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1-史传部

80-中国撰述史传部禅宗-宗统编年-清-纪荫-第71页

思。不容擬議。穿却一切鼻孔。坐斷天下舌頭。不入虎穴。不得虎子。不透重關。總非活路。打車打牛。實全潮之一滴。五宗之岷源也。
  甲子十二年。
  乙丑十三年。
  丙寅十四年。
  丁卯十五年。
  律師京師崇聖寺文綱寂。
  綱會稽孔氏子。十二齡出家。力學切究毗尼。操有彞檢。口無溢言。為四方來學所歸。定力感通。靈迹非一。奉勅京都翻譯。滿朝檀施。盡用莊嚴。累歷名藍二十餘所。刺血書經六百卷。中宗孝和皇帝事以師禮。疊承恩施。悉付常住。八月十五日寂。春秋九十有二。滑臺太守李邕撰碑記。
  義解沙門中嶽嵩陽寺大慧禪師一行寂。
  行鉅鹿張氏子。丱歲不羣。禮普寂禪師出家。寂嘗設大會。有高士盧鴻自袖撰文置之几。謂寂曰。此文將數千言。字僻文古。請求朗雋者宣之。當須面指。擿而授之。寂呼行。行至覽而微笑。鴻怪其輕脫。及眾集。行登堂抗音莊誦。一無遺誤。鴻愕視久之。歎不能已。乃遊學律冊之外。旁涉陰陽讖緯之書。尋訪算術。至天台。見一院。古松數十步。門枕流淙。淡然岑寂。行立於門屏。聞院中布算。其聲簌簌然而相謂曰。今日當有弟子自遠至求算法。計合到門。無人導達耶。又除一算子而謂侍者曰。門前水合西流。弟子當至。行承其言而入。稽首盡受其訣。門前水復東流。玄宗聞之。詔入試之。命取宮籍以示。行流覽一周。覆籍誦之如瀉水。玄宗不覺降榻曰。師真神聖也。漢洛下閎造歷云。八百歲當差一日。有聖人定之。屬大衍歷出。行正其差謬。編開元大衍歷五十二卷。及歷律志。玄宗密問社稷祚運。行無語。徐對曰。陛下有萬里之行。復封一合子若彈丸。內貯物。搖之有聲。進曰。有急則開。及幸蜀到成都。啟之。則藥中蜀當歸也。前有橋曰萬里云。又曰。社稷畢得終吉。後昭宗初封吉王。及太子德王為梁滅。故行先言之。開元十五年十月八日。隨駕幸新豐。身無諸患。忽然沐浴更衣趺坐。怡然而寂。帝趨視之。悲愴不勝。詔有司葬於銅人原。諡曰大慧禪師。御撰塔銘。行著攝調伏藏六十卷。釋氏系錄一卷。疏七卷。
  戊辰十六年。
  禪師希遷受具戒於羅浮。
  遷自六祖寂後。上下羅浮。往來三峽間。是年從羅浮受戒歸曹溪。夢與六祖同乘一龜。泳於深池。覺而曰。吾與師乘靈智。遊性海久矣。又何夢耶。
  希遷至青原。
  遷每靜坐。寂若忘生。第一座發之曰。祖非教汝默坐尋思也。今行思和尚出世吉州。汝因緣在彼。遷直詣靜居參禮。祖曰。子何方來。遷曰曹溪。祖曰。將得甚麼來。曰未到曹溪亦不失。祖曰。若恁麼。用到曹溪作甚麼。曰若不到曹溪。爭知不失。遷又曰。曹溪大師還識和尚否。祖曰。汝今識吾否。曰識又爭能識得。祖曰。眾角雖多。一麟足矣。遷又問。和尚自離曹溪。甚麼時至此間。祖曰。我却知汝蚤晚離曹溪。曰希遷不從曹溪來。祖曰。我亦知汝去處也。曰和尚幸是大人。莫造次。他日祖復問遷。汝甚麼處來。曰曹溪。祖乃舉拂子曰。曹溪還有這個麼。曰非但曹溪。西天亦無。祖曰。子莫曾到西天否。曰若到即有也。祖曰。未在更道。曰和尚也須道取一半。莫全靠學人。祖曰。不辭向汝道。恐已後無人承當。
  己巳十七年。
  禪師牛頭山第五世智威寂。
  威江甯陳氏子。受法牛頭持。為江左學者所歸。二月十八日寂延祚寺。壽七十七。
  庚午十八年。
  義學沙門京兆西崇福寺智昇撰開元釋教錄。
  自後漢明帝永平十八年丁卯。至唐開元十八年庚午。凡六百六十四載。中間傳譯緇素。總一百七十六人。所出大小二乘三藏聖教。及聖賢集傳。并及失譯人名。總二千二百七十八部。合七千四十六卷。先是道真道宣等。各有晉魏漢等錄。而重出誤入者多。昇乃重經撰次。為二十卷。最號精詳。又續內典錄。圖紀。各一卷。文筆高博。法苑重之。
  辛未十九年。
  南嶽祖付道一等法眼。
  一侍奉九秋。日益玄奧。入室弟子總有六人。祖各印可曰。汝等六人。同證吾身。各契其一。一人得吾眉。善威儀。(常浩)一人得吾眼。善顧盻。(智達)一人得吾耳。善聽理。(坦然)一人得吾鼻。善知氣。(神照)一人得吾舌。善談說。(嚴峻)一人得吾心。善古今。(道一)又曰。一切萬法。皆從心生。心無所生。法無能住。若達心地。所作無礙。非遇上根。宜慎辭哉。
  希遷持書到南嶽。
  青原祖令遷持書與南嶽。祖曰。汝達書了速回。吾有個鈯斧子與汝住山。遷至彼未呈書便問。不慕諸聖。不重己靈時。如何。師曰。子問太高生。何不向下問。遷曰。甯可永劫受沉淪。不從諸聖求解脫。祖便休(玄沙曰。大小石頭。被南岳推倒。直至如今起不得)。
  青原祖付希遷法。
  遷回青原。祖問子返何速。書信達否。遷曰。書亦不通。信亦不達。去日蒙和尚許個鈯斧子。祇今便請。祖垂一足。遷便禮拜。尋辭往南嶽。
  祥符蔭曰。明暗偏正回互尊貴之旨。不消拈出。蚤已密印全提矣。
  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