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出。至有餘涅槃住。盡智.無生智運入。無餘不明故。以十法成三乘者。其義顯也。
  三明料簡者。問曰。自有眾生值佛。隨聞一乘法即得成道。或有隨修一法門即入道。何必悉具此十法成乘也。答曰。皆以往昔已修引十法成根性也。
  問曰。法華經出三界火宅。諸子門外方索三車。今何得十法成乘從界內而出。答曰。法華的據盡無生三乘。有為無漏功德是究竟三乘。能運入無餘涅槃。乃是真乘。既無無餘涅槃之可入。又不能運至常住涅槃。則三乘之義不成。故索三車不得也。
  今通明乘義有六種不同。一者理乘。二者教乘。三者行乘。四者相似乘。五者分證真實乘。六者究竟乘。
  一理乘者。三乘行人悉有四諦.十二因緣.六度之一。三乘根性不同也。二教乘者。即是佛開三乘之教。三乘諸子以佛教門出三界苦。亦名名字乘也。三觀行乘者。即是三乘之人修五停心觀。別相總相念處。乾慧地之觀行也。故勝鬘經云。三乘之初業。不愚於法。意在此也。四相似乘者。即是四善根人所得善有漏五陰也。五分證真實乘者。即是學智。從發苦忍真明無漏。乃至非想第九無礙金剛三昧也。六究竟乘者。即是無學智阿羅漢.辟支佛.佛所得非想第九解脫道盡智.無生智。佛如實智能運入無餘涅槃也。此即三藏教析法觀.通教體法觀。十法成乘意在此也。但別教三觀十法成乘。明六種乘義。意不同分別(云云)。
  問曰。佛法無量。何故的取此十法成三乘耶。答曰。佛法雖復無量。必須取其正要。如諸小乘經論.大乘經論所明成乘義者。教門悉有此十意分明也。但隨緣散說。不聚一處。今探經論。撰十意以成乘義者。為欲令一家義學坐禪之徒。知佛法小乘經論所明.大乘經論所明入道正意。異外人各說一究竟道。亦異此土莊老之說也。
  諸先生若言莊老即是佛一無異者。又末代朝有法師禪師。或同諸外道作此解者。可將此十法比並。若莊老明空具有此十意分明名義成就者。可許是同。若無此十法。或名義似同而斫覈橫竪不通。事理滯礙。名字有闕。作義不成。豈得同也。
  今毗曇.成實雖是佛法小乘之論。明空入道。撿其論文即十意宛然。名義無闕。通申佛法。小乘人入道意轉分明。況復大乘經論者乎。外人經書既無此名義故。不可皆言同佛法也。
  第二明一心三智但是一佛乘者。即為二意。一明一心三智即大乘。二明十法成大乘。一明一心三智即大乘者。若觀因緣三諦。初心即得一心三智。開佛知見。見佛性。見佛性者即大乘也。此則無復開三乘之別。故此經觀眾生品。舍利弗問天女言。汝於三乘為何志求。天女答曰。我為化三乘。如人入瞻蔔林。唯齅瞻蔔。不齅餘。得入此室者。唯聞大乘功德之香。不樂聞聲聞.辟支佛功德香也。當知一心三智即是圓教。般若波羅蜜即是大乘。故大品會宗品云。般若波羅蜜即是摩訶衍。摩訶衍即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摩訶衍無二無別。今明一心三觀會成大乘者。大名不可思議。乘以能運為義。一心三觀境智並是不思議法。能運菩薩至今道場。名大乘也。故涅槃經云。一乘者名為佛性。佛性者亦一.非一.非一非非一。云何名為亦一。謂一切眾生悉是一乘故。云何名非一。非是數法故。云何非一非非一。數非數不決定故。
  一切眾生即一乘者。一念無明具十法界。眾生悉有正因佛性。正因佛性即是理。即本有之一乘也。數法者。即是緣因佛性。緣因佛性即是福德莊嚴。福德莊嚴有為有漏。是聲聞法分。為數法說三乘也。非一非非一。數非數不決定者。即了因佛性。了因佛性即是智慧莊嚴。智慧莊嚴能從一地至於一地。不得緣因亦不得正因。心無取著。數非數不決定也。數不決定者。緣因性不可得也。非數不決定者。正因性不可得也。若所觀不決定不可得。能了亦不決定不可得。以十二因緣不可說故。三種佛性大乘皆不可說也。
  此三佛性成三德大乘。不縱不橫。如世伊字。故涅槃經云。佛性者即是一乘。法華經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此亦三德成乘義也。故真諦三藏說理乘.得乘.隨乘之三種乘。問曰。此經但明不思議解脫。云何乃引涅槃經佛性一乘義耶。答曰。此經佛國品云。大乘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問曰。引是今經明大乘。何關涅槃佛性之大乘耶。答曰。此經明不思議解脫如來種一乘。大涅槃明妙色解脫佛性一乘。妙色解脫即不思議解脫之異名。佛性如來種亦異名耳。設教赴緣。言方雖異。一乘之理。豈有別乎。
  二明十法成大乘者。一善識不思議境。二真正發心。三止觀修習。四破諸法遍。五善知通塞。六行三十七道品。七對治諸波羅蜜。八善識次位。九安忍成就。十順道法愛不生。若修此一心三觀。具此十法。是大乘從三界出到薩婆若住也。
  一分別不思議境者。即善識思議不思議十二因緣也。若思議因緣生滅次第。具十法界開三乘也。若不思議因緣。即是一念十二因緣不生不滅具十法界。但說一佛乘也。若解不思議十二因緣之理者。即是住大乘不思議解脫之理也。故天女謂舍利弗言。吾止此室十有二年者。是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