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善慧大士語錄

 唐 樓頴錄

善慧大士錄序

菩薩戒弟子國子進士 樓頴 撰

  夫諸佛菩薩。現三身遊十方世界。弘六度以攝五道眾生。眾生之性。邪見妄取。言將行違。性與理背。雖欲服勤冥奧。濫觴洪源。而智不能知。慧不能照。適足以為名相。為盖為纏。乃見讎魔冤。受制外道。倒屣六塵之境。攘臂三界之內。無復突國陷陣。先鋒而出者。悲夫聖人所以恢張逸網。為大權之教。或昔為能仁之師。今為弟子。或祕菩薩之行。現聲聞之學。於是以清淨為戰場。以持戒為守禦。以金剛為鋒刃。以方便為間諜。以會眾為將士。以說法為號令。遂與無數部伍共破魔城。城內諸魔悉皆降伏。歡喜踴躍發菩提心者。無量無數矣。自雙林涅槃之後。法輪輟軌。慧日韜暉。使六道眾生狴牢日固。故我諸佛菩薩。悲其若此。所以用威神之力。現無數身。將以解其扃鐍。而示之要會。故世之言雙林大士自云是彌勒應身。明矣。不然。何以有自然無師之智超出凡夫之中。辯才無方。玄解經藏。恒以護持正法。發眾生之聾瞽。皆如經言。維摩之奉戒清淨。葢以攝諸毀禁。俾歸正道者也。時梁武帝以皇王之貴。精勤佛寶。由是異人間出。共羽翼正教。如大士之時。比丘僧則有智者.頭陀.慧集.慧和.普建.普成。居士則有傅普敏.徐普拔.潘普成.昌居士。皆六度四等。清心淨行。以嚴持於身。放生蔬食。醫病救苦。以泛愛於物。造立塔廟。崇飾尊像。以嚴佛事。敷演句偈。闡揚經論。以廣多聞。此皆是不可思議之人。行不可思議之事。迭為表裏。用度難信難化之人。欲使其得登無上之道。見當來之佛耳。頴以煩籠久翳。長夜未曉。恨不得於日月之下。親承鑒燭。猶願上生兜率。下會龍華。故以伐木思人。聞韶忘味。將恐芳塵散逸。後來無聞。遂追訪長老。編而次之。以為傳八卷。以示于後云耳。

善慧大士錄卷第一

大士姓傅。名翕。字玄風。東陽郡烏傷縣稽停里人。烏傷。即今義烏縣也。父名宣慈。字廣愛。母王氏。世為農。以齊建武四年丁丑歲五月八日生。端靖淳和。無所愛著。少不學問。時與里人漁。每得魚。常以竹籠盛之。沈深水中。祝曰。欲去者去。止者留。時人以為愚。梁天監十一年。年十六歲。娶留氏。名曰玅光。有子二人。曰。普建.普成。普通元年。年二十四。泝水取魚於稽停塘下。遇一胡僧。號嵩頭陀。語大士曰。我昔與汝於毗婆尸佛前發願度眾生。汝今兜率宮中受用悉在。何時當還。大士瞪目而已。頭陀曰。汝試臨水觀影。大士從之。乃見圓光寶盇。便悟前因。乃曰。鑪韛之所多鈍鐵。良醫門下足病人。當度眾生為急。何暇思天宮之樂乎。於是棄魚具。携行歸舍。因問修道之地。頭陀指松山下雙檮樹曰。此可矣。即今雙林寺是。大士於此結菴。自號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種植蔬果。為人傭作。與妻玅光。晝作夜歸。敷演佛法。苦行七年。一日。宴坐次。見釋迦.金粟.定光三佛。來自東方。放光如日。復見金色自天而下。集大士身。從是身常出玅香。每聞空中唱言。成道之日。當代釋迦坐道場。既而四眾常集。問訊作禮。郡守王烋謂是妖妄。囚之數旬。大士唯不飲食。而眾益歎異。遂釋之。大士還山。愈加精進。遠近願師事者日眾。每旦鐘鳴。有仙人騰空而下。隨喜行道。嘗謂弟子曰。我得首楞嚴三昧。又曰。我得無漏智。弟子僉曰。首楞嚴三昧。唯住十地菩薩方能得之。故知大士是住十地菩薩。示迹同凡耳。

  大士欲導群品。先化妻子。令發道心。即捨田宅。請四眾設大會。而說偈曰。

  捨抱現天心  傾資為善會  願度羣生盡  俱翔三界外  歸投無上士  仰恩普令盇

  是年饑饉。設會之後。家無斗儲。同里傅昉.傅子良等。入山供養。大士化諭妻子。鬻身助會。玅光受命。乃曰。唯願一切眾生因此同得解脫。大通二年三月。同里傅重昌.傅僧舉母。以錢五萬買之。大士得錢。即營設大會。乃發願曰。弟子善慧。稽首釋迦世尊.十方三世諸佛.盡虗空遍法界常住三寶。今捨賣妻子。普為三界苦趣眾生消災集福。滅除罪垢。同證菩提。後月餘。傅氏悉遣玅光等還山。

  大士有僕。亡匿為盜。時有同里傅昉.傅暀。罄產來施。大士轉為亡僕營救苦齋。周七七日。玅光紡績。傭賃。曾不少休。傅昉亦質妻子。得米來作供養。大士復轉給諸修道者。自後靈異益多。人或謗毀。大士倍生慈愍。一日。去叔家。自稱。我是彌勒。故來相化。叔可作禮。叔遂作禮。

  又欲往從祖孚公。孚初不信。玅光諫曰。他謂汝失心。豈有叔祖作禮之義。慎無往也。大士即撥胸前。作金色。出天香。以示玅光。玅光猶言。勿往。大士竟詣孚所。說令設禮。孚固不從。大士歸。玅光問曰。孚作禮否。答曰。今雖未禮。明日會當步步作禮。是夜。孚夢八人迎大士去。孚隨之問。人叱曰。汝高慢不從聖訓。今復何問。俄見大士金相奇特。翔空而行。孚追之。但見石壁橫空。大士.侍從直過無礙。孚不得而前。既寤。悲悔。遲明入山。寖聞異香。遙見大士。雨淚稽首。願為弟子。大士曰。我從兜率天下。正為相接耳。孚公遂即依止。三業清淨。

  時有沙門慧集來至雙林。大士為說無上菩提。慧集願為弟子。初。大士感夢項左邊出五色圓光。身昇虗空。而下至所住山東南面頂上。及寤。慧集來。便留此山。爾後。慧集處處教化。常言大士是彌勒應身。大士凡講說及作功德。請佛停光。兩眼常出金色光明。告大眾曰。學道若不值無生師。終不得道。我是現前得無生人。昔隱此事。今不覆藏。以示汝等。又弟子禮拜。大士因謂之曰。汝莫禮我。但禮殿中佛。即我形像。

  又曰。我於夢中憶得過去師。名曰善明世尊。或問曰。善明世尊。得道時師耶。發心時師耶。答曰。非發心時師也。彼佛出世時。我為國王。供養彼佛。彼佛壽八萬歲。我作佛時。壽量亦爾。我夢得師名。悲相憶念。一夕雨淚。

  又曰。我夢見釋迦以手掌來合我手。問曰。此是何相。答曰。此是我心與世尊心相應耳。

  中大通三年。大士與弟子於雲黃山所居前十許里。開鑿為精舍。乃種麻.荳.芋.菜等。及至秋稔。忽有賜潄里賈曇頴來爭其地。大士即與之。

  大士居松山.雲黃兩處。林麓葱蒨。其中多有猛獸。人常畏之。大士常以餘食飼之。自茲伏匿。

  大通六年。大士言。雙林僻處。教化眾生不廣。乃欲詣闕見天子。宣揚正教。以正月十八日。遣弟子傅暀奉書於梁武帝。曰。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白國主救世菩薩。大士今欲條上.中.下善。希能受持。其上善。以虗懷為本。不著為宗。無相為因。涅槃為果。其中善。以治身為本。治國為宗。天上人間。果報安樂。其下善。以護養眾生。勝殘去殺。普令百姓俱稟六齋。今大士立誓。紹弘正教。普度羣生。故遣弟子暀告白。暀奉書至都。詣大樂令何昌。昌見書。難曰。國師智者尚復作啟。況大士國民。忽作白書。豈敢呈通。暀曰。頃從東來。恐無人為達此書。乃心立誓。燒手於御路側。庶得上聞。昌聞是語。即將此書往同泰寺見浩法師。共議以表進上。有詔赴闕。大士即以十二月十九日至蔣山。閏十二月八日辰時到闕。初武帝聞大士神異。即試命閽人預鎖諸門。大士心已先知。預作大木槌一雙。先扣一門。諸門悉啟。直入善言殿。唱拜不從。徑登西國所貢寶榻。此榻。昭明太子.智者法師洎大士得坐耳。帝問大士。師事從誰。答曰。從無所從。師無所師。事無所事。設食竟。遂還鍾山定林寺。詔令資給。自是天下名僧雲集。此處常降甘露。

  大同元年正月。帝幸華林園重雲殿。請四部眾。自講三慧.般若經。于時公卿連席。貂紱滿座。詔特為大士別設一榻。四人侍接。時有劉中亟至。問大士。何以不臣天子。不友諸侯。大士對曰。敬中無敬性。不敬無不敬心。講眾既集。帝陞殿。唯大士不起。中亟又問其故。大士對曰。法地若動。一切法不安。

  時諸王公送嚫。請大眾誦經。唯大士嘿然。人問其故。對曰。語默皆佛事也。

  太子遣人問曰。何不論議。對曰。當知所說。非長非短。非廣非狹。非有邊非無邊。如如正理。夫復何言。

  講眾既散。帝因賜水火之珠。大踰徑寸。圓明洞徹。以大士山居。水火難致。故以此珠賜之大士。常用取水火於日月。時王公貴人有至大士所。見大士坐不正。問曰。何不正坐。答曰。正人無正性。側人無側心。一日。帝延至壽光殿說法。至夜方出。

  四月。復還雲黃山。至九月二日。又遣傅暀奉書於帝。曰。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白國主救世菩薩。今有如意寶珠。清淨解脫。照徹十方。光色微玅。難可思議。欲施人主。若能受者。疾至菩提。帝詔曰。若欲見顧。甚佳也。

  大同五年始。重入都。行至鍾山。以狀上帝曰。帝豈有心而欲辨。大士豈有義而欲論耶。帝答曰。有心與無心。俱入於實相。實相離言說。無辨亦無論。

  三月十六日。帝於壽光殿共論真諦。大士曰。息而不滅。帝曰。若息而不滅。此則有色。故鈍。大士曰。一切諸法。不有不無。帝曰。謹受旨矣。大士曰。一切色像。莫不歸空。百川不過於大海。萬法不出於真如。如來於三界.九十六道中。獨超其最。普視眾生有若自身。有若赤子。天下非道不安。非理不樂。帝默然。大士退。

  至十八日。大士作偈進帝。答息而不滅義。其辭曰。

  若息而滅  見苦斷集  如趣涅槃  則有我所  亦無平等  不會大悲  既無大悲  猶有放逸  修學無住  不趣涅槃  若趣涅槃  鄣於悉達  為有相人  令趣涅槃  息而不滅  但息攀緣  不息本無  本無不生  今則不滅  不趣涅槃  不著世間  名大慈悲  乃無我所  亦無彼我  遍一切色  而無色性  名不放逸  何不放逸  一切眾生  有若赤子  有若自身  常欲利安  云何能安  無過去有  無現在有  無未來有  三世清淨  饒益一切  共同解脫  又觀一乘  入一切乘  觀一切乘  還入一乘  又觀修行  無量道品  普濟羣生  而不取我  不縛不脫  盡於未來  乃名精進

  大同六年。辭帝東歸。後數月。以功德事。復至都下。止蔣山。遣傅暀奉書於帝。曰。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白國主救世菩薩。皇帝性合正道。履踐如如。大士為菩提下而故高。皇帝為菩提高而故下。機緣感應。故成佛事。今者故來普勸一切同修正道。謹白。

  時何昌使外。此書未達。

  時有沙門問曰。大士。今日大耶。後日大耶。對曰。亦可今日小。後日大。亦可今日大。後日小。何以故。凡地修聖道。果地習凡因。常行無所踐。常度無度人。時因啟帝置寺於雙檮間。號雙林。寺前此兩樹。根株異植。枝葉連理。各有祥氣出木竅中。上有雙鶴。和鳴棲翔。

  大士還造佛殿。殿前先有白楊樹。枝葉秀異。經行其下。常聞天樂。時降甘露。大士令伐此木為殿中像。未間。刀匠自至。復於樹所創塼塔九層。至今存焉。

  躬寫經律。千有餘卷。白佛。誓願眾生離為解脫。大士三至京師。所度道俗。不可勝計。

  大同七年。謂弟子曰。我於賢劫千佛中一佛耳。若願生千佛中。即得見我。

  弟子問曰。若復有人深障。大士還先知否。答曰。補處菩薩有所不知耶。我當坐道場時。此人是魔使。為我作障礙。我當用此為法門。汝等但看我遭此惱亂。不生瞋恚。汝等云何小小被鄣而便欲分天隔地殊。我亦平等度之。無有差也。

  又曰。我是如來使。從如中來耳。弟子曰。師既如是。何故無六通。答曰。聲聞.辟支尚有六通。汝視我行業緣起若此。豈無六通。今我但示同凡耳。

  一日。又告眾曰。我捨此身時期。嵩頭陀暫過忉利天。不久還兜率天。汝願生彼。即得見我也。

  大同八年。乃立誓持上齋。作願文曰。弟子善慧。今啟釋迦世尊.十方三世諸佛.盡虗空遍法界常住三寶。弟子自念今生無可從心布施。拔濟受苦眾生。自今立誓三年持上齋。每六月日不飲食。以此飢渴之苦。代一切眾生酬償罪業。降促苦劫。速得解脫。以不食之糧。廣作布施。願諸眾生世世備足財法無量。永離愛染。不作三業。得大總持。摧伏諸魔。成無上道。

  大同十年。大士以佛像經文委諸善眾。又以屋宇田地。資生什物。悉皆捐捨。營立精舍。設大法會。啟白諸佛。普為十方三世.六道四生.怨親平等。供養三寶及一切眾。以為佛事。此世界十方無邊國土一切眾生。若有身.口.意業。造作一切無量眾罪。因是墮大地獄。或復業報畜生。嬰受眾苦。或復出生人間。貧窮下賤。盲聾瘖啞。諸根不具。或復枷鎖徒流。牢獄繫閇。無量苦厄。或不見佛。不聞法。不見僧。不值知識。解脫無因。以此供養。仰請世尊。慈力除滅。速得解脫。遇善知識。聞法悟道。發菩提心。大士家資屋宅。傾捨既盡。無庇身之地。創立草菴。玅光亦自立菴。草衣木食。晝夜勤苦。僅得少足。俄有劫賊羣至。以刃駈脇。大士初無懼色。徐謂之曰。若要財物。任意取之。何為怒耶。賊去家空。猶有米二百餘斛。乃自念言。由有身故。乃生諸人罪業。壽終之後。必墮地獄。長嬰大苦。遂乃捨米百斛。為諸劫賊設會供養三寶。為懺罪惡。舍前小塘。偶自枯涸。大士盡取虫魚投大江中。死者葬於山下。牛犬死者亦葬之。深念是等輪回苦趣。解脫無期。

  又捨米二百斛。為魚犬等設會供養三寶。乃仰聖則。遂有偈曰。

  昔賢捨頭目  王子救虎身  慈尊推國走  修忍拔怨親  今余聞此德  仰慕菩提因  傾資度牛犬  捨命濟魚身  願為常樂友  共趣涅槃津  同會俗無俗  齊證真無真

  太清二年二月。大士復捨田園產業。以十五日設會。為此國土遍十方普佛世界。六道四生怨親平等。供養三寶。諸佛住世。普度羣生。乃說偈曰。

  傾資為善供  歸命天中天  仰請停光照  流恩普大千  三塗皆解脫  六趣超自然  普會體無體  齊證緣無緣

  又偈曰。

  隱崖修正道  憩茲三十餘  遠媿山林友  歸命帝玄虗  設會宣經懺  為彼盪塵墟  普願無暇穢  心淨等芙蕖  竝契三空理  同證一如如

  大士又欲持不食上齋及燒身為燈。遍為一切供養三寶。三月十五日。乃謂眾曰。昔聞月光大士捨頭弘施太子。救窮濟乏。無悋命財。經之所明。此人不久成佛。故余不揆凡微。仰慕聖則。乃立心誓。捨身命財。普為一切供養諸佛。謹持不食上齋而取滅度。執志燒身為大明燈。為一切供養三寶。今取來月八日。遂先告眾曰。莫懷憂惱。夫物有生有死。事有成有敗。天下恩愛皆悉離別。今捨此穢濁之身。當得無生清淨法身。唯願徒眾無懷悲戀。生生世世不相捨離。永為眷屬。至成佛道。但自相率共辨樵薪。於雙林山頂營行火龕。願以此因緣。當來世界必為佛事。普度一切。共同解脫。

  至四月八日。弟子留堅意.范難陀等十有九人。各請奉代師主。持不食上齋及燒身供養三寶。又弟子朱堅固燒一指為燈。陳超捨身自賣。姚普薰.智朗等傭賃。各以得直供養師主。普願一切捨身.受身常值諸佛。聞法悟道。竝證無生。

  是月九日。弟子留和睦.周堅固二人燒一指燈。弟子樓寶印刺心。葛玄杲割左右耳。比丘菩提.優婆夷駱玅德二人割左耳。比丘智朗.智品等二十二人割右耳。發願曰。弟子菩提等。上啟釋迦世尊.十方三世諸佛.盡虗空遍法界常住三寶。伏惟師主。誓弘聖教。普度羣生。捨身命財。燒身為燈。普為一切供養諸佛。謹割耳刺心。用血洒地。奉代師主。普為一切供養諸佛。伏聞大覺慈父。愍育含生。哀傷物命。大悲熏修。濟拔含識。動經塵劫。臨唱涅槃。諸天勸請。遂駐恒沙。隨喜凡聖。是以某等。伏見師主并山門眷屬二十許人。將欲莊嚴佛剎。雷動法音。震無畏鼓。廣利無邊。剋己灰身。成就勝德。此實難思上行。非凡境界。某等不以銜愆帶舋。罪垢深重。今謹割耳燒指。殷勤勸請。譬若窮子伶俜失父。況乃含胎喪母。則暗墮冥壑。杳無智日。像法即頹。慧光隱沒。眾生擾擾。沒溺愛河。痛哉傷悼。伏願師主停威駐影。久留世間。顧念含靈。慈悲六趣。接養孤窮。利安貧老。遍使迷徒咸蒙覺悟。等契無生。俱歸寂滅。伏願大慈。一垂降許。次有比丘尼法脫.法堅等十五人。各持三日不食上齋。留師久住。闡揚正教。復有比丘普濟。居士傅長.傅遠等四十二人。稽首和南大士膝下。伏聞佛日初輝。思惟三七。為眾生根鈍。著樂癡盲。寧不說法。疾入涅槃。於是釋梵祈勸。即轉法輪。爾所年中。常注法雨。利益無量。潛光八樹。委法四依。師主恊本誓願。超然挺拔。端坐雙林。不辭勤苦。欲廣弘佛法。流通正道。如何便欲克日闍維。嬰孩失母。未足為喻。海舡破沒。亦非為苦。本師世眼。智月已虧。慈氏明導。慧日未朗。當今長夜。正須照燭。濟等決志刺心洒血塗地。特乞留心。卒閻浮壽。

  太清三年。梁運將終。災禍競興。大士鄉邑逢災。所有資財散與飢貧。課勵徒侶共拾野菜煑粥。人人割食。以濟閭里。

  大寶元年二年。大士又課徒眾煑粥。皆如太清故事。其年春作里無耕牛。大士乃遣弟子自植。將牛助人耕地取足。己田唯耕畞半。

  承聖元年正月十六日。大士又捨田園.家業.牛犢.倉庫。奉設法會。自是每年正月十日。捨米二千斛。奉設法會。說偈曰。

  傾資為羣品  奉供天中天  仰祈甘露雨  流注普無邊  六道咸蒙潤  四趣等皆然  普會實無實  齊證堅無堅

  紹泰元年四月二十日。大士告眾曰。我聞大覺世尊曠劫以來。捨頭目財寶。利安六道。又聞經言。佛法欲滅。先有眾災雲集。人民困苦。死亡者多。次有水災。如今所見。次第當至。誰能普為一切眾生。不惜身命。復持不食上齋。燒身滅度。以此身燈。普為一切供養三寶。請佛住世。普度眾生。六月二十五日。弟子范難陀者。奉持上齋。遂於雙林山頂燒身滅度。

  至九月十五日。比丘法曠於始豐縣天台山下燒身滅度。

  太平元年三月一日。次有優婆夷子嚴於雙林山頂赴火滅度。

  陳永定元年二月十八日。大士告眾曰。今世界眾災不息。人民困劇。誰能苦行燒指為燒。普為一切供養三寶。請佛住世。普度羣生。時有比丘慧海.菩提.法解。居士普成等八人謹奉命。比丘法如.居士寶月二人鈎身懸燈。

  大士又曰。誰能割耳出血。和香洒地。普為一切供養三寶。時有比丘智雲等一十二人。沙彌慧普等十人。又有普知.慧炬等二十三人。小兒善覺等一十七人。總六十二人。謹奉命割耳出血。和香洒地。大士又曰。誰能持不食上齋。請佛住世。時有比丘曇展等二十六人。沙彌尼慧堅等九人。小兒法極.玅貞。優婆夷平等.法瑱等十人。道士陳令成.徐尹等總四十九人。奉持不食上齋。大士謂眾曰。我同度眾生之伴。去將盡矣。唯潘.徐二人不出其名。如弟子傅普敏則是文殊。沙門慧和是我解義弟子。亦是聖人。然行位不高。慧集上人是觀世音。與我作弟子昌居士是阿難。昌在世形容行業。還示闇劣。世人不免輕之。乃誡諸弟子曰。汝等莫輕昌居士。佗捨命甚易。無餘痛惱。顏色鮮潔。倍勝平常。捨命之後。大士方說是阿難耳。

  甞有一沙門來詣大士曰。聞大士修菩薩行。菩薩之人。乞頭與頭。乞眼與眼。國城.妻子皆所不吝。今就大士乞手中香爐。若與。即真菩薩。不與。即非也。大士曰。捨與不捨。悉非菩薩。沙門強自持去。得十許日。復來問曰。前有人逼奪香爐。於意云何。大士曰。得如本有。失如本無。唯願上人擎爐焚香。供養諸佛。生生世世。增進菩提。常為善友。沙門懷愧。送香爐還。

  先有沙門僧朔等四人。自信安來遊雙林。我慢不禮。忽見大士身高丈餘。金色晃耀。不覺稽首。願為弟子。後隨入都。住蔣山下定林寺。一日。見白光在大士座前。疑是白[疊*毛]。以手取之。光還大士。乃無可覔。大士曰。爾後設有所見。不用取也。

  時定林寺草木常降甘露。諸蟲來食。人物雲集。殺傷至多。大士欲遷他處。是夕。露止蟲去。遂止。尋還雲黃。

  天嘉元年。弟子慧榮等欲建龍華會。大士曰。汝可作請佛停光會。龍華是我事也。若從吾言。定見龍華矣。大士又曰。吾悟道已四十劫。釋迦世尊方始發心。葢為能捨身苦行。所以先我成佛耳。

  天嘉二年。大士在山行道。常見七佛在前。維摩從後。因謂弟子云。七佛之中。唯釋迦數與我語。餘佛不也。數數如是。問曰。餘佛何為不語。答曰。釋迦今正綜此世界。我當紹繼。是故世尊數與我語。問曰。那不見他方佛。但見七佛耶。答曰。七佛雖去世綿遠。由共綜此世界故也。問。大士知人心中所念否。答曰。不也。我常遊無生至理。轉勝於昔。問曰。經曰。一受不退常寂然。云何失宿命智乎。答曰。我今作凡夫。用有興廢。然用中始終亦不失矣。今時不具足。現道樹時。乃當具耳。然諸弟子遠行當歸。亦自知其到日。此少宿命智通耳。有會法師者。欲試大士。率八十餘人。忽來索食。大士常饍。纔給四人。玅光憂之。大士手自行飯。眾悉飽足。

  天嘉四年正月十二日。大士又捨五百斛米。三十束絹。奉設法會。乃說偈曰。

  竊聞佛法將欲滅  憂愁怖畏實難當  眾災亂起數非一  含識遭值盡中傷  如何眾生遭此苦  悲念切抱益皇皇  今與妻兒捨田業  身命財物及餘糧  遍為十方設三會  并燒塗末雜薰香  煙雲玅色獻三寶  願為如意出芬芳  奉供人天大慈父  啟請調御心中王  唯願哀愍諸羣生  留情久住放慈光  照燭六道四生類  蒙澤悟解等金剛  增加神通恒自在  堅固勇猛救危荒  蕩除世界災穢惡  安泰皎潔若西方  金池玉沼皆湧出  珍華寶樹悉鏗鏘  適悅羣生無短乏  尊榮富貴壽延長  得修無為八正道  齊超不二涅槃常

  天嘉五年歲次甲申正月十七日營齋。至二月八日。轉法華經二十一遍。又於會稽鑄寶王像十軀。設無遮法會。其月九日。又建禳災無礙法席。十日。轉涅槃經一部。燃長命燈。自後五年。凡設六會。如前供養。

  嵩頭陀入滅。大士心自知之。乃集諸弟子曰。嵩公已還兜率天宮待我。我同度眾生之人。去已盡矣。我決不久住於世。乃作還源詩十二章。大士既涅槃時至。亦預有徵應。先是雙林及雲黃兩處房前皆生瑞梨樹。其上常有甘露。四時不絕。乃忽萎黃。漸至枯死。時大建元年歲次己丑夏四月丙申朔。大士寢疾。告其子普建.普成二法師曰。我從第四天來。為度眾生故。汝等慎護三業。精勤六度。行懺悔法。免墮三塗。二師因問曰。脫不住世。眾或離散。佛殿不成。若何。大士曰。我去世後。或可現相。至二十四日乙卯。大士入涅槃。時年七十三。肉色不變。至三日。舉身還煖。形相端潔。轉手柔輭。更七日。烏傷縣令陳鍾耆來求香火結緣。因取香火。及四眾次第傳之。次及大士。大士猶反手受香。沙門法璿等曰。我等有幸。預蒙菩薩示還源相。手自傳香。表存非異。使後世知聖化餘芳。初。大士之未亡也。語弟子曰。我滅度後。莫移我臥牀。後七日當有法猛上人送織成彌勒佛像來。長鎮我牀上。用標形相也。及至七日。果有法猛上人將織成彌勒佛像并一小銅鍾子安大士牀上。猛時作禮流淚。須臾。忽然不見。始大士寢疾。弟子恐其滅度。乃問曰。如或不可諱。則靈樞若為安厝。答曰。將我屍於雙林山頂。如法焚之。以其灰骨分為二分。一安山頂塔中。一安塚上塔中。兩塔中各作一彌勒佛像。亦用標形相也。又問曰。若不遂所囑。欲依世俗禮葬。若為安置。答曰。若不獲我願。則不須材器。但累甓作牀。即轝我屍於其上。以三尺屏風繞之。以絳帳覆之。可也。又囑弟子徐普拔等曰。我去後。若猶憶我。汝當共迎慧集上人遺形還山。共為佛事。於是弟子竟不奉大士初命。而特用漢禮并迎集上人。屍於潛印渚松山之隅。與大士鄰墳而葬。

  大建四年九月十九日。弟子沙門法璿.菩提.智瓚等。為雙林寺啟陳宣帝。請立大士并慧集法師.慧和闍棃等碑。於是詔侍中尚書左僕射領大著作建昌縣開國侯東海徐陵為大士碑。尚書左僕射領國子祭酒豫州太中正汝南周弘正為慧和闍棃碑。

  大士在日。常以經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閱。乃就山中建大層龕一柱八面。實以諸經。運行不礙。謂之輪藏。仍有願言。登吾藏門者。生生世世不失人身。從勸世人。有發菩提心者。志誠竭力。能推輪藏。不計轉數。是人即與持誦諸經功德無異。隨其願心。皆獲饒益。今天下所建輪藏。皆設大士像。實始於此。山有古松。大士曾於松間。願度眾生。以斧為誓。至今松木斧痕猶在。其飼虎之餘飯。棄擲林間。化而為石。青白錯雜。可作數珠。謂之飲石。靈異之迹。豈容思議耶。

善慧大士錄卷第一

  善慧大士錄卷第二

陳太建五年。菩提等上啟於宣帝。請為本寺護法檀越。帝答書可之。菩提等又作書與朝貴以下。曰。伏惟亡師大士在世之時。頻詣梁武帝弘宣正道。多逢惱鄣。請朝貴為護法檀越。竝蒙弘獎。今徒眾弟子。奉遵遺教。紹繼慈旨。輒依先仰。請為護法。特願垂許。於是自朝廷宰貴以下。至于士庶。具題爵里。願為護法檀越者甚眾。禎明元年。大士長男普建法師。燒身滅度。

  隋開皇十五年二月十五日。文帝作書與弟子沙門慧則等。曰。皇帝敬問慧則法師。如來大慈。矜念羣品。救度一切。為世津梁。朕君臨天下。重興法教。欲使三寶永崇。四生蒙福。汝等歸依正覺。宣揚聖道。想勤修梵行。殊應勞德。秋暮已寒。道體如宜也。今遣使人。指宣往意。

  開皇十八年。帝又與書曰。朕受天命。撫育黎元。尊崇三寶。情深救護。望十方世界一切含靈。蒙茲福業。俱登仁壽。汝等捿身淨土。投志法門。普為羣生宣揚聖教。又知比來為國行道。勤修功德。當甚勞心。汝等弘此慈悲。精誠苦行。廣濟眾品。深慰朕懷。既利益處多。勿辭勞也。

  仁壽元年正月十五日。帝又書曰。朕尊崇聖教。重興三寶。欲使一切生靈咸蒙福力。法師捨離塵俗。投志法門。專心講誦。宣揚玅典。精誠如法。深副朕懷。既利益羣生。當不辭勞倦。

  大業元年。煬帝書曰。朕欽承寶命。撫育萬方。思弘德化。覃被遐邇。況復昔居藩屏。作牧江都。所管之內。臨踐日久。興言唯舊。有異常情。今者巡省風俗。爰屆淮海。山川非遠。瞻望載懷。薄寒道體。清豫廣修淨業。寔足津梁。既以弘濟為心。不為勞也。

  是後僧徒住持。自朝廷至于郡縣官司。多保護之。其大士遺跡。雖歲月淹久。至今在者。稽停塘下漉魚潭一所。佛殿及九層塼塔各一所。法猛上人織成彌勒像及小銅鍾子一口。大士所臥大牀一張。莞席一領。木帳一具。木枕一枚。牙塔子.牙菩薩二軀。白石像一軀。甆像二軀。甆硯一面。甆[打-丁+乖]筆架一具。甆水甖一口。扣天門槌一雙。武帝水火珠一顆。麈尾扇一柄。香奩一具。遮日扇兩抦。張僧繇畫菩薩兩鋪。西國獻獨榻牀一張。其餘屋宇園池等。皆大士在時所有。其事煩碎。不復具載。

  大士凡所有著述。不以文字為意。但契微玅至真之理。冀學者因此得識菩提之門耳。其所為眾生說法。亦不過數句。所聽者各隨性分得解也。初。大士每與弟子等。說大乘道。未甞告倦。時比丘智雲從容啟大士曰。師主甞說六度及四等。未知云何是度。云何是等。大士答曰。雖行布施。而不畢竟住於喜捨。雖行持戒。而不畢竟住於調伏。雖行忍辱。而不畢竟住於無瞋。雖行精進。而不畢竟住於忘身證法。雖行禪定。而不畢竟住於無動。雖行智慧。而不畢竟住於空解。雖行無相。而不畢竟住於永寂。雖行無度。而不畢竟住於無得。雖行無起。而不畢竟住於無生。是為六度摩訶般若波羅蜜也。雖行慈心。而不畢竟住於常念。雖行悲心。而不畢竟住於忍苦與濟。雖行喜心。而不畢竟住於欣悅正法。雖行捨心。而不畢竟住於無著。此四心竝離於色相。怨親等濟。盡於未來。是為四等.四無量也。大士更說摩訶正法忍。無礙功德少分。以釋上義。曰。若能持受摩訶正法忍。能為摩尼珠。遍照十方。能為如意珠。充滿諸行願。能令行者如虗空。色相不能染。能使行者離足迹。猶如鳥飛空。當成無上道。疾證天中天。能紹諸佛法。普度諸羣生。能為眾玅藥。療治生死病。能令行者無所依。疾證離名字。能弘三菩提。安育無邊際。能降諸結賊。疾證一無為。能為大日月。照了諸世界。能令行者利己永安寧。能令疾證不動地。澄寂無崖底。能成聖中王。名聞普世界。能為法寶藏。日用無窮盡。能令疾證大乘道。能載無限量。大士又說陀羅尼三昧法門少分偈。

  是法法中明  猶如星日月  是法法中燈  能破無邊暗  是法法中地  荷載遍十方  是法法中母  出生諸佛種

  爾時大士見眾生雖有肉眼。不識罪福之由。因為徒眾說三盲之義。曰。一.瞋恚盲。二.慳貪盲。三.憍慢嫉妬盲。瞋恚盲者。後墮地獄。出受毒虵身。人見便打殺。問汝起此嗔心。定是損誰。為損己耶。損他耶。若不生瞋心。應得涅槃常樂。只由起瞋心。墮其身向三惡道中受如是大苦。不聽受涅槃大樂。此非大盲耶。慳貪盲者。只猶慳貪心。故墮大地獄。從地獄出。受餓鬼身。問汝起此慳貪心。定是損誰。為損己耶。損他耶。若不生慳貪心。應得大涅槃樂。只由起慳貪心。自墮其身向三惡道中受如是大苦。不聽受涅槃大樂。此非大盲耶。憍慢嫉妬盲者。先墮大地獄。從地獄出。作糞坑中蟲及猪犬等下賤之身。問汝起此憍慢嫉妬心。定是損誰。為損己耶。損他耶。若不生憍慢心。應得大涅槃樂。只由起憍慢嫉妒心。自墮其身向三惡道中受如是大苦。不聽受涅槃大樂。豈非大盲耶。

  大士常勸戒諸人。令菜食。說法開示曰。如我不欲得人加諸我。我亦不應加諸人。我不欲得人殺害於我。我亦不應殺害於他。我不殺彼。彼不殺我。是世正理。汝持不殺戒。法應如此。就佛何求。若犯殺戒。落刀劒林.鑊湯爐炭地獄。不盜戒者。我不欲得人劫盜於我物。我亦不應劫盜於他物。我不盜彼。彼不盜我。是世正理。汝法應持不盜戒。就佛何求。若犯盜戒。死受地獄重罪。出墮餓鬼。後為牛馬。又割肉償其債主。百千萬劫。無有休息。

  弟子又問曰。從來啟佛文詞。只啟釋迦十方佛。而獨不道彌勒。何耶。答曰。十方諸佛。共一法身。何必須一一列名。自說因緣。如昔有人作好飲食供養聖僧。爾時聖僧化作凡僧形像來食其食。主人見即罵辱言。我本供養聖僧。不知上人何得受我供養。然只此上人是聖僧身。主人自不識耳。

  大士又常閑居謂弟子言。我初學道。始於寺前起一草菴及守苽屋。內外泥治甚周。爾時有客來至屋中與我談話。我於對客之際。乃見一佛。身長丈六。金色從天上來。東面而下。光明赫赩。遍虗空中亦盡作黃金色。爾時都不見屋及四壁所在。如虗空中坐。佛既至地。我即禮拜。佛亦隨我作禮。唯我獨見。客不見也。又言。我入山修道時。常自思惟。諸佛世尊。竝以何道。能度眾生。今我學何法。當得此道。我資用多乏。肆力耕鋤。瞑還山中。竟夜思惟度眾生法。心未明了。因發聲慟哭。雨淚交流。念三塗地獄之苦。彌日累夕。乃豁然開悟。自識我來處。方知諸佛不除地獄。深有所以。若除地獄。則無人修善。故知善惡二法。互相住持。世界乃安立。譬如聖王治國。設法垂制。人有所犯。則隨事刑戮。輕者鞭捶。重者刀鋸。以今於世。以行禮樂。以立仁義。若無王威憲制。偷劫怨家侵掠無已。

  是後大士又從容謂弟子曰。我初悟道時。得少分宿命智通。識本來處。知從天來。本身由在彼天上。又言。我身在山中打磬。六時禮拜。空中常有四部眾同我禮拜。弟子問曰。六篇中言。近皆天宮。不知是何天也。答曰。非是第一義天。祇是欲界中第四天耳。又問曰。未審得宿命智。見來去事。如人即今眼見物不。答曰。不也。我但得少分宿命智耳。今作凡夫。非是具足神通時。至於坐道場時。乃當具足也。又問曰。少分宿命智見知若為。答曰。我只心知耳。實無所見。如我遣弟子傅暀奉書白國主。自知當有大德沙門為影響之人。

  初大士在世之日。常與弟子說無為大道.諸法因緣曰。無為大道者。離於言說。何謂離言說。說者無示。聽者無聞。學者為得。何謂說無示。聽無聞。學無得。答曰。說者無方故無示。聽者無受故無聞。學者無取故無得。何以故。爾法無色。離形相故。法無受。離取捨故。法無行。離足跡故。法無名字。離分別故。如是道者即是無為真一。真一之道即無漏之道。何謂無漏。斷絕攀緣。究竟無染。上不為結使所牽。漏落三界。流轉生死。下不為結使所牽。漏落三塗地獄。受諸苦惱。故言無漏。無漏之道。即寂定無為。巋然常住。何謂為常。雖復俗去時移。常存不異。常住之道即是聖道。何謂聖道。聖者。正也。若論正。即是不動。若論不動。即是定。若論定。即是調直。若論調直。即是平。若論平。即是和。若論和。即是僧。僧者。復有三義。一者意業無所作。二者口業無所作。三者身業無所作。名之為僧。亦名法師。法師者。復有三義。一者履踐如如。體一無相。二能弘宣正典。曉真不二。三能善巧方便化彼羣生。同歸一源。名為法師。

  問曰。何不二法即真。而須方便。答曰。眾生習氣剛強。深愛諸有。不可卒除。要須方便。稍遣攀緣。緣累既盡。乃方悟道。理會無上。即真不二。是以諸佛菩薩。大悲憐愍。開方便法門。常勸出家。出家之法有二。一.形出家。二.心出家。形出家者。所謂剃除鬚髮。同於法身。心出家者。出一切攀緣諸有結家。若就即世而論。形出家勝。何以故。不為公私所引。獨脫無累。蕭然自在。若就理而論。則無有二。

  復有事.理出家。事出家者。出慳家.出貪家.出瞋家.出殺害家.出食噉眾生家.出偷盜家.出邪婬家.出損他利己家.出綺言妄語家.出惡口兩舌家.出嫉賢妒能家.出憎愛家.出怨親家.出互爭勝劣家.出相凌易家.出相鬥打家.出貢高家.出我人家.出不慈孝家.出無慚無愧家.出違恩背義家.出不謙讓家.出誹謗家.出毀呰家.出世間非道理家.出不恭敬家.出六塵家.出一切諸慢家.出我慢家.出邪慢家.出憍慢家.出高慢家.出不如慢家.出慢慢家.出增上慢家.出多聞廣知家.出持戒慢家.出禪定慢家.出師慢家.出僧慢家.出貴慢家.出富慢家.出端正慢家.出丈夫慢家.出勢力慢家.出妓能慢家.出火宅慢家.出三界家.出一切有為諸結家。是名事出家。此家此宅有何等過。應須出離。盇此家此宅中。有無量怨家債主。手把刀劒。常待我來。殺害於我身。應須出離。又有無量虎狼師子。常待我來。噉食我身。應須出離。又多諸惡虵.蜈蚣等屬。常待我來。惱害於我身。應須出離。又有無量三塗地獄種種諸苦。常待我來。考楚於我身。應須出離。又多諸郎主。常待我來。使役於我身。何謂郎主。慳心是郎主。貪心是郎主。瞋心是郎主。殺害心是郎主。食噉眾生心是郎主。偷盜心是郎主。邪婬心是郎主。損他利己心是郎主。綺言妄語心是郎主。惡口兩舌心是郎主。嫉賢妒能心是郎主。憎愛心是郎主。怨親心是郎主。彼我心是郎主。互爭勝負心是郎主。相凌易心是郎主。相鬥打心是郎主。貢高心是郎主。我人心是郎主。不慈不孝心是郎主。無慚無愧心是郎主。違恩背義心是郎主。不謙讓心是郎主。誹謗心是郎主。相毀咨心是郎主。世間非道理心是郎主。不恭敬心是郎主。六塵心是郎主。一切諸慢心是郎主。眼貪華艶之色是郎主。耳貪非法之聲是郎主。鼻貪非法之香是郎主。舌貪非法之味是郎主。身貪細滑是郎主。意緣惡境是郎主。一切有為諸行悉皆是郎主。此諸郎主。能使役。能罵辱。能捶擊。能繫駐。能枷鏁。能殺害。能煑炙。能噉食於我身。世間自有人屬他使役。尚復稱言辛苦。不可嬰當。況係屬如此郎主。備嬰眾苦。復可當乎。是故應須出離。理出家者。出八聖道家.出十力四無所畏家.出十八不共法家.出五眼家.出六神通家.出三明家.出他心家.出宿命智家.出大悲大慈家.出平等家.出覺知悉達智家.出佛法僧家。是名理出家。

  或曰。既有出家。復有入家不。今略說入家。入遍寂家.入大動家.入現色身家.入無住家。若如是者。即是大乘。何以故。若以無生妨生。是人遠離無生。若無滅妨滅。是人遠離無滅。是故經言。生死是涅槃。無退無生故。何故無退無生。為來無所從故。何為來無所從。為去無所至故。何為去無所至。為遠離三世有故。何故遠離三世有。為隨順諸法性故。何故隨順諸法性。為教化羣生。等至涅槃故。是故雖得佛道。轉于法輪。不捨菩提之道。何以故。不虗本願故。

  問曰。何為來無所從。謂不依一切諸行故。何謂去無所至。謂於一切法無所取故。何謂遠離過去有。謂不住過去足跡。離於名字。無所分明故。何謂遠離現在有。謂現在心不染有無二法故。何謂遠離未來有。謂心不取未來。證法無為故。何謂遠離三世有。為盡有為諸法。無所得故。隨順諸法性。為住無所住故。何謂住無所住。為興無限大慈大悲故。何謂興無限大慈大悲。為教化羣生。等至涅槃故。何謂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謂離有為諸法。證寂無為故。何故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不住諸寂。為諸法故。何為得無所得。為不得有無二法。如虗空住無所住故。

  問曰。如上所說。斷絕攀緣。究竟無染。不為結使所牽。是即解脫者。何用坐禪繫念數息耶。答曰。坐禪數息者。乃是入道初門。正為眾生習氣剛強。深愛五欲。煩惱熾盛。折挫不調。是以諸佛菩薩方便。令繫念數息。廢其心慮。不緣世間麤惡之事。又令觀身過患。厭離生死。精勤修習。累日經年。修習既久。攀緣稍靜。心得調柔。乃能斷慳貪瞋等有為一切諸行。諸行既盡。心會實相。證寂無為。是名得道。若人雖復坐禪。繫念數息。不斷瞋等有為諸行者。終不得道。何以故爾。道是無為法。諸行是有為因。今行有為因。希望無為果。不亦難乎。

  又說三乘及外道魔業曰。第一.聲聞乘者。不能廣濟。但觀身患。厭離生死。斷一切攀緣有為諸結。安心實相。證寂無為。是名聲聞乘。第二.緣覺乘者。厭離生死。斷一切攀緣有為諸結。修行四等六度。廣濟羣生。安心實際取證。成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為緣覺乘。第三.大乘者。息一切攀緣有為諸結。修行四等六度。廣濟羣生。怨親平等。迴向三菩提。不證三菩提。修行一切法。而離諸法相。是故非世間.非不世間。非涅槃.非不涅槃。不縛不脫。永為三界父母。廣濟羣生。盡未來際。是名大乘。何謂外道業。外道業者。修有漏善。厭下攀上。修諸苦行。亦修諸功德。望得高昇自在。永受無為安樂。是為外道業。

  問曰。夫物生有死。事成有敗。生心趣道。寧得久住常樂。何者是魔業。答曰。有為諸行。何謂諸行。慳心是行地。貪心是行地。殺害心是行地。食噉眾生心是行地。偷盜心是行地。瞋心是行地。邪妬心是行地。損佗利己心是行地。調戲心是行地。歌舞心是行地。綺語妄言心是行地。惡口兩舌心是行地。嫉能妒賢心是行地。愛憎心是行地。彼我心是行地。互爭勝負心是行地。相凌滅心是行地。相鬥打心是行地。一切諸慢心是行地。我人心是行地。不慈不孝心是行地。無慙無愧心是行地。違恩背義心是行地。不謙讓心是行地。相誹謗心是行地。毀咨心是行地。世間非道理心是行地。不恭敬心是行地。眼貪華艶之色是行地。耳貪非法之聲是行地。鼻貪非法之香是行地。舌貪非理之味是行地。身貪細滑是行地。意緣惡境是行地。一切有為諸行。若善若惡。皆是魔業也。此諸行流轉生死。無有休息。常處闇宅。永劫長夜。無有光明。急須遠離。

  又問曰。何謂魔。答曰。魔者。邪也。生心取外。即是為邪。生心取內。即是為邪。生心取中間。即是為邪。若心不生。即不動。若心不動。即為正也。

  又問曰。夫人何故輪迴生死。無有休息。答曰。輪迴生死。不由於他。皆由自身口意業之所致也。是故應須控制諸根。不令放逸。有人說言。死去更復何知。夫死之與生無差異。何以故。夫有身者。皆謂四大所成。識神合體。遍在其中。今所以知寒知熱。知苦知樂。悉是識神所知。非為四大知也。若言不然者。何故識神去後。死屍不知苦樂耶。以此推之。明死與生不異。是識神領於苦樂耳。今日若不能忍受飢渴.寒熱.燒煑.割炙之痛。後入地獄。豈能受乎。若不肯調心為善。恣意殺害眾生。造作諸惡者。死入三塗地獄.刀山劒樹.鑊湯爐炭.銅柱鐵牀.鋸解磨磨.灰河沸屎.阿鼻地獄.寒冰種種諸苦。豈可當乎。道家五苦頌曰。

  生落苦神界  轉輪五道庭  久幽閇長夜  累劫無光明  刀山多劒樹  毒刃互崢嶸  上有履霜人  時刻無蹔寧  飢飡鐵丸炭  渴飲冶火精  流浪三塗中  豈識形與名  念子不知命  苦哉傷我情

  又有人言。天下人民學道。不盡菜食。大士何獨執菜食耶。答曰。何謂為聖道。夫聖道者。正也。一者理正。二者世正。學道之人。應修理正。理正者。心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一心澄寂。猶如虗空。若生心貪世間。非理之味。復何為正乎。第二.學道之人。應修世正。世正者。在貴不凌賤。在富不凌貧。在智不凌愚。在強不凌弱。是故非正不言。非道不行。欲損佗利己。復何為正耶。且一切畜生之類。皆是罪人所作。自念無有力勢。不能救護。今為貪口味。反助煎迫耶。一者乖慈。二者乖理。三者亦是罪業生死根本。一切人民何故輪迴眾苦。無有休息。由不自用道理。更相凌易。互相殺害。為此流轉三塗地獄。受無量苦。是故執心菜食。畢命不移。

  又有問曰。菜食經久或致病。其事如何。答曰。夫人何故有病。但坐過去前身造作眾惡。感今病苦。今若復造作眾惡。又感未來病苦。譬如有人。故年鐵壯刺身。今年痛惱。為痛惱故。又刺新壯。此寧得愈。應須挑故壯。不刺新壯。痛乃得愈耳。何謂挑故壯。不刺新壯。謂已作之罪。歸命三寶。發露懺悔。未作之惡。誓不更作。此乃獲生生世世無復苦惱也。

  又問言。非道覔財供養三寶。其事如何。答曰。竊聞經言。非法財作佛。不聽禮此佛。以此推之。故知佛不許人惱害眾生。非道覔利供養三寶。

  又有人說言。合家不殺。但常食已死之肉。此事如何。答曰。食者不止。殺亦不住。若食者住。殺亦自止。

  人問云。我為諸惡之事。我廣能讀誦眾經。經云。能讀誦一句一偈。能滅無邊重罪。能增長無邊功德。斯說如何。答曰。斯乃諸佛菩薩慈愍方便。故誘進在前。決斷在後。若眾生讀經。心得悟道。遠離諸惡。改心為善。即一句一偈。實能滅無邊重罪。增長無邊功德。今若廣誦眾經。心不斷惡。亦不能滅罪生福。何以驗之。竊聞善星二比丘。讀誦十二部尊經。利如瀉水。但為惡不住。生身陷阿鼻大地獄。以此推之。故知多聞讀誦。心不斷惡。終不能滅罪生福也。

  有人問曰。世間有人常講經律。知惡不惡。知罪不罪。知犯不犯。又外能齊整威儀。內心不斷諸惡之行。此理如何。能得解脫諸苦不。答曰。如有人內心具知有因果苦樂諸緣。外形又能齊整威儀。但不能自愛。仍以五百鐵壯內於衣裏。於意云何。此人為當得無苦痛耶。若今學道之人。外雖能齊整威儀。內心不斷諸惡之行。其事亦爾。後為怨家所得。繫身闇獄。受其眾苦。無有邊際。如此苦痛。豈可嬰乎。仰願諸仁德。更相勉勸。制心一處。斷除諸行攀緣。究竟無染。使心虗寂。冥會實相。即得解脫眾苦。超證無為常樂。是故經云。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也。

  又曰。今有人身患六欲之病。求師受戒。既受戒已。而不持戒。病得愈不。答曰。譬如有人身苦重病。尋覔良醫。求覔良藥。病人數讀藥方而不服藥。此於諸人意云何。病為當愈不。今人受戒而不持戒。其事亦爾。若不除六欲之因。後必果六十諸行旃陀羅。此六十諸行牽之。流轉生死。殺身無數。

  問。此諸行旃陀羅。竝從何所而生。答曰。若貪色。即是受想行識。若貪聲。即是受想行識。若貪香。即是受想行識。若貪味。即是受想行識。若貪觸。即是受想行識。若意貪世法。即是受想行識。如有一中備五。五六合成三十旃陀羅也。若貪出世色。即受想行識。若貪出世聲。即受想行識。若貪出世香。即受想行識。若貪出世味。即受想行識。若貪出世觸。即受想行識。若貪出世法。即受想行識。如是一中備五。五六合成三十。并前總為六十旃陀羅也。何謂出世味觸。謂。貪涅槃。愛法生也。此六十諸行旃陀羅應遠離。智者應須觀察審諦思惟。使心不外.不內.亦不中間。猶如虗空。無所依止。即得解脫生死之苦。證真涅槃常樂。

  或難曰。常說為善感樂。何故世間有人修善。反貧窮困苦。答曰。多是大權菩薩慈愍廣濟。現身修善。嬰羅眾苦。愈困愈堅。不貪世樂。精勤懺悔。唯願捨身。感見諸佛。何以故爾。正為眾生初發道心。信根未立。多逢怨鄣。恐其道心退沒。引之令堅固趣向佛道。是故經言說悔先罪。不說過去解脫。以己之疾。愍於彼疾也。

  又難曰。常說為惡感苦。何故世間有人生來為惡。現身富貴安樂。子孫盈堂。答曰。夫人得富貴者。不由一生。由前身修行布施。廣作功德。果報今生感受富貴安樂。今生雖復為惡。未即受苦。譬如有人殺害百人。百人恨心甚重。常欲報怨。但彼有千人守護。未能得便。意欲得千人去後。百人取而殺害。受苦無量也。

  又問曰。畜生之類。愛念眷屬。何如於人。答曰。雖復形差體別。至於貪生畏死。情同狎愛。不異於人。今人自稱有智慧之眼。見生死苦樂之路。而作五痛五燒之因。永劫長夜。受諸苦惱。無有休息。不知遠離。復可得稱為智慧乎。

  大士又謂人曰。夫人何故常被五痛五燒之苦。盇由自造五痛五燒之因。譬如有人五百紩壯刺於身上。舉身晝夜痛楚。不可嬰當。今欲為諸仁德拔除此壯。令身心安樂。無復苦惱。於意云何。欲得階梯拔。欲得併拔。何謂階梯拔。有人受持佛三歸一。不殺戒。月持六齋。齋日菜食。喻拔一百壯。有人受持佛五戒。月持六齋。齋日菜食。喻拔二百壯。有人持佛十善戒。月持六齋。年三長齋。齋日菜食。喻拔三百壯。有人受持佛聲聞戒。一切諸惡不作。諸善奉行。長中菜食。六時行道。喻拔四百壯。有人受持佛菩薩戒。一切諸惡不作。諸善奉行。長中菜食。六時行道。愛護正法。不惜軀命。崇弘聖道。廣化羣生。共同解脫。喻拔五百壯。是為併拔。今諸仁德。何故恣心造惡。死入三塗地獄。受苦無量。若能一制心為善。壽終之後。上生天上七寶宮殿之中。姿容端正。相好殊特。尊豪富貴。無為自在。欲有所得。隨念如意。四城銀池。林苑寶樹鏗鏘。華葉蔭映。香風飄拂。金枝玉葉奏眾玅樂。適悅人心。永劫歡娛。頌曰。

  調心作牛車  牽人至梵天  梵天諸宮殿  皆悉自光明  譬如春月華  眾色悅人情  愛樂此華者  永離諸塵嬰

善慧大士錄卷第二

  善慧大士錄卷第三

  四相詩

  生相

識託浮泡起。生從愛欲來。昔時曾長大。今日復嬰孩。星眼隨人轉。朱唇向乳開。為迷真法性。還却受輪迴。

老相

覽鏡容顏改。登堦氣力衰。咄哉今已老。趨拜禮還虧。身似臨崖樹。心同念水龜。尚猶躭有漏。不肯學無為。

病相

忽染沈痾疾。因成臥病人。妻兒愁不語。朋友猒相親。楚痛抽千脈。呻吟徹四鄰。不知前路險。猶尚恣貪瞋。

死相

精魄辭生路。游魂入死關。只聞千萬去。不見一人還。寶馬空嘶立。庭花永絕攀。早求無上道。應免四方山。

心王銘

觀心空王  玄玅難測  無形無相  有大神力  能滅千災  成就萬德  體性雖空  能施法則  觀之無形  呼之有聲  為大法將  心戒傳經  水中鹽味  色裡膠清  決定是有  不見其形  心王亦爾  身內居停  面門出入  應物隨情  自在無礙  所作皆成  了本識心  識心見佛  是心是佛  是佛是心  念念佛心  佛心念佛  欲得早成  戒心自律  淨律淨心  心即是佛  除此心王  更無別佛  欲求成佛  莫染一物  心性雖空  貪瞋體實  入此法門  端坐成佛  到彼岸已  得波羅蜜  慕道之士  自觀自心  知佛在內  不向外尋  即心是佛  即佛即心  心明識佛  曉了識心  離心非佛  離佛非心  非佛莫測  無所堪任  執空滯寂  於此漂沈  諸佛菩薩  非此安心  明心大士  悟此玄音  身心性玅  用無更改  是故智者  放心自在  莫言心王  空無體性  能使色身  作邪作正  非有非無  隱顯不定  心性雖空  能凡能聖  是故相勸  好自防慎  剎那造作  還復漂沈  清淨心智  如世黃金  般若法藏  竝在身心  無為法寶  非淺非深  諸佛菩薩  了此本心  有緣遇者  非去來今

又頌曰

遍瞻四大海。觀尋五陰山。如來行道處。靈智甚清閑。寶殿明珠燿。華座美玉鮮。心王明教法。敷揚般若蓮。淨地菩提子。盇得天中天。觀此色身中。心王般若空。聖智安居處。凡夫路不同。出入無門戶。觀尋不見蹤。大體寬無際。小心塵不容。欲得登彼岸。高張智慧帆。清淨明珠戒。莊嚴佛道場。身作如來相。心為般若王。願早登蓮座。口放大圓光。廣照無邊界。為物作橋梁。開大毗尼藏。名傳戒定香。觀達無生智。空中誰往來。永超三界獄。不染四魔胎。遊戲蓮華上。安居法性臺。天人悉瞻仰。冥空讚善哉。有緣逢廣化。般若玅門開。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行住鎮相隨。坐臥同居止。分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知佛何在。只這語聲是。寂是法王根。動是法王苗。涅槃既不遠。常住亦非遙。迴心名淨土。煩惱應時消。欲過三途海。勤修六度橋。定當成正覺。喻若待來潮。伏藏不離體。珠在內身中。但向心邊會。莫遠外於空。萬類同真性。千般體一如。若人解此法。何用苦尋渠。四生同一體。六趣會歸余。無明即是佛。煩惱不須除。

貪瞋癡

不須貪。看取遊魚戲碧潭。只是愛他鈎下餌。一條線向口中含。

  不須瞋。瞋則能招地獄因。但將定力降風火。便是端嚴紫磨身。

  不須癡。癡被無明六賊欺。惡業自身心所造。愚迷披却畜生皮。

十勸

勸君一。專心常念波羅蜜。勤修六度向菩提。五濁三塗自然出。

  勸君二。夫人出世莫求利。縱然求得暫時間。須臾不久歸蒿里。

  勸君三。人身難得大須慙。晝夜六時常念佛。勤修三寶向伽藍。

  勸君四。努力經營修善事。莫言少壯好光容。未委前程是何處。

  勸君五。尋思地獄真成苦。眼前富貴逞容儀。須臾不久還歸土。

  勸君六。第一莫喫眾生肉。若非菩薩化身來。便是前生親眷屬。

  勸君七。萬事無過須的實。朝三暮四不為人。此理安身終不吉。

  勸君八。喫肉之人真羅剎。今身若也殺佗身。來生還被佗身殺。

  勸君九。天堂地獄分明有。莫將酒肉勸僧人。五百生中無脚手。

  勸君十。相勸修行須在急。一朝命盡入黃泉。父孃妻子徒勞泣。

頌二首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牛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遂四時凋。

還源詩十二章

還源去。生死涅槃齊。由心不平等。法性有高低。

  還源去。說易運心難。般若無形相。教作若為觀。

  還源去。欲求般若易。但息是非心。自然成大智。

  還源去。觸處可幽棲。涅槃生死是。煩惱即菩提。

  還源去。依見莫隨情。法性無增減。妄說有虧盈。

  還源去。何須更遠尋。欲求真解脫。端正自觀心。

  還源去。心性不思議。志小無為大。芥子納須彌。

  還源去。解脫無邊際。和光與物同。如空不染世。

  還源去。何須次第求。法性無前後。一念一時修。

  還源去。心性不沈浮。安住王三昧。萬行悉圓收。

  還源去。生死本紛綸。橫計虗為實。六情常自昏。

  還源去。般若酒澄清。能治煩惱病。自飲勸眾生。

浮漚歌

君不見驟雨近看庭際流。水上隨生無數漚。一滴初成一滴破。幾迴銷盡幾迴浮。浮漚聚散無窮已。大小殊形色相似。有時忽起名浮漚。銷竟還同本來水。浮漚自有還自無。象空象色總名虗。究竟還同幻化影。愚人喚作半邊珠。此時感歎閑居士。一見浮漚悟生死。皇皇人世總名虗。暫借浮漚以相比。念念人間多盛衰。逝水東注永無期。寄言世上榮豪者。歲月相看能幾時。

獨自詩二十章

獨自山。茅茨草屋安。熊羆撩人戲。飛鳥共來飡。

  獨自居。何意此勤劬。翹心尋本性。志節服真如。

  獨自眠。寂寞好思玄。休息攀緣境。不著有無邊。

  獨自坐。靜思觀無我。調直箇身心。慈悲成薩埵。

  獨自處。本誓如應與。示道在經中。扣破無明主。

  獨自行。見色恰如盲。輕軀同類化。蠕動未曾驚。

  獨自戲。問我心中有何為。若見無記在心中。急斷令還般若義。

  獨自往。觸處隨緣皆妄想。妄想心內逼馳求。即此馳求亦非往。

  獨自歸。登山度嶺何所依。比至所依無定實。熟觀此境竟何為。

  獨自作。問我心中何所著。推撿四運併無生。千端萬緒何能縛。

  獨自語。問我心中何所取。照了巧說竝皆空。咽喉唇舌誰為主。

  獨自情。其實離聲名。三觀一心離萬品。荊棘叢林皆自平。

  獨自美。迢迢棄朝市。追昔本願證無生。不得無生終不止。

  獨自佳。禪味朝飡不用蝦。弊此揣食如應與。假借五陰以為家。

  獨自樂。且欲求無學。急斷三界繩。得免泥犂惡。

  獨自好。決求菩薩道。萬行為眾生。未取泥洹寶。

  獨自觀。試取世緣看。捉此無常境。一理向心觀。

  獨自奇。正是學無為。迴思多許念。運向涅槃池。

  獨自足。願心無限跼。怨親法界語圓真。始得應身化羣育。

  獨自宿。意裡心儲蓄。為作良友繫衣珠。歷劫彌生根會熟。

  爾時大士與諸弟子。晝夜思惟觀察行人。生而不生。滅而不滅。止息攀緣入法相。即是為解脫也。乃作五章詞曰。

  一更始。擎香佛龕裏。敬禮無上尊。心心已無已。

  二更至。加趺靜禪思。通達無彼我。真如一不二。

  三更中。觀法空不空。無起無生滅。體一真如同。

  四更前。觀法緣無緣。真如四句絕。百非寧復煎。

  五更初。稽首禮如如。歸依無新故。不實亦不虗。

行路難二十篇(并)序

夫心性虗凝。量同法界。隨如絕相。無作無緣。湛爾常存而無住。法流滿世界而實理不遷。玅道歸空而普同萬有。法王御此而說金堅。故昔言。欲顯其相。而復不為言之所詮。然觸事該羅。而事之不攝。性非解脫。本無十纏。緣所不起。呼之為玅。言方不及。故號自然。常與世和。而世法不染。俗是其體。而亦不為俗之所牽。爾乃虗玄絕玅。空號坦蕩。心無狀而現形。雖有形而無象。散合無方。而非還非往。由聚斂而不促。設開舒而不廣。斯非物而有音。具大音而稀響。性寂虗冲。非一非兩。廣照分明。徒自明而自朗。未曾暫有。而全體現前。雖復現前。而難習難倣。細於毫末而不微。生遍三千而不長。理無決定。無聽無聞。無而怳晃。生死坦然。非因育養。識類含生。同斯法綱。就悟名為涅槃。而不知者說為憶想。斯則真實無疑。能柔能強。廣望則世界不容。息念則舉體皆同。乃是無色之色。恬靜淵洪。止之。即為無量無窮之體。合之。則非隻非雙。一起普周萬國。無遲無疾。而容不容。非凡非聖。非智非愚。唯有無心質士。合此虗宗。會之者。豁冥昧。照之者。朗迷蒙。遮那湛然。無增無減。四生三有。聞爾還空。若乃幽微寂寞。難見難知。若立一名相。而不合不離。非斷非常。而二邊俱會。無明無暗。非慧非癡。此非世間智辨照之所能及。是無生慧者之所深思。斯乃自悟虗心。即長生而不滅。見而非見。無著無依。世有九十六種外道。亦所不及。唯是無上佛法。要切良基。余既瞥聞。不能默已。抱愚竭智。聊述拙辭。雖不會玅理。然其語意大指。終歸自然。煩憒性迷。制斯遣慮。願高明正士見者不嗤。

第一章明非斷非常

君不見自心非斷亦非常。普在諸方不入方。亦復不依前後際。又復非圓非短長。湛然無生亦無滅。非白非黑。非青非黃。雖復念慮知諸法。而實不住念中央。眾生入而無所入。雖取六境實無傷。智者分明了知此。是故號曰法中王。自悟知此無知法。因爾智慧等金剛。不藉外緣資內府。戒定慧品自閑防。安住普超三昧頂。憶想顛倒永消亡。覺諸煩惱隨如相。稱此空名為道場。為眾班宣演常教。如此玅義未曾彰。行路難。路難微玅甚難行。若以無知照知法。現前證得本無生。

第二章明真照無照

君不見真照分明性無照。通鑒坦蕩復無平。安住無明知明照。了達明照之無明。一心永斷於諸行。始復勤行於不行。一心非心亦非一。無一無心行不生。識心即是無生法。非離生法有無生。若知諸緣性無起。隨心顛倒任縱橫。解了空心無隔礙。世間言論不勞爭。若復苦欲爭言論。方為貪癡之所盲。是故經言樂知見。五陰塵勞隨復生。若能慧心持本際。自得正道坦然平。性正心平無有正。假設平正引羣生。行路難。路難常居五陰山。涅槃虗玄不為寂。雖有生死獨清閑。

第三章明心相實相

君不見心相微細最奇精。非作非緣非色名。雖復恬然非有相。若凡若聖己之靈。此靈無形而常應。雖復常應實無形。心性無來亦無去。緣慮流轉實無停。正覺此是真常覺。方便鹿苑制尊經。為度妄想諸邪見。令知寂滅得安寧。廣說菩提與諸行。而此二法即音聲。了達音聲處非處。三毒煩惱不虧盈。又達五陰皆空寂。正慧無生制六情。於茲六情還念滅。即是真了涅槃城。行路難。路難無往復無還。貪瞋不在於內外。亦復的不在中間。

第四章明無相虗融

君不見決定法中無決定。虗妄顛倒是菩提。若心分別菩提法。分別菩提還復迷。若了此迷無分別。迷與分別即菩提。分別菩提非一異。恒同一體不相攜。安住性空真實性。空性無空亦不賷。同體大悲含一切。故知真法不乖迷。只此昏迷即無性。亦復不論齊不齊。若捨塵勞更無法。喻若淨華生淤泥。如來法身無別處。普通三界苦泥犂。三界泥犂本非有。微玅誰復得知蹊。行路難。路難本自是泥洹。內外身心併空寂。顛倒貪瞋何處安。

第五章明凡聖非一非二

君不見煩惱茫然非是一。雖復非一亦非多。若能照知其本際。即是真身盧遮那。入於微塵亦無礙。無礙體寂遍娑婆。凡聖兩途非二處。生死涅槃常共和。雖復強立和名字。只箇愛癡真佛陀。般若深空智非智。以無心意制眾魔。余既誠心學此述。聊抽拙抱作斯歌。行路難。路難心性實奇寬。貪欲本來常寂滅。智者於此可盤桓。

第六章明懲心性無染

君不見智人求心不求佛。諸法寂滅即貪婬。愛欲貪婬從心起。我亦懲心於不心。若也求心復不得。自然無處起貪婬。貪婬無起亦無滅。顛倒非淺亦非深。又亦不得非貪欲。無得不得玅難尋。三毒性中恒如此。具足常同堅固林。余事貪婬為佛事。更無三毒橫相侵。若求出離還沈沒。分別出沒還復沈。諸佛善得於三毒。眾生虗妄不能任。我亦勤修三毒性。更不願求諸佛心。行路難。路難心中本無物。無物即是淨菩提。無見心中常見佛。

第七章明般若無諍

君不見般若真源本常淨。生死根際自虗微。即此生死真般若。離斯外覔反相違。心若分別於生死。諸苦毒難竟相追。今若事之為功匠。虗妄顛倒不能歸。而此但假空言語。淨穢兩邊俱不依。無心捨離於生死。涅槃無心亦不追。涅槃無心即生死。生死無心般若暉。般若明心無照用。無照無用斷言辭。亦復不欲有諸見。即是法王無上醫。善解於此無心藥。三有諸病盡能治。行路難。路難遣之而復遣。識此遣性本來空。無心終是摩訶衍。

第八章明本際不可得

君不見本際之中無復本。無本真際無人知。若人無知了斯際。清淨微玅不為奇。知與無知常自爾。苦樂等同於大悲。三界眾生乃迷務。於其實錄是無為。亦復無此無為法。強自生心是苦疲。苦疲皆空如炎響。生滅不住不分離。能知此心無隔礙。生死虗妄不能羈。而此一心皆悉具。八萬四千諸律儀。亦復不墮過人法。嶮巇絕危而不危。一切法中無有法。世人遑遽欲何為。行路難。路難心中無可看。昔日謂言諸佛遠。今知貪瞋是涅槃。

第九章明無斷煩惱

君不見文殊玅德非為遠。三障三毒即三空。五分法身纏五陰。六入無知為六通。四倒四果何曾異。八邪八正體還同。七覺菩提性無別。七識流浪會真宗。一切煩惱皆空寂。諸佛法藏在心胸。恒將法忍相隨逐。只自差升不相逢。諸佛如來住何所。併在貪婬愛欲中。今勸斷貪婬愛欲。但是方便化童蒙。貪欲本相真清淨。假說空名名亦空。行路難。路難心中非是心。寄語真修無念士。慎勿分別毀貪婬。

第十章明寂滅無心常行精進

君不見寂滅性中無有滅。真實覺中無覺知。亦復無有無知覺。清虗寂寞離方規。法性自爾無因致。憶想顛倒性無為。正使飄流遍三界。於其心中實不移。無去無來亦無住。善達無住亦無虧。諸佛世雄非尊大。三毒四倒亦非卑。却尋緣心無所得。無緣心中緣復彌。若欲速求無上道。無知三毒性能資。三毒生於三解脫。七識還生七覺支。倒心去來無有實。去來無急亦無遲。覺諸煩惱觀前境。但自懲心而却推。心本無根何有本。六塵五欲不能羈。行路難。路難微玅甚希奇。昔日殷勤勇精進。不知精進背無為。

第十一章明法身得用自在

君不見大士自觀身中法。身是如來淨法身。虗空往還能迅速。獨脫自在不由人。出入毛孔而無礙。愛取塵時不染塵。見處凡情等諸聖。離斯求道更無真。建立諸法而無法。即是真如無上真。億劫本有而非故。於今見覺亦非新。成就大我而無我。具足大人無有人。聖體無明不可說。為復方便名心神。即此心是真常法。亦是涅槃之上珍。願諸學人同此悟。各自守門而禁津。行路難。路難名異理無分。若能了於無生死。便得消除生死雲。

第十二章明金剛解脫

君不見金剛語句非真實。萬象森羅同一無。而此空無為佛母。復是真如無上珠。世人不知求此寶。貧窮忽忽六趣奴。不事身中法身佛。穴穴向外禮浮圖。乍看而欲似精進。撿責身中皆併麤。用箇麤心逞言語。不了真源由是愚。隨情憶想而分別。五陰六賊競來誅。不肯尋求無上道。但知虗妄取名譽。口雖唱善還生惡。空言真實反成虗。余今反虗持作實。亦不證實入無餘。行路難。路難舉世皆虗妄。十纏五陰性無知。愚人於中自生鄣。

第十三章明寂靜無照無得

君不見諸法但假空施設。寂靜無門為法門。一切法中心為主。余今不復得心源。究檢心源既不得。豈知諸法併無根。用此無根心照境。照之分明彌復惛。即此惛心還自照。正照之理未曾存。照之與境俱差異。是故智士不能論。世人狂狂強分別。無中照見亂精魂。若能智照亡非照。分別智照復還奔。諸法本爾誰人作。寂靜無靜亦無喧。故知眾生顛倒想。還是眾生無上尊。行路難。路難捨癡而復癡。飛禽走獸我能伏。只箇心賊獨難治。

第十四章明三空無性

君不見諸佛聖人心無礙。為通道化說三無。雖說三無實非說。心於萬境不由居。正使顛倒造五逆。隨情所作併歸如。抱朴澄神念無念。亦不分別滅無餘。所以安心不擇處。了知真俗體非殊。息慮心空不捨事。名理言行不相扶。不依六塵心動搖。隨如無作順空虗。無去無來常不住。心神竭盡亦非無。不壞於身隨一相。不斷貪婬而不拘。若謂無差還自縛。言其體異轉傷體。猶如夢幻無真實。本來非有若為除。行路難。路難頓爾難料理。凡夫妄見有差殊。真實凝心無彼此。

第十五章明空有不違

君不見邪見非邊不離邊。顛倒分別亦非緣。自心非心念非念。常來常去實無遷。猶若金剛難沮壞。諸佛用此作金堅。世人稱譽涅槃玅。余道生死最深玄。即是無生之上忍。又是摩訶無礙禪。正士由心於是觀。不為八風之所牽。天樂自在無心戀。小小財色豈能纏。隨逢苦樂心無變。永別憶想忘憂煎。虗心無人無我所。任性浮沈如似顛。實照常法知無定。知法無性號為賢。行路難。路難非空亦非有。有無雙遣兩俱存。俱存無遣亦無受。

第十六章明魔怨

君不見大道寂寞叵思尋。通融萬像盡皆深。一切恬然無起滅。顛倒分別併從心。智者求心無處所。茫然色相離貪婬。了了分明何所見。猶如病眼覩空針。若人體知顛倒想。不為妄苦所漂沈。世間諸法如陽焰。行者慎莫致怨嫌。恒以空心而反照。無上佛道亦能任。行路難。路難微玅實無雙。若識六情空非有。眾魔結賊自然降。

第十七章明法性用平等

君不見法性無知不可說。有漏無漏併虗通。雖復乖差作諸地。尋其本際盡皆同。亦復無同可同法。亦不以空持作空。若欲知斯殊玅道。但自窮搜五陰叢。如實無來亦無去。亦不的在六情中。即是無原真法界。湛然常存無始終。行路難。路難苦樂何未央。時往西方無量壽。或復託化現東方。

第十八章明不思議佛母

君不見愛欲貪婬諸佛母。諸佛世尊貪欲兒。從來菩提為我匠。今使我為眾匠師。昔日千端外求佛。佛在衣中今始知。無量癡心本是道。三毒四倒不思議。虗妄行慈慜眾苦。不知諸苦是慈悲。瞋恚無明最微玅。□□智者不能思。昔日辛勤學知見。不知知見自無知。四趣三途悉非有。三鄣三脫不分離。行路難。路難無有俱併忘。了知煩惱無生想。即是如來坐道場。

第十九章明無覺精進

君不見正心諸佛子。以見非心故不憂。知心非心意非意。八風傷逼豈懷愁。隨風東西無我所。獨脫逍遙不繫舟。設使住時終非住。走遍十方而不流。不見我時於無我。善哉適性任沈浮。世間妄想無真實。吾於此中何所求。只用非心覺非覺。亦復正修於不修。若人不知如此處。不應稱名作比丘。為箇癡心作奴僕。愛結纏之不自由。而此更增諸苦惱。永劫長塗三界囚。生死相連彌復甚。判不能得永長休。行路難。路難無令過諸念。無念之念乃為真。真念無真還自炎。

第二十章明善微玅

君不見無上菩提最為近。四大五陰皆深奧。其實清淨玅難知。不悟此心真卒暴。和合性中無有實。是故稱為諸法要。於中無妄亦無真。只用無為作微玅。尋其體寂不應言。假為眾生立名號。若知名號即非名。解了眾生知佛教。覺知無因之正因。當得無因無果報。善達貪愛得無生。無明去來無動搖。不見聖果異凡情。分別聖凡還復倒。若人無願亦無修。必定當為世間導。行路難。路難非穢亦非淨。是非雙泯復還存。

行路易十五首

佛空俱一體。空佛本來同。觸目皆如此。無心自性中。行路易。路易不修行。有無心永息。只箇是無生。

  眾生是佛祖。佛是眾生翁。三寶不相離。菩提皆共同。行路易。路易真無作。持經不動口。坐禪終日臥。

  無生無處所。無處是無生。若覔無生處。無生無處生。行路易。路易坦然平。無心真解脫。自性任縱橫。

  菩提無處所。無處是菩提。若覔菩提處。終身累劫迷。行路易。路易真不虗。善惡無分別。此則是真如。

  有無皆解脫。累息在無生。菩提是顛倒。生死最為精。行路易。路易人莫疑。解吾如此語。修道不須師。

  東山水上浮。西山行不住。北斗下閻浮。是真解脫處。行路易。路易人不識。半夜日頭明。不悟真疲劇。

  猛風不動樹。打鼓不聞聲。日出樹無影。牛從水上行。行路易。路易真可怜。修道解此意。長伸兩脚眠。

  佛心與眾生。是三終不移。虗空合真理。人我在無為。行路易。路易真難測。寄語行路人。大應須努力。

  人道行路難。我道行路易。入山十二年。長伸兩脚睡。行路易。路易莫思量。剎那心不二。終日是天堂。

  須彌芥子父。芥子須彌爺。山海坦平地。燒氷將煑茶。行路易。路易真冥寞。菩提心在中。世人元不覺。

  有無去來心永息。內外中間心總無。欲覔如來真佛處。但看石牛生象兒。行路易。路易須及早。不用學多聞。無言真是道。

  無用是無作。無作是無心。無見無心處。楊花水底沈。行路易。路易真無得。講說千般論。不如少時默。

  無情正是道。木石盡真如。達時遍境是。不悟永乖踈。行路易。路易真可樂。剎那登正覺。不用披三教。

  無事真無事。無事少人知。無為無處所。無處是無為。行路易。路易人莫驚。無有無為事。空有無為名。

  無我無人真出家。何須鬀髮染袈裟。欲識逍遙真解脫。但看水牛生象牙。行路易。路易君諦聽。無覺無菩提。無垢亦無淨。

率題六章

  第一章歎佇歸珠至今未獲

擕明是今日。感應在明陽。想思深洞盡。企子實難當。朝憶生眷戀。夕望動心傷。若期靈樹下。度脫不相忘。惡見孤憔悴。俱願普趨鏘。雙飛白日頂。出氣紫雲光。神龍左右梵。散華來芬芳。菲菲常樂境。藹藹昇金堂。

第二章歎斷高遂昔先志

近背天宮否。念苦蹔羈斯。舒散金來抱。流緇布交知。唯仰相隨善。依領使忘疲。同登八位境。共樂寶蓮池。□□□金體。玅果遂眾奇。

第三章勸修無上道

改緇素容轉。體淨得金蘭。從修無上道。常樂自然完。拂拭明珠瑩。光發遍能看。

第四章歎世人不厭苦信自纏嬰

肯入七寶車。寧歸地獄所。刀山已傷形。劒樹方應處。月月病難當。年年無暫弭。流洩三塗中。憔悴玉容毀。不同余今訓。爾時仙步阻。

第五章勸請仁賢背苦就樂

願子從為善。名價身為呈。諸天[敲-高+(林/月)]華下。飛梵來相迎。同昇珍寶殿。處處皆光明。共居常樂境。齊悅證無生。

第六章勸同趣至真解因緣縛

唯願趣真道。研慮蕩眾緣。累盡超玅國。逍遙無畏天。

有沙門問。大士那不出家。答曰。不敢住家。不敢出家。爾時又為東卿侯率題二章。略說理要云

脫中如不如。縛中穆如相。乃會三菩提。如如等無上。法相竝非雙。恒乖未曾各。沈浮隨不隨。搖漾泊無泊。

勸喻詩三首

持戒如天日。能明炬夜軀。照見家中寶。兼開額上珠。直超三有海。徑到薩雲衢。竝會等無等。齊證拘不拘。破戒如船浛。沒溺大江海。臨窮方喚佛。志操不能改。命如風中燈。迅滅寧相待。身死罪由存。牽向阿鼻門。千苦俱時至。萬痛切神魂。獨嬰燒煑炙。困劇事難論。修空截三有。精進作醫王。共弘調御法。甘雨注無方。澤潤羣生等。慧解悉芬芳。普會三菩室。齊證真如房。

率題兩章

罷世還本源。離有絕名相。栖神不二境。體一上無上。性狎無彼此。心由不去歸。逍遙空寂苑。悅意境忘依。

碑文

菩薩戒弟子侍中尚書左僕射領大著作建昌縣開國侯東海徐陵奉 勅撰

  夫至人無己。屈體申教。聖人無名。顯用藏跡。故維摩詰降同長者之儀。文殊師利或現儒生之像。提河獻供之旅。王城迾眾之端。抑號居士。時為善宿。大經所說。當轉法輪大品之言。皆紹尊位。斯則神通應化。不可思議者乎。東陽郡烏傷縣雙林寺傅大士者。即其縣人也。昔巖谿蘊德。渭浦程祥。天賜殷宗。誕興元相。景侯佐命。樊勝是埒。介子揚名。甘陳為伍。東京世載。西晉重光。惟是良家。降神所託。若如本生.本行。或示緣起。子長.子雲自敘元系。則云。補處菩薩。仰嗣釋迦法王真子。是號彌勒。雖三會濟濟。華林之道未孚。千尺巖巖。穰佉之化猶遠。但分身世界。濟度群生。機有殊源。應無恒質。自敘因緣。大宗如此。按停水經云。觀世音菩薩有五百身在此閻浮提地。示同凡品。教化眾生。彌勒菩薩亦有五百身在閻浮提。種種示現。利益眾生。故其本迹。難得而詳言者也。爾其蒸蒸大孝。肅肅惟恭。厥行以禮教為宗。其言以忠信為本。加以風神爽朗。氣調清高。流化親朋。善和紛諍。豈惟更盈毀璧。宜僚下丸而已哉。至於王戎吏部.鄧禹司徒。同此時年。有懷栖遁。仍隱居松山雙林寺。棄捨恩愛。非梁鴻之竝遊。拜辭親老。如蘇躭之永別。自修禪遠壑。絕粒長齋。非服流霞。若飡朝沅。太守王烋言其詭詐。乃使邦佐。幽諸後曹。迄至兼旬。曾無段食。於是州鄉媿伏。遠邇歸依。逃迹山林。肆行蘭若。又自敘云。七佛如來。十方竝現。釋尊摩頂。願受深法。每至犍槌應節。法鼓裁鳴。空界神仙共來行道。其外人所見者。拳握之內。或吐異香。胸臆之間。乍表金色。時有信安縣比丘僧朔。與其同類遠來觀化。未及祗肅。忽見大士身長丈餘。朔等驚慙。相趍禮拜。虔恭既畢。更覩常形。又有比丘智勰.優婆夷錢滿願等。伏膺累載。頻覩異儀。或見脚長二尺。指長五寸餘。兩眼光明。雙瞳照燿。皆為金色。竝若金錢。譬李老而相侔。同周文而等狀。姜嫄所履天步可以為儔河流。大戾神足宜其相比。支郎之彥既恥黃精。瞿曇之師有慙青目。既而四空玅定薰修。已成八解明心。莊嚴斯滿。時還鄉黨。化度鄉親。俱識還源。竝知迴向。或立捨鬚髮。如聞善來。大傾財寶。同修淨福。大士薰禪所憩。獨在高巖。爰挺嘉木。是名擣樹。擢本相對。似雙槐於俠門。合榦成陰。類雙桐於空井。厥體貞勁。無爽大年。置霜停雪。寒暑[葸-十+夕]翠。信可以方諸堅固。譬彼娑羅。既見守於神龍。將為疑於變鶴。乃於山根嶺下。創造伽藍。因此高柯。故名雙林寺矣。大士亦還其里舍。貨貿妻兒。營締支提。繕寫尊法。甞以聚沙畫地。皆成圓果。芥子菴羅。無疑褊陋。乃起九層塼塔。形相巋然。六時虔拜。巡繞斯託。又以大乘方等.靈藥寶珠。眷言山谷。希得傳寫龍鄉。思其曉照象駕。乏其流通。復造五時經典。千有餘卷。與夫鬻子而塟。同其至誠。嫁妻而隱。無殊高節。若寄搏麨。如因賣花。共指菩提。方成親眷。至如一相無相之懷虗已。虗心之德。化鷄在臂。方推理於自然。毒蛇傷體。終無擾於深定。門徒肅肅。學侶詵詵。通被慈悲。義無偏黨。大通元年。縣中長宿傅普通等一百人。詣縣令范胥。連名薦述。又以中大通四年。縣中豪傑傅德宣等道俗三百人。詣縣令蕭詡。具陳德業。夫以連城之寶。照廡之珍。野老恠而相捐。工人迷而不識。胥等體有流俗。才無鑒真。亟欲騰聞。終成虧怠。梁高祖武皇帝。紹隆三寶。弘濟四生。迹冠優填。神高仙豫。夫以陳蕃靜室。猶懷天下之心。伊尹躬耕。思弘聖王之道。況我有慧日明炬。如風寶車。濟是沈舟。能升彼岸。固宜光宜正法影響人王者乎。於是以中大通六年正月二十八日。遣弟子傅暀出都。致書高祖。其辭曰。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白國主救世菩薩。今條上.中.下善。希能受持。其上善。以虗懷為本。不著為宗。妄想為因。涅槃為果。其中善。以治身為本。治國為宗。天上人間。果報安樂。其下善。以護養眾生。勝殘去殺。普令百姓俱稟六齋。夫以四海之君。萬邦之主。預居王士。莫不祇肅。爾時國師智者法師與名德諸眾僧等。言辭謹敬。多乖釋遠之書。文牒卑恭。翻豫山公之啟。大士年非長老。位匪沙門。通疏乘輿。過無虔恪。京都道俗莫不嗟疑。暀至都。投太樂令何昌。并有弘誓。誓在御路。燒其左手。以此因緣。希當聞達。昌以此書呈同泰寺僧皓法師。師眾所知識。名稱普聞。見書隨喜。勸以呈奏。

  皇心懽悅。遽遣招迎。來謁宸圍。亟論經典。同泰寺前臨北闕。密邇南宮。仍請安居。備諸資給。後徙居鐘山之下定林寺。遊巖倚樹。宴坐經行。京洛名僧。學徒雲聚。莫不提函負袟。問慧諮禪。居蔭高松。臥依盤石。於是四徹之中。恒泫甘露。六旬之內。常雨天酒。豈非神仙影響。示現禎祥者乎。

  帝於華林園重雲殿自開講三慧.般若經。窮須真之所問。御法勝之高堂。百千龍象圍繞飡聽。黑貂朱紋王侯滿筵。國華民秀公卿連席。乃令大士獨榻。對揚天扆。并遣傳詔及宣傳左右四人接受言論。爾時納揆之於臺內。司隷之在殿中。杜預還朝。馬防親貴。舊儀懸席。皆等庶僚。以大士絕世通人。故加其殊禮矣。及王輦升殿。雲蹕在堦。宴然箕坐。曾不山立。憲司譏問。愈見凝跱。但答云。法地若動。則一切法不安。應對言語。皆為爽異。昔漢皇受道。欒大不臣。魏祖優賢。揚敻如客。河上之老。輕舉臨於孝文。嚴子之高。閑臥加於光武。方其古烈。信可為儔。帝又於壽光殿獨延大士。講論玄賾。言無重頌。句備伽陀。音會宮商。義兼華藻。豈惟寶積獻盇。文成七言。釋子彈琴。歌為千偈而已。固非論經於白虎之殿。應詔於金馬之門。說義雲臺。受釐宣室。可同年而語哉。自火運將終。民無先覺。雖復五湖內贔。蒼鵞之兆未萌。四海橫流。夷羊之祓匪現。大士天眼所照。預覩未來摩掌之明。夙鑒時禍。哀羣生之版蕩。泣世道之崩淪。救苦為懷。大悲為病。誓欲虗中閉氣。識食為齋。非服名香。但資禪悅。方乃燒其苦器。製造華燈。願以此一光明。遍照十方佛土。勸請調御。常住世間。救現在之兵災。除當來之苦集。於是學眾悲號。山門踊叫。弟子居士徐普拔.潘普成等九人。求輸己命。願代宗師。其中或馘耳而刊鼻。或焚臂而燒手。善財童子重覩知識。忍辱仙人是馮相輩。大士乃延其教化。更住閻浮。弘訓門人。備行眾善。於是弟子居士范難陀.弟子比丘法曠.弟子優婆夷嚴比丘。各在山林燒身現滅。次有比丘寶月等二人。窮身繫索。挂錠為燈。次有比丘慧海.菩提等八人。燒指供養。次有比丘尼曇展.慧光.法纖等四十九人。行不食齋法。次有比丘僧拔.慧品等六十二人。割耳出血。用和名香。奉依師教。竝載在碑陰。書其名品。夫二儀大德所貴曰生。六趣含靈所重唯命。雖復夢幻影響。同歸磨滅。愛使迷情。唯貪長久。自非善巧方便。漚和舍羅。照以慈燈。沽其玅藥。豈或捨不貲之體。而能行希有之事。若令割身奉鬼。聞半偈於涅槃。賣髓祠天。能供養於般若。理當匏心。靡吝擢骨無疑者乎。大士小學之年。不遊黌舍。大成之德。自通墳典。安禪合掌。說偈論經。滴海未盡其書。懸河不窮其義。前後講維摩.思益經等。比丘智瓚傳習受持。所應度者。化緣既畢。以太建元年。朱明始獻。奄然右臥。將歸大空。二旬初滿。三心是滅。爾時隆暑便已赫曦。屈伸如常。溫暖無異。洗浴究竟。扶坐著衣。色貌敷渝。光彩鮮潔。爰經信次。宛若平生。烏傷縣令陳鍾耆即往臨赴。猶復反手傳香。皆如疇昔。若此神變無聞前古。雖復青牛道士.白馬先生。便遁形骸。本慙希企。若其滅定無想。彈指而石壁已開。法王在殯。申足而金棺猶啟。非斯類矣。莫與為儔。遺誡於雙林山頂。如法燒身。一分舍利起塔於冢。一分舍利起塔在山。又造彌勒像二軀置此雙塔。莫移我眠牀。當取法猛上人織成彌勒像永安牀上。寄此尊儀。以標形相也。於是門徒巨痛。遂爽遺言。用震旦之常儀。乖闍維之舊法。四部皆集。悲同白車。七眾攀號。哀踰青樹。弟子比丘法璿.菩提.智瓚等。以為伯陽之德貞。桓紀於賴卿。仲尼之道高。碑書於魯縣。亦有楊雄弟子.鄭玄門人。俱述清猷。載刊玄石。於是祈聞兩觀。冐涉三江。爰降絲綸。克成豐晱。陵雖不敏。夙仰高風。輕課庸音。乃為銘曰。

  大矣權迹  勞哉赴時  或現商主  聊為國師  卑同巧匠  屈示良醫  猗歟開士  類此難思  當來解脫  克紹迦維  玅道猶祕  機緣未適  弗降鷄頭  寧開狼迹  北地爰徙  東山所宅  族貴泥陽  宗分蘭石  莫測其本  徒觀其跡  邈有蒲塞  心冥世雄  明宣苦苦  玅鑒空空  汲引三界  行藏六通  爰初隱逸  宴處林叢  食等飡露  齋疑服風  敬禮珍塔  歸依靈像  未若天尊  躬臨方丈  慧炬常照  慈燈斯朗  釋梵天僊  晨昏來往  濟濟行法  詵詵談講  德秀臧丈  風高廣成  來儀上國  抗禮承明  玅辯無相  深言不生  撞鐘比說  擊鼓慙英  樂論天口  誰其與京  乍現仙掌  爰標神足  色艶浮檀  香踰薝蔔  我有邊際  隨機延促  誓毀身城  當開心獄  忽示泡影  俄如風燭  噭噭門人  承師若親  寧焚輭疊  弗燎香薪  合窟為窆  方墳以堙  須彌據海  變炭揚塵  淨土無壞  靈儀自真  何時湧塔  復覩全身

  維陳太建五年太歲癸巳七月五日都下白山造

還珠留書記

浙江東道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正議大夫使持節都督越州諸軍事守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國賜紫金魚袋元 稹述

  梁陳以上。號婺州義烏縣為東陽烏傷縣。縣民傅翕。字玄風。娶留玅光為妻。生二子。年二十四。猶為漁。因異僧嵩謂曰。爾彌勒化身。何為漁。遂令自鑒於水。廼見圓光異狀。夫西人所謂為佛者。始自異。一旦。入松山。坐兩大樹下。自號為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久之。賣妻子以充僧施。遠近多歸之。梁大通中。移書 武帝。召至都下。聞其多詭異。因勅諸城吏。翕至。輒扃[閉其門戶。翕先是持大椎以往。人不之測。至是撾一門。而諸門盡啟。

  帝異之。他日。坐法榻上。

  帝至不起。翕不知書。而言語辯論皆可奇。

  帝甞賜大珠。能出水火於日月。陳太建初。卒於雙林寺。寺在翕所坐兩大樹之山下。故名焉。凡翕有神異變現。若佛書之所云不可思議者。前進士樓頴為之實錄。凡七卷。而侍中徐陵亦為文於碑。翕卒後。弟子菩提等。多請王公大臣為護法檀越。陳後主為王時。亦甞益其請。而司空侯安都。以至有唐盧熈。凡一百七十五人。皆手字名姓。殷勤願言。寶曆中。余莅越婺。余所刺郡。因出教義烏索其事實。雙林僧挈梁陳以來書詔洎碑錄十三軸。與水火珠.扣門椎.織成佛。大水突偕至焉。余因返其珠.椎.佛突。取其蕭陳二主書。洎侯安都等名氏。治背裝剪。異日將廣之於好古者。亦所以大翕遺事於天下也。與夫委棄殘爛於空山。盇不侔矣。固無讓於義。取焉而又償以束帛。且為書其事於寺石。以相當之。取其復還之最重者為名。故曰還珠留書記。二年十月二十日。

  開成三年十二月內供奉大德慧元清涔令弘深禪師及永慶送歸

善慧大士錄卷第三

  善慧大士附錄卷第四

  智者大師

智者大師。俗姓樓氏。名靈璨。字德素。烏傷縣竹山里人。以初生膚體璨然光白。不似赤子。故以為名字焉。八世祖畯。仕吳。至散騎常侍郎。故侍中玄之弟也。畯生陟。宣威將軍。陟生胤。康樂令。自胤生豐。至法師祖考。世為郡據史。竝有美名。初。法師母劉氏夫人。夢見長人。手擎金像。令夫人含之。又見紫光入戶。繞身數帀。因而體重。遂即有娠。生法師。法師誕育之日。一室盡明。又有神異之香。年六歲。識性開敏。每與諸兒同戲。但累甎為高座。聚沙為佛塔而已。舍南有果林。熟時。諸小兒爭來拾果。更相毀鬥。法師以所得分與諸兒。法師叔父少好射獵。每得禽獸。還家剝剔。羣兒競觀。法師獨不窺。人問之。答曰。麞鹿於草中各自覔活。小父逐而殺之。令兒心中痛楚。不忍見也。家人以獵肉與之。法師不肯食。於是更他處求得魚肉與。法師亦不復食。家人言。此非小父所殺也。魚水中物耳。答曰。雖非小父所殺。水中.岸上。痛苦一等。家人感其言。遂不復強也。劉夫人感此事。遂亦不食。法師又常悲桑蚕纏縛生死。因此遂不衣縑纊。以戒行終身。家世本奉道。法師幼童之時。忽白其父母言。兒欲事佛。父母恠而問曰。汝家世世奉道。汝那獨知佛耶。答曰。兒心中自如此耳。年八歲。遇遊僧過門乞飲。法師歡喜。自將飲與之。欲問佛法。而來及言。道人因舉手指東方曰。剡中有佛法。法師當時不觸剡中是何處。更欲發問。便失道人所在。還問其父母曰。剡在何處。遂言見道人之狀。舉家驚恠。尋覔道人。竝無見者。因語法師。剡縣此去二百餘里。境內多事佛法。師請父母。求往剡。父母以其尚幼。不許。至年十二。始許焉。法師既至剡中。遍遊諸寺。彌年忘返。家人亦遂其雅操。粮餉優給。不復禁也。法師乃究窮經藏。玅盡根本。闔境道俗咸相敬重。號為居士。乃為謠曰。少達玅理樓居士。在剡六年。年十七。始有出家之志。因還鄉里辭親友。兼念叔父迷於射獵。苦諫甚切。叔父乃偽許之。心實不從。是夜。叔父夢見赤衣使者將力士數人。手持矛戟謂之曰。汝無殺害眾生。菩薩諫汝。何為不從。因提予欲刺之。有頃。驚覺。汙流浹背。遲明。即馳見法師。求壞獵具。法師歡喜。乃與叔父行達射獵之處。其地名較田。山上有鹿十餘頭。從山上綠草而行。送法師數里。垂至烏傷縣。望見人家。□□□然齊住。法師[(厂@?)*頁]而彈指曰。令汝老壽當之深山曠野。無追射獵。鹿乃徘徊躑躅。似相戀惜。其德感通如此。法師還剡。泰始四年。遂往上虞東山寺落髮出家。法名慧約。師事比丘慧靜為和尚。慧靜。吳興餘杭人也。本姓邵氏。[禾*未]陵南林寺業法師弟子也。才識清遠。為宋世名僧。著命源佛性論。見重於世。慧靜乃與法師還山陰天柱寺。後復同住梵居精舍。尋移西臺寺。講經看論。窮觀山水。所至。輒採雜菓擣治服之。慧靜深相賞異。謂法師曰。非直吾遺聲餘論。因子不朽。其興崇釋氏。非子而誰。及慧靜泥洹之後。法師復還天柱。方覃思於大品諸經。窮盡奧義。齊竟陵文宣王出鎮會稽。聞法師名德。深相敬重。後有釋智秀等諸僧。亦負當時德望。同在王所。見王致殊禮於法師。有不悅之色。王曰。此上人者。豈今日法師也。乃釋氏之領袖耳。羣僧乃服。是時齊中書侍郎周顒為剡令。少好佛理。慕法師名德。法師亦重顒有隱逸之志。遂出剡與顒相見。深相敬重。及顒去官。遂擕法師至都草堂寺。時河南褚淵為司空。始請法師講淨名經.勝鬘經。後淵有疾。頓伏衾枕。法師參問。淵晝睡未及見。忽夢云。菩薩來也。遂覺。命左右求之。無有見者。閽人曰。適約上人來。聞公睡眠。去矣。淵遂遣人追請。於路及之。得與偕至淵所。靜坐良久。淵病不覺自瘳。由是舉家敬奉。謂為神異。後淵為尚書令。啟勅令法師於省中居住。時左僕射[打-丁+郎]揶王儉。亦崇信佛法。及淵薨後。又啟法師依舊居省中。至儉為丹陽尹。亦擕在郡廨。講通法華.大品。禮敬殊特。人問法師曰。既絕糓清虗。高蹈物表。今朝貴接請。常有喜色。得無以勢乎。法師答言。貧道意樂便往。不知物議也。周顒聞之。謂人曰。法師外身為法所在。弘濟萬物。宰相天下。具瞻一人。信向四方。仰則教化之所。因是以喜也。法師行菩薩心。豈以遊朱門為貴寵耶。齊給事中樓幼瑜者。法師之族祖也。以儒學知名。年已耆宿。每見法師。輒起作禮。或問之。幼瑜曰。此人乃菩薩身耳。方為天下師。豈惟老夫耶。時人多以幼瑜呼法師為菩薩笑之。唯王儉.周顒以幼瑜之言為信。及王儉薨後。法師還草堂。周顒時為太子僕。與吳與.沈約同在東宮。情好甚睦。約於此始得至寺與法師相識。屢相嗟嘆。以為道安.慧遠無以尚也。約常白法師曰。鑽仰致敬。誠在無己。但法師非弟子所得致屈耳。脫可致屈。願法師不忘。法師曰。貧道齋戒禮佛。觸處而可。豈有難致耶。昔褚王二公常供養於尚書省.僕射省。檀越後若作此官。能見要請。豈敢不從。約曰。法師若此言。恐今身無緣矣。初。法師二親既沒。墳壠未修。乃欲東歸改葬。到隆昌元年。促裝登途。會沈約除東陽太守。聞法師此行。遂與之同舟。及到郡。營葬事。賻贈甚厚。墓成。法師遂遊金華山。住赤松澗。採藥服餌。時有道士丁德靜。隱居此山。為山精所惱。後德靜醉臥。忽有毒蛇嚙足而死。觀宇空廢。縱有道士。輒為精蛇所嬈。竟不能居也。□山縣令徐伯超聞之。曰。山精為害。由道士皆不能精進所致耳。試推此觀與約公。必能清衛。於是乃共入澗請法師。法師不辭。直移入觀。居住良久。晝臥。忽見二青衣女子。資質妹麗。擕手歌吟。從澗水中出。法師徐起正坐。語之曰。汝等二精魅。放橫來久。然此地已屬我。汝等何敢來耶。仍說法化之。女子承受。頂禮而退。自此後。觀中無復妖恠也。法師在觀逾年。餌藥斷糓。所進麻棗而已。會沈約被代。因更相隨出都。還居草堂寺。至天監元年。約為尚書僕射。啟勅請法師居省中。約遂禮法師曰。草堂之言。今果然矣。師笑曰。子產有云。多言或信。約曰。弟子始願不及。此榮生望外。豈非佛乎。信奉愈至。約尋為佐僕射尚書令。法師竝隨在省中。常以說法為務。時有二白蝙蝠。現草堂寺東門上。毛色美澤。眾僧相謂曰。仙人合藥。常用此物。求不可得。有緣至耳。必為法師瑞應也。乃籠將入省。以與法師。法師熟視良久。曰。我服食數十年。常噉草木根葉。尚懷不必。今合藥用眾生皮骨者。豈人心哉。服汝縱能使我長生。久視白日飛騰。義不忍害汝以成己也。於是送還草堂寺放之。少頃。又有二頭現法師梁下。法師呪而遣之如初。後不復見也。後約為丹陽尹。又請法師在郡供養。約少時往詣法師所。神氣不樂。仰頭看屋。謂法師曰。昔王褚二公供養法師。竝為京尹。今弟子復得繼跡前修弟子過去。後朝賢居此者。復應奉請法師。亦可安居此屋。弟子朝露耳。不知法師當復見如弟子輩幾人。法師瞪目視。不言良久。答曰。檀越前生種福。今身受報。既足方便輪轉。貧道在此世界未得滅度。猶應助世教化。別有緣會。當非復此屋也。約曰。弟子得見法師此時不。答言。不見也。約因指同來客應豐之曰。伊年少。見不。答言。不見也。約不懌而退。其年約薨後。法師還居草堂寺。至後年。應豐之又亡。豐之者。南頓人。奉道精進。多所感通。為沈約所知。始病。弟子進藥。豐之曰。何用服此。約公言驗。吾必不起矣。數日而終。天監十一年。武帝始請相見。禮敬甚優。常預後堂齋講。上每與師說法清談。動經晨夜。賞遇崇信。無與比者。上將受菩薩淨戒。乃玅擇法門。窮推戒行。時大德僧四方雲集。師道所向。獨歸法師。十八年二月二十九日。詔取四月八日當受菩薩戒。又於杜姥宅設無遮。僧尼供分千僧入華光殿。設會祀皇天.后土.社稷.五岳.四瀆。賑濟天下孤獨惸寡。放生天下物命。宣勅七日四更。從杜姥宅行城南門入到會所。是日丁巳。詔曰。梵網經云。居帝王位者。應先受菩薩戒。故知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宜修身戒心。以弘治道。朕宴居儼思。深念至歸。不發弘誓願受菩薩戒。豈能起慈悲心。行平等行。觀視眾生。猶如一子。所以受持正法。在子不疑。欲以億兆同茲福慶。凡天下罪無輕重。咸赦陰之。是日。延法師於等覺殿上受菩薩戒。修八關齋。設無遮大會。朝野白黑十餘萬眾。香華伎樂。法事之盛。振古未有也。是日。皇帝欲令法師先示現形相。乃詔請四字導師。爾時。僧徒有千餘人。舉座無能導者。咸推法師焉。法師為其文曰。願皇成佛。午後。皇帝方欲受戒。先頂禮於法師。而請曰。弟子頂禮法師。法師勿使外人知之。於是法師遂合掌入澡瓶中。少選化成五色雲臺而出。法師在瓶中結加趺坐。須臾之間。便即復身如初。謂皇帝曰。貧道化身入瓶中。亦請陛下無令外人知之。遂於等覺殿佛前東面說法受戒。皇帝披福田之衣。對佛北面受戒。受戒畢。上親執弟子之禮。上與法師語。呼為闍棃。與臣下言。稱為智者。佗日法師入內。常施漆牀於東面。法師入就榻立。上先作禮。然後竝坐焉。爾後。皇儲王公以下。舉國臣民一切盡敬。六宮妃主莫不受業。京邑名僧.朝野士庶。蒙度脫著錄者四萬八千人。法師尊重極焉。始受戒時。有一乾鵲歷階而上。無所畏懼。戒畢而去。又兩孔雀俱欲昇階。驅之不飛。行至戒壇。宛頸聽法。上曰。此鳥必欲滅度。更受佗果。是時法師重為說法。及後數日。同時而死。初。郡孝廉有樓道一者。法師之族叔也。齊永明中。年八十餘。傳言云。我少時常隨法師曾祖道盇。憩其墓側。聞道益歎曰。昔有墓師指相吾家山云。後代當有苦行達道為王者師。今吾子孫但好射獵。寧有此望哉。自道盇歎後三十許年。而法師生焉。及生而神異。為帝者師。故知相者之言驗矣。始。法師才思清逈。至於制作文章亦皆臻玅。常與湘東王諮議范賁友善。及賁亡。法師乃臨其喪。賦詩曰。

  我有數行淚。不落十餘年。今日為君盡。併洒秋風前。此詩傳於天下。為世所重。是後。精修經藏。深證無生。世間辭句則鄙而不為也。中大通四年。師夢見舊宅盡朱門白壁。及寤。便發心以宅為寺。遂奏請置寺。謂此地本是我生育之所。因立名為本生寺。又詔改所居竹山里為智者里焉。大同元年秋八月。法師知緣盡。乃使人伐寺門外樹枝曰。鑾輿當至。此枝妨道。至九月六日。現身有疾。北首右脇而臥。謂弟子曰。我夢四大眾旛華迎我。我凌虗而去。此間福報當盡。至十六日。詔使舍人徐儼入寺問疾。法師曰。今夜當去。及至五更二唱。有異香滿室。法師又謂弟子曰。夫生者自然恒數。汝等當以慧定存心。勿起亂想。言畢而滅。時年八十四。是日皇帝及百辟果來臨喪。先是。法師臥疾時。見道場內有老翁被髮執錫。乃謂人曰。汝見此不及遷樞日。眾僧議葬寺之東巖。至二十九日壬申。詔葬於獨龍山。與寶誌菩薩鄰墓。故知病時見老翁者。乃誌公也。法師臨終時。常所乘青牛忽大鳴吼。淚涕交橫。遂不飲水草。日向羸瘠。每至朝暮哭。臨時又鳴吼如初。及葬日。詔使牽。從部伍。自寺至山亦涕泣聲鳴不絕。又始建墓之日。有雙白鵠飛來繞旋。悲唳馴狎於人。有若家禽。至葬後三日。則不復現矣。大同三年。詔使從都載龍虎甎於本生寺前招魂。為墎一所。令於本生寺樹碑。使國子祭酒蕭子雲為之文。又於草堂寺樹碑。令度支使王筠為之文。

嵩頭陀法師

法師名達摩。不知何國人。所居在雙林北四十里岩谷叢林之間。其地多楓香樹。因號為香山法師。居此已久。無人知者。後有採薪人遇見。形甚枯槁。神氣爽邁。獨坐大樹下。因就與語。甚悅。法師謂曰。此處堪造寺。恨力寡不能自致耳。樵者乃請法師出山。向俗人家供養。法師曰。有不種五辛處。吾乃往矣。樵者思惟。乃有一家。先世已來。未甞種此。即將法師往其家。於是邑聚之人。迭供養之。乃與人相擕向所居之處。以四本作臬釘地曰。此可置寺矣。後因暫遊松峭山南。遇梁常侍樓偃。偃亦有倫鑒。見法師眉目秀異。知非常人。因與語。大悅。法師謂曰。貧道是外國凡僧。頭陀至此。與檀越過去深有因緣。今欲共弘佛事。舟航羣生。乃與偃期來歲八月。至所居松林下相見。于時佛法尚劣。偃猶未識心之所期。又疑其或是聖人。故至時。芟薙別棘。開路向二十里。方達法師所。見法師披糞掃之衣。加趺而坐。懽然謂偃曰。菩提之道。利益處廣。當與檀越共崇建三寶。蕩汰六塵。若一失正報。曠劫不復人身。盲龜遇孔。豈可復期。偃聞是言。乃與從者共發道心。崇弘正法。法師乃與偃等。瞻視地勢。見千岩秀出。四向環繞。因號向者四臬所釘之地為龍腋。遂共立一精舍。名香山寺。又於其傍造一小倉。止容一斛許米。狀甚朴陋。法師令籴米一斛以實之。日取此米供僧及施貧乏。將盡。人即送來。未甞空匱。時人號為常滿倉。後人或嫌此倉太小。更廣大之。加以彫飾。則一空之後。竟歲無施米者。其倉至今猶在。時村邑聚落信向者。多捨稻田。以給四方學道者。後有山賊數十人。皆持軍器來劫財物。法師但閑房安坐。無有怖畏。賊既不能得入。但揚聲大罵。令僧速出。法師於房徐謂之曰。我狀兒惡。不堪與檀越相見。須臾。羣賊手足皆不得動搖。如被人繫縛。因即頔地。精神潰亂。不復相知。賊率惶怖謝罪。良久方得醒悟。是時。鄉中士庶謂。此賊巨蠧。共縛以上郡。賊徒令其毋入山。詣法師所請。法師但輭言謂之曰。且莫大憂。復當自解。至四月八日。果遇赦免。爾時。寺中共建靈剎。設無遮法會。道俗萬眾共引麻笮舉剎。笮忽中斷。引者皆顛躓。莫知何計。法師乃發念曰。有何魔事使之然乎。因出身上銀瓶。水瀉於盋裡。乃內外攬之。忽大悲泣。須臾。呪而作禮。禮畢。欣然而笑。即捧盋繞剎一周。剎乃不假人功。屹然自立。爾時。有沙門慧凱。暫辭還家。母密為烹鷄。凱意無人知。遂與其母私食之。及明還山。法師以冥知之。因訶責之。復次有人於市鬻菜果以為齋供。遇主人不在。遂竊少薑還。以備供養。及中時。僧徒咸坐。主人次第行食。法師盡受諸物。唯不受薑。因謂曰。不許而取。何為濫竊。主人[跳-兆+戚]蹐而已。普通元年五月三日。縣令蕭子睦將往寺頂禮法師。先過村落。受百姓酒食之饋。醉飽然後入寺。法師閉房不出。唯傳言。明府速返矣。蕭令勃然作色。心欲放火焚寺而未發。因更欲稍前。良久不得進。遂却還縣。明日。近寺檀越來問法師曰。昨明府拜謁。何以不前。法師何以不出。答曰。遊戲相過。貧道是以不出。立心放火焚寺。明府是以不前。向後此境當三十年大早。常侍樓偃遽以此言白蕭令。大恐。即馳至寺。虔誠禮請懺悔。師因為說菩提玅道。蕭令悅受而去。法師以其年三月十四日。始在近村赴齋會。便不肯還山。眾人苦請法師。誓不北[(厂@?)*頁]。乃言曰。貧道緣會而來。緣盡而去。於是士女悲戀涕泣。相繼道路。是日。法師卒爾南行。望見南山有紫雲盇上。乃喜曰。此處可以置寺矣。行至余山。江水泛溢。船人不肯渡。法師乃布繖水上。手把鐵魚磬。截流而渡。南至稽停塘下。見大士沂水求魚。因發大士神玅之跡。并示以修道之所而去。行至萊山。當紫雲盇處遂止。而立精舍於其山頂。號萊山寺。法師常謂人曰。萊山王而不久。香山久而不王。此寺從是信施者多財物殷贍。僧徒來者相繼隨事。能給自數十年之外。其地既依據林嶺。或時有鬼物。故居者甚不安穩。稍稍引去。遂至荒廢。後近村長老共移此寺額於直北十里平川中置。乃得安堵。香山則貧富適中。至今如初。法師又於寺南山中。多種菓樹。每晨夕躬自履行。於道上重逢大士。甚悅。因摩大士頂曰。自念余當西邁。不值菩薩道興。遂各還其所居。法師至寺數日。乃留住鐵魚磬。而鐵魚磬者。以鐵為之。狀似魚形。此寺晨昏至今擊之。法師西至金華縣界南山下曰。此亦可以置寺。又以杖刺地曰。此可以穿井矣。爾後竟以此地置龍盤寺。以杖刺處鑿井。井不甚深。雖亢陽。不竭。法師又於西行至龍丘界。望見南山巖勢孤秀。又曰。此亦可以置寺矣。因居止其中。建立蘭若。後號此為龍丘巖寺。寺成後。法師更西行。入萬善山口。見山盤勢紆。又欲置立精舍。忽遇三檀越。乃指示以其所。三人遂共發願言。當給施粮食。以獎成此功德。法師問曰。檀那家居遠近。答曰。不近不遠。是此間地主耳。乃各自稱姓。一曰陳氏。一曰趙氏。一曰蘇氏。竝不言其名字。及精舍向成。號曰離六塵寺。三人遂相與辭別而去。莫知所終。法師又西行至孟度山。此山先有白鹿。及常聞鐘磬之響。更於此地置立精舍。號三藏寺。始。法師發迹置香山寺。及此凡七所。得山川之形勝。黑白供養。逮今猶然。三藏事畢。法師却還龍丘巖寺。及入滅。大士心自知之。乃謂諸弟子曰。嵩公已還都率天宮中待我。我同度眾生之人去已盡矣。

慧集法師

闍棃。俗姓王。名虵之。吳郡富春右鄉大括里人。家本貧賤。常有執[款-欠+余]之若。于時。身有郡縣徭役。恐被追攝。逃匿天台山。鬀髮為僧。頭陀苦行。精勤佛法。既避官事。不恒一處。聞有東陽大士。深解大乘。遂夜行往雙林。既不的知方所。但任運而往。每至四衢道口。一心閉目。從其所趣。乃得路直至大士所。先是大士言。我捨財寶。為三界受苦眾生設法會。爾後。心小憂。即於是夜夢見釋迦佛。慰謂我言。汝勿憂也。我當遣一沙門來助汝。復於是夜夢中。口生一小兒。仰臥我膝上。熟看我面。我謂小兒曰。汝識我不。答曰。何以不識。彌勒佛耳。小兒墮地。即成大德沙門。覺後三日。法師至。大士與解說法門。遂朗然開悟。是時。梁武帝廣招英俊。四方雲集。唯雙林大士尚未延請。大士從容為法師曰。上人若能修習無漏聖道者。當為我詣國捨頭相證。誓使解脫。法師因爾依止大士。為苦行弟子。乃發菩提之心。弘闡正法。不恡軀命。遂求詣國自陳說大士行願度眾生之意。法師至都。突進自陳大士德業。因被呵責。自理得免。續詣宮門。擊鼓將陳所由。得罪付錢署。一年在役中教化。造立甎塔數層。主者伏其勇猛精進。啟請釋放。後得還山。道俗謂大士是白衣人。而有沙門弟子。多生疑惑。及興毀謗。法師乃與居士傳普愍共議。於三寶前立志誓曰。若大士道法不弘。各隨苦行。弘布正道。普愍乃劓鼻燒指。廣作佛事。續詣縣令蕭詡。弘道布教。普愍曰。實心為法。左右曰。君心在內。云何見。普愍即出外借刀。割耳一隻。以表心志。蕭令及左右讚美。先大士常謂人曰。慧集是觀音。普愍是文殊。及此迭相證明。毀傷髮膚。非此不能也。法師自是布施.放生.救苦.治病。遊行郡國。不以艱苦告勞。自唱無量樂。因說偈曰。大士兜率來。震動遊諸國。蓮華帀地生。特許迎彌勒。普光初學道。無邊世界動。迴天復轉地。并入一毛孔。爾時。人間唱此偈者。多不領解。或有會其理者。謂大士既是彌勒佛分身。法師又為觀音降迹。經云。彌勒下生。雨華遍地。觀音登覺。方成普光如來。偈言震動諸國。即彌勒下生之時也。迴天轉地。即是觀音應變之跡也。法師常至會稽龍華寺。見一跛扶兩杖而至曰。病已四十年。乞療。法師曰。但一心念我。跛者從之。少頃。法師令放一杖。跛者從之。次復令放一杖。便拂衣而去。跛者依止。便能趨走。法師又於市中見一老病人耳聾。云。已數載矣。良醫不能治。法師亦曰。一心念我。念已。即使人喚之。聾者稍聞。三喚全愈。乃去。至太末縣。有景[言*進]道人。心有癥結疾。又一僧久患白癩。二僧俱來乞療。法師又令各一心念我。遂皆愈。又於信安縣遇一比丘尼。積年癲癎。亦來求療。法師又令一心念我。念已亦愈。法師凡所救治。皆不俟湯藥。唯令一心念我。又令以財物布施。則其疾隨事而愈。不可勝紀。其後。時有疾愈者來相報。法師受之。迴施乞人。法師或於道路逢遇乞人。衣服破弊。即脫衣而與之。換著惡衣去。又好放生。每見人家有網罟之具。輒取焚之。見賣生物。不論貴賤。直投水中。然後令賣主取直。又至長山縣豐江村。與漁人竝行。若乞筐中魚放之。漁人不與。而提筐浴于江測。法師因是取筐投之江中。漁人大怒。拳捶無度。法師深自引咎。又於東陽市魚欲放。遇有一人與法師爭買。以充家饌。法師不得魚。因謂爭買者曰。食放生魚。恐致膓痛。其人不信。將還與家人食之。皆心膓楚痛。轉就困篤。彼即追悔。求法師懺罪。即往其家。少頃隨愈。又至會稽市中買生。見有兩船載生。法師即盡覆之水中。而謂魚主曰。此是放生之錢耳。不宜多取。法師結放生之事。至死不替。常於道路。值大雨雪。衣服不沾。香潔倍常。法師精心苦行。履歷險阻艱辛。無有厭倦。因燒兩指而為法炬。供養三寶。後即燒六指。供養諸佛。行至迮溪。遇魚四船。苦求買放。既無見物。求立券約。至於潛白山取直。仍相隨行。緣路放生。衣資略盡。即以其月十三日。入於潛上牧里靈山尼寺。更燒二指。指既燒盡。進燒兩臂。又有人來苦求法師所燒之臂血。用以治病。法師欣然舉臂刺血與之。是日又燒舊瘡。光明洞然。其臂既盡。乃以其夜滅度。時太同四年正月二十一日。年四十七。諸僧共葬于潛印渚。初。法師之未亡也。謂徒眾曰。我死後七日。當示瑞相。及至時。諸道俗設無遮大會。爾時。平明有神光五色。徧繞剎柱。久而不[敲-高+(林/月)]。又於寺內放大光明一日一夜。大眾咸覩。皆發菩提心。

慧和法師

法師俗姓馬氏。本扶風茂陵人。遠祖以衣冠世族。晉永嘉年中。隨五王南遷蘭陵。子孫居焉。法師年數歲時。舉家不在。獨處私室。忽見有一人金色。與之共戲。爾後行遊。金人輒與出入。至十餘歲。遊興皇寺。志公見之。旋繞三帀。歎伏久之。年二十得度。居敬愛寺。於是考論經律微玅奧義。靡不周究。時有雲法師者。法門博贍。道俗所歸。一見法師。深相賞遇。恒令覆講。不盈旬時。盡曉經中微旨。雲公己仰之不逮矣。年未三十。已究解諸佛祕藏。講論無歒。當時復有頭陀寺隱法師者。名稱高遠。四方歸依。慧和法師乃賣身供養。鞠躬諮稟。隱公云。若能於空山曠野。城邑聚落。唱三昧名首楞嚴法。其利甚深。能成眾行。法師從之。每至下講後。輒於岐路間高唱是言。時有不逞弟子。或罵辱歐捶。法師怡然自若。及隱公將欲遷化。法師乃諮謀後事曰。誰可依止。答曰。東陽傅大士。自然智慧。深解大乘。可依為師範。于時。大士在都。居蔣山。與梁武帝紹興正教。法師禮謁。請為弟子。初寓會稽彥闍棃所。彥曰。我是懈怠人。豈可見和法師耶。乃更修飾衣服。沐浴清淨。引入房內。綢繆久之。法師遂辭往東陽。時東陽徒眾知法師將到。居士普愍往縣過上申侯。語忽道。和闍棃於都立誓為大士弟子。今當故來供養。家師今將至矣。申侯聞是語。抗聲罵言。普愍貢高。合治皇太子數請和闍棃尚不能致。豈有遠來見大士義。普愍不答。後十一日。闍棃果至。上申侯即往禮問訊。問曰。那忽至此。答曰。故來禮大士。上申侯心大慙恧。因隨闍棃入山頂禮。并設檀會。大士見法師來至。歡喜讚歎。為說無上菩提之道。法師伏膺供養。不避艱苦。梁大同元年。法師語其弟子法泉曰。急須買甌桸.糗屑.食具及行竈。人或不知其故。至明年十一月。偽北齊王高洋遣使迎接法師。遂去。則知甌桸等具。果是行裝矣。既至鄴郡。深見禮接。供養數月。師因示有疾。洋躬往看侍醫藥。遂於鄴都定國寺滅度。時年六十。法師未疾之日。遺語謂智瓚等曰。祇憂死後。諸人葬我土中耳。智瓚曰。既不葬土中。則若何而可。法師曰。意願轝置野澤中。以肉施須者食之。願令食者發菩提心。汁流落地。潤十方世界中草木。悉成藥。治一切眾生病苦。餘骨風吹。一一微塵在一佛所。變成如意寶珠供養。然後普雨十方世界。為飲食物。給與眾生。及滅度後。智瓚對眾人說之。眾人不從。遂共殯葬。始。法師自幼及長。僧祇八部。佛覺三昧。研覈凡書。檢校秦篆。多知弘益。又講大乘義一百二十遍。大涅槃五十遍。首楞嚴四十餘遍。在廣陵誦出大乘義六十九科。諸學徒共執筆錄出為十八卷。名教一卷。并序一卷。合二十卷。法華義疏十卷。傳於世。初。始城寺有素法師。當夢見人捧大束文字云。是和法師善簿。因問曰。我有此不。答曰。有。遂出一小卷曰。此是也。明日。法師來。說此夢乃是法師拈香火結緣。法師稟性謙恭。不曾受人禮拜。拜則答之。每與人講說義。得財施。則先將奉佛。次將布施齋會處。見倚像。則起立不敢坐。為人受戒得嚫。悉還世尊曰。受此戒者是佛。慧和奉述而已。豈可受施。法師性又儉約。坐臥不御氈被。但用芻麻。堪耐風寒則可也。有人揑作法師像於塔龕中。法師遽令打碎。其謙挹如此。

善慧大士附錄卷第四(終)

紹興壬戌。住寶林寺定光大師元湛擕唐進士樓頴所撰善慧大士錄以示。予端憂之。暇取而觀之。病其文繁語俚。不足以行遠。且歲月或舛焉。乃為刊正。總為四卷。凡大士應迹終始。及所著歌頌悉備矣。一時同道之人。亦附見于末。紹興十三年三月望。

  資政殿學士左朝奉大夫知紹興軍府事充兩浙東路安撫使樓 炤謹題

潛溪別集第七題善慧大士錄後曰。

  昔者定光大師元湛主寶林日。以唐國子進士樓頴所撰善慧大士錄八卷示浙東安撫使樓公炤。樓公病其文繁語俚。而歲月復訛。芟為四卷。凡大士應迹始終。及所著歌頌悉備。時紹興十三年之春三月也。今寶林住持佛日大師致凱。持以示予。予猶恨其刊削未□。欲重定之。會抱疾而未能。然而古文殿修撰龍津居士羅公。亦甞患頴書繁纇。無以發明甚深難解之義。為之刪潤。復造文以表出之。梁溪李忠定公讀而悅之。作偈以贊龍津與樓公。盇同時人□乎。其不及見此書也。余因記其事卷後。而歸諸佛日幸訪龍津之本而刻焉。則余雖未能重□要。不足深憾也已。

傅大士傳

善慧大士。婺州義烏縣人也。齊建武四年丁丑五月八日。降于雙林鄉傅宣慈家。本名翕。年十六。納劉氏女。名妙光。生普建.普成二子。二十四與里人稽亭浦摝魚。獲已。沈籠水中。祝曰。去者適。止者留。人謂之愚。會有天竺僧嵩頭陀曰。我與汝。毗婆尸佛所發誓。今兜率宮衣鉢見在。何日當還。因命臨水觀影。見圓光寶蓋。大士笑謂之曰。鑪鞴之所多鈍鐵。良醫之門足病人。度生為急。何思彼樂乎。嵩指松山頂曰。此可棲矣。大士躬耕而居之。有人盜菽麥瓜果。大士即與籃籠盛去。日常營作。夜則行道。見釋迦.金粟.定光三如來。放光襲其體。大士乃曰。我得首楞嚴定。天嘉二年。感七佛相隨。釋迦引前。維摩接後。唯釋尊數顧共語。為我補處也。其山頂黃雲盤旋若蓋。因號雲黃山。梁武帝請講金剛經。士纔陞座。以尺揮按一下。便下座。帝愕然。誌公曰。陛下會麼。帝曰。不會。誌公曰。大士講經竟。又一日。講經次。帝至。大眾皆起。唯大士端坐不動。近臣報曰。聖駕在此。何不起。大士曰。法地若動。一切不安。大士一日披衲。頂冠靸履。朝見。帝問。是僧邪。大士以手指冠。帝曰。是道邪。大士以手指靸履。帝曰。是俗邪。大士以手指衲衣。甞作心王銘曰。觀心空王。玄妙難測。無形無相。有大神力。能滅千災。成就萬德。體性雖空。能施法則。觀之無形。呼之有聲。為大法將。心戒傳經。水中鹽味。色裏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心王亦爾。身內居停。面門出入。應物隨情。自在無礙。所作皆成。了本識心。識心見佛。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淨律淨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無別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心性雖空。貪瞋體實。入此法門。端坐成佛。到彼岸已。得波羅蜜。慕道真士。自觀自心。知佛在內。不向外尋。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明識佛。曉了識心。離心非佛。離佛非心。非佛莫測。無所堪任。執空滯寂。於此漂沉。諸佛菩薩。非此安心。明心大士。悟此玄音。身心性妙。用無更改。是故智者。放心自在。莫言心王。空無體性。能使色身。作邪作正。非有非無。隱顯不定。心性離空。能凡能聖。是故相勸。好自防慎。剎那造作。還復漂沈。清淨心知。如世黃金。般若法藏。竝在身心。無為法寶。非淺非深。諸佛菩薩。了此本心。有緣遇者。非去來今。偈曰。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祇這語聲是。又曰。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又曰。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四相偈。曰生。曰老。曰病。曰死。識託浮泡起。生從愛慾來。昔時曾長大。今日復嬰孩。星眼隨人轉。朱唇向乳開。為憐迷覺性。還却受輪迴。覽鏡容顏改。登階氣力衰。咄哉今已老。趨拜復還虧。身似臨崖樹。心如念水龜。尚猶眈有漏。不肯學無為。忽染沉痾疾。因成臥病身。妻兒愁不語。朋友厭相親。楚痛抽千脉。呻吟徹四隣。不知前路險。猶尚恣貪嗔。精魄隨生路。遊魂入死關。祇聞千萬去。不見一人還。寶馬空嘶立。庭花永絕攀。早求無上道。應免四方山。

鐫傅大士錄跋

自昔賢哲之士。多是菩薩位中人。慈憫群生。故乘於弘願力。降生人間。示仝揚化。無垢稱現長者之像。玅吉祥示儒生之形。其事盖可證也。善慧大士。本能仁真子。而位居補處。猶遙于華林之會。而現分身於沙界。厥應化無方。非凡流所測。古人贊云。道冠儒履釋加沙。和會三家作一家。忘却率陀天上路。癡坐雙林待龍華。行實詳載于錄中矣。余雛學時。曾遊[冓*者]肆。聽四教集解。其中至于引斯錄。明梁慧約傳。始知有此書。蘄之遐邇。竟不克獲。適搜古藏。雖得一本。蠧損漫漶。字蹤不全。憂之尚矣。日者又遇一本。對閱校讐。義趣得通。因傍加國語。命是印生。用欲流通。尚惜數處有泯滅字。后之覽者。以善本補闕為幸矣。旹元祿第七歲次甲戌臘月八日嗣祖沙門伯映泰書于大應禪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