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林間九白。誦大般若。感鶴眾相隨。三十得法於摩拏羅尊者。
桓帝丙午延熹九年。
第二十三世祖鶴勒那尊者嗣宗統(四十三年)。
丁未永康元年。
佛教至東土一百年。
祖住世傳法。
靈帝(諱宏章帝玄孫在位二十二年改元者四)。
靈帝戊申建甯元年。
己酉二年。
庚戌三年。
辛亥四年。
壬子熹平元年。
癸丑二年。
甲寅三年。
乙卯四年。
丙辰五年。
丁巳六年。
戊午光和元年。
己未二年。
庚申三年。
辛酉四年。
壬戌五年。
癸亥六年。
甲子中平元年(黃巾作亂)。
乙丑二年。
丙寅三年。
丁卯四年。
戊辰五年。
獻帝(諱協靈帝子在位三十一年改元者三聰明睿智曰獻)。
獻帝己巳初平元年 牟子作理惑論(牟子未詳名字漢初平中避世求志篤信佛教著理惑論三十七篇極其明白梁律師僧祐收載弘明集)。
庚午二年。
辛未三年。
壬申四年。
癸酉興元元年。
甲戌二年。
乙亥三年。
丙子建安元年。
丁丑二年。
戊寅三年。
己卯四年。
庚辰五年。
辛巳六年。
壬午七年。
癸未八年。
甲申九年。
乙酉十年。
丙戌十一年。
丁亥十二年。
戊子十三年。
己丑十四年。
祖為中印土無畏王說法。
祖付師子比邱法眼 示寂。
祖行化至中印土。為其王無畏海說法。感日月天子禮拜其前。王目見之。乃問祖。日月國土。總有多少。祖曰。千釋迦所化世界。各有百億迷盧日月。我若廣說。即不能盡。王聞忻然。時祖演無上道。度有緣眾。有上足龍子早夭。其兄師子。博通強記。事婆羅門。將葬龍子。而眾力舉其柩。不能動。祖謂師子曰。昔汝弟欲冥福汝。而塑一佛像。汝方信婆羅門。投於地。今汝弟雖謝世。猶欲感悟汝故。示斯異。汝亟供像。柩斯舉矣。師子奉命而柩舉。未幾。婆羅門師死。師子乃歸依尊者。問曰。我欲求道。當何用心。祖曰。汝欲求道。無所用心。曰既無用心。誰作佛事。祖曰。汝若有用。即非功德。汝若無作。即是佛事。經云。我所作功德。而無我所故。師子聞是語已。即入佛慧。時祖忽指東北問曰。是何氣象。師子曰。我見氣如白虹。貫乎天地。復有黑氣五道。橫亘其中。祖曰。其兆云何。曰莫可知矣。祖曰。吾滅後五十年。北天竺國當有難起。嬰在汝身。吾將滅已。今以法眼付囑於汝。善自護持。乃說偈曰。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了了無可得。得時不說知。師子比邱聞偈欣愜。然未曉將罹何難。祖乃密示之。言訖。見十八變而歸寂。闍維畢分舍利。各欲興塔。祖復見形空中而說偈曰。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攝。吾身非有無。何分一切塔。大眾聞偈。遂不復分。就馱都場而建塔。
第二十四世祖
師子比邱尊者。中印度人。姓婆羅門。
獻帝庚寅建安十五年。
第二十四世祖師子比邱尊者嗣宗統(五十年)。
辛卯十六年。
祖住世傳法。
壬辰十七年。
癸巳十八年。
甲午十九年。
乙未二十年。
丙申二十一年。
丁酉二十二年。
戊戌二十三年。
己亥二十四年。
庚子二十五年(是年十月魏曹丕廢帝為山陽公稱魏黃初元年)。
後漢。
昭烈皇帝(諱備即帝位於蜀在位三年改元者一明德有勞曰昭有功安民曰烈)。
昭烈皇帝辛丑章武元年(魏黃初二年)。
壬寅二年(吳黃武元年孫權稱大帝於吳)。
優婆塞(此云近事男)支謙譯維摩等經。
謙。字恭明。月支國人。漢末遊洛。受業於支亮。亮字紀明。受業於支讖。時稱天下博知。不出三支。謙細長黑瘦。眼多白而睛黃。時人為之語曰。支郎眼中黃。形軀雖細是智囊。避亂歸吳。孫權聞其才慧。拜為博士。使輔導東宮。謙以大教雖行。而華梵未盡翻譯之美。既妙善方言。乃廣收眾經舊本。從黃武元年。迄建興末年。其間首尾三十餘載。共譯經一百二十九部。一百五十二卷。備得聖義。詞旨文雅。
癸卯三年(帝禪建興元年)。
後皇帝(諱禪昭烈帝子在位四十一年改元者四)。
後皇帝甲辰建興二年。
乙巳三年。
丙午四年。
丁未五年(魏明帝叡泰和元年)。
戊申六年。
己酉七年。
庚戌八年(吳黃龍元年)。
辛亥九年。
壬子十年(吳嘉禾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