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洞玄靈寶智慧本願大戒上品經
經名:太上洞玄靈寶智意本願大戒上品經。又名:《太上消魔保身安志智慧本願大戒上品經》。撰人不詳,約出於東晉。係古《靈寶經》之一。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玄部本文類。參校本:敦煌P.2468、 S.6394、P.2400 號抄本。
太上洞玄靈寶智慧本願大戒上品經#1
太極仙公請問太極法師
仙公於天台山靜齋念道,稽首禮拜,請問靈寶玄師太極太虛真人#2 曰:弟子有幸,得侍對天尊,自以微言,彌綸萬劫,洞觀道源,過泰之歡,莫有諭也。顧玄少好神仙白日飛騰之道,心想上聖,恒以髣彿,大經微遠,妙賾難通,將稟口訣,釋我冥津,洞暢虛漠,有無都盡矣。近而未究人生宿世因緣本行之由,今願天尊覺所未悟。
是時太上高玄真人嘯詠步虛洞章,歡然容豫#3,耀金顏而含笑言曰:此子累劫念道,致太極玉名,寄慧人中,將獨步玉京,超逸三界,巍巍乎太上仙公之任矣。故慈心於天人,念度於後學也。常以外身而濟物,有德而弗名,玄都所銓,諒不虛矣。而謂太極真人曰:卿受太上虛皇道君之命,為其師保,亦必盡教以高上大洞之淵賾也,豈俟彼多陳乎。吾受任忝為都教之法師耳#4,至於執卷由子矣。
太極真人答曰:此童真之人,名刊金簡,才質清遠,景秀太上,玄微洞虛,故當為仙公之任,弘道大度者也。吾忝受教化,愧#5不足為彼宗匠,太上有命。何敢不傾韞#6哉。眾妙之統,仰賴於法師矣。
太極真人曰:夫道,无也。彌絡無窮,子欲尋之,近在我身,乃復有也。因有以入无,積念以得妙。萬物芸芸,譬於幻耳,皆當歸空。人身亦然,身死神逝。喻#7之如屋,屋壞則人不立,身敗則神弗居,當制念以定志,靜身以安神,寶炁以存精,思慮兼忘,冥想內視,則身神並一。身神並一,近為真身也。此實由宿世本行,積念累感,功濟一切,德廕萬物,因緣輪轉,罪福相對,生死相滅,貴賤相使,賢愚相傾,貧富相欺,善惡相顯,其苦無量,皆人行願所得也。非道非天,非地非人,非萬物所為矣,正由心耳。此對既鍾,亦難脫也。弱喪之徒,信道者少,宿命者多,不積善定念,修德其身,而欲忽德忘身,彊求外物,其可得哉,既已不克,莫不傷身矣。故有道之士,取諸我身,無求乎人,經云#8:修之身,其德乃真,斯之謂也。夫學道,不受大智慧道行本願上品大戒,無緣上仙也。子有宿命,是以見此經。其文隱祕,立信效心,然後而傳,不可妄示不信。既其不信,必發異念,異念既生,彼此獲罪,是故藏之於無,待有應為仙王者乃告焉。是時雲龍踊躍,諸天散華,飛香奏煙,山海靜波,觸類竄默,鬼鬽#9消亡,神魔降伏,五苦咸解,長離地獄,惡者反善,信順受福。爾乃命太極侍經,仙人劉文靜披雲報而授經也。
智慧本願大戒上品
太極真人曰:宿世禮奉經師,口誦身行,布施厄困,願樂三寶,君親忠孝,遠慕山水,栖憩賢儒,虛心有道,燒香散華,護度一切,修德補過,信順宿命,靜思忍情,其行也,上可昇仙度世,下可輪轉富貴,生為人尊,容貌偉秀,才智清遠,為人之道,莫不具足。夫居世富貴,笑於貧賤,今報以貧賤;居世好殺,今報以夭傷;居世絕秀#10笑於醜陋,今報以醜陋;居世聰明,不教於人,今報以頑塞;居世常康,笑於困病,今報以滯疾;居世不信道,笑於經教,今報以下愚,長與道隔;居世奪人夫婿,今報以少寡;居世誘人婦女,今報以鰥獨;居世發心為夫妻,而後不得俱生人道,死為下鬼,今#11報以本念,成於邪病也。自非大法,莫有解其宿纏而消此邪病矣。夫為父母、兄弟、姊妹、夫妻、君臣、師保、朋友,皆前世#12所念,願為因緣,展轉#13相生也,莫不有對者哉,故曰倚伏難窮矣。唯學仙道士,當兼忘因緣,絕滅生死,同歸乎玄,以入妙門。能如是者,始可與言學道之夫也。
若見居家妻子,當願一切早出愛獄,攝意奉戒;若見飲酒,當願一切制於命門,以遠禍亂;若見釆女,當願一切守清忍志,慕在賢貞#14,若見淫人,當願一切除棄邪念,翹心禁戒;若見婦人,當願一切忍割浮華,樂道自娛;若見真人,當願一切履信正化,日入法門;若見眾人,當願一切推仁無爭,懷道安世;若見善人,當願一切時刻存念,仰軌其道;若見惡人,當願一切弃凶即吉,不犯王法;若見貧人,當願一切損身施惠,後受大福;若見富人,當願一切救濟萬物,世世受祿;若見貴人,當願一切承其教旨,悉合#15典訓;若見賤人,當願一切勤修匪懈,各得所為;若見帝王,當願一切奉仰王道,孝如父母;若見宰相,當願一切受其教制,四方歸仁;若見兵甲,當願一切各念仁心,天下讓賢;若見王子,當願一切日歌太平,係國承家;若見賢人,當願一切履行其德,道為世宗;若見法師#16,當願一切明解法度,得道無為#17;若見栖山道士,當願一切悉見法門,速得昇仙;若見教化,當願一切親受聖教,皆為淵博;若見聖人,當願一切尊禮侍見,諸國並瞻;若見仙人,當願一切真道悉成,飛昇天堂;若見城郭,當願一切嚴整修飾,以道為基;若見大國,當願一切歸崇慕德,若水注海;若見小國,當願一切知止虛沖,安其所居;若見市朝,當願一切帬賢雲萃,悉弘正道;若見靜觀#18當願一切功德巍巍,天人得志;若見齋戒行香,當願一切道德日新,庠序雅正;若見誦經,當願一切盡入法門#19咸聞妙旨;若見經教,當願一切各各受讀禮習,普行#20教化;若見樓觀,當願一切洞觀十方,無所億藏;若見高山,當願一切立德如彼,無復退轉;若見大海,當願一切智思無量,輔成家國;若見栖憩茂林,當願一切安居自在,廕庇含識;若見好學,當願一切得成師宗#21養徒敷教;若見淨手,當願一切常執經書,無時蹔輟;若見善口,當願一切耽詠洞經,日新不厭;若見動足,當願一切超步三界,飛行上清;若見靜止,當願一切滅景停真,安閑空寂;若見飲食,當願一切棄累入淨,存得道味;若見大藏,當願一切除其灾害,施為福田;若見疾病,當願一切以道自安,免此苦厄;若見死喪,當願一切學道常存,濟度三塗;若見畋獵,當願一切不為始終,免無間罪#22;若見夷狄,當願一切得生#23中國,不生邊境;若見少年,當願一切及時學問,遂成學名#24;若見老病,當願一切以道攝生,不更衰耄;若見三光,當願一切普明靈曜,闇冥即消;若見雲雨,當願一切惠澤盈溢,無所不宜;若見素雪,當願一切常居潔白,逍遙自在;若見靈風,當願一切韞懷披散,德流遐邇;若見淨水,當願一切洗垢清虛,平等其心;若見名香,當願一切受玆芳淨#25,眾穢蕭然;若見好華,當願一切樂敬諸聖,相好具足;若見車馬,當願一切得道無為,乘鳳駕龍;若見絃歌,當願一切骯經歎法#26,以道娛樂;若見福食,當願一切無不飽滿,世享天廚,德流生人,如水歸海,宗廟胤長,常居貴盛,世與四輩,俱生王家;若見散施,當願一切禍滅九陰,福起十方,德如山海,莫不興隆,七祖生天,子孫賢忠,富貴巍巍,所欲皆從,學道飛仙,駕雲乘龍。道士坐臥,常願我等,四大合德,同體道真,長存玄都,師友自然,濟度十方,天下受恩,逍遙無為,洞觀妙門。
禮經祝三首
真人口訣云;侍經仙童玉女聞此祝,皆歡悅而佑兆身也,是大經悉用此祝而禮拜矣。若冥心禮經者,亦心祝其文,乃上仙之祕祝也。
樂法以為妻,愛經如珠玉。持戒制六情,念道遣所欲。淡泊正氣停,蕭然神靜默。天魔並敬護,世世受大福。
鬱鬱家國盛,濟濟經道興。天人同其#27願,縹緲入大乘。因心立福田,靡靡法輪昇。七祖生天堂,我身白日騰。
大道洞玄虛,有念無不契#28。鍊質入仙真,遂成金剛體。超度三界難,地獄五苦解。悉歸太上經,靜念稽首禮。
此戒名智慧隱經道行本願上戒寶真品,太上虛皇傳太上大道君,道君傳太微帝君,帝君傳九微太真,太真傳太極大法師,及傳太極高仙王公,不告諸中仙矣。千年三傳,若無太上金簡仙名者,亦終不與此經戒相遇也。道士運會,脫有得之,當祕而奉焉。太上仙童十人隨侍#29視戒,營護弟子之身。時有賢儒、信道男女,兆不得閉絕於聖文矣,若本命、甲子、庚申、八節日,齋而誦一徧也。
太極真人曰:學昇仙之道,當立千二百善功,終不受報,立功三千,白日登天,皆濟人應死之難也,施惠其人尤善矣。學道當令眾行合法,廣建福田,發大慈之心,動靜常起道意,能如是也,吐納服藥,佩符,讀經,精思,終身不倦者,豈有不得仙乎。人無此德,服藥佩符,讀經齋戒,故終命而不驗矣,學士明思要言。
太極真人曰:立三百善功,可得長存地仙,若一功不全,則更從一始,而都失前功矣。常有其念在於心膂者,則是也。子導人作善,即為善功矣。
太極真人曰:常念嘯詠#30,經行大慈,先人後身,揚善化惡,斷絕眾緣,滅念守虛,心如太玄,唯道是求,始謂能言神仙之道也。
太極真人曰:吾昔受太極智慧十善勸助功德戒於高上大道虛皇,世世宗奉,修行大法,度人甚易,此自然之福田也。太上以普教天人,今各得本願,始入法門#31,長存無為,不更十苦八難,罪對罷散,地獄休息,三官寧閑,世世榮樂,咸脫羅網,後生安泰,天性恬然,所願隨行,其戒如上,以傳賢信。
十善勸戒曰:勸助禮敬三寶,養法師,令人世為君子,賢孝高才,貴巍巍,生為人尊,門族昌熾。
三寶者,謂道經師也。能養生教善,行為人範,是名法師也。
戒曰:勸助治寫經書,令人世世聰明,博聞妙蹟,恒值聖世,見諸經教,能誦章句。
戒曰:勸助建齋靜治#32,令人世世門戶高貴,身登天堂,飲食自然,常居無為。
戒曰:勸助香油以濟眾乏,令人世世芳盛,香潔光明,容眸絕偉,天姿高秀。
戒曰:勸助法師法服,令人世世長雅,逍遙中國,不墮邊夷,男女端正,冠冕玉珮。
戒曰:勸助國王父母子民忠孝,令人世世多嗣,男女賢儒,不更諸苦。
戒曰:勸助齋靜讀經,令人世世不墮地獄,即昇天堂,禮見眾聖,速得反形,化生王家,在意所欲,玩好#33備足,七祖同歡,善緣悉備,終始榮樂,法輪#34運至,將得仙道。
戒曰:勸助眾人經學,令人世世才智洞達,動靜威儀,常為人師。
戒曰:勸助一切布施諫諍,令人世世壽考富樂,常無怨惱。
戒曰:勸助一切民人除嫉去欲,履行眾善,令人世世安樂,禍亂不生,病者自愈,仕宦高遷,為眾所仰,莫不吉祐,門戶清貴,天人愛育,神魔敬護,常生福地。
此戒名太上智慧勸進要戒上品,皆大智慧經上卷所言也,法傳太極真人,以#35治道行矣。兆有宿福,值見此文,祕而奉焉。妄示不信,禍及見世,死為下鬼,閉於地獄,旋轉五苦,後生失人道,毀經戒者亦然。
太極真人曰:人行之惡,莫大於嫉殺貪奢驕淫也。若此一在心,必伐爾年命矣。挾之#36以學神仙者,不亦悲乎。
太極真人曰:道德五千文,經之大也。是道也,故通乎天地人,萬物從之以終始也。上士受誦為太上仙王,中士受誦為飛仙,下士受誦轉輪#37聖王家,不經地獄,常生福國,命過之時,天帝雲車迎其魂神,安處福堂也。此度人無量#38,不可具言也。
昔有婦人,受誦是經,夫恒慍怒之,終亦不退,婦遂白日昇天,夫死入地獄,受考歷歲,婦飛、行看之,令讀道德經,今當見救。時天人飛下,太山府君即呼問之,其具答:常#39為婦人所教,禮於是經,婦人升仙,我故緣昔恩求救耳。府君曰:子本雖不學,要是常#40禮大道,敬信經法,令可送著福堂,給其廚食,千年汝當生人中,可受誦是經。男人曰:我若得生人道,必宗受是經,以求度世。卻千年,生人中,年十三歲,始好五千文,從師受誦口訣,高才聰明,國王禮聘不就,乃白日昇仙。其先敬經,賢妻相度,緣此宿恩也。
昔有賢明道士,齋於靜室,不能得中食。時俗姓男女#41,敬樂大法,感此道士忍饑而誦經,日日為設中食,時往聽經,道士哀其敬信,以經#42傳男子女人,教以口訣,各誦之萬徧。太上龍轝下迎,白日昇天。此例甚多,非可悉記也。凡人雖不能學仙道,皆得受五千文禮敬,以致无為之道,在世保延性命,家門安樂,死徑生天堂,不更三官地獄囚徒中也。其訣在信好,則此大福可坐得矣。大洞真經,太上洞玄隱書寶經,不可傳凡人也,皆必是能學仙之士,所當修誦焉。若輕傳於凡夫者,將與七祖父母同幽於地獄,更五毒之考矣,慎之慎之。
太極真人曰:世人之惑也,而遠其先人,並競事鬼神,及殺生以求生,去生不亦遠哉。生時不修善治身,忍割可欲,死方厚葬#43其骸骨,不知魂魄已更五毒,幽囚地獄,苦惱三塗,輪轉五道也。生世無幾,而聚斂財寶,無有足時,為己重擔,福盡罪至,身死名滅,財寶四散也,若疾風之扇塵矣。道士持齋燒香,清掙讀經,天下之盛事也。而不欲見,見之如不見矣。聞巫師鬼語,皆傾產厚禮奉之也。持齋靜漠而致福,巫師歌舞而招禍。禍之及也,彼我魂神俱致考罰,殃對無已,往返三惡之道,其苦難脫#44。罪竟後生,或墮六畜,失於人道,設使還人中,當為下賤矣,或六根不具,或形質醜陋,體炁臭穢,唯男唯女,頑癡可惡,為眾所棄,流弊世間,至死饑寒。其人也,皆受先世罪對,而從六畜中來,始還人道故也。若於今世忍苦甘貧,悔往修來,趣求奉法,以自解脫者,亦見世漸報,來生將受大福,當生富貴侯王之家,相好具足,容貌端偉,光華灼爍,眾見心歡,慈仁信好,高才宏略,欲男欲女,在我本願也。念尋善友,為因緣知識,自當冥
會,皆來為兄弟子孫,所以世世賢孝,展轉相生,乃無絕矣。故曰倚伏因緣,孰知其極也,又云子孫以祭祀不輟#45,此之謂也。
太極#46真人曰:玄素之道也,古人修之延年益命,以致長生矣,今人為之,消年損命,以招早死矣。可復怨術邪,罪自己也,不亦悲哉。
太極#47真人曰:夫學道之為#48人也,先孝於所親,忠於所君,愍於所使,信於所友,言而可復,諫惡揚善,無彼無此,吾我之私,不違外教,能事人道也。次絕酒、聲色、嫉妬、殺害、奢貪、驕怠也。次斷五辛、肥生、滋味之肴也。次令想念兼冥,心親清虛也。次服食休根,奉持大戒,堅質勤志,導引胎息,吐納和液,修建功德,忍人不能忍,割人不能割#49,行人不能行,居人不能居,衣人不能衣,食人不能食,守人不能守,學人不能學#50也。道行如此,乃可鎮以靈藥,餐於雲芽,尸蟲沉落,穢漏消滅,三宮滌盪#51,五臟安閑矣。將長齋久思,靜詠洞經,耽味眾妙,兼以丹液也。能如是者,豈有不得昇仙之道乎。
天尊告太極#52真人曰:若其不修人道,君親不忠,耽酒好色,殺伐貪殘,驕奢自恣,欺誘賢良,借貸不還,少已有如此之行矣,長不能革,使心夷然,而欲懷之,以齋戒學道,希肉飛之舉,弗亦哀乎,弗亦哀乎。斯人也,將長處地獄,履於五毒,刀山劍樹,湯火炎燎,煮漬五體,求死不得,饑則食鐵,渴則飲火,出臨寒冰,傷肌切骨,方付三官,謫役山海,擔負土石,鞭笞考對,備經三徒五道,往返十苦八難之中,其苦無量,不可具言也。
太極#53真人曰:是人也,乃不如外學凡人#54,奉修仁義#55,敬信道德#56,唯善而從矣#57,任化來往,在時遷易,逍遙域內,清淨自適,命過亦入福舍,不經囚徒,或為鬼神也。後生人道,不失本願,轉得信根,賢聖結緣,穢累日盡,終入仙道。
太極#58,真人曰:患人得全人道也,而不修德養性,以全於命矣;患聞經也,而不信矣;患信經也,貪財而不受矣;患受經也,而不講誦矣;患講誦也,而不修其事矣;患修其事也,而不恒其道矣;患奉師也,而不終其身矣;患服藥也,而未應中息矣;患道行不備也,而誇求昇騰矣;患靜齋讀經也,處幽山而不堪其憂矣。此十患在人之身也,若不戒之,身無濟理。所以云:有大患者,為我有身#59,斯之謂矣,可不思與,可不思與。
太極真人傳經說法演戒竟,歌三徒五道苦痛,歎其辭曰:
三才及萬物,倚伏各有齡。終始待劫數,福盡天地傾。往返於五道,苦哉更死生。展轉三徒中,去來與禍并。
大賢慎玆戒,忍性念割情。愚夫不信法,罪痛常自嬰。吾念世無已,今故重告明。若欲度斯患,歸命太上經。
罪福不由他,諒自發爾身。大賢故閉口,欲絕諸惡緣。滅念歸兼忘,倚伏待長泯。弘道以安世,終當見正真。
淫嫉為禍首,滅身之至患。含養如此輩#60,恐必致夭殘。知惡而不革,豈是道所安。懷毒日齋直,令我發長歎。
宿命有信然,弱喪謂之無。皆欲眼前見,過目則言悠。大賢明道教,慘慼愍頑夫。依依念子苦,勤勤令我憂。
人命已消盡,亦猶膏中火。四大蹔相遇,五物權時假。盛年當勤學,趣求存吾我。福盡身神散,冥冥地獄下。上聖畏是故,尋道度斯禍。
學仙行為急,奉戒制情心。虛夷正氣居,仙聖自相尋。若不信法言,胡為栖山林。
大賢樂經戒,受之為身寶。就學恒苦晚,治身恨不早。比當披幽賾,倏忽年已老。執卷吸爾極,將更死痛惱。吾故及弱齡,棄世以學道。
太極真人曰:吾昔學道時,受之於太上虛皇,奉而修之,遂成真人矣。道士若欲受吾大戒品文,師先讀一過,以示其心也,其必是學仙之士者,當賫信詣師門,乃#61對齋三日,念道思戒,然偉傳矣。此戒至重,各各有威神部護其人,慎哉,慎哉。
仙公曰:此大戒施於學仙道士也。好尋世間非常,萬物皆當歸空,盡是法,可緣之度三徒之苦,以得道也。遇之者,子宿願也。受宜從之,勿不勤修。仙公以元正之日受戒,而作頌曰:
幽名山以靜漠兮,眄峻石之岑岑。素雪翳乎前庭兮,勁風肅於東林。對天尊之容與兮,耽冥賾而散拎。愍世人之墮罪兮,悲念之不去心。背經戒以信邪魅#62兮,棄齋靜而美酒音。輪五道與三徒兮,經地獄之幽沉。斯苦痛之可言兮,更死生而難任,唯道德之濟物兮,豈#63待困而不尋。
仙公告弟子鄭思遠曰:吾少遊諸名山,履於嶮,在禽獸之左右,辛苦備至,忍情遣念,損口惠施,後身成人,懷道安世,恒修慈愛,念道存真,無時敢替也。齋直一年而未竟,其冬至之日,天真眄降,見授大經上仙之道。天真令我大齋長靜,按經施誦,次而學之,遂成真人矣。吾昔所受經道,太上所貴也,非中仙之所學矣。歷劫以來,常傳上仙,仙公仙王仙卿,不但我也。吾先世與子同發此願,施行善功,勤積不怠,致玄都有仙名,今相為師友,是以相授耳。吾去世也,將有樂道慈心居士,來生吾門者,子當以今道業,事事一通付之,法應世世錄傳也,皆是我前世與彼有宿恩,因緣使然也。子以一通依科傳付弟子佳者也。若無其人,一通封付五嶽名山矣。此太極真人口訣,子祕之,慎之慎之,時思之。
太上洞玄靈寶智慧本願大戒上品經竟
#1 案敦煌P.2468抄本(以下簡稱敦本),此經題名作「太上消魔寶真安志智慧本願大戒上品」。此名與宋文明靈寶經目、靈寶中盟經目、齋壇安鎮經目之著錄相近。
#2 靈寶玄師太極太虛真人:敦本作「太極法師真人徐來勒」
#3 容豫:敦本作「容與」。
#4 「耳」 字據敦本補。
#5 「愧」 字原作「故」,據敦本改。
#6 韞:敦本作「蘊」。後文中「韞」字,敦本亦皆作「蘊」。不復出校記。
#7 喻:原作「諭」,據敦本改。
#8 經云:敦本作「道言」。
#9 鬼鬽:敦本作「鬼魁」。
#10 絕秀:敦本作「絕易」。易,言貌美也。
#11 今:原作「或」,據敦本改。上文「下鬼」,敦本作「鬼神」。
#12 前世:敦本作「先身」。
#13 展轉:敦本作「輾轉」。後文皆同此。
#14 守清忍志慕在賢貞:敦本作「守情忍色,志慕在賢」。近是。
#15 合:原作「令」,據敦本改。
#16 法師:敦本作「沙門尼」。當係佛徒所改。
#17 得道無為:敦本作「得道如佛」。
#18 靜觀:敦本作「靜寺」。
#19 盡入法門:敦本作「盡上高座」。
#20 普行:敦本作「普見」。近是。
#21 師宗:敦本作「儒宗」。
#22 不為始終免無閒罪:敦本作「不為罪始,終入無為」。上文「畋獵」,敦本作「魚獵」。
#23 得生:敦本作「賓王」,近是。下文「邊境」,敦本作「邊地」。
#24 學名:敦本作「盛令」。
#25 受玆芳諍:敦本作「受姿芳盛」。
#26 歎法:敦本作「敬說」。
#27 其:敦本作「期」,近是。
#28 契:敦本作「啟」,近是。
#29 隨侍:敦本作「隨傳」。
#30 常念哺詠:敦本作「常念齋笑詠。」
#31 始入法門:敦本作「妙入道門」。
#32 靜治:敦本作「靜寺」。
#33 玩好:敦本作「玩服」。
#34 法輪:敦本作「轉輪」。
#35 「以」字原作「及」,據敦本改。
#36 挾之:敦本作「協之」。
#37 「轉輪」二字上原衍一「生」字,據敦本刪。
#38 無量:原作「無數量」,據敦本刪「數」字。
#39#40 常:敦本作「嘗」。上文「具答」,敦本作「具言」。
#41 時俗姓男女:敦本作「時族姓男子」。案「俗」字當作「族」為是。
#42「經」字據敦本補。
#43 厚葬:原作「殯葬」,據敦本改。
#44 難脫:敦本作「難說」。
#45 不輾:敦本作「不讓」。
#46 #47 #48 #49 敦本無「太極」 二字。
#50 「為」字據敦本補。
#51 割人不能割:五字據敦本補。
#52 學人不能學:五字據敦本補。
#53 三宮滌盪:敦本作「三官調暢」,近是。
#54 敦本無「天尊告太極」 五字。
#55 凡人:敦本作「凡賢」 。
#56 仁義:敦本作「人道」。
#57 道德:敦本作「道經」,近是。
#58 「矣」字據敦本補。
#59 為我有身:敦本作「及我身也」。
#60 輩:敦本作「害」。
#61 乃:原作「及」,據敦本改。
#62 邪魅:原作「邪鬽」,據敦本改。
#63 「豈」字上原衍「更」字,據敦本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