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
經名:鬼谷子。梁陶弘景注。三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玄部。參校版本:一、四庫全書文淵閣本(簡稱《四庫》本)。二、嘉慶十年江都泰氏刻本(簡稱嘉慶本)。
目錄
卷上
摔闔第一
反應第二
內撻第三
抵鐵第四
卷中
飛箝第五
件合第六
揣篇第七
摩篇第八
權篇第九
謀篇第十
央篇第十一
符言第十二
轉丸、肚亂二篇皆亡
卷下
本經陰符七篇
鬼谷子卷上
摔闔第一
摔,撥動也。闔,閉藏也。凡與人之言道,或撥動之,令有言示其同也;或閉藏之,令自言示其異也。
粵若稽古,聖人之在天地問也,
若,順;稽,考也。聖人在天地問,觀人設教,鈴順考古道而為之。
為眾生之先,
首出萬物以前人,用先知覺後知,用先覺覺後覺,故為眾生先。
觀陰陽之開闔以名#1命物,
陽開以生物,陰闔以成物。生成既著,須立名以命之也。
知存亡之門戶,
不忘亡者存,有其存者亡。能知吉西之先見者,其惟知機乎。故日:知存亡之門戶也。
籌策萬類之終始,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朕焉。
萬類終始,人心之理,變化朕逵,莫不朗然,玄悟而無幽不測,故能籌策達見焉。朕,迸也#2。
而守司其門戶,
司,主守也。門戶,即上存亡之門戶也。聖人既達物理,終始知存亡之門戶,能守而司之,令其背亡而趣存也。
故聖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
莫不背亡而趣存,故日其道一也。
變化無窮,各有所歸。
其道雖一,行之不同,故日變化無窮。然有條而不紊,故日各有所歸也。
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弛或張。
此二者法象各異,施教不同。
是故聖人一守司其門戶,審察其所先後!
政教雖殊,至於守司門戶則一,故審察其所宜先者先行,所宜後者後行之也。
度權量能,校其仗巧短長。
權謂權謀,能謂村能,使巧謂百工之役。言聖人之用人,鈴量度其謀能之優劣,校考其仗巧之長短,然後因村而用。
夫賢不肖、智愚、勇怯、仁義有差,乃可摔,乃可闈,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以牧之。
言賢不肖、智愚、勇怯村性不同,各有差品。賢者可牌而同之,不肖者可闔而異之,智之與勇可進而貴之,愚之與怯可退而賤之。賢愚各當其分,股肱盡其力,但恭己無為牧之而已矣。
審定有無以#3其實虛,隨其嗜欲以見其志意。
言任賢之道,鈴審定其村衍之有無,性行之虛實,然後隨其嗜欲而任之,以見其志意之真偽也。
微排其所言而掉反之,以求其實,貴得其指闔而摔之,以求其利。
凡言事者,則微排抑其所言,撥動以反難之,以求其實情。實情既得,又自閉藏而撥動之,彼以求其所言之利何如耳。
或開而示之,或闔而閉之。開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闔而閉之者異其誠也。
開而同之所以盡其情,闔而異之所以知其誠也。
可與不可,審明其計謀,以原其同異。
凡有所言有可有不可,爻明審其計謀,以原其同異。
離合有守,先從其志。
計謀雖離合不同?但能有所執守,則先從其志以盡之,以知成敗之歸也。
即欲掉之貴周,即欲闔之貴密。周密之貴,微而與道相追。
言撥動之,貴其周遍;閉藏之,貴其隱密。而此二者皆須微妙合於道之理,然後為得也。
掉之者料其情也,闔之者結其誠也。
料而#5簡擇,結謂繫束。情有真偽,故須簡擇。誠或無終,故須繫束也。
皆見其權衡輕重,乃為之度數,聖人因而為之慮;
權衡既陳,輕重自分,然後為之度數,以制其輕重。輕重因得所,而為設謀慮,使之遵#5行也。
其不中權衡度數,聖人因而自為之慮。
謂輕重不合於斤兩,長短不充於度一數,便為廢物,何所施哉。聖人因是自為謀慮,更求其反也。
故摔者或摔而出之,或摔而納之;
謂中權衡者出而用之,其不中者納而藏之也。
闔者或闈而取之,或闔而去之。
誠者闔而取之,不誠者闔而去之。
摔闔者,天地之道。
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故謂天地之道。
掉闔者以變動陰陽、四時開閉以化萬物縱橫。
陰場變動,四時開閉,皆牌闔之道也。縱橫,謂廢起也。萬物或開以起之,或闔而廢之。
反出、反覆、反性,必由此矣。
言牌闔之道,或反之,令出於彼;或反之,覆來於此;或反之於彼,性之於此,皆從牌闔而生。故曰叉由此也。
摔闔者,道之大化,說之變也,必豫審其變化。
言事無開闔,則大道不化。言說無變,故開閉者所以化大道。變言說事雖大,莫不成之於變化。故爻豫之。吉凶繫焉#6。
口者,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
心因口宣,故口者心之門戶也。神為心用,故心者神之主也。
志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入。
几此八者皆往來於口中,故日由門戶出入也。
故關之掉闈,制之以出入。掉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闈之者,閉也,默也,陰也。
言八者若無開閉,事或不節,故關之以牌闔者,所以制其出入。開言於外,故日陽也。閉情於內,故日陰也。
陰陽其和,終始其義。
開閉有節,故陰陽和。先後合宜,故終始義。
故言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為陽,曰始。
几此皆欲人之生,故日始日陽。
故言死亡#7、憂患、貧賤、苦辱、棄損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誅罰為陰,日終。
几此皆欲人之死,故日陰日終。
諸言法陽之類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諸言法陰之類者#8,皆日終,言惡以終為謀。
謂言說者有於陰言之,有於陽言之,聽者宜知其然。
掉闈之道,以陰陽試之。
謂或撥動之,或閉藏之。以陰陽之言試之,則其情慕可知。
故與陽言者依崇高,與陰言者依卑小,
謂與情陽者言,高以引之;與情陰者言,卑以引之。
以下求小,以高求大。
陰言卑小,故日以下求小;陽言崇高,故日以高求大。
由此言之,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可,
陰陽之理盡,小大之情得,故出入皆可,何所不可乎。
可以說人,可以說家,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
無所不可,故所說皆可。
為小無內,為大無外。
盡陰則無內,盡陽則無外。
益損、去就、倍反,皆以陰陽御其事。
以道相成日益,以事相賊日損,義乖日去,志同日就,去而遂絕日倍,去而復來日反。凡此不出陰陽之情,故日皆以陰陽御其事也。
陽動而行,陰止而藏。陽動而出,陰隨而入。陽還終始,陰極反陽。
此言上下相成,由陰陽相生也。
以陽動者德相生也,以陰靜者形相成也。以陽求陰,苞以德也;以陰結陽,施以力也。
此言上以爵祿養下,下以股肱宣力。
陰陽相求,由摔闔也。
上下所以能相求者,由開閉而生也。
此天地陰陽之道而說人之法也,
言既體天地,象陰陽,故其法可以說人也。
為萬事之先,是謂圓方之門戶。
天圓地方,上下之義也。理盡開閉,然後生萬物,故為萬事先,上下之道,自此出入。故日圓方之門戶。
反應第二
聽言之道,或有一不合,必反以難之,彼因難以更思,必有以應也
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
大化者、謂古之聖人以大道化物也。無形者,道也。動叉由道,故日無形俱生也。
反以觀往,覆以驗今;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
言大化聖人稽眾拾己,舉事重慎,反覆詳驗,欲以知來,先以觀往;欲以知今,先以考古;欲以知彼,先度於己。故能舉無遺策,動鈴成功。
動靜虛實之理,不合來#9今,反古而求之。
動靜由行止也,虛實由真偽也,其理不合於今,反求於古者也。
事有反而得覆者,聖人之意也,
事有不合,反而求彼,翻得覆會,於此成此,在於考彼。契今由於求古,斯聖人之意也。
不可不察。
不審則失之於幾,故不可不察。
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
以靜觀動,則所見審。因言觀辭,則所得明。
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
謂言者或不合於理,未可即斥,但反而難之,使自求之,則契理之應怡然自出。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觀其次。
應理既出,故能言有象,事有比。前事既有象比,更當觀其次,令得自盡。象謂法象,比謂比例。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
理在玄微,故無形也。無言則不彰,故以無形求有聲。聲即言也,比謂比類也。
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
得魚在於投餌,得語在於發端。發端則語應,投餌則魚來,故日釣語。語則事合,故日合事。明試在於敷言,故日得人實也。
其猶#10張買網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也。
張網而司之,彼獸自得。道合其事,彼理自出。理既彰,聖賢斯辨。雖欲自隱,其道無由,故日釣人之網也。
常持其網驅之,其不#11言無比,乃為之變。
持釣人之網,驅令就職事也。或乖彼,遂不言無比。如此則為之變常易網,更有以勇#12之者矣。
以象動之,以報其心,見其情,隨而牧之,
此言其變也。報,猶合也。謂更開法象以動之,既合其心,其情可見,因隨其情而牧養也。
己反往,彼覆來,言有象比,因而定基。
己反往以求彼,彼叉覆來而就職,則奇策鈴申。故言有象比,則口無擇言。故可以定邦家之基矣。
重之襲之,反之覆之,萬事不失其辭。
謂象比之言,既可以定基,然後重之襲之,反覆之,皆謂再三詳審,不容謬妄。故能萬事允愜,無復失其辭者也。
聖人所誘愚智,事皆不疑。
聖人誘愚,則閉藏之,以知其誠;誘智,則撥動之,以盡其情,咸得其實。故事皆不疑也。
古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
言善反聽者,乃坐忘遺鑒,不思玄覽,故能變鬼神以得其情,洞幽微而冥。夫會鬼神本密,今則不能,故日變也。
其變,當也;而牧之,審也。
言既變而當理,然後牧之道審也。
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
情明在於審牧,故不審則不明;審基在於情明,故不明則不審。
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還聽之。
謂言者於象比有變,叉有反辭以難之,令其先說,我乃還靜以聽之。
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瞼,欲高反下,欲取反與。
此言反聽之道,有以誘致之。故欲聞彼聲,我反靜默;欲彼開張,我反瞼斂,欲彼高大,我反卑下;欲彼收取,我反施與,如此則物情可致,無能自隱也。
欲開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辭,同聲相呼,實理同歸。
欲開彼情,先設象比而動之。彼情既動,將欲生辭,徐徐牧養,令其自言,譬猶鶴嗚于陰,聲同叉應。故能以實理相歸也。
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
謂所言之事,或因此發端,或因彼發端。其事有可以事上,可以牧下者也。
此聽真偽,知同異,得其情詐也。
謂真偽、同異、情詐,因此上事而知也。
動作言默與此出入觔喜怒由此以見其式,
謂動作言默,莫不由情與之出入。至於或喜或怒,亦由此情以見其式也。
皆以先定為之法則,'
謂上六者皆以先定於情,然後法則可為。
以反求覆觀其所託。故用此者,
反於彼者所以求覆於此,因以觀彼情之所託,此謂信也。知人在於見情,故言用此也。
己欲平靜,以聽其辭,察其事,論萬物,別雄雌。
謂聽言之道,先自平靜。既得其辭,然後察其事',或論序萬物,或分別雄雌也。
雖非其事,見微知類。
謂所言之事雖非時要,然觀此可以知微#13,故日見微知類。
若探人而居其內,量其能,射其意也。符應不失,如賸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聞其言,則可知其情。故若探人而居其內,則情原叉盡。故量能射意,乃無一失。若合符契,勝蛇所指,禍福不差;羿之引矢,命處輒中。聽言察情,不異於此,故以相況也。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從明生,明能生智。放欲知人鈴須自知。
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見形也,若光之與影也。
我能知己,彼須我知,叉兩得之,然後聖賢道合,故若比目之魚。聖賢合,則理自彰,猶光生而影見。
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緘,舌之取墦骨。
以聖察賢,復何所失。故若磁石之取緘,舌之取繙骨。
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
聖賢相與,其道甚微;不移寸陰,見情甚疾。
如陰與陽,如陽與陰,如圓與方,如方與圓。
上下之道,取類股肱,比之一體,其來尚矣。故其相成也,如陰與陽。其相形也,猶圓與方。
未見形,圓以道之;既見#14形,方以事之,
謂向晦入息,未見之時,當以圓道導之;亦既出港離隱,見形之後,即以方職任之。
進退左右,以是司之。
此言用人之道,或昇進或黜退,或貶左或崇右,一惟上圓方之理。故日以是道司之。
己不先定,牧人不正,
方圓進退,若不先定,則於牧人之理不道#15其正也。
事用不巧,是謂忘情失道。
用事不巧,則操末續顛,圓鑿方柄,情道兩失,故日忘情失道也。
己審先定以牧人,策而無形容,莫見其門,是謂天神。
己能審定,以之牧人,至德港暢,玄風遠扇,非形非容,無門無戶,見形而不及,道日用而不知,故謂之天神也。
內鍵第三
撻者,持之令固也。得,然後結圓而不離。君臣上下之事道合則遠而親就之不用非其意則就之而不用,順其事則去之而反求。日進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分違則日進前而不御聲而相思。事皆有內撻言或有遠之而相親故日皆有內撻,結以道德,之,友,為臣也言上下之交,必內情相有遠而親,近而疏,,情乖則近而疏。去之反求,素結本始。理契則遙聞去之反求,聞聲而思者,皆由內合相待素結本始也。或結以道德,或結以黨友貨,或結以釆色。素結其始。或結以財謂以道德結連於君臣名為臣,實為師也。謂以友道結連於君鬼谷子卷上結以黨王者之臣名實為友也。結以貨財結以采色,謂若桀紂之臣費仲、惡來之類是也。
用其意,欲入則入,欲出則出,欲親則親,欲疏則疏,欲就則就,欲去則去,欲求則求,欲思則思。
自入出已下八事,皆用臣之意,隨其所欲。故能固志於君,物莫能間也。
若鴃母之從其子也,出無問,入無朕,獨往獨來,莫之能止。
扶母,蝗蠟也,似蜘蛛,在穴中,有蓋。言蟻母養子以蓋覆穴,出入往來,初無問眼,故物不能止之。今內撻之臣,委曲從君,以自結固,無有問隙,亦由是也。
內者進說辭,撻者撻所謀也。
說辭既進,內結於君。故日內者進說辭也。度情為謀,君不持而不拾,故日撻者撻所謀也。
欲說者務隱度,計事者務循順。
說而隱度,則其說鈴行。計而循順,則其計叉用。
陰慮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
謂隱慮可否,然後明言得失,以御君志也。
方來應時,以合其謀。
方,謂道衍,謂以道衛來進,鈴應時宜,以合會君謀也。
詳思來撻,往應時當也。
詳思計慮,來進於君,可以自固,然後往應時宜,必當君心也。
夫內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
計慮不合於君,則不可施行也。
乃揣切時宜,從便所為,以求其變。
前計既有不合,乃更揣量切摩當時所為之便,以求所以變計也。
以變求內者,若管取撻。
以管取撻,撻叉離,以變求內,內鈴合。
言往者,先順辭也;說來者,以變言也。
往事已著,故言之貴順辭;來事未形,故說之貴通變也。
善變者審知地勢,乃通於天,以化四時,使鬼神合於陰陽。
善變者,謂善識通變之理。審知地勢,則天道可知。故日乃通於天。知天,則四時順理而從化。故日以化四時。鬼神者,助陰陽以生物者也。道通天地,乃能使鬼神合德於陰陽也。
而牧人民,見其謀事,知其志意。
既能知地通天,化四時,合陰陽,乃可以牧養人民。其養人也,鈴見其謀事而知其志意也。
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
謂知之,即與合;未知,即不與合也。
合而不結者,陽親而陰疏。
或有離合而不結固者,謂以陽外相親,陰內相疏也。
事有不合者,聖人不為謀也。
不合,謂圓鑿而方柄;故聖人不為謀也#16。
故遠而親者有陰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
陰德,謂陰私相德也。
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來也。
謂所言當時未合,事過始駭,故日中來事。
日進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遙聞聲而相思者,合於謀待決事也。
謂所行合於己謀,待之以次其事,故曰遙聞聲而相思也。
故日:不見其類而為之者見逆,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
言不得其情類而說之者,叉北轅適楚,陳秒遊秦,所以見非逆也。
得其情,乃制其衛,
得其情,則鴻遇長風,魚縱大壑,沛然莫之能禦,故能制行其衛也。
此用可出可入,可撻可開。
此用者,謂其情也,則出入自由,撻開任意也。
故聖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撻萬物。
言以得情立事,故能先知可否,萬品所以結固而不離者,皆由得情也。
由夫道德仁義,禮樂計謀,
由夫得情,故能行其仁義道德以下事也。
先取《詩》、《書》,混說損益,議去論就。
混,同也。謂先考《詩》、《書》之言,以同己說,然後損益時事,議論去就也。
欲合者用內,欲去者用外。
內謂情內,外謂情外。得情自合,失情自去,此蓋理之常也。
外內者必明道數,揣策來事,見疑訣之。
言善知內外者,爻明識道衍之數,預揣來事,見疑能次也。
策無失計,立功建德。
既能明道衍,故策無失計。策無失計,乃可以立功建德也。
治民入產業,曰撻而內合。
理君臣之名,使上下有序。入賦稅之業,使遠近無差。上下有序,則職分明。遠近無差,則搖役簡。如此則為國之基。故日撻而內合也。
上暗不治,下亂不寤,撻而反之。
上暗不治其任,下亂不寤其萌,如此天下無邦,域中曠主,兼昧者可行其事,侮己者由是而興。故日撻,而反之。
內向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
言自賢之主,自以所行為得,而外不留賢者之說。如此者,則為作聲譽而飛揚之,以釣觀其心也#17。
若命自來,己迎而御之,
君心既善,己叉自有命來召,己既迎而御之,以行其志。
若欲去之,因危與之。
翔而後集,意欲去之,因將危與之辭矣。
環轉因化,莫之所為,退為大儀。
去就之際,反覆量宜,如員環之轉,因彼變化,雖傍#18者莫知其所為,如是而退,可謂全身大儀。儀者,法也。
抵職第四
抵,擊實也。織,釁隙也。牆崩因隙器,壞因釁而擊實之#19。則牆器不敗,若不可救,因而除之,更有所營,置人事亦由是也。
物有自然,事有合離。
此言合離,若#20乃自然之理。
有近而不可見,遠而可知。近而不可見者,不察其辭也;遠而可知者,反往以驗來也。
察辭觀行,則近情可見。反往驗來,則遠事可知。古,猶今也。故反考往古,則可驗來。故日反往以驗來。
鐵者,罈也;罈者,嫻也;嫻者,成大隙也。
隙大,則崩毀將至,故宜有以抵之也。
織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卻,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謂抵鐵之理也。
映者,隙之將兆,謂其微也。自中成者可抵而塞,自外來者可抵而卻,自下生者可抵而息,其萌微者可抵而匿,都不可治者可抵而得。深知此五者,然後善抵幟之理也。
事之危也,聖人知之,獨保其用,因化說事,通達計謀,以識細微。
形而上者謂之聖人,故危兆纔形,朗然先覺,既明且哲。故獨保其用也。因化說事,隨機逞衍,通達計謀,以經緯,識細微而預防之也。
經起秋毫之末,揮之於太山之本。
漢高祖以布衣登皇帝位,殷湯由百里而馭萬邦。經,始也;揮,動也。
其施外兆萌牙孽之謀,皆由抵幟,抵鐵隙為道衛#21。
言化政施外,兆萌牙孽之時,託聖謀而計起#22,蓋由善抵幟之理。故能不失其機。然則幟隙既發,乃可行道衛。故日抵峨隙為道衍也。
天下分錯,上無明主,公侯無道德,則小人讒賊,賢人不用,聖人竄匿,貪利詐偽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離散,乖亂反目。是謂萌牙職罈。
此謂亂政萌牙為國之幟罈。伐射,謂相攻伐而激射。
聖人見萌牙蠟罈,則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
如此謂抵而塞之,如彼謂抵而得之,反之謂助之為理,覆之謂因取其國。
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
五帝之政,世問猶可理,故日抵而塞之,是以有禪讓之事。三王之事,世問不可理,故日抵而得之,是以有征伐之事也。
諸侯相抵,不可一勝數,當此之時,能抵為右。
謂五伯時,右由上也。
自天地之合離終始,必有幟隙,不可不察也。
合離,謂否泰,言天地之道,正觀尚有否泰,為之幟隙,又況於人乎。故日不可不察也。
察之以掉闔,能用此道,聖人也。
牌闔,亦否泰也。體大道以經人事者,聖人也。
聖人者,天地之使也。
後天而奉天時,故日天地之使也。
世無可抵,則深隱而待時。時有可抵,則為之謀。可以上合,可以檢下,
上合,謂抵而塞之,助時為治。檢下,謂抵而得之,束#23手歸己也。
能因能循,為天地守神。
言能因循此道,則大寶之位可居。故能為天地守其神祀#24也。
鬼谷子卷上竟
#1『名』原脫,據嘉慶本補。
#2『朕』,邊也』原脫,據嘉慶本補。
#3『以』嘉慶本作『與』。
#4『而』嘉慶本作『謂』。
#5『遵』原作『道』,據嘉慶本改。
#6『吉凶擊焉』嘉慶本作『吉凶,大命系焉』。
#7『亡』原脫,據嘉慶本補。
#8『者』原脫,據嘉慶本補。
#9『來』嘉慶本作『於』。
#10『猶』原脫,據嘉慶本補。
#11『不』原脫,據嘉慶本補。
#12『勇』嘉慶本作『象』。
#13『微』嘉慶本作『彼』。
#14『見』原脫,據嘉慶本補。
#15『道』嘉慶本作『得』。
#16自『欲說者務隱度』至此,原脫,據嘉慶本補。
#17『以釣觀其心也』嘉慶本作『以釣其歡心也』。
#18『傍』嘉慶本作『優』。
#19嘉慶本在『而擊實之』一之前尚有『方其釁隙』。
#20『若』嘉慶本作『者』。
#21『抵織隙為道衛』嘉慶本作『抵織之隙的馬道衛用』。
#22本句嘉慶本作『言亂政施外,兆萌牙藥之時,香謀因此而起』。
#23『束』嘉慶本作『使』。
#24『祀』嘉慶本作『化』。
鬼谷子卷中
飛箝第五
飛,謂作聲譽以飛揚之。箝,謂牽持緘束令不得脫也。言取人之道先作聲譽以飛揚之,彼必露情竭志而無隱,然後因其所好牽持緘束令不得轉移。
凡度權量能,所以徵遠來近。
几度其權略,量其村能,為遠。作聲譽者所以徵遠而來近也。謂賢者所在或遠或近,以此徵來,若燕昭尊郭魄,即其事也。
立勢而制事,必先察同異,別是非之紐閣,
言遠近既至,乃立賞罰之勢,制能否之事。事勢既立,鈴先察黨與之同異,別言語之是非。
見內外之辭,知有無之數,
外謂浮虛。,內謂情實,有無謂道衍能否。又鈴見其情偽之辭,知其能否之數。
決安危之計,定親疏之事。
既察同異,別是非,見內外,知有無,然後與之次安危之計,定親疏之事則賢不肖可知也。
然後乃權量之,其有隱括,乃可徵,乃可求,乃可用。
權之所以知其輕重,量之所以知其長短。輕重既分,長短既形,乃施隱括以輔其曲直。如此,則徵之亦可,求之亦可,用之亦可。
引鉤箝之辭,飛而箝之。
鉤,謂誘致其情。言人之材性各有差品,故鉤箝之辭亦有等級。故引鉤箝之辭,內惑而得其情日鉤,!外譽而得其情日飛。得情即箝持之,令不得脫移,故日鉤箝,故日飛鉤箝。
鉤箝之語,其說辭也,乍同乍異。
謂說鉤箝之辭,或牌而同之,或合而異之,故日乍同乍異也。
其不可善者,或先徵之而後重累,
不可善,謂鉤箝之辭所不能動。如此叉先命徵召之。重累者,謂其人既至,然後狀其村所有。其人既至,然後都狀其村衛所有,知其所能,人或因此從化者也。
或先重以累而後毀之,
或有雖都狀其所有,猶未從化,然後就其村衍短者訾毀之,人或過而從之,言不知化者也。
或以重累為毀,或以毀為重累。
或有狀其所有,其短自形,此以重累為毀也。或有歷說其短,村衛便著,此以毀為重累也。為其人難動,故或重累之,或訾毀之,所以驅誘令從化。
其用,或稱財貨、琦璋、珠玉、璧白、釆色以事之,
其用,謂人既從化,將用之,鈴先知其性行好惡,動以財貨、釆色者,欲知其人食康也。
或量能立勢以鉤之,
量其能之優劣,然後立去就之勢,以鉤其情,以知智謀。
或伺候見燜而箝之。
謂伺彼行事,見其嫻#2而箝持之,以知其勇怯也。
其事用抵幟,
謂此上事用抵幟之衍而為之。
將欲用之天下,必度權量能,見天時之盛衰,制地形之廣狹,蛆瞼之難易,人民貨財之多少,諸侯之交孰親孰疏、孰愛孰憎。
將用之於天下,謂用飛箝之衍,輔於帝王。度權量能,欲知帝王村能可輔成否。天時盛衰,地形廣狹,人民多少,又欲知天時地利人和,合其泰否。諸侯之交,親疏愛憎,又欲知從否之眾寡。
心意之慮懷,審其意,知其所好惡,乃就說其所重,以飛箝之辭,鉤其所好,以箝求之。
既審其慮懷,知其好惡,然後就其所最重者而說之。又以飛箝之辭,鉤其所好。既知其所好,乃箝而求之。所好不違,則何說而不行哉。
用之於人,則量智能,權材力,料氣勢,為之樞機,以迎之隨之,以箝和之,以意宜之。此飛箝之綴也。
用之於人,謂用飛箝之衍於諸侯也。量智能,料氣勢者,亦欲知其智謀能否也。樞,所以主門之動靜,機所以主弩之放發。言既知其諸侯智謀能否,然後立法,鎮其動靜,制其放發,猶樞之於門,機之於弩,或先而迎之,或後而隨之,皆箝其情以和之,用其意以宜之。如此則諸侯之權可得,而執己之恩又得而固。故日飛箝之綴也,謂用飛箝之衍連於人也。
用於人,則空往而實來,綴而不失,以究其辭,可箝而從,可箝而橫,可引而束,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
用於人,謂以飛箝之衛任使人也。但以聲譽揚之,故日空往。彼則開心,露情歸附於己,故日實來。既得其情,爻綴而勿失。又令敷奏以言,以究其辭。如此,則從橫束西南北。反覆惟在己之箝引,無思不服。
雖覆能復,不失其度。
雖有覆敗,鈴能復振,不失其節度,此箝之終也。
作合第六
大道既隱,正道不得坦然而行,故將合於此,必作於彼,令其不疑,然後可行其意,即伊呂之去就是也。
凡趨合倍反,計有適合。
言趨合倍反,雖參差不齊,然後施之計謀,理乃適合。
化轉環屬,各有形勢,反覆相求,因事為制。
言倍反之理,隨化而轉,如連環之屬。然其去就,各有形勢,或反或覆。理自相求,莫不因彼事情為之立制也。
是以聖人居天地之問,立身御世,施教揚聲明名也,必因事物之會,觀天時之宜,因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與之轉化。
所多所少,謂政教所宜多所宜少也。既知多少所宜,然後為之增喊。故曰以此先知。謂用倍反之理知之也。轉化,謂轉變以從化也。
世無常貴,事無常師。
能仁為貴,故無常貴。立善為師,故無常師。
聖人常為無不為,所聽無不聽#3,
善爻為之,故無不為。無稽之言不聽,故無所聽。
成於事而合於計,謀與之為主,
於事叉成,於謀又合。如此者與眾立之,推以為主也。
合於彼而離於此,計謀不兩忠。
合於彼,叉離於此,是其忠謀不得兩施也。
必有反杵,反於是,性於彼,杵於此,反於彼。其術也,
既有#4不兩施,宜行反件之衛。反杵者意欲反合於此,鈴行件於彼。件者設疑其事#5,令昧者不知覺其事也。
用之天下,必量天下而與之;用之國,必量國而與之;用之家,必量家而與之;用之身,必量身材能氣勢而與之。大小進退,其用一也。
用之者,謂反性之衍。量者,謂其事業有無。與,謂與之親。几行件者,必稱其事業所有而親媚之,則暗主無從而覺,故得行其衛也。所行之衍,雖有大小進退之異,然而至於稱.事揚親則一,故日其用一也。
必先謀慮計定,而後行之以飛箝之術。
將行反怖之衍,爻須先定計謀,然後行之,又用飛箝之衍以彌縫之。
古之善背向者,乃協四海,包諸侯性合之地而化轉之,然後以之求合。
言古之深識背向之理者,乃合同四海,兼并諸侯,驅置件合之地,然後設法變化而轉移之。眾心既從,乃求其真主而與之合也。
故伊尹五就湯,五就桀,然後合於湯;呂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後合於文王。
伊尹所以就桀紂者,以性之令不疑,彼既不疑,然後得合於其真主矣。
此知天命之箝,故歸之不疑也。
以天命系於殷、湯、文王,故二臣歸二主不疑也。
非至聖人達奧不能啣世,非#6勞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見情不能成名,材質不惠不能用兵,忠實無真不能知人。故性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長短,遠近孰不如,
夫件合之道,不能行於勝己,而叉用之於不我若,故知誰不如,然後行之也。
乃可以進,乃可以退,乃可以縱,乃可以橫。
既行件合之道於不如己者,則進退縱橫唯吾所欲耳。
揣篇第七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權而揣諸侯之情。量權不審不知強弱輕重之稱,揣情不審不知隱匿變化之動靜。何謂量權,曰度於大
小,謀於眾寡,稱貨財之有無。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權而揣諸侯之情。量權不審,不知強弱輕重之稱。揣情不審,不知隱匿變化之動靜。何謂量權。日度於大小,謀於眾寡`,稱貨財有無之數,料人民多少#7,饒乏有餘,不足幾何,辨地形之險易孰利孰害,謀慮孰長孰短,君臣之親疏孰賢孰不肖,與賓客之知睿孰少孰多,觀天時之禍福孰吉孰凶,諸侯之親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變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側,孰便#8能知。如此者,是謂權量。
天下之情叉見於權也,善修量權,其情可得而知之。知其情而用之者,何適而不可哉。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時往而極其欲也。其有欲也,木能隱其情,必以其甚懼之時往而極其惡也。其有惡也,不能隱其情,情欲必失#9其變。
夫人之性甚喜則所欲著,甚懼則所惡彰。故因其彰著而往極之。惡欲既極,則其情不隱。是以情欲因喜懼之變而失#10也。
感動而不知其變者,乃且錯其人勿與語,而更問所親,知其所安。
雖因喜懼之時以欲惡感動,尚不知其變。如此者乃且置其人無與之語,徐徐更問斯人之所親,則其情欲所安可知也。
夫情變於內者,形見於外。故常必以其見者而知其隱者,此所謂測探揣情。
夫情貌不差,內變者鈴見外貌。故常以其外見而知其內隱。觀色而知情者,鈴用此道。此所謂測深揣情也。
故計國事者,則當審權量。說人主,則當審揣情。謀慮情欲,必出於此。
審權量,則國事可計,審揣情,則人主可說。至於謀慮情欲,皆揣而後行,故曰謀慮情欲,又出於此也。
乃可貴,乃可賤,乃可重,乃可輕,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敗,其數一也。
言審於揣衍,則貴賤成敗唯己所制,無非揣衍所為,故日其數一也。
故雖有先王之道,聖智之謀,非揣情,隱匿無所索之。此謀之大本也,而說之法也。
先王之道,聖智之謀,雖弘曠玄妙,若不兼揣情之衍,則彼之隱匿從何而求之。然則揣情者,乃成謀之本而說之法制也#11。
常有事於人,人莫先事而至,此最難為。
挾揣情之衍者,叉包獨見之明,故有事於人,人莫能先也。又能窮幾盡#12變,故先事而至。自非體玄極妙,則莫能為此矣。故日此難為者也。
故曰揣情最難守司,言必時其謀慮。
人情險於山川,難於知天。今欲揣度而守司之,不亦難乎。故日揣情最難守司。謀慮出於人情,爻當知其時節,此其所以最難也。
故觀絹飛蠕動,無不有利害,可以生事。美生事者,幾之勢也。
絹飛蠕動,微虫耳,亦猶懷利害之心。故順之則喜悅,逆之則勃怒,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是以利害者理所不能無,順逆者事之所鈴行。然則招利,逆之政害,理之常也。觀此可以成生事之美。生事者鈴審幾微之勢,故日:生事者幾之勢也。
此揣情飾言,成文章而後論之。
言既揣其情,然後修飾言語以遵之,故說辭鈴使成文章而后可論也。
摩篇第八
摩之符也#13,內符者,揣之主也。
謂揣知其情,然後以其所欲摩之。故摩為揣之衍。內符者,謂情欲動於內,而符驗見於外。揣者見外符而知內情。故日:符為揣之主也。
用之有道,其道必隱。
揣者,所以度其情慕;摩者,所以動而內符。用揣摩者,鈴先定其理。故日:用之有道。然則以情度情,情本潛密,故日:其道叉隱也。
微摩之,以其所欲測而探之,內符必應。其應也,必有為之。
言既揣知其情所趨向,然後以其所欲微而摩床,得所欲而情必動。測而探之。如此,則內符鈴應。符既應,必欲為其所為也。
故微而去之。是謂塞命匿端,隱貌逃情而人不知,故成其事而無患。
君既所為,事鈴可成,然後從之。臣事貴於無,成有終,故微而去之爾。若己不同於此計,令功歸於君。如一此可謂塞穿匿端一濾貌逃情。情逃而穿塞,則人何從而知之。人既不知所以息其所借坏,故能成事而無息也。
摩之在此,符之在彼,從而應之,事無不可。
此摩甚微,彼應自著。觀者但睹其著而不見其微。如此用之,功專在彼,故事無不可也。
古之善摩者,如操鉤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勝而人不畏也。、
釣者露餌而藏夠,故魚不見,鉤而可得。賢者觀功而隱摩,故人不知,摩而自服。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也。兵勝由於善摩,摩隱則無從而畏,故日主兵日勝而人不畏也。
聖人謀之於陰,故曰神;成之於陽,故日明。
港謀陰密,日用不知,若神道之不測,故日神也。功成事遂,煥然彰著故日明也。
所謂主事日成者不知其所以利,知其所以然主兵日勝者信就費明知。所以月艮而天下比之神明也。聖人者體道而設教,參天地而施化,韜光晦逵,藏用顯仁。故人安得而不知其所陝利,從道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比之神明。常戰於不爭不費,而民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善戰者絕禍於心胸以不爭為戰。師旅不起至德潛暢,百姓皆得自然不知所以畏也平;者以其怒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有以利,有以卑。几此十者,皆摩之所由而發村性參差息盈虛,怒者積德也積善也,禁邪於未萌,故玄風遐扇故不知所以服,比之於神明。事務變化。故摩者亦消因幾而動之。靜也;正者動也;名者而民安之而民道之故國用不功成事言人之直#14也;喜者,悅發也;行者,成也;廉者,潔也;信者,明#15也;利者,求也;卑者,諂也。
名貴發揚,故日發也。行貴成功,故日成也。
故聖人所獨用者,眾人皆有之,然無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言上十事聖人獨用,以為摩而能成功立事,然眾人莫不有之#16。所陝用之、非道不能成#17。
故謀莫難於周密,說莫難於悉聽,事莫難於必成。此三者,唯聖人#18然後能之。
謀不周密,則失谿而害成。說不悉聽,則違順而生疑。事不叉成,則止簣而有廢。皆有所難能任之而無難者,其唯聖人乎。
故謀必欲周密,必擇其所與通者說也。故曰:或結而無隙也。
為通者說謀鈴虛受,如受石投水,開流而納泉。如此,則何隙而可得。故日.一結而無隙也。
夫事成必合於數,故日道數與時相偶者也。
夫謀成又先考合於衍數,故道衍時三者相偶合,然後事可成而功業可立也。
說者聽必合於情,故曰情合者聽。
進說而能令聽者,其唯情合者乎。
故物歸類,抱薪趨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濕者先濡。此物類相應於勢,譬猶是也。此言內符之應外摩也如是。
言內符之應外摩,得類則應,譬猶水流就濕,火行就燥也。
故日摩之以其類焉,有不相應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聽者。故曰獨行之道。
善於摩者其唯聖人乎。故日獨行之道者也。
夫幾者不晚,成而不抱,久而化成。
見幾而作,何晚之有。功成不拘,何抱之久。行此二者可以化天下。
權篇第九
說之者說之也,說之者資之也。
說者,說之於彼人也。說之者,有資於彼人也。資,取也。
飾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損也。
說者所以文飾言語,但假借以求入於彼,非事要也。亦既假之,須有損益。故日假之者損益之謂也。
應對者利辭也,利辭者#19輕論也。
謂彼有所問,卒應而對之者,但便利辭也。辭務便利,故所論之事自然利辭,非至言也#20。
成義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驗也。
竅實事務以成義理者,欲明其真偽也。真偽既明,則符驗自著。故日明之者#21符驗也。言或反覆,欲相卻也。
難言者卻論也,卻論者釣幾也。
言或不合,反覆相難,所以卻論前事也。卻論者,鈴理精而事明,幾微可得而盡矣。故日卻論者釣幾也。求其深微,日釣也。
佞言者諂而于忠,
餡者,先意承欲,以求忠名,故日餡而于忠。
諛言者博而于智,
博者,繁稱文辭,以求智名,故日博而于智。
平一黃者央而于勇,
次者,縱舍不疑,以求勇名,故曰次而于智。
戚言者權而于信,
戚者,憂也,謂象憂戚而陳言也。權者,策選進謀,以求信名,故日權而于信。
靜言者反而于勝。
靜言者,謂象清淨而陳言。反者,先分不足以窒非,以求勝名,故日反而于勝。
先意成欲者諂也,繁稱文辭者博也,策選進謀者權也,縱舍不宜者央也,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
己實不足,不自知而內訟,而反攻人之過,窒他謂非,如此者反也。
故口者幾關也,所以閉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窺問見姦邪。故曰:參調而應,利道而動。
口者所以發言語,故曰口者機關也。情意宜否在於機關,故日所以關閉情意也。耳目者所以助心通理,故日心之佐助也。心得耳目,即能窺見問隙,見彼姦邪,故日窺問見姦邪。耳心目三者調和而相應感,則動鈴成功,吉無不利。其所無不利者#22,則以頗道而動。故日參調而應,利道而動者也。
故擊言而不亂,翱翔而不迷,變易而不危者,觀要得理。
苟能睹要得理,便可曲成不失。故雖繫言紛葩不亂,輸翔越越不迷,變易改常而不危者也。
故無目者不、可示以五色,無耳者不可告以五音。
五色為有目者施,故無目不可得而示其五色。五音為有耳者作,故無耳不可得而告其五音。此二者為下文分也。
故不可以往者無所開之也,不可以來者無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聖人#23故不事也。
此不可以往說於彼者,為彼暗滯無所可開也。彼所不來說於此者,為此淺局無所可受也。夫淺局之與暗滯,常閉塞而不通,故聖人不事也。古人有言日: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者,有諱忌也。衆口爍金,言有曲故也。
口食可以肥百體,故可食也。言或可以招百殃,故不可以言也。言者觸忌諱,故日有忌諱也。金為堅物,衆口能爍之,則以衆口有私曲故也。故日言有曲故也。
人之情,出言則欲聽,舉事則欲成。
可聽在於合彼,可成在於順理。此為下起端也。
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長,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
智者之短不勝愚人之長,故用愚人之長也。智者之拙不勝愚人之工,故用愚人之工也。常能棄拙短而用工長,故不困也。
言其有利者,從其所長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
人能從利之所長,避害之所短,故出言鈴見聽,舉事鈴有成功也。
故介虫之悍也,必以堅厚;螫蟲之動也,必以毒螫。故禽獸之用其長,而談者知用其用也。
言介虫之堅厚以自藏。螫蟲之動也,行毒螫以自衛,此用其所長也。故能自免於害。至於他鳥獸莫不知用其長,以自保全。談者感此,亦知其所用而用也。
故日辭言五,曰病,日怨#24,日憂,曰怒,曰喜。
五者有一,鈴失中和而不平暢。
故曰:病者感衰氣而不神也,
病者恍惚,故氣衰而不神也。
怨者腸絕而無主也,
怨者內動,故腸絕而言無主也。
憂者閉塞而不泄也,
憂者快憶,故閉塞而言不泄也。
怒者妄動而不治也,
怒者鬱勃,故妄動而言不治也。
喜者宣散而無要也。
喜者搖蕩,故宣散而言無要。
此五者,精則用之,利則行之。
此五者既失於平常,故用之在精,而行之在利。其不精利,則廢而止之也。
故與智者言依於博,與拙者言依於辨,與辨#25者言依於要,與貴者言依於勢,與富者言依於高,與貧者言依於利,與賤者言依於謙,與勇者言依於敢,與過者言依於銳。此其術也,而人常反之。
此量宜發言之衍也,不達者反之,則逆理而不免成#26於害也。
是故與智者言將此以明之,與不智者言將此以教之而甚難為也。
與智者語將以其明斯衍,與不智者語以此衍教之,然人迷日因久,教之不易,故難為也。
故言多類,事多變。故終曰言不失其類,故事不亂。
言者條流舛難,故多類也。事則隨時而化,故多變也。若言不失類,事亦不亂。
終日不變而不失其主,故智貴不妄。
不亂,故不變,故其主有常。能令有常而不變者,智之用也,故其智可貴而不妄。
聽貴聰,智貴明,辭貴奇。
聽聰則真偽不亂,知明則可否自分,辭奇則是非有證#27。三者能行,則功成事立,故須貴之。
謀篇第十
為人凡謀有道情。得其所因,必得其所因,以求其則其情可求。見情而謀則事無不濟。審得其情,乃立三儀。曰中,曰下。參以立焉言審情之衛,爻立上智、中才、下愚之順道而動者,故鄭人之取玉也,三儀者,曰上,以生奇。奇不知其所擁,始於古之所從。三者參以驗之,然後奇計可得而生。奇計既生,莫不通達,惑也。夫度材量能,故不知其所擁蔽。然此奇計非自今也南也。故同情而俱相親者乃始於古蓋從於順也。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揣情者亦事之司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
諸同情,欲共謀立事。事若俱成,後叉相親;若乃一成一害,後必相疏,理之常也。
同惡而相親者,其俱害者也,同惡而相疏者,偏害者也。
同惡,謂同為彼所惡。後若俱害,情叉相親;若乃一全一害#28,理鈴相疏,亦理之常也。
故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其數行也。此所以察同異之分,其#29類一也。
同異之分,用此而察。
故牆壞於其。隙,木毀於其節,斯蓋其分也。
牆木毀由於隙節,況於人事之變生於同異。故曰斯蓋其分。
故變生於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議,議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制。因以制於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數也。
言事有本根,各有從來,譬之卉木因根而有枝條花葉,故曰#30變隙,然後生於事業。生事業者,必須計謀。成計謀者,鈴須議說。議說鈴有當否,故須進退之。既有黜陸,須事以為法,而百事百度何莫由斯而至,其道數一也。
夫仁人輕貨,不可誘以利,可使出費;勇士輕難,不可懼以患,可使據危;智者達於數,明於理,不可欺以誠,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
使輕貨者出費,則費可全;使輕難者據危,則危可安;使達數者立功,則功可成。總三材而用之,可以光耀千里,豈徒十二乘而已。
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懼也,貪者易誘也,是因事而裁之。
以此三衍,取彼三短,可以立事立功也。謀者因事興慮,宜知之而裁之。故日因事而裁之。
故為強者積於弱也,有餘者積於不足也,此其道衛行也。
柔弱勝於剛強,故積弱可以為強大。直若曲,故積曲可以為直。少則得眾,故積不足可以為有餘。然則以弱為強,以曲為直,以不足為有餘,斯道衛之所行,故日道衍行也。
故外親而內疏者說內,內親而外疏者說外。
外陽相親而內實疏者,說內以除其內疏。內實相親而外陽疏者,說外以除其外疏也。
故因其疑以變之,因其見以然之,
若內外無親而懷疑者,則因其疑而變化之。彼或因見而有所見,則因其所見而然之。
因其說以要之,因其勢以成之,
既然見彼或有可否之說,則因其說要結之可否。既形便有去就之勢,則因其勢以成就之。
因其惡以權之,因其患以斥之。
去就既成,或有惡息,則因其惡也,以權量之;因其息也,為斥除之。
摩而恐之,高而動之,
息惡既除,或恃勝而驕者,便切摩以恐,懼之高危,以感動之。
微而正之,符而應之,
雖恐動之,尚不知變者,則微有所引據以證之,為設符驗以應之。
擁而塞之,亂而惑之,是謂計謀。
雖有為設引據符驗,尚不知變者,此或深不可救也,使擁而塞之,亂而惑之,因抵而得之。如此者可以計謀之用也。
計謀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結,結而無隙者也。
公者揚于王庭,名為聚訟,莫執其咎,其事難成。私者不出門庭,慎密無失,其功可立。故公不如私。雖復潛謀,不如與彼要結。二人同心,物莫之問,欲求其隙,其可得乎。
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
正者,循理守常,難以速進。奇者,反經合義,事同機發。故正不如奇。奇計一行,則流通而莫知止也。故日:奇流而不止者也。
故說人主者必與之言奇,說人臣者必與之言私。
與人主言奇,則非常之功可立;與人臣言私,則保身之道可全。
其身內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
身在內而言外,泄者叉見疏也;身居外而言深,切者叉見危也。
無以人之近所不欲而強之於人,無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於人。
謂其事雖近,彼所不欲,莫強與之,將生恨怒也。教人當以所知,今反以人所不知教之,猶以暗除暗,豈為益哉。
人之有好也,學而順之;人之有惡也,避而諱之,故陰道而陽取之也。
學順人之所好,避諱人之所惡,但陰自為之;非彼所逆,彼叉感悅,明言以報之。故日:陰道而陽取之也。
故去之者縱之,縱之者乘之。
將欲去之,鈴先聽縱,令極其過惡。過惡既極,便可以法乘之。故日:縱之者乘之也。
貌者,不美又不惡,故至情托焉。
貌者,謂察人之貌以知其情也,謂其人中和平淡,見善不美,見惡不非。如此者可以至情托之。故曰:至情托焉。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謀者所不用也。
謂彼情寬密,可令知者,可為用謀,故日可知者可用也。其不寬密,不可令知者,謀者不為用謀也,故日不可知者謀者所不用也。
故曰事貴制人,而不貴見制於人。制人者握權也,見制於人者制命也。
制命者,言命為人所制也。
故聖人之道陰,愚人之道陽,
聖人之道內陽而外陰,愚人之道內陰而外陽。
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難。以此觀之,亡不可以為存,而危不可以為安,然而無為而貴智矣。
智者寬恕,故易事;愚者猜忌,故難事。然而不智叉有危亡之禍,以其難事,故賢者莫得申其計畫,則亡者遂亡,危者遂危,欲求安存不亦難乎。今欲存其亡,安其危,則他莫能為,惟智者可矣。故日:無為而貴智矣。
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於眾人之所不能見。
眾人所不能知,眾人所不能見,智獨能用之,所以貴於智矣。
既用,見可否,擇事而為之,所以自為也;見不可,擇事而為之,所以為人也。
亦既用智先己而後人,所見可否,擇事為之,將此自為;所不可見,擇事而為之,將此為人。亦猶伯樂教所親相駑聆,教所僧相千里也。
故先王之道,陰言有之,日天地之化在高與深;聖人之制道在隱與匿,非獨忠信仁義也,中正而已矣。
言先王之道貴於陰密。尋古遺言,證有此理,曰:天地之化唯在高深,聖人之制道唯在隱匿。所隱者中正,自然合道,非專在仁義忠信也。故日:非獨忠信仁義。
道理達於此義之#32,則可與言。
言謀者曉達道理,能於此義達暢,則可與語至而言極矣。
由能得此,則可與穀遠近之義#33。
穀,養也。若能得此道之義,則可與居大寶之位,養遠近之人,誘於也壽之域也。
決篇第十一
為人凡央物,必托於疑者,善其用有#34福,惡其有患,善#35至於誘也。
有疑然後央,故日叉托於疑者。几人之情用福則善,有息則惡。福息之理未明,疑之所由生。故日善其用福,惡其有息。然善於次疑者,鈴誘得其情,乃能斷其可否也。
終無惑偏有利焉,去其利,則不受也。奇之所託。
懷疑日惑,不正日偏。次者能無惑偏,行者乃有通濟,然後福利生焉。若乃去其福利,則疑者不受其次。更使託意於奇也。趨異變常,日奇#36。
若有利於善者,隱托於惡,則不受矣,致疏遠。
謂疑者本其利善,而次者隱其利善之情,反託之於惡,則不受其次,更致疏遠矣。
故其有使失利,其有使離害者,此事之失。
言上之二者或去利託於惡,疑者既不受其次,則所行罔能通濟。故有失利罹害之敗。凡此皆次事之失也。
聖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陽德之者,有以陰賊之者,有以信誠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
聖人善變通,窮物理,几所次事期於叉成。事成理著者,以陽德次之;情隱言偽者,以陰賊次之;道成志直者,以信誠次之;姦小禍微者,以蔽匿次之;循常守故者,以平素次之。
陽勵於一言,陰勵於二言,平素樞機以用,四者微而施之。
勵,勉也。陽為君道,故所言叉勵於一。一,無為也。陰為臣道,故所言叉勵於二。二,有為也。君道無為,故以平素為主。臣道有為,故以樞機為用。言一也,二也,平素也,樞機也,四者其所施為,鈴精微而契妙,然後事行而理不難。
於是度以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央之;
君臣既有定分,然後度往驗來,參以平素,計其是非,於理既可,則為之次也。
公王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則決之;
危由高也,事高而名美者,則為次之。
不用費力而易成者,可則庾之;
所謂惠而不費,故為次之。
用力犯勤苦然而不得已而為之者,則
可庾之;
所謂知之所無奈何#37,安之若命,故為之次。
去患者,可則央之;從福者,可則次之。
去息從福之人,理之大順,故為次之也。
故夫央情定疑,萬事之機#38。以正亂治,央成敗,難為者。
治亂以之正,成敗之次,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樞機之發,榮辱之主,故曰難為。
故先王乃用曹龜者,以自庾也。
夫以先王之聖智,無所不通,猶用著龜以自次,況自斯已下而可以專己自信,不博謀於通識者哉。
符言第十二
發言必驗,有若符契,故日符言。
安徐正靜,其被節無不肉#39。
被,及也。肉,肥也,謂饒裕也。言人若居位,能安徐正靜,則所及人節度無不饒裕。
善與而不靜,虛心平意,以待傾損,
言人君善與事結,而不安靜者,但虛心平意以待之,傾損之期叉至矣。
有#40主位。
主於位者安徐正靜而已。
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
目明則視無不見,耳聰則聽無不聞,心智則思無不通。是三者無擁,則何措而非當也。
以天下之目視者則無不見,以天下之耳聽者則無不聞,以天下之心慮者則無不知。
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蓋用此道也。
輻賡並進,則明不可塞,
夫聖人不自用,其聰明思慮而任之天下。故明者為之視,聰者為之聽,智者為之謀。若雲從龍,風從虎,需然而莫之禦。輻嗅並進,不亦宜乎。若日月照臨,其可塞哉。故日:明不可塞也。
有主明。
主於明者以天下之目視也。
德之術,曰勿堅而拒之,
崇德之衍在於恢弘博納。山不讓塵,故能成其高;海不辭流,故能成其深,聖人不拒眾,故能成其大。故日:勿堅而拒之也。
許之則仿守,拒之則閉塞。
言許而容之,眾鈴歸而防守。拒而逆之,眾叉違而閉塞。歸而防守,則危可安,違而閉塞,則通更壅。夫崇德者,安可以不弘納哉。
高山仰之可極、探淵度之可測,神明之位.術正靜,其莫之極歟。
高莫過山猶可極,深莫過淵猶可測。若乃神明之位#41衛正靜,迎之不見其前,隨之不見其後,其可測量乎哉。
有主德。
主於德者在於含弘而勿距也。
用賞貴信,用刑貴正。
賞信,則立功之士致命捐生;刑正,則受#42戮之人沒齒無怨也。
賞賜貴信,必驗耳目之所見聞,其所不見聞者,莫不間化矣。
言施恩行賞,耳目所見聞,則能驗察不謬,動叉當功。如此,則信在言前,雖不見聞者,莫不閤化也。
誠暢於天下神明,而況姦者干君。
言每賞從信,則至誠暢於天下,神明保之如赤子,天祿不傾如泰山。又況不逞之徒,欲奮其姦謀,干於君位者哉。此猶腐肉之齒,利劍鋒接鈴無事矣。
有主賞。主於賞者貴於信也。
一曰天之,一一曰地之,三日人之。
天有逆順之紀,地有孤虛之理,人有通塞之分。有天下者宜皆知之。
四方上下,左右前後,熒惑之處安在。夫四方上下、左右前後,有陰陽向背之宜,有國從事者不可不知。又熒惑,天之法星,所居災青,吉凶尤著。二故日:雖有明天子,爻察熒惑之所在。故亦須知也。
有主問。
主於問者須辨三才之道。
心為九竅之治,君為五官之長。
九竅運為心之所,使五官動作,君之所命。
為善者君與之賞,為非者君與之罰。
賞善罰非為政之大經也。
君因其政之所以求,因與之則不勞。
與者,應彼所求。求者,應而無得。應求,則取施不妄;得應,則行之無怠。循性而動,何勞之有。
聖人用之,故能賞之。因之循理,固能久長。
因求而與,悅莫大焉。雖無玉帛,勸同賞矣。然因逆理,禍莫速焉。因之循理,固能長久者也。
有主因。
主於因者貴於循理。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則覃臣生口蹙鬨。
周,謂遍知物理。於理不周,故韋臣亂也。
家于其無常也,內外不通,安知所開。
家,猶業也。韋臣既亂,故所業者無常,而內外閉塞,觸途多礙,何如知所開乎。
開閉不善,不見原也。
開閉,即牌闔也。既不用牌闔之理,不見為善之源也。
有主周。
主於周者在於遍知物理。
一日長目,二日飛耳,三曰樹明。
甩天下之目視,故日長視。用天下一之耳聽,故日飛耳。用天下之心慮,故日樹明者也。
明知#43千里之外,隱微之中,是謂洞天下,姦莫不間變更。
言用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故千里之外,隱微之中,莫不玄覽。既察隱徹,故為姦之徒絕邪於心胸,故日:莫不閤變更也。
有主恭。
主於恭者在於聰明文思。
循名而為實,安而完。
實既副名,所以安全。
名實相生,反相為情。
循名而為實,因實而生名。名實不虧,則情在其中。
故曰名當則生於實,實生於理。
名當自生於實,實立自生於理。
理生於名實之德,
無理不當,則名實之德自生也。
德生於和,和生於當。
有德鈴和,能和自當。
有主名。
主於名者在於稱實。
《轉丸》、《胱亂》二篇皆亡。
或有莊周《朕筐》而充次第者。按:鬼谷之書崇尚計謀,祖迷聖智。而莊周《朕筐》乃以聖人為大盜之資,聖法為桀坏之失,亂天下者聖人之由也。蓋欲縱聖棄智,驅一代於混茫之中,殊非此書之意,蓋無取焉。或日《轉丸》、《朕筐》者,本經中經是也。
鬼谷子卷中竟
#1『浮虛』嘉慶本作『虛無』。
#2『嫻』嘉慶本作『嫻隙』。
#3此二句嘉慶本作『聖人無常與無不與,無所聽無不聽』。
#4『有』嘉慶本作『忠』。
#5『其事』嘉慶本作『似之』。
#6『非』原缺,據嘉慶本補。
#7自『古之善用天下者』至此,原缺,據嘉慶本補。
#8『便』嘉慶本作『辯』。
#9『失』嘉慶本作『出』。
#10『失』嘉慶本作『生』。
#11『乃成謀之本而說之法制也』嘉慶本作『誠謀之大本而說之法則也』。
#12『盡』嘉慶本作『應』。
#13『摩之符也』嘉慶本作『摩者,揣之衍也』。
#14『直』嘉慶本作『宜』。
#15『明』嘉慶本作『期』。
#16『之』原缺,據嘉慶本補。
#17『非道不能成』嘉慶本作『非其道,故不能成功也』。
#18『唯聖人』原缺,據嘉慶本補。
#19『者』原作『也』,據嘉慶本改。
#20自『論之事自然利辭』至此,原缺,據嘉慶本補。
#21『著。故日明之者』原缺,據嘉慶本補。
#22『不利者』原缺,據嘉慶本補。
#23『聖人』原缺,據嘉慶本補。
#24『怨』嘉慶本作『恐』。
#25『辨』嘉慶本作『拙』。
#26『成』嘉慶本無。
#27『證』嘉慶本作『詮』。
#28『一全一害』原缺,據嘉慶本補。
#29『其』原缺,據嘉慶本補。
#30『其』原缺,據嘉慶本補。
#31『日』嘉慶本作『因』。
#32『義之』嘉慶本作『之義』。
#33『義』嘉慶本作『誘』。
#34『有』原缺,據嘉慶本補。
#35『善』原作『害』,據嘉慶本改。
#36自『更使託意於奇也』至此,原缺,據嘉慶本補。
#37『無奈何』嘉慶本作『無可奈何』。
#38『機』嘉慶本作『基』。
#39『無不肉』嘉慶本作『先肉』。
#40『有』嘉慶本作『右』。
#41『位一嘉慶本作『德』。
#42『受』嘉慶本作『更』。
#43『明知』原缺,據嘉慶本補。
鬼谷子卷下
本經陰符七篇
陰符者,私志於內,物應於外。若合符契,故曰陰符。由本以經未,故曰本經。
盛神法五龍。
五龍,五行之龍也。龍則變化無窮,神則陰陽不測,故盛神之道法五龍也。
盛神中有五氣,神為之長,心為之舍,德為之人。養神之所歸諸道。
五氣,五藏之氣也,謂神、魂、魄、精、志也。神居四者之中,故為之長。心能合容,故為之舍。德能制邪#1,故為之人#2。然養事之#3,宜歸之於道。
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
無名,天地之始。故曰:道者,天地之始也。道始所生者一,故日一其紀也。言天道混成,陰陽陶鑄,萬物以之造化,天地以之生成,包容弘厚,莫見其形。至於化育之氣,乃先天地而成,不可以狀貌詁,不可以名字尋,妙萬物而為言者也。是以謂之神靈。
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養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衛。
神明察道而生,故日道者神明之源也。化端不一,有時不化,故日一其化端也。循理有成,謂之德。五氣各能循理,則成功可政,故日德養五氣也。一者,無為而自然者也。心能無為,其衍自生,故日心能得一,乃有其衍也。
衛者,心氣之道,所由舍者,神乃為之使。
心氣合自然之道,乃能生衍。衍之有道由合#4,則神乃為之使。
九竅十二舍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生受之天,謂之真人。真人者,與天為一。
十二合者,謂目見色,耳聞聲,鼻受香,。知味,身覺觸,意思事,根境互相停合,故日十二合也。氣侯由之出入,故日氣之門戶也。唯心之所操秉,故日心之總攝也。凡此皆受之於天,不虧其素,故日真人。真人者,體同於天,故日與天為一也。
而知之者內修鍊而知之,謂之聖人。聖人者,以類知之。
內修鍊,謂假學而知之者也。然聖人雖聖,猶假學而知。假學即非自然。故日以類知之也。
故人與生,一出於化物。
言人相與生,在天地之問,其得一耳。既出之後,隨物而化,故有不同也。
知類在家,有所疑惑,通於心術,衛必有不通。
竅,謂孔竅也。言之事類在於九竅,然竅之所疑叉與衍相通。若乃心無其衍,衛鈴不通也。
其通也,五氣得養,務在舍神,此之謂化。
心衍能通,五氣自養。然養五氣者,務神#5令來歸舍,神既來合,自然隨理而化也。
化有五氣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長也,靜和者養氣。養氣得其和,四者不衰,四邊威勢,無不為。存而舍之,是謂神化。歸於身,謂之真人。
言能化者在於全五氣。神其一長者,言能齊一志思而君長之。神既一長,故能靜和而養氣。氣既養,德叉和焉。四者,志思神德也。四者能不衰,則四邊威勢,無有不為。常存而合之,則神道變化自歸於身。神化歸身,可謂真人。
真人者,同天而合道,執一而養產萬類,懷天心,施德養,無為以包,志慮思意而行威勢者也。士者,通達之神盛,乃能養志。
一者,無為也。言真人養產萬類,懷抱天心,施德養育,皆以無為為之。故日執一而產養萬類。至於志意思慮,運行威勢,莫非自然循理而動。故日無為以包也。然通達此道,其唯善為士乎。既能盛神,然後乃可養志者也。
養志法靈龜。
志者,察是非。龜者,知吉凶。故日:養志法靈龜。
養志者和通,心氣之思不達也。
言以心氣不達也。故須養志,以求通也。
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志,則心散,心散,則志衷;志衰,則思不達也。
此明縱欲者不能養氣志,故所思不達者也。
故心氣一,則欲不惶;欲不惶,則志意不衰;志意示衰,則思理達矣。
此明寡欲者能養其志,欲思理達矣。
理達則和通,和通則亂氣不煩於胸中。
和通,則則莫不調暢,故故亂氣自消。
故內以養氣,外以知人。養志則心通矣,知人則分職明矣。
心通則一身泰,職明則天下平。
將欲用之於人,必先知其養氣志,知人氣盛衰而養其氣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將欲用之於人,謂之養志之衛用人也。養志則氣盛,不養則氣衰。盛衰既形,則其所安所能可知矣。然則善於養志者,其唯寡欲乎。
志不養,則#6心氣不固;心氣不固,則思慮不達;思慮不達,則志意不實;志意不實,則應對不猛;應對不猛,則失志而心氣虛;志失而心氣虛,則喪其神矣。
此明喪神始於志不養也。
神喪則髻鬃,髻霏則參會不一。
髡鬃,不精明之貌。參會,謂志心神三者之交會也。神不精明,則多違錯,故參會不得其一。
養志之始,務在安己。己安,則志意實堅。志意實堅,則威勢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安者,謂少欲而心安也。威勢既不分散,神明常來固守。如此,則威精分,勢震動物也。上分,謂散亡也。下分,謂我有其威而能動彼。故日乃能分也。
實意法賸蛇。
意有#7委曲,蛇能屈伸,故實意法騰蛇也。
實意者,氣之慮也。
意實則氣平,氣平則慮審。故曰實意者氣之慮。
心欲安靜,慮欲深遠。心安靜則神明榮,慮深遠則計謀成。神明榮則志不可亂,計謀成則功不可間。
智不可亂,故能成其計謀。功不可閒,故能寧其邦國。
意慮定,則心遂安,則其所行不錯。神者,得則凝。
心安,則物無為而順理,不思而玄覽。故雖心之所不錯#8,神自得之。得之,則無不成矣。凝者,成也。
識氣寄,姦邪得而倚之,詐謀得而惑之,言無由心矣。
寄,謂客寄,言氣非真,但客寄耳。故姦邪得而倚之,詐謀得而惑之。如此,則言皆胸臆無復由心矣。
故信心術,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慮之交會,聽之候之也。
言心衛誠明而不虧,真一守固而不化。然後待人接物,彼鈴輸誠盡意,智者慮能,明者獻策,上下同心,故能交會也。用天下之耳聽,故物侯可知矣。
計謀者,存亡樞機,慮不會,則聽不審矣。候之不得,計謀失矣,則意無所信,虛而無實。
計得則存,計失則亡。故日:計謀者存亡之樞機。慮不合物,則聽者不為己聽。不審著#9。聽既不審,候豈得哉。乖候而謀,非失而何。計既失矣,意何所恃,惟有虛偽,無復誠實。故計謀之慮,務在實意。實意爻從心衍始#10,-故日鈴在心衛始也。
無為而求,安靜五臟,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動,乃能內視反聽,定志思之大虛,待神往來。
言欲求安心之道,叉寂澹無為。如此,則五臟安靜,六腑通和,精神魂魄各守所司,澹然不動,則可以內視無形,反聽無聲。志慮定#11,太虛至,神明千萬往來歸於己也。
以觀天地開闢,知萬物所造化,見陰陽之終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見天道,不見而命,不行而至。
唯神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能知於不知,見於不見,豈待出戶牖閥之,然後知見哉。固以不見,而命不行而至也。
是謂道知,以通神明,應於無方而神宿矣。
道,無思也,無為也。然則道知者,豈用知而知哉。以其無知,故能通神明,應於無方,而神來舍矣#12。宿,猶舍也。
分威法伏熊。
精虛動物謂之威,發近震遠謂之分。熊之搏擊,鈴先伏而後動,故分威法伏熊。
分威者,神之覆也。
覆,猶衣被也。震神明衣被,然後其職#13可分也。
故靜固志意,神歸其舍,則威覆盛矣。
言致神之道,鈴須靜意固志,自歸其舍,則神之威覆隆盛矣。舍者,志意之宅也。
威覆盛,則內實堅。內實堅,則莫當。莫當,則能以分人之威,而動其勢如其天。
外威既盛,則內志堅實。表裹相副,誰敢當之,物不能當之。物不能當,則我之威分矣。威分動,則物皆肅然,畏其人之若天也。
以實取虛,以有取無,若以鎰稱珠。
言威勢既盛,人物肅然,是我實有而彼虛無。故能以我實取彼虛,以我有取彼無。其#14取之也,動爻相應,猶稱珠以成鎰。二十四銖為鎰者也。
故動者必隨,唱者必和。撓其一指,觀其餘次,動變見形,無能間者,
言威分勢震物猶風,故能動叉有隨,唱叉有和。但撓其指,以名呼之,則韋物畢至,然徐徐以次,觀其餘眾,猶性安之,各令得所。於是風以動之,變以化之,猶泥之在鈞,韋器之形自見。如此,則天下樂,推而不厭,誰能問之也。
審於唱和,以問見問,動變明而威可分。
言審識唱和之理,故能有問爻知。我既知問,亦既見問,即能問,故能明於動變而威可分者。
將欲動變,必先養志,伏意以視問。
既能養志,伏意視之其問,則變動之衍可成矣。
知其固實者自養也,讓己者養人也。故神存兵亡,乃為之形勢。
謂自知志意固實者,此可以自養也。能行禮讓於己者,乃可以養人也。如此,則神存於內,兵亡於外,乃可為之形勢也。
散勢法驚烏。
勢散而後物服,猶烏擊禽獲。故散勢法驚烏也。
散勢者,神之使也。
勢由神發,故勢者神之使。
用之,必循問而動。
無問,則勢不行,故用之,叉循問而動。
威肅內盛,推問而行之,則勢散。
言威敬#15內盛行之,又因問而發,則勢自然而散矣。
夫散勢者,心虛志溢。
心虛則物無不包,志溢則事無不次,所以能散其勢。
意失#16威勢,精神不專,其言外而多變。
志意衰微而失勢,精神挫鈕而不專,則言疏外而譎變。
故觀其志意為度數,乃以揣說圖事,盡圓方,齊長短。
知其志意隆替,然後可為之度數。度數既立,乃後揣說之。圖其事也,叉盡圓方之理,齊#17短長之用也。
無則不散勢。散勢者,待問而動,動勢分矣。
散不得問,則勢不行。故散勢者待間而動。動而得問,勢自分矣。
故善思問者,必內精五氣,外視虛實,動而不失分散之實。
五氣內精,然後可以外察。虛實之理不失,則問叉可知。有問鈴知,故能不失分散之實也。
動則隨其志意,知其計謀。
計謀者,志意之所成。故隨其志意鈴知其計謀也。
勢者利害之央,權變之威。勢敗者不以神肅察也。
神不肅察,所以勢敗。
轉圓法猛獸。
言聖智之不窮圓之無止,猛獸。轉圓者事至,若轉圓之無止。轉猶獸威無盡。
轉圓法無窮之計。無窮者之心以原不測之智心術。
聖心若鏡,物感斯應,故不測之智、心衍之要可通也。
而神道混沌為一義無窮。以變論萬義#18類,說
既以聖心原不測混沌,妙物杳冥變,說無窮之義也。
智略計謀,各有形容或陽,或吉或凶,必有聖人以不測之智而通,通心衛,故雖神道,而能類其萬類之或圓或方,事類不同然後謀興。
謀興或陰然後事濟。事無常准,故形容不同,圓者運而無窮,方者止而有分,陰則港謀未兆,陽則功用斯彰#19,吉則福至,凶則禍來。兀此事皆反覆#20。故日事類不同者也。
故聖人懷此之用,轉圓而求其合。
此謂所謀圓方以下六事,既有不同,或多乖謬。故聖人法#21轉圓之思,以求順通合也。
故興造化者為始,動作無不包大道,以觀神明之域。
聖人體道,以為用其動也,神其隨也。天故興造教化其功,動作先合大道之理,以稽神明之域。神道不違,然後發施號令。
天地無極,人事無窮,各以成其類,見其計謀,必知其吉凶、成敗之所終也。
天地則獨長且久,故無極。人事則吉凶相生,故無窮。天地以日月不過、陵谷不遷為成,人事以長保元亨、考終厥命為成。故見其計謀之得失,則吉凶成敗之所終皆可知也。
轉圓者,或轉而吉,或轉而凶。聖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轉圓而從方。
言吉凶無常准,故取類轉圓。然聖人坐忘遺鑒,體同乎道,故先知存亡之所在,乃後轉圓而從其方,棄凶而從吉。方,謂存亡之所在也。
圓者所以合語,方者所以錯事,轉化者所以觀計謀,接物者所以觀進退之意。
圓者通變不窮,故能合彼此之語。方者分位斯定,故可錯有為之事。轉化者改禍為福,故可觀計謀之得失。接物者順通人情,故可以觀進退之意、是非之事也。
皆見其會,乃為要結,以接其說也。
謂上四者叉見會之變,然後總其綱要而結之,則情偽之說可接引而盡矣。
損兌法靈曹。
老子日:塞其兌。河上公日:兌,目也。莊子曰:心有眼。然則兌者,謂以心眼察理也。損者,謂喊損他慮專以心察也。兌能知得失,著能知休答,故損兌法靈著也。
損兌者,幾危之央也。
幾危之理#22,兆動#23之微,非心眼莫能察見。故日:損兌者,幾危之次也。
事有適然,物有成敗,幾危之動,不可不察。
適然者,有時而然也。物之成敗有時而然,幾危之動自微至著。若非情適遠心,知機玄覽,則不能知於未兆,察於未形。使風濤潛駭,危機密發,然後河海之量埋為窮流,一贊之積疊成山嶽。不謀其始,雖悔何之。故日:不可不察。
故聖人以無為待有德,言察辭合於事。
夫聖人者勤於求賢,密於任使。故端拱無為以待有德之士。士之至也,鈴敷奏以言。故日:言察辭也。又明試以功,故日:合於事也。
兌者知之也,損者行之也。
用其心眼,故能知之。喊損他慮,故能行之。
損之說之,物有不可者,聖人不為辭也。
言喊損之說,及其所說之物,理有不一可,聖人不生辭以論。
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辭不煩而心不虛,志不亂而意不邪。
智者聽輿人之訟,釆芻莞之言。雖復辨周,萬物不自說也。故不以己能言而棄人之言。既有眾言,故辭當而不煩,還任眾心,故心誠而不偽。心誠言當,志意豈復亂哉。
當其難易而後為之謀,自然之道以為實。
失事#24而後謀生,改常而後計起。故心當其難易之際,然後為之謀。謀失自然之道,則事廢而功虧。故爻因自然之道,以為用謀之實也。
圓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謂大功。益之損之,皆為之辭。
夫謀之妙者,鈴能轉禍為福,因敗成功,追#25彼而成我也。彼用圓者謀,令不行;彼用方者謀,令不止。·然則圓行方止,理之常也。吾謀既發,彼不得其常,豈非大功哉。至於謀之棋益,皆為生辭以論其得失也。
用分威散勢之權,以見其兌,威其機危乃為之次。
夫所以能分威散勢者,心眼之由也。心眼既明,機危之威可知之矣。既知之,然後能次之。
故善損兌者,譬若決水於千仞之堤,轉圓石於萬仞之谿。而能行此者,形勢不得不然也#26。
言善損慮以專心眼者,見事審得理明,意次而不疑,志雄而不滯,其猶次水轉石,誰能當禦哉。
持樞。
樞者,居中以運外,處近而制遠,主於轉動者也。故天之北辰謂天樞,門之運轉者謂之戶樞。然則持樞者,動運之柄以制物也。
持樞,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之正也。
言春夏秋冬四時運行,不為而自然也。不為而自然,所以為正也。
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雖成必敗。
言理所叉有,物之自然者靜而順之,則四時行焉,萬物生焉。若乃干其時令,逆其氣候,成者猶敗,況未成者。元亮日:含氣之類,順之鈴悅,逆之叉怒,況天為萬物之尊而逆之。
故人君亦有天樞生養成藏,
言人君法天以運動,故日亦有天樞。然其生養成藏,天道之行也,人事之正,亦復不別耳。
亦復不別干而逆之。逆之雖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綱也。
言干天之行,逆人之正,所謂倒置之。故#27日:道非義#28而何。此持樞之衛恨太簡促,暢理不盡,或篇簡脫斕,本不能全也。
中經。
謂由中以經,外發於心,本以彌縫於物者也。故日:中經。
中經,謂振窮趁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物,執窮者不忘恩也。
振,起也;趁,向也。物有窮急,當振起而向護之,乃其施之,叉在能言之士、厚德之人。若能救彼拘執,則窮者懷終不忘恩也。
能言者,儔善博惠。
儔,類也。謂能言之士解紛救難,雖不失善人之類而能博行恩惠也。
施德者,依道。
言施德之人動能修理,所為不失道也。
而救拘執者,養使小人。
言小人在拘執而能救養之,則小人可得而使也。
蓋士當世異時,或當因免闐坑,或當伐害能言,或當破德為雄,或當抑拘成罪,或當戚戚自善,或當敗敗自立。
闐坑,謂將有兵難,轉使溝壑。士或有所因,而能免斯禍者。伐害能言,謂小人之道,讒人罔極,故能言之士多被戮害。破德為雄,謂毀文德,崇兵戰。抑拘成罪,謂人不章,橫被縲統。戚善,謂天下蕩蕩,無復綱紀,而賢者守死善道,真心不瑜,所謂歲寒然後知松橋後彫也。敗敗自立,謂天未悔禍#29,危敗相仍,君子窮而鈴通,終能自立,若管仲者也。
故道貴制人,不貴制於人也。制人者握權,制於人者失命。
貴有衍而制人,不貴無衛而為人所制者也。
是以見形為容,象體為貌,聞聲和音,解仇闕郵,綴去卻語,攝心守義。
此總其目,下別序之。
本經記事者,紀道數其變,要在持樞中經。
此總言本經持樞中經之義,言本經紀事但紀道數而已。至於權變之要,乃在持樞中經也。
見形為容、象體為貌者,謂爻為之生也。
見彼形象其體,即知其容貌者,謂用爻卦占而知之也。
可以影響形容象貌而得之也。
謂彼人之無守,故可以影響形容象貌占而得之。
有守之人,目不視非,耳不聽邪,言必《詩》、《書》,行不僻淫,以道為形,以聽為容,貌莊色溫,不可象貌而得也。如是隱情塞郡而去之。
有守之人,動皆正直,舉無淫僻,厥後昌盛#30,暉光日新。雖有辮士之舌,無從而得發。故隱情塞郵閉藏而去之。
聞聲和音,謂聲氣不同,則恩受不接。故商角不二,合徵羽不相配。
商金角木,徵火羽水,遞相剋食,性氣不同,故不相配合也。
能為四聲主者,其唯宮乎。
官則土也,土主四季。四者由之以生,故為四聲主也。
故音不和,則不悲不是#31。以聲散傷醜害者,言必逆於耳也。
散傷醜害,不和之音。音氣不和,鈴與彼乖,故言其鈴逆於耳。
雖有美行盛譽,不可比目合翼相須也。此乃氣不合,音不調者也。
言若音氣乖彼,雖行譽美盛,非彼所好,則不可如比目之魚、合翼之烏兩相須也。其有能令兩相求應,不與同氣者乎。
解#32仇闕郵,謂解羸微之仇。劊郡者,闕強也。
辨說之道,其猶張弓,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故贏微為仇,從而解之。強者為郵,從而闕之也。
強郵既闕,稱勝者高其功,盛其勢。
闕而盛者,從而高其功,盛其勢也。
弱者哀其負,傷其卑,行其名,恥其宗。
國而弱者,從而哀其負劣,傷其卑小,污下其名,恥辱其宗也。
故勝者圖其功勢,苟進而不知退,
知進而不知退,叉有亢龍之悔。
弱者聞哀其負,見其傷,則強大力倍,死而是也。
弱者聞我哀傷,則勉強其力,倍意致死,為我為是也。
郡無極大,禦無強大,則皆可脅而并。
言雖為郵,非能強大,其於杆禦,亦非強大。如是者,則以兵威脅,令從己而并其國也。
綴去者,謂綴已之擊言,使有餘思也。
繫,屬也。謂已令去而欲綴其所屬之言,令後思而同也。
故接貞信者稱其行,厲其志,言可為可復,會之期喜,
欲令去後有思,故接貞信之人,稱其行之盛美,厲其志,令不怠。謂此美行,鈴可常為,叉可報復。會通其人,又令至於喜悅者也。
以他人之庶引驗以結往,明疑疑而去之。
言既稱行厲志,令其喜悅,然後以他人庶幾於此者引之以為成驗,以結已往之心,又明已疑疑至誠。如是而去之,鈴思已#33而不忘也#34。
卻語者,察伺短也。
言卻語之道,鈴察伺彼短也。
故言#35多必有數短之處,識其短驗之。
言多不能無短,既察知其短,鈴記識之,以取驗之相也#36。
動以忌諱,示以時禁。
既有其短,則以忌諱動之,時禁示之,其人因以懷懼。
然後結以安其心,收語蓋藏而卻之。
其人既以懷懼,叉有求服之情,然後結以誠信,以安其懼心。其向語蓋利而卻之,則其人之恩威固以深矣。
無見己之所不能於多方之人。
既藏向語,又戒之日:勿於多方人前,見其所不能也。
攝心者,謂逢好學仗術者,則為之稱遠。
欲將攝取彼心,見其好學使衛,則為作聲譽,令#37遠近知之也。
方驗之道#38,驚以奇怪,人繫其心於己。
既為作聲譽,方且以道驗其仗衍,又以奇怪從而驚動之。如此,則彼人心繫於己也。
效之於人#39,驗去亂其前,吾歸誠於己。
人既繫心於己,又效之於時人,驗之於往賢,然後更理其前所為,謂之日:吾所以然者,歸誠於彼人之己。如此,則賢人之心可得,而攝亂者理也。
遭淫色酒者為之術,音樂動之,以為必死,生日少之憂。
言將欲攝#40愚人之心,見淫酒色者為之衍,音樂之可說。又以過於酒色,祕之死地,生日喊少。以此可憂之事,以感動之也。
喜以自所不見之事,終可以觀漫瀾之命,使有後會。
又以音樂之事彼所不見者,以喜悅之言終以可觀,何叉淫於酒色。若能好此,則性命漫瀾而無極,終會於永年。愚人非可以道勝說,故推音樂可以攝其心。
守義者謂守以人義,探心在內以合也。
義,宜也。宜探其內心,隨其人所宜,遂人所欲以合之也。
探心深得其主也,從外制內,事有繫曲#41而隨也。
既探知其心,所以得主深也。得心既深,故能從外制內。內由我制,則何事不行。故事有所屬,莫不由隨之也。故小人比人,則左道而用之,至能敗家奪國。
小人,以探心之衛來比於君子,鈴以左道用權。凡事非公正者,皆日小人。反道亂常,害賢伐善,所用者左,所違者公,百慶昏亡,萬機曠紊,家破國奪,不亦宜乎。
非賢智不能守家以義,不能守國以道。聖人所貴道微妙者,誠以其可以轉危為安,救亡使存也。
道,謂中經之道也。
鬼谷子卷下竟
#1『邪』嘉慶本作『御』。
#2『人』嘉慶本作『大』。
#3『然養事之』嘉慶本作『然則養神之所一。
#4『衛之有道由舍』嘉慶本作『衛者,道之由舍』。
#5『神』原缺,據嘉慶本補。
#6『則』原缺,據嘉慶本補。
#7『有』原缺,據嘉慶本補。
#8此句嘉慶本作『故心之所行不錯』。
#9『不審著』嘉慶本作『故總不審矣』。
#10『故計謀之慮,務在實意。實意必從心術始』,據嘉慶本考證為正文,下注為:實意,則計謀得。故日務在實意。實意由於心安。故日必在心衛始也。
#11『定』嘉慶本作『宅』。
#12『矣』原缺,據嘉慶本補。
#13『職』嘉慶本作『威』。
#14『其』原缺,據嘉慶本補。
#15『敬』嘉慶本作『勢』。
#16『失』嘉慶本作『衰』。
#17『齊』原作『變』,據嘉慶本改。
#18『義』嘉慶本無。
#19『彰』嘉慶本作『動』。
#20『覆』原缺,據嘉慶本補。
#21『法』嘉慶本作『懷』。
#22『理』嘉慶本作『兆』。
#23『兆動』嘉慶本作『動理』。
#24『失事』嘉慶本作『夫事變』。
#25『追』嘉慶本作『沮』。
#26自『而能』至此,原缺,據嘉慶本補。
#27『故』原缺,據嘉慶本補。
#28『道非義』嘉慶本作『逆非衰』。
#29『禍』嘉慶本作『過』。
#30『厭後昌盛』嘉慶本作『浸昌浸盛』。
#31『不悲不是』嘉慶本作『悲是』。
#32『解』嘉慶本作『執』。
#33『已』原缺,據嘉慶本補。
#34『忘也』原缺,據嘉慶本補。
#35『言』原缺,據嘉慶本補。
#36『以取驗之相也』嘉慶本作『取驗以明也』。
#37『令』原為『合』,據嘉慶本改。
#38『道』原缺,據嘉慶本補。
#39『人』原為『驗』,據嘉慶本改。
#40『攝』嘉慶本作『探』。
#41『曲』原為『由』,據嘉慶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