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道經音義妙門由起

  經名:一切道經音義妙門由起。唐玄宗御製序,史崇玄等奉敕較編撰。原本一百十三卷。現僅存序文及《妙門向起》,合為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平部。

  一切道經音義序

  唐玄宗御製

  朕聞大道幽深,妙門虛寂。龜山之文不測,龍漢之旨難窺。況復記錄漸訛,年齡浸遠。黃庭妙簡,或逢燕彘之疑;縹府真言,多有魯魚之失。遂令玉京後進,覽祕篆而無從;金闕群遊,習靈符而有誤。恭惟老氏,國之本宗,虔述玄經,朕之夙好,詳其乖舛,深可吁嗟。爰命諸觀大德及兩宮學士,討論義理,尋繹沖微,披珠叢玉篇之眾書,考《字林》《說文》之群籍,入其閫閾,得其菁華。所音見在一切經音義,凡有一百四十卷;其音義目錄及經目不入此數之中。庶以宣闡青元,發揮碧落,毗助風化,訓導甿黎。令其託志希夷,永絕陶陰之惑;歸心徽妙,長祛晋亥之迷云爾。  

  妙門由起序

  金紫光祿大夫鴻臚卿河內郡開國公上柱國太清觀主史崇等奉勑撰

  夫至道難究,虛皇不測,雖無為無形,而有情有信。無為無形也,忘功用而起視聽;有情有信也,孕生靈而運寒燠。乾坤得之以開闢,日月得之以貞明,天子得之以致理,國祚得之以太平。為一切之祖首,萬物之父母也。若乃虛空自然,變見生為,凝靈結氣,化成聖人,即元始天尊之謂也。故經云,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又云,恍惚中有物,恍惚中有象,杳冥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又云,元始者,道之應化,一之凝精,因氣感生,轉變自然。此既不由胎誕,因經姓系。夫有天地,方有人焉;有人焉,方有氏族。天尊生於混沌之始,何宗祖之有乎?其後改號示變,應迹垂靈,託胎洪氏之胞,降形李母之腋,蓋有由矣。然五身既分,三代斯別,隨機應物,拯溺安危,汲引群迷,財成庶族,慈悲覆燾,難以勝言。所謂真身者,至道之體也;應身者,元始天尊、太上道君也;法身者,真精布氣,化生萬物也;化身者,堀然獨化,天寶君等也;報身者,由積勤累德,廣建福田,樂靜信等也。然元始天尊、太上道君、高上老子應號雖異,本源不殊。更託師資,以度群品,或命尹喜入天竺以化胡人,或與鬼谷之崑崙,以行聖教。慈濟之道,無遠不通。蓋方圓動靜,黑白燥濕,自然理性,不可易也。吹管操絃,修文學武,因緣習用,不可廢也。夫自然者,性之質也;因緣者,性之用也。因緣以修之,自然以成之。由此而言,高仙上聖,合道歸真,固增廣善緣,精進無退,度人濟己,通幽洞冥,變麤為精,練凡成聖。而惑者遂云,神仙當有仙骨,骨法應者,不學而得。何其謬哉?然法界高深,天宮悠曠,五億五萬,布其方域;三千大千,分其國土,則有玄都妙境。玉京延至聖之遊,宛利仙居;寶臺致神君之化,真庭杳眇。陽和七耀之天,妙躅深沉;太微九靈之觀,斯乃存諸。浩劫著自遐齡,厥迹紛綸,卒難詳載。夫津梁所建,開度攸先,國土不安,陰陽致沴,凶衰係起,疫毒流行,遂能保祐帝王,安鎮黎庶,此之功德,何以加焉。然道士立名,凡有七等:一者天真,二者神仙,三者幽逸,四者山居,五者出家,六者在家,七者祭酒。其天真、神仙、幽逸、山居、出家等,去塵離俗,守道全真,蹤寄寰中,不拘世務。其在家、祭酒等,願辭聲利,希入妙門,但在人間救療為事,今劍南、江表,此道行焉。所以稱之為道士者,以其務營常道故也。至於法衣,非無差降。黃裳絳褐,式崇正一之儀;鳳氣飛雲,用表洞玄之服。載諸經教,此不縷陳。原夫真經,實惟深奧,或凝空結氣,自然成章;或浮黎協晨,聖人演妙;或天書下降,玉字方傳;或代出聖師,撰述靈旨。其後遞相傳授,使得流通,或寶座敷揚,十方聽受。所以護持帝王,使國土安寧;拔度淪亡,使魂神遷陟。利人濟己,契道冥真,法力幽通,難以為喻。崇信者因而享福,毀謗者於是挺灾,若影之隨形,響之應聲也。是以軒轅、夏后崇信也,致升仙之道,成太平之功;梁武、齊宣毀謗也,招禍敗之辱,受覆亡之報。我國家承宗李樹,襲訓騫林,恒締想於真靈,每稽芳於道德;無為無事,載揚垂拱之風;迺聖迺神,逾闡不言之教。既而彤闈少事,紫掖多閑,披鳳笈之仙章,啟龍緘之祕訣。文多隱諱,字殊俗體。欲使普天率土,廣識靈音,故勑金紫光祿大夫鴻臚卿員外置同正員上柱國河內郡開國公太清觀主臣史崇為大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僕射上柱國臣盧子真為副使,宣議郎試右領軍衛長史臣史杲為判官,與銀青光祿大夫檢校中書令兼太子右庶子昭文館學士上柱國安平縣開國子臣崔提、金紫光祿大夫行禮部尚書昭文館學士上柱國晋國公臣薛稷、銀青光祿大夫右散騎常侍昭文館學士權檢校左羽林將軍上柱國高平縣開國公臣徐彥伯、銀青光祿大夫右散騎常侍昭文館學士權檢校右羽林將軍上柱國壽昌縣開國侯臣賈膺福、銀青光祿大夫行黃門侍郎昭文館學士上柱國贊皇縣開國男臣竺乂、銀青光祿大夫行太子右諭德昭文館學士兼宋王侍讀上柱國臣丘悅、正議大夫行工部侍郎昭文館學士柱國臣盧藏用、正議大夫行祕書少監昭文館學士柱國臣韋利器、正議大夫行太府少卿昭文館學士上柱國吳興縣開國男臣沈佺期、通議大夫主爵郎中權檢校右羽林將軍兼昭文館學士上柱國臣李猷、正議大夫行太子洗馬昭文館學士上柱國臣張齊賢、大中大夫昭文館學士輕車都尉臣鄭喜、朝散大夫檢校祕書丞昭文館學士臣胡皓、金紫光祿大夫崇文館學士上柱國魯國公臣祝欽明、銀青光祿大夫行黃門侍郎兼修國史崇文館學士東海郡開國公臣徐堅、朝散大夫守中書侍郎崇文館學士臣王琚、銀青光祿大夫崇文館學士上柱國平凉縣開國子臣員半千、銀青光祿大夫崇文館學士上柱國臣胡雄、銀青光祿大夫行國子司業崇文館學士兼皇太子侍讀上柱國臣褚無量、通議大夫行祕書少監崇文館學士知館事上柱國居巢縣開國子臣劉子玄、朝議大夫行中書舍人崇文館學士上輕車都尉臣賈曾、朝散大夫中書舍人內供奉崇文館學士柱國臣蘇晋、大德京太清觀大德張萬福、大德劉靜儼、大德田君楷、大德阮孝波、京玄都觀主尹敬崇、大德京東明觀主寇義待、大德京太清觀法師孫文、大德時居貞、大德單大易、大德高貞一、大德張範、大德田克勤,大德范仙廈、大德宗聖觀主侯元爽、大德東都大福唐觀法師侯抱虛、上座張至虛、劉元良、大德絳州玉京觀主席抱舟等,集見在道經,稽其本末,撰其《音義》。然以運數綿曠,年代遷易,時有夷險,經有隱見,或劫初即下,劫末還升;或無道之君,投以煨燼;或好尚之士,祕之巖穴。因而殘缺,紊其部伍,據目而論,百不存一。今且據京中藏內見在經二千餘卷,以為音訓,具如目錄;餘經、儀、傳、論、疏、記等文,可易解者,此不詳備。其所散逸,佇別搜求,續冀修繕,用補遺闕。而經且久遠,字出靈聖,梵音罕測,雲篆難窺,或為無識加增,或為傳寫妄誤,或持浮偽之說,竊揉真文,或採菁華之言,將文釋典,不可齊其所見,斥以靈篇。今之著述,或所未悟,中間闕疑,用俟能者,名曰《一切道經音義》。兼撰《妙門由起》六篇,具列如左。及今所音經目與舊經目錄都為一百十三卷。崇等學昧琅書,情昏寶訣,伏承天渙,敢罄謏聞,披錦蘊而多慙,對絲言而自失。

  明道化第一

  《老子道經》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又云:道沖而用之,淵兮似萬物之宗。吾不知誰子,象帝之先。又云: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德經》云: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寶。

  《本願大戒經》云:太極真人曰:夫道,無也,彌絡無窮。子欲尋之,近在我身,乃復有也。

  《太上太真科》云:道有寂智,又有動神,又有沖氣,氣化有象,神化有形,智化有聲,質微不可搏,色夷不可視,聲希不可聞。

  《升玄經》云:夫大道玄妙,出於自然,生於無生,先於無先,挺於空洞,陶育乾坤,號曰無上正真道也。神奇微遠,不可得名,為無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

  《太平經》云:道者,乃天地所常行,萬物所受命而生也。

  《玄妙內篇經》云:元道本起,出於無首、萬氣之祖、萬道之元,無有之先,無有所因尊,無有上貴,不可勝也。

  《三天內解經》云:大道元本,起於無先,溟涬鴻濛,無有所因。虛空自然,變化生成。

  《科約清獨戒》云:道者,天地之祖首,萬物之父母。

  《南華經》云: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得而不可見,可傳而不可受。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明天尊第二

  《老子道經》云: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又云:惚恍中有象,杳冥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太上太真科》云:虛皇金闕玉帝最貴最尊,無生無死,湛然常住。

  《太玄都玉京山經》云:太上曰:夫玄都玉京山有七寶城,城有七寶宮,宮有七寶玄臺,即太上無極虛皇大道君之所理,諸天大聖、天尊帝王、高仙真人各各持齋,奉法宗太上虛皇於此矣。

  《太玄真一本際經》云:太上道君曰:我以宿慶,觀睹法王訓喻經戒,如蒙顯職,總統三界,攝御萬神,過泰之恩,莫以為喻。然登道位,皆悉因師。我虛皇太上大道君本行所修,《靈寶五篇》、《升玄內教》,輪轉劫數,無極無窮,終天說之,亦不能盡。

  《靈寶經疏》云:虛皇太上者,天尊之師也。虛者,有而無質;皇者,光也,煌也。亦以虛寂明其體,光煌表其德也。一曰虛無,一曰虛帝,一曰皇一,又號帝一也。虛無者,虛泊無形也。帝者,諦也,言精應審諦也。一者,本元,亦謂尊高無二也。明天尊以虛寂為師、智慧無礙,光明洞照也。此皆號異而體同也。

  天尊弟子即太上道君也。天尊周化十方,既將過去,又錫道君太上之號,為接化之主。前後二君皆稱太上,為一切之師宗也。

  《靈寶無量經》云:元始祖劫,化生諸天,開明三景,是為天根。上無復祖,唯道為身。

  《正一經》云:大道布化,含養一切,生成萬物,安天置地,設日月星辰、山川嶽瀆,各立靈官、主司、真人、道士,攝化統理。天地相合,生化萬物,太一天尊主之。一切曹府,布化生育,總係北極太一天尊也。即《太平經》云北極天君也。

  《天師請問經》云:正一真人問道君曰:不審元始天尊未得道時,宗祖所因,本根元起,其事云何?伏願顯示,令眾見明。道君答曰:夫道,無也。無祖無宗,無根無本,一相無相,以此為元。既稱元始,何復有宗本者耶?雖復運導一切,道為最尊,常在三清,出諸天上。以是義故,故號天尊,或號玉帝,或號高皇,隨順一切也。

  《洞神經》云:大道降神,應接一切,或有名無字,有字無姓;或有位號,姓名亦無,各由感致,參差不同。是謂正神,皆道應化。

  《靈寶開天經》云:太上道君曰:天地未分,混沌之中,無光無象,無祖無宗,唯有於道,湛寂自然,杳冥恍惚,真精獨存。分氣下降,應生一元,自此變化,三氣復存。元始者,道之應化,一之凝精,至真不雜,內外清純,因氣感生。轉變自然,因機赴會,玉質金容,為眾物本,故稱元始焉。

  《靈寶齋儀》云:過去高上玉皇天尊、未來太極天尊、見在元始天尊。

  《太上業報因緣經》云:始有天地,龍漢之初,吾號無形,化在玉清境,出《大洞真經》,下世教化,為萬天玄師、無上法王。延康之時,吾號無名,化在上清境,出《洞玄寶經》,下世教化,為三界醫王、太上真尊。赤明開運,吾號梵形,化在太清境,出《洞神仙經》,下世教化,為十方導師。又云:至極天尊,開皇改運,吾號虛皇,化在元陽宮中,敷明三洞,下化人間,稱太上道君焉。

  《大洞真經》云:上清高聖太上大道君者,蓋玉晨之精氣、慶雲之紫煙。玉暉曜煥,金映流真,結化含秀,包凝立神,寄胎母氏,育形為人。母妊三千七百年,乃誕於西那天鬱察山浮羅之嶽丹玄之阿矣。受籙紫皇,位司高仙,振風朱素,朝會萬神,玄淵峨岑,太音彌芬。希想玉真之虛霞,上清之靈晨,再登紫陛,三飛瓊闕,四賓太素,五晏琳室,携握五老,洞源極密,於是受書玉虛,眺景上清,位為太上高聖玉晨大道君,理蘂珠玉闕館七映紫房。

  《太平經》云:能得太上之心者,皆無形自然。天仙大人有真道,乃能得太上之心。餘者何因得與相見乎龍景?

  《九文紫鳳赤書經》云:太上道君時晏景龍之輿,策虛緑軿,群仙列侍,廣樂虛庭,神暢啟於妙覺,發詠動乎金章。

  《本行經》云:太上道君曰:我濯紫晨之流芳,蓋皇上之冑。我隨劫死生,世世不絕,恒與靈寶相值同出。經七百億劫中,會青帝劫終,九氣改運,於是託胎於洪氏之胞,凝神瓊胎之府,積三千七百年,以赤明開運,歲在甲子,誕於扶刀蓋天西那玉國浮羅之嶽,復與靈寶同出度人。

  《真誥》云:太上者,道之子孫,審道之本,洞道之根,是以為上清真人,為老君之師。

  《三天內解經》云:幽宴之中,生乎空洞;空洞之中,生乎太無;太無變化,生玄、元、始三氣,混沌相因,而化生玄妙玉女。玄妙玉女生後,混氣凝結,化生老子。老子,老君也。

  《老子襟帶經》云:老子曰:吾乃生乎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行乎太素之元,立於太眇之端,浮遊幽虛之中,出入杳冥之門。

  《道德經序訣》云:老子體自然而然,生乎太無之先,起乎無因,經歷天地終始,不可稱載。又云:世人謂老子再降於周代。老子之號始於無數之劫,其杳杳冥冥,眇邈久遠矣。開闢已前,復下為國師,世世不絕,人莫能知之。

  《樓觀本記》云:尹喜遇老君,老君拜喜為無上真人,號曰文始先生,方遠觀四海八紘之外。又上升九天,謁太上玉晨大道君焉。道君令下化西域,條支、安息、昆吾、大秦、罽賓、天竺,周流八十一國,作浮屠之術,以化胡人。

  《真誥》云:老子者,太上之弟子。年七歲而知長生之要,是以為太極真人。

  《玄妙內篇經》云:玄妙玉女者,玄、元、始氣混沌相因,化成二氣,八十一萬億歲後化生玄妙玉女。自玄妙玉女生後,三氣變化,五色玄黃,大如彈丸,入玄妙口中,乃即吞之,八十一歲乃從玄妙玉女左腋而生,生而白首,故號為老子。老子者,老君也。受太上重任,成天立地,帝帝出為國師。

  《道君列紀》云;後聖以共和七年三月德合日始育於此國天剛靈鏡山下李氏之家。年五歲,仍好道樂真,言願成章。年二十,有金姿玉顏,遂棄家離親,起跡風塵,浮遊名山。悟三氣而合變,冥神樞以齊真。抗其志也虛玄,執其誠也極微。栖心於霄景之外,抱素隱乎縫掖之中。內德圓充,外累遠判。屏仙羅於地陸,尋上真乎紫館。遂致天帝下教,流光拔粲,授以《鬱儀大章》、《大洞真經》,給以曲晨飛蓋,飲以徊玄玉精,貽以素羽玄翮,以升八方矣。

  《玄妙內篇》、《高上老子內傳》並云:老君從李母左腋而生。初李母晝寢,夢太陽流光入口,因而吞之,遂覺有娠,七十二年於李樹下生。老君指樹曰:此為我姓也。至幽王時,老君從十二玉女、二十四仙人,并與鬼谷等俱乘白鹿,出西關,北之崑崙矣。

  《老子經》云:號老子者,道之應形也。形見名出,號遂生焉。而才德周備,兼該濟度,功業無雙,誨誘無倦,總曰無上老子玄中大法師。

  《無上真人內傳》云:尹喜曰:敢問大人姓字。老子曰:吾姓字眇眇,從劫至劫,非可悉說。故前後不能以姓字具示世間矣。吾今姓李,名耳,字伯陽,外字老聃。又云:夫太上、老子、太一元君《真形圖》此三聖,亦可為一人耳。太上頭並自然髻,項映天光,著九色錦繡華文之帔,衣天衣。二聖七色之帔,各坐蓮華之上。太上為師。

  《寶玄經》云:一號自然,二號無極,三號大道,四號至真,五號太上,六號老君,七號高皇,八號天尊,九號玉帝,十號陛下。

  《高上老子本紀》、《玄中記》、《瀨鄉記》、《神仙傳》、《出塞記》並云,老子為十二帝師;或云為十三聖師。伏犧時出為師,號鬱華子;神農時出為師,號大成子;祝融時出為師,號廣成子;蒼頡時出為師,號黑精子;帝嚳時出為師,號赤精子;黃帝時出為師,號力牧子,又稱大成子;帝堯時出為師,號務成子;帝舜時出為師,號尹壽子;夏禹時出為師,號季胥子;湯時出為師,號錫壽子;文王時出為師,號燮邑子,為守藏史;武王時出為師,號育成子;成王時出為師,號經成子;康王時出為師,號郭叔子;昭王時遂退官,西化胡;孔子時出以為師,號曰老子。

  明法界第三

  《太上業報因緣經》云:太上曰:十方世界各有五億五萬五千五百五十五億五萬五千五百五十諸天,開方布域,置立天宮。天上地下,地上天下,日月星辰,山川嶽瀆,結氣飛雲,而成金樓玉閣、寶殿瑤房、霞堂紫觀、星畹雲林、龍庭鳳圃,浮空架虛,挾旁日月,分城列郭,萬品千名。

  《仙公請問經》云:是時太上玉京玄都、八方諸天、三千大千世界,東方安大堂鄉大千納善之世界,東南元福田大千用賢之世界,南方宛利城境大千棄賢之世界,西南延福鄉大千仁靜之世界,西方福堂州大千盛行之世界,西北福德之野大千延賢之世界,北方鬱單野大千清靜之世界,東北福集都大千長安之世界,眾聖蓋太上玉京山虛無玄都無極八方諸天地世界。

  《元始靈書中篇經》云:凙洛菩臺,緑羅大千。陸簡寂解云:大千者,世界之分也。一千、十千、百千、千千國土為小千世界;一千千、十千千、百千千、千千千為中千世界;一千千千、十千千千、百千千千、千千千千為大千世界。

  明居處第四

  《太玄都玉京山經》云:太上曰:夫玄都玉京山冠八方諸羅天,列世比地之極上中央矣。山有七寶城,城有七寶宮,宮有七寶玄臺也。山自然生七寶之樹,一株彌覆一天,八樹彌覆八方羅天矣。八方各各有五億五萬五千五百五十五億重天,地世之數亦然。

  《太上洞玄靈寶真文度人本行妙經》云:太上道君於西那天鬱察山浮羅之嶽,坐七寶騫木之下,長齋空山,靜思神真。

  《玄妙內篇經》云:宛利城境有天首山,山上有七寶、九寶、九萬層臺,老君化其臺中,有九色光明,徹照諸天地及諸世間。

  《大洞真經》云:九天之上,金墉之館。

  《罪根經》云:天尊於南丹洞陽上觀栢陵之舍演出真文,以度天人。

  《靈書經》云:天尊於鬱結洞靈之觀,刻金書字,題觀四面。

  《淨土經》云:天尊曰:其十方淨土國界,各有浮雲之觀、大道之觀、獻壽之觀、萬壽之觀、昌樂之觀、弘道之觀、至真之觀、昌國之觀、啟聖之觀、集靈之觀、薦福之觀、道德之觀。

  《太上决疑經》云:元始天尊時在協晨靈館峻嶒之臺,與太上道君開闡妙門。

  《元始歷化經》云:太上天尊受元始教命,下人十方,處赤明國土朱陽上館七寶堂中,布大慈悲。

  《玉字下經》云:太靈館在梵度天中,司靈館在元洞天中,洞陽館在和陽天中,壯靈館在北輝天中,紫陽館在文舉天中。

  《真文下經》云:元陽館南上亦帝丹靈,老子常以二十三日於此館集校天人祿命長短。

  《洞真經》云:九靈館在崑崙山,西王母及真仙女之所遊處;太微館,太微天帝所居;素靈館,九靈金母、太素三元君所居;清微館,元始天王結飛玄之氣,以歷頌三天之所;月上館,元始天王出《皇人譜錄》之。

  《靈寶出家因緣經》云:道言:若天地三光,運度推移,當須立觀度人。若四時失度,陰陽不調,當須立觀度人。若水火刀兵、天下損傷,當須立觀度人。若疫毒流行,人民死亡,當須立觀度人。若國主有灾,厄運相逢,當須立觀度人。若國祚將危,兵革四興,當須立觀度人。若初登王位,化理人民,當須立觀度人。若統領天下,國土不安,當須立觀度人。若誕育男女,疾病厄難,當須立觀度人。凡有灾厄及諸變異、一切危苦,當須立觀度人。或為父母,或為己身,或為妻子,或為臣人,或為祖世,或為見存,或為終亡,或為三塗,皆當立觀度人。夫立觀度人,上消天灾,安鎮國祚,保護帝王,下禳毒害,開度人民。生死獲慶,其福巍巍,普令一切,使有歸依。

  《樓觀本記》曰:樓觀者,本乃周康王大夫卜居之宅也。大夫姓尹,名喜,字公丈,本天水人也。風神秀雅,不修俗禮。眷言此地,知必成真,乃結草為樓,瞻星候氣。康王聞之,修理院宇,以其因樓觀望,故號此宅為樓觀焉。

  《三洞奉道科戒》云:三清上境、及十洲、五嶽、諸名山,或洞天并太空中,皆有聖人理處,或結氣為樓閣堂殿,或聚雲成臺榭宮房,或處星辰日月之間,或居煙雲霞霄之內,或自然化出,或神力造成,或累劫營修,或一時建立。其或蓬萊、方丈、員嶠、瀛洲、平圃、閬風、崑崙、玄圃,或玉樓十二,金闕三千,萬號千名,不可得數。皆天尊太上化迹,聖真仙品都理,備列諸經,不復詳載。必使人天歸仰,賢愚異域,所以法彼上天,置玆靈觀。既為福地,即是仙居,布設方所,各有軌制。凡有六種:一者山間,二者城郭,三者宮掖,四者村落,五者孤迥,六者依人。皆須帝王營護,宰臣修創,度道士、女冠住持供養。

  《正一經》云:四梵以上,皆飛雲流霄,自然妙氣,結成衣服,九色寶光,而生萬物;長短大小,隨境應形。或明光八昭,圓象洞煥,景耀遠近,變化自然;或九色合成,萬物分耀;或龍鳳結彩,山水流形。千變萬化,不可得名。乃至都里城郭、宮闕殿堂、樓閣臺榭、草木禽獸、車輿器物、旛幢帳座、種種法具,皆是自然,應緣而見,本無窒礙,隱顯靡常。又無色天中,仙真聖服及諸天帝冠、飛雲寶冠,九色無縫之帔,翠龍華裙,五色錦,祥鸞瓊履,皆自然而生,應念來至。宮殿臺閣、車輿器物、玩弄服飾、畹囿花果、音樂法具,一切所須,皆悉如是。

  明開度第五

  《靈寶出家因緣經》云:道言:開皇元年七月一十五日,於赤明國朱陽上觀三明寶壇,詣無名天尊,受無上三洞大乘妙經一萬三千五百篇,符圖七千章。于時會有二萬國王,及以妃后并諸大臣、國民男女同發道意,稽首天尊,捨棄國城,妻子求出家,誓願受持三洞經典,經身供養,作當來三世福業。又曰:天尊即命九地真官敷延真之座,四天帝王列度仙之錄,三天真王下證真之信,散花燒香,揚旛振旌,鏗鐘叩磬,天樂萬種,羅列左右。天尊命我與玉清高聖授諸王等入道科戒、節度威儀,四天王等為加法服。又云:殿堂屋宇,臺榭樓閣,香油燈燭,鐘磬法具,隨其所有,供養出家法身。又云:諸天男女及以國人下萬種花果,珍奇法味,次第周行。供養訖已,將諸府庫七寶珠玉、綾羅錦綺、衣服卧具、玩弄器物、香鑪几拂、如意履杖、食器座褥、繩床夾膝、旛幢澡灌、巾帕七挾、僮僕車馬、園宅畹囿、竹樹果林、花藥池沼,種種法物,布施供養新出家者。又云:道士者,謂行住坐卧,舉心運意,唯道為務,持齋禮拜,奉戒誦經,燒香散花,然燈懺悔,布施願念,講說大乘,教導眾生,發大道心,造諸功德,普為一切,後己先人,不雜塵勞,唯行道業。又云:道言:汝諸男女,寧剝五百人皮,不得脫一出家法衣;寧煞一萬凡夫,不得害一出家法身;寧犯三千猛獸,不得犯一出家;寧辱五千力士,不得辱一出家;寧輕欺一萬惡鬼,不得輕欺一出家;寧坐大火之中,不得與出家同席;寧卧熱鐵之床,不得共出家同寢;寧觸五萬毒蛇,不得觸出家法衣;寧吹大山為塵,不得道說出家;寧吞萬斛猛火,不得食出家人物;寧沒萬丈穢中,不得淫犯出家;寧出百人身血,不得見出家是非。所以者何?出家是天尊弟子,紹隆經教,生死橋梁。又云:若帝主國王、大臣宰輔、人民男女能發善心,出家入道者,九祖、父母得上天宮,七世子孫不入地獄。若道士廣勸有緣,令出家者,一人益筭一千五百;三人已上,名登仙格,見世歡樂,衣食自然,過去生天,福報無窮。又云道士,士者,事也。事有多少,學致差殊。凡有七階,俱稱道士:一者天真,謂體合自然,內外淳淨;二者神仙,謂變化不測,超離凡界;三者幽逸,謂含光藏輝,不拘世累;四者山居,謂幽潜默遁,仁智自安;五者出家,謂捨諸有愛,脫落囂塵;六者在家,謂和光同塵,抱道懷德;七者祭酒,謂屈己下凡,救度色苦。故得天下地上,六道四生,禮拜歸敬,最為尊勝。不朝天子,不揖公侯,作人天福業,受三界供養。所以者何?由稟我法教,衣我法服,持奉經誡,開導眾生,令過去、見在、未來三世永脫憂苦,入常樂門也。

  《三洞奉道科誡》曰:道士有六階,方外之士也。一天真道士,二神仙道士,三山居道士,四出家道士,五在家道士,六祭酒道士。所以謂之天真道士者,體變合化,混沌自然,道亞三清,智周萬物,即高玄皇人之流也。神仙道士,功成累劫,德被塵沙,神化無方,飛騰自在,即杜沖、尹軌之列也。山居道士者,無為無欲,守道守精,氣冠煙霄,心凝淡泊,即許由、巢父之比也。出家道士者,擯落紛埃,忘詘健羨,心遺萬物,神王九空,眇出樊籠,永辭妻息,即宋倫、彭諶之匹也。在家道士者,消聲陸沈,和光順世,心凝道極,. 形混人間,吐納自居,逍遙獨得,即黃瓊、籛鏗之倫也。祭酒道士者,軌迹虛遠,志行沖輯,慈以救人,和能撫物,不貪不欲,絕色絕聲,獨運貞心,歸誠於道。祭者,制也;酒者,和也。制其剛強,和其人我,即李東、干室之屬也。所以稱之為道士者,以其無為世事,務營常道故也。並受道威儀,心行異俗演玆玄化,暢彼皇風,是以不拜王侯,長揖天子。今之道士,即出家道士也。當於國主,當盡忠盡禮。至於宰輔大臣、公侯牧伯,皆須敬揖。勿得妄趣勢利。違者減筭三百六十。

  《樓觀本記》云:周穆王好尚黃老,聞仙師杜沖有至德高行,遂師之。因追抑遺迹,崇構靈壇,仍招四方幽人逸士,以紹玄業,並道均巢許德為物範。故天子揖之而不臣,諸侯禮之而不爵,朝野以其弘脩道事,故以道士為號焉。周平王東遷洛邑,度道士七人;秦昭、秦莊二王度道士七人。漢文帝尤尊道德,屢招幽逸之人,度為道士,常使滿二七人。漢武帝亦好神仙,置道士二十一員。晉武帝特致崇仰,乃度道士四十九人。

  《三洞奉道科戒》云:正一法師玄冠,黃裳絳褐二十四條。高玄法師玄冠,黃裳二十八條。洞神法師玄冠,黃裳青褐三十二條。洞玄法師芙蓉冠,黃褐三十二條。洞真法師元始冠,青裙、紫褐、青裏,表二十四條,裏十五條。大洞法師元始冠,黃裙紫褐如上清法,五色雲霞帔。三洞講法師元始冠,黃褐,九色雲霞帔。道士、女冠若不備此法衣,皆不得輒動寶經。具其法服,皆有神童侍衛。正一法衣,將軍五人,力士八人侍衛。高玄法衣,神童、神女各二人侍衛。洞神法衣,天男、天女各五人侍衛。洞玄法衣,玉童、玉女各八人侍衛。洞真、大洞、三洞法衣,玉童、玉女各十二人侍衛。總謂之法服。違者,侍童遠身,四司考一魂,奪筭二千四百。

  科曰:凡道士、女冠,欲參經法,皆預備法衣。既告齋傳法位訖,即須冠帶法服,執簡稱名位,拜其本師,朝謁太上。違者,靈官不附身,魂考五帝,奪筭一千二百。

  《正一經》云:太上曰:道士法服有七種:一者初入道門,平冠黃帔;二者正一,芙蓉玄冠,黃裙絳褐;三者道德,黃褐玄巾;四者洞神,玄冠青褐;五者洞玄,黃褐玄冠,皆黃裙對之,冠象蓮花;六者洞真,褐、帔用紫,以青為裹,蓮花寶冠;女子褐用紫紗,戴飛雲鳳氣之冠;七者三洞講法師,如上清衣服,上加九色雲霞山水衲帔、元始寶冠,皆環佩執版、師子文履。謂之法服。

  明經法第六

  《諸天靈書經》云:天尊告太上道君曰:龍漢之時,我為無形,當存出世教化。爾時有天有地,日月光明,三象備足,有男有女,有生有死。雖有陰陽,無有禮典,亦無五味、衣帔之具,混沌自生。以道化喻,漸漸開悟,知行仁義,歸心信向。是時年命皆得長遠;不信法者,命皆短促。我過去後,天地破壞,其中眇眇,億劫無光;幽幽冥冥,混沌無期。號為延康。逮至赤明開光,天地復位。我又出世,號無名之君,以靈寶教化,度諸天人。其時男女有至心承奉經戒,皆得道真,骨肉俱飛;縱未得道,皆壽命長遠,雖死上生天堂,轉輪不滅。後皆得仙。吾過去後,一劫之周,天地又壞,復無光明。五劫之中,幽幽冥冥。三氣混沌,乘運而生。逮至開皇,《靈寶真文》開通三象,天地復位。我於始青之中號元始天尊,開張法教,成就諸天,廣施經典,勸戒愚蒙,歸心信向,漸入法門。又云:是時天尊口吐五色之光,普照諸天,四方邊土普見光明。天尊分形百萬,處處同時,是男是女,並見天尊在五色光中,如俱一地。天尊隨其國土,口吐《靈寶五篇真文》,說十部妙經,授以禁戒,宣示男女。是時男女莫不歸心,各齎金銀錦帛、五綵文繒、珠玉珍寶無鞅億數,來送天尊,伏受法誡。諸國寶信滿一國中。天尊一時布施窮困,窮者飽足,富者不乏,貧富齊等,人無怨心。先有善功,名書籍者,皆得度世,飛行太空;始入法門,普皆長壽三萬六千年。至上皇元年,諸天男女心漸怠壞,正教不全。是故我身,國國之造,成就諸心。我過去後半劫之中,來生男女,心當破壞,不信經教,自作一法,不敬天地,輕慢神明,是男是女,色欲放蕩,自取殘傷,身入惡道,展轉三塗、五道之中。今說是經,為諸眾生,以度善心之人。

  《括地志》云;老子西度流沙化胡。初至于闐,王曰:是何老人?曰:我是佛王。曰:既稱佛,有何道德?老子遂為說《浮屠經》教化胡人。

  皇甫謐《高士傳》云:尹喜與老子俱去,適西戎,出流沙之表,以道化戎俗,作《浮屠經》,莫知所終。

  《金玄羽章經》云:後聖九玄金闕帝君下為周師,改號為老子。以《八天隱文》授於幽王。幽王自謂居自然之運,代五帝之氣,錯陰陽之理,不崇天文。老子知周之衰,收文而去,制作教化。遇關令尹喜,即為著作《道德經》上下二篇於緑那之國,老子張口,於是隱文從口而出,以授於喜。喜依盟奉受,即致八景雲輿,同遊八方,練身於太虛之內,項生寶明之光,七十二相映照一形,隨運變化,升入八天。其道高妙,非可載稱。凡以後學,不得此文,便當絕思於遐望,無煩損神於幽山也。

  《曲素訣辭經》云:如是《九天鳳文》,皆九天自然之氣結而成焉。靈文表異於空玄之中,經九萬劫,玄都丈人受之於太空,以傳太上大道君。

  《靈寶靈書經》云:天尊言:我歷觀諸天,從億劫以來,至于今日,上天得道高聖大神及諸天真、三清九宮五嶽飛仙,悉從靈寶受度得真。

  《靈寶金籙簡文三元威儀自然真經》云:太上大道君以上皇元年九月一日西遊玉國龍崛山中,時有元始天尊忽乘碧霞浮雲而來,前導鳳歌,後從天鈞,五老啟塗,太極驂軒,眾真並降於龍崛山中。是時天朗氣清,日月停輪,五苦解脫,長夜開魂,一日一夜,山川溪澗,一時緬平。天尊告太上道君:今坐一劫,歡樂難言,皆是宿慶福訪叮德所鍾,專情信向,至得道真。君受高皇之號、太上之任。今日同慶,欣喜無極。哀念來生,得不相告。於是道君下席稽首、上白天尊:願垂哀憐,賜所未聞。天尊答曰:《大洞真經》幽升之道,拔度七玄,福流一門。《靈寶大乘》普度天人,生死獲恩。《皇文大字》通神致靈。三洞寶經自然天文,並是度人升玄之法。修之者馳騁龍駕,白日登晨;奉之者免諸苦厄,七祖生天;見之者精心信向,生生善緣。君今方當戒教三世,搜選真人,宜備天儀,教導三乘,使有心者得成神仙。今當以《靈寶金籙簡文三元威儀自然真經》相授,此法高妙,不得輕傳。道君稽首,奉承戒言。於是天尊即命侍經玉郎立左,監度可馬立右,九天真王迴九色之節,周天三迴,諸天監度。道君左轉,南向長立,天尊左迴,北向而立。侍經玉郎依真告靈,監度司馬執經在前,道君九拜,三起三伏,奉受《威儀自然真經》。

  《元始赤書真文上經》云:是時上聖太上大道君、高上玉帝、十方至真、諸天大聖、妙行真人、從五帝神仙、桑林千真、師子白鶴、虎豹龍麟,靈妃散花,金童揚煙,五老開塗,三界通津,徘徊雲路,嘯命十方,上詣上清太玄玉都寒靈丹殿紫微上宮,建天寶羽服,詣元始天尊金闕之下,請受《元始靈寶赤書五篇真文》。於是天尊命引眾真入太空金臺玉寶之殿九光華房,靈童玉女,侍衛左右;九千萬人、飛龍毒獸,備守八門,奔蛇擊劍,長牙扣鐘,神虎仰號,師子俯鳴,麟舞鳳唱,嘯歌邕邕;天鈞奏其旌蓋,玉音激乎雲庭。上聖五老、太上大道君稽首而言:伏聞元始革運,玄象開圖,靈文鬱秀,神表五方。天地乘之以分判,三光從之以開明。此大宗之業,可得暫披於靈蘊乎?不審《靈寶五篇玉文》可得見授教於未聞者乎?元始天尊方凝真遐想,拊几高抗,命召五帝,論定陰陽,永無開聽於陳辭,乃閉閡於求真之路。太上大道君啟問不已,元始良久乃垂眄眥之容,慨爾歎曰:子今所叩,豈不遠乎。今且可相付,當錄於上館,未得行於下世。教始學之人,玄科有不得便傳。君自可詣靈都上宮,取俯仰於神王也。於是太上大道君眾真同時退齋三月,更詣元始天尊諮以禁戒之儀。遜謝不逮,天顏愍喻,靈關廓開,登命五老上真披九光八色之蘊、雲錦之囊,出《元始赤書五篇真文靈寶上經》,以付太上大道君、高上玉帝、十方至真、諸天大聖、妙行真人,使依玄科,按法以傳。

  《太玄都玉京山經》云:鄭思遠于時說先師仙公告曰:我所受《上清三洞太真道經》,吾去世之日,一通封名山洞室,一通傳弟子,一通付吾家門子弟,世錄傳至人。若但務吾經,馳騁世業,則不堪任錄傳,可悉付名山五嶽,不可輕傳非其人也。有其人者宜傳之,勿閉大法也。

  《靈寶真文度人本行經》云;元始五老非以後學而成真者也。所以寄胎託孕,生於人中,或因水火而練化者。為欲隨世改運,輪轉因緣,經麤入妙,以勸戒學者,令勤為用心也。凡後聖四極真人、仙公、仙王及五嶽九宮飛仙、神仙、地仙無億之數,皆是後學,積業所致。或生而篤好,身建大功,施惠布德,脩奉經戒,勳名徹天,以成真人。或先身有慶,福流今生,因緣宿命,以得神仙,諸是學者,大受經業,供養三寶。或見世飛騰,周旋空虛;或在來生,而獲其報。或享富貴國王之家,或為尸解,輾轉成仙。隨功輕重,豪分不失,皆以修學之所致也。

  《洞神經》云:志學之士,才力未強。多知為敗,怠惰致殃。善行教者,昭其所堪,隨品稍殺。是以要訣眾經諸法,漸次脩行,功德成就,自然遍通,皆由要起。要决有三:一者曰因。無始中來,仍有識性,性靈無滅,死苦尚存,生樂無幾,由不識因。能識因者,定不怨天,不尤人,不咎物,不感身,苦樂是甘,無妄惑也。二者曰緣。循因動靜,內外取和,不侵人益身,不陷己誤物,損而無傷,利而無害,識本知末,無邪疑也。三者曰勤。謹慎心口,嚴勑身神,聞聖尋請,受教遵承,增廣善緣,斷絕惡因,正見了然,精進無退,度人濟己,通真達靈,練凡成聖,變麤為精,積功累德,登聖真矣。

  老君《德經》云:上士聞道,勤能行之。脩之身,其德乃真;脩之家,其德乃餘;脩之鄉,其德乃長;脩之國,其德能豐;脩之天下,其德能普。

  《玉京山經》云:皆從齋戒起,累功結宿緣。飛行凌太虛,提携高上仙。又云:積學為真人,恬然榮衛和。永享無期壽,萬椿奚足多。

  《安志經》云:學仙行為急,奉戒制情心。又云:大賢樂經戒,受之為身寶。就學常苦晚,持身恨不早。比當披幽賾,倏忽年已老。執卷吸爾極,將更死痛惱。吾故及弱齡,棄世以學道。

  《老君西升經》云:老君曰:當持上慧源,智亦不獨生。皆須對因緣,各有行宿本,命祿之所關。同道道得之,同德有德根。宿世不學問,今復與失鄰。學不得明師,焉能解疑難?吾道如毫毛,誰當能明分。上世始以來,所更如沙塵。動則有載劫,自惟甚苦勤。吾學無所學,乃能明自然。子當無相稽,勿以有相關。

  《玉字下經》云:天真皇人稽首,上白天尊:自受日月,隨運流遷,去來轉輪,一光一冥,一滅一度,一死一生,身受破壞,一敗一成,經履天地,改易光明,幽幽眇邈,非可思議。自龍漢以來,已九萬九千九百萬劫,緣對相牽,世世不絕,至于今日。亦嘗生王門,亦嘗生賤家,亦嘗生富室,亦嘗生窮寒;亦嘗為人尊,亦嘗為僕使;亦嘗嬰六疾,亦嘗受光明;亦嘗受智慧,亦嘗受愚聾。諸行備經,道德因緣,供養經法,七寶告靈,發心善願,功名得全。為三界所舉,五帝所明,降致雲輿,八景瓊輪,駕空乘浮,白日升晨,被蒙天尊,曲逮重恩。拂飾朽骸,得見光明。超凌三界,位登天真。今日侍座,歡樂難言。

  《太上業報因緣經》云:太上告普濟曰:吾昔赤明劫初,於南丹洞浮開陽上觀火煉池邊,與元始天尊大會說法,廣度諸天。時四梵天王將諸眷屬無量國人嚴持香花,供養聽法,各住一面。元始以此因緣,即放眉間十種相光,徹照十方無量國土,普使聞知。其東面建十法座,百寶莊嚴;南面建十法座,萬種莊嚴;西面建十法座,七寶莊嚴;北面建十法座,五色莊嚴;東北方建十法座,皆以碧玉莊嚴;東南方建十法座,悉以紅寶莊嚴;西南方建十法座,皆以縹玉莊嚴;西北方建十法座,皆以眾寶莊嚴,上方世界建十法座,皆萬寶莊嚴;下方世界建十法座,皆黃玉莊嚴。金燈萬照,瓊燭千明,巨億萬計,晃朗於前。十天齊列,百座莊嚴,內外光明,照耀天地。

  《靈寶出家因緣經》云:轉讀尊經,禮拜燒香,持齋奉戒,建百寶座,請說大乘,常為國主人王大臣作三世福田。

  《靈寶靈書經》云:南陵朱宮之中、九靈福堂,莫非在此供養靈寶,行齋持戒。斯經尊妙,度人無量。大劫交周,天崩地淪,四海冥合,金玉化消,萬道勢訖,而此經獨存,其法不絕。凡是諸雜法道術、變化經方、支散雜俗,並係六天之中、慾界之內,遇小劫一會,其法並滅,無復遺餘。其是《太清》雜化符圖《太平道經》並周旋上下十八天中,在色界之內。至大劫之交,天地改度,其文仍役,無復遺餘。其玉清上道《三洞神經》、《神真虎文》、《金書玉字、《靈寶真經》並出元始,處於二十八天無色之上,大劫周時,其文並還無上大羅天中玉京之山七寶玄臺,灾所不及。

  《本行經》云:《靈寶真文十部妙經》,太上所祕,不盡傳世。五岳所藏,亦多不具。龜山西室、王屋南詞,天經備足,皆萬劫一開將來。故有可期之冀,但當勤心於祈請長齋,以期真至。大運之周,克得備其天儀。

  《常住鎮經目》云:三洞三十六部真經,都合二百六十二萬八千二百二十卷,祕在三清之境、玄臺之上、大有紫微太極三宮之中,煥然朗曜,各有仙童玉女三千萬人,常燒香散花。

  《遁甲開山圖所記》云:名山石室,藏道經有三十二所,其十九室有經一百六十九萬五千八百三十一卷。其六室有經一萬五千二百三篇,不名卷數。其六室有經,直標名目,不說卷數。其一室有奇經妙圖,黃老發命,河洛之文,不可稱計。

  《上清倉元上錄經》云:法有三乘,有十二事。上、中、下品三乘經戒各十二焉,合為三十六部。

  《靈寶出家因緣經》云:道言:昔開皇元年,詣無名天尊受無上三洞大乘妙經一萬三千五百篇,符圖七千章。

  《諸天內音經》云:忽有天書,字方一丈,自然而見,空玄之中,文彩煥爛,八角垂芒,精光亂眼,不可得看。

  《太微經》云:天真三皇藏八會之文於委羽山。太微天帝藏一通於龜山。

  《三皇經》云:三皇自然之文,皆以金玉為用。天皇所受,玄玉為簡,青玉為文;地皇所受,黃玉為簡,白玉為文:人皇所受,赤玉為簡,黃玉為文。綴以金鈎,聯以金鎖,擎以玉案,覆以珠巾,芬以五香,侍以十華;玉童、玉女,執拂左右;真官仙職,司承玄文;辟邪、獅子,麒麟、鳳凰,青龍、白虎,玄武、朱雀,靈禽聖獸,無量伎樂;六甲、六丁,三五僚屬,防護宿衛,奉事玆文。

  《洞真太霄琅書妙經》云:《紫度炎光神玄變經》者,非紫度炎光,先有本文,乃是神經,自生空虛之中,凝氣成章,玄光炎映。積七千年,其文乃見。太微天帝君以紫簡結其篇目,金簡正書其文,仍記為《紫度炎光神玄變經》焉。

  《太上太真科經》云:刻明得道,要由於經。經圖科戒,不可舛誤,書寫五校,講練習之。天文始終,各有經書,大而計之,數不可勝。今且據一。天下內外要文,取其急用,蓋亦無數。自開闢以後,至於劫終,中國十二萬三千卷,四方夷蠻戎狄各八萬四千卷;此外卷無定目。三皇至于三代,高上老子為師,出世行化,要有一萬三千卷皆內學之法。凡諸真經,皆結空成字,聖師出化,寫以施行。玉牒金書,七寶為簡。後世竹木縑紙,代充舊經。目錄元數,太玄都玉京山上紫微宮有之具足;餘處分化,各得多少。雖本目不備,亦足得道。不備者得道難也,備者得道易也。

  一切道經音義妙門由起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