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八十一難經纂圖句解

  經名:黃帝八十一難經慕圖句解。宋李駟撰。七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玄部。原文參校本:《難經集注》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簡稱《集注》)、《難經本義》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簡稱《本義》)。

  目錄

  卷一

  經脈診候論第一

  一難 二難 三難 四難 五難 六難 七難

  卷二

  八難 九難 十難 十一難 十二難 十三難 十四難 十五難

  卷三

  十六難 十七難 十八難 十九難 二十難 二十一難 二十二難 二十三難

  卷四

  二十四難經絡大數第二

  二十五難 二十六難

  奇經八脈第三

  二十七難 二十八難 二十九難

  榮衛三焦第四

  三十難 三十一難

  藏府配像第五

  三十二難 三十三難 三十四難

  卷五

  三十五難 三十六難 三十七難

  藏府度數第六

  三十八難三十九難四十難四十一難四十二難四十三難四十四難四十五難四十六難

  卷六

  四十七難

  虛實邪正第七

  四十八難 四十九難 五十難 五十一難 五十二難

  藏府傳病第八

  五十三難 五十四難

  藏府積聚第九

  五十五難 五十六難

  卷七

  五泄傷寒第十

  五十七難 五十八難 五十九難 六十難

  神聖工巧第十一

  六十一難 六十二難 六十三難 六十四難 六十五難 六十六難 六十七難 六十八難

  用針補瀉第十二

  六十九難 七十難 七十一難 七十二難 七十三難 七十四難 七十五難 七十六難 七十七難 七十八難 七十九難 八十難 八十一難

  黃帝八十一難經纂圖句解卷之一

  盧國秦越人撰臨川唏范子李駉子埜句解

  經豚診候論第一#1

  一難曰:

  第一首詁難而問曰。

  十二經皆有動脈。

  經者,徑也,常也,常行之徑路也。手三陰三陽,足三陰三陽。心,手少陰經;小腸,手太陽經;肝,足厥陰經;膽,足少陽經;腎,足少陰經;膀胱,足太陽經;肺,手太陰經;大腸,手陽明經;脾,足#2太陰經;胃,足陽明經;心包絡,手厥陰經;三焦,手少陽經。已上十二經,皆有形動之豚息。

  獨取寸口,以決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謂也?

  去魚際骨一寸,名曰寸口。肝、心、脾、肺、腎,為五藏;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為六腑。獨取用寸口一部,以斷央藏府或死或生、或吉或凶之法度,其說如何。謂者,說也。

  然:寸口者,脈之大要會,手太陰之脈動也。

  此寸口,正指右手寸口,手太陰脈也,脈會大淵。大淵,穴名,十二經緊要都會之所,手太陰豚所動之處。

  人一呼脈行三寸。

  呼者因陽出,一呼之問,行太陽、少陽、陽明經計三寸。

  一吸脈行三寸。

  吸者隨陰入,一吸之問,行太陰,少陰、厥陰經計三寸。

  呼#3吸定息,脈行六寸。

  天地陰陽,升降定息,周於六甲,日月曉昏亦然。人呼吸上下,六氣周身,故定息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

  經脈一周,計二百七十息。經脈五十周,計人一日一夜,共一萬三千五百息數。

  脈行五十度,周於身。

  豚息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二十五度,共五十度,周遍於身體之問。

  漏水下百刻。

  銅壺貯水下百#4十二時辰,刻漏一時計八刻,十二時計百刻,一日一夜漏刻盡,天明日出。

  榮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也。

  榮為血屬陰,榮行脈中;衛為氣屬陽,衛行脈外。氣血寤行於身,寐行於藏,晝夜休息,無有止時。二百七十息,豚行十六丈二尺,應漏水二刻。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應漏水百刻。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二十五度,乃刻漏之度數。一周者,乃周遍於一日一夜也。

  故五十度復會於手太陰。

  陽脈出行二十五度,陰脈入行二十五度,共五十度。榮衛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注手太陰。

  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也。

  寸口乃始於右手肺經,肺、大腸至胃、脾,脾至心、小腸,小腸至膀胱、腎,腎至心包絡、三焦,三焦至膽、肝而終,終而復始於肺。故診視法度,叉取於寸口,以斷死生吉凶也。

  二難曰:

  第二首詁難而問日。

  脈有尺寸,何謂也?

  脈有尺部,有寸部,其說如何。

  然:尺寸者,脈之大要會也。

  寸為陽部,乃陽要會之處;尺為陰部,乃陰要會之處。此豚之大要會,實在尺寸。

  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陽之所治也。

  關部為陰陽之關津,關前為陽,關後為陰。從關至尺澤穴,當一尺,是尺部內,陰之所治也。尺部脈見一寸耳,而言尺者,是其根也。從關至魚際骨是寸切內,陽之所治也。寸口長一寸,而豚見九分也。

  故分寸為尺,分尺為寸。

  互以尺寸分之,便知寸口尺部。

  故陰得尺內一寸,陽得寸內九分。

  陰數耦,地數十,故陰部得尺內一寸。陽數奇,天數九,故陽部得寸內九分。

  故尺寸終始,一寸九分,故日尺寸也。

  陽氣生於尺而動於寸,陰氣生於寸而動於尺,是以法陽氣始生於立春,上至芒種之節,其數九,三陽王於前,法寸內九分而浮。夏至之節,其氣下行,至立冬而終,其數十,三陰王於後,法尺內一寸而沉。此陽中陰陽始終也。陰氣復從立秋而生,下冬至之節,其數十。冬至之後,隨少陽上行,至立夏之節,其數九。此陰中陰陽始終也。尺寸各有終始,一寸九分,故日尺寸。

  三難曰:

  同前。

  脈有太過。

  脈息有太過其部位。

  有不及。

  有不及其部位。

  有陰陽相乘。

  有陰豚乘陽部,有陽脈乘陰部。

  有覆。

  覆行之脈,從關至尺澤。

  有溢。

  盈溢之豚,從寸口盈溢,上至魚際骨。

  有關有格。

  關,閉也;格,拒也。陰氣太盛,陽氣不得營,故日鬲。陽氣太盛,陰氣不得營,故日關。陰陽俱盛,不得相營,故曰關鬲。

  何謂也?

  其說如何。

  然:關之前者,陽之動也。

  陽氣生於尺而動於寸,關前名寸口,是陽氣動作之處。

  脈當#5九分而浮。

  陽數奇,其數九,陽豚浮,故寸口豚九分而浮。

  過者,法日太過。

  過者,脈過九分,出一寸。又寸豚本浮,又加實大,為太過脈。

  減者,法曰不及。

  喊者,脈不及九分,至八分、七分、六分也。又陽豚本浮,輕手而按之,損至而小為不及。

  遂上魚為溢。

  上魚際骨,為脈盈溢,浮而實大。上魚為陽溢,浮而損小者,陽不及也。陽不及則陰入乘之,為陰溢。

  為外關內格。

  外關者,內豚不得出,日不及,亦日陰乘豚。內格者,外豚不得入,日太過,日溢脈。

  此陰乘之脈也。

  此是陰脈乘於陽部之脈。

  關以後者,陰之動也。

  陰生於寸而動於尺,關後為尺部,是陰氣動作之處。

  脈當#6一寸而沉。

  陰數耦,其數十,陰豚況,故尺脈當一寸而沉。

  過者,法日太過。

  過者,脈出過一寸至一寸二分、三分、四分、五分也。尺脉本況,重手按之,又加實大,為陰太過。

  臧者,法日不及。

  喊者,脈不滿一寸,止見八分、七分、六分。又陰脈本沉而濡,重手按之,損至而小,為陰不及。

  遂入尺為覆。

  覆行之脈,從關至尺澤穴,脉見一寸,其於伏行不見也,沉之損小,是陰不及,陰不及則陽入乘之,名日陽覆,又內關外格。

  為內關外格。

  內關者,外脈不得入,為陰不及,則陽入乘之。外格者,內脈不得出,為陰太過,又為陽覆。

  此陽乘之脈。

  此是陰脈乘於陽部之脉。

  故曰覆溢。

  諸陰不足,陽入乘之,為覆。諸陽不足,陰入乘之,為溢。

  是其真藏之脈,人不病而死也。

  真藏詠是獨見本藏脈者,皆死,偏陽偏陰亦死。

  四難曰:

  脈有陰陽之法,何謂也?

  脈有陰有陽,其法度如何。

  然:呼出心與肺。

  心肺在鬲上,藏中之陽,呼者因陽出,故呼之氣出於心肺。

  吸入腎與肝。

  肝腎在鬲下,藏中之陰,吸者隨陰入,故吸之氣入於腎肝。

  呼吸之問,脾受穀味也,其脈在中。

  脾者中州,上有心肺,下有腎肝,故呼吸中問乃脾也。脾胃倉凜之官,主受五穀。穀,谷也。谷,空也。脾受穀味,以為呼吸之本。

  浮者陽也。

  浮脈循皮膚血詠之問,在肌肉之上,此為陽脈。

  沉者陰也。

  沉脈循行,帖筋輔骨,此為陰脉。

  故曰陰陽也。

  總言浮陽況陰之脈。

  心肺俱浮,何以別之?

  心象火,於外獨明,故心脈浮。肺象金,於位獨高,故肺脈浮。二者皆浮,何以辮別。

  浮而大散者,心也。

  浮而大散,方是心脈。大者,是藏脉;散者,是府脈。

  浮而短澀者,肺也。

  不及本位日短,細而遲,往來難,時一止,日澀。浮而短澀,方是肺脈,短者是藏,澀者是府。

  肝腎俱沉,何以別之?

  肝腎在鬲下,故脈皆沉,何所有別。

  然:牢而長者,肝也。

  肝屬木,肝木生於地,牢義可知。枝葉長於天,長義出此。牢者是藏,長者是府。

  按之濡,舉指來實者,腎也。

  腎屬水,其性濡,水性外柔,按之乃濡,水性內剛,舉之乃實。濡者是藏,實者是府。

  脾者中州。

  脾屬土,位居中央。州者,州縣之義。中州者,中國之義。

  故其脈在中。

  上有心肺,下有肝腎,而脾脈在於其中。

  是陰陽之法也。

  心為陽藏,位處上焦,以陽居陽,故為陽中之陽。肺為陰藏,位處上焦,以陰居陽,故為陰中之陽。腎為陰藏,位處下焦,以陰居陰,故為陰中之陰。肝為陽藏,位處中焦,以陽居陰,故為陰中之陽。脾為陰藏,位居中焦,以太陰居陰,為陰中之至陰。脈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有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有脈或一陰一陽,或一陰二陽,或一陰三陽;有脈或一陽一陰,或一陽二陰,或一陽三陰。

  如此之言。

  如此言陰陽脈。

  寸口有六脈俱動耶?

  問寸口之中,有六脈皆形動耶。

  然:言此#7 者。

  言此六脈。

  非有六脈俱動也。

  非是六脈!俱動於寸口。

  謂脈來浮、沉、長、短、滑、澀也。

  引三陰三陽脈,以應六氣,浮、滑、長,三陽脈;沉、短、澀,三陰脈。

  浮者陽也。

  浮是少陽脈。

  滑者陽也。

  滑是陽明豚。

  長者陽也。

  長是太陽脈。

  沉者陰也。

  沉是少陰脈。

  短者陰也。

  短是厥陰豚。

  澀者陰也。

  澀是太陰豚。

  所謂一陰一陽者,謂脈來沉而滑也。

  一陰者,是況脈也。一陽者,是滑脈也。若脈見於左手尺部,此是腎與膀胱,藏府表裹順也。若在左手寸口,即為病豚逆也。

  一陰二陽者,謂脈來沉滑而長也。

  一陰者,脈況也。二陽者,脈滑而長也。此脈見於陰部,是陽下乘於陰部。

  一陰三陽者,謂脈來浮滑而長,時一沉也。

  一陰者,脈沉也。三陽者,脈浮滑長也。尺中已浮滑而長,又時一沉,此是陽中伏陰也。

  所言一陽一陰者,謂脈來浮而澀也。

  一陽者,脈浮也。一陰者,豚澀也。浮澀者肺脈,當見右手寸口,是本部之陰陽順也。若在左關,即病為逆也。

  一陽二陰者'謂脈來長而沉澀也。

  一陽者,豚長也。二陰者,脈沉澀也。脈居陽部,而反陰脈現者,此是血氣俱虛,為陰乘陽者也。

  一陽三陰者,謂脈來沉澀而短,時一浮也。

  一陽者,脈浮也。三陰者,脈況澀短也。寸部已沉澀而短,又時時浮者,此陰中伏陽也。

  各以其經所在,名病逆順也。

  各以十二經所在,觀春夏秋冬六豚之變,則知病之逆順也。

  五難曰:

  脈有輕重,何謂也?

  診脈有輕有重,以等陰陽高下,其說如何。

  然:初持脈。

  先看肺豚,舉一例以為式。假令初診右手寸口肺脈。

  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

  菽者,豆也。肺主皮毛,如三豆之重,在皮毛之問,是肺脈。几診肺豚,要輕手以按之。

  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

  心主血脈,次於肺,如六豆之重。几診心脈,要略重手以按之。

  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

  脾主肌肉,故次心,如九豆之重。几診脾脈,要不輕不重手以按之。

  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卑#8者,肝部也。

  肝主筋,又在脾下,如十二豆之重。几診肝脈,略重手按之。

  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者,腎部也。

  腎主骨,其脈況,要重下手按至於骨。舉起手指,脈來急疾乃是腎脈也。

  故日輕重也。

  心肺在鬲上,藏中之陽,陽浮於上,宜輕按之。肝腎在鬲下,藏中之陰,陰沉於下,宜重按之。

  六難曰:

  脈有陽盛陰虛,陰盛陽虛,何謂也?

  有陽脈盛實而陰脈虛損,有陰豚盛實而陽脈虛損,其說如何。

  然:浮之損小。

  浮為陽脈,浮而損小,為陽脈之虛。

  陽脈是寸口,本浮而實,今輕手浮而得之,更損滅#9而小,故日陽虛不足。

  沉之實大。

  沉為陰脈,沉而實大,為陰脈之盛。陰脈是尺部,本沉而濡,重手按之,及更實大,是陰盛太過。

  故曰陰盛陽虛。

  故斷之日陰盛陽虛之脈。

  沉之損小。

  沉為陰脈,沉而損小為陰脈虛。陰豚本沉,重手按之,更損至而小,是陰虛不足也。

  浮之實大。

  浮為陽脈,浮而實大,是陽脈之盛。陽脈本浮,輕手按之,更加實大,是陽盛太過也。

  故日陽盛陰虛。

  故斷之日陽盛陰虛之脈。

  是陰陽虛實之意。

  又總言陰陽虛實之意。

  七難曰:

  經言少陽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長。

  少陽王正月、二月,其氣尚微小,故其脈進退無常,大小長短不定。

  陽明之至,浮大而短。

  陽明王三月、四月,其氣始萌未盛,故脈來浮大而短。

  太陽之至,洪大而長。

  太陽王五月、六月,其氣太盛,故其脈來洪大而長。

  太陰之至,緊大而長。

  太陰王七月、八月,承夏餘陽,陰氣未盛,故脈來繁大而長。

  少陰之至,緊細而微。

  少陰王九月、十月,陽氣衰而陰氣盛,故脈緊細而微。

  厥陰之至,沉短以敦。

  厥陰王十一月、十二月,陰氣盛,故脈來沉短以敦。

  此六者,是平脈耶?

  問此六脈,不知平和脈耶。

  將病脈也?

  問不知是病脈。

  然:皆王脈也。

  答是王脈。

  其氣以何月各王幾日?

  問三陰三陽之氣,不知何月分各王幾日。

  然:冬至之後,得甲子少陽王。

  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自冬至之後得甲子,是來年初之氣,其甲子或在小寒之初,或在大寒之後,所以少陽之氣未出陰分,故脈乍大小短長。

  復得甲子陽明王。

  為一#11之氣,其候始暄,其氣未盛,故脈來浮大而短。

  復得甲子太陽王。

  為三之氣,盛陽之分,故脈來洪大而長。

  復得甲子太陰王。

  為四之氣,暑濕之分,秋氣始生,乘夏餘陽,故豚來緊大而長。

  復得甲子少陰王。

  為五之氣,清切之分,故其脈緊細而微。

  復得甲子厥陰王。

  為終之氣,盛陰之分,水凝沍如石,故豚沉短以敦。

  王各六十日。

  三陰三陽,各王六十日。

  六六。

  六個六十日。

  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

  一歲之內,計三百六十日,定四時成歲。

  些二陰三陽之王時日,大要也。

  總言三陰三陽,隨六甲之時日盛旺,大要訣也。

  黃帝八十一難經慕圖句解卷之一竟

  #1第一:此下《集注》 有『 凡二十四首』 五字。

  #2足:原作『凡』 ,據文義改。

  #3呼:原作『乎』,據《 本義》 、《 集注》 改。

  #4百:此下疑脫『刻』 字。

  #5當:此下《本義》 、《 集注》 有『 見』 字。

  #6 當:此下《本義》 、《 集注》 有『 見』 字。

  #7言此:《 本義》 、《 集注》 作『 此言』

  #8 卑:《 本義》 、《 集注》 作『 平』 。

  #9 滅:疑為『 臧』 之誤。

  #10及:疑為『 反』 之誤。

  #11一:疑當作『 二』字。

  黃帝八十一難經纂圖句解卷之二

  盧國秦越人撰臨川晞范子李駉子埜句解

  八難曰:

  寸口脈平而死者,何謂也?

  寸口脈平勻,而人卻死絕如何。

  然:諸十二經脈。

  注見一難。

  皆係於生氣之原。

  十二經皆關係於腎。腎者,發生脈氣根原。

  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

  腎者,生氣之原,為十二經脈之根本也。

  謂腎問動氣也。

  兩腎之閒動氣,乃人所受父母之原氣。又氣衝之脈,起於兩腎之間。

  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

  五臟六腑分為十二經,實以腎為根本。

  呼吸之門。

  腎挾任豚上至喉咽,通喘息,為呼吸之門。

  三焦之原。

  人之三焦,法天地三元之氣,以腎為本原。

  一名守邪之神。

  左為腎,右為命門,有神守於命門,不令邪入志室,邪入志室,人則死矣。志室,穴名。

  故氣者,人之根本也。

  腎問動氣,乃生人性命根本。

  根絕則莖葉枯矣。

  手三陰三陽為枝,足三陰三陽為根,尺部為人之根本,寸口為人之莖葉。木根絕則木死,人腎絕則人死。

  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於內也。

  腎問動氣常隱於內,今寸口傳受穀氣,雖豚平和,奈人之生氣已絕於兩腎之問,則十二經無相依十,任寸豚平亦死矣。

  九難曰:

  何以別知臟腑之病耶?

  五臟六腑疾病,何以辯別知之。

  然:數者腑也。

  几見數脈,是六腑受病者也。

  遲者臟也。

  几見遲脈,是五臟受病也。

  數則為熱。

  數是陽脈,主有熱證。

  遲則為寒。

  遲是陰脈,主有寒證。

  諸陽為熱。

  陽氣亂則脈數,故諸陽皆為熱。

  諸陰為寒。

  陰氣虛則豚遲,故諸陰皆為寒。

  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

  因數遲之脈,可得辯別臟腑之疾病。

  十難曰:

  一脈為十變者,何謂也?

  一部之中,豚几十變,其說如何。

  然;五邪剛柔相逢之意也。

  五邪者,虛邪、實邪、正邪、微邪、賊邪也。剛柔者,陰陽也。相逢者,於本位見他豚也。五臟各有表裹,更相乘之,一豚成十,推此十變之候,乃五行勝復相加也。邪者,不正之名,非在身王氣而外干身為病者,通為之邪也。

  假令心脈急甚者,肝邪干心也。

  聖人以心部一藏為例。夏心豚當浮大而散,今反弦急,弦急者,肝豚干心也。肝是母,心是子,木生火,母乘子,日虛邪。干,猶乘也。

  心脈微急者,膽邪干#1小腸也。

  小腸,心之府;膽,肝之府。心部微急,乃膽邪干小腸。

  心脈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

  心詠雖洪大,當以胃氣為本,今無胃氣,故其脈大甚,此曰正經自病,法日正邪,故云自干。

  心脈微大者,小腸邪自干小腸也。

  心脈略大,為小腸自病。

  心脈緩甚者,脾邪干心也。

  緩者脾之脈,今心豚緩甚,是火為母,土為子,子乘母日實邪,脾邪干心之豚。

  心脈微緩者,胃邪干小腸也。

  於心部輕手得其小緩,是胃邪干乘小腸。

  心脈澀甚者,肺邪干心也。

  澀者肺之脈,今心部豚澀,金反凌火,法日微邪。

  心脈微澀者,大腸邪干小腸也。

  心部見小澀脈,是大腸邪干乘小腸。

  心脈沉甚者,腎邪干心也。

  況者腎之豚,心火炎上,其豚本洪,今反豚況,水來剋火,法日賊邪。

  心脈微沉者,膀胱#2干小腸也。

  於心部重手得其小況,是膀胱邪干乘小腸。

  五臟各有剛柔耶。

  剛柔者,陰陽也。五臟各有陰陽,今以心臟為例,餘皆仿此。

  故令一脈輒變為十也。

  一部之中几十次變通,斗部之內,各有五邪,十變共六十首。

  十一難曰:

  經言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

  一藏五十動,五藏二百五十動,謂之平脈。今豚之動,不滿五十動而一止者,是一藏無氣。按止者,按之覺於指下而中止,日止。

  一臟無氣者,何臟也?

  一臟無氣,是何臟腑。

  然:人服者隨陰入。

  吸入脣與肝,故吸隨肝腎而入。肝"腎在鬲下,枚日陰。

  呼者因陽出。

  呼出心與肺,故呼自心肺而出。心計肺在鬲上,故曰陽。

  今吸不能至腎,至肝而還。

  大凡呼吸,陰陽相隨,上下經歷五臟,力#3為平人,今呼雖出於'心腎,而吸腎至肝而還,竟不得至於腎,此是腎受父母之元氣信已耗散,故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知其叉死。

  故知一臟無氣者,腎氣先盡也。

  故知一臟元#4氣者,乃腎之元氣先絕,故豚不滿五十動而一止。

  十二難曰:

  經言五臟脈已絕於內。

  五臟之豚,肝腎在鬲下,故言內,內之豚已絕。

  用針者,反實其外。

  心肺在鬲上,故言外,使用針藥之人,反以針藥補實心肺。

  五臟脈已絕於外。

  心肺之脈已死絕。

  用針者,反實其內。

  使用針藥之人,反以針藥補實腎肝。

  內外之絕,何以別之?

  何以辯別內絕、外絕。

  然:五臟脈已絕於內者,腎肝氣已絕於內也。

  五臟之豚已絕於內,是腎肝之氣死絕。

  而醫反補其心肺。

  醫人不治肝腎,反補心肺。

  五臟脈已絕於外者,心肺脈#5已絕於外也。

  五臟之肺#6已絕於外,是心肺之氣死絕。

  而醫反補其腎肝。

  醫人不治心肺疾,反補腎肝。

  陽絕補陰。

  心肺在鬲上屬陽,心肺外絕則皮聚毛落。腎肝在鬲下屬陰,醫人反補實其腎肝。

  陰絕補陽。

  腎肝內絕,則骨痿筋絕,醫人反補實心肺。

  是謂實實。

  病人本實,又以藥實之。

  虛虛。

  病人本虛;又以藥虛之。

  損不足。

  病人本虛,氣不足,又以藥喊損之。

  益有餘。

  病人本血氣有餘,又以藥補益之。

  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如此等死,醫人殺之。

  十三難曰:

  經言見其色而不得其脈。

  見其顏色,不得相應顏色之脈。

  反得相勝之脈者,即死。

  反得剋勝顏色之脈者死。

  得相生之脈者,病。

  得相生顏色之脈者病。

  即自己色之與脈,當參相應,為之奈何?

  以色脈參合相應如何。

  然:五臟有五色,皆見於面。

  心赤色,肝青色,脾黃色,肺白色,腎黑色,皆見於面。

  亦當與寸口、尺內相應。

  五臟既有此色,寸關尺亦當有此脈,方是相應。

  假令色青,其脈當弦而急。

  青,肝色也。弦急,肝脈也。是肝經色脈相應。

  色赤,其脈浮大而散。

  赤,心色也。浮大而散,心脈也。是心經色脈相應。

  色黃,其脈中緩而大。

  黃,脾色也。中緩而大,脾豚也。是脾經色脈相應。

  色白,其脈浮澀而短。

  白,肺色也。浮澀而短,肺脈也。是肺經色脈相應。

  色黑,其脈沉濡而滑。

  黑,腎色也。沉濡而滑,腎豚也。是腎經色脈相應。

  此所謂五色之與脈,當參相應也。

  青黃赤白黑五色,與弦緩洪澀沉豚相應。

  脈數,尺之皮膚亦數。

  數,心脈也。尺,臂內也。豚數,臂內皮膚亦熱。

  脈急,尺之皮膚亦急。

  弦急者,肝脈也,臂內皮膚亦急。

  脈緩,尺之皮膚亦緩。

  緩者,脾豚也,臂內皮膚亦緩弱。

  脈澀,尺之皮膚亦澀。

  澀者,肺脈也,臂內皮膚亦澀。

  脈滑,尺之皮膚亦滑。

  滑者,腎脈也,臂內皮膚亦滑。

  五臟各有聲色臭味,當#7寸口、尺內相應。

  肝脈弦,其色青,其聲呼,其臭擅,其味酸;心脈洪,其色赤,其聲笑,其臭焦,其味苦;脾豚緩,其色黃,其聲歌,其臭香,其味甘;肺豚澀,其色白,其聲哭,其臭腥,其味辛;腎脈沉,其色黑,其聲伸#9,其臭腐,其味鹹。此謂相應也。

  其不相應者,病也。

  假令肝病色白,多哭,好辛,喜腥,此為相反。聲色臭味皆肺之證,金剋木,名日賊邪,不相應又死。

  假令色青,其脈浮澀而短,若大而緩為相勝。

  色青者,肝也;浮澀而短者,肺也。肺勝肝為賊邪。大而緩者,脾脈也,肝勝脾為微邪,故言相勝。

  浮大而散,若小而滑為相生也。

  浮大而散者,心脈也,肝木能生心火。小而滑者,腎脈也,腎水能生肝木。

  經言知一為下工,知二為中工,知三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謂也。

  工者,萬舉萬全也。上工者,知色脈皮膚三法,相生相勝本始,故治病十全其九。中工知二者,謂不能全釋,故治病十全其八。下工知一,謂不能明於全法,一心治已病,故十全其六。

  十四難曰:

  第十四首詁難問日。

  脈有損至,何謂也?

  脈有損脈,有至脈,如何。

  然:至之脈。

  脈息動應於手。

  一呼再至日平。

  平者,平調之脈,無太過,無不及,一呼一吸為一息。又問四至,號平和之豚息。

  三至曰離經。

  經者,常也。大几經豚,一日一夜復會手太陰,手太陰乃始問之經也。今一呼三至,脈行四寸半;一吸三至,脈行四寸半;豚行九寸,過於平脈,不在所起之經,故日離經者,其脈粗大。

  四至日奪精。

  其脈五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今一息四至,則形脫氣耗,精無所歸,猶如奪去。

  五至日死。

  人脈五至一吸、五至一息之問,豚几十至,此#10之平脈多一倍,如何不死。

  六至日命絕。

  一息之問,脈几十二至,性命不有而死亡矣。

  此至之脈。

  元文日:此死之脈。愚改日此至之脈者,蓋總言其至脈也。

  何謂損?

  問損豚如何。

  一呼一至日離經。

  前之至豚離經,謂豚日過半,此之損脈離經,謂豚行喊半,一呼一吸脈止兩至,亦日離經。

  二呼一至曰奪精。

  二呼而豚一至,一日一夜不及一十三個周身,脈只行二百二丈五尺,其人氣耗血枯,神慘色夭,精華猶如奪去,亦日奪精。

  三呼一至曰死。

  三呼脈一至,脈只行一寸半,一日一夜只行及六十七丈五尺,不及五周身,如此之候,死可符也。

  四呼一至曰命絕。

  四呼脈一至,一日一夜不及四周身,氣盡已絕,藏敗神去,故命絕也。

  此損之豚也。

  總言其損豚。

  至脈從下上。

  呼少至多,故謂之至。至脈病生於陽,陽氣自下而上,故敗稍動上下六。

  損脈從上下也。

  呼多至少,故謂之損。損脈病生於陰也,陰氣自上而下,敗脈稍喊至一二。

  損脈之為病奈何?

  問損脈之病如何。

  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

  一損肺主皮毛,故皮聚毛落。

  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五臟六腑也。

  二損心主血脈,血脈桔少,不能使五臟六腑榮華。

  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為肌膚。

  三損脾,脾者飲食之藏府,脾主肌肉,飲食不化,則肌肉消瘦。

  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

  四損肝,肝主筋,筋豚緩弱,不能收拾維持。

  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

  五損腎主骨,骨枯髓喊,發為痿。痿者,無力不能起。

  反此者,至脈之病也。

  元文云至於收病,息#11改作反。前此五損脈之病,則是至豚之病也。

  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

  脾#12在上,腎在下,一損肺,二損心,三損脾,四損肝,五損腎。從肺至腎,五藏俱損,腎主骨,骨痿爻死。

  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從腎損至肺,亦是五藏俱損,肺至皮毛,皮聚毛落亦死。

  然#13損其肺者,益其氣。

  形寒飲食#14則傷肺,肺主氣,既為形寒飲玲所損,當增益其氣以治之。

  損其心者,調其榮衛。

  憂愁思慮則傷心,心主血,既為憂愁思慮所損,當調榮衛以治之。

  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

  飲食勞倦則傷脾,脾經既傷,宜春凍食、夏冷氣#15、冬熱食,隨天時寒溫以節調飲食,則脾經順矣。

  損其肝者,緩其中。

  患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肝主怒,其氣急,宜食甘以緩之。甘性緩,甘屬脾土,土居中宮,以土味緩其中。

  損其腎者,益其精。

  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則傷腎,腎主精,腎經既損,則以緩味補益其精氣。

  此損至之法也。

  又總言損至病法度。

  脈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

  一呼之問,豚凡二至;一吸之問,豚亦二至。

  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

  一呼之問,脈几三至;一吸之問,豚亦三至。

  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

  一呼之問,豚几四至;一吸之問,豚亦四至。

  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

  一呼之問,豚凡五至;一吸之問,豚亦五至。

  有一呼六至,一吸六至。

  一呼之問,豚凡六至;一吸之問,豚亦六至。

  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

  一呼之閒,豚當二至,今反騙至;一吸之問,詠當二至,今反一至。

  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

  再呼再吸,豚當八至,今反止得二至。

  有呼吸再至。

  注作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是前四至平豚。注作呼吸之問止二至,是前二敗豚。禺不明此句,請俟後賢。

  脈來如此,何以別知其病也。

  豚息之來如此,何以別辮疾病。

  然:脈來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日平。

  一呼而豚二至,一吸而豚二至,無太過,無不及,日平和之豚。

  一呼三至,一吸三至,為適得病。

  一呼而豚三至,一吸而豚三至,其豚粗大,日離經,為適然始得病。

  前大後小,即頭痛目眩。

  前大者,寸外大也;後小者,寸內小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上有疾,寸口乃上部,故頭腦疼痛,眼目眩運。

  前小後大,即胸滿短氣。

  前小者#16,寸外小也;後大者,寸內大也。主胸膈滿塞,氣息短促。

  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

  平豚止有四至,今一呼而豚四至,共得八至,豚倍常經,主病欲甚乍不及。

  脈洪大者,苦煩滿。

  八至之中豚洪大者,病在三陽,陽盛煩燥痞滿。

  沉細者,腹中痛。

  八至中豚沉細,病在三陰,陰主於內,故腹肚疼痛。

  滑者傷熱。

  八至中豚滑,中傷熱。

  澀者中霧露。

  八至中脈澀,傷霧露寒氣。

  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當困。

  一呼而豚五至,氣血勞走,其人鈴困o

  沉細夜加。

  十至中豚沉細,主夜問疾加。

  浮大晝加。

  十至中豚浮大,主晝間疾加。

  不大不小,雖困可治。

  十至中既不浮大,又不沉細,雖困可療治。

  其有小大者,為難治。

  十至脈極浮大,則火盛鈴滅。又脈極況細,則水弱叉竭。

  一#17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日損。

  呼吸當四至,今止二至,名日損豚。

  人雖能行。

  人雖能行步。

  猶當著床。

  猶當況著床上外病。

  所以然者,血氣皆不足故也。

  其所以著床者,由於血氣不足之故。

  再呼一至。

  再呼再吸當八至,今止四至。

  呼吸再至。

  疑此句,見前注。

  名日無魂。無魂者,當死也#18。

  呼多至少,是魂魄已絕,魂屬陽,陽主生,絕魂去,故知鈴死。

  人雖能行,名日行屍。

  人雖能行步,名日死尸在行。

  上部有脈。

  寸口為上部,寸部有脈。

  下部無脈。

  尺豚為下部,尺部無脈。

  其人當吐。

  其人自當發其吐。

  不吐者死。

  不吐者,是生氣獨絕於內也。

  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能害也。

  寸部無脈,尺部有脈,雖病困極,亦不為害。

  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樹之有根。

  所以不為害者,人有尺脈,恰似樹有根本。

  枝葉雖枯藥,根本將自生。

  寸部如樹枝葉,尺部如樹根本。人既有尺豚,雖無寸部脈,亦終有可生。

  脈有根本。

  根本在尺部,尺部有脈,是脈有根本。

  人有元氣,故知不死。

  兩腎之間動氣,乃人所受父母之元氣,尺部有豚,是人之元氣不絕,故知不死。

  十五難曰:

  經言春脈弦。

  春天脈息如弓弦、箏弦之弦緊。

  夏脈鉤。

  夏天脈息如鈞之曲。

  秋如。毛。

  秋天脈息如毛輕浮。

  冬脈石。

  冬天脈息如石沉重。

  是王脈耶?

  問是王盛之脈。

  將病脈也?

  問是疾病脈。

  然:弦鉤毛石者,四時之脈也。

  弦,春王脈。鈞,夏王脈。毛,秋王脈。石,冬王豚。皆非病脈。

  春脈弦者,肝束方木也。

  春屬束方、甲乙、肝木,其脈弦。

  萬物始生,未有枝葉。

  萬物根黃芽甲始生於春,未有枝葉之形見。

  故其脈#20之來,濡弱而長。故日弦。

  長者,形容其脈弦也。濡弱而長者,形容其豚微弦也。微弦者,謂有胃氣也。

  夏脈鉤者,心南方火也。

  夏屬南方、丙丁、心火,其脈鈞。

  萬物之所盛,垂枝布葉,皆下曲如鉤。

  夏乃長養萬物,至夏而盛,枝葉茂盛,華葉散布,皆下曲如鈞之形狀。

  故其脈之來疾去遲,故日鉤。

  來疾者,陽盛也,寸。疾也。去遲者,陰虛也,尺中遲也。來疾者,形容其脈洪也。來疾去遲者,形容其#21微洪者,謂有胃氣也。

  秋脈毛者,肺西方金也。

  秋#22西方、庚辛、肺金,其脈毛。

  萬物之所終,草木華葉皆秋而落,其枝獨在,若毫毛也。

  秋乃肅殺萬物之時,草木花葉至秋而落,惟有枝梗獨存,若毫毛之少。

  故其脈之來,輕虛以浮,故日毛。

  肺浮#23於上,其氣主皮毛,故其脈浮如毛。

  冬脈石者,腎北方水也。

  冬#24北方、壬癸、腎水,其脈石。

  萬物之所藏也。

  萬物至冬而伏藏。

  盛冬之時,水凝如石。

  盛冬之時,天寒地凍,水凝結如石。

  故其脈之來,沉濡而滑,故日石。

  沉者,冬脈之正。沉濡而滑者,微沉之義,謂有胃氣。

  此四時之脈也。

  總言四時脈息。

  如有變奈何?

  如脈息更變何如。

  然:春脈弦,反者為病。何謂反?

  春豚當弦,若與弦脈相反,則為肝病。何謂之詠反。

  然:氣來實強,是為太過,病在外。

  春乃少陽用事之時,其豚微弦,是有胃氣。今脈氣之來實強,是為太過。實強者,陽太盛也。其病在外,外證善潔、面青、善怒。

  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

  厥陰之氣表.於筋,其脈弦。今更虛微,故日不及。陰處中,故在內。證四肢滿、閉疼、波便難、轉筋。

  氣來厭厭聶聶,如循榆葉日平。

  春少陽、厥陰俱合,其豚之來,如春風吹檢葉,濡弱而調,故日平脈。平者,謂之胃氣。

  益實而滑,如循長竿日病。

  益實而滑者,太弦之謂。如循長竿者,長而不軟也。此是弦脈,胃氣少故病。

  急而勁益強,如新張弓弦日死。

  緊急勁直強盛,恰似新張緊細之弓弦,此是但弦無胃氣,故死。

  春脈微弦日平。

  微弦者,微似弦,非微而弦也。微弦者,一分胃氣,二分弦氣,俱動為微弦。

  弦多胃氣少日病。

  弦脈非微似弦,是胃氣少也,疾病生焉。

  但弦無胃氣日死。

  三分并是弦。而無胃氣,為真藏見,叉死。

  春以胃氣為本。

  五藏之氣皆胃氣和之,不得獨用,如至剛不得獨用,獨用則折,和柔用之即固也。胃者水穀之海,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乃傳與五藏六府,故肝以胃氣為本,餘四藏并皆仿此。

  夏脈鉤,反者為病。何為反?

  夏豚當鈞,若與鈞相反,即為心病。何以謂之反。

  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

  浮而大散者,心也。今反實強,是為太過,外證面赤、口乾、喜笑。

  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

  夏心少陰盛王,今反虛微,是為不及。內證煩心、心痛、掌中熱而死。

  其脈來累累如環,如循琅牙曰平。

  豚滿而盛,微似珠形之中手,琅吁,珠之類也,故日心平。

  來而益數,如鸚舉足者曰病。

  心豚但當浮散,不當數也。今脈數如鷂舉足之走,故日心病。

  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死。

  前曲者,前鈞曲無力也。後居者,倨而不動,勁直也,操執也,如操執革帶之鈞,日死。

  夏脈微鉤曰平。

  夏脈微似鈞,非微而鈞,喜有胃氣,故日平豚。

  鉤多胃氣少曰病。

  豚非微軟,鈞是胃氣少也,故病。

  但鉤無胃氣日死。

  三分并是鈞,而無胃氣,為真藏見,死。

  夏以胃氣為本。

  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與春同。

  秋脈毛,反者為病。何謂反?

  秋脈當毛,若與毛相反,是為心病。何以謂之反。

  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

  秋豚當毛,今更實強,是為太過,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

  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

  肺脈輕虛以浮,今按之益虛微,是無胃氣。病證喘咳酒淅#26。

  其脈來藹藹如車蓋,按之益大曰平。

  車蓋乃小車之蓋,輕浮藹藹然也,按之益大,有胃氣,故日平。

  不上不下,如循鸚羽曰病。

  肺金乘夏餘陽,故其豚上,肺金之氣屬陰,其脈下,今不上不下,如循鷂羽澀澀然,故日病。

  按之消索,如風吹毛#27。

  風吹毛者,飄騰不定,無歸之象。今按如消散之索,吹毛之風,此是但毛無胃氣,故日死。

  秋脈微毛曰平。

  豚微似毛,非微而毛,一分胃氣、二分毛氣俱動,為微毛。

  毛多胃氣少曰病。

  毛非微似毛,是胃氣少,故有病。

  但毛無胃氣曰死。

  三分并是毛,而無胃氣,為真藏見,死。

  秋以胃氣為本。

  五藏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氣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胃氣不能俱至於手太陰,故真藏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藏也,故日死。

  冬脈石,反者為陰#28。何謂反?

  冬豚當沉如石,若與沉相反,是為腎病,何以謂之反。

  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

  冬脈當況濡,今反實強,是為太過,外證面黑、善恐欠。

  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

  冬脈況澀,今反虛微,是為不及,病證逆氣、小腹痛急、泄如下重、足經寒而逆。

  脈來上大下兌,濡滑如雀之喙曰平。

  雀喙乃本大來兌也。上大者,足太陽應手而大也。下兌者,足少陰診之去而小也。陰陽得所,為胃氣強,故日平。

  啄啄連屬,其中微曲日病。

  啄啄者不息,故謂之連屬。其中緩而微曲者,脾脈剋腎,故病。

  來如解索,去如彈石日死。

  豚來如解脫之索,虛慢無根本也,遲也,去如彈石之疾也,故死。

  冬脈微石日平。

  微石者,微似況,非微而況也,一分胃氣、二分沉氣俱動,為微況。

  石多胃氣少日病。

  豚非微似況,是胃氣少於病。

  但石無胃氣日死。

  三分并是況,而無胃氣,為真藏見,鈴死。

  冬以胃氣為本。

  與春同。

  胃者,水穀之海也。

  胃大一尺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常留穀二斗。

  水一斗五升。

  主稟四時,故皆以胃氣為本。

  四時春夏秋冬,皆稟受胃氣以為根本。

  是謂四時之變病。

  春防#29多胃少,夏鈞多胃少,秋毛多胃多#30,冬石多胃少,皆為四時之變病。

  死生之要會也。

  五藏之氣和於胃氣即生,若真藏見,叉死。凡死生緊要都會之所,乃胃也。脾者,中州也。注見四難。其平和不可得而見。脾經平和之脈,寄王四季,故不可得而見。

  衰乃見耳。

  脾經衰敗,豚乃形見。

  來如雀之啄。

  上大下兌濡滑,為雀喙脈,此腎脈剋脾經,是為不及。

  如水之下漏。

  時動復住為屋漏脈,腎來乘脾,是為太過。

  是脾之衰見也。

  雀啄屋漏,乃脾衰而見此豚。

  黃帝八十一難經慕圖句解卷之二竟

  #1干:原脫,據《本義》補。

  #2膀胱:此下《集注》有『邪』字。

  #3力:據文義,似當作『乃』。

  #4无:疑當作『無』。

  #5脈:《本義》作『氣』。

  #6肺:疑為『脈』之誤。

  #7虛:據下文例,似當作『血』。

  #8當:此下《集注》有『與』字。

  #9伸:疑當作『呻』字。

  #10此:據文義,似當作『比』字。

  #11患:據文意似當作『愚』。

  #12脾:疑當作『肺』。

  #13然:此上《本義》、《集注》有『治損之法奈何』六字。

  #14食:疑當作『玲』。

  #15氣:疑當作『食』。

  #16者:原作『孝』,據文義改。

  #17一:此上《本義》、《集注》有『一呼六至,一吸六至,為死脈,沉細夜死,浮大晝死也』二十字。

  #18也:原作『者』,據《本義》、《集注》改。

  #19如:《集注》作『脈』。

  #20脈:原作『來』,據《本義》、《集注》改。

  #21其:此下疑脫『脈』字。

  #22秋:依上文例,此下脫『屬』字。

  #23浮:原作『孚』,據文義改。

  #24冬:據上文例,此下脫『屬』字。

  #25表:《集注》十五難呂注作『養』。

  #26病證喘咳灑淅:《集注》十五難丁注作『其內證喘咳酒浙寒熱』。

  #27吹毛:此下《本義》、《集注》有『日死』二字。

  #28陰:《本義》、《集注》作『病』。

  #29防:據文義,似當作『弦』字。

  #30多:據上下文意當作『少』。

  黃帝八十一難經纂圖句解卷之三

  盧國秦越人撰臨川晞范子李駉子埜句解

  十六難曰:

  脈有三部九候。

  三部者,寸關尺也。九侯者,上部三候,中部三候,下部三侯,三三如九也。

  有陰陽。

  寸口者,陽豚見九分而浮。尺部者,陰詠見一寸而沉。

  有輕重。

  陽脈浮乃輕手足#1陰脈沉乃重手取。

  有六十首。

  几切脈始起於六脈,浮況長短滑澀,三陰三陽之豚也,今六十首合之為六十乎。

  一脈變為四時。

  脈隨四時之廈換,詳見十難中一脈為十變。

  離聖久遠。

  越人之時,去聖已久。

  各是其法,何以別之?

  言三部是一法,九侯是一法,陰陽是一法,輕重是一法,六十首是一法,言法象既多,難可分別。

  然:視其病有內外證。

  使人視其精明五色雜#2按察之,即知內外之證。昔以是字為誤,改作視字。

  其病為之奈何?

  其病如何。

  假令得肝脈。

  肝豚弦軟而長。

  其外證。

  在外證候。

  善潔。

  膽為清冷之府,故善潔。

  面青。

  肝色青,故面青。

  善怒。

  膽為中正之官,主次斷,肝在志為怒。

  其內證。

  在內證候。

  齊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肝積名曰肥氣,在臍之左,揣按之而牢痛。

  其病四肢滿閉。

  肝木脾土!脾主四肢,不#3病則土無所畏,故四肢滿閉。

  癮搜。

  肝豚循於陰器,故疼波也,小便澀也。

  便難。

  肝腎在下脾#4,肝病則氣逆,不行於下,故大便艱難。

  轉筋。

  肝含血以養筋,肝受病故筋轉。

  有是者肝也。

  有是病者,是肝證。

  無是者非也。

  無此病者,非此#5證。

  假令得心脈。

  心豚浮大而散。

  其外證面赤。

  心色赤,故面赤。

  口乾。

  心之豚絡在舌下,心為熱所困,故口乾燥而不潤。

  喜笑。

  心在聲為笑。

  其內證齊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心積名日伏粱,在'臍上,按揣而牢痛。

  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吭。

  心為五臟之君,四臟有病,心主知之,尚有痛狀,何況本經目病耶。常痛乃心包詠也。正心不受病,病則旦占夕死,夕占旦死,重明受病,則叉包詠,乃手厭陰之豚,出兩手中指之端,下入掌心,屈名指取之,穴名勞官穴。心包病,則掌中熱而惋。

  有是者心也。

  有此病是心證。

  無是者非也。

  無此病者非心證。

  假令得脾脈。

  脾豚中緩而大。

  其外證面黃。

  脾色黃,故面黃。

  善噫。

  脾在變動為噫。

  善味#6。

  脾主甘,甘受味。

  其內證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脾積名日痞氣,當臍之中,揣按而牢痛。

  其病腹脹滿,食不消。

  濕氣勝,令人膨脹,陽氣在下,食乃不消。

  體重節痛。

  身體況重,骨節疼痛。

  息墮嗜外。

  怠墮困倦,嗜好睡外。

  四肢不收。

  手足全無收拾。

  有是者脾也。

  有此病是脾證。

  無是者非也。

  無此病,非脾證。

  假令得肺脈。

  肺脈浮絕而短。

  其外證面白。

  肺色白,故面白。

  善嚏。

  鼻為清氣道中,鼻屬肺,肺受風寒,通鼻善嚏。

  悲愁不樂。

  悲者肺之志也。肺主秋,愁也,脾土肺金,脾為肺母,脾主歌,子病母憂,秋悲愁不樂。

  欲哭。

  有聲為哭。

  其內證齊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肺積名日息貴,在臍之右,揣按之而牢固疼痛。

  其病喘咳。

  肺為五藏華蓋,最喜清冷,肺受風寒,則氣道澀,故喘急咳嗽。

  灑淅寒熱。

  肺虛則灑淅寒,實則熱而問。

  有是者肺也。

  有是病者,是肺證。

  無是者非也。

  無此病者,非肺證。

  假令得腎脈。

  腎豚沉短以敦。

  其外證面黑。

  腎色黑,故面黑。

  善恐。

  腎在志為恐。

  欠#7。

  巨陽虛則欠。

  其內證齊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腎積名日奔豚,在臍之下,揣按之半痛#8。

  其病逆氣。

  腎氣不足,傷於衝脈,故氣逆。

  少腹急痛。

  足少陰之脈,循少腹,與足厥陰、足太陰三陰交於臍下,今腎病,故小腹痛。

  泄如下重。

  王#9泄之名,此名尺#10痕泄,裹急後重,數至囿而不能便,莖中痛。

  足經寒而逆。

  足內踝上五寸,乃足少陰之動脈,故足經寒而逆。

  有是者腎也。

  有是病者,是腎證。

  無是者非也。

  無此病,非腎證。

  十七難曰:

  經言病或有死。

  疾病或有死亡。

  或有不治而愈。

  或有疾病,雖不治療而自安愈。

  或連歲不已。

  或疾病連歲月不得休已。

  其死生存亡,可切脈而知之耶?

  死生存亡,可以切脈而知之否。

  然:可盡知也。

  死生存亡皆知於脈。

  診病若能.目不欲見人者。

  診視疾病,若閉眼不愛見人,此是肝病。

  脈當得肝脈強急而長。

  肝之本豚弦軟而長,今見強急,故有此病。

  而反得肺脈浮短而澀者,死也。

  肝病得肺脈,真鬼來剋,金勝木,故必死。

  病若開目而渴,心下牢者。

  心問病證,開目而渴,心下牢固不開o

  脈當緊實而數。

  既有心病,當有心豚,緊實而數。

  反得沉濡而微者死。

  不得心豚,反得腎豚濡沉而微,水來剋火,陽病得陰豚,故叉死。

  病若吐血。

  口中吐血。

  復欺鈕血者。

  軌者,鼻中出血;鈕者,鼻流清涕也。已上皆肺病。

  脈當沉細。

  血屬陰,吐血、蛆血,豚得沉細,此為病豚相應。

  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

  不得肺脈,反得浮大而牢之心脈,病與豚相反,火來剋金,故死。

  病若譫言妄語。

  譫言者,呢哺而語也。妄語者,言語在#12妄也。

  身當有熱。

  熱乘於心,言語無章,身當有熱。

  脈當洪大。

  身熱豚大,豚病相應。

  而手足厥逆,脈仇鈿而微者,死也。

  身當熱而反手足厭玲,豚當洪大而反況細,是陽豚見陰豚,豚病相反,故死。

  病若大腹而泄者。

  濕氣勝則脹,脾不禁故泄。

  脈當微細而澀。

  既有脾證,當有此豚。

  反緊大而滑者死。

  不得脾豚,反得緊大而滑之肝豚,肝木剋脾土,病豚相反,故叉死。

  十八難曰:

  脈有三部。

  寸關尺為三處部位。

  部有四經。

  各部之內各有二經,六部之內合為十二經。今止云四經者,是謂手太陽、陽明與足太陽、少陰,此二經法水火之性,各有綱紀而不能變通上下,餘八經在手生足,在足生手,所以經言部有四經也。手有太陰。肺。陽明。大腸。

  足有太陽。

  膀胱。

  少陰。

  腎。

  為上下部。

  肺為上部,腎為下部。

  何謂也?

  其說如何。

  然:手太陰、陽明,金也。

  此二經屬肺與大腸#13,為金。

  足少陰、太陽,水也。

  此二經是腎與膀胱,屬水。

  金生水。

  肺金在上,而下生下腎水。

  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

  水無有不下,水之性流下行也,逆上,故在下部。

  足厥陰、少陽,木也。

  此二經是肝與膽,屬木。

  生手太陽、少陰火。

  此二經是心與小腸,屬火,肝木能生之。

  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為上部。

  火性炎上,不能下生足,而生手心主少陽火,是生右尺相火也,故在上部。

  手心主、少陽火。

  心為君火,此為相火,今此二經是心包絡、三焦。

  生足太陰、陽明土。

  此二經是脾與胃,屬土,相火能生之。

  故#14在中部也。

  土主中宮,故在中部。

  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養者也。

  右寸金生左尺水,水生左關木,木能生左#15寸君火,君火生右尺相火,相火生右關土,故日子母相生。

  脈有三部九候,各何所主之?

  豚有三部九侯,各於藏府何所主之。

  然:三部者,寸關尺也。

  寸口,陽也;關部,陰陽之中也;尺部,陰也。

  九候者,浮中沉也。

  三部之中各有三候,三三如九,故日九侯。浮為陽,沉為陰,中為胃氣;浮為府,沉為藏,中為中焦之脈。

  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

  兩手寸口皆為上部,法天之在上,寸外主頭,寸內主胸。

  中部法人,主鬲下至臍之上有疾。

  中部乃兩手關部第二指,半指以前主鬲下,半指以後主臍上。

  下部法地,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下部乃兩手尺豚,第三指半指之前主臍下,半指之後主足。

  審而次之者也。

  審察三部從頭至足之次第。雖元文刺字,今陝丁之說為次字。

  人病有沉滯久積聚,可切脈而知之耶?

  問人有積聚之病,沉滯已久,可以脈知之否。

  然:診在右脅有積氣。

  診視積聚氣疾,生在右脅。

  得肺脈結。

  結脈主塊積,肺藏於右,肺部脈結,故右脅有積。

  脈結甚則積甚。

  肺部豚結太甚,則右脅積亦甚。

  診#16微則氣微。

  肺部結豚不甚,右脅積氣亦微。

  診不得肺脈,而右脅有積氣者,何也?

  問肺藏於右,右脅有積,肺經一部卻無結豚,是如何。

  然:肺脈雖不見,右手脈當沉伏。

  答肺部雖無結豚,只要右手有沉伏脈,便是右脅積氣。伏豚,藏病積也;浮結者,府病聚也。

  其外痛疾同法耶?將異也?

  問外有沉瘤之疾,與右脅積氣同診視,法度或不同。

  然:結者,脈來去時一止,無常數,名曰結。

  答結豚來緩,時一止住,又無定數,謂之結。

  伏者,脈行筋下也。

  伏豚常行於筋下,要極重指著骨乃得。

  浮者,脈在肉上行也。

  浮豚常浮行於肉上,按之不足,舉之有餘。

  左右表裹,法皆如是。

  左右者,左右脅也;表以觀其府病,裹以觀其藏病;其法度并皆如此。

  假令脈結伏者,內無積聚。

  伏豚乃裹豚也,所以現其內也,雖有結伏之脈,內無積聚之病,是病不應豚,鈴死。

  脈浮結者,外無瘋疾。

  浮豚乃表豚也,所以現其外也,雖有浮結之豚,外無沉瘋之疾,亦是病不應豚,鈴死。

  有積聚,脈不結伏。

  有積聚之病,無結伏之脈,是豚不應病者,鈴死。

  有痛病,脈不浮結。

  有沉瘤之病,’無浮結之豚,亦是豚不應病。

  為脈不應病,病不應脈,是為死病也。

  豚與病皆要相應,一不相應皆死。

  十九難曰:

  經言脈有逆順。

  男女之豚,有逆有順。逆順者,陽抱陰生,陰抱陽生。

  男女有常而反者,何謂也?

  男女各具有常之豚,而豚卻相反,其說如何。

  然:男子生於寅,寅為木,陽也。

  元氣起於子,人之所生也。男從子左行三十之巳,從巳左行至寅,為十月,十月而生男。寅為束方甲乙木,木陽也。

  女子生於申,申為金,陰也。

  女從子右行三十之巳,從巳右行至申,為十月,十月而生女。.申為西方,庚辛金,陰也。

  故男脈在關上。

  關上為寸口,屬陽,男子陽氣#17,故豚在寸口常盛。

  女脈在關下。

  關下為尺部,屬陰,女子陰氣盛,故豚在尺部常盛。

  是以男子尺脈常弱。

  男子之氣始於少陽,極於太陽,少陽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長,為《易》復卦 ,一陽居於尺部。陽明之至,浮大而短,為《易》臨卦 ,二陽居於關部。太陽之至,洪大而長,為《易》泰卦 ,三陽居於寸部。三陽從地長,故男子之豚,寸盛而尺弱。

  女子尺脈常盛#18。

  女子之氣始於太陰,極於厥陰。太陰之至,緊大而長,為《易》姤卦 ,一陰居於寸部。少陰之至,緊細而微,為《易》遁卦 ,二陰居於關部。厭陰之至,沉短以敦,為《易》否卦 ,三陰居於尺部。三陰從天生,故女子之豚,寸沉而尺盛。

  反者,男得女脈,女得男脈也。其為病何如?

  男子尺豚常弱,今反盛;女子尺詠常盛,今反弱。問其病為何如。

  然:男得女脈為不足,病在內。

  寸口日陽,男子以陽用事,今陽豚不見於寸。,而反見尺部,尺部之豚,女子常盛,男子亦如是,為不及,陰主內,故病內。

  左得之,病則在左。

  左手得女脈之盛,病則在身體之左。

  右得之,病則在右。

  一右手得女豚之盛,病則在身體之右。

  隨脈言之也。

  隨所得之豚,言所受之病。女得男脈為太過。女子尺脈本浮,更加見於寸,是謂太過。又女子以陰用事,寸脈常況,卻得浮豚。

  病在四肢。

  四肢為諸陽之本,女得男脈,為陽氣盛,故病在四肢。

  左得之,病則在左。

  左手得男子之豚,病則在手足之左。

  右得之,病則在右。

  右手得男子之豚,病則在手足之右。

  隨脈言之也!

  隨豚斷病。

  二十難曰:

  經言脈有伏匿。

  豚有伏藏隱匿。

  伏匿於何藏,而言伏匿耶?

  伏匿於何處藏府,可以言伏匿。

  然:謂陰陽更相乘、更相伏也。

  答陰陽非獨寸為陽、尺為陰,肌肉上亦為陽部,肌肉下亦為陰部,或陽脈乘於陰部,或陰脈乘於陽部,或陽部伏陰脈,或陰部伏陽脈。

  脈居陰部而反陽脈見者,為陽乘陰也。

  尺部之內、肌肉之下為陰部,尺中浮滑而長,為陰部見陽豚,陰虛不足則陽入乘之,為陽覆,又陽乘陰部之脈。

  脈雖#19沉澀而短,此謂陽中伏陰也。

  尺中已浮滑而長,寸口關中況短而澀,此為陽中伏陰。

  脈居陽部而反陰脈見者,為陰乘陽也。

  寸口與肌肉之上為陽部,反見沉短而澀之陰脉,為陰脉成陽部,為陰溢。

  脈雖時浮滑而長,此謂陰中伏陽也。

  寸口關中已況澀而短,尺豚浮滑而長,為陰中伏陽。

  重陽者狂!

  豚浮滑而長,又加實數,是謂重陽,故狂言大事,自高自賢,狂越,弈衣登高。

  重陰者癲。

  尺中既況短而澀,又盛實,是謂重陰,故病僵仆於地,閉目不惺,陰極陽復,良久卻惺,名日癲。

  脫陽者見鬼。

  脫陽者,無陽氣也,謂寸豚細微甚也,目中妄見如睹鬼物。

  脫陰者目盲。

  陰者,精氣也,陰氣已脫,五藏之氣不營於目,盲無所視,若尺脈則微細甚。

  二十一難曰:

  經言人形病脈不病,曰生。

  形病者,肌體贏瘦,手足不仁;泳不病者,脈息隨呼吸上下,無大還不一及,斷之曰生。

  脈病形不病,日死。

  一豚病者,診諸至數或太#20 過或不叉,則人雖未病寒熱等疾,縱不病亦死。

  何謂也?

  生死之異,其說如何。

  然:人形病脈不病者,非有不病也。

  人形體雖有病痛,而脈卻未有節病,非是豚息不病,所以如此。

  謂息數不應脈數也。此大法。

  豚者血也,息者氣也,脈不自動為氣使然,氣之息數未與血之脈數相應而然耳。

  二十二難曰:

  經言脈有是動。

  有反常之動豚。

  有所生病。

  動豚反常,病所由生。

  一脈變為二病者,何也?

  一豚之動,變為血氣兩般之病,如何。

  然:經言是動者,氣也。

  氣為陽,陽為衛,邪中於陽,氣先受熱,形之於脈,名日是動。

  所生病者,血也。

  氣病傳血,血為陰,陰為榮,血壅不潤,病生於後。

  邪在氣,氣為是動?

  陽為氣,邪中於陽,氣動於豚而反常。

  邪在血,血為所生病。

  氣先受邪,傳之於血,血壅不行,病所由生。

  氣主拘之。

  殉者,吹噓往來之象,氣主流行而不自筍。

  血主濡之。

  濡,潤也,血潤澤不桔。

  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也。

  氣血受熱則濘溢妄行,故日是動。

  若賊風博之,則留止而不行。

  血壅而不濡者,為血後病也。

  氣傳之於血,復受賊風,故血壅不濡而病。

  故先為是動,後所生也。

  氣先動之於詠,然後血所生病。

  二十三難曰:

  手足三陰三陽。

  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陰,足三陽。

  脈之度數,可曉以不?

  經豚丈尺法度數目可曉否。

  然:手三陽之脈,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合三丈。

  手太陽之豚,自兩手小指之端,循臂上行之耳珠子前,長五尺,兩手合一丈。手陽明之豚,起於兩手大拇指次指之側,上循臂,終於鼻,左之右,右之左,長五尺,兩手合一丈。手少陽之脉,起於兩小指次指之端,上臂,終於耳前,長五尺,兩手合一丈,故雲五六合三丈。

  手三陰之脈,從手至胸中,長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

  手少陰之豚,起於心中,下絡小腸,上肺,出腋下,循臂,出小指之端,長三尺五寸,兩手合七尺,手太陰之脉,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屬肺,出腋下,下肘,入寸口,上魚際,出大指之端,長三尺五寸,兩手合七尺,手厥陰之脉,起於胸中,屬心包絡,三焦,出脅腋下,循臑入肘,下出小指次指之端,長三尺五寸,兩手合七尺,故雲二丈一尺。

  足三陽之脈,從足至頭,長八尺,六八四丈八尺。

  足太陽之脈,起於兩足小指之側,上循膝,交胭中,循背上頭,下入目內毗,長八尺,兩足上行,合一丈六尺。足陽明之豚,起於足大指次指之端,循足經,上夾臍左右各二寸,終於額角髮際,長八尺,兩足合一丈六尺。足少陽之豚,起於足小指次指之端,上循兩膝外康,入季脅,上循目外毗,長八尺,兩足合一丈六尺,故云四丈八尺。

  足三陰之脈,從足至胸,長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兩足合有六陰,故云六六三丈六尺。足太陰之豚,起於足大指內側,循足經內康,上交出厥陰豚之前,上循入腹,屬脾絡胃,連舌本,長七尺五寸,兩行各#21一丈五尺。足厥陰之豚,起於足大指聚毛之上,循足附上康,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足太陰之後,循腹,入陰毛中,環陰器,抵小腹,俠胃屬肝絡膽,循喉嚨,入頑顆,連目出額,長六尺五寸,兩行合長一丈三尺。足少陰之豚,起於足小指之下,斜趣足心,上踹股內,貫脊屬腎絡膀胱,貫肝入肺,循喉嚨,俠舌本,長六尺五寸,合長一丈三尺,故云三丈九尺。

  人兩足嬌脈,從足至目長七尺五寸,二#22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人有陰踏、陽踏二豚,兩足合四脈。陽踏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陰踏亦起於跟中,是足少陰之別絡,自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循腹上胸裹,入缺盆,上出人#23迎之前,入項內康,屬目內毗,合太陽豚,長七尺五寸,兩行合一丈五尺。

  督脈、任豚,各長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

  督脈起於下極之俞,并脊裹,入屬於腦,計四尺五寸。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上關元,至咽喉,長四尺五寸。督、任計之長九尺。

  凡脈長一十六丈二尺。

  手三陽豚三丈,手三陰脈二丈一尺,足三陽脈四丈八尺,足三陰脈三丈九尺,兩足踏脈一丈五尺,督豚、任脈九尺,共計一十六丈二尺。

  此所謂十二經脈長短之數。

  已上是十二經豚長短數目。

  經脈十二。

  注見一難。

  絡有十五。

  每一經各有一絡,十二經絡之外,有陽絡、陰絡、脾之大絡,共十五絡。

  何始何窮也?

  問經絡所始所終去處。

  然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者也。

  答經者徑也,經豚者,流行血氣,疏通陰陽之徑路,以榮華一身。

  其始從中焦。

  經絡所始之地中焦,直兩乳問,名擅中穴,亦名氣海,言氣從此而起。

  注手太陰、陽明。

  肺與大腸。

  陽明注足陽明、太陰。

  自大腸至胃與脾。

  太陰注手少陰、太陽。

  自脾至心、小腸。

  太陽注足太陽、少陰。

  自小腸至膀胱與腎。

  少陰注手心主、少陽。

  自腎至心包絡、三焦。

  少陽注足少陽、厥陰。

  自三焦至膽與肝。

  厥陰復還注手太陰。

  血氣至肝而終,明日#24良時#25,又復還始於肺。

  別絡十五,皆因其原。

  此十五絡,皆因十二經為本原,以相流通。

  如環無端。

  經豚終而復始,恰如環之圓轉,無有端倪。

  轉相溉灌。

  經豚流轉,更相溉灌於經絡中。

  朝#26於寸部氣口,以處百病而央死生也。

  寸口者,豚之大會,手太陰之豚動也,故五藏六府有病,皆見於氣。則可以斷吉凶死生。況一歲陰陽升降,會於立春一日,陰陽曉昏會於良時,一身榮衛還周會於手太陰,同天度一萬三千五百息,據本經朝於寸。、人迎,則人迎在左手,屬少陰,乃經豚朝會之地矣。愚併下文改作朝於寸部氣江,觀書者試評之。

  經云:明知終始,陰陽定矣。

  陰場之氣始於肺,終於肝,又別於陽者,知病從來,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何謂也?

  其說如何。

  然:終始者,脈之紀也。

  微妙在豚,不可不察,察之有經,從陰陽始,故豚之紀綱,實在乎始而終,終而始之陰陽。

  寸部氣口,陰陽之氣通於朝#27,如環無端,故日始也。

  陰陽之氣,自早朝良時會於寸部氣,如環無端,周而復始,故日始。據元文寸。人迎,愚僭改作氣口。

  終者,三陰三陽之脈絕,絕則死,各有形,故日終也。

  足少陰氣絕之形,在齒長而枯,肉濡而卻。足太陰氣絕之形,在肉滿曆反。足厥陰氣絕之形,在舌巷卯縮。手太陰氣絕之形,在皮枯毛折。手少陰氣絕之形,在面黑如梨。三陰氣絕之形,在目眩目輝。六陽氣絕之形,在汗出如珠,故日死各有形,終即死也。

  黃帝八十一難經慕圖句解卷之三

  #1足:據文義似當作『取』。

  #2雜:《集注》十六難丁注作『循』。

  #3不:據文意似當作門木』。

  #4肝腎在下脾:《集注》十六難虞注作一肝腎主下部〕。

  #5此:據上文例,似當作『肝』。

  #6善味:此前《本義》、《集注》有『善思』二字,《集注》并有『脾者,在志為思也』七字。

  #7欠:《本義》作『善欠』。

  #8半痛:依上文例,『半痛』當作『牢而痛』。

  #9王:據文義,似當作『五』。

  #10尺:疑當作『大』字。

  #11能:《本義》、《集注》作『閉』。

  #12在:據文義似當作『狂』。

  #13大腸:原作『太陽』,據文義改。

  #14故:此前《本義》、《集注》有『土主中宮』四字。

  #15左:原作『在』,據文義改。

  #16診:《本義》、《集注》作『結』。

  #17氣:此下疑脫r盛』字。

  #18盛:此下《本義》、《集注》有一是其常也』四字。

  #19雖:此下《本義》、《集注》有『時』字。

  #20太:原作『不』,據文意改。

  #21各:疑當作『合』。

  #22二:原作『』』,據《本義》、《集注》改。

  #23人:原作『今』,據文義改。

  #24日:原作『目』,據文義改。

  #25良時:疑當作『艮時』,三十難、三十七難注即作『艮時』。

  #26朝:原作『脾』,據《本義》、《集注》改。

  #27朝:此下《本義》、《集注》有『使』字。

  黃帝八十一難經纂圖句解卷之四

  盧國秦越人撰臨川晞范子李駉子埜句解

  二十四難曰:

  手足三陰三陽氣已絕,何以為候,可知其吉凶不?

  手三陰三陽,足三陰三陽,其氣死絕,何者為證侯,可以知其吉凶生死否。

  然:足少陰氣絕,即骨枯。

  答足少陰腎之經,內榮骨髓,腎氣死絕,則枯隨枯槁。

  少陰者,冬脈也。

  足少陰腎,乃冬之脈。

  伏行而溫於骨髓。

  腎氣隱伏流行,骨髓自然溫和。

  故骨髓不溫,即肉不著骨。

  骨髓無腎氣以溫養,故肉肌不著於骨。

  骨肉不相親,即肉濡而卻。

  骨肉相離而不相親,則肉濡滯而卻縮。

  肉濡而卻,故齒長而枯。

  齒,骨之餘。齒斷之肉結縮,故齒漸長而枯燥,謂齒乾燥,色不澤。

  髮無潤澤。

  腦者,髓之海,腎主骨髓。髮者,腦之所養,故華在髮。今骨髓既枯,故髮不潤。

  無潤澤者,骨先死。

  髮無潤澤,是骨先死之證。

  戊日篤,己日死。

  戊己,土也;腎,水也。土能剋水,故云戊篤己死。

  足太陰氣絕,則脈不營其口層。

  足太陰脾之經,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脾氣既絕,故血豚不榮口唇。

  口唇者,肌肉之本也。

  脾,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口唇肉之所終,脾氣內養肌肉,外華於口唇。

  脈不榮,則肌肉不滑澤。

  血豚不榮,則肌肉粗澀不滑澤。

  肌肉不滑澤,則肉滿。

  肌肉粗澀不滑,則脾滿無文。

  肉滿則唇反。

  肉腫滿則唇反無文。

  唇反則肉先死。

  唇反無文,是肉先死之絕。

  甲日篤,乙日死。

  甲乙木也,脾土也,木能剋土,故云甲篤乙死。

  足厥陰氣絕,即筋縮引卵與舌卷。

  足厥陰肝之經,肝主筋,人之運動皆筋力之所為。又上通於舌,下關於卯;肝氣死絕,則諸筋縮急,舌巷卵縮。

  厥陰者,肝脈也。

  足厥陰屬肝。

  肝者,筋之合也。

  肝之精氣,生#3養筋也。

  筋者聚於陰器。

  陰毛中橫骨上下之豎筋,謂之宗筋,故筋聚於陰器。

  而絡於舌本。

  肝之絡豚,出於舌根。

  故脈不榮,則筋縮急。

  肝詠不榮,則筋縮短而於急。

  筋縮急,即卵與舌。

  筋一縮急,卯舌於縮。

  故舌卷卵縮,此筋先死。

  舌卷卯縮,是筋先死之證。

  庚日篤,辛日死。

  庚辛金也,肝木也,金能剋木,故云庚篤辛死。

  手太陰氣絕,即皮毛焦。

  手太陰肺之經,肺之合皮也,其榮毛色,肺氣陰絕,則皮毛焦枯。

  太陰者,肺也。

  太陰屬肺。

  行氣溫於皮毛者也。

  肺之精氣生養皮毛,使之氣溫。

  氣弗榮,則皮毛焦。

  肺氣不榮,則皮毛焦。

  皮毛焦,則津液去。

  勝理發泄,汗出勝理,是謂津;液之滲於空竅,津則不行,是謂液。皮毛焦枯,津液皆去。

  津液去,則皮節傷。

  津液皆去,則皮腎.骨節皆傷損。

  皮節傷,則皮枯毛折。

  皮節既傷,皮毛枯折。

  毛折者,則毛先死。

  毛羽損折,是謂毛先死之證。

  丙日篤,丁日死。

  丙丁火也,肺金也,火剋金,故丙篤丁死。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

  手少陰心之經,心主脈,真心氣絕則血脈不通。

  脈不通,則血不流。

  心豚已絕,血乃不行。

  血不流,則色澤去。

  血所以榮,榮華人身,有光華之色澤。血不流行,則身之顏色潤澤皆去。

  故面黑如梨,此血先死。

  梨乃人所食之果,其色黃黑,心血既散,故面無血所養,有如梨之黃黑,此血先死之證。

  壬日篤,癸日死。

  壬癸水也,心火也,水剋火,故心病則壬篤癸死。

  三陰氣俱絕,則目眩轉目暝。

  三陰者,手足三陰也。眩,亂也;暝,閉也。五藏之豚皆屬三陰,皆會於目,三陰氣絕,故目眩目暝。

  目瞑者,為失志。

  人之五志皆屬於陰,肝志怒,心志喜,脾志思,腎志恐,肺志憂。三陰已絕,五藏皆失其志,故無喜怒思憂恐,五志俱亡,故日失志。

  失志者,則志先死。

  陰陽相離,悵然失志。

  死即目眩#5 也。

  欲觀五志之死,但觀目眩亂。

  六陽氣俱絕,則陰與陽相離。

  六陽者,手足三陽也。手三陽通天氣,日陽。足三陽通地氣,日陰。天地陰陽否隔,故日相離。

  陰陽相離,則勝理泄。

  勝者,津液滲泄之所;理者,文理逢會之中。陰陽隔絕,則勝理開泄而不閉。

  絕汗乃出,汗#6 如貫珠,轉出不流。

  勝理即汗空也,汗空既開,故汗出著肉如綴,而不流散。

  即氣先死。

  汗出不流,是氣先死之證。

  旦古夕死,夕占旦死,此之謂也。

  凡得此證而死,不離當日。

  經絡大數第二一首#7

  二十五難曰:

  有十二經。

  注見一難。

  五藏六府十一耳,其一經者,何等經也?

  總計五藏六府,共奏十一經,外一經不知是何經。

  然:一經者,手少陰與心主別脈也。

  五藏各一豚,為十一豚,心有兩豚,合為十二經。手少陰是真心豚,為君火;手心主是心包絡豚,為相火。

  心主與三焦為表裹。

  心主者,手厭陰也。三焦者,手少陽也。二經合為表裹。

  俱有名而無形。

  心包絡乃漫脂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三焦,詳見三十一難中。俱有其名無其形。

  故言經有十二也。

  以手心主奏五藏六府,為十二#8 經。

  二十六難曰:

  經有十二,絡有十五,餘三絡者,是何等絡也?

  每一經各有一絡,有十二經,止當有十二絡,今云十五絡,不知三絡是何等絡。

  然:有陽絡,有陰絡。

  陽踏經在左足外踝,絡在右足內踝,陰踏經在右足內踝,絡在左足外踝。

  有脾之大絡。

  脾之大絡起自於脾,名日大包,穴在臍下。

  陽絡者,陽矯之絡也。陰絡者,陰矯之絡也。

  分明說陽絡、陰絡之實。

  故絡有十五焉。

  以此三絡奏成十五絡。

  奇經八豚第三三首

  二十七難曰:

  脈有奇經八脈,不拘於十二經,何謂也?

  奇,絡也,零也#9不偶之義。謂此八豚,不係正經陰陽而表裹配合,別道奇行,故日奇經。

  然:有陽維。

  維,持也。維持諸陽。

  有陰維。

  維持諸陰。

  有陽嬌。

  踏,捷疾也,健也。言此豚行步之機要,動足之所由。

  有陰嬌。

  同上。

  有衝。

  衝脈,十二經豚之海。衝者,通也。言此豚下至於足,上至於頭,通受十二經氣血。

  有督。

  督,都也。陽豚之都綱。

  有任。

  任者,□#10也。是人生養之本。

  有帶之脈。

  帶,束也。總束諸脈,使得調和。

  凡此八脈,皆不拘於經,故日奇經八脈。

  此八般脈,與十二經不相故制#11,別道而行,故日奇經。

  經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

  總經絡共二十七氣。

  相隨上下。

  經絡流行,相隨上下。

  何獨不拘於經?

  問日絡與十二經不相拘制。

  然:聖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然。

  答地有二十四水,配二十四經絡。聖人又於二十四經水之外,再設溝渠,以喻奇經八豚。溝渠乃通利諸水之道路,以防備不測之用。

  天雨降下,溝渠滿溢。

  天降時雨,溝渠皆滿。

  當此之時,霧需妄行,聖人不能復圖也。

  當天雨霧需之時,妄行於溝渠,聖人聽其流行,皆不復圖謀也。

  此絡脈滿溢,諸經不能復拘也。

  奇經八豚充滿盈溢,雖十二經不復拘制,聽其別道而行。

  二十八難曰:其奇經八脈者,既不拘於十二經,皆何始何繼也?

  八脈既與十二經不相拘制,始何所起,終何所繼。

  然:督脈者。

  奇經一脈。

  起於下極之俞。

  長強穴在脊骸,是督豚所起。

  并於脊裹。

  督豚結壬#12豚之會,并於脊裹。

  上至風府。

  上至風府穴,在髮上三寸。

  入屬於腦。

  上入於腦。

  任脈者。

  奇經二豚。

  起於中極之下。

  任豚當臍中而上行。中極者,穴客,在臍下四寸。中極之下者,曲骨穴,是任豚所起。

  以上毛際。

  中極從少腹之內上行,而外極於毛際。

  循腹裹,上關元。

  循行於腹內,上至關元穴,在臍下三寸。

  至喉咽。

  上至喉咽。

  衝脈者。

  奇經三詠。

  起於氣衝,并足陽明之經。

  氣行#13在小腹毛中,兩旁各二寸是穴,乃足陽明豚氣所發。

  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也。

  夾臍兩旁而上行,散於胸中。

  帶脈者。

  奇經四豚。

  起於季脅。

  季脅在筋#14 下,下接於體骨之問,是帶豚之所起。

  回周一身。

  回,繞也。繞身一周,猶如束帶。

  陽嬌脈者。

  奇經五豚。

  起於跟中。

  自足跟起。

  循外踝。

  循行足外踝骨中衝穴。

  上行入風池。

  上入風池,穴在項後髮際陷中。

  陰嬌脈者。

  奇經六豚。

  亦起於跟中。

  自足跟起。

  循內踝。

  循行足內踝骨照海穴。

  上行至咽喉。

  上至於咽喉。

  交貫衝脈。

  與衝豚交接貫通。

  陽維、陰維者。

  是陰陽之綱維,主持陰陽之豚,此二豚乃奇經八豚。

  維絡於身。

  絡#15持經絡乎此身。

  溢畜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

  二豚盈溢積畜,不能循環周流,灌溉於十二經中。

  故陽維起於諸陽會也。

  陽維豚起於諸陽所會之地。

  陰維起於諸陰交也。

  陰維豚起於諸陰所交之地。

  聖人圖設溝渠,溝渠滿溢流於深湖,故聖人不能拘通也。

  聖人設溝渠以通水道,溝渠滿溢,然後流入於深湖,雖聖人亦不復拘制。溝渠之流通也,譬如下文奇經八豚。

  而人脈隆盛,入於八脈,而不環周,故十二經亦不能拘之。

  人身經豚隆盛,入於奇經八豚,別道而行,臣#16 十二經亦不拘制。

  其受邪氣,畜則腫熱。

  八豚受外邪氣,才一積畜,則成腫熱。

  砭射之也。

  以砭石射刻之。

  二十九難曰:

  奇經之為病何如?

  何言奇經之豚,當問奇經之病。

  然:陽維#17於陽。

  陽維脈能維其諸陽。

  陰維#18於陰。

  陰維豚能維持諸陰。

  陰陽不能相維。

  陽不能主符諸陽,陰不能主符諸陰。

  則悵然失志。

  悵然者,驚也。驚則失志恍惚。

  溶溶不能自收持。

  溶溶者,緩慢。故不能收拾維持。

  陰嬌為病。

  諸陰豚盛,散入陰踏,則陰踏病。

  陽緩而陰急。

  緩急即虛實之義。陰踏在內踝,病則其豚從內踝上急,外踝上緩。又病足勁直而五絡不通。

  陽嬌為病。

  諸陽詠盛,散入陽踏,則陽踏病。

  陰緩而陽急。

  陽絡在外踝,病則其豚從外踝急,內踝上緩。又病狂走不外。

  衝之為病。

  衝脈受病。

  逆氣而裹急。

  腎氣不足,傷於衝脈,故逆氣者,脹逆也,裹急者,腹痛也。

  督之為病。

  督脈受病。

  脊強而厥。

  督脈在脊,故脊強而厥逆。

  任之為病。

  任豚受病。

  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

  氣血虛弱,寒溫不調,故其內苦結。男子七疝者,鎚疝、盤疝、寒疝、癥疝、附疝、狼疝、氣疝是也。

  女子為痕聚。

  痕脊#19 假於物形也。八痕者,蛇痕、脂痕、青痕、黃痕、燥癡、血痕、狐痕、鱉痕是也。

  帶之為病。

  帶豚受病。

  腹滿。

  腹肚膨滿。

  腰溶溶若坐水中。

  腰溶溶然緩慢,若坐於水中。

  陽維為病,苦寒熱。

  陽維脈受病,陽為衛,故寒熱。

  陰維為病,苦心痛。

  陰維豚受病,陰為榮,榮為血,心生血,故痛。

  此奇經八脈之為病也。

  此句總言八脈受病。

  榮衛三焦第四二首

  三十難曰:

  榮氣之行,常與衛氣相隨不?

  榮,華也。百骸九竅,由此血氣以榮華也。衛,護也。人慄悍之氣行於經豚之外,晝行於身,夜行於藏,護衛身體也。問榮氣與衛氣相隨不。

  然:經言人受氣於穀。

  人無根株,飲食為命,故人受氣於穀。

  穀入於胃。

  胃者,水穀之海。胃為市#20 ,所以穀入於胃。

  乃傳與五藏六府。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腎氣#21歸心,淫精於豚。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下通膀胱。

  五藏六府皆受於氣。

  五藏六府,皆受穀氣。

  其清者為榮。

  胃化水,上傳與心生血,血為榮,故穀氣清者為榮。

  濁者為衛。

  胃化穀為氣,上傳與肺,肺主氣,氣為衛,故穀氣之濁者為衛。

  榮行脈中。

  榮血屬陰,陰主#22 內,故榮行於血脈之中。

  衛行脈外。

  衛氣屬陽,陽主外,故衛行於血豚之外。

  榮周不息。

  榮衛周流,曾無休息。

  五十而復大會。

  人一日一夜,榮衛五十周,明日艮時,復大會於手太陰。

  陰陽相貫。

  陰陽更相貫串流通。

  如環無端。

  如環無有端倪。

  故知榮衛相從也。

  故知榮衛相與流行。

  三十一難曰:

  三焦者。

  上焦、中焦、下焦。

  何察?

  何所稟賦。

  何生?

  何所發生。

  何始?

  始於何所。

  何終?

  終於何所。

  其治常在何許?

  治療之法,常在何所。

  可曉以不?

  可通曉此理否。

  然:三焦者,水穀之道路。

  三焦與#23 次瀆#24之官,水道出焉。水行自上焦入,自下焦出。

  氣之所終始也。

  膾中為氣海。又氣海在臍下三寸,與#25 知氣之終始。

  上焦者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

  此指上焦所在去處。

  主內而不出。

  主容納水穀#26 而不出。

  其治在羶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問陷者是。

  臚中,穴名。直兩乳中是穴。羶中為臣使之官,主氣,布陰陽,和志達,喜樂由生。

  中焦者,在胃中院,不上不下。

  飲清中焦所在去處。

  主腐熟水穀。

  主腐順#27 變化水穀,以為氣血。

  其治在齊傍。

  齊傍左右各一寸,名天樞穴。

  下焦者,當膀胱上口。

  此指下焦所在去處。

  主分別清濁,出而不內,以傳導也。

  以上應#28所納水穀者,分而別之,清為小便,濁為大便,傳導於其外。

  其治在臍下一寸。

  名陰交穴。

  故名日三焦。

  又總言之。

  其府在氣街。

  氣街者,陰陽道路也,在少腹毛中各二寸。是穴乃足陽明脈氣所發,足陽明胃化穀為氣,三焦又主三元之氣,故其府在氣街。

  一本云衝。

  此非扁鵲之語,蓋呂氏再錄之,云別本有此言也。氣衝者,十二經根本,諸經行氣之府,此義亦通。

  藏府配像第五凡六首#29

  三十二難曰:

  五藏俱等。

  五藏皆在腹肚中。

  而心肺獨在一鬲上者,何也?

  心肺獨在胸鬲之上者如何。

  然:心者血,肺者氣,血為榮,氣為衛。

  心為帝王,高居遠視,心生血,血為榮。肺為華蓋,位亦居高,肺生氣,氣為衛。

  相隨上下,謂之榮衛。

  血流據氣,氣動依而#30或上或下,相隨而行。

  通行經絡,榮周於身。

  流通往來於十二#31經十五絡中,周遍而不均。

  故令心肺在鬲上也。

  心肺乃血氣之主,又通天氣,故在鬲上。

  三十三難日:

  肝青象木。

  肝色青,象東甲乙木。

  肺白象金。

  肺色白,象西庚辛金。

  肝得水而沉。

  肝遇水即沉。

  木得水而浮。

  木乃肝之氣,遇水反浮而不沉。

  肺得水而浮。

  肺遇水即浮。

  金得水而沉。

  金乃肺之氣,遇水反況而不浮。

  其意何也?

  肝木、肺金,況浮如何。

  然:肝者,非為純木也。

  東方甲乙木,肝屬木,非純稟木之氣。

  乙角也。

  甲為陽,乙為陰,乙帶金#32非#33木音也。木為陽,金為陰,陰陽交錯。

  庚之柔。

  東方甲乙木,畏西方庚辛金,乙嫁庚為婦,庚為陽,乙為陰,柔陰也。

  大言陰與陽。

  以陽#34木之大者言之,庚共#35陰陽,甲為陽,乙為陰。

  小言夫與婦。

  以用#36木之小者言之,莫若夫婦。甲乙木畏庚辛金,故釋其妹乙嫁庚為婦,乙為婦陰,庚為夫陽。

  釋其微陽。

  甲為陽,釋甲之氣。

  而吸其微陰之氣。

  乙為陰,又懷金性,吸受乙陰之氣。

  其意樂金。

  甲之意思,喜樂金性。

  又行陰道多。

  木七月受氣,十月長,生自七月至十二月,多是陰道,正月臨官,二月帝旺,方是陽道。

  故肝得水而沉也。

  乙與庚合,從夫之性,故肝得水而沉也。

  肺者,非為純金也。

  西方庚辛金,肺屬金,非純金氣。

  辛商也。

  庚為陽,辛為陰,辛帶火性。商,金音也。火為陽,金為陰,陰陽交錯。

  丙之柔。

  西方庚辛金畏南方丙丁火,辛嫁丙為婦,丙為陽,辛為陰,柔陰也。

  大言陰與陽。

  以肺金之大者言之,莫若陰陽,庚為陽,辛為陰。

  小言夫與婦。

  以肺金之小者言之,莫若夫婦,庚辛金畏丙丁火,故釋其妹辛嫁丙為婦,辛為嫁#37 陰,丙為夫陽。

  釋其微陰。

  辛為陰,釋夫微陰之氣。

  婚而就火。

  辛金就丙火,為婚姻。

  其意樂火。

  肺金之意,喜樂火性。

  又行陽道多。

  金正月受氣,四月長生,自正月至六月,多是行陽道,至七月臨官,八月帝旺,乃是行陰道。

  故令肺得水而浮也。

  丙與辛合,從夫之性,故肺遇水而浮。

  肺熟而復沈。

  肺生浮而熟沈。

  肝熟而復浮,何也?

  肝生況而復浮。

  故知辛當歸庚。

  庚純金性,辛帶火性,故肺生則浮,至肺熟而復沉者,是知辛帶火性,復還庚金之性。

  乙當歸甲也。

  甲純木性,乙帶金性,故肝生則況,至肝熟而復浮者,是知乙帶金性,復還甲木之性。

  三十四難曰:

  五藏各有聲、色、臭、味;可曉知以不?

  肝心脾肺腎皆有聲音,皆有顏色,皆有香臭,皆有滋味,可曉知此理否。

  然:十變。

  論五藏止有五變,合藏府則有十變。

  言肝色青。

  五色之變在乎木也,五藏五色,由肝木之氣更相溉灌,故各從其類,見其色。肝者木之精,震之氣,其色青,位居束方。

  其臭躁。

  得火之變,故其臭則躁。

  其味酸。

  土受木味則酸,曲直作酸,酸取其收斂也。

  其聲呼。

  金木相配,發聲為呼。

  其液泣。

  水行氣溉灌於子,故生泣也。

  心色赤。

  木之布色,在火赤也。

  其臭焦。

  五臭之變在乎火,五藏五臭,火盛則焦苦出焉。

  其味苦。

  脾主甘受味,火由土受之,則炎土作苦,苦取其燥泄也。

  其聲言。

  金火相當,夫婦相見,發聲為言。

  其液汗。

  水火交泰,蒸而成汗。

  脾色黃。

  木之布色,在土乃黃。

  其臭香。

  火之化土,其臭乃香。

  其味甘。

  脾土味甘,甘能受味,以取寬緩,行五味以養五藏,各從其類,以配其味,在本藏則甘。

  其聲歌。

  金土相生,母子相見,發聲為歌。

  其液涎。

  水行液,在脾為涎。

  肺色白。

  木之布色,至肺乃白。

  其臭腥。

  火之變,在金則腥。

  其味辛。

  土之受味,主肺為辛,辛取其散閨也。

  其聲哭。

  五音之發在乎金,金發五音,以出五藏,各從其類,以發其聲,金在本性為哭,謂肺屬金,金商也,秋愁也,在志則愁哭。

  其液涕。

  水之行液,在肺或涕。

  腎色黑。

  木之布色,在腎乃黑。

  其臭腐。

  火主臭,在水為臭腐。

  其味鹹。

  土之受味,在水則潤下作鹹,鹹取其柔軟也。

  其聲呻。

  子之見母,乃發嬌呻之聲。

  其液唾。

  口液皆出於水,水行五液,分灌五藏,故諸藏各有液,在本官則為唾。

  是五藏聲、色、臭、味也。

  總言五聲、五色、五音、五液,遞相榮養。

  五藏有七神,各有所藏耶?

  問五藏有七神,各藏其神氣。

  然:藏者,人之神氣所舍藏也。

  答合宅也,藏宿也,人之神氣各藏於藏。

  故肝藏魂。

  隨神而往來者謂之魄,肝藏魂,神氣之輔弼也。

  肺藏魄。

  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肺藏魄,精氣之匡輔也。

  心藏神。

  心者神明之舍,心藏神,精氣之化成也。

  脾藏意與智。

  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主所思,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智主所記。

  腎藏精與志也。

  兩神相薄,合而成形,謂之精,在心為志,志者心之所之乎。

  黃帝八十一難經慕圖句解卷之四竟

  #1合:原作『台』,據文義改。

  #2卵:原作『卯』,據文義改。

  #3生:據文義疑當作『主』。

  #4腎:疑當作『膚』。

  #5眩:《本義》、《集注》作『暝』。

  #6汗:《本義》、《集注》作『大』。

  #7一首:按本篇共有二難,故當為『二首』,《集注》作『凡二首』。

  #8十二:原作『十一』,據文義改。

  #9奇,絡也,零也:《集注》二十七難虞注作『奇,斜也;奇,零也。』

  #10維:疑當作『□』。

  #11故制:《集注》二十七難楊注作『拘制』。

  #12壬:疑當作『任』。

  #13行:疑當作『衝』。

  #14筋:疑當作『肋』。

  #15絡:據文義當作『維』。

  #16臣:與文義不屬,疑誤。

  #17維:《集注》作『維維』。

  #18維:《集注》作『維維』。

  #19脊:疑為『者』之誤。

  #20中市:原作『肺』,《素問·刺禁論》『胃為之市』王冰注:穀所歸,五味皆入,如市雜,故為之市。』據改。

  #21腎氣:《素問·經脈別論》作『濁氣』。

  #22主:原作『三』,據文義改。.與:據文義當作『為』。.瀆:原作『濱』,據文義改。

  #23與:文義不屬,疑誤。

  #24穀:原作『名』,據文義改。

  #25順:據文義當作『熟』。

  #26應:疑當作『焦』。

  #27藏府配像第五,凡六首:此九字原脫,據《集注》補。

  #28氣動依而:《集注》三十二難虞注作『氣動依血』。

  #29中十二:原作『上一』,據文義改。

  #30中乙帶金:《集注》三十三難楊注作『乙帶金氣』。

  #31非:文義不屬,疑誤。

  #32陽:疑當作『肝』。

  #33畫庚共:文義不屬,疑誤。

  #34也甩:疑當作『肝』。

  #35嫁:據文義當作『婦』。

  #36味:此下《本義》有『液』字。

  黃帝八十一難經纂圖句解卷之五

  盧國秦越人撰臨川晞范子李駉子埜句解

  三十五難曰:

  五藏各有所。

  所者,所止之地也。五藏各有其所。

  府皆相近。

  胃近於脾,膽近於肝,膀胱近於腎。

  而心、肺獨去大腸、小腸遠者。

  心、肺在鬲上,大腸、小腸在下,皆以遠而不相近。

  鬲者。何也?

  或近或遠如何。

  經言心榮肺衛,通行陽氣,故居在上。

  上部法天,天為陽,心肺在鬲上。心主血,血為榮,肺主氣,氣為衛。陽浮於上,心肺通行陽氣,故在上。

  大腸、小腸傳陰氣而下,故居在下。

  下部法地,為陰,大腸、小腸皆在鬲下,傳導送下陰氣,故居於下部。

  所以相去而遠也。

  心、肺以通陽氣,大腸、小腸以通陰氣,所以相去而遠也。

  又諸府者,皆陽也,清今之處。

  六府皆為陽,陽為氣,手足三陽為行氣之府,陽最清冷,故言清冷之處。

  今大腸、小腸、胃與膀胱,皆受不爭,其意何也?

  大腸傳送水穀之不冷,小腸受盛水穀之不冷,胃容納水穀之不冷,膀胱貯藏津液之不冷,獨膽為清冷,其意如何。

  然:諸府者,謂是非也。

  謂是非者,言諸府各別有所傳,此為是也。小腸為府,此為非也。何為如此,然小腸雖配心為表,其治則別,其氣則通,其氣雖通,其所主又異,所以雖日心氣,而無心別位,故日非也。

  經言小腸者,受盛之府也。

  承奉胃司,受盛糟粕,受已復化,傳入大腸。

  大腸者,傳寫行道之府也。

  大腸能傳寫不潔之物,以為流行之道路。

  膽者,清爭之府也。

  膽在肝之短葉閒,肝氣通於目,目和則知白黑,膽為肝之府,最喜清冷。

  胃者,水穀之府也。

  胃為倉庫之官,又為肺主,水穀皆聚焉。

  膀胱者,津液之府也。

  津液發泄,汗出勝理,是為津;液之滲於空竅,留而不行,是為液。膀胱,津液居焉。

  一府猶無兩名,故知非也。

  每二#2府止有一名,何有兩名,言兩名者非。

  小腸者,心之府。

  小腸乃心藏之府。

  大腸者,肺之府。

  大腸乃肺藏之府。

  胃者,脾之府。

  胃乃脾藏之府。

  膽者,肝之府。

  膽乃肝藏之府。

  膀胱者,腎之府。

  膀胱乃腎藏之府。

  小腸謂赤腸。

  心色赤,故小腸為赤腸以象之。

  大腸謂白腸。

  肺色白,故大腸為白腸。

  膽者謂青腸。

  肝色青,故膾為青腸。

  胃者謂黃腸。

  脾色黃,故胃為黃腸。

  膀胱者謂黑腸,下焦所治也。

  腎色黑,故膀胱為黑腸,居於下焦。

  三十六難曰:

  藏各有一耳。

  肝、脾、肺、心各有一枚。

  腎獨有兩者,何也?

  腎有兩枚是如何。

  然:腎兩者,非皆腎也。

  腎有兩枚,非皆是腎。一枚是腎,一枚命門。

  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

  以男子言之,左是腎,右是命門。

  命門者。

  為人生命之門,又右尺為相火,行君火之命令。

  諸神精之所舍。

  命門有穴,在背十四椎節中。又有志室二穴,在十四椎節下,兩傍各三寸。有神守於命門,不令邪入志室。舍,宅也,神精居之。

  原氣之所擊也。

  原者元也。元氣起於子,子者坎之方位,坎者即父母之元氣,乾為天為父,坤為地為母。今坎之初六、六三,乃坤之初六、六三也。坎之九二,乃乾之九二也。謂乾坤交於六三、九二而成坎卦,所以原氣寄係於腎。

  故男子以藏精。

  五藏六府,精氣淫溢而摻灌於腎,腎藏受而藏之,五藏各有精,隨用而灌於腎,腎為都會,關司之所,身之精藏焉。

  女子以擊胞,故知腎有一也。

  三十七難曰:

  五藏之氣,於何發起?

  五藏之氣起於何處。

  通於何許?

  又通於何處。

  可曉以不?

  可曉此理否。

  然:五藏者,當上關於九竅#3也。

  耳、目、口、鼻、前陰、後陰為九竅,陽竅七,陰竅二,五藏關焉。

  故肺氣通於鼻。

  鼻者,肺之竅,肺精氣通焉。

  鼻和則知香臭矣。

  五藏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鼻為之不利。肺和則鼻和,鼻和則知香臭。

  肝氣通於目。

  目者,肝之竅,肝精氣通焉。

  目和則知白黑矣。

  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鄴,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則精衰矣。今肝之精氣通於目,目和則知白黑。

  脾氣通於口。

  口者,脾之竅,肝#4之精氣通焉。

  口和則知穀味矣。

  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脾胃乃水穀之海,脾胃和則口和,則知穀滋味。

  心氣通於舌。

  舌者,心之竅,心精氣通焉。

  舌和則知五味矣。

  辛、甘、酸、苦、鹹為五味,心和則舌和,舌和則能知五味。

  腎氣通於耳。

  耳者,腎之竅,腎精氣通焉。

  耳和則知五音矣。

  官、商、角、徵、羽為五音,腎和則耳和,耳和則能知五音。

  五藏不和,則九竅不通。

  五藏不和者,邪氣不得外泄,故九竅壅塞不通。

  六府不和,則留結為癱。

  六府,陽氣也,陽氣不得內通,故停留結聚,以為癱疽。

  邪在六府,則陽脈不和。

  六府屬陽,肌肉上為陽脈,邪氣游於六府,則肌肉上之脈不和。

  陽脈不和,則氣留之。

  陽為氣,主外,肌肉上脈不和,則邪氣停留於皮膚而不散。

  氣留之,則陽脈盛矣。

  邪氣停留,則陽脈偏盛。

  邪在五藏,則陰脈不和。

  五藏屬陰,肌肉下為陰脈,邪氣在於五藏,則肌肉下脈不和。

  陰脈不和,則血留之。

  陰為血,主內,肌肉下脈不和,則血邪停留於肉理。

  血留之,則陰脈盛矣。

  血邪一留,則陰脈偏盛。

  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榮也,故日隔#5。

  隔,拒也。內格則外脈不得入,所以偏陰獨盛,則陽氣不得榮,名日隔拒。

  陽氣太盛,則陰氣不得榮也,故曰關。

  關,閉也。外關則內脈不得出,所以偏陽獨盛,則陰氣不得榮也,名日關。

  陰陽俱盛,不得相榮也,故日關隔#6。

  內外不相濟,是為關隔。人之所有者,氣血也。氣為陽,血為陰,或俱盛,或俱虛,或更盛,或更虛,皆為病也。

  經言氣獨行於五藏,不榮於六府者,何也?

  問氣獨運行於五藏,而不行於六府如何。

  然:氣之所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

  答氣之流行,有如水焉,不舍晝夜,曾無止息。

  故陰脈榮於五藏。

  五藏屬陰,故陰豚居於五藏。

  陽脈榮於六府。

  六府屬陽,故陽詠居於六府。

  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

  氣血如環之循還,莫知其紀極。

  終而復始。

  一日一夜,氣血終於肝,明日艮時復始於肺。

  其不覆溢。

  諸陰不足,陽入乘之,為覆。又入尺為覆。諸陽不足,陰出乘之,為溢。又上魚為溢。今陰陽各安其常,無覆溢之患。

  人氣內溫於藏府。

  陰陽之氣既不覆溢,則人之氣,內能使藏府溫和。

  外溢#7於勝理。

  勝理者,毛孔及文理也,外能使勝理濡潤滑澴。

  藏府度數第六十首

  三十八難曰:

  藏唯有五,府獨有六,何也?

  一藏配以一府,藏雖有五藏,府卻有六府如何。

  然:所以府有六者,謂三焦也。

  所啄府獨有六者,三焦亦是一府。

  有原氣之別焉。

  原氣見前篇。三焦合氣於腎,腎為元氣之正,三焦為元氣之別。

  主持諸氣。

  擅中為氣海,處上焦。又氣海穴在臍下二寸,處下焦。主維持一身之氣。

  有名而無形。

  三焦止是筋膜,寄附於胃上中下口,有三焦之名,無三焦之正形。

  其經屬手少陽。

  其經脈屬手少陽經。

  此外府也。

  三焦無內府,惟有經脈,名手少陽,故云外府也。

  故言府有六焉。

  惟因三焦亦是一府,所以言有六府。

  三十九難日:

  經言府有五。

  膽、胃、大腸、小腸、膀胱。

  藏有六者,何也?

  肝、心、脾、肺、腎、命門如何。

  然:六府者,正.有五府也。

  添三焦為六府,其實則正五府。

  然:五藏亦有六藏者,謂腎有兩藏也。

  五藏有六藏者,腎藏外有命門,奏成六藏。

  其左為腎,右為命門。命門者,謂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繫胞。

  詳見於三十六難篇。

  其氣與腎通。

  命門之氣,與腎氣相通。

  故言藏有六也。

  外有命門,所以言有六藏也。

  府有五者,何也?

  何藏既有六,何綠府有五。

  然:五藏各一府。

  一藏配以一府,五藏共五府。

  三焦亦是一府,然不屬於五藏。

  三焦亦屬一府,止配心包絡為藏,卻不與五藏相關。

  故言府有五焉。

  惟三焦非正府,所以言有五府。

  四十難曰:

  經言肝主色。

  肝,木也。木之華萼,敷布五色。

  心主臭。

  心,火也。火之化物,五臭出焉。人五臭,心獨主之。

  脾主味。

  脾主甘,甘受味,故主味。

  肺主聲。

  肺,金也。金方之有聲,故五音皆出於肺。

  腎主液。

  五液皆出於水,腎主水,故主液。

  鼻者,肺之候,而反知香臭。

  肺主聲,鼻屬肺,不能聽聲音,而反知香臭。

  耳者,腎之候,而反聞聲。

  腎主液,耳屬腎,不為津液,而反能聞聲。

  其意何也?

  鼻耳如何。

  然:肺者,西方金也。

  肺屬西方庚辛金。

  金生於巳。

  金長生在巳。

  巳者,南方火也。

  南方巳午未,巳正南方火。

  火者心。

  南方火在藏為心。

  心主臭。

  心所主,在五臭。

  故令鼻知香臭。

  鼻屬肺,肺金生於心火之位,故能別心火所主之臭。

  腎者,北方水也。

  腎屬北方壬癸水。

  水生於申。

  水長生在申。

  申者,西方金。

  西方申酉戌,申正金臨官之地。

  金者肺。

  西方金,在藏為肺。

  肺主聲。

  肺所主在聲。

  故令耳聞聲。

  耳屬腎,腎水生於肺金之位,故令耳能聞聲。

  四十一難曰:

  肝獨有兩葉,以何應也?

  肝獨有兩葉,而所應何在。

  然:肝者,束方木也。

  肝屬束方甲乙木。

  木者,春也。

  春乃木發生之時。

  萬物始生,其尚幼小。

  根黃牙甲萌動之始,其尚幼小而未入。

  意無所親。

  萬物初生,挺然獨立,無可親近。

  去太陰尚近。

  十二經相注,足厥陰遠#9復注手太陰,故去太陰尚近。

  離太陽不遠。

  足厥陰少陽木,生手太陽少陰火,故離太陽不遠。

  猶有兩心。

  注於太陰,有畏金之心,而生乎太陽,有生火之心。

  故有兩葉。

  因有兩心,故有兩葉。

  亦應木葉也。

  肝葉水應木葉。

  四十二難曰:

  人腸胃長短,受水穀多少,各幾何?

  人腸胃長短數,受水穀多少數,各許幾多。

  然:胃大一尺五寸。

  胃,圍也,圍受水穀也。大計一尺五寸。

  徑五寸。

  徑計五寸。

  長二尺六寸。

  長計二尺六寸。

  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

  一橫一屈,受水穀三斗五升。

  其中常留穀二斗,水一斗五升。

  其青中常行#10留穀二斗,水一斗五升,為傳送過小腸。

  小腸大二寸半。

  腸,暢也,通暢胃氣,去滓穢也。少腸大計二寸半。

  徑八分分之少半。

  徑計八分半。

  長三丈二尺。

  長計三丈二尺。

  受穀二斗四升。

  受胃中穀計二斗四升。

  水六升三合合之太半。

  水計六升三合半。

  回腸大四寸。

  大腸一名回腸,以其回曲,因以名之。大計四寸。

  徑一寸半。

  徑計一寸半。

  長二丈一尺。

  長計二丈一尺。

  受穀一斗,水七升半。

  水穀自胃三斗五升,傳入小腸,則穀剩四斗#11水少八升六合合之少半;又傳入大腸,水穀之數比之在胃各喊一斗#12至此則水分入膀胱;穀傳入肛門也。

  廣腸大四#13寸。

  廣腸者,肢腸也,一名肛門。大計四寸。

  徑二寸半。

  徑計二寸半。

  長二尺八寸。

  長二尺八寸。

  受穀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受大腸之穀而傳出,計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故腸胃凡長五丈八尺四寸。

  總計胃、小腸、大腸、廣腸,共計五丈八尺四寸。

  合受水穀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14。

  總計腸胃水穀之數。

  此腸胃長短,受水穀之數也。

  再總言長短水穀數。

  肝重四斤四兩。

  肝,幹也。於體狀有枝幹也,計四斤四兩重。

  左三葉,右四葉。

  左三葉,屬甲屬陽,右四葉,屬乙屬陰。

  凡七葉。

  肝足厥陰,配足少陽,少陽之數劇於七,故有七葉。

  主藏魂。

  注見三十四難。

  心重十二兩。

  心計十二兩重。

  中有七孔三毛。

  上智人心有七竅,又言九竅三毛;中智人心有五竅二毛;下智人心有三竅一毛;常人心有二竅無毛;愚人心有一竅;大愚人心有一竅甚小;又一生為人痴惑之輩,其人雖有心而無竅,故神出入無門,難成色果。

  盛精汁三合。

  貯盛精汁三合。

  主藏神。

  注見三十四難。

  脾重二斤三兩。

  脾,俾也。在胃之下,俾助胃氣,主受#15水穀也,計三斤#16三兩重。

  扁廣三寸。

  扁大計三寸。

  長五寸。

  長計五寸。

  有散膏半斤。

  有散脂膏計半斤。

  主裹血,溫五藏。

  主包裹血以溫五藏。

  主藏意。

  注見三十四難。

  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

  肺,勃也。其氣勃鬱也,計三斤三兩重,六大葉二小葉。

  凡八葉。

  金居於酉,酉是八門,八葉之應,法於此。

  主藏魄。

  注見三十四難。

  腎有兩枚。

  腎,引也。引水氣灌注諸豚也。腎有兩枚,在腰對於臍。

  重一斤一兩。

  計一斤一兩重。

  主藏志。

  注見三十四難。

  膽在肝之短葉#17問。

  膽,敢也,言其有膽氣,果敢也。生在肝兩小葉問。

  重三兩三銖。

  膽計三兩三銖重。

  盛精汁三合。

  貯盛精汁三合。

  胃重二斤一#18兩。

  胃計二斤一兩重。

  紆曲屈伸。

  紆回屈曲,伸舒於藏。

  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盛穀二斗,水一斗五升。

  注見前段。

  小腸重二斤十四兩。

  小腸計二斤十四兩。

  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o

  注見前段。

  左回疊積十六曲。

  自左脅邊縈回,重疊積累有十六次曲轉。

  盛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注見前段。

  大腸重二斤十一一兩。

  大腸計二斤十一一兩重。

  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

  注見前段。

  當齊右回十六曲。

  當臍右邊回轉,十六次屈曲。

  盛穀一斗,水七升半。

  注見前段。

  膀胱重九兩二銖。

  膀,橫也;胱,廣也。體短而橫廣也。又名胞。胞,靴也。靴,虛空也,以虛承水液焉。其九兩二銖重。

  縱#19廣九寸。

  大計九寸。

  盛溺九升九合。

  貯盛九升九合溺。

  口廣二寸半。

  口大計二寸半。

  唇至齒長九分。

  口唇至牙齒長九分。

  以後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

  會厭為咽喉,水穀下時,厭按呼吸也。口至會厭深計三寸半,大可容五合。

  舌重十兩#20。

  舌,光也,舒澀#21言語也。計十兩重。

  長七寸。

  長計七寸。

  廣二寸半。

  二寸半大。

  咽門重十兩#22,

  咽,嚥也,能嚥物也。又謂#23之啞,言氣之流通既#24要之處也,咽主地氣,計十兩重。

  廣二寸半。

  二寸半大。

  至胃長一尺六寸。

  咽門至胃一尺六寸。

  喉嚨重十二兩#25。

  喉嚨空虛,言其中空虛,可以通氣息焉。喉嚨,肺之系也,呼吸道路,喉主天氣。重十二兩。

  廣二寸。

  二寸大。

  長一尺二寸,九節。

  計長一尺二寸,九節。

  肛門重十二兩。

  肛,釭,言其處似車釭形,故日肛門,即廣腸也,又名肢腸。計十二兩重。

  大八寸,徑二寸大半,長二尺八寸,受穀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注見前段。

  四十三難曰:

  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何也?

  人不飲食,七日外方死如何。

  然:胃中常存留穀二斗,水一斗五升。

  人無根株,飲食為命。胃為水穀之海,以所受水穀,常存留三斗五升。

  故平人日再至囿。

  囿,鳳也。平和之人,日再至囿者,兩次登廁。

  一行二升半。

  一次登廁,去水穀二升半。

  日中五升。

  日中再登廁,又去二升半,共五升。

  七日。

  七日之內。

  五七。

  七個五升。

  三斗五升,而水穀盡矣。

  每足#26登廁去五升,則七日去盡三斗五升水穀矣。

  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穀津液俱盡,即死矣。

  平人七日不飲食而死者,皆由於水穀津液皆盡,故死。

  四十四難日:

  七衝門何在?

  衝者,通也,出也,藏府氣通出之所也。七衝門戶在何去處。

  然:唇為飛門。

  唇屬脾,飛動也。言唇受水穀,轉入於內。

  齒為戶門。

  口齒,心氣之所出也,在心為志,出口為言,故齒為心之門戶。亦取摧伏五穀,傳入於內也。

  胃為賁門。

  貴者,鬲也,胃氣之所出也。胃出穀氣,胃#27傳於肺,肺在鬲上,故為貴門。

  會厭為吸門。

  會厭為五藏音聲之門戶。又見四十一難。

  大倉下口為幽門。

  大倉者,胃也。胃之下口在齊下三寸,既幽隱之處,故為幽門。

  大腸小腸會為闌門。

  會者,合也。大腸小腸合會之處,分闌水穀精血,各有所歸,故日闌門。

  下極為魄門。

  魄門者,下極肛門也。肺氣上通喉嚨,下通肛門,是肺氣之所出。肺藏魄,故日魄門。

  故日七衝門。

  所以言七衝門。

  四十五難曰:

  經言八會者,何也?

  藏、府、筋、骨、髓、血、脈、氣會合如何。

  然:府會大倉。

  足場明胃豚、手太陽小腸豚、手少陽·三焦豚、任豚之會,本名中院,大倉,冑之募也。胃化氣,養六府,故日會。

  藏會季脅。

  季脅,軟肋之名,其端有穴,是脾之募。足厥陰、少陰所會,故日藏會季脅。

  筋會陽陵泉。

  陽陵泉穴,在膝上一寸外康也,足少陽膽豚氣所發也。

  髓會絕骨。

  絕骨乃骨名也。其穴在外踝上#28四、寸,陽綻#29穴也。亦足少陽之豚氣所發也。

  血會隔俞。

  隔俞二穴,在背第七椎骨下,兩傍各一寸五分,足太陽膀胱豚氣所發也。

  骨會大杼。

  大杼穴,在項後第一椎兩傍各一寸五分,足太陽豚氣所發也。

  脈會太淵。

  太淵穴,在右手寸內魚際,手太陰肺豚氣所發也。

  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

  上焦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其抬在臚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關陷者是也。外一筋直兩乳問者,羶中穴也。言氣自擅中布氣,與肺下灌  諸藏。擅中為臣使之官,氣海出焉。

  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

  若熱病在於內,則於外取其所會之穴,以云其疾也。

  四十六難曰:

  老人臥而不寐。

  老人眠外,清醒而不安穩得寐。

  少壯寐而不寤者。

  少壯人眠外常得寐,而不寤醒。

  何也?

  老少相反如何。

  然:經言少壯者,血氣盛。

  少壯人血氣流行常盛旺。

  肌肉滑。

  肌膚肉理滑潤。

  氣道通。

  血氣道路疏通。

  榮衛之行不失於常。

  天地交泰,日月曉昏,冬乃四時之.夜,夜乃一日之冬,人之寤寐皆相合也。一少壯未損其於#30衛,故寤寐與天地陰陽同度。

  故晝日精,夜不寤。

  晝日精強,夜得其寐。

  老人血氣衰。

  老人血氣衰弱。

  肌肉不滑。

  肌膚肉理不滑澤。

  榮衛之道澀。

  血氣出入道路澀,澀不得應時。

  故晝日不能精,夜不寐也。

  晝日不得安靜,夜不得眠。

  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衛氣出則寤,入則寐,老人氣衰,故夜不寐。

  黃帝八十一難經慕圖句解卷之五竟

  #1鬲者:《本義》無此二字。

  #2二:疑為『一』之誤。

  #3當上關於九竅:《靈樞·脈度》作『常內閱於上七竅』。

  #4肝:疑當作『脾』。

  #5隔:《集注》作『格』。

  #6關隔:此下《本義》有『關隔者,不得盡其命而死矣』十一字。《集注》同,唯『隔』作『格』。

  #7縊:《本義》、《集注》作『濡』。

  #8正:《本義》作『止』。

  #9遠:據文義似當作『還』。

  #10行:據文義疑當作『存』。

  #11四斗:疑誤。

  #12斗:《集注》四十二難虞注作『半』。

  #13四:《集注》作『八』。

  #14之:此下《本義》、《集注》有『一』字。

  #15受:《集注》四十二難楊注作『化』。

  #16三斤:與正文不符,疑當作『二斤』。

  #17在肝之短葉:原作一左肝之短萃』,據《本義》、《集注》改。

  #18一:《本義》、《集注》作『二』。

  #19縱:原作『從』,據《本義》、《集注》改。

  #20十兩:《本義》作『十二兩』。

  #21澀:《集注》四十三難楊注作『泄』。

  #22十兩:《本義》、《集注》作『十二兩』。

  #23謂:原作『胃』,據《集注》四十二難楊注改。

  #24既:《集注》四十二難楊注作『阪』。

  #25十二兩:《本義》作『十兩』。

  #26足:據文義似當作『日』。

  #27胃:《集注》四十四難楊注作『以』。

  #28上:原作『土』,據《文義》改。

  #29陽韆:《集注》四十五難丁注、虞注均作『陽輔』。

  #30於:據文義疑當作『榮』。

  黃帝八十一難經纂圖句解卷之六

  盧國秦越人撰臨川晞范子李駉子埜句解

  四十七難曰:

  人面獨能耐寒者,何也?

  人頭面獨能禁耐寒如何。

  然:人頭者,諸陽之會也。

  詳見頭者諸陽之會圖。

  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

  手少陰從心系俠咽,又上肺,出腋下,下循懦內後康。足少陰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出絡心,注胸中。手太陰從肺系出腋下,下循燸內。足太陰從胃上膈,注心中。手厥陰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下循燸內。足厥陰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後。

  獨諸陽脈皆上至頭耳。

  諸陰皆不至頭,惟諸陽至頭。

  故令面耐寒也。

  陽氣在頭面,故耐寒。

  虛實邪正第七#1

  四十八難曰:

  人有三虛三實,何謂也?

  人有三般虛、三般實如何。

  然:有脈之虛實。

  豚有虛有實。

  有病之虛實。

  病有虛有實。

  有診之虛實。

  診視有虛有實。

  脈之虛實者,濡者為虛,緊牢者為實。

  濡者陰豚也,故日虛;緊牢陽豚也,故日實。

  病之虛實者。

  有三。

  出者為虛,入者為實。

  一則陰陽者,主其內外也,今陽不足,陰出乘之,故出為虛。陰不足,陽入乘之,在外俱陽,故入為實。

  言者為虛,不言者為實。

  二則肺主聲,入心為言,故言為虛。肝主謀慮,入心即不言,故不言為實。

  緩者為虛,急者為實。

  三則陽主虛,陽即急,皮膚滿急為實。陰主靜,陰即緩,皮膚寬緩為虛。

  診之虛實者。

  有四。

  濡者為虛,牢者為實。

  則#2皮膚濡緩為虛,皮膚牢強為實。

  癢者為虛,痛者為實。

  二則身體癢癢為虛,身體几有疼處為實。

  外痛內快,為外實內虛。

  三則輕手按之則痛,為外實,病淺故也。重手按之便快,為內虛,病深故也。

  內痛外快,為內實外虛。

  四則重手按之則痛,為內實,病深故也。輕手按之乃快,為外虛,病淺故也。

  故日虛實也。

  又總言之。

  四十九難曰:

  有正經自病。

  正經虛則賸理開,勝理開則內自發來,不從外來。

  有正#3邪所傷。

  五行相剋,邪自外傷。

  何以別之?

  二者何所辮別。

  然:經言憂愁思慮則傷心。

  心為神,五藏之君,聰明寸#4智,皆由心出。憂勞太甚則傷其心,心傷神弱也。

  形寒飲玲則傷肺。

  肺主皮毛,形寒者,皮毛寒也。又主受水漿,不可玲飲,肺又惡寒,故日傷。

  志怒氣肝#5逆,上而不下則傷。

  肝主謀慮,膽主勇斷,雖在志為怒,其怒太甚,亦有所傷。

  飲食勞倦則傷脾。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又以飲食飽,胃氣滿,脾絡常急,或走馬跳躍,或以房勞,亦能傷脾。

  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則傷腎。

  腰者腎之府,久坐則腎氣不得宣行,故損也。腎穴在足心,名日涌泉。居處濕地,亦損也。強力者,舉重引弩也;入水者,度水跌仆,喘出於腎,或婦人經水未過,強合陰陽。

  是正經之自病者也。

  此五者,皆正經自病,皆謂它邪。

  何謂五邪?

  問五藏外邪。

  有#6中風。

  中,傷也。肝應風,邪散於五藏為五色,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

  有傷暑。

  暑喜歸心,邪入五藏為五臭,夏傷於暑,秋為瘠瘧。

  有飲食勞倦。

  脾主味,邪入五藏為五味,正經自病,言飲食勞倦。今五邪亦言飲食勞倦。正經病,謂正經虛。又傷飲食五邪病,謂食飲傷脾而致病也。

  有傷寒。

  肺主#7燥,而其令清切。肺主聲,邪散入五藏為五聲,肺主皮毛,惡寒,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有中濕。

  腎主水,主濕,邪入五藏為五液,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

  此謂五邪。

  此五病從外來。

  假令肝病。

  且如肝不#8受病。

  何以知中風得之?

  問中風之因。

  然:其色當青。

  答巽為風,屬木,其色青。

  何以言之,肝主色。

  木之華萼,敷布五色,作五邪。

  自入為青。

  本經自病。

  入心為赤。

  肝邪入心,其色乃赤。

  入脾為黃。

  肝邪入脾,其色黃。

  入肺為白。

  肝邪入肺,其色白。

  入腎為黑。

  肝邪入腎,其色黑。

  肝為心邪,故知當赤色也。

  肝主中風,心主傷暑,今心病中風,故知肝邪往傷心也。

  其病身熱,脅下滿痛。

  心主傷暑,病則身熱,肝布兩脅,故脅滿。

  其脈浮大而弦。

  浮大心豚,弦肝脈。

  何以知傷暑得之?

  問傷暑之由。

  然:當惡臭。

  心主暑,惡臭。

  心#9主臭。

  心,火也。火之化物,主#10臭出焉。

  自入為焦臭。

  火性炎上,則生焦苦,正經自病。

  入脾為香臭。

  火之化土,其臭香。

  入肝為躁臭。

  火之化木,其臭躁。

  入腎為腐臭。

  火之化水,其臭腐。

  入肺為腥臭。

  火之化金,其腥臭#11。

  故知心病,傷暑得之也,當惡臭。

  所以心病得於傷暑,故當惡臭。

  其病身熱而煩,心痛。

  注見十六難。

  其脈浮大而散。

  心自病豚。

  何以知飲食勞倦得之?

  問飲食勞倦之由。

  然:當喜苦味也,虛為不欲食,實為欲食。

  脾主味,故知之。脾經虛則不欲食,脾經實則欲食。

  何以言之?

  問所喜味。

  脾主味。

  脾主甘,甘受味,故主味。

  入肝為酸。

  脾邪乘肝,故喜酸。

  入心為苦。

  脾邪乘心,喜苦。

  入肺為辛。

  脾邪入肺,喜辛。

  入腎為鹹。

  脾邪入#12腎,喜鹹。

  自入為甘。

  本經自病,故喜甘。

  故知脾邪入心,為喜苦味也。

  心主傷熱,脾主勞倦。今心病以飲食勞倦得之,故知脾邪入心,為喜苦味。

  其病身熱而體#13重,嗜外,四支不收。

  身熱者心,體重者脾,主四支不能收拾。

  其脈浮大而緩。

  浮大心脈,緩者脾。

  何以知傷寒得之?

  問傷寒也。

  然:當譫言妄語。

  既傷於寒,則言語當語妄。

  何以言之?

  如何言語譫妄。

  肺主聲。

  金扣之有聲,故五音出於肺。

  入肝為呼。

  木畏金,故呼。

  入心為言。

  金火相當,夫婦相見,故言故笑。

  入脾為歌。

  土母金子,子母相見,故有歌。

  入腎為呻。

  金母水子,子之見母,發嬌呻聲。

  自入為哭。

  肺主秋,秋愁也。其音商,商傷也。故自為哭。

  故知肺邪入心,為譫言妄語也。

  心主暑,肺主寒。譫言妄語,皆肺邪#14入心之所致。

  其病身熱,酒灑惡寒,甚則喘咳。

  身熱者,心病。惡寒喘咳者,肺病。

  其脈浮大而澀。

  浮大心豚,澀肺豚。

  何以知傷濕得之?

  問傷濕之由。

  然:當喜汗出不可止。

  既傷於濕,則叉自汗不止。

  何以言之?

  如何自汗。

  腎主濕。

  腎主水,水流濕,五濕皆出於腎。

  入肝為泣。

  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感而泣下,謂肺主悲,悲則金有餘,木乃畏之,水乃木之母,母憂子息,肝入為泣。

  入心為汗。

  水火交泰,蒸之為汗。

  入脾為涎。

  土夫水妻,從夫生涎。

  入肺為涕。

  北方生寒,寒生腎,今寒感皮毛,內合於肺,肺寒則涕。

  自入為唾。

  腎之脈上絡於舌,故自病為唾。

  故知腎邪入心,為汗出不可止也。

  故知自汗不止,皆腎邪入心之所致。

  其病身熱,而小腹痛,足經寒而逆。

  身熱心病,餘皆腎病,見十六難。

  其脈沉濡而大。

  大者心豚,沉濡腎豚。

  此五邪之法也。

  五邪脈之法度。

  五十難曰:

  病有虛邪,有實邪#15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別之?

  問此五邪,何所辮別。

  然:從後來者為虛邪。

  心主之時,脈當洪大而長,反得弦小而急,是肝主思,木傳於心,奪心之主,是肝往乘心,故言從後來。肝為心之母,母之乘子,是為虛邪。

  從前來者為實邪。

  心主得脾豚,心主畢當傳脾。今心主未畢,是脾來逆奪其主,故言從前來。脾者心之子,子之乘母,為實邪O

  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

  火從所不勝於水,今病腎脈來乘,故為賊邪。

  從所勝來者為微邪。

  火從所勝於金,心病肺脈來乘,故云微邪。

  自病者為正邪。

  心主之時,豚反實強太過,反得虛微,為正邪。又無他邪相乘也。

  何以言之?

  又問。

  假令心#16得之為正邪。

  心主暑,今自病傷暑,故言正邪。

  飲食勞倦得之為實邪。

  從前來者,脾乘心也,故云實邪。

  傷寒得之為微邪。

  從所勝來者,肺乘心也,肺主寒,又畏心,為微邪。

  中濕得之為賊邪。

  從所勝不中者#17,腎乘心也,腎主濕,水剋火,故為賊邪。

  五十一難曰:

  病有欲得溫者。

  有病欲得溫暖之處。

  有欲得寒者。

  有病欲得寒凍之處。

  有欲得見人者。

  有病欲與人得見。

  有不欲得見人者。

  有病不欲與人相見。

  而各不同。

  所欲不同。

  其病在何藏府也?

  所沾疾病,在何藏府。

  然:病欲得#18見人者,病在府也。

  府萬物#19病在府,故欲得見人。

  病欲得溫,而不欲得見人者,病在藏也。

  藏屬陰,病在藏,故欲得溫暖,而不欲見人。

  何以言之?

  又問如何。

  府者陽。

  六府屬陽。

  陽病欲得寒,又欲見人。

  手三陰三陽應天,主暄者#20燥,故得寒又欲見人。

  藏者陰。

  五藏屬陰。

  陰病欲得溫。

  足一#21陰三陽應地,主病寒溫,故欲得溫。

  又欲閉戶獨處。

  陰主內,故欲閉戶獨處於外。

  惡聞人聲。

  陰主靜,故惡聞人聲。

  故以別其藏府之病也。

  故以所欲辯別藏府疾病。

  五十二難曰:

  府藏發病,根本等不?

  府藏發生疾病,其根本還一般否。

  然:不等也。

  答終不是一般。

  其不等奈何?

  問不同是如何。

  然:藏病者,止而不移。

  藏病屬陰,陰主靜,故止住而不移動。

  其病不離其處。

  疾病止在一處,不復離去。

  腑病者,仿佛賁向#22。

  府病屬陽,陽主動,故所嚮仿佛貴衝。

  上下行流。

  流行或上或下。

  居處無常#23。

  疾病居止不正一處,全無常所。

  藏府傳病第八#24

  五十三難曰:

  經言七傳者死。

  詳見辯疑。傳受,謂五行相生而數之,數終於五,又卻再#25數至二成七,上之五來傳於七,七之被剋,故云。

  間藏者生。

  傳受問一藏者生。

  何謂也?

  傳受同,而生死異如何。

  然:七傳者,傳其所勝也。

  傳其所剋之藏,故云七傳。

  問藏者,傳其子也。

  傳其所生之子,故云問藏。

  何以一甭之?

  又問。

  假令心病傳於肺。

  水木火土金,第五火字,隔第六土字來剋,金被火剋,故死。已下倣此。

  肺傳於肝。

  金剋木。

  肝傳於脾。

  木剋土。

  脾傳於腎。

  土剋水。

  腎傳於心。

  水剋火。

  一藏不再傷。

  且如心傳肺,肺死而不傳,故止傳一藏,而不再傳第一#26藏。

  故言七傳者死。

  第七傳者死。

  問藏者,傳其所生也。

  母能生子,藏府傳之於子者,為問藏。

  假令心病傳脾。

  心傳脾,脾得生氣,是母子相傳,故云生也。心勝肺,脾問之。

  脾傳肺。

  脾勝腎,肺問之。

  肺傳腎。

  肺勝脾#27,腎問之。

  腎傳肝。

  腎勝心,肝問之。

  肝傳心。

  肝勝木#28,心問之。

  是母子自相傳,竟而復始,如環無端,故言生也。

  母子自相傳受,周而復始,而#29有終窮,故有生生之理。

  五十四難日:

  藏病難治。

  五藏之病最難治療。

  府病易治,何謂也?

  六府受病,卻易治療如何。

  然:臟病所以難治者,傳其所勝也。

  肝勝脾,脾勝腎,腎勝心#30心勝肺,肺勝肝,故難治。

  府病易治者,傳其子也。

  木傳火,火傳土,土傳金,金傳水,水傳木,木逆相生,故易治。

  與七傳、問藏同法也。

  與前章法度同。

  藏府積聚第九二首

  五十五難曰:

  病有積有聚,何以別之?

  有積病,有聚病,何所辯別。

  然:積者,陰氣也。

  陰氣成以為積。

  聚者,陽氣也。

  陽氣成以為聚。

  故陰沈而伏。

  陰性靜,常沉藏隱伏。

  陽浮而動。

  陽性動,浮泛於上。

  氣之所積,名日積。

  氣所積而成,名日積。

  氣之所聚,名曰聚。

  氣所聚而成,名日聚。

  故積者,五藏所生也。

  積由#31於五藏生之。

  聚者,六府所成也。

  聚由於六府成之。

  積者,陰氣也。

  五藏屬陰,傳其所勝,當王時不收,留結為積。

  其始#32有常處。

  肝左脅,肺右脅,心臍上,腎臍下,脾中胱#33,各#34有常處。

  其痛不離其部。

  疼痛止在一部,不離其部位。

  上下有所終始。

  躋上臍下,各有終始。

  左右有所窮處。

  脅左脅右,各有窮極去處。

  聚者,陽氣也。

  六府屬陽,五聚乃陽氣所成。

  其始發無根本。

  發病之始,全無根本。

  上下無所留止。

  氣之所聚,回轉不定,未嘗留止於臍之上下。

  其痛無常處,謂之聚。

  疼痛無一定去處,故謂之聚。

  故以是別知積聚也。

  以藏府而別其孰為積、孰為聚。

  五十六難曰:

  五藏之積,各有名乎?

  積者,蓄也。血豚不行,積蓄成病也。各有名否。

  以何月何日得之?

  何月分、何日子得此積。

  然:肝之積,名日肥氣。

  肥氣者,如肉肥盛之狀,此是肝積,小充多有之。

  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

  生在左脅,而#35覆杯突出,有頭有足。

  久不愈。

  久不安愈。

  令人發咳逆瘤瘧,連歲不已。

  令人沾息咳逆瘠瘧,連年歲不得住。

  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季夏六月,脾土正王之月也。戊己土也,脾#36氣乃戊己日得此疾。

  何以言之?

  何綠戊己日得肥氣。

  肺病傳於肝。

  五藏受病傳於所#37勝,其初沾之肺病,肺金勝肝,故肺傳之於肝。

  肝當傳脾。

  肝木#38勝脾土,肝不受肺之邪,傳之於脾。

  脾季夏適王,王者不受邪。

  季夏乃脾土正王之時,不受肝所得之邪。

  斗肝復欲還肺。

  肝以脾王而不受邪,故復欲不與脉#39。

  肺不肯受,故留結為積。

  肺又不受,則因此留結成肥氣之積,寓#40以長大,病因成矣。

  故知肥氣,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故知六月戊已日,得肥氣之積。

  心之積,名曰伏梁。

  伏梁者,祖屋舍之梁棟,此是心積。

  起齊上,大如臂,上至心下。

  發起於齊上,有如手臂之大,又逆上至於心下。

  久不愈。

  久不安愈。

  令人煩心。

  令人心下煩閥。

  以秋庚辛日得之。

  秋弦豚#41金正王之月,庚辛金也,伏梁得於庚辛日。

  何以言之?

  何綠庚辛日得伏梁。

  腎病傳心。

  始初沾息腎病,腎水勝心火,故得於必o

  心當傳肺。

  心不受腎邪,心火勝肺金,當傳於肺。

  肺秋適王,王者不受邪。

  秋肺金所王之月,不受心所傳之邪。

  心復欲還腎。

  心以肺王而不受邪,復欲還與腎。

  腎不可#42受,故留結為積。

  腎又不受,故因此留結為伏梁。

  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故知秋庚辛日得伏梁積。

  脾之積氣,名曰痞氣。

  痞,否也。否結成積,此是脾積。

  在胃院,覆大如盤。

  痞氣覆於胃院,大如盤狀。

  久不愈。

  久不安愈。

  令人四肢不收。

  脾主四肢不能收拾。

  發黃疸。

  黃疸,身體手足皆黃。

  飲食不為肌膚。

  脾胃乃飲食藏府,善食而受,謂之食#43。

  以冬壬癸日得之。

  冬乃腎水所王之月,壬癸水也,痞氣得於壬癸日。

  何以言之?

  何綠壬癸日得痞氣。

  肝病傳脾。

  始初沾息肝病,肝木勝脾土,故傳於肝。

  脾當傳腎。

  脾不受肝邪,脾土勝腎水,當傳於腎。

  腎以冬適王,王者不受邪。

  冬腎水所王之月,不受脾所傳之邪。

  脾復欲還肝。

  脾以腎平,而不受邪,復#44欲還與肝。

  肝不肯受,故留結為積。

  肝又不受,故因此留結為痞氣之積。

  故知痞氣,以#45壬癸日得之。

  故知壬癸日得痞氣積。

  肺之積,名日息賁。

  息,表#46也。責,鬲也。言肺在鬲上,其氣不行,漸長而逼於鬲也,此肺積之名。

  在右脅下,覆大如杯。

  覆於右脅,其大如杯狀。

  久不已。

  久不得已。

  令人灑淅寒熱。

  肺虛則酒淅寒,肺實則熱而悶。

  喘咳,發肺壅。

  肺寒則氣道澀,改喘咳而肺壅。

  以春甲乙日得之。

  春肝木所王之月,甲乙木也,息貴得於甲乙日。

  何以言之?

  何綠甲乙日得息貴。

  心病傳肺。

  如初沾患心病,心火勝肺金,故傳於肺#47。

  肺當傳肝。

  肺不受心邪,則金勝肝木,當傳於肝#48。

  肝以春適王,王者不受邪。

  春肝木所王之月,不受肺所傳之邪。

  肺復欲還心。

  肺以肝王而不受邪,復欲還與心。

  心不肯受,故留結為積。

  心又不受,故因此留結為息貴之積。

  故知息賁以春甲乙日得之。

  故知甲乙日得息貴積。

  腎之積,名日賁豚。

  貴,聚也,似豚狀也,此腎積之名。

  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

  自小腹發起,上衝心下,其狀若豚,或時上,或時下。

  久不已。

  久不得已。

  令人喘逆。

  令人沾息喘逆。

  骨痿少氣。

  腎主骨,骨枯髓喊,發為骨痿。痿,無力也。

  以夏丙丁日得之。

  夏心火所王之月,丙丁火也,丙丁日得貴豚。

  何以言之?

  何綠丙丁日得貴豚積。

  脾病傳腎。

  始初沾息脾病,脾#49土勝腎水,故傳之於腎。腎當傳心。腎不受脾邪,腎水勝心火,故傳於心。

  心以夏適王,王者不受邪。

  夏心火所王之月,不受腎所傳之邪。

  腎復欲還脾。

  腎以心王而不受邪,復欲還與脾。

  脾不肯受,故留結為積。

  脾又不受,故因此留結為貴豚之積故

  知賁豚以夏丙丁日得之。

  故知丙丁日,得責豚之積。

  此五積之要法也。

  此是五積病源要法。

  黃帝八十一難經慕圖句解卷之六竟

  #1七:此下《集注》有『凡五首』三字。

  #2則:依上下文例,此前似脫『一』字。

  #3正:《本義》作一五』。

  #4寸:疑當作『才』。

  #5肝:此字《本義》在本句末『傷』字下。

  #6有:此前《集注》有『然』字。

  #7主:原作『永』,據文義及上下文例改。

  #8不:疑為『木』之誤。

  #9心:此上《集注》有『何以言之』四字。

  #10主:《集注》四十九難虞注作『五』。

  #11腥臭:依上文例當作『臭腥』。

  #12入:原作『與』,據文義改。

  #13體:原作『病』,據《本義》改。

  #14邪:原作『和』,據文義及《集注》呂注改。

  #15邪:此下《本義》有『有賊邪』三字。

  #16心:此下《本義》有『病,中風得之為虛邪,傷暑』十字。

  #17從所勝不中者:《集注》五十難呂注作『從所不勝來者』。

  #18得:此下《本義》有『寒而欲』三字。

  #19物:據下句注文,似當作『屬陽』。

  #20《集注》五十一難丁注作『暑』。

  #21據上句注文似當作『三』。

  #22向:《本義》作『響』。

  #23常:此下《本義》有『故以此知藏府根本不同也』十一字。

  #24第八:此下《集注》有『凡二首』三字。

  #25再:原作『又』,據《集注》五十三難虞注改。

  #26一:據文義當作『二』。

  #27脾:據前後文例當作〔肝』。

  #28木:據上文例當作『脾』。

  #29而:據文義當作『無』。

  #30肝勝脾,脾肚腎,腎勝心:原作『肝勝腎,腎勝脾,脾勝心』,與五行相剋關係不符,據《集注》五十四難丁注改。

  #31由:原作『蟲』,據下句注文改。

  #32始:此下《本義》有『發』字。

  #33脘:原作『沈』,據文義改。

  #34各:原作『名』,據文義政。

  #35而:據文義當作『如』。

  #36脾:據上文當作『肥』。

  #37所:原作『金』,據文義改。

  #38木:原作『不』,據文義改。

  #39不與脈:據原文當作『還與肺』。

  #40寓:文義未屬,疑誤。

  #41秋弦脈:據前後文例似當作『秋乃肺』。

  #42可:《集注》作『肯』。

  #43食:此下疑脫『亦』字。

  #44邪,復:原作『復邪』,據文義乙轉。

  #45:此下《本義》有『冬』字。

  #46:《集注》五十六難楊注作『長』。

  #47肺:原作『肝』,據文義改。

  #48肝:原作『肺』,據文義改。

  #49原作『肝』,據文義改。

  黃帝八十一難經纂圖句解

  經名:黃帝八十一難經慕圖句解。宋李駉撰。七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玄部。原文參校本:《難經集注》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簡稱《集注》)、《難經本義》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簡稱《本義》)。

  黃帝八十一難經纂圖句解卷之七

  盧國秦越人撰臨川晞范子李駉子埜句解

  五泄傷寒第十四首

  五十七難曰:

  泄凡有幾?

  泄,利也,不知有幾般。

  皆有名不?

  皆有其名目否。

  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

  五般泄利,而令則不同。

  有胃泄。

  胃經泄利。

  有脾泄。

  脾經泄利。

  有大腸泄。

  大腸泄利。

  有小腸泄。

  小腸泄利

  有大癥泄,名曰後重。

  痕,結也。小腹有結,而欲下利也。後重者,腰下沈重也,故名腎泄。

  胃泄者,飲食不化。

  風入於腸,土#1需於胃,泄所食之物,先出而不消化。

  色黃。

  脾屬土,泄利色黃。

  脾泄者,腹脹滿。

  雨淫腹疾,脾土惡濕,二氣之勝,故腹肚膨脹充滿。

  泄注#2。

  注者,無節度也。濕勝則濡瀉,濕氣內攻於脾,則水穀不分,故泄利無度。

  食即嘔吐瞇。

  脾胃,飲食之藏府。脾病不能化水穀,故食則嘔吐。

  大腸泄者,食已窘迫。

  窘迫,急也。大腸氣虛,所以食訖而急欲昏鳳#3,迫急不可止也。

  大便色白。

  白從肺色。

  腸嗚切痛。

  腸內虛嗚,如刀切其腸之痛。

  小腸泄者,搜而便膿血。

  小腸,心之府。心生血,故便血。

  小腹痛。

  小便處在小腹,故痛。

  大底泄者,裹急後重。

  裹急者,腹中痛也。後重者,大便處疼痛也。

  數至圖而不能便。

  囿,廁也。腎開竅於二陰,惟氣虛,故數思鳳,及至廁,後重不能便。

  莖中痛。

  痛引入前陰莖中。

  此五泄之法也。

  此是五泄受病法度。

  五十八難曰:

  傷寒有幾?

  中傷寒邪,還有幾般。

  其脈有變不?

  脈息還變遷不同否。

  然:傷寒有五。

  有五般傷病#4。

  有中風。

  中傷風邪。

  有傷寒。

  冬謂之傷寒,諸嚴寒之時,為寒所冒,其之時而病,頭痛身疼,肌膚而惡,故名五#5傷寒。

  有濕溫#6。

  其人嘗傷於濕,因而中風,寒熱相傳#7,則發濕溫#8 病,苦兩經逆,為胸多汗,頭目痛,妄言。

  有熱病。

  冬傷於寒,因而氣發為熱病,發熱惡寒,頭痛身疼。

  有溫病。

  春夏月#9寒清時,秋冬有暄暑時,人感疫癘之氣,故一歲之中,病無長少,卒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俗謂之大#10 行是也。

  其所苦各不同。

  其證候所苦害不同。

  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

  肌肉之上,陽脈所行,輕手按之,狀若太過。肌肉之下,陰脈所行,按之不足,謂之弱。此者是按之不足,舉之有餘,故知中風也。

  濕溫之脈,陽濡#11而弱,陰小而急。

  肌肉之上#12陽脈所行,濡弱者,是濕氣所勝火也。肌肉之下,陰脈所行,小急者,是土濕之不勝木也。

  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澀。

  寸尺俱盛極而緊澀。

  熱病之脈,陰陽俱浮。

  熱病之脈息,尺寸俱浮。

  浮之而滑。

  浮者,輕手按之而滑,是心傷熱豚。

  沈之散澀。

  沈者,重手按之而散澀,是津液虛少。

  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各隨其經#13而取之。

  溫病自有鬼癘之氣散行諸經,不可預知,其何經之所受,爻俟其病而診之,始可次所在治之。

  傷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14 愈者,何也?

  傷寒病有汗之而安愈,下之而死之者;有汗之而死者,下之而安愈者如何。

  然:陽虛陰盛,汗出而愈,下之而死。

  陽虛則外寒,陰盛則外寒,寒毒爭於榮衛之中,叉發熱而惡寒,尺寸俱浮大,內叉不躁。設有微煩,其人飲食欲溫,而惡玲也,為陽虛陰盛,汗· 之則愈,誤下則死。

  陽盛陰虛,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陽盛則內熱,陰虛則內熱,寒毒相薄於榮衛之內,陽盛陰衰,極陰變陽,寒盛生熱,陽熱之氣盛而入裹,熱毒居胃,水液乾涸,燥糞結聚,其人外不惡寒,鈴蒸蒸發熱而燥,甚則譫語,下之則愈,誤汗則死。

  寒熱之病,候之如何也?

  診候寒熱之病如何。

  然:皮寒熱者。

  肺主皮毛,與大腸為表裹。藏病即寒,府病即熱。

  皮不可近席。

  手三陰三陽法天,天動故病,即不欲辟近席。

  毛髮焦,鼻槁。

  下有心火,燥熱之為病,故毛髮焦枯,鼻又桔槁。

  不得汗。

  凡有此病,不得汗之,汗之叉死,下之則愈。

  肌寒熱者。

  脾主肌肉,與胃為表裹,藏病主寒,府病主熱。

  皮膚痛。

  脾主土,土主濕,濕流關節,故病痛。

  唇舌槁。

  脾之精在唇四白,其津液外泄,故槁。

  無汗。

  此病燥濕之所致,無以汗之,汗之則腸胃不通,下之則泄注,宜溫中調氣。

  骨寒熱者。

  腎主骨,一與膀胱為表裹,病在陽即身熱,熱#15 體重惡寒,在陰即寒。

  病無所安。

  病在身不得安。

  汗注不休。

  腎生液,入心為汗。注者,無節度也,汗出不止。

  齒本枯痛。

  齒乃骨之餘,腎之液外泄,故齒本枯槁而疼痛。

  五十九難曰:

  狂癲之病,何以別之?

  狂癲自是兩般,何所辮別。

  然:狂之始發也。

  重陽者狂,病在三陽而反汗之,陽盛發狂。

  少外不饑。

  不欲眠外,不知饑餒。

  而自高賢也。

  妄自高大,以稱其賢。

  自辯智也。

  獨自強,不稱其智明。

  自貴倨也。

  自為尊貴,娛傲怨人。

  妄笑,好歌樂也。

  無事嬉笑,但好樞歌,自以為樂。

  妄行不休是也。

  登高逾垣,凡所上之處,皆非其所素能者,全無休止。

  癲疾始發。

  癲,顛也。重陰者,癲始發時。

  意不樂。

  意思不樂。

  直視僵仆。

  眼目直視,不能行立而倒仆。

  其脈三部陰陽俱盛是也。

  寸口是陽部,尺是陰部,三部脈皆盛。

  六十難曰:

  頭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何謂也?

  厥者玲也。有厥頭痛,有真頭痛,有厥心痛,有真心痛,是如何。

  然:手三陽之脈受風寒,伏留而不行者,則名厥頭痛。

  風玲之氣入於三陽之經,伏留而不行,則壅逆而衝於頭,故名厥頭痛。

  入連在腦者,名真頭痛。

  腦為髓海,風玲之氣入於泥九官,是邪循風府入於腦,痛甚,手足玲至肘膝者,令真頭痛。

  其五藏氣相干,名厥心痛。

  諸經皆屬於心,若一經有病,其豚逆行,逆則乘心,乘心則心痛,故日厥心痛。是五藏氣衝逆致痛,非心家自痛也。

  其痛甚者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日一發夕死,夕發旦死。

  詳見十六難。

  神聖工巧第十一#16

  六十一難曰:

  經言望而知之者謂之神。

  瞻望以知其病,謂之神。聞而知之者謂之聖。

  所聞以知其病,謂之聖。

  問而知之者謂之工。

  未診先問,最為有準,叩問而知病,謂之工。

  切脈而知之者謂之巧。

  訊切者息#17以知其脾#18,謂之巧。

  何謂也?

  四知如何。

  然: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

  假令肝病,見青色者,肝自病;見赤色者,心乘肝,肝亦病。故見五色,以知其病也。

  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

  五音者,官商角徵羽也,以配五藏。假令病人好哭者,肺病也;好歌者,脾病也。

  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問病人,云好辛者肺病也,好酸者肝病也,好甜者脾病也,好苦者心病也,好鹹者腎病也,好食玲物內熱也。

  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藏府也。

  診候寸口,豚息弦者肝;輕手取之而豚弦者,病在府也;重手取之而脈弦,聽聲者,病在藏也。餘放#19此。

  經言以外知之曰聖。

  視脈初脈#20切脈,皆在外而知之。

  以內而知之曰神,此之謂也。

  知之於心,乃內也,謂之神。

  六#21十二難曰:

  藏井榮有五,腑獨有六者,何謂也?

  井、俞、榮、經、合,此五藏有五也。六府卻於井、俞、榮、經、合#22之外,又有所過為原,如何。

  然:府者陽也。

  六府屬陽。

  三焦行於諸陽,故置一俞名日原#23。

  三焦者,臣使之官,位應相火,宣行君火命令,行於諸陽經中,故置一俞名日原。原者,元也。

  府有六者,亦與三焦共一氣也。

  六府是陽,三焦亦是陽,故云共一氣。

  六十三難曰:

  十變言,五藏六府榮合,皆以井為始者,何也?

  五藏六府,井、榮、俞、經、合卻皆以井為始者,如何。

  然:井者,東方春也。

  春者,仁也。在五常,仁乃法木,謂仁道至大。在歲春為首#24,在月甲為首,在經脈井為首。

  萬物之始生。

  萬物初生,皆由於春。

  諸岐行喘息。

  葭飛灰動,墊蟲始振,所以歧蟲行,喘蟲息。

  絹飛蠕動。

  絹乃井中蟲,賴蟲飛,蠕蟲動。

  當生之物,莫不以春而生。

  凡當生之物,皆因春氣而生。

  故歲數始於春。

  正月為歲首,故一歲之始在春。

  月數始於甲。

  東方甲乙木也,正月與甲乙皆屬於春,故十二月之始則在甲。

  故以井為始也。

  惟因歲與月,故知井為始。

  六十四難曰:

  十變言,陰井木,陽井金。

  井者,谷井也,非掘作之井,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處,名之曰井。同一井也,陽則木,陰則金#25。

  陰榮火,陽榮水。

  泉水既出,留停於近,榮污#26未成大流也,名之曰榮。榮者,小水之狀。同一榮也,陽則水,陰則火。

  陰俞土,陽俞木。

  留停既深,便有射注輪人#27 之處,名之日俞。同一俞也,陰則土,陽則木。

  陰經金,陽經火。

  經者,徑也,經營之義也。委積逐流,經歷而成渠徑也。同一經也,陰則金,陽則火。

  陰合水,陽合土。

  合者,會也,留停既深,便有指射輪人#28 之處也。同一合也,陰則水,陽則土。

  陰陽皆不同,其意何也?

  陰陽迥然不同,則其意是如何。

  然:是剛柔之事也。

  五藏為陰、為柔,六府為陽、為調#29。孤陽不生,孤陰不長,夫婦剛柔相因而成。

  陰井乙木,陽井庚金。

  乙為陰,屬木;庚為陽,屬金。凡所剋者為妻,故以陰井乙木,配陽井庚金。乙與庚金,正夫婦之義。

  陽井庚,庚者乙之剛也。

  庚為剛,為夫,為陽,故庚是乙之夫。

  陰井乙,乙者庚之柔。

  乙為柔,為婦,為陰,故乙是庚之婦。

  乙為木,故言陰井木也。

  東方甲乙小#30,乙陰也,所以乙為木。

  庚為金,故言陽井金也。

  西方庚辛金,庚陽也,金剋木,所以陽井金。

  餘效此也。

  陰榮火,陽榮水,壬水為剛,丁火為柔,丁與壬合。陽俞木,陰俞土,甲木為剛,己木#31 為柔,甲與己合,陰經金,陽經火,丙火為剛,辛金為柔,丙與辛合。陰合水,陽合土,戊土為剛,癸水為柔,戊與癸#32 合。

  六十五難曰:

  經言所出為井,所入為合,其法奈何?

  經豚所出為井,所入為合,其法度如何。

  然:所出為井。

  人之陽氣隨四時而出入,井乃陽氣初生之時。

  井者,東方春也。

  東乃四方之始,春乃四時之始,井乃經水之始,故井者東方春也。

  萬物始生,故言所出為井也。

  萬物始生於春,故言經水所出為井。

  所入為合。

  合乃經水會合也,陽氣伏藏實似之。

  合者,北方冬也。

  北乃四方之終,冬乃四時之終,合乃經水之終,故合者北方冬。

  陽氣伏藏。

  陽氣至冬至北退,入而伏藏。

  故言所入為合也。

  故言經水所入為合。

  六十六難曰:

  經言肺之原,出於太淵。

  太淵在右手魚際下,是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豚動也。

  心之原,出於太陵。

  在掌後兩筋問陷中,是心包絡之原。

  肝之原,出於太衝。

  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

  脾之原,出於太白。

  在足內側核骨下。

  腎之原,出於太谿。

  在足內踝後根骨閒。

  少陰之原,出於兌骨。

  五藏皆陝俞為原。少陰,真心豚也,亦有原,在掌後兌骨端陪中,一名神門,一名中都。前云心之原出於太陵,是心包絡豚也。凡云心病者,皆在心包絡豚,真心不病,故無俞。今有原者,外經之病,不治內藏也。

  膽之原,出於丘虛。

  在足外踝下微前。

  胃之原,出於衝陽。

  在足附上五寸,骨問動脈。

  三焦之原,出於陽池。

  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

  膀胱之原,出於京骨。

  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

  大腸之原,出於合谷。

  在大指次指問虎。內。

  小腸之原,出於腕骨。

  在手小指腕骨內。

  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何也?

  俞,謂井榮俞經合,非者#33 俞也。十二經皆以俞為原如何。

  然:五藏俞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

  三焦由此俞以通行氣,亦於此俞以流止。

  然#34臍下腎問動氣者。

  注見八難。

  人之生命也。

  腎乃人生性命根本。

  十二經之根本也。

  注見八難。

  故名曰原。

  三焦合氣於腎,故名日原。

  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

  注見三十八難。

  主通行三氣。

  人之二#35焦,法天地三元之氣,所以通行三氣。

  經歷於五藏六府。

  上焦在心肺問,中焦在脾胃,下焦在肝腎,經歷常周遍。

  原者,三焦之尊號也。

  原者,元也。元氣者,三焦之氣也。其氣尊大,故原乃其尊號。

  故所止輒為原。

  氣所留止,輒以為原。

  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藏府有病,皆取其原,故治之。

  六十七難曰:

  五藏募皆在陰。

  腹為陰,五藏之募皆在腹。肺之募,中府二穴,在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問。心之募,巨闕二#36穴,在鳩尾下一寸。脾之募,章#37門二穴,在季脅下直臍。肝之募,期門二穴,在不容兩傍一寸五分。腎之募,京門二穴,在腰中季脅。

  而俞皆在陽者。

  背為陽,五藏之俞皆在背。肺俞穴,在第三椎下,兩傍相去同身寸一寸五分。心俞穴,在第五椎下,一寸五分。肝俞穴,在第九椎下,兩傍相去一寸五分。脾俞穴,在第十一椎下,兩傍相去一寸五分。腎#38俞穴,在第十四椎下,兩傍相去一寸五分。

  何謂也?

  募陰俞陽如何。

  然:陰病行陽,陽病行陰。

  內藏有病,則出行於陽,陽俞在背也。外體有病,則大#39行於陰,陰募在腹也。

  故令募在陰,俞在陽也。

  所以令募在於陰,俞在於陽。

  六十八難曰:

  五藏六府各有井、榮、俞、經、合。

  肝井大敦,榮行問,俞大衝,經中封,合曲泉。肺井少商,榮魚際,俞大淵,經經渠,合尺澤。心井少衝,榮少府,俞神門,經靈道,合少海。腎井涌泉,榮麗#40 谷,俞大谿,經復溜,合溜谷#41。脾井隱白,榮大都,俞大白,經商丘,合陵陰泉。心包絡井中衝,榮勞官,俞大陵,經問使,合曲澤。此五藏各有井、榮、俞、經、合也。膽井竅陰,榮俠谿,俞臨泣,經陽輔,合陽陵泉,原丘虛。大腸井商陽,榮二問#42俞三問,經陽谿,合曲池,原#43 合谷。小腸井少澤,榮前谷,俞後谿,經陽谷,合小海,原#44 腕骨。胃井厲兌,榮內庭,俞陷谷#45經解谿,合#46三里,原衝陽。膀胱井至陰,榮通谷#47,俞束骨,經崑崙,合委中,原京骨。三焦井關衝,榮液門,俞中都,經支溝,合天井,原陽池。此六府各有井、榮、俞、經、合,之外有原也。

  皆何所主?

  井、榮、俞、經、合,各何所主。

  然#48:經言所出為井。

  山谷之中,泉水所出之處為井。

  所流為榮。

  泉水既出,榮迂未成大流為榮。

  所注為俞。

  停留既深,使有注射為俞。

  所行為經。

  流行經歷而成渠徑為經。

  所入為合。

  經行既達,會合於海為合。

  井主心下滿。

  井法木#49以應肝,脾泣在心下,今邪在肝,肝裹脾,故心下滿。今治之於井,不令木乘土也。

  榮主身熱。

  榮為火,以法心。肺屬金,外主皮毛。心火灼乎肺金,故身熱,謂邪在心也,故治之於榮,不令火之乘金則身熱又愈。

  俞主體重節痛。

  俞法土,應脾,今邪在土,主#50必刑水,水者腎,腎主骨,故病則節痛,邪在土,土自病,則體重,宜治俞穴。

  經脉主喘咳寒熱。

  經法金,應肺,今邪在經,則肺之為病,得寒則咳,得熱則喘。今邪在金鈴剋木,木者肝,肝在志為怒,怒則氣逆,故喘。何以然,謂肝之支別,從肝別貫膈金不刑於木。

  合主氣逆而泄。

  合法水,應腎,腎氣不足,傷於衝脈,則氣逆而裹逆,腎主開竅於二陰,腎氣不禁,故泄注。邪在水,水必承火,火者心,法不受邪,肝木為心火之母,為腎水之子,一憂母受邪,二憂子受刑,肝在志為怒,憂則怒,怒則氣逆,今治之於合,不令水之乘火,則肝木不憂,故氣逆止,邪不在腎,則無注泄。

  此五藏六府其井、榮、俞、經、合所主病也。

  以上井榮俞經合之生#51病,各依四時而調治之,謂四時之邪,各奏榮俞中留止也。

  用針補瀉第十二#52

  六十九難日:

  經言虛者補之。

  藏府虛弱者補之。

  實者瀉之。

  藏府充實者通利之。

  不虛不實,以經取之。

  諸藏皆不相乘,初無偏虛偏實之患,止得就本經次補瀉之法。

  何謂也?

  三者如何。

  然:虛者補其母。

  春得腎脈為虛邪,是腎虛不能傳氣於肝,故補腎,腎有病則傳之於肝,肝為腎子,故日補其母。

  實者瀉其子。

  春得心脈為實邪,是心氣盛實,逆來乘肝,故瀉心。心平則肝氣通,肝為心母,故云瀉其子。

  當先補之,然後瀉之。

  母能令子實,補其母者,不可不先。子能令母虛,瀉其子者,不可不後。

  不實不虛,以經取之者,是正經自生病,不中它邪也,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

  不實不虛,諸藏不相乘也。春得弦多,及但弦者,是肝藏自病也,於足厥陰少陽之經而補瀉焉。當經有金木水火土,隨時而取之也。

  七十難曰:

  經言春夏刺淺。

  春夏刺井榮,從肌肉淺薄之處。

  秋冬刺深。

  秋冬刺經合,從肌肉深厚之處。

  何謂也?

  淺深如何。

  然:春夏者,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

  春氣在毫毛,夏氣在皮膚,陽氣與人氣皆在上,故用針以刺毫毛皮膚之淺處。

  秋冬者,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

  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陽氣與人氣皆在下,故用針以刺分肉筋骨之深處。

  春夏各致一陰。

  春夏,陽也。致者,到也,及也。春夏養陽,叉政一陰之氣以養陽,慮其成孤陽。

  秋冬各致一陽。

  秋冬,陰也。秋冬養陰,鈴致一陽以養陰,慮其成孤陰。

  何謂也?

  四時所致不同如何#53。

  然:春夏溫,必致一陰者。

  春夏病行於陽,故引陰以和陽。

  初下針,沉之至腎肝之部得氣,引持之陰也。

  人之肌膚,皆有厚薄之處,皮膚之下為肝腎之部,陰氣所行,故用針沉手內針入皮五分,至肝腎之部,得氣,引時#54陰氣以和其陽。

  秋冬寒,必致一陽者。

  秋冬病行於陰,故內陽以和陰。

  初內針,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推內之陽也。

  皮膚之上為心肺之部,故用針浮淺,入皮三分,心肺之部得氣,推內針入,引持陽氣以和其陰。

  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

  再繳上文。

  七十一難曰:

  經言刺榮無傷衛。

  針刺榮血,無傷衛氣。

  刺衛無傷榮。

  針刺衛氣,無傷榮血。

  何謂也?

  二者如何。

  然:針陽者,外.而刺之。

  衛為陽,故針陽者,入皮二分,病在衛,用針則淺,故低針而刺之,恐其深傷榮氣也。

  刺陰者,先以左手攝按所針榮俞之處,氣散乃內針。

  榮為陰,刺入皮五分為榮氣,故先按所針之穴,待氣散乃內針,恐其深傷衛氣也。

  是謂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也。

  再繳上文。

  七十二難曰:

  經言能知迎隨之氣,可令調之。

  迎,逆也,取也。隨,順也,補也。衛氣逆行,榮氣順行,能知此者,可令調之。

  調氣之方,必在陰陽。

  調攝榮衛之方法,叉在於陰陽虛實。

  何謂也?

  此理如何。

  然: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

  惟知榮衛之流行,經豚之往來,故不容不迎隨補瀉。

  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

  衛氣逆行,榮氣順行,隨其榮衛之逆順而補瀉,故日迎隨也。

  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

  陰虛陽實,則補陰瀉陽;陽虛陰實,則補陽瀉陰。或陽并於陰,或陰并於陽,或陰陽俱虛,或陰陽俱實,皆隨病所在而調其陰陽,則病無不已。

  知其內外表裹。

  察豚之浮況,識病之虛實,以內知外,以外知內,視表知裹,視裹知表,故知虛實。

  隨其陰陽而調之。

  各隨其病在何陰陽豚中而調治之。

  故日調氣之方,必在陰陽。

  再繳上文。

  七十三難曰:

  諸井者,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

  諸井在手足指梢,肌肉淺薄,血氣尚少,不可使針刺之如何。

  然:諸井者,木也;榮者,火也。

  井為木,是火之母;榮為火,是木之子。

  火者,木子之子,當刺井者,以榮瀉之。

  肝木實,實則瀉其子。榮者,火也,木之子,故當瀉之。春刺於榮,此乃休王未畢,火奪木王,法日實邪,故瀉榮。假令肝自病,實則取肝中火瀉之,虛則取肝中木補之。

  故經言補者不可以為瀉,瀉者不可以為補也。

  當補者不可瀉,當瀉者不可補。

  七十四難曰:

  經言春刺井。

  井屬木,春刺之。

  夏刺榮。

  榮屬火,夏刺之。

  季夏刺俞。

  俞屬土,季夏乃六月刺之。

  秋刺經。

  經屬金,秋刺之。

  冬刺合。

  合屬水,冬刺之。

  何謂也?

  四時所刺不同如何。

  然:春刺井者,邪在肝。

  無令肝木邪害於脾土,故刺諸井。

  夏刺榮者,邪在心。

  無令心火邪害乎肺金,故刺諸榮。

  季夏刺俞者,邪在脾。

  無令脾土邪害乎腎水,故刺諸俞。

  秋刺經者,邪在肺。

  無令肺金邪害乎肝木,故刺諸經。

  冬刺合者,邪在腎。

  無令腎水邪害乎心火,故刺諸合。

  其肝心脾肺腎,而繫於春夏秋冬者,何也?

  五藏繫於四時如何。

  然:五藏一病,輒有五者。

  五聲、五色、五味、五香、五液。

  假令肝病。

  舉肝一藏以為例。

  色青者肝也,躁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

  注見三十四難。

  其病眾多,不可盡言也。

  疾病最多,雖言不能盡。

  四時有數,而并擊於春夏秋冬也。

  四時有一定之數,并繫於此。

  針之要妙,在於秋毫者是也。

  用針微妙之理,即秋毫之細微。

  七十五難曰:

  經言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

  東方肝實,西方肺虛,瀉南方心火,補北方腎水如何。

  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

  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水勝火,火勝金,五藏五行更相平伏,宜憑其補瀉以調治之。

  東方木也。

  東方屬木。

  西方金也。

  西方屬金。

  木欲實,金當平之。

  金勝木,肝氣強實,肺氣虛弱,木反陵金,金家不伏,欲來平木。

  火欲實,水當平之。

  心氣強實,腎氣虛弱,火反陵水,水家不伏,欲來平火。

  土欲實,木當平之。

  脾氣強實,肝氣虛弱。土反陵木,木家不伏,欲來平土。

  金欲實,火當平之。

  肺氣強實,心氣虛弱,金反陵火,火家不伏,欲來平金。

  水欲實,土當平之。

  腎氣強實,脾氣虛弱,土反陵水,水家不伏,欲來平土。

  東方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肺也,則知肺虛。

  邪氣盛則實,真氣奪則虛,木實謂木有餘,則土淫畏之,土畏之則金無所養,而致金虛也。

  瀉南方火,補北方水者。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

  舉肝一藏以為例。火者,木之子。若不瀉火,火叉盛而鑠金,金反仇偉於木,金木相勝,而致兩相刑剋。水者,木之母。若不補水,水爻弱,而不能生木。

  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

  子能令母充實,母能令子虛弱。

  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

  用針瀉,須診其候,則瀉其心,心氣既通,肝氣既復,又補於腎,腎家得氣,相傳以養肝,肝氣已定,則肺不復來平肝。

  經古。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此之謂也。

  肺虛在於肝實,則要瀉火補水,若不得治虛之要,何必問其餘。

  七十六難曰:

  何謂補瀉?

  補助瀉利之義如何。

  當補之時,何所取氣?

  當補時候,自何處取氣。

  當瀉之時,何所置氣?

  置者,取也,迎也。當瀉時候,自何處取氣。

  然:當補之時,從衛取氣。

  肺行五氣,溉灌五藏,通注六經,歸於百豚。几取氣,須自衛取氣,得氣乃推內針於所虛之經豚,淺深分部之,所以補之。

  當瀉之時,從榮置氣。

  邪在榮分,故內針於所實之經,待氣引針而瀉之。

  其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陰。

  假令膽不足,肝有餘,先補足少陽,後瀉足厥陰。

  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當先補其陰,而後瀉其腸。

  肝不足,膽有餘,當先補足厥陰,而後瀉足少陽。

  榮衛通行,此其要也。

  陰陽有餘、不足,當先補其不足,然後瀉其有餘,故得榮衛通行,即是持針要妙。

  七十七難曰:

  經言上工治未病。

  上工者,萬舉萬全之醫工,皆醫治未然之疾。

  中工者治已病。

  中工未能全解悟,故止守一藏而已。

  何謂也?

  其說如何。

  然: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也。

  人之五藏,有餘者行勝,不足者受邪,見肝經有病,則知博#56其所勝之.脾土,故先預補脾氣,無令受肝之邪氣。

  故日治未病焉。

  繳上文。

  中工#57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

  見肝有病,不曉肝傳脾之理,但一心止治肝經。

  故日治已病也。

  繳上文。

  七十八難曰:

  針有補瀉。

  補者,呼則出針;瀉者,吸則內針。

  何謂也?

  其說如何。

  然: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內針也。

  補瀉之法,非祕呼吸出納為補瀉,但以得氣出入為補瀉。

  然:知為針者,信其左。

  知用針法度,自左手起。

  不知為針者,信其右。

  不知用針法度,自右手起。

  當刺之時。

  當下針時。

  必先以左手厭按其所針榮俞之處。

  先知榮俞穴處,以左手厭按之。

  彈而努之。

  以右手彈其所按之處,使豚氣腹滿也。

  爪而下之。

  爪而下之,置針準也。

  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

  其氣之來,應於左手之下,恰似動豚之形狀。

  順針而刺之。

  然後循針而刺之。

  得氣,因推而內之。

  待氣應於針下,因惟#58入榮中。是謂補。

  此謂之補。

  動而伸之,是謂瀉。

  若得氣,便搖轉而出之,是為瀉。

  不得氣。

  若久留針,而待氣不至,則於衛中留針待氣;久不得,又內入於榮中久留待氣。如其三處候氣,不應於針者,為陰陽俱盡,不可復針。

  乃與男外女內,不得氣,是謂十死一生也。

  衛為陽,主外,男子陽氣行於外,則輕手按其穴。榮為血,主內,女子陰氣行於內,則重手按其穴。過時而氣不至,不應其左手者,皆不可刺,十死一生。

  七十九難曰:

  經言迎而奪之,安得無虛?

  几氣始至而用針取之,名日迎而奪之。迎,取氣也;奪,瀉氣也。取而瀉之,如何不虛#59。

  隨而濟之,安得無實?

  隨者,自衛取氣也,補也。濟者,補不足之經也。隨而濟之,如何不虛,人其氣流注終而內針,入針出而捫其穴,名日隨而濟之。

  虛之與實,若得若失。

  經脈虛弱,卻與針以補實之,若得若失關焉。

  實之與虛,若有若無。

  經脈強實,卻與針以取虛之,有得有失關焉。

  何謂也?

  其說如何。

  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

  五藏實則瀉其子。

  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

  五藏虛則補其母。

  假令心病。

  舉心一藏以為例。

  瀉手心主俞。

  心為五藏之君,法不受病。受病者,心包絡也。手心主者,手厥陰心包絡豚也。手心主俞者,土也。心火也,土是火子,乃瀉其俞,此瀉子也。

  是迎而奪之者也。

  繳上文。

  補手心主井。

  心火井木,木者火之母,今補心主之井,補母也。

  是謂隨而濟之者也。

  繳上文。

  所謂實之與虛者,牢濡之意也。

  濡者為虛,牢者為實。

  氣來實牢者為得,濡虛者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几欲行其補瀉,先侯五藏之豚,及所刺穴中,如氣來牢實者,可瀉之;虛濡者,可補之。若持針不能胡#60其牢濡者,故若得若失也。

  八十難曰:

  經言有見如入。

  有見針如入。

  有見如出者,何謂也?

  有見針如出是如何。

  然:所謂有見如入者,謂左手見氣來至乃內#61也。

  欲刺人時#62,先以左手候其安#63中之氣,見其氣來至,然後內針。

  針入。

  針入穴俞。

  見氣盡乃出針。

  候其氣盡乃出其針,非迎隨補瀉之法。

  是謂有見如入,有見如出者也。

  總繳上文。

  八十一難曰:

  經言#64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65。

  注見十二難。

  將是寸口脈耶?

  問寸詠如此。

  將病自有虛實也?

  問病自有虛實如此。

  其損益奈何?

  其喊損補益之法如何。

  假#66令肝實而肺虛。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當更相平,當金平木也。

  詳見七十五難。

  假令肺實。

  且如肺氣強實。

  故知肝虛微少氣。

  故知肝氣虛弱,細微而少。

  用針不補其肝,而反重實其肺。

  用針者,不補肝氣之虛,反去補肺,是使之重實。

  故曰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此是中工所害也。

  此是中工,所以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

  黃帝八十一難經慕圖句解卷之七

  #1土:疑當作『上』。

  #2注:原作『吐』,據《本義》改。

  #3食訖而急欲昏廁:《集注》五十七難虞注作『食畢而急思廁』。

  #4病:據文義似當作『寒』。

  #5五:據文義當作『日』。

  #6濕溫:原作『溫濕』據《本義》改。

  #7寒熱相傳:據文義疑當作『濕熱相薄』。

  #8濕溫:原作『濕濕』,據文義改。

  #9月:疑當作『有』。

  #10大:疑當作『天』。

  #11濡:《本義》作『浮』。

  #12上:原作『五』,據文義改。

  #13經:《集注》此下有『所在』二字。

  #14而:此下《本義》有『死下之者』四字。

  #15熱:疑衍。

  #16十一:此下《集注》有『凡一首』三字。

  #17觀切者息:文義未屬,疑誤。

  #18脾:疑當作『病』。

  #19放:疑當作『仿』。

  #20視脈初脈:《集注》六十一難楊注作『視色聽聲』。

  #21六:此前《集注》有『藏府井俞第十二,凡七首』十字。

  #22合:原作『今』,據文義改。

  #23原:原作『俞』,據《本義》改。

  #24首:原作『皆』,據文義改。

  #25陽則木,陰則金:據原文當作『陽則金,陰則木』。

  #26榮污:六十八難『所出為榮』注作『榮迂』。

  #27人:《集注》六十四難楊注作『文』。

  #28人:疑當作『文』。

  #29調:疑當作『剛』。

  #30小:疑當作『木』。

  #31木:疑當作『土』。

  #32癸:原作『己』,據文義改。

  #33者:疑當作『皆』。

  #34然:此下《集注》有『三焦所行之俞為原者何也』十一字。

  #35二:疑為『三』之訛。

  #36二:疑當作『一』。

  #37章:原作『草』,據文義改。

  #38腎:原作『賢』,據文義改。

  #39大:《集注》六十七難楊注作『入』。

  #40麗:疑當作『然』。

  #41溜谷:疑當作『陰谷』。

  #42二間:原作『三問』,據文義改。

  #43原:原作『俞』,據文義改。

  #44合小海,原:原作『合經小海』,據文義改。

  #45陷谷:原作『隱谷』,據文義改。

  #46合:原脫,據上下文例補。

  #47谷:原作『容』,據文義改。

  #48然:原作『榮』,據《本義》改。

  #49木:原作『水』,按井穴屬木,故改。

  #50主:《集注》六十八難虞注作『土』。

  #51生:疑當作『主』。

  #52十二:此下《集注》有『凡十三首』四字。

  #53何:原作『同』,據文義改。

  #54時:下對應之注文作『持』,或是。

  #55外:此下《本義》有『針』字。

  #56博:疑當作『傳』。

  #57中工:此下《集注》有『治已病』三字。

  #59虛:據原文似當作『實』。

  #60胡:《集注》七十九難丁注作『明』。

  #61內:此下《本義》有『針』字。

  #62人時:《集注》八十難丁注作『人脈』。

  #63安:《集注》八十難丁作『穴』。

  #64言:此下《集注》有『無』字。

  #65餘:原脫,據《本義》補。

  #66假:此前《本義》有『然是病非謂寸口脈也,謂病自有虛實也』十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