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象圖說內篇
經名:易象圖說內篇。原題元張理述。三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靈圖類。參校版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
目錄
易象圖說序
紫云山人黃鎮成序
作者自序
易象圖說內篇卷上
仲尼默示三陳九卦
本圖書
一、龍圖天地未合之數
二、龍圖天地已合之位
三、龍圖天地生成之數
四、洛書天地交午之數
五、洛書縱橫十五之象
六、發明圖書之數
七、發明圖書之變
八、闡述聖人作易之旨
易象圖說內篇卷中
原卦畫
一、太極生兩儀之象
二、兩儀生四象之象
三、四象生八卦之象
四、先天八卦對待之圖
五、后天八卦流行之圖
六、先后天八卦德合之圖
七、六十四卦循環之圖
八、六十四卦因重之圖
易象圖說內篇卷下
原卦畫
九、六十四卦變通之圖
十、六十四卦致用之圖
明蓍策八圖
考變占圖
易象圖說序#1
《易》之象與天地準,故於天地之理無所不該,是以陰陽錯綜,奇偶離合,無不有以相通焉。《周官》三易,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以八為經,以六十四為緯,畫卦之次序,先天之圖位瞭然矣。則伏羲作《易》時,已有其圖,傳之三代,故夫子極、儀、象、卦因而重之之說,與京君明、魏伯陽納甲卦氣之法,皆圓圖之序。則先天圖其來已久,持後之說《易》者不復追究作《易》原本,故其圖雖在,而學者不傳,至邵子而後得耳。先儒謂邵子傳之李穆,李穆自希夷意,其必不妄也。或又請啟蒙先天圖出自蔡氏,而朱子因之,不知朱漢上已有此圖,則其出於邵氏為無疑。雖聖人復起,不易其言矣。
然《易》道廣大無窮,學者能隨其所見,亦皆有得。惟其出於自然而無所穿鑿,則雖古人之所未發,亦足以成一家之言也。清江張君仲純,資敏而學篤,於諸經無不通,而尤邃於《易》。嘗以其玩索之力著為《易象圖說》一篇#2,其極、儀、象、卦,圖以奇上偶下,各生陰陽、剛柔、內外、交變,而卦畫之原,四時之義,性命之說,圖書之數,蓍策變占,靡不周備。六十四卦圓圖,以乾、兌、離、震、坤、艮、坎、巽循環旋布,而天地之動靜,一歲周天之氣節,一月太陰之行度,皆可見;方圖以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縱自上而下,橫自左而右,而《參同契》、邵子《太易#3吟》十二月之卦氣、二十八舍之象,皆可推變通。圖由《乾》、《坤》反覆相推,陽以次而左升,陰以次而右降,而六陰、六陽辟卦之序集然可考致用。圖以後天八宮各變七卦,而四正四隅反對之象秩然有紀,皆巧妙整齊,不煩智力,無毫髮可以增損,無纖隙有所疑議#4,所謂出於自然,而無所穿鑿者,當續邵子、朱子之圖,而自為一家,亦可以見《易》象無所不通,惟學者能隨所見而實有得焉,然後可以傳世而不惑也。仲純學力高明,與予知最久。《圖說》既成,首辱見示。予特愛其象類渾成而條理精密,故僭書于首,簡而歸之。至正丁酉秋七月昭武紫雲山人黃鎮成謹序。
《易》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圖書者,天地陰陽之象也。《易》者,聖人以寫天地陰陽之神也。故一動一靜,形而為 ,奇偶生生,動靜互變,四象上下,左右相交,而《易》卦畫矣。 以畫天, 以畫地, 以畫水, 以畫火, 以畫澤, 以畫山,風因於澤,雷因於山,卦以表象,象以命名,名以顯義,義以正辭,辭達而《易》書作矣。將以順性命之理,究禮樂之原,成變化而行鬼神者,要皆不出乎圖書之象與數而已。圖之天○者,一也。圖之地 者, 也。圖之中 者,四象X古五字行也。
陽數一、三、五,參天也,三謂之參陰數二、四,兩地也。二謂之兩。參天數九,陽之用也。兩地數六,陰之用也。書之衡,三卦之體也。書之井,九卦之位也。書之縱橫#5,十五卦之合也。乾九坤六,合十五。坎七離八,合十五。震七巽八,合十五。艮七兌八,合十五,河圖、洛書,相為經緯。五十者,圖書之樞紐也。以五重十十,則左右前後者,河圖四正之體也。以五交十,則四正四隅者,洛書九宮之文也。順而左還者,天之圓,渾儀歷象之所由制。逆而右布者,地之方,封建井牧之所由啟也。以圓函方O,以方局圓回,則範圍天地之化而不#6過,曲成萬物而不遺矣。唯人者,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身半以上同乎天,身半以下同乎地;頭圓足方,腹陰背陽;離目外明,坎耳內聰;口鼻有肖乎山澤,聲氣有象乎雷風,故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是知《易》即我心,我心即《易》,故推而圖之,章之為六位而三極備,敘述之為六節而四時行,合之為六體而身形具,經之為六脈而神氣完,表之為六經而治教立,協之為六律而音聲均,官之為六典而政令修,統之為六師而邦國平,是故因位以明道,因節以叔德,因體以原性,因脈以凝命,因經以考禮,因律以正樂,因典以平政,因師以慎刑,而大《易》八卦之體用備矣。已上八圖,今附外篇#7八卦相錯,相摩相盪,因而重之,變而通之,推而行之,而六十四卦圓方變用之圖出矣。圓者以效天,方者以法地,變者以從道,用者以和義,然後蓍策以綜其數,變占以明其筮,分掛揲歸,交重支變,悉皆為圖以顯其象,為說以敷其趣。雖其言不本於先儒傳註之旨,或者庶幾乎聖人作《易》之大意,改而正之,捻而訂之,是蓋深有望於同志。時至正二十有四年,青龍甲辰三月上巳日,清江後學張理書于三山之艮所。
易象圖說內篇卷上
易象圖說內篇卷上,清江後學張理仲純述
希夷陳先生《龍圖序》曰:且夫龍馬始負圖,出於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也。今存已合之位尚疑之,況更陳其未合之數邪?然則何以知之?答曰:於夫子三陳九卦之義探其旨,所以知之也。況夫天之垂象,的如貫珠,少有差則不成次序矣。故自一至於盈萬,皆累然如係之於縷也。且若龍圖便合,則聖人不得見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聖人觀象而明其用。是龍圖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始龍圖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數,上二十五,天數也,中貫三、五、九,外包之十五,盡天三、天五、天九,并十、五之位,後形一、六無位,又顯二、十、四之為用也。玆所謂天垂象矣。下三十,地數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分而為六,形地之象焉。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在上則一不配形二、十、四,在下則六不用,亦形二、十、四,後既合也。天一居上為道之宗,地六居下為器之本,三斡地二、地四為之用。本注:參,一、三、×天數合九,《乾》元用九也。兩,二、四地數合六,《坤》元用六也。三若在陽則避孤陰,在陰則避寡陽。本註:成八卦者,三位也。上則一、三、五為三位,二、四無中正不能成卦,為孤陰。下則六、八、十為三位,七、九無中正不能成卦,為寡陽。三皆不處,若避之也。大矣哉,龍圖之變,歧分萬途。今略述其梗槩焉。
仲尼默示三陳九卦
《履》,德之基。序卦次+,明用十,示人以辨上下也。
《謙》,德之柄。次十五,明用十五,示人以衰多益寡。
《復》,德之本。次二+四卦,示氣變之始。
《恆》,德之固。下經次二卦,示形化之始。
《損》,德之修。《益》,德之裕。此二卦示人以盛衰之端。
《困》,德之辨。《井》,德之地。此二卦示人以遷通之義。
《巽》,德之制。巽以行權。權者,聖人之大用也。因事制宜,隨時變易之義備矣。
本圖書一
右龍圖天地未合之數。
上位天數也,天數中於五,分為五,五五二十有五,積一、三、五、七,亦得二十五焉。五位縱橫見三,縱橫見五;三位縱橫見九,縱橫見十五。《序》 言中貫三、五、九,外包之十五者,此也。下位地數也,地數中於六,亦分為五位,五六凡三十,積二、四、六、八、十,亦得三十焉。《序》言十分而為六,形地之象者,此也。
圖書二
右龍圖天地已合之位。
上位象也,合一、三、五為參天,偶四為兩地,積之凡十五,五行之生數也。即前象上五位,上五去四得一,下五去三得二,右五去二得三,左五去一得四,惟中五不動。《 序言》 天一居上,為道之宗者,此也。按《 律歷志》云:合二始以定剛柔。一者,陽之始;二者,陰之始。今則此圖,其上天。者,一之象也;其下地 者, 之象也;其中天 者,四象五行也;左上一○ 太陽,為火之象;右上一。少陰,為金之象;左下一。少陽,為木之象;右下一○ 太陰,為水之象。土者冲氣居中,以運四方,暢始施生,亦陰亦陽。右旁三 ,三才之象,卦之所以畫三;左旁四 ,四時之象,蓍之所以揲四,是故上象一、二、三、四者,蓍數卦爻之體也;下位形也,九、八、七、六,金、木、火、水之盛數;中見地十,土之成數也。即前象下五位以中央六分開,置一在上六而成七,置二在左六而成八,置三在右六而成九,惟下六不配而自為六。《 序》言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者,此也。按:七者,蓍之圓,七七而四十有九;八者,卦之方,八八而六十有四;九者,陽之用,陽爻百九十二;六者,陰之用,陰爻亦百九十二;十者,大衍之數,以五乘十,以十乘五,而亦皆得五十焉。是故下形六、七、八、九者,蓍數卦爻之用也。上體而下用,上象而下形,象動形靜,體立用行,而造化不可勝既矣。
按..一、二、三、四,天之象,象變於上;六、七、八、九,地之形,形成於下。上下相重,而為五行,則左右、前後、生成之位是也;上下相交,而為八卦,則四正、四隅、九宮之位是也。今以前後圖參考,當如太乙遁甲陰陽二局圖。一、二、三、四,猶遁甲天盤在上,隨時運轉;六、七、八、九,猶遁甲地盤在下,布定不易,法明天動地靜之義。而前此諸儒未有能發其旨,是故一在南,起法天象,動而右轉。初交,一居東南,二居西北,三居西南,四居東北,四陽班布居上右,四陰班布居下左,分陰分陽,而天地設位。再交,一 本圖書-
右龍圖天地未合之數。
上位天數也,天數中於五,分為五,五五二十有五,積一、三、五、七,亦得二十五焉。五位縱橫見三,縱橫見五;三位縱橫見九,縱橫見十五。《序》 言中貫三、五、九,外包之十五者,此也。下位地數也,地數中於六,亦分為五位,五六凡三十,積二、四、六、八、十,亦得三十焉。《序》言十分而為六,形地之象者,此也。
圖書二
右龍圖天地已合之位。
上位象也,合一、三、五為參天,偶四為兩地,積之凡十五,五行之生數也。即前象上五位,上五去四得一,下五去三得二,右五去二得三,左五去一得四,惟中五不動。《 序言》 天一居上,為道之宗者,此也。按《 律歷志》云:合二始以定剛柔。一者,陽之始;二者,陰之始。今則此圖,其上天。者,一之象也;其下地 者, 之象也;其中天 者,四象五行也;左上一○ 太陽,為火之象;右上一。少陰,為金之象;左下一。少陽,為木之象;右下一○ 太陰,為水之象。土者冲氣居中,以運四方,暢始施生,亦陰亦陽。右旁三 ,三才之象,卦之所以畫三;左旁四 ,四時之象,蓍之所以揲四,是故上象一、二、三、四者,蓍數卦爻之體也;下位形也,九、八、七、六,金、木、火、水之盛數;中見地十,土之成數也。即前象下五位以中央六分開,置一在上六而成七,置二在左六而成八,置三在右六而成九,惟下六不配而自為六。《 序》言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者,此也。按:七者,蓍之圓,七七而四十有九;八者,卦之方,八八而六十有四;九者,陽之用,陽爻百九十二;六者,陰之用,陰爻亦百九十二;十者,大衍之數,以五乘十,以十乘五,而亦皆得五十焉。是故下形六、七、八、九者,蓍數卦爻之用也。上體而下用,上象而下形,象動形靜,體立用行,而造化不可勝既矣。
按..一、二、三、四,天之象,象變於上;六、七、八、九,地之形,形成於下。上下相重,而為五行,則左右、前後、生成之位是也;上下相交,而為八卦,則四正、四隅、九宮之位是也。今以前後圖參考,當如太乙遁甲陰陽二局圖。一、二、三、四,猶遁甲天盤在上,隨時運轉;六、七、八、九,猶遁甲地盤在下,布定不易,法明天動地靜之義。而前此諸儒未有能發其旨,是故一在南,起法天象,動而右轉。初交,一居東南,二居西北,三居西南,四居東北,四陽班布居上右,四陰班布居下左,分陰分陽,而天地設位。再交,一居東北,二居西南,三居東南,四居西北,則牝牡相銜,而六子卦生,合是二變而成先天八卦自然之象也。然後重為生成之位,則一六、二七、三八、四九,陰陽各相配合,即邵子、朱子所述之圖也。三交,一居西北,二居東南,三居東北,四居西南,則剛柔相錯,而為坎、離、震、兌。四交,一居西南,二居東北,三居西北,四居東南,則右陽左陰,而乾、坤成列,合是二變而成後天八卦裁成之位也。再轉,則一復于南矣。《大傳》所謂參伍以變,錯綜其數。劉飲云:河圖、洛書,相為經緯;八卦、九章,相為表裹。此其義也。
鶴田蔣師文日:謂河圖成數在下象地而不動,生數象天運行而成卦,以先天八卦為自然之象,後天八卦為財成之位。觀其初交而兩儀立,再交而六子生,三交震、兌相望而坎、離互宅,四交乾、坤成列而艮、巽居隅。聖人升離於南,降坎於北,而四方之位正。置乾於西北,退坤於西南,而長女代母之義彰,則先天見自然之象,後天見財之位者,至明著矣。雖其說不本先儒,然象數既陳,而義理昭著,不害自為一家之言也。子朱子嘗曰:無事時好看河圖、洛書數,且得自家流轉得動。今觀仲純此說而尤信。
圖書三
右龍圖天地生成之數。
此即前圖。一、二、三、四,天之象也,動而右旋;六、七、八、九,地之形也,靜而正位。是故一轉居北,而與六合;二轉居南,而與七合;三轉居束,而與八合;四轉居西,而與九合;五十居中,而為天地運行之樞紐。《大傳》言錯綜其數者,蓋指此而言。錯者,交而互之,一左一右,三四往來是也。綜者,綜而挈之,一低一昂,一二上下是也。分作二層看之,則天動地靜,上下之義昭然矣。
圖書四
右洛書天地交午之數。
楊子雲曰:一與六共宗,二與七為朋,三與八為友,四與九同道,五與五相守。正指此圖而言。朱子謂析六、七、八、九之合以為乾、坤、坎、離,而居四正之位;依一、二、三、四之次以為艮、兌、震、巽,而補四隅之空者,與此數合。稽之生成之象,察其分合、進退、交重、動靜灼然,信其為交午之象,而所謂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蓍策分、卦#8、揲、歸四象七、八、九、六,皆倣於此矣。
圖書五
右洛書縱橫十五之象。
《洪範》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ㄨ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嚮用五福,威用六極。漢儒以此六十五字為洛書本文,而希夷所傳則以此為龍圖三變,以生成圖為洛書本文,蓋疑傳寫之誤,而啟圖九書十之辨。今以二象兩易其名,則龍圖龜書不煩擬議而自明矣。
《易·大傳》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孔安國云:河圖者,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洛書者,禹治水時,神龜負文而列于背,有數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劉歆云: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而畫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九疇是也。河圖、洛書,相為經緯;八卦、九章,相為表裹。
關子明云:河圖之文,七前六後,八左九右。洛書之文,九前一後,三左七右,四前左,二前右,八後左,六後右。
邵子曰:圓者,星也。曆紀之數,其肇於此乎?曆法合二始以定剛柔,二中以定律曆,二終以紀閏餘,是所謂曆紀也。方者,土也,畫州井地之法,其倣於此乎?州有九井九百畝,是所謂畫州井地也。蓋圓者河圖之數,方者洛書之文,故羲、文因之而造《易》,禹、箕叔之而作《範》也。
天一、地一不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此一節蓋以發明圖、書之數。凡奇為陽,陽者天之數;凡偶為陰,陰者地之數。天數一、三、五、七、九,積之為二十五;地數二、四、六、八、十,積之為三十,合是二者為五十有五,而天地變化,陰陽屈伸,舉不出乎此數。是數也,兩之為二儀,參之為三才,伍之為五行,分之為八卦,究之為九宮,此其大要也。朱子曰:天地之間,一氣而已,分而為二,則為陰陽,而五行造化、萬物終始,無不管於是焉。《內經》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範之以易,則不過、不遺而無不通矣。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
此一節又以發明圖書之變。參謂參於兩問,如《記》云離坐離立,毋往參焉之參。玫之圖變,如一、二、三、四,參居六、七、八、九之問者是也。伍謂伍於五位,如什伍、部伍之伍。玫之圖變,如一、二、三、四,伍於六、七、八、九之土者是也。錯者,交而互之,一左一右之謂。玫之圖變,則三四左右互居是也。綜者,綜而挈之,一低一昂之謂。玫之圖變,則一二上下低昂是也。既參以變,又伍以變,錯而互之,綜而交之,而天地之文成,天下之象定,然則河圖、洛書,其肇天下之至變者與?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曹,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此章乃聖人作《易》之大旨,而曹數卦爻之‘本原也。幽贊於神明,言聖人齋戒洗心,退藏於密,而神明陰相默佑。四十九蓍用以分、掛、揲、歸,而生陰、陽、剛、柔之策;天數地數參兩相倚,以明九、八、七、六之象,故觀變於天之陰陽而卦象立,發揮於地之剛柔而爻義生,和順於道德而條理各適其宜,窮天地陰陽剛柔之理,盡己之性以盡人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而與造化之流行者無間,此則聖人至誠之極功也。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 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 六位而成章。
聖人作《易》,將以順性命之理,大抵為斯人而作也。故觀於陰陽,而立天之道。天之道,寒、暑、晝、夜而已矣。察於剛柔,而立地之道。地之道,流、峙、生、植而已矣。本於仁義,而立人之道。人之道,孝、悌、忠、信而已矣。蓋人稟陰陽之氣,以有生賦剛柔之質,以有形具仁義之理,以成性、氣、形,質具性成,而三才之道備矣。故以八卦言,則初為地,中為人,上為天,而有奇偶之異,兼三才而兩之。以重卦言,則初、二為地,三、四為人,五、上為天。分而言之,初、三、五為位之陽,二、四、上為位之陰。陽為剛,陰為柔,陰陽剛柔,迭用於一卦六爻之間,相錯而成文章也。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襍,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道者,天、地、人之道,天之一陰一陽交而成五,地之一柔一剛交而成十,五、十重而成爻,變動之謂也。爻也者,效此者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等,差等也。等字,從竹,等籌也。從十從一,數之終始也。以不持而筭之,指事義也。舊說等從等,於義無取,今正之。爻之動靜,有初、二、三、四、五、上之等,七、八、九、六之差,故曰物。物,時物也。七、九為奇,而凡物之陽者,質之剛者,皆為《乾》之物。六、八為偶,而凡物之陰者,質之柔者,為《坤》之物。分而言之,九陽而六陰,七剛而八柔。陰陽,象也。剛柔,形也。故九六變而七八不變,爻用九、六,主變而言也。又曰:蓍數七,卦數八,剛柔之體,所以立《乾》爻用九,《坤》爻用六,陰陽之用所以行。陰陽合德,剛柔有體,相錯襍而成文。文,文章也。文字從×,陰陽相交之象。文而當則吉,居得其正,動而適中,則合乎物宜,而吉生矣。吉字從十,陰變陽者也。從口,陽變陰者也。一字諧聲,居變動中,變而克正,故為吉,會意。《書》曰:德惟一動,罔不吉。《傳》曰: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金華王魯齋,以吉字為老陽出土之象。文不當則凶,居失其中,動而匪正,則入于坎陷,而凶生矣。凶字從 ,變動者也。動而陷于口中,則失其中正而凶之。 ,陷坑也,會意。金華王魯齋,以凶字為老陰入地之象。故曰:吉、凶、悔、吝生乎動。
易象圖說內篇卷上竟
#1『 圖說序』四庫本作『圖說原序』。
#2『一篇』原作『一編』,據四庫本改。
#3『太易』四庫本作『大易』 。
#4『疑議』四庫本作『擬議』。
#5『縱橫』原作『縱衡』,據四庫本改。
#6『不』原脫,據四庫本補。
#7『 附外篇』 原作『 付卜篇』,據四庫本改正。
#8『 卦』四庫本作『 掛』。
易象圖說內篇卷中
清江後學張理仲純述
原卦畫一
右太極生兩儀之象。《易》 本無乾坤,止有此一-。太極判,而氣之輕清者上浮為天,氣之重濁者下凝為地。聖人仰觀俯察,受河圖,則而畫卦,則天○ 以畫一,則地一以畫一;名一日奇,為陽;名-日偶,為陰。此上奇下偶者,天地之定位;中五者,天地氣交,四象八卦,萬物化生之本。《樂記》 所謂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間也。周子曰: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卦畫二
右兩儀生四象之象。《易》本無八卦,止有此乾坤。
朱子曰:陽儀生奇為太陽,生偶為少陰;陰儀生奇為少陽,生偶為太陰。舊圖四象平布,生生不息。今圖陽儀下生一奇一偶,為陰陽;陰儀上生一奇一偶,為剛柔。四象園轉,循環不窮;剛交於陰,陰交於剛;陽交於柔,柔交於陽;上下左右相交,而萬物生焉。周子曰: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傳》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此之謂也。
右兩儀生四象。陰儀上生一奇,為少陽。少陽者,陰中之陽。束方陽氣生物,於時為春。春,蠢也。物蠢生乃能運動,故中規。在天為風,在地為木,上為歲星,在德為元。元者,善之長也。在體為筋,在藏為肝,通於目。在志為怒,其聲呼,其色蒼,其味酸,其音角,其畜雞,其穀麥,其數三木之生數。
陽儀下生一奇,為太陽。太陽者,陽中之陽。南方陽氣養物,於時為夏。夏,假也。物假大乃宣平,故中衡。在天為熱,在地為火,上為熒惑星,在德為亨。亨者,嘉之會也。在體為脈,在藏為心,通於舌。在志為喜,其聲笑,其色赤,其味苦,其音徵,其畜羊,其穀黍,其數七火之成數。
陽儀下生一偶,為少陰。少陰者,陽中之陰。西方陰氣斂物,於時為秋。秋,讓也。物擎斂乃能成熟,故中矩。在天為燥,在地為金,上為太白星,在德為利。利者,義之和也。在體為皮毛,在藏為肺,通於鼻。在志為憂,其聲哭,其色白,其味辛,其音商,其畜馬,其穀稻,其數四金之生數。
陰儀上生一偶,為太陰。太陰者,陰中之陰。北方陰氣藏物,於時為冬。冬,終也。物終藏乃可稱,故中權。在天為寒,在地為水,上為辰星,在德為貞。貞者,事之榦也。在體為骨,在藏為腎,通於耳。在·志為恐,其聲呻,其色黑,其味鹹,其音羽,其畜負,其穀豆,其數六水之成數。
中央者,陰陽之中,四方之內,經緯交通,乃能端直,故中繩。於時為四季。在天為濕,在地為土,上為鎮星,在德為誠。周子日: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在體為肉,在藏為脾,通於口。在志為思,其聲歌,其色黃,其味甘,其音宮,其畜牛,其穀稷,其數五。土之生數。
卦畫三
右四象生八卦之象。《易》本元六十四卦,止有此八卦。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烏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與地之間,一本有天字。
右言聖人作卦之由《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右言聖人畫卦之旨
右四象,陽下交於柔,柔上交於陽,而成乾坤天地定位、艮兌山澤通氣。剛上交於陰,陰下交於剛,而成震、巽雷風相薄、坎、離水火不相射。天秉陽,垂日星離為日,兌為星。在天者仰而反觀,故乾、兌、離、震天之四象,自上而下生。地秉陰,竅山川艮為山,坎為川。在地者俯而順察,故坤、艮、坎、巽地之四象,自下而上生。八卦相錯,上者交左,下者交右,則乾南坤北,離束坎西,而先天八卦圓圖之象著矣。震、艮互觀,反震為艮,反艮為震,則乾、坤、艮、巽居隅,坎離、震、兌居中,而後天八卦方圖之象著矣。由是動靜相資,先後互體,圓方變用,而天地造化之義不可勝既矣。邵子日:《乾》、《坤》為大父母見四象圖《復》、《姤》為小父母見八卦圖。夫《易》根
於《 乾》、《坤》,而生於《姤》、《復》,蓋剛交柔而為《復》,柔交剛而為《姤》,自玆而無窮矣。
又曰:八卦之象,不易者四乾、坤;坎、離;反易者二震反為艮,兌反為巽,以六變而成八也。
卦畫四
右本前四象生八卦圖,陽儀上者交於左,陰儀下者交於右,而成此圖。康節先生云,坤北、乾南,離束、坎西,震束北,兌束南,巽西南、艮西北者,指此而言。其中○ 者,太極也;“者,二儀也。前象奇偶定上下之位,由天地、四象、八卦總之,而會于中,所謂斂之不盈一握,萬殊而一本也。此圖陰陽列左右之門,由動靜、四時、八方推之而達于外,所謂放之則彌六合,一本而萬殊也。
《湯誥》 日: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恆性。劉子日: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孔子日:天地之性,人為貴。子思子日:天命之謂性。中也,性也,天之所以與我者。稽之生成圖,則見天地、四象、八卦、萬物,皆備於我。程子所謂天然自有之中,孟子所謂萬物皆備於我,曾子所謂忠,夫子所謂一,其理不外乎是矣。先天圖由一而二,由二而四,由四而八,推而至于百千萬億之無窮。先儒所謂心為太極,具眾理而應萬事;孟子所謂強恕而行;曾子所謂恕,夫子所謂貫,其道亦不外乎是矣。學者於此虛心以玩之,反身而體之,實見是理,實得是道,默而成之,則道德性命之蘊,禮樂刑政之原,舉不越乎此矣。
卦畫五
右本前四象生八卦圖。中四卦反觀之,則為震、兌、坎、離;旁四卦正觀之,則為乾、坤、艮、巽,故此象坎、離、震、兌居四方之正,乾、坤、艮、巽居四隅之偏,稽之河圖,一、六居北為水,而坎當之。坎者,水也。二、七居南為火,而離當之。離者,火也。三、八居束為木,而震當之。震,為雷,動於春也。四、九居西為金,而兌當之。兌,為澤,觀於秋也。乾,為寒,為冰,位於西北,附兌而為金。巽,為揚,為風,位於束南,附震而為木。五十居中為土,而坤地、艮山分隸之。坤,陰也,故稽類而退居西南艮陽也,亦稽類而奠居束北。此後天八卦方位之所由定也。是故協之天時,驗之地利,稽之人事,而四氣運行之序可知矣。《 說卦》 曰:艮者,萬物之所成終所成始也。物不可以無主,故帝出乎震。震,束方也,日之所出也。主器者莫若長子,長子用事而長女配之,故次之以巽,有宗子世婦之象。家齊而後國治,由家以及國,故次之以離。離也者,明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大明,中天之象也。日中則昃,故次之以坤。坤者,順也。致役乎坤,休工之義也,故次之以兌。兌,西方也,日之所入也。嚮晦入宴息,故曰說言乎兌。又次之以乾。乾,陽也,西北,陰方也。陰陽相薄,故曰戰乎乾。次之以坎。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夜半之時,幽陰之象,故日勞乎坎。勞然後有成,故日成言乎艮。而次之以艮終焉。
卦畫六
右本前四象生八卦圖,而左右四卦易位。乾、離、坎、坤居中,頭、目、心、腹之象;震、艮、巽、兌居左、右,手、足、股、肱之象。希夷先生以為形類合。蓋人者,天地之合氣也。惟皇降衷,若有恆性,故凡言道學者,皆原於此。《襍卦》云:乾剛坤柔,離上坎下,兌見巽伏,震起艮止。稽此而言。《參同契》云: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坎離匡郭,運轂正軸。牝牡四卦,以為祟籥。亦為有得於此。今故表而傳焉。
卦畫七
右六十四卦循環之圖。
《說卦》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右明先天六十四卦圓圖之象。天地定位,乾南坤北。天尊乎上,地卑乎下。山澤通氣,山鎮西北,澤注東南。雷風相薄,雷出東北,風盛西南。水火不相射,離降而東大明日生於東,坎升而西小明月生於西。此以內象言,主乎靜而鎮位者也。八卦相錯,錯者交而互之,一左一右之謂。乾互巽,而巽互乾;坎互兌,而兌互坎;離互艮,而艮互離;坤互震,而震互坤。乾、兌、離、震,陽儀之卦,本在左方,今互居右方陰儀之上。坤、艮、坎、巽,陰儀之卦,本在#1右方,今互居左方陽儀之上。由是剛柔相摩,八卦相盪,而變化無窮焉。申說詳見下文。
此以外象言,主乎動而趣時者也。圓轉推盪,而成六十四卦;環周於八方,亦如二十八宿分布於十二辰,是故右行而數之,則乾、兌、離、震、坤、艮、坎、巽八卦,由內若外,如環之無端也。數往者順;往謂已往過後之卦;順者順其八卦之叙,如自今日而追數前日,自冬至而數回立冬、秋分,則自坤而艮,而坎,而巽、乾,皆順其叔而數之也。知來者逆,來謂方來在前之卦;逆者,逆其八卦之叙,如自今日而逆計來日,自冬至而數向立春、春分,則自坤而震,而離,而兌、乾,皆逆其叔而知之也。然凡《易》之數,皆由逆而推,生爻自下而上,數卦自右而左,故曰:《易》,逆數也。
按此圖以先天圖一仰一覆,下體八卦靜而守位,上體八卦動而右轉,由是剛柔相摩,八卦相盪,一貞而八悔。八八六十四卦,左右相交。震宮八卦,震交於坤,起於復,次震,次噬嗑,次隨、無妄、益、屯,至頤,而得貞悔反對之象。震下艮上,二 象反對。離宮八卦,離交於艮,起於賁,次明夷,次豐,次離、革、同人、家人,至既濟,而得陰陽交中之卦。離下坎上,三陽三陰,晝夜平分。兌宮八卦,兌交於坎,起於節,次損,次臨,次歸妹、睽、兌、履,至中孚,而得貞悔反對之象。兌下巽上,二象反對。乾宮八卦,乾交於巽,起於小畜,次需,次大畜,次泰、大壯、大有、夬,至乾,而得六陽純體之卦極焉。此圖之左方也。巽宮八卦,巽交於乾,起於姤,次巽,次井,次蠱、升、恒、鼎,至大過,而得貞悔反對之象。巽下兌上,二象反對。坎宮八卦,坎交於兌,起於困,次訟,次渙,次坎、蒙、師、解,至未濟,而得剛柔中分之卦。坎下離上,三剛三柔,晝夜平均。艮宮八卦,艮交於離,起於旅、次咸,次遯,次漸、蹇、艮、謙,至小過,而得貞悔反對之象。艮下震上,二象反對。坤宮八卦,坤交於震,起於豫,次晉,次萃,次否、觀、比、剝,至坤,而得六陰純體之卦周焉。此圖之右方也。環而觀之,則乾、坤、泰、否、坎、離、既、未、隨、蠱、漸、歸妹、頤、大過、中孚、小過,凡一十六卦,交易反對,三位相間,累累若貫珠,若綱在網,有條而不紊。察其自然之妙,非人力之所能為也。是故以一歲之節
論之,震始交坤,一陽生冬至之卦。變坤為復,是以乾起於復之初九,而盡於午中。巽始消乾,一陰生夏至之卦。變乾為姤,是以坤起於姤之初六,盡於子中。乾、坤定上下之位,冬至變坤,陰多,多寒,晝極短,而夜極長;夏至變乾,陽多,多熱,晝極長,而夜極短。
冬、夏二至,陰陽合也。乾、坤交中而為坎、離,坎、離交而為既、未,既、未交南北兩間之中,春分變既濟而為節,是以坎起於節之九二,而盡於酉中。秋分變未濟而為旅,是以離起於旅之六二,而盡於卯中。三陽、三陰,溫凍適宜,晝夜平等,春秋二分,陰陽離也。立春變頤而為賁,頤卦二陽外而四陰內;立夏變中孚而為小畜,中孚四陽外而二陰內,此春夏陽在外而陰在內,聖人春夏養陽之時。立秋變大過而為困,大過二陰外而四陽內;立冬變小過而為豫,小過四陰外而二陽內,此秋冬陽在內而陰在外,聖人秋冬養陰之時。是則一歲周天之節備于圖,而邵子所謂春夏秋冬,晝夜長短,由乎此者也。又以一月之度推之,則重坤之時,乃晦朔之間,以次而生明。小過之震反對二震,三日昏時出庚之西也;大過之兌反對二兌,八日上弦在丁之南也。至十五,則乾體就望而盛滿,出於東方甲地,以漸而生魄。中孚之巽反對二巽,十八日平明見辛之西也;頤卦之艮反對二艮,二十三日下弦直丙之南也。此一月太陰之行度備于圖,而邵子所謂晦、朔、弦、望,行、度、盈、縮,由乎此者也。至若艮東北之卦,萬物之所成終所成始,故冬至之卦盡於艮山雷頤卦。而立春之節起於艮山火責卦,自然之數也。故曰:易與天地准。
邵子曰:圖雖無文,吾終日言而未嘗離乎是,蓋天地萬物之理,盡在其中矣。
朱子曰:先天圖,今以一歲之運言之,若大,而古今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亦只是這圈子;小,而一日十二時,亦只是這圈子,都從復上推起去。
《傳》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右《上繫》首章,蓋發明先天六十四卦圓圖之義。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清而居上,地濁而居下;上尊而下卑,乾坤之位以之而定也。卑高以陳,貴賤位矣。陽尊而陰卑,君尊而臣卑,各陳其位,貴賤之等以之而分也。動靜有常,剛柔斷矣。外動而內靜,陽動而陰靜,各守其常,剛柔之義以之而判也。上者親乎天,下者親乎地,乾、兌、離、震之卦類聚於東南,坤、艮、坎、巽之卦類聚於西北,而八卦之物亦皆隨卦而掌分,如馬、牛、羊、豕各自為掌,方以類聚,物以羣分也。合沙鄭氏曰:動物屬陽,植物屬陰。動者不能植,偏於陽也。植者不能動,偏於陰也。陰陽之物,以是而羣分。唯人為能動而直,植而動,所以得陰陽之全,固能靈於物也。乾為陽之陽,為飛走之羣。艮、坎、震,為陽之陰,為蟲魚之羣。坤為陰之陰,為土石之羣。巽、離、兌,為陰之陽,為草木之羣。陰陽剛柔,善惡聚分,而吉凶生矣。吉凶者,失得之象也。雨、暘、燠、寒、風五者來備,各以其時-,吉之象也。一極備,一極無,凶之象也。事物之有得失,而休咎徵,吉凶生,亦猶是也。在天成象,日、月、星、辰也;在地成形,水、火、木、金也。象見於天,形成於地,而變化之跡著矣。剛柔相摩,一、七、三、九為剛,二、六、四、八為柔;摩,研摩也,知摩之研轉相摩而成八卦也。八卦相盪;盪,搖動也,以水滌器,盪轉而搖動之謂,乾、坤、坎、離、震、艮、巽、兌相盪而成六十四卦也。鼓之以雷霆,震、艮之象也。潤之以風雨,巽、兌之象也。日月運行,坎、離之象也。一寒一暑,日行南去極遠而寒,日行北去極近而暑,此變化之成象者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此變化之成形者也。按圖而觀,思過半矣。
卦畫八
右六十四卦因重之圖。
《說卦》曰: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右明先天六十四卦方圖之象。邵子日:圖皆從中起。今按:雷以動之,風以散之,正居此圖中央,及四維之中。雨以潤之,日以烜之,則坎次巽,離次震。艮以止之,兌以說之,則艮次坎,兌次離。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則乾次兌,坤次艮。皆由乎中而達乎外,是故左右上下縱橫相因,六十四卦方位所由定矣。束南陽方,而乾居之;乾,四月之卦也,故位乎巳。西北陰方,而坤居之;坤,十月之卦也,故位乎亥。泰,正月之卦,而位乎寅。否,七月之卦,而位乎申。此寅、申、巳、亥四隅之位也。冬至子中一陽生,而復卦直之;復,十一月之卦也。夏至午中一陰生,而姤卦直之;姤,五月之卦也。春分卯中,而大壯應二月之卦也。秋分酉中,而觀卦應八月之卦也。此子、午、卯、酉四正之位也。辰、戌、丑、未之月,卦偏居而附於四隅。臨十二月卦與泰伍,故後天丑;寅納艮,而位乎東北;夬三月卦與乾親,故後天辰、巳納巽,而位乎束南。遯,六月卦與否近,故後天未、申納坤,而位乎西南。剝九月卦與坤鄰,故後天戌、亥納乾,而位乎西北,以應地之方也。又若以乾上坤下觀之,則八卦為經,而五十六卦左右為緯,《傳》所謂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者也。若以否上泰下觀之,則八卦成列,而五十六卦上下相交,《傳》所謂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者也。周維二十八卦,上應天之二十八宿。自乾至大畜,凡七卦,上應東方蒼龍七宿,角起於乾,則辰當亢金龍,而卯當房日兔。自泰至謙,凡七卦,應北方玄武七宿,丑當牛金牛,而子當虛日鼠。自坤至萃,凡七卦,應西方白虎七宿,戌當婁金狗,而酉當昴日雞。自否至履,凡七卦,應南方朱烏七宿,未當鬼金羊,而午當星日馬。故日: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而賁之《彖》日: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也。
《周易參同契》曰:
朔旦為 復,陽氣始通。出入無疾,立表微剛。黃鍾建子,兆乃滋彰。播施柔暖,藜蒸得常。
臨爐施條,開路正光。光耀浸進,日以益長。丑之大呂,結正低昂。
仰以成 泰,剛柔並隆。陰陽交接,小往大來。輻凑於寅,運而趁時。
漸歷 大壯,俠列卯門。榆莢墮落,還歸本根。刑德相負,晝夜始分。
夬陰以退,陽升而前。洗濯羽翮,振索宿塵。
乾健盛明,廣被四鄰。陽終於巳,終而相干。
姤始紀緒,履霜最先。井底寒泉,午為蕤賓。賓服於陰,陰為主人。
遁去世位,收斂其精。懷德竢時,棲遲昧冥。
否閉不通,萌者不生。陰伸陽詘,沒陽姓名。
觀其耀景,察仲秋情。任蓄微稚,老枯復榮。薺麥牙蘗,同冒以生。
剝爛支體,消滅其形。化氣既竭,亡失至神。道窮則反,歸乎 坤元。恆順地理,承天布宣。玄幽遠眇,隔閡相連。應度育種,陰陽之原。寥廓恍惚,莫知其端。先迷失軌,後為主君。無平不陂,道之自然。變易更盛,消息相因。終坤始復,如循連環。帝王承御,千秋常存。
邵子《大易吟》曰:天地定位,否、泰反類;山澤通氣,損、咸見義;雷風相薄,恆、益起意;水火相射,既濟、未濟。四象相交,成十六事;八卦相重,為六十四。朱子謂此釋方圖兩交股底卦,東南角乾,便對西北角坤,舊作東南角坤,便封西北角乾。天地定位也。西南角否,對東北角泰,否、泰反類也。不知怎生恁地巧。新安程氏直方曰:邵子云先天學,心法也,圖皆從中起,萬化萬事生於心也。曰皆者,兼方圓圖而言也。天地定位,圓圖從中起也。雷動風散,方圖從中起也。圓者動,以定位為本;方者靜,以動散為用。動而無動,靜而無靜,固先天之心法與。
《傳》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擊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吉凶悔吝,生乎動者也。
右《下繫》 首節,蓋發明先天六十四卦方圖之義。八卦成列者,乾、兌、離、震、巽、坎、艮、坤成行列也。此自上而數向下,自左而數向右也。若自中而數向外,則震、離、兌、乾、巽、坎、艮、坤亦成列也。以至橫斜、曲直、左右、前後,莫不皆然,而天、地、水、火雷、風、山、澤之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者,八卦之上各加八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而初、一、二、三、四、五、上之六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者,剛生於復之初九,自一而二、三、四、五,以次推上,而至於乾之六;柔生於垢之初六,自一而二、三、四、五,以次推下,而至於坤之六,則卦爻之變在其中矣。聖人因卦爻之變,繫之以吉凶悔吝之辭,則舉天下之動在其中矣。
易象圖說內篇卷中竟
#1『在」原作『左」,據四庫本改。
#2『 其時」一四庫本作『其敍」。
書》本(簡稱四庫本)。
易象圖說內篇卷下
清江後學張理仲純述
卦畫九
右六十四卦變通之圖
《傳》曰: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趍時者也。吉凶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右《傳》蓋發明後天六十四卦變通之義。剛柔者,變通之本體。變通者,剛柔之時用。以圖推之,乾剛坤柔,位乎上下,乃不易之定體,故曰:剛柔者,立本者也。坤初爻柔變而趍於剛,為復,為臨,為泰,為大壯,為夬,進之極而為乾,自冬而夏也。乾初爻剛化而趍於柔,為姤,為遯,為否,為觀,為剝,退之極而為坤,自夏而冬也。故日:變通者,趍時者也。故夫乾、坤以初爻變,而一陰一陽之卦各六,皆自復、姤而推之;二爻變,而二陰二陽之卦各十有五,皆自臨、遯而推之;三爻變,而三陰三陽之卦各二十,皆自泰、否而推之;四爻變,而四陰四陽之卦各十有五,皆自大壯、觀而推之;五爻變,而五陰五陽之卦各六,皆自夬、剝而推之,縱橫上下,反復相推,無所不可。在識其通變,則無所拘泥,而無不通。《傳》所謂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然陽主進,自復而左升;陰主退,自姤而右降。泰、否則陰陽中分,自寅至申皆晝也。而乾實冒之,自酉至丑皆夜也。而坤實承之,故《上繫》言:變化者,進退之象;剛柔者,晝夜之象也。或剛或柔,有失有得,而吉凶之理常相勝也。乾上坤下,定體不易,天地之道,貞觀者也。離南坎北,日麗乎晝,月顯乎夜,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其變無窮,順理則吉,逆理則凶,則其所正而常者,有恆以一之,是亦一理而已矣。
按朱子謂《參同契》以乾、坤為鼎器,坎、離為藥物,餘六十卦為火候。今以此圖推之,蓋以人身形合之天地陰陽者也。乾為首而居上,坤為腹而居下,離為心,坎為腎。心,火也;腎,水也,故離上而坎下。陽起於復,自左而升,由人之督脈陽脈也起,自屍循脊背而上走於首;陰起於姤,自右而降,由人之任脈陰豚也至,自咽循膺胸而下起於腹也。上二十卦法天。天者,陽之輕清,故皆四陽、五陽之卦。下二十卦法地。地者,陰之重濁,故皆四陰、五陰之卦。中二十卦象人。人者,天地之德,陰陽之交,故皆三陰、三陽之卦,亦如人之經脈、手足,各有三陰三陽也。又人上部法天,中部法人,下部法地,亦其義也。由是言之,則《參同》之義不誣矣。若夫恆卦居中,則《書》所謂若有恆性,《傳》所謂恆以一德,《孟子》所謂恆心而恆之。《彖》曰: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恆,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卦畫十
右六十四卦致用之圖
《說卦》曰: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右明後天六十四卦用圖之象。其卦位所由定,朱子蓋嘗致疑,以為然且當闕之,不必強通。而後儒#1以卦爻交易,五行次序為說者,不過因其見在之位,以意附會臆度,非有所根據也。今按河圖象數變合,復推先天卦位及世俗所傳卜筮諸書,更為之圖,而繹其說曰:乾起於西北者,天傾西北之義也。(原缺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 □ )乾既位西北,財坤當位東南,以地不滿東南,故巽長女代居其位,巽亦先天兌之反也。是以坤退居西南,三爻皆變而之乾;乾三爻皆變而之坤,互相反對,而乾、坤之位縱矣。離火炎上而居南,坎水潤下而居北。坎三爻皆變而之離,離三爻皆變而之坎,亦互相反對,而坎、離之位縱矣。艮反先天震而位乎東北,巽反先天兌而位乎東南。艮三爻皆變而之兌,反而觀之,則為巽;巽三爻皆變而之震,反而觀之,則為艮,亦互相反對,而艮、巽之位縱矣。電激而雷,故震居正東先天離位,離火炎上,故以上爻變震。三爻皆變而之巽,反而觀之,則為兌。水潴為澤,故兌居正西先天坎位,坎水潤下,故以下爻變兌。三爻皆變而之艮,反而觀之,則為震,故震、兌左右相反對,而其位橫矣。邵子曰:震、兌橫而六卦縱,《易》之用也。至哉言乎,惟其如此,故今時所傳卜筮宮卦,亦乾、坤相反,坎、離相反,震、兌相反,艮、巽相反。乾宮之姤自坤,而反觀之,則為夬;乾之遯,反坤之大壯;乾之否,反坤之泰;乾之觀,反坤之臨;乾之剝,反坤之復也。坎官之節自離,而反觀之,則為渙;坎之屯,反離之蒙;坎之既濟,反離之未濟;坎之革,反離之鼎;坎之豐,反離之旅也。艮宮之賁自巽,而反觀之,則為噬嗑;艮之大畜,反巽之無妄;艮之損,反巽之益;艮之,睽,反巽之家人;艮之履,反巽之小畜也。震宮之豫自兌,而反觀之,則為謙;震之解,反兌之蹇,震之恆,反兌之咸;震之升,反兌之萃;震之井,反兌之困也。其遊魂、歸魂二卦,謂其不在八宮正變之列。以本宮第五爻變而得外體之卦,內三爻皆變,則為遊魂。曰遊者,自內而之外也。第五爻變而內三爻不變,則為歸魂。曰歸者,自外而反內也。周旋左右,升降上下,王者之禮法盡於是矣。
明蓍策
《傳》曰: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朱子曰:大衍之數,蓋取河圖中官天五乘地十而得之。以五乘十,以十乘五,而亦皆得五十焉。至用以筮,則又止用四十有九,皆出於理勢之自然。非人之智力所能損益也。
右蓍四十九策,縚作一束,法太極全體之象。其數之所以然,蓋總八卦生爻之實也。陽儀之畫七,儀一畫,象二畫,卦四畫。陰儀之畫七,儀一畫,象二畫,卦四畫。因而七之,七七而四十有九。
《傳》曰:蓍之德圓而神。圓者,其數奇,以七圓聚而簇之,則有自然之圓矣。卦之德方以知。方者,其數偶,八方比而疊之,則有自然之方矣。神者,妙用不測;知者,變通不拘。蓍陽卦陰,蓍動卦靜,大《易》之體用至矣。
右手分一《傳》曰: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兩者,天地也;三者,人也;掛者,懸置也,《韻會曰置而不用是也。舊說掛於小指、次指問,故訓再扐而後掛不通,而以為明第二變不可不掛。一字之訓不明,而有不勝其支離左手分一矣。
右蓍四十有九策,分而為二以象兩儀,而掛置一策於中以象人,左右策四十有八,蓋總卦爻之實也。八卦經畫二十有四,重之則為四十有八;又每卦各八變,其爻亦四十有八也。其揲法先以左手取左半之策握之,而以右手取右半一策掛置于中,而不復動,以象人居天地之中;其陰陽、寒暑、晝夜、變化一聽于天,而無與焉。一雖無與,而常與四十有八者並用。參為三才者也。次以右手四揲左手之策而歸其奇,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於小指、次指之問,謂之扐,象三年一閏。又以右手取右半之策,餘一#2取三,餘三取一,餘二取六,餘四取四,歸於次指、中指之間,謂之再扐,象五年再閏。而後掛者,謂總所歸二奇置於掛之一所,如掛一法,《韻會》曰合而置之是也。其歸奇之數,不四則八,無所謂不五則九。得四為奇,一箇四也。得八為偶。兩箇四也。於是復合過揲之策,或四十四,或四十,分、揲、歸、掛如前法,為第二變。又合所餘過揲之策,或四十,或三十六,或三十二,分、揲、歸、掛亦如前法,為第三變。三變之後,然後視其所掛之策,得三奇為老陽,三偶為老陰。兩偶一奇,以奇為主,為少陽;兩奇一偶,以偶為主,為少陰。每三變而成一爻,十有八變而成一卦;一卦可變而為六十四卦,而四千九十六卦在其中矣。
《傳》曰: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劫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此圖四揲之餘,左餘一則右餘三,左餘三則右餘一,則兩儀歸奇之陽數也。餘二則右取餘六,左餘四左則右亦餘四,兩儀歸奇之陰數也。
朱子曰:奇之象圓,圓者徑一而圍三,陽用其全;老陽三奇,三三為九,過揲之數亦四九三十有六。偶之象方,方者徑一而圍四,陰用其半;老陰三偶,三二為六,過揲之數亦四六二十有四。少陽一奇二偶,一奇三,二偶二,積一三、二二為七,過揲之數亦四七二十有八。少陰一偶二奇,一偶二,二奇三,積一二、二三#2為八,過揲之數亦四八三十有二。此蓍數卦畫自然之妙也。
右每三變而成一爻,三變皆得奇,有類於乾,其畫為 ,識其以陽變陰也。三變皆得偶,有類於坤,其畫為 ,識其以陰變陽也。三變得兩奇一偶,以偶為主,即其偶之在初,在二,在三,有類於巽、離、兌,其畫為-而不變。三變得兩偶一奇,以奇為主,即其奇之在初,在二,在三,有類於震、坎、艮,其畫為-而不變。凡有是八體,亦八卦之象也。為 者,二十四體。為 #1.者,亦二+四體。為 者,八體。為 者,八體。共六+有四,圖說如後。
右兩偶一奇,以奇為主,為少陽艮、坎、震之策,凡二十有四。以三變,方得奇,為艮之策八。再變,得奇,為坎之策八。初變,得奇,為震之策八。歸扐得五,五个五過扐得七,七个四,為陽之正而不變。
右兩奇一偶,以偶為主,為少陰巽、離、兌之策#5;凡二十有四。以初變,即得偶,為巽之策八。再變,得偶,為離之策八。三變,得偶,為兌之策八。歸功得十六策,過揲得三十二策,以四約之,歸功得四,四个四過揲得八,八个四為陰之正而不變。
右三變皆奇,為老陽,乾之策者八。歸功得十二策,過碟得三十六策,以四約之,歸功得三,三個四過搽得九九個四九者,陽之極,變而為陰。《易》以變為占,凡陽爻之變者,通謂之九。
右三變皆偶,為老陰,坤之策者八。歸劫得二十四策,過碟亦得二十四策,以四約之,歸功得六,六今四過搽亦得六六個四六者,陰之極,變而為陽。《易》以變為占,凡陰爻之變者,通謂之六。
右八卦之體各八,合而為六十四卦之象焉。其碟法從程子。張子云:再變、三變不掛而得之。蓋初變既掛一以象人,置而不用;後二變乃蒙上不復掛者為是也。碟左不碟右,從唐張轅、莊綽二家。蓋天動地靜,陽變陰合,地承天而行,於義為當。左餘一而右承之以三,餘三而承之以一者,成其為奇之陽也。左餘二而右承之以六,餘四而承之以四者,成其為偶之陰也。陰、陽、太、少均齊平正,若如近世三變皆掛、左右並搽之法,則為老陽者十二,少陰二十八,少陽二十,老陰四,參差多寡不齊;如前一變掛,後二變不掛,而亦左右並搽之法,則為太陽者二十七,少陰二十七,少陽九,太陰一,雖皆六十有四,然太陰之體極少。蓋有終歲搽蓄,而不得遇純坤之變乾者矣。明變之士,幸研幾焉。
考變占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乾之策,以老陽之數三十六乘以六爻之數,則為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以老陰之數二十四乘以六爻之數,則為百四十有四。合之,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者,周十一一月為一期,以朔言之,則三百五十有四日;以氣言之,則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舉氣盈朔虛之中數言之,故曰三百有六十也。然少陽之策二十有八,積乾六爻之策,則百六十有八。少陰之策三十有二,積坤六爻之策,則百九十有二,合之亦三百有六十。而《大傳》不言者,以《易》用九、六,而不用七、八也。二篇者,上下經六十四卦也。陽爻百九十二,以老陽三十六乘之,積六千九百十有二。陰爻百九十二,以老陰二十四乘之,積四千六百有八。合之,則為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然以少陽二十八乘陽爻百九十二,積五千三百七十有六。少陰三十二乘陰爻百九十二,積六千一百四十有四。合之,亦萬有一千五百二十。是知少陰、少陽之數,隱於老陰、老陽之中;七、九皆為陽而奇,六、八皆為陰而偶,此乾、坤九、六之旨如是也。
乾卦用九:見草龍無首,吉。坤卦用六:利永貞。右明六十四卦九、六變占之通例。朱子曰,.凡卦六爻皆不變,則占本卦象辭,而以內卦為貞,外卦為悔。按《左氏傳》 孔成子筮立衛公子元,遇屯 震下坎上,曰:利建侯。秦伯伐晉,筮之遇蠱 巽下艮上,曰:蠱之貞,風也;其悔,山也。此卦六爻不變,占本卦象辭卦象之例也。
一爻變,則以本卦變爻辭占。晉畢萬遇屯 震下坎上之比 坤下坎上,初爻九也。蔡墨遇乾 乾下乾上之同人 離下乾上,二爻九也。晉文公遇大有乾下離上之睽 兌下離上,三爻九也。陳敬仲遇觀 坤下巽上之否 坤下乾上,四爻六也。南蒯遇坤 坤上坤下之比 坤下坎上,五爻六也。晉獻公遇歸妹 兌下震上之睽 兌下離上,上爻六也。此一爻變,占本卦爻辭之例也。
二爻變,則以本卦二變爻辭占,仍以上爻為主,《 傳》 無例。
二爻變,則占本卦及之卦象辭,而以本卦為貞,之卦為悔。公子重耳筮得國遇貞屯 震下坎上悔豫 坤下震上皆八,蓋初、五爻得九,四爻得六,凡三爻變。二爻、三爻、上爻在兩卦皆八,'而司空季子占之日:皆利建侯。此三
爻變例也。又變在前十卦主貞,後十卦主悔,見《 啟蒙》 六十四卦變圖。
四爻變則以之卦二不變爻占,仍以下爻為主,《 傳》 無例。
五爻變,則以之卦不變爻占。穆姜往束宮,遇艮之八 艮下艮上,史日:是謂艮之隨 震下兌上。蓋初、四、五三爻得六,三、上爻得九,凡五爻皆變。惟二爻得八,不變。法宜用隨卦六二係小子、失丈夫為占,而史乃妄引隨之象辭以為對,非也。
六爻變,惟乾坤占二用,餘卦占之卦象辭。蔡墨日:乾之坤曰見掌龍無首吉。此其例也。於是一卦可變六十四卦,而四千九十六卦在其中矣。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易象圖說內篇卷下竟
#1『後儒』原作『後需』,據四庫本改。
#2『餘一』原脫,據四庫本補。
#3『三』原作『二』,據四庫本改。
#4『 』原作『 』,據四庫本改。
#5『策』原作『榮』,據四庫本改。後文同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