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果時無作三果後無作。
出家三時
八月十六日至十二月十五日冬時十二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春時四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夏時。
婬戒三時
一始入時二入巳時三出時。
四分弟子事師日別三時問訊
一清旦二日中三日暮。
四句成無除三事
一事輕小二無緣起三無乞詞。
十誦比丘三事決定知毗尼相
一本起二結戒三隨戒。
智論三事因緣生檀布施
一信清淨二財物三福田心有三一憐愍恭敬(如施貧下羅漢支佛)二恭敬(如施佛菩薩)三憐愍(如施貧下及諸畜生)。
三色染
一青色二黑色三木蘭色。
有宗三色
一可見有對二不可見有對三不可見無對。
三種作法界
一大界二戒場三小界。
三種大界
一人法二同界二法食二同界三法同食別界。
三種小界
一難事受戒小界二難事自恣小界三難事說戒小界。
三種德
一斷德二智德三恩德。
三聚戒
一攝律儀聚二攝善法聚三攝眾生聚。
三聚攝法
一色聚二心聚三非色非心聚。
三種劫心(伽論)
一強奪取二軟語取三施已還取。
三種標(事鈔)
一戒場外相自然界內標二自然界外大界內相標三大界外相標。
三種戒法
一別解脫戒二定共戒三道共戒。
三種安居法
一四月十六日為前安居二十七至五月十五為中安居三五月十六日名後安居。
三種思惟(略教誡經)
一思惟五欲二思惟嗔害三思惟欺誑。
三種和合
一應來者來二應與欲者與欲三現前得訶者不訶。
三種攝護界
一攝僧二攝衣三攝食。
三種身
一法身二報身三應身。
三種盡形
一盡藥形二盡病形三盡報形。
三種機
上機四依頭陀等中機百一供身下機一切聽畜。
三種語言(智論)
一邪心中語(尸夫具三)二慢心中語(見道學人有二)三名字語(聖人唯一)。
三種依止法
一請師法(作法)二相依住法(起心)三請教授法(起心)。
三種衣已竟(戒疏)
一三衣體足竟二三衣加持竟三三衣同體足竟。
三種欲法
一與欲二受欲三說欲。
三種受心
一苦受二樂受三不苦不樂。
三種所被事
一情事受戒懺罪等二非情事結界解界等三二合事離衣造房等。
三種二形(善見)
一能自受胎復能令他受胎二但能自己受胎三但能他人受胎。
三種金(銀同)
一已成金二未成金三已成未成金。
三焦
一從頂至心上焦二從心至腰中焦三從腰至足下焦。
三種淨肉(增三)
一不見二不聞三不疑。
三種次第乞食法(多論)
一一日到一家得食則食不足則止二次第到七家得食則食不得亦止三次第從家至家食足則足不限多少。
淨人三種授食法
一火淨二別藥體三施心授與。
食有三種對治(了疏)
上食起貪墯地獄下食生嗔墯餓鬼中饍起癡墯畜生。
比丘三種受食法
一仰手受二或加記識三分體分。
諸戒三種通緣(戒疏)
一是比丘簡餘三眾雖同犯婬但吉羅故二制廣後以未制廣但違業行故三無重病以不自知無負心故。
屏有三種
一見屏二聞屏三見聞俱屏。
楞伽三種識
一真識(真如)二現識(亦名藏識)三分別事識(亦名轉識)。
二師三種行德
一年十歲已上二須具智慧三能勤教授。
式叉尼三種學法
一學大尼法二學六法三學行法。
師資三種別行法(事鈔)
一凡作事當白師量可二受法謂受誦經等法三報恩法三時問訊等。
本宗三種受日
一七日法二半月法三一月日法。
四分三種僧物(迴僧物戒)
一是已許僧物二為僧故作未許僧物三已與僧者已許僧已捨與僧。
本律三種行籌(業疏三種格量是也)
一顯露二覆藏三耳語。
善見三種偷形(受戒)
一但偷形無師自出家不依大僧臘次不受他禮不入僧法事一切利養不受二偷和合有師出家受十戒已往他方言十夏次第受禮入僧布薩羯磨受信施物三二俱偷者總上二種。
業疏三宗
一實法宗二假名宗三圓教宗。
三性
一善性二惡性三無記性。
統攝佛法(諸雜要行篇)
一勝鬘經一卷攝一切佛法根本盡二戒本一卷攝一切止持行盡三羯磨一卷攝一切作持法盡。
三障(亦曰三道)
一煩惱障二業障三報障。
三乘(或名三聖)
一聲聞乘二緣覺乘三菩薩乘。
受戒三心
上品心令得究竟大菩薩中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