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善女人傳
清 彭際清述
題善女人傳偈
菩薩戒優婆塞 彭際清 述
我觀諸世閒 常自寂滅相 云何幻化中 乃生男女根 譬如太虗空 捏目出狂華 是華不可取 從汝妄想生 妄想入輪回 劫劫自纏縛 一念忽自覺 了妄本無從 虗空亦強名 狂華竟何有 佛昔呵女人 具足諸妖穢 其有染著者 患乃甚牢獄 如何世閒人 彼彼互貪愛 負重沒淤泥 至死不得出 又如蟻循環 不離一磨地 我今發苦口 普勸諸女人 了知受生因 貪愛為其本 本從貪愛生 復從貪愛死 正爾貪愛時 念念常滅盡 自身且不有 何況他人身 從今發大心 歸命無上士 常轉大乘經 如說勤修行 其有過量人 爆破無明惑 頓入佛知見 漸淨諸餘習 更有異方便 專念阿彌陀 託質妙蓮華 疾得不退轉 諸經具開演 諸祖共提持 惟彼女中豪 獲是清淨果 如何大丈夫 甘作行尸肉 我今述此傳 輾轉廣流通 普勸諸有情 永斷輪回本 南無佛陀耶 同生極槳國
善女人傳發凡
傳居士者。不列人王。原以九五之尊。不得下伍臣庶。其宏護三寶。深契一乘者。具載列代史書及佛祖統紀中。事蹟昭然。不須繁述。至累朝妃后。雖體近至尊。然無成代終。義均臣道。又其事迹。多在顯晦之閒。故於此書。表而出之。以為居高者勸。
佛祖統紀載隋獨孤皇后。虔修淨業。臨終異香滿室。光明如雲。向西而去。予考隋書。稱后性妒忌。有宮人得幸者。陰殺之。夫慈心不殺。為淨業第一。殺業不除。安望往生。又其事未詳所出。恐係流傳之誤。削之。
葉小鸞事迹近神異。而其理至常。無可疑者。且捨僊趨佛。慧力卓然。審戒答辭。真實懺悔。或僅以六朝儷語當之。失其旨矣。至其自度度人。一以割愛為本。擒賊擒王。具有丈夫作略。有志出世者。於此急須著眼。
諸書所載。感應事蹟。每經引用。遞有增加。寖失其本。今一以原書為據。但削其繁文。易其俚句。俾毋傷體要而止。若乃文過其質。以偽亂真。蹈稗官小說之習。吾所不敢。
傳中所采。如冥祥記。報應記。淨土節要諸書。俱未見完本。雜出於太平廣記。瑯環記中。今悉標原書之名。識所自也。其他可以類推。
宗門言句。俱從自性中流出。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閱者於此有疑。但當深參力究。自有契入。不可便懷退息。或強生證解。誤謗般若。永斷善根。所關非細。慎之慎之。
善女人傳目錄
卷上
楊苕華 紀氏 魏氏女 羅嶼妻費氏 丁貴嬪 王氏 竇夫人豆盧氏 博陵縣君崔氏 烽子母(宋衎妻楊氏王從貴妹) 龐行婆(靈照) 煎茶婆 鄭十三娘 平田嫂 賣餅婆 凌行婆 李行婆 臺山婆 何軫妻劉氏 姚婆 溫靜文妻 燒庵婆 陳道婆 鍾離夫人任氏 越國夫人王氏 陳媼 袁媼 陳媼 于媼 王氏 空室道人 俞道婆 覺庵道人 明室道人 寂壽道人 善化婆 張夫人黃氏 秦國夫人計氏 廣平郡夫人馮氏 吳氏 龔氏 張氏女 郭氏 施氏 王氏 王百娘 鄒氏 李氏 朱氏 程氏 王宜人陸氏 項媼 沈氏 鍾婆 梁氏女 黃婆 崔婆 陶氏 李氏 盛媼 黃媼 王氏女 樓氏 朱媼 裴氏女 孫媼 秦媼 蔣十八妻 沈媼 孟氏 陳氏 胡媼 周氏 李氏女 王迪功妻 蔣氏女 鄭氏 周婆 張夫人 三空道人 陳氏女
卷下
仁孝徐皇后 夏雲英 周氏女(裴應舉女) 王安人張氏 陶氏 薛氏 方氏 陶氏 徐氏 許氏婦 于媼 王氏 潘氏 朱氏 葉女氏 彭山聖姑 毛珏龍 黃淑德 王素娥 施氏 常氏女 張氏 祝氏(陳氏龔氏) 張太宜人金氏 黃氏僕母 楊選一妻 鍾氏 吳氏女 盧氏 葉小鸞 唐氏 費氏 李氏 嚴氏 黃太宜人李氏(范氏) 劉淑 吳氏 聞氏女 陳嫗 呂童女 龔氏 徐氏 張寡婦 陸寡婦 楊氏 江氏 超一子 胡氏 徐太宜人 王氏 凌氏(朱氏) 余媼 謝貞女 顧天瑞妻陸氏(俞氏) 曹氏 楊媼 施貞女 陶善
善女人傳卷上
知歸子曰。自漢以上。傳列女者。大都以婦順為先。至其後而卓絕瑰異之行乃閒出。推其志節。皎如冰霜。殆將乘罡風。御顥氣。而翱翔乎清都者耶。夫誠欲斷生死流。登涅槃岸。必當棲神寂泊之場。高蹈人天之表。是非夙植淨因。堅固誓願者。未有不退然自畫者也。予既集居士傳。已而為二女子授諸大乘經。因續采古今諸善女人得入法流者。凡百三十許人。合為傳。授二女子。俾傳而習之。
楊苕華
晉東莞楊德慎女也。少有才貌。許字同郡人王晞。未及行。苕華父母相繼沒。晞亦喪母。忽悟無常。即捨俗出家。改名僧度。苕華服畢。乃與度書。謂髮膚不可毀傷。宗祀不可頓廢。宜顧世教。改遠志。佐盛明之代。休祖考之靈。慰神人之願。并贈詩五章。其一云。人生一世間。飄若風過牖。川上有餘吟。日斜思鼓缶。清音可娛耳。滋味可適口。羅紈可飾軀。華冠可耀首。安事自翦削。耽空以害有。不道妾區區。願言恤爾後。度答書云。夫事君以治一國。未若宏願以濟萬邦。事親以成一家。未若宏道以濟三界。但吾德不及遠。未能兼被。以此為媿。然積簣成山。亦冀從微之著也。且被袈裟。振錫杖。飲清流。味般若。雖王公之服。八珍之饍。鏗鏘之聲。煒燿之飾。不與易也。若能懸契。則同期於泥洹矣。又報詩五章。以申己志。苕華感悟。亦秉道以終身焉(高僧傳)。
紀氏
句容葛濟之妻。劉宋時人也。濟之為稚川後。世學僊術。紀氏獨心樂佛法。存誠不替。一日方織。仰首見雲日開朗。空中清明。忽有寶葢幡幢。自西方來。中擁一如來。金色晃耀。照徹雲表。紀氏停梭諦觀。中懷踴躍曰。經說無量壽佛。此其是耶。便頭面作禮。仍引濟之指示佛處。濟之但見半身。及諸幡葢。俄而隱沒。於時鄉里老幼。咸共覩聞。從而歸佛者甚眾(冥祥記)。
魏氏女
梁郡人。其父兄皆修淨業。女亦篤志往生。無何化去。七日復甦。即升高座。誦無量壽經。既畢。下啟父言。兒去。便往無量壽國七寶池中。兒及父兄。各有一大蓮華。當生其內。惟母獨無。不勝此悲。故來相報。語訖而瞑。母自是亦奉法焉(冥祥記)。
羅璵妻費氏
寗蜀人。宋寗州刺史悅之女也。費氏少奉佛法。誦法華經數年。嘗得心疾。垂絕。語所親曰。吾誦經勤懇。宜有善祐。不遽死。既絕。復蘇。自言見佛從牖間。垂手摩其胸。霍然病起。一堂男女。悉覩金光照室。異香馥然。璵從妹時來省疾。見是靈應。發深信心。終身齋戒。每以此事。化誘子姪焉(述異記)。
梁丁貴嬪
名令光。譙國人。生於樊城。有神光滿室。故以光名。相者云。此女當大貴。齊永泰中。梁武帝臨襄陽。聞而納焉。時年十四。郗后性猜刻。貴嬪小心祗敬。未嘗有過謫。生子統。是為昭明太子。武帝即位。拜貴嬪。位在三夫人上。居顯陽殿。貴嬪姓仁恕。接馭羣侍。皆得其歡心。不好華飾。器服無珍麗。及武帝宏佛教。貴嬪奉而行之。屏絕葷血。受戒日。甘露降於殿前。武帝所立經義。皆得其指歸。尤精維摩詰經。所受供賜。悉以充法事。普通七年薨。諡曰穆(梁書)。
王氏
隋時人。薛翁妻。僧頂葢母也。讀誦諸經。勤修懺法。志求淨土。唐貞觀十一年。有疾。勤懇彌至。俄見牀前有赤蓮華。大如五斛甕。已又見青蓮華。充滿一室。阿彌陀佛。觀音。勢至。降臨空中。其孫大興侍側。見佛身高大。迥出二菩薩上。良久乃隱。而王氏逝矣(續高僧傳)。
竇夫人豆盧氏
唐芮公寬之姊也。適陳國公。素修福業。初誦金剛般若經。至卷末。未盡一紙。忽苦頭痛。就寢。益甚。夫人自念儻死。遂不得終經。因起坐。令婢取火。久之不得。夫人方歎惋。忽見有火自階入堂。直至臥內。去地三尺許。光明若晝。夫人驚喜。取經誦之。便竟卷末。頭痛亦愈。有頃。家人然燭至。其光即滅。自此日誦五徧以為常。後芮公將死。夫人往視。芮公謂曰。姊以誦經之福。當享長壽。生好處也。夫人年八十而終(法苑珠林)。
博陵縣君崔氏
太原王處廉妻也。處廉官終汾州司馬。徙家蒲州河東。長子維。官至尚書右丞。次子縉。代宗朝為宰相。初河東僧普寂者。傳神秀之道。神秀既卒。詔普寂統其眾。開元中。奉敕居都城。嚴重寡言。梵行純白。封大照禪師。崔氏從學佛法。精勤修習。維因於藍田縣輞谷。築堂奉母。既沒。維表請施莊為寺。云臣母故博陵縣君崔氏。師事大照禪師。三十餘歲。褐衣蔬食。持戒安禪。樂住山林。志求寂靜。臣遂於藍田縣營山居一所。草堂精舍。竹林果園。並是亡親宴坐之餘。經行之所。臣往丁凶釁。當即發心。願為伽藍。永劫追福。又屬元聖中興。羣生受福。臣至庸朽。得備周行。無以報恩。將何答施。願獻如天之壽。長為率土之君。惟佛之力可憑。施寺之心轉切。敢以私情。冒觸天聽。伏乞施此莊為一小寺。兼望抽諸寺高行僧七人。精勤禪誦。齋戒住持。上報聖恩。下酬慈愛。無任懇款之至。詔從其請。寺名清源。崔氏墓在其西(唐書王右丞集陝西志)。
烽子母者
豐州人也。永泰中。烽子陷西蕃。母日誦金剛經。禱於佛前。願子生還。烽子得近贊普子。為之執纛。一日賜與酪肉。悲泣不食。問其故。云。家有老母。夜頻夢見不得歸省。是以悲耳。贊普子憐之。因私語之曰。蕃法嚴。無放還例。我與汝馬二匹。汝從間道遁歸可也。烽子得馬馳騁。馬力竭死。遂徒行。夜走沙磧中。為刺傷足。痛甚。忽風吹紙卷過其前。取以裹足。創痛頓平。母一日取經。忽裂去數幅。及子還家。脫裹創紙。視之。則裂去之經也。皆大驚歎以為神。宋衎妻楊氏者。江淮人也。衎為鹽鐵院書手。有押綱者邀與俱北。其妻阻之。不從。猝遇暴風。舟盡覆。衎入水。得一束藁。乘之達岸。抱囊謝曰。吾之餘生。爾所賜也。負而歸。行數里宿一店。及旦。解藁曝之。中有一竹筒。開之。則金剛經在焉。有一老母謂曰。此汝妻所誦經也。衎還家具言其事。妻曰。信。自君行後。即顧人書此經。持誦甚力。比來失去者已十日矣。內有訛字。別請一僧注入。尚可驗也。啟經視之。果然。遣人復詣河濱。跡店與老母。都無有矣。其後數歲。相國鄭絪為東都留守。召衎及妻。詢以始末。因求其經。供之府中。官其男。月給錢五千。貞元中。又有王從貴妹者。公安人。常持金剛經。未嫁也。忽暴死。埋之三日。家人省墓。聞呻吟聲。發視面如生。鼻間微有氣。遂舁歸。數日能言。云冥官以女有持經功德。故放還。從貴為人道之如此(酉陽雜爼報應記)。
龐行婆者
襄陽居士襄蘊妻也。居士自參石頭。深達祖道。已而還家。為妻子說法。婆與女靈照。一時頓悟。機鋒迅捷。一日婆入鹿門寺設齋。維那請意旨。婆拈梳子插向髻後。曰。回向了也。便出去。丹霞來訪居士。見靈照方洗菜。丹霞問居士在否。靈照放下菜籃。斂手而立。丹霞又問。靈照提籃便行。歸呈似居士。居士曰。赤土搽朱嬭。居士與靈照同賣漉籬。居士下橋撲地。靈照亦隨倒。居士曰。作麼。靈照曰。見爺倒地。特地相扶。居士將入滅。謂靈照曰。視日早晚。及午以報。靈照出戶遽報曰。日已中矣。而有蝕也。居士避席臨窗。靈照乃據榻趺坐而逝。居士拾薪燔之。頃之亦逝。或走告婆。婆曰。這癡女兒與無知老漢。不報而去。何忍也。因住告子。子方劚劚=畬。釋鋤應曰。嗄。視之立而化矣。茶毗畢。婆徧詣鄉閭告別。不知所終(傳燈錄龐居士語錄)。
煎茶婆者
不知何許人也。麻谷南泉偕一僧將之徑山。路與婆遇。問徑山路向甚處去。婆曰。驀直去。麻谷曰。前頭水深。過得否。婆曰。不溼脚。又言。上岸稻得與麼好。下岸稻得與麼怯。婆曰。總被螃蠏喫却也。又言。禾好香。婆曰。沒氣息。問婆住甚處。婆曰。祇在這裏。三人至店。婆煎茶一瓶。攜盞三。謂曰。和尚有神通者。即喫此茶。三人相顧間。婆曰。看老身自逞神通去也。即拈盞傾茶而去(傳燈錄)。
鄭十三娘者
不詳其里居。年十二。隨一師姑。參大溈禪師。師問這師姑甚麼住處。姑云。南臺江邊住。師喝出。又問鄭在甚處住。鄭近前叉手而立。師再問。鄭云。已呈似和尚了也。師云。去。鄭到法堂。師姑云。十三娘尋常道會禪。今日被大師問著。却總無語。鄭曰。苦哉苦哉。作這箇眼目。也道我行脚。脫取衲衣來。與十三娘著。鄭後舉似羅山。云。某甲恁麼祗對。還得平穩也無。羅山云。不得無過。鄭云。過在甚處。羅山叱之。鄭云。錦上添花。保福與甘長老訪鄭。坐定。即問承聞十三娘參溈山是否。曰是。保福云。溈山遷化。向甚處去。鄭起身近牀而立。甘曰。閒時說禪。口似懸河。何不道取。鄭曰。鼓這兩片皮。堪作甚麼。甘曰。不鼓這兩片皮。又堪作甚麼。鄭曰。合取狗口(傳燈錄)。
平田嫂者
平田岸禪師之嫂也。臨濟訪岸。路遇嫂在田使牛。臨濟問平田路向甚處去。嫂打牛一棒。曰。這畜生到處走。路也不識。臨濟又問平田路向甚處去。嫂曰。這畜生五歲。尚使不得。臨濟心語曰。異哉此人。便有抽釘拔楔之意。及見岸。岸問曾見我嫂也未。臨濟曰。已收下了也(傳燈錄)。
賣餅婆者
不知何許人也。德山鑒禪師。初講金剛經。著青龍疏抄。聞南方禪席頗盛。意甚不平。將往化導。遂擔疏抄出蜀。路過澧陽。逢婆賣餅。遂買餅點心。婆問擔何書。云青龍疏抄。問講何經。曰金剛經。婆曰。我有一問。你若答得。施與點心。若答不得。且別處去。經言。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未審上座點那箇心。師無語。遂往龍潭。參信禪師。頓悟心要。取其疏抄焚之(傳燈錄)。
凌行婆者
不詳其里居。嘗參浮盃禪師。問盡力道不得的句。分付阿誰。師曰。浮盃無剩語。婆曰。未到浮盃。不妨疑著。師曰。別有長處。不妨拈出。婆斂手哭曰。蒼天中更添冤苦。師無語。婆曰。語不知偏正。理不識倒邪。為人即禍生。後有僧舉似南泉。南泉曰。苦哉浮盃。被這老婆摧折一上。婆聞而笑曰。王老師猶少機關在。僧澄一過婆。問如何是南泉猶少機關在。婆乃哭曰。可悲可痛。澄一罔措。婆曰。會麼。澄一合掌而立。婆曰。伎死禪和。如麻似粟。澄一舉似趙州。趙州曰。我若見這老婆。問教口啞。澄一曰。未審和尚怎生問他。趙州便打。澄一曰。為甚却打某甲。趙州曰。似這伎死漢。不打何待。連下數棒。婆聞而笑曰。趙州合喫婆棒。或以告趙州。趙州哭曰。可悲可痛。婆聞合掌歎曰。趙州眼光。爍破四天下。趙州遣僧往問。如何是趙州眼。婆乃豎起拳頭。僧回以告趙州。趙州作偈曰。當機覿面提。覿面當機疾。報汝凌行婆。哭聲何得失。婆答偈曰。哭聲師已嘵。已曉復誰知。當時摩竭國。幾喪目前機(傳燈錄)。
李行婆者
不詳其里居。嘗參潭州曠禪師。師問憶得在絳州時事麼。婆曰。非師不委。師曰。多虗少實在。婆曰。有甚諱處。師曰。念你是女人。放汝拄杖。婆曰。某甲終不見尊宿過。師曰。老僧過在甚處。婆曰。和尚無過。婆豈有過。師曰。無過的人作麼生。婆乃豎拳曰。與麼總成顛倒。師曰。實無諱處(傳燈錄)。
臺山婆者
不知何許人也。一僧游五臺。路與婆遇。問臺山路向甚處去。婆曰。驀直去。僧便去。婆曰。好箇師僧。又恁麼去。後有僧舉似趙州。趙州曰。待我去勘過。明日。趙州便去。問臺山路向甚處去。婆曰。驀直去。趙州便去。婆曰。好箇師僧。又恁麼去。趙州歸院。謂僧曰。臺山婆子。為汝勘破了也。又一婆遣人送錢趙州。請轉藏經。趙州受施。却下禪牀轉一匝。乃曰。傳語婆。轉藏經已竟。其人回舉似婆。婆曰。比來請轉全藏。如何祇轉半藏。又一婆與趙州遇於塗。趙州問甚處去。曰。偷趙州筍去。曰。忽遇趙州作麼生。婆便與一掌。趙州休去。又一婆入趙州法堂。方齋次。婆曰。這一堂師僧。總是婆生得的。惟有大的孩兒。忤逆不孝。趙州纔顧視。婆便出去。趙州行田間。遇一婆插田。曰。忽遇猛虎作麼生。婆曰。無一法可當情。趙州曰。嗏。婆亦曰。嗏。趙州曰。猶有這箇在。又一婆向晚入院。趙州曰。作麼。婆曰。寄宿。趙州曰。這裏是什麼所在。婆呵呵大笑而去(傳燈錄)。
何軫妻劉氏
荊州人。少斷酒肉。常持金剛經。自誓佛前。願年止四十五。預知死日。太和四年。年四十五矣。悉舍資裝供僧。徧別親故。至歲除日。請僧授八關齋戒。沐浴更衣。趺坐一室。高聲誦經。已而悄然。及明。兒女排室入。則化去矣。頂熱可灼手。軫以僧禮葬之北郭焉(酉陽雜爼)。
姚婆
上黨人。與范婆善。范婆勸令念阿彌陀佛。姚婆從之。遂屏息家緣。一心念佛。臨終見阿彌陀佛降臨空中。二菩薩侍左右。姚婆白佛。不遇范婆。安得見佛。請佛少住。與渠作別。及范婆至。佛猶儼然。姚婆遂立化(淨土文)。
溫靜文妻
并州人。久病臥牀。靜文教念阿彌陀佛。妻從之。默誦佛名。二年不絕。一日告靜文言。吾已見佛。後月定去。前歿之三日。蓮華現前。大如日輪。及期。具食獻父母云。今幸得生淨土。願父母與夫。專念阿彌陀佛。便當相見。言訖而終(淨土文)。
燒庵婆者
不知何許人也。供一庵主。垂二十年。常令一女子送飯。一日。令女子近前一拶。曰。正恁麼時如何。僧曰。枯木倚寒巖。三冬無煖氣。女子告婆。婆曰。我二十年來祇供得一俗漢。遂遣僧出。燒其庵(傳燈錄)。
陳道婆
溫州人。嘗徧叩諸名宿。後於山淨和尚語下發明。有偈曰。高坡平頂上。盡是採樵翁。人人盡懷刀斧意。不見山華映水紅(傳燈燈)。
鍾離夫人任氏
宋知開封府會稽鍾離瑾之母也。平生篤志淨業。刻旃檀為彌陀佛像。常頂戴行道。年九十八。起居如常時。一日忽戒瑾曰。人人有箇彌陀。奈何拋去。處處無非極樂。不解歸來。予將行矣。汝其念之。翼日晨起。焚香持佛名。頃之。合掌而化。瑾自是感奮。亦專修淨土。臨終。自言夫人報我。往生期至。趺跏坐逝(佛祖統紀)。
越國夫人王氏
哲宗從父荊王之妻也。專修淨土。晝夜無間。導諸妾婢。并志西歸。中有一婢獨懈慢。夫人曰。不可以爾一人壞我規矩。擯之。婢悚悔。遂發憤精進。久之弗倦。一日。謂同事曰。吾其行矣。夜聞異香滿室。無疾而逝。越宿。同事者告夫人言。夜夢化去之婢。令致謝夫人。幸蒙訓責。得生西方。感德無量。夫人曰。彼能入我夢。乃可信爾。其夕。夫人夢婢致謝如前。夫人曰。西方可至乎。婢曰。可。遂導夫人行。頃之。見一大池。中有蓮華。大小間錯。或榮或悴。夫人問其故。婢曰。世間修西方者。纔發一念。此中便生一華。勤惰不同。榮悴亦異。精進者榮。怠廢者悴。若歷久不息。念熟觀成。形消神謝。決生其中。中有一人。朝服而坐。寶冠瓔珞。莊嚴其身。夫人問曰。何人也。婢曰。楊傑也。又一人朝服而坐。其華頗悴。夫人又問何人。曰。馬圩也。時傑已化去。而圩尚存。兩人俱修淨土。而傑行解具足。悲智雙圓。尤弗可及矣。夫人曰。我當生何處。婢導之行可數里。望見一華臺。金碧晃耀。光明洞然。婢曰。此夫人生處。乃金臺上品上生也。既覺。悲喜交至。其年遇生日起晨。秉爐爇香。望觀音閣而立。諸眷屬方趣前為壽。眡之則已化去矣。宣和中直閣黃策傳其事。為越國夫人往生記(樂邦文類)。
陳媼
錢塘人。從靈芝律師受菩薩戒。專心念佛。日課千拜。經案間迸出舍利。臨終。見佛來迎。顧語旁人。言未竟。已寂然而化(佛祖統紀)。
袁媼
錢唐人。從靈芝受菩薩戒。即斷葷酒。篤修淨業。家人皆化之。如是二十年。一日示疾。請圓淨律師說法。俄見佛菩薩眾。現前接引。端坐而化(佛祖統紀)。
陳媼
長蘆賾禪師之母也。師嘗作蓮華勝會錄。普勸緇白求生西方。其住廣平普會寺。迎母居方丈東室。朝夕持佛名。已而有疾。集眾唱佛。盡二日。忽合掌瞻像。泊然而化。前一日。師夢母謂曰。吾見尼師十餘。來相召。師曰。此往生之祥也。言已。坐滅。面如珂玉。既卒之明日。頂微溫。面白。如夢所見然(佛祖統紀)。
于媼
錢唐秦氏女也。其夫販魚為業。有子遭官事破家。媼愁苦。欲沈身於江。遇靜住寺照師勸之曰。夙世業緣。總宜順受。枉自沈江。不如念佛。媼猛省。即然一指佛前。誓長齋。日稱佛名。十年不怠。見一切人。皆稱為佛子。一日。請僧誦觀無量壽佛經。而己持珠誦佛名。至觀像章。寂然而化(佛祖統紀)。
王氏
合肥馬永逸之妻也。永逸世修淨業。事載居士傳。王氏亦持佛名。行天竺十念法。又嘗持破地獄偈。偈出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一夕。夢地獄主者來謝云。幸蒙持偈功德。獄中眾生。出生善道者多矣。其後寢疾。持佛名不絕口。既逝。諸親屬及其侍女。皆夢王氏報云。吾已得生淨土矣(樂邦文類)。
空室道人
名智通。龍圖范珣之女也。幼而聰慧。長歸丞相蘇頌之孫悌。未幾。厭弃塵累。還家求祝髮。父難之。遂獨處焚修。閱法界觀有省。作二偈。一曰。浩浩塵中體一如。縱橫交互印毗盧。全波是水波非水。全水成波水自殊。次曰。物我元無異。森羅鏡像同。明明超主伴。了了徹真空。一體含多法。交參帝網中。重重無盡處。動靜悉圓通。其後父母俱亡。兄涓領分寗尉。道人偕行。聞黃龍死心名。往謁之。死心一見。知其所得。便問常啼菩薩賣却心肝。教誰學般若。道人曰。你若無心我也休。又問。一雨所滋。根荄有異。無陰陽地上。生箇甚麼。道人曰。和尚惜取眉毛好。死心打曰。這婦女亂作次第。道人禮拜。死心然之。政和間。居金陵。嘗設浴於保甯寺。揭榜於門曰。一物也無。洗箇甚麼。纖塵若有。起自何來。道取一句子元。方可大家入浴。盡道水能洗垢。焉知水亦是塵。直饒水垢頓除。到此亦須洗却。晚為尼。住蘇州之西竺。道風甚著。俄示疾。書偈。趺坐而終。有明心錄行世(五燈會元)。
俞道婆者
金陵人也。市油餈為業。嘗參琅琊起禪師。師以臨濟無位真人話示之。一日聞丐者唱蓮華樂云。不因柳毅傳書信。何緣得到洞庭湖。忽大悟。以餈盤投地。夫旁睨曰。你顛邪。婆曰。非汝境界。復往見琅琊。琅琊問那箇是無位真人。婆應聲曰。有一無位真人。六臂三頭努力瞋。一劈華山分兩路。萬年流水不知春。自是機鋒迅捷。叢林憚之。圓悟勤禪師開堂蔣山。方至法座前。婆從眾中躍出。以身一拶。便歸眾。圓悟云。見怪不怪。其怪自壞。悟次日至其家。婆不出。厲聲曰。這般黃口小兒。也道出來開堂說法。圓悟曰。婆子少賣弄。我識得你了也。婆大笑。出相見。凡有僧至。則曰兒兒。僧擬議。即掩門。佛燈珣禪師往勘之。婆見師。即曰兒兒。佛燈曰。爺在甚處。婆轉身拜露柱。佛燈即與踏倒。曰將謂有多少奇特。便出。婆蹶起曰。兒兒來。惜你則箇。佛燈不顧而去。安首座自德山至。婆問甚處來。曰德山。婆曰。德山泰乃老婆兒子。安曰。婆是甚人兒子。婆曰。被上座一問。直得立地放尿。婆嘗頌馬祖示疾因緣云。日面月面。虗空閃電。雖然截斷天下衲僧舌頭。分明祇道得一半(五燈會元)。
覺庵道人祖氏
建甯人。幼不肯字人。深信祖道。一日聞圓悟示眾語。了然明白。自呈所見。圓悟云。更須颺却所見。始得自由。道人呈偈曰。露柱抽橫骨。虗空弄爪牙。直饒圓會得。猶是眼中沙(五燈會元)。
明室道人
名本明。不詳其氏族。自契機圓悟。徧參名宿。皆蒙印可。紹興十年二月望。手書三偈。寄呈草堂清微。偈曰。不識煩惱是菩提。若隨煩惱是愚癡。起滅之時須要會。鷂過新羅人不知。又一偈曰。不識煩惱是菩提。淨華生淤泥。人來問我若何為。喫粥喫飯了洗鉢盂。又一偈曰。莫管它。莫管它。終日癡憨弄海沙。要識本來真面目。便是祖師一木义。道不得的叉下死。道得的也叉下死。畢竟如何。不許夜行。投明須到。居數日。別諸親故。脫然而逝。草堂跋其偈。刊行於世(五燈會元)。
寂壽道人范氏
成都人。孀居歲久。常坐不臥。聞圓悟住昭覺寺。往請垂示。圓悟教參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甚麼。道人如教。久無所契。復問圓悟曰。此外有何方便。令我會去。圓悟云。有箇方便。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道人有省。乃曰。元來得甚麼近(宗門武庫)。
善化婆者
不知何許人也。居潭州善化縣。日常誦金剛經。街頭乞食。夜則歸宿巖下。頃之。不行乞者數日矣。市人怪之。跡其住處。羣鴉噪集。見婆傍巖而化。懷經一本則金剛也。羣鴉為負土覆之(宗門武庫)。
張夫人黃氏
邵武人。尚書右丞履之女。朝奉大夫直龍圖閣鄱陽張根之妻也。幼頴悟絕人。讀書日記數百言。輒了其義尤深於老莊之書。既歸張氏。事兩世舅姑盡誠謹。寬以馭眾。喜慍不形於色。中年篤好釋教。世味益薄。獨掃一室。燕坐終日。以禪悅自娛。龍圖性剛直。遇事無所顧避。以是不容於時。閒居踰十年。夫人處之泰然。未嘗一語及榮利。其後復起為南轉運使。夫人戒之曰。釋氏六波羅密。以般若為宗。貴夫以方便善巧濟一切也。今公欲有為於當世。而不知此。其可乎。龍圖感其言。益自磨礱。為委曲行道計。既而以言事得罪。夫人謂曰。公知所謂般若矣。獨於忍辱波羅密。抑猶未盡乎。自龍圖罷歸。夫人有厭世意。嘗夢金人長丈餘。以手援之。驚喜而寤。召諸子告戒甚悉。一日晨興。徧詣諸娣姒。若敘別者。且曰。吾當從夢中逝。不復以疾病煩人也。夜分粥罷就寢。明且。顧左右。具龍圖藥餌。如常時。少頃。諸子候之。已奄然逝矣。側臥西向。手結印。固不可解。時宣和二年。年五十九。李忠定公綱自沙陽謫官歸。過龍圖家。拜夫人於堂。聽其言。以為所見超卓。雖老於禪學者。弗能及也。夫人卒。為之誌。道其詳焉(李忠定公文集)。
秦國夫人計氏
名法真。魏國公張浚之母也。少寡。性嚴毅。教子有法度。居常蔬食。喜布施。誦經禮佛。日有常課。大慧杲禪師住徑山。嘗遣其徒道謙。奉書至長沙候魏公。魏公謂曰。老母修行四十年。只欠此一著。且留公早晚伴話。既見夫人。夫人問曰。徑山和尚。如何教人。道謙曰。和尚祇教人看狗子無佛性。及竹篦子話。只是不得下語。不得思量。不得向舉起處會。不得向開口處承當。要辦此事。須是輟去看經禮佛。息心參究。莫使工夫閒斷。若一向執著看經禮佛。希求功德。亦是障道。俟一念相應。依舊看經禮佛。乃至一香一華一瞻一拜。盡是佛之妙用。但相聽信。決不相誤。夫人信之。遂力究前話。一夕五更起坐。忽有省。作偈呈大慧。其一云。逐日看經文。如逢舊識人。莫言頻有礙。一舉一回新。大慧答書云。謙禪歸。領賜教。及親書數頌。初甚疑之。及詢謙。方知本末。曠劫未明之事。豁爾現前。不從人乞。為之歡喜累日。兒子作宰相。身作國夫人。未足為貴。糞掃堆頭。拾得無價之寶。百劫千生。受用不盡。方為真貴。然切不得執著此貴。若執著。則墮在尊貴中。不復興慈運悲。憐愍有情耳。紹興二十六年。夫人將卒。語魏公言。老身有私恩未報。命迎供大慧一年。遂遣使迎大慧。及至。夫人逝矣。館之光孝寺東堂。喪歸乃還(大慧語錄年譜)。
廣平郡夫人馮氏
名法信。贈少師珣之女。鎮洮軍承宣使陳思恭之妻也。少多病。及歸陳。病日劇。時慈受深禪師居王城。唱導佛法。夫人造其室。求却病方。慈受教以持齋。誦西方佛名。夫人信受。還家未踰月。遂屏葷血。却膏沐。衣掃塔衣。修西方淨觀。自翻經行道。及起居動靜。一以西方為歸。頃之。病良已。理家事如初。亦不廢淨業。如是十年無惰容。無矜色。心安體舒。神氣日王。一日。索筆書偈曰。隨緣任業許多年。枉作耕牛大可憐。打疊身心早脫去。免將鼻孔被人牽。見者怪之。夫人曰。清淨界中。失念至此。支那緣盡。行即西歸。適我願兮。何怪之有。其年九月。示疾。至十二月。一夕語侍者云。吾已神遊淨土。面禮慈尊。觀音左顧。勢至右盼。百千萬億清淨佛子。稽首慶我得生其國。至如宮殿林沼。光明神麗。與十六觀經所說。無二無別。到者方知。非可以語汝曹也。侍者呼思恭至。語其故。乃相與合掌誦佛名。至明晨。右脇而逝。三日而殮。家人輒聞妙香。及茶毗啟視。面如生時。年三十六。初。思恭未知佛法。夫人實勸發之。平居接待諸親屬。恩意周至。卒之日。外內哭者皆失聲。至有煉頂灼臂以薦福者。紹興三年。待制王以甯親得之思恭。為廣平夫人往生記(樂邦文類)。
吳氏
都官員外郎呂宏妻也。宏素明佛理。與吳氏合志清修。有二侍女。亦絕葷血。其一頗好禪。俄而得疾。談笑坐逝。如委蛻然。其一奉戒刻苦。或終月不食。但日飲吳氏所呪觀音淨水。一盞而已。一日。忽見金蓮華現前。其上雙趺隱然。數日見膝。又數日見身。又數日頭面悉見。相好具足。其中阿彌陀佛。左右則觀音勢至也。已而宮殿樹林。皎若指掌。清淨男子。經行其際。如是三年。瞬息不隔。或問曾聞佛說法否。曰我但得天眼。未得天耳。佛所說法。未得聞也。頃之。自言往生時至。遂化去。吳氏事觀音甚虔。室中列缾數十。注以淨水。日誦大悲呪。輒見觀音放光入缾中。有病者。飲水輒愈。其水積歲。色味不變。雖大寒不凍。故世號吳氏為觀音縣君(淨土文)。
龔氏
錢塘人。孫忭之母也。誦彌陀經。常持佛名。一日有疾。請清照律師至。稱說淨土諸莊嚴事。語未及終。端坐而化。老妾于氏。亦常持佛號。頃之。夢龔氏告曰。吾已生淨土。却後七日。汝當來也。及期亦逝(佛祖統紀)。
孫氏女
亦錢塘人也。常持佛名。兼習梵呪。已而有疾。請清照律師至。告曰。久病厭世。安得脫離五濁。受諸妙樂乎。師為稱說淨土因緣。女大喜。其夜夢師授藥一盞。服之。脫然病愈。後三日。語侍人曰。迦葉尊者在此。大好金蓮華座。吾其行矣。結印而化(佛祖統紀)。
郭氏
名妙圓。仁和人。清照律師之妹也。長齋誦佛名。課法華彌陀二經。兼行方等懺法。每諦觀落日。注想西方。忽聞空中聲云。郭妙圓決生淨土。嘗往律師所。作。繫念會。齋百僧。臨終請師說法。即時坐脫(佛祖統紀)。
施氏
錢塘沈銓妻也。與夫同修淨業。請照律師依觀經。繪九品往生圖。以資觀想。平居供佛飯僧。印施般若經。建徑山天甯諸寺殿。所有善功。悉回向淨土。與夫先後化去。皆見化佛垂手。面西而逝(佛祖統紀)。
王氏
明州人。日持金剛經。懷孕二十八月。羸瘦日甚。偶倚門立。一異僧過之。謂曰。汝有善根。何不印施金剛經千卷。王氏從之。又齋千僧。誦金剛經千卷。至夜三更。見金剛神以杵指王氏腹。及覺。已生二男在牀矣。王氏遂持齋。誦經不輟。年六十一。暴卒。二使者引見冥王。自供從幼持金剛經。王賜金牀。命坐殿側朗誦一徧。王問何不念呪。答云。世間無本。敕鬼吏於藏中取呪本付王氏。囑曰。汝至陽間。展轉流通。切勿遺墜。汝向後壽終。徑生極樂世界。不復來此處矣。王氏遂還。後至九十一歲。無疾坐化。其補闕真言曰。唵。呼嚧呼嚧。社曳穆契。莎訶。事在紹興九年(金剛證果)。
王百娘
明州人也。少孤。既嫁而寡。依其舅舍人陳安行。從之官舍。紹興二年夏。忽病瘖聾。有所欲。但書之紙上。安行教令歸誠觀音大士。百娘遂晨夕禮拜。一日假寐。忽覩大士現身。示以修行捷徑。令日向西方作禮阿彌陀佛。因授以偈曰。淨土周沙界。云何獨禮西。但能回一念。觸處是菩提。又云。可普勸人誦持。未踰月。二病頓愈。安行謂其念力純至。應答如響。為鐫其事以廣其傳(夷堅志)。
鄒氏
鄱陽焦德一之母也。平昔好善。寡言語。不談人是非。唯篤志奉佛。壯歲苦氣疾。屢發。一日在堂中。見一物從空而下。墜於坐隅。跳躑不已。取視之。乃崇甯當三大錢也。鄒氏以為祥。佩之衣帶間。自是三十餘年。未嘗有疾。年八十四。忽失錢所在。晨起命婦子具湯盥沐。合掌敬禮西方。趺坐而逝。事在湻熙十二年(夷堅志)。
李氏
饒州德興縣董性母也。湻熙十二年五月。患腹疾。日殆。至七月九日。夜半氣絕。翼日。將就木。既旦。忽欠身起坐。言曰。吾始入冥。行曠野數里。入一城。聞人聲嘈嘈。而眼界絕闇。無所覩。自分必死矣。因念言。吾受持普門品三十年。今忽入鬼錄。佛如有靈。當來援我。遂大聲唱救苦觀世音菩薩。僅百聲。俄有人挽其左臂而行。至三十餘步。漸覺光明如晝。見一婦人相好端嚴。瓔珞被體。璀璨照耀。香氣馥然。心知菩薩示現。遂跪而乞命。菩薩曰。爾數已盡。緣素有善根。故來相援。宜急歸。更半紀復相見。吾方作禮而起。則菩薩漸遠。向西方而去。遙見幡葢前導。金碧眩目。頃之。乃隱。不覺身之在此榻也。自是病愈。其後五年。為紹熙元年。八月十七日。無疾坐逝。性為文記之如此(夷堅志)。
朱氏
名如一。欽成皇后之姪。明州薛生妻也。年二十餘。即素服齋居。虔修淨業。嘗以黃絹。請善書者寫法華經繡以碧絨。針鋒綿密。點畫較然。閱十年而成。中間唱禮佛名至八萬四千。復繡阿彌陀佛觀世音像。習法華經。三月成誦。次閱華嚴般若楞嚴圓覺。俱能通利。又鐫木為圖。勸人誦阿彌陀佛。受圖者滿十萬聲。為回向西方。所化至二十萬人。尋結廬墓旁。一室奉佛。一室宴坐。一室書經。給侍惟一婢子。甘苦共之。紹熙四年春。盡斥賣匳具。為三日會。飯千比邱。合緇白萬人。共唱西方佛名。建寶幢。裝所繡經七軸。並書會者姓名。送羅睺羅道場僧堂供奉。十二月。示微疾。垂瞑。輒起趺坐。薛生曰。我家無是法也。請就寢。遂右脅而逝。年三十七。僧寶曇過羅睺羅道場。展所繡經。審其事。為之傳(樂邦文類)。
程氏
樂平徐熙載之母也。信奉佛法。年七十餘。雞鳴起。即炷香誦經。寒暑不輟。奉觀音大士尤謹。紹熙四年。熙載挈二子夜渡江。暴風起。江漲。舟且覆。熙載與同舟人齊唱觀世音菩薩。良久。值一巨桑觸舟。挽之繫舟旁乃定。到曉視之。則舟在淺沙。而巨桑已無有矣。午後至家。母迎笑曰。夜夢一婦人抱汝歸來。不妄也。熙載以前事告。輒相感歎。自是奉法益虔(夷堅志)。
王宜人陸氏
錢塘人。朝請王璵妻也。常誦法華。篤意淨土。禮懺一會。唱佛萬聲。如是三十年。偶感微疾。忽聞天鼓自鳴。即面西端坐。兩手結印而逝。其姪陸師壽著續淨土傳。表其事焉(佛祖統紀)。
項氏
名妙智。鄞縣人。夫歿後。奉法甚勤。日常持佛名。有女二人。悉令為尼。嘗預治一棺。及將逝。謂其女曰。吾欲坐脫。如此棺何。女曰。佛用金棺。無嫌也。遂諷觀經上品章。轉身西向。兩手結印。微笑而逝。事在紹定六年(佛祖統紀)。
沈氏
名妙智。慈溪人。歸章氏。幼而長齋。日課佛號。既嫁。篤志不變。憐憫有情。周其凍餒。已而得微疾。念佛益切。忽見阿彌陀佛。踴現虗空。菩薩聖眾。左右圍繞。放白毫光。至行者所。若長虹駕空。千燈普照。頃之。吉祥而逝。事在端平二年(佛祖統紀)。
鍾婆
嘉禾人。日誦阿彌陀經。兼持佛號。垂二十年。一日語其子曰。西方眾聖。徧於虗空。大白蓮華。光明普耀。吾其行矣。端坐聳身。合掌而化(佛祖統紀)。
梁氏女
汾陽人。少而盲。遇一少門。教持阿彌陀佛。越三年。兩目忽明。女持佛名不輟。一日見空中。旛葢下臨。佛及菩薩同來接引。遂化去(佛祖統紀)。
黃婆
潮山人。專持佛號。兼誦法華金剛二經。偶病下痢。自知時至。便却食。日飲水數盂。一夕。鄰庵僧善修。夢婆來別。云。將往西方。越二日。西向念佛。端坐而逝。紅霞爛然。覆其屋上。里人皆見之(佛祖統紀)。
崔婆
淄州人。東平梁氏之乳媼也。為人樸愿。早斷葷血。主母晁氏。留意禪學。婆在旁。惟日誦阿彌陀佛。未嘗有間。亦莫計其數。年七十二。下痢。持念益力。忽唱一偈曰。西方一路好修行。上無條嶺下無阬。去時不用著鞋韈。為有蓮華步步生。或問婆何時當去。曰。申時去。已而果然。茶毗時。舌獨不化。若蓮華然(徃生集)。
陶氏
常熟人。喪偶獨居。常持普門品。夢白衣大士。以蓮華授之。又夢梵僧授經一卷。啟之。乃阿彌陀經也。既覺。取經誦之。宛如夙習。一夕室中有光。朗然若晝。阿彌陀佛。現身立經函上。由是持誦益虔。經卷上舍利迸出。積至合許(佛祖統紀)。
李氏
上虞胡生之妻也。夫喪後。日誦佛名。及阿彌陀經。夜以繼晝。聲徹內外。凡十餘年。一日方端坐念佛。有僧現前。覆以緋葢。曰十五日子時。汝當往生。問師何人。曰汝所念者。李氏遂別諸親故。至期。異香鬱然。光明照室。端坐而逝。七日茶毗。齒舌目睛皆不壞。舍利無數。次日。茶毗處生一華。色白。周圓二寸餘。莫知其何名也(佛祖統紀)。
盛媼
錢塘人。日誦佛名。兼課觀無量壽佛經。無何。得病。一日起。命左右具湯浴畢。面西端坐。問左右。曰聞磬聲乎。淨土眾聖且至。已而合掌微笑曰。佛菩薩已至。金臺現前。吾其行矣。言訖而化(佛祖統紀)。
黃氏
明州人。早喪夫。還家依父。精修淨業。臨終。見佛來迎。結印徐行。屹然立化。家人篩灰於地。晨起驗之。生蓮華一朵(佛祖統紀)。
王氏女
吉安人。少慕淨業。日誦彌陀觀音金剛諸經。母病亡。將斂。流血被體。女誓曰。若我孝心真實。願母體不生臭穢。誓已。流血即止。及斂。即之。絕無穢氣。已而父娶繼室。與同修淨業。一日。女得疾。請僧說淨土觀門。俄起索衣。吉祥而臥。手攬觀音像前寶幡。奄然示寂。將斂。繼母篩灰於室。出蓮華數朵(佛祖統紀)。
樓氏
名慧靜。寺簿周元卿妻也。嘗閱傳燈錄。發明見地。已而歸心淨土。念佛不輟。晚年得疾。忽見蓮臺現前。化佛無數。異香滿室。頃刻而化。有女名妙聰。因母發心。亦篤志念佛。病中請僧行懺。恍惚見己身著新淨衣。升七寶樓閣。繞佛作禮。謂家人曰。勤修淨業。西方現前。西向右脅而逝(佛祖統紀)。
周婆
太平人。早修淨業。至老益虔。一夕。胡跪。稱佛名。泊然而化。鄰人見數僧振錫而行。婆在其後。須臾之間。冉冉騰空。向西而沒(佛祖統紀)。
朱氏
霅川人。持佛名者三十年矣。兼持金剛經。開卷時。每謂眾聖監臨。不敢踞坐。忽斷食。日飲水數盂。閱四旬。夢三比邱手執蓮華。謂媼曰。吾先為汝種此華。今日當開。故來迓汝。既覺。請僧同唱佛名。端坐而化(佛祖統紀)。
裴氏女
汾陽人。清淨自居。專志念佛。臨終。索火焚香。言佛來迎我。我當往生。已而天華飛墜。安坐而化(佛祖統紀)。
孫媼
明州人。孀居三十年。日常念佛。兼手製衣衾襪履。施諸比邱。一日微疾。夢至懺堂。身挂縵衣。隨諸比邱。經行繞佛。既覺。沐浴更淨衣。請僧行懺。親詣佛前。誦阿彌陀經。至一心不亂。左手結印。寂然坐逝。空中奏天樂聲。聞於遠近(佛祖統紀)。
秦媼
名淨堅。松江人。志慕大法。厭惡女身。與夫別處。嚴持戒律。晨夕修淨土懺儀。禮佛千拜。兼閱華嚴般若法華光明諸大乘經。日無虗晷。一日。方端坐室中。忽有光明照空。逾於皎日。面西而逝(佛祖統紀)。
蔣十八妻者
海鹽人。中歲與其夫斷除愛慾。日誦大乘經。歷四十餘年。一日。各洗潄更衣。炷香唱佛名。並書一頌而逝。蔣頌曰。這箇幻身。四大合成。今日分散。各歸其根。諸幻既滅。灰飛煙絕。如空中風。猶碧天月。既無障礙。又能皎潔。一切永斷。無有言說。四十年來。脫離嗜慾。惟闡大乘。朝誦暮讀。今朝擺手西歸。自有現成果足。其妻頌曰。看過蓮經萬四千。平生香火有因緣。西方自是吾歸路。風月同乘般若船(閒窗括異志)。
沈媼
錢塘人。持佛號十餘年。日益精進。嘗屬畫師繪八尺阿彌陀像。及有疾。安設牀前。晨夕繫念。並請僧同持佛號。忽語眾曰。有一大僧授我金座。吾當乘之。遂聳身前席。眾唱佛益力。媼曰。念佛功德。已登蓮臺。吾其往矣。遂瞑(佛祖統紀)。
孟氏
醴泉人。既嫁。得痼疾。有僧教以專持佛名。行之三年。忽謂夫曰。可急報諸親屬。吾將去矣。已而送者畢集。孟氏焚香。與眾唱佛名。頃之。見一沙門振錫空中曰。汝當往生。俄而旛葢翩翻。佛與菩薩。同時俱至。遂化去(佛祖統紀)。
陳氏
吳興人。受持齋戒。以禪誦為樂。持佛名者三十年。兼誦法華經五千部。金剛彌陀二經。各五千四十八部。一日不食。家人問何欲。曰。欲求見佛耳。遂右脅而化(佛祖統紀)。
胡媼
名淨安。會稽人。專修淨業。禮阿彌陀佛八萬四千相好。每一相好。各禮一拜。如是者四度。偶得微疾。見佛來迎。安痒坐逝。路人皆聞空中樂聲。隱隱西去(佛祖統紀)。
周氏
嘉禾人。適孫氏。與舅姑同修淨業。感室中佛像現光。香華盈案。或空中現諸佛菩薩。時聞天樂。或聞空中誦經聲(佛祖統紀)。
李氏女
江陵人。父名元宗。女年十三。夢一梵僧謂曰。汝有善根。何不持誦金剛經。世間人日誦是經一卷。陽間增壽。命終即生天。若能究竟般若。直到涅槃彼岸。即或未達經意。陰府亦不能拘錄。當受種種勝報。女信之。遂日誦金剛經三十卷。年二十四。不願有家。忽患傷寒。三日卒。冥王云。此女有般若功。即放還。臨去。王囑曰。汝父造業。已減壽二紀。緣平日好取生魚作鱠。今有魚七千餘頭。訴冤索命。歸白汝父。每夜夢落網中。晝則頭痛。此魚冤也。女還白父。元宗大驚。遂偕往天甯寺。齋百僧。斷葷酒。手書金剛經四十九卷。書畢。元宗忽夢數千青衣童子。向之拜曰。我等負冤日久今蒙寫經功德。咸乘善力。出離苦趣。生善道矣。君既釋冤。又當益壽。元宗自此持誦益虔。壽至百二十歲。無疾沐浴坐逝(金剛證果)。
王迪功妻
奉佛甚虔。日誦金剛經。迪功好獵。一日獵罷歸家。值其妻誦經。要迪功同誦第十五分。未終卷。即舍去。後五年。迪功中風。經年臥牀。一日為二使者追去。見閻摩王。王怒責曰。汝受爵祿。不知修善。却好殺害生命。減算絕祿。不足蔽罪。令獄吏驅八鑊湯。鬼吏檢簿告王曰。此人殺業雖重。生前曾與妻同念金剛經一分。合免罪放還。王敕於鑊湯內取一杓湯淋其背。使知警戒。遂放還。而疽發於背。痛不可忍。呼妻佛前代誓。不敢再傷物命。且願手書金剛經。終身受持其夜夢一僧手摩其背。三匝。天明。脫然而愈(金剛持驗記)。
蔣氏女
上海鶴沙人。生當元季。年十三。夢白衣大士摩其頂曰。汝有身毒國夙緣。當離塵八道。為授五戒。名曰道本。女覺。白其夢於母。即絕葷血。日誦梵經。越八年。告訣於母曰。某月日當逝。請薙髮。服比邱尼服。從之。至期。沐浴坐化。時至正十四年三月廿八日也。茶毗日。五色光起。舍利如凝脂。異香經日不散。送者千人。莫不歎異(五茸志異)。
鄭氏
名淨安。錢塘人。常持佛名。偶得疾。聞空中聲曰。汝西行有期。毋得自怠。已而佛現在前。身真金色。即起面西端坐。有子義修。已出家矣。召之。令諷阿彌陀經安然而化。其女夜夢母報曰。吾已得生淨土矣(佛祖統紀)。
周婆
鄞縣人。精修淨土遇歲首。常持不語戒。晝夜端坐。盡月而止。暑月則施茶湯。歷久不廢。一夕。夢大蓮葉徧覆市衢。己手執數珠。經行葉上。既而微疾。鄰人夜見寶葢幡幢自空中來。入其門內。黎明。婆合掌。唱佛而逝(往生集)。
張夫人者
不詳其里居。晚而長齋。日誦西方佛名。年七十九矣。每夜坐息燭。四壁放光。現諸纓絡。臨終。焚香案上。篆煙宛轉。結成佛像。須臾之間作真金色。眉目若畫。一手下垂。若接引狀。篆烟甫消。而夫人寂矣(淨土節要)。
三空道人
不詳其氏族。參天寗曇禪師。提趙州無字。閱三十年。一日。復見師。問生死到來時如何。師曰。生是誰耶。死是誰耶。道人低頭問訊。師問如前。道人又低頭問訊。師呵曰。切忌死在這裏。道人拈起念珠。曰數珠一百八。不數日。示微疾。說偈而化(續燈存稿)。
陳氏女
名妙珍。處州麗水人。父為神祠祝史。蚤夭。母更適他姓。妙珍依大母林氏以居。林疾病。妙珍刲股。雜淖麋以進。疾有閒或以告林。林悲泣自懟。疾復如初。妙珍則賣衣走佛寺。作諸禳禜事。皆不應。乃然香右臂上。稽顙籲天。乞以身代。至正四年四月壬申。夜夢一丈夫。冠烏紗巾。服青布袍。來告曰。爾勿憂。能剔肝以食大母。則愈矣。問欲剔將焉從。丈夫指右脅示之。且俾吞紅藥半丸。吞已遂覺。甲戌。妙珍復具湯沐浴。露禱上下神祗。時天雨。至妙珍身。獨不霑溼。遂持刀視脅下。見紅痕若縷。長可三寸許。就痕間剖之。血滂然流。再剖之。了無所見。妙珍窘。乃擲杯珓卜於神。俯身拾之。而肝忽出。下懸。亟刃之。寘几上。自誓云。倘大母得生。願(終身)持菩薩戒。不復適人矣。切肝。雜筍烹之以進。林食之而甘。其疾頓愈而妙珍創甚。幾殆。復夢神語之曰。無傷也。但練紙作灰傅之。從其言。創合如初。時妙珍年十四矣。後三年。林以壽終。妙珍造塔[療-(日/小)+土]之。復然頂申前誓。為優婆夷終其身。八年。郡錄事高明來上其事。部使者高履聞於朝。詔旌其門。仍月給粟一斛(護法錄)。
善女人傳卷上
善女人傳卷下
明仁孝徐皇后
中山王達長女也。幼貞靜。好讀書。稱女諸生。太祖聞其賢。為王子棣聘焉。洪武九年。冊為燕王妃。從王之藩。居高皇后喪三年。蔬食如禮。靖難兵起。王往大甯。李景隆攻城急。后親率將校妻。擐甲冑。挾矢石。登陴拒守。景隆卒不能破。建文四年七月。王即帝位。十一月。冊為皇后。嘗言南北累年戰鬭。兵民疲敝。宜與休息。又言當世賢才。皆高皇帝所遺。不宜以新閒舊。又言帝堯施仁自親始。帝輒嘉納焉。居常尊重大法。熏修無閒。常夢觀世音菩薩授佛說第一希有功德經。自為之序。曰。洪武三十一年。春正月朔旦。吾焚香靜坐閣中。閱古經典。心神凝定。忽有紫金光聚。彌滿四周。恍惚若睡。夢見觀世音菩薩。於空中現大悲像。足躡千葉寶蓮華。手持七寶數珠。在吾前行。吾不覺乘翠雲軿。張五色寶葢。珠旛寶幢。紛陳前迎。飄颻悠揚。莫知所底。少焉行至一門。高敞弘麗。非人間有。黃金題額。曰耆闍崛境。入門。羣山環擁。翠色凝黛。蒼崖丹壁。巉然峭削。嵌巖嶔崟。參差[山*集]嶪。一溪縈迴。盤繞山麓。沿溪曲折。數十餘里。溪流澄湛。泓渟寒碧。洞見毫髮。瓊華瑤草芝蘭芙蕖牡丹芍藥荼[菧-氐+(林/糸)]麗春。含滋發暉路漸窮。轉度一橋。墄以黃金玻瓈[王*車]璖白玉。有屋數十楹。覆於橋上。沈香為柱。栴檀為梁。綵色繪畫極其華美。上榜曰般若之橋。黃金大書。橋長數十丈。其高稱是。度橋。紆折數十里。遙見三峰靚秀。屹立相向。上摩雲霄。樹林蓊蔚。烟霞掩映。樓殿隱隱。迥出林杪。更行數里許。復見一門。其上題金字曰。耆闍崛第一道場。入門。布路皆瑠璃黃金珊瑚瑪瑙。雜諸寶貝。叢篁茂樹。枝葉繁盛。婀娜敷榮。葳蕤蔽蔭。異葩奇卉。穠豔綽約。芬芳條暢。嘉果美實殷紅青紫。的爍下垂。孔雀鸚鵡鵷鸞鴻鵠。飛舞鏘鳴。復有異鳥。音作梵聲。清韻相和。路傍有廣池。湧出五色千葉蓮華。大如車輪。香氣浡浡。其下有鳧鷖鴈鶩鴛鴦鷗鷺鵁鶄鸂鷘。游泳翱翔。漸至山半。有羣女衣雜綵繒衣。分列兩行。前秉旛幢。後列鼓吹。法樂具奏。韶韵鏗鍧。青獅白象。蹌蹌率舞。香華童子。金盤綵籃。參獻徘徊。上至山頂。觀世音導吾升七寶蓮臺。臺上宮殿巍峩。廊廡深邃。層樓疊閣。萬戶千門。金碧煇煌。華彩鮮麗。雕甍繡闥。珠栱鏤楹。寶窗[王*靈]瓏。寶網冪歷。闌干柱礎皆羅眾寶。種種寶華。妝飾絢麗。纓絡旛幢。璿璣錯落。天華輕盈。乍墜乍揚。異香馥郁。熏蒸播溢寶光凝聚。煜然炫爛。成千百色。遠覽太空。浩無端倪。俯凌倒景。羣山在下。覩茲勝妙。歎未曾有。吾自念德本菲薄。積何善因。而得至此。觀世音微笑而言。此佛說法菩提場。惟契如來道者。方得登此。后妃德稟至善。特為接引以脫塵勞。如來常說第一希有大功德經。為諸經之冠。可以消弭眾災。誦持一年。精意不懈。可得須陀洹果。二年得斯陀含果。三年。得阿那含果。四年。得阿羅漢果。五年。成菩薩道。世人福德淺薄。歷劫未聞。后妃將為天下母。福器深厚。覺性圓明。妙堪付囑。以拔濟生靈。乃以淨缾甘露水。起灌吾頂。但覺心身清涼。萬慮俱寂憶念明了。無所遺忘。遂出經一卷。令吾隨口誦之。即第一希有大功德經也。吾誦一徧。大義麤通。誦二徧。了然開悟。三徧。記憶無遺。觀世音言。後十年更相會。對吾猶若有所言。吾聳耳而聽。忽聞宮中人聲。遽焉驚悟。且喜且異。悚然歎曰。此夢何其神耶。亟取筆札書。所授經呪。不遺一字。但覺口有異香。閣中香氣絪縕。七日不散。天雨空華。三日乃止。由是日夜持誦是經不輟。三十二年秋。難果作。皇上提兵禦侮於外。城中數受危困。吾持誦是經益力。恬無怖畏。皇上承天地眷佑。神明協相。荷皇考太祖高皇帝。皇妣孝慈高皇后。盛德大福之所垂蔭。三十五年。平定禍難。奠安宗社。撫臨大統。吾正位中宮。自揆德薄能鮮。弗勝贊助。深惟昔日夢感佛說第一希有大功德經。一字一句。皆具實理奧義。微妙不可思議。葢曠劫來人未得聞。佛以慈悲濟渡。顯示密因。有待其時。今不敢自祕。用鋟梓廣施。為濟苦之津梁。覺途之捷徑。作廣大方便。利益世間。夫道不遠人。人自離道。有志於學佛者。誠能於斯究竟妙旨。則心融萬法。了悟真乘。超般若於剎那。取泥洹於彈指。脫離凡塵。即登正覺。姑述為序。翼贊流通。以示妙道於無窮焉。時永樂元年正月也。至五年七月。無疾坐逝。年四十六。遺言勸帝愛惜百姓。廣求賢才。恩禮宗室。毋驕蓄外家。帝大悲慟。為后薦大齋於靈谷天禧二寺。諡曰仁孝皇后。后嘗採女憲女誡。作內訓二十篇。又類編古人嘉言善行。作勸善書。下令頒行。天下誦之(明史第一希有功德經序)。
夏雲英
山東莒州人。幼聰慧。五歲能誦孝經。七歲讀佛經。法華楞嚴。皆能成熟。年十三。選為周世子宮人。世子即位。是為憲王。元妃呂氏薨。遂專內政。國有大事。多與裁決。憲王嘗令作詩咏鶻。雲英以箴進。勸王推廣德心。勿畜此以傷生類也。年二十二。有疾。求為尼。受菩薩戒。習金剛密乘。永樂十六年六月。作偈示眾。吉祥而逝。有法華經讚七篇。及清端閣詩卷行世(詩人傳)。
周氏女者
梓潼周曉師女也。生而長齋。好誦佛經。年十九。遂辟穀。日餐柏葉。成化五年。別父母。往江村口白馬寺。父母送之。至寺。登樓。趺坐而化。越數日。色身儼然。寺僧為龕奉之。香火不絕。其後天啟中。有裴應舉女者。亦梓潼人也。幼好趺坐。寡言笑。食惟柏葉。年十三坐化。縣人建剎奉之。屢現五色光云(隴蜀餘聞)。
王安人張氏
南京武選郎中山陰王畿之妻也。畿從王文成公學。傳致良知之教。當世號為龍溪先生。安人少通詩易。明大義。既歸龍溪。多所匡助。龍溪所善同年友陳讓。官紹興司理。時方奉詔變賣廢產以實公儲。司理擇廢寺上田百餘畝。書一帖。以遺龍溪。龍溪謀諸友。皆曰不求而得。受之何傷。安人獨諫曰。君平生所講何學。無故受人田。恐亦非子孫之利也。龍溪悚然。還其帖。中年無子。遂為夫置妾。已而連舉八九子。或謂安人。奈非己出何。安人笑曰。太姒百斯男。豈出一己耶。居常信奉佛法。虔事觀音大士。埽一室。日誦金剛經普門品。出入必禱。夢寐間屢獲神應。嘗問龍溪致良知之教。與佛說為同為異。龍溪曰。良知者心之覺。佛是覺義。即心是佛。致良知即是開佛知見。同異非所論也。又問大士度一切苦厄。有諸。曰。此事全憑念力。一念覺時。即名見佛。苦厄頓消。所謂自性自度也。又問因果及輪回之理。曰。一念善因。終成善果。一念惡因。終成惡果。止惡修善。不昧因果。是謂修行。一念萬年。無有生滅。即無輪回。安人恍然有悟。年近七十。有疾。囑付家事怡然而逝。龍溪傷之。私諡之曰純懿(龍溪集)。
陶氏
紹興王德用妻也。平生不信佛法。無善行。一日病篤。見二鬼卒語云。汝陽壽已絕。當墮惡道。須臾地獄現前。陶氏大懼。忽憶鄰寺僧誦經。有金剛般若波羅密七字。遂盡力誦持。至數千徧。地獄遂隱。俄有五色光從口中出。空中隱隱有聲曰。陶善女已生善趣矣。事在隆慶三年(金剛新異錄)。
薛氏
武塘世家女也。母夢長庚八懷。而薛氏生。後歸周。生子五人而寡。專心淨業。好施不倦。室中供觀音大士。香烟吐蘂。結成蓮華。人皆見之。萬歷十五年五月得疾。醫進乳糜。却之。遂斷食。至九月六日。延僧禮懺。曰四日足。吾事畢矣。設西方佛像。晝夜繫念。令諸子同唱佛名。婦女毋得入。至第五日晨起。索水盥手。誦甘露真言。著新淨衣。戴誌公帽。長跪佛前。唱然香讚佛偈。及三自歸依。禮三拜。誦佛名一百八聲。方午。趺跏結印而化。神氣熙然。家人聞蓮華香。滿室中。遺令具龕。毋用棺槨。毋迎眚神。毋燒紙錢。毋殺牲以祭。諸子皆從之(往生集)。
方氏
桐城諸生吳應賓妻也。年三十而寡。秉節自誓。專修淨土。一老嫗亦持戒。晨夕隨侍。萬歷十三年。方氏年五十矣。有小疾。呼老嫗相對唱佛名。晨夕無閒。既而具浴更衣。晨起然香禮佛。還坐一榻。泊然而化。子用先。官至薊遼總督。亦篤信佛法。師事紫柏老人。葢母教使然也(徃生集)。
陶氏
長水居士張守約之繼室也。居士精修淨土。一蔬一飯。泊如也。陶氏自歸張。亦課誦無閒。居士詣普陀禮大士。陶氏謂二子曰。吾平日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乃今始悟。娑婆緣盡。吾其行矣。剋期端坐而逝。次日。居士歸。成殮。俄而棺上出青蓮華其數五(徃生集)。
徐氏
嘉定陸生妻也。夫亡。篤志淨業。舊有千金貸人。焚劵不問。篋中服物。悉用布施。朝夕佛前禮誦。如是十年。一夕忽呼侍者曰。看東方光發否。吾往生時至矣。遂高聲唱佛。合掌而逝(徃生集)。
許氏婦
杭州人。為人謹厚。日課佛名。久而彌篤。一日呼家人與訣曰。吾將去矣。著淨衣端坐。取天目白華簪之。安然而逝(徃生集)。
于媼
昌平于貴之母也。專修淨業。至老彌篤。一日取所著衣。浣濯甚潔。謂其子曰。將以某日往生淨土。子未之信。及期。置几庭中坐几上化去。空中隱隱有天樂聲。鄉人皆聞之(往生集)。
王氏
名桂。德州人。諸生韓承業妻也。承業早死。桂絕水漿七日。欲以身殉。其母力阻之。乃復食。遂長齋。斷諸鹽味。寂處一室。泊如也。如是十餘年。承業將葬。桂夜起嚴裝。作書置几上。明辭世之志。從容出庭前。布席東隅。面西趺坐。戒家人勿譁。須臾。口鼻間出三昧火焚焉。異香彌旬。骨體聳植若鐵。有蓮華承趺。其席不爇。取席下土以療疾。無弗愈者。其舅韓紳殮之。與承業合葬於城東。事在萬歷十八年(居易錄)。
潘氏
名廣潭。工部主事餘杭李陽春之妻也。工部故好施。晚常誦西方佛名。既逝。踰年。見神於潘氏。登樓啟窗。作洪語曰。要修行。要修行。潘氏通古今。初好排觝釋教。晚而歸禮雲棲。斷葷血。習禪定。夜常跏趺達旦。兼修諸功德。散錢粟不訾。萬歷三十九年冬。得疾。明年正月。自知不起。遺囑家財。已而謂人曰。吾三世梵僧。今且偕大士而西矣。稱佛名不絕口。屈三指而化。及斂。支體輕軟。貌如生(虞德園集)。
朱氏
仁和諸生孫標妻也。平生奉持齋戒。專修淨土。嘗然燈禮佛。燈光爛然。化成五彩。有佛跏趺其上。及將終。端坐合掌。稱佛名不輟。及斂。貌如生(學佛考訓)。
葉氏女
德州人。其父賣菜傭也。女生而知書。明麗若神。及長。富貴家爭欲聘之。女堅拒不許。日課女紅以給父母。時注目天際。端躬若思。人莫測也。一日晨起。嚴飾。趨父母前肅拜。問其故。不答。但頻視日景。及午。忽入室闔戶。手結印。跏趺西向。若入定者。母心動就視之。則已逝矣。事在萬歷四十六年。工部程先貞作火蓮行紀之(居易錄)。
彭山聖姑者
四川敘州彭山縣人也。不詳其姓氏。生而端潔。志慕空宗。嘗欲捨俗出家。父母不許。嫁之前村人家。既成昏。每夜燈滅後。其夫輒覺牀中湧起牆壁。不得近。如是經月。聞於姑。姑因伴宿。驗之而信。遽驚起。以詰聖姑。聖姑笑曰。安有是。是君家心有窒礙故耳。如是又兩月。夫族目之為妖。訴於縣。縣遣吏按問。無異辭。命錮之山洞中。洞方廣不喻丈。甚黝黑。既送聖姑入。即運磚塞洞門。止留一竇。僅寸許。不通飲食。隔數日探之。端坐無所苦。母兄憐之。遺以棗栗。聖姑曰。吾腹中充然。不思食也。因謝去。越三月。其兄復至。啟竇則容光爛然。天華滿席。不知所從來也。其兄問曰。汝住此。豈有天人供養乎。當以何時得出。聖姑曰。遇桓而開。於是遠近傳詫。聖姑之名。自此始矣。既三年。適有山陰人徐桓。分巡西川。臨其地。聞而入山訪之。聖姑曰。令郎君有大厄。方避讎丹陽道中。已而使至。果然。時徐夫人崇信佛道。遂下令毀洞門。迎聖姑。聖姑辭曰。罪謫未滿。不可出也。徐曰。何時當滿。曰。遇甯而滿。徐不敢強。塞洞門如故。久之。徐以遷去。尋病歸山陰。居四年。又有甯瑞鯉者。分巡浙江。繇敘州經此山。聞其事。親往見之。乞一言指示。聖姑曰。無他指示。但為我寄一信與徐副使可也。甯既入浙。過山陰訪徐。道其事。徐頓憶前語。急遣人入川迎聖姑。出之洞中計其入洞時。已十有八年矣。抵浙之日。為萬歷三十九年。明年春。浙江布政使。吳用先迎聖姑至官舍。供養三月。噉蔬果如常人。唯不矢溺而已。問以禍福。輒奇中。尋送還徐氏。緇白趨附。從而過江者。千人。又一年。忽示微疾。語徐曰。吾將逝矣。當製一桶。坐我其中。外加銅箍數圍。三年箍斷。歸骨西川可也。徐與諸眷屬悲戀頗切。聖姑笑曰。死生去住。亦細故耳。經畫既定。聖姑沐浴更衣。便入桶中。有來送者。令各念摩訶般若波羅密。遂合掌安坐而逝。常熟錢希言客用先幕。審其事。又遇西川旅泊和尚。敘聖姑生平甚核。因為書而傳之(獪園)。
毛鈺龍
麻城人。雲南按察司僉事鳳韶女也。適劉莊襄公孫守蒙夫亡。事姑。居一小樓。足不踰閾六十餘年。好讀書。工詩。老而奉佛。崇戒律。李卓吾講學龍湖。欲要一見。不可。欲通書講道。亦不可。鄉人稱曰。文貞夫人(維風集明詩綜)。
黃淑德
字柔卿。檇李人。少通文史。解音律。適屠氏。夫亡。長齋奉佛。坐臥一小樓。年三十四。遘疾。合掌稱佛號而逝(維風集)。
王素娥
山陰人。適吏曹胡節。夫亡。篤志佛法。嘗有詩曰。禮佛焚香易。修行定性難。古來成道者。把鐵鑄心肝。年四十一卒(維風集明詩綜)。
施氏
長洲尤錫綬之妻也。善事舅姑。兼持齋戒。萬歷三十五年忽病隔。日益尫瘵。諸醫罔措。一日薄暮。強起倚閭。俄有道姑從東來。過其門。數目施氏。從之乞茶。施氏延入門。授以茶。問從何方來曰。南海因謂施氏曰。娘子災重。恐不久長。施氏以病告。道姑曰。此關倉隔也。法不治。以汝夙有善根。吾當治之。即於衣帶間取一黑丸子授之。令於臥時服。因問娘子年幾何矣。曰三十二。問持齋乎。曰十三歲持齋。至二十二歲而開。二十四歲復持。復七年而開。道姑曰。此是魔來嬈汝耳。病愈後。當復持之。勿再開也。遂出朱筆袖中。向施氏眉心書一小符。曰。從此籲不至矣。施氏禮謝。因問他日訪師。家在何處。道姑曰。汝過南海。問妙海道人。當自知之。即辭出門。轉盼間已不見矣。錫綬歸。施氏語之。錫綬驚曰。得非觀世音菩薩乎。其夕取丸服之明日脫然愈。進飲食如常。明年。遂請其姑劉氏偕至補陀山。入寺門。見金書妙海宮三字榜。益信菩薩慈悲救苦。真實不虗矣。其年秋。施氏飯罷。坐中堂。又見一道姑。排戶入。手持棕拂子。合掌問訊云。丐我齋糧半升。施氏合掌答之延之坐。道姑問娘子。能受戒乎。施氏曰。我固持齋人也。又問能念佛乎。曰時念阿彌陀佛。道姑因說偈曰。聲聲口裏念彌陀。不識彌陀怎奈何。這句彌陀參不透。輪回那得出娑婆。施氏問姑從何來。曰湖廣人。住枯松塔裏修行。自己功行雖圓。尚有度人心未了。問娘子年多少。答三十三矣。道姑曰。觀汝相法。不當壽。遂出袖間一冊。啟之。皆篆文靛色。謂施氏曰。汝算止二十九。因昔曾行三善事故得有今日。一者。汝於十五年前。捐資鑄金像一軀。一者。嘗施經板一片。一者。某年月日見路旁飢人。捨飯一甌。有此三善。獲延三載。又曾遇肉身菩薩。點化來。故幸免短折。施氏以妙海因緣告之。心計此道姑容飾異前。而眸子炯然無別。因合掌下拜。哀求拯度。道姑曰。能從我枯松塔裏修行乎。施氏曰。舅姑且老。不能也。道姑命取一甌淨水。用拂子梢灑其坐處。出一竹籃。中有三足鼎。如蜀山窰色。高七八寸許。鼎中復有一小爐。撥之中有奇香茀鬱。貯淨水鼎中。插花四種。杏梅芙蕖紫萸。高四寸許。花上有燕雛蛺蜨飛鳴其間。施氏異之。道姑曰。此鼎乃兜率宮中寶。非世閒物也。於是命施氏名曰本賢。受以三戒。一斷絕夫妻恩愛。二破除無明煩惱。三割棄資生業緣。仍令籲天。立誓施氏口占發願文數十言。既畢。道姑舉手掠施氏髮際。抽得青絲一簇。綰作小髻付之。曰汝夫歸。以此髮遺之。前緣已了。努力修行可也。施氏拜謝。方舉頭頃。道姑已滅。爐香花鳥都無有矣。施氏數其髮。得十五莖。葢自歸施氏。至是年為十五年也。施氏自是奉法益虔。吳門父老。皆傳道其事(獪園)。
常氏女者
常州農家女也。生而喪母。年十二。父病且殆。撫之曰。吾不及見汝成人矣。奈何。女悲父言。誓不嫁。買地半畝。葬父畢。築草舍墓旁以居。供觀音大士像。日焚香獻華。誦西方佛名。以度亡者。暇則紡績。易薪米自給。弟無行。鬻墓地與人。女出錢贖之。已而復鬻與人。女復贖之。如是者三。歲大饑。盜入其室。劫以刃。女被創委地。俄而光明照身。創痛頓平。尋光所起。葢自大士像云。女仍守墓不去。為人決休咎屢驗。人或傳其得道。尚書孫慎行家居。往謁之。麻衣斬然。如初喪時。時年八十餘矣。晚度女弟子二人為尼。女既歿。尼嗣守其廬。里人名之曰貞孝庵。事在萬歷中(息庵剩言)。
張氏
秀水錢永明之妻也。奉佛誠篤。日織布一匹。隨誦金剛經十卷。以為常。一日方織。誦至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忽停梭合掌。家人覺其異。呼之。則已瞑目坐脫矣。事在萬歷四十八年(金剛新異錄)。
祝氏
公安龔仲湻婦也。甥袁宏道兄弟。好談佛法。祝氏聞淨土法門。信之。遂專持佛名。兼誦金剛經。一日語諸子曰。佛言三日後當來迎我。及期。沐浴坐堂上。諸眷屬皆拱列。良久自言佛至。眉間放白毫光。長數丈。又言見一僧相好莊嚴。自稱須菩提。俄化為百餘僧。或從旁謂曰。經中凡一百三十八須菩提。即此是也。諸眷屬共焚香誦佛名。祝氏微笑而逝。閣中一九歲婢方臥地。忽大呼起立。言見數金甲巨人。執旛幢為夫人導。其幢柄拂面過。不覺痛失聲。察之。傷痕宛然。既殮。棺中時發異香。其姒陳氏。為人慈善。里中呼為女聖。持五十三佛名甚謹。一日取經。命家僮別書一紙。所置案不潔。僮復嗜飲。書未半。日方午。忽猛風起。一黑衣神入室攫經。至陳氏所居樓前。已而排空直上。作霹靂聲。市中人望見。若匹練然。已有人自郊外至。相去十餘里。猶望見之。宏道母龔氏。亦日誦金剛經。一日誦經將半。梁間忽懸一巨蛛。繞經數匝。蹲而伏。龔氏祝之曰。汝欲聽經耶。遂終一卷。至六如偈。蛛忽蠕動。若作禮狀。視之。已蛻去矣。因為小龕。以僧法葬之(袁中郎集金剛新異錄)。
張太宜人金氏
綿州人。普安知府張懷麓妻也。家世貴盛。而自奉甚薄。中年失偶。教諸子有法度。子正道正學。皆以科名顯。太宜人晚得淨土書。讀之。遂注心極樂。晨夕禮誦。一夕戒諸孫曰。爾輩好讀祖父書。吾其去矣。呼侍女焚香。端坐而逝。數日後。見夢於孫曰。適從西方路來。始知太宜人實生淨土云(白蘇齋集)。
黃氏僕母者
常熟罟里村人也。平居持齋念佛。無他異。萬歷四十二年秋。疾篤。將逝。曝舊藍裠於庭。其裠十二幅。忽現觀音像十二面。面各不同。竹林鸚鵡參錯其間。經一晝夜。乃滅。遂瞑。年六十五(獪園)。
楊選一妻
南昌人。客居南京。年三十生子。即與夫別居。聽夫置妾。自是長齋念佛。閱十五年。其年八月。疽發於背。痛入骨。見一惡鬼持刀逼之。有大力神驅之去。其痛頓息。旋謂夫曰。吾將行矣。有童子四人相迎。可以清茶供之。問將何往。曰往。西方。合掌唱佛名而逝(淨土晨鍾)。
鍾氏仁和張後溪繼室
也年四十喪夫。遂長齋。日誦西方佛名。歷四十餘載。居常每聞天樂鳴空。及唱佛聲。泰昌元年十二月。臥病數日。日飲湯一盞。明年元旦。為家人言。蓮華布地。幡葢懸空。爾曹亦見之乎。口中唱佛名不輟。及暮。吉祥而逝(淨土全書)。
吳氏女
太倉人。生時趺坐而下。稍長。歸心佛乘。事親孝。不願有家。人或勸之。輒指天為誓。初從昆弟析諸字義。已而誦佛經。悉通曉大意。朝夕禮拜甚虔。俄夢神授以梵書準提呪。有病瘧者。以梵字治之立愈。嘗於夢中得通宿命。自言曾為宋高僧。此來專為父母。年二十三。當成道果。崇禎四年。年二十三矣。閉關一室。專修淨土。仲冬之末。示微疾。作偈辭世。勉親堅修勿懈。日方午。索玉戒指佩之右脅而逝。將斂。紅光溢於面。母為理髮。異香從頂中出。達於戶外。經夕不散。居四年茶毗。骨瑩如玉。頂作黃金色。為起塔以奉之(續往生集)。
盧氏
名福智。徽州程季清妻也。晚遷湖州。季清奉佛甚虔。力修福業。盧氏竭資為助。長齊。日課佛名二三萬。約己惠下。未嘗詈人。崇禎五年。得危疾。請古德法師授五戒。咨淨土法要。遂一意西歸。季清為誦華嚴經。至入法界品五十三門。為一一講說。盧氏悉領解。季清復策之曰。百劫千生。在此一舉。努力直往。毋猶豫也。遂高聲唱佛。夜以繼晝。如是半月。其母及女來問視。悉謝遣之。曰毋亂人意。十一月八日。忽覩蓮華現前。化佛垂手。身心踴躍。急索香水沐浴。西向叉手。連稱佛名。古脅而逝。時方午。及暮捫其頂。熱可灼手。年三十九。蕅益法師為之傳。系以贊曰。哀哉三界。愛欲為根。根株不拔。奚望西生。蓮華國土。永離塵情。此緣能斷。彼質斯成。勇矣智福。女中之英。一日一夜。淨念功殷。華臺接引。眼識分明。子母恩愛。枯木寒冰。吉祥善逝。長辭苦輪。我今隨喜。願共羣倫。頓除愛網。證入元門(靈峰宗論)。
葉小鸞
字瓊章。吳江人。工部郎中葉紹袁之季女也。母沈氏。名宜修。伯姊名紈紈。俱工詞翰。紈紈嫁趙田袁氏。日誦佛經。年二十三。得疾。危坐唱佛名而逝。小鸞四歲能誦楚辭。十二歲能詩。稍長能鼓琴。好臨子敬洛神賦。及藏真帖。焚香宴坐。灑如也。年十七字於張生。行有日矣。俄而有疾。佛聲朗然。須臾化去。七日就木。舉體輕軟。事在崇禎五年。吳門有神降於乩。自言天台泐子。在陳隋間為智者大師弟子。已而轉女人身。墮鬼神道。遇大師接引。頓悟宿因。遂借乩示現。闡天台止觀法門。時紹袁甚念小鸞。遂迎泐師至家。以。小鸞問。師曰。此月府侍書女也。其名寒簧。問今在何處。曰。緱山仙府。問可招之至乎。師初不可。再三請而後許之。小鸞至。紹袁問以去來事。小鸞曰。菩薩有變易生死。眾生有分段生死。兒猶在分段中。去時但見金童玉女。建紫金幢。赤珊瑚節。大紅流蘇結為臺閣。赤猊駕橋。赤虬驂乘。爾時殊樂。不知苦也。問答未竟。師曰。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君諦聽之。我當細講。停乩良久。師曰。善哉。割愛第一。小鸞作詩呈師曰。弱水安能制毒龍。竿頭一轉拜師功。從今別却芙蓉主。永侍猊牀沐下風。且曰。願從大師受記。不復往仙府矣。師因為審戒。問。曾犯殺否。答。曾犯。師問如何。答。曾呼小玉除花蝨。也遣輕紈壞蜨衣。問曾犯盜否。答。曾犯。不知新綠誰家樹。怪底清簫何處聲。問曾犯淫否。答。曾犯。晚鏡偷窺眉曲曲。春裠親繡鳥雙雙。問曾犯妄言否。答。曾犯。自謂前生歡喜地。詭云今坐辯才天。問曾犯綺語否。答。曾犯。團香製就夫人字。鏤雪裝成幼婦詞。問。曾犯兩舌否。答。曾犯。對月意添愁喜句。拈花評出短長謠。問曾犯惡口否。答。曾犯。生怕簾開譏燕子。為憐花謝罵東風。問曾犯貪否。答。曾犯。經營緗帙成千軸。辛苦鶯花滿一庭。問曾犯嗔否。答。曾犯。怪他道蘊敲枯硯。薄彼崔徽撲玉。釵問曾犯癡否。答。曾犯。勉弃珠環收漢玉。戲捐粉盒葬花魂。師曰。善哉。子所犯者。獨綺語一戒耳。遂與之戒。名曰智斷。小鸞問何謂智。師曰。有道種智。一切智。一切種智又問何謂斷。師曰。斷見思惑。斷塵沙惑。斷無明惑。三智應修。三惑應斷。菩薩有智德。有斷德。智斷者。菩薩之二德也。小鸞曰。菩薩以無所得。故得。應以無所斷故斷。師驚曰。吾不敢以神仙待子也。可謂逈絕無際矣。遂字之曰絕際。其年秋沈宜人亦逝。明年四月。紹袁再邀師。師引沈氏及紈紈小鸞偕至。時師開無葉堂。度諸女人夙有慧根者。沈宜人母子俱從師修淨業。注生西方。既至。聯吟古詩一首。紹袁問小鸞在緱山。有詩作否。答曰。世法無常。念念滅盡。如石火水沫。我寗為其動搖哉。倘到處留迹。不已勞乎。將別。復告父曰。父還要眼明手快。倩種愁苗。乃八獄之本。一刀割絕。立地清涼。遂去。紹袁敘其事。名曰窈聞(午夢堂集)。
唐氏
湖州唐時從女。海甯楊雲妻也。雲早逝。家落。唐氏依從父以居。崇禎初。隨至鳳陽官舍。有老妾馬氏者。善繡佛。唐氏既長齋。因發願繡金剛經。未果。一夕忽暴卒。至天將曉。復蘇。云我要繡。馬氏在旁問故。唐氏云黃昏就枕時。覺徧體流血。僵臥於地。忽金甲大神振錫一聲。問我云。汝還能記繡經之願否。答曰。能記。又振錫一聲。問云。汝能繡經否。答云。我要繡。遂得醒。乃繡金剛經一部。閱二年始完。精巧密緻點畫釐然。唐氏體素羸。至是諸病悉除(巾馭乘續集)。
費氏
湖州雙林鎮沈春郊妻也。少寡。織紡自饍。持齋四十年。供養三世佛畫像。及檀香大士。日誦金剛經一卷。佛名千聲。寒暑不輟。崇禎十一年。大疫。壻張世茂迎費氏往居其家。止攜大士以行。費氏居一樓。日課回向。祝願此香。直達佛所。如是三載忽空中有香。繞樓數日。粉牆上湧現三世佛像。莊嚴精妙。遠邇詫傳。瞻禮日眾。或以淨巾擦之。色愈光明。又四年。一日告壻曰。吾欲返故居。入門。即灑掃焚香。參佛誦經。至第三日早。沐浴更衣。端坐念佛。午刻。大呼佛來也。我行矣。別眾而逝。年七十有三(巾馭乘續集)。
李氏
劉道隆之母也。年四十。長齋奉佛。除靜室一間。供奉觀音大士。朝夕禮拜。唱佛名千聲。雖大寒暑不輟。刻金剛經以施人。每遇誕日。誡子婦毋置酒。惟禮懺一日。
或三日。如是二十五年。將終前一歲。延僧誦經七晝夜。夢所奉大士持素珠一串示之曰。以此授汝。珠數乃汝往生淨土之期。數之。得五十三。覺而識之。至明年五月十三日。忽告家人曰。吾今日往西方矣。可為我同聲唱佛名。助我西行。子婦輩圍坐榻前齊聲唱佛名。李氏面西端坐而逝。道隆述其事。為世勸焉(金剛持驗記)。
嚴氏
工部郎譚貞默母也。家世貴盛。布衣蔬食。以金剛法華二經為常課。晚歲兼持華嚴。日必一卷。時為子婦講說大意。崇禎五年得疾。自知將終。方暑月。晨起。更衣沐浴。向佛前祝曰。某一生奉佛。果有佛緣。當令遺體不聞穢氣。即跏趺端坐而逝。逝後七日。顏色如生。異香拂然。飛蠅遠避。弔奠之眾。莫不嗟歎。貞默作傳紀之(金剛持驗記)。
黃太宜人李氏者
南京儀制主事建昌黃端伯之母也。賢明仁慈。信樂佛法。晚歲誦金剛經地藏經日虔。一夕夢趺坐山巔。佛光照身。覺謂其子曰。西方之期至矣。無何示微疾。端坐而逝。南京破。端伯不降。見殺。其妾范氏以喪歸。已而薙染。結庵麻姑山巔。老焉(建昌志懸榻編)。
劉淑者
廬陵劉忠烈鐸之女也。生之夕。香氣滿室。竟夜不散。數月。即能端坐。不苟啼笑。四五歲。能誦孝經論語。七歲。忠烈知揚州府。遘璫禍。被逮北上。母蕭恭人從淑涕泣請偕。既至京。刺血寫表。將擊登聞鼓入奏。為母所抑。乃止。已而忠烈死東市。淑引刀欲自剄。為乳媼所持。得免。喪歸既葬。遂發父遺書徧讀之。好天竺書。旁及孫吳兵法擊劍之術。長歸同縣諸生王次諧。生一子。而次諧夭。崇禎十七年張獻忠陷湖南。江西戒嚴。明年李自成陷京師。淑乃散家財募死士。得數百人。合家丁為一隊。悉以司馬法部署之。將渡江而北。為國討賊。顧念孤軍寡援。而諸節鎮率怯懦。不足恃。會有張帥者。統師自雲南至。淑往見。出千金犒其軍。激以大義。共圖恢復。而張帥心持兩端。議不合。淑怒。即筵閒拔劍。將斬張。一軍皆譁。咸被甲。為左右所排解。乃罷去。淑知事不就。遂跨馬出營門。而盡散所募卒。使歸田里。自闢一小庵。手書曰蓮舫。捨田百畝。供僧度亡。長齋。誦佛經。以終身焉(鄒漪所撰傳)。
吳氏
濟寗人。歸唐氏。客居松江。初性暴。不能容人。年四十三。歸依冰鎧禪師。遂持長齋。日誦金剛經。不下小樓者六載。至四十九。忽告人曰。吾某日去矣。經云。金剛不壞身。吾去後可留身三年。方驗經言不虗也。說偈曰。風捲雲霧散。明月碧團圓。了然無罣礙。池內現金蓮。遂薙髮。趺坐而逝。越三年。啟龕。身果不壞。頂髮長半寸。提督梁公為漆身建庵。額曰坐化。今在府學側(現果隨錄)。
聞氏女
無錫甘露里人。聞見之季女也。五歲持齋。七歲誦佛經。晨昏不輟。稍長刺繡文。易錢以供父母喜施。能急人之困。母疾。禱於佛前。割股以療母。病尋愈。字比鄰華氏。而華生夭。女請於父。將奔喪。父不許。以死自誓。而後許之。遂如華氏。時女年十六矣。自是不窺鏡。不臨庭欄。言不見齒。久之。其幼弟病亟。女曰。吾父甚愛幼子。吾弟死。父不獨生。死吾分也。遲之十年矣。遂絕食三日。禱於佛前。願代弟死。其弟果愈。遂不復食。居三日。起坐。具櫛沐。自定終制。取經卷數珠納懷中。復致語辭姑。微笑而逝。年二十六(居易堂集)。
陳嫗
常熟人。居於城南。以紡為業。篤信佛法。隨紡車聲唱阿彌陀佛。終日不絕口。如是三十年。一日忽向其子曰。而不見空中寶葢幢幡乎。因拍手大笑。取湯沐浴竟。合掌化去。事在順治十年。翁尚書叔元方微時。聞其事。親往視之。見嫗凝然危坐。室中香氣襲人。晚著淨土約說。書其事以證篤(淨土約說書後)。
呂童女者
名化顯江南鹽城人也。其叔父子權。嘗往揚州上方禪智寺。問法於碩揆和尚。有省。歸以告其母靈月道人。道人喜。亦往上方請法。女年九歲。請與祖母偕行。不許。啼泣數晝夜。不食。不得已許之。先是兩年前。女照鏡。忽自疑云。有這箇臭皮囊。便有箇影子。倘沒有這箇臭皮囊。畢竟說話的是那一箇。至是道人舉白和尚。和尚笑摩女頂曰。你是那一箇。女應云。你是那一箇。和尚云。我是上方和尚。畢竟你說話的是那一箇。女直豎一指。已而道人謂曰。脫一把火燒了你。將甚麼舉。女云。燒了正好舉。和尚復問云。畢竟將甚麼。舉女乃拊和尚胸前三掌。適天寗和尚至。舉前話。天寗謂女云。你豎一指。是甚麼道理。女叉手向前。走兩步。罷去已而和尚復問女云。畢竟你豎一指。是甚麼道理。女云。與和尚相見了也。和尚甚異之。一日。和尚拈起篦子云。是甚麼。女云。和尚道看。和尚拋下云。會麼。女云。和尚今日瞥地。和尚云。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女便喝。和尚便打。女問如何是西來意。和尚云。腦後眉毛。頷下鼻子。會麼。女云。鼇魚眨眼地翻身。和尚云。甚處得這消息來。女喝。和尚亦喝。女禮拜。一日。其祖母問曰。你恁地會說。為甚得箇女身。女自指云。莊嚴觀世音菩薩。祖母云。你道觀世音菩薩。是甚麼面嘴。女以手作捋鬚勢云。聻絡顋胡子。嘗隨祖母入佛殿。祖母指羅漢云。你是那一尊。女努目齩牙。擎兩拳。作鼓翼勢云。你道我是那一尊。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女云。道過了也。僧云。我要你道箇新鮮句子。女拈一莖草示之。僧無語。女掉臂而去。一俗人問歸依道教好。歸依釋教好。女云。釋教好。俗人云。釋教有甚麼好。女云。腦後看。居頃之隨其祖母還家。子權閱。其問答機緣內一則。有云。諸佛機。祖師機。箭鋒機。因問曰。畢竟是三箇。是一箇。女云。一箇。子權云。明明三箇。如何說一箇。女云。仔細脚下眉毛。子權云。眉毛在眼上。因甚道脚下。女云。你鼻孔撩天。也還不知。其季父子愚問。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不答。強之。女云。不是我不道。只怕你不信。子愚曰。安肯不信。因再舉前問。女云。戒酒除葷。子愚咤曰。亂談亂談。女云。我原說你不信。未幾。子權死。一日子愚思其兄。忽大哭。女在旁大笑。子愚瞋之曰。笑甚麼。女云。你哭甚麼。子愚不顧。又大哭。女云。丈夫有淚不輕彈。子愚云。只因未到傷心處。女雙手搥胸云。蒼天蒼天。其父故儒者。不甚信佛法。嘗為子弟講中庸。女問云。道在何處。何謂率性。父云。道在五倫。此五倫者。稟於生初。非從外得。了此五倫。是謂率性。一有不了。於性有虧。是為外道。女云。如父言。何故又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君之與臣。父之與子。果能一刻不離否。一刻有離。如何便說不是道。父不能答。女云。父欲求道。須恁取不可離者。畢竟是甚麼。已而和尚遣人至。問近日水牯牛作麼生。女云。怎瞞得和尚。逾年。再往問云。向來水牯牛。山僧已知之。此一年內。又作何行業。女云。聖人無兩心。未幾示微疾。索浴。浴已。薙髮。易僧衣冠。登榻危坐。笑謂其父母曰。吾往上方去也。便脫去。年十一(碩揆禪師語錄)。
龔氏
廬州儒家女。正黃旂金光前妻也。光前起身戎伍。不妄淫殺。龔氏少遭兵亂。即歸心大法。日誦佛經。光前亦從而化焉。順治十年。光前從軍福建。與龔氏偕行。過杭州。聞具德和尚說法靈隱。俱往參問。受念佛法門。十八年還京。駐錢塘江上。光前忽示疾。龔氏欲延醫。光前曰。吾昔與汝親叩靈隱。今正欲作轉身計。求和尚證明耳。何以醫為。龔氏笑曰。不意吾夫乃能若此。遂移寓崇聖庵。命匠造二棺。謂光前曰。公先往。吾徐行矣。光前即合掌而逝。龔氏遣使造靈隱。求和尚為兩人舉火。飯僧修懺者七日。遂屏食飲。晝夜。唱佛名。又七日晡時倦劇。倚棺而寐少頃。瞿然覺曰。時至矣。端坐念佛。而化(淨土全書)。
徐氏
餘姚人。烏山胡振嶽妻也。年四十餘。喪夫。以家事委諸子。每日晨起盥潄畢。入淨室禮佛。唱阿彌陀佛千聲。如是二十餘年。一日忽謂家人曰。有金童玉女。執持幡葢。下來迎我。越三日行矣。及三日之夕。集家人與訣。無他言。屬以念佛而已。端坐而逝(淨土全書)。
張寡婦
常熟人。居小東門外。安貧守節。專持佛號。不擇淨穢。未嘗少閒。以下痢終。遺一破裙。臭不可近。弃之中流。忽見蓮華交發。五色爛然。散布水面。見者驚異。乃取裙還。送一庵。作佛座前案圍。事在順治間(果報聞見錄)。
陸寡婦
常熟人。年二十。夫亡。持齋念佛。與人無競。至六十七而終。焚其衫裙。火氣既絕。忽見金光迸出。灰中儼然有佛像在焉。其數十。閭巷聚觀。皆焚香膜拜。事在康熙三年(果報聞見錄)。
楊氏
張秩斯之妻也。父次弁。虞山嚴氏出。嚴家世學佛。故楊氏自幼即歸心大法。既適張。尋禮僧德真。受三歸五戒。斷除愛慾。年二十七。病劇。發願求生西方。室中供接引佛像。高唱佛名。五日。室中聞栴檀香。至七日。瞑目。頃之。見觀音大士謂曰。蓮池種子。已有半功。其半看汝手段。問從何處著力。答云撒手便行。即合掌唱佛。趺坐而逝(續徃生集)。
江氏
餘杭嚴訒公繼室也。訒公故雲棲弟子。奉西方之教。江氏自歸嚴。奉教甚篤。雞鳴起。跪佛前唱佛千聲。次及諸經呪。凡爇香炳燭盥飲之事。胥自為之。不以役侍婢。康熈七年三月六日晨課畢。俄而體憊。復就寢移時。忽大聲曰。觀世音菩薩來矣。趣具湯洗沐畢。就枕而逝。及殮。顏色紅潤。手足柔輭。若委蛻者然。(淨土全書)。
超一子者
揚州殷氏女也。早寡。掩關學道。三年坐蛻。遺詩偈一卷。其一詩云。靜中無箇事。反覆弄虗空。地老天荒後。魂飛魄喪中。有師開道統。無法度愚蒙。忽底虗空碎。夕陽依舊紅。又有看花詩云。土來澆灌水來栽。顛倒工夫任我來。滿院春風花自語。不將顏色向人開(池北偶談)。
胡氏
杭州潘生妻也。生故長齋。既婚。胡氏亦長齋。未幾。生疾卒胡氏屏棄華飾。日惟買豆腐一錢啖之。虔奉觀音大士。晨夕梵誦。為女紅。得錢輒以施僧。禮靈峰寺僧為弟子。年四十一。預置一龕。其年六月既望。移龕至家。具香湯。浴畢。入龕趺坐。手拈香三炷。請靈峰僧為舉火。俄頃火及龕。頂出五色光。香氣四達。男女送者數百人。莫不歎異。事在康熈三十年(曠園雜志)。
徐太宜人
錢塘徐浩軒之母也。平生奉佛甚謹。誦西方佛名。繪像為圖。旁累數千圈。記所誦數。每一圖畢。即納黃布囊中。如是數歲。康熈三十四年卒。卒之日。家人焚囊於盆。忽聞盆內爆然。視之見五色光起。布成緇色。其上現樓閣欄楯。重疊周匝。中湧蓮華數十。華上各有一佛。合掌趺坐。復現諸天女。恭敬圍繞。一一皆如粉色畫本。見者莫不驚歎。明日。掇灰。視囊背所現諸形象。與囊面無異。惟佛後又有一老母。執拂隨行。浩軒為之記如此(信徵錄)。
王氏
吳江。費元亮之母也。中年喪夫。信奉佛法。喜布施。子元亮。中歲無子。王氏詣杭州天竺。禱於觀世音。遂有子。晚以家事委子婦。屏居一室。自爨為食。留田四。百畝。收其所入。以供施予。常苦不足。有來乞者。雖乏少。必有以濟之。或探其囊以去。亦弗問也。時攜杖至門首。鄉鄰老婦輒近前訴所苦。王氏時脫簪珥為助。年九十二。歲除得疾。語人曰。明朝是元日。不可令兒孫輩有哭泣聲。過是日可矣。及元日。既夕。沐浴更衣。方二鼓。諸眷屬圍繞。王氏命啟窗云。空中旛葢降臨。吾其行矣。遂取念佛珠繫頸。稱阿彌陀佛數聲而逝。事在乾隆十二年(此傳至末皆聞見所及可徵信者)。
凌氏
法名善益。吳人張廷表之妻也。母葉氏。長齋四十年。禮古潭和尚為師。日拜大方廣佛華嚴經周而復始者三。年八十一。夢羅漢現金色身。遂逝。凌氏年四十餘。亦長齋。禮古潭為師。日夜六時行大悲懺法。拜華嚴經凡再周。常以五更起。入佛堂。廷表為煑湯果餉之。晚而專誦大悲呪阿彌陀佛號。求生西方。一日見觀音大士現像。遂示疾。謂其女曰。佛光滿室。吾其行矣。遂逝。年六十九。事在乾隆三十四年。女適朱氏。奉法亦虔。課法華經。持西方佛號。其家人多從而化焉。
余媼
徐州宗氏女。昭月和尚之母也。和尚既主揚州高旻寺。迎媼至寺。闢一室居之。媼初入室。思家頗切。與和尚言。輒道家事。和尚為說苦空無常無我之法。勸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弗省。和尚遂匿弗見。媼召之亦弗往。媼無可奈何。遂勉強持佛名。苦不能繼。居三年。稍益熟。遂發深信心。受菩薩戒。晨夕禮拜甚虔。和尚往見媼。問頗思家否。媼曰。念佛好。不思家也。一日。坐庭前。面塔唱佛名。忽心開。見金色世界。光耀無際。牆璧樹林。廓然摧滅。媼大喜。踴身即之。倏無所覩。自此六根悄然。動靜起居。不生二念。久之。夢至一人家。有婦坐草。媼驚曰。何為至此。吾方求生西方。八胎出胎。大可畏也。急走出。瞿然而覺。晨起以告和尚曰。吾生緣殆盡矣。其為我集僧唱佛名。送我西行。從之。遂西向坐逝。事在乾隆二十七年。
謝貞女者
長洲諸生謝有煇之女也。字同縣顧長源。貞女年十八。而長源夭。泣涕請於父母。願歸壻家。父母從其請。遂往。八門拜繼姑。行廟見禮。既殮成服。自是長齋奉。佛日有程課。布衣操作以度朝夕。繼姑授之田二十四畝。辭曰。吾家兩世喪未葬。叔年幼。請以為公田。從之。已而會田所入。佐以私財。葬舅姑與其夫而撫叔之子為己子。乾隆十一年 詔旌其門至年七十生日。其子欲延賓為壽。不許尋得疾。臥牀月餘。忽語其子曰。治後事。後三日逝矣。及期。盥沐令侍者焚香佛前。合掌稱西方佛號而終。事在乾隆二十九年。
顧天瑞妻陸氏
蘇州城西大村人也。天瑞中年長齋。偕里中翁媼為念佛會。陸氏亦長齋。日課佛名甚虔。年六十三。得微疾。預知將終。沐浴易衣就寢。其姒俞氏別室居。夜半。忽聞陸氏遙語云。吾先去。姆早晚好來也。俞氏亟遣子視之。逝矣。俞氏故長齋。修淨業。居半載。無疾而逝。年七十二。天瑞後數年。別諸親故。沐浴唱佛名。亦無疾而逝。天瑞歿時在乾隆三十五年。其鄰金南溟親見之。為予道其事。
曹氏
常州柏萬安之母也。年六十四。病熱。萬安自蘇州馳歸。視母氣已絕。唯胸前微溫。家人治棺衾悉具。萬安悲慟。禱於白衣大士。誦白衣呪一萬二千。願減己壽一紀以益母。涕泪并下。其明日。索飲。閱數日。病起。言始死時。為兩吏所引。歷土地城隍諸司。尋詣東岳府。府君言。汝有子。為汝誠禱。仗大士力。貸汝死。命吏引出放還。萬安遂勤母修淨業。除一室。供佛像。曹氏遂長齋。日以初中後分入室。搯數珠。誦西方佛名輒千萬計。居十二年。年七十六。九月既望。晨興。謂其子曰。吾將去矣。可召諸親屬為別。明日親屬畢至。曹氏悉與款語。戒諸子女。臨去明勿哭。日飲湯四五盞。至第三日昧旦。起坐。洗沐畢。易衣就枕而逝。事在乾隆三十三年。
楊媼
杭州人。居北門外石灰壩。年五十餘。得風疾。僵臥。呻吟徹晝夜。有旅亭師者。自京師還天目。過其居其子為設齋。請入視母。媼頻顣曰。病甚。師莫有好方能愈我否。師曰。有之。恐汝不肯服耳。媼曰。誠有之。安肯不服。師曰病從身起。身從假合。汝能捨身。病自去矣。媼曰。捨身奈何。師曰。汝但將身放下。一心西向。繫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大醫王。能除一切眾生之病。但能至誠念佛者。阿彌陀佛。自來救汝。媼曰。佛果來乎。師曰。來。但患汝念不切耳。既別去。媼遂持佛名。默觀西方。日益懇至。居五月。語其子曰。阿彌陀佛至矣四日後。吾當西歸。為我請旅亭師作別。師時在天目。不至。及期。別請僧十人。共唱佛名。媼起坐。向西而化。事在乾隆三十六年。
施貞女者
吳縣人。年十餘。喪父依母兄以居。好清淨。不樂有家。木瀆有王氏者。兄弟三人俱好道。事純陽真人謹。嘗構乙雲山房。習長生術。其少者曰志曾。既長。亦不願娶。其兄強為擇婦。得貞女焉。居二年。志曾歿。時貞女年二十。未嫁也。訃聞。遂毀容變服。長齋奉佛。習女紅自活。居六年。聞其姑卒。遂肩輿入王家。哭拜。成服。頃之復還兄居。又八年。始辭兄詣王家。闢老屋三間。自爨為食。日常扃戶。家中人時聞經聲。罕覩其面。歲餘有疾。其兄省之。貞女謂曰。兄少住吾將行矣。已而疾少間。家人為好語慰之。貞女曰。吾不復過今日矣。頃之。遂逝。年三十七。事在乾隆四十一年。
陶善
字慶餘。予兄子希洛婦也。父馮翼。長洲貢生。母馮氏。奉佛甚虔。善年十餘。從學於吳江任純仁。穎敏。善彊記。通等韻之學。為詩。語多秀出。與妹仁同塾。晨夕酬倡。家有別墅在。靈巖山下。因園為墳。春秋祭畢。輒留旬日。性愛蕭寂。遇佳山水。一往有遺世志。時見於詩。妹仁。字無錫嵆氏。壻夭。復許他氏。仁聞。怫鬱久之。得羸疾以歿。善痛妹之逝。益薄世味。輟詩不復為。讀大報恩經。感如來往昔苦行因緣。遂發大願。願證無生法忍。手書是經。及金剛彌陀諸經。楷法端整。年二十三。將嫁。猶日誦西方佛名不輟。著慚愧吟數十首。多近裏之言。既嫁。日與家人說苦空無常之法。欲以童身自全。已而家人皆大譁。乃修婦道。治生產。有身矣。晨興仍課淨業。以次閱法華楞嚴華嚴諸大乘經。信解益利。其年秋。和予閉關詩十首。理事交融。深心迴向。居然現大家身而說法矣。其一云。無相光中自有真。慈風披拂四時春。而今一著通消息。回向蓮邦稽首頻。其二云。原來無實亦無虗。論道談禪事也餘。一句彌陀空自性。孰為是我孰為渠。其三云。冰泮波塘水影定。照空萬象慧光圓。須知行滿功成後。鳥語花香也自然。其四云。亭俯清流屋倚山。綠蘿陰裹掩松闕。閒來好辨歸家路。免得臨時無處攀。其五云。淨域神遊明似日。杖頭何用夜然藜。漫論十萬八千路。樓閣虗空更在西。其六云。行樹何殊七寶林。枝頭也得聽靈禽。自然說法東風裏。演出百千微妙音。其七云。夙夜惺惺徹底看。幾番生滅總無端。前村雪後梅花放。露出春光不可瞞。其八云。九十風光易寂寥然燈朗照度春宵。烹茶非為清香味。適興何妨一飲瓢。其九云。此土結得蓮社盟。八功德水蓮花生。一心不亂超凡品。定向樂邦淨處行。其十云。勘破重關觸處真。從今不入舊迷津輪回六字無終始。流水行雲總是春。冬十二月免身。得一男。已而感疾。自知不起。時誦西方佛名。歿之前。請母為別。已而曰。大和尚來。吾去矣。侍者曰。如老人何。善曰。西方好。吾他日當迓老人去也。時為乾隆四十五年正月辛丑。年二十有五。予既為文祭之。復為之傳。以附諸善女人之後云。知歸子曰。予讀華嚴寶積法華維摩諸經。其閒現身女人者。莫不具足智慧。成就莊嚴。超過一切諸聲聞道。葢眾生根器。不可思議如此。至如大教東流。閨閣英賢。後先輩出。不獨五燈所錄。照耀宗門。其一心淨業。勇脫苦輪者。皆韋提希之亞匹也。予故備錄之。有志斯道者。慎毋以女人自畫哉。
善女人傳卷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