。以般若空慧。自在有無。雨諸法雨。益眾生故。

  第七等。以鳩槃荼王主之。是魘魅鬼神。噉食精氣。亦名冬瓜鬼。如是惡眾生。菩薩亦皆隨順。是故名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乃至地獄。悉皆徧入。此神是南方天王。領二部眾。一名鳩槃荼。二名薜茘鬼。此鳩槃荼。陰囊大如冬瓜。若行乃擎置肩上。坐時即踞之而坐。明愛染貪求猶如餓鬼。大悲菩薩。盡興隨行。斷一切貪求故(主方便波羅蜜)。

  第八真如相迴向。乾闥婆王。此云尋香。有香氣處。以作娛樂。而求其食。表真如相位菩薩。常以真如法界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無染之香。娛樂眾生。令其愛樂故。於中十王。明願波羅蜜中十波羅蜜。第九無縛無著解脫迴向。託事於月天子。表力波羅蜜。以無縛無著法性虗空智慧。照燭眾生。淨煩惱熱。得法清涼故。

  第十入法界無量迴向。以日天子託事表之。明十迴向中智波羅蜜。如日處空。下照萬有。其位益上。其功益下。像此位菩薩其智甚高。其行彌下。徹至人天神鬼外道邪行畜生地獄。盡同其行。猶如日月。其形在上。其功在下。善惡俱照故。已上十王。配十迴向中十波羅蜜竟。如十住十行十迴向乃至十地。一一位中波羅蜜。各隨當位。取意即得。一例取之。即不知其趣。如是日月天子。皆表十迴向。成大悲願行之門。明悲智無依。常以法空為體。隨根普照。無有所為。任無功之智日。稱萬有而成益。

世主妙嚴品十地法門

十住十行寄表如神。十迴向位寄表如王。於此十地寄表如天。明其進修。漸漸慣習殊勝。此天名妙高天。其山在大海中。出水高八億由旬。入水深八億由旬。四寶合成。北面黃金。南西琉璃。西面水晶。東面白銀。形如腰鼓。上有四層級。四天王各隨方所居四面。其山頂上四埵。埵列八天王。各有部眾。中頂帝釋居。眾寶所莊嚴。以是名妙高。亦名妙峯山。亦名忉利天。此云能主天。由帝釋能為天主也。下有七重海。重別金山圍遶。迦樓羅速飛七日方始達。金山有天居。皆四天王所攝。其上三十三天。所有天身。長一由旬。衣長二由旬。廣一由旬。重六銖。壽一千歲。一日一夜。同此人間一百年。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已上依俱舍三法等論說。此天王有五種名。一名能主。一名釋提桓。一名憍尸迦。一名天帝釋。一名因陀羅天。此名天主。具云釋迦因陀羅。釋迦者。此名百也。為先因百度設無遮齋。得作天主。此配歡喜地中檀波羅蜜。此位菩薩。對治觀行。苦空無常世法非實。皆從十二緣生。本無體相。成於捨法身命財等。如是於諸佛法。信順修行。且治欲界麤慳恡業。行檀波羅蜜。於十二緣生。未善了知。六地菩薩。方明十二緣法。如鍊真金數數入火喻。明對治慳障。

  第二復有無量須夜摩天王。表離垢地。為此天離地際故。依空而居。有眾妙樂也。像此位菩薩戒波羅蜜增勝。有法樂。以法身為戒體故。漸增進。離前地世間繫故。初地檀度為勝。此位上上十善淨戒為勝。名為離垢。初地須彌之頂。世界與人連。寄同世間。此位以空居。寄同出世間。故名離垢。初地喻鍊真金。未云加藥。但數數入火。轉轉明淨。此地鍊真金。加以礬石。轉令明淨。以戒為礬石故。夜摩天此云時分天也。為此天無日月。天光自相照。不分晝夜。但蓮華開合。知其晝夜時分故。此天身長二由旬。衣長四由旬。廣二由旬。衣重三銖。壽二千歲。日月歲數與前天倍。此位修上上十善戒。治欲界現行麤惑習氣。三地修九次第定。方無三界煩惱。生如來家。同如來性。

  第三復有不可思議兜率天王。此名知足天。佛地論云。最後身菩薩。於此教化。如瓔珞本業經。十一地等覺地。始名一生補處。方名最後身。配在第三禪。此知足天。為最後身菩薩在中者。皆是如來隨時方便設法利生。不可定也。前位明以上上十善淨戒。離欲界現行麤惑垢故。此位菩薩。以九次第定。淨色界無色界并欲界心習。得出三界心。作鍊金喻。善巧鍊之。不失銖兩。轉轉明淨。明以九次第定鍊之。以法眼觀之。以行加之。無虧本法。但轉明淨。欲界修定。以治欲障。上界修慧。以治定障。如是對治。隨順法行。方便利生無所染著。名發光地。以忍波羅蜜為體。此天身長四由旬。衣長八由旬。廣四由旬。壽四千歲。日月歲數皆與前天倍。此知足天。當修三法。得生其中。所謂戒定慧。若但修戒施。即生餘天。若一乘法中。其事不爾。以智徧周。以為天體故。

  第四化樂天王。表燄慧地菩薩。像此天處。常以變化以悅自樂。亦名樂變化天。心外無境。從心變故。此天王眾有十天王。皆是精進波羅蜜中十波羅蜜。常以精進波羅蜜為體。此位作鍊真金作莊嚴具喻精進明修三十七助道之觀。對治三界邪業習故。此天身長八由旬。衣長十六由旬。廣八由旬。壽八千歲。日月歲數與前天倍。衣重一銖。食甘露味。

  第五復有無數他化自在天王。託事表難勝地。為此天在欲界頂。明菩薩欲境難超故。故曰難勝地。此位菩薩。常以禪波羅蜜。以為觀體。魔王波旬居此天中。修十諦觀。即為菩薩位。不修觀者是魔眷屬。又此天名他化自在。以他變化以為自樂。像此位菩薩。常教化眾生。令他得樂以為己樂。此天身長十六由旬。衣長三十二由旬。壽命歲月。悉與前倍。

  第六復有不可數大梵天王。明現前地。以初禪是色界。無女人生。無欲界染故。依佛地論云。離欲寂靜故名梵身。又依長阿含云。梵眾中以梵音語故。故名為梵。又尸棄者。或云持髻。或云螺髻或云火頂。以火災至此天故。修得初禪者。得生此天。此天王。於梵眾中發大梵音。諸天各自謂言。唯共我語。於大千界最得自在。顏如童子。身如白銀色。長半由旬。衣如金色。無男子形。禪悅為食。壽命一劫。於中有十大梵王。明般若波羅蜜中十波羅蜜。

  第七復有無量光音天王。明遠行地。此二禪天。初禪滅憂。二禪滅苦。明此位菩薩在七地。諸行已終。大悲圓滿。四攝四無量十波羅蜜。三十七助道法。常在現行。自苦已無。常度他苦。染淨二障。此位通過。譬如真金飾以眾妙雜寶轉更殊勝。明以法身為金體。悲智萬行圓滿為眾妙寶。互為莊嚴。常以行網教光。普化一切眾生故。故像此天。已滅憂苦以心淨故。出語口中光生。此有十大光音天。以明方便波羅蜜。此天身長二由旬。壽二劫。此天水災至。

  第八復有無量徧淨天。明不動地菩薩。明此天憂苦已無唯有禪悅。像此位菩薩功用已終唯有法悅。法悅習氣。十地始無。此天風災至。為有禪悅喜動其性。像此位菩薩無功智現前。猶有無生法樂智淨習氣第九復有無量廣果天。明善慧地。為此第四禪無出入息三災不及。又此十天。皆以寂靜法門而作宮殿。表九地善慧莊嚴。以百千阿僧祇陀羅尼門法寶宮殿。教化眾生。能以一箇言音。為一切眾生說種種法。無心意識。像此天無思意識能為語言。此天無下界意識。有色界意識。乃至非想天皆有微識。若識想盡。即非三界業收故。於中有十天王。明力波羅蜜中十波羅蜜。此天身衣及壽。與前天皆倍。明此位菩薩常以法宮而為安止。以福德廣大。名為廣果天。

  第十大自在天王。表第十法雲地。明此位無相智成。如菩薩本業瓔珞經云。十地之中心色二習一時總盡。十一地方心境二緣中。得無礙自在。從八地至十地。於十一地普賢門。猶未自在。如十定品中。求覓普賢不見者是。又智度論云。第九天外。更別有十地菩薩天。名摩醯首羅。此天有八臂三目。騎白牛。一念知三千大千世界雨滴之數。此是引進菩薩。方便設法。託事表法。及攝化境界漸增勝故。一乘法界理事同參。一微塵內諸佛國土。人天同處。身塵毛孔如影相入。修真之者。須當如實而。知莫隨化相應。

如來現相品

自此現相品。至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毗盧遮那品。此五品經。總是答前三十七問。明舉果勸修分。

普賢三昧品

理智無邊。名之為普。智隨根益。稱之曰賢。三之云正。昧之云定。亦云正受。為正定不亂能受諸法憶持簡擇。故名正受。為普賢為佛紹法界大智之家。諸佛萬行徧周之長子。善簡眾法。令眾生迷解。故須入定。然普賢菩薩。體無定亂。以示法則。故須如是。明普賢菩薩。常在三昧。靜亂總真。然教化眾生故。明初入法須加定業。一萬諸龍。寄位是凡。表凡夫有得入者故。若有人言。此經非是凡夫境界。是菩薩修行。是人當知滅佛知見。破滅正法。令其正教世不流通。令其世間正見不生。斷滅佛種。諸有智者不應如是。不勸修行。設行不得。不失善種。猶成來世積習勝緣故。此三昧。以法界根本智為體。以差別智為用。又以法界根本智為體。隨眾生行為用。又以入三昧為體。出定為用。又以無入無出為體。入出俱為用。又以入出俱為體。大要言之。且以為化眾生法則。以入定明體。後從定起。顯示十種定名是用。於十箇定名中。總以法界無依住智性為體。此體亦名首楞嚴定。與不可說一切諸三昧諸智慧門為體。如經云。世界海漩無不隨入者。海者廣大義。漩者甚深義。明此三昧體用廣大甚深無盡。諸佛菩薩及一切十方六道眾生中。行皆徧故。

世界成就品

今釋此品。為明世界海。依住形相。苦樂淨穢。皆是眾生。自業果報之所莊嚴。不從他有。佛菩薩世界海。依不思議變化力之所成就。故名世界成就品。令始發心者知眾生界。廣大等法界虗空界。如影相入。重重無盡。依住各別。佛菩薩行悉充滿故。令始發心菩薩。知諸佛菩薩境界海眾生境界一異不可得故。隨眾生自業轉變。故剎海轉變。隨自業成壞。故剎海成壞。若不說眾生界法界佛界菩薩境界虗空界無二無盡如影重重依住者。所有發心者。設不入二乘道。修菩薩行。但得權教菩薩。心常染淨而有限礙。不入佛境界。有自佛他佛及以國剎分劑。有往來所依處故。如三乘中所說淨土在於他方。菩薩願生其中是也。說此品者。意欲令初發菩提心者。知眾生境界諸佛境界廣大之相重重無礙。令現在未來發菩提心者識佛所行。眾生業海無際。如來以普賢行普濟。以法性理智無礙。從初發心。興大願雲。悲智普覆。以波羅蜜海。無剎不現其身。無行不同其事。塵毫內剎。影現重重。平等智身。莫不隨入。令學者倣之趣求不謬。此乃如大王路。法爾常然。更有異求。偏僻不當也。

華藏世界品

將釋此品。略作十門分別。一釋品來意。二釋品名目。三釋華藏世界海因何報得。四釋華藏世界形狀安立。五配華藏世界。安立屬因。六釋華藏世界海純雜無礙。七釋華藏世界海圓攝三世業境。八釋華藏世界本空出生所緣。九明華藏世界因何得隱現自在。十隨文釋義。三釋華藏世界因何報得者。以從初信心。至於八地已來。恒以大志願力持。令其不退菩提諸波羅蜜海。教化饒益一切眾生。至於八地。任利無功。當知風輪。是大願波羅蜜所成報故。眾生世間。妄想業風所持。如來世間。以大願力智風能持諸境。為以智能隨願。願能成智。還以大願法身大智之所報。成風輪之體。若不以法身。一切諸行總有為故。若無至願。法身無性。不能自成。何況成他。以此三事為緣。方堪利生。不滯空有。進修功熟。任利無功。且取初因大願為首。令持萬境。總以大願智風以為持境。如是華藏世界所有莊嚴。總是風輪上持諸境。由諸福行本從願生。還將本因以持諸果。以此用願波羅蜜。能成一切諸波羅蜜海。以本因如此。故因果相持。一切莊嚴。以願波羅蜜互體相參。能持其上諸行。報得一切莊嚴。蓮華藏體。是法身隨行無依住智體之所報得。宮殿。總大悲含育之所報得。樓閣。即是智照觀根順悲濟物之所報得。其地金剛。平等自性法身之所報得。但是諸莊嚴中所有金剛為莊嚴者。皆法身隨行之報。但是摩尼莊嚴。皆法身成戒體隨行報得。金剛輪圍山。即是大悲戒防護之業之所報得。眾華莊嚴者。萬行利生開敷眾善之所報得。寶樹莊嚴者。建行利生覆蔭含識之所報得。略而言之。且復如是。廣說報業所因。不可具悉。夫報不虗得。皆有所因。若不知因。云何修果。六釋華藏世界純雜無礙者。為佛所行之行徧法界眾生界故。既是行徧。所得依果亦徧。但業不相應者。同住居而不見。猶如靈神及諸鬼趣。與人同處。人不能見。如經云。譬如人身。常有二天隨逐。天常見人。人不見天。此經為佛行周徧依正亦徧。不同三乘推淨土於餘方。而致去來自他之相。為彼小心根劣者。且如是設教網故。畢竟求大菩提心者。還須歸此不二之門。興徧周法界之行願也。七明華藏世界圓攝三世業境者。明此教法一念三世故。一念者為無念也。無念即無三世古今等法。以明法身無念一切眾生妄念三世多劫之法不離無念之中。以是義故。此華藏世界。所有莊嚴境界。能現諸佛業。眾生三世所行行業因果。總現其中。或過去業。現未來中。或未來業。現過去中。或過去未來業。現現在中。或現在業。現過去未來中。如百千明鏡俱懸。四面前後。影像互相徹故。為法界之體性無時故。妄計三世之業。頓現無時法中。是故經言智入三世而無來往。八釋佛國本空何為華藏世界出生所緣。一為明二乘雖得解脫三界麤業。無有福智。不利眾生。滯於涅槃。二為三乘菩薩。有樂生淨土。淨相常存。障法性如理。染淨當情。知見不普。情存淨土。不得自在。不如此法。隱現自在。為利眾生。顯勝福德故。即具相萬差。光明顯照。若令眾生情無取著。如幻雲散一物便無。無有所得存其繫故。三為怖一切法空眾生。為法空無相之理。謂言斷見。空無福智。不樂觀空。樂取相縛。隨境存業。不能解脫者。所現福德依正果故。令觀空法。空却無明。成福德業。四總為一切三乘及一切凡夫。現廣大願行。福智境界量度樣式。令其倣學不偏執故。經云。諸佛國土如虗空。無等無生無有相。為利眾生普嚴淨。本願力故住其中。九明華藏世界因何得隱現自在者。為從一切法空之理。隨智現故。得隱現自在。世間龍鬼具有三毒。猶能隱現。何況法空。空諸三毒。純清淨智。不能隱現自在。如善財入彌勒樓閣。以三昧力。具見眾莊嚴。從三昧起忽然不見。一相都無。善財白言此莊嚴何處去。彌勒答言從來處去。曰從何處來。曰從菩薩智慧神通來。依菩薩智慧神力而住。無有去處。亦無住處。非集非常。遠離一切。又如幻師作諸幻事。無所從來。無所至去。雖無來去。以幻力故分明可見。彼莊嚴事亦復如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雖無來去。然以慣習不可思議幻智力故。及往昔大願力故。如是顯現。華藏世界亦復如是。以如來大願智力法性自體空無性力。隱現自在。若隨法性萬相都無。隨願智力。眾相隨現。隱現隨緣。都無作者。但以理智法爾自具不思議功不思議變。無能作者。自在隱現。凡夫執著。用作無明。執障既無。智用自在。順法身。萬象俱寂。隨智用。萬象俱生。隨大悲。常居生死。但隨理智。生死恒真。以此三事。隱顯萬端。不離一真之智。化儀百變。

毗盧遮那品

此第二會。

  前之五品。以舉現世毗盧遮那佛果。恐不成信。何以然者。為古無舊迹。今何所來。以此引古證今。明道不謬。成其信者。不狐疑故。問曰。古佛今佛。為一為異。答曰。為一為異。何以然者。為法身智身。九十七大人之相。大慈大悲。智慧解脫。是一。各各眾生。發心成佛。是異。又無量三世諸佛。皆同一念成佛無前後際。是一。然亦不壞一念中。見無量眾生三世劫量。是異。文中有四佛出世。總明毗盧遮那一號。各隨世間應緣名異。非是佛名號有異。世間一切名號皆是諸佛名。為如來德徧一切法故。猶如虗空徧含眾法。無不淨故。一切眾生名。入佛名號。無不淨故。問曰。此中一種是人。非天龍神。何得業報神通衣服飲食隨念而至。又所居高勝。依報寶嚴。以何業故。報得如是。答曰。為因廣大故業報廣大。為因高勝故業報所居高勝。問曰。何者是因廣大高勝。答曰。為於往因。於此毗盧遮那法界智體用無依住門性清淨法。而生信心。修信解力。常信自他凡聖一體。無所依住。無我無我所。心境平等。無二相故。無我所故。一切凡聖本唯法界。無造作性。無生滅性。依真而住。住無所住。與一切諸佛眾生。同住性真法界。所有分別。是一切諸佛本不動智。凡聖一真。共同此智。全信自心是佛種智及一切智故。不於心外別有信佛之心。亦不於自心之內見自心有佛相故。信如斯法。以此信因高勝廣大。獲得如斯勝妙依正果報故。問曰。何故此佛蓮華化現出興。釋迦佛母胎出現。答曰隨根所見母胎出現。惟劣解眾生自根見爾。如離世間品云。為劣解眾生。母胎出爾。應大根眾生。皆見蓮華出現也。此第二會六品經明菩薩信心門。在普光明殿。以果成信。信自己心是佛。此一段約有六法。一佛名號品。令信心者信佛名號徧一切世間名。知名性離故。二四聖諦品。令信心者自信一切世間苦諦即聖諦。不別求故。三光明覺品。令信心者。自以自心光明。覺照一切世間無盡大千世界。總佛境界。心境合一。內外見亡。還以東方為首。光至東方十三千大千世界百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十重。倍倍周迴。十方圓照。身心一性。無礙徧周。同佛境界。如是觀察。然後以無作方便定印之。入十住初心。生如來智慧家。為如來智慧法王真子。一如光明所照。不可作佛光明自無其分。須當自以心光如佛光。開覺其心。圓照法界。四問明品。令信心者明所信之法門。五淨行品。令信心者。迴無始妄念。以成智海無生滅性。六賢首品。令信心者。信佛神力。通化無邊。得大自在。及信心之福。信此六法。觀行相應。名為信心。初會是舉佛果勸修。信諸佛所得。此第二會一會。以果成信。信自心是佛。與果佛不異故。十方世界。無有一名非佛名者。名體性自解脫故。但隨眾生所聞不同。此明佛名號徧周。即明於一切名無所著故。大意令眾生。達自根本無明。本唯如來根本大智。令諸眾生頓識本故。頓作佛故。下舉十箇根本不動智佛。以成十信。舉十箇月佛。同號之為月。以成十住。明創契法身本智。心得清涼。明此位菩薩。契理惑亡。得法性智清涼故。十行位中。以十箇眼佛。同號之為眼。為明十行。以智知根。利生攝益。故佛號為眼。十迴向中。以十箇妙佛。同號之為妙。為明十迴向位中菩薩。進修漸熟。妙智現前。故佛號為妙。十地同妙。已上從十信中。自信自心分別之智。與一切諸佛根本不動智。本來是一。以成信心。心外見法。不成信心也。故一切諸法。總名佛號。為一切諸法及以名言。自體性離故。一切法自體性離。即法界性。法界性即佛號也。是故一切法及名言。皆是佛號故。為如來稱。此一切自性離之法。以成佛故。文殊師利。即是自心善簡擇無相妙慧。覺首目首等菩薩。即是自心隨信解中所見理智。如是三乘之人未迴心者。定當不信。何以故。為立三阿僧祇劫後當得佛故。為直認自身及心總是凡夫。但言佛有不動智等。不自信自心是根本不動智佛。以是義故。法界乘中。以根本智為信心。此經信心。應當如是直信自心分別之性是法界性中根本不動智佛。金色世界。是自心無染之理。文殊師利。是自心善簡擇妙慧。覺首目首等菩薩是隨信心中理智現前。以信因中契諸佛果法。分毫不謬。方成信心。從此信已。以定慧進修。經歷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日月歲劫時分無遷。法界如本。不動智佛如舊。因果不遷。時劫不改。方成信也。若立僧祇。定是凡夫。凡聖二途。時劫移改。心外有佛。不成信心。即世間人情量。直是生死長流。常隨見網。何太苦哉。以此如今第二會及初會。明始成正覺如來出現。後三十二品。又著如來出現品。明始終信進修行者。與三世佛一時出現。明法界總一時故。如持寶鏡普臨眾像。頓照顯現無前後時故。明於法界根本佛智境界中頓現眾法。不可將情量度量作前後解故。一依彌勒樓閣中境界。初會中始成正覺佛。是舉果勸修佛。出現品中佛。是明諸菩薩進修五位因果行終佛。與信位中不動智佛相對故。又此五位中修行。位位各有佛果。三乘教中。前位向後位。但有菩薩果。非佛果也。如下文殊師利所說佛號。即此當品及通一部。總為信心。總信五位中因果。心無滯礙。方可以行修行。譬如有人。過五百由旬嶮道。先知通塞。然後行往。喻如十信菩薩。於信心之中。先知五位進修通塞。預以願行防之。以信自心分別之性本是一切諸佛不動智體。用防那見。外取他境故。以隨位妄識散動。障真智故。以是義故。十信之心。總通五位。悉皆成信。今此一部之經。頓舉五位因果。諸佛果門。總成信也。從總信已。入位修行。方始不迷理智。如人造食。五味一時頓熟方始食之。從初食時。五味同食。乃至食竟。其味不離五也。明五位因果。十信總明。時亦不移。畢竟佛果。不離初信之法。如依樣畫像等。問曰。一切眾生。本有不動智。何故不自應真常淨。何故隨染。答曰。一切眾生。以此智故。而生三界者。為智無性。不能自知是智非智善惡苦樂等法。為智體無性。但隨緣現。如空谷響應物成音。無性之智。但應緣分別。以分別故癡愛隨起。因癡愛故即我所病生。有我所故自他執業便起。固執取故號曰未那。以未那執取故名之為識。因識種子生死相續。以生死故眾苦無量。方求不苦之道。迷不知苦者。不能發心。知苦求真者。還是本智。會苦緣故方能知苦。不會苦緣不能知苦。知苦緣故。方能發心求無上道。有種性菩薩發心信解種強者。雖受人天樂果。亦能發心求無上道。是故因智隨迷。因智隨悟。是故如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正隨迷時名之為識。正隨悟時名之為智。在纏名識。在覺為智。識之與智。本無自名。但隨迷悟而立其名故。不可計常計斷名也。此智之與識。但隨迷悟立名。若覓始終如空中求迹。如影中求人。如身中求我。依住所在。終不可得故新長短處所之相也。如此無明及智。無有始終。若得菩提時。無明不滅。何以故。為本無故。更無有滅。若隨無明時。不動智亦不滅。為本無故。亦更無有滅。但為隨色聲香所取緣。名為無明。但為知苦發心緣。名之為智。但隨緣名之為有故。體無本末也。如空谷響。思之可見。

佛名號品

問曰。以東方表法。況喻十信初首。如金位在西方。何故東方為金色世界。以表法身為金色。顯根本智為不動智。答曰。此問甚彰道理。如經所說。以信心為胎。至十住之位。名初生佛家。今以東方為金色世界者。明金。正月胞。二月胎。三月成形。四月生於巳。五月養於午。六月冠帶於未。七月相。八月王。明十信如胎。故以東方金胎表之。如金色世界。此是舉十信初因。如南方妙色世界。西方蓮華色世界等。是十信進修之勝用。云結跏趺坐者。以會世間眾緣為一法界。名之為結。以一法而稱多緣。名之為跏。又結跏趺坐者。是安靜不動威儀之相故。經云南方。表法中南為正。為日。為明。為虗無。為離中虗故。善財入道進修。即南巡諸友。表南方為正。為日。為明。為虗無之理。是故禮佛。皆云南無。明南方虗無也。法界品。是此一部經之大體。一切凡聖之本源。初會信佛果。即以如來并普賢為首。明已成佛果及已行之果。生信。今以入自己入信修行門。即以文殊師利及如來名號并四諦法門。為所信之因果。即明以妙慧法門。及名言而修學。問曰。何故如來不自說其教。何用放光令菩薩說。答曰。如來意。令當位菩薩說當位法門。令修學者。知分劑易解故。文殊常與一切諸佛及一切眾生。作信心之因。成妙慧之本母。普賢菩薩常與一切諸佛眾生。作修行之因。以此二人。成就菩提無作智果大悲之海。令二人自相對問。說如來出現品。明是修行者。因果始終圓滿。前後因果。性果智果行果。相徹一體。令後學者易解故。

四聖諦品

諦者實義也。明如來說四種實義。令諸眾生起信解故。問曰。何故不說多。但云四。答曰。此四種諦義。總攝多故。為明一切世間不離苦集。一切出世間不離滅道。滅盡諸苦名為滅諦。滅盡涅槃名為道諦。三乘涅槃皆有可得。此大涅槃無餘可得。名為道諦。以二乘趣寂菩薩多生淨土。又推淨土在餘他方。又云菩薩留惑潤生故。若不故留煩惱。還應必有涅槃可證。或有他方淨土可生。是故三乘涅槃。皆有可得。又閻浮提成正覺佛。木樹草座。是化佛。上方摩醯首羅天。紅蓮華上佛。是實報。皆有欣厭故。是故。三乘四諦。厭苦集。欣滅道。名四諦法輪。此一乘經。言四聖諦者。是其實義。何以故。達苦性真。無欣厭故。無有他方別佛剎別淨土故。無有染淨涅槃生死有欣厭所修道故。所修道者。住如法住。修如法道。不厭不著。不欣不取。一如法界。無去來性。無住處性。身塵毛孔。心之及境。皆稱法性。如是信解。如是修道。以是義故。一乘四聖諦。三乘四諦。各各差別。各有信解。如來依根方便設教。皆非凡夫能立。如法華經。為聲聞人說四諦法。為緣覺人說十二因緣。為諸菩薩說六波羅蜜。亦是如來隨時之說。大要總言。此四聖諦十二緣生法門。但一切諸聖一切凡夫。起信樂佛法心。道未滿者。皆從初心觀自他苦。故發菩提心。樂求道法。但依大小勝劣不同。四諦十二緣各別。但一切世間法四諦義無不該通。如纓絡經。立九乘法門者。一聲聞聲聞乘。二聲聞。緣覺乘。三聲聞。菩薩乘。如是三乘中。各有三通。為九通。此法界不思議乘。於解脫道中。總有十乘。皆得究竟無三界苦。諸餘道門。皆是人天世間生滅之法。設得少樂。終竟不離苦本。三乘雖得出三界。其道未真。未是佛果乘故。

光明覺品

一切處文殊師利。同時說頌。明信心者。從初自信如是十色世界。十智如來。十首菩薩。總是自己果行。法性大智。萬行徧周。以成信故。從此修行。經歷五位。不離此也。是故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發心先心難。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初發以為天人師。超勝聲聞及緣覺。此明從凡入信心者難故。為凡夫總自認是凡夫。不肯認自心是不動智故。是故入十信難。明十信心成就。任運至十住。初發心住。乃至究竟佛果故。如三乘中。修十信心。經十千劫。此教中。為以根本智法界為教體。但以才堪見實。即得不論劫量。如覺城二千之眾。善財為首者。是路上發心。六千比丘之眾。亦皆是智慧猛利。人類精奇。一聞多曉悟。謙恕仁慈。專求大道。以利含生。皆是一生信滿發心入位人也。若不信自心元是不動智佛者。即永劫飄淪。何能利人濟物。如經所說。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是故發心有二種。一修信解發心。但修十信解故。即如前十智如來十首菩薩是。二信滿發心。十住位初名初發心住故。即十慧菩薩十箇月佛。是其因果也。問曰。何故成十信門。皆文殊師利說法。答曰。為明文殊是十方諸佛妙慧。善簡擇正邪。正邪既定。方以行修行。即名普賢行也。明文殊師利是童子菩薩。以因創發啟蒙。入信之首。故因行成名也。

菩薩問明品

此問明品。即是明十信心者。正修行之行。及斷疑故。文殊善問世間善惡因果不相知業。能成就善惡因果。覺首菩薩便以法不相知。以真理答。但為迷真。自作業爾。知真者。但以全業是真。為明覺此隨流生死業體。本性恒真。而無流轉。眼耳鼻舌身意。恒如法知。非流轉生死性故。亦不虗妄。亦無真實。但為無貪瞋癡愛。真智慧故。名之為真。故說如斯法利眾生。為以此當體無明諸業因果上。自覺覺他。令知法界自性真理。真妄兩亡。名為覺首。以信此法初。名為首也。明十信初心。全信自身眼耳鼻舌身意。及以一切眾生。全體真妄兩亡。唯佛智海故。故以不動智佛十智如來。為十信位中自己果。金色世界。妙色世界。蓮華色世界等。十色世界。是十信之中所信理。文殊師利覺首財首等。十菩薩眾。是十信行。問曰。何故頌初云。文殊法常爾。答曰。為文殊是諸佛之慧。不動智是體。文殊是用。以將此一切諸佛一切眾生根本智之體用門。與一切信心者。作因果體用故。使依本故。迄至究竟果滿。與因不異。無二性故。方名初發心。畢竟心。二種不別。明此十信心難發難信難入。聞之者皆云。我是凡夫。何猶可得。是故佛設少分信者。即贊神通道力。是故當知。且須如是正信。方始以正信正見法力。加行如法進修。世界名金色者。明金胎二月。表十信為聖胎故。佛號不動智者。為無明本空。無體可動。名不動智。但應境知法。應器知根。如響應聲。無有處所形體可得。名之為智。無可取捨。名為不動。三配當位因果者。以妙慧善揀擇法顯智。故以妙慧為因。不動智為果。若以慧由智起。即以不動智為因。妙慧文殊為果。或智之與慧。總因總果。明體用一真。無二法故。亦智之與慧。總非因非果。為體無本末依住所得故。此是性法界自在知見。非如世間因果比對可得故。此文殊師利不動智佛。初起信心。即從此起。乃至信終。亦不離之。迄至自行圓滿。示成正覺。亦不離之。故以佛智慧。示悟眾生。令眾生入佛知見。佛知見者。文殊師利妙慧不動智佛是。此是凡聖等共有之。佛示凡夫。使令悟入。

淨行品

此品以本淨智。問其妙慧。說一百四十淨願。用淨信等六位中染淨無明。七地法執現行。十地已來法執習氣佛地二愚。一時總淨。於此信心之中。不令偏執。以願防之。使令寂用無礙。以此諸佛本淨智妙慧門。說一百四十大願。以防染淨二障。故以六位上通信。并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隨位修道上煩惱皆因身見邊見。二見有二十。總有一百四十。為防此障。起一百四十願。令此進修者。從初信心。理事圓融。使信心者。達其願體。無虧自心根本淨智妙擇之慧。動寂俱真。不偏修故。由是義故。信心之上法性悲智妙慧萬行。總依佛有而為進修。不得別有。若離佛別有自法者。不成信心。不成十種勝解。不成修行。設苦行精勤。是邪精進。

賢首品

信心有二。一三乘。二一乘。如起信論。有三種發心。一信成就發心。經一萬劫。善根相續。方至不退。二者解行發心。以佛菩薩教令發心。或自有大悲。或以正法欲滅。護正法發心。論云。如是信心成就得入正定聚。畢竟不退。名住如來種中正因。已前二種。是不退發心。三證發心者。若有眾生善根微少。久遠已來。煩惱深厚。雖值佛亦得供養。然起人天種子或二乘種子。設求大乘。根則不定。或進或退。大意依他發心。或以二乘教令發心。解行不實。有得有證。有捨有取。總住退位。二一乘發心。如此經十信發心。初發心時。以初會中如來始成正覺之果普賢菩薩。法界微塵毛孔。重重無盡。隨根本智行果。而起信心。信自心佛智。與古今三世諸佛同一體用。分毫不差。方名為信發心。從此信心。以佛名號品。明所信十方示成正覺佛果之號徧周。四聖諦品。明三世諸佛所說法門徧眾生界。光明覺品。明如來智慧光明境界。徧照法界。無有盡極。令發信心者。以觀觀之。令心廣博如佛境故。菩薩問明品。明十信心菩薩十種所行之法。是自己所修之行。淨行品。一百四十大願。即是十信心位所發大願。成大悲門。具普賢行賢首品。明十信心所欣佛果功德。無有盡極。明初發十信心。誦持此品功德。勝過供養十佛剎微塵數佛。經於一劫。何況隨其解行而以修治。如此經十住初心。纔發心時。法爾身徧十方。示成正覺。大意明此經發十信心。但以法界不思議乘。一切智乘。而發其心。不依佛不依佛法。不依菩薩法。不依聲聞法獨覺法。不依世間法。不依出世間法而發其心。但無所依發菩提心。但以一切智發菩提。不如三乘依倚物故發菩提心。不依三祇劫後有佛果故發菩提心。不依現在三世有佛果故發菩提心。以是義故。入此信者。皆無有退故。設習氣未淳熟者。暫時念退。信及住位。一住不退。為正信自己身心。總是法界佛。無自他性故。以十方諸佛智身如影。所言如響。如是信解當得成佛。我今信者亦如是知。如是信解云何有退。全身全心一切境界。總是法界一真法身。體用理智。住在何所。退至何處。若也身心有所依住。放却依處。即有退失。自了身心。本無依住。本無所得。一切語言分別。如空中響。應無作緣。任物成聲。本無依住。了如斯法而生信解。即無退轉。有所依法而發心者。放却所得所依著處。即有退轉。是故起信論云。證發心者。多住退位。為有所得可證故。是故乘此不思議乘一切智無依住乘。發菩提心。一往不退。若有退者。只為信心不成故。於佛教法及如來所乘。有所得故。有取捨故。未成信故。不入信流。

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簡要卷之三

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簡要卷之四

唐滄州長者李通玄合論

    明溫陵長者李 贄簡要

    明吳興後學董廣[目*署]閱正

昇須彌山頂品

此第三會。

  此十住中。有六品經。一昇須彌頂品。二頂上偈贊品。三十住品。四梵行品。五發心功德品。六明法品。如是六品。共成十住法門。

須彌頂上偈讚品

此品名為偈讚品。明古今諸佛同會此智殿悲宮。自身是未來之佛。與古佛道合故。云從百佛剎微塵數國土外諸世界中來者。迷云國土之外。迷解云來。但以迷無明暗障廣多。比之世界塵數。悟之解行廣多。亦比之如世界之塵。智慧與無明相似。但只隔迷悟故。故此十住。入真見道初心。與後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為正覺之果。如人百歲。以初生為長故。人生十子。初生為長。

十住品

十住者。生諸佛大智慧中住。入此位。永不退還故。名之為住。雖十種對治。不同三乘權教。約劣解眾生。存世間三世之性。說佛果在三僧祇之外。如龍女剎那成佛。善財一生取佛果。法界無性無生為一生。非延促生故。為法界體。無情量延促長短去來今故。諸有信者。應如是知。如今成佛。與過去未來一切諸佛。一時成佛。以法界智體無別時故。如一滴之水。入大海中。便同大海。無新舊水故。故去情方見。非識心知。如三乘中十住菩薩。猶受三界分段生死。分學生空觀。對治闡提不信障。又如三乘中地前三賢菩薩。得伏忍。十地與佛地。得寂滅忍。又望勝鬘經。羅漢辟支佛淨土菩薩。總是伏忍。以不識無明住地煩惱故。猶不識云何名斷煩惱。但伏現行不起。得三種意生身。受三界外變易生死。如是菩薩。為行六波羅蜜。得六神通。福德神通。並勝人天。唯非修佛果法界門故。是門外三車草菴。三種意生身者。一二三地名三摩跋提樂法意生身。四五六地名覺法自性意生身。七八九十地名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如此一乘教。都無如上三乘之趣。以為根本無明住地煩惱。便為一切諸佛不動智。一切眾生皆自有之。只為智體無性無依。不能自了會緣方了。云何會緣。會緣有三種。一會苦緣。遇苦方能發心。二會樂緣。久處人天。內心明慧。達世樂果無常。方始求真。三見佛及一乘菩薩。而能發心求佛種智。以會三緣近正善知友。而能自覺無明本是佛智也。三乘同然。只為意樂淺深各別。因本智而生信。約本智而悟入。不離本智。故於初發心住。即五位齊周。雖列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行位法門。進修軌度。如王寶印。一印無差。以一心大智之印。印無始三世。總在一時。無邊諸法。智印咸徧。以智等諸佛故。以智等眾生心故。以智等諸法故。以智無中邊表裏三世長短近遠故。為智過虗空量故。如世虗空。無所了知。如無分別智虗空一念。而能分別過虗空等法門。是故經言。一切虗空猶可量。諸佛說法不可量。以是發心之初。住佛種智家。纔發心時。即於十方現身成佛。文殊師利菩薩頌云。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明知三乘三祇出世成佛。是權方便教。此教約實法。不說以願力成佛等事。設以願力成行。還以約實成佛。不說以願力蹔成故。是故起信進修行者。於大智境界。莫作三世近遠延促之見。違智境界故。失本大智之境。逐情識故。隨相轉故。如此五位斷惑次第。如空無時。如圓鏡頓照。如摩尼寶能同眾色。如一滴之水入大海中。等同無二。以大智慧之圓鏡。普印諸作。莫不皆成。無作用之大用故。無三世之一時故。無量方便三昧者。明情識昧。正智自明。如色界無色界三昧。皆以息想慮而得之。聲聞緣覺三昧。修厭患觀而對治。樂觀空而滅悲智。權教菩薩。樂觀空而行六度。離苦本而生淨國。設有住此界者。言留惑而化眾生。皆非法爾合然。以此義故。此方便三昧。為一切眾生迷法界體用。便將根本定體。淨所妄情。名為方便。非是別於真外。別有假安立之定。名為方便也。譬如水清寶能清濁水為珠淨緣。現本淨水。非是珠能作得淨水。方便三昧亦復如是。為以萬法無作本自淨緣。現得本自無作智慧力故。故名方便。若天人外道三乘所有因果。皆有所作。以此所生。皆有處所。皆有果報廣狹淨穢差別等事。於此佛華嚴一乘法門。無住無作。所有其生。任無依智。無依止心智幻生身。稱真法界。於一切眾生前對現色身。其體相無來無去。亦不作神通變化之事。雖然普現三世一切業果在剎那之中。然亦不住三世遠近及剎那之見。所作三昧智慧一切願行。總是任理智之運。為非有作有修欣厭之法也。十行之中。云萬佛剎微塵。十迴向位中。云百萬佛剎微塵。為對迷時。即不可說剎塵煩惱。對悟時。即不可說剎塵佛國及佛智慧也。

梵行品

梵者淨也。以其淨行。利眾生故。常居世間。行一切行。化利眾生。無行可得。則無行不淨。是故名為梵行也。住佛無所住之門。故還行無行之行。無住之住。名為佛住。無行之行。利益無眾生之眾生。名為淨行。夫佛智非深。只為迷心逐相。情虧也智隱。一體也智現。以不思不惟而知眾法。將不造不作。而辦大功。以此如來設淨行之教。觀法盡也。正法當興。諸見亡也。佛智方起。見亡智應。不由他悟。是故後學之士。應法修行。不可以逐境沉淪。迷流永劫。但如上所說之經。多少自然恰中。故諸行淨則智慧淨。智慧淨則其心淨。其心淨則諸法淨。諸法淨名法界淨。法界淨即眾生淨。眾生淨則佛國土淨。行此法平等者。名為淨行也。

初發心功德品

夫以初發心之士。功德難量。舉等虗空。無以比其類。磨盡剎塵。無以酬其匹。虗空但明無相之大。一切剎塵。但明形礙之。廣焉能對菩提心福智之境哉。其智也。於剎那之際。滿十方。現身如雲。狀因陀羅網。妙像相入。光影重重。各各以一言音。普周法界。說等眾生教門。如雨灑眾生。心得清涼樂爾。其福也。妙相莊嚴。與華嚴而同其體。為初發心之際。與十方諸佛等住無盡劫海。入諸佛大智慧流中。等佛功德。一切眾生。總須悟如此法。方得成佛。不可取如來三乘中順世方便之言。

明法品

此明前所得法。使令更明。後之昇進。使令明白。是修十行之向。長養本位十住之法。精進慧菩薩者。慧者照燭義。精進者無思義。以無思之慧。照燭有作之功。有作本自無功。萬法本來自淨。萬法自淨。名之為精。無功智應。知根利生。名之為進。經中入深禪定。得佛神通者。以心稱理。任理自真。不生不伏。理真智應。隨以智應而化羣品。無來往。亦無變化。名佛神通。智無依止。無形色體。無來去性。性自徧周。非三世攝。而能普應三世之法。名曰神通。是故經云。智入三世而無來往。為三世是眾生情所妄安。非實有故。為智體無形色。不造作而應羣品。名之為神。圓滿十方。無法不知。無根不識。名之為通。

升夜摩天宮品

此第四會。

  何故名夜摩天宮。明以處表法。此天名為時分天。為此天無日月晦明。以蓮華開為晝。合為夜。故名時分天。為表十行法門。知時而應物化。不可不知時故。知是人天種。二乘三乘一乘種。知可以何善根而接引之。故以時分天。表所行之行須知時故。

夜摩天宮偈讚品

十住之中。以法身為戒體。此十行之中。以智慧為戒體。仰視虗空。隨所須物。惠利眾生。皆從空下者。明智如空。空為智本。智不異空故。是故空者。眾法之本。以此觀之。一切功德。總從空智而有。

十行品

此天光自相照及。無有日月。但看蓮華開合而辨晝夜。名為時分天。如此位菩薩。知眾生心欲開發時。應時引接。未應度者。與作得度因緣。故於此處說十種行門。前之兩品已明。至此而稱歎也。舉萬佛剎微塵數佛。皆號功德林者。明若迷其心境無明。與無限剎塵不殊。若了達心源。智慧功德。等十方而無盡。

十無盡藏品

此位已說十種行。以此十無盡藏。成後十迴向之法。使令進向。令使行門不滯。

升兜率天宮品

此第五會。

  此品大悲門。初發心時。以真智慧進修。而悲有勝劣不同。十住十行智慧兼修。仍出世心多。此位大悲。出世心終。迴十生死智慈之悲。十地之中。長養大悲。更令深厚。問云。何於此天處說迴向法。答曰。如須彌頂上說十住。明初生佛家。任佛智慧之頂而無退動。夜摩天上說十行。表行依法空。一切無著。至此兜率天宮。表雖不離欲界。處大悲門。而於欲境。常行知足。無所染著。但為饒益眾生。處於世間。故名迴向。此為以處表法升進。亦即不曾身有上下去來。但明寄處。表一生菩薩。處此天中。果行滿故。以明發心初。始生如來智慧之家。以佛智慧行大悲門。即是圓滿如來果。故果復常滿。行復常行。果行相嚴。故號佛華嚴也。經云。善知其時為眾說法者。了根生熟。如應化度。問曰。何為諸佛知眾生心時與非時。答曰。諸佛如來心。與一切眾生心。本不異故。諸佛悟而了與眾生共之。眾生迷。自謂為隔。一切諸佛。以一切眾生心智慧而成正覺。一切眾生。迷諸佛智慧而作眾生。及至成佛時。還成眾生迷理之佛。所說法門。還解眾生心裏迷佛眾生。以此不異。故知眾生心。如是大悲。如是智慧。如是萬行。但為長初生佛家之智慧大悲。令慣集自在故。時亦不改。法亦不異。智亦不遷。猶如竹葦。依舊而成。初生與終。無有麤細。亦如小兒。長初生而為大。無異大也。直以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為長養道之方便故。佛果在於初發心。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總十住中。總具足也。猶如神龍馬王。所生神駒。生在其地。與父遲速相似。唯力用未如其父母。如初發心菩薩。以乘如來一切智乘。初生佛家。與佛同智唯神通道力未如。以待大悲萬行長養故。雖長養功終。法不異也。時不遷也。終不出初發心時。力用功畢。如龍女不出剎那際。一生成佛是。如善財一生得佛果是。一生者無生也。無生有十一諸蘊自體無生。二諸見自體無生。二空無生。四性無生。五時劫不遷無生。六涅槃生死無生。七說法音聲寂默無生。八智慧分別無生。九神通道力性自周徧無生。十不出剎那際對現三世。盡古今劫。一切眾生前身無生。有此十種無生。故名一生當得菩提。此經以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法。方便用資初發心佛果。以資糧與佛果同時。互為體用相資。故號為覺行嚴。以果資行。令行無著。以行資果。大悲大用得辦。如三乘意生身菩薩推佛果在十一地後。三祇劫終。以地前三賢為資糧。十地為見道。佛果在十一地三祇劫後。如此教。與三乘中五位行相。一倍顛倒行相不同。

兜率天宮偈讚品

已上各說一法。共成十迴向心。或但說有。眾生著有。或但說無。眾生著無。如經星宿幢菩薩頌云。眾生妄分別。是佛是世界。了達法性者。無佛無世界。如下文法幢菩薩頌云。寧可恒具受。一切世間苦。終不遠如來。不覩自在力。

十迴向品

此品何故名為十迴向。答曰。以十住初生諸佛智慧家。雖有第七方便波羅蜜成大悲行。然為創始應真。出世心多。十行位中。以智眼慧眼法眼觀根利生。化令出俗。此十迴向位中。明前二位出俗心多。大悲行劣。以將十住初心。所得諸佛之智慧。十行之中。出世之行門。處俗利生。迴真入俗。故名迴向。以此十迴向位。通前徹後。總通收故。又以表兜率天宮。於諸三界。此天殊勝。何以故。為世間三世諸佛。皆在此天長菩提心滿。向上化樂天他化天樂放逸故。向上色界無色界天。樂靜心多故。已下夜摩忉利是著樂之處天。非知足故。又此天修三福德人之共生處故。何者為三。一修施。二持戒。三修定。自餘諸天不修三福。但修戒施二福。是故餘天。或多放逸或多樂靜。是故上生經云。樂欲長菩提心者。來生此天。是故此天說此十迴向門。迴向有十法。一以無作法迴向有作法。二以有作法迴向無作法。三以一法迴向多法。四以多法迴向一法。五於諸有法迴向無法。六於無法迴向有法。七以世間法迴向出世間法。八以出世間法迴向世間法。九以一切自性無迴向以為方便有迴向法。十以一切有迴向法。以為自性無迴向法。為令滯有無者得自在故。得大神通。無法拘留故。供養諸佛。教化眾生。一多同別。皆得自在故。云何為等法界無量迴向。云如法界無中邊。迴向心無中邊。如法界無作者。迴向心無作者。法界無來去遠近。迴向心無來去遠近。法界如虗空。迴向智如虗空。法界不思議。迴向智不思議。法界無所依。迴向智無所依。法界一切諸佛之所共住。如無依智一切佛之所共住。法界非三世及一切生滅時分所攝。迴向之智。非三世時分所攝。法界圓滿三世事業在於現前。迴向之智。圓三世事業在於現前。法界有無自在。迴向之智有無自在。為令自他皆如法界無礙自在如諸佛故。以是名為等法界無量迴向。大意令一切發菩提心者。一如法界諸德用自在圓滿廣大無限。離大小性。不屬一二三百千萬等有限量故。世間出世間大智大悲喜捨。等法界眾生界故。若不如是迴向。設求菩提。但得二乘住寂菩提。菩薩樂生淨土。皆住門外三車。露地白牛。不當其分。自他滯障。悲敬不真。知見不廣。悲心不普。心不廣大。不稱無限法界。若不如是以無限迴向。發願普為無限法界眾生。即自住真門。偏生淨土。不依法界無礙垢淨平等無限同體大悲。不成佛果故。如是十迴向。均十信十住十行及十地十一地。行門總在其中。

十地品

此第六會他化自在天宮說。

  何故名為十地品。曰明如來以普光明智。以成地體。以諸菩薩雖登十住十行十迴向不離此體。故云十地。此十地之法。即通十信所信十箇佛果。即以普光明殿所說十箇佛果不動智佛為初信故。進修之中。雖經十住十行十迴向。還將十信之中十箇智果。以成十地之體。十箇智佛。以不動智佛為本。不動智佛。以普光明智為本。普光明智。以無依住智為本。又無依住智。以一切眾生為本。如善財見彌勒菩薩。彌勒菩薩。還令善財却見初善知識文殊師利。是其義也。乃至五位滿。不離初信之佛果。以此十地之法。通初徹末。一際法門。是故號名十地品。且略言之。十地之體。若無十信能信自心初佛果者。十地亦不成故。十信之初心。無十地十一地之佛果。亦無成信心故。始終總全是不動智之果故。能信自心者亦佛果故。所信佛果亦佛果故。修行之身亦果佛故。如是信心。方得成信。故信亦是佛。悟亦是佛。以不異佛智體用為進修故。作此信時。普見一切眾生所有心量。皆從如來大智而有。凡聖一體。同一智慧。無有二性。如此經如來出現品云。眾生種種樂。及諸方便智。皆依佛智起。又云應信自心中。常有諸佛出興於世。轉正法輪。從如是信已。以方便三昧。發生悟入。現本智慧。與佛契同。名生如來智慧家為真佛子。從此初住。住佛所住。種如來性。名清淨智慧。從此慧已。經十住十行十迴向。位位之中。配十箇所修行之人。十箇世界國土。位位之中。以如來智生身。等法界眾生界。對現一切眾生前身。非論意生身隨意所往也。但以根本無明。成一切智海。一切世界。一切處現形。隨類應現。不論於三界外別受變易生死。但以智用。善達心境。智無礙性。等法界性。無去來性。無造作性。不見過去是凡夫。未來是變易。現在是分段。有此心者。皆是虗妄。非正見故。若斷惑中。但以五蓋十纏十使繞為智用。不於三界外別受變易之生死。於毛孔微塵之內。剎海凡聖。如影同居。焉得別有三界之內外也。不變尚自本無。焉能有別欣變化。純以世間一切境界人天魔梵。為一佛土而作佛事。不於他方別有淨土也。五蓋者。一貪欲。二瞋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十纏者。一無慚。二無愧。三眠。四悔。五慳。六嫉。七掉舉。八昏沉。九忿。十覆。達智具悲。此等用為智海。為慈悲喜捨諸佛知見故。為信解廣大。受生廣大。如隨好光明功德品天鼓所說悔除法。以盡法界眾生數等善身口意舌。悔除所有業障。諸天問言云何悔除。天鼓云。觀業不從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來。而共積集身心。乃至十方推求。悉不可得。天鼓如是為諸天眾說法之時。百千萬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兜率天子。得無生法忍。得十地位。此位三生得十地果也。若信解無作惡業者。一生成佛。如善財是也。云一生者。言見道無生性。總是入法界。無時之生故。如三乘之教。刊削屈曲。理滯難成。尚能信而為之。此一乘法。理智端直。不剋不削。達自根本無明。便為不動智佛。萬事自正。以智利生。即是佛故。又將十迴向廣大無限悲願會融。令智用而無作。行具而無依。即普賢行具故。世士大迷。易成而功廣者。即不信。多劫曲修。刊削難成。功劣者。反存其情。畢竟多生。還須歸此。如此經中。少起信樂。獲得無邊廣大饒益。三生者。一過去久遠見道修行生。二現在得果圓滿生。三當來示現成正覺出世生。總在樓閣之內。如今現前。無古今去來現在。不可得故。然亦不廢三生之相。現在其中。但以智知。為隨俗利人故。即三生也。若約真論。無發菩提心時。無修行見道時。無現生得果時。無當來示成正覺時。以三世及心量。無性體故。無安立故。無處無依住故。名為成佛時也。若見自心有能發菩提心時。當來成正覺時。即為情識生滅。不名發心時也。以是義故。信心及佛果。總不離普光明殿。乃至常行普賢無始終之行。離世間品。總不離普光明殿。明因果同本故。時復無體。智復無依。彌勒令善財却見初友文殊。即明至果不移因。善財念見文殊。便聞普賢菩薩名。及自見其身入普賢身。明正覺之因不移行果。三會總在普光明殿者。明行因與果。并普賢行滿。總是一箇普光明無始終無依住自在大智故。若眾生發菩提心者。不見此智。不名發心。若心外見佛。及取相求真者。皆且作善。未明發一切智心故。經云。乘一切智乘。直至道場。以乘普光明大智之乘。還不出普光明大智道場。名之為至。是故發心先心難。明此智難信。信得即能入故。夫證發心易。先起信發心難。信極即入位故。如一生修有漏十善。尚得生於天上。得業報神通。十念成就。尚得往生淨土。何況依智發心。一生之後。不得智體自在神通乎。如西方淨土十六觀門。總是作想。想成由自報得神通。何況達理智無依。明淨徧照。了身心無體。內外見亡者乎。以無住法。隨無住智。供佛利生。如是修行。何慮不獲大力神通。論主頌曰。普光明智等虗空。虗空但空智自在。從初發心依此生。究竟還依此處滿。是故。三會光明殿。皆以法界本普光明智為體用故。菩提有五。一小乘菩提。二二乘菩提。三空觀行六波羅蜜菩薩菩提。四修十種相似真如觀。修十波羅蜜。有十真如障。十一種麤重。二十二種愚癡菩提。五依十種如來智。修十波羅蜜。以無盡劫為一剎那際。契無盡多生為一生。一念迷解。即佛智慧菩提。如起信論說。或云超劫成佛。云我於無量劫。修行成佛道者。皆為懈慢眾生。作無數方便。或云要經三僧祇。方得成佛者。此皆逐世情說。為三乘不依根本智發心。若以智論之。不隨迷情。直以不可數阿僧祇劫以為無時。以此無時。假施設。一剎那際。攝無限三世。無限三世劫。總不出一剎那際。經云。智入三世而無來往。如是三僧祇劫。情有智無以智收情。情居智內。無量劫情。在剎那際智中。若取情虗智實。元來總無時體。始終無時可遷。二事校量。只可從實不從虗也。經云。悉從他方世界來集者。以從十迴向法來成十地。名之他方故。法界性中無別他方。以未至位處名他方故。八正道者。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語正業正命。是也。解云。以入佛智。名為正見。以智觀法。名正思惟。依五位法而行進修。名正精進常與智合。不與情俱。名為正念。心無生滅。而能發起諸佛智慧。及起無量大神通力名為正定。善能分別人天外道三乘一乘邪見正見邪定正定邪行正行名為正語。善簡自他一切邪業。善顯佛智慧。等一切眾生。同共有之。名為正業。令一切眾生人天外道世間生死。及三乘出世解脫法門。皆令迴向如來根本一切智心。本無情動。名為正命。如三十種廣大志樂。法行雖廣。是一佛智印非前後故故此十地法。返成前十住十行十迴向法。非是此十地別有法來。猶如蘿菔從根生葉。復以葉滋根。亦如種穀。以果生苗。苗熟果成。還初果也。如善財見慈氏如來。慈氏如來還令却見文殊。明果不離因中果也。又如人初生。至三十而長。但以長初生為大故。非別有大來。又初生至老大。時無先後也。以智為先導。非情所收。無先後異也。雖立升降差殊。但明一法界智中階級。非如情見階級故。三乘之種。不體會法華經會權就實之意。返說是化。要經三祇劫。方得成佛。此是法界大智宅外門前之見。猶住草菴。且免三界麤苦之樂。得三種意生身。住火宅門外。權設三車。是以几案有憑據之乘。以淨土穢土有二別故。須改三乘之見網。眇目者令圓。滅存留惑。及淨穢土之漏身。始可稱智身之廣大。論主乃為頌曰。無限智悲成佛德。佛以智悲成十地。還將十地成諸位。前後五位加行門。不離十地智悲起。是故十住初發心。發心即入十地智。雖然五位方便殊。只為成熟十地智。猶如迅息飛虗空。不廢遊行無所至。亦如魚龍游水中。不廢當游不離水。如是五位行差別。不廢差別不離智。所有日月歲差別。以智法印無別異。論主又頌曰。一切眾生金色界。白淨無垢智無壞。智珠自在內衣中。只欲長貧住門外。廣大寶乘住四衢。文殊引導普賢扶肥壯白牛甚多力。一念徧遊無卷舒。如是寶乘不能入。但樂勤苦門前立。不覺自身常住中。遣上恒言我不及。無明闇覆者。覆謂覆蓋自己如如之本智故。為智自無性。逐境緣迷。故隨迷苦極。自覺迷除。迷我成妄。覺我成智。覺之與迷。本無二性。為智之與迷。各無自性。皆悉從緣而有。為根本智自性無性。不自了知是智非智。但隨境起。逐境情生起於我見。非至苦極。厭苦求真。若自未厭苦源。設聖者化時。不信從斯發起。有二種發心。一者久從生死苦。厭苦發心。名自覺聖智。亦名佛智自然智無師智。二依先覺勸。令知苦本。方能發心。若言要依先佛發心。即同外道常見。即先覺者。以誰為師。展轉相承。不離常見。若有古時常佛為展轉之師。即古佛自體自真不隨妄者。即不可踐其古跡。為真自常真。不可以真隨生死故。即生死是常生死。佛自是常佛故。若也眾生定有生死者。生死自常生死。不可得成真故。此是斷見。此二種俱非。不離斷常也。為一切眾生。生死無性。本無生死。橫計生死。本非生死。一切諸佛本無自性。實無菩提。亦無涅槃。而眾生妄謂諸佛有菩提涅槃。若有眾生能如是知者。名為發心。名為諸佛。名為見道。而能開悟一切眾生。是達無明者。無明本無。諸佛亦無。名為覺者。但以無依無住無體無性妙智。能隨響應。對現色身教化眾生。名為大悲。不可有得有證。有欣有厭。有取有捨。有古有今。有真有假。發菩提心也。如是發菩提心。不為長夜無明之所覆故。異相門中。總有五十種菩提。大體總相。但約此十地差別菩提。以為升進之大體。從此十種地中菩提。總以五種菩提為大體。五種菩提者。一空無相菩提。二普光明無依住智菩提。三大願能起大智大悲廣利眾生菩提。四以其大悲能隨染淨不染淨菩提。五智悲萬行圓滿無作菩提。菩提者覺也。云無上者。但一乘非三乘也。一空無相菩提。三乘及一乘共得。二普光明無依住智菩提。唯一乘。非三乘也。一乘菩薩。十住之初。住此智。名住佛所住。生如來智慧家。以此智地。進修諸行。隨差別智。隨差別行。不離初心所得普光明無依住智地。以明發心畢竟不別。如是發心先心難者。得此智地難故。三大願能起大智發生大悲廣利眾生菩提。明諸法不自生。即藉大願而起智成悲。亦不從他生。明智之及願無自性故。不共生者。法無和合故不無因者。要因願起智。行慈悲故。故云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又此八地菩薩。無功之智現前。猶恐滯寂。以第八願波羅蜜防之。令憶念本願故。四以其大悲能隨染淨不染淨菩提。明前六地行六波羅蜜。得出世間。及世間並出世間菩提。至此第七地。以出世間及世間並出世間菩提。用入世間。同一切凡夫事業。成大慈悲行。雖同俗染。以智無染性。處世無著。如蓮華處水。恒生水中不濕故。又明智體無依無性。能隨大願。處於俗流。不屬染淨而自在故。此之第七地法門。非二乘所及。亦非行六波羅蜜欣厭煩惱菩薩所知。五智悲萬行。得圓滿無作菩提。若以總相同相門。智體不異。時亦不異。即十住初心總具。若以別相門中。十住十行十迴向。得一分如來同體大智。得一分如來同體之行。得一切如來迴向大願。和融悲智。從初地至第六地。依前三賢位中之法。長養成就。令得出纏。雖有慈悲。是願令一切眾生出世之悲。至此第七地。將前出世解脫之心。方始處纏不汙。從三空無作之門。入世間同纏方便之行。猶有無作有作二種習氣。仍在有行有開發。至第八地第十地。悲智圓滿。任物利生。無作方終。至第十一地。所利眾生。等同法界。隨根隨時。對現色身。無生不利。不為而用。為普光明智。與一切眾生虗妄心。是一性體故。故能知一切眾生所作業行。隨而應現。第八地初得智慧無功用。第九地明無功用智說教自在。第十地明無功用中智悲總圓滿故。十地是此位中之果。明因行難發。果行易成。如水入流任運至海。何況此行不出海中。經云。佛子。譬如有世界。一處雜染。一處純淨。是二中間。難得過者。明六地純淨。七地純染。於此二位。滯於染淨。難可得過。意明以大悲大智。不離此二行。教化一切眾生。而令究竟成大菩提。具一切智智。以加行智。顯發根本智。以根本智觀照力。成差別智。以智無依。不受恒垢。以垢無依。不能染淨。但為大悲緣起方便利生耳。九次第定者。名滅盡定。此滅定有四種。一聲聞滅定。以四諦觀識心滅。現行煩惱及智亦滅。二緣覺滅定。十二緣滅。現行煩惱滅。智亦滅。三權教菩薩。觀四諦十二緣。明苦空無常無我無人無眾生壽者。性相空寂。都無所縛。行六波羅蜜。生於淨土。或以隨意生身。住於娑婆。或言以慈悲留惑住世。設入寂定。但隨無相理滅。不得法界大用滅故。四如一乘菩薩。依如來普光明智發心。但達根本無明是一切諸佛根本普光明智。以此大智。為進修之體。所有寂用。皆隨智門。一身寂多身用。多身寂一身用。同身寂。別身用。別身寂。同身用。如是同別寂用自在。等空法界無礙重重。

十定品

此第八會。在普光明殿。說十定法門也。第七會在三禪天。說十一地法門。其文未來。如來出現品。明佛出興出世人纏。二行圓滿。文殊是主出纏智慧。普賢是主入俗行周。離世間品。是一切諸佛皆自成佛果後。恒以自己果行。常行利生。亦名為利世間品。不可作遠離之離。一切諸佛。以此法界大智慧而成正覺。亦名普光明大智慧殿法界品。是菩提智境究竟之果。此乃都該一部也。以三昧力三求推覓覓普賢者。明三昧雖有慈悲。是出世心多。以此不見十一地普賢入俗利生之門。三求推覓方見普賢者。明從十地升進。入普賢行果之位。成普賢寂用自在門故。是故下文以如意摩尼珠王。能隨所求。及與物同色。不失自珠之德。明常以如來自果一切智王。不壞菩薩種種方便之行。隨諸眾生種種樂欲。皆隨引之。使令得樂。大意明十信已後。十地已前。以普賢行。成法身根本智。得出世中差別智。十一地中。以法身根本智。純成處生死中無限大用普賢門。與一切眾生妄念齊等。同想同用。隨彼解脫。以是如來令想念普賢。離世間品。是佛果後普賢行。云周徧觀察。不見普賢及所坐之座者。明從初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已乘普賢行升進。多求如來解脫悲智出世間心。成佛自在無作道。圓滿已是周徧。十地佛果後普賢行。及所有三昧。純是善入世間。無求出世佛果故。三昧三求不見。純是大悲。無有自利之行。即不相見。以十地佛果已前。行普賢行。有自利利他之心。求出世解脫故。以十一地行普賢之行。不求自己解脫。純是利生之行故。明自解脫道已滿足。無所希求。故於十一地。但為饒益一切眾生。無蘊積已自功故。是故以將十地已前自利利他普賢行。求十一地中普賢行未及見。是故大眾周徧觀察。竟不得見普賢身及座也。但入觀者。善得其宜。先須入無思無心定。得法身之理。稱虗空之性。方可方便起智興供養心。須得自在稱理智而為之。若也但修空無相法身。即於智不能起用。若但一向生想。不見無相法身。即純是有為。

十通品

如此十定十通十忍等。是十地位終。入於生死利眾生之方便。亦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五位通修。

十忍品

若以權教菩薩。地前為伏忍。地上見道。方入順無生忍。若以一乘通十住初心。得憶念諸佛智慧光明門。名生佛智慧家。名得音聲忍。亦名順無生忍。前已有十通。此乃約通有忍。若無神智通達。但成伏忍法忍不生。十地已前。以忍成通。十一地內。以通成忍。亦是十定十通十忍。是一德之功用故。

阿僧祇品

前十定十通十忍三品。明該括因果初終始末。不遷剎那之際。如仁王經。一念中具九十剎那。一剎那經九百生滅。如是三世佛果。及普賢方便行。總時不遷故。但以剎那為量。不立生滅之名。設論生滅。但於剎那內安立。更無長短。自此以下至如來出現品。明佛果之中。三業廣大。此品何故如來自說。明此數法廣大。下位智所不及。唯佛能究竟故。此是佛果二愚。非至差別智滿方了。即此阿僧祇品。隨好光明功德品。二品法。是如來自說。有餘五位。各各隨位菩薩自說。十信菩薩說十信法。十住菩薩說十住法。以此此品。非至差別智果滿佛位方明。還是如來自說。故所問之主。還是如來心智自在之王。方堪能問。又此數法。智滿佛果方終。以智徧故。任運而知。非是加行作意而知。以此佛自說故。

壽量品

前品既是阿僧祇。此即合便有壽量。說此品教主。以心王菩薩說者。明佛壽量。以心王為體。以心王表命自在故。即明如來心王之命。隨根延促長短。任物自在。而實如來無壽命者無長短者。約未悟者。作節級。令知如來壽量無盡。以少顯多。以短顯長。若不如是。云何能知佛之壽量。然實如來無長短命。如來壽命如根本智。

菩薩住處品

迦葉彌羅國。舊云罽賓國。此飜為阿誰入。昔此國未立之時。有大龍池。人莫敢近。後有一羅漢。見其形勝宜人居止。乃從龍乞容一膝地。龍乃許之。羅漢化身令大。其膝漸滿池中。龍以言信捨之而去。羅漢以神力乾竭其水。令百姓居之。建立屋宅。眾人咸言。我等不因聖師。阿誰得入此處。故從此語以安其名。

佛不思議法品

此品依如來身口意三業得名。云何名不思議。想心不能及。名為不思。情識名言不能及。故言不議。明至此佛果三業用中。真俗法滿足故。故號佛為無上兩足尊也。明三種業用二智徧周總攝諸法故。青蓮華是真智。蓮華藏是隨俗智。以真俗二智。自說自己三種業用廣大自在不思議。

如來十身相海品

前品說自佛三業二智。入不思議際。徧周廣大無限饒益眾生。此品約三業二智。入不思議智中之報身故。

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

前品已明十身相海。有十蓮華藏世界微塵數相海莊嚴其身。此品約佛身相中隨相無性功德。表以法身妙慧性光。引接一切眾生。故立此品。何故如來自說此品。明佛果中二愚。一數法廣大愚。二隨好光明功德愚。此二位法。非諸菩薩智所及。至佛果滿方明。阿僧祇品。是數法廣大。隨好光明功德品。是法身智身自體無性無依功德。此二法皆非依行作得。不由普賢行之所及。但與行為依止故。是當普賢行滿佛果位終之法。是故如來自說。明當位自說自位法門。令後學者不惑。意明法身及根本智不屬行所修生。唯大悲及差別智須依此根本智。此是一切菩薩行之恒佛果故。故以此如來自說。若無此智德之果。一切眾行皆無常故。如虗空體全與諸有而作全體。然虗空不屬修生。

普賢行品

前品果極。性智先明。以利眾生。此品明普賢行能利物故。有理智無行。理智乃處俗不圓。有行無理智。其行無由出俗。故理行體徹。方成不二自在之門。經云。知一切眾生心行智者。此名他心智。以自無心。自他障絕。即自心與一切眾生心。一體無二。以此能知一切眾生心故。以自心眾生心無二故。即身無內外諸見。無內外見故。即無邊世界虗空界平等。自心與虗空界平等。即無大小遠近中間。既自心無大小遠近中間。即智恒徧滿十方世界而無來往。既智恒徧滿十方世界而無來往。即能隨根對現色身自在。既能隨根對現色身自在。即應根說法自在。即一身多身相入自在。

如來出現品

何故名為如來出現品。為從第二會普光明殿設十信心。以不動智佛為初信首。從十信中。信進修行。不離根本智。不動智體。起大悲願行。修差別智。成大慈悲。至此位滿。名為如來出現品。明前初會菩提場中出現始成正覺者。是毗盧遮那佛出現。此品中出現。是菩薩進修五位行解智悲位滿出現。故名出現品。大意明文殊普賢。是成就佛果理智行門。還令說佛出現之法。佛是根本智。自體無言。凡是有言皆是差別智。如是文殊普賢。是古今諸佛之共法。若初發心者。從初發信心已來。皆悉遊履此文殊普賢二行。至此方滿故。如是進修。皆不離初信中不動智佛十智之體故。以明時不動。智不動行不動。能徧遊十方不動。一入多不動。多入一不動。小入大不動。以此五位昇進或昇天表法。或身徧十方。終不離普光明殿本智之體一剎那際。是故此自果已終之法。還不離說信心之處普光明殿說。還如善財至慈氏如來。還見文殊信心初友。入普賢身相似。恐後學者迷法。一一以善財將行表之。令易解故。至此如來出現品。明經五位加行進修功熟。方論流通付囑。若論根本法界。性自不迷性自不悟。無出無沒。不成不壞。無流無通也。此付囑流通意。從凡夫未悟。令加行功終處說故。如法界品。直論一切諸佛功終之果。是自流通。不須付囑。如此如來出現品。明信心者。五位加行功終之力。方始純實。創登功畢。二行圓周。便說付囑流通。明果初滿故。方入常道法界。非古今始末之量也。流通此法。名曰流通。即法界品。是喻如來出現。身心智慧十無量事境界。皆是非喻為喻。略而少分。是心智路絕。任不思議無性無作無限自在之功用。非言量譬喻所表及故。如此品付囑流通中。此法門不入餘眾生手者。樂學二乘三乘聲聞緣覺。樂空無我。願生淨土者。是餘眾生。以未迴心。住變易生死。是餘眾生故。若有大心凡夫及三乘有迴心者。佛所付囑。名曰流通。設令於此法聖位菩薩自所演說。無凡夫樂學。不名付囑不名流通又舉輪王太子具足王相者王命終後所有七寶不散滅喻。便以此子能治王正位故。若無此子。王命終後。此諸寶等。七日中悉皆散滅。佛子。此經珍寶亦復如是。不入一切餘眾生手。唯除如來法王真子生如來家種如來相諸善根者。若無此等佛之真子。如是法門不久散滅。明知但令凡夫發心悟入。設有聖者常說。無凡夫樂修悟入。其法自滅。言無凡夫修行言滅。法無生滅。經云。種如來相諸善根者。明如來以解脫智慧為家。如一念無念身心諸見已亡。便生如來無性妙理正智慧家。如來見一切法。無性為性。無相為相。不壞相而無相。明智境相自真故。名種如來相。明自心智境界。非生住滅。是如來相。明自心智慧。等一切諸佛。及以一切眾生智慧。皆一性無性。一相無相。如虗空界。能隨眾生性欲樂。現如影身。生無來處。滅無去處。達心境如幻。是如來相。達如斯法者。是生在佛家。種如來相。如是凡夫聞此法已。修學如來如是真智慧種。名為佛種不斷。名曰付囑流通。

離世間品

此第九會在普光明殿說。

  如來出現品。明自己覺行圓滿。故十方諸佛。同號普賢。以明十住十行十迴向中。但一分覺心。能治一切煩惱中一分麤惑。行得一分慈悲。雖踐普賢一分行跡。然未全具普賢行滿。故隨位佛果。但同號為月為眼為妙。至如來出現品。明覺行齊圓故。是以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同號普賢佛。是以初會。所說法門。皆令普賢說法。以體從用。第二會以普賢智用從體。直至十地。皆是以用從體。且令成其根本智使圓明。然後十地終。捨三昧涅槃樂。如稠林煩惱具普賢大用。始得稱周設教。於生死中自在。發心之士。深須得意。方堪修道。作前後多生尋求。便不相應也。

法界品

此第十會在給孤獨園說。

  此品何故名為入法界。明信樂者。從迷創達。名之為入。身心境界。性自無依。名之為法。一多通徹。真假是非障亡。名之為界。又達無明識種。純為智用。是無依智之境界。名為法界。又以一好音。徧聞利海。以一纖毫。量等無方。以大小見亡。物我同體。識謝情滅。智通無礙。名為入法界。問何故前餘會之首。皆云不離菩提之場普光明殿。又三會同居普光明殿。此之法界一會。何故直言爾時世尊在室羅筏國逝多林給孤獨園者。答曰。重敘三會同在普光明殿者。明信進五位修行已終。不移普光明根本不動智體。此法界會。直言在室羅筏國逝多林園。明自己成佛果滿度眾生行。故在人間國邑園林。化二乘聲聞緣覺及淨土菩薩。純以自在法界為體。無五位菩提行可修。亦無差別智普賢願行可學。總徧十方利眾生法。不須和會也。以此直言逝多園。如眾流入海諸河名亡。但以法界為名。

入法界品

善財童子。徧求善知識五十三人。以表五位三種因果。法身中根本智。普賢差別智中行。於此二中。無所住智。名之為佛。此佛文殊師利普賢菩薩。與五十箇善知識。行而作因果。而自無因果。為自佛果位中。無所修。無所行故。俱與五位中修行者。作治染淨二障習氣生熟處說名因果。然法身理智萬行。自無因果。但以五位中加行治惑習氣。而立如來因果之名。問曰。何故但云求菩薩道。不云學菩薩心。答曰。為菩提無所得。無所修。無所學。無所行。是故但求菩薩道。學菩薩行。大意初發心住。以無念無作三昧。加行方便。助顯菩提。以菩提無體無性。與一切諸行。作無住之緣。以此求菩薩諸行。以諸行即菩提無體性故。若於行外別修菩提。即聲聞緣覺及空觀菩薩菩提。非一乘文殊普賢理智萬行悲願自在菩提。以是如來對權教菩薩。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以權教菩薩。修析法明空觀。破三界有。未明三界諸有即菩提用故。以此一乘實教菩薩。但求菩薩道。行菩薩行。即體用總該。不別求也。若也別求菩提。即體用各別。二見恒存不名乘不思議乘故。是故但求菩薩道。無別菩提也。以明菩提無求。無發心。無所行。無處所。無問無答。無得無證。行一切行。具普賢道。是菩提大用圓滿故。頌云若有諸菩薩。不厭生死苦。則具普賢道。一切無能壞。明以生死苦為菩提。即無所壞。若離生死苦。修菩提行。發菩提心。即有所壞。何以故。即有生死涅槃染淨二障所壞。即有是非二見斷常所壞。自佛果外。一向別緣身外他佛而求真者。本非修道見道人也。若自行位果及者。諸佛自相應也。以自佛果相應故。設強求而得見者。是暫化現也。非自行所及故。此五位十地位內佛果。一一約修行智慈所及所行所到處。施設佛名。不可如情要期立志暫見佛化身也。一生者。無生中生也。非三世前後生故。從此摩耶夫人。表十一地初門。已後九箇善知識。總明從大慈悲為母體。皆從母行。以智幻生悲智。徧周十方。隨俗徧周。非如十地已前滯障不達。此之十一地。但顯修行十一地行。滿此普賢十一地位。顯德徧周。行備塵俗。無求出世。自天主光已去。總是同世凡流不摽神相異狀。與世人一種。表自出世道滿。無更求解脫離染離淨之心。但以乘法性船。張大慈悲帆。以大智為船師。順本願風。吹諸波羅蜜網。常遊生死海。漉一切眾生有著之魚。安置無依普光明之智岸。常住一切幻住萬行功德法界無礙寶堂。如下慈氏所居樓閣是。又令觀身觀心如夢如影者。令達其相。達性達相如影。通同無二。便入智幻生門。是見摩耶夫人也。如善財童子。問摩耶夫人。得此解脫其已久如。摩耶答言。善男子。乃往古世。過不可思議非最後身菩薩神通道眼所知者。唯佛能知故。意明不可以時分知。不可以劫數度也。要須以佛智印冥同。古今量盡。始末見亡者。能知其發心得法之久近。若立始終之見者。設將無盡剎微塵。比之成數。無由可悉。設使展轉無盡無盡剎塵。比之成數。亦不可悉。數亡計盡智現方知。即無以數法算其遠近。若以算法。盡無盡劫。算毛孔中虗空量。了無得其邊際故。以虗空無壽量故。以此無量為得時也。有一惡魔。名金色光。與其眷屬無量眾。俱至菩薩所。彼大威德轉輪王。已得菩薩神通自在。化作兵眾。其數倍多。圍遶道場。諸魔惶怖。悉自奔散。意明惡魔名金色光者。法身智境。真假一相一向離垢。菩薩未明心境平等。要假一切智王。明觀心境。理徹無二。心境如幻。一切境界。幻智幻生。即於境不迷。妄想心魔。總唯法界。皆為佛事。名為奔散。善財童子。合掌恭敬已下。至卷末。明善財申己已發大菩提心。慈氏為讚菩提心善根功力不思議分意。明一切神通道力菩薩萬行。皆以菩提心為根本。滅生死。截苦流。淨八萬四千煩惱門。顯成一切智海。皆以菩提心為根本。以菩提心。無依無住。無有體性生滅可得。菩提心無依故。智亦無依。智無依故。一切所作。皆無作者依住可得。以此生死業亡。唯智自在。大悲萬行。從智而生。智體無依。萬行如化。利生如幻。神通道力。如空中月普現眾水。智體不去。眾生心水不來。隨自業淨與智同體。隨淨淺深現智各異。非此非彼。若欲見十方諸佛如來智海。但自淨十二有支業緣。佛智自現。但求他勝境。自法便隱。慈氏菩薩彈指出聲。其門即開者。明塵亡執去。法門自開。善財入已。其門還閉者。以智無內外中間。無出無入。無迷無證。名為還閉。經云。菩提心是菩薩生處。般若為生母。方便以為父。檀度為乳母。持戒為養母。忍辱為莊嚴。精進為養育。禪定為浣濯。善友為教授師。菩提為伴侶。眾善為眷屬。菩薩為兄弟。以如是等是菩薩生處。

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簡要卷之四

弟子董廣[目*署]捐資募鋟華嚴合論四卷奉薦先考龍山府君 先妣茅宜人夙障消隕即生淨土三寶證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