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遊山去。請以他僧備員。偉然之。俄有告者曰。泰實在。首座匿之以欺眾耳。偉色莊。使搜得之。泰自陳怯弱。懼失所受事。首座實不知也。偉令擊鐘集眾曰。首座已分座授道。又老師所賞識。昧心罔眾。他人猶不可。乃甘自破壞乎。遂與泰俱出院。諸方服其公。
禪師黃龍下隆興泐潭洪英寂。
英閱華嚴十明論。發明心地。趨積翠印旨。又見翠巖真。一時學者趨向。住泐潭。六月知事紛爭。止之不可。初九日謂眾曰。領眾不肅。正坐無德。吾有愧黃龍。呼維那鳴鐘集眾。敘行脚始末曰。吾滅後火化。以骨石藏普通塔。明生死不離清眾也。
庚戌三年。
禪師元祐闢潭州道林為師席 發明(禪林興廢不書。此書以祐能得宗師體裁也)。
祐嗣黃龍南。智辯自將。氣出流輩。南寂。去遊湘衡。衲子追隨。聲重荊楚。謝師直守潭州。欲禪道林之律居。盡禮致祐為第一世。祐欣然肯來。道林蜂房蟻穴。疊見層出。像設之多。冠於湘西。祐夷廓之為虗堂。為禪室。以會四海之學者。役夫不敢壞像設。祐自鋤棄諸江曰。昔本不成。今安得壞。吾法尚無。凡情存聖解乎。六年而殿閣崇成。
辛亥四年。
禪師雲門下第五世廬山圓通祖印居訥寂。
訥住圓通二十年。移住四祖開元兩剎。所至叢林。號稱第一。既老。休居於寶積巖。訥臨眾簡嚴。不妄言笑。甞習定。初叉手自如。中夜漸升至膺。侍者每視。以候雞鳴。其精進如此。三月無疾而化。
壬子五年。
禪師克文開法聖壽。
文陝府鄭氏子。裂縫掖出家。棄講南遊。謁雲居舜不契。聞雲峯悅之風。兼程而往。至則悅已寂。嗟曰。既無其人。吾何適而不可。山水雖佳。未暇遊也。坐夏大溈。遂造黃龍。初到不契。乃曰。此老只是個修行僧。不會我語。遂去。見香城順。得見南用處。復回黃龍。為首座。嗣其法。高安太守錢弋請出世聖壽。文方飯於州民家。使至遁去。繫同席數十人。有見於新豐山寺者。因叩首泣下曰。師不往。吾黨受苦矣。文曰。以我故累君輩如此。因受之。遂闡法焉。
禪師道光主法平江靈巖。
光道行卓絕。遠近尊禮。住持日。荊公王安石送以詩云。百花深處寺。猶指舊吳宮。事往人何在。香消徑已空。今朝送師去。茲地闡宗風。別意兼鄉思。依依雲樹東。
禪師雲門下第五世佛日明教契嵩寂。
嵩居佛日。退老永安蘭若。寂後闍維。眼舌童真頂骨不壞。舍利紅白。晶潔。大如菽。
臨濟第九世白雲祖示寂。
祖住白雲。應化龍門興化。六坐道場。所至眾如雲集。壽四十八。
宗統編年卷之二十
宗統編年卷之二十一
臨濟第十世祖
諱法演嗣白雲。
神宗癸丑熙甯六年。
臨濟第十世五祖祖嗣宗統(三十一年)。
祖住舒州四面山雙泉禪院。
卍菴顏曰。演祖初住四面山。孑然獨處。凡二年。始有一道士來問道。乃請作知事。又三年。僧寶良來。與道士朝夕參叩。皆得法。於是祖之道。寖為人知。而四方學者。始稍有至者。雖其後門人之盛稱天下。然終身不過數十眾。
青祖住白雲海會寺。
祖從廬山還龍舒。道俗請住白雲山海會寺。實繼端祖之席。上堂。僧問。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祖曰。威音前一箭。射透兩重山。曰如何是相傳底事。祖曰。全因淮地月。得照郢陽春。曰恁麼則入水見長人也。祖曰。祇知荊玉異。那辨楚王心。僧禮拜。祖以拂子擊之。
甲寅七年。
乙卯八年。
禪師法泉住衢州南禪居士趙抃從之參悟。
泉雲居舜嗣。趙抃字悅道。號知非子。至知中為侍御。居甞以一琴一鶴自隨。晝之所為。夜必焚香告天。與天鉢元為方外交。會泉居衢之南禪。抃日參扣。泉未甞容措一詞。後牧青州。政事之餘多宴坐。忽大雷震。即契悟。作偈曰。默坐公堂虗隱几。心源不動湛如水。一聲霹靂頂門開。喚起從前自家底。舉頭蒼蒼喜復喜。剎剎塵塵無不是。中下之人不得聞。妙用神通而已矣。杲聞笑曰。趙悅道撞彩耳。抃甞答富弼書。略曰。抃伏思西方聖人。教外別傳之法。不為中下根機之所設也。上智則頓悟而入。一得永得。愚者則迷而不復。千差萬別。惟佛與祖。以心傳心。其利生接物而不得已者。遂有棒喝拳指。揚眉瞬目。拈椎竪拂。語言文字。種種方便。去聖逾遠。諸方學徒。忘本逐末。棄源隋波。滔滔皆是。斯所謂可憐憫者矣。抃不佞。去年秋初在青州。因有所感。既已稍知本性。無欠無餘。古人謂安樂法門。信不誣也。比蒙太傅侍中俾求禪錄。抃素出恩紀。聞之喜快。不覺手舞而足蹈之也。伏惟執事。富貴如是之極。道德如是之盛。福壽康甯如是之備。退休閑逸如是之高。其所未甚留意者。如來一大事因緣而已。今茲又復於真性有所悟入。抃敢為賀於門下也(杜衍與張方平皆致政居睢陽。衍每笑平佞佛。對賓客必嘲之。平但笑而已。有朱承事者。以醫學遊二老之門。謂平曰。杜公天下偉人。惜未知此事。公何不勸發之。平曰。君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