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靈寶無極至道開化真經

  經名:上方靈寶元極至道開化真經。撰人不詳。三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平部。

  上方靈寶無極至道開化真經卷上

  君明章第一

  君之明,本乎治民而已矣。民之治者,施寬政而惠之,

  民,庶人也,治理也,施行也,寬和也,政正也。恩德日惠,言人君化於民而欲安治者,務在人君施行寬政。恩惠臨之則四海晏然,禮樂禦之則宇宙長守也。故云民之治者,施寬政而惠之。洞曰:民為人身之氣血精神也,亦為人身瓊樓玉室也。欲理生而不致乎死者,務在元神施行和氣而恩育之氣血精神。瓊樓玉室得其和氣,自然化生金液黃芽,而逍遙乎太虛天地之鄉也。頌曰:元神布正育身形,神得元和萬法靈。天下道光無有滯,自然身入太虛庭。

  困窮則傭之,

  困,厄也。窮,盡也。則,文辭也。補,助也。

  老弱則畜之。

  數末曰老。氣虧曰弱。畜,養也。言人君之貴者,在乎助其困窮,養其老弱。常臨之以慈愛,每濟之於不足,乃為君之用也。洞曰:人身之中,而有五神。若居困厄之間,即將五神助之,而得復命歸根,遂再生之理也。五神者:一曰青龍,靈童之神,善能助木之神魂。二曰朱雀,媳女之神,善能助火之神明。三曰黃芽,戊巳之神,善能助土之意神。四曰白虎,庚辛之神,善能助金之魄神。五曰玄武,元精之神,善能助水之志神。若困窮者及老弱者,返此五神,而助養於五行之神者,即得長生之道也。何在山遙水闊而徵者哉。故曰困窮則哺之,老弱則畜之。頌曰:一炁還生一藏神,藏虧須在補天庭。若將異類同根養,枉費堂堂六尺身。

  莅乎下也,平等禦之。

  莅,臨也。民為下也。沖和曰平。周生日等。禦,制也。

  使乎臣也,賞罰均之。

  使,用也。輔弼曰臣。益恩曰賞。減祿曰罰。均,齊也。言人君治政臨乎下民者,當用平等而治之。用其百寮也,當用賞罰而齊之。若能如此,則國安於外,政治於內。故在平等賞罰齊之也。洞曰:元神治身者,同前章也。若調理諸神百脈、六府三峰、九官五藏,當用平和之氣而制之。若一神太盛,可罰而減之。若一神太弱,可賞而益之。若一神安和,可平而中之。是故依天之道,法地之德,而致養生,方得貴矣。故臨下也,平和制之。用其神也,加減齊之。頌曰:調氣安神在益陽,依觀天道得其昌。行斯不怠無虧爾,便是長生不夜鄉。

  綏天下也,仁思鎮之。

  綏,安也。天下,宇宙也。愛人利物,謂之仁思者。仁思,仁志在思,在念鎮伏也。

  固天下也,孝義昭之。

  固,堅也。報親曰孝。守中曰義。炤,明也。言人君安於天下,當用此仁愛之心。在思在念,以伏天下之心。欲堅固守其天下,當用此孝義之德,以明天下之心,則得天下悅服,而得天下固也。故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也。洞曰:人之元神欲安身者,當用此仁愛之心,時時刻刻,年月日用之中,固精惜氣,保血潤神,愛而利之,勿有少慢,故安其身也。化愛保而鎮之,欲固其身也。則內保元和之氣,外扶潤澤之棟?勿損絲毫、誠為孝也。能如是者,乃為義道矣。頌曰:性命堅持考為始,元神益秀義非耻。昭哉時刻不忘懷,便證金天大乘理。

  以斯之道,致使遠近欣樂,

  以,用也。斯,此也。道者,前章所注皆為道也。致使者,能服也。遠近欣樂者,國安民豐,欣樂太平也。

  大小悅服。

  大小,尊與幼也。悅服,慶悅來朝也。

  皇天感善而輔之,

  上方助也。

  神明應德而祐之。

  天地喜也。

  故得龍顏百福,

  故得,即得也。龍顏,君主之貌。百者,數之總名。福者,壽富安和,人服神佑,貴而終天筭也。

  聖壽萬春。

  聖壽者,遐年運也。萬春者,數之極也。

  逮乎嗣王,南面貴之,垂衣而弗能遏也。

  逮,及也。乎,文辭也。嗣王,君之子也。南面貴之,貴之至也。垂衣,無為治化也。弗者,不之重稱也。言人君能用此之至化,體無為之變通,依天地之大理,即得遐方幾所欣樂來朝,大臣小民慶悅而服。又感上方,輔助神聖,禧扶百福。和於天顏壽祿,臻於帝座,及乎太子,終運繼承,垂衣南面,無為獨尊,他莫能奪,奚弗為良者哉。洞曰:人之元神,能用元道之道。元道之德,觀天地之機,依天地之理,法道同行,即得遠近欣樂。遠者,天庭首也。近者,湧泉足也。萬神來朝玉京之神,故云欣樂。大小悅服,五藏之神、六府之精,皆生慶悅而咸化服也。皇天感善而輔之。皇天,元炁也。言人能若是,故天炁自歸於身也。神明應德而歸之。神明者,道炁之神也。言道熙之神,自來扶與於身也。即得龍顏百福萬神之鄉,而曰龍顏之首也。神之至和,而生於百福也。聖壽萬春者,混合道體,無有終年,歸根復命,長生久視之道也。逮乎嗣王者,嬰兄之炁而曰嗣王也?南面貴之者,抱陽獨尊而登道域也。垂衣而弗能遏也者,我無為而民自化也。頌曰:仍能法道地天機,即得長生翠羽枝。神秀一時通紫戶,慶雲自是捧予歸。

  臣忠章第二

  處下曰臣。進節曰忠。政典曰章。次序曰第。陰陽曰二。言臣節,可以進忠於君矣。洞曰:精血氣肉筋骨皮毛,而為身中之臣也。獨心中之神而處絳官,面為君之同像也。常使內則無毀,而外無傷,內則益沖和浩然之氣,外則保肌膚潤澤之光。然如是者,方為臣奉君之道矣。頌曰:諸藏為臣心是君,絳宮獨坐抱陽品。他邦貢我丹天璧,自得無為道轉新。

  為臣之道也,忠良以事于元首,

  死節奉上曰忠。仁愛下民曰良。于,於也。元首,君也。

  善政以治于下民,調和四序,遜令

  遜者,順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乃為四時順天令也。

  上下和平。庶人厥生而安之,

  天下曰庶。百姓曰人。厥者,其也。生者,業也。

  君主厥邦而固之。

  其國堅固。

  所以由是,方能處于天爵,世世而何能殆也。

  由,用也。是,此也。居位曰處。

  于,於也。天爵者,君之富貴世世者

  不絕之稱。殆,危也。言為臣之道

  者,忠節奉於君上,良心治於下民,善政臨斷,公義付曹,司於四時而順其序。若能如是,上下自然和平也,庶人自然安生也,君主自然固國也,天爵自然久示也。用之如是,奚有危亡之兆也。洞曰:人之心意,為天谷泥丸之臣也。故在丹忠進道,洞達杳真,修正卻邪,時刻在德,以奉君主天谷之神。復以善政慈愛,以御下民諸藏之氣也。四時者:木之氣,為人之魂,曰春。火之氣,為人之神,曰夏。金之氣,為人之魄,曰秋。水之氣,為人之志,曰冬。土之氣,為人之意,曰四季。若能制此得和,順乎其令,自然上下沖虛一身安泰,元神宴熙固而長守也。所以由此,方同受天祿,長生無終,奚有危亡之兆也。頌曰:明淵正性覺事上,智慧神通戮邪障。壺中調制地天春,方證圓明大乘藏。

  父義章第三

  陽尊曰父。中宜曰義。

  父之所以尚者,其子之幼也,抑保而愛之;

  尚,猶貴也。子幼,子年小也。抑,蓋也。保而愛之者,仁心厚愛育之。

  及子之長也,歸師而教之。

  子長,立人身也。歸師而教之,使習先王之典教也。

  導之以禮遜,

  導,引也。謙恭敬順曰禮。文樂柔和曰遜。

  習之以聖書。

  習,學也。聖書,聖人遺文也。

  其立于身也,使之以進業,

  立于身者,成名君子也。先王道德,謂之大業。

  豫之以誠訓,

  先曰豫。見子有過,先以言誡教之。

  使時刻而行仁道,

  先王之法,謂之仁道。

  動止而順忠信,

  動止,行住也。誠志曰忠。誠言曰信。

  若乎匪從,然後責之。

  匪,不也。先之以誡訓,不從然後責之也。

  責之弗從,即可罰之。

  法理曰罰。

  屈強拉剛,而令遜乎道德者,孰弗云斯為義父焉。

  屈強者,曲強硬之心。屈,曲也。拉剛者,折剛暴之意。拉,折也。遜,順也。曲強折剛令順,先王之道德也。孰,誰也。弗,不也。云,曰也。斯,此也。言父之貴者,若子居幼也。蓋務保而愛之,仁厚育之。及子成人也,令歸仁之師也。引之以禮樂,學之以聖言,習黃老之教、周孔之為,而成君子,進于大業。若有過也,豫誡教之時刻,動止常由仁道,每用忠信。若不順也,以言責之。其不從也,以法理之。曲強折剛,令順道德矣。若能如此,誰不言之,此為義父之道也。洞曰:夫水者,乃木之父也。木者,火之父也。火者,土之父也。土者,金之父也。金者,水之父也。人身之間所為,金魄為虎,火神為朱雀,水精為玄武,土衛為黃戊,金翁者皆為元炁之父也。此名五老上人,故五老上人可保元無之子,而養之於幼也。及元炁之長生也,當歸其師。師為君主之官,神明是也。引之以禮樂者,火性主禮樂生於心,歸應離也。學之以聖書者,水性主志文生於腎,歸應坎也。離火主禮樂,坎水主文昌,故火中生水,水內生火,動機運轉,水火昇降,方成嬰兒之身。故得上下沖和,水裹虎行,火中龍步,雲在陽天,風生陸地。昔者真仙有言曰:五行顛倒衛,龍從火裹出,五行不順行,虎向水中生是也。是以時刻而行泰之像,動止而順道之德。若其不順之炁,即調而順之。若其已順之黑,即和而平之。故不順者罰,已順者賞,曲強折剛而令順,遂道成遷而就德。若能如是,即得長生久視,遊宴遐年,誰不稱之為義父也。頌曰:父育子時觀道理,依天執制妙非止。機中把握地天晶,明月清風料無比。

  母慈章第四

  生我曰母,俌我曰慈。

  母之所以畜乎嗣也,抱胎而教之以禮。

  畜,養也。男女曰嗣。懷孕曰抱。教之以禮者,言聽動觀行止坐外,皆由聖人道德、先王禮樂,胎教如是,生子多聰慧賢俊明文也。

  及其誕也,漿飼而愛之以衣。

  誕,生也。漿,飲也。飼,付於食也。愛之以衣者,以衣被之也。

  罔隳厥形,

  罔,無也。隳,殘也。厥,其也。身體曰形。

  罔殘厥氣。

  罔殘者,無傷殘也。厥氣者,其內榮衛也。

  逮乎嗣之已成也,歸之厥仁,而致正以教之。

  逮,及也。嗣之已成者,已成人也。歸之厥仁者,歸於仁者之師也。致正以教之者,祈師訓先王之法也。

  匪失師範,孰弗稱之,可謂慈親之道矣。

  匪,不也。失,棄也。斯範,此法也。孰,誰也。弗,不也。稱,稱也。言母之養乎嗣者,當抱胎訓之以禮也。若生嗣也,賢秀昭文其成形也。飼漿舉衣,無傷其身,無殘其氣。及成人,躬當歸師也。教之以道德,無失斯禮,誰不稱之為仁母矣。洞曰:元精之晶而為真血之母,真血之魂而為神明之母,神明之神而為肌肉之母,黃戊之英而為魄氣之母。此之五母,而為精血神肌氣也。此者為神,故日母。胎仙為氣,故曰子。胎仙者,元熙之子也。常使母抱其子,而用禮也。夫禮者,勿令神非禮言聽動觀也。故令神以禮者,乃不失其元炁也。及胎仙之長也,可水溉而以衣。衣為震,魂曰木,木中生火。水為坎,志曰精,精內生水。水火相滋於坎男離女之間,乃秀丹華赤龍之形。人身若能造化如是,即得不損其形,不傷其氣。及其如此嗣之,已成內化之丹,自然昇於元神天谷之間。元神天谷官,為仁師所聚之鄉,真中之神,謂之師也。而降正真之炁,下哺於群嗣也。萬神日群嗣,若能不失此法,即得長生之基。神仙之妙,上下沖和。三官混合,飛龍在天,風虎居地,水出火官,火生水府。會四象於黃庭,合五行於紫戶,此之際也。誰不稱之,可謂仁慈母之妙道者哉。頌曰:五母相資五子芳,到頭終不離陰陽。機中把住天元理,便是違來不夜鄉。

  昆友章第五

  昆,兄也。友,悌也。

  夫為人之昆也,宜乎以悌讓,

  夫,起文之辭,為作也。人者,陰陽秀結而為人也。昆,兄也。宜,當也。悌,義也。讓,謙也。

  由乎以仁思。

  由,用也。仁愛之厚曰仁。義讓之厚曰思。

  以悌讓而感之,

  用義讓謙和,而感於弟也。

  以仁思而昭之。

  用仁愛之思,而明於弟矣。昭者,明也。

  其于弟也,自作懽心,

  于,於也。長曰兄。次曰弟。作,起也。懼,喜也。神居之鄉,謂之曰必。

  同興厥志,

  在心曰志。

  以事父母。修斯匪棄,是謂良昆之道也。

  行此不棄,此曰良兄。凡為人之兄者,當用義讓謙和之心,弁愛悌順之德,以感明於厥弟。其弟也,自起懽悅之心,同事親焉。若能修此而無擲之,可曰兄之善道也已。洞曰:小腸膀胱命門者,腎之兄也。

  膽者,肝之兄也。大腸小腸與胃者,脾之兄也。神明天谷元晶者,心之兄也。沖和榮衛之氣者→ 肺之兄也。凡兄者,為陽府之神。且弟者,為陰藏之氣也。仍能依觀天道地理陰陽、大小定法、遠近執神,會合二象,異骨成親,將為曰用,持而行之,即得上下沖和,而成順之道也。故曰國安民豐,欣樂太平矣。夫悌讓者,氣之順也。仁思者,氣之理也。以氣順而感降真鉛,以氣理而明伏真宰。順者,則點制靈胎。明者,則抽添水火。順而契之則生,逆而流之則死。以死返生,以生奪死,法乎動靜制而擒之,長生之基近之者哉。若能如是,其於藏之弟也,自起沖和之炁。歡心者,沖和之謂也。同興厥志。志者,腎宮元炁也。以事父母。父者,精之元基。母者,血之祖產。陽府順而陰藏理,昆弟和而父母安。修此行之而無少棄者,是謂昆弟之機,修生之道者哉。頌曰:欲理弟兄家,壺天月在霞。陰陽交泰處,精血化為砂。耿耿千秋主,澄澄七世華。配合歸一炁,白髮自然□。

  弟恭章第六

  次曰弟。敬曰恭。

  夫為人之弟也,宜由厥恭。

  宜,合也。由,用也。

  遜事厥兄,同叶厥力,孝養父母。

  叶,助也。同事於親。

  父母若終,悌讓勿窮。

  終,逝世。悌,義也。讓,順也。勿,無也。窮,盡也。

  以斯弗怠,可謂孝悌矣。

  以,用也。為人之弟者,合用以敬順,而事於兄長。同助其力,以事於親。親之若逝,同處其居,義讓無終,而非少怠。若能如是,為孝悌也。洞曰:絳宮赤龍者,青童之弟也,而為神與血也。東方青龍者,玄武之弟也,而為血與魂也。元宮玄武者,白虎之弟也,而為精與志也。金庭白虎者,黃戊之弟也,而為氣與魄也。中央黃戊者,丹天之弟也,而為榮與衛也。夫青龍白虎丹童玄武黃央者,乃為木金水火土也,而為陰陽陽陰之祖炁矣。祖炁者,乃為道之一也。人能抱陽守一,而得長生之基,而為天下之式也。故陰陽混合、男女同室、無漏無為者,人之大倫也。夫陰中有陽,其陽善助震陽也。陽中有陰,其陰善利兌陰也。是以陰陽迭和,人身太寧。陰陽互逆,人身太塞。聖師云: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清者,陽神也。濁者,陰氣也。人能清濁得機陰陽得化者,其天地至真之界,悉來自歸於身也。是以百骸理者,在乎食其時。萬化安者,在乎動其機。夫動者,氣血也。動之則生,靜之則死。夫靜者,元神也。動之則死,靜之則生。故性有巧拙,至可以動靜者,此之謂也。此為先王之祕旨,誠為之要也。為人之弟者,當義而順其兄,助元而和其氣,孝奉天谷泥丸之神。神者,親也。陽天谷而曰父,陰元宮而曰母。陰陽沖融之氣,混而凝素,乃結其神,父母是也,斯為五行之宗矣。五行順則天· 谷安,昆弟逆而父母病。夫病者,當以陰煉陽,返陽助陰。陰陽之間,天地之理,互相滋利,其能長存。故《易》有言:一陰一陽之謂道也。父母若終者,混成終身之固天谷之實也。悌讓勿窮者,無順而無窮也。若能猶是而非少怠,可名孝悌,行莫加焉。夫君子之保身,猶侯王之保邦。身在則道在,邦固則民安。將不由是者,奚弗為愚矣。頌曰:昆弟諧和上下沖,元神得一秀芳中。簾幛貫得靈胎後,占卻離陽第一峰。

  子孝章第七

  孝親曰子,報親曰孝。

  紀綱之首者,始為事親之道矣。

  紀綱,道德也。首,.始也。始,初也。事親之道者,奉父母為道之本也。

  親之生也,□兮時而衣之,

  □,量也。時,侯也。默衣曰衣。

  俟兮候而養之。

  俟,待也。侯,時也。養,敬默食也。

  豐之於家,靡使憂畏之心而作之。

  豐,盈也。豐之於家者,室富也。靡,無也。使,令也。憂,悲也。畏,懼也。

  和之於里,匪使寒暑之勞而處之。

  和之於里,和,鄉黨也。匪,無也。匪使寒暑之勞而處之,令親冬溫夏清而閑居也。

  若乎親之有失也,可幾諫而諷之。

  親之有失者,親或有失之也。可,當也。幾,微也。諫,勸也。諷,諷諫也。

  其不從也,可諍諫而忠之。

  不從者,親或不從也。可諍諫而忠之者,當諍練而用忠心勸之者也。

  卻失遂德,而反遜乎道矣。

  卻與卻同。失,過也。遂德者,成其善正也。反,復也。遜,順也。道者,仁人之道也。

  若親之有疾也,可兢兢而綏之。

  慎而安之,綏者,安也。

  其親之年痗也,可惶惶而備之。

  親之年老,也。一喜一懼,備終孝之禮者也。

  及其親之喪也,當竭孝而葬之。

  親之亡也,忠心葬之。

  抑其歲之時也,可追思而祀之。

  春秋祭祀,以時思之。

  能事斯範,可歸道矣。

  能,善也。事,奉也。斯範,此法也。為人子者,養親以衣,飲而敬順之。豐榮於家,無令以悲憂而念懼之。和同鄰里,無令親處寒暑而勞之。親之有失當諫,親無不義而陷之,親之疾也。及老年也,慎而安之,敬而備之。其終年也,誠而葬之。其惟時也,祀而享之。能猶是者,則歸長生之道,禪定之宗,方能善矣。洞曰:陰陽者,道之子也。天地者,陰陽之子也。人者,天地陰陽之子也。萬物者,人之子也。人能畜播萬物,故為萬物之父也。凡為子者,常以孝事其父,方入道德者哉。理法前章,推窮真探,以外觀內,以像觀真。以有為有形,體無為無形。以空色可名,體真空常道,悟達元基。淵明真主者,其惟道人矣。頌曰:以像觀真體任真,真全方可祕黃庭。九泉應我無名姓,金闕須當立證明。杳杳冥冥熟解悟,昏昏默默契玄靈。動機斬卻靜中鬼,何慮飛雲不上昇。

  又曰:文煩道出口,道味弗文煩。況味中間體,心開意自還。又曰:得悟一言廣,非明萬卷微。都來斯一字,剛甚苦東西。又曰:道者非為道,言時已在空。行到不言處,方當是本宗。

  女貞章第八

  陰中之陽曰女,樂而不婬曰貞。

  良臣弗事二主,

  良臣,忠相也。弗,不也。弗事二主者,守志於仁君也。

  烈女匪娉再夫。

  烈女,貞婦也。匪娉,不事也。匪娉,再夫者,守其貞也。

  女之尚者,貞烈而已。

  貴其烈也。

  女之道者,潔操而已。

  清潔節操,女之正道。

  女之事其父母及其舅姑也,可進其孝。

  女之事其父母者,在家事其長上也。夫之父母,曰舅姑。可進其孝者,以孝事親也。

  事其已夫及其長幼也,可進其良。

  善御上下也。

  遠嫉妬之心,戒非是之口,

  卻佞心,忘偽說。

  守其紀綱。及其自躬也,可蓋其貞。

  守其紀綱及其自躬者,心存道德,身守貞烈也。董者,進也。貞者,動止善正也。

  貞孝弗違,

  善正不背也。

  醜善弗怠。

  醜,眾也。醜善弗怠者,愈美行也。

  若能猶是,可謂節婦矣。

  良臣不事於二君,以全其忠也。貞婦不婚於再夫,以守其節也。女道之貴者,惟貞烈清潔持節守操,宜行諸心也。事其長上以孝敬,御夫守

  己以善,和其於一切大小親疏。惟克恭克禮,勿越謙讓,卻佞婦心,忘偽談語。守斯眾善而弗違之者,誠云良婦矣。洞曰:丁火者,甲木之女也,而曰天庭至寶。己土者,丙火之女也,而曰圭丹靈藥。辛金者,戊上土女也,而曰白虎真晶。癸水者,庚金之女也,而曰水鄉紅鉛。乙木者,壬水之女也,而曰龜精鳳髓。此之五者,皆不離精血神氣男女陰陽。若能混合歸元,聚於黃庭,上則沖於天谷泥丸,下則通於絳官元府。育養三元,調和五藏,明浩然靈光之性,達昏冥恍惚之機。百骸自理,萬化咸寧。神明氣榮,精洪血盛,成嬰童之體,理元道之神。即得水中火出,火內水生,龍飛雲而雨降長空,虎嘯風而陽昇陸地。其神得秀,聖胎得圓,至乎無問,出乎有為。完曰其神之神所以神,其真之真所以真。妙覺鑒清秋而印明月,真靈照素華而現江水。仍能志法是章,歸宗內照。以假像而求真像、以外神而行內神者;真道人之謂也。若聞義不能徙,覺道弗能悟,惟守一方非知他所者,何異木中析玉石內鑽冰。以真任真者異人,以真任偽者愚物。道本忘言,忘言難化於群生。德本非造,非造何迷於法則。淵哉在人,靈而明悟通達,體自然也。一分慧者,即道輔之一。二分明者,即道輔之二。乃至百千萬億無盡無窮而明慧者,亦道輔之百千萬億無盡無窮之妙矣。道本無窮盡,學人量器承。若止仍憑說,徒勞饅苦辛。頌曰:陰裹純陽輔我嘉,簾幃光射太空霞。斗牛官裹無塵界,步步金蓮陸地花。又曰:春色媚如鴉,桃容映杏花。滿川風月景,不限帝王家。竹塢金鞍客,芽齋草帶沙。志人提挈住,都去辟煙霞。

  上方靈寶無極至道開化真經卷上竟

  太上靈寶無極至道開化真經卷中

  周死章第九

  周濟也。死逝也。

  道德以配上,皇穹必感之。

  配,合也。用道德善正,以合上帝也。

  道德之本者,始於事親矣。

  孝者德之本,亦為道之首。

  親之若喪焉,誠哀而葬焉,

  死葬之以禮。

  禱天而薦焉,建善而度焉,篆靈書而較焉,圖丹文而告焉。

  祈丹天十方,而追救也。

  如誠虔懇,天必與焉。

  如誠虔懇者,若敬禱之也。天必與焉者,孝敬之德,天道應之也。

  分祥宥愆而降澤,

  分祥者,降福也。宥愆者,赦罪也。子孫亦昌

  度魂鍊魄而昇遷,

  度魂鍊魄者,鍊度魂魄於流火之庭也。昇遷者,元始禁書,赤帝保舉,列上南宮受化更生也。

  然後逮乎親疏長幼,

  然後,次右也。逮,及也。親內外親屬,疏異人也。長幼,或大或小也。

  遐邇孤徒。

  遐邇者,遠近也。白楊為倡,清風恃儔,明月友鄰,天地為伴,戲匪所依,謂之孤也。骸骨不收,妻清草木,橫土白露,晝觀雲雨,夜披星漢,謂之徒也。

  幽關無祀之鬼,寒眾弗祭之魂。

  北酆無祀,幽爽無依。

  若能普起慈心,亦復如是。

  普起慈心者,廣發善意也。亦復如是者,同於前也。

  而謂薦軷,生乎陽界,轉輸妙鄉。

  度其魂魄,掩其骸骨。薦者,度也。軷者,拔也。令諸無祀,俱得其功。

  如此之功,天亦感之,

  天應是德。

  即得與之百祥,捐之百殃,

  天延百福,而免百禍。

  慶延九祖,

  亡者超生。

  自躬屆壽,而奚終之也已。自躬,己身也。屆壽,至於長年也。奚,何也。終,窮也。道德之本始,為事親以合上帝,逝事其法也。然後及乎一切寒泉久陰之下,沉滯無嗣之魂,露白散形之骨。若能廣發仁心,同興巨善,度而掩之,其功巨矣。孤徒相慶,露骨韜形。天心應之,降于百福,恩逮先亡,死生得利者矣。洞曰:死心與意者,長生之基也。縱欲與性者,短亡之始矣。人能死其五欲,即得長生之道,而得百福臨躬,千殃頓滅,成無上道,免九祖累。屆於眉壽,輔於其神。神形俱妙,無生無滅者哉。頌曰:死欲亡賊返得生,生心發意死根源。機中把住長生理,便是天中別有天。

  悟生章第十

  悟,覺也。生者長生之道也。

  人之生者,悟正而已矣。

  覺悟正者則生。

  人之死者,迷正而已矣。

  非悟正者則死。

  人之尚者,賄而已矣。

  人貴者,財賄也。

  人之愛者,欲而已矣。

  人貪者,色欲也。

  人之爭者,暴而已矣。

  人競者,氣與暴。

  人之迷者,醴而已矣。

  狂迷者,酒醴也。

  斯賊在人,混而已矣。

  四者具在,人心正之為悟,不正之為迷。

  人若悟之,則成其善。

  覺者謂之善。

  人若迷之,則成其倀。

  迷者謂之狂。

  成其善者,屆福斯昌。

  善者至於福盛。

  成其倀者,屆禍斯張。

  狂者至於禍顯。

  悟者為道,迷者為耗,同門異舉,在乎心造。

  悟者迷執,具在人心,流派同源,而無異也。

  人世之端,極乎斯矣。

  彼此之由,非越其四夫。四者,財氣酒色也。小人喻於此,君子違於彼。是故小人居財也,則不義,而損人益於己。君子處賄也,則為道,而損己益於人。小人居氣也,則爭訟而違越。君子在氣也,則柔弱而方圓。小人在酒也,則快心倒形矣。君子居酒也,則養神育氣焉。小人居色也,則殘性而傷命。君子在色也,則無漏而無為。彼之曰道,此之曰耗,四者綿綿,晝夜不息。神仙下鬼,胡有深哉,厥在人心邪壬#1矣。洞曰:夫財者,神仙之首,而善貿於黃芽。夫色者,神仙之基,而善利於動靜。夫酒者,神仙之漿,而善助於元炁。夫氣者,神仙之本,而善制於超升。斯之四者,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同源派異,本一分殊。故云:君子得之固窮,小人得之傾命也。頌曰:氣財酒色盡由心,小輩無端惹禍深。惟有大哉君子用,將來都化紫金身。

  師訓章第十一

  垂正曰師。正教曰訓。

  人成君子之名者,罔不由乎師歟。

  成君子之名者,遂於令名也。罔,無也。由,出也。罔不由乎師者,無不出師而成大名也。

  師之所以貴者,正之教諸。

  諸,之也。師之所以尚者,正也。

  夫正者,天順法尊曰正。

  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德猶正也。詩之三百,皆思無邪,詩為法也。

  敷正教,而其猶和風乎。

  敷,揚也。道德曰正。猶,如也。春曰和風,善滋萬物也。

  教之垂正也,其弟瞻而習之。

  師訓正教,弟子執行。

  風之化和也,其草偃而順之。

  草上之風必偃。

  若乎弟之善者,以良心而誨之。

  誨,教也。弟子善者,教之以忠良。

  其弟之不善者,以忠恕而逝之。

  逝,卻也。弟之非善者,忠必先教之,見其不從也,恕而自卻之。

  若能由是,方可為人之師矣。

  行藏如是,可曰仁師。

  弗能如是,乃為落硌之夫也。

  落,落如草。硌,硌如石。無戇之人,謂之鄙夫。

  悮之於人,而患之基深哉。

  師之垂正,則天道順之。故天之道,常輔德而與正也。夫正德之道,可以教於人。非正德之道,不可以誨於人。訓之以正德,其如春之和風矣。和風至,則萬物順而得其生。正教下,則弟子習而遂其德。然師之正,務在別焉。分輕重高下之器,量其器而授之。若中人以上者,以中人已下教而誨之,則失其人也。若中人已下者,以中人已上之教而誨之,則失其言也。故在弟之善者,以良心而誨之。弟之非善者,以忠恕而逝之能如是者,乃為師之體也。弗能如是,止為落格空徒者哉。不惟悮之於人,而自蹈不義之鄉,亦非淺矣。洞曰:道體虛無,真空莫測,若非師訓,罔以逮之。但積仁孝忠正,利物愛人,德合皇天,自逢師匠矣。頌曰:正化其猶草順風,里仁自是彼還忠。憑誰問我白綵事,染色青黃對不同。

  弟學章第十二

  弟者,為人之弟,或為人子。學,覺也,悟也。

  弟子習之首也,擇其善德而歸之,

  弟子習之首者,學之初也。擇其善德而歸之者,歸於仁師而學正德也。

  其非善德而遠之。

  離於非德,而遠其害。

  遜善德而為始,

  順道為首。

  遂善業而為終,

  成德為終。

  動止則造乎道,

  行藏用仁之道。

  視聽則在乎德。

  觀聽以仁之德。

  忠孝信敏,勿暇乎心。

  事主進節,良志曰忠。事親以禮,順曰孝。言行同契,篤志曰信。次匪慢,公謹曰敏。勿暇乎心者,無閑其志也。

  文思禮讓,勿忘乎志。

  文思有五,一曰《周書》文《易》,二曰《尚書》《詩》《禮》,三曰《道德》《陰符》《素問》《難經》,四曰《般若金經》,五曰孔文書典。此之五典,勿暇於思。思者從意而生,意居脾胃。思意之性,邪而責欲。有此五典而常教之,薰成仁性乃歸道鄉。或云:無心為道,乃曰非言也。心非聖訓而為猿意,非文教而為馬。猿馬之性,比於無學。學而覺悟,始名道心。至此之際,方絕學也,安有便無心而為道者矣。是故學而為首文思聖言者,玄之又玄也。中道而行,謂之曰禮。遜義和同,謂之曰讓。勿忘乎志者,無廢四者於思間也。

  若能猶是,可謂學歟。

  弟子學之始也,當擇仁師而歸之,以學先王之正典。其非仁師也,即可遠而離之。順其仁師,則善德漸新,故為始也。.成其善德,則大業以完,故為終矣。言聽動觀,非道德而勿為。住行坐外,非善正而不作。文思禮讓,非此勿行。忠孝信敏,非斯弗用。時刻在心,行藏存志。若能如此,可謂學也。洞曰:浮生如夢,一切皆空。幸得人身,當學道德。胡不然者,沉淪萬古者哉。頌曰:烏宿擇林足以巢,為人安不學化教。須知昔者先王訓,溫故知新日益鏡。

  仁義章第十三

  利生度死曰仁。先人後己曰義。

  欽哉,聖人之尚者,仁義而已矣。

  嘆聖人尚仁義。

  夫仁者,和同不逆,愛人利物之端矣,而行諸於外矣。

  和同不逆,遜也。愛人利物,慈也。諸之也行諸於外者,身外之行也。

  夫義者,善德不離,中宜庸故之體矣,而行諸於內矣。

  中者,中道無太過不及也。宜者,量其所器而行進退也。庸,常也。

  此二者分之則異,混之則同。

  大道有統,殊途而同歸也。

  肇竟之間行之,曷殆者哉。

  肇,始也。竟,終也。曷,猶何也。殆,危也。肅哉,聖人之貴者,仁義也。弁人之心,則以利於生而度於死。利生者,所謂喊刑罰,方便惠恕於人,責於己。成人之道,遂人之德,令人安生,使人遠惡化人歸天。明地察國主尊,親教人理性命,根蒂復本還元,此之所謂利生之道也已。所謂度死者,扶危厄,救災息。拔一切,濟物命。薦幽鬼,掩無祭。度親疏,追仇愛。先於人,後於己。資有餘,助不足。顯人道,晦己光,此之所謂度死之道也已。是故聖人尚此仁義,仁義之尚和讓中宜。仁者,如人之首也。義者,如人之足也。和讓中宜者,如人之四肢也。全之則成其身,闕之則成其病。夫病之生也,近者惟死道也。故在全形,方成道矣。夫和者,愛人而利於一切。夫讓者,同塵而順於一切。夫中者,常道而禮於一切。夫宜者,處事而合於一切。此之四者,而與仁義,同源異派,終始無殊。務在行藏,履而用之,體而為之,何有危殆者哉。故聖人云: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矣。洞曰:愛神者謂之仁,益氣者謂之義。仁義之道,能抱死而奚足隳哉,故明王之道巨矣。頌曰:利生度死合高明,後己先人每用平。異日功成天帝召,何須雲轄到東京。

  柔和章第十四

  柔者,柔之勝剛。和者,千和萬合,自然成真。

  良哉,聖人之常者,柔和之貴矣。柔則不暴,

  暴者,爭也。

  和則不侮。

  侮者,輕也。

  存其柔則長,

  柔和者,生之徒。

  卻其暴侮則久。

  為人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

  人之行其柔和者,猶東南地之善下也。

  猶,如也。東南,江海之地。

  地之善下者,招天下之水而歸之。

  大者,宜為下,天下而歸之。

  人之柔和者,感天下之心而悅之。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者,人返如之矣。

  水之歸也,則江海彌盛。

  益也。

  人之悅也,則萬化彌安。斯二者,體之各異,用之則同。

  人水有異,其道無別。

  能猶是者,蹈聖人之鄉,入聖人之室。

  蹈,履也。能如是者,則昇乎堂,而入乎室也。

  玆治之善,不亦善乎。

  玆,此也。治之善者,善道也。不亦善乎,善良也。聖人常道之首者,始尚柔和之用也。以柔和者亡暴侮之過,暴侮既亡則敬遜而生矣。敬者,敬人而人返敬於己。遜者,遜人而人返遜於己。是故先王卻其暴侮,存其柔和,用乎是者,如束南淵湖浪淘江海之德也。其德也善下,故天下之水而歸之,即得益盛而無窮矣。法之於人,亦猶是也。斯道至貴,千秋萬古,久視長存,而亡其滅,善之又善,玄之又玄矣。洞曰:壺天之氣,柔和則長生羽化,剛強則病厄沉淪。彼之謂正,此之謂邪。出乎爾者,返乎爾也。頌曰:仁者敬於人,斯人返敬伸。義者悌於彼,彼人亦義遵。來往遞相德,行藏互愛均。大哉先聖化,天下悉來賓。

  設教章第十五

  設,立也。教,正化也。

  人之設教者,述正而垂正。

  人之設教者,君子立化於人也。迷者,此經皆祖迷周書老氏孔子之文教,而非自作之經也。

  教之垂正者,昭天下之風而正之。

  昭,明也。正教一垂,天下自賓。

  教之垂非正者,化天下之風亦非正之。

  教之不正,天下自亂。

  風化若正,則天地順之。風化非正,則陰陽逆之。順之則泰,逆之則否。否泰之始,本乎教也。

  正之與邪,天報如是。

  昔者,聖人垂正之教者,則天道輔之,神明與之。

  輔,助也。臨正者,則天道助,神明佑,使乎長存也。

  非由之正教者,則上帝奐之,厚土誅之。奰,平義切。

  由,用也。上帝者,天皇上帝也。奰者,怒而迫之也。厚土誅之者,地君戮也。

  夫教之垂正與其非正者,應之猶是。凡為人之垂正者,烏能弗慎而已矣。

  為人之垂教者,君子之治天下也,烏何也。弗慎者,不謹敬也。昔者,明王化于天下,惟正而治政,以服于萬民。即得天人順之,陰陽泰之,元道助之,神明佑之。政之不然者,則將反是矣。正之非正者,報對猶是矣。凡為天下而致生靈者,胡能不慎而已哉。洞曰:天元正一之神者,人之主公也。正之則長生久視之,道非正則三塗五苦之厄,淪沒超昇天人界哉。頌曰:為政天人悉尚仁,若非仁化豈能臣。須知廣行慈悲者,久視長生轉轉新。

  度人章第十六

  接物利生曰度。

  度人之道者,聖人之要矣。夫惟要者,善德也已。夫先人後己,曰善。

  先於人,後於己。

  夫天輔道與,曰德。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能猶是者,誠曰真人。

  誠,實也。真人者,道德真人也。

  非猶是者,乃曰小人。

  不然者,小人也。

  夫真人者,可以度人。夫小人者,非可度人。

  君子利於人,小人損於人。

  惟度人者,思而慎哉。

  接物利生,度人招要,乃聖人之道

  矣。惟要者,善德也。夫善德之尚

  者,先於人而後於己。誠能猶是哉,即得天人洞悅,神明佑之,高穹佑也,可謂德矣。既有是德,寔曰真人。既為真人,方可接物。非此之者,乃曰小人。失德小輩,止可害物,故不可度於人也。若令度於人,則陷不義之鄉,千秋萬古之冤,無時而脫者哉。是故度於生而利於物者,其惟真人之謂也。洞曰:精通秘奧,熟悟希夷。知神達命,無所不歸者,可度仙胎,仁教忠良之輩也。非如是者,宜為慮之。頌曰:處處堂堂安妥兮,明明杳杳在時時。玉池苗首清香著,步步金蓮朵朵隨。

  上方靈寶無極至道開化真經卷中竟

  #1任:疑作『正』

  上方靈寶無極至道開化真經卷下

  人倫章第十七

  天地之秀而成人也。道德已成謂之倫也。

  主用賓曰明。

  主人使賓客順道,而為明。夫明者,素之道。夫素者,乃為見素抱朴,無私無欲。無勞其形,無搖其精。虛心而體天之道,實腹而法地之德。能猶是者,可謂明矣。真常耿耿妙無涯,人靜江天草帶葭。孤館竹籬茅舍地,清風和月照梨花。

  賓動主曰昏。

  賓客動主人,逆道而為昏。

  混像固曰真。

  混合有像,物堅固而為真。

  同器殘曰刑。

  同器傷殘內外,謂之賊殺嚴刑。

  出入全曰神。

  出入不失其道,而全神內之神。

  動靜中曰清。

  動靜中道而立,謂之清靜之根。

  大像凉曰寧。

  大像實而火盛,以涼減而方寧。

  太虛炎曰盈。

  太虛有像已失,炎火益而可盈。

  居和沖曰平。

  已居神氣之內,用沖和而平之。神居有間。之根,用昭清而悟之。

  順時嗇曰澄。

  嗇者,養也。順四時之候,而飼有益之物。常飧有氣之食,陽漿助殼,陰水卻之。以濁復濁,以穢補穢,養成其神,就以離火真陽之精,接而鍊之。法時于丑寅之間,法日於一侯之內。二卦為年,兩弦為月。上閉七竅,偃脊縮臍,鼻收清氣。□入元宮,侯氣已定,方出濁氣。依此行之,漸成真道。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也。頌曰:欲理洞天芳,同根養蒂昌。初月宜脩竹,梅花禦雪香。濁體清還秀,流源靜自彰。渺渺離陽格,能交坎炁罡。食時溫匪棄,運候火無傷。養就沖霄體,澄澄大道鄉。又曰:玉溪仙洞野人家,曉色晴嵐遠帶沙。隱約水邊流入戶,元來都是片桃花。又曰:安神保命在無勞,寡欲亡私體自膏。每用食時溫養外,洞天離火鍊成□。

  善變化曰靈。

  居有為而無為,善變化而靈明。

  法天道曰成。

  執觀天道,而行內外之機,即遂生成目下長春不夜。故經云: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損有餘而奉不足於天下者,惟真道人乎。人能法此天之道,而成神仙之躬也。

  仍猶是者曰人倫。

  仍,能也。猶,如也。成于妙道也。

  罔猶是者胡弗沉。

  罔,無也。由,用也。罔由是者,無用此也。胡,何也。沉,溺也。

  吁欣兮隳在,遊爾乎所聞。

  吁,苦趣也。欣,仙道也。兮,文辭也。隳,死基也。在,生首也。道爾乎者,苦樂死生道爾乎。此所聞者,耳之所聞章中之義。洞曰:神為主也,人心正覺之性也。氣為賓也,人腎沖和之炁也。心曰主公,意為賓客。常令神使其氣,心使其意,即得順而泰矣。胡不然者,則將反是矣。故曰:心使氣曰強,主甩賓曰明也。能如是哉,則合有像而得其固,同有為而卻其刑。自得出入全其神,動靜中其清。若陽太炎也,以水而凍之。若其太虛也,以火而溫之。若居沖和也,以真而平之。若處四時也,以保而育之。能猶是之也,變通而善化,法天之道也,妙道而已成也。慧性一開,廓達清虛之境。元明昭現,寥通天地之根。識破有為同有像,而如夢電。覺知無色混無像,而若真空。是故變通不測其神,否泰不量其器,出死生之岸,離苦樂之鄉,遊浩劫以長存,步黃華之妙境者也。頌曰:出世須憑向上文,人倫章內顯其真。還能達此行諸足,便是玄元元上人。

  響應章第十八

  響應者,因果也。

  響應之道者,自乎天人矣。

  人作而天應之,故得天人相通也。

  人之所發者,聲之所應矣,其猶谷之作音也。

  空谷之言,響聲應之。人之善惡,禍福隨之。

  人之所造者,感之所報矣,其猶影之逐體也。

  形物曲直,其影隨之。善惡昭報,因果定矣。

  夫天道者,與善而輔德矣。天之羅者,恢治而罔極矣。

  天道無私,惟在親善助德,扶忠佑良,滋孝益弁而已矣。

  鑒兮自然,

  照於天下,其如秋月印於江水也。

  司兮善惡。

  主於天下,其如寶鑑對於形物也。

  皇皇者矣,昭昭者哉。

  皇,大也。昭,明也。高而無位,大而無窮,明浩茫茫,故再稱也。

  順之者降乎百福,

  作善者,皇天降福。作不善者,厚土臨殃。

  逆之者降乎百殃。

  罔上虛民,皇天弗保。殘賊仁義,天錫爾殃。

  示乎感應,昊然巨彰。

  示,明也。示乎感應者,昭報因果也。昊,天也。巨,大也。昊然巨彰者,天然大明,注於今古也。

  抑哉人也,宜乎慎詳。

  蓋爾之民,思而畏之。洞曰:畏天命者,君之芳言。觀天道者,神仙之法則。順而行之則昌,逆而用之則死。是以聖人積德合天,將神契道,以至長生久視之道。不由是者,定愚之甚也。頌曰:報應其如秋漢月,光暉水鑒清江色。無私無曲地天明,人世人思大神哲。

  進退章第十九

  行藏合正。動止觀天。

  道德善正者,可明而進之。非道德善正者,可斷而退之。

  天道之行者,可以行。天道之行者,可以止。

  能明而進者,乃曰真人矣。真人之用者,所謂知足樂天,儉止寬慈之謂也。

  知足則富貴莫能及,樂天則愛累弗能逮。儉止則不足匪能邇,寬慈則災害罔能近。此之四端,猶身之四肢也。之用矣。能斷而退者,全之者,為真人之躬,故真人之用矣。

  能斷而退者,亦曰真人矣。真人之常者,所以遜時順大,平善昭神之謂也。

  遜時則遠其害,順天則近其福,平善則入其道,昭神則出其世。此之所謂,全之為真人,罔之為小人矣。

  若能明斷進退,遐邇由斯,方可達真,幾於聖也。

  人能進退,明斷遠近,用此方可入真,近聖人之鄉,入聖人之室也。

  洞曰:全身者,曲而不直。成譽者,直而不曲。脩身者,名貨有費。名貨者,脩身有違。彼者弗能此,此者弗能彼。若能彼之為此,此之為彼者,惟真人之謂也。故聖人云:良賈深藏若虛,盛德容貌若愚。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者,玄之又玄,先師之妙訓矣。頌曰:道德先王禮樂昭,用時即得地天寥。非斯難脫浮生夢,柳岸空教月氣瀟。

  宗元章第二十

  被三教聖人。宗元流無異。

  人之學而達貴者,吾知習聖人之要矣。夫聖人之要者,凡有其三焉。

  要分其三,歸之則一。

  一者在乎儒,其要則為忠孝仁義,禮智信文,德正明典,玆為要矣。

  上中二巷,皆言此矣。玆,此也。

  二者在乎道,其要則為希夷純朴,清靜無為,昭神制氣,慈足柔和,普惠無窮,混一同塵,復命歸元,玆為要矣。

  希夷純朴者,元本希夷體,無形神是神。行藏周遍處,無處不光明。純兮素朴,三世明覺。體道如如,妙中真握。清靜無為,昭神制氣者,應物以情求有像,像中得意返忘情。昭哉神顯江天月,氣若洪時人自靈。氣制神自招,無為清靜調。身得純陽舍,何愁丹地苗。真廣氣洪抱素,三官自得堅固。元神此日優游,明月清風為倡。精血養靈苗,居濁神氣調。主公燕靜處,昇女自妖燒。

  出殿乘官馬,金鞍玉珮搖。瀟湘明月下,-鞭指白雲橋。慈足柔和,普惠無窮者,內外慈柔和,寬中用道麼。無窮皆得潤,明月照清波。慈愛生靈皆足,柔和臨處滋畜。無窮

  普惠齊恩,柳岸江頭風速。錢塘月照東郊,農花深處郁郁。天河數點寒星,燭破幽關束北。混一同塵,復命歸元者,混一握三十百二,同塵妙理最非治。歸元父母復其命,方到真光無昧地。格格浮生夢,塵沙悉是空。悟得本來面,方為第一功。名貨塵情浮幻多,還如晨露比江河。爭如猛省逝乎大,妙意行時人自和。像內求真心使氣,氣興心朗道無滯。壺中把握地天春,柳岸清風妙.無際。一陽纔發,寒蟾抱朴。綠水潺潺,清風颯颯。古岸瀟湘,橫舟鼓角。公子亭亭,妙中音樂。

  三者在乎釋,其要則為慈悲忍辱,究竟平等,彼此因果,普利眾生,入無相法,演大覺經,淵明真宰,玆為要矣。

  慈悲者,慈救眾生出愛河,皆令得度浪濤波。齊心逮此幽關鬼,克債親疏悉解麼。解脫苦趣,而樂靜鄉。忍辱者,萬苦臨時我自如,真如不動任君誣。亡心情已到絕斯四,人我眾生壽者歟。究竟者,識破浮生一切法皆為虛幻夢中朴。法猶尚假況斯像,一切有為皆喪覺。窮究有為一切像,像中悟得幻泡障。既知總是夢中虛,即便回頭入元上。照破浮生夢,元神自得明。無心方此定,風月始為鄰。嘯朗青山足,瀟湘綠水澄。江頭無限景,都在帝王城。平等者,生死親疏充故債,一心如意悉令解。周生濟死妙當時,若不違時道應在。彼此者,悟道超昇彼岸清,迷情染像我應沉。飄搖三界綿綿此,可惜青春無限人。因果者,種此善因獲善果,若施惡種惡還增。大哉因果鑒如影,步步相隨報應明。普利眾生,入無相法,演大覺經者,諸相皆為夢,無身卻是身。明中元一炁,相輔得長春。

  淵明真宰者,正覺昭然體是真,真中動止勿教沉。非斯難翫江頭月,綠水青山勿悮君。

  是故三大聖人之要者,同源而異舉之相,一而分別之化。無極之身,演無極之教。普利平等,仁愛一切。

  應化無邊盡,塵沙不可量。皆談真正教,利死與超生。

  凡能肇竟裡要而悟,行諸弗怠,方得貴矣。

  肇,始也。竟,終也。裡,敬也。諸,之也。三大聖人,演萬法於人天,其造無殊,本同歸而一矣洞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二生萬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者,惟一分眾,眾歸一也。惟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者,還同之謂也。乃至聖人,一以貫之。皆大道有統,殊途而同歸矣。是故君子不器,而為一隅矣。我先師云:三大聖人者,皆分身應化,逐器隨機,方圓慈造而為度物。奈何後世愚輩,執性多弊,強另分別。恃我之心,非於彼者,即得遞相嫉坏,互起愛僧。此之所為,俱陷地獄。後世英才,宜當慮之。故聖人云:執者失之也。老氏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人能窮斯至理,晝夜無忌,行而用之,善非逮也。頌曰:歸依道釋與宣尼,晝則無忌夜亦隨。用我聖人三教理,何愁不到鳳凰池。

  脩真章第二十一

  履道之鄉,謂之脩真。頌曰:混跡同塵足則休,壺中把住帝王州。清江水照寥天月,綠草琦倚古岸頭。

  脩真之道者,聖人之貴矣。夫貴者,元炁也。夫元者為晶神,物之宗也。夫炁者為陰陽,像之祖也。

  聖人之道,所以尚者,元炁也。元炁之基,所以貴者,精血也。

  夫元炁備者,法配水火,制定鉛汞,合彼震魂,長生者矣。

  元炁備者,男精女血,元而堅固也。法配水火者,道合離坎也。制定鉛汞者,點化乾之鉛,制鍊坤之汞也。合彼震魂者,混合震宮之魂,以青龍真精契之也。長生者,不夜之鄉也。

  夫元炁損者,法配清陽,補益水火,提挈兌魄,復命者矣。

  法配清陽者,道符震兌也。補益水火者,宜添離之髓,當抽坎之氣也。提挈兌魄者,提挈兌官之魄,把握震官之魂。此惟言乾坤離坎震兌之像,而不言艮巽者,何也?是故聖人云:舉一隅不以三隅反矣。其內二像,亦隨彼而益矣。故未及言之,且多言不若守中也。復命者,陽得陰而謂之歸根,陰得陽而謂之復命也。

  所謂定其所備,和其所損,

  足者點成,砂裹汞虧時,補益汞中砂。

  以炁益炁,以神滋神,

  陰之氣血善,能益於陽之精神也。陽之精神善,能滋於陰之氣血矣。

  逐其患濕,

  人身之中而有者,三官也。其上中者,而名泥九絳宮也。其下者,而曰元宮矣。此之三所乃神氣精血所居之鄉,非患濕陰邪所在之處,故其患濕也,宜為卻之矣。

  成乎妙軀。

  若能如是,即成道身。

  脩身之要,貴乎是樞。

  脩行之首,斯為要矣。

  人能奉之,神仙者歟。

  人能行之而登陽天,出入金門,身得神仙矣。洞曰:動其氣而靜其神,益其血而點其精者,則得漸成,實其腹而強其骨,堅其腦而住世,雖非白日昇天,猶能長生不老者矣。頌曰:男是真陽更覓陽,陽中點制得其昌。人能遞互復其命,便是神仙不夜鄉。

  鍊性章第二十二

  董成真覺種,方號道人身。

  鍊性之大者,治賊而可矣。夫賊者,凡有其五焉。

  五行之像,謂之五賊。

  一曰志也,其性為恐,謂之寒賊。若能治之,名無漏性。

  志者,水之晶,而為人之腎氣之主,而為志也。其性為恐,謂之寒賊者。腎氣之志,主恐懼驚怖之像。此像生也,大損元覺之神矣。若能治之,名無漏性者,慧光照鑒此之恐志,內明真宰,故得不怖,成乎無漏,廓然清素,月白風清,古岸汀洲之境也。

  離斯無色界,沙塵總是空。妥妥如如體,清風明月中。

  二曰魂也,其性為怒,謂之慎賊。若能治之,名清涼性。

  魂者,木之秀,而為人之肝血肝膽之主,而為魂也。其性為怒,謂之嗔賊者。肝膽之魂,主嗔怒忿爭之像,此像生也,大損元覺之神矣。若能治之,名清凍性者。慧光照鑒此之真魂,覺悟真空,其如夢電,即得返照回光,元明洞鑒,朗月秋天,清風古岸,遂清涼之果,成靜土之鄉也。

  三曰神也,其性為喜,謂之樂賊。若能治之,名希夷性。

  神者,火之真,而為人之心神,心神之主而日神明也。其性為喜,謂之樂賊者。心神之神,主喜樂遊逸之像,此像生也,大損元覺之神矣。若能洽之,名希夷性者,常有欲也,以觀其終,常賊興也,以察其幻。即得悟機達本,反視回光,成希夷之性,視不足見,聽不足聞,此之際也。即得悟生無介目之累,保神有清靜之方。江頭綠草嫩猗猗,而葦施蘆花。古岸橫舟月瀟瀟,而清風滿袖。

  元明此日方當現,清靜門中我正閑。塵世拂開真宰現,元神跳出死生關。

  四曰意也,其性為思,謂之貪賊。若能治之,名無為性。

  意者,土之肌,而為人之脾胃,脾胃之主而為意也。其性為思,謂之食賊者。脾胃之意,主想望思念之像,此像生也,大損元覺之神矣。若能治之,名無為性者。人能治之,乃曰無為。千秋萬古之真,皓月清風為侶也。

  五曰魄也,其性為憂,謂之癡賊。若能治之,名大明性。

  魄者,金之氣,而為人之肺氣,肺氣之生而為魄也。其性為憂,謂之癡賊者心肺氣之魄,主憂愁煩惱之像,此像生也,大損元覺之神矣。若能治之,名大明性者。人能絕此,即得綠水青山之境,長春不夜之鄉,大明無翳而已矣。

  此之五賊,咸在乎心。

  此之五賊,而為五行之像也,萬化之宗矣。萬化所主者,藉君於心也。是故聖人言五賊,咸在乎心也。

  人若順之,則轉輪三界。

  人順其賊也,而行恐怒喜思憂之性也,即沉淪沒轉遊三界矣。夫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三界之內而有者,四境也。夫四境者,財為欲境,色為愛境,酒為迷境,氣為瞋境。此之三界而同四境者,惟天人之愛河,乃群生之苦海。五賊而喜者,其惟境界也。是故聖人云:人若順之,則轉輪三界矣。咄哉,五賊沉人無覓,三界綿綿,四境默默,愛河蕩蕩,舟楫難釋,無色陽天,空留清碧。

  人若治之,則神蹈仙京。

  蹈,履也。人治其賊也而亡恐怒喜思憂之性也,即履長春神仙之鄉矣。遠離三界,不居四境,出此愛河,身昇玉京,朝禮上帝,稽首天尊,歡喜踴躍,皇道開明。

  是故言聽動觀一切時中,皆當明照。制鍊脩行,如是弗息,即得福生無際,遊宴長春也。

  洞曰:人能動止心興意舉體措,身為一切時中,常觀妙化,淵明真宰,識破浮生。悟落花之境,省如夢之期。制脩斯道,擒欲亡賊者,即得翱翔紫闕,遊宴長春也。頌曰:迷者況淪悟者仙,何須苦苦殢經篇。到頭只是昭清覺,打破塵籠自有天。

  明素章第二十三

  廓然洞徹謂之明。混混沌沌謂之素。

  人皆行此空色,不能悟彼明素。

  人皆行此空色者,人處三時夢,時時總是空。三時者,過去時,現在時,未來時也。不能悟彼明素者,貪戀空中有,孰知步步空。自從無始劫,至此尚盲聾。

  吾能破此空色,亦能行彼明素。

  吾者,假中之真,有內之元,元內之有,恍惚之間,長生之者,是為吾也,吾猶我也。能破者,五鬼亡時見我身,我身無處不光明。何須直待能乎破,不待能時賊自沉。亦能行彼明素者,善離諸像而入無為也。

  夫空色者,所謂恐怒喜思憂之屬也。

  五行所主,而性自然。

  夫明素者,所謂昭清覺靜慧之屬也。

  明達無為,謂之昭。靈光無染,謂之清。居像不昧,謂之覺。斷絕邪障,謂之靜。出入同道,謂之慧。此名五印土也。

  如人能破此之空色,慧靈悟解,洞徹光明,離有為法,入無相身。

  一切有像,終歸真空。故要離之無形之神,洞而不滅,要當入也。

  同道無終,獨斯者哉。

  洞曰:薰成之性同道身,而不滅者,其惟斯身也。斯身之名,聖人呼之,非為一號。道君稱為不神之神,釋迦稱為如來之相,聖人言為君主之官,宣父論為仁人君子。至於主公真我,佛祖金剛者,皆同歸而異途矣。大抵只為人之元來之性,心神是也。然此心神,要當亡其五賊,除其五性。賊性者,乃為恐怒喜思憂也。即得生其五體,昇其五印。體印者,乃是昭清覺靜慧也。能猶是者,乃曰道身。非猶是者,止為眾生矣。夫道身而全斯治者,乃曰鬼中神仙也。夫道身而全,斯治及乎結汞凝鉛,混同道體,建德合天,積功累行者,乃曰天中神仙也。道身未全,能點精易氣,積德利人者,乃曰陸地神仙也。夫道身未全,精神未備,惟忠孝仁義,正德柔和者,乃曰水府神仙也。夫道身未備,善德未脩,惟保精益氣,鍊血愛神者,乃曰人間神仙也。夫道身之稱者,乃人心之謂也。人心所亡恐怒喜思憂之性,而成昭清覺靜慧之神者,惟道身之謂也。恐人恨解,故再注之。夫五仙之位,而列五品。天仙者居其一也,地仙者居其二也,水仙者居其三也,人仙者居其四也,鬼仙者居其五也。五仙之位,互有高卑,人心之造,其惟異也。還不然者,而為五苦。五苦之由,則將反是矣。頌曰:靈性無形道,陽光像內真。二端相合處,萬古不能沉。

  常道章第二十四

  妙覺靈光微,寒潭照秋月,天漢大哉。炁相符洞,無滅陽精陰髓,呼吸而已。德配三才,自然之理。青松影下,綠禬陰中。風月瀟湘,真如妙用。三三六六,坎離洞谷。妙應陰陽,通光無欲。頌曰:帝王官闕瑞煙嘉,處處江山罩綵霞。紫鳳飛鸞成羽蓋,黃金白玉秀珍花。翩翩臺畔龍樓室,瀝瀝筠中翫女家。尚矣君哉攸德處,無為為裹就丹砂。又曰:真人居處是仙鄉,步步還同妙境方。塵意拂時山水秀,道心開處竹松良。清風友者應明月;靜谷鄰兮豈世倀。惟有白雲千萬頃,朝夕與我著翱翔。又曰:仙公得道始名真,不在濁兮不在清。亦匪太過還不逮,又非中道立乎身。的端妙處云何說,今日言中子細論。其道無可無不可,死生榮辱在活心。

  常道之道,非化非造。

  常道之道者,綿綿畫夜,時刻相借。非此絕生,得者無榭。非化非造者,動靜滋物。空同恍惚,合理自然,神昭素燭。

  常真之真,非名非形。

  常真之真者,日用清真,秀出天庭。沖和在手,妙力滋新。非名非形者,可名與形。勢終已傾,非此體號,卻入真靈。

  其乎動也,應物以善德。

  元真洞照,湛湛清妙。來者應之,其如鑒耀。

  其乎靜也,寂湛以淵清。

  真如靈處三千界,契理合天妙非怠。壺中皓月與清風,滿目瀟湘遍舟載。竹逕瀟淞風載蔽,南山一帶籠煙谷。停勝一顧墜金鞍,滿目睛嵐似珠玉。

  此之際也,弗脩弗證。

  善惡俱亡因果消,豈分彼此與昏朝。清輝面目昭千古,雪裹梅花竹在梢。

  適乎不器,入乎妙靈,誠不神之神,乃道沖之道。

  一任縱橫天地間,何須獨步此江山。周道大道應無色,妙理還時不復還。清覺一聲笛滿袖!幽琅三弄瑟應寒。元真洞徹先天外,點破塵沙欲界關。

  同萬物竟而不滅,陰陽生而不窮。洞然無間,玄玄者也。

  上方靈寶無極至道開化真經卷下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