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七日召主事曰。吾與眾僧話道累歲。佛法深旨。各應自知。吾今幻質。時盡即去。汝等善保護。如吾在日。勿得雷同世人。輒生惆悵。言訖。奄然而逝。諡傳明大師。塔曰。永濟。
祥符蔭曰。悟後貴須遇人。盡却師承邊事。方能大法自在。觀夾山之於船子。世之竹葉精靈。可以泠然愧避矣。然不得道吾發藥。則自墮於雲霧而不知非。此啟廸之功不可緩也。當時夾山已開堂蓄眾。道吾當眾笑之不以為嫌。乃虗心下問。一聞船子。即散眾直造。此一段風規。豈今之高頭強項者。能望其後塵乎。至船子囑曰。莫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裏。钁頭邊。覓取一個半個接續。尤為末法抱道者。頂門金針云。
普聞斷髮造石霜。
聞僖宗第三子。僖宗幸蜀。親王宗室皆逃亡。聞斷髮逸遊。人無知者。造石霜。謁慶諸。諸與語。歎異曰。汝乘願力而來。乃生帝王家。脫身從我。火中蓮也。
壬寅二年。
通玄禪師開法末山隆濟。
玄初參德山。時已臘高。門風益峻。獨奇玄。然玄不大徹。辭謁洞山。與語。喜。撫之曰。掌有神珠。白晝示人。人且按劒。況玄夜乎。子可貴也。曰但不識珠耳。儻識。亦無晝夜。洞稱為俊士。洞入滅。玄廬塔旁三年。學者依從日盛。玄曰。太平時世。饑餐困臥。復有何事。吾本無事。汝與麼來相尋。是無事生事。無事生事。道人所忌。何不各自歇去。中和初寓塔北遊。久之南還。寓止豫章。南平鍾王執弟子禮。玄厭城居。王為買末山建精舍。號隆濟。以延之。學者雲集。
癸卯三年(五月李克用破黃巢收復長安)。
禪師百丈支下福州慶圓智大安寂。
安繼席溈山。豫章廉使崔公敦崇禮譽。咸通十四年詔號延聖大師。賜紫袈裟。安室中每問僧。有句無句。如藤依樹。子意旨如何。僧問。黃巢軍來。和尚向甚麼處迴避。安曰。五蘊山中。僧曰。忽被他捉著時如何。安曰。惱亂將軍。春秋九十一。十月二十二日。奄然坐化於怡山丈室。贈圓智大師。塔號證真。博陵司空相國。及詩人周朴。仰慕篤重。著詩文禮頌焉。
甲辰四年。
乙巳光啟元年。
丙午二年。
丁未三年。
禪師德山下鄂州巖頭全奯寂。
奯德山嗣。住巖頭。光啟之後。中原盜起。眾皆避地。奯端居自若。一日賊大至。奯知宿緣。乃順化焉。門人焚之。獲舍利四十九粒。起塔。
祥符蔭曰。巖頭初謁臨濟。後參德山。鰲山阻雪。打脫雪峯漆桶。托鉢堂前。重撾德山塗毒。四藏鋒。末後句。天下人不奈伊何。乃一棹烟波。孤行於芳草渡頭。迄今流風遺韻。凜然與曲彔牀擁千百眾者。同其高峭。噫。道豈在形迹間哉。
祖付慧顒正法。
顒生緣河北。參祖於興化。祖付以法印。
祖擯克賓維那。
祖一日謂克賓維那曰。汝不久為唱導之師。賓曰。不入這保社。祖曰。會了不入。不會了不入。曰總不與麼。祖便打曰。克賓維那。法戰不勝。罰錢五貫。設饡飯一堂。次日祖自白椎曰。克賓維那。法戰不勝。不得喫飯。即便出院。
戊申文德元年。
禪師道吾下石霜慶諸寂。
諸嗣道吾智。不出霜華二十年。學眾多有常坐不臥。屹若株杌。天下謂之枯木眾。齊己貫休泰布衲等。俱在座下。皆以吟詠為佛事。而泰更力於禪。秀才張拙甞。與泰等道話。一日謂泰曰。三師中何不選一人為長老。意少己休等以詩筆見長。泰曰。先輩何失言也堂頭和尚肉身菩薩。會下一千五百人。如我輩者。七百餘人。勝我輩者七百餘人。拙愧服。乃同上拜謁。諸問先輩何姓。曰姓張名拙。曰覓巧了不可得。拙自何來。拙遂有省。呈偈曰。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一念不生全體見。六根纔動被雲遮。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罣礙。涅槃生死是空華。諸肯之。二月日安坐而化。壽八十二。臘五十九。
祥符蔭曰。道吾雲巖。同出藥山之門。敲唱雙行。有似巖頭之於雪峯。洞山五位王子。石霜互闡明之。酥酪醍醐。皆出於乳。而味則同中有異矣。瀏陽古佛。推自洞山。住山三十年。一眾如枯木。然貫休齊己輩。不妨聯吟座下。先師意旨。首座與九峯各出一隻手。此從上宗門中爪牙也。
臨濟第二世魏州興化廣濟祖寂。
堯封潛正訛記曰。景德傳燈錄。魏府興化存獎禪師。為後唐莊宗師。莊宗一日謂師曰。朕收大梁。得一顆明珠。未有人酬價。師曰。請陛下珠看。帝以手舒開幞頭脚。師曰。君王之寶。誰敢酬價。碑文。師化於文德元年七月十二日。唐僖宗文德元年戊申。去後唐莊宗同光元年癸未。凡三十六年。則非莊宗明矣。今考其時。舒幞頭脚者。葢晉王李克用。而誤為其子莊宗存勗也。按僖宗廣明元年庚子。黃巢入長安。帝走興元。黃巢僭號。中和二年壬寅。李克用將沙陀兵趣河中。三年癸卯五月。李克用破黃巢。收復長安。詔以李克用為河東節度使。四年甲辰五月。黃巢趣汴州。李克用追擊大破之。秋七月時溥獻黃巢首。八月進李克用為隴西郡王。傳燈錄所謂收大梁得一顆無價寶珠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