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然無言。而為天女所呵。同增上慢。況諸凡夫如彼蟲道。如月蓋王子得柔順忍。終不濫計是無生忍也。
  九明安忍成就者。如智度論云。能忍成道事。不動亦不退。是心名薩埵。夫道高者魔盛。多珍寶處者多賊難。若不安忍。其道則壞。
  忍何等法。所謂忍內外強軟二賊。故此經云。於諸生死而無所畏。於諸榮辱心無憂喜。即其事也。云何名安忍外賊。謂外八風。行者既內懷勝德。則外招名利供養稱歎。眷屬競來。若心愛著。即是軟賊。或時橫致衰損譏謗違情。種種惱亂非意而起。若心瞋恨忽怒。即是強賊。云何名為安忍內賊。行者如是精進用心。或動種種違情魔事。或發種種惡業之相。若心疑礙不能安忍。即是強賊。行者專精修三觀時。或見種種順情魔境。或發種種善業之相。或發種種諸見利智之心修諸善法。或因見生惡欲斷善根。或發種種諸禪境界。若入根本觸受諸快樂。或發特勝通明等。如明眼之人開倉見諸糓粟。心生快樂悲喜交懷。或見內外不淨白骨流光安穩快樂。乃至慈心念佛因緣。觀解種種三昧。入定安穩快樂無量。世間之樂不可為喻。故大智論云。惔怕得一心。斯樂非天樂。或發無常苦空三昧。欲入涅槃受寂滅樂。或發菩薩諸度法喜心生愛著。如是等皆名軟賊之相。若能安忍。心不愛著。即是乾慧伏忍成就。問曰。上處處明入涅槃。今云何方便住伏忍。答曰。上約悟入不定。今正明習。應次位也。
  十明順道法愛不生者。即為二意。一明順道法愛不生。二明成大乘相。一明順道法愛不生者。行者既安忍內外強軟兩賊。其心專至。大悲不動。正念三寶。若感諸佛加威。則內善開發。得諸三昧及陀羅尼種種勝妙法門。六根漸明淨。具說如法華經及普賢觀經。是時若生法愛。即便頂墮。故大品經云。順道法愛生。是名菩薩頂墮。頂墮菩薩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亦不得入菩薩之位。是為微細障道之法。若菩薩覺知此事。雖發種種圓妙法門正觀觀察。猶如虗空不住不愛。即順忍也。故此經云。若起愛見大悲。即應捨離。
  問曰。不住云何得增諸善法成順忍耶。答曰。雖不住著一切法門。而法門轉更增長開發。譬如真金火燒。光色踰盛柔軟。成順忍也。
  二明成大乘相。即為三意。一明成乘人。二辨乘相。三明運至。一明成乘人者。若人成就如前十法。則一心三觀自然流入薩婆若海。得深禪定。見十方佛。獲無生忍。入菩薩位。住不退轉。是名菩薩摩訶薩乘於大乘。遊於四方。嬉戲快樂。自在無礙。直至道場。問曰。法華經云。三車悉在門外。諸子於內索車不得。長者各賜大車亦在門外。大品經云。是乘從三界中出。到薩婆若中住。二經云何通。答。法華的據證得真乘。故悉是界外。大品通就六即明乘義。故說從三界出到薩婆若中住。
  二辨乘相者。如法華經云。其車高廣。眾寶莊挍。周帀欄楯。四面懸鈴。又於其上張設幰蓋。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絞絡垂諸華纓。重敷綩綖安置丹枕。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又多僕從而侍衛之。大品經云。是乘從三界出。到薩婆若住。以不動不出故。次約觀帖釋三觀明不思議因緣十種法以成大乘者。如涅槃經云。云何名為一。謂一切眾生皆是大乘相。即是初不思議因緣所成眾生也。
  橫豎破諸法遍者。即是其車高廣也。事六波羅蜜者。即是眾寶莊挍也。誓願修於六波羅蜜。能得一切三昧一切陀羅尼門者。是周帀欄楯也。成就四無礙辯者。即是四面懸鈴也。真正發心無緣慈悲普覆一切者。即是又於其上張設[怡-台+憲]蓋也。成就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者。即是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也。故大涅槃明慈。若不具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是聲聞慈。能具如此一切功德。即是如來慈也。無作四弘誓願緣眾生橫豎持諸功德。即是寶繩絞絡也。神通轉變四攝攝眾生者。即是垂諸華纓也。因修於止發生觀。練薰修諸禪功德者。即是重敷綩綖也。因修於觀。觀無明獨空。得一行三昧。能顯法性真理者。即是安置丹枕也。如前所說。四念處破無明八倒者。即是有大白牛也。四正勤習二種善法遮二種惡法者。即是膚色充潔也。四如意足定心功德滿足者。即是形體姝好也。五根成就以為筋。五力成就以為力。是名有大筋力也。七覺調停為行步。中道雙照為平正。故名行步平正也。善知位次。安忍成就。不生法愛。故得心心寂滅。入法流水。即是其疾如風也。
  從假入空。從空入假。二種止觀出生三教無量方便功德智慧者。即是又多僕從而侍衛之也。
  三明能運至者。行者即是不思議因緣眾生理即是大乘也。因理即故有名字名字即。即是假名發心欲乘大乘名觀行即。正乘大乘欲出三界。乃至始出三界名相似即。仁王經云。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三界苦輪海。乘是寶乘遊於四方者。開示悟入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是為四方。皆名分證真實即也。直至道場名究竟即也。法華經就界外明二即之乘義。是故大車不在宅內。若是大品。通前四即六即並是大乘。故云是乘從三界出。到薩婆若中住。又大品經。是乘不動不出者。不思議眾生即是大乘理即之義。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