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1-史传部

80-中国撰述史传部禅宗-宗统编年-清-纪荫-第126页

諸佛菩薩羅漢無異。飽喫了並不留心參學。百般想念。五味馨香。餵飼八萬四千戶蟲。開眼隨境攝。合眼隨夢轉。不知主祿判官掠剩大王隨從汝抄劄消鑿祿料簿。教汝受苦有日在。於是徒眾不堪寂寥。譖之於縣令曰。長老不能安眾。惟上來下去。點檢寒碎。縣令召皓至縣責之曰。大善知識不在方丈內端坐。兩廊下山門來去得許多。皓曰。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見前。不得成佛道。長官以坐是佛耶。坐殺佛去也。長官茫然。益敬禮之。
  黃龍心退居西園。
  心謝事居西園。以晦名其堂。且曰。吾所辭者世務耳。今欲專行佛法事也。榜其門以示禪學。謝景溫守潭州。虗大溈以致。心三辭不往。景溫請其故。心曰。馬祖百丈已前。無住持事。道人相尋於空閑寂寞之濱而已。其後雖有住持。王臣尊禮為天人師。今則不然。挂名官府。如有戶籍之民。直遣伍伯追呼之耳。此豈可復為也。景溫乃不敢以院事屈。願一見心。心至長沙。景溫受法訓。聞所未聞。
  詔革東林律居為禪晦堂心舉泐潭常總禪法。
  總往來黃龍之門凡二十年。出世住泐潭。是年詔革東林律居為禪席。學士王韶出守南昌。欲延祖心主之。心舉總自代。總知宵遁。韶檄諸郡所在訪求之。新涂窮谷中。遂應命。天下衲子。望風而集。其徒相語曰。遠公有讖記。吾滅七百年。後有肉身大士革吾道場。今符其語矣。
  禪師省聰住聖壽。
  聰嗣圓照本住聖壽。蘇子由轍謫高安。謁聰有省。繼參洪州順。順示以搐鼻因緣。轍言下大悟。呈偈曰。中年聞道覺前非。邂逅相逢老順師。搐鼻徑參真面目。掉頭不受別鉗鎚。枯藤破衲公何事。白酒青鹽我是誰。慚愧東軒殘月上。一杯甘露滑如飴。
  禪師黃龍下仰山行偉寂。
  偉律身甚嚴。住仰山。夏夜坐深林。袒以飼蚊蚋。會腸毒作。十日不愈。以刀絕之尺許。血流不止。門人泣曰。師獨奈何不少忍。曰為其障我行道。蒲伏牀上。無所利於物。得死不愈於生乎。十一月日說偈而化。闍維得五色舍利。骨石栓索勾連。塔於寺東。
  辛酉四年。
  青祖自海會移住投子山。
  祖自白雲海會移住投子。學徒益進。潛通密證者甚眾。果符異苗翻茂之讖。初開山大同。有記曰。吾塔若紅。是吾再來。邦人偶修其塔作瑪瑙色。未幾而祖領院事。
  禪師慕喆自嶽麓遷大溈。
  喆臨川聞氏子。翠巖真遊方時。喆能識之。真好暴所長以葢人。號真點胸。喆與之周旋二十年無失禮。真謂人曰。三十年後。喆其大作佛事。真歿塔於西山。心喪三年。乃去遊湘中。一鉢雲行鳥飛。去留為叢林重輕。謝景溫守潭州。迎住嶽麓。俄遷大溈。眾二千指。無所約束。人人自律。惟粥罷受門弟子問道。謂之入室。諸方纔月一再。而喆講之無虗日。放參罷。喆自役作。使令者在側如路人。晨香夕燈。十有四年。夜禮拜。持茅視殿廡燈火。倦則以帔蒙首。假寐三聖堂。
  禪師黃龍下隆慶慶閑寂。
  三月七日入寂。茶毗烟氣所至。東西南北四十里。凡草木沙礫之間。皆得舍利如金色。計其所獲。幾數斛。蘇轍欲為作記。而疑其事。方臥痁。夢有訶者曰。閑師事何疑哉。疑即病矣。轍夢中作銘有云。稽首三界尊。閑師不止此。憫世狹劣故。聊示其小者。
  禪師北禪下法昌倚遇寂。
  遇事北禪賢最久。嗣其法住法昌。孤冷之風。諸方共仰。英勝二上座。及黃龍南。大甯寬。寶覺心。俱往訪之。法韻鏗鏘。琅琅扣擊。龍圖徐禧為布衣交。將化前一日作偈別禧曰。今年七十七。出行須擇日。昨日問龜哥。報道今朝吉。禧大驚呼惟清俱往。遇方坐寢堂。以院務付監寺曰。吾住此山三十年。以護惜常住。故每自蒞之。今行矣。汝輩著精彩。言畢舉杖子曰。且道這箇分付阿誰。禧與清皆屏息。遂擲於地。投牀枕臂而化。
  祥符蔭曰。遇與興化銑同嗣北禪賢。為雲門五世。遇以峻峭之風。老屋單丁。持其道於千巖萬壑。而銑有才量。牧千眾如數一二。大作佛事於荊湖之間。波及蠻貊。皆慕道向化。章惇開梅山。邀銑往。蠻父老聞銑至。皆合爪聽約束。荊蠻以定。銑之力也。一孤冷。一圓融。共樹北禪之幟。而二本亦以是時盛化南北。韶陽之道。於以大振。自後式微凌替。則漸不可問矣。吁。道之汙隆。詎不以人夫。
  壬戌五年。
  禪師道楷北還沂水。
  楷辭投子還沂。居馬鞍山。出世住沂之仙洞。
  瑞光本自淨還吳穹窿。
  本住瑞光。法席日盛。武林守陳襄以承天興教二剎。令本擇居。蘇人擁道遮留。又以淨慈堅請。移文諭道俗曰。借師三年為此邦植福。一住九載。是年待制曾孝序載歸。以慰蘇人之思。住穹窿福臻。
  禪師普孜自太平遷東京華嚴。
  孜建陽謝氏子。幼舉進士有聲。棄去出世。後謁浮山遠得法。舒人請居甘露徙太平。道譽大播。都人士請居東京華嚴寺。
  禪師懷志隱居衡嶽。
  志初業講席。參洞山文頓悟。文曰。子禪雖逸格。惜緣不勝耳。志識其意。拜辭而行。菴於衡嶽。二十餘年。士大夫造其居。不甚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