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為霖道霈禪師還山錄
(侍者)興燈.心亮.法雲.性朗 錄
刻支那鼓山為霖禪師還山錄序
壽山禪師見住薩州玉龍山。千指圍繞清規肅整。儼如古叢林。頃因有故於大府路經京師出所齎之支那鼓山為霖禪師還山錄付鍥人版行於京師。而為霖禪師先年所賜於卑僧。獨語序與偈阻乎國制。但得其聲而未得其實者。皆載在於錄中。予尊壽山禪師於嚴程倉卒之間不忘法門。且喜拜鼓山之賜。於還山錄中偵其歸錫之途程。而得得出山訪旅館於攝津賀。還山錄刊成而謝。由是得鼓山之賜話間漸察其道貌彷彿似識。問其舊字則四十年前之親友而相見相失故吾於髮白面皺也。相與道舊相歡如昔年。禪師見囑發揮還山錄印行因由。冠於卷首。予於是戲之曰。今日支那日本稱禪師開語錄者如稻麻竹葦。抑物以寡貴以多賤耶。今世諸師之語錄有益於人間者不過用覆醬瓿而已。師刻此錄未審有說也否。禪師正色應予曰。鼓山大師言不羨乎行。行無不充乎言。所以內之則震旦國。外之則日本琉球。未曾有間然乎。大師之言行則初祖所謂明佛心宗行解相應名之曰祖者。今日非鼓山大師而誰歟。然則其一言半句霧海之南鍼也。夜途之北斗也。公混時輩而議之。則豈非失一隻眼哉。予於是俄起合掌而曰。前言戲耳。師稱鼓山大師而無欠無餘。今揭師之言於卷首為序而足矣。
時
元祿癸酉十月二日宗門一瘞獨菴[((嘹-口)-小)-日+又]玄光謹題
還山錄序
宗門別傳之道貴在得人以傳。不傳何以繼往而開來。然傳之之要自古為難。先德云。千人萬人中覔一箇半箇堪為種草豈易易哉。以今日觀之。此一大事尤賴師家擇法精嚴智願廣大。驗其當機的是出世福慧男子。皮肉骨髓與從上諸聖一脉貫通。可以赤身擔荷方始授以心印。俾其提佛祖綱宗開人天眼目。遞互相傳庶無疑誤。其於法運凋零之秋。豈特小補。亦識法者懼耳。吾師霖公和尚親承先老祖永公記莂。秉空王令游五濁海。布慈雲而灑甘露。三十年所矣。蹟其接物利生之心。如慈母之姁嫗嬰兒。而大法傳授之際則牢把鐵關不少假借。曩見法門之弊頹波日下勢莫可挽。乃以法席委之靜公而飄然遠引。徜徉富沙山中經歷一十四載。將終身焉。迨靜公謝事。山中耆舊以洎會城薦紳慇懃敦請動數十次。至有長跪痛哭願畢命以勸駕者。師不獲已。念先師法道所寄。乃舍己從人。幡然而起矣。師之還山也。萬指奔赴歡聲如雷。門前剎竿煥然重振。凡登堂入室以及小參示眾。一言一句洞徹源委。一劄一錐深入閫奧。其為人之念逾殷。求人之意逾切。而得人之效逾難。有風穴流涕之心而仰山再來以續此一綫之脉。不知其為誰也。茲弟子法剛請師還山錄付梓流通。師欣然諾之。乃謂錫瑗曰。從上五宗諸祖雖嗣續久乏。而道在法門如日月經天古今不昧。凡屬有眼孰不共見。余忝主法壇有年。雖未遇機緣而斯言未泯。吾道在茲。後世必有觸目會心者。何必耳提面命然後為己所出耶。嗚呼。師之見逾真而心逾苦矣。昔博山無異和尚甞有言曰。宗門中事貴在心髓相符。不在門庭相紹。苟得其人。見知聞知先後一揆。絕未甞絕。若不得人。乳添水而味薄。烏三寫而成馬。存豈真存。吾意寧不得人。勿授非器。不得人者。嗣雖絕而道真。自無傷於大法。授非器者。嗣雖存而道偽。反自破其先宗。故博山當時道滿天下。竟未甞輕可一人。永老人平生縝密嚴重。至年八十始以正宗付囑於師。有一髮欲存千聖脉。此心能有幾人知之。語其所期如此。宜乎知之者希。今師年七十有四。亦珍重慎擇不聞輕有付授。余觀三師護法之心不謀而合有若符節。政古德所云。非遇上根宜慎辭哉。又云。宗門爪牙遇箇中人纔拈出。若投機則共用。不則便剗却。葢防末流之濫觴。塹法門之嚴城。衛羣靈之慧命。豈非大有造於人心法道哉。辱命一言序諸首簡。管窺蠡測敬述師之智願如此。會當有賞音者耳。是為序。
康熈戊辰孟春歸戒弟子溫陵太航龔錫瑗拜譔
鼓山為霖禪師還山錄目次
卷第一 序文 上堂 卷第二 示眾 卷第三 佛事 偈 贊 卷第四 序 題跋 記 旅泊幻蹟
鼓山為霖禪師還山錄目次
鼓山為霖禪師還山錄卷一
侍者 興燈 錄
師還山。福城眾護法宰官四眾請上堂。屴崱峯頭雲一片。乘風飛去又飛來。作霖作雨渾閒事。惹得虗空笑滿腮。且道笑箇什麼。良久云。我行荒草裏。渠又入深村。卓拄杖下座。
林浦眾護法居士請上堂。住山十四年。去山年十四。去住了無蹤。原不在別處。且道在甚麼處。良久云。今日靈山一會儼然未散。下座。
汝洪監寺請上堂。師拈拄杖云。老僧十數年東漂西泊。佛國魔宮羊腸鳥道無不經歷來。惟憑這箇木上座。行與同行坐與同坐。全得他力。且道得力一句作麼生。會麼。時時扶過斷橋水。處處伴歸明月村。卓一卓下座。
龍江眾居士請上堂。龍江眾道友。一別十餘年。今日重相見。道愛尤藹然。虔修香積供。請我啟法筵。愧余無法說。何以答高賢。記得昔日僧問馬祖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一日又云非心非佛。後來南泉和尚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大眾。馬祖南泉三語還有親疎也無。若揀辨得明白。許渠入門。如或不然。不免道破。親則總親。疎則總疎。為什麼總疎。我王庫中無如是寶刀。雖然如是。只如南泉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畢竟是箇甚麼。大眾會麼。觀河不改初年見。謾道昔人非昔人。
僧綱亦能上座領諸山請上堂。鼓山不露頂。一切塵中現。處處得相逢。佛眼覰不見。既相逢為甚麼不見。會麼。石女登機音軋軋。木人打鼓韻鼕鼕。
弟子太充太圓請上堂。一十四年前。金烏玉兔茫茫去。一十四年後。夢境空花疊疊來。正當今日。如天普葢似地普擎。如日普照若風普吹。一法清淨一切法清淨。一法平等一切法平等。一法究竟一切法究竟。所謂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正當恁麼時。歸家穩坐一句作麼生。匝地紅輪秀。海底不栽花。珍重。
福城善男子鄭子廸伯琴子梁太馨孟熙等滿懺蘭盆普度請上堂。聲前一著千聖莫窺。末後一機萬靈罔措。當陽一句覿面施呈。乃豎拂子召大眾云。即此用。離此用。三千里外逢人不得錯舉。喝一喝復云。盂蘭大教。採菽真風。十載修崇。一朝滿懺。福存亡之父母。度法界之眾生。此乃福城善男子鄭子廸等一門親屬同心同願。佈此津梁。實謂希有也。雖然如是。只如祖師道。父母非我親。誰是最親者。諸佛非我道。誰是最道者。正當恁麼時。父母未生已前。生佛未形之際。如何通得箇消息去。良久云。但有好風來席上。更無閒語落人間。珍重。
師七旬寶善常新大師請上堂。今朝八月十五。撾動喧空石鼓。月中桂子飄香。天外清風入戶。不須普化搖鈴。安用雲門道普。從來法法現成。一任西秦東魯。大眾會麼。長江日夜向東流。這裏何曾有今古。喝一喝下座。
延平諸山雨千體如啟然頂生諸公請上堂。僧問。昔日那吒太子析骨還父析肉還母。然後現本身為父母說法。請問如何是本身。師云父母未生前會取。進云未審說甚麼法。師云清風拂白月。進云和尚今日說法與那吒太子是同是別。師云脚跟下莫教錯過好。乃云。夢幻泡沫身。記年已七十。諸公慶賀來。空中尋鳥迹。迹迹合虗空。空空含鳥迹。空迹兩悠悠。非虗亦非實。唯有舜若多。却與渠相識。且道相識一句作麼生。良久云。不識不識。便下座。
福城方憲副夫人趙氏法名傳溥。偕男方京法名興蔭請上堂。師云。香雲篆彩。燭燄交輝。鐘鼓雷鳴。龍象雲集。無量壽如來與大眾轉大法輪。向道人人赤肉團上壁立萬仞。巍巍然仰之彌高。昭昭然覰之不及。徹威音之先。貫樓至之後。忽有箇漢向這裏直下知歸。如空合空似水投水。了無縫隙。即與無量壽同年同日葢古葢今。越數量之門。登仁壽之域。未為分外。如或未然。不免傍通一線。拈拄杖卓一卓云。只這箇黑漆漆明歷歷。常在閙市中。要且無人識。且道渠壽多少。良久云。年年九月九。徧地菊花開。又卓一卓下座。
白雲無己禪師請上堂。空界無人。孰彼孰己。化儀有準。立君立臣。臣轉位以朝君。君埀拱以視臣。君臣道合。花開枯木之春。理量雙消。雲盡碧天之影。雖然如是。猶是功勳邊事。向上一句作麼生。震聲一喝云。切忌道著。
莫海頴優婆夷圓頂請上堂。莫婆素具離塵志。待我還山逾十年。此日金刀纔舉處。團團頂相已周圓。大眾。這箇無見頂相。孤逈逈卓巍巍。直饒九地菩薩上觀四十二恒河沙世界諦觀不見。況其他耶。雖然如是。且看放光如來為諸人通箇消息。拈拄杖云。喚作拄杖則觸。不喚作拄杖則背。畢竟喚作甚麼。良久云。秋香滿院庭前桂。晚韻千山頂上松。卓一卓下座。
延平尼太穆請上堂。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這箇殼漏子是箇甚麼陽燄空花。雖然如是。今日太穆菴主遠來設齋慶壽。誰為壽。誰為慶壽者。會麼。石女巧炊無米飯。慇懃供養不饑人。
彞白祖信二上人請上堂。古者道。識得一。萬事畢。如何是一。早已落二落三了也。忽有箇漢向這裏直下知歸。自然天清地寧。國王長壽。萬姓康阜。雖然如是。衲僧分上又作麼生。喝一喝下座。
心照上人請上堂。僧問。本無迷悟人。只要今日了。今日作麼生了。師便喝。僧禮拜云謝師指示。師云汝作麼生了。僧無語。師便打。乃云。石人與石女。長年相對語。句句說無生。徧界雨法雨。所謂一地所生一雨所潤。三草二木各得增長。只如無陰陽地上無影樹子還雨得著麼。良久云。山花不用栽培力。自有春風管待伊。
靈石梵珠默雪履圓眾上座請上堂。僧問。佛身無為不墮諸數。如何是不落數量一句。師云長江水自流。進云恁麼則和尚與虗空同年去也。師云虗空向汝道甚麼。僧便喝。師云好與三十棒。乃云。石鼓山頭屴崱峯。長年藏在白雲中。朝朝暮暮無人見。今日依稀露半容。大眾還見儂家面目麼。良久云。將謂阿彌陀。元是無量壽。
弟子太充太圓請上堂。僧問。十方諸佛同讚無量壽。未審無量壽以何為身。師云山河大地。進云以何為壽。師云大地山河。進云以何為國土。師云山河山河大地大地。僧問。生而無生。不是無生而說無生。請問如何是生而無生之理。師云木人撫掌石女呵呵。僧云將謂阿彌陀元是無量壽。師云不妨恁麼道。乃云。身心一如。身外無餘。敲空中石鼓。採火裏芙蕖。一毛含無盡法界。一步歷恒沙佛土。一音演無量法門。一念包三世無際。不是神通玅用。亦非法爾如然。乃當人自性之常分耳。今日弟子太充太圓特來山中廣設香饈大作佛事為老僧祝壽。且道壽作麼生祝。良久云。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福城各菴弟子祝壽請上堂。金烏玉兔忙追逐。催盡古今人白頭。惟有虗空常不老。包天裹地自無憂。忽有問虗空年多少。但道打破虗空來向汝道。
福城諸山弟子請上堂。僧問。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如何是一法。師云萬象歷然。進云便恁麼流通去也。師云流通一句作麼生。進云。但見皇風成一片。不知何處覔封疆。便禮拜。師乃云。世尊誕生雲門行棒。老僧誕生諸山供養。一則揚聲止響。一則空中彩畵。若向這裏領荷得去。自然正不立玄。偏不附物。常在動用中。動用中收不得。正當恁麼時。應時納祐一句如何道。一陽將復處。萬物盡含春。
福城眾護法宰官居士請上堂。三緣和合之謂身。如何是真身。歲月續似之謂壽。如何是真壽。須知真身無相。非因緣之所生。真壽不遷。豈數量之可計。彌綸萬有而不覩其形。貫滿十虗而莫窮其際。雖然如是。今日福城眾位大護法宰官居士為老僧七旬初度。親到山中敷燈王之寶座。修香積之玅供。集五百之應真。請壽量之法門。金章玉句鏗鏘。覺苑林巒。奪目綵屏燦爛。性天星斗。正當恁麼時。因齋慶讚一句如何道。箇箇壽山高屴崱。人人福海涌靈源。珍重。
溫陵開元寺石航綠蘊眾上座請上堂。今日大風怒號林巒震吼。泉南開元寺裏一百二十院老古錐已為諸人舌根拖地大轉法輪了也。石航綠蘊二公又約眾到山。請老僧開甘露門說壽量品。只如壽量二字如何商量。盡大地眾生自撞出母胎以來。多方鞠育。從孩孺以至長成。從長成以至老死。念念生求其生相不可得。念念滅求其滅相不可得。只此不可得是當人金剛正體。今古常如不變不易。如是壽量豈塵點劫數所可論量耶。雖然如是。且道老僧恁麼道。與從上百二十院老古錐說底相去幾何。良久云。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怡然若松二上座請上堂。人間花甲子。世相妄推遷。一句為君盡。剎那是大年。所以三世諸佛歷代祖師以及天下老和尚盡在剎那際裏說法利生。至今猶未起在。只如剎那義作麼生商量。知麼。纔生不可得。不貴未生前。
溫陵慈門上人請上堂。僧問。昔日花開即不問。今朝果熟事如何。師云果在什麼處。進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師云猶未熟在。僧問雪覆千山為甚麼孤峯不白。師云不與眾同流。僧禮拜。師拈拄杖云。日日釋迦出世。時時彌勒誕生。且道這箇木上座幾時出世幾時誕生。良久云。常在闤闠中。從來不合伴。卓一卓云珍重。
實彩上人請上堂。古教道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鼓山則不然。諸法念念生。諸法念念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大眾。古教教人於不生滅處見佛。鼓山教人於生滅處見佛。且道生滅與不生不滅是同是別。良久云。空外之青山善走。江間之白浪不流。下座。
同參上人請上堂。有相身中無相身。謾將歲月較疎親。直饒八萬四千劫。子細看來過隙塵。雖然如是。只如今日同參上人遠來設供慶讚一句作麼生。金果早朝猿摘去。玉花晚後鳳啣來。
慈門上人領眾求戒請上堂。大眾遠來求戒。為壇塲是戒耶。問清淨是戒耶。三說羯磨是戒耶。乃至教威儀著袈裟乞食是戒耶。喝一喝云。是非已去了。是非裏薦取。
懸鏡上人領眾求戒請上堂。戒性如虗空。持者為迷倒。若人會得如空戒性。則知威音王已前受戒竟。不假三師羯磨。何煩七證揀非。如或未然。細刮龜毛搓索子。緊把虗空縛一場。直待通身流白汗。方如好肉本無瘡。
德淡上人領眾求戒請上堂。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如何是身。如何是非身。身與非身是一是二。豈不見釋迦老子道。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如是則如來所說戒相即非戒相。受者如是而受。受無所受。持者如是而持。持無所持。五篇七聚無非文殊玅門。著衣展鉢盡是舍那心地。還有恁麼人麼。若有。堪報不報之恩。足了未了之事。令法久住。壽佛慧命。如或未然。且教順朱去。
梵音忍茂二上人求戒請上堂。人人有箇本源自性清淨戒。圓滿具足無欠無餘。逼塞虗空充滿正報。且道箇中誰受誰學誰修誰證。大眾知麼。自攜瓶去沽村酒。又著衫來作主人。
同參上人領眾求戒請上堂。僧問。戒性人人本有。為甚麼又要受戒。師云若不受戒焉知本有。進云恁麼則龜毛索子緊縛虗空去也。師云汝還縛得著麼。僧擬議。師便打。乃卓拄杖云。天人羣生類皆承此恩力。且道此是甚麼。若喚作佛。相好難形。喚作法。詮顯不出。喚作僧。非和合相。喚作戒。無非可防。且道畢竟是箇甚麼。良久云。野老不知堯舜力。鼕鼕打鼓祭江神。又卓一卓下座。
性空性質寂理三位上人領眾求戒請上堂。昔日先師老和尚開戒親垂三問。當時答者固多。契機者少。滅度以來已三十載。此問鮮有知之者。今日不免為大眾從頭舉出。一以供養先師。一令人人知有。第一問。戒必師師相授。且道威音王從何人受戒。著語云。石女親開口。羯磨不登壇。第二問。戒光從口出。非青黃赤白。畢竟作何色。著語云。本光瑞如此。莫向色邊求。第三問。破戒比丘為甚麼不墮地獄。著語云。十界無安處。他得大闡提。大眾。問在答處。答在問處。先師問底即是霈上座答底。霈上座答底即是先師問底。若向這裏直下徹去。方知先師老人常住此山未曾滅度。實無一時無一處無一事不為諸人提綱挈領宣說法要。可謂恩大難酬也。如或未然。劒去久矣。徒勞刻舟。
非住上座同徒求圓戒請上堂。舉梵網經云。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臺。周匝千華上。復見千釋迦。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各坐菩提樹。一時成佛道。師云。今日非住上座師徒與現前四眾人等簇簇上來。圍著老僧法座求授心地戒。開甘露門。人人脚跟著地。箇箇頂門放光。且道與舍那華臺上千百億釋迦是同是別。會得也目前包裹天共白雲曉。會不得也。目前包裹水和明月流。會得會不得則且置。只如古者道。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又作麼生。石牛吐出三春霧。靈雀不棲無影林。
能俊玅旋行振習靜眾上人求戒請上堂。高沙彌不受戒。知是般事便休。大似蚖蛇戀窟。霈上座受戒。知是般事不休。猶如逸鶴凌空。且道受戒不受戒是阿誰分上事。卓拄杖云。拄杖化龍行雨去。直教枯木盡開花。又卓一卓。
大廸大馨二上人求戒請上堂。金剛寶戒人人有。千佛傳來事不差。日日登壇親授受。火中涌出白蓮花。何者。因戒生定。因定發慧。稟明於心匪從他得。所以六祖大師云。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亂自性定。心地無癡自性慧。若人端的明得自性戒定慧。則百千法門無量玅義本自圓成。不假外覔。可謂塵中大丈夫也。雖然如是。只如僧問古德云。如何是戒定慧。古德答云。我這裏無奴兒婢子。且道古德意作麼生。撒手到家人不識。更無一物獻尊堂。
清流四眾弟子請上堂。清流四眾有同心。請法慇懃到碧岑。石鼓一聲天地震。衣珠晃耀不須尋。豎拂子云。大眾見麼。喝一喝下座。
興化信官弟子林明為太夫人陳氏太蓮祝壽請上堂。師拈拄杖云。金剛正體卓卓巍巍。真光掩暎於身心。智海深滋於德澤。林太夫人陳氏清齋潔己念佛明心。福大壽大爵高位高。葢由根深葉茂源遠流長。正當今日應時慶祝一句作麼生。王母蟠桃方舉出。直教徧界永馨香。又卓一卓下座。
上堂。福城北關新店黃爾伯居士同知權上人數年以來以修橋鋪路作佛事。今日又上鼓山飯僧請法。記得昔持地菩薩於普光佛法中出家。在要路津口道塗險隘處。或作橋梁或負沙石。平鋪道路濟度行人。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後遇毗舍浮佛摩頂告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持地心開即見自身微塵與造世界微塵等無差別。微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大眾。且道心地作麼生平。知麼。三界唯心萬法平沉。一條大道非古非今。珍重。
佛誕日隆大心聞二上人領眾請上堂。舉昔日世尊於摩耶夫人右脇降誕。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作大師子吼云。天上天下唯吾獨尊。後來雲門云。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喫。貴圖天下太平。師云。世尊誕生貧兒暴富。雲門行棒治世干戈。一往看來。二俱未了。霈上座到這裏又作麼生。一雙孤鴈撲翼高飛。兩隻鴛鴦池邊獨立。更聽頌出。蠢動含靈齊降誕。森羅萬象盡師鳴。普天匝地皆成佛。九曲黃河徹底清。
弘範上人請上堂。未入胞胎已前有一則語。早已舉似大眾了也。今日頭童齒豁又在這裏口喃喃地辨空華之濃淡。鼓陽燄之波瀾。成得甚麼邊事。良久云。日午打三更。
弟子李興溥修建華嚴普度道場請上堂。虗空尚無二相。大道豈有差殊。所以三世諸佛法界眾生同一法身。同一智慧。同日成佛。同時涅槃。其來舊矣。無奈隨迷著相。於無生法中妄見生滅。譬如瞖眼見空華。空實無華。乃翳者妄見耳。今日有歸戒弟子李興溥發廣大心。修普度行。以七七為期。葢欲令盡大地眾生同登華藏之門。共證毗盧之果。復還本有。共契真常。如是福德與法界等。與虗空等。曷可量耶。雖然如是。且道這一鋪功德畢竟從甚麼處起。卓拄杖云。盡從這裏去。莫向外邊求。下座。
九達耆德十周忌辰。小師太瀛率眾弟子請上堂。釋迦老子道。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但以方便力。為五比丘說。乃卓拄杖云。只這箇生也不恁麼。滅也不恁麼。不生不滅也不恁麼。非不生非不滅亦不恁麼。向這裏洞開正眼。穿過那畔。又那畔翻轉身來。方知道生也恁麼。滅也恁麼。不生不滅也恁麼。非不生非不滅亦恁麼。更須知恁麼中有不恁麼。不恁麼中却恁麼。世出世間得大自在去也。雖然如是。且道達公即今在甚麼處。良久云。常在此山中。佛眼覰不見。卓一卓下座。
上堂。蓬尾乃拓浦善信之邦。吳晉卿明卿尚卿昆仲子姪及合鄉男女老幼歸敬供養。又請陞座為眾開導。只如這箇觀音堂古殿重開。古觀音出世。時時為諸人提綱說法。說甚麼法。不見道。觀音玅智力。能救世間苦。如何是觀音玅智。拈拄杖云。大眾見麼。古也如是見。今也如是見。卓一卓云。聞麼。古也如是聞。今也如是聞。聞見圓明。未嘗欠少。若向這裏見得徹。信得及。領荷得去。則知妄苦本空。玅智本有。靈光獨耀。萬古徽猷。家家阿彌陀。處處觀世音。如或未然。更聽一偈。人人有箇古觀音。相好端嚴悲願深。晝夜放光無間歇。箇中非古亦非今。卓拄杖下座。
柘浦臨江寂明上座等請上堂。拈拄杖卓一卓云。春風暖。春草香。春水濶。春夢長。無事客。思故鄉。既是無事客。為甚麼思故鄉。不見道熟處難忘。分付諸人。見即便見。切忌擬議思量。又卓一卓下座。
存心上人請上堂。僧問。法本離言。師今何說。師卓拄杖。進云。釋迦掩室。淨名杜口。與師今日是同是別。師云合取口好。進云。師為法王。於法自在。師云好與拄杖。乃云。法法無生之法。心心古佛之心。只須直下領荷。不用低首沉吟。果然。到這裏說甚麼臨濟曹洞。直饒釋迦老子到來結舌有分。達磨遊梁無風浪起。好與三十棒。雖然。只如老僧今日登堂。又作麼生。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傳霔一瓊二上人請上堂。師云。今朝四月三。日輪正當午。打鼓普請看。光輝遍寰宇。雖然如是。只如覆盆之下又作麼生。會麼。夜明簾外無人到。靈木迢然轉綠陰。
十如菴主領眾請上堂。若論此事。三世諸佛只言自知。歷代祖師瞻望莫及。更說箇甚麼。良久云。雖然無可說。傾出一栲栳。謹白參玄人。莫向外邊討。喝一喝下座。
佛誕日蓮居上人請上堂。釋迦老子未離兜率已降皇宮。未出母胎度人已畢。直下會去。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若也不會。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雖然如是。且道會與不會是甚麼人分上事。喝一喝。
延平府普通寺弘開上座興建大悲殿圓滿。率放生會眾善友請上堂。普通年外事。達磨未西來。太平好風月。鼓腹樂優哉。只如普通年後事作麼生。拈拄杖卓一卓云。觀世音菩薩來也。通身是手眼。遍身是手眼。持弓執戟合掌搖鈴。布慈雲。灑甘露。涌寶殿於雲中。現慈容於世上。直令盡大地眾生。危者復安。罪者還福。有求皆遂無善不臻。禽魚皆樂其生。人物均霑其澤。如是功德皆自當人一念大悲心中流出。匪從外得也。雖然如是。且道普通年外與普通年後事是同是別。會麼。芍藥華開菩薩面。棕櫚葉散夜叉頭。卓拄杖下座。
啟鑰上座同弟子郁文重刊圓覺經略疏請上堂。昔日釋迦老子入於神通大光明藏。凡聖同源身心寂滅也。是以空拶空以火燒火。無佛現佛非土現土。與十萬菩薩文殊普賢等。一賓一主一問一答。於圓覺大陀羅尼中演出無量法門。亦是木人方歌石女起舞。有唐圭峯宗密禪師一言之下心地開通。乃為疏解。如蟲禦木偶爾成文。千載之下又有富沙比丘啟鑰郁文師資同會。金蘭一心刊板流通。與大地人指出圓覺。同歸於大光明藏。且道這一鋪功德與釋迦老子.文殊.普賢十二大士.圭峯禪師是同是別。會麼。謾道五音該不得。須知六律已全彰。
王應龍居士六十誕日請上堂。父母未生前。威音王莫窮其邊際。父母已生後。軒轅曆可測其高深。須知已生後即是父母未生前消息。未生前即是父母已生後消息。祖師云。要急相應。唯言不二。若入不二法門。則可以反復陰陽延促今古。與萬象同其體。虗空合其德。乃是當人自性常分耳。只如此人畢竟是何甲子。會麼。剎那千萬劫。文殊算不清。
沙邑信官樂太亨飯僧祈福請上堂。人天路上福為先。供佛齋僧願力堅。般若種投三寶地。生生福慧自綿延。雖然如是。只如釋迦老子道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祇如此人如何供養。行者正炊香飯熟。當陽奉獻不饑人。
真寂監院素中耆德掃塔請上堂。末法風澆不可言。兒孫誰肯問根源。滔滔逐浪隨流去。漂泊何時得到門。惟我真寂師翁垂直鈎于苕溪岸畔。先師和尚駕鐵舡于石鼓峯頭。二老人鼻孔相通呼吸相應。無非拯溺援湑釣鼇連鼈。先師化去三十餘載。師翁遷化五十有餘載。面目儼然。真風不墜。遺風餘韻。猶足以扶衰救弊砥柱頹瀾。今日素公耆德不遠千里來山拜掃先師靈塔。霈上座忝為脚下兒孫。如何為他發明。更聽取一頌。閩山浙水兩悠悠。山自高兮水自流。千古萬古人皆見。何須特地更生愁。驀拈拄杖卓一卓云。師翁先師來也。大眾一齊禮拜。下座。
一端一智二上人求戒請上堂。戒性如虗空。受者亦如幻。幻人與虗空。長年自相對。戒光從口出。非青黃赤白。若非無情漢。誰能親見得。正當恁麼時。函葢相稱一句作麼生。搭起袈裟雲片片。展開瓦鉢雪團團。五篇三聚同時發。明月蘆華君自看。下座。
佛誕日必堅上人請上堂。年年四月八。摩耶生悉達。春至百華開。雨過千峯碧。記得昔日曹山問強上座曰。佛真法身猶若虗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作麼生說箇應的道理。強云如驢覷井。山云。道則太殺道。只道得八成。強云和尚又作麼生。山云如井覷驢。鼓山道。井覷驢。驢覷井。爭似月當空。千江俱現影。拈拄杖卓一卓云。今日悉達太子在諸人眼裏耳裏鼻裏舌裏乃至八萬四千毛孔裏。全身出現。放大光明。指天指地。大師子吼云。天上天下唯吾獨尊。諸人還見麼。若也見得。釋迦老子即是諸人自己。諸人自己即是釋迦老子。同時出世。同日成佛。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如或不然。塞壑填溝人不見。從教面上貼黃金。又卓一卓下座。
上堂。太封君韓公泰然居士年高七十有二。長齋四十餘年。日誦金剛般若以發明心地。今日入山設供請老僧陞座。舉揚佛意普施大眾。結箇般若因緣。知麼。人人自己有金剛。今古宣流未暫忘。非字非文非義理。徧空徧界不曾藏。所以釋迦老子盡力道破曰。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唐朝大珠和尚釋曰。九類眾生一心具足。隨造隨成。無明為卵生。煩惱包裹為胎生。愛水浸潤為溼生。倐起煩惱為化生。悟即是佛。迷號眾生。菩薩只以念念心為眾生。若了得念念心體空。是名度眾生也。智者於本際上度於未形。未形既空即知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大眾。世尊恁麼說。大珠和尚恁麼註。今日老僧恁麼舉揚。為是自己金剛非自己金剛。會麼。知音不在頻頻舉。智者須知暗點頭。卓拄杖下座。
邵武王紹熈居士飯僧請上堂。僧問。聖凡路絕無階級。頓悟玄開不二門。不二門中是誰出。入師云闍黎即今在甚麼處著脚。進云。本地風光超萬有。箇中獨露玅玄機。師云猶是門外漢。師乃云。實際理地不立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今日王紹熈居士炊無米飯。盛沒底鉢。奉三世慈尊。供六和清眾。檀波羅蜜一念圓明。不二法門全身直入。如是功德不以世求。雖然如是。且道那一人如何供養。木童時獻團圞果。石女長持菡萏華。
中元修建普度福首弟子葛賜錦郭秉文郭肇元等請上堂。師云。一眾同心修普度。三年告滿喜功成。但願四恩并三有。共乘法力悟無生。且道無生作麼生悟。大眾會麼。年年七月十五。諸佛悉皆歡喜。僧眾各各自恣。識得飯原是米。識得後如何。天上人間堪應供。喝一喝云。喫和羅飯底不是你。
孫葵五居士六十初度飯僧請上堂。師云。靈源不竭。今古常然。在人同人。在天同天。拈拄杖云。且道在老僧拄杖頭上又作麼生。卓一卓云。今日無量壽如來在這裏為諸人轉大法輪。向道無量百千萬億壽只在如今一剎那。一剎那中無量壽。一切剎那亦復然。以如是壽普為大地眾生一時授記。如天普葢。似地普擎。了無遺漏。只如今日葵吾老居士飯僧請法。應時納祐一句如何道。薰風已來至。喬木正繁森。卓拄杖下座。
定默菴主度徒子出家受戒請上堂。師云。夫出家者。躍出三從之質。預參三寶之尊。著福田衣。薙煩惱髮。親霑戒品。逈脫塵勞。修梵行於世世生生。度含靈於在在處處。期登聖果。畢證菩提。雖然如是。只如金剛地上卓然獨立一句作麼生。從教五濁深無底。難染心池出水蓮。
東照上人請上堂。師云。東照慇懃請法來。皎然心鏡正當臺。十界聖凡齊現影。箇中元不著纖埃。只如今日四眾圍繞法座。眼睜睜地耳歷歷地意了了地聽老僧說黃道白。且道是影不是影。會麼。森羅萬象非他物。本有光明遍九垓。
慈門上人六十初度請上堂。師云。未入胞胎已前。虗空包不住。既出胞胎之後。芥子納有餘。芥子納有餘的虗空包不住。虗空包不住的芥子納有餘。向這裏見得徹。擔荷得去。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如或不然。為山登九仞。捻土定千鈞。
延平普通寺弟子牧菴密勤不器同眾求戒請上堂。師云。本源自性清淨戒。只在當人一念中。無量劫來常不壞。猶如赫日照虗空。大眾。須知此戒性雖本有。從師顯發。所以登堂羯磨教授威儀。步步在金剛道場。事事是舍那心地。以此自利而究竟菩提。以此利生而平等普度。故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諸人還自信麼。還自肯麼。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下座。
佛誕日溫陵黃孔固孝廉為太夫人劉氏本慈請上堂。師云。人人父是飯王父。人人母是摩耶母。但看年年四月八。處處香湯浴太子。獻一供而諸佛齊臨。飯一僧而千聖普集。不是神通玅用。亦非法爾如然。乃當人本有性功德耳。今日黃孔固孝廉奉太夫人劉氏請法秉戒因齋慶讚一句如何道。母子同心修福慧。箕裘百世永馨香。珍重。
立新監寺德統德耘德寧梵止曇印自光宗廓汝洪心湛圓印超倫自信默通達光不染德輝惟輔濟汪了然四弘等二十位輪值寺事上堂。栴檀林裏無雜樹。鬱密深沉師子住。狐狼野干盡潛蹤。一段真風遍天地。如何是一段真風。豈不見祖師道。心法無形貫滿十方。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齅香。在舌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精魂。諸仁者。若端的識得佛性。則綱維叢林荷負大眾。建立三寶弘通大乘。一一自般若中流出。若不識佛性。則事事皆識情運為。用識情則識情共聚。行般若則般若同居。栴檀叢林栴檀圍繞。荊棘叢林荊棘圍繞。定不誣耳。鼓山自博山老人先師和尚開創以來。六十有餘載。真風不墜。古道猶存。唯願諸仁箇箇開特達之懷。奮超羣之志。明本有之性。興無作之功。繼先德之芳蹤。為後學之良導。接引四來同歸覺地。是所厚望耳。正當恁麼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一句如何道。更聽一頌。人人佛性本來同。六用圓明空不空。一念迴機全體現。驀召大眾。眾皆舉首。乃云。性天慧月正當中。珍重。
恆正上座六十初度請上堂。師云。恆正老比丘。行年已六十。歲月疾如流。滔滔去不息。惟無位真人尊貴無倫匹。身是金剛身。如如不變異。歲月本不遷。壽量有何極。晝夜放光明。今古恆赫奕。且道無位真人即今在甚麼處。豎拂子云。大眾見麼。喝一喝下座。
優婆夷弟子許太華預修功德請上堂。僧問。夾山道猿抱子歸青嶂後。鳥啣華落碧巖前。意旨如何。師云只在目前。進云。只如法眼道。三十年祇作境會。又作麼生。師云心會亦不得。僧禮拜。師乃云。眾生諸佛本來同。萬象森羅一鏡中。心地福從心地起。生生福果自彌隆。豎拂子召大眾云。是甚麼。良久云。五眸覷不見。萬古自虗明。擊案下座。
優婆夷弟子鄭太坤預修功德請上堂。師云。佛祖正宗。人天眼目。不從別處得來。親自箇中流出。箇中事作麼生。拈拄杖云。只者箇喚作拄杖。鹽梅觸太羹。不喚作拄杖。棄波而尋水。畢竟如何。連卓三下云。古今常不壞。世世作津梁。又卓一卓下座。
鼓山為霖禪師還山錄卷二
侍者 心亮 錄
結冬示眾普說。師云。佛出世。祖西來。選佛壇場處處開。冬夏安居窮底事。一悟心空及第回。還有與麼人麼。良久云。昔日初祖達磨大師見東土有大乘根器。乃特航海而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且道如何是他直指處。豈不見梁武帝問。朕即位以來。印經造寺度僧不可勝數。有何功德。祖云無功德。這箇豈不是直指。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祖云廓然無聖。帝云對朕者誰。祖云不識。豈不是直指。二祖問。弟子心未寧。乞師安心。祖云。將心來。與汝安。二祖云覔心了不可得。祖云與汝安心竟。豈不是直指。自是以來。六代傳衣五宗競出。莫不用此道接人。故見性得道者不可紀極。如六祖問南嶽什麼處來。嶽云嵩山來。祖云什麼物恁麼來。青原思禪師羣居論道。師唯默然。龐居士問石頭。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頭以手掩其口。又問馬祖。祖云。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僧問馬祖。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問雲門。門云乾屎橛。又云麻三觔。僧問趙州。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州云庭前栢樹子。臨濟三問黃蘗佛法的的大意。三度賜棒。如上皆是古人劈腹剜心覿面提持兩手分付。無奈後人不唧[口*留]。聞說栢樹子。便向栢樹子作活計。聞說乾屎橛。即向乾屎橛上討。聞說即心是佛。便向心中作妄想。此所謂刻舟求劒。錯過古人。孤負不少。所以此事也須是箇出世福慧男子方堪領荷。方可入作。苟非其人。三門外無他立地處。況入門耶。所以此事看來大難大難。雖然如是。若是箇皮下有血的漢子。一聞此語徹骨痛心。發起真實志願。決要此一著子明白。了却無量劫來未了之生死。悟明無量劫來未明之自心。續佛慧命。傳化將來。報佛恩德。若能如此要期。敢保究竟成就。所以古德云。聖賢都是凡夫作。何不依他樣子修。復云。從上古德參方求道。雖無箇作工夫的名字。然大事未明一心在道。念念不肯放過。所以悟明有日。直至宋朝始有看話頭作工夫之說。當時只教人提起箇話頭。看是什麼道理。如大慧禪師每教人看箇狗子無佛性話。謂盡大地是箇無字。正當無明煩惱現前時。一提提起云無。如百沸湯中攙一杓冷水相似。當下清凉去。提話頭大約如是。後來尊宿又令人痛起疑情。以箇疑情發起悟機。故云不疑言句是為大患。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如此作工夫得道者亦不可勝數。至元始有作死工夫之說。雪巖高峯諸大老自己既從死工夫上悟明。故每以死工夫示人。依之開悟得道者亦多。總之有一片真實為生死心。自然相應耳。故云。參禪無別訣。只要生死切。一分切便有一分工夫。十分切便有十分工夫。若不知有生死大事。此人無參禪分。雖然如是。有箇不落生死的人。畢竟是何面目。良久云。大眾久立珍重。
示眾。師云。南泉道不是心。眼裏無瞳看得真。不是佛。百千相好難形出。不是物。大悲千手摩不著。古人恁麼舉揚。老僧恁麼判斷。正如大慧和尚謂。如福州人喫茘枝剝了皮。去了核。送在你口中。只是不解吞。老僧謂。縱然吞得下。又須吐得出。直饒吞吐分明。到鼓山門下始好喫棒。是事且止。只如堂中結制以來已經半月了也。諸人還曾諦審諦觀自己分上切要事麼。如何是自己分上切要事。前日舉出箇生死兩字。豈不是自己切要事。又舉出箇不落生死底人令汝參究。豈不是切要事。如今人把生死二字只作口頭語看得尋常。將謂此身百年可保。只向髑髏上作計較。殊不知無常殺鬼念念不饒。一旦開交千載長往。豈不空過一生。若謂我再出頭來於佛法中參禪學道。只恐不能必也。若如實知得有箇不落生死的人。自解憤憤地切切究明豈肯自寬。如人識得自己室中有箇寶藏。自然解將一把沒柄鋤頭東掘西掘。忽然掘著。噁元來只在這裏。自得大受用。慶快平生去也。可怪今時人拾得一片瓦礫便謂是真金。生奇特想。生滿足想。豈不自誤。雖然如是。只如古人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且道此語是真金是瓦礫。鴛鴦枕上雙行淚。半是思君半恨君。珍重。
示眾。師云。前日舉出生死兩字未曾勦絕。今日不免再為眾葛藤一上。昔有僧問投子和尚曰。四山相逼時如何。投子云五蘊皆空。大眾。且道投子恁麼答話。為是禪為是教。若道是禪。五蘊皆空有甚麼難會。若道是教。五蘊皆空豈易會耶。須知五蘊即四山。四山即五蘊。果然悟得五蘊皆空。更有什麼四山可得。所以當時觀音老人修般若時。照見五蘊皆空。便千了百當。更有甚麼苦厄可度。若道度苦厄。却成增語。今時人只管念將去。全不理會。可不哀耶。古德頌云。五蘊山頭一段空。空與五蘊是一是二。同門出入不相逢。逢即髑髏粉碎。無量劫來賃屋住。客作漢說他作麼。到頭不識主人公。主人公作麼生識。如今人問他主人公。箇箇道我會也。十箇五雙只是認箇目前鑒覺昭昭靈靈時即有。若睡著時即無。生時即有。死了即無。殊不知這箇鑒覺是無量劫來生死根本。認作主人公豈不大錯。楞嚴經中呵為認賊為子是也。故長沙和尚云。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更有一等却引祖師語自印證云。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手執捉。在足運奔。徧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喚作佛性。不識喚作精魂。若果然識得。喚作佛性不為分外。如或未然。只是箇弄精魂漢。有甚麼共語處。須知當時祖師此語雖是醍醐亦是毒藥。還有人揀擇得出麼。若揀不出。更聽重說偈言。醍醐毒藥齊拈出。幾箇男兒識得真。捉住虗空敲骨髓。敲出後如何。良久云。鼻孔依然搭上脣。珍重。
開戒示眾。師云。諸仁者多是千里數百里跋涉溪山遠來求戒。即此一念已得戒了也。是謂本源自性清淨戒。無持無犯。無染無淨。無得無失。萬德具足不假外求。但以無量劫來內為結使所纏。外為境緣所惑。不得透露。今日纔發一念清淨求戒之心。則此戒全體現前。如雲開月出清光普照。有何遮障。然此本源自性戒亦名金剛寶戒。謂堅固不壞也。亦名無作戒體。謂不從緣生唯從緣顯也。所以三世諸佛已誦今誦當誦。誦此戒也。三世菩薩已學今學當學。學此戒也。三師授受。受此戒也。七眾證明。證此戒也。戒外無戒。又何戒哉。諸仁者。若向這裏見得徹。信得及。則知登壇羯磨全體金剛道場。展鉢披衣盡是舍那心地。處處戒光照耀。時時戒法流通。可謂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諸仁者。既到這裏如八十翁翁入場屋。豈是等閒。須是發真實心。發廣大心。發度生死心。發度眾生心。發求無上菩提心。受此玅戒。始於今日直至成佛。於其中間。驀直行去了無紆曲。若能如此要期。始名真正佛子。真比丘僧也。如或心行不真實。願力不廣大。甚至衣鉢苟簡。逐隊登壇。雖則於這片實地上投箇種子。若望開花結果不知又在何時。諸仁者。人身難得。佛法難遇。一念回光即登戒品。還知麼。更聽重說偈言。本源自性清淨戒。大寶霾塵久不知。一念淨心全體現。黧奴白牯笑嘻嘻。大眾久立珍重。
乙丑除夕示眾。大地眾生未登聖果。總在凡夫界中。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十二時。舉足動步。開口動舌。起心動念。與理不相應處無非是罪。此罪若有體性。盡虗空界不能容受。以性空故。所以我佛世尊開懺悔門。令其改往修來復還元淨。且道如何懺悔。普賢觀經云。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且道實相作麼生念。昔日世尊因靈山會上五百比丘得四禪定。具五神通。未得法忍。以宿命智通各各見過去世時殺父害母及諸眾罪。於自心內各各懷疑。於甚深法不能證入。於是文殊師利承佛神力。手握利劒持逼如來。世尊乃謂文殊曰。住住。勿應作逆。勿得害吾。吾若被害。為善被害。文殊師利。爾從本以來。無有我人。但以內心見有我人。內心起時我必被害。即名為害。於是五百比丘自悟本心如夢如幻。於夢幻中無有我人。亦無能生所生父母。於是五百比丘同聲讚歎曰。文殊大智士。深達法源底。自手握利劒。持逼如來身。如劒佛亦爾。一相無有二。無相無所生。是中云何殺。大眾。且道五百比丘過去生中殺父害母。與文殊握劒持逼如來相去幾何。若向這裏見得。直下一刀兩斷。福相不可得。何處覔罪來。如或未然。且向葛藤裏薦取去。大眾。好箇世尊云住住勿應作逆。好箇文殊師利爾從本以來無有我人。但以內心見有我人。內心起時吾必被害。即名為害。好箇五百比丘自悟本心如夢如幻。於夢幻中無有我人及能生所生父母。又好箇如劒佛亦爾。一相無有二。無相無所生。是中云何殺。若向這四箇好字見得徹。信得及。無量劫來煩惱障業障報障當處清淨。如湯消冰。一念化成無上知覺。何況修行證入者乎。如或不信不解。恣己愚情造諸眾罪。無所忌憚。正恐袈裟下失人身。又非地獄所比。可不悲哉。
丙寅元宵示眾。夜夜燃燈出世。朝朝日面放光。一年三百餘日。為君子細商量。且道商量箇甚麼。良久云。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示眾。師云。古人得道之後。或依眾遣日。或深山蓄養。惟恐名迹落於人間。一旦果熟香飄。龍天推出。舍己從人。乃是不獲已。豈似今人有少聞見。惟恐人不知。亟亟然求售於人。則其志趣卑陋可知矣。又古人行脚只為見人。未發明者。朝參暮請。求一言半句以開發性地。已發明者。求師決擇定其宗旨。豈似今時人只在名色上著脚。入一叢林出一叢林。總無真實求法之心。只是隨羣喫飯打野梩日過。佛法興衰有自來矣。今日特為大眾舉出洞山與密師伯參見隱山一段因緣作箇榜樣。使智者知慚識愧。見賢思齊。不至墮于流俗。孤負平生。乃云。昔有老宿見馬祖得旨後。隱於潭州之龍山。不知幾許年。人無知者。一日洞山與密師伯偕行。經由山下見溪澗中菜葉流出。二人相謂曰。深山無人。何有菜葉隨流。莫有道人居否。乃議撥艸瞻風。沿溪行五七里。忽見一茅屋。中有老宿羸形異貌。乃放下行李問訊。老宿曰。此山無路。闍黎從何處來(著語云。從空拋直釣)。洞山曰。無路且置。和尚從何而入(反釣釣漁人)。老宿曰。我不從雲水來(不向外邊求。)洞山又問。和尚住此山多少年(意在鈎頭)。老宿曰。春秋不涉(山中無歷日)。又問。此山先住。和尚先住(且道山與和尚是同是別)。老宿曰不知(一椎粉碎)。洞山曰為甚麼不知(入海窮到底)。老宿曰我不從人天來(亦不從佛位來)。又問。和尚見甚麼道理便住此山(敲骨打髓)。老宿曰。我見兩箇泥牛鬥入海。直至如今絕消息(家破人亡後。徧界絕行蹤)。洞山始具威儀禮拜。又問。如何是主中賓。老宿曰青山覆白雲(豈不見洞山後來道。青山白雲父。白雲青山兒。白雲終日倚。青山總不知)。又問。如何是主中主。老宿曰長年不出戶(從來一雙足。曾不到人間)。又問賓主相去幾何。老宿曰長江水上波(是一是二)。又問賓主相見有何言說。老宿曰清風拂白月(木人方歌石女起舞)。洞山與密師伯禮謝辭退。老宿乃述偈曰。三間茅屋從來住(空中樓閣)。一道神光萬境閒(心外無法滿目青山)。莫把是非來辨我(龜毛縛太虛)。浮生穿鑿不相關(徒勞心力)。從茲燒菴深入不見。後人號為隱山和尚(也是虛空安耳朵)。大眾。隱山是得道後住山第一箇樣子。洞山與密師伯是行脚見人第一箇樣子。洞山前四問辨主。後四問請益。洞山隱山既是作家相見。一問一答。絲來線去各有來由。句句歸根不帶枝葉。洞上四賓主話源出於此。雖然如是。只如隱山燒菴深入不見。且道他畢竟向甚麼處去。良久云。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大眾珍重。
示眾。昔先師老人嘗云。予相依博山師兄凡三年。未聞一語滲入情識。博山有造於予者大矣。霈上座親依先師會下二十餘年。一言一行未見落於世諦。其所造就豈淺鮮哉。所以古人常教人離心意識參。出凡聖路學。最為親切。今時人不肯遵行。只在心意識上搬弄。全不知有離心意識一著子。只在凡聖路上行。不知有出凡聖底路頭。故九峯虔和尚云。擬將心意學禪宗。大似西行却向東。所以愈行愈遠愈親愈疎。法門之衰有自來矣。雖然如是。只如離心意識作麼生參。霈上座道。實無參者。出凡聖路作麼生學。箇中無學路。只如箇中無學路。是學不是學。實無參者。是參不是參。只須恁麼學始是真學。恁麼參始是真參。到這裏始有參學分。不然只在門外打之遶。有甚麼了期。豈不見昔日藥山一日在石上坐次。石頭問曰汝在這裏作麼。曰一物不為。頭曰恁麼則閒坐也。曰若閒坐即為也。頭曰。汝道不為。不為箇甚麼。曰千聖亦不識。頭以偈讚曰。從來共住不知名。任運相將祇麼行。自古上賢猶不識。造次凡流豈可明。又一日藥山坐次。有僧問兀兀地思量箇甚麼。山曰思量箇不思量底。曰不思量底作麼生思量。山曰非思量。大眾。好箇一物不為。若閒坐即為也。好箇千聖亦不識。又好箇思量箇不思量底。不思量底如何思量非思量。若向這裏的的識得古人落處。離心意識參。出凡聖路學。有什麼難。且道古人的的意畢竟作麼生。良久云。大眾。人身難得。正法難逢。只須領荷。毋得自輕好。珍重。
示眾。昨日維那請益覺經四句未曾結局。今日於大眾前不免重葛藤一上。圓覺經中道。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圭峯宗密禪師云。忘心頓證。大眾。若要頓證的須忘心。若不忘心何由頓證。所以動念息念了知辨別皆墮心病。不能證也。後大慧杲禪師頌云。荷葉團團團似鏡。菱角尖尖尖似錐。風吹柳絮毛毬走。雨打梨花蛺蝶飛。若也直下見得。所謂頌即是經。經即是頌。非欺我也。今日鼓山亦有一頌。須彌騎日月。大海跨泥牛。走遍塵沙國。從來不記秋。且道此頌與圭峯大慧是同是別。若也揀得出。許渠具眼。大眾。如來禪祖師禪一齊拈出布施了也。更有佛祖未出世已前一著子。如何通得箇消息去。良久云。寧可截舌。不犯國諱。
示眾。舉大般若經曼殊室利分。佛告文殊曰。汝於佛法豈不趣求。文殊答曰。我不見有法非佛法者。何以趣求。世尊曰汝於佛法已成就耶。文殊答言。我都不見法可名佛法。何所成就。世尊曰汝豈不得無著性耶。文殊答曰。我即無著。豈無著性復得無著。師云。世尊三問問。問在文殊足下藏身。文殊三答答。答在毗盧頂上獨步。須知毗盧頂上不離文殊足下。文殊足下只在毗盧頂上。忽有箇人類精奇底向這裏直下見得徹。信得及。擔荷得去。從文殊一門深入。驀直歸家。更有何事。雖然如是。只如最初入門一句作麼生。良久云。誰為文殊。誰是文殊。
示眾。師云。昔臨濟老人於黃檗手中喫棒。向大愚脇下還拳。如空合空了無縫罅。後來壽昌師翁頌云。醍醐上味出乎乳。滴水攙中總不成。三十棒頭開正眼。何曾傳得祖師心。可謂徹骨徹髓矣。雖然如是。更須知臨濟中夏上黃檗一段因緣。今日不免舉似大眾去也。臨濟中夏上黃檗山(師云貧兒思舊債)。見檗看經。乃云。將謂是箇人。原來是箇唵黑豆老和尚(敲空作響)。住數日告辭。檗曰。子破夏來。何不終夏去(仁義道中)。濟曰某甲暫來禮拜和尚。檗便打趂令去(理合如是)。濟行數里。疑此事却回終夏(這一疑疑殺天下不疑者)。後又辭檗。檗曰甚麼處去。濟曰不是河南便歸河北(全身拋擲)。檗便打。濟約住與一掌。檗大笑(似水投水更無異味)。檗喚侍者將百丈先師禪板几案來(勾賊破家)。濟云侍者將火來(一狀領過)。檗云。不然。子但將去。已後坐斷天下人舌頭去在(憐兒不覺醜)。大眾。舉已舉了。判已判了。只如臨濟當時行數里。疑此事却回終夏。且道他畢竟疑箇什麼。聽取一頌。自是峯頭更有峯。木人飛上絕行蹤。可憐天下無疑者。甘坐朦朧薄霧中。大眾珍重。
示眾。舉乾峯和尚上堂云。法身有三種病。二種光。須一一透得始解歸家穩坐。更須知有向上一竅。雲門出眾問云。菴內人為甚不知菴外事。峯呵呵大笑。門云猶是學人疑處。峯云子是什麼心行。門云也要和尚相委。峯云。只須恁麼。始解歸家穩坐。門應諾諾。師云。雲門得道後徧參洞上尊宿。深得洞上宗旨。疎山乾峯皆有機緣。乾峯三種病二種光。雲門出世特為發明云。光不透脫有兩般病。一切處不明。面前有物。是一。透得一切法空。隱隱地似有箇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脫。法身亦有兩般病。到得法身。法執不忘。己見猶存。墮在法身邊。是一。直饒透得。放過即不可。子細點檢將來。有什麼氣息。亦是病。古德嘗有言。老僧不解說禪。只是識病。二種光三種病。雲門若非親見乾峯。親悟親證。焉能一一拈示於人。作箇人天眼目。雖然。只如乾峯云。法身有三種病。那一種。雲門為什麼不舉出。子細簡點來。更須知有向上一竅。豈不是病。何故。不見道。堯舜之君猶有化在。且道究竟事作麼生。召大眾云。喫茶去。
示眾。師云。若論此事。只在目前。一切成現。若是夙有靈骨底。如放爆竹相似。輕輕點著便爾全身爆散。聲震寰宇。豈不見溈山於百丈一星火中煇天鑑地。臨濟於黃檗三頓棒下徹骨徹髓。洞山因過水覩影而五位昭然。雲門為睦州折足而命根頓斷。法眼向庭前片石究竟唯識唯心透頂透底。從此五宗諸祖以及從上老古錐。自利利他莫不皆用目前成現這一著子徹困為人。如打地和尚有人問著。只是打地。秘魔和尚有人問著。只是擎叉。乃至普化搖鈴。禾山打鼓。皆是劈腹剜心全體拋出。無奈孤負者多。知恩者少。至於今日一隊不唧[口*留]漢。只是認定箇冊子。全不知冊子裏說底是什麼。如韓盧逐塊相似。何堪共語。雖然如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五百眾中豈無一二賢達。於言前得旨句外明宗者乎。若有。喚來與痛椎一上。庶此一綫之脉不至廢墜。豈不慶幸。如或不然。三十年後切莫道曾在鼓山親近來好。
示眾。師云。昔日長慶會下有子昭首座。與大法眼禪師同參。聞法眼出世特往相見。問曰。和尚久參長慶。為甚麼却嗣地藏。法眼曰。我不會長慶一轉因緣。昭曰何不舉來。眼曰。長慶道。萬象之中獨露身。意作麼生。昭豎起拂子。眼曰此是當年學得底。畢竟意作麼生。子昭無語。法眼云。只如萬象之中獨露身。為撥萬象不撥萬象。昭曰不撥。眼曰兩箇。昭隨聲云撥。眼曰萬象之中獨露身聻。昭於是發明。遂嗣法眼。更不開堂。師云。嗣法乃出世大事因緣。上續佛祖慧命。下開後學智眼。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苟少差遲自悞悞他。其害非細。當時法眼不會長慶一轉因緣。不敢冐嗣長慶。其不欺心如此。子昭於法眼言下發明。遂嗣法眼。其虗心如此。二尊宿乃從上參禪嗣法榜樣。後學有志者可不於此憤心企及哉。雖然如是。長慶道。萬象之中獨露身。撥萬象不撥萬象。猶是藥病對治之言。且道長慶意畢竟作麼生。良久云。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示眾。師云。前日恒濤禪人入方丈問。萬象之中獨露身是何意旨。老僧陵凴答曰露。渠云在甚麼處露。老僧道在汝眼裏露。耳裏露。鼻孔裏露。舌頭上露。乃至四大髑髏無明妄想。以及殿閣樓臺僧堂厨庫。大地山河何處不露。渠曰不會。老僧曰。會也露。不會也露。渠禮拜而去。雖然如是。只如今日有箇無眼耳鼻舌身意底來。向他道在甚麼處露。良久云。遍界不曾藏。佛眼覰不見。
示眾。師云。昨夜夢中作得四首夢頌。今日不免舉似大眾。乃云。夢中人所作。夢中中聚觀。俄傾二俱散。曉月上欄杆。其二曰。夢境元無有。夢境亦不無。有無俱是夢。何用費工夫。其三曰。開眼作夢時。即是閉眼夢。親見本來人。方知元不動。其四曰。夢裏千般事。事事盡無生。的悟無生旨。泥牛海底行。大眾。昨夜夢中作的。今日舉的。大眾聽的。且道是同是別。良久云。目前無闍黎。座上無老僧。
結冬示眾。師云。今朝十月十五。打動喧空石鼓。四大天王提出寶刀謹守門戶。直得蚖蛇蝮蝎藏竄無門。虎豹豺狼迴避洞府。風以時。雨以時。百穀苗稼處處豐熟。空王拱默無為。智臣一何所事。正當恁麼時。安家樂業一句作麼生。夜明簾外風光靜。鼓腹謳歌頌太平。
七期示眾。師云。今時人參不得禪。葢為不信有離心意識一著子。只向心意識上搬弄。工夫不得成片。縱稍有所見。不得與見處相應。搬弄到臘月三十日一場懡[怡-台+羅]。今時人大約如是。然者箇心意識來自無始。根蒂既深。卒難為他倒斷。所以從上諸佛諸祖苦心苦口。遺下許多長言短語。所謂將這蜜果子換却你苦葫蘆。換去一箇即得一箇。換得盡始是丈夫。只如佛祖有什麼長言短語。釋迦老子云。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冤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釋迦老子只是要我等識得。不至認賊為子耳。永嘉云。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茲心意識。是以禪門了却心。頓入無生知見力。且道這箇心作麼生了。不見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只這不可得。是三世諸佛歷代祖師放身捨命處。華嚴論主云。但能一念緣起無生。超彼三乘權學等見。即今與大眾聚會說話。豈不是一念緣起。作麼生說箇無生底道理。良久云。纔生不可得。不貴未生前。雖然如是。只如今日搬出這一絡索與大眾打葛藤。且道是心意識非心意識。會麼。泥牛逢石虎。相看各自休。珍重。
示眾。雪峯祖師云。望州亭相見了也。烏石嶺相見了也。僧堂前相見了也。意作麼生。乃云。甚麼處不是雪峯。鼓山則不然。望州亭不相見。烏石嶺不相見。僧堂前不相見。意作麼生。乃云。甚麼處是鼓山。雖然如是。只如今日大家在這裏。眼眼相覰耳耳相聞。是相見是不相見。師襄無目看還的。師曠能聰聽似聾。
元宵示眾。師云。今夜元宵屆節。然燈古佛出現於世。放大光明。普為大地眾生一時受記成佛。釋迦不先我等不後。一道清淨平等平等。何者。以實無有法名阿耨菩提。然燈佛為我授記。若有法名阿耨菩提。然燈佛則不為我授記。大眾。還信麼還肯麼。若自信自肯。說箇授記也是頭上安頭。若也不信。無奈然燈佛鋪箇漫天網子無你迴避處。知麼。家家門前火把子。時時照見夜行人。珍重。
示眾。舉壽昌師翁示博山和尚偈云。空拶空兮功莫大。有追有也德猶微。謗他迦葉安生理。得便宜處失便宜。大眾。師翁指出一條大道。不特為博山發藥。直令天下後世人驀直歸家。可謂婆心徹困。恩大難酬。今日不肖兒孫如何為他發明。空拶空兮。步步踏上通宵路。有追有也。心心投入荊棘林。要知迦葉安生處。爆破全身喪古今。爆破後如何。喝一喝云。喚甚麼作迦葉。
佛涅槃日示眾。無憂樹下虗空生。雙林樹下虗空滅。試問虗空生不生。試問虗空滅不滅。箇中定當得分明。何妨證龜而作鼈。稽首南無釋迦尊。稽首南無乾屎橛。須知我法玅難思。大家止止不須說。喝一喝。
示眾。舉僧問古德。深山巖崖中還有佛法也無。古德云有。僧云如何是深山巖崖中佛法。古德云。奇怪石頭形似虎。火燒松樹勢如龍。師云。頭頭上明。物物上了。則不無古德。若是深山巖崖佛法。猶隔山在。今日有人問鼓山。深山巖崖中還有佛法也無。亦答云有。若問如何是深山巖崖中佛法。但向他道。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且道與古人是同是別。若揀辨得出。許渠具眼。
示眾。舉僧問雲門。如何是一大藏教。門云對一說。又一日僧問。不是目前機亦非目前事時如何。門云倒一說。師云。一是什麼而可對。對是什麼而可對一。又一是什麼而可倒。倒是什麼而可倒一。韶陽老人以慈悲之故乃有落草之談。今日鼓山則不然。若有人問如何是一大藏教。但向他道茶裏飯裏。若問不是目前機亦非目前事時如何。向他道眼裏耳裏。且道與雲門是同是別。會麼。易分雪裏粉。難辨墨中煤。珍重。
結夏示眾。師云。年年四月十五。不論西天東土。三月禁足護生。家家謹守門戶。且道生作麼生護。豈不見龐居士云。護生須是殺。殺盡始安居。會得箇中意。鐵船水上浮。鼓山道。法法無生法。心心寂滅心。千聖同源處。日午打三更。大眾。且恁麼安居好。珍重。
示眾。舉溈山一日坐法堂上。庫頭擊木魚。火頭擲下火叉拊掌大笑。溈山云。眾中也有恁麼人。遂喚來問。汝作麼生。火頭云。某甲不喫粥肚饑。所以歡喜。溈山乃點頭。後來鏡清云。將知溈山眾裏無人。臥龍云。將知溈山眾裏有人。鼓山道。溈山眾裏有人。畫出虗空眉目。溈山眾裏無人。摟却金剛眼睛。只如庫頭擊木魚。火頭擲火叉。溈山點頭意。畢竟作麼生。三箇柴頭品字煨。不用援毫文彩露。雖然如是。只如鼓山今日坐法堂上。大眾簇簇上來禮拜了排班立。聽老僧口喃喃地談今論古說黃道白。為是有人。為是無人。若道無人。為什麼聞鐘聲即來。若道有人。為什麼聞鐘聲不來。來是阿誰。不來又是阿誰。良久云。大眾歸堂各自參詳好。
示眾。舉龍興宗靖禪師初參雪峯發明心要。即承印可。乃誓充飯頭服勞十餘載。一日袒一膊於眾堂中釘簾。雪峯見而記曰。汝向後住持有千眾。其中無一人衲子也。靖禮謝悔過。後辭歸台州。錢王請住龍興。眾滿千餘。皆三宗誦習之徒。果如雪峯所記。師云。時當末法。叢林凋晚。人根淺陋。求一真實三宗誦習者不可得。況衲僧乎。且道衲僧畢竟有什麼長處。良久云。若不同床睡。焉知被底穿。
示眾。舉僧問洞山和尚。尋常令學人行鳥道。如何是鳥道。山云不逢一人。曰如何行。山云只須足下無私去。曰行鳥道莫便是本來面目否。山云闍黎為甚却認奴作郎。曰如何是本來面目。山云不行鳥道。師云。洞山恁麼道。可謂棒打石人頭。嚗嚗論實事。親切為人也。雖然更有一頌。不免舉似大眾。鳥道行兮與不行。看來猶自涉途程。本來面目無藏處。任使僧繇畵不成。
示眾。師云。若論此事雖是現成底。然參究悟明亦係乎因緣時節。躁求不得也。故古德云。知有此事。但念念不休。又云。以歲月磨之。無有不得者。所以昔日雪峯山登投子九上洞山求師決擇。後乃於鼇三店上成道。長慶稜禪師二十餘年往來雪峯玄沙之門。坐破七箇蒲團。後因捲簾始大悟。雲巖二十年在百丈心燈不續。後見藥山乃克了當。此是從上大善知識用工如此之久。得道如是之遲。故能續佛慧命。震耀古今。豈似今時學人入耳出口。亟亟然求售於人。究竟濟得甚麼邊事。於自己分上有甚麼交涉。又世尊甞以彈琴示學人用心。謂緩固不可而急亦不得。心若調適乃可得道。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大眾。此清淨安樂四字。乃釋迦老子劈腹剜心尅骨示人。若也知得信得。即粉骨碎身無由報答。若也不知不信。是自誤也。豈獨今生。只恐無量百千萬劫皆從這裏錯去。知麼。珍重。
示眾。舉昔雪峯因僧來參。問甚麼處來。僧云浙中。峯云船來陸來。僧云二途俱不涉。峯云爭得到這裏。僧云有什麼隔礙。峯打了趂出。僧後十年再來。峯問甚麼處來。僧云湖南來。峯云與此間相去多少。僧云不隔。峯豎拂子云還隔這箇麼。僧云若隔爭得到這裏。峯亦打了趂出。僧住後每見人必罵雪峯。同行聞得特去相訪。問你為什麼罵雪峯。僧舉前兩段因緣。同行痛罵與伊點破。其僧悲泣每中夜焚香望雪峯禮拜。師云。奪食驅耕是雪峯老人尋常手段。滿把黃金當面擲。亦是徹困婆心。這僧兩番錯過焉得不罵。若非同行點破。罵到彌勒下生也未有了日在。雖然如是。今日要這箇會罵的僧也難得。敢問大眾。只如雪峯兩處行令。甚麼處是奪食驅耕。甚麼處是滿把黃金當面擲。若向這裏簡辨得出。許渠具眼。
結冬示眾。今朝十月十五。冬月安居得所。大家脫落身心。石頭原是猛虎。一箭射透那邊。法法了無間然。泥牛[跳-兆+孛]跳過海。木馬驟飛上天。且道是阿誰分上事。良久云。上大人丘乙己。
誕日示眾。師云。世尊拈花。遠觀山有色。迦葉微笑。近聽水無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玅心。付囑摩訶迦葉。護持傳化。無令斷絕。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心戀落花。雖然如是。只如無憂樹下右脇降誕又作麼生。昨夜鐵牛懷犢子。天明生得白烏鴉。
戊辰元旦示眾。師云。昨日舊年尾。今日新年頭。新新常不住。歲月去如流。其中有一人。歲月沒交涉。新舊更非他。常在動用中。動用中葢覆不得。若端的識得此人。如子得母。始有參學分。如或不然。長年門外打之遶。向文字上搬弄。根境中作活。流落天涯跉竮辛苦。是誰之咎。雖然如是。且道此人畢竟如何識得他。良久云。了了見時無一物。未生前驗更分明。
示眾。師云。前日落堂論箇不二法門尚未勦絕。今日於大眾前不免重為舉似。貴在大家知有。乃云。盡大地是箇不二門。盡古今人總在裏許。出入往來了無遮障。所以當時毗耶離城一會。三十二菩薩恁麼說。維摩居士恁麼默。文殊大士恁麼贊。為後來者作箇指路底牌子。若不撩起便行。翻成鈍置。直饒更道箇說時默。默時說。大施門開無壅塞。子細看來。求親反疎。爭似今日現前大眾聞鐘聲即上來。禮拜了便下去。歸堂底歸堂。歸寮底歸寮。驀直而行。有什麼阻滯。雖然如是。只是不得動著脚指頭。動著三十棒。
垂問(五則)
一問。父母未生前即不問。死了燒了道一句來。 二問。釋迦未出世。達磨未西來。什麼人主持佛法。 三問。禪道佛法拈向一邊。實地上道一句看。 四問。如何是無垢佛。 五問。如何是離垢佛。
鼓山為霖禪師還山錄卷三
侍者 法雲 錄
佛事
還山禮開山興聖晏國師塔
八百年前老古錐。通霄一路幾人知。古今無間真消息。但看今朝覿面時。覿面一句作麼生。遂燒香。
禮先師老和尚塔
癡兒不解事。處處揚家醜。今日忽歸來。一物無所有。此一瓣香爇塔前。青松白石還依舊。
達磨初祖忌
九年面壁。一句安心。以訛傳訛。直至於今。謾言隻履西歸去。徧界腥風起少林。
壽昌師翁忌
黃龍峯與屴崱峯鬥額。大好山與山不好廝罵。今日應時及節。不免一齊列下。一杯青茗一爐香。千古萬古作話杷。
真寂師太忌
出山已有年。處處逢歸忌。今日忽歸來。亦復難迴避。大眾。真寂老人來也。梅華不鬥雪。向日競敷榮。
先師老和尚忌
吾師昔日不去去。今朝依舊不來來。坐斷上頭無貴位。寒梅雪裏一枝開。
掃廩山蘊空老祖塔
巍巍祖塔千峯上。脚下青青盡好山。今日重來掃寒葉。慈容半掩白雲間。
掃壽昌無明師翁塔
多年不掃師翁塔。師翁塔影遍三千。今日瓣香重舉似。黃龍峯頂浪滔天。
掃雲棲蓮池老師太塔(二首)
付衣付拂徧天下。舉國禪流盡若狂。不是吾翁開淨業。未知何處問津梁。
乙卯之秋翁正生。乙卯之冬孫正滅。翁孫覿面忽相逢。拈出紅爐一點雪。
掃瓶窯聞谷老師太塔(二首)
鼓山寶善與瓶窯。三處參承敢憚遙。大法蒙翁親指示。蚊虻飲海愧難消。
師翁滅度五十載。三度心香爇塔前。若問吾翁端的旨。千峯環拱白雲邊。
掃古德老法師塔(二首)
雲棲門下古彌陀。弘闡西方功最多。我憶當年曾預席。至今法語尚哆啝。
今年年是昔年年。一片栴檀爇塔前。莫謂死生成永別。須知師道絕中邊。
掃新伊老法師塔(二首)
五十年前曾送難。蒙師剖訣了無疑。台衡性相家傳遠。法雨洋洋宇內知。
今日遙持一瓣香。法華山上禮空王。謾言閩浙隔千里。試看青煙透上方。
掃靈源老法師塔(二首)
台相親傳自土橋。幅巾登座自逍遙。晚年始具比丘相。法澤汪洋似海潮。
昭慶堂中親送別。涅槃瑞相世希聞。而今白塔埋青草。千里心香何處焚。
掃雪松老法師塔(二首)
當年問道至崇光。半載相依論議揚。頻舉色香中道義。一家教觀已圓彰。
龍樹菴中白塔存。法身無恙已忘言。瓣香覿面親拈出。月印澄潭豈有痕。
先師老和尚百一十歲慶忌拈香
師年百一十。遍界放光明。石鼓雲中吼。泥牛海底鳴。非凡亦非聖。無滅亦無生。無量百千劫。古木鎮常榮。只如今日特申慶讚一句作麼生。良久云。我適曾供養。今復還親覲。
偈
宗門懷古十首(有引)
禪風已頹。勢莫可挽。乃作懷古十首。用寄仰止之思。與有志者共之。
潭州隱山和尚
此山無路誰能入。洞密忽來開闢之。覿面清風拂白月。茅菴何用更深移。
亮座主
喚得虗空解講經。伎心盡處更醒醒。西山一去無消息。萬古峯巒色轉青。
明州大梅山法常禪師
曾向西江親得旨。大梅深處善藏身。浮雲反覆心無改。松食荷衣道不貧。
襄州龐居士
有男有女不婚嫁。共向諸方論道情。百萬家財付湘水。漉籬從此起家聲。
船子和尚
匡徒領眾非吾事。得箇金鱗即便休。一自釣船翻却後。青山綠水共悠悠。
陳尊宿
臨濟雲門遭活陷。藏身露影孰能。知閒房古寺編蒲屨。惡辣機鋒閃電遲。
芙蓉楷禪師
太陽道至師方盛。舍命傳持豈受名。寧犯逆鱗甘貶謫。曹溪從此又澄清。
清素尊宿
執侍慈明十數秋。遵師遺命自埋頭。龍安狹路相逢著。末句傳來滿面羞。
石頭菴主
義虎翻身事不輕。綠蘿深處謝閒名。謾言禪逸福不逮。贏得高眠夢幾生。
高峯和尚
枕頭落地有何事。直入千峯自掩關。以死為期君不見。高風萬仞絕躋攀。
鼓山即景(四首)
萬松遶寺
萬松浮翠擁禪林。龍象家山自古今。不用老僧頻指點。風濤日夜為傳心。
喝水遺蹤
削壁天開巴峽同。怒雷常吼此山中。誰云水是無情物。一喝回頭萬籟空。
靜夜鐘聲
鯨鐘百尺危樓上。寂寂三更月色新。遙杵一聲山嶽震。等閒驚起坐禪人。
深更佛號
此身拋在匡床上。夢去橫生執著情。佛號一聲親喚惺。方知這裏已天明。
乙丑春日謝簡生廣文偕啟鑰開士入山見訪。同遊喝水巖。烹龍泉。上鳳坡。縱觀諸勝并讀石壁先賢遺蹟。不勝古今之慨
喜翁訪我鼓山中。此日偕遊興自同。石上古人皆已已。亭邊過客尚匇匇。龍頭活水烹新火。鳳尾蒼苔踏舊蹤。極目縱觀何所有。長江日夜競趨東。
臧喟亭中翰入山見訪。劇談淨土。作此似之
葉落驚秋早。逢君話道遲。謾疑佛語妄。須信自心迷。忍界平終險(娑婆此云堪忍)。樂邦遠可期。劉雷蓮社首(晉劉遺民.雷次宗入廬山蓮社。遺民先生淨土。遠公終時見遺民侍阿彌陀佛來迎曰。師先我發心。來何遲耶)。千古有芳規。
壽陳濟之居士
一別十餘年。此世幾更變。今日忽歸來。喜君重覿面。惟君豪氣王。靈機如掣電。即此徵壽元。時辰能自轉。嗟余衰頹甚。百無一可羨。終日唯閉門。課經一兩卷。聞君六十五。華堂置高宴。賓客如雲從。懽聲動畿甸。匇匇述俚言。為君祝綿衍。一展雪壁中。相看兩不厭。
壽王海印州守
林下休官喜見君。年高七十已稀聞。心同止水涵虗碧。貌似神仙淨俗氛。桃李花開春正暖。煙霞興逸道方殷。遙思堂上羣英集。共仰南山篆彩雲。
吳石凝居士入山圓戒適值六袠大壽偈以祝之
花甲初周日。親登石鼓壇。頓圓三聚竟。豈憚四弘難。事事菩提滿。心心法界寬。壽山高萬仞。喜與眾同觀。
送素中耆德還真寂(二首)
親自雲棲法窟來。源深流遠思悠哉。兩山監寺施全力。行業巍巍絕點埃。
此去正當初夏日。歸心無計為君留。危灘百折俱遊遍。始信家山在上頭。
願施
有錢無施心。有心無錢施。求者絡繹來。白眼空相視。由昔有慳病。感此不如意。願伏藏隨身。生生恣給濟。
浴佛偈
念念護明下生。時時悉達出世。香海灌沐金軀。法界周流不異。我觀大地眾生。與佛平等無二。垢淨一時洗却。當處頓超覺地。
輓謝廣文簡生居士(二首)
底事相期已念年。切磋往復痛加鞭。一朝葉落歸根去。笑破羲皇未畫前。
一性圓明無起滅。死生來去悉皆真。樂邦慈父親垂手。又見華開劫外春。
答天河老衲(二首)
錦鱗簇簇金波上。跳躍無因上直鈎。唯有不貪香餌者。始堪擕手話同游。
老僧八十世尤稀。詩頌盈編慧業微。須信當時賣柴漢。不諳一字却傳衣。
輓惟深耆德(二首)
却憶昔年曾問法。滔滔雄辨見當機。聖人有所不知處。正在如今撒手時。
紫雲深處建蘭若。彈指功成願行深。八十歸家何所有。遺風餘韻撼叢林。
送遠齋禪師遊五臺(二首)
此去臺山路七千。吉祥步步與同緣。金剛窟內重相見。拂袖歸來氣藹然。
翠微深處久安禪。南北東西不涉緣。一旦六環飛出後。天華飄渺落階前。
壽郁文靜主華甲初度
髫年入道事空王。抖搜塵埃染戒香。已了三心不可得。方明一性自圓彰。雲邊種竹存虗節。嶺上栽松傲雪霜。六甲循環數莫盡。滔滔歲月等滄浪。
示毒海闍黎四偈(有引)
毒海闍黎。少年讀經。不由師訓即能通貫文義。況今日乎。其聞熏種子有自來矣。乙丑春再上鼓山同住兩載。將別去。無可為贈。乃作四偈送之。然語固鄙拙。大約家常荼飯日用所需不可少耳。闍黎勉旃。
宗教凋零日。秉志在堅貞。一片無瑕玉。勿使玷青蠅。靈山標月指。既已解傳持。隨識不隨智。蓮華沒汙泥。詮旨雖無異。水乳亦須分。鵝王能擇乳。自不墮鵝羣。蠱毒鄉中水。輕沾即爛腸。若能傾吐盡。噴水百華香。
高固齋居士遊粵東謁大司馬吳公偈以送之
送君遊古粵。正值炎夏時。荔熟香盈路。雲開月到池。人生貴志合。道玅在心知。吐握相遲久。行行慰所思。
藍公漪山人過訪以詩見贈次韻奉答
夙擅青藍譽。紛傳喬梓名。筆端天籟發。胸次臥龍鳴。夜靜月如洗。秋來氣倍清。何時重聚首。促膝話無生。
琉球國中山王求偈書此贈之
巍巍宮闕涌中山。山海高深自作關。玉葉千秋傳益盛。金甌永固治常閒。鳥啼華笑真機發。魚躍鳶飛大道還。遙憶唐虞垂拱世。淳風猶喜在其間。
輓王海印州守(二首)
遺文惠我談真壽。手墨淋漓尚未乾。忽報君歸天際去。清風襲我骨毛寒。
壽相元空一性存。金剛不壞玅難言。四山推倒同尸解。剎剎塵塵不二門。
贈莆田林玉山文學
秋風方鼓翼。鵬舉竟何之。天爵根忠信。人文起孝慈。萱堂年老老。菽水奉孜孜。長思貴己者。得此復奚為。
為王明侯文學題南湖小影
西南兩湖皆禹蹟。南湖深遠無人識。一旦重開面目全。與君面目何相即。
贈日國玄光禪師
毫相放光來震旦。獨菴獨語徧叢林。荷擔大法施全力。宗說圓明貫古今。
淨土(四首)
愛重繫娑婆。愛斷生極樂。心淨佛土淨。此語終不錯。若欲淨自心。須知心本淨。只因隨妄念。如塵翳明鏡。即此清淨心。念彼清淨佛。因真果亦真。不用生疑惑。千經與萬論。共指西方路。今古往生者。不可知其數。
無垢佛
自性天真佛。原不涉途程。無垢還同垢。金塵落眼睛。
離垢佛
無始未曾悟。塵垢久深埋。離法同磨鏡。靈光漸漸開。
總偈
性淨云無垢。修淨得名離。修性無差互。木馬火中嘶。
贈陳越山居士淨業
馬鳴龍樹有真傳。禪淨圓明不墮邊。是佛是心原一體。非心非佛本無偏。四季洗珠須換線。專勤淨業勿添緣。西方大道如天濶。驀直歸來路坦然。
頌女子出定示濟汪禪人
不出而出。出而不出。大小女子。本無面目。出與不出不干他。石人眼裏不著沙。可憐逐逐風塵者。笑倒靈山老作家。
贊
世尊出山像贊
雪山六載忍饑凍。贏得閒名滿世間。大驚小怪呼成佛。多少人天被熱瞞。我觀如來真實相。危然默坐蒲團上。身心寂滅等虗空。贊之毀之俱是誑。究竟推尋不可得。不可得中只麼得。雲門當時欲行棒。不知早已先著賊。
阿彌陀佛接引贊(為龔岸齋居士題)
我佛真身周法界。徧入眾生心想中。行人一念念佛時。無量壽尊全體現。我身佛身無有二。互相攝入盡無餘。同時徧滿法界中。接引羣生歸淨土。佛子應作如是觀。亦應發此廣大願。願觀親從法界流。盡未來際無間斷。
賓頭盧尊者贊
親受靈山囑付來。留身應供福田開。時時到此形枯稿。肉眼模糊莫浪猜。
曾聞尊者親見佛。策起眉毛會也麼。覿面相呈君不見。風吹別調又蹉跎。
十八羅漢贊
兩株松下。一箇老僧。支頤而坐。心地如冰。童子手中經未展。箇中字義已分明。(松下趺坐)
手持錫杖。指點阿誰。兩箇侍者。大隨小隨。他家眷屬一羣子。付與空王老古錐。(二獸相隨)
穩坐樹頭。無法可說。捧珠以獻。分明漏洩。驀劄相逢。證龜作鼈。(說法獻珠)
一老一少。非師非弟。喃喃共語。論第一義。手卷貝葉各持來。大似軒轅書契。(二人偶語)
這箇業畜。調來可駕。要騎便騎。要下即下。等閒撞著木人。不免將他一嚇。(跨獸出山)
四箇老古錐。聚頭說甚麼。即心即佛可憐生。非心非佛尤懡[怡-台+羅]。唯有梧桐葉正濃。清風襲襲樹頭過。(四人聚論)
奇形怪獸。何異家犬。跨之西東。即近而遠。弟子持爐引導前。兩箇回頭意欲返。(騎獸欲返)
三人同心。一具度海。業浪翻空。晏然自在。縱橫出沒任優游。何曾打溼這布袋。(三人度海)
神龍出海。雪浪滔天。穩坐其中。出沒自然。五濁惡世浪尤險。幾箇男兒得出纏。(海中騎龍)
威獰之性。久已調伏。蹲踞巖前。何異家畜。大空不在小空來。向道目前無一物。(巖前伏虎)
跨著貔貅。一任遨遊。隨流得玅。樂矣忘憂。問渠家在何處。從來不與汝同儔。(跨獸遨遊)
六祖大鑑禪師贊
獦獠傳衣。一字不識。宗通說通。中天杲日。二支五派。曹溪浪沸。源遠流長。今古洋溢。夫是之謂第六代祖。八十生來大知識。
廬山遠公法師贊
護法菩薩。來居東方。神以誠致。道以德揚。荷負大教。開闢蓮邦。至今池上。白藕華香。
清凉國師贊
乘願而來。續佛慧命。入法界海。佩毗盧印。東流聖教。非師莫定。雜華大經。非師孰正。疏之鈔之。字字心鏡。涌真法乳。哺真法胤。巍巍五頂。草木皆香。萬年堅冰。毛骨清凉。
棗栢李長者贊
生為帝胄。隱於方山。掀如來藏。破祖師關。即俗而真。即事而理。論法界經。字字歸己。天女送供。猛虎馱經。心境俱寂。游雜華林。一念無生。超賢越聖。當陽拈出。毗盧正印。
陳越山居士贊
好道根天性。舉事出剛腸。為人如為己。知微亦知彰。五車既讀盡。三藏復參詳。祖父家傳遠。為佛作金湯。
曾蓮居居士行樂贊
這漢子。自何來。靈苗智種厚培栽。特入娑婆行一徧。紅塵堆裏不沾埃。無量壽。放光明。願王六八攝羣生。佛號一聲才脫口。寶蓮臺上已標名。摩尼珠。已入手。晝夜循環無近久。一朝捻破見渠儂。方知這箇是本有。這漢子。自樂天。寬袍博袖任翩翩。神彩煥然誰認得。亭亭出水一青蓮。
曾公霑居士行樂贊
五陵公子。各競紛華。滔滔不返。窮欲極奢。惟我曾子。生於貴胄。恬澹怡神。聲色莫囿。娑婆界上。徐步經行。摩尼在手。常放光明。憶念彌陀。是大悲父。處處提擕。勝於慈母。黃金地上。七寶池中。蓮開四色。陣陣香風。一聲佛號。攝無量佛。佛佛現前。原非他物。即心即佛。即佛即心。靈明淨玅。葢古葢今。
曾公永居士行樂贊
少年公子事鉛槧。幾入文場恣鏖戰。誓將唾手取功名。筆陣鋒鋩如閃電。乃知瞿曇勝玅門。研窮至理徹根源。不為游絲繫大象。變化擬追北溟鯤。復知徑路在淨業。此是法王真秘訣。萬修萬到信無疑。廣長舌相真實說。又具同體大悲心。西航渡子自標名。普載羣生登覺岸。是謂無生無不生。吾觀世上奇男子。文心美質人難比。那能一念自回機。肯向箇中究實理。曾子夙植慧根深。伯仲同修更邁倫。世出世間無罣礙。塤箎迭奏韻長新。
普通年蓮社圖贊(有敘)
茫茫苦海。回頭登岸者寧有幾人。狠狠殺機。垂念含生者實為罕見。普通延平古剎城中諸善男子。每月兩集覺皇寶殿。同修念佛放生法門。放生也。全自己一念慈悲之心。出含生刀砧之苦。念佛也。復本源廣大清淨之性。立華開見佛之因。事出一時。功存永劫。真娑婆界中不思議功德也。會中諸善友繪畵蓮社圖一幅。張於寺中以志一時盛事。傳余陋質坐於中方。而諸公各肖其像圍遶座下。俾見者儼然極樂國中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經聲佛號琅琅然。喚醒夢中之人。魚躍鳶飛飄飄然。裂破漫天之網。植人天勝福。立淨土正因。端基於是矣。贊曰。
三界火宅。熱惱攸長。一聲佛號。當處清凉。蠢茲異類。受屠割苦。一念慈悲。縱之天府。維茲二者。人天勝田。勤修不懈。福慧綿延。究竟同歸。西方極樂。蓮華化生。因果不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世世生生。以法相遇。咨爾佛子。廣化同仁。同修同證。斯道利貞。
體如堅公道影贊
童真入道。六十餘年。居塵不染。有若青蓮。密修禪淨。心無間然。來往石鼓。逸興翩翩。德望既著。掌教於延。夫是之謂體如如而不動。歷萬變而常堅者也。
惟靜和尚贊
這箇漢。實希奇。得先師不傳之秘。息末世躁進之機。十載住山一鎮之以靜。念期弘戒普攝之以慈。言行既寡。尤悔道德。直造玄微。噫。來學滔滔去不返。幾人於此仰真規。
自贊
這漢子。沒來由。末法無端強出頭。向孤峯頂上直鈎釣鯉。入大洋海底撥火煑漚。事人之所不事。憂人之所不憂。獨立天壤之內。三十年覔不得一箇同儔。似恁麼。不唧[口*留]。只好貶向那畔。又那畔。安用形。上紙墨觸汙他眸。呵呵。古洞且存這一滴。莫教舉世盡隨流。
鼓山為霖禪師還山錄卷四
侍者 性朗 錄
雜著(序)
重刻金剛經感應記序
般若功德如虗空不可思議者。以其能照破諸相。洞見性源也。何者。眾生以無般若慧眼。處處貪著永沉生死苦海。諸佛菩薩以有般若慧眼。處處解脫直達涅槃彼岸。經云。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菩提。皆從此經出。葢此經是破有之先鋒。出暗之明炬。諸佛之母。萬法之宗。若能如是知見信解不生法相。則其所得功德與虗空等。與法性等。豈一日三時恒沙身命布施能較量其一偈之功哉。是經自秦傳譯以來。受持者甚盛。而感應亦非一。六朝唐宋以至元明所集感應傳記事蹟昭著。播人耳目。善友黃君建五每以此經為照心之明鏡。受持有年。覩茲感應倍增踊躍。乃發願梓行轉化未信。非悲智深心何以臻此。然而其中多是入冥免罪還魂與現世禦災捍患之事。若夫因經開悟明見自性者。殊不概見。苟持經而希此功德。是棄金而擔麻。得珠而易櫝。豈不大可惜哉。惟劉屠聞僧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放下屠刀合掌立化。庶幾可耳。故特發其經旨于前。使知般若功德不可思議者。葢在此而不在彼。種種靈應乃其緒餘也。持經行人幸三致意焉。
刻大慧禪師書問序
昭覺門下得法者眾。獨著臨濟正宗記付大慧禪師者。以其能徹法源底。又能赤身擔荷從上佛祖慧命不少假借。故當分座之日。即炷香為誓曰。寧以此身代眾生受地獄苦。終不以佛法當人情。乃以一竹篦子。一狗子無佛性話。普接羣機。天下翕然歸重。法席之盛得人之多。號為臨濟再出。正宗之付豈徒然哉。然師所得既琦瑋。發用亦廣大。通身是口。莫可攔當。故紫巖張公謂師說法縱橫踔厲無所疑于心。大肆其說。如蘇張之雄辨。孫吳之用兵。如建瓴水轉圜石于千仞之阪。諸老斂袵莫敢當其鋒。可謂善取諸譬也。平生又雅喜接士大夫。每入毫端三昧。動輙數百千言。滔滔汩汩有一瀉千里之勢。其發藥處能中人之膏肓。攻人之痼疾。必使其霍然病起而後已。自有宗門以來。具大眼目。大辯才。善說法要者。師一人而已。其書問。溫陵業有刻本。但及其半。不無遺珠之恨。副寺弘忠乃于師錄中抄其全本。募眾刊板以廣流通。不唯使近世士大夫信嚮此道者有所龜鑒。亦使衲子有大志擔荷法門者。知從上尊宿為人抽釘拔楔之際。有如是手眼。如是真切。如是廣博。如是體裁。皆由自性宗通胸襟流出。信筆信口了無凝滯。視世之握麈尾據猊座高揮大抹效邯鄲之步者。奚啻天淵之隔耶。剞工既竣。敬為敘諸簡首以志所慕云。
重刻龍舒居士淨土文序
竊惟眾生以愛故墮落娑婆。如石下井無由可出。諸佛菩薩居寂光實報土中。心地法眼悉皆洞見。乃乘悲願隨類現身。多方援拔。或為國王大臣沙門居士以及姦偷屠販。但有可化之機。無不現身攝受。今觀龍舒居士王公虗中豈非其人者乎。居士少業儒。為國學進士。博學能文。甞解六經語孟老莊。不蹈襲前人一字。中年恍然自悟曰。皆綺語也。乃棄去。專奉淨土之教。禮誦不輟。發願往生。臨終見佛來迎。屹然立化。其存日。本諸經論。著淨土文十卷諭世。無理不明。無人不勸。其言悲哀懇切。聞者興起。有念佛而鬼祟却走者。有念佛而眠夢得安者。是驗之于生前者也。其翻板而舍利迸出。示夢而沉疴頓起。是驗之于身後者也。至誠感通一至于是。謂居士非佛菩薩乘願而來。攝受眾生歸於淨土。能若是乎。昔空隱老人甞以此文刊板于粵東。廣勸念佛。參戎范公法諱今已。奉老人之教有年。捧檄鎮閩。乃率蓮社諸上善人。復翻板于閩中。以廣法施。功竣命余一言冠諸篇首。夫淨土法門金口諄諄。見諸大乘經論。如日月之揭中天。凡有眼者孰不見之。且古今依之修持往生極樂者。不一而足。況龍舒現居士身。修沙門行。臨終立化。靈驗昭彰。其言不信。孰可信乎。稱揚淨土。本屬宿懷。逢茲勝緣。倍增踊躍。忘其固陋。樂為疾書。
玄錫禪師語錄序
昔世尊靈山會上。諸王子出家。如阿難陀.孫陀羅.難陀等。皆現證阿羅漢果。無空過者。葢當其裂破富貴樊籠。即是得道捷徑。況悉心併力克苦磨礪而不獲證者乎。佛法入中國。王子出家。唯龍湖聞禪師為唐僖宗太子。得法石霜。隱居邵武龍湖山。以嘗救龍。龍穴巖下為泉。以報師德。故山號龍湖焉。聞臨入滅。說偈曰。我逃世難來出家。宗師指示箇歇處。住山聚眾三十年。尋常不欲輕分付。今日分明說似君。我斂目時齊聽取。于是閉目安坐。寂然化去。其風致可想見也。聞之後史傳殊不多見。至明天啟初有玄錫禪師。乃瑞昌鎮國第四子。眉目清真如畵。幼不染塵。矢志出家。年弱冠將畢姻。師自惟曰。若爾則吾著枷鎖矣。何時得解脫乎。乃潛入博山。投無異老人剃落。師事雪關和尚。著弊垢衣。修頭陀行。鎮國百計陶寫。莫能轉其志。繼而掩關不語。密自履踐。乃恍然契悟。道聲藹著。及雪關示寂。師繼席為眾開演毗尼。提唱宗教。諸方聞風皆爭迎致。久之乃移住松溪華嚴寺。終焉遂塔于此。又二十餘年。其徒子傳忍乃持師平日示眾語。請余序而行之。余究觀其見地圓明。履踐嚴密。吐語不落格量。示人惟務真修。葢從博瀛爐鞴中來。非學語者所能企及。雖未敢與二難陀輩齊驅竝駕。而龍湖之後有師。法門亦不寂寥耳。嗚呼。博山平生未肯輕可一人。末後諸方每崛起一二。往往光前耀後。此語若遇知音。方知浴龍一派不竭。
重鋟牛戒彙鈔序
夫人生天地間。所以靈於萬物者。以其有不忍之心。雖一蚊一蟻咸欲救護。不敢戕害。況牛之大物命乎。世之貪饕者。嚼盤中之肉津津有味。不思食者甚美。死者甚苦。試一反思。恐不能下咽矣。姑無論因果酬償之報。但觀其就死之頃。旃陀羅奮槌怒擊。牛方眩暈而皮已生剝委地矣。鮮血淋漓。身首分張。痛莫能忍。而猶瞪目視人。淚盈盈然下。不過冀人動一念惻隱之心。憐其苦耳。不念其苦而反以為樂。恣意食噉。不忍之心安在。此心若昧。則其人去虎豹豺狼者幾希。玄天上帝戒食牛箴云。牛之形。上列天星。下興地利。有功於世。無害於民。殺之者國有刑法。食之者幽有禍愆。牢字從牛。獄字從犬。不食牛犬。牢獄永免。此語廣佈人間。乃尋常耳目所共見聞者。彼輩如聾如瞽。恬不加悟。其愚智為何如也。昔 世祖章皇帝。萬機之暇乃採集古今諸賢戒食牛要語。彙為一編。曰牛戒彙鈔。又 御製序冠於編首。刊佈勸世。因思 佛心天子恩及異類如此。況率土之生民者乎。兵馬司周公諱士瑢休官林下。日與諸禪伯締方外交。留心此道而尤刻意於戒殺放生。自行勸人。僕僕不懈。乃以彙鈔謀諸同志鋟梓以行。上體聖天子胞與之意。下與斯民全不忍之心。挽回殺運。同臻熈皡之天。默轉殺機。共躋仁壽之域。是其志願也。辱命敘後。敢一颺言必有同仁共相勸戒耳。是為序。
獨菴獨語序
少林之道。六傳至曹溪。二支五派。龍象傑出。凡入其彀者。人人以向上自奮。一言半句足以點鐵成金。豈假多法。所以極一時宗風之盛。至宋季以來。道與時寢衰。法隨機漸下。唯賴一二先德。不惜苦口扶衰救弊。或拈經論骨髓。或揭祖宗淵源。或指瑕擿玼令知悔悟。或因病施藥痛下鍼錐。庶幾啟迷關於智鑰。迴狂瀾於既倒。如甘露滅之林間錄。杲大慧之宗門武庫。以及中峯之東語西話。雲棲之竹牕隨筆。鼓山之寱言等。皆以慈悲之故。乃有逆耳之言也。至於近代法門流弊。尤有不可勝言者。即欲言。無從啟齒。有心者不過閉門塞兌。唯將一嘿仰答佛心而已。奈之何哉。適有日本玄光禪師。乃新豐嫡裔。以所著獨菴獨語一編。附商舶見寄且請正焉。余啟卷諷讀。反覆再四。見其宗眼圓明。教海淹博。其識正。其論確。其節操嚴。其眼目大。其心即古德之心。其志亦古德之志。因時救弊。護持正法。葢欲存佛祖一綫之脉於末世。俾智者具擇法眼。知邪識正。揀魔辨異。不至盡驅入於魔羅陷穽。其荷法之功豈淺尠哉。語云。禮失而求之野。今日支那宗門掃地。不意于日國玄光禪師見之。詎非法門一大幸哉。夫名標以獨菴獨語者。葢盡法界唯此一菴。菴外無菴。盡大地唯此一語。語外無語。學者能即是而求之。則知盡恒沙國土亦當如是流通發揚。不特日國而已矣。敬為序諸卷首。以告諸來者云。
鼓山常住交頭簿序
常住之有交頭簿。以備稽攷。便交代也。順治丁酉冬先師示寂。明年春余忝承遺烈。繼守山門。從上庫司立交頭簿一扇。每至歲暮。凡常住所有錢穀布帛豆麥油鹽之類。一一書上。豐儉隨緣。新舊監寺遞相交代。即不交。每年亦須書明。庶無遺漏。前簿乃余己亥年繼先師而立。已經二十有七載。填寫已滿。副寺自光乃請更立新簿。以今康熙乙丑年為始。至歲畢。凡所有照舊例書之。繩繩相繼。毋墜前修。葢余甞有願。此山代出真善知識。真比丘僧。十方聚會。以法共住。傳化將來。報佛恩德。庶不負先德建立叢林之意。惟冀後代住持及知事大眾。深體余心。人人明因果。慎罪福。護叢林如護眼目。敬大眾如敬父母。外弘無諍之慈風。內究自心之靈玅。視利養如箭入心。視眷屬如鳥集樹。修遠離行。植福慧因。始是真比丘也。其或任愚性以逞剛強。恣憎愛以凌大眾。貪求愚癡眷屬錯亂佛因。因果不避。譏嫌無所忌憚。如此則僧護經中火度鐵鎚肉瓶肉甕等地獄之苦。此輩有分。不特迦葉佛時比丘也。法誡凜然。豈可怠玩。願諸執事大眾共相警悟。努力行持。則山門幸甚。法門幸甚。是為序。
壽風和尚序
石玄上座昔嘗為先師老人湯藥侍者。朝夕勤劬周視無間。眾皆讚美。既而歸受業。未幾沾痿痺之疾。手足拘攣。坐臥一榻之上。凡來者以病說法。聞者莫不傾心。創臥雲菴居之已二十餘載矣。今歲在乙丑復月念有八日。屬上座花甲初度。會下歸依弟子皆欲得余一言為其師祝。余惟上座因病得力。早已洞見是身地水火風四大假合。了無身心之相。有何壽之可言。然所謂祝者。為祝地大耶。地屬四肢百骸髮毛爪齒心肝脾肺。念念趣盡。有何可祝。為祝水大耶。水屬津液痰唾膿血便利。刻刻流注。有何可祝。火大風大亦復如是。子細推尋。求其壽者之相了不可得。又從何而祝乎。雖然。四大之身三緣和合而現。其相如水中月。鏡中影。了無真實。然而鏡影不離本質。水月豈離本月。將見赤肉團上金剛正體。覿露堂堂。先天地不生。後天地不老。起威音之先。至樓至之後。亘古常然。無成無壞。苟欲以世相求之。如覔兔角於石女頭上。栽龜毛於虗空眉邊。匪徒無益。反資疲勞。無有是處。石上座深明此旨。乃即書此以為壽。知必有迺然一笑。共相忘於言外耳。是為序。
四無穎公七十壽序
夫箕疇五福壽居其首者。福之本也。苟其本弗立。則餘之四福誰為享受乎。故壽居首也。我輩沙門釋子居山林巖谷之間。他無所事。惟道是謀。遠塵離黨。鉢食納衣。美其菜根。樂其幽寂。壽雖若可緩。然非壽亦無以竟其道業。由是觀之。壽為世間福德之本。亦出世間道德之本也。可弗重歟。高葢山定光寺四無穎公。幼師支提印中老宿為弟子。經業既習。禮念惟勤。始稟具於雪關和尚。後圓大戒於先師永老人座下。跪誦華嚴。密持佛號。一願一行。回向淨土。葢四十年如一日矣。茲丁卯孟冬十有七日。適公古稀初度。而諸山法眷及諸弟子相與謀所以祝公者。乃以壽言見屬。余知公三十餘年所矣。喜公之年高德重。淨業有成。他日蓮池會上必是同見同行之道侶。故不辭荒陋乃舉壽為出世致道之本以似之。匪徒區區效世俗岡陵九如之頌而已。公其勉旃。是為序。
惟靜禪師遺語序
竊觀法門凋弊莫甚斯時。求其痛念生死。真參實究本分衲僧。指不多屈。況乎一超直入越格道流者乎。法運下衰從可知矣。雖然佛性之在人心不容磨滅。山間林下必有傑然獨出者。余於惟靜明一二公見之。順治初余與二公同居先師座下。每入室。先師多方提激。示以本分鉗鎚。各有契證。且同堂聲氣投合。志趣無間有年矣。後靜公以眼疾請假去。隱居於建之大百丈山。凡九載。松食荷衣無意人世。將終身焉。及先師沒。余沗守山門。乃居一公於寺後之調象菴凡五年。深自磨礪。浩然大徹。每相與盤錯。無不臻奧。一日與客茶話罷。乃書偈翛然坐脫。眾皆愕然。余以鼓山門下了事衲僧稱之。葢實錄也。甲辰冬余以事至上游。乃逼靜公出百丈。同舟而下。居公於吸江蘭若。復八年適余謝事出山。乃舉公繼席而嗣戒於先師。正當甲寅之變。公鎮之以靜。而海眾安堵。四方歸嚮。法化洋洋。叢林鼎盛。經十載矣。忽倦於接納。仍退居於吸江。又三年余還山。而與公時相切磋。法喜之樂如當年同堂無異。至戊辰四月朔。公以疾遷化。時年已七十有二矣。當在恙室中。空諸所有。唯置一床。寂然而臥。若入定然。雖問疾者盈門。而酬應不失其恬惔如此。因思明公性剛毅而得之於剛毅。公性沉潛而得之於沉潛。事事皆爾。死生以之。毫髮不爽也。余三人者雖出處死生前後不同。要之皆先師門下本分衲僧。於時輩中求之豈多得哉。弟子如壽久侍巾瓶。以公平日示眾遺語類集成書。請余敘而行之。究觀其拈提向上。及為新學開示戒法。婆心苦口。諄諄不置。皆真實語。而正知正見乃自先師爐鞴中煅煉來。其所得自受用三昧不淺。而推其土苴以及人有餘裕矣。嗚呼。祖風凌夷。當斯世而有斯人。如披沙見金。詎可復得耶。每一臨文。不勝三歎。
題跋
雲棲壽昌博山鼓山諸祖同[巾*(穴/登)]題辭
這隊老古錐。無端撞出五濁惡世。藏身露影。聚頭作喧。不知圖箇什麼。只為釋迦老子一點真血脉不肯拋撒。珍重流通。亦為一類苦惱眾生。從冥入冥作箇引路底火把子耳。霈上座傍觀頗親。一一說破。不是家醜外揚。只要大家知有。石几南向竝坐若口喃喃地商略禪淨是同是別者。為雲棲蓮池師太。壽昌無明老祖兩傍圍繞。皆其派下法胤。侍坐拱聽。其左執如意凭几而坐者為博山無異和尚。右端然袖手而坐者為先師永覺老人。博山之傍肅然無言者為雪關誾禪師。先師之右手握麈尾熈然微笑者乃余陋質。雪關之下倚石仰首者為一脉監寺受業師智光上座。曾親炙博山鼓山而來附陪坐于此。以寄所思耳。其遠處二人度橋而來者。前為純一監寺。後執杖欹首翹望者為一脉監寺。葢荷負大眾奔走道途而不休者也。童子凡六人。或荷擔。或侍立。巖巒稠密樹木繁蔭。一一皆有生氣不可計算。噫。諸祖往矣。余獨後死。無以為流通發揚。葢所可得而傳者影。不可得而傳者非影。苟有因其可傳而得其不可傳。則所謂靈山一會儼然未散者豈虗語哉。其或留連於丹青之上。描邈於形似之間。則劒去久矣方乃刻舟。余又不能無重嘅云。
跋李長者十明論
華嚴第六現前地菩薩。寄位緣覺。以十門逆順觀察十二因緣。成般若門。三空自在。智慧現前。棗栢長者既釋之於論。又重以十義明其大旨。謂之十明論。其意葢謂十二緣生是一切眾生逐妄迷真。隨生死流轉波浪不息之大苦海。亦是一切諸佛寶莊嚴大城。亦是文殊普賢常遊止之華林園苑。恒對現色身。在一切眾生前教化無有休息。以迷十二有支名一切眾生。悟十二有支即是佛。故眾生及以有支皆無自性。隨煩惱無明行識名色六根相對。生觸受愛取有。成五蘊身。即有生老死常流轉故。若以戒定慧觀照方便力照自身心體相。皆自性空。無內外有。即眾生心。全佛智海。又以空慧長養大慈大悲。入生死海教化眾生。如蓮華處水而無染污。若厭十二緣生別求解脫。如捨冰而求水。逐陽燄以求漿。若以止觀力照之。心境總亡。智日自然明白。如貧女宅中寶藏。不作而自明。窮子衣中珠。無功而自現。此乃華嚴圓頓大旨。李長者特拈出指示於人。最為肯切。恩大難酬。壁九禪人捐貲翻板。用廣流通。其亦有得於此。知恩報恩者歟。
跋摹刻釋迦如來成道記
往讀王子安童子時所著滕王閣序。天機特發。才學兼富。雖一時對客揮毫。實為千古絕唱。即博學弘詞之老儒不能過也。後又讀其所撰釋迦如來成道記。雖原本於釋迦譜。而以四六貫之。句句出以己意。即深入佛法閫奧之老禪亦豈能過乎。可見般若因地有自來矣。真不思議人也。今觀董太史所書此記。乃奉紫栢老人命。歷二紀而後成。允稱法門至寶。使讀者玩其墨蹟而了其文旨。洞見如來一期降生利物之蹟。植菩提種。作成佛因。其有益於世尤不可思議。三山林子吉人。博學好古。家藏此帖。出以相示。深歎希有。乃覔良工摹刻以廣其傳。是亦林子之心也歟。
題高斯億所臨御馬賦
高子斯億攻文之餘。游戲翰墨。書畵之名著於弱冠。今年三十有六。偶病起試筆。所作行草諸卷寄以相示。余與濟汪禪人展玩。彌日不忍釋手。深歎其天資筆力逈出尋常。不可企及也。其所臨御馬賦一帖。精光射人。尤為奇絕。不唯體勢點畫發筆結搆無一不肖似而能得其全神。即使鹿門復起。不知其為己出為他摹。恐不能辨也。精義入神一至於是。會當刻石以傳。與蘇黃米蔡諸公齊驅竝駕於天壤間。孰謂古今不相及哉。高子諱士年。閩侯官人。尊翁固齋先生。長子嵩。俱知名當時云。
記
悲思堂記
芝城踞八閩上游。山丹水碧俗厚民淳。先儒生於其中。多習詩書禮義。又雅信佛法。知因果罪福之說。以及忠孝節烈。史冊炳烺。自漢武版籍以來千有餘載。雖古今治亂不一。城闉無虞。五代間王延政僭號建州南唐。命查文徽統兵攻之。以邊鎬王建封二人為將。謀屠城。章太傅仔鈞夫人練氏全之。宋紹興間范汝為竊據延建邵三郡凡七年。大將軍韓世忠攻克。丞相李公綱保之存之。祀典千載如生。今 皇清定鼎。於順治三年丙戌八月大兵開閩。四民向化。鷄犬不驚。郡邑城市安堵如故。明年丁亥七月四日突有王祁不知何省人。潛居閩中謀不軌。脅鄖西王起自古田。擁叛民數千。奪城據之。縱偽殺掠。各邑騷動。兵巡道顧某挈家奔福州。知府高某死之。官兵陣亡者眾。縉紳士民禁不容出。備受荼毒。民莫控訴。凡八閱月。江浙兵數攻不下。明年戊子二月 朝旨命五部堂統大兵十餘萬八門圍攻。郊外團掘深坑。飛鳶莫度一無脫漏者。眾炮震地。箭落如雨。凡四十餘日。未甞暫息。其中傷死者不可勝紀。當是時也。無所謂練夫人李丞相其人者起而救之。籠雞釜魚坐待其斃。可不哀哉。至四月初四日城陷。四面火發兵士蜂起充塞城中。競相屠戮。男女老幼身碎鋒鏑之間。骨穿矢鏃之內。其中有比鄰約縱火而舉家自焚者。有挈妻擕子同赴池井者。有率親屬閉門自經者。有稚子少婦生離死別掠之而去者更。有義士烈女守死不回甘蹈白刃水火而不辭者。烈燄亘天七日夜不息。玉石焚盡靡有孑遺。屍積如山血流成河。無論民寇良賤父母弟兄宗族姻親朋友知識。殺業所感同熟一報之中。夢境相追妄受莫忍之苦。福者已超善趣。罪者還繫冥扄。歲月綿邈。出苦何期。嗚呼。痛哉。生靈無數。盡作刀下之人。惻隱有心。誰憐罔依之鬼。冥魂杳杳。滯魄悠悠。莫覩光明之天。豈達歸真之路。惟我觀世音大士具同體悲。興無緣慈。千手提擕。千眼照見。不擇冤親。平等普度。由是敬斂眾財。選白雲曠地架造堂宇。額曰悲思。中奉千手眼觀世音菩薩及地藏目連聖像。左右龕室供列合城與難官吏將卒紳衿子民僧道善良以及農賈工伎眾等神位。晝香夕燈經聲佛號。春秋奠享。中元薦拔。庶承三寶恩光。永出九幽極苦。况孝子賢孫念祖父之罹難。仁人長者哀冤魄之沉淪。大作津梁。恩資存歿。同躋仁壽之域。共登解脫之場。福被全城。功流永世。是余卑願也。抑聞弔古戰場云。誰無父母。提擕捧負畏其不壽。誰無兄弟如足如手。誰無夫婦如賓如友。生也何恩。殺之何咎。戊子芝城謂今之戰場。非耶。舉城父母兄弟夫婦皆無罪而就死。所謂天地為愁。草木凄悲。弔祭不至。精魄何依。余每思及。未嘗不涕泣沾襟。轉盻間四十年。知者不言。言者不審。釋今不記。後將無聞。而諸靈永無出苦之日矣。故以悲思名堂而復略述其顛末。貞之於石。以告諸來者為記。
柘浦覺林院警公泉記
泉以警公名者。志德也。葢道以人弘。理以事驗。非浪階也。昔警公首闢茲山也。眾多水乏。汲負維艱。一日經行寺右旱田間。乃以杖卓之。泉沸沸然隨杖涌出。愈卓愈涌。遂命工鑿井以畜泉。深廣丈許。其色如乳。其甘如飴。盈盈然流溢於外。乃以竹筧引歸雲厨。供眾數百。冬夏不竭。公真不思議人也。公化去已念餘載。康熈甲子仲春余禮塔至山。覩茲嘉瑞。歎為希有。遂命名警公泉。乃刻石記之。俾後之居此者飲水知源。不昧所自。云爾。
靈石重修三塔記
靈石為玉融古剎。唐俱胝和尚開山。禪祖相繼凡五十餘代。入明以來三百餘載。祖燈久熄。佛火黯如。鞠不為荒煙蔓草者幾希矣。其重興始於萬曆間。同我老人繼於上首曹源禪師。源師既化。弟子寂影等皆能仰體師心。內勤禪戒。外嚴道場。歷有年載。備經艱危。至誠感格。四眾歸心。興建大殿法堂天王殿兩長廊鐘鼓二樓佛像藏經。以及山林田土等咸備焉。雖不能一一復古。然已得十之七八矣。僧眾數百指。晨鐘夕梵精修不懈。千年祖庭煥然一新。詎非法門盛事哉。但從上諸祖及海眾靈塔尚委荒草。不遑修葺。監寺寂陟乃謀諸法眷。各捐所有。共襄勝蹟。塔在本寺龍砂之外。坐坤向艮。依堪輿家言。仍其原位移升上坪丈許。庶接脉承氣。又倣諸方三塔成式。中奉歷代諸祖。始開山和尚。繼而冰禪師。五色舍利一瓶。計三十餘粒。以及心宗禪師.海印禪師.正覺禪師.漸禪師.啟譸禪師.即菴禪師.鐵壁禪師.雪巖禪師等塔。散在諸處者。俱斂藏於此。額曰金剛幢。左安尊宿耆德。右藏勤舊。經始於康熈乙丑復月十有六日。告竣於明年二月望日。影上座走書乞余言刻石。以昭後世。余惟堪忍界中有為之法剎那變易。成壞何常。得人則興。不得人則廢。果使三寶真燈不燼。則此塔片石可存。惟望後賢志願不衰。繩繩相繼。毋墜前緒云耳。是為記。
重安舍利入塔記
鼓山舍利原委具於前記。已刻石殿中。茲不復贅。更有美石四十餘顆。係古石匣中護舍利瓶者。先是順治庚子三月十四日奉舍利凡七十八粒。貯以晶瓶。藏於正法藏殿石塔中。其石子仍藏方丈舊瓶內。至康熈丁卯閱二十有八載。因塔中晶瓶傾仆。卜二月十九日啟塔重修。請出舍利。具香湯沐浴。是日取前石子觀之。盡變為舍利。又生小舍利。纍纍然如芥粟黍麥。共計二百餘粒。五色圓潤。精光射人。因歎如來法身徧滿法界。隨處出現。不可思議。有緣眾生無不得見也。乃作小金盂藏之。金盂藏於銀盂。銀盂封小磁瓶內。又卜三月六日同晶瓶舍利安奉入塔。一隱一顯。如八日月圓融無礙也。惟願護塔善神守護此塔。不經諸患。常住此山。為人天福田。佛願無盡。我願無盡。住山道霈記。
鼓山諸祖道影記
甞觀佛祖眾生親從法身現起。都是箇影子。而丹青者又於影上現影。雖展轉虗寂。要之真本無影而影不離真。總以法身為定量。惟在智者能深自觀耳。崇禎癸酉春 先師永覺老人奉 聞谷師太命。作諸祖道影傳贊。凡一百三十尊。業已刊佈叢林久矣。至大清康熈元年壬寅冬余開法泉之開元。得此新繪祖影八十餘尊。如獲至寶。乃重價購歸。裝潢既就。供奉於正法藏殿。但其中具缺不一。前後參差。竊欲稍補禪門五宗與西天東土應化聖賢。以及天台賢首慈恩蓮宗律宗諸祖各數尊。庶有端緒。以便瞻仰。是時坐有土木之役不暇及此。乃濡滯至戊辰夏凡二十有七載。始得倩寫生。於先師諸祖道影內略補入。凡四十七尊。共一百二十有七尊。裝成三卷同帙。乃以先師原贊焚香拜書於每尊之前。其中有數尊乃先師所未登者。余僭補其贊詞。時余年已七十有四矣。因思烏免遄邁。不少暫駐。幸天假我年。究竟此一大事豈非夙有般若微緣。故於末法凋零之秋圓滿此勝功德耶。嗚呼。諸祖既往。而儀表如生。智者若能因其影而見其形。見其形而見其心。則諸祖不先我等不後。即是親依座下。親聆謦欬。親領棒喝。豈古今時處所能間隔耶。其或但愒玩於影像。卜度於字句。則是棄金擔麻者流。安貴有此。因特詳其顛末。俾後之觀者知其所自。亦知所以觀之之意云耳。此祖像一部三冊。乃與馬法秀東王公之子希聖希賢希尹所施宣德間烏斯藏比丘海崙金畫華嚴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贊一部。同供於藏殿大藏經橱內。永為鼓山常住。時戊辰七月自恣後三日住山某謹記。
重修古普同塔記
昔百丈大智禪師肇建叢林。十方聚會。以法共住。同堂而食。同床而坐。互相砥礪。期於智證。至於報緣既盡。則負薪茶毗。拾其燼餘同歸於塔。葢表以法為親。死生不忘之義。自有唐以來。天下叢林咸取則焉。謂之普同塔。鼓山普同塔在鉢盂峯之下。面雙江而遶萬岫。極稱形勝。且砂水回環。基搆弘敞。春秋拜掃可容數千指。創造於宋大觀三年。第十九代住山有需禪師內分三壙。左右藏海眾靈骨。虗其中以待住持者。需公未幾移居雪峯。遂終於彼。後需之嗣第二十二代邦靖禪師。每陞座手握木蛇。時人稱木蛇和尚。住持有年。一旦日方中集眾上堂。玄機雷動。退座而寂。火化以小瓦棺盛其遺蛻。藏於中壙上位石龕內。靖之後。住持者俱各建塔。無進此者。然塔與寺同休戚。頹廢有年。天啟丁卯博山無異禪師重開法茲山。清規稍復。至崇禎庚午監寺始伐石修葺。啟其壙以古骨石盡歸於左。而空其右以待方來。中壙石龕外則仍虗之也。先師永覺老人自甲戌入山。百廢俱復。而是塔猶未竣工。歷今凡五十有餘載。僧眾雲來而右壙亦滿。至大清康熈戊辰八月二十日監寺比丘法願慨捐衣鉢。復啟塔重修。乃移兩旁骨石歸於中。左壙全虗。而右壙餘者十分之一。後來者左右俱可進也。既封復造石座高尺餘。葢滿三壙而塔身巍然峙立於上。牢實堅固且無雨水滲入之虞。復作塔圍二重以障山水。至此而塔功大備。俾同居者生有所託。死有所歸。而於古德建立叢林之意其殆庶幾焉。雖然。須知真身無相。真塔無縫。以如是塔藏如是身。充滿法界。了無欠剩。既無四相之遷。豈有三災之患。此是吾人放身舍命真受用處。視世之於髑髏作活。而覔尺寸之土作千百年久計者。詎不惑哉。工竣因紀其歲月。既盡其情而復發其理如此。然理非事外。事在理中。夢幻泡影究竟不可得。是在智者能深自觀耳。是為記。
重興白雲廨院記
白雲廨院乃鼓山白雲峯涌泉禪寺支院也。鼓山始於唐建中四年。從事裴公胄請靈嶠禪師誦華嚴經。息毒龍損民稼穡之患。奏置華嚴寺。歷有年所。後值會昌之厄。僧眾逃匿。鞠為榛莽凡七十載。至五代梁開平二年。菩薩國王王氏諱審知者乘願而來。興隆三寶。在處建立道場。乃費鉅資四十餘萬重闢茲山。鑿基伐石。掄材選工。大建寺宇。巍峩壯麗。輝暎巖壑。請神晏國師卓錫。大闡宗猷。眾常萬指。又於山之麓別建是剎。取白雲峯額。以白雲廨院為耕墾接納之所。上下兩剎如身與臂。互相為用而不可缺。自是以來歷年八百。主法者更八十餘代。具載傳燈錄及本山列祖聯芳集。其間建置因革損益不能殫述。至明弘治辛亥下院災。鎮守太監陳公道捐俸重建。嘉靖壬寅上寺復災。而僧眾盡歸於下院。蜂房蟻穴人各為家。漸至淪替。崇禎甲戌春先師永覺老人來主是山。時下院舊僧落落。困於徭役。未及十載亡沒殆盡。而院遂廢。乃請藤山諦公住持。後又幾更。主者皆不克振。金像蒙塵。荊榛滿目。頹垣敗屋。過者疑將壓焉。最後住僧惟佳者勉守香火。又一夕暴卒。而院益無主。順治丁酉先師示寂。余忝守山門。由是護法方公廣巖率眾紳士及善信張在輝等。力請興復。與上寺合一。以還舊觀。余不得辭。黽勉祗受。時大清順治戊戌夏也。明年己亥監寺道悟成源募眾求大木於建溪。盡撤朽弊。重新架造。前為三門。中為普門殿。後為大雄殿。殿後為插鍬堂。以居僧眾。普門殿之右大倉場則仍其舊。略為修改而已。重裝金像贖回南北園果樹。大方伯何公又於南園建殿。以奉普賢大士。時兩寺僧眾五百餘。從上田產升合無存。惟佃民田數百畆。比丘有修苦行者。願竭力耕作輸租之外。取其贏以供眾。不足則托鉢副之。三門之前清溪瀠帶。古榕繁陰。度石橋右折而西數十武建通霄亭。乃鼓山最初入門處。三門之左過東際橋。沿嶺而上。名通霄路。約十里許。古松遮道。石磴逶迤。年久崩陷。乃重甃甓。直遠于寺。路上共建五亭。以便憩息。至此而大局已周。稍復古蹟。因思此山始開於唐大興。於梁唐晉漢以至宋元。主席者皆法門龍象。宗風丕振。為東南大法窟。入明寢衰。至嘉靖以後廢墜已極。盈虗消息理數常然。先師重興涌泉二十餘年間。百廢俱舉。而不暇於是院。余以綿力任之。固不能一一仰合古轍。庶於祖庭秋晚之日。剔佛祖之殘燈。開人天之正道。接引四眾同歸覺地。華嚴經云。佛心無有他。正覺覺世間。其斯之謂歟。願我後人共相勉勵。撿身以戒。明心以慧。修稱性之行。建無作之功。仰法前蹤。奮心企及。庶不忝為佛之徒也。此院自己亥重興。歷年三十。僧眾雲聚。居常八百指。外修苦行。內勤禪戒。往來憧憧。接納不倦。實涌泉之化城。不可不紀其顛末以傳示來者。因記之。時康熈戊辰臘月朔日住山某記。
旅泊幻蹟
旅泊道者住山既久。諸禪者每以生緣道履見問。因思一期幻蹟不足以示人。淹滯三十餘載未嘗拈出。近富沙南山啟鑰上座同徒郁文請之尤懃。不容推諉。於是略敘便概。余名道霈。乃先師所命。字為霖。則聞谷老人所賜也。目號旅泊。亦云非家叟。本貫建寧建安丁氏。家世奉佛。父少軒公。性任俠而實有陰德。母朱。事佛惟謹。年三十無子。禱於觀世音而姙。有僧過門謂母曰。汝所姙者佛子。非汝子也。母欣然曰。若果生男。當令事佛。將臨盆。腹中動轉。母苦不堪忍。乃密祝曰。兒勿動。兒勿動。遂寂然。既而再動。復再祝。寂然如故。母喜曰。此吾孝順子也。遂生。時萬曆乙卯歲十一月二日卯時也。七歲入塾學。授論語。喃喃上口即麤曉大意。輙為人講解。眾以為異。父喜曰。大吾門者此子也。年十四講上孟未終。得病瀕死。母日夜惶懼。禱觀世音曰。此本佛子。非吾子。病愈當令事佛。已而病果愈。遂遣出家。父難之。母曰。此子非塵埃中物。吾業已許佛久矣。安用阻為。父不能奪。遂送歸郡東白雲寺。禮老僧深公為驅烏。明年落髮。凡諸經業不由師訓。誦之如流。一日覩隣房僧死。忽悟自身無常。遂深厭火坑。憤然有超方之志。至十八歲。聞谷老人自楚入閩。居汾常之寶善。余聞之驚喜曰。古佛猶在耶。即辭受業。一鉢一衲飄然而去。請問出生死路頭。老人授以念佛畢竟成佛之說。遂諦信不疑。一日侍老人山行。忽回顧熟視曰。噫。子可教也。惜余老不能成褫。子此去東谿荷山。有永覺靜主。真善知識也。子能傾心事之。必有所得。余業已聞老和尚名。茲承指示。甚愜夙心。明日將束裝辭去。而老和尚適至。老人遂以余囑託之。老和尚唯唯。命報侍左右。令看栢樹子因緣。汲水負薪罔敢忽怠。崇禎甲戌春老和尚出世鼓山。隨侍以至。前後四年苦無所入。一日自訴曰。吾數載勤苦參禪既不會。而學業又荒。得毋辜負此生乎。遂拜辭老和尚出嶺至杭州。經歷諸講肆凡五年。法華.楞嚴.維摩.圓覺.起信.唯識及台賢性相大旨無不通貫。屬聞老人遷化。老和尚赴吊來真寂。余即往見之。正欲供通數年聽講經義。老和尚忽問曰。栢樹子話作麼生。余茫然不知加答。老和尚叱曰。入海算沙有甚麼限。禮拜而退。不勝惶愧。自是日夜不安。寢食無味。凡數閱月。一日讀正法眼藏。見臨濟示眾曰。有一無位真人。在諸人面門上出入。忽然有省。乃曰。元來得恁麼現成。回觀諸祖語錄。勢如破竹。了無滯礙。復上真寂通所得。老和尚徵曰。山河大地與汝是同是別。答曰豈有別耶。老和尚以戒尺擊案曰。汝為什麼不痛。余不知落處。老和尚曰。汝須向這裏參始得。余禮拜而去。時密雲老和尚盛化天童。遂往參禮。一見即問曰。山河大地與學人自己是同是別。童便打。余無語。禮拜而退。自是入室。余只恁麼問。童只恁麼打。不勝迷悶。經六閱月。一日經行至三鼓。昏倦已極。將解衣就寢。忽然虗空迸裂。髑髏爆散。全體現前。如貧得寶。如病得汗。其踊躍慶快無以云喻。遂危坐達旦。次晨作偈呈方丈曰。一水一山何處得。一言一默總由伊。全是全非難背觸。冷暖從來只自知。童閱罷顧謂西堂朝宗曰。也不易。渠到恁麼地。復顧謂余曰。如何是汝自知的道理。余曰分明舉似和尚了也。童曰舉似箇甚麼。余便喝。童擬拈棒。余拂袖便出。次日入室。童問曰。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凉。意作麼生。余陵憑答曰。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凉。昨夜火燒山。弄得大家忙。童曰。不是這箇道理。昔日某正同子見老僧不肯他。乃致有今日之爭論也。子宜於此體究始得。余再拜而退。乃私自念。恁麼答有什麼不是處。復念欲還真寂見老和尚吐露一上。將請假辭去。乃為同參兄弟苦留復強住一月。乃作偈辭同參曰。九上三登稱象骨。吾今去住敢辭艱。諸公道愛曾心銘。故訂秋初再上山。遂去真寂見老和尚。禮拜起即以所悟白之。老和尚喜曰。子已入門。但未升堂入室耳。余曰更有什麼事。老和尚曰。子向後自知。余禮拜退。留兩月復辭去。登西天目訪高峯死關。凡一年。因閱明教嵩和尚孝論。遂念雙親垂老。乃下山至真寂圓大戒。辭老和尚還閩省親。既而老和尚亦還鼓山。復得時時親炙。後結茅於大百丈山。親貧。每下山乞食以供甘旨。及父歿。遂度母出家。同入山修淨業。凡五載。至庚寅正月母告寂。哀毀治喪事竣。復上鼓山。老和尚曰參堂去。因領維那職。凡入室勘詰。前所印可者皆翻案不許。不勝迷悶。一日老和尚謂余曰。子還知病之所在否。余曰不知。老和尚曰。雲門云。達得一切法空隱隱地。似有箇物。豈非子之病耶。余沉吟良久曰。正坐此耳。老和尚曰。無妨放下便穩也。余便禮拜。一日堂中靜坐。聞放生所中羣鵝噪鳴于耳根中。三真實法一時現前。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次日上方丈通所得。老和尚曰。前皆識境。此智境也。宜善保護。遂示偈曰。一番入處一番親。親處何妨更轉身。徹底窮源何所有。眉下從來是眼睛。余禮拜而退。又一日老和尚示眾。舉龐居士問馬祖曰。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祖云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龐大悟後來草堂青拈云。許多魚龍蝦蠏。向什麼處去。老和尚云。諸人試於草堂語下。代馬祖下一轉語看。余便喝。眾下語竟。老和尚復云。諸人各能為馬祖出氣。老僧看來馬祖語亦只得八成。還有道得十成語者麼。余下語不契。被老和尚呵出。歸堂一夜不安。將抽解。捲簾出堂。正迷悶。不覺撞破石門。乃廓然開解。泮然冰釋。即衝口說偈曰。哭不得兮笑不成。觸瞎娘生兩眼睛。有人問我西來意。拳頭劈面沒疎親。又曰。烈燄光中木馬飛。得便騎來即便騎。當機覿面無回互。擬議鋒鋩失却伊。又曰。法法本來法法。撥與不撥俱傷。便欲十成道出。不覺滿口含霜。次日偕同參明一上方丈禮拜曰。某今日有箇十成語舉似和尚。老和尚云汝試道看。余乃背身叉手向老和尚云。請和尚鑒。老和尚云。好與七藤條。余便禮拜。復呈前三偈。老和尚頷之。乃囑曰。此事高而無頂。深而無底。不可以限量心入無限量法。須于一切處及得淨盡始可保任。余即再拜頂受。後和尚時出洞上宗旨示之。余一一答頌。皆泯然契合。時年已三十有八矣。明年辭歸建寧廣福菴掩關三載。密自煅煉。切欲棧絕人世。老和尚乃垂書誡之云。佛法欲滅。汝當勉勵。不可因時難而自退也。又值寇亂。乃出關上山省覲。老和尚曰。吾待子來久矣。仍令歸堂。凡三年。日加淘煉。深資智證。至順治丁酉老和尚年八十。于正月上元日聲鐘集眾。以平生所著僧伽黎麈拂見付。說偈曰。曾在壽昌橋上過。豈隨流俗漫生枝。一髮欲存千聖脉。此心能有幾人知。潦倒殘年今八十。大事于茲方付伊。三十年中鹽醬事。古人有語不相欺。逆風把舵千鈞力。方能永定太平基。余以法乳恩深。黽勉拜受。即日令首眾秉拂。凡遇節臘皆代陞座示眾。觀其提唱。老人無不擊節稱善。冬十月老人示寂。明年正月入塔畢。檀護方公克之林公孔碩率眾護法善信及諸山本山大眾強令繼席開法。時戊戌正月念二日。余年四十有四矣。一住十四載。雖座下常繞五千指。愧無法與人。徒結粥飯因緣耳。至辛亥秋倦於接納。適法姪石潮寧公入山省覲。乃為林公孔碩議曰。昔博山老人開法此山。雪關繼之。先師重興。某忝繼之。浪杖人曾住此山。未有繼之者。今寧公是其的嗣。願請繼席。以續浪公一脉。某疲津梁。因得休退。是公之賜也。公欣然力荷其事。余即說偈辭眾曰。本是無家客。隨緣住此山。俄經十四載。乘興出松關。即日拂衣去。一眾涕泣挽留不可。追至臺江而罷。寧公以眾情向背不一。亦不果住。而余因得謝事。深愜夙志。時年已五十有七矣。至建州復為眾留。插草聚沙作空花佛事。自是以旅泊僧自號。隨緣漂泊。住無定蹤。若白雲。若開元。若廣福鏡湖諸處。皆余杖錫往來之地。後至東和之寶福。乃稅駕焉。因初離山數載間。山中大眾每持眾護法書逼請還山。絡繹於道。余紿曰。七十不掩息。當歸矣。俄爾間不覺年臨七旬。又值靜公謝事。純一一脉二監寺同時遷化。山門無主。由是眾護法僧眾請踐前約。逼迫還山。二三載間源源而來。弗容少緩。只得以老病殘軀舍己從人。冐昧而至。時康熈甲子四月廿有二日也。還山上堂有屴崱峯頭雲一片。乘風飛去又飛來。作霖作雨渾閒事。惹得虗空笑滿腮之語云。○余甞有願不另造塔。葢不欲以臭髑髏費檀信膏血。若終此山。如亡僧常規。津送茶毗。拾骨入舍利窟眾塔足矣。若終他山。當處死當處埋。萬勿移動。此吾至囑。不可違也。○余在鼓山有秉拂錄一卷。鼓山錄六卷。餐香錄八卷。還山錄四卷。在溫陵有開元錄一卷。在玉融有靈石錄一卷。在建州諸處有旅泊菴稿六卷。法會錄三卷。其集古有聖箭堂述古一卷。禪海十珍一卷。其懺悔法有八十八佛懺一卷。準提懺一卷。其修淨業有淨業常課一卷。淨土旨訣一卷。續淨土生無生論一卷。註釋有心經請益說一卷。佛祖三經指南三卷。舍利塔號註一卷。發願文註一卷。其往復書問有筆語一卷。以上共二十種四十四卷。其纂述有華嚴疏論纂要一百二十卷。金剛般若經疏論纂要刊定記略三卷。護國仁王般若經合古疏三卷。
延津天寧體如剛公。幼入緇門。即遇知識。知有宗門大事。密自精研。孜孜不舍。今年越六旬而志不少衰。每登鼓山請益。一日讀還山錄。大生喜樂。即率其徒興瑞徒孫戒緋。同捐衣鉢請梓流通。苟非靈根夙植。智種深培。焉能有此。昔日雪山亡軀。香城破骨。以求大法。葢亦始此一念樂法之心耳。刻工告竣。敬為書諸簡末。時康熈戊辰春王正月燈節非家叟題
刻支那福州鼓山為霖禪師還山錄後序
鼓山為霖大師被柔忍衣。入寂慈室。坐法空座。開堂說法三十餘歲。座下常隨眾五千指。循循善誘。如老婆憐兒孫。謙謙度生如津梁。大師誠天下之至柔乎。及室中提宗印。辨魔揀異。則壁立萬仞。七十四歲垂死而未肯許可一人。則大師誠天下之至強乎。然所謂於大師至柔也者。非柔弱之謂。柔和善順而不卒暴之謂也。所謂於大師至強也者。非強者之謂。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之謂也。然是皆隨俗而稱大師者也。若據實而論之。則大師能柔能強而非柔非強。沒量之大人。超宗越格之大導師也。猶非局守一機一境為了當。比況與法門穿窬之小人。色厲而內荏。外現丈夫之相。內無法守。如兒女啗之以勢利。則棄衣拂如泥土。自家實亂法統而假名於嚴統。誤認俗氣以為大機大用者。不可同歲語矣。大師先有初會語錄。予昔年遣於京師印行。今又鋟此錄而不怠者。今日佛祖一綫之正脈。纔係大師之言行也。祝忝同曹洞之末流。敢以愚言輕污末簡。觀者無謂吾之亦有黨。雖然吾之所不黨者私也情也。所不能不黨者正也公也。雖片言隻字。無愧於辭。
時
元祿癸酉九月廿八日見住薩州玉龍山福昌禪寺嗣祖沙門壽山祝謹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