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真太上太霄琅書

  經名:洞真太上太霄琅書。撰人不詳,約出於南北朝。原本十卷,現存九卷。卷一為經文,卷二缺,卷三至十為注訣、科儀及修持法術。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正一部。

  洞真太上太霄琅書卷之一

  紫微夫人譔瓊文帝章

  雲務子者,蓋元皇玉虛之胤,太帝之中子也。抱瓊胎於玉房,結雲精於金門,含日月於紫胞,變洪露以凝神,鍊胎息以推運,任歷劫以轉輪,化生於元氏,告陽道以成真。於是上皇元年三月一日,天暉啟晨,誕於九玄之上,寶耀无量之天,覩太陽於雲崖,曜金容於瓊軒,順皇基於帝圖,法玉秀於自然,濯以九靈之暉,灌以甘香玉泉,飲以靈妃皇芝,哺以九鍊飛霜,神龍翼其側,瓊鳳廕其顛,紫煙生子上,流光鬱于鄰,二象抗其綱,三晨協其真,神州歌其妙,七轉變其神,靈風迅其軀,迴香盪其塵,簫簫太虛之上,靡靡同波之濱。年冠二九,思微念玄,適性理運,任時推遷,不慕皇道,逍遙中原,遊娛太霄,徘徊紫天,流盻歷劫,得趣忘旋,運非我制,挺標上仙。遂名書帝簡,位登太真,三元下教,贈爵皇篇,於時受命,朝禮玉天,上登九玄之臺,大有之宮,紫鳳玉京,七寶硃房,於明霞之館,清齋玉軒,靈端告感,項負圓光,夜照神燭,自明瓊堂。於是虛皇道君,於空洞之上,玄虛之中,以《太霄琅書瓊文帝章》,降授於君。是時天光冥逮,三晨迴精,五宿改度,七元運靈,九色晃曜,煥絡玉清,飛煙蓊鬱,流漫八冥,玉陛登階,萬帝臨庭,飛仙羽蓋,輔翼太真,仙童玉女,各主千人,執巾散香,流芳掃塵。於是命駕,檄召五靈,飛霄迴輪,乘空絡煙,神鳳挺轡,靈妃導仙,明皇啟路,三道合明,流電揚精,逸駕九玄,遊盻瓊闕,宴景三元,盤徊玉霄,適肆紫晨。於是披琅書於无崖,誦帝章於碧雲,理宿根於玉訣,檄威靈於瓊文,唱妙曲於空洞,精靜念於玉軒,理二儀於玄圖,掌帝錄於萬仙,總地司於五嶽,領上真於三關,上統无崖,下攝洞源,自天以下,莫不咸隸於太真。神非可測,化不可名,近難可論,遠不可尋,清難可滓,混難可澄,微乎妙哉,斯至德之帝靈,巍巍乎高尊也。

  太霄琅書,乃九天王飛霄之曲,瓊文帝章,乃九天之上〔文〕#1。並以元始之初,生於自然空洞之中,虛皇玉帝受之於九玄。於是天王仍記名焉,鑄金為簡,刻玉結篇,金縷玉字,以明寶文。秘於九天之上,大有之宮,西華玉女、金晨玉童各三千人,侍衛典香。如是九帝上聖,一月日悉三登玉階,朝宴神真,運周萬劫,傳於太真王。其道高妙,眾經之宗,神挺奇秀,精冠九天,玉惠虛朗,洞趣入玄,自非上真之士,不得叅聞,皆授已成真人,不傳於中仙也。太霄琅書,乃九天王飛霄之曲,瓊文帝章,乃高靈玄暎之道,九天之精,洞監於萬炁,總統於眾經。凡修《大洞三十九章》,徊風混合帝一之道,《雌一玉檢五老寶經》,解釋宿根,拔度七玄,而无此文,則九天王不納其音,九炁錯綜,神真不歡,天魔侵景,萬試來干,思不徹微,天不啟關。凡修眾經,以瓊文為先,誦詠寂室,靜慶霞庭,通暢九霄,整結上玄,令玉宮駭聽,萬真臨軒,羣魔伏袂,萬試敢前,隨意所修,乃得道真,萬遍道備,騰身太清。要訣不煩,正在此經,精心苦行,剋上仙也。

  雲務子不修他道,受虛皇道君《太霄琅書瓊文帝章》,於九霄之上,歌詠妙篇,遊娛適肆,感暢神真,致三元下教一位登太真王。以傳太華真人、三天長生君、太和真人、東華老子、南極總司禁君、西臺中侯、北帝中真、九靈王子、太靈真妃、赤精玉童、玄谷先生、南嶽赤松、中山王喬、紫陽真人、西城王君、中皇先生、趙伯玄、山仲宗等。一十八人,並修此道,面發金容,項負圓光,乘空登霄,遊宴紫庭,變化萬方,適意翱翔,嘯命立到,徵召萬靈,攝制羣魔,决斷死生,駕霄乘煙,出入帝庭,皆由瓊文,以致上真。王君今封一通於西城山中,宿有金名帝簡,緑字紫清,合真之人,當得此文。得者寶祕,勿妄輕傳,洩露靈篇,九祖被考,充責鬼官,長閉地獄,萬劫不原。

  九天元始號

  上第一天名鬱單无量天,天上又別置三天之號。九天丈人治於无量天,去第二天二十四萬里。其天上人壽九百萬歲,如世間五百歲。天有四玉帝君,常以月一日、三日、九日,遣玉晨使者履行天下一有修學上道,佩太霄琅書,檢慎法戒,名書帝籙,得同无量天人之壽。有犯科違律,為四司所糺,考屬左右三官。至此日當清齋,平旦入室,誦无量天太霄琅書瓊文一遍,則玉晨使者奏子於天王,記名於青宮, 九年得乘太霄瓊輪,上昇无量之天。

  第二天名上上禪善无量壽天,天上又別置三天之號,悉隸於无量壽天。九天真王治於无量壽天,去第三天四千六百萬里。其天人壽三千六百萬歲,如世間人壽一千歲。天中有四天帝王,常以月七日、十日、十一日,遣領真侍仙履行天下。有精修上道,佩太霄琅書,齋戒誦經,不犯於科,名書帝簡,紫字上清者,得同无量壽天人之壽。有犯科違禁,四司所糾,考屬左右三官。至此日當清齋,平旦入室,誦无量壽天太霄琅書瓊文一遍,則侍仙奏子於天王,記名於青宮,九年得乘太霄飛輪,上昇无量壽天。

  第三天名梵監天,一名須延天,天上又別置三天之號,隸於梵監天。元始天王治於梵監天,去第四天六百七十二萬里。其天人壽一億五千二百萬歲,〔如〕#2世間二千歲。天中有四帝真王,常以月二日、四日、十三日,遣主仙玉郎履行天下。有精修上道,佩太霄琅書,齋戒誦經,不犯於科,名書帝籙者,得同梵監天人之壽。有犯科違禁,四司所糾,考屬左右三官。至此日清齋,平旦入室,誦梵監天太霄琅書瓊文一遍,則主仙玉郎奏子於天王,記名於青宮,九年得乘太霄飛輪,上昇梵監天。

  第四天名兜術天,一名寂然天,天上又別置三天之號,皆隸於兜術天。元始天王所治兜術天,去第五天千二百四十萬里。其天人壽六億八百萬歲,如世間四千歲。天中有四天元王,常以月五日、十二日、十六日,遣定仙玉真下履行天下。有精修上道,佩太霄琅書,齋戒誦經,不犯天禁,名書帝圖者,得同兜術天人之壽。有違科犯禁,四司所糾,考屬左右三官。至此日當清齋,平旦入室,誦兜術天太霄琅書瓊文一遍,則玉真奏子於元王,記名於東華,九年得乘太霄瓊輪,上昇兜術天。

  第五天名不驕樂天,一名波羅尼密天,天上又別置三天之號,皆隸於不驕樂天。高上元皇所治不驕樂天,去第六天三千六百八十萬里。其天人壽二十三億四千萬歲,如世間八千歲。天中有四天統真王,常以月十四日、十七日、十九日,遣中真使者履行天下。有精修上道,佩太霄琅書,齋戒誦經,不犯科禁,名書帝圖者,得同不驕樂天人之壽。有犯科違禁,四司所糾,考屬左右三官。至此日當清齋入室,誦不驕樂天太霄琅書瓊文一遍,則中真使者奏子於四天王,記名於東華宮,九年得乘太霄瓊輪,上昇不驕樂天。

  第六天名化應聲天,一名他化自在天,天上又別置三天之號,皆隸於化應聲天。虛皇玉帝所治應聲天,去第七天五千三百八十四萬里。天人壽九十二萬億一千六百萬歲,如世間六千歲。天中有天寶帝王,常以月十八日、二十日、二十三日,遣萬石使者履行天下。有精勤好尚,佩太霄琅書,齋戒誦經,不犯科禁,名書帝圖者,得同化應聲天人之壽。有犯科違禁,四司所糾,考屬左右三官。至其日當清齋入室,誦化應聲天太霄琅書瓊文一遍,則萬石使者奏子於天寶帝王,記名於東華宮,九年得乘太霄瓊輪,上昇化應聲天。

  第七天名梵寶天,一名波羅尼邪拔致天,天〔上〕#3 又別置三天之號,皆隸於梵寶天。萬始先生所治梵寶天,去第八天五百二十萬里。其天人壽一#4劫,如世間五千年。天中有四天高上帝王,常以月二十一日、二十四日、二十七日,遣監真使者履行天下。有精心苦行,勤修上道,齋戒誦經,不犯天科,名書帝簡者,得同梵寶天人之壽。有犯科違禁,四司所糾,考屬左右三官。至其日當清齋入室,誦梵寶天太霄琅書瓊文一遍,則監真使者奏子於高上帝王,記名於東華宮,九年得乘太霄瓊輪,上昇梵寶天。

  第八天名梵摩迦夷天,一名梵眾天,天上又別置三天之號,皆隸於梵眾天。紫虛帝君所治梵摩迦夷天,去第九天六百八十萬里。其天人壽二劫,如世間千五百歲。天中有四大明真王,常以月二十六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遣羽仙使者履行天下。有精心苦行,修齋誦經,不犯科禁,名叅青宮,得同梵摩迦夷天人之壽。有行惡犯科騙違戒,為四司所糾,考屬左右三官。至其日當清齋入室,誦梵摩迦夷天太霄琅書瓊文一遍,則羽仙使者奏子於大明真王,列名於東華宮,九年得乘太霄瓊輪,上昇梵摩迦夷天。

  第九天名波梨答惒天,一名大梵天,去下五百億二十萬里。其天別置三天之號,皆隸於大梵天也。太真王治於波梨答惒天。其天人壽四劫,如世間二千五百年。天中有五帝王,常以月一日、十五日、三十日,遣領仙使者履行天下。有修齋戒,整束法服,誦經精思,不犯天科,名書帝籙者,得同波梨答惒天人之壽。有行惡犯科,為四司所糾,考屬左右三官。至其日當清齋入室,誦波梨答惒天太霄琅書瓊文一遍,則領仙使者奏子於五帝,記名於東華宮,九年得乘太霄瓊輪,上昇波梨答惒天。

  此九天是始炁之精,眾真帝皇所治。其天別置三天。三天者,皆是九天之別號,合三十六天也。宮室官司,悉有次第。其外有諸梵天,名皆以九天支幹,悉係屬於九天王也。九天又各有一天王,非帝王之號,皆處九天之上。修行上道,求仙度世,宜知天王諱字。知者九天列名,玄以紫炁覆廕其身,神兵衛己,令得九天秘書,壽同九天之數。得者寶密,妄宣三人,死入九幽地獄考掠,萬劫不原,慎之。

  第一鬱單無量天王,姓混諱,衣九色无縫自然斑文之裘,頭戴耀精日圓,恰天无映玄臺紫戶之內,左右侍真玉女九萬人。

  第二上上禪善无量壽天王,姓楔諱,衣九色自成雲文之裘,頭戴暉精月光,治天玉國珠林七寶瓊臺,左右侍真玉女七萬人。

  第三須延天王、姓滓諱,衣, 九色三法雲文之裘,頭戴天元寶明,治天玉京靈都宮,左右侍真玉女九萬人。

  第四寂然天王,姓浮諱,衣七色龍文通光之裘,頭戴陰精夜光,治天珠宮瓊臺之上,左右侍真玉女六萬人。

  第五不驕樂天王,姓凝諱覆,衣九色飛霜雲文斑裘,頭戴青華歲星玄精,治天無映丹房九層玉臺,左右侍真玉女七萬人。

  第六化應聲天王,姓輝諱,衣九色流光耀雲錦裘,頭戴白光太白玉精,治天瓊林上宮朱映之房,左右侍真玉女六萬人。

  第七梵寶天王,姓精諱霧雲,衣九色流雲飛晨之裘,頭戴流丹絳寶熒星玄精,治天南上七映之宮,左右侍真玉女八萬人。

  第八梵摩迦夷天王,姓玄諱霐,衣九色无縫飛雲之裘,頭戴玄晨辰星流精,治天九玄鳳城紫瓊玉臺,左右侍真玉女五萬人。

  第九波梨答惒天王,姓王諱靈,衣九色无縫玄雲寶裘,頭戴无極流黃鎮星飛精,治天陵層玉京大有妙宮九曲之房,左右侍真玉女九萬人。

  九天九王,萬炁之本宗,眾帝之先祖,乃九炁之精源。以天地未凝,三景未明,結自然而生於空洞之內,溟涬之中,歷九萬劫而分炁各治,置立九天,日月星辰於是而明,萬炁流演,結成道真。元始上皇、高上玉虛,並生始天之中,三十九帝、二十四真,遂有宮闕次序之官。上皇寶經,皆結自然之章以行。長生之道,不死之方,符章玉訣,皆起於九天之王,傳於世代之真。至三五改運,九靈應期,後聖九玄道君,推校本元,以歷九萬億九千累劫,上皇典格,多不相參。道君以中皇元年九月一日,於玉天瓊房金闕上宮,命東華青宮尋俯仰之格,錄校古文,改定撰集靈篇,集為寶經三百卷,以付上相青童君,使傳後學玉名合真之人。凡學求仙,不知道之所出,寶訣所生,投闇而學,无有祖宗,真不為降,道亦不行。諸欲求仙,當尋九天之根,得其本元,道无不備,仙无不成也。但九天王祕諱,藏於九天之上大有之宮,不傳於下世。有玄名帝圖,金字上清,推運遇會,得知九天王名,天王即遣玉童十二人、玉女九人,侍衛兆身。依科清齋九十日,或九日,齎上金九兩,紫紋九十尺,以誓九天之信,師然後而盟傳。不〔得〕#5輕泄至靈,考延七祖,長充鬼役,負石運山,身沒三官,萬不得仙。

  鬱單无量天王太霄琅書瓊文第一

  太霄空洞炁,結炁成雲營。我王挺神匠,有化若無形。無形中有真,有真無中生。眇莽玄虛上,蕭蕭元始精。法景朗妙覺,玄運來相征。列宿羅玉字,飛霞超緑瓊。煙落三晨曜,流光鬱紫清。携拎玉景臺,解憩戲鳳城。迴霄登九嶺,以啟不窮齡。誰能同此遊,可來尋余名。余名甚易知,安在東華庭。自可朝玄都,精微思帝靈。棄去雲外念,專一守黃寧。披誦太霄章,三關自當明。玄降徘徊輦,虛遣飛霞軿。九天雖之遐,妙想安爾形。

  上上禪善无量毒天王太霄琅書瓊文第二

  靈運啟空洞,金真秀瓊胎。法景太寂庭,玄化自相推。歷劫淪九冥,與真契幽期。三晨告元始,運通自來綏。匡轡明霞上,流精耀玉枝。顧盻無中有,混合似嬰兒。父寧與母精,逍遙戲鳳臺。落景遊雲房,獨妙誰能知。合慶離羅門,解褉紫霄崖。若欲相尋索,精研琅書辭。迴轉瓊文章,天王自當之。洞存帝一尊,以為求仙基。絕念棄外想,常使心神夷。積感致真降,鬱然煥羽儀。拔度七祖根,咸同登雲階。玉章暎高靈,瓊文難尋思。二妙以相和,各稱本不齊。子欲戲九玄,但誦太霄詩。萬劫在俄頃,勿憂天應遲。

  梵監天王太霄琅書瓊文第三

  澄清无毫穢,結炁成紫暉。丹霄暎監天,羅布廼南迴。三晨明列宿,七轉朗太微。靈風迅奇香,玉籟聲何悲。神鳳翔瓊林,羣仙振羽衣。天玉乘運征,握節總萬機。虛輪擲空洞,遼朗九天扉。携提霄中賓,解衿入瓊幃。敷爛扶晨炁,耀羅煥玉階。陵梵暎朱日,千景翼靈輝。飄飄元化內,玉輦正徘徊。公子命虎符,總攝萬神歸。拔滅七祖根,窮魂皆仙飛。琅書慶雲庭,瓊文洞虛微。精研道日鮮,億劫靈不衰。萬化隨運遷,乃知妙音希。

  寂然天王太霄琅書瓊文第四

  宴景太寂鄉,迴風迅瓊輪。丹霄翼綠輿,神公輔帝尊。翳翳九玄化,離離開趣門。徘徊金羅上,嘯歌慶靈雲。三唱朗玄覺,五迴道乃分。金房煥嵯峨,流精何紛紛。左顧見无英,右盻觀白元。履昌度黃籙,太一挺命根。為我記仙籍,授我度命文。清唱運天真,靜思理百關。帝一鎮靈宮,法服飛青裙。相與契何許,合會九天端。有日若无期,皇華正四圓。至感棄餘念,道從玄中傳。靈感各有運→ 至學故多全。

  不驕樂天王太霄琅書瓊文第五

  空中生紫煙,鬱勃翳華宮。流明順運迴,丹霄暎綠房。翼輔虛中景,耀靈煥十方。萬帝由真運,莫若九天王。體結自然秀,含炁挺虛宮。理化正四維,號為眾帝宗。落景乘八煙,總統輪空洞。朝遊西臺館,夕憩扶朵宮。攝扳玄國錄,拔度青華童。桃康定命籍,明初保劫功。流盻无崖際,萬化隨運通。飛步誦太霄,幽尋无始蹤。積思感至寂,以致登玄總。宿基流餘慶,七祖返南宮。五苦非所履,結友在太空。靈嶽非常宅,飛雲是我龍。結携九嶺真,偶景以成雙。何為坐囂穢,婆娑待命窮。

  化應聲天王太霄琅書瓊文第六

  高靈秀空洞,凝炁結朱煙。握節迴九霄,飄飄天帝真。瓊臺耀巖阿,紫風鬱玉麟。靈歌逸幽宮,蕭條雲上人。携契七暎房,金羅煥中田。天王正有九,飛仙有億千。洞陽鬱靈標,為兆度命年。丹華朗朱日,流芳觀兆身。仰歠月中漿,九源降液津。永保不終劫,內外洞虛鮮。積思感太空,動得无極淵。形與混合同,遊宴莫能旋。

  梵寶天王太霄琅書瓊文第七

  三晨朗幽夜,流霞耀金日。丹房煥嵯峨,靈香繞瓊室。公子合慶堂,履唱携帝一。三元混合宮,微言甚幽密。兆欲度命年,靜思勿雜匹。寂若雖雲无,真從空中逸。慶加靡不周,七玄自蒙拔。積福有重基,宿根咸消滅。瓊文有妙章,斯篇慎忘失。存念至靈諱,道降同玄一。

  梵摩迦夷天王太霄琅書瓊文第八

  九玄洞元炁,紫素凌玉霄。靈秀煥金門,神融茂瓊條。豁落紫虛館,慶雲隨化消。淵響叩靈機,法皷振太幽。宴景玄晨關,流迴薄靈飈。匡轡九天外,運駕以逍遙。徘徊紫霞峰,容冶玉皇朝。萬劫不俄頃,儵欻二象交。虛庭无稽逮,去來順運寥。大化不改度,三晨洞、靈標。琅書慶神室,瓊文理清謠。合秀自玄挺,反容非華翹。

  波梨答惒天王太霄琅書瓊文第九

  玄炁結九霄,紫虛朗太陽。飛瓊凌華芒,流精凝玉霜。天真乘運迴,薄雲茂玄梁。冥會自相感,丹霄暎輕行。幽期高晨府,携契朝玉京。靈化沖漠裹,寥寥冥運彰。流芬翳朱日,迴風迅奇香。煥爛金門上,瓊臺吐玉英。蘭芝盈玄谷,仰咽六位昌。神逸感寂宮,幽思徹洞鄉。執契太霄館,歸真瓊文章。

  《太霄琅書瓊文帝章》,皆以九玄微辭,九天王於空洞之中,元始之先,玄歌理命,遊慶霄庭,音句虛微,玄中而生,神真寶訣,故著靈篇。得行此道,位同九天,微思至諱,存神念真,靈瑞告感,自然登晨。

  凡修此道,當以本命八節之曰,沐浴清齋,正中入室,東向叩齒九通,仰存九天之上,九色飛雲流光下暎,蓊藹室堂,微呼九天王諱,存念真神,便誦太霄琅書瓊文之章九篇一遍,以慶霄庭,神歡寂室,靈感九玄。如法九年,剋乘飛景,宴轡紫晨也。

  若以九天遊宴下降,察行萬仙玄會之日,如上清齋,各以其時誦詠一遍,則九天記名,右別太真,九年无虧。剋得上仙。

  帝章皆九天元精所生,九天帝王隱書寶名,符章玉訣悉表其中。有佩此文,九天同真,萬靈稽首,羣仙衛迎,威制天魔,出入无方,乘雲駕虛,遊宴太空。此文微妙,萬帝之宗,有明此訣,即為仙王。有泄輕傳,死役九泉,殃逮七祖,同填河源,萬劫之掠,宜慎奉行。

  ======================================================================

  ======================================================================

  ======================================================================

  右瓊文帝章二百四十音,皆九天之元精,萬真之名。當刻書棗心之木,受之於絕巖清泉之札,施於飛羅之巾,北向上誓九天,奉受九天之章。弟子執上金九兩,紫紋九十尺,向南而伏,師讀瓊文而授弟子也。若未得刻書印文,亦可以雌黃書青碧上,盟而授之,然後可徐徐更刻文,登山盟於九天也。

  若刻書瓊文於棗心之上,不得懸印章向於四方,以玉函盛之於別室,正向於上,朝夕燒香禮拜九天之王也。兆欲召東嶽仙官,問吉凶之兆,通靈致真之法,當以甲乙之日,以帝章向東讀之一過,則仙官立到,與真共言。召南嶽,當以丙丁之日,如上法,則南嶽仙官立到,與真通言。召西嶽,當以庚辛之日,如上法,則西嶽仙官立到,與真共言。召北嶽,當以壬癸之日,如上法,則北嶽仙官立到,與真通言。召中嶽,當以戊己之日,如上法,則中嶽仙官立到,與真通言。凡召五嶽之法,皆向正方,叩齒三十六通,便讀帝章也。精心齋戒,神无不降。若體履囂穢,未洞玄冥,便閉眼精思,无不見神。自當究幽察冥,知吉凶之兆,九年與真同形,出空入无,遊宴玉晨。兆修行道備,有真人下降,雲輿紫蓋來迎兆身。兆當以帝章之印,印兩蹠及兩手心,立成羽翮,運兆同昇也。若於五嶽隱靜之處,修行誦詠,有異物假託真形,降兆之房,當以帝章之印向之,則真偽立見。若是真人仙官,兆當稽首奉迎,隨意陳請,剋得要言。若以魔精,即復本形也。兆當叩齒三十六通,讀帝章一遍,魔即滅景絕形於兆前。如此之法,惟令心口相應,慎勿示人。示人泄真,其道不行。兆暮臥獨處,當以帝章置於心上,即有太霄真仙來衛,兆形景應夢想,與真共言,不出九年,得面對真人。凡受帝章之印,不得妄泄見人,見三人道去,施用不行。凡修此道,慎勿輕#6履淹穢,觸忤真神,犯之九天之考,掠兆之身。若有玄圖帝簡,綠字紫書,金骨玉髓,名書青宮,九天自當遣四極真人,下授兆身瓊文帝章也。若有宿緣,遭遇明師,皆玄挺運會,應得此文,剋成上仙。皆當實金繒之信,詣師清齋,奉受修行。无信盟,天不啟靈,真不降,萬不成仙。師傳謂以輕泄,考及七祖,長充鬼官,明慎玄科,慎勿妄宜。

  凡傳《太霄琅書瓊文帝章》,當於高上空寂之間,施飛羅之巾於北面,香餅棗菓之物置之,盛以別盤,以經置於飛羅之上。師北向叩齒三十六通,奉上請九靈元真玄始上官,金仙玉女,太一靈神,監真直司,五帝眾真,今有某嶽先生王甲,紫絡結胞,宿命挺仙,齎金繒之情,求受靈文,九天真諱瓊文帝章,天科告慎,誓寶靈真,願迂神光,玄暎下臣,有泄之日,歸身河源,七祖謝罪,不敢又仙。畢,以經章手執付弟子也。訖,以餅菓埋於玄嶽之中,不得他用。此九天王之祕奧,太真之妙訣,修學之士而无此文,徒勞於空山,无感於寂庭。勤尚篤志,思念九玄,天王感悅,遣玉童玉女侍衛兆身,九年之內尅乘飛瓊,上昇九天。

  洞真太上太霄琅書卷之一竟

  #1『文』字原缺,據《高上太霄琅書瓊文帝章經》補。

  #2『如』字原缺,據上下文補。

  #3『上』字據上下文例補。

  #4『一』字原誤作『七』,據《瓊文帝章經》改。

  #5『得』字據《瓊文帝章經》補。

  #6『輕』字原誤作『經』,據《瓊文帝章經》改正。

  洞真太上太霄琅書卷二 缺

  洞真太上太霄琅書卷之三

  三乘要用

  《高上太真玉帝四極明科》,上宮二十四條;

  七條諸官有過退削進號之目,十七條黃赤三洞五嶽篇錄格制威儀。

  下宮二十四條。

  二十二條起左乙訖飛霄六十六卷目訣,二條有經受經法,遇得聖文法訣也。

  次太玄都左宮女青四極三十一卷獨立寶經明科,律文二十四條;

  三十九章訖靈飛六甲五十六巷目訣。

  右宮二十四條;

  三條三科目訣,六條洞玄三皇五嶽威神策高仙符金液經方品格目訣,十五條法服誦經齊戒威儀也。

  中宮二十四條。

  七條於世供養奉師投禮訣,九條出入存念禁解忌穢臥息便曲救月蝕訣,八條受經對齋治寫傳授信物三分不得遊遨。

  次太上九真明科三品律,上品九條;

  起傳大洞真經訖六甲八條,一條傳方丈諸符訣。

  中品九條;

  誡罪篇目。

  下品九條。

  贖罪條目。

  三科難尋,按此要用也。

  凡三乘所用,大同小異,心業所果,大異小同。自非通玄,並未能辯,即急所行,三科為要。要用之法,精自揣量,己所不堪,慎勿強冒,他所未任,亦莫苦勸,勸苦有相咎之灾,冒強致黜退之考。精心鍊身,以善改惡,自試試人,歷依妙訣,居止冠衣,供養啟告,叅受施行,傳授取與,唯令恰恰,不負幽明人鬼,无負心身所能,不怠於己,不累於人,不違師友,不辱道真,不畏讒嫉,不愧親疏,不疑遠近,不惑尊卑,不慙信誓,不謝古賢,賢聖必齋,魔邪降伏,三乘之人,小有優劣耳。

  四極明科旨訣第二

  四極科序云:夫有金名,得受四極,依科條奉,四界司迎,當絕陰陽,勿與俗交,生死之穢,觸忤真靈,啖食五葷,炁衝胃府,損精喪神,裸身三光,輕慢玉晨,自收其咎,禍滅兆身。不得妄與常學談說經文,評論玄古,意通至真,宣傳非所,泄露道源,妄示世人,殃及七祖。

  八節、本命,清齋燒香,悔過帝君,拔罪九陰,解散七玄。立春、春分,燃九燈中庭;立夏、夏至,燃三燈;立秋、秋分,然七燈;立冬、冬至,然五燈,本命十二燈。夜半出燈下向王,本命向太歲,叩齒二十四通,微呪曰:

  高上太真,萬聖帝皇,五帝玉司,總仙監真,今日吉良,八節本命,開陳陽罪陰考,絕滅九陰,至於今始,拔擢七玄,免脫火鄉,永離刀山,三塗五苦,不累我身,得同天地,長保帝晨,五願八會,靡不如言。畢,解巾叩頭百二

  十,額向地而已,勿令痛。竟,復巾,仰天心念:我身今日上享天恩賜,反形骸受生飛仙。畢,叩咽二十四炁止。如此三年,宿愆並除,身與真同,不履五苦,脫過火鄉,克得真人遊宴兆房。

  上宮科云:凡受上清,不得增損天文,破壞道經,貼拭字體,虧忽靈文。三犯廢功斷事十年,更清齋首謝,然後得還修行;五犯左官所執,七祖、己身並充刀山。受經寫一通,凡下供養,別室安狀,牀高五尺五寸,以法天地之數,廣長四尺九寸,以應四時之名。故經有四時之號。朝夕燒香,禮拜經前,以祈神明。不得使雜俗之徒,染穢履殗,入室觸禁。受經清齋,別室燒香,不交人事,淨染紙筆。東向起經,起經之時,不得口詠章文。皆當比字三校,不依古典,脫失言句,皆滅筭十紀。失行考屬右官,見世風刀,求死莫度。不得宣泄太一帝君之名,以語非學之人。北向後同。

  下宮科云:凡有上經,皆骨相合仙,當棄家放妻,遊於五嶽,長齋山林,精思苦念,正中而飡,素水簞瓢,不勞苦寒,晨夕无怠,乃感帝皇玉司右別,三元詣房,三年策駕,上昇太清。若有輕慢,穢忽靈文,宣傳泄露,使世見聞,違盟負誓,殃及七玄、己身,刀山食火啖炭,役負蒙山之石,以填積夜之河。受上清寶經,或因緣遇會,未能棄家入山,故在世間,心崇意敬,志向玄靈,盛起一通,別室供養,朝夕燒香,出入禮拜,如奉君父,有事啟乞,无不從心,天遣玉童玉女,侍衛此經,察子之心。歸情宗奉,神自感真,隨願所欲,禳灾卻患,萬魔伏滅,千精喪形,富貴吉昌,官位興隆,求道得道,求官得官,子孫熾盛,金寶如林,七年如法,當有真人降子之房,與神交接,授子要言,不學自成,不勞而仙。故上士學道,處於三運者也。若遇而不受,亦其運也,受而不信,將其命也,信而不寶,真其罪也。三者既備,考延七玄,己身被苦,左右二官罰以風刀,三塗五苦,九厄八難,萬劫得生不人之道。

  獨立明科旨訣第三

  右宮科曰:高上太真玉皇帝君、玉清真人、萬仙眾聖、得道靈人,皆佩太真明科。凡學之士受九真明科,太上大道君受四極明科,即是四明高聖玉訣。

  脩上清道經,入室之日,鹿皮帔巾,亦葛巾,紫表青裹,帔廣四尺九寸,長五尺五寸,表二十四條,裹十五條,領帶同紫,亦可玄冠,女子太洞,皆元君夫人,紫紗褐,用二丈四尺,兩半三十六條,身二十三條;青紗裙,四十五尺,八幅,幅四尺九寸,合三十二條,餘作裙襻。男女並存玉童玉女,各十二人,典掌法服。其入室時,於戶外叩齒三通,閉眼,存室內紫雲之氣欎來冠身,玉童侍左,玉女侍右,金光寶芝,洞明內外,呪曰:

  天朗炁清,三光洞明,金房曲室,五芝寶生,玄雲紫蓋,來映我形,玉童玉女,為我致靈,九帝齊景,三元同軿,得乘飛蓋,昇入紫庭。畢,引炁三十九咽,後入室禮拜行事。誦黃庭別有訣。

  入室誦經,五帝束帶,四司陪位,不得臨經住音,與外人交言,越略一句,更卻百言,至五句卻五百言,始就誦失一句,便誦一篇。當目注經文,心念神真,不得他念,以亂天音。千言以下,不得進飲,千言以上,至五千言,得一進飲,至萬言二進,萬言以上三進,不得妄進飲食。萬言疲極,得住消息,後讀竟篇,不得經宿。男女同學,亦得同室,異牀向北,男東女西,不得坐起臥息混同一席。先施金真制魔之符,然後誦經三十九章。坐方丈,掃灑內外,每令精浄,燒香明燈,斷絕外因,供養之具,几案巾裹,不得借人。

  中宮科云:有玉名青宮,受三十一卷,未能遣累絕志幽山,拘逼世務,或山資未備,亦得於世供養,朝夕禮拜,如奉君父。有夫妻之對,亦得修七經之道,上真帝景、夫人元君之胤,皆得下降。有道之人,結對景之緣,以炁相適,亦歷運所以。供養師宗,如奉神明,入室燒香,先存師所在,心拜師前,然後行事。不得綺言妄語,欺詐同學,

  誘取經書,毀謗師君,造作无端,露泄寶訣,以與不盟。

  凡有金名,得受寶經,依科盟傳,審有其人。傳付之後,弟子負違,罪及師身。男女同學,共奉師宗,入室齋戒,當隨所學深淺次弟,同德以先後次之,復同以長幼次之,上德高才為大法師。不得互爭,不相推敬。同奉盟師,心意和美,炁響相叅,體行同一,舉止齊并,每令彼此同得道真,俱受師道,白日昇天。不得更相攻伐,闘亂同根,口舌諠譁,讒訕无端,師盟既同,形色不歡,始能稱已,諍競取仙,遂成咎敵,如之冤家,為四司所糺,不得又仙。

  凡受上清,八節之日,送金鐶一雙,青繒九尺,以奉於師。師得此信,連條弟子某州郡縣鄉里姓名年月,於九尺青繒上正中,於玄嶽絕嶽之側,北向奏名青宮,叩齒二十四通,微呪曰:

  天迴炁射,八道運精,三五應期,九祚代傾,本真玄寂,輔臣帝靈,玉札已御,今奏青名,謹辭九府,五嶽司靈,記我所列,上聞玉清,三年之後,來迎某形,賜乘八景,昇上帝庭。

  畢,埋青繒於絕巖之下,如此三年,克有真降。受科不奏此名,則青宮无錄,四司所糺,同竊盜之罪。若師先化,或相去遙遠,不得輸送鐶物,自得施行,但鐶送於師,一節不送,不得又仙。

  凡修上道,夷心寂意,靜默守真,出入存念,唯道為身,清齋執科,計日成仙。不得忿怒憤激,結炁煩冤,罵詈呪詛,引喚鬼神,上觸天科,收延考官。當念十天蝖飛蠢動,已生未生,咸得道真,成就不先,願天普隆,功滿德就,計日成仙。不得心懷伐逆,手害有生,嫉人勝己,願人危顛,觸行无善,唯惡為先,此禁尤重,考結右官。當念五藏六府肅清,內夷外丹,上下齊精,寶華結絡,神秀鮮明,不得飲酒大醉,溢盈翻倒,藏府五神飛驚,願念不固,所造不成,內虛熱攻,計日腐零。如此之學,徒勞心情。常當沐浴,盥洗為急,屐履衣服,不使污穢,真靈遠離,凶邪所乘。不得妄入穢殗,哭泣悲淚,吊問死喪,出入三光,冥眸臥息,不得露結脫衣裸形,毀慢身神,恥辱真文,真靈遠逝,空尸獨在。不得妄與陰家共妺坐起,外炁不同之人共著衣服,及同被臥息,屐履之屬,更相交關。不得北向本命之上,二處便曲,觸忤玉晨,穢慢本真。行皇華之道,月蝕朔會之日,皆天炁攻伐,二象交兵,按紫書之訣,衛而救之。

  不行此法,不得修日月之法。

  凡受上經,皆先對齋,啟盟而傳。若未得啟盟,當告齋起經,起經竟,便盟而度之。不盟而付,師與得者同被左右二官所考,禁限甚重。末世求道者寡,三天促運,須賢輔正。若有骨分,得受此經,依太上三天正一之法。受經未周七年,青簿玉名玄格未定,不得便為師。太上常別遣三官司隸,四部校尉,周行天下,有犯得經而泄之人,即下女青,收其七祖,付火鄉鑊湯, 一掠焦魂,乃履刀山萬劫,還克負石之責,己身及輕受之人,并充風刀見世之考,求死不得,掠竟乃充刀山火鄉,二十四獄,三塗五苦萬劫,還負石之役。

  年限未周,遇有玉藏合仙之人,求請是經,當度於先智法身,不得以己未傳,塞於求者之路。若勸度三人合真,其功感天,玉帝右別,告下四司,削其罪名。受經備信,信以誓心,准於豁髮歃血之誓。无信而受經,謂之越天道,无盟而傳經,謂之泄天寶。傳受之人,各慎其負。受弟子信,二分散之,一救山栖,以卹窮乏,一供己法服,一為弟子七祖立功,市香膏之屬。賚信詣師,未充科限,受後年數應傳,不得取信入己,當送仙師備充前限,然後乃得三分散之。受信不散,積聚營他,窮乏之士无極救之惠,七玄父母无拔罪之功,己身無有帝王之服,虧神越法,三犯不得又仙。

  佩符帶科,齊靜為務,不得遊遨集止凡處,數與常俗交關口舌,爭計意氣,更相忿恨,指引天地,觸神犯禁。八節、太歲、本命之日,服上真靈符十五首,以解宿□結過,消滅風刀水火之考,超出八難,九年降真。未備大經,亦得單御此符,別受盟信,上金二兩,紫文四十尺,告齋而傳。受符各以其日,入室燒香曰:東向叩齒二十四通,呪

    高靈玉真,上聖九玄,玉文固魄,保形鎮神、三鍊九試,我道自然,超度艷都,永離刀山,三塗五苦,不拘我身,上告玉司,注我名真,青籙紫簡,得道之篇,三元齊景,九帝同軒,得策紫雲,上造斗辰,福流七祖,同獲上仙。畢,服符咽液二十四過,如法三年,禍根既散,克自神仙。

  凡受上清,不見明科,萬无成也。兆欲為學,明科為先,見科而學,不勞而成。盛掃香火,恭奉神明,有犯輒悔,明燈中庭,吞咽真符,消罪保形,玉帝感徹,右別兆情,玉司无有結罪之目,玄都无有扎罰之名,天給童子,侍奉兆身,太微冠帶於七祖,南宮反形於更仙,上真妙道,勤而奉行。

  凡有四極明科之身,四司五帝列兆之名,上言青宮,高聖太帝以上靈玉童三十六人,西華玉女二十四人,奉衛兆身,禳灾卻禍、消罪除患,糺過賞功,通神致真。兆當燒香,朝夕禮拜,一月三誦科文,令常備,不得輕忽穢慢靈文,妄向三人道說靈文,身死形殘,七祖充刀山火運之周。寶經應行七百年中,遇有其人,而傳之。受科交賚五色錦繒各九十尺,鳳文之羅四十尺,金龍、玉魚各一枚,玉札長一尺二寸。記文如左:

  某號年太歲某月朔某日時,某州郡縣鄉里,男女官道士某嶽先生姓名,年如干歲,某月日時生,命屬某嶽某帝君,謹於玄嶽高山之巖,或某處館舍,告誓九天,上受四極明科,奉行道真,乞注紫簡,言名青宮。違盟負誓,不敢希仙。

  師北向,叩齒二十四通,上啟高靈玄虛九天大王、明皇玉帝、三十九真、上聖高玄、萬仙道君、監靈使者、侍仙玉郎、四司五帝、領真監仙。今有上學道士某嶽先生,男女姓名,修承大法,奉受寶經,凡如干卷。沉在末俗,未能騰身,抗志玄虛,遊宴靈嶽,與世不別,未見明科,或見科忽略,習用負越,上犯天靈。今依盟賚信,投情委命,求受更請寶訣,凡如干卷,并四極明科。當如明文,誓身九天,約當檢慎,閉口奉修,存神念真,以期神仙。按如年限,遇有真文,當關九天,然後而傳,不敢輕泄,妄以示人。上告萬靈,下告五嶽三河九源,咸使知聞。違盟□信,七祖、父母,及某之身,長充左右二官考,履刀山食火二十四獄,三塗五苦,萬劫敢恨。惟乞啟付,降授真靈,以玉童玉女侍衛身形,早得昇度,飛行上清,諸所禁戒,皆如盟文。

    啟畢,師左手執經科,弟子右手執信,對向天而微言曰:

   上聖高玄,萬帝虛微,下世有願,守固不移,敢告明科,以檢眾非,玉經寶訣,皆如科威,度身之此,萬炁總歸,長保天地,三景齊暉,敢有泄漏,長謝四非。

  畢,弟子置信於前,受經,北向九拜而去。此盟亦總度眾經,眾經雖各有盟,四極總統也。

  凡无玉札,用槿木淨者,度事訖,讀札,埋於絕巖之下。若館會堂壇,可送簡山中。青宮格,受經无信,埋札告於萬靈,亦不感徹,備信札,不可不投。

  九真明科旨訣第四

  中品戒罪篇

  第一、諸是後學,七祖以下有殺害人命、劫賊攻掠,謀圖姦淫,莫逆之過,九族交通,謀反无道。若志尚自勵,首寫七玄重罪,施散功德,拔出幽魂,披露#1己身於三光之下,散髻叩頭,三年不倦,自責重信,投之九江,贖解前咎。

  第二,己身先有重罪,手殺人命,及酷虐下賤,殺害眾生,劫掠百姓,謀圖姦充,九族相交,如妬賢能,伐逆師主。若苦志吐首,效功施德,披靈三光,散髮叩頭,三年陳謝,罰信投河,以贖己愆。

  第三,凡是學者,受三奇寶文,上清祕經,而輕泄目錄,以示不同,宣露妙祕,輕慢寶章。一犯至十,罰功斷罪三年,然後得更清齋修行。過此以上,皆罪結九陰也。

  第四,凡受上清,不得哭泣,臨見死尸及血穢之殗。一犯至十,罰功斷

  事一年,然後得依科自罰,拔罪太陰,更清齋行事。二十四犯,失經身喪。

  第五,凡受上清,不得舉近婦人,行陰陽之事,混染真炁。十犯至二十四過,罰功斷事三百日,然後更清齋修行,過此亡身。

  第六,凡受上清,不得心懷賊害,手行虐暴,殺生行凶,貪略姦宄#2,如賢妬能,攻毀同炁,伐敗經師。一犯至五,聽罰信謝責,斷事十年,得清齋修行所受。過此至二十四,身亡。

  第七,凡受上清,不得北向便曲,及食五辛六畜之肉,飲酒作性,虧道慢法,疑二不專。十犯至二十四,聽依科罰信,謝過太陰,斷功一年,然後聽清齋修行所受。過此身亡。

  第八,凡受上清,當依科責信,詣師告齋,然後受經。不得不告盟而妄披寶文,凡諸常人,不得輕略竊寫,及改易聖文,以意通訣,毀名古音,自作一法。一犯至三,斷功三年,按科自罰,投信九河,更清齋三十日,然後得還修行。過此至二十四、身沒鬼官。

  第九,凡受上清,當別室安高座,高四尺四寸,廣五尺,請太上之經,明燈燒香,朝夕禮願,常為供養。不可使異炁之人,冒殗履穢,及婦人叅入室內,觸忤神真,衣服屐履交關非類,臥息坐起,皆當與物有異。犯者從一至二十四,罰功斷事一年,然後更清齋修行。過此身亡。

  下品贖罪篇

  第一,犯中品第一罪,自責年竟,賚金鐶九雙,一兩金人一形,投三河。

  第二,賚真珠一斤,書刀一口,一兩金人一形,投三河。

  第三,金人一形,真珠一斤,書刀一口,沉之。

  第四,中庭夜半燃三十二燈。

  第五,香湯沐浴於庭,然二十四燈。

  第六,私寶散乞貧民,作百人食以飴飢乏。

  第七,上香十斤,送同學之人十處。

  第八,清油一斛,於中庭然燈,多少適意,唯令油盡。又上香十斤,奉有經之師。

  第九,然七燈於堂前。

  九真篇曰:凡受上法,而不承明科,虧略天禁,罪累七祖,考逮一身。既知改首,罰責自厲,還修所受,而迴又犯,其考倍先。此則骨命不合,形與真反,魂與鬼伍,皆不得重首,復修於真經也。今五品明科,悟於未悟,既知而犯,將何要哉。奉者慎之。

  凡能受法,皆願遵科,科條既眾,年月積少,短生修之,懼不能遍,顧景屏營,良可哀愍。大慈垂教,許有裁量,自計所堪,明順正典,典不可違,量不可謬,斟酌得所,有感必通矣。凡此九事,有重有輕,包羅先後,幽顯无遺,但一一行之,歷歲方竟,恐立功未周,而罪對奄至,欲併修促日,復慮建德淺微,而乖科增考。今取其元,宜可共用三年,三年之中,備行九事,精誠之至,必獲感通。三年无成,非中人以上,不足與語上,不足語上,行之徒勞耳。不徒勞者,成上真人功德,三年有成。有成斯外,大罪皆釋,期內小過,亦悉洗除,密而行之,精謹勿慢,閉口元言,驗可待矣。

  第一,建齋及解投鐶之時,皆用三元之日為勝。

  第二,建解投鐶之時,本命之日為佳。不知年者,太歲甲子可也。

  第三,建解投珠之時,六甲陰日為善,甲子之陰在癸酉,他效此。

  第四,建解皆用王相日時也。

  第五,建解取月在束井日,始終得一便好。

  第六,建解用三會之日。

  第七,建解用二十四炁之日。

  第八,建解用八節之日。

  第九,建解用成日。

  若千日之齋,其間行諸法,无有建解,當計取所行之日,依此上日,餘日不可妄用,魔好試難,明加慎之。

  凡建三年之齋,或以千日為限,先屏他事,計資衣食法物之具,同心之人,皆令素定,不得齋中營求,脫有公私,吉凶驚異,破壞齋體。即啟解之後,更精結首謝罪愆,障礙致闌,慙愧悚惕。小犯可謝,懺悔而已,大犯不得

  過三犯,三解後,不得復建。嚴慎唯謹,不可妄與他論,凶人惡鬼嫉妬,破人堅正,卻邪事則濟矣。

  凡露燈遇風雨,皆重為之,三過不佳,罪深灾重,彌加首悔,至誠洗心,限

  得九過,須知乃停。他效此。

  凡齋皆用三元謝文,隨宜增損,歷言九事,次第勿繁,解一事後,後不須言。九事之外,不須有語,九事之中,知與不知,犯與不犯,諦自思之。知犯的謝,慊敊即洗,不知慢陳,亦自被原,不犯而謝,亦无慊也。至遠而尋之,无始中來,先世今世,前身今身,莫不犯此九科,謝而解之,必不重犯,尅日得道,了然无疑。患知之而不為,為之而不精,精之而不久,久之必登聖真,仙之高者也。

  洞真太上太霄琅書卷之三

  #1『露』字原誤作『靈』,據《太上九真明科》改。

  #2『奸宄』,原本誤作『奸究』,據上下文改正。

  洞真太上太霄琅書卷之四

  智慧要科

  思道訣第五

  凡有玄名,青籙白簡,皆自思道,願奉願崇,願學願得,不忘須臾。嗜欲榮華,音妓財色,無之不干,有之不滯,能捨以歸道,及化以玄真,思道守一,不入二門,此智慧之人,皆可以習聖,始終無異,永正無邪,克得神仙,與道寶合矣。

  念經訣第六

  道本無形,應感生象,大象無象,象妙難明,故見真文,結空成字,戒以吉凶,聖真傳寫,演說施行。念之樂受,受之念行,行之必勤,勤之必久,請問諮疑,解紛釋滯,首末曉明,不負師旨,無妄穿鑿,無敢損增,不生誹毀,不議竊求,從師所受,多少隨緣,不敢泄慢,不敢越階。越是因果,因依師果,後宜遍學,以度羣生,精記題目,次序分明。一師未足,十師百師,千師萬師,備足乃已。不備為中小之士,備者為大士,大士大宗,濟度無量,研尋至道,洞智慧源,始終無違,身足救物,克得神仙,與經寶合矣。

  存師訣第七

  天地布炁,父母生身,師君教化,率入至真,煉凡成聖,罰偽賞真,真仙登聖,非師不成。心不可師,師心必敗,自非上聖,不得師心,師心之聖,尚不顯言,猶悉和光,更相師友。凡夫無師,永無所成,成道由師,師不可忘,存之在心,炁炁相續,念念不絕,與經道同。道寶、經寶、師寶,號曰三尊,有一不備,無路昇真。存聖存師,貴師愛資,號大智慧,始終無虧,克得入玄,與師寶合矣。

  凡三合三寶,智慧之源,源因無絕,攝統眾流,流漂忘歸,緣感發悟,各各執志,急務還期,期還建業,勇猛專心,反流至源,號曰上聖。能學聖者,先定三生,生心入真,誓不懈怠,生口習誦,解了眾疑,生身束恭,非法不服,服以明德,解以救迷,真證無雜,累亂頓袪,袪累保樂,永劫長存,生無復死,故曰三生。三生之事,互有前後,行道存神,先整法服,思真習道,先當正心,次慎於口,然後檢身,身口相應,心又符同,三合成德,德著於服,脫著有時,與俗分別,內外具瞻,動靜所鑒,以之明德,不可致虧。故初建學業,心憑三尊,口請妙經,身擬法服,法服之制,品級各殊,昇降之科,大略于左。

  法服訣第八

  葛巾、葛單衣、布褐、布裙、葛帔、竹手板、草履。

  右男子受經,須此法服。法服者,法則玄數,服之行道,道主生成,濟度一切,物我俱通,故名法服。法者何也,業也合也,洗垢去塵,息欲靜志,專念玄宗,十善為業,行止合道,三界所崇,以正除邪,故謂為法。服者何也,伏也福也,伏從正理,致延福祥,濟度身神,故謂為服。服得其法,法得其方,鍊所登聖,解諸縛纏。修學之夫,除飾存素,弗能裸袒,羣衣未成,拾故摭敗,麄布破皮,浣濯使淨,縫合為衣,不裁新物,去泰去奢,緣此補接。示其條科,法象炁數,叅會二儀,因為取義,思詣無為。為此無為,合道符真,真道何為乎,濟物無滯耳。初學未便,洽此摭敗,卒復難成,遇有麄布,雖新非嫌,但令條數,存擬正法,童子巾闕,餘物悉同,年及昇冠,製巾如法。告師啟道,蒙得成就,禮謝三尊之恩,修行齋戒之集,慎勿酣宴,合會音聲。若笙學子喬,蕭效秦史,琴效虞舜,歌習雙成,韻協雲璈,法不禁耳。世典之醮,習道可停,至於拜尊者,感慈育,盡恭敬,無忽略焉。婚宦啟告,儀唯昇冠。女子受道,初後褐,又有袿,狀類單衣,餘亦皆同。受道心定,治寫經書,便辨法物,勿使有虧,不得假借,牽挽一時。宜先製作,以呈師友,詳覽檢察,如法與不,不者更易,勿誤後人。如法者錄,須度事竟,解其向衣,仍著法服。向者之衣,亦是先王法服,後世轉訛,是故以今師為定。今師所遵,老君之法,老君被褐懷玉出關,亦著葛巾單衣,玉女侍從,袿褐裙。聖人無迹,迹有所以化人,人尋聖迹,自然仰合聖心,心得自然,其法最勝。三洞所用,大旨略同,時有所異,皆老君之別科耳。

  凡得道昇玄,自然天衣,存世所著,施諸後德,功行未滿,人間命過,時服不兼,身外附體。附體之服,單衣□笥,若在宦佐,著所居位公服,先雖經仕,終時在私,或白衣領職,亡不贈者,皆單衣□笥,不得法服。法服經書,符契券錄,悉還本師,本師已過,付保證朋友,及兒孫弟子堪可付者,若無其人,依畢竟法。畢竟之法,法有三條,一沉深淵,一藏山洞,一淨地焚。若始終山穴,或遊化人間,不婚宦者,並得巾褐。仍故勿新,不得兼重。昔雖婚宦,過時出家,或夫妻共學,不處榮華,雖在人間,與世多異,亦得巾褐。婦妾袿,出家則褐,女子在家,修學上法,時入山林,合和靈藥,皆得被褐。功行未足,因緣應過,雖復尸解,亦同袿。男則單衣,和光世禮,與世大異者,冠巾被褐,不棺不槨,拂山平石之上,拂林深樹之下,單衾覆之,於地亦可,不須牀席。太古送之曠野,厚衣以薪時火,故火鍊易銷盡。後世封樹,率稱人情,戀慕愛著,不忍棄捐,螻蟻狐烏,終致侵犯,灰土泉壤,永同塵波。石礅用蜄,久已被譏,布囊薄襯,從來見美,為道濟神,形骸可忘,忽營陵墓,費累存亡。悉不得懷協靈文,苟滯法服,沉淪泉曲,幽顯受灾。當別營物故之方,鍊度鎮尸之法,轉敗為成,雖妙而苦。能悟此苦,迨及盛年,勤修道術,吾我兼全。吾者悟也,神之別名,我者俄也,形之別號。俄頃應去,悟者長留,留神則形住,住形則神一,一其形神,無上之士也。乖離神體,抑割去留,轉輪方懽,中真以上也。不悟而分去,或不分而悲傷,下流之曹也。上士化下,下感從上,身神雖未便一,可得兩順延年,年延功積,自然成一,守此一者,由乎才明。明君訓下,皆當受法,法服為先,先檢身也。諮師請議,檢於口也,習經研旨,檢其心也。檢心以經,不起邪想,檢口以議,無復惡聲,檢身以服,非法不行,行法守一,服為其先也。一有三一、真一、太一,又有玄一。學法大殊,身神裸袒,矯迹激時,應運顯異,焦先之儔,不拘於服。

  凡貴賤男女,未奉大道,或已奉道,未受經法,皆各隨方製作衣服,綵素布帛,豐儉適時。若從俗入道,受化為民,民有科戒,未成弟子,佩籙叅法,禀經受圖,乃為弟子,服與民殊。初請法時,深衣絝褶,布巾縕褐,靴履屣屩,叉手手板,隨其土風,因修漸教,不即變革。籙生男者,俱服單衣,巾帢通著,換易任人。古者治職,其衣則同,冠皆進賢,後加介幘,革帶囊綬,笏舄備焉。係師入洛,謂通陽官,改為玄冠,去其綬帶,冠用皂紋,黑羅葛,狀如幅巾,安絯擛緣,簪纓相類,側而著之。禮玄冠不吊,魏武之時,素為此冠,著以相吊,積歷多年,有中書監荀勗,著經樹間,為垂枝所連,遂凹其上。今之愜法,出乎此冠。上古玄冠,生於麻冕,帽之先幅巾而已。幅巾細布四十升者,幅廣二尺,條長四尺五寸六分,其一橫而屈之,縫於兩邊,開下縫髻,垂後覆肩,熱則短之,指周乎髻,齋則解之,加以顏帶。後世儉弊,升細難營,絲葛代充,轉亦下小,是以仲尼之今也純儉,吾從眾。但開闢之初,人皆肉髻,有髮細短,垂下蒙密,名為寒毛,毛卻於寒,故以為稱。羲皇之後,世澆氣薄,肉髻漸消,毛長為妨,邊方或髽或剪,中國攬而鬢之,稍就加飾,覆以取溫,幅巾既用,帽仍生焉。神仙肉髻,細髮如雲,至于黃帝,玄素來儀,頭上霄氣,峨峨通天,授帝妙道,獎垂衣冠,冠冕之興,盛乎此世。世異法殊,因革日滋,尊卑品秩,其冠不同。堯時有觸邪之獸,名為獬豸,其角並向,冠又象之,故名堯幘,著為職任,責罪治惡,其間直分,又名為分。漢元皇帝,額有異毛,不欲露之,復加顏帶繞邊,或幘其上猶空,帶結在後,後遂縫之。至王莽頭禿,始覆其上,上復有冠,尊卑各異。

  平天冠者,古之冕也,賢人學士,章甫華山,隨世而生,文武辯別。自古至今,道本一也,相傳轉訛,失清入濁,殺害耽滯,淫祀祈恩,乖道無福,邪精相欺,小鬼強魔,亦有知見,見人先善,德業應興,因妖云好,自為己恩。或人善將歇,凶罰應至,又偽作靈語,戒其禍敗,愚人信之,偶有斯驗,不悉分明,十中其一,謂為聖神,求欲無已,又忿無驗,顛倒性情,喜怒無定,名之為俗。俗者何也,欲也促也,欲滯滅促,故宜遣之。是以大道以無欲為妙,學善之儔,務少私寡慾,欲與少欲,心已不同。勸進學道,服與世異,世不著巾,巾為道法,法乎上古,貴重玄風。其巾有角,本不枒中,枒中象□,出自後人。其前楕角,起於郭氏,後漢徵有道,名泰,字林宗。古不應聘,皆著角巾,林宗嘗行,中途遇雨,角巾折垂,時人慕德,未知其故,競折其巾,遂乃楕之,有似崧葉。又揲為三梁,象於進賢冠梁,其數各異,一粱象一角獸,六合同歸,一角獸出;二梁象二角獸,獄訟正平,二角獸出;三梁象三角獸,王者法度修明,三統得所,三角獸出。諸所象者,皆感德而生,學道是以著之。花葉之盛,莫過芙蓉,道貴其義,又象其葉焉。高下大小,取適隨人,少髮安帶,不用垂纓,總而言之,名芙蓉巾也。別有芙蕖之冠,周人謂為委貌,裝製小異,體用大同,本是諸天神聖高德之冠,皆結三素紫雲,或七色霄霞,或九光精炁,自然成冠,冠乎肉結,通暢身神,身神清虛,結而非礙,似肉似骨,似皮似血,似筋似脉,似有似無,為而無為,有而非有,非有故無累,無為故常全。諸似而非,皆是真炁,真炁本一,化為眾形,形以合神,神與形一,一不相離,無復毀成。是以太上妙體,常住玉京,得道眼通,自然能見。凡夫肉眼,豈得覩之,覩之由學,學精必通,通感之時,神官降賜,神物備至,衣冠為高。昔天真皇人,以遺帝俈,茅君九錫,又蒙此冠,受三洞者,皆得冠之,始學德輕,不可妄著。

  凡未受籙,乃得受經,習戒建德,如說修行,自得道真,不假受籙。未能全怯,六道須明,緣階而進,宜受治籙。籙生道民,必應送租,租不送者,不得治籙。於租雖闕,无妨受經,受經服異,業亦殊科,科異服殊,陰陽相類,仕者共奉一君,學者同宗一道。畫繢綵色,動靜各品,皆有意議,別見諸書,難可備憶,大略應知。夫冕者勉也,勉勵立德,免諸塵灾。冠者觀也,德美可觀,物所瞻覩。巾者潔也,斂束潔浄,通神明也。帽者燾也,覆燾身首,如雲霧也。或象山林,或法日月,方圓大小,隨位著形。龍衣華服,明德所堪,單衣通著,本是深衣,衣此深衣,學以正心,心得深理,終入宗源。後世易從,除其下齋,單亦可行,故予單衣,公服之裹,仍名中單。褐者遏也,遏惡揚善。帔者披也,披道化物。裙者歸也,萬福所歸。一名曰裳,裳者常也,慮迷失道,常存得常。女子袿,道繼真,以防諸惡,義與褐同。一切諸衣、效此取解。至於邊地遠鄉,蠻夷戎狄,或縱或橫,亦有畫繢,奉道事神,亦有法服,方俗多殊,冠帽彌異,或平或尖,或高或下,或似烏獸,或如虫魚,損益雖佹,標飭可知。跪禮揖讓,多不相同,叉手執笏,各各隨時。然三皇以前,斂手標敬,五帝以後,執笏明恭。笏者何也,忽也勿也。軒轅之世,以竹為之,長二尺四寸,廣三寸,厚三分,飭以象骨,加以魚須,持之於手,插筆於頭,君上有命,恐勿有忘,是以書之,使勿漏失,遵奉施行,記之簡牘,畢則拭之,有事如先。三代務多,精竹難得,以材代之。天子玉笏,製亦微異,長或三尺、二尺六寸,廣乃同厚五分,插筆笏上,挾之脇間。漢初功臣,諍勳勝負,急論相加,抽笏相擊,高祖使叔孫通定禮儀,除其此弊,乃斷笏令小,咸同一度,長一尺二寸,廣一寸六分,厚三分,示存書命之法,不可致虧,執之申虔,無復相擊之用。所以內外學士,皆共秉持,抑願道君,賜垂勑誨,書錄修行,不敢忽妄。聽講之時,各執經卷,猶應有板,不可暫捐。執經卷者,皆以浄巾裹而勿露,開則巾襯,存避埃塵。履者何也,理也,非禮不動,非理不行,行則善理,唯禮是從,從禮得理,入道成真。舄者釋也,解除滯蹤,准此而思,觸長無惑矣。服御七耀,修行六通,積久有驗,炁冠身形,圓光炎色,妙綵自然,成冠及服,炁皆通天,履板眾飭,悉是炁為,應感而成,無所不備。世有相板之法,法數小異,此儀術入善,方無累道也。

  凡受經緡官,皆巾單衣,亦布裙褐。山居出家,悉鹿皮巾褐,與慶鹿為羣,不使野物驚異。有德之士,能化於人,人獵在山,感此有德,獻其所蓄。所蓄者,皮鹿者為勝,勝以進德,盡其敬心,心敬可引,不逆其意,方使其來,稍如開喻,為其著之,以慰其心,非所苟用。削落裸袒,散髮玄溜,亦可與龍螭為儔,何必與慶麞為侶,但射獵之人,多衣鹿皮,亦欲不驚於獸,此心與道本乖,及其感悟,知道可崇,解衣表懷,故宜為受。先推讓之,示以謙意,微叙道科,不妄受施,受施為著,唯善是修,作其福田,獎其感志,非此之為,不須皮服。但箸麄巾,玄黃其色,不欲灼灼光明,指令變白,不損乎綵,所以桂汁染之,香而易辨。黃裳元吉,本在可通,諸經名法,正綵并用。其綵各專其事,事未能專,不得顯正,是以挂迮黃,不妨精能精專,雖未著之,彌感督懃,能深入於神府,上則轉炁成妙服,次則解褐被絳綃也。

  凡登天入洞,受位三清,遊三界之外,化三界之中,宜須挫銳顯異之時,則錦帔飛青,雲光綺繡,珎寶纓絡,種種莊嚴;宜須和光示同之日,則被褐懷玉,帶索鼓琴。同而有異,異不傷同,同不累異,是謂真人。女子治籙,及初受經,裙羅黃桂,與男不殊,絞綃布葛,生熟隨時。若受經法,俱得有帔,玄黃單複,布帛適人,裙褐及,唯單無複,被及褐條,各有所法,然隨人長短,大小相稱,勿令拘法,法施中人,至於條數,一切無異。男女生官,不得以帔奏章,啟齋得道,亦不得著帔,讀經聽講,帔皆可通。女子執板,禮如丈夫,不得平身,習世跪拜,咸去花釵,勿用珠玉,金銀眾寶,悉不得施。當以蒿角竹鐵為釵,素浄勿多,每存玄甚,省約在心,有而不滯。又不得高髻盤頭,長帶娼飭,悉應短帶促衣,小鬢下子,拔而垂之,正前勿邪,三分微鬢。香油得用,無過脂澤,急遣冶容,動止正真,姿質請嚴,象於仙女頹雲之髻,法於玉真芳淨之儀。不得著巾冠,不得傅粉黛,山林著褐,鹿皮麄布,草履層等,與男亦同。寒則著帽,行縢履通,祈請脫帽,勿服縈巾,夫妻官學,道世兼弘,青素要,紅紫為裙,位德尊宿,紫素並行,紅絳縹綠,紋縵无嫌。紋則散花九躡,勿用仙人獸形,錦綉韜綺,畫纈織成,暎刻鏤薄,皆不得施。法服如科,神童侍衛,不得法者,鬼反害人。朝禮讀經,齋戒祈請,問訊師宗,皆得著之。朝廷往來,吊喪問疾,園苑遨遊,溷濁之處,路陌之間,并不得著。出家山居,終身著之,蹔出人間,亦不須變,无忌穢淹,不擇憂勞,弊則更新,補接唯淨。同學共志,亦得相給,或故作新好,供奉師友,及諸道義門徒,賜乞隨時,先應啟告。啟告三寶,陳有兼長,某人今無,請以周急,神童付授,幽顯分明,如此玄復,可得施與。受者禮道,啟告蒙遺,然後著之,慙荷在心,不得誇耀,欣喜為奇。彼其之子,不稱其服,著之戰懼,如臨深淵。法雖麄布,熱財輕疏,勿貪細滑,華靡在身,違法有灾,各宜恭慎。裙襦衫等,人人所諳,褐帔條制,世少能究,精詳今記,兼諮明師也。

  擇師訣第九

  夫欲擇師,諦思自然,自然之理,有陰有陽,陽貴陰賤,勢運相成,成无貴賤,平等一元。元炁既散,求合未諧,男尊女卑,元由謙讓,能勤謙讓,雖女成尊,謙讓不勤,雖男成賤,賤而知勤,得崇由讓。導物還宗,宗主最貴,貴之為尊,尊在乎道。所以人无貴賤,道在則尊,尊道貴德,必崇其人,其人体道,含德厚淳,雖是女子,男亦師之。父師其子,君師其臣,奴婢僕使,僮客夷蠻,道之所在,緣之所遭,高下雖殊,皆當師事,勿以迹賤,而廢其道,不可居貴,自高失德。人多滯貴,蚩鄙卑賤,道破此迷,多託猥陋。或出異域,麄醜其形,或謬其語,或毀正經,猖狂俶儻,穢濁无常,感激眾滯,明者悟之,闇者疑亂,見者醉昏,醉昏非真,所致疑亂,本是俗常,常俗流宕,去源轉遼,學道反之,知常曰明也。

  為師訣第十

  夫為人師,精守玄一,一為萬宗,不得有漏。來者無卻,賦道隨堪,採察其志,獎厲其緣,祛遣其滯,發暢其才,顯明其德,品次其功,能否无謬,人神協和。常居謙退,无兆矜誇,將護一切,莫生怨根,斷絕惡本,增長善源。慎勿空言,言依經誥,演議明法,幽顯令通,彼我无惑,疑忌永忘,塵疪既遣,神靈往來,萬願日新,一切咸濟。志行此道,存文五千,文千雖五,義冠无央,先代相傳,師資叵計。今之所遵,十天大字,神仙人鬼,共所歸宗,文同數等,无有一異。但感者未齊,應者微革,河上《章句》、係師《想爾》,轉字會時,立題標議,始殊終同,隨因趣果,洞明之師,諦宜宣誥。其大字以數入道,故先言五千,而後云經;《想爾》以道統數,故先云經,而後言五千;《河上》道數相涉,故分經以及文,品章為第句,各有應焉。妙思之儔,研期感應,勿互舛亂筌蹄也。《五千文》包羅備周,眾經祖宗,三洞支條,先分後合,終歸道德,乃極一源也。人生多端,大階三品,小中至大,大洞大上。中小之士,所濟者安,才智洪纖,大者常少。所以眾聖先出小法三皇,先身然後及物,物乃是大非小。小才之始,始於修身,自得入中,從中至大,故有三洞,洞神、洞玄、洞真是也。師三洞可為大,師一二洞間,小師而已。勿自嗊嗃,虛言吾大。夫實大者,時所不須,觀方設教,亦託為小。小中二法,化物為急,物多小知,不可與太牢饗孩兒,慈母所不任也;乳哺薦雄壯,聖師所不為矣。

  三洞之根在三千,三洞之技,技出无量,中國四夷,處處敷陳,源旨不異,流迹不同,神鬼人物,各有文字。或單或複,或少或多,或音同義異,或音異義同,或興或廢,或實或虛。師當精詳,隨感示應,至誠可就者,指訣付之,緣未頓得者,片滴與之,不可非其人妄開,是其人強閉,閉開取感,感應无疑,然後可傳,有疑急止,不宜斥言者,方便遷延,一依師訣,勿溺情致灾也。

  上學之士,輕財重道,下俗之人,輕道重財。對累身命,多藏厚亡。是以聖師,行道散對,財去道降,積德長存,長存不亡,无復所待,則非所須,有則利物,富有四海,故嘗无累,明者達斯,无滯財矣。然學未成真,實未无待,待衣及食,法物所須,皆當運力,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行師之法,非法不取,非力不求,非道不用,此上學之士也。學未得道,當須衣食,衣食不能令人得道,急宜稍損以營法,忍飢與寒,少時為苦,從法得道,永保常樂。前劫後劫,无窮聖人,莫不因茲,以成上德。且捨財是其一源,至用復有三議,一者神官所須,二者因物示理,三者去色消殃。此之三議,不可改易,不可减增,亦不可闕。弟子貧窮,不能頓辦,而心行超眾,師為奏言,今闕後補,不敢有違。若廕門內,身命委師,无有私財,師為代出。若神師重降,改闕隨宜,一依凡師,不得輒易,慎勿私除,以為己惠,又勿增益,以要他財。神官所須,及非明義,不能消殃,更致結考,誤人失道,嚴加慎之。

  上學之人,不妄為師,自非真聖,道德備周,不得化一人、叨居師位。世衰道隱,真聖潛藏,末運人麄,不能招致,其間自有中人以上,企及上學,得聖經圖,雖未通達,當相獎成,先覺教後,遞為師資。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尺短師乎寸長,寸長不得浚乎尺短。凡未能圓足,必各有所長,前受後請,更相師友。自量无片勝彼,彼投則固讓之,詞不獲己,說度就他,不得貪其財力,空留為榮,誇云己有,終後遂无,彼此相誤,求吉得凶矣。

  凡為大師,容納一切,來无所卻,去无所追,无偏无黨,存公屏私,賞善罰惡,不濫不侵,往反眷屬,无親无疏,慎言少語,无分誚譏,彼醜見加,以美相報,華素取中,矯則隨時。弟子多端,簡試勿亂,有至心樂道者,或慕榮利者,或苟求衣食者,或上逼不獲己者,或邪謂求異同者,如此之流,宜分別之,抑之引之,防之處之,不使為灾。或有帝王,爰及將相,豪雄凶暴,恃力乘威,迫脇覓法者,方便對之,釋之解之,辭之避之,无令致害也。逆備有術,諦宜遵行之,為師之遵,如父如兄,為資之體,如弟如子,吉凶是同,不得相負。從師則合,背師則離,離无追怨之言,合无過美之語,與奪必當,幽顯唯平,不得虛張。功過乖實,妄謟毀譽,任心違道,師資連禍,皆招重灾。男女不得私受,尊卑不得混同,住止有異,行道有殊,各依科典,虧即考臻。有來投者,核問由來,必非叛師,又非邪逸,口墨誓辭,保舉知識,然後可容,不得謾昧,有疑檢問,須實乃停,有虛詐者,慰喻遣之。或久經接事,求進新階,或未宜便與,或无以與之,悒悒欲去,隨時發遣,不得禁固,拘錄傷和,妬道破德,誤人失真。妄欲去者,善誘留之,不可止者,又勿苦停,是其緣淺,功不能深,氣矜无恚,法事存之,如此陰德,成上真也。

  凡在動境,守靜未篤,雖學寡欲,不能无私,私則生過,過有淺深,師自知過,歸悔三尊,禮懺洗心,誓不二。弟子有失,隨事罰之,或言或杖,或禮或閉,目限多少,依太真科,罰以懈怠,使其改惡,制伏心形,令其思善,不得忿恨。退責遷怒,怒責不已,師反受灾。能不懷憾,更加善言,解譬勸勵,則亨利貞。弟子有過,或不自知之,或故犯,小大宜詳,可恕則重申明誡文,不可置則施行楚默。失儀懈慢,謬誤遺忘,皆是小愆,不足深譴。欺罔媱盜,此為大尤,嚴加重責,以絕惡根。受罰无怨,後能自新,斷功限竟,欲還服膺,或經委遁,反迷歸門,皆當接納,更布德音。又犯復責,不得過三,三犯之後,師不得容,移之四遠,普勿採錄。凶暴醜逆者,公法剪之,可漸防萌,不致巨惡。惡者不化,聖所未知,要當內外禁衛,以術御之,无令發越,辱道毀神。凡能改悔,雖大可赦,不能悛易,雖小勿弘,欺罔媱盜,革則還善,善積成真,故疊自洗。滌本欺罔於先生,蔡經有欲於神女,龍威竊夏禹之寶書,東方朔偷王母之桃實,並无累於得道,皆由能改之所招也。諸為大師,防資邪始,不可遏者,肆則治之,許其令終,三故有限,嚴戒其資,不可恃此效尤,覆軌一則已,其二三之恩,難必覬矣。

  師抱一,其迹有三,三迹隨世,世有不同,不同雖多,略歸三品,一曰動靜,二曰心靜,三曰真靜。動靜者,建立館治,繕寫經圖,申明要教,宣暢玄風,來則訓之,勸而不苦,去則誨之,導而弗牽,退者時引,進者時抑,抑引取中,迴動還靜,反者道動,入靜根,守此能篤,利物濟身,明之者鮮,用戶牖之無也。心靜者,道德內充,行方布術,履世歷山,神仙遊集,救度眾生,託形凡庶,出入市朝,薄官易黜,潛化有心,觸之則色斯舉矣,會之則應感來儀,密受奇方,功成身退,或出或處,測之者希,用埏壇之无也。真靜者,愛身保神,不滯不洿,秉法執中,不屈不折,匡世救時,唯嚴唯功,可濟則濟,不可則捨,適彼樂土,毗輔諸方,計日剋時,无虧无替,周歷四遠,帝君以下,至于兆庶,教之喻之,不憩不休,運昇乃已,人莫之知,用三十輻之无也。弘此三无,成一妙有,上學之師,於玆乎在也。

  洞真太上太霄琅書卷之四竟

  洞真太上太霄琅書卷之五

  師資行事

  書經訣第十-

  凡得經有已,皆應更書,先者為鎮,供養而已。今所寫治,精加校定,豐財足力,各立三通,一為長鎮,一為供齋,一為研習。研習者,嘗自隨所住室中,別置格上,躬自出入,不得使他。若家人、弟子,同炁至心,可得使之,亦勿全委,非其故為怠慢,學淺識解未精,或致忤禁,彼此受殃,明詳謹慎,納吉防凶。寫經之時,皆修清齋,法當手書,與師易本。或在門伏膺雜役,不暇自書,或未閑筆墨,或遲拙不精,富者可以金帛顧人,貧者聽得傭夫聚直,必借妙迹,不可苟營。文字訛謬,圖象失形,並有考罰,福豈爰臻。經中有圖,圖或別卷,各有侍官,典圖真吏,玉童玉女,與經略同。不可逐易避難,起經棄圖。象誤許洗治,一紙不過三處,簡素一紙亦不過三,過三皆易,火淨所誤。連染剪齊,首軸帶袟,囊蘊巾帊,廚箱令堅,完淨而已,不得過華。世間教化,化世捨華,華未能捨,權制用華,使世間人,損俗華麗,華麗供法,漸識素方,得素後華,自然不壞,不求自得,不為自成,自然而然,莫能使之不然,緣素果此,勿滯俗華。臺堂行裝,各有豐儉,富貧相稱,不得強為,富者強陋,貧者彊華,華奢陋儉,皆乖道制,道制貴中,內外相應。非工意去失,首謝愆尤,清齋懺悔,各依太真之科。久壞改易,具如太真之法。香燈禮拜,尊修唯精,精必成聖,與道合真也。

  啟告訣第十二

  弟子因緣,憑師請法,宜傳付者,先使寫經,圖錄已竟,擇日結齋,齋時啟告,大略如左。

  齋法雖多,皆准三元,三元齋科,

  包羅諸法,授受上經,同用上元,其間所啟,事源隨時,消息改易,簡要勿繁也。

  凡齋啟告,先治辭牒,不可闇漫,率略千真。為牒之宜,先稱某國號、某年太歲某、某月朔某日某時、某州郡縣鄉里、某位男女官、祭酒道士先生真人元君夫人姓名,今於某州郡縣鄉里、山舍治館宮府第宅,就某州郡縣鄉里、男女道士法師姓名,受大洞真經,目錄如左。洞真部卷第如干,以次書之。緣都得者,謹依第至後,緣偏得者,未宜并授,隨宜出之,不須卷第,直舉篇名多少,依實一二條之。右如干卷,今對齋啟告傳度,謹牒。

  某州郡縣鄉里,某位姓名辭,幸籍善緣,歲奉玄極,叅受寶文,誠懽誠慰,妄以短命,志願長生,貪進忘退,遭逢嘉辰,乞請受前件如干卷,依科交賚某等如干種法信,奉辭以聞,伏願師君賜垂許,誓心修行,不負師道,有違之日,自分風刀,不敢有怨,一依明科,謹辭。

  太歲某某月日時,於某山舍奉。

  傳諱訣第十三

  凡傳經寶,要在存師,師之所師,所師之師,三人鄉居,男女位號,姓名字年,傳經處所,付授弟子,黃素書之,

  佩帶自隨,不可去失,去失謫罰,皆如太真之科。不常帶者,附著經中,別以巾蘊裹結。令堅師、所師、玄師,師青童大君,又有小君,存此二君,禮願如法。

  法信訣第十四

  法信出科,科與經異,師師口訣,各有因緣,時科事革,所以不同,慎疑或,從師施行,若无師者,啟玄有儀,依格出信,不得有違。卷卷別受,科科稍傳,經科相叅,師資量准,雖以輕易重,以易除難,要當思想物儀,不乖其方,因緣能得。頓受者所用如左:

  一、上金九兩;

  二、紫錦百二十尺;

  三、五色紋繒各四十尺;

  四、白素一千二百尺;

  五、紫紋二十四丈;

  六、命綵支干相入,紋繒隨年;疋丈尺。

  七、五色絲各三斤;

  八、五種香各九斤;

  九、玉龍、玉魚各三軀;

  十、金龍、金魚各五軀;

  十一、玉鴈、玉羊各一軀;

  十二、金鴈、金羊各一軀;

  十三、玉札三枚;

  十四、金環、銀鐶各九雙;

  十五、真珠如梧子大,三百六十枚;

  十六、五色綿各依方斤數;

  十七、大度紙三百六十幅;

  十八、筆五雙;

  十九、龍頭書刀五枚;

  二十、紫蓋紅裹一張;三副朱染頭子,金銀交具。

  二十一、青蓋碧裹五張;三副烏漆頭子,牙銅交具。

  二十二、明鏡一面;徑尺者,不得或九寸。

  二十三、法服冠履手、板一具;精麄取中,新淨香潔。

  二十四、淨罌與盤各一枚,金銀銅瓦夾紵隨時。

  右二十四種,某受經法信。此二十四物,各有所應,積聚營之,不可闕一。窮地之鄉,許用他物准類充補,擬議勿

  乖。又无即充,可注今闕某物,須受法之後,營覓補備。

  結齋之始,投辭之初,便應備辦,諮啟師尊,有无注奠,都定書之,續置經目之後,連在辭文、之前,啟告之初并讀,至後臨度經時,出官奏表,又具言之,慎勿忽略也。

  師受此信,依按明科,施用必得其所,彼此共保成真。若應玄盟,亦按此法,准採金書之後,散施之儀,經書不具,勿用此訣。大人上志,精詳遵承也。

  太真九科第十五

  太上太真王,制科成諸法,布在眾經,或前或後,覽者不別,宜尋本文。本文三卷,師之所祕,得之密習,為天人師。今此大要,標略有九,九天真人,共所遵用,教化无之,動靜陷咎。若有賢朋智慧之士,求受寶經,當示以要律,授受之宜,欣用九條,觸類求之,无所不具。自非體真,勿妄增損,三洞眾經,共准依按。太極真人、西城王君、仙公卿士,高才大人,皆寶祕之,慎無泄矣。

  第一科曰:齋竟授戒,授戒之後,按儀傳經,傳經之年,即為期限。限以制心,期以見道,道為眾妙之主,觀妙必覩其宗。除欲為上,少欲次之,深淺隨才,優劣依德。德量无崖,大分有六:第一四萬劫,第二四萬年,第三四千歲,第四四百齡,第五四十載,第六正四周。周劫限竟,得傳一人,至乎九人,明道之尊,德之貴也。運促時急,大慈廣救,遇賢便傳,不拘定數。但初受須微,限中求驗。若期內逢險,為凶所逼,智力不能化遜,須以避灾,所得之旨,在乎心中,无滯卷軸,致傷玄真。若威勢所制,使迫胁本,自度後能治彼,以全初志者,乃可請師,蹔順彼意,不能如此,以死絕之,慎勿殺辱本師,毀棄正道。若智力不能辦,勿強云欲治之,不度德,不量力,滅身命,无成功,徒增罪耳。善宜三思。若意外去失,不自覺知,或劫賊所掠,弗測存亡,皆長齋懺梅,捨身命財,憑師積年,竭盡單欵,無生怨怠,乃更受之,受之三失,勿復苟受,宜加懺悔,至到感靈,然後更受,必登道真。无感徒受,受終无所成,為後作因,受勝不受。受之不已,心神轉易,初雖无成,終亦得道。

  第二科曰:受經之後,諦尋師訓,含光內皎,不得炫燿。年限既竟,乃得傳賢,賢不易有,不可妄傳非其人,彼此風刀,上延先祖,下逮子孫,惡深絕種,長充鬼徒。若限內有灾,或家門喪死,公私鬪諍,血傷牢獄,水火盜賊,重病轗軻,年限雖過,不得傳人。正當謝罪,懃立善功,告樂如期,乃可有授。若三尊壽考,運數昇度,或非罪无辜,橫羅縲紲,此皆无妨,依期得傳。

  第三科曰:一信素證心,炳發妙義,必令精好,以理得之。正分所辨,撰蓄密營,不可誇談,勿生恡惜。慎莫邪求,換乞強索,竊略所得,自以為功,更增咎謫,无福可期。師受善用,三八之,一分為弟子營齋,助贍香油經籍;一分救諸山栖幽苦;一分供師法服精麄,奉給三尊,不得私散。散之依法,无起慳心,不可貪聚,招禍累身,損道辱法,取誚人神。權急偏濟,時宜并用,先啟三寶,後計補充,有違招考,竊盜律論。靈皇同壇者,依十二科法

  第四科曰:受經之後,存禮无虧,若遭病急非意,公私事礙致闕,迴後即謝,啟悔慙悚,竭洗丹衷。若浮游淫泆,逐樂驕慢,違替之疊,長陷酆都。

  第五科曰:法應長齋,未能者擇其吉會,申其誠心。年有六月,月有十直,又不能全者,朔半及晦、四時八節、本命生日,隨所堪修,不可都廢,廢則无功。忘道棄法,招延凶灾,非意破齋,即應懺謝,重犯不悔,後墮魔群,興之無懈,不破不退,存道揚法,物我兼通,成聖有期,受號玄德。長齋月: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一年六月,月皆用奇,因陽之盛,建陰之功。功屬各有日,一月直十辰,一、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

  第六科曰:齋讀經戒,諳練誦習,講說宣明,日求妙解,解必行之,勿犯所解,犯即懺謝,不可重為,行坐存文,不得怠忘。若隱閉自知,欺罔人物,不戒成敗,嫩答諮疑,厭問嫉勝,溫瀾詭辭,或虛解詐知嗊嗃誤眾,破壞文句,增减篇章,妄造邪議,苟生異端,違真越正,皆致深殃。

  第七科曰:宣揚經戒,建德立功,矯假,方便利益,須智慧才。才未深達,不可輕行,乖方便體,便入妄言。但依實旨,引導同心,俱歸師門,看經讀戒,證明妙理,起發善心,使預齋觀化,令聞見福緣,勸喜相順,和而成功,不得呵責,忿激增愆。譬喻誘進弗可強牽,將護節量,剛柔取衷,一與一奪,種種潤之,確迷不轉哀矜勿恡,慈悲无已,不生棄心,得善知識,誓俱登玄,貴師愛資,克果上真。

  第八科曰:師愍弟子,平等一心,无所偏頗,賞罰必明,罰以止惡,賞以勸善,纖毫无遺,涓芥勿謬,謬偏被灾,幽顯重考。

  第九科曰:弟子恭慎,事師无二,寡動少言,沉懿靜篤,伺候師顏,諮禀妙訣,思樹效績,輔讚三寶,專心竭力,奉命便行,水火不避,遠近弗辭,疑即啟審,許革則悛,不許仍從,有殞无避。師試弟子,令其心堅,登道入真,階級優劣,使其識悟,日分所之,督勵彌精,克弘至道。凡師威神薄,不可妄試人,聖明之師,試无損敗,吉凶逆順,一隨明師。若遭惡師,法无惡,惡由己招,死不得怨,正應自責,改往修來。若猶豫疑師,不宜奉事,事則順從,不得違逆,逆則失道,永嬰塗炭,明各慎始,勉勗令終。

  右九科,九宮真人申明此要,十方已得道无量大聖眾,咸共遵行,拯度一切。

  洞真太上太霄琅書卷之五竟

  洞真太上太霄琅書卷之六

  齋戒要訣

  為同義救厄疾謝罪請福寮出官訣第十六

  師徒長齋,无事不解,有人告急,皆啟解齋,人來及往,皆依科制。三元出官,常所施用,貴賤疾厄,公私非常,悉備壇堂,及得密室,或在閑庭,或就山水,白日夜半,隨時量宜,唯貴清淨,不雨不風,不寒不熱,不喧不驚,或積風雨,時應熱寒,不得避之,要存隱寂。壇庭立幕,門門周席,經座香桉,然燭連燈,三十二人出,嗽呪一如常法,出官異於三元。今書立成為主,如左出官儀:

  謹出臣某妾等身中,无為直齋左右功曹,各百二十人出。

  无為輝神太初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无為太極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无為太素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高上玉清元皇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无極玉清玄上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无極太清三十六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高上玉清洞虛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玉清紫虛南上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玉清虛明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无上太真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玄虛洞寶君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无上正平君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无上太平君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无上正真君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无上明威君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紫清北玄君真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无為揮神執整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紫清南朱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无為度世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紫清西華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无極太虛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紫清東明高上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无為安國直齋功曹,百二十四人出。

  紫清中元皇道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无為安民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紫清五靈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紫清三元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玉清大洞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高清四極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玉清玄洞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主清洞真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玉清太帝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高清上中黃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上清玉晨大道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高上紫映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上清洞玄靈寶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上清洞真天寶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上清洞神神寶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上清高虛君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上清太微天帝君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无上黃老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太上太一北君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太一北君洞玄監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洞天三皇上帝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上清九道高元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上清八素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上清龜臺九靈三母直齋功曹,百二十 人出。

  无上五老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上清飛神中央黃老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无上九老仙都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上清東霞扶桑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无上依公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上清金闕後聖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无上黃元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上清東海青華小童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高上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上清二十四帝統仙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高上直齋玉童,百二十人出。

  无上直齋百僚功曹,百二十人出。

  高上直齋玉女,百二十人出。

  无上丙節直齋功曹,百二十人出。

  无上直齋僕射,百二十人出。

  无上直齋都官僕射,百二十人出。

  无上直齋三官僕射,各百二十人出。

  无上直齋刺姦僕射,百二十人出。

  高上直齋都候僕射,百二十人出。

  高上直齋糺察僕射,百二十人出。

  无為直齋都統僕射,百二十人出。

  无為直齋元靈僕射,百二十人出。

  上清直齋僕射,百二十人出。

  无上直齋僕射,百二十人出。

  太帝直齋僕射,百二十人出。

  太一直齋僕射,百二十人出。

  靈寶直齋僕射,百二十人出。

  天寶直齋僕射,百二十人出。

  神寶直齋僕射,百二十人出。

  太一直齋洞章僕射,百二十人出。

  无父直齋僕射,百二十人出。

  玄母直齋僕射,百二十人出。

  黃元直齋僕射,百二十人出。

  太平直齋僕射,百二十人出。

  五老直齋僕射,百二十人出。

  无為直齋領天百二十曹僕射,百二十人出。

  无上直齋无先僕射,百二十人出。

  玉清无上王直齋僕射,百二十人出。

  无始王直齋僕射,百二十人出。

  无上九天王直齋僕射,各百二十人出。

  无為記仙直齋僕射,百二十人出。

  无上倒地直齋僕射,百二十人出。

  高上更生直齋僕射,百二十人出。

  无上大劫直齋僕射,百二十人出。

  无上黃樂直齋僕射,百二十人出。

  无上太玄直齋僕射,百二十人出。

  无上小劫直齋僕射,百二十人出。

  无上總統謁者直齋僕射,百二十人出。

  高上破敵直齋僕射,百二十人出。

  无為太和直齋僕射,百二十人出。

  无上六合直齋功曹僕射,百二十人出。

  无為勇平直齋功曹僕射,百二十人出。

  无上承上天直齋功曹僕射,百二十人出。

  无上伐逆直齋功曹僕射,百二十人出。

  无為直齋黃鐵功曹僕射,百二十人出。

  无上統羽林直齋功曹僕射,百二十人出。

  帶單无量天王直齋功曹僕射,百二十人出。

  上上禪善无量壽天王直齋功曹僕射,百二十人出。

  上監天王直齋功曹僕射,百二十人出。

  寂然兜術天王直齋功曹僕射,百二十人出。

  不驕樂天王直齋功曹僕射,百二十人出。

  應化聲天王直齋功曹僕射,百二十人出。

  梵寶天王直齋功曹僕射,百二十人出。

  梵摩迦夷天王直齋功曹僕射,百二十人出。

  波梨答惒天王直齋功曹僕射使者,百二十人出。

  玉清上真王功曹僕射,百二十人出。

  玉清上真王功曹僕射使者,百二十人出。

  玉清威上王功曹僕射使者,百二十人出。

  玉清平天王功曹僕射使者,百二十人出。

  紫清虛无王功曹僕射使者,百二十人出。

  紫清虛无王功曹僕射百二十人出。

  玉清領仙王功曹僕射使者,百二十人出

  玉清寶靈王功曹僕射使者,百二十人出。

  玉清九幽王功曹僕射使者,百二十人出。

  皇虛八正王功曹僕射使者,百二十人出。

  玉清九天王功曹僕射使者,百二十人出。

  玉清洞變王功曹僕射使者,百二十人出。

  玉虛謄觀王功曹僕射使者,百二十人出。

  紫清上歸王功曹僕射使者,百二十人出。

  高清條上王功曹僕射使者,百二十人出。

  高清慧上王功曹僕射使者,百二十人出。

  高清超上王功曹僕射使者,百二十人出。

  高清領訣王功曹僕射使者,百二十人出。

  上清虛上王功曹僕射使者,百二十人出。

  上清察上王功曹僕射使者,百二十人出。

  高穹上皇王功曹僕射使者,百二十人出。

  高皇太上王功曹僕射使者,百二十人出。

  高清糺事王功曹僕射使者,百二十人出。

  上皇高皆王功曹僕射使者,百二十人出。

  上皇攝正王功曹僕射使者,百二十人出。

  上高九夷臨察王功曹僕射使者,各百二十人出。

  皇虛均上王功曹僕射使者,百二十人出。

  高上西司功曹僕射使者,百二十人出。

  高玄德王功曹僕射使者,百二十人出。

  紫清北上王功曹僕射使者,百二十人出。

  紫清中元王功曹僕射使者,百二十人出。

  玄虛安國王功曹僕射使者,百二十人出。

  玉清依上王功曹僕射使者,百二十人出。

  玉清素上王功曹僕射使者,百二十人出。

  玉清懷上王功曹僕射使者,百二十人出。

  玉清念國王功曹僕射使者,百二十人出。

  玉清迴上王功曹僕射使者,百二十人出。

  玉清丙上王功曹僕射使者,百二十人出。

  无為直齋使者,百二十人出。

  玉清樂觀王功曹僕射使者,百二十人出。

  无上太玄直齋使者,各百二十人出。

  无上直齋使者,百二十人出。

  无為直齋監齋使者,百二十人出。

  无為直齋監章使者,百二十人出。

  无為黃元直齋使者,百二十人出。

  太一直齋使者,百二十人出。

  高上直齋使者,百二十人出。

  太一直齋奏章使者,百二十人出。

  太一直齋奏章謁者,百二十人出。

  太一直齋御章使者,百二十人出。

  太一直齋奉章使者,百二十人出。

  玉清直齋使者,百二十人出。

  靈寶直齋使者,百二十人出。

  无上直齋直事使者,百二十人出。

  无上直齋監齋使者,百二十人出。

  无上直齋糺事使者,百二十人出。

  无上直齋羽衣直事使者,百二十人出。

  无上直齋奏章從事,百二十人出。

  无上直齋御章從事,百二十人出。

  依公直齋使者,百二十人出。

  三五赤天直齋伐逆使者,百二十人出。

  无上直齋監齋使者,百二十人出。

  无上直齋都官使者,百二十人出。

  无上直齋奏章謁者,百二十人出。

  玉清二十四帝總攝直齋使者,各百二十人出。

  无為揮神都督天百二十曹直齋使者,各百二十人出。

  玉清无上天王直齋使者,百二十人出。

  太真王直齋使者,百二十人出。

  太帝直齋使者,百二十人出。

  无上都督百二十曹使者,各百二十人,督諸官各佩羽衣、朱陽之幘、九德之冠出。无為揮神兵馬九億萬騎出。

  无為太始兵馬九億萬騎出。

  无為太初兵馬九億萬騎出。

  无為太極兵馬九億萬騎出。

  无為太素兵馬九億萬騎出。

  玉清兵馬九億萬騎出。

  太帝兵馬九億萬騎出。

  高上兵馬九億萬騎出。

  紫虛兵馬九億萬騎出。

  玉晨兵馬九億萬騎出。

  紫清兵馬九億萬騎出。

  紫陽兵馬九億萬騎出。

  三皇兵馬九億萬騎出。

  五老兵馬九億萬騎出。

  九老兵馬九億萬騎出。

  太上兵馬九億萬騎出。

  无上羅網兵馬九億萬騎出。

  无極都官僕射兵馬九億萬騎出。

  无為羽林兵馬九億萬騎出。

  无上熊羆督賊兵馬九億萬騎出。

  无上三官僕射兵馬九億萬騎出。

  无上刺姦僕射兵馬九億萬騎出。

  无上勇平兵馬九億萬騎出。

  无為交職兵馬九億萬騎出。

  无為王方兵馬九億萬騎出。

  元靈兵馬九億萬騎出。

  无為正平兵馬九億萬騎出。

  无上至平兵馬九億萬騎出。

  无上順平兵馬九億萬騎出。

  无上都平兵馬九億萬騎出。

  无上金剛騎九億萬騎出。

  清微天兵馬九億萬騎出。

  太赤天兵馬九億萬騎出。

  禹餘天兵馬九億萬騎出。

  梵寶天兵馬九億萬騎出。

  欝單无量天兵馬九億萬騎出。

  化應聲天兵馬九億萬騎出。

  上監天兵馬九億萬騎出。

  禪善无量壽天兵馬九億萬騎出。

  梵摩迦夷天兵馬九億萬騎出。

  波梨答惒天兵馬九億萬騎出。

  兜率天兵馬九億萬騎出。

  不驕樂天兵馬九億萬騎出。

  无上九天兵馬九億萬騎出。

  无上破敵兵馬九億萬騎出。

  无上伐逆兵馬九億萬騎出。

  无上刑神兵馬九億萬騎出。

  无上收神兵馬九億萬騎出。

  无上八威兵馬九億萬騎出。

  无上三五交戰收神兵馬九億萬騎出。

  无上天丁力士九億萬騎出。

  无上天部甲卒九億萬騎出。

  无上雷公霹靂九億萬騎出。

  无上風伯雨師九億萬騎出。

  无上前部驅除大將九億萬騎出。

  无上後部大將兵馬九億萬騎出。

  无上虎賁中郎將九億萬騎出。

  无上黃鉞將九億萬騎出。

  无上平天將九億萬騎出。

  无上刑神將九億萬騎出。

  元上輝神將九億萬騎出。

  无上攝糺將九億萬騎出。

  无上依公將九億萬騎出。

  无上九天將九億萬騎出。

  无上帶甲將兵馬九億萬騎出。

  无上破狄將九億萬騎出。

  玉清都曆將九億萬騎出。

  无上三天將九億萬騎出。

  无上八威將九億萬騎出。

  无上羽林將九億萬騎出。

  无上羅網將九億萬騎出。

  无上都官將九億萬騎出。

  无上幡天將九億萬騎出。

  无上直齋三十六部都尉,九億萬騎出。

  太清三十六部真君兵馬,九億萬騎出。

  无上三十六部司殺大將,九億萬騎出。

  无上三十六部直齋校尉,九億萬騎出。

  无上東九夷君大將兵馬,九億萬騎出。

  无上南八蠻君大將,九億萬騎出。

  无上西六戎君大將,九億萬騎出。

  无上北五狄君大將,九億萬騎出。

  无上中央三秦君大將,九億萬騎出。

  无上遼高大將,九億萬騎出。

  无上四十九天王大將,九億萬騎出。

  无上玉清大將,九億萬騎出。

  无上大帝直齋大將,九億萬騎出。

  无上玉晨大將,九億萬騎出。

  无上三皇大將,九億萬騎出。

  无上天帝大將,九億萬騎出。

  无上臨察大將,九億萬騎出。

  无上玉清二十四太上帝大將,九億萬騎出。

  无上混沌根源本始天上地下,三十六千萬方位諸官、鄉亭里域真官出。

  无上直齋百僚官屬,揮神洞玉羽章,三皇五嶽太一,千乘萬騎,羅列鹵薄,屯軍住臣妾等前後,直齋功曹住立四方,直齋使者住立中央,直齋羽衣使者、仙童玉女、幹佐小吏,黃裳羽服,冠帶垂纓,擎持玉桉,住立臣前,銜受口中辭語。此間某州郡鄉亭里域四面真官,注炁監察使者,召直齋監功大將軍,前部效功後部效殺直齋使者,无上三十六部都尉,太情三十六部真君,建節三十六部大將軍,建節三十六部使者,三十六部虎賁中郎將,三十六部前後僕射合干六部伐逆。大將,三十六部伐姦逆刺,三十六部收神大將,三十六部斬鬼大將,周天八極周天君,天上地下億千萬重諸官君,天皇執法吏,執法天皇吏,十方安國君,十方安樂君,十方勸善君,十方化惡君,十方伐逆君吏兵士,東九夷君,南八蠻君,西六戎君,北五狄君,中央三秦君、天上地下三百六十契令諸官君,臣等所佩揮神洞玉羽章,百僚謁者使者諸官君仙童玉女,擎持玉桉,謄臣等啟事,微君所訴,啟白丹誠之意,上詣无極太上至尊玉陛下玉几前。

  泰玄都正一平炁係天師,太一无極金剛畢卷三洞法師,某嶽執明真人夫人,某官道士風揮神洞馴羽章,某治炁祭酒,臣妾某等頓首,死罪死罪,稽首再拜,上啟无極太上无為大道、无上玄天皇太上帝、玄妙父母、玉晨大道太上玉皇至尊玉几前。臣妾等以小醜賤生,虫芥之餘,謬生矢地,得見光明,為天所覆,為地所載,四時所養,五行所長,星辰所衛,日月所照,至於今日,千椿一會,得禀元炁,叅預仙流,銜真握契,覩見上玄神仙妙術,不以穢質,少好生道,棲跡山林,斷穀服餌,經諸峰岳,吐納雲霞,玄思未降,不得其益,三尸不滅,赤子散亂,神枯形悴,八達不開,未得聰明智慧,才无分表可以酬時,宣教无方,愆多功少,上負玄都,承驕恃慢,實有萬沒。但太陽多恩,育仁无惡,天老好生,蕩蕩泗汰,思前補過,得至今日。臣妾某等頓首,死罪死罪,謹以謝聞。臣妾某等謬享大法,乘涉无為,仰瞻上聖无極天尊,仰願百國安樂,萬姓齊生,受道之日,三官有約,助時理炁,都督人鬼,攝彈萬靈,誅邪伐逆,建立福田,非道不行,非道不真,非道不清,非道不濟,非道不生,救活百姓子,安國以樂民。但臣妾某等謹按文書,同義某州郡縣鄉里民,男女生祭酒某甲等,奉法多違,未貫大化,收愆被考疾厄云,今日抱病困篤,或經年著牀,或官擊事云,大小王甲深慮一旦不免長夜,迎臣妾等對家所,求請仰謝七玄之根,生死罪責,亡九世祖某,至亡父某等如干人,賚信叅辭如別一諸者二伏讀如桉。王甲家先亡後死,平素之時,仕宦為業,籍得傳基,或為帝王公侯、州牧刺史二千石、郡守令長丞尉,或為漢魏臣吏,用法失忠,或承矯凌弱,枉剋无辜,或上不敬天地,下不畏鬼神,自作一法,不順道教,為上不恭,或為下不敬,為父不慈,或為子不孝,為夫不和,為婦不遜,或內外媱亂,捨正逐邪,廢嫡立庶,破國危邦,或幸婢愛妾,室家義絕,刑危教言,更相呪咀,兄弟不和,骨肉相害,或爭錢財奴婢田宅,更相捰打,披頭散髮,觸悮北君,被刑收考,殃逮後生,亡者魂神,考責在天牢地獄,太山二十四獄,不堪苦愴,還引生人,求以補代,致後世嬰灾。臣妾等今為王甲清齋,仰謝某亡九祖父,下及某亡父甲如干某人,生時有如此眾過,无狀之罪,下流及生者身,懸文在二十八宿、三十六天府、九官玄曹,事結積年,未蒙散釋,願今直齋百僚千乘萬騎,攝太山府君二十四丞獄吏,檢問王甲亡父如干某人,事由何曹,何事死亡,問連逮何府,問為犯何神,問為以九世,問為以八世,問為以七世,問為以六世,問為以五世,問為以四世,問為以祖父母,問為以某父母,問為是兄弟,問為是中外姑姨伯叔,問以甲今身愆過,問為觸何神,問為犯何鬼。一切辟考,此間里域真官注炁,木下房廟壇社、山川五嶽八神,獨按都侯,鈴下功曹,主簿河侯,橋梁水之神,河伯水帝水丞水府,恐甲等肉人,不悟所犯,或比已歸首,未蒙恩福,恐或是血食之鬼,其不放遣閉,繫甲家大小三魂七魄,女子十四魂,致嬰疾者著牀,或經涉年歲,或遭罹幽厄,性命莫測。若以无辜,故炁貪食之神,橫相賊害,不畏玄都明威之制者。臣妾等齋官百僚,太一三皇揮神洞章,无上三十六部都尉,无上三十六部威天大將軍,羽林虎賁三十六部中郎大將,金剛三十六部力士,九億萬騎九億萬兵,各佩鏡甲,以次收治大鬼,送付天一北獄,小鬼即斬。若是甲家先亡後死,考責不解者,願以真正之炁,隨願解脫械節,放赦魂神。若以甲身愆過所收,於今釋散,直齋百僚為甲家明燈火於九天之上,九地之下,二十八宿隨事考正,毀天曹簡書,絕地官文墨,齋竟之後,霍然請除,則荷大道白骨更生之恩,仰願威靈使百國從容朝夷,鮮卑各保境域,時節苗稼,年年豐熟,天下太平,人民安樂,臣家國君陛下,上宰公王,下及兆庶,一切眾生,四海五嶽學仙道士,咸蒙昇度,天下男女生官祭酒,過度厄世陽九百六,真得侍聖君。臣等今執法大化,涉山跨壠,岩穴為居,或蹔出民間,宣考醫治,建功上府。或遭凶惡毀慢三寶,或有害心,或違天負義,願為改更開悟,得見上真,惡心自更,建立福田,聰明智慧。臣妾等三曾五祖,七世父母,咸蒙昇度,萬姓翹首,得如所願。上請監齋百僚,一時來下,監齋直事,典香主童,典香玉女,小吏使者,百僚官屬,悉賚臣妾等所訴,乞垂原赦王甲家千罪萬過,千欺萬責,從今以去,福生十方,禍沒九陰,謹以啟聞,旋行禮拜,仰謝天尊,臣妾某等誠惶誠恐,稽首再拜以聞。

  臣妾某姓某,屬州郡縣,无極太上无為大道玉陛至尊玉几前。

  太歲某年某郡縣鄉里中啟。

  右出官啟事,似章表之體,真人所傳,慎勿改易。至於其中疾厄緩急,隨源陳諮,簡要去繁也。

  出官竟,仍行香禮懺,一依中下元。行道畢,復如常,然後復爐出。

  主人辭,貴賤不同,道士之身,民生又異,隨宜制之,大體如左:

  辭前條九世祖以下,至今近亡者,疾夭傷死年月日時,葬送處所,知與不知,一二狀言,連辭於後。某唐虞夏殷,隨代言之皇帝王、皇太子;某晉楚齊秦,隨封言之公侯伯子男;某家宰司徒,隨位言之;某州郡縣牧伯刺史、太守內史、令長相尉細位,亦隨時言。三洞法師某嶽先生、某治祭酒、某道士如干錄、某州郡鄉里奉道男女民,非天子皇后,直云男女民,不須奉道。守生弟子,三景三洞之神、洞玄洞真清信、三寶十轉,隨所受言之臣妾。某男受治,若不受治而受經、或不受經而奉郊祀,皆稱臣;女位等男,皆稱妾。妾妻差降,姓氏不同,科在傳授儀中。年如干歲,今治,自官長以下,云位亦居君,某州郡縣鄉里、某宮第府廨館舍,稽首乞恩。辭初有天下者,云某樹因曠劫,荷慶今辰,古世以來,崇奉大道。事俗云先緣罪障,承事俗神。事佛云籍以宿因,世奉佛法。无所事,云結業昏蔽,不識神明,累世一身,未有崇奉。事周孔,云世襲仁義,仰慕先王,師宗周孔,祭禮歸誠,謬荷玄祐,榮顯超昇,憑心妙化,庇命法門。已傳世帝者,云仰荷玄恩,享福隆泰,亡祖某皇帝某,亡父某皇帝某,本官學代耕,出處隨運,爵祿相係,天祚奄鍾,稍革純冠,遂流玉,榮慶超極,感佩唯深,但洪業始興,奄捐萬國,太平未遂,嗣德在今,而某思不協幾,鑒非玄燭,億宇難綏,百靈易黷,直言寂抗,補衮闕聞,夏姦屢萌,夷凶每蠢,二儀違和,七曜乖度,水旱不適,疾疫薦臻,家國多妖,喪疹相仍,亡祖某皇帝,元功自援,寡德期全,念此憂遑,甚履陽火,過蒙景福,榮爵相仍,值某唐火、虞土、夏金、商水、周木,隨代言之,精數極某,依五次言之,德運興者,鴻輝猥集,大福所鍾。揖讓者云某皇帝某,審歷爰歸,推祚禪位,高讓天下,允執委臣,臣德輶驚惕屏營,頻煩辭避,遂不見從。干戈者云某皇帝某,幸籍先慶,叨居宸極,倒亂五常,毒流四海,某酷某暴事云云,凶據豺虎,罪甚匹夫,某恭行天罰,醜類即夷。獄訟者云某謳歌,歸某神器,彼寄不可久違,以某年月日時,應天順民,告郊登受,躬臨四海,親率萬邦。皇太子云某以輶薄,忝居儲宮,生長五濁之中,動靜三灾之世,愆疊易積,功德難弘,攝生寡方,常多不念。抱病者云某月日時,起覺患某,痛毒經旬,救治祈請,內外備至,未蒙痊除,先身今生,深罪所致,久无感效,憂慮增危,年命厄會,殃考所延;或受法不修,違經破戒,欺罔幽顯,謫罰所鍾;或奉神不精,事道不專,雜信魔俗,邪氣相纏;或爭事俗神,烹宰殺害,皷舞妖訛,罪疊重沓,故氣纏滯,夢想交通;或生无所信,不敬神明,侮弄人鬼,輕恣嬰灾;或先世祖考,建創皇基,禪受乖正,誅戳違經,賞罰多濫,結怨生殃,及改易宮廟,造立山陵,開拓城邑,修繕田園,起架臺榭,穿鑿山池,壅遏泉源,斷絕道逕,移徙古塚,棄擲尸骸,犯天地大禁,觸神明眾忌;或棄遠聖賢,親近愚佞,委任內外,多非其才,弄勢乘權,凌侮一切;或宵遊夜飲,龍魚不分,所行暴虐,肆惡不悛;或謬妄不覺,或覺而不迴,或迴而重作,反覆无常,苦酷百姓,侵辱萬靈,破壞宮觀,毀廢精廬,盜三寶財,假十方號,換易陰陽,混亂男女,滛通烝蟲,凌略清貞,日月稍深,咎禍積結,難可解釋,命在漏間,兼比夢寐紛醜,先亡相叅,妖灾怪異,不可具陳。或某月日時,聞見某事,或某月日夜,夢見某物,准之前後,唯凶无吉,自非大道,期濟莫因。謹至心投命,憑仰玄真,緝熙百靈,矜恤億兆。,若皇后妃嬪、夫人公主、諸王皇子、帝族侯伯,云伉儷宸極,叅侍帝宮,誕生皇家,宗連帝室,幸藉餘慶,冠冕相承;或出莅方嶽,入叅機衡;或文司武職,厚爵高官;或帶州郡縣尉丞郎,開國剖符,耀麾仗節,侍衛左右,主領要辟;或到法所委,扶救匡弼,諫諍直言,典攝顧問,管記謀略,廟筭帷籌;或卑劇邊遠,積戍頻羈,水徭陸役,使命殊方,往反艱辛,偵候危險;或祿重榮深,才不周務;或出自卑微,叨居寵任,內外讒嫉,呪咀妄生;或智不效官,行不毗國,撫接哀怨,誹謗橫興,朝野无援,孤介憂危,夙夜自彊,思弘不息,而百王餘弊,萬品難齊,新故多怨,遠近吁嗟;或陰有仇很,忿恚肆凶,邪情俗意,要結鬼神,彊祥魔醜,黨扇為灾,伺候間隙,禍在不測;或存亡罪舋,日月漸深;或傍人所誤,或自作剋身,或尊上逼迫,造諸惡根,或苦使他人,生眾凶毒,君親知識,不相匡諫,師徒朋友,不戒視成,更相連染,灾害方臻;或頻營首謝,齋章相仍,未蒙感效,良由罪深,未閑妙衛,期濟莫因,寶位既重,懼不克堪,俯仰兢戰,若履冰谷,若尊卑有患,各隨源銘之,日月迅流,便積旬朔。或即位以來,已經某年某月,治化多蹇,世道未康;或无命之帝,稱兵某州,自號之王,搔擾某郡;或犬盜鼠竊,遊魂山川,討捕未擒,累月俺時,某將征伐,沒陣敗績,土地侵削,家國日蹙;或所使某人,委道反逆,權彊輔弼,稍生異心,斷截逼迫,勑詔不行,帝族皇宗,漸見黜罷,中表近親,枉法被刑,左右侍衛,皆致誅戮,酷虐將兆,大亂方成,无愆嬰廢,因弱淪傾,良由宿罪,值此凶辰,將絕之祚,特乞申延,已盡之筭,重加增益。或自某年月日,不雨至今,百川乾竭,萬物燋枯;或某時雨起,霖澍未晴,積旬累月,逾稔經年,日月相犯,星宿相侵,山崩地陷,霧炁連綿,雨血隕星,前後非一;或積雪凝冰,大風折木,邪人鬼語,童謠炫時,奇服異裝,表現灾禍,橫尸盈路,水火屢延,朝野饜瀆,遠近憂昏,飢饉流移,盜竊充斥;或公卿失禮,蒸庶无法,欺罔人神,闘亂內外;或學侶妖訛,妄生詭異,荒險月劇,訓導无方,雅頌久寂,獄訴繁興,叛道入邪,攻伐三尊;或竊取經書,貪為師主;或假道作妖,謀圖不軌,幻術感眾,雜揉真經,改易前後,空中妄造,乖理失宗,苟以為是,託真傳行,多取信;或修而不受,授而不精;或抑絕賢明,附從愚瞽;或靳固有志,彊昵无懷,為邪所惱,不知自訟,緣途吐怨,詰責神明,所學无驗,所作不成,嗊嗃自用,非貶仙真;或所受符籙,三洞寶經,神仙祕文,玉字龍文,某篇某部,策傳真圖,經荒履亂,遭值劫賊,寇盜水火,行來遺亡,去失蕩盡;或失某等,幽司刻謫,流遷逮今,已得受某,某等未受,雖懷憂懼,善事難諧,頻被考罰,轗軻備嬰。今某甲子乙丑,隨值言之年,肇建,四宇悠長,或陰陽代序,新故交謝,或吉節兼并,又是本命生日,不勝感慶之情,炁候未適,疫毒方行,疾患者云風勞虛熱,或素苦玲癃,或某年月日散動,發癱差劇,進退依源言;或夢見前代,諸帝傷亡,君臣訟訴稱怨,攻擊不已;或邪精群魅,假託他名,妄作怨家,願為讎敵;或髣髴現形,生諸驚怪。當云開闢以來,五德更生,往御今天,終始无極,明主代興,不惟揆此自然之大,度是神聖之常宜,但行化合道,則卜世克長,布政乖理,則鼎遷期促,兩善共時,運充揖讓,一惡徧肆,數動干戈,某帝殘忍酷毒,簡在帝心,內外離絕,自致滅亡。某或亡祖某、亡父某,歷官盡忠,處所立績,靈祇賞義,人物感恩,某等戮彼无道,逼見歸崇,或與某等共行明罰,克定禍亂,命之所臻,諸所廢除,出不獲己。既傾天還樞,阤地更軸,幽顯方協,禎祥宜隆,而夢想妖異,邪魅形聲,當由嫉鬼妬神,妄懷干試,自非大道,消之莫因。若是魔怨,急速降伏,若是真爽,亦宜即迴,以怨報怨,怨惡彌甚,以德報怨,萬福乃興。且古之至人,不念舊惡,今之神鬼,寧懷昔怨。願天誘報惡,仇恨僉袪,紛訟解釋,存亡同懽;或年命厄會,應見凶灾,神威接救,臨危必濟,冥福自授,懼不保全。若有公私憂危,怪夢驚奔,移動去失,結願@齋,隨人多少;或某年月日某事,因某道士處,於某處啟願,蒙恩果遂,解了先言;或所願雖為不諧,蒙至今辰,思愆敢怨,昔己發心,不敢逋負,今設齋供,乞丐後恩。若有喪,云亡祖某皇帝某,亡父某皇帝某,亡伯叔、兄弟、子姪某王某,亡姑姊妹某公主某,大臣某位,某年月日時,崩薨喪逝,銜哀悔咎,无所逮及,神輝无反,劍舄有歸,世多憂虞,俛從權制,某年月日時,開建山陵,某月日時,卜定永畢,追號永慕,日深日酷,未知亡某魂神之適何道,今三七虞祥周忌之日,不勝增感之至,憑道乞恩。伏聞大道妙法,自然清齋,功重福探,濟度无量,謹伏齋值,奉辭以聞。伏願法師、道士行道,請福乞恩,懺悔首謝,乞原恕凡庸不及之愆,蕩汰新故積殃之禍,拔度九玄父母,七廟之靈,亡某等中外眷屬,公侯五廟,今大夫以下无廟,并得云七祖父母、一切先亡,同離地獄,俱登天堂,受鍊更生,業昇漏盡,與道齊真,利祐現在,使陵,非天冢皆云墳墓安穩,殃注斷絕,宮第,庶姓普云宅舍請福,灾害不兆,兵戎靜息,上下和睦。上願太上皇某、皇太后某,御膳萬福,六宮咸康,大小王公、中外妃主、朝野遠近,皆蒙安寧,二儀交泰,七曜調明,四海靜波,九谷豐盈,夷虜弭伏,敵國歸降,冤家債主,迴相和親。或某州某人,作逆速催,姦賊時滅,寇盜永除,文倫軌一,六合清和,兆民懽樂,天下太平,无極世界,種種眾生,已生未生,咸得成就,免度憂苦,解脫逍遙,某經春涉夏,履歷秋冬,常保貞吉,所苦速差。或願某事必蒙諧果,憂患消除,威風隆盛,智慧洞達,天祚延長,十方善神,保身護命,三界官屬,納吉禳凶,使人神協祐,體相金剛,久壽必驗,與善有徵。公王以下,皆不得言天祚,可言福,公侯以下,悉云年壽。又宜云奉上接下,內外懽心,誹謗不起,爵祿超昇,學業成就,功行光隆,行來出入,四道開通,規圖果願,所向從心,長少進退,財產滋張,工術明驗,子嗣繁昌,道化日新,一切荷賴,蒙如所請,仰荷大道罔極之恩,謹辭。

  太歲某月日。

  奉受經戒者辭,用師資行事本,自天子至于庶人,依擬消息之。己身自表玄受經圖,辭體如行事法,其中損益,隨而言之。凡為人自為傳授,奏聞用前,大出官皆依後,立成如左:

  向北嗚鼓三十六通。

  臣妾姓名,身中四支五體、三十九戶上真靈官,左右飛仙玉虛侍郎、五帝五色元皇太真、飛龍功曹、神仙使者,各三十六人出。玉虛侍郎執飛仙羽節、九色耀天之麾;五帝五色元皇太真,手執五帝命魔靈幡;飛龍功曹,冠帶羽衣金真鳳章;神仙使者交絡七元,擎持玉桉,對立臣妾等前,銜受口中秘言,乘金根紫蓋,丹轅瓊輿,飛雲之論,從金仙玉童、太華玉女各十二人,左右龍虎騰天羽騎,各二十四萬眾,齊出嚴莊。帝席宮鳳衣玉童玉女,中元宮玄元玉童、紫衣玉女,綱神宮鳳衣玉童、誘衣玉女,各九人出。上尊宮朱衣玉童、羽衣玉女,真元宮錦衣玉童、鳳衣玉女,紀明宮丹錦衣玉童玉女,各九人出。太上宮羽衣玉童、錦衣玉女,紐幽官雲錦衣玉童、丹錦衣玉女,關會官飛錦衣玉童、羅衣玉女,各九人出。无為左右功曹、揮神太初功曹、太極功曹、高上玉童玉女,各十二人出。无上僕射太玄使者,各十二人出。揮神兵馬三十六部都尉,各九億萬騎出。三界內外土地真官,并顯服必羅列,住左右前後,停虛立空,各當所職。玉童玉女,通真使者,飛行紫虛, 上登九天峻嶒瓊房金輝玉殿紫蘭之內,上啟无極无窮至上洞真九玄元父、太虛玄母、元始天王、高上玉虛三十九帝、二十四真、高聖玉晨太上大道君、四司五帝无極天尊,炁係自然玄都元皇,大洞三景弟子小兆真人,臣妾因緣有幸,得生法門,或生值玄化,叨質高上九天寶經,好道樂真,願獲神仙,啟玄告誓,密習修行,法當開度同志賢人。今有男女道士姓名,叅辭執信,求受洞真,投誠慊款,久彌堅推之玄科,不容抑閉。謹尋青宮上經三百卷、寶訣三千條,下仙小學非所宜叅,上仙真聖錄字青宮,隨緣稍得。獲者希龜山烏母,西域總真,代代出化,或少或多,獨立偶官,隱顯各異。按某所受,因綠未備,次第舛互,首軸乖離,文字訛謬,旨訣叅差,即年累紀,修行無驗,亦由宿植尚微,今功未重,雖受名目,未覩文圖,或得文圖,而无要訣,或諮詢无所,或告玄未通,既未能專,又不能博,徒損日月,期效寂端,夙夜憂慙,追慮增咎。今求更受,治寫本文,隨次遵行,永為身寶,心言旦旦,理在可矜。臣妾以凡下,質乖高上,誤以蚍蜉之識,叨攬龍鳳之章,忝藉餘慶之榮,陶染大乘之法,錄傳玄授,遇師曲躬叩,前後所得內外要文,真言妙旨,不死之方,神符寶圖,長生之術,篇部筌蹄,古今略備。□□兼濟無窮,欣荷无量,但事重身輕,已歷某紀,□□年造知命,□□業行未超,沉淪濁世,與俗不殊,空翫尊經,未能出類,常恐老及,悚愧屏營,宣泄之禁既嚴,杜絕之罪又重,俯仰驚惶,甚履冰谷。臣妾與某同值季運,玄化凌夷,公私屯窘,有志未申,俱慕至真,共嬰宿障,雖立誓无退,而昇進靡階,睇景灼心,實忘寢食,過蒙玄恩,得見今辰,方罄丹衷,庶遂本願。臣妾既緣會先獲寶文,乃慙精懃,諒不敢懈,某今厲操,不怠不休,冀果靈降,感通必明。某繕寫洞真十有三袟,正部一百二十五卷,別部三袟,又二十五卷,文字粗畢,叅校未周,符圖名諱,尚未曉究,日月易流,福業難進,仰希良辰,啟告皇極,乞隨意奉行,餘者續就。伏願玄上大慈垂哀,班下所由,勑勒三界四司五帝內外真官,與紫殿青宮侍經典圖直符直事神童玉女,土地歲月日時靈祇,一切善神,同賜鑒照,衛護臣妾及某,為解釋先世今世、先身今身,宿新愆舋,悉皆蕩除,原罪降福,布正禳邪,消凶納吉,却死來生,生炁真神入某身中,使眾魔不敢干,諸灾不得犯,令修習宿驗,通真達靈,洞了一切,逆知是非,度身濟物,功德巍巍。臣妾无妄,傳之尤□□某,免負違之咎,同昇帝庭。□□如今所請,謹共清嚴,以某月日於某處,依上元法,對齋啟聞,朝禮事竟,今拜朱表一通,請九天高上領仙侍郎、監靈大夫、飛龍騎吏,印寫所奏狀言如素,逕御无極玉虛上帝几前。臣妾謹讀表文,某伏地恭對。

  如法表前條信,次辭,次經目,都授者不須目,仍次表也。

  表用八靈本,讀畢,操文如左:

  臣重勑身中四肢五體上靈真官、飛龍功曹、神仙使者,各十二人操,臣謹為男女道士姓名,拜上授度洞真經部一百二十五卷朱表一通,逕詣无極玉虛皇帝几前,隨表進對,分別朱紫。若文字脫誤,言辭顛倒,即為正定,如炁上昇,无令上官有所譴却,當使所請時諧,所願即果。若有強魔妄來干御,九天騎吏登收攝治罪。臣妾閉炁桉下,伏須報應。操竟,仍北向經桉上執經,弟子於左,□□擎□□法信,師叩齒三十六下,存太上玉皇,令日月之光,使照經師徒之身,呪曰:

  太微何眇邈,真人結虛生,空津自然道,集為大洞經,真賢奉法信,乘運歷黃庭,太山削死籍,司命書仙名,保祕年劫積,泄慢地獄嬰,考及七世祖,風刀解汝形。畢,弟子三拜受經。

  經目在科,付總經下者,齋朝醮儀,趣一則足。付經竟,復官法如左:

  臣拜表授經吅,事竟,向所出臣身四肢五體上靈真官、左右飛仙、玉虛侍郎、五帝官屬,一切神明,各還臣妾身中,從眾妙之門而入,在左還左,在右還右,飛龍功曹主相領押,各復宮府,无令差互,備衛臣妾身,永无越逸,須後召奉行,一如故事。

  復官畢,復爐如常。

  復爐畢,詠出如常。

  出後,閉室殿壇如常。

  師施散信物如常。

  弟子三日謝恩如常。

  同學修齋法信訣第十七

  凡有同學遇灾,被厄疾病,官口飛橫之害,皆同得修中元之法。當賚香油為信,告齋主,隨其情事,列奏高虛也。

  同學者,同師也。師玄師者,同習上法,即同學也。凡此之流,未成真聖,皆有灾否,宜立齋,所請為客,自營為主,主人施散,以廣功德。貧富墨堪,不可乖法,法使稱心,不限多少,豐者不奢,儉者不陋,內外形神,无有悔吝。如此冥會,享福无央也。

  應齋旨訣第十八

  凡學法亦齋,合丹亦齋,入山亦齋,傳經亦齋,八節亦齋,甲子庚申、太歲之日、本命亦齋,富貴亦齋,貧窮亦齋,有樂亦齋,有憂亦齋,疾病亦齋,官口亦齋,有厄亦齋,有灾禍亦齋,國不寧亦齋,師有憂亦齋,師有厄亦齋,因盟有憂亦齋,諸如此等,其功至重。若能常修此法,三年克得真人下降。但依常修行,九年感靈,能乘空飛行。其道祕重,慎勿妄宣。

  凡受經之後,修齋為急,救物濟身,唯此為務。若自為人剋日已建,忽有非意,皆是罪深,人鬼相惱,破壞善事,不得怨懟。但堅正心,小則奉道懺悔愆,啟告洗誠,以祈玄祐;大則啟告,解齋散座,須灾厄度,別更建之,其間存思,悔咎乞恩,念念不絕,必荷哀原。建之无礙,永永勿休,日日精進,得道有期也。

  登齋法訣第十九

  登齋之日,當選高稱,通靈釋微,才智慧朗之人,高座講說法義,次者和之。同齋皆靜座閑聽,伏度法化,不得慢略,外形託齋,內懷異念,虧忽天格,為司空所糺,罰以五帝神兵,移名北酆,不得又登齋堂。

  登齋之日,男女之人,當以學業深淺次之,容與雅步,旋香禮願,每令如法,坐起臥息,不得混雜,更相調戲,无有尊卑,為諸天所謫,鬼神所慢。犯者司官所糺,罰以五帝神兵,移名北酆,不得又登齋堂。

  凡同學德高年大,受法多而久者,常為法師。若受多年大,不閑法事,勿為齋主。若明解高德贏老,不堪為主,猶為座首,次者行事。少而有才德,眾所推者,可為法師,慎勿爭尚。犯者滅身。眾雖不及於己,而不肯推之,推之不愜,或偽相讓,皆宜急避,託疾事辭,全身遠害。不可冒干。冒干致灾,彼此陷禍矣。明各慎之。

  三元名品,其數不同,上九、中六、下三日也。若長齋,一月之中,歷修三元,皆營其已,上旬上元,思神合藥,中旬中元,解身所犯,下旬下元,拔度七祖。能行九真明科,贖先世及己身九條罪者,可修三年之齋,用三无啟謝,營九條之法,遵三无之事。千餘日中,不可不存神,存神不可不合藥,不可不解己所犯,解己所犯不可不拔度先人。不拔度先人,則己罪不釋,己罪不釋,則合藥不成,成不可服,服更致凶。致凶之藥,亂於存神,既亂无道可冀。是以為上學者,急建三元,三元相須,如油主火,偏則不明,无以延照,志士悟此,仙真必成矣。

  受齋儀盟信訣第二十

  玄都上宮真人,皆以月上旬修上元,中旬修中元,下旬修下元,况於世學,而不知修三元之道,空思玄微,真豈為降,徒勞勤事,求仙遠也。若有志心,當依盟齎紋之繒三十尺,金環九雙,詣師告誓,啟度真文,修之九年,克得飛行,上登玉清之宮。輕泄寶文,七祖充責,己身亡命,不得又仙。上學之人,得經便齋,齋有科儀,法別請受。若師與都表,則停偏有所參,宜的辨信,依按此文,詣師啟度,對齋書治,表奏如上,不可妄行,求福得罪矣。

  上學受科,必緣明師,視之如親資,尊師如父。上聖真仙,皆號師為師父,女師稱師母,師之師即祖師,師祖師師即曾師。高遠極道,道應无窮,故不事存也。而三炁輪迴,終是一炁,三師之尊,亦同一尊,引常行事,皆存一師,是所授經師也。若非常之請,皆存三師,師有隱淪,不出姓諱,或師玄師,皆不得存。若已自師玄師,則存二童而已。存師諦心,精思慊到,久久見之,了然相對。雖是凡師,神人代降,必授口訣,速得成真。慎勿謾昧,忽略怱怱,不能感通,更致魔試也。

  行齋法訣第二十-

  凡行妙化,當立館宇山世,華素豐儉隨時。弟子來學,師勿往教。道輕來學,又重善心束修,躬詣師門,通名拜謁,形神盡恭,請法受真,析恩救厄,皆辨齋具,諮師施行,不得猜疑,猶豫致考也。

  凡天子王侯,至于庶人,富有堂室,內外精潔,男女不雜,清濁不叅。行道之師,山林之士,因緣蹔出,遇有善人,欲受經戒,可留其居,嚴加別淨堂壇也。若是世師,有佳壇堂,不得妄遊履歷餘處矣。

  凡學士之家,尊卑內外,咸同受法,居止清淨,自有堂壇,與館治无異,如此延請師友,不拘常例也。凡有善心,大小不同,當相化喻,必令齊一。如其不迴,父子隔異,兄弟孫姪夫妻致殊,皆是愆深,前身罪障,非可如何。可得名從所好,公求作異,无相聽順,強則忿恨,憤激相加,罪更深重。微言不申,申之可密,密則相逃,逃避不使相德。不可竊盜財物,師知之不禁,同受風刀之考。不知乃无重罪,尚有不明之尤,退仙一階,亦不輕矣。

  畫夜動止訣第二十二

  凡受上法,飛行為高,出三界外,遊宴玉京,昇九玄上,應感諸方,如此之後,无累无憂。初學未能出界憂累,前後相仍,頓免既難,稍除實易,當思日損,損之又損之。晝夜无異,動止不同,晝動夜止,止逸動勞,勞逸二事,身神一焉,能存心神,念念不忘,晝動不勞,夜止不逸。不逸者勿貪久臥,申體放形,散鬼入夢寤驚紛,如此精昏,出入恍惚,施為謬誤,所作不成,急當思神,密呪誦經,疲則少息,微寐則起,起惓又息,踦側屈身,无縱五形,勿致久執,常能如此,不逸不勞。无勞者勿競,嗜欲之多,則求解上忤,下恣肆情,人神所弃,灾患所藂,居安招危,在成致敗,急宜存道,守一尋玄,燒香讀誠,建齋行慈,救度一切,寡欲少私,輕財重義,崇習无為,為无為,動不勞,不勞不逸,身神成一,一此身神,白日登晨也。

  凡學无學,為无為,知子母,守雄雌,晝望日光,瞻雲逆順,夜候月釆,察風去來,炁之暄凉,聲之宮商,境之興廢,時之否昌,去憂就樂,即吉避凶,不精於此者,乖上學之方矣。

  洞真太上太霄琅書春之六竟

  習學禁忌

  晦半誦戒訣第二十三

  夫學道須戒,如度水須舟,舟不可使穿漏,戒不可令遺忘。忘戒而行,善惡不覺,或以善為惡,止而不行,或以惡為善,行而不止。是以聖師傳訣在戒,諳憶分明,持之无犯,犯即知悟,悟即悔之,改往修來,全則入道。受經皆先受戒,戒或備在經中,或別卷軸,或口相傳,悉應誦之,心口通利。未能遍諳,諳其急者,文之多少,隨師所傳。初受之後,七日清齋,晝夜讀之,趣令上口。若闇滯好忘,二七、三七,一月、百日,必使分明。自此以後,一月再誦。月十五日,陰極將虧,月盡之日,陰滅方生,陰炁主惡,惡緣陰興,所以其夜,并加清嚴,獨及有信,人定登堂,燒香同靜,靜竟誦之,眾少則更誦,眾多則俱誦。誦法心口相知,不須高朗,先當禁斷,勿使竊聽,竊聽罪深,明宣告語。登高座者,初後皆禮,存如讀經,忌誤則重溫,流利則思行。行不全者,至心禮懺,首寫前後所犯所忘,慙愧悚怖,流涕道前,叩搏无數,良久乃止。

  學有階品,戒有異殊,非同品者,不得俱誦,非同師者,亦不得俱誦。若共住止,當更遞誦之。凡公私行幸船車路間,遇晦及半,皆密誦之,雖有危急,亦不得忘,忘則罪探,存則福厚矣。凡正誦戒,為公私所驚,人鬼觸惱,皆即緘聲,分解隱避,不得怨言,諦存戒旨,彌加存心。過度驚恐,即更清嚴,結齋守靜,子午二時,懺悔首罪,散髮叩搏,各三千下,乞改前違,謹遵後順,卑禮三十二拜止。如此魔不干試,所向從心。脫復有逆,重依前儀,至誠款切,後必无復灾驚也。諸有所見,或是道試,慎勿嗟惋向他論說,唯密懺悔,保吉无凶矣。

  教學有穢无穢訣第二十四

  受法違齋,成就无礙,乃得施行,依科傳付。若齋中灾異,公私紛梗,皆當重齋,須吉遂事。三建有凶,不得復集,宜加懺謝,廣立善功,師與弟子,各精心行。或宿新罪愆,更相染誤,深自克責,勿尤神明,久無懟悔,禎祥必臻,感靈奉瑞,乃更營齋。授受依科,不得越略。受經之後,出入宿行,去還禮拜,啟告奉辭,吉凶善惡,動靜以聞。往來世境,化導俗問,臨省死病,救度血傷,至心立功。大法元穢,身雖履之,无妨朝禮,齋則沐浴,眾殗皆消。未能立功,私行利己,觸犯凶穢,心神驚傷,損其志業,深宜自防。佻侻值遇,以術解之,解之法術,或章或齋,禁呪沐浴,各有其方。方中之要,唯在守靜,屏廢外事,清淨易衣,閒居別室,勿入齋堂,勿預法集,了已獨栖,存神內省,禮拜向北,歸命三尊,叩搏懺悔,晝夜不休,休息少時,仍復如初,日夜十過,二十三十,竭心盡力,自責興慙,媿无功德,未免穢綠,當誓持戒,研尋經文,如說修行,以卻諸淹。淹大則百日如此,小則四十五日,輕者三日,還復常也。炁力羸者,淨潔靜處,不必禮拜,直心存懺悔。體性彊者,不喪眾穢,神識通明,不假禮懺。

  受經營十事訣第二十五

  受經之身,應營十事。一者經箱,法用檉栢,在所或无,聽用桐梓,高六寸,廣九寸,長一尺三寸,厚四分,新諍完密,洗拭盛經。登涉須輕,竹笈可用,或并合眾經,須嚴淨如法,小大相容,不限度數。二者經案,局腳各五,亦七亦九,梓栢隨宜,腳亦可鐵,標榪釘鰾,漆素咸通,腳之小大,疏概令調,高應九寸,面廣一尺三寸,長二尺四寸,厚四分,以擎經箱。又檠香須一,法式皆同。三者經過,以竹為裘,黃繒裝之,大小取適,計容卷軸,不須廣長。裹及綠帶,亦用黃繒,无者糊紙,帶用紵麻,務存素淨,不假紛華。錦繡七寶,幸有作之,不可滯著,以為必是,是權教之末耳,慎勿經營苟為。四者經巾,大略須三,覆袠箱中,常應用一,出經案上,蓋覆須二,皆以玄黃,絳碧及紫,絹練挾裹,紋縵隨時,廣極其幅,長可五尺,直合縫之,亦可四緣,无煩綺結,珠玉莊嚴,鈴珮奢長,起彼盜心,遏惡之路,用開善之門,莫過簡素,幽顯俱通矣。五者經帊,常當有三,兩幅作之,如巾所用,行時須一,以帊經箱,齋時須一,以覆經箱,壞則易治,無致襤縷,周事而已,不得盈長,故敗火淨,勿雜用之,凡諸法物,皆依此例。六者經帳,皂絳為之,橫繞四方,周極其幅,幅下安緣,緣用襟綿,象乎宸蓋,不須垂裙,亦不假帶,无事金銀、寶飭奢麗,義同巾袟。材竹為竿,漆素適意,高下相稱,員斗隨人。七者高座,常宜有三,一以安經,一以轉讀,一以講議。材以槻楠,亦可檉栢,俱高五尺,其方亦然,亦可四尺,又加五寸,亦得六尺,高下相副,側咸隨時。染素无在華麗,若有妙畫之能,可摹存思之象,帳單及複,豐儉如前。八者香橙,高與座齊,長亦如之,廣數局腳,略與案同,釘鰾漆素,不限其制。九者香爐,奩合嚴淨,瓦木金銀銅鐵,隨時製宜。高座之前,各備其一,又自隨行止,常須一具,小大精麄,无定制側。香燈鑪奩,各依高座,高座蓆蓆,皆令厚淨,法師塵尾,都講經格,几巾壺籠,四周牀席,悉使素整,慎勿闕如,貧未能備,隨急先營。十者齋堂,法應南向,三間五間,隨所能辦,四面間架,巡繞得通,南北二戶,各有兩窗,東西二頭,窗又各一,關閉以時,不得妄敞,一問之製,大較象玆。

  家人同異訣第二十六

  先天後天,必有相生,生生之妙,為道之珍,行乎萬善,合乎至真。父母妻子,兄弟內外,不得不知,更相勸勵,同學靈文,不俱時供養,得共各寫經戒,各勤修行,行之怠勤,各受報應,禍福之對,如影隨形。父子兄弟,不得相代,雖有延及,不如正分之深,各正性命,勿自惰而怙親知。親知相匡,己又能正,兩半相成,如眼與日。日不能令无目者見,猶親不能使不信者成,成成相須,故宜相受。

  未有臺堂訣第二十七

  未有齋堂,且住靜室,設橙敷經,小案檠香,於法應有,不得彊无,未辨頓足,稍就緝維。不可妄生僥倖,竊盜苟為,苦課積窮,與富諍競,又不可資業素豐,忪惜不營,於俗為富,於道為貧,此有重考,不可具陳。賢才君子,乘理而行,知法之急,急食與衣,衣食薄臧,此法則成,成法成俗,神明祐人,侍經眾真,內外威靈,消灾降福,必保長生。安樂入道,濟度无窮,人勿負道,道不負人。或有不利,魔邪相干,疾厄試難,前世餘殃,雖處危困,貞操彌堅,正意思道,无驚退心,凶自還吉,毀中獲全。勿疑不然,懷惑致敗,敗由迷惑,惑關不專,專篤之儔,乃知聖師之言,信而有徵。

  三備-存訣第二十八

  若遭荒履險,遠遊山川,或避灾救厄,出入孤危,諸物不可无經,必宜有心,有以證心,三寶常具,雖復諳練,猶須備三,三備一存,羣魔所敬萬有歸宗,在凶必吉。是以名山靈洞,莫不備存,人身冒涉,不能勝多,道德章句,五老赤書,神真寶訣,守一玄文,十數卷間,并囊佩帶,行臥抱之附於心上,脫有箱笈,荷之於肩,息則枕臥,小寬閣之,亦可懸於屋上,對頭首間,披尋開化,隨時屈伸,罪愆去失,悔責依科,未得道真,自所應須,得道之後,示物宜有,受之傳之,永无已矣。

  受法後謝恩訣第二十九

  重不可謂,功全在我,无關善親,常務獨達,不慕兼通,一失斯旨,雖智大迷。迷反能悟,勤相獎成,成人之美,內外所崇。道无不在,觸處可弘,未辦齋堂,法物尚闕,講習隨時,或牀或地,男女隱顯,貴知妙方,淨心秉卷,諮訣法師,法師申通,不假都講,或倚或坐,唯諦受持,問答詳審,不限多少。諳文句者,不須開經,禮請適意,无假香煙,不以事之忘神,寧以迹虧廢道。道之為教,法以制心,心亂營他,故使營法,法物撿心之要,非是道所必須。若能淡然虛寂,表裹无營,物感則應,動非我私,此會聖真,无待法物,自玆以下,因物制心,頓具既難,在辨勿怠。

  四法六異序第三十

  一切學人,皆願一切同解,解不可同,由一切根異,利鈍既殊,背向又僻,一心尚有前後離合,况乃天下一切人乎。一切過去,不復俟言,現在當來,宜加訓誘,祖彌君臣,賓友眷屬,中表遐邇,心事應符。治一國者,不得使正法乖異;共一家者,豈可致為道不同。請業營齋,更相獎勸,同與不同,其法有四。一者君父奉法,勑諸臣子,使之叅受,伏事師尊,不勑則請勿竊盜,為竊盜者,師不得授。二者上不事道,下願歸宗,皆應先啟,久乃遂心,三請不許,慎勿強為,強為要利,上下相蒙,互為佞媚,欺負人神,或形從而心不順,或口同而志永殊,或背向即違,或積久毀壞,爰至冒突,恥辱相加,頑暴凌犯,造吉成凶,不思正方,苟肆邪見,彼此罹殃,宿綠所致,今復不悟,墮苦彌深。三者志業各異,同而不和,苟相憤戾,共濟无期,自當遠避,不相驚觸,逃遁絕人,反經合道,密修妙方,各從所好。昔子晉之棄天下,遊乎伊洛之濱,叔申之違君父,登乎北常之山,比出乎不獲已,轉禍為福,或隱或顯,潜見取宜,彼此无傷,思相利益,開化尊卑,不致怨害,師以方便,匠成至心,漸染法教,前後隨人。四者休戚是同,善惡能共,而富貴繁昌,分居別宅,或貧賤流移,在世異迹,師縱不同,法猶宜一,一是何者乎,長生不死之道也。一切含生,皆願不死,不死之方,在於遣欲,遣欲何為乎,以其貪利剋物,損人害己也。能遣欲者,則不存私己,己无所私,則動靜濟物,濟物功深,自然得道,得道長生,要在功德,諸天上人,福樂有限,无功進德,求還世間,降神屈體,立諸功行,救度一切,除欲减私,服御吐納,二精五牙,金丹玄素,眾術億千,輔佐成功,隨緣施用,不可偏滯諸術,而功行无涓,空望長生,萬无一果。良由世人學法,多執偏術,見其序說,便謂為奇,修之无驗,又云虛妄。術本輔功,功在遣欲,欲不能遣,因術彌纏,自言行此,必得成真,獨以為寶,不以教人,唯存濟物,我不能度物,耽著不悟,遂致死敗,不知罪招,反咎於術,傳習此迷,豈曰智慧。智慧之人,學而不曜,有功无滯,不自矜誇,成而弗居,未成不執,不執之為,為而不爭,利而不害,法地則天,日月同明,奉事可一,一其所奉,功德興隆,隆而不興,由於自然,然然无極,有精有麄,麄精交行,分迹有六。一者在世,二者出世,三者在家,四者出家,五者遊涉,六者幽居。幽居者畢志山水,往而无反,不屈王侯,高尚其事。遊涉者乍山乍水,或世或家,一朝一野,履歷无休,出處默語,隱顯隨時。出家者辭親遣愛,孤景獨棲,或在山林,或住里巷。在家者上事三尊,中接四友,下育一切,萬善備行。出世者餐霞餌炁,毀易身形,雲人羽客,神靈同遊。在世者婚宦孑立,隨志所安,道術兼修,救度物我,泰則光贊,否則匡輔,進非貪榮,退不避難。皆宗太玄,同行道德,功迹有殊,成此六異。六異不可,即同教化,須善方便,方便之權,易亂難行。難行易亂,何故行乎,眾生感至,不得不行,遣貪媱,息慎恚,除邪愚,滅三毒,三毒滅亡,无復老病死苦,小智縛則致亂,大慧解則有功,且妙感自愚,易法麄感,值此難行,行之无到,更貽深害,詳慎抑揚,歸和為上,理雖難必,事有可量。量彼忌而不苟斷遏,遏而不能為灾,皆可令知,漸加開化,趣取兼濟,志在相全。損我益彼,乃是道行之常,損而无益,又法所不許,我利損彼,眾聖所戒,俱損无益,不可妄為。為无為,不防損也,而无不為,通利益也,一以此思,感要玅也。

  洞真太上太霄琅書卷之七竟

  洞真太上太霄琅書卷之八

  講說修行

  講議訣第三十一

  文講議,思神行玅,然燈為常,續明无絕。未有齋堂,又无靜室,隨所身在,頭首安之,山林洞穴,舟渚无虧,虧則慙懼,心存謝愆,愆生阻障,志不得縱,首愆遣障,所願必諧。若庭止露宿,皎月通輝,是時息燈,不假有謝,謝在至心,不必皆形,形得稱心,心形俱到。束帶履板,因禮備科,此為上善,第一法輪。運有不泰,迹有叅差,服章雖虧,心不可替,幸得備有,慎勿強虧。得道神通,尚備率物,未得道者,豈可略之。雖是心解一方,未達眾方應用。若有矯激,激滯使通,蹔時化彼,戒所不禁,禁偏許正,正是常科,偏擬非常,常則不用。用常之道,心為其主,未嘗可偏,偏在迹耳。邊非偏時,巾褐履板,單衣帖績完淨常具,貧者一通,富不過三,故弊相治,不得雜用。非可用者,潔處焚之,不得借人,又物猥施,施必同法,不可與他,他不識法,雜用傷科。法失懺悔,啟告師尊,受旨更作,依前文清諍相宜,各分別餘衣,慎莫混撓,妄置穢方。法事著時,所在危急,應須便旋,勢不暇脫。或无屏地,露處泄疵,皆以一手掩巾頭,心存雲黑為屋壁,慙愧有此患,首謝是罪,招願念化,為善利益,无所妨害。如此之後,法事憶之,猶應禮懺,然後復常。誤有穢污,悉濯香湯,漸煎事竟,懺悔慙惶,未得懺悔,勿著行道。行道之先,先當懺悔,請經寫校,迎送師尊,授受臨文,皆著法服經服。師與朋友通校,不得他人輕脫假借,交換易代,縱情盜取,或寫或校,欺罔人神,妄取妄與,並致風刀。校有誤處,咨師定之,不得率心,便自改易,己當受解,後定不論。看經審議,正危整心,不得驕慢,傲息茫溏,狡獪戲笑,引譬失倫,協談營私計則利。又不得虛解,沬刺麄過。若心勞思殆,有事宜營,去來休息,皆當禮拜。

  出行入臥,先覆鎮經,披覽之時,執籍周正,部屬篇文,悉勿單露,笈案分別无雜。外書之本,亦由黃老。老言禮於仲尼,黃設法於治世,昇玄化導,內外相關,大同小異。經誥各部,弗宜紛蹂,皆不可慢,敬之如神。筆硯紙墨,不可雜施,謬有觸犯,便即易除。經文漏誤,洗拭精潔,洗手浣巾,務存清淨,心疑不盡,勿妄執經。經紙剪易,即火燒之,別爐淨地,颺灰茂林,林藪若遠,斂沉水中,深池淨淵,亦埋潔地,勿致散漫,踐踏飛揚。師徒偏地,道宜共行,而所在貧窮,无諸信物,許以他准,无他效心,心效身勤,人神通感,啟告而授,後自立功,有物則散,无物則運心,心昇志款,伏事師宗,竭力勇猛,習學不休,才精識朗,智慧聰明,訓化輔師,功勝財物累人,生諸闇礙。捨之求通本无,无捨若无一,有一則非法須精。須以明信,取義准方,准方歸捨,捨之依義,義解鍊心,无疑礙道。道經无數,得之由心,心感未備,或片片相逢,高獲一卷,兩三之間,或十或百,千萬互遭,或前卑,或後尊,或先高後下,各各題目,部次參差。單行則不書第數,并出則第數羅陳,或有第无次,或有次无第,用信既殊,法訣亦異。異在支分,同在部合,合得積分,分獲疑合,皆是未達,更致罪殃,勿猜勿疑,必荷景福在身,能行眾善,思神易應,聖業速成。若知受而不存思,存思而不遵行,味味又不究竟,轉後不如在初。皆若受報登真未由,方當習業,更受經文,得多莫欣,獲少莫慼、慼則失專,欣則生逸,生逸失專,功業難進。大道淡然,勤行為上,常懼怠慢,何可空欣。注心修善,善理玅探,少未洞解,多豈能明,明解須專,專必有應,應則通神,何勞乎慼,欣慼兩遣,日夜專勤,誓進无退,號為道人,人行大道,號為道士。士者何也,理也事也,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道士謙辭,於道未富,自言貧,亦云貧士。理未周足,足如未周,我獨若遺,故為貧士。士之為理,修善為事,事修无數,善豈可崖,崖无之善,隨時增長,大而分之,總領有十也。

  十善十惡訣第三十二

  十善既行,[十惡]#1自息,息惡行善,大慈德成。是以上品誠云:卹死度生,救疾治病,施惠窮困,割己濟物,奉侍師主,營建靜舍,書經校定,脩齋念道,退身讓義,不爭功名,宣化愚俗,諫諍解惡,道邊立井,植種菓林,教化童蒙,勸人作善,施為可法,動靜可觀,教制可軌,行常使然,十惡遍行,謂之道士。不修善功,徒勞山林,能信斯旨,勤尋諸戒。戒部甚多,隨綠所得,无數諸戒,无央科律,皆輔一神,攝於三業。三業者,口身心也。運動造作,善惡无量,无量善惡,十為惡端。一者妄言,二者綺語,三者兩舌,四者罵詈,此四口惡,反之則善;五者貪欲,六者竊盜,七者姦淫,此三屬身;八者嫉妬,九者恚瞋,十者邪疑,此三屬心。心業最重,為十惡根,斬絕惡根,修十善本。實言直語,通和講誦,廉讓捨財,內外貞潔,慶讚懼喜,敬信三寶,備此十善,十惡永除。除惡成善,由於明師,師視弟子,皆如親兒,一切眾生,亦一子想。想念在心,心慈同愛,愛心无異,言迹有殊。子弟親表,書疏有差,他人歸道,義合為師。師秉謙退,不自居尊,與弟子書,及得言語,如敬他人,所稱君僕、門下、入室,接狎彌年,可吾可卿,可我可汝。師父及君,一切親屬,事之為師,皆稱弟子,亦應稱名弟子。子以學業雖高,因綠為師,不得自大,猶應稱名,尊彼如舊。唯出世之身,與在世親表,道法不同,禮拜有異。子弟親屬,共師父兄,父兄處之,依如本親,親屬兼同弟子,不得令如家人。眾術雜科,有不得父子親授,或禁以有服,或斷以同宗,各就他師,不關自然之法。自然之法,不必他師,十方如一,无隔親疏也。

  為師度弟子去來訣第三十三

  師尊相師,又有婚媾,姻婭雖通,師資如舊。假令師取弟子之女,師自修為婿之儀,弟子尊師如昔,接對不相受拜,來時逆請停拜,應出門迎師,師止其拜,師至座所欲拜,弟子重請止乃止。不出迎者,可立床前,待至而拜,止則交止,不得相違。唯法事各拜,不得相止,書疏拜訊不虧,吉凶制服依禮。弟子為婿,猶報弟子之敬,居父師友,敬之皆如籍師,雖結親,此親敬不改。先經交知,後為師匠,彼自尊敬,此交如初。男女相師,法略无異,但男弟子不得以女師為婦,女師不得以男弟子為夫,夫妻之後,乃得相師,相師之後,不得夫妻。夫妻在相師之前,相師在夫妻之後,猶得如初,別有絕夫妻之道。隨人所受而行,慎无譏疑,失正宗也。上士不絕夫妻,下士夫妻應絕,法出智慧經中。此謂在俗師資。

  為師度弟子法:

  受經之後,普弘宣化,有人樂法,津達度師。度師若過,歸乎籍師,〔籍師〕#2巳昇,尋於經師,經師又去,諸三師同學,同學又无,付三師高足弟子,弟子又闕,就諸保證,保證復盡,憑託有道。道德可師,引人投命,餐化受旨,克成師資,計度九人,乃得自取,九人未充,勿妄為師,幽考甚深,宜加詳慎。

  弟子去來保明法:

  諸為弟子,於法有願,諮問今師,自陳樂受。今師所无,當語弟子,使造某人,依法叅受。或師實亦知,綠不得授,弟子之因,與彼應會,如此受他,无定格限,政宜先告本師,本師許去,乃得從心。或逃遁不啟,啟不被允,憤戾苟去,皆不得真。若師識彼師,為其告請,囑付成就,心无猜分。先不相識,弟子自能得綠,不可逼絕,致生怨愆。彼師精竅,訪其由來,其師尚存,不得輒受。輕薄迴或,浮學不專,共宜抑杜,不可開萌。若不與此人本師相識,當書信交通,詳其意故,審定源由,彼此无嫌,乃得傳授,有疑勿結,結致深殃。如其本師已往,或遠隔異方,存亡莫測,至心可矜,宜取其手辭,時賢證保,三人五人、七人九人,連名表奏,啟告施行。其前師經戒、券籙科儀,存奉供養,无生慢心,不得毀棄,燒滅延灾,後會前師,具自披疑,慎勿隱諱,欺負人神。若未經叅染,必无前師,手辭保奏,依法傳之。

  新學出行別受三戒法第三十四

  凡受戒未受經,受經未受戒,皆是伏勤門下,始學之流,不得離師父遊獨行。行則依賢,別受三戒,清齋詣賢,投辭三拜,奉手巾、刀子,受持如法,竟又三拜,師事此賢。不得自聚徒眾,輒為法師,當須師命,屬寄高明,高明未許,亦无輒然,動靜有關,去就聽旨。若經戒備受,乃得孤栖,聚徒乃立,隨意去留。三戒者,一勿忘二親,念起罔極;二勿忘三寶,存常奉贍;三勿妄四友,願受切磋。

  師友昇過慶吊眾法第三十五

  師友得道,九品昇登,皆共齋戒,慶賀獎勸,更相督厲,孜孜不休。若順運死亡,不顯異迹,亦共齋戒,祈玄請恩,精研戒行,修術長存。若出家絕世,山水為居,不須哭泣,專念思神。若在朝市,婚宦相承,傳國授家,依禮制服,師則三年,朋友朞歲。同門業異,相為小功,異門志念,共事則緦麻,哭泣吊間,間中營齋,自然大法,都无禁忌。行法之時,自應洗濯,沐浴易衣,便修功德,朔望吉節,止哭建齋,他日哀至,哭以對客,客去忍哀,停哭則盥浴,盥浴即登清齋,不必皆須沐髮。家中有喪,同師友法,法有內外,小異大同,書不盡言,觸類可長。喪禮差降,最為難詳,親疏貴賤,隨時而制,准古恭行,則无大過,父母中外,未嘗蹔无。禮制得失,古今代有,况師朋屢絕,法豈可常,常法雖備,大略易知,知而不行,非曰善士,見義不為,是謂无勇,勇猛志人,兼弘內外矣。

  自知昇過功德訣第三十六

  上學積年,必與眾異,精識妙解,久應出羣,德雖未備,所作必知,知其生來,自少及長,動靜之為,有善有惡,惡者悔與不悔,善者積與不積,多少隱顯,分別識之。道足乎心,術足乎驗,體應糜散,心神當知,功行濟世,一死一生,次者三死三生,又次五死五生,又七死七生,又九死九生。品應此者,死不須悲,當剋日時,與眾分別經圖,付授各得其人,躬所佩帶,悉還本師。師已昇度,付洞及淵,所居所服,付物生資,約敕子孫,爰及弟子,貨營齋請,五鍊鎮尸。尸後更生,生或託胎,化生之由,由於先德,加以鎮鍊,施散立功,功轉必速,與道合同。若不及此品,十死十生,百死百生,千死千生,萬死萬生,子子孫孫,為之齋請,布惠行仁,常存拔度矣。若心同上品,術異五條,或身神俱去,或劍杖代留,有隱有顯,垂軌立譽,出經製法,廣濟後生,不假令人為其齋請也。

  上學之曹,身神未得俱去,運應轉輸,皆用捨身之術,鍊神上升,留尸下瘞。瘞之卜地,同墓几人,不駭於俗,是謂和光。至於密法,潜候山川,施置會神,鎮尸不朽,朽即又生,終與神合。天地不偏,靈祇歸一,地有青龍秉氣,色玄辟非,玄武延軀,虎嘯八垂,則藏尸少時,枯骸更肉,凋藏生華,瘁形又鬱,先神後身,混合為一,鍊易之妙方,成真之要術,精能遵行,福流萬葉矣。

  青龍秉氣,上玄辟非,玄武延軀,虎嘯八垂。

  夫欲建吉冢之法,去魂後正取九步九尺,名曰上玄辟非,華蓋官王氣神,趙子都冢墓百忌,害炁之神,盡來屬之,能制五土之精,轉禍為福。侯王之家,招搖欲隱,起九尺,庶人五尺,以石方圓三尺,題其文,埋之入土三尺。世間愚人,徒復千條萬章,誰能明吉凶,識四相哉。辟非之下,冢墓由此而成,亦由此而敗,非神非聖,難可明也。必能審此術,子孫无復冢墓之患,能知鎮墓之法,千禁萬忌,一皆厭之,必反凶為吉。能得此法,永為吉冢,不可宣也。

  右三尺,題其文曰:天帝告土下冢中王炁、五方諸神、趙公明等,某國帝王公侯官、生民男女甲乙,年如干歲,生值清真之炁,尸歸神宮,翳身冥卿,潛寧沖虛,辟斥諸禁諸忌,不得妄為害炁,當令子孫昌熾,文詠九功,武備七德,世世貴王,與天地無窮,一如土下九天律令。

  夫施用此法,慎不可令人知。若立冢墓,王相刑害,諸不足者,一以鎮文厭之,無不厭伏,反凶為吉。范幼冲,漢時尚書郎,解地理,乃以冢宅為意,魏末得道,在童幼中,其云:我今墓有青龍秉炁,上玄辟非,玄武延驅,虎嘯八垂,殆神仙之丘窟,鍊形體之所歸,乃上吉冢也。

  辛玄子言:積善憩德,慈心在物,兼修長存之方,洞守形中之寶者,雖有此墓,為以示始終之觀耳。至於神全德全,德會熙鏡玄關,亦何時永為朽物,不復生出耶。此墓之人,斯可謂應運矣。

  青童君謂西城真人王君曰:范幼冲上學精專,故能洞達,知其寄尸墓有四相,自言之者,微顯功德,招致有由,獎厲後之至人也。凡身神即令俱舉入道,並名神仙,捨形託死鬼中,立功進學得道,皆號靈人。靈人辛玄子者,亦是漢人,其才識功行,足登聖真,先世罪障,未得都洗,雖有鬼職,尋成高仙,是以了明四相之妙德,前識合者,寶祕勿妄傳也。

  洞真太上太霄琅書卷之八竟

  #1 按『十惡』 疑當作『十善』。

  #2『籍師』二字據文義補。

  洞真太上太霄琅書卷之九

  大乘行業

  (第三十七原缺題)

  凡學上道大乘之人,修己化世,勿逃山林。山林絕人,中小避欲,合藥試術,研習奇方,是建德之細,非立功之大基。山中立功無所,所以出世市朝,起創治綰,繕寫經書,宣行妙法,助國濟時,慈心精懃,抑惡揚善,孜孜匪懈,執正治邪,賞罰以中。設法立戒,有不必行,行之剪非,非懲是前,舉一正萬,痛心悲悼,矜愍愚人,致陷此刑,願速改悟,生即能轉,死不促迴,革心悛意,捨闇歸明,如此雖殺,益而無怨,無怨之刑,刑而非殺。聖人不殺,神武之功,世建德,無功德不能立,羣魔惱試,遂不得通,急須諸功,却諸邪醜,眾難悉度,乃獲成真,无功求真,是虛妄之學,如斷足希行,无成步之日矣。

  凡修功未滿,遇世凶荒,且應入山,避於危難。當此之時,彌須方術,山有精靈,不可侵犯,亦勿久居,致生厭毒,光怪妄興,飛禍互作,驚恐妖異,疾病中傷,為功輒亂,所向不成。三年可移,擇善棲憩,名山即謁,附名亦然,踐行燒香,存神占卜,啟告玄靈,繕營理經書,人住或異或同,或羣或獨,隨宜製之。醮禮依科,出入如法,遠可千年,不拘得道也。

  凡先因宿命,今生山林,或居水側,或處田園,或承前世係嗣相傳,或始兆身綠事致爾,不必是惡,亦未為善,善惡猶行,行業出心,心資行道。道有正科,精思神炁,尋經依師,內事父母,外奉君王,中從師友,正心治身,練麄習妙,勤學不休,出入山水,舟車牛馬,男女貴賤,公私云為,唯存謹慎,華素取中,啟告玄靈,動靜如法,雖居山水,與世不殊。山仁水智,神交乎人,人行仁智,與神合吉,小神相祐,大神護之,久習仁智,仁智弘深,道德禮義,信順咸和,大神小神,同人為一矣。

  凡上學居山,處世无異,唯在精心,兼嚴其事。雖居俗境,閒門清室、壇臺堂房、井鼇浴溷,與食香燈,冠衣器物牀席,動靜出入,舟車牛馬畜產,同而有異,各依法制,不可任心乖法,不如俗人,必敗无成,非上人也。上人妙士,和光同塵,挫銳解紛,與俗密異。佩服籙諱,呼吸元精,建德立功,非凡所測。齋謝之後,佩奉真文,所向未合,由罪未原,三的之後,猶當都謝。自天子至于庶人,三品如凡,養育子孫,報祖父之恩。不能報,不知報,報云多計,報事皆罪,人相厭患,非智慧。无智慧必頑塞,不能開通,善不能防閒,惡不能容非,不能忍辱,不能推讓,不能堪苦,不能安貧,不能處樂,樂極則驕,苦極則怨聞父母之聲,憎見尊上之影,日夜僻側,逃而避之。或惡聞子孫之音,嫉害自下形相擲,而擺之以為奇能,矯迹乖法,此罪非智者。宣行神炁,證明聖教,續種延年,更相生長,更相愛念,更相訓誨,止惡修善,日夜思惟,有過即改,有是堅遵,謙卑居退,不競諍先,諫說勿鬥,借炁養神,和聲怡息,徐語安行,臥坐庠序,所為分明,出入精審,相與還源,治邪保正,却濁來清,削除死籍,注定生名,代人受苦,甘之无怨,度人之樂,節而无荒,不及道悔,不護短申,非諮問勝達,不面從背越,內外相應,智慧人也。智慧之人,可共上學,非智慧者,慎勿與言。言上有罪,動致風刀,閉口慎之,自求多福,福綠相會,智慧相逢。如其无因獨立,樂上遇科,精尋忖度我體先後所行,即今所志與科殊者,急首改之,與科合者,堅固成就。首罪成福,必須結齋,自為為人,隨時消息。巾冠衣服,履板香油,堂室壇墠牀帳,經書供養之具,皆當依科,所須勿闕,非用勿施,華素取中,豐儉守法。法出諸經,不可卒尋,三品所宜,其三科為要。其一、高聖太真五帝四極明科,上下二宮。其二、太玄左宮女青四極三十一卷獨立寶經明科律文,有右中二并左,合三宮。其三、太上九真明科,有上中下三品。其四極明科云:行七經之道,太歲庚辰六月二十五日癸巳己時,北極真公除穢納馨,神遇七經,仁義禮智信及道德。學道期乎至德,至德得乎大道,大道玄邈,涉求迢遙,是以修善,先行仁義禮智與信,遞互相成,始至乎終,相生為次。仁水生火,火生土信,信生義金,金生智水,水生通德,德生達道,道德无極,通達无窮,長生不死,常住湛然,能无能有,最貴最尊。仁亦長生,尚有劫年,義斷禮節,智通信和,五德備者,名曰至德究竟,五千一焉,號為大道。道學七經,經者徑也,由也,常也,正也,成也。徑直易行,由之得進,常通不塞,正以治邪,轉敗為成,經緯相會也。玄素、黃帝、容成、彭鏗、巫咸、陳赦,習學七經,演述陰陽,生生為先,先仁之志,非但七人,七人迹多,亦號七經。天門、玉子,皆傳斯道,外儒失道,不知道為儒本,儒為道末,末本不知,致无長壽之人,遂為淫亂之俗也。至於外儒五經備有,詩首關睢,禮貴婚嫁,傳嗣之重,歷代所同,无後之罪,三千莫大,而不知男女炁數,陰陽興衰,聞之疑怪,嗤鄙成灾,良可痛念。智者悟之,能歸內道,救理外儒,詩禮傳易,至于尚書、樂經、孝經,斂末崇本,本孝合乎道,習樂同乎德,德道弘深,仁義備舉,禮智常用,信不暫虧,緣末入本,引外還內,上學之功,於此乎在也。

  七經者:

  一曰仁經,男女婚嫁恩愛,交接生子種人,永永无絕。

  二曰禮經,既生當長,壯不可恣,夫清婦貞,內外分別,尊卑相敬,和而有節。

  三曰信經,既知和節,親疏相關,朝野忠直,无相違負。

  四曰義經,既知忠直,有與有取,罰惡賞善,更相成濟。

  五曰智經,既知賞罰,防有枉濫,抑揚通流,除邪入正。

  六曰德經,治邪保正,五德均平,无偏无苦,常樂長存。

  七曰道德,常樂長存,勝泰无上,上德不德,教化立功,功成身退,權變无窮。

  凡人學道,共修七經,經有所明,各有多少,經恩多,餘事皆少,少不受稱,多故立名。名為仁經,亦有禮義,信智德道,五同若斯,唯道獨多,少行均平,故號大道,一切所宗也。

  六道多者,各有所長。

  一曰仁道,長於子孫眾多。

  二曰禮道,長於敬讓,貪諍止息。

  三曰信道,長於誠實,除諸欺華。

  四曰義道,長於嚴斷,祐吉剪凶。

  五曰智道,長於釋滯,化偽還真。

  六曰德道,長於忘功,守正无失,入乎大道。大道无名不去,天人所崇也。

  凡明內道者,陰陽相交,行炁如數,長短依經,消灾散禍,治病延年,請福結願,求得神仙。雖遍習七經,當隨長救急,行仁之道,以禳逆賊,止諸殺傷,延年多子。行禮之道,消諸凌辱,姦媱去來,口舌讒嫉。行信之道,滅眾怨仇,違負信約,妄語虛言。行義之道,誅剪彊梁,厭伏寇盜,却諸暴凶。行智之道,除邪斷嫌,怨救憂病,益年長筭。行德之道,解諸妬怨,消諸爭名,却妖聲,調雅樂和,五合六七,八九備成,抱一統萬,湛无虧盈。行道之道,无為而為,化物立法,幽顯无遺,變化應運,无極无窮也。

  洞真太上太霄琅書春之九竟

  洞真太上太霄琅書卷之十

  行道去來

  得道未去訣第三十八

  得道之人,運應化世,未得隱淪,常以本命之日,正中夜半子午之時,說三百六十戒,誦十方徊玄品章,教未得道,同心行之。不知本命,常用甲子清齋入室,坐臥隨人,唯精唯密,必速驗矣。

  雲霧子,三月一日生於无量天,年十八,位登太真王。三元下教,朝禮玉天,遂登大有之宮,清齋明霞之館,靈瑞告感,項負圓光。虛皇道君授以琅書,獨誦帝章,掌錄萬仙,上統无崖,下攝无極,自天之下,咸隸太真。太真立科,終始琅書,虛皇玉帝受之九玄,鑄金為簡,刻玉結篇,金縷玉字,祕之九天。太真之王密施行之,周濟十方,分成十卷,三十九章,誦之得通,十卷之品,又三十九焉。凡修眾經,先習琅書,萬真臨軒,羣魔降伏。雲霧子乃不修他道,唯歌詠帝章,致三元下教,位登太真王,況能兼修諸經,又先精此法,豈不速造玉京,與太上為一乎。太華真人、三天長生君、太和真人、東華老子、南極總司禁君、西臺中侯、北帝中真、九靈玉子、太靈真妃、赤精玉童、玄谷先生、南嶽赤松子、中山王喬、紫陽真人、西城王君、中皇先生、趙伯玄、山仲宗,一十八人,正相傳習之。其餘支流後進,續有得此文者,必充三十六萬之限,保覩金闕聖君,一切无復憂患矣。

  太上智慧洞真三寶徊玄十方品章

  北方太上頌曰:

  太上發玄蘊,煥爛敷真文。落落散天寶,十方所共尊。不始亦不終,不明故无昏。仰登玉京臺,逍遙憩崑崙。超度泉曲都,魔王願欲聞。七祖受化生,解我宿世冤。入控飛玄景,出駕浮紫雲。

  東北方太上頌曰:

  重暉耀玉晨,乘景開圓明。岧岧洞真殿,晃晃七寶精。一念度八難,長與太上并。纏旋獻黃景,日華虛中生。世知浮俗道,莫聞知慧經。大矣洞真戒,玄感魔王誠。萬劫若一息,豈擊千億齡

  東方太上頌曰:

  太上體太无,散形渡弱喪。務猷宣玄衛,天真並讚揚。有緣文自表,无因經為藏。若能得此道,首即生圓光,身濟无待律,飄飄逸仙堂。

  東南方太上頌曰:

  无无竟无永,有有安入妙。天翰蔚无上,玄宗自有要。徊轉三寶輪,十方並震耀。太上觀玉京,魔王空中笑。天帝叉手唱,眾真乘虛嘯。散花正我念,八願自然超。

  南方太上頌曰:

  靈仙乘慶霄,駕龍躡玄波。洽真表嘉祥,濯足以八河。福應不我期,故能釋天羅。道德觀三界,地網亦以過。感遇靈真會,淨慧經蓮花。

  西南方太上頌曰:

  无上覺四輩,茫茫大方外。幽顯諒有由,无幽故不昧。來羅運玄輪,真仙萃華薈。時遊渺漭間,天人見无際。

  西方太上頌曰:

  靈妙寄宣迹;天人有津岸。汎舟不測淵,常恐風波渙。其緣有前力,智勢誰能筭。冉冉任玄樞,昭然實因判。挺穎應真子,靈琴空中彈。浄思恭十方,去留不我羨。

  西北方太上頌曰:

  太上敷洞文,賢賢歸大緣。蕭條三寶囿,繁華秀我因。伯史與入精,質浄生金身。終刦復始刦,愈覺靈顏新。希度禮无上,靈文降至真。道林蔚天京,下光諸地仙。從容散靈威,洋洋大法宣。

  上方太上頌曰:

  太上觀十方,晻藹融風穆。圓光□三辰,真人被天服。魔王叉手立,司迎酆京側。日月翳行曜,七寶煥无極。一切營此時,禍滅地獄息。渺乎无量尊,天人莫能測。

  下方太上頌曰:

  三寶繁十方,亹亹空中澄。宛轉隨化理,一感法輪昇。冥漠曒昧間,臺殿悉化成。空有靡不有,巍巍多山陵。太上无滯念,滅念歸幽昇。

  凡十方徊玄頌,先始北方,次東,次南,次西,次東北,次東南,次西南,次西北,上方,下方,是謂十方也。若禮拜,亦用此方一拜耳。道學之人正念心禮,則足暢玄志於天尊矣,復何必勞形於風塵哉。

  太微天帝曰:夫十方徊玄品者,出乎自然而然,虛峙九千餘刦,其文乃見,元始天王盛而撰焉。總三寶於上清,觀十方於玉京,御大魔於六天,拔苦難於泉曲,訓道學而教業,極天人之幽根,釋宿綠之滯愆,超三界而獨步,何天羅與地網而敢纏耶。儕希微乎自然,故從刦到刦,而弗休矣。煥乎其文,蔚然章矣。實難以言宣,秘而不書,口口相傳,是以單行智慧,不雜眾篇矣。

  太微天帝曰:此章品以配大戒,乃三寶之宗矣。常以本命日,說三百部戒,而頌此文,若日中及夜半時修之也。先齋而後行道,慎令不同者聞之,非小故矣。人不知本命,用甲子日,若十年以後,可正月一日行道耳。昔太真王母、東華青童、元始天王,皆太上弟子也,亦但用正月一日,日中及夜半修之耳。太極仙王,其中諸仙公、真人,多以本命辰日行之也。故列而陳之,學士詳用之焉。悉在齋室中,坐臥乃任意為之耳。太上大法,自令北向耳。夫至人則不然矣,或坐亡已淪,夢乎自然,如彈指頃已成外。若俗儒談放,自得於胸衿而已,乃精鍊乎三寶洞文也。是以世業之子,莫見其崖造,故和光於風流矣。

  太微天帝曰:正月一日,當呪天羅地網及魔界,脫我身神之道。其法,未平旦小許曰:我明遊上十方,禮見太上尊,九天之羅,敢得落我身。又曰:我將遊下十方,交通地真,提携靈仙,九地之網,敢得維我足。又曰:我將遊太上京,宴適華堂,洞觀諸天,超度三界泉曲之府,勿復留我魂。凡三,正月為之休也。

  元始天王曰:自非七世大慶,重華敷條,累葉重柯,秀挺後苗,善逸萬刦,世世有道,名刊金簡,因緣賢應仙合度,何當與戒頌相違耶。其法物同如大戒科,惟當別賚絳文之繒一百三十尺,以代落簪之盟矣,皆奉有文之子也。若仙人所授,已坦幽昧之故,則弗復須法信。若靈神相告,亦具盟物如法。夫悠悠者,胡以測人心之必然乎。學者當先自審,才志能修之,而終身必不犯明科,乃可從事於大法矣。若違科,七祖幽囚於地獄,身亦禍矣,豈仙之有哉,學士其深慎之焉。故上聖但口誦心存而已,不書其文。

  太極大法師曰:五通乃尚在三界,此故未為仙也。夫仙道无不无,有不有,能覺有无之間,湎然於其際而无際,乃能自體六通,超三界也。三界者,一慾界、二色界、三无色界。從太黃皇曾天、太明玉完天、清明何童天、玄胎平育天、元明文舉天、上明七曜摩夷天,第六天為慾界。從虛无越衡天、太極蒙翳天、赤明和陽天、玄明恭華天、耀明宗飄天、竺落皇茄天、虛明堂耀天、觀明端靖天、玄明恭慶天、太煥極瑤天、元載孔昇天、太安皇崖天、顯定極風天、始黃孝芒天、翁重浮容 天、无思江由天、上揲阮樂天、无極曇誓天,第二十四天為色界。從皓庭霄度天、至淵通元洞天、太文翰寵妙成天、太素秀樂禁上天,第二十八天為无色界。學三寶,誦徊玄,奉大戒,能超此三界之表,洞六通智慧也。六通智慧者,洞觀、洞聽、洞彼此生死去來刦數、洞十方有无、洞經戒道俗教化、洞自然人身,是為六通大智慧也。學此內法者,皆為太極真人,登玉京,長存永無退,常為太上之賓矣。

  太極大法師曰:第九赤明和陽天,又名妙安伽婁天,又名太妙小梵天也。二十九太虛无上常融天、三十太釋玉隆騰勝天、三十一龍變梵度天、三十二太極平育賈奕天,此四天帝君,常誦習三寶經,轉迴玄,奉大戒,修齋清諍,其諸天王亦然,悉共擁護奉戒身,令得仙度矣。故說諸天,名號亦多矣。言无上大羅天,是五億五萬五千五百五十五天之上天也。四天洞叅其炁,, 故不具說諸天也。然學太上道,案約應知太上玉京,所觀玉京臺,在乎大羅之上,渺渺乎若存若亡,若有若无,渺邈劫仞,難以言宣,故天人弗可思而議矣。

  東華青童曰:此道超三界,統六天魔之府。人生死靡不屬泉曲者,而由斯六天,配役太山地獄也。唯得道能度之耳,非大戒,亦復何緣削我之名,永劫而長存乎。非三寶洞文,而當何因為太上之賓友乎。我每侍坐,曾請事於斯語矣。

  東華青童曰:魔為數種,有天魔、地魔、人魔、鬼魔。今言六天大魔王者,是天地之大魔王,其宿世有大功德,故得為此魔王,與帝君比德,共執事於天地人,上屬太上玉京,為天帝之下官,且其餘无所不制。夫人學道,先小魔試,道成,待大魔王皆臨大試過,便保舉上玉京臺霄,泉曲幽都,死籍班下,太山除地名之錄也。其各各統職三官,魔神鬼兵直衛,討姦邪魍魎,不正之精魔王,參品仙府,受太上之任矣。並七寶宮殿,煥耀日月,人生死所經也。其政奉大戒,故欲人弘三寶焉。

  東華青童曰:夫道學无大戒寶文,子身名終不脫鬼府魔界,七祖亦何由而反胎生宮乎。是以此道至矣,大聖弘之,凡流當不可不懃慕之哉。

  已去復來訣第三十九

  凡學上道,積功累德,昔因已深,今緣又盛,業行超羣,六通八達,九成十極,與道合源,身神同昇,去世入玄。去而不去,去而更來,來以應感,和光同人。去而不去,无乎不在,在而云去,俗見去也。凡得道,鍊有鍊无,无究有竟,住此即得,得无去就,教迹示階,已得者去,未得者停,及其得者重來,為物行道,非凡所知。知者真聖,聖者復來,心迹叵測,鑽之彌堅,仰之彌高,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動止出處,默語喜嗔,取與賞罰,生殺是非,黜陟褒貶,皆以利人,制惡還善,迴洙歸源,微妙玄通,深不可識。識之大方,取其行道,屈己申物,損身濟人,誨導不倦,過誤不文,同物過誤,改之有方,有方可師,過則非過,終始垂譽,累代所執,此是已去復來,精加伏懃也。

  洞真太上太霄琅書卷之十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