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等起心。一切善惡因之而起。今空見亦爾。所以者何。由空造惡。行無礙行。即三惡界。因空行善。即三善界。又發根本。即色界又因空生。聲聞者觀此空見。陰界入等即是苦諦。因空見起八十八使是則集諦。集迷苦起。苦由集生。苦集流轉。長爪不識。若識空見苦集。苦集皆依於色。一切色法名身。身即不淨。智者所惡。名身念處。受此空見。計受為樂。若知無樂。即受念處。空塵對心能生意識。生滅無常。妄計為常。識此無常。名心念處。取空像貌而行善惡。行中計我。若知無我。即破想行。名法念處。是為空見生念處。觀勤破倒。觀即成正勤。定心中修名如意足。乃至三十七品。是為空見能生道諦。四倒滅即癡愛滅。癡愛滅則嗔恚滅。知空非道則慢滅。無復所執則疑滅。空見既具苦集。則非畢竟空。空執若破。則求我叵得。我破則身見破。身見破則我見破。我見破則邊見破。空見非道則戒取破。空非涅槃則見取破。空不當理則邪見破。十使破則八十八使破。八十八使破則子縛破。子縛破則能發初果。進成無學。果縛破則入無餘涅槃。是為空見生滅諦。即聲聞法界也。若於空中明識四諦。則知盡苦真道。真道伏斷得成賢聖。乃至單複具足無言等見。皆識真道。於諸見中能動能出。若不爾者不見四真諦。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又明空見生辟支佛界者。空見非空妄謂之空。顛倒分別。倒即無明。若知無明不起。取有畢故不造新。若無無明即成智明。故有智慧時即無煩惱。無煩惱時則無無明。無明滅則諸行滅。乃至老死滅。中論云。云何聲聞觀十二緣義。乃說常無常。當知常無常見皆是無明。知無明不起取有。即聲聞法中十二緣觀。法華云。樂獨善寂求自然慧。此慧善寂六十二見。又觀剎那空見既具四諦。此空見心為有為無。既不得無。即是有支。有從取生。取從愛生。愛因受生。受因觸生。觸由入生。入由名色。名色由識。識由往業。業由無明。無明是過去顛倒有無一切諸見。能成現在色身。今復起見成善惡諸行。為未來名色之因。更相生長無有窮已。若知無明體性本自不實。妄想因緣和合故有。既知顛倒。無明即寢。寢故乃至老死皆寢。空見無明老死寢者。則一切諸見無明老死皆寢。又侵除習氣。是名空見生辟支佛界。又空見生六度菩薩界者。既識空見諦緣。即是知病識藥。知病識藥即起誓悲他。約空起行。若執空見布施者乃是魔施。應當捨此空見而行布施。若執空見持戒。則不異雞狗等戒行。忍則畏他。故忍精進則退入三塗。得禪則多是鬼法。修慧則不出世智。若離此空見。六度即成。若有機緣即坐道場。斷結成佛。是則空見生六度法界。又觀空見即無明。無明即空。從無明所生皆不可得。二乘知即空。斷苦入滅。菩薩即空。誓願旁濟。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是則空見生通教法界。又觀此空有無量相。又知此見從無明生。無明從法性生。法性即如來藏而為客塵所覆。故修恒沙佛法以顯出之。是則空見生別教界。觀空即圓可以類解。又見惑浩浩如四十里水。思惑殘勢如一渧水。見惑盡則名入流。如不入者。即當以四教諦智分別治之。此四治者。即四念處。何者。一空見心即三界。三界火宅本由心作。唯三車自運乃得出耳。三車即三藏中三乘念處。亦是通教三人共一念處。又是別教方便三念處。真實一種念處。又圓一實念處。如此九種四念處。是諸念處皆能以治見得出火宅。昔如來初出。先示三人。各用四念處。此如法華羊鹿牛車各出火宅。次說三人同修一念處。如大品是乘從三界出。到薩婆若中住。又如大集三乘俱以無言說道斷煩惱。次說菩薩修次第念處。此如大品不共般若意。諸念處乘別而未合。後說一切小大同一念處。此如法華同乘大車直至道場。約一空見明諸治法。與經論意合。一微塵有大千經卷。即此旨也○次明不思議境者。一念空見具十法界。即是法性法性。更非遠物。即是空見之心。淨名云。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當於六十二見中求。三法不異。一切眾生即菩提。不可復得。即圓淨解脫。五陰即涅槃。不可復滅。即方便淨解脫。眾生如即佛如。為性淨解脫。三種一相。本無有異。不縱不橫。圓滿具足。空見中求。是名不思議境。性自如此。我與眾人俱不能知。既知之。則慈之悲之。令我與他俱破此見。然後善巧安心。徧破所執。於單複具足一一句中。知道滅之通。苦集之塞。又於空見不動。修三十七品。成三三昧。淨名云。菩薩於諸見不動。又對治助開明證此空。深識次位不濫上境。內外風塵不能破壞。順道法愛不生則無頂墮。心心寂滅流入薩婆若海。直至道場成無上覺。意如前例。

  第八上慢境(闕)。
  第九二乘境(闕)。
  第十菩薩境(闕)。

  右正觀十境。

  果報第八(闕。大意中撮十章略為五意。第三感大果推而廣之。見此果報之旨)。
  起教第九(闕。大意五略。第四裂大網。及攝法中攝一切教。推而廣之。見此起教之旨)。
  指歸第十(闕。大意五。略第五歸大處。推而廣之。見此指歸之旨)。

  右十大章。初八章即俗而真。果報一章即真而俗。指歸非真非俗。正觀為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