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修科儀戒律鈔

  經名:要修秤儀戒律妙。原題朱法滿撰。十六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玄部戒律類。

  目 錄

  卷一

  部秩鈔

  傳經鈔

  折傳鈔

  年限鈔

  卷二

  寫經鈔

  存念咒鈔

  講說鈔

  發心鈔

  受持鈔

  卷三

  卷四

  眾戒及願念合一千一百條

  卷五

  卷六

  卷七

  罪報科

  三元罪戒品目

  卷八

  齋名鈔

  齋月鈔

  齋日鈔

  齋時鈔

  法師鈔

  都講鈔

  監齋鈔

  侍香鈔

  侍燈鈔

  卷九

  衣拜鈔

  禮拜鈔

  坐起鈔

  監齋鈔

  食禁忌鈔

  卷十一

  一治屋

  二治名

  三治所屬

  四治室

  章表

  治病忌日

  卷十一

  章科信儀

  疾病請章次第

  避忌諱上章

  上章背向

  若用日者

  雜犯科

  上章筆硯

  案

  書符者

  藏章故本

  斷章法

  卷十二

  飯賢緣第一

  造殿堂緣第二

  念道緣第三

  殗穢緣第四

  盜賊緣第五

  過咎緣第六

  善功緣第七

  度人出家緣第八

  卷十三

  雜科第一

  同學緣第二

  造壇緣第三

  碑闕第四

  卷十四

  飲酒緣

  斷穀服藥緣

  服符水斷穀

  治祝緣

  臥枕緣

  卷十五

  道士吉凶儀並序

  通啟儀第一

  吊喪儀第二

  疾病儀第三

  初死小殮儀第四

  入棺大殮儀第五

  卷十六

  梵誦三契

  禮懺文

  章法

  成服儀第六

  送葬儀第七

  安靈儀第八

  弟子歸本觀儀第九

  除服儀第十

  要修科儀戒律鈔卷之一

  三洞道士朱法滿撰

  部秩鈔

  夫聖人應物,必資經教,不立真寶,成濟何由。口吐瓊文,演玆靈祕,還淳反樸,要此憑心,就學有方,現於斯矣。《生神章》曰:天尊以龍漢劫說洞真經、赤明劫說洞玄經、開皇劫說洞神經,此三洞尊經,備明奧典,隨方教化,開度天人,能使六道歸真,三乘體悟。行有高下,法有淺深,三十六部,自玆彰著。《真藏經》云:一者上清,二者妙真,三者太一,四者妙林,五者開化,六者仙人,七者黃林,八者上真,九者道教,十者上鍊,十一者上妙功德,十二者道德。此十二部經,蘊在大洞玉清境藏中。一者洞玄,二者元陽,三者元辰,四者大劫,五者上開,六者內音,七者鍊生,八者靈祕,九者消魔,十者無量,十一者按摩,十二者上通。此十二部經,在上清境藏中。一者太清,二者徹視,三者集仙,四者洞淵,五者內祕,六者真一,七者集靈,八者中精,九者無量,十者集宮,十一者黃庭,十二者小劫。此十二部,屬太清境藏中。此則三洞著經,列於金格,七聖垂範,明乎玉篇,萬劫一開,法隨人出。

  《太真科》曰:太上老君以漢安元年五月一日,於鶴鳴山授張道陵正一盟威之經九百三十卷、符圖七十卷,合一千卷,付授天師大洞真經二十一卷,授於已成真人。《太平經》云:真人間曰:何為天經?何為地經?何為人經?何為道經?何為聖經?何為賢經?何為吉經?何為凶經?何為生經?何為死經?神人曰然:修積真道,道者,天經也,天者好生,道亦好生,故為天經;修積德者,地經也,地者好養,德亦好養,故為地經;修積和而好施與者,為人經,和氣者,相通往來,人有財亦當相通往來,故和為人經也;修積上古、中古、下古道辭為道經;修積上古、中古、下古聖文為聖經;修積上古、中古、下古賢辭為賢經;其師吉者,為吉經、,其師凶者,為凶經;其師生者,為生經;其師死者,為死經也。法由聖顯,道寄人弘。道經云: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當知人王有道,大道興隆,人王無道,大道廢矣。

  傳經鈔

  夫白羽黑翮,標出代之辭;金魚玉龍,,豈常人之信。可傳而不可受,難見而亦難遵。特由器宇淺深,緣生麤細。元始明三乘之法鏡,總括殊流;高上開二卷之微言,咸令反一。《本相經》云:身者,三惡之根,神仙之本,一名良福田,二名蒺藜園,三名種子戶,四名棄生門,五名道之域,六名膿血村,七名珍寶器,八名瓦礫盆,九名明智室,十名九夜昏人。能知斯理,可名為真人。然而有言無實,不可聞經;有實有言,乃可傳授。《昇玄經》云:末世人民,有三可畏,宜善詳焉。一者道義嫉妬可畏,二者誹謗可畏,三者貪欲可畏。道義嫉妬,則經法不行;誹謗法師,則使百姓信道不濃;貪欲財色,人所棄薄。此三者,二在外,一者在內,除此三患,乃可傳道。《本際經》云:具十善願,便可授之。何謂十善願?一者願離世間穢雜境土;二者願得出家,捨俗恩愛,隨緣告乞,廣建福田,常行慈忍,永離人我;三者願逢勝友,引接開示;四者願值明師,謐受上道;五者願聞正法,如說奉行;六者願見天尊,親承聖旨;七者願度一切,後己先人;八者願以法音,廣宣愚暗;九者願諸眾生,皆發道意,勸造經像,修營靈觀,香花燈燭,隨力供養,令諸未悟,普見法門;十者願我此心,堅固不退。具此十願,乃可授之。《昇玄經》云:來世欲流通《靈寶內教經》者,有十一事,信著萬民,爾乃可得宣傳此經。一者奉戒完具,內無毀滅;二者賑給孤老貧窮,有慈愍心;三者勸人遠惡,修善慇勤如父子;四者不求名譽,稱毀如一;五者幽隱之處,勤行禮拜,修諸功德,如處大眾;六者不欺,使民信之如四時;七者總棄榮華,位不加身;八者捨遠妻子,獨處閑靜;九者親近賢智,博問善道;十者雖在幽冥,不可孤心,與賢者論議,莫自專執;十一者常行謙卑,恭敬於人。是為十一事,通內教行。又有十相,可傳與此經。一者好求勝法,從善如流;二者好近賢智,無猜疑行;三者聰喆,賞別真偽;四者謹慎,言不過行;五者柔和,少無過惡;六者能師勝己,無驕慢心;七者敬師重教,如貧得寶;八者能奉師長,不辭勤勞;九者己於先師,有報復心;十者慇懃請受,晝夜不懈。是為十相。又云:或在下賤,內有實德,人所未悉,其人堪持此法者,出在非意,人所不疑處,當傳授此經。《玉經隱注》曰:受經不敬,師資修之,亦無感而後生疾病及六畜之中。《太平經》云:是其人而不傳,名為閉天之道,其害在己;非人而傳之,後蒙其咎。《定志》云:是其人不授,令人與道隔;非人而趣授,現世被考責,二明犯科。夫麤行易染,妙行難遵,學者如林,成者未一,纔虧正典,即結罪科。《女青律》云:受道不知輕重,傳非其人,貪財受利,取人自益,借物不還,以為私寶,天奪筭一千二十四。

  律曰:不得妄傳經寶,授與於不信,泄真要訣,天奪筭九萬六千。《黃籙簡文》曰:未合傳經而妄傳,考由明梵曹;三被風刀,揚而強傳,考由司正曹;齎信詣師,階品未合,威勢怒師,考由四明曹;不依俯仰之格,考由大儀曹;受經慳悋,不備法信,考由監天曹;不關盟五帝,私相傳度,考由司殺曹;輕泄經目,放露天真,考由盟天曹;香燈不如法,考由威靈曹;不為經師,開度弟子三人,籍師七人,度師九人,並考由明威曹;為三師建功既足,年限又登而故蔽匿,斷絕法門,考由太陰曹;受法之後,不建善功,考由明都曹;受法之後,不廣開化,度物無名,考由下元曹;受法之後,不為三師立願,考由明都曹;受法之後,不度一人,抑絕賢路,自取功名,考由幽都曹;身受經法,不安齋堂上座斗帳香燈,考由明都曹。

  《明真科》曰:受真文各用命繒計歲,餘壹有關,考由玄曹。

  科曰:受真文,用金龍三枚,投於水府及山宅,不投三處,三官拘人,命籍有違,考九都曹。

  科曰:五帝紋繒,各四十尺,以關五帝為告誓之信,有違,考泉曲曹。

  科曰:用上金五兩,以盟五嶽為寶經之信,有違,考陰官曹。

  科曰:用金錢二十四萬,以質二十四氣,無金錢,銅錢亦可,有違,考都神曹。

  科曰:香燈以開九府,有違,考太陰曹。

  科曰:受經不持齋,有違,考太陽曹。

  科曰:天文祕重,非信不寶,故上聖以信效心,無信則為賤道,無盟則為輕寶,有違,考左右官曹。

  科曰:經不師受五帝,無盟妄披篇目,罪同竊經之科,考由明法曹。已上諸條,難遵易犯,尋文撫卷,莫不寒心,端坐勿傳,便為遏絕,始順來意,十行全乖,進退思量,永炭交結。況乃貪殘之輩,鞬固為心,不問前人道行,唯欲弟子寶有,傳經不上寶義,何曾借問制伐,既無啟齋科信,寧有關盟軌則,弟子既見師例,後日亦學此傳,不懼冥府書□,只覓名聲財利,毀道敗法,正由此人。《西昇經》云:迷迷以相傳,輾轉相授與,邪偽來入真,虛無像如有,自偽不別真,為貪利往守,非常正復忘,癡盲持自咎,如木自出火,還復自燒腐。信哉斯言,幸相自勵。

  折傳鈔

  《明真科》曰:受真文法信,當十分折二,以送祖師,又折二散乞貧人。山栖道士餘信充香燈,為弟子立功,違犯,考三官曹。

  《太真科》曰:受天師治,割配領戶,不得同自化十二之折當中,分其功十折五。進入天師治,宣示此令,咸使知聞,如其有違,五刑律論。

  《四極明科》曰:凡傳上清寶經,受弟子信物,三分散之一分,投於山栖,以卹窮乏之士,一分供己法服,一分以為弟子七祖立功。投物於山栖之日,當願天下窮乏之人、清苦隱學,並早得道,度世昇仙。作己法服之日,當願兆身與神仙同色,衣冠法服,得仙法則。明燈捻香,當願弟子及兆之身七

  祖父母,早離刀山、三塗五苦之中,昇度南宮,反胎更仙,事事如法,剋得道真,違盟負科,考及兆身。

  科曰:受上清寶經,質信詣師,未充科限。受經之後,年數應傳,皆不得受。他信人已。皆當傳送先師,備充先限,然後乃得三分散之,爾若違科,考及七祖。

  《明真科》曰:受經之身,先信未備,後遇賢人,質信請受,皆當以所受之信,充備先師之限,餘者可得為身法用,有違,考火官曹。已上三處,折傳不同,隨經進退,今人十二折傳,盡營身口,上慢下暴,輕脫之甚矣。

  年限鈔

  夫聖人隨劫,輪轉感應,道交是真,乃傳非賢,不授五稱。符曰:學道受經後四十年傳一人,已延壽者四百年傳一人,得地仙者四千年傳一人,得天仙者四萬年傳一人,得無上道者四萬劫傳一人,太上靈寶大法傳授之科備矣。《登真隱訣》曰:天真授書,靈人授書,三千年六傳,二千二百年傳十人,千年五傳,七百年三傳,已上年限,並是聖帝相師玉籍金科,非代間可擬。《聖紀經》云:夫有金格玉名者,則眼有日光,青齒白血;若上清有金書玉籙者,則背誌如河魁,胸前有偃骨;若太極有丹簡青文者,則手理有累人倒大之字方;諸有玄青紫名者,則眼有四規,中有紫光;若太清有玉籍者,則聲有玉音金響,口方目圓;若太素有金名者,財白誌見於腹,口中有紫氣;斗中有玄籙者,心中有九孔,肺外錦文,頤下有玉丸,目中有緑筋,眉角有上干。如此之相,仙真之流,出處行藏,本非尸解,傳授年限,聽可依前。今日人師,促齡難保,預逢經教,芥子投鋒;得在受書,盲龜遇孔,若約年限,恐與願違。但令行以慈仁,心懷至道,合前十願,乃可授之。

  《登真隱訣》云:有至學之子,唯當勤心幽靈,啟請玄師,才分苟合,必將感悟,得是眾真應付之限,然後乃盟,盟而修,修而必終,吾將分金與之,為友不如此者,無煩強營,徒守之滿笈,適足累其七祖,考河之石,彌增其多耳。古人謂之皮好,吾今號為耳學,所以聞道則膝行,道寂則俱亡也。夫道必須授受乃得,遵修者非為徒然,如世中禁術,若非傳受,則用之不行,舉此一言,足以深悟。

  《玄都律》曰:道士女官,身上佩吏兵,不得浪傳授他人道法,若有至心精勤之人,聽可若授,惡逆之人,三世被考。《自然訣》曰:傳授先齋三月,或十日、三十日、二十日竟,師與弟子俱登名山峰壇石上傳經,弟子受經之後,若便有至人丹心好道者,乃齎寶信,求受可授,不須年限,竟而無其人,後聽並傳其法信,為一切作福田,不得師自私用,其罪深重。

  《明真科》曰:浮好三寶,執心不專,輕息經法,穢慢靈文;或傳授弟子,不依科年;或不關天地,私傳無盟,自作一法,違負四盟;或齋戒怠慢,傲忽上真,其罪深重,死被髡鉗,循上劍樹,八達交風,吹樹低昂,足落刀山,往返無數,手體爛傷,痛不可忍,毒不可任,萬劫當得還生下愚之中;或嬰六疾,聾盲不聰,長與道隔,永遠學門,轉輪五苦,沉淪罪因,不得開度,長植惡根,非法傳經,自招此考,師資貴愛,妙之道也。

  要修科儀戒律妙卷之一竟

  要修科儀戒律鈔卷之二

  三洞道士朱法滿編

  寫經鈔

  夫龍章炳著,鳳篆流慈,紫筆題篇,青林奏響,浮黎國土,廣度天人,冶鍊池中,高明智炬,皇人注之於曩劫,青童授之於往年,既開元始之章,便勒帝君之筆,法橋以架,福岸可登,抄寫書治,於斯見矣。《本際經》云:若復有人,紙墨縑素,刻玉鐫金,抄寫素治,裝褫絛軸,流通讀誦,宣布未聞,當知其人,已入道分,名書金格,列字玉篇。大戒云:抄寫經文,令人代代聰明,博聞妙賾,恒值聖代,當知今日,明賢博達,皆由書寫三洞尊經,非唯來生得益,及至見在獲福。大戒云:抄寫尊經,一錢已上,皆得七十四萬倍報;萬錢已上,報不可稱。然捨一得於萬倍,常所讚嘆,何況七十四萬之倍,功德巍巍,富貴之家,可是虛受。

  《千真科》云:若寫三乘經寶,本寫大乘而寫中小者,得五逆罪;本寫小中令寫大乘者,無犯。

  存念咒鈔

  夫經出聖口,法乃凡修,妙意難詳,麤心易滯,既立文字,必不孤然,部秩有殊,存念亦異,依所誦習,各明典制。

  一誦《本相經》,存咒。先嗚法鼓三十六通,禮經三禮,咒曰:玄玄至真道,清淨歸沖皇,天真洪曜集,百靈交景日,四輩傾心享,故集大仙質,天堂周時開,咸爾等檢膝,妙品布宣化,拔度三塗出。

  二誦《黃庭經》,存念。《四極盟科》曰:誦《黃庭經》,當燒香清齋,身冠法服,入戶北向,四拜長跪,叩齒二十四通,上啟高上萬真玉晨太上大道君,甲今當入室,誦詠玉經,鍊神保藏,乞胃宮華榮,身得乘虛,上拜帝庭,畢還向東,四揖太帝。又叩齒十二通,上啟扶桑大帝、暘谷神王,甲令入室披詠玉經,乞使靜室,英芝自生,玉華實耀,三光洞明,萬徧胎仙,得同帝靈。畢,東向誦十徧為一過,一過竟,便還北向四拜,東向四揖,不須復啟,若違科,風刀之考。

  三誦《老君經》,存念。《太極隱訣》曰:先燒香,整法服,禮十拜,心存玄中大法師、老君河上真人、尹先生。因《開經蘊咒》曰:玄玄至道宗,上德體洪元,天真雖遠妙,近緣泥丸君,宮室皆七寶,窗牖自然分,清淨常致真,駕景乘紫雲,日月左右照,昇仙長年全,七祖上生天,世為道德門。畢叩齒三十六通,咽液三十六過,先心存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足下八卦神龜、三十六獅子伏在前,頭巾七星,五臟生五氣,羅文覆身上,三一侍經,各從千乘萬騎,天地各有萬八千玉女玉童衛之。讀經五百言,輒叩齒三、咽液三也。

  四誦《上清經》,存念。《金籙簡文》曰:讀《上清經》,當北向,級前九拜,向東上座,左轉北向。《玉經隱注· 開經蘊呎》曰:微微玄宗門,煥朗徹崆峒,至道由靜默,當見三素宮,大道於此成,驂景乘雲龍,左右侍經人,玉女及玉童,身濟不死津,解羅順靈風,七祖及胎生,世為神仙宗。《金籙簡文》云:當叩齒九通,思九色雲氣覆滿室,青龍白虎、獅子玄龜、仙童玉女、三界五帝之官,備衛左右,前後便行,乘天偃地而誦經,經竟,當從西面下床,禮如初。《玉注》云:叩齒三十六通,咽液三十六過,先存徊風混合帝一、百神萬真,然後讀經。

  五誦靈寶經咒。《金籙簡文》曰:讀《靈寶經》,當束向,經前燒香,禮三拜,北向上座。《玉經隱注·開經玄蘊咒》曰:寂寂至無宗,虛峙劫仞阿,豁落洞玄文,誰測此幽遐,一入大乘路,孰計年劫多,不生亦不滅,欲生因蓮花,超凌三界塗,慈心解世羅,真人無上德,世世為仙家。畢,叩齒三十六通,咽液三十六過,存五藏五色之氣,上注五星之精而讀經。

  六誦《三皇經》。《金籙簡文》曰:讀三皇文,當南向,經前燒香再拜,西向上床,左轉南向。《玉經隱注·開經蘊咒》曰:太上定神符,勒命天地惠,聞召不俟駕,萬仙絛忽萃,招靈無小大,豈況於滓穢,清齋絕人事,眇然與神對,上昇玉清宮,遨宴九遐外。畢,《簡文》云:當叩齒三通,思三色雲氣覆滿一室,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備守四方,神童玉女,營衛左右,咽氣三過而誦經,經竟,當東面下床,禮如初。

  七步虛。《玉經隱注》曰:誦步虛經時,先叩齒三下,咽液三通,心存日月,在己面上,從鼻孔入洞房金華宮,光明出項後,煥然作九色圓象,薄入玉枕,徹照於十方,隨我繞經旋迴而行矣。日從鼻左入,月從鼻右入,畢又叩齒如初,因誦命魔密咒。百姓齋威儀云,命魔咒曰:黃中策氣斬妖,宗察制強,精斷邪翕,太上有命,太上房急召北帝,詣玉宮,受承威令,宣魔王五氣,蓊鬱與命,衝祕藏玉,文方就隆,三天運明,六天運終,賢者哉。都講可唱云:眾官各思九色圓象,咽液三通,存命魔密咒,步虛如法。

  入出道戶,存念《金籙簡文》。朝入道戶齋堂,於戶外,叩齒三通。咒曰:四明功曹、通真使者、傳言玉童、侍靖玉女,為我通達,道室正神,上元生氣,入我身中。便進《老子存思圖》曰:四明功曹一人,通真使者一人,傳言玉童二人,侍靖玉女二人。《金籙簡文》云:夜入道戶,於戶外向戶叩齒三通。咒曰:四上功曹、龍虎使者、正一生氣、侍靖素女,夜有啟請,願開明童子、上玄少女,與我俱入黃房之裹,通達所啟,皆使上聞。便進《老子存思圖》云:四上功曹一人,龍虎使者二人,侍靖素女一人,開明童子一人,上玄少女一人。《金籙簡文》云:出戶,又叩齒三通。咒曰:出陰入陽,萬神開通,關啟事訖,請閉黃房,侍靜玉女,明備神宮。《存思圖》云:玉女者,是自然妙氣,應感成形,形質明淨,清皎如玉,隱而有潤,顯又無邪,學者真階漸昇,進退在形,出入在道,道氣妙微,洪纖畢應,應引以次,從卑至尊。故白日則玉女守宮,夜則少女通事,濟度危難,登道場也。《金籙簡文》 云:夜出戶左顧,又叩齒三通。咒曰:玄上太陰,八窗開明,向有所陳,少女通靈,事畢復位,萬神潛寧。

  講說鈔

  夫真經聖典,煥發諸天,玉字金篇,流傳今日,道深甚奧,祕藏難開,若非大大能人,寧使迷迷見曉。

  一明背向者。《昇玄經》曰:講經之時,法師與經師對坐,座高五尺,坐時東西南北隨便,以三拜為限。

  二明存思者。《老君存思圖》曰:上講時,先存三色,次存三一,行道有六時,上講恒三時,食後上哺人定,三時入齋堂,捻香,禮三拜,巡迴依次坐。坐竟,有眾者法師,以板擊席,仍放板膝前,臨目握固,存頭氣青,兩手氣赤,兩足氣白,三氣繞身訖。次存三一者,三處之神,同一道也。其道本一,應感成三,三界內外,無乎不在。統化主物,號三天;太上宣教侍經,號三素;老君降人成德,號曰三一。三一在人,人有三宮,頭腦名為上元宮,其神曰夷;心內名為中元宮,其神曰希;臍下名為下元宮,其神曰微。皆如嬰兒,俱長一寸,靜坐正拱,無欲無為,體無應有。次存三師,先起向座,於座前禮三尊,三拜;次仍存經師、籍師、度師,各禮一拜,合六拜,乃登高座。次存侍衛,登座大坐歛板,當以鳴鼓三十六通,咽液三十六過,臨目見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足下八卦神龜、三十六獅子伏在前,頭巾七星,五臟生五氣,羅文覆身上,三一侍經,各千聖萬騎、仙童玉女衛之。夫存思為靜念之首,入定為息慮之端,辯鑒神遊,不疾而速。座下以存三師三一,上座又思侍衛威靈,三拜足表三尊,六拜乖於四眾。今座下無勞存思,但三拜訖。上座安坐,先存三一,次三師,後存威靈侍衛,稍將簡要存思之法,心想易周,過事盤迴,乃近時務,謹依舊典,書而述焉。

  三明讚誦。《本相經》云:齋主請法師開講,便起三上香寶香爐,詣法師前,三拜長跪,請曰:弟子等千載幸會,遭值法輪,元始遺教,流布於世。今日某雖復奉道,希聞靈音,唯願法師,流布慈澤。法師許欲,昇高座詠曰:

  弟子仰法師,敢啟有所陳。眾生闇塞久,思聞至法音。大慈開長夜,設化萬劫新。主人建福齋,延及四輩人。

  法師昇高座時詠曰:

  齋直道所務,妙品元始貴。故設祖劫橋,廣度諸民物。爾曰設清齋,帳座羅五色。天仙遊誕上,五帝列方軄。功曹傳符命,擁衛左右直。我昇龍輿座,玉梯附機息。神霄助授護,天魔不舉目。五神不移動,披宣太上域。

  定座詠曰:

  大道無為中,積氣運起形。為眾設橋梁,故遺無等經。修之得長樂,莫有三界生。燒去六塵垢,一心靜念聽。

  下座詠曰:

  妙品演布化,迢迢霄玄音。等受無礙智,三梁度黃津。神霄功曹使,疲勞小停神。三會因勞賞,當報不負言。須啟更當白,便曹未恚懸。下座服居位,禮拜三寶尊。

  夫論修建福田,皆希言簡事,要類以繁重,行者難遵。今人唯受齋主拜請,兼以上座、下座讚詠,足得以成法事,何俟曲碎云為,故兩存焉,恐情有去取耳。

  發心鈔

  發心者,聞說大乘,皆須夷心注念,歷耳雖言,是一悟入,即乃不同,有六種緣,緣行不等:一則或見邪託正,則知非正;二則或信邪是正,則以入邪;三則或聞大悟小,則入粗;四則或聞小悟大,則入妙;五則或從心進,乃白發願,六則或從心退,乃自成咎。亦由說有巧拙,亦由悟有淺深。《本際經》云:若悟理明師,巧說諸法,無修無得,無滅無生,非有非無,非因非果,而有而無,非不因果,巧解因緣,假名中道,解此說者,能感異類。如《本際經》云:天尊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又如《本相經》所明,天尊於禪黎說洞玄真文,七十萬劫不起于座,七百萬眾悉不迫注,十方龍王放光而來聽法。天尊弟子靜惠云:龍獸尚復樂道,而況於人?言畢,龍王忽怒,興雲下雹,積高十丈,於是天尊布五色之氣,結雲成縵,上軒雪雹,不傾不動,說法如故,有此威神,十方通悟。《本際經》云:若說小乘有得之義,生滅相法,有有有無,有因有果,如是說者,名為明師。

  《大真科》曰:當聽法說,賞議五音,調和五德,時習讚詠,長遠鄭聲,和言徐語,漸息靜辭,誦詠靈文,應和法唱,久剋玉響,世音之根永斷。若修經習業,以千文為先,講說令通,度人濟己,化物無窮,此為大乘之人,雖才議未堪,當發勇猛之志,願得大乘,超出三界,勿戀小乘,貪著利養,樂人天樂,為私己之業,苟存細益,忘忽大功,為人齋章,規化觀信,醉酒耽色,聲味快心,假言大乘,實不能解,所學小術,妄求大成,誤己墮苦可悲。

  《玄都律》曰:法師宣化天下,萬民是救,蒼生之道,不得貪財傳奴婢等法,違律,考病一年。若有德法師,為行清苦,上衣法服,理合供養。大戒云:施散法師香油、齋食、法服一錢已上,二十四萬倍報,功多報重,代代豐有,恒無窮乏。一則若見邪為正,則知非正者。如《真藏經》云:突放國王,恒信正道,妖人來,欲化王,令習偽道,變形騰空,音樂讚誦。宮人綵女,觀之迷惑,三七五旬,遂無悟醒。王告之曰:汝是妖邪,急須早去。妖人言:我是正道,勸王修善。王曰:我聞有道之士,藏名匿迹,人眾不知,正道杳冥,有形則偽。命臣通靈,令與論說。通靈曰:外道多偽,不足堪談。共論惠源,形無立所,仍即絕對,竄影逃蹤,三千餘人,更無敢出,自然磨滅,國內清正,信向大乘,當知邪不害正,其來久矣。二則若信邪是正,則以入邪者。如《真藏經》云:自通國王,行善智劣,為野狐所惑,野狐語群狐徒眾云:自通國王,樂善棄惡,智淺不深,我有妙衛,能飛能隱,向王殿前,去地百丈,為人端正,談空解義,使王布施捨命,攝歸共食,可非上計?群狐徒眾,俱聲唱善。狐王因誦幻術經文數百餘卷,飛王殿前,去地百丈,坐虛空中,口誦經典。國王眷屬,大小悲泣,嗟嘆無已,出國寶物,悉皆捨施。復有三十餘人,一時捨命。狐王唱言:捨命之人,最是上士。忽作疾風,死屍寶物,悉皆攝去,到群狐窟,共食人肉,復遣狐子,變作人形,齎寶市貨,至屠兒行中。猛狗爭骨相囓,狐子心怕,不覺變形,狗便囓殺,屠兒惶怖,即告市官,官告州,州即申奏,王見寶物,俱皆自識。王云:此物並將布施聖道,何故得在野狐手中?時有大臣,名曰仙靈,上白王言:前所說經教化,此是狐魅,但誦其文,不解其理,勸人作善,心口乖違,飛行殿前,即知虛偽。王曰:錯失奈何?仙靈曰:可集軍眾,圍彼丘陵。狐即變作人形,迎王再拜,猛狗來逼,變為野狐,狗即囓殺。王命群臣,鑿土窟中,大得實物。當知王無深智,為邪所惑。三則若聞大悟小,則入麤者。如《昇玄經》云:道陵所問云:眾中小行者多,大心者少,若其不說,無由可悟。若說大法,恐逢小機;如說小乘,復迕大行。天尊曰:此其不難,機在請緣,不論多少。小緣請者,即為說小;大緣請者,即為說大。其中悟入,亦復無常,或有聞小悟小,或有聞小悟大,或有聞大悟大,或有聞大反小。昔有善男女等八千四百餘人,雖解信從,執求上道,起有得心,求無得想,封執大乘,人成不業,經四千餘載,正得地仙。四則若聞小悟大,則入妙者。《昇玄經》云:天尊云,我於始青之天大浮黎國初說法時,有一地仙,厥乃姓洪,名曰法起,為發教緣,請我開說。我觀其人,未宜說大,即隨其心,說三雜經。爾時大眾,無億數人,其中乃有一十八萬六千餘人,聞說小乘,深悟大道,即超三有,迥出道場。五則若從心進,自發願者。《本際經》云:若有讚說,敷揚妙義,應當讚嘆,稱其功德,無使外魔,破亂其事。又云:若講其義趣,勿使法師遇諸橫惱,明以資須,給其所乏,要令妙教,必得流通。《本相經》云:天尊說法之時,八萬四千之眾心開意解,發無上正真之心而不退轉,即除七十二結、百種煩惱。又云:有長者子,名曰法龍,信解恭敬,有七十二萬人,皆心務真空無上之道。《真藏經》云:天尊說法之時,有三童子,發願各別:一則惠力童子,發願修習;二則寶明童子,發願說經;三則山際童子,發願學道。經云:有惠力童子及諸眷屬,俱發願言,修習大乘,誓無退轉,了諸法性,得到邊底,悟解大乘,成無上道。又有寶明童子,發弘願心,講大乘法,誓度眾生,到解脫處,成無上道。又有山際童子,勇猛精進,發弘誓心,學大乘道,修四大城,决五逆賊,除七惑鬼,殺十礙魔,剖無明障,刻三賊心,堅硬不退。又云:有大弟子,修行讀誦,講說尊經,能生信心,常行不怠,當知是人,於諸尊所,施行功德,而種福田,無量劫來,尊師大乘,今遇此經,能生信心。六則若從心退,自成過咎者。《昇玄經》云:有八百七十二人,聞說大乘,有八男子、十一女人,生不信意,從座而退,為天魔異道,惑亂其心,此輩即得重病,髮毛隨落,死入三塗,生輒聾盲,縱有耳目,好言善譽,初不聞見。當知悟法深淺,總從心生,以此諸緣,足明證信。

  受持鈔

  有四緣:夫以經文,誰而能入,雖云空有,非修不成。若以修持,要乎真確,行合規矩,道位遷昇,穢慢靈文,罪罰明矣。

  一明讀誦緣者。《四極明科》曰:誦經當令言句相屬,不得越略,天音失一句,更卻一百言;而讀失二句,卻二百言;失至五句,卻五百言,始就誦失一句,便誦一篇而補之,至三十犯,刀山之考。又云:誦經當令目注經文,心念神真,不得臨經,他念異想,以亂天音,三十犯,刀山之考。又云:誦經千言以下,不得臨經進飲;千言以上至五千言,得一進飲;五千言以上,得二進;萬言以上,得三進;至三十犯,身被左官考;若至萬言,神疲氣極,得中住消息,後得續句竟篇,雖爾不得經宿殘句,十犯,死入地獄。誦經時,有善男女欲聽者,得男左女右,東西異位,道俗殊別,不得男女混亂,同床共席。要在出家人後,不得前行,有犯,身被左官考。

  《玄都律》曰:若通經語,論及世務,罰油三升。又云:讀經忽亂,請問敗句,罰油五升。《請問下》云:讀誦如對太上,勿得傲慢狡笑,論及流俗榮利之務,侍經仙童即奏名於三天司直,三天司直上奏太上,三奏太上,子必失經,鬼神亂考,必不得以壽死,將何仙之有?又云:經不從師受,則侍經仙童恒司考人,殃及七世。《金籙簡文》曰:上座誦經,當禮經師、籍師、度師,各一拜,餘如常法,皆始登座,一行之後,重誦經則不復如始也,明日更一過行之耳。誦經之次,不得與下座交語。經句不竟,亦不得中住,若住,後皆更從上始,五百言得進清飲咽液也。此與前《四極盟科》稍有通塞。《盟科》云:萬言得中住,即從前始,前似稍通,此文全塞。誦經時,得存念節度,並不犯科條,立有靈應。《本際經》云:若復讀誦此經,依經修行,晝夜不懈,是人所在之處,自然安樂,隨所往生,得居凈土。又云: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一句,意樂諷誦,一念之中,即能滅除無量無邊宿根罪惱。譬如積夜暗室,一念燈明,暗暗皆盡。若入大海,遭值惡風,誦念是經,風浪恬靜;若入山林,逢毒蟲猛獸,誦念是經,蟲獸卻退;若值盜賊,冤家相逢,誦念是經,冤仇換釋;若在怖畏,誦念是經,鬼魅消卻。當知夷心注念,無不果剋。大梵國王,為國大旱,迎請尊經,以滅旱災。多惱國王,國多障難,迎請尊經,故疾新痴,並皆痊愈。當知經有威神,誦念必應。《太極隱注》曰:誦《道德經》,常有三萬六千仙童玉女,侍經、燒香、散花,通致眾仙。《隱注》又曰:誦《道德經》萬遍,雲輿下迎,若不至,可一月三誦之,無不至者。《真藏經》云:昔有玉印童子,燒香讀誦此經,忽有仙童玉女,徧滿虛空,一時來至,燒反風名香,讚詠靈文,驚動一國。玉印童子安然不恐,今日建齋之家,亦選能人上座,誦經者雖妙極音句,座下者曾 不存心,或鬧語哺哺,兩兩相對,或爭色欲,或競錢財,大德高枕安眠,低頭踞傲,上既不能秉正,下則豈為虔恭。一則交闕威儀,二則不生善信,三則主人鄙薄,四則宣考至身。幸須三思,寧繁苦勸大德。若能勉勵法眾,何慮不從,頃不切磋,是滅道法。

  二明聽誦經之得益緣。《自然經訣》曰:聽誦經人至章句輒心拜,隨意願念,唯令心苦,必有感應。

  《玄都律》曰:若聽經倚據不正,罰油一升;若不注念清虛,心想意倦,為眾所覺,罰油三升;若能心聽誦,與自受持無別。《本際經》云:若復有人,一心正念,聽讀此經,歡喜踴躍,得其義味,忘於寢食,不覺為久,當知此人,過去世中,已曾聞值,暫生下世,寄惠人間,不久仙度,終歸得道。

  三明供養持經緣。《真藏經》云:天尊問善明童子,有人將金玉重寶並悉捨施,此人功德以為多不?答曰:功德希有,然不及於此經中講說,書寫受持,供養功德,勝彼百千萬倍。此經名為惠力法城,善護群生,除邪惑障。《本際經》云:若復有人捨家資財,或賣妻子,市諸香油、種種法具,及以齋食供養資給,持此經人所得功德,最為無量。何以故?是人能成功十方天尊、出生眾聖。故《昇玄經》云:供養持經者,功德相亞,次供給香油燈,奉上旛花。《本際經》云:若有國王及以民庶殿堂帳座、寶蓋旛幢、香花燈燭供養此經者,汝等四眾及諸天帝、三五吏兵、天龍神鬼、金剛力士、侍經真官,應將徒眾,隨逐尊奉,禮敬供養,護其國土,保祐人民。《本行經》云:昔有女人,奉受是經,晨夕誦習,夫恒供給香火,婦遂昇天,受號今為梵行元君。夫後命過,經入大山,具陳供給之功,婦即來,授夫是經,即昇南宮,百年得生國王之家,大受經法,令為九宮真人。又有賢士,受持此經,婦意悋惜,不與夫同,夫得昇天,婦後化為餓鷹。夫以化度,還為女身,受持經法,今為南極元君皇妃。當知持經奉法,明明不虛,誹謗慢黷,自招其考。

  四明謗法緣。《真藏經》云:眾生不信法者,是為謗法,是為滅法。不信根中而有三寶,不信去來而為真實,不信大乘而為根本,不信眾生等天尊性,不信諸法寂滅無根、無因無果,不信眾生從無量劫積種未形而無生滅。如此不信,是名毀法,是名滅法,法不可滅,障法不見,名為滅法,既滅法已,而得身相,是為生死,輪迴不絕,必墮地獄,無緣得出。《本相經》云:若見經法,忽若土草,了無恭敬之心;見他行善,背面呰笑,永無助仰之性。斯人從六畜中來,始得人形,故不信法。《真藏經》云:往古劫時,有五貧士,不信經法,不信眾生有真道性,不信眾生即經妙法,不信眾生不生不滅,不信眾生心大如海,不信眾生為太空聚。如此不信,即得重病,生入闇獄,死入闇獄,食入闇獄,息入闇獄,諸善男女,各自思惟,勿生不信。

  天尊因作頌曰:

  為人不信法,毀謗於賢良。死受鄭都報,劍樹碎形傷。萬劫無期出,魂神痛斷腸。叫聲聲不絕,獄卒染鑊湯。受報無休息,瞋眼四邊張。誰能受此苦,迷惑亂猖狂。寄語修真子,修福永無殃。

  然聖人之言,本無虛誕,為不信法,自以招殃。若更語云,經有萬八千玉女玉童侍衛,益不信受,或以敞露,或雜世典,或不洗口手,或無護淨,但不依讀經儀則,即名誹謗。《請問下》云:經污,不以香水洗沐,則魂魄奔落。《本際經》云:若復有人,誹謗此經,生不信想,輕慢法寶,疑毀聖文。當知此人,無量劫來,沉淪下鬼,受諸苦報,備歷異形,始得受生,還於人道,愚癡觸辟,無所解知,習惡種因,不能信受,所行非法,動為罪由,背正入邪,違真信俗,三官九府記入功過,書名黑簿死錄之中;或在見世,恒縈諸苦;或犯王法,執擊鞭笞;或在惡風,蟲癩之病,憂厄惱難,貧窮困乏;或為外魔異道惑亂,其心雖在世間,人所棄薄,周詣遊處,不值善緣,一失生道,永乖賢域,死入地獄,無有還期,受報幽牢,緘閉重檻,晝夜考掠,不睹三光;或抱銅柱,形體燋傷;或上刀山,痛毒難忍,冥冥長夜,萬劫無出,縱得受生,還為六畜非人之類,永失人道。總明經法,諸緣以畢,於此開經受誦,子細詳之。

  要修矜儀戒律妙卷之二竟

  要修科儀戒律鈔卷之三

  三洞道士朱法滿編

  科曰:俗人受籙,殆未閑科法,來諮所疑,隨解實答,不得有欺,妄云不知。必諫惡還善,勸是除非,不可阿黨,為私害法,損己誤人。《九刑論科》一曰:高德道士、大治祭酒、八十一賢, 清齋登壇。壇是崇虛堂所,皇靈之壇者,如是不須受法及籙而傳籙治,唯二十四卷,悉微言要旨、三洞寶經、眾符祕諱,悉應師受。師是道民參受備者,盛德為師。天師子孫雖是師,即皆為弟子之禮,天師子孫受眾法,法信依百姓不得闕,闕則三官不憫。

  科曰:受諸券及自然券,後傳券無有經,此謬妄之師。券本度經,無經何券,師須寫經,盟可為師耳。年限未得為師,當為前弟子覓有經具足師。不具足者,且稍受之,以足為期,不限師之多少,不格師之男女,師不得禁錮弟子,不得背叛本師。背叛,受十苦之考,後生六畜之中;禁錮者,幽牢檻繫,後生邊荒。愚癡之群,明各慎之。

  科曰:寶經禁重,萬劫一出,天地促運,輔正須賢,七百年聽傳。若有骨分,七年得傳,三年之內,無有災厄,四年可傳,傳得其人,人我共福,非其人同罪,俱入火灌風刀、萬劫負石之役。

  科曰:凡事師,恒如兩手捧物,當心勿有墜失。師如父也,但奉道事師,有二種人:一曰名,二曰義。凡言事道,係名師門,不修妙義,不修大功,不行無為,處處有滯,煩惱生死,不能知常,妄作致凶,此有名事師也;若專心憑師,動止依法,建大福田,濟身度物,無為而無不為,所在通利,無諸障礙,長生不死,永享貞吉,此有義事師也。

  科曰:師與弟子言,皆稱吾我卿弟子,弟子亦如此,天親也。凡事師門,外稱弟子,內稱名不稱姓。師之師,准祖師;祖師之師,准曾祖;曾祖之師,准高祖;高祖之師一號宗師。宗師至弟子身,是為五代。祖師至敬,一禮訊言語。書略同,悉稱弟子,不得慢言,若有違,七刑論。

  科曰:事先達與師同。先達者,言堪為師,崇彼如師,一名心師。問訊時,諸師並在,先拜宗師,次問訊祖師,次問訊籍師、度師也。

  科曰:弟子法身,通辭書疏,皆真書不得草。犯者,五刑論。道士敬先達,恒下師一階。

  律曰:弟子謁拜於師,朔望皆朝服而朝,不得陽說陰私,背向異辭。

  律曰:道民籙生與師主期,失信,魂魄閉繫水官五十日役。

  律曰:弟子見師不敬,不恭無禮,語言我汝,魂魄在水官拘閉六十日。考竟,滅筭二紀。

  律曰:弟子見師,敬事如父母,師主見弟子,念之如赤子。違律,罰筭各一紀。

  律曰:正一家三師者,一正一師,二天師,三度師。三五治籙,等三師也,通當有敬。違律,被考三十。

  律曰:弟子作書與師主,須啟書,悉稱名,不得輕慢。違律,考杖十五。

  律曰:道民與師主共言,語稱道民,不得稱名。違律,考一十。

  律曰:弟子別師主經月,晦朔及三元吉日不見師,須拜三拜。違律,師罰考一十,重病二十日。

  律曰:七世不同,得為師授度,七世尚同,不得為師,犯者,滅筭三紀。然看此律,直恐弟子有過,累於九祖父母,傍及師之祖先。若弟子忠誠,七戒無犯,德合十行,骨相應圖,父亦可以傳其子,令能九祖俱仙,寧有筭算之咎。

  律曰:弟子聞師有疾病、厄急、貧窮、彫悴,不能創心,則無仁孝,違負誓言,考五十日,重病一百日。

  律曰:道士不得來他弟子前,語罵及他弟子師長,皆須平正,若論善惡,人身中魂魄即去。違律,水官考病五十日。

  律曰:弟子他人前,語及師主、父母不善,身中吏兵即奏天曹,罰病一百日,考三十日。

  律曰:弟子得師書告,皆燒香執笏,整衣冠,拜三拜,發書讀之,即是崇依上聖,弘道孝敬,乃合先聖心。違律,罰筭一紀。

  律曰:弟子別師,經一月已下,皆冠帶執笏問訊,不得白服隨時。違律,罰油三斗;拒不輸者,杖二十。

  律曰:弟子別師主,經一宿已上,五宿已下,皆整衣服,執筍再拜,問訊還如法。違律,罰香五兩,入三寶。弟子向師主,皆稱名。弟子詣師,不得輒而坐,師命方坐。違律,考病十日。

  律曰:弟子不得喚師作道士,皆言家師、和師、大師、尊師、師主也。違律,罰油三斗,入三寶,考病十日。弟子不得犯觸名諱,若尊人問不已,宜須下聲答名也。違律,罰筭一紀。弟子不唐突師左右,左右有問察之神。違律,罰筭一紀。弟子見師過失之事,當於深隱處長跪斂手恭諫請,不得在別人前,言師是非醜事。違律,罰筭一紀。弟子與師共房,不得先在師前眠臥,不得在後起。違律,考病五十日。弟子於師處同食,不得先食,皆須師前、弟子後也。若師命同食,弟子食聽在前止住。弟子隨師起居、行止、遊履,皆正當謙卑恭敬,不得斯須無有禮法,罰考三十下。弟子事師,師年少,弟子年高,弟子皆應恭敬,譬如官長二千石、父母同等。不得自恃高年,輕忽於師主,罰杖八十,主者宜科弟子。師同在座席,若師起居行止,弟子起下地倚,不得晏然端坐。違律,考三十。弟子先未受法戒,或氣類有等,或復耆年,後詣師法,便為師事,言皆稱名恭敬,不得准前。違律,考四十。弟子先與師主姓族,同從弟兄孫姪,後詣師受法,皆須謙卑恭敬,言皆稱名,不得比尋常。違律,杖四十,主者宜科弟子。與師親屬緦麻者,皆不得相為師弟。所以爾者,受法;皆證三曾七祖父母,來盟子孫所受。若違盟,九祖受考,殃及受法人身病百日。弟子不得嗔怒嫉責忿恨師主,及懷恚恨在心。違律,被考三十。弟子詣師請道法,皆當冠帶執笏,謙苦求請,不得輒爾。違律,考四十。弟子不得與師主諍口,違律,考

  四十。弟子事師,師若來還,弟子皆當隨路遠近奉迎,不得端然晏坐,以待師主。違律,罰考四十。弟子與師同行,不得身踐踏著師影。違律三十。弟子出入及所作事,每先啟告諮審師主,不得自專。違律,考五十。弟子事師,皆當思念信實,不得猶豫二心。違律,考三十。弟子不得竊盜發泄師器具、籠笈、錢物、飲食、禁誠、科律。違律,杖三十。弟子與師主同坐,不得汙唾左右。違律,考二汗。弟子侍從師主,若值賓客,弟子皆侍衛師左右,不得放抗大座,與凡無別。違律,杖七十。弟子受師法業後,道德成就,為人所崇,皆當謙謙,存憶師主勿忘恩。違律,罰筭二紀。

  律曰:道士女冠,年雖已老,受法卑下,行道不得在大法身小者前,其年雖少,法戒大者,可行於前,不得錯亂。違律,考杖六十。

  科曰:大德名人,同住一處。有狡猾弟子,若欲歸依;或愛情未離,或枉被威逼,應須教習,各誠機宜。或先令苦使,或誘引甜言,或獨立坐忘,或擯令遠去,或出經寶教授,或令齋戒治除,或懼自尊威,而令傍人撫接。若終惡不改,而無進善之功,畜斯弟子,是滅道法,永須遠離。

  科曰:若有弟子,愛樂正法,深經大義,咸願欲聞,直以機在前緣,眾根闇鈍。如此之善,預既發可,須安慰三戒、五戒,示靜安心。大德法師,是眾生依止,若心性高者,而令低心下意;若動止強梁,而須折伏;若其懦弱,勸進勇猛。既為眾生父母,寧不慇慧,必契道場,永無退轉。

  科曰:上清法師,不應授人大戒,不應受人依止,不應畜弟子,不應為人教授,不預評論眾事,不得間夜自行,不得親近邪見,當動止在法。

  科曰:所養弟子,彌加呵責,有大罪過,引五事責之:一我今呵責汝,汝須出去;二則出離之後,莫入我房;三則我縱無人,亦不用汝作使;四則我之生前,莫至我所;五則我能引化三塗五道,終不與汝共語。此之呵責折伏,為行之甚,不用分外,非法考打枷棒,懸首反縛,晝夜打罵,律無此條,傷大慈種。若師主使令弟子,沽酒買肉,坐販賣,牧牛養馬,并為邪淫,驅使弟子。弟子可言,以此所作,非天尊行,某不敢為。師若有嗔責,可須捨去。

  科曰:惡行弟子,教不知悔,其行有十:一則為惡不恥,二則見善不修,三則聞諫彌甚,四則動非威儀,五則強梁我慢而無恭肅,六則懶惰狠戾,七則友非忠信,八則遊習奸婬,九則好樂屠戮,十則醉亂尊卑。有此十種行人,是破道法。若不為惡,能伏勤苦,清旦入房,除小便器,朝中日暮,三時問訊,求有所習,隨用驅使,不辭勞苦,漸盈大器,積德成真。有此弟子,紹隆正法,廣以讚嘆。

  科曰:男女官各得依止,男官依止男官,女官依止女官,大法者為師。每一旬,至師所受教訓。至時,整理法服,赤心靈宇,恭敬謹肅,直詣師門,不東西異向。至師門已,通白云某弟子問訊。師知已,乃端嚴衣帔,燒香於誦經之室,命弟子令進。進至師前,安詳三拜,問訊云:師比者起居安不,德無損和。師無他故,乃答云:比日亦無虧禮誦。若有疾苦,隨事應答。弟子若有罪過,先聞師耳,可云:汝有某事,可加誡誨,令其改革。弟子拜謝乃云:不能自厲,勞師誡勑。又拜謝云:從今以去,不敢復犯。若是齋前,設齋。齋後,無所施設乃便。去再拜云:願師以自珍重。師重誡云:所在之處,勤行齋戒,以自慎護,勿起驕慢。唯然起退,三步乃始轉去,不得更入他房,歸至本觀,以師誡悔之言,示眾大小,不得藏匿。若女官無大法,不解傳授者,可詣男官。請受有高德女官、男官,亦得請詣受法,俯仰之格,男女官通用。

  科曰:師主大德若從遠歸,命所使先到觀中,令知歸至,弟子則整衣帔出觀迎接,當以大小顧望,不得無故掩人不備。

  科曰:弟子有所啟白師主及同觀外觀大德,皆整衣至房。房閉,當屈指細細打戶三過,停少時不聞人聲,更三過,又不聞人聲,又三過,不聞則退。

  科曰:弟子之禮,師主有客,當即拂拭牀席、機褥,灑掃前後,師主令命,客進乃命。

  科曰:弟子之禮,師主令過授物事,師主若立,則立受;師主若坐,則長跪受。

  科曰:參省師主大德,皆再拜侍立,命坐則拜而坐。更問他故,則起立而答。皆條直身體,並腳歛手。

  科曰:進尊者之房戶,知在房中或庫內,若不聞聲,警咳發覺,如不問則退,若問稱名啟白,命入則入,房開則開,閉則閉。入戶正視尊者,不得左右斜顧。

  科曰:出家之人,常合忠正,出入動止,五正為先:一正己身,二正門徒弟子,三正觀中良賤,四正四遠眾法,五正頑愚俗人。能正己身為物軌,則能正弟子,承禀有儀;能正觀中,大小從順;能正四遠,法義稱揚;能正頑愚,廣增慧解。能如此者,名為道士。若身既不正,為物所憎,弟子不教,卻賤師至觀主,恒無禁忌,大小貴賤混淆,不存信義,四遠同皆厭惡,欺陵愚蔽,增長罪目,不能廣立威恩,卻更誘引他家子弟奴婢,或圖物入己,或私與交關,不依正義立身,恒以邪僻為行。有如此色名,為逃課兇賊,共所防戒,如不可懲,國王有法。

  要修科儀戒律妙卷之三竟

  要修科儀戒律鈔卷之四

  三洞道士朱法滿編

  眾戒及願念合一千百條

  夫經以檢惡,戒以防非,總任枝流,難以取用,撮其機要,易可尋求。《登真隱訣》云:戒者,遏穢垢之津路,防邪風之往來。《千真科》曰:出家之人,不交世俗,不求名利,不作有為功德,靜思入定,降伏外魔,名為淨戒,是真實法母。觀身大戒云:有經而無戒,猶欲涉海而無舟檝,有口而無舌,何緣度兆身邪?夫學者不知尋經戒,是未悟真要之根,長夢而不覺,可為痛心矣。《千真科》曰:出家之人,能持三戒、五戒、九戒、十戒乃至三百大戒等,一戒之中,各有二十四善神之所擁護,天人供養,不犯眾惡,有不信戒者,眾惡故犯,罪結冥陰,劫劫受生,墮落盲道。違戒奉戒,得福獲罪,不問道俗,至理無偏,其功等爾。《易注》云:洗心曰齋,防患曰戒。《本際》云:聖真所修,必名為教。凡夫所行,名之習業。施教造業,一而無二。所謂一戒,是發無上自然道意,如是正因,最為根本。又有二戒,所謂二觀,氣觀、神觀,即是定、慧。又有三戒,所謂三捨,捨身、命、財。又有四戒,謂四寄心,慈、愛、善、忍。又有五戒,所謂五念,思道,清靜;思道,離諸色欲;思道,動與俗反;思道,無有禁忌;思道,非形聲法。昇玄又有五戒者:若見色利,榮華粲綵,以戒掩目;若聞好惡之言,五音之屬,以戒塞耳;若有八珍之饌,甘香之美,以戒杜口;若願想財貨、七寶、奇珍,放情極欲,以戒挫心;若憶奸婬,貪趣惡事,以戒折足。能行此五事者,七祖生天。又有六戒,所謂六度:勤、信、雌、終、揀爭、離酒色等。又有七戒,所謂七覺:知一,知三,知凶,知吉,知俗,知道,知有無。又有八戒,所謂八能:能受非不自申,能讓德於人,能不欲人所欲,能容無理不爭,能遠無道、藏身幽處,能不達心,能不負經戒,能不伐口、閉塞六情。六度生六通三十八戒,亦曰六覺,亦曰六慧。閉塞六情者:第一戒者,目無廣瞻,亂諸華色,亡精失童,光不明徹;第二戒者,耳無亂聽,混於五音,傷神敗正,惡聲啼吟;第三戒者,鼻無廣豐,雜氣臭腥,易有混濁,形不澄正;第四戒者,口無貪味,脂熏之屬,濁注五神,藏腑憤潰;第五戒者,手無犯惡,不竊人物,貪利入己,禍不自覺;第六戒者,心無愛欲,搖動五神,傷精喪氣,體發迷荒。此六戒者,身之大患。六度生戒者:其一者,見人窮急,度其死息,見世明達,能制凶逆,年命長遠,世享無極;其二者,見人窮乏,寒饑困急,損己布施,令人富貴,福報萬倍,世世歡樂;其三者,含血之類,有急投人,能為開度,濟其死戹,見世康強,不遭橫惡;其四者,施惠鳥獸,有生之類,割口飼之,無所愛惜,世世飽滿,常在福地;其五者,度諸蠢動,一切眾生,咸使成就,無有夭傷,見世興盛,不履眾橫;其六者,常行慈心,愍濟一切,放生度死,其功甚重,令人見世,居危得安,居疾得康,居貧得富,舉向從心。此六戒者,皆以心通智慧,能施其德,行合自然。六通者,天為洞視,則天明智高,慧洞無窮,自上自下,四面八方,無所不照,無所不明,雖曰一通智慧,而五色總焉。天洞自然,故無損傷。人則法天,目中朱童,亦有五色之光,人不持戒,六覺之氣,不通人孔竅,智慧未開,廣視五色,則眼童飛揚,光精昏翳,令人目盲。故設是戒,以度天人,咸使男女,得聞法音。欲得過度,年命長遠,當奉是戒,勤行勿忘,慎勿色視,放蕩目神,每自制御,愛養眼童,思真靜念,令通智慧,洞觀虛空,持戒制己則五色歸身,五色自歸則無傷損,保爾年命,可得無窮。天尊言:地為洞聽,智遠慧聞,故響應天上,下徹四方,無所不窮,無所不聞,雖曰一通智慧,而五音總焉。地洞自然,以生五音,朕而不動,故無損傷。人則象地,耳中則有五聲之神,人不持戒,則智慧不通。不可亂聽五音之聲,五音使人五神飛揚,耳中空廢,隆隆悲鳴,五神啼泣,致令耳聾。故說是戒,以度天人,咸使男女,普聞法音。欲得長壽,當持大戒,以制耳神,勿為多聽非法之音,靜聽妙經神真人章,令通智慧,洞響太空,持戒制己則五音歸身,五音自歸則耳無惡聲,保爾年命,刻得長遠。天尊言:束為洞空始陽之氣,氣出於空,智明慧遼,故曰洞空,洞遠無礙,不可得窮始青之氣,雖曰一通智慧,而五氣總焉。空無所納,故無損傷。人雖有形,形亦法空,鼻有黃寧辟非之神,人未持戒,則智慧不通。未入智慧,不可雜食臭腥之物。臭腥之氣,使人鼻神壅塞徑源,易有斷絕,明梁不通。故說是戒,以度天人,咸使男女,得聞法音。欲度諸苦八難之中,當受是戒,以制鼻神,勿多受臭,滌蕩明梁,道引生氣,通明智慧,洞氣入空,持戒制己,則眾氣歸身,眾氣自歸,與氣混同,長保身命,終不毀傷。天尊言:西為洞虛少陰之氣,氣出於虛,智微慧朗,故曰洞虛,虛之無礙,洞遠難窮少陰之氣,雖曰一通智慧,而五味總焉。虛無不入,虛無不容,人雖法虛,身不持戒則智慧不通,智慧未入則五味為患,貪啖脂熏,五神不安,致有傾危,年命不長。故說是戒,以度天人,咸令男女,普聞法音。欲得長命,當持大戒,以制五神,慎貪五味,甘其脂熏,滌蕩五臟,每令清凉,身有智慧,則五味和香,內則恬夷,年命不傷。天尊言:南為洞清太陽之氣,氣出於清,智清慧開,關而洞清,故南有赤帝洞陽之庭,冶鍊萬物,受鍊而明也。人不持戒則智慧不通,智慧未通則心神振動,生於愛欲,使人迷荒,喪神傷命,壽不得長。故說是戒,以度天人,咸使男女,普聞法音。欲得長壽,過度諸患,當受是戒,以制心神,除情遣欲,棄塵入清,通明智慧,六覺開津,身入洞清,與氣自然,保爾年命,永得長存。天尊言:北曰洞微,微生於玄,智遠慧深,微而洞真,陰察罪福,主人生元,手法四時,上應天關,天關恒轉,手亦動焉,手有大神,接生方盈,運人四大,觀人敗成,人不持戒,智慧不通,則搖動人心,眾惡並生,手作不覺,貪竊自營,致有智命,不終天年。故說是戒,以度天人。欲得長壽,過度惡根,當奉是戒,以制手神,通明智慧,心自開明,手不貪窮,惡根不生,應天順氣,身入自然,保爾年命,永得長存。《昇玄經》云:太清九戒者,第一戒曰:身不得穢濁不清,耽染欲境,蒙冒身禍,誕縱自恣,甘惡為非,綺麗華飾,所便細滑,濡自適,無有厭足,不知動入罪網,不能自覺,身之罪大,不可稱計,不得身犯,不得教令於人,攝意持戒,終身奉行。是吾太上太上太一第一戒也。第二戒曰:心不得興惡想惡念,不得形想評想,貪欲務得,蒙冒財利,貪毒陰賊,謀議非法,淫邪偏僻,意不平等,嫉妒愚癡,自是狠戾,濁欲饕味,無有厭足,不知動入罪網,不能自覺,心過之罪,大無有極,不自心興,不得教令於人,攝意持戒,終身奉行。是吾太上太上太一第二戒也。第三戒曰:口不得妄言善惡,咒詛罵詈,欺誑妄語,幻惑兩舌,鬪訟告訴,持人長短,自作是非,生災造害,興生無端,敗街道法,歌誦嗟詠,吟嘯歎息,貪美恃味,無有厭足,不知動入罪網,不能自覺,口過之罪,大無有極,不得口犯,不得教令於人,攝意持戒,終身奉行。是吾太上太上太一第三戒也。第四戒曰:手不得殺害眾生,蚑行蠕動含血之屬,皆不得殺,劫略強取,奪盜偷竊,取非其物,拾遺取施,執持兵器,興用非法,不知動入罪網,不能自覺,手過之罪,罪之莫大,不自手犯,不得教令於人,攝意持戒,終身奉行。是吾太上太上太一第四戒也。第五戒曰:目不得視非道非法非義,榮華容飾,淫視女色,照曜盈目,貪欲洋溢,綺麗珍寶,淫邪妖孽,不正之色,目為後,主收百凶,來致禍毒,罪釁臻集,一皆目致,心、目、口、手,致殃禍主,動為禍端,收罪之府,不可不迮,不可不伏,不可不慎,不可恣之,不知動入罪網,不能自覺,目過之罪,罪之莫大,當宣目戒,勸化一切,一能戒目,心想息滅,想滅意空,空意無著,無著入無,便得道慧,攝意持戒,奉行勿廢。是吾太上太上太一第五戒也。第六戒曰:耳不得聽八音五樂,淫聲妖孽,亂正亡國,妖偽之樂,無有厭足,不知動入罪網,不能自覺,耳過之罪,罪亦復大,不自耳犯,不得令教於人,攝意持戒,終身奉行。是吾太上太上太一第六戒也。第七戒曰:鼻不得貪香惡臭,妄察善惡,不知動入罪網,不能自覺,鼻過之罪,罪亦為次,不自鼻犯,不得教令於人,攝意持戒,終身奉行。是吾太上太上太一第七戒也。第八戒曰:足不得蹈不義,不踐非法,不涉惡履非,妖惑境界,不知動入罪網,不能自覺,足過之罪,罪亦為次,不自足犯,不得教令於人,攝意持戒,終身奉行。是吾太上太上太一第八戒也。第九戒曰:身不得放情任意,強興神物,攻非其敵,精消神散,三氣亡逸,放情縱恣,無有厭足,不知動入罪網,傾宗滅族,不能自覺,如斯之罪,罪之莫大,不自身犯,不得教令於人,攝意持戒,終身奉行。是吾太上太上太一第九戒也。十戒者有五,《定志》云:度十戒法,法師居南,弟子向師三禮,禮畢,請曰:願見成就,授以十戒,當終身奉行,誓不敢有違。於是長跪心存,見十方大聖,在於上方,乃擎拳諦受,法師燒香,便為說戒:一者不殺,當念眾生;二者不淫,妄行邪念;三者不盜,取非義財;四者不欺,善惡反論;五者不醉,常思淨行;六者宗親和睦,無有非親;七者見人善事,心助歡喜;八者見人有憂,助為作福;九者彼來加我,志在不報;十者一切未得道,我不有望。是為十戒。受者並云:弟子某甲受,終身奉修。又禮師都畢。

  要修矜儀戒律妙卷之四竟

  要修科儀戒律鈔卷之五

  三洞道士朱法滿編

  天尊曰:能受是十戒,修行如法,十方天官,無不衛護,必致得道。子若逼世累,不盡十者,九八七六,乃至於五?擇其能者。然五戒之福,福亦難稱。《大戒經》云:修齋求道,皆當一心請奉十戒,諦受勿忘,專精默念,洞思自然,勿得雜想,撓亂形神,能如是者,便當靜聽:第一戒者,心不惡妬,無生陰賊,檢口慎過,想念在法;第二戒者,守仁不殺,愍濟群生,慈愛廣救,潤及一切;第三戒者,守貞讓義,不淫不盜,常行善念,損己濟物;第四戒者,不色不欲,心無放蕩,貞潔守慎,行無點汙;第五戒者,口無惡言,言不華綺,內外忠直,不犯口過;第六戒者,斷酒節行,調和氣性,神不損傷,無犯眾惡;第七戒者,不嫉人勝己,諍競功名,每事遜讓,退身度人;第八戒者:不得評論經教,訾毀聖文,躬心承法,恆如對神;第九戒者,不得鬪亂口舌,評詳四輩,天人咎恨,傷損神氣;第十戒者,舉動施為,平等一心,人和神穆,行常使然。十善勸助戒者:一者,勸助禮敬三寶,供養法師,令人世為君子、賢孝、高才,榮貴巍巍,生為人尊,門族昌熾;二者,勸助治寫經書,令人世世聰明,博聞妙蹟,恒值聖世,見諸經教,能誦章句;三者,勸助建齋靜治,令人世世芳盛,香潔光明,容眸絕偉,天姿高秀;五者,勸助法師法服,令人世世長雅,逍遙中國,不墮邊夷,男女端正,冠冕玉佩;六者,勸助國主父母,子民忠孝,令人世世多嗣,男女賢儒,不受諸苦;七者,勸助齋靜讀經,令人世世不墮地獄,即昇天堂,禮見眾聖,速得反形,化生王家,存意所欲,玩服備足,七祖同歡,善緣悉會,終始榮樂,法輪運至,總行仙道;八者,勸助道士眾人經學,令人世世才智洞達,動靜威儀,常為人師;九者,勸助一切布施諫諍,令人世世壽考富樂,常無怨惱;十者,勸助一切人民,除嫉去欲,履行眾善,令人世世安樂,禍亂不生,疾者自愈,仕官高遷,為眾所仰,莫不吉祐,門戶清貴,天人愛育,神魔敬護,常生福地。《請問》云,太上十戒,以授仙公:一者,不得嫉妒勝己,抑絕賢明;二者,不得飲酒放蕩,穢亂三宮;三者,不得婬邪顛倒,好貪細滑;四者,不得棄薄老病窮賤之人;五者,不得誹謗善人,毀攻同學;六者,不得貪積珍寶,弗肯施散;七者,不得殺生祠祀六天鬼神;八者,不得議論經典,以為虛誕;九者,不得背師恩愛,欺詐新學;十者,平等一心,仁孝一切。能奉此十戒,分明立願,無不必報。又有十惡戒不可犯。一者,飲酒婬色,貪欲無已;二者,陰賊世間,訕謗道士;三者,輕師慢法,傲忽三寶;四者,竊取經書,妄宣道要;五者,借換不還,欺誘萬民;六者,殺生貪味,口是心非;七者,不孝,背恩違義,犯諸禁戒;八者,誦經忽略,噴嗃自是;九者,責望人意,瞋恚四輩;十者,意斷經旨,損益聖典,不信宿命,快情所為,穢慢四大,不念生道。是為十惡之戒。犯之者,或見世為鬼神所枉殺,陽官所考治,居安即危,履善遇惡,百事不偶。十二可從者,《大戒經》云:作諸善功,當行十二可從,而得度世。第一者,見真經出法,開度一切,便發道意心,願後世得登大聖;第二者,常行慈心,願念一切,普得見法,開度廣遠,無有障翳;第三者,好樂經教,探遠覽達,意志堅明,開化愚間;第四者,遵受師訓,廣開勸化,令入法墻,遠離盲道;第五者,信向玄妙,尊奉經訣,晨夕誦習,無有怠倦;第六者,不務榮華,斷俗因緣,專心定志,所營在法;第七者,勤誦大經,願念一切,廣開橋梁,為來生作緣;第八者,恒生善心,不邪不偽,無嫉無害,無惡無妒;第九者,所在墮生,常值聖世,與靈寶法教,相值不絕;第十者,潔身持戒,修齋建功,廣救群生,咸得度脫;第十一者,學業廣覽,宣通同法,預以天人,普令開度;第十二者,常與明師,世世相值,受教宣化,度人無量,一切善心,皆得道真。十四治身之法者,《請問上》云:與人君言則惠於國,人父言則慈於子,人師言則愛於眾,人兄言則悌於行,人臣言則忠於上,人子言則孝於親,人友言則信於交,人婦言則貞於夫,人夫言則和於室,人弟子言則恭於禮,野人言則勤於農,賢人道士言則止於道,異國人言則各守其域,奴婢言則慎於事。三十六戒者,《老君禁戒》云: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動,上最三行;行無名,行清靜,行諸善,中最三行;行忠孝,行知足,行推讓,下最三行。右九行第一,八十一章,集合為道舍,尊卑同科。上備者,神仙;六行者,倍壽;三行者,增年不橫夭。戒勿怒喜,邪與怒同;戒勿費用精氣;戒勿食含血之物,樂其美;戒勿貪寶貨;戒勿傷王氣;戒勿違道;戒勿為物動;戒勿枝形名道;戒勿殺;戒勿名功。上最九戒。戒勿為耳目鼻口所誤;戒勿貪高榮強求;戒常當謙下;戒勿學邪文;戒勿學百事,當詳心,勿調謔;戒勿求名譽;戒勿輕躁;戒勿盈溢;戒勿恣身,好衣美食。中最九戒。戒勿為諸惡;戒勿多忌諱;戒勿禱祠鬼神;戒勿惡貧賤,強求富貴;戒勿強梁;戒勿自是;戒勿與人爭曲直,得爭先避之;戒勿稱聖名大;戒勿樂兵。下最九戒。右二十七戒第二,共合為道淵,尊卑同行。上備者,神仙;持十八戒,倍壽;持九戒,增年不橫夭。合為三十六戒。又有十二禁:禁婬戲不節。婬戲不節,使神氣不專,傷於魂魄,魂魄傷則喜虛狂發。禁大笑大呼。大笑大呼,使神氣飛揚,傷於腸氣,腸氣傷則喜驚悸振懾。禁悲愁恚怒。悲愁恚怒,使魂魄不行,傷於五臟,五臟傷則志意悖亂妄語。禁大醉大飽,大醉大飽,使神氣不藏,傷於六腑,六腑傷則癰疽妄起。禁久憂久思。久憂久思,使神氣失常,傷於陰氣,陰氣傷則喜自恐惶。禁久言久語。久言久語,使神氣越泄,傷於陽氣,陽氣傷則惚恍喜忘。禁久立。久立,使神氣竭絕,傷於骨髓,骨髓傷則蹙侗流關節。禁久坐。久坐,使神氣結閉,傷於筋脉,筋脉傷則腰臂肌骨不仁。禁久渴。久渴,使神氣根爽,傷於心,心傷則喜喘悸,胸滿逆氣。禁久視。久視,使神氣擾亂銷散,傷於精,精傷則溢精洩或不樂。禁久臥。久臥,使神氣併積,傷於肌膚,肌膚傷則喜咷心戰慄。禁久聽。久聽,使神氣寡不理,傷於志,志傷則喜忘不存,喜悲泣。老君曰:能行此十二禁,乃可存精氣,集神靈,駕六龍,馳窈冥,觀九都,后土庭,乘浮雲,入太清,宿虛無,捷六丁,入仙府,得長生。四十五念者,《法輪經》云:若學神仙,思念無量,普得長生,身與我神,入定妙通;若奉師宗,思念無量,普得訓勵,身與我神,同受制度;若奉經教,思念無量,普得聰慧,身與我神,同得昇仙;若見講說,思念無量,普得瞻聽,身與我神,了解玄義;若見齋戒,思念無量,普入法門,身與我神,內外清肅;若見行香,思念無量,普入芳盛,身與我神,不履穢塵;若見三光,思念無量,闇冥普消,身與我神,長處光明;若見雨注,思念無量,普得灑潤,身與我神,得天癊流;若見行雲,思念無量,普得癊覆,身與我神,同入雲輪;若見素雪,思念無量,普居潔白,身與我神,凝氣成真;若見霜露,思念無量,保貞不落,身與我神,無不制伏;若見淨水,思念無量,普得沐浴,身與我神,洗垢除穢;若見大江,思念無量,普注淵澤,身與我神,無不包容;若見太山,思念無量,普得障遏,身與我神,棲託巖,穴;若見樹木,思念無量,普無凋悴,身與我神,鬱成茂林;若見種植,思念無量,普得滋長,身與我神,學日成生;若見果林,思念無量,普得成就,身與我神,結實生根;若見飛鳥,思念無量,普得空行,身與我神,時生羽翮;若見禽獸,思念無量,不生害心,身與我神,隱學幽林;若見宮闕,思念無量,普得瞻仰,身與我神,轉輪諸天;若見城社,思念無量,普得入朝,身與我神,修整嚴飾;若見臺舘,思念無量,普瞻八極,身與我神,洞見幽微;若見靈壇,思念無量,普履法門,身與我神,得道無為;若見童子,思念無量,普得出家,身與我神,同得道真;若見道士,思念無量,普棄榮累,身與我神,早得飛仙;若見賢人,思念無量,普推貞義,身與我神,教化齊同;若見聖人,思念無量,普得其道,身與我神,通真達靈;若見盛年,思念無量,普不衰老,身與我神,長保劫年;若見美女,思念無量,轉身為男,身與我神,守貞入真;若見仗樂,思念無量,普無哀憂,身與我神,靜默宮商;若見王子,思念無量,普得從容,身與我神,轉輪王家;若見富貴,思念無量,普得豐足,身與我神,儈散功德;若見貧人,思念無量,普離窮戹,身與我神,轉人歡泰;若見廚食,思念無量,普得飽足,身與我神,口無爽味;若見平地,思念無量,普得安寂,身與我神,種植並生;若見屋舍,思念無量,普得癊覆,身與我神,宮宅整飾;若身暮臥,思念無量,普得安寧,身與我神,同靜虛空;若朝起居,思念無量,普得曉明,身與我神,同光太陽;若服衣裳,思念無量,普得嚴飾,身與我神,同生羽服;若戴巾帽,思念無量,普得冠冕,身與我神,同戴華蓋;若著屐履,思念無量,普得乘風,身與我神,足躡紫雲;若見乘船,思念無量,普得濟度,身與我神,不拘橋梁;若見乘車,思念無量,普不步行,身與我神,同策飛輪;若見乘馬,思念無量,普得飛步,身與我神,乘雲駕龍;若見太清,思念無量,普蒙虛泊,身與我神,飛昇金闕。四十五念,功齊天地,數法自然。五十二願者,《消魔經》云:若見居家妻子,當願一切早出愛獄,攝意奉戒;若見飲酒,當願一切制於命門,以遠禍亂;若見綵女,當願一切守情忍色,志慕在賢;若見婬人,當願一切除棄邪念,翹心禁戒;若見婦人,當願一· 切忍割浮華,樂道自娛;若見貞人,當願一切履信正化,自入法門;若見眾人,當願一切推仁無爭,懷道安世;若見善人,當願一切時刻存念,仰軌其道;若見惡人,當願一切棄凶即吉,不犯王法;若見貧人,當願一切損己施惠,後受大福;若見富人,當願一切救濟萬物,世世受祿;若見貴人,當願一切承其教旨,悉合典訓;若見賤人,當願一切勤修匪懈,各得所為;若見帝王,當願一切奉仰王道,孝如父母;若見宰相,當願一切受其教制,四方歸仁;若見兵甲,當願一切各念仁心,天下讓賢;若見王子,當願一切日歌太平,係國承家;若見賢人,當願一切履行其道德,為世宗師;若見信心小學,當願一切明解法度,得道成仙;若見棲山道士,當願一切悉見道門,速得昇進;若見教化,當願一切親受聖教,皆為淵博;若見聖人,當願一切尊禮侍見,諸國並瞻;若見仙人,當願一切真道悉成,飛昇天堂;若見城郭,當願一切嚴整修飾,以道為基;若見大國,當願一切歸崇慕德,若水注海;若見小國,當願一切知止虛沖,安其所居;若見市朝,當願一切群賢雲萃,悉弘正道;若見靖舍,當願一切功德巍巍,天人得志;若見齋戒行香,當願一切道德日新,庠序邪正;若見誦經,當願一切盡上高座,咸聞聖旨;若見經教,當願一切各各受讀,禮習普見;若見樓觀,當願一切洞視十方,無所隱藏;若見高山,當願一切立德如彼,無復退轉;若見大海,當願一切智思無量,輔成家國;若憩茂林,當願一切學成師宗,養徒敷教;若見淨手,當願一切常執經卷,無時暫輟;若見善口,當願一切耽詠洞經,日新不厭;若見動足,當願一切超步三界,飛行上清;若見靖止,當願一切滅景停真,安閑空寂;若見飲食,當願一切棄累入淨,存得道味;若見犬藏,當願一切除其災害,施為福田;若見疾病,當願一切以道自安,免此苦厄;若見死喪,當願一切學道常存,濟度三塗;若見漁獵,當願一切不為罪始,終入無為;若見夷狄,當願一切賓主中國,不生邊地;若見少年,當願一切及時學問,遂成盛名;若見老病,當願一切以道攝生,不更衰老;若見三光,當願一切普明靈曜,闇冥即消;若見雲雨,當願一切惠澤盈溢,無所不宜;若見素雪,當願一切常居潔白,逍遙自在;若見靈風,當願一切蘊懷披散,德流遐邇;若見淨水,當願一切洗垢清虛,平等其心;若見名香,當願一切受玆芳盛,眾穢蕭然;若見好華,當願一切樂散諸聖,相好具足;若見車馬,當願一切得道無為,乘鳳駕龍;若見弦歌,當願一切玩經散說,以道娛樂;若見福食,當願一切無不飽滿,世享天廚,德流主人,如水歸海,宗廟遐長,常居貴盛,世與四輩俱生王家;若見致施,當願一切禍滅九陰,福起十方,德如山海,莫不興隆,七世生天,子孫賢忠,富貴巍巍,所欲皆從,學道飛仙,駕雲乘龍;道士坐外,當願我等四大合德,同體道真,長在玄都,師友自然,濟度十方,天下受恩,逍遙有無,洞觀妙門。一百二十九戒者,《昇玄經》云:遠身行,離口過,除惡念,拔逮根,絕聲色,捨愛欲,放翫習,洗垢穢,寬斗局,開迫迮,廣心性,緩促縮,勿的莫,省諸勞,卻諸累,無疑想,迮動作,伏汲汲,厭諸端,斷諸障,滅諸跡,寬諸見,闇諸智,遏諸蔽,原諸癡,止諸漏,掃諸患,愈諸疹,去諸計,罷諸求,伐諸株,斬諸種,刈貪冒,盡沈吟,散結束,脫煩惱,制意移,無諸可,無不可,為無為,無諸我,無不我,無彼我,無空想,無昏惑,無淫想,勤可行,不疑空,平好醜,不邪還,常住無,絕心想,習勝意,善防害,不亂轉,不吾念,不彼念,不悠想,無常准,無常的,無遺顧,不追懷,無猶豫,忍不忍,無是道,絕無想,常住無,無無為,行無行,作無作,想無想,興無興,無際止,無際行,無際作,無際想,無際住,察諸性,了無根,如無相,不可滿,以不可滿而自整,當無想,以過止,觀一切,皆虛空,心無欲而常仁,不以有淨無。已知一,能除一,不於一,而起相,如因一,人無際。知因無際入無為,知因無為入虛無,知因虛無為滅盡,知因滅盡成為道,知因成道為最大,知安為安,知安為樂,知樂不復憂,知無憂為泰。損附著,藝意態,休是非,不嫌貳,棄眾累,廢諸蓋,割諸連,刻因緣,慎心轉,事無事,無親疏,等善惡,寂無想,不我想,無常住,一於無,止無止,住無住,無際興,縷觀法,為同無,知有本無,知因無際入滅度,知因最大為了無,知奉無為極。此一百二十。下明九戒一處眾愛之中,心在道戒之藏;處憂患之舍,心在善救之堂;住闇冥之室,志在斷滅之戶;倚不固之屋,心在方便之護;坐蛇虺之地,心在捨遠之逕;居虎豹之藪,心在福德□□;□□□□□,心在觀滅之庵;立口口□口,口在荊棘之園;口口口口口,心在鎧捍之障。是我持戒者也,行智慧方便,拔死生之難,絕一切想,滅一切念,歸無所滅,至真之道也。老君百八十戒者,本為盟威等說。老君曰:人生雖壽萬年,不持戒律,與老樹久石何異?寧一日持戒為道而死,不犯惡而生,持戒而死,上補天官,尸解昇仙。世人雖為王公之位,死有重罪,無益魂神,魂神受罪。正一道士,明而奉行。持戒之時,弟子沐浴,勿食五味、五辛,改衣服。弟子當執禮師教,伏地聽受禁戒。禁戒受已,當寫一通,諷誦奉行之。師曰:諸賢各明聽,天下萬物,無有長在,人生有死,物成則敗,日出則沒,月滿則虧,從古至今,誰能長存者,唯有道德可久耳。今日亦善,今月亦善,今時亦善,諸賢亦善,師宗亦善,弟子亦善,萬神備具,吏兵皆到。今以老君故,以教諸賢者故,今以萬民惜命故,以弟子善心故,授禁戒重律諾諾,當三讚之,然後說戒。戒曰:弟子不得多畜積,不得盜取人物,不得妄取人一錢以上物,不得畜猪羊,不得食五辛,不得作草書與人,不得以藥毒害人,不得妄摘花果,不得與兵人為親,不得金銀器食,不得輕慢弟子,不得妄語言,不得獨食,不得知人婚姻事,不得持人長短,不得言人陰私,不得勸人令死自盡,不得因恨殺人,不得自用,不得自驕,不得惡口罵詈,不得厭治病,不得裸形浴,不得竭水澤,不得慢老人,不得調戲,不得阿黨所親,不得門戶別居,不得妄罵人作奴婢,不得印奴婢面,不得快人死,不得張目視人,不得面譽、背處論人之惡,不得以毒藥投淵水江海中,不得親疏他人之尊,不得強乞、擾亂百姓,不得為世人作禮頭主,不得干知星宿占相天時,不得教人淫泆、別離夫婦、當視弟子如其子,不得吐苦向人,不得奪人冥中火,不得毀人成功言是己得,不得訛訾人器物以為不好,不得擇飲食以為好惡,不得為人在來惡言,不得預論人間儀典不直之事,不得冬天發掘地蟄、藏自守非急,不得妄行,不得妄上樹,不得以汙穢物著井中,不得貪戀居家。不得誹謗良人為奴婢,常當慈念萬民,無知如蟲,當勤求生,晝夜勿倦。不得破壞錢物,當勤避惡人,當勤服食,無為斷穀,斷穀為不死道。不得以書字之物投於厠前,不得多舌,不得探巢破卵,不得與兵人為倡,不得為人作忌諱,不得祠祀鬼神以為僥幸,不得妄入湖海中浴,不得淫泆家相往來,不得錄毒藥著器中,不得無故走馬馳車,不得妄撾打六畜眾生。不得手團食,每得萬民,當願令主人坐得福人,呼汝為師尊,顧畏於人,勿自輕躁,世人並惡,善人至少,汝勿悒悒,道自護汝,人為惡向,汝但以善相向,善之攘惡,如水澆火。不得向弟子論人食好惡,無事不得妄多受人禮費,不得妄開决陂湖,女弟子不得為男弟子畜衣、衣不過三通,不得自往治病、病家當自來求汝,不可食眾生肉,唯菜食為常。行道無家,居可宿誦百八十戒,神衛三重,慎所投止,先行視之。入人家,當先問主人尊老名諱,不得多廣求寶物,不得飲酒,不得反叛、去本逐末,不得婬犯人婦女,不得殺生蠕動之物,不得燒敗一錢以上物,不得以食物擲火中,不得以足踏六畜,不得多以書相聞,不得以火燒田野山林,不得知軍國中事、占吉凶,不得妄伐樹,不得數見王公官長,不得貪財物,不得飲食過度,不得販賣奴婢,不得自習仗樂,不得言人惡事,不得別離人家,不得投書讒人,不得自貴,不得妄鑿地毀山川,不得掩人目,不得希望人物,不得評論師,不得慢經教,不得觀六畜交陰陽,不得以勢陵人,不得帶刀、軍中不從此律,不得輕瞋恚,不得立小便,不得亂頭行遊,不得祝人令死,不得以穢污之物調人,不得說人父母本末善惡,不得言人陰私事,不得獨與宗族為親,不得與世俗人賦歛,不得為人圖塚宅及起屋,不得教人漁獵、傷害眾生。不得視弟子有偏,人有物與甲,乙不得恨人不與己。不得與世俗人共相群黨,不得馳騁世俗、弔問死喪,不得擇好舍好牀臥息,不得訾人物惡、自言己物好,不得驚怛、令人恐懼,不得縣官中傷人,不得強取人物、以為恩施,不得輕行望遊、日月馳騁,不得籠鳥獸,不得穿人家壁、看人婦女,不得塞井池。不得妄發人書讀之,當念恩令我長生而勿妄,當令人入名山學。不得積聚財寶、以招凶禍,不得藏埋器物。不得枉於人,當勤避嫌疑,當更相順如父母、兄弟、姊妹。不得平地然火,不得布槍棘著道中,不得向鬼神妄行作禮,不得多畜世俗占事八神圖書,不得溺生草上及人所食水,不得寡婦相親,不得妄假舉人物以為禮賂,不得為人保任券支,不得為人作辭訟、知人事,不得高聲厲言、每當含顏而笑,不得取人密謀之書讀之,不得驚駭鳥獸,受人食飲,每燒香,常為百姓請願,令天下太平,若有人罵汝,汝但勿答,人設謗汝,汝但自內修大道,勿憂恐怖,天下有災變,水旱不調,勿得患厭之。汝至百姓家,不得希人飲食,不得與女人冥室中共語言,無事不得聚會飲食,見人殺鳥獸,當生大慈,心願濟度。不得輕慢賢聖,吾當度汝,汝遇真人,賢聖尸解,每當從道,勿習俗禮一事,當念清儉,法慕清賢,度食忖飲。不得積聚物,當易事易供養,勿多難。入他國,必先問所禁忌,不得獨行,行與人俱,勤誦百八十戒,不得作劫賊。老君語于吉曰:往古諸仙賢聖,皆從百八十戒得道。百病戒者,《老君虛無經》云:是以聖人求福於未兆,絕禍於未有,蓋災生於稍稍,病起於微微。人以小善為無益,故不肯為;以小惡為無損,故不肯改。小善不積,大德不成;小惡不止,以成大罪。故值出一百病,使知其所坐也。百病者:喜怒無常是一病,忘義取利是一病,好色壞德是一病,專心係愛是一病,憎欲令死是一病,縱貪蔽過是一病,毀人自譽是一病,擅變自可是一病,輕口喜言是一病,快意逐非是一病,以智輕人是一病,乘權縱橫是一病,非人自是是一病,傷易孤弱是一病,以力勝人是一病,威勢迫協是一病,語欲勝人是一病,貸不念償是一病,曲人自直是一病,以直傷人是一病,惡人自喜是一病,怒喜自伐是一病,愚人自賢是一病,以功自與是一病,泯人有功是一病,以勞自怨是一病,以虛為實是一病,喜說人過是一病,以富驕人是一病,以貴輕人是一病,以貧妬富是一病,以賤訕貴是一病,讒人求媚是一病,以德自顯是一病,敗人成功是一病,以私亂公是一病,好自唵噫是一病,危人自安是一病,陰懷嫉害是一病,激勵旁悖是一病,多僧少愛是一病,評論非義是一病,推負著人是一病,叉拒鉤鉅是一病,持人短長是一病,假自祝誓是一病,施人望報是一病,無施責人是一病,與人追悔是一病,好自怨爭是一病,罵詈蟲畜是一病,蠱道厭人是一病,毀訾高才是一病,憎人勝己是一病,毒藥酖餌是一病,心不平等是一病,以賢嗊嗃是一病,追念舊惡是一病,不受諫喻是一病,內疏外親是一病,投書敗人是一病,談愚癡人是一病,煩苛輕躁是一病,擿捶無理是一病,好自作正是一病,多疑少信是一病,笑顛狂人是一病,蹲踞無禮是一病,醜言惡語是一病,輕易老小是一病,惡能醜對是一病,了戾自用是一病,喜好嗜美是一病,喜禁錮人是一病,鬼魅諛諂是一病,嗜得懷詐是一病,兩舌無信是一病,乘酒縱橫是一病,罵詈風雨是一病,惡言好殺是一病,教人毒害是一病,干預人事是一病,孔穴窺視是一病,借不念還是一病,負債逃竊是一病,背向異辭是一病,喜抵捍戾是一病,調戲必固是一病,故迷誤人是一病,探巢破卵是一病,刳胎剖形是一病,水火敗傷是一病,笑盲聾瘖痘是一病,教人嫁娶是一病,教人擿捶是一病,教人作惡是一病,含禍離愛是一病,唱禍導非是一病,見便欲得是一病,強奪人物是一病。老君曰:能念,除此百病,則無災累,即為百藥矣。下出百藥者:體弱性柔是一藥,行寬心和是一藥,動靜有禮是一藥,起居有度是一藥,近德遠色是一藥,除去欲心是一藥,推分引義是一藥,不取非分是一藥,心離僧愛是一藥,好相中用是一藥,為人願福是一藥,救禍濟難是一藥,教化愚蔽是一藥,諫正邪亂是一藥,誡勑童蒙是一藥,開導迷誤是一藥,扶接老弱是一藥,以力助人是一藥,與窮正分是一藥,矜貧傷戹是一藥,位高下士是一藥,言語謙遜是一藥,恭敬卑微是一藥,不負宿債是一藥,愍慰篤信是一藥,質直端嚴是一藥,推直引曲是一藥,不爭是非是一藥,逢侵不鄙是一藥,受辱不怨是一藥,推善引惡是一藥,推好取醜是一藥,推多取少是一藥,稱歎賢良是一藥,見賢自省是一藥,不自彰顯是一藥,推功引苦是一藥,不自伐善是一藥,不泯人功是一藥,勞苦不恨是一藥,懷實行實是一藥,覆蔽陰惡是一藥,富有假乞是一藥,崇進勝己是一藥,安貧不怨是一藥,不自尊大是一藥,好成人功是一藥,不好陰私是一藥,得失自觀是一藥,陰德樹恩是一藥,生不罵詈是一藥,不評論人是非是一藥,好言善語是一藥,災病自咎是一藥,生不價携是一藥,施不望報是一藥,不罵畜生是一藥,為人祝願是一藥,心平意等是一藥,心靜意定是一藥,不念舊惡是一藥,匡邪弼曲是一藥,聽諫受化是一藥,不干豫人是一藥,忿怒自制是一藥,解散思慮是一藥,尊奉老者是一藥,閨門恭肅是一藥,內修孝悌是一藥,蔽惡揚善是一藥,清廉守分是一藥,好飲食人是一藥,助人報忠是一藥,救日月蝕是一藥,遠嫌避疑是一藥,恬恢寬舒是一藥,尊奉聖文是一藥,思神念道是一藥,宣揚聖化是一藥,立功不倦是一藥,尊天敬地是一藥,拜謁三光是一藥,恬惔清淨是一藥,仁慎謙讓是一藥,好生惡殺是一藥,不多聚財是一藥,不犯禁忌是一藥,廉潔貞信是一藥,不燒山伐木是一藥,空車助載是一藥,直諫忠信是一藥,喜人有德是一藥,救與窮乏是一藥,代老負擔是一藥,除情去愛是一藥,慈心憐愍是一藥,好稱人善是一藥,因富布施是一藥,因貴為惠是一藥。右百藥,勸人遵之。是以聖人雖處幽闇,不敢為非;雖居榮祿,不敢為利;度形而衣,量腹而食矣。觀身三百大戒云:元始天王授之太上道君,道君傳太微天帝,帝君受戒時,頌三首云:

  智慧起本無,朗朗超十方。結空峙玄霄,諸天挹流芳。其妙難思議,虛感真實通。有有竟不有,無無無不容。

  智慧恒觀身,學道之所先。眇眇任玄肆,自然錄我神。天尊常擁護,魔王為保言。晃晃金光軀,超超太上仙。

  智慧生戒根,真道戒為主。三寶由是興,高聖所崇受。汎此不死舟,倏欻濟大有。當此說戒時,天真並稽首

  要修矜儀戒律妙卷之五竟

  要修科儀戒律鈔卷之六

  三洞道士朱法滿編

  下說三百大戒,約三元:下元一百八十,中元三十六,上元八十四。不得殺生蠕動之蟲,不得飲酒,不得婬犯百姓婦女,不得盜竊人物,不得嫉賢妬能,不得背師恩愛,不得不忠其上,不得罔其下,不得欺枉同學未解之人,不得輕慢弟子,不得口善心懷陰惡,不得說人過惡,不得重貴七寶、不散施四輩,不得樂人錢財襯物為己重擔,不得畜刀杖兵器,不得養六畜,不得金銀器食飯,不得死厚葬體骨,不得貪樂榮祿,不得燒敗世上土中之物,不得以世間堪食之物投水火中,不得貪世滋味,不得食五辛,不得為草書,不得以麤物易人好物,不得知預軍國事物,不得設權變謀,不得無故見王侯,不得干知天時、指論星宿,不得以火燒田野山林,不得無故摘眾草之花,不得親近惡人,不得無故伐樹林,不得人中多語、言參流俗,不得人中獨食,不得與世間婚姻事,不得習世間仗樂,不得泄人陰惡私鄙,不得妄求視人書疏,不得與女人獨語獨行,不得與女人同行、行必有宗,不得與女人同坐、男女同居,不得與女人同食、交借衣物,不得親教女人,不得說人祖父過惡,不得面譽世人,不得以毒藥投淵池江海中,不得親宗族,不得疏異姓,不得落子傷胎,不得因恨報怨,不得偏愛弟子,不得聚集人眾,不得投書潛世人,不得自貴,不得自驕,不得自是用性,不得為世間妄多忌諱,不得希望人物,不得竭陂池,不得評論師友才思長短,不得輕慢經書、訾毀法言,不得薄賤老病,不得棄薄乞人,不得恃威勢以陵世間,不得阿黨所親,不得父母別門異居,不得瞋恚弟子,不得恚責世人,不得罵人為奴婢畜生,不得扣奴婢面、傷其四體,不得快人過失,不得歛酷、煩傷世間,不得為人圖山丘宅,不得占知世間吉凶,不得去就背向,不得與世人群處,不得無故見貴人,不得奪人所欲,不得馳騁流俗、求譽世問,不得慶弔世間、求悅眾人,不得仍他人之功名為己德,不得臥寢金寶雕牀,不得名人飲食好惡,不得驚怛百姓、妄說衰戹,不得驚怛鳥獸、蹙以窮地,不得驚怖老小,不得輕陵官長有司,不得預人間、論議曲直,施惠不得追吝,不得遊遨無度,不得妄登高樓,不得籠飛鳥走獸,不得塞井及溝池,不得快人家喪禍,不得以棘橫人行道,不得祠祀神祇,不得向神鬼拜,不得躶形三光、妄呵風雨,不得換舉人物、不還債主,不得斷割人財,不得觀人為惡事,不得禁人為善事,不得諸天齋日、不齋戒念道,不得違六齋月中齋,不得違經教、科戒、禁律,不得為人作詞訟,不得信人、以患世間,不得唱論人惡,不得笑人頑聞貧賤,不得以意增减經戒一字、天司奪筭,不得妄生語言,不得勸人謀叛君長師父,不得傲慢三寶、輕忽天尊,不得勸人不孝父母兄弟,不得矯稱、自異號為真人,不得信用外道雜衛、邪鬼不真,不得衣服盈筐,不得謗人學道,不得無經託學、欺詐人神,凡諸道學,不得自為及不得教人為。

  右觀身大戒、從第五戒至一百八十戒,君子之道;名玉清智慧下元品戒,戒前並標道學,以略於此。下出中元三十六戒:道學不得望人禮意,不得竊寫人經戒,不得榮飾衣褐,不得身不潔淨,上高林讀經,或與人同行,當讓人以前。與人同學,夏執爨供養;與人同學,冬執硯供水;與人同食,其廳及菜;與人同食,當正己前;與人同學,當敬先勝己;與人同住,當任處分;與人同學,當念教未解。人施惡於己,已受惡,不得有怨,不得懷怨志報於人。與女人共語,不得正視面容笑相對。與女人同渡水,不得正眼視之。失物不疑以同學及眾人,失物當委運自悔,多罪多災疾,當恭己自責念,改往修來。當忍人所不能忍,當割人所不能割,當衣人所不能衣,當食人所不能食,當學人所不能學,當容人所不能容,當受人所不能受,當斷人所不能斷。無使精神浮散,真想不通,身不潔淨,魂魄離人。有心則天真斷絕,魔官不能降;有家則三毒不滅,三真不居;有身則眾邪不去,精思無應。當心靜寂漠與真樹,當安玄泉,不使妄動,先滅識藏見,然後真人見。觀身戒從第五至二百一十六,無上正真之道,名玉清智慧中元戒品。下出上元戒品,下出上元戒八十四:道學當念菜食為常,當念先度人後度身,當念居山林、幽靜精思,當念燒眾名香、流芳諸天、徹魔境界,當念在賢眾、聽受妙音,當念請受三寶洞經、勤身供養,當念立功度人、終劫不倦殆,當念執師友本德、終劫不殆,當念國中清靜、王化太平、無有不道,當念鄰國有道、各守境界,當念祝願百姓、令常安完,當念萬物為先、不得道已,當念遠鬼神、不敬不慢,當念遠外術禁忌之道,當念遠聲色歌舞之術,當念無疑惑聖文、損益科法,當念無求無欲,當念崇本守真,當念口不違心、心不負形,當念清白守真,當念一無異想、想念惟空寂,當念寂寂安寧、咸無苦痛,當念世間憂危之人、罪繫苦惱,當念天子聖明弘道、皇家日盛,當念君臣相輔、常有保道,當念天地日月、風雨霜雪以時,當念父母養我因緣,當念七世父母、上昇天堂,當念我師、早得登度,當念我同學人、來測道源淵奧典章,當念同志、轉相教導、令入正道,當念不違其口所謂之文,當念視人父母如己父母,當念視人子過己子,當念視人身過己身,當念視人傷身、痛過己身,當念視人辱惡過其身,當念我宿命、因緣根斷,當念我生樹已枯、神合大無、無數之劫、體合道真,當念胎根已絕、不能生世因緣種親,當念三徒路塞、地獄長休,當念中食養神、棄諸肥滋,當念慎大法、常存三宮真元子丹,當念觀世和光、不驕於俗,當念三寶經戒、常誦不輟,當念存雌一、誦大洞經、眇若神對,當念登仙度世、乘雲駕龍,當念欲見同師之人,當念見真人道士、修行法事,當念見聖主治世、海外稽首、乘風向化,當念食天廚自然之膳、無飢渴之想,當念與天真共對、淡然無為,當念使仙童玉女,當念東遊青林東華,當念西遊安養西華,當念北遊碧羅北華,當念南遊太丹南華,當念遊遨留憩玉京、崑崙中華,當念遊上齋堂、講詳聖道、敷釋淵賾,當念遊玉清七寶宮、禮三元天尊,當念遊玉清丹霞宮、禮太上二十四高聖,當念遊紫宮、禮洞真三十九高聖,當念遊太上玉京七寶流霞高蔭蓋玉林、禮太上天尊、十方大聖、終劫復始,當念遊三十六天黃金宮、禮天帝,當念遊九天黃金暉宮、禮天帝,當念遊六天七寶宮、觀化大魔王、見度我籍以入仙品、永離泉曲之簿,當念遊諸天宮宅、與天帝問道論經,當念遊日月宮殿、光明煥赫、禮見日月王、飲以日月華金汋之漿,當念遊大梵天流景宮、禮下仙及天帝眾聖、聽諸霄絕雅妙音,當念遊諸天七寶林、反生靈香、流芳逆風、聞二千里外、獅子飛龍鳴嘯其間,當念遊諸天、沐浴安坐蓮華之上、香潔自然流汩、諸天池皆如一處人快樂,當念遊諸天、聽諸天技樂、無世間之想,當念遊十方外天,祀大聖眾無上正真人,當念遊天地名山隱宮洞室、禮聖眾先得道人,當念隱祕天真名諱、不犯我口,當念以為道經、無見異念、恒令心虛意大、思志玄虛、安雅空寂。觀身戒從第五至三百首,太上無極之道,名高上玉清智慧上元戒品。之微天帝曰:若奉戒,弟子獨宿山林可畏之地,鳴天鼓二七通。心存戒,神衛三重,祆鬼不敢近,福德恒隨身,諸天善神,各各應護也,先是冤家債主,皆生慈心矣。

  要修矜儀戒律妙卷之六竟

  要修科儀戒律鈔卷之七

  三洞道士朱法滿編

  罪報科

  夫淨心直道,王法所不能加;動念全真,地獄去來無畏。若以六根取著,五道輪迴,輕重出自,身行報對,皆由己分,毫分不失,冥府書愆。《三元品戒經》曰:天官三十六曹,地、水各四十二曹,三官九署百二十曹。曹置一考,官百二十考,吏一千二百考,兵萬二千考,士隨人生時作罪,以考促之。

  三元罪戒品目

  天官:一宮中府,十二曹。

  地官:一官中府,十四曹。

  水官:一宮中府,十四曹。

  上真禪號高下尊卑功過儀典;

  上真眾聖朝禮旋行功過儀典;

  上真大聖遊宴從駕功過儀典。

  上真總校生死圖籙功過;

  上真總領生死命籍筭錄功過;

  上真總領生死功德輕重功過;

  上真總領鬼神功德報叔轉輪功過;

  上真總領鬼神幽責開度功過;

  上直總領昇度死魂更生輕重功過;

  上真總領死魂受鍊安靈功過;

  上真總領神仙得道年月品秩功過;

  上真總領萬魔謠歌之音功過。

  學上道,不信經戒,懷疑兩心之罪;

  學上道,輕慢聖文,評論經典罪;

  學上道,輕慢師主,違師主盟誓罪;

  學上道,毀謗師父,不崇大義罪;

  學上道,竊取經書,無有師宗罪;

  學上道,學無師而授弟子罪;

  學上道,誘取經書而傳弟子罪;

  學上道,得經書而無師盟戒受罪;

  學上道,受經不依經科年月傳授罪;

  學上道,受經傳授非其人罪;

  學上道,受法師門,無開度之功罪;

  學上道,無功而傳授弟子罪;

  學上道,傳法宿奏不合而傳罪;

  學上道,傳經不宿奏五帝罪;

  學上道,傳經無信,賤道法之罪;

  學上道,遏斷賢路,自取功名罪;

  學上道,朝半八節,不禮師罪;

  學上道,不修齋直之罪;

  學上道,齋直不精之罪;

  學上道,誦經越略之罪;

  學上道,旋行越次爭競罪;

  學上道,恚怒師尊父母罪。

  學士及百姓子,攻擊善人罪;

  學士及百姓子,惡口赤舌罪;

  學士及百姓子,評論師主百姓罪;

  學士及百姓子,飲酒失性罪;

  學士及百姓子,殺生陰賊罪;

  學士及百姓子,貪欲驕逸罪;

  學士及百姓子,穢濁道法罪;

  學士及百姓子,咒詛神鬼罪;

  學士及百姓子,殺害眾生罪;

  學士及百姓子,綺言兩舌不信罪;

  學士及百姓子,奸淫穢濁罪;

  學士及百姓子,盜竊人物罪;

  學士及百姓子,嫉賢妬能罪;

  學士及百姓子,背師恩愛罪;

  學士及百姓子,欺背口舌罪;

  學士及百姓子,泄露天文罪;

  學士及百姓子,毀謗經法罪;

  學士及百姓子,修經中悔罪;

  學士及百姓子,不忠於上罪;

  學士及百姓子,罔略於下罪;

  學士及百姓子,欺罔同學罪;

  學士及百姓子,欺罔百姓罪;

  學士及百姓子,口善心惡罪;

  學士及百姓子,說人過惡罪;

  學士及百姓子,輕慢三光罪;

  學士及百姓子,穢慢神鬼罪。

  右六十條罪,由天官一宮中府十二曹,地官一宮中府十四曹,水官一宮中府十四曹,風刀考官主之。

  天官:左宮左府,十二曹。

  地官:左宮左府,十四曹。

  水官:左宮左府,十四曹。

  學士及百姓子,妒同學罪;

  學士及百姓子,淫華妄語罪;

  學士及百姓子,貪利無厭罪;

  學士及百姓子,精祿重寶不施散罪;

  學士及百姓子,樂人寶物入己罪;

  學士及百姓子,願人傷敗流散罪;

  學士及百姓子,私畜刀杖兵器罪;

  學士及百姓子,屠割六畜殺生罪;

  學士及百姓子,射刺野獸飛鳥罪;

  學士及百姓子,燒山捕獵罪;

  學士及百姓子,捕魚張筌罪;

  學士及百姓子,金銀器食罪;

  學士及百姓子,貪樂榮祿虛正罪;

  學士及百姓子,燒敗見物罪;

  學士及百姓子,飲食投水中罪;

  學士及百姓子,貪濁滋味肥葷罪;

  學士及百姓子,貪食五辛罪;

  學士及百姓子,草書偽意罪;

  學士及百姓子,合聚草眾罪;

  學士及百姓子,圖謀人婦女罪;

  學士及百姓子,心謀國事罪;

  學士及百姓子,圖謀人家物事罪;

  學士及百姓子,麤物易人好物罪;

  學士及百姓子,交關天子侯王罪;

  學士及百姓子,干知天時星宿罪;

  學士及百姓子,火燒田野山林罪;

  學士及百姓子,斫伐樹木摘果華罪;

  學士及百姓子,與惡人交遊親近罪;

  學士及百姓子,交關流俗華競罪;

  學士及百姓子,在人中獨食之罪;

  學士及百姓子,與世間交關婚姻事罪;

  學士及百姓子,放蕩世間伎樂罪;

  學士及百姓子,面譽世人陰毀人罪;

  學士及百姓子,說人尊上善惡罪;

  學士及百姓子,泄露人陰惡私鄙罪;

  學士及百姓子,攻擊善人禍生無端罪;

  學士及百姓子,妄視人書疏司微罪;

  學士及百姓子,與女人行獨語罪;

  學士及百姓子,男女同座羣居罪;

  學士及百姓子,男女共食交錯衣物罪;

  學士及百姓子,男女教化不善罪;

  學士及百姓子,自貴憍逸罪;

  學士及百姓子,因恨報冤罪;

  學士及百姓子,離別家室罪;

  學士及百姓子,落子傷胎罪;

  學士及百姓子,親宗族疏異姓罪;

  學士及百姓子,毒藥投水傷生罪;

  學士及百姓子,偏愛弟子罪;

  學士及百姓子,收集人眾罪;

  學士及百姓子,投書讚世人罪;

  學士及百姓子,自許用性之罪;

  學士及百姓子,妄作忌諱罪;

  學士及百姓子,希人物事罪;

  學士及百姓子,評論師友長短罪;

  學士及百姓子,輕慢經教法言罪;

  學士及百姓子,薄賤他人老病罪;

  學士及百姓子,棄薄乞人罪;

  學士及百姓子,承勢以陵世間罪;

  學士及百姓子,阿黨所親罪;

  學士及百姓子,父母兄弟別離各居罪。

  右六十條罪,由天官左宮左府十二曹,地官左宮左府十四曹,水官左宮左府十四曹,太陽水官考吏主之。

  天官:右宮右府,十二曹。

  地官:右宮右府,十四曹。

  水官:右宮右府,十四曹。

  學士及百姓子,瞋恚弟子罪;

  學士及百姓子,恚責世人罪;

  學士及百姓子,不放生度死罪;

  學士及百姓子,富貴忘師罪;

  學士及百姓子,食諸天齋果忘道罪;

  學士及百姓子,信人言恚師主罪;

  學士及百姓子,唱論人惡事罪;

  學士及百姓子,笑人頑闇貧賤罪;

  學士及百姓子,勸人為惡事罪;

  學士及百姓子,禁人作善事罪;

  學士及百姓子,快人過失罪;

  學士及百姓子,去就背向罪;

  學士及百姓子,五嶽三河無簡名罪;

  學士及百姓子,汙穢五嶽三河罪;

  學士及百姓子,奪人所欲罪;

  學士及百姓子,馳騁流俗爭競世間罪;

  學士及百姓子,慶弔世間求悅眾人罪;

  學士及百姓子,仍他人功為己德罪;

  學士及百姓子,名人飲食好惡罪;

  學士及百姓子,驚怛百姓衰厄罪;

  學士及百姓子,驚怛鳥獸促著窮地罪;

  學士及百姓子,驚怖老小之罪;

  學士及百姓子,輕陵官長有司罪;

  學士及百姓子,論議世間曲直罪;

  學士及百姓子,妄論國家衰盛罪;

  學士及百姓子,施惠追恡罪;

  學士及百姓子,籠飛鳥走獸罪;

  學士及百姓子,快人家喪禍罪;

  學士及百姓子,以棘刺橫人行道罪;

  學士及百姓子,拜禮鬼神之罪;

  學士及百姓子,裸形三光之罪;

  學士及百姓子,呵罵風雲雷雨罪;

  學士及百姓子,換借不遠之罪;

  學士及百姓子,罔人求榮稱罪;

  學士及百姓子,傲慢三寶輕忽天尊罪;

  學士及百姓子,謀人君長師父罪;

  學士及百姓子,勸人不孝父母兄弟罪;

  學士及百姓子,矯稱自異號為真人罪;

  學士及百姓子,信用外道衛邪見罪;

  學士及百姓子,無經師說學欺詐人神罪;

  學士及百姓子,衣服盈餘弗散窮人罪;

  學士及百姓子,竊寫人經戒慢露罪;

  學士及百姓子,榮飾衣褐華麗罪;

  學士及百姓子,身不潔淨上高座罪;

  學士及百姓子,穢慢師門不恭罪;

  學士及百姓子,師有哀憂不建齋請

  罪;

  學士及百姓子,棄師父追世盛罪;

  學士及百姓子,豪貴隨逐希望罪;

  學士及百姓子,師疾厄不侍省罪;

  學士及百姓子,遠危厄逐寬樂罪;

  學士及百姓子,出入道戶不關啟罪;

  學士及百姓子,妄與他人入道戶語罪;

  學士及百姓子,齋請不為三官遷功罪;

  學士及百姓子,自愁家門不念他窮厄罪;

  學士及百姓子,家有喪疾怨道咎師罪;

  學士及百姓子,得師經道而自稱己得罪;

  學士及百姓子,傳師道法不折送功信罪;

  學士及百姓子,八節不請師言五帝罪;

  學士及百姓子,遨遊無度縱恣罪;

  學士及百姓子,登高望下罪。

  右六十條罪,由天官右宮右府十二曹,地官右宮右府十四曹,水官右宮右府十四曹,太陰水官考史主之。

  《真藏經》曰:盜竊人物者,死入金槌獄;妄取人一錢以上者,死入鑊湯獄;妄言綺語者,死入拔舌獄;因恨殺人者,死入五牢大地獄;貪瞋癡很者,死入大檻獄;慢老欺人者,死入豐都獄;咒詛毒心者,死入八闥獄;罵詈高聲者,死入迷犁獄;訾毀謗人者,死入北寒獄;兩舌便佞者,死入火山獄;持人長短者,死入確地獄;好言人惡者,死入黑闇獄;毀善自譽者,死入大劍獄;自驕我慢者,死入憔火獄;蓄毒藥人者,死入石灰獄;投書潛人者,死入黃泉大闥獄;輕慢經教者,死入障明獄;謗毀聖文者,死入銅火獄;恃威凌物者,死入炎鑪獄;殺生淫祀者,死入沸山獄;燒野山林遊獵者,死入分形獄;評論師長者,死入磨山獄;貪惜財物者,死入餓鬼獄;言人陰事者,死入黑水獄。

  要修科儀戒律鈔卷之七竟

  要修科儀戒律鈔卷之八

  三洞道士朱法滿編

  齋名鈔

  夫入靜登真,要資齋戒,假其形外之法,以暢心內之儀。《度人經》云:天地運終,亦當修齋、行香、誦經;星宿錯度,日月失昏,亦當修齋、行香、誦經;四時失度,陰陽不調,亦當修齋、行香、誦經;國主有災,兵革四興,亦當修齋、行香、誦經;疫· 毒流行,兆民死傷,亦當修齋、行香、誦經;師友命過,亦當修齋、行香、誦經。夫齋戒誦經,功德甚重。上消天災,保鎮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生死受賴,其福難勝。《聖紀經》云:齋有六種,第一上清齋,有二法:一者,絕羣獨晏,靜氣遺形;二者,清壇肅侶,依太真儀格。先拔九玄,次及家門,後及己身。第二靈寶齋,有六法:一曰金籙齋,救度國王;二曰黃籙齋,拔度祖世;三曰明真齋,懺悔九幽;四曰三元齋,首謝犯科;五曰八節齋,懺洗宿新之過;六曰自然齋,為百姓祈福。第三洞神齋,精簡為上,絕塵期靈。第四太一齋,以恭肅為首。第五旨教齋,以清素為貴。第六塗炭齋,以勤苦為功。以此諸齋目,自古至今,儀格甚重,時移代異,不無詳略於靈寶齋中,或為半景。半景之齋,即是宿啟,宿啟齋無言功,唯只一時、兩時懺悔,亦不三時上香,既闕步虛,亦略禮經一節,或小小齋中三歎,願隨時去取,逐便製儀,既非大集,心達而已。

  齋月鈔

  《三元品戒》云:正月,天官檢校之月;七月,地官檢校之月;十月,水官檢校之月。此三月,並可長齋。《度人經》 云:正月長齋,為上世亡魂;七月長齋,以為己身;十月長齋,安鎮國祚。

  《明真科》曰: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一年六齋月。《旨教經》云:此六齋月,上三天,令天帝太一使者,司察天下人過失。此日能

  齋,令除十苦,拜謁太上。《上清八道祕言經》云:正月、三月、四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此九月,九真齋月。

  齋日鈔

  《玄都大獻經》曰:正月十五日,天官校戒,上元齋日;七月十五日,地官校戒,中元齋日;十月十五日,水官校戒,下元齋日。此三日能齋,三官勒名善簿。《皇人本行經》云:月中三齋,一日,十五日,二十九日,乃可清齋。《上清飛玄經》曰:西王母常以正月、二月、四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一月、十二月,一年十月,月三日、五日、九日、十五日、1 一十五日,一月五日,清齋攝心。元始錫禪,西元九靈上真仙母,給九色鳳衣,鳳雲之舄,神鳳紫輪,飛行羽蓋,二十四乘,令百姓子男女人,至此日,能清齋誦念,隨心獲果,去三千之重罪,契九天而受福。《聖紀經》云:正月七日,名舉遷賞會;七月七日,名慶生中會;十月五日,名建生大會。右三會之日,三官考覈功過,依日齋戒,呈章賞會,以祈景福。又云五臘曰:正月一日,名天臘;五月初五日,名地臘;七月七日,名道德臘;十月一日,名民歲臘;十二月節日,名王侯臘。五臘通三元,名八解日,皆可設淨供,建齋求福,兼祀先亡,名為孝子,得福無量。餘日名為淫祀,有罪。

  《明真科》曰: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名為十直齋。《旨教經》曰:一日,北斗下;八日,北斗司殺鬼下;十四日,太一使者下;十五日,天帝下。天帝下者,日月星宿,諸官俱下。十八日,天一下;二十三日,太一八神使者下;二十四日,北辰下;二十八日,下太一下;二十九日,中太一下;三十日,上太一下。太一下者,日月五星、二十八宿、璇璣玉衡、七星北斗、司命司錄、司罰司殺、大聖尊神、妙行真人、天帝大王俱下。當此之日,天神地祇,莫不傾悚,周行天下,伺人善惡。其日有執心精進,不違經教,親敬守戒,誦經行道,遠宣法教,太一歡喜,益其筭祿,度著左契,刻名玉籙,拜為真人。其日若殺生,詐欺淫盜,罵辱道士,訾毀經教,太一大怒,减其筭祿,度著右契,下名三官,稱為罪人。若甲子日,太一遣中臺大使下;八節日,太一八神下。此日並攝齋,太一歡悅。庚申日,身中伏尸上,言人罪過。本命日,受法之身,吏兵上天,計人功失,並須攝齋。《三皇內文》曰:甲子日,天皇直官下,以夜半時;甲戌日,天皇直官下,以黃昏時;甲申日,地皇直官下,以哺時;甲午日,地皇直官下,以日中時;甲辰日,人皇直官下,以食時;甲寅日,人皇直官下,以平旦時。右天官下直,五嶽四瀆之神,各依方列位,料察善惡,言功記過,無不上聞兆。當以其日修齋,定籙南昌。丁卯日,天皇直官下,以日出時;丁丑日,天皇直官下,以雞鳴時;丁酉日,地皇直官下,以日入時;丁亥日,地皇直官下,以人定時;丁未日,人皇直官下,以日昳時;丁巳日,人皇直官下,以禺中時。右六丁日,是三皇之陰神日也。依日持齋,五嶽真人各遣五神營衛,記名仙籙也。

  齋時鈔

  《千真科》曰:齋時,先步圭取影。天陰日,以水刻分時。《皇人本行經》曰:齋依時,不依時。法先堅尺圭,圭上為尺寸,於中庭,依二十四氣,取圭影之長短,以為法焉。立春後,影長六尺五寸以為時,五尺六寸為非時。雨水後,影長六尺以為時,五尺二寸為非時。驚蟄後,影長五尺五寸以為時,四尺七寸為非時。春分後,影長五尺以為時,四尺二寸為非時。清明後,影長四尺五寸以為時,三尺七寸為非時。穀雨後,影長四尺以為時,三尺三寸為非時。立夏後,影長三尺五寸以為時,二尺七寸為非時。小滿後,影長三尺以為時,二尺二寸為非時。芒種後,影長二尺五寸以為時,一尺七寸為非時。夏至後,影長二尺以為時,一尺二寸為非時。小暑後,影長二尺五寸以為時,一尺七寸為非時。大暑後,影長三尺以為時,二尺二寸為非時。立秋後,影長三尺五寸以為時,二尺七寸為非時。處暑後,影長四尺以為時,三尺二寸為非時。白露後,影長四尺五寸以為時,三尺七寸為非時。秋分後,影長五尺以為時,四尺二寸為非時。寒露後,影長五尺五寸以為時,四尺七寸為非時。霜降後,影長六尺以為時,五尺二寸為非時。立冬後,影長六尺五寸以為時,五尺七寸為非時。小雪後,影長七尺以為時,六尺二寸為非時。大雪後,影長七尺五寸以為時,六尺七寸為非時。冬至後,影長八尺以為時,七尺二寸為非時。小寒後,影長七尺五寸以為時,六尺七寸為非時。大寒後,影長七尺以為時,六尺二寸為非時。《皇人》曰:諸善男女,持齋不失,節度童子記名天官簿中。若犯戒失度,為地官所考罰。

  法師鈔

  《玄都律》云:夫齋者,正以清虛為體,恬靜為業,謙卑為本,恭敬為事,戰戰兢兢,如履冰谷,肅肅慄慄,如對嚴君。至經句處起禮拜,當一心稱善,隨意願念,唯令丹苦,必蒙感應。今以建齋之家,非不用意應赴之者,多不存法,特由大德我慢,使下訛怠,鈔集此律,略示恭勤。《自然訣下》曰:夫感天地,致羣神,通仙道,洞至真,解積世罪,滅凶咎,卻怨家,修盛德,治疾病,濟一切物,莫近乎齋。《金籙簡文》 曰:登齋,當舉高德法師一人,都講一人,監齋一人,侍經一人,侍香一人,侍燈一人。明日行道,各典所署師一人,廣須宣令。

  《太真科》曰:若就齋戒儀軌,大德之人,應當前行前坐,約語徒眾,必使齊整,勿使主人有所嫌鄙,或各爭異論,無有畏忌,非唯道俗,賢善同惡,亦乃十方大聖冥鑒,為罪招殃,各自己受。

  《太真科》曰:作齋之家,請清廉道士,患無多耳。請人不限於數,令不篤信者聞之,生於歸敬,自積福德,非齋不濟。然清廉之人,實堪歸敬;貪淫之輩,人我甚高。就請應物,恒希先首,設所簡選,曾不責躬,為建福家,作大患害,能自退省,是稱道子。《金籙簡文》 曰:建齋之家,未至一宿,當自沐浴,灑掃內外,丁劫大小,齋等一心。

  《太真科》曰:齋官宿到,悉香湯沐浴畢,俱入法堂,宣示科戒,威儀庠序。有違一刑律論。科曰:不從法師,各私用意,二刑論。科曰:不及宿啟,不得入齋,今時之人,明朝尚闕行道。今夜宿啟,豈為存懷,或貪求外緣,或房中睡臥,分簡受職,即有闕如。明日行香,乃生推注,當由法師,夜不宣告。臨事沸亂喧爭,一則冥府書愆,二則交違法事,三則不生敬信,四則福善無憑。論云:為不善於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為不善於幽闇之中者,鬼得而誅之。明乎人,明乎鬼,然後能獨行。老君云: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既當主人禮供,豈得坐致愆殃,幸各思之,令從己悟。

  《太真科》曰:齋官具受宣告,不得與外人交言,二刑論。科曰:齋日清靜,存神念道,標門斷客,內外禁隔。

  《千真科》曰:建齋之家,未至三日,灑掃內外,於門首堅一長膳標門,使人客知之,葷辛之倡,不敢至家,敬信之人,來乃恭肅。

  都講鈔

  夫行齋引眾,唱說為先。知去就之儀,定早晚之節。《敷齋威儀》曰:都講,其職也,克明正典,詮舉職任,至如行道時節,禮誦容止。先鳴法鼓,次引朋眾,法則執儀,敬憑唱說。夫以建齋行事,都講要用明能:一則參詳法師,二則知主人齋意,三則先定時節,四則擊鼓鳴鐘。若參詳法師者,先取法師進止,可不進退,要共評論,不得自出一意,專制法徒。若知主人齋意者,若主人吉樂齋,威儀悅眾,若主人疾戹齋,勤苦為務,先定三時、六時行道之數。《金籙簡文》云:朝、中、日入、人定、夜半、雞鳴,為六時行道。若三時者,朝、中、人定而已。

  《太真科》曰:凡為人告齋,皆三時下,息苦救急,謝罪消災。請福,皆晝夜誦詠祝願,不得臥息,若積日疲困,分時下息,讀經說戒,晝夜不輟,行道齊同,不得虧闕。若齋官病則啟告,眾則退出齋堂。齋所嚴肅,不得養痾,養痾別房,勿喧齋所。若幸堪在齋,登堂整肅,不得低睡,密相督勵,不須行罰,行罰參差,乖祈感之至乎。常修習用黜罰之科,使內外齊同,令改昏見曉。師不得濫罰弟子,弟子受罰,不得有辭,所罰必謬,許有薄訴,達心而已。不得苦言,苦言怨己,師與弟子,同五行論。若三時行道,當中後下息至哺時,夜半下息至雞鳴,餘皆上講誦經。若六時行道,當中後下息至哺時,黃昏後下息至人定,夜半後下息至雞鳴,三時下息,餘時皆上講誦經。使心目同注,意念玄虛,舉動施為,每依儀典。若擊鼓鳴鐘,招仙集聖,法鼓有二:一則叩齒,二則金鐘玉磬。一則叩齒者,《威儀》云:先鳴法鼓,次引朋眾。然鳴法鼓,或三通、七通、九通、十通、十二通、二十四通、三十六通、四十九通、七十二通、八十一通,隨時所用。《老君經序》云:叩齒三,咽液三也。《昇玄經》云:即便叩齒七通為七曜,道明當發故。《生神章》云:叩齒九通。《昇玄》又云:叩齒十二通,三噓。又云:叩齒二十四通。《度人經》云:叩齒三十二通,上聞三十二天。《昇玄經》云:天師西向叩齒七七四十九通,太上東向叩齒七十二通。又云:太上叩齒九九八十一通。《上清八道祕言經》曰:叩齒之法,左左相叩,名曰折制天鐘;右右相叩,名曰震椎天磬;中央上下對相叩,名曰嚴鳴天鼓。若卒遇凶惡不祥,當折天鐘三十六通;若經凶辟邪、威神大祝,當椎天磬;若存思念道、致真招靈,當嗚天鼓。叩齒雖一,其實有三,故凶惡而畏天鐘之響,山神而攝天磬之洞,招神而肅天鼓之震矣。宮商有節,希微內感,不可以一槩而求,不可以偶然而合召也。《酆都記》云:鮑助,濟北人,年四十餘,亦無道術,中風至口面,齒常自啄。年得一百二十七後,遇大水,隨長壽河而死。北帝數遣殺鬼取之,鬼不敢近。鬼官問其故,殺鬼答云:此人乃多方術,以制於我,常行叩齒,鳴打天鼓,以警身神,神不得散,鬼氣不得入也。二則鐘磬者,《太真科》曰:齋堂之前,經臺之上,皆懸金鐘玉磬,鐘磬依時鳴。行道上講,悉先叩擊,非唯警戒人眾,亦乃感動羣靈,神人相關,同時集會,弘道濟物,盛德交歸。又曰:法身叩鐘,清嚴束帶,諦心存神,與己相見,調槌正擊,漸微至著,數十二、二十四、三十六,隨眾多少。《皇人本行經》曰:鳴鐘,正法服,先至鐘所,手執鐘槌,祝曰:圓槌震法鐘,流聲徧十方。入下通長夜,登高響玉房。九幽聞離苦,七祖上仙堂。鳴三下,法陰數生於二,成於十。爪彈十下,發長牙之音,陽數生於一,成於九。次引九槌,震瓊瑤之響。三下者,上聞清微、禹餘、大赤之三天,中應無色、色、欲之三界,下警地獄、餓鬼、畜生之三徒。三天,三界,三徒,三三為九,故九槌也。歛長法,歛長二十七槌,上九通九天之道君,中九覺九宮之真帝,下九招九幽之苦魂。連三下,合四九三十六槌,上聞三十六天帝,中應三十六部尊經,下徹三十六地戶。若得法,左仙童記善;若失法,右玉女記惡。明各詳之,犯科冥考。《玄都律》曰:若都講行事不唱,自罰香一斤。今出家之人,不依節制鳴鐘,信任在下,師主又無軌儀,非但依帔鞋履不端,亦乃遲疾之節失度,一則人聞可醜,二則龜鏡失常,寫圖樣以示人,庶當來而可軌。

  監齋鈔

  夫道因聖顯,福寄人弘,若不糾彈,無遵典憲。《敷齋威儀》云:篤勵虧怠,彈糾愆過,不偏不黨,無隱無濫,秉執憲章,務存允愜。然所為法事,要假其人,若不切磋,何取成例,只可依法,勿惜人情。《昇玄經》云:監齋十事。一者,令設供之家,先齋前三日, 投辭於法師,陳說所願,並修所、請齋人姓名、道位多少,法師受辭,即對辭主騰辭,上刺請監齋官屬;二者,令供主還家,更報所請齋人云,已投辭上刺訖,宜各潔淨,勿與俗人共同牀座,莫作諸惡、不善之行,此至齋竟,保全身口意,一如太上威儀之令;三者,令供主不得盜鬼神之餘物,及市買熟食以供齋人;四者,令供主見有異人聞齋、欲來聽經者,不得計飲食之費,遏截不聽;五者,令供主上刺訖,還家便於靜室、齋堂,燒香明燈,為監齋官屬,當下監察;六者,供主不得辭託齋事,不供當賓客;七者,當令供主解齋布施,隨家豐儉,一錢一縷,亦足表心;八者,令供主不得緩帶裙裳,如給使法;九者,令供主不得迎師,有人去便不送,是去就異心,皆思忘義;十者,不得令供主因解齋之餘,以解神福,是名貪利惜費,無恭肅心。

  《玄都律》云:主人內外,不預相檢勑,音聲高厲者,罰油五升;若主供辦,諸物有闕,罰油二升;若執糾見過,不彈私隱,罰油六升;若受闕不啟上補,罰油三升;若齋人妄言綺語,論及私鄙,罰香一斤、油五升、朱三兩。

  律曰:若有犯威儀、彈糾不伏者,當啟告三寶,退出齋次;若彈糾不實,以罪罪之;若上座法師,自覺有失,須收愆送失,如不自收,監齋准法彈糾;若法事有虧,從一至三,監齋依事罰糾,若從三以上,斷功削除,宣示同學,不得容在法座;若監齋容縱不糾,亦與同罪。

  侍香鈔

  夫水以洗塵,香能破穢,假玆百和,託信三清。《敷齋威儀》云:侍香,其職也。炎鑪肅整,芳馨恒然,使畢夜煙流,終朝火續,此法事之所先,宜晨昏而勿怠。《本際經》云:散天香花,猶如雪下,繽紛芳馥,悅樂眾心。又云:燌百和反風名香,散萬種天樹寶花。《眾篇經》云:飛香八凑,流電揚烽。又云:金童揚香,月宮散花。《定志》云:百和寶香,不燌自薰。《昇玄經》云:香氣苾芬,薰於八方。《五符序云:然百和之香以破穢。又云:燒香醮五帝,看流芳所歸。氣正上中央,黃帝先降;氣東流者,青帝先降;氣南流者,赤帝先降;氣西流者,白帝先降;氣北流者,黑帝先降。

  《玄都律》曰:誥朝拜竟,其日燒香,災殃自滅。違律,罰筭一紀。

  《玄都律》云:若翻覆香火,罰香二斤;若侍香煙中絕;罰油四斤;若臨燒香突行,罰油二斤;若行香不洗手、漱口,罰油二斤。《登真隱訣》曰:香者,天真用玆以通感,地祇緣斯以達言。是以祈念存注。必燒之於左右。特以此煙能照玄達意,亦有侍衛之者宣讚辭誠故也。又云:建城縣及高陵,並有然石一燒,令赤便永不糜耗,得一九以燒香,實為省要。

  侍燈鈔

  夫就齋入靜,燈燭居先,朗耀八門,光暉九夜,續明之功既舉,長更之福可修。《敷齋威儀》云:侍燈,其職也。蘭釭晚映,係明西日,灼爍壇場,照灼清夜。若遇雨權停,值風暫息,賓主參詳,與時興廢,幸勿抑斷,用虧成典。《登真隱訣》曰:真人攝日暉以通照,役月精以朗幽。

  《四極明科》曰:立春、春分之日,然九燈於中庭;立夏、夏至,然三燈;立秋、秋分,然七燈;立冬、冬至,然五燈;本命之日,然十二燈。夜半,露出燈下,春則向東,夏則向南,秋則向西,冬則向北,本命則向太歲,叩齒二十四通,祝曰:

  高上太真、萬聖帝皇、五帝玉司、總仙監真,今日吉良,八節開陳,陽絕陰考,絕滅九陰,於今永始,拔釋七玄,兔脫火鄉,永離刀山,三塗五苦,不累我身,得同天地,長保帝晨,五願八會,靡不如言。畢解巾叩頭百二十過,當額向地而叩,竟復巾仰天,心念我身,今日上享天恩,賜□形骸,受生飛仙,因仰咽二十四氣止。如此三年,宿愆並除,身與真同,不履五苦,脫過火鄉,尅得真人,遊宴玉房,可謂妙訣,慎勿輕宣。《金籙簡文》曰:拔度生死,建齋於中庭。土壇縱廣,上壇二丈四尺,下三丈二尺,開四面四角、上下十門,門廣五尺,闌纂標牓,法天象地。壇中央,安一長燈,令長九尺,上然九燈,每令光明,上照九天,下照九幽。於門外四面,各安九燈,合三十六燈,以圍壇。《金籙簡文》云:入堂靜,明燈訖,向燈三拜,咒曰:

  正一陽光,焰上朱煙,開光童子,一十二人,洞照一宅,及得我身,百邪摧落,殺鬼萬千,光明朗徹,通真達靈,昇入無形,與道自然。畢,退出堂,滅

  燈,咒曰:

  玄陰閉光,長燈續明,太陽已朗,八威開清,燈通太陰,光附景生,日月二真,與我合并。便滅火。本命上然燈,以照七魄;行年上然燈,以照三魂;太歲上然燈,以照一身;大墓上然燈,以照朽骸;小墓上然燈,以照太陰;堂前然七燈,以照七世;中庭然九燈,以照九幽;俠門然二燈,以照宮宅;地戶然二十四燈,以照二十四生氣;八方然八燈,以照八卦;中央然九燈,以照九宮;天門然十燈,以照十方;然二十八燈,以照二十八宿;然三十二燈,以照三十二天;然五燈,以照五嶽。《金籙簡文》曰:然燈威儀,功德至重,上照諸天,下明諸地,八方九夜,並見光明。侍燈之官,勤為用意,每令燈光竟夕。《明真齋儀》曰:於中庭,然九燈於竿上,以照九幽。壇四面,各然九燈,合三十六燈,露經中庭,巡繞九幽,燈燒香行,道禮懺也。《黃籙簡文》曰:然九十神燈。

  《明真科》曰:若有災急,可丹書五篇真文於中庭,五方安。又上金五兩、仆五龍,以鎮五篇,五色紋繒之信,以鎮五帝。春則然九燈,亦可九十燈,亦可九百燈;夏則然三燈,亦可三十燈,亦可三百燈;秋則然七燈,亦可七十燈,亦可七百燈;冬則然五燈,亦可五十燈,亦可五百燈;四季之月,則然十二燈,亦可百二十燈,亦可千二百燈。中央安一長竿,上然九燈。

  《玄都律》曰:若侍燈火中滅,香一斤;若翻燈燭,罰油五升。

  要修科儀戒律鈔卷之八

  要修科儀戒律鈔卷之九

  三洞道士朱法滿編

  衣服鈔

  夫超出塵累,依庇法城,晨夕勤修,離邪歸正,以潔法服,乃可朝真,穢黷褻裳,如何謁聖。然褐是日月之象,帔為氣數之衣,出入行來,彌須貴敬,一人有失,能敗法徒,總以澆訛,從何取則。今時之輩,或以淨衣穢慢,或以法服借人,或坐地而染塵泥,或藉牀而當氈席,使神童而靡衛,令道俗以驚嗟。巾帽不整,尚累於傍人,實衣猿狙,以周公之服者矣。

  《千真科》曰:道眾威儀,事在嚴整,衣服清潔,軌行可觀,則生世善心,諸天稱歎。若形儀幔黷,不喜眾心,不堪就請,毀辱道法,即是道寶有虧,斷大慈種。若為眾儀軌,人所欽慕,即是道寶光顯,法門有寄。

  科曰:通服中華長裙大袖,與俗有別,不得與白衣參服、袍裘皮靴,角柄食器,皆須漆素而已,不繫金銀銅器。若朝修行事,禮謁眾聖,皆威儀法服,隨法位次。若上清,衣紫;靈寶,通黃;三五,衣絳。非行事時,刻黃壞色而已,不得紋綾羅錦,炫惑時俗。女官又不得金玉釵釧,花裝粉飾。一則入道通惡,二則非為敬心。

  《太真科》曰:勿貪細滑華綺珍奇寶冠纓絡,當服法服,麤識而已。淨以周身,不得廣大;蔽形止寒,不得重厚。過三通者,即以施人也。

  《四極明科》曰:帔令廣四尺九寸,以應四時之數;長五尺五寸,以法天地之氣;裹青表紫,當全二十四條,裹全十五條,內外三十九條,以應三十九帝真之位。爾者,身備帝皇之章,便應冠帝皇之服故也。無有此服,不得妄動寶經。詠一句,則響徹九天,萬帝臨軒,九真存位,所應不輕。單衣誦經,天魔侵景,萬精亂音,神喪氣散,死入幽泉,魂魄艱辛,不得入仙。有此法服威章,給玉童玉女各十二人,典衛侍真。不得妄借異人,並犯殗穢,輕慢真如,見世間尊貴,尚不牀上相聞,何況謁聖朝真,而於牀上啟白,此犯,冥考一百日。若於路相逢無席,得於地上禮。地上禮時,手至地,得屈指,指背著地,不使塵污掌心,名為護淨。四明心禮者。又云:昇玄法師,自可朝暮行心禮,不必勞形於風塵。平旦、正中、日入、人定、夜半、雞鳴六時,常正坐東、西、南、北,務在閉目叩齒,如朝法迴心,隨方想禮,心念口言,便足感降天真矣。

  《明真科》云:大慈之道,無量福田,屈折禮拜,叩頭自持,以施遜謝之辭,而心丹意盡,精誠若到,自然感徹。身體疲弊,不任牽曳,可以心拜於天真,無煩於屈折。苟外飾而心怠,亦勞形於禮拜耳。信向之士,心口相應,捨香禮願,已徹諸天,生罪死對,靡不釋然,此並施於老病之儀。少壯庸人,聞之而不在意,一則返生我慢,二則無軌勵物,三則事莊勤苦,四則信敬無從。《黃籙簡文》云:禮拜之時,東方九拜,東南方十二拜,南方三拜,西南方十二拜,西方七拜,西北方十二拜,北方五拜,東北方十二拜,下方十二拜,上方三十二拜,日宮三拜,月宮七拜,星宿九拜,五嶽再禮。此則略舉一齋,眾齋並藉禮拜為務,各以端坐,何顯威儀。《定志經》云:叩頭自搏,血出斛數,亦要莫止,此則施於少壯年堪之儀。

  坐起鈔

  夫入道崇真,次位、行坐、倚立,須依典儀,人不位分,法則無緒矣。

  《千真科》曰:入眾坐起,皆有法則。若坐時,男先上左腳,正履近牀下;次上右腳,徐徐手拓牀。近前,下左腳取履;次下右腳,安徐徐而起。女前右腳。若入堂時,先於門外,端衣笏,正褐帔,東身歛簡,存想堂中法眾,如十方天尊、如得道眾聖、如現在國王、如州縣府主。若入堂時,若有兩頭東西門,各隨左右入。若門西坐者,從門西入;若東坐者,可關東入。不得於門上交過。

  《玄都律》曰:道士女冠,登齋起居,皆當關白監齋,禮法師一拜,次禮經堂,三拜而去,還亦如法。有違,罰香一斤。到齋堂,坐不正體,罰朱半兩;若坐起不庠序雅步,罰香一斤;若行不依次第,罰香半斤;若唱善聲不齊,罰油五升;若坐起不揖讓失儀,罰香半斤。

  律曰:若齋次當法事,而因起居、逃遁不返,為眾所糾者,罰油一升;若臨行道事,與外人言,罰香一斤;若垂髮馳步,罰香一斤。

  律曰:道士大洞法師,不得與俗人同共食,食則觸忤身神。違律,考病五十日。《金籙簡文》曰:登齋施安,坐起威儀:法師牀在西,東向坐,弟子南面安牀,北向坐;師牀在南,向北坐,弟子當東面安肺,西向坐;師牀在東,向西坐,弟子當北面安牀,南向坐;師牀在北,向南坐,弟子當西面安牀,東向坐。師、弟子不得同在一面坐也。又曰:坐起,皆以職位為上。職位同者,以年尊為上;年同者,當以仁德為上。又曰:坐起威儀,應起之時,弟子當先下西向侍師,然後下座。若還,師先上座,弟子即位處,禮一拜而坐。《黃籙簡文》曰:奉經威儀,出入經宿,皆當朝禮經堂,動靜以聞,還亦然。違犯,考由監正曹。《旨教經》云:坐起五氣,上中氣,次正治,次內治,次別治散氣,次百五十將軍籙,次七十五將軍籙,次十將軍籌,次童子,次仙官,上靈官,次更令。若受法同,以先受為上,後受為下,男女不得雜錯。若所佩籙將軍種數同日受者,當以奉道先後次。《登真隱訣》云:男女同席而坐息,列罪於北玄;若犯污穢,殃注三祖。《昇玄威儀》云:法師不得坐人下坐,除勢力所加;昇玄法師坐起,當下本師,除受道者;昇玄法師不得與鄙賤人交遊往來,除行道遇伴。《昇玄經》云:齋會行道時,諸正一道士,不得與上清大洞法師共同席坐;上清大洞法師,不得與五篇靈寶法師共同席坐,及傳服飾衣物;靈寶五篇法師,復不得與昇玄內教法師共同席坐。《盟威法師喪服儀》云:受法,從下之高,各有次位,受治籙、老君自然

  五法、中盟、大盟、上清,即以上清為極,不見出昇玄之服,相與承用昇玄服制,三月大盟、上清,並服一暮。若論服之多少,足明上下。可知若據昇玄一經,獨稱高極耳。

  監齋鈔

  夫登齋就食,必須謹節,歡羹把椀,亦構威儀,執筋捉匙,皆須俯仰。《昇玄經》云:太上勑陵陽監廚,視食有十事:一念道恩;二念師恩;三當念眾為良福田;四當念主人賞別真偽,能供賢善;五當自慶得在僚隸,備充道流;六當念食主人意重,勿令眾人輕說美惡,嫌擇不善;七者,主人若設非法之食,不得令前;八者,若眾中有求非法之食,即便黜遣,不預食例;九者,上下共相顧望,務盡庠序;十者,無畏後食,當有增减。

  《千真科》曰:居常齋,廚下監廚一人,先自檢校廚頭,果菜調和,生熟氣味,並令得所;次看日時圭影,天陰取漏刻。正齋時,齋時至已,鳴鐘召食,各送食器於齋堂,量坐處位次。安置歛鐘訖,行道歎願。歎願竟,各坐定矣。行水一徧,然始就食,尊卑得緒,前下先師柈,監廚人長跪擎柈於先師座前,節眾人嗚磬子一下,座頭大德祝曰:

  建齋,為道真,為道種、道父、道母、真人、神人、仙人、聖人,或共為道,同共飲食,長生無極。竟,柈下先師座前,次下齋官食。行食人低聲各唱果菜飯食名,示眾齋人各捧器物承受。若不須者,勿取大德,顧望看食,通至下周徧竟,節眾人鳴磬子一下云:請就食,大眾安庠正坐,無語無笑,以就食。食時,亦不鳴唇,亦無歡飲之聲,亦不咯唾,亦不申聲吐氣,亦不驚匙打筋,上座緩食。行食之時,事事三過,從上次第。行食訖,從下收上。行食時,至是時應受,非時不得輒索。齋欲了,斂取眾生飯散與眾生,非監廚人不得向廚下有所科索,飲食來不及齋,即須下堂食。若強入齋堂,即名觸食。眾食未了,食飽輒起,即名驚座觸眾。若自居常齋,無先師拌,即無先師,祝即有出。眾生祝食了,行飲一徧,次行水一徧,各收食器竟,、節眾人鳴磬一下,唱曰:齋食已竟,各隨竟下息。大德乃以次捧食器出堂,歸房盥漱。監廚人檢校,不得一人不出。若犯一條,對眾各罰二十禮。若應俗人齋供,坐起受食並同。唯受果,不得有受、有不受,俗人恐生諫擇之意,但總受之。食竟,餘果並安面前,節眾人鳴磬子一下,唱曰白:大眾齋餘長食,充主人無礙用,同者默然,不同者說三。唱訖,齋官或有父母、師主、老病,得取此餘果,即起白云:某甲有父母、師主、老病,令將某果歸家,餉遺上座。大德答云:好將去,若不此者,並令主人收充家中無礙用。或問曰:齋時,合出眾生飯不?答曰:棄賢世界,初開元始,命行道真人,行教為主,徧嘗百草,以得五穀活於人,一切餓鬼,無種植功。於齋之次,各出飯七粒,答真人德施與一切眾生,名為神農飯,亦名眾生飯。一切眾生,得此飯一粒,能飽千日。出生飯祝三:

  一曰:今日是吉日,齋戒向太上。中食天行廚,主人福無量。

  二日:二玄上道、四極清靈、太一帝君,百神安寧,受糧三宮,灌溉脾靈,上饗太和,餐味五馨,魂胎之命,七液流停,百關通和,五臟華明,雙皇合景,飛行上清。

  三曰:勤修大道法,精心感太冥。真降魔魅卻,眾祆皆滅形。七祖生南官,兆身登上清。福既無不普,此食施眾生。喫糜粥祝二:

  一曰:今日清淨,服食仙糧,行香喫粥,壽命延長。二曰:乾元亨利貞,身為入法王。糜粥入腹,五臟清凉。漱口祝曰:

  楊枝漱口,眼目明好。願得一枝,供養大道。道在一樹、多葉多香。願得一枝,供養十方。《昇玄經》曰:中後,不得食有穀氣物。有穀氣者,不得以近口水、玉脂石、松木、黃精、雲英、靈飛散、枸杞等,藥食無時,不在禁例。《旨教經》曰:早旦喫粥,日中一食,自是之後,水不過齒。

  《千真科》曰:若齋食時,有五事:一先當步圭馭影,二則鳴鐘集眾,三則行水洗淨,四則打磬就食,五則說先師食祝。若不為此五事,非人淨齋,名為盜食。

  科曰:諸入齋人,每有常科。若先約三斗,不可加减,減為犯盜,多取亦然;若行食時,果菜已上,並不可長取,若意貪長取,此亦犯盜;若行食時,上座須量下座,須用多少,不可過取。《昇玄經》云:上下共相顧望。

  科曰:道法平等,不間親疏,亦無貴賤,同處一眾,護惜無偏。若人人作情,來求輒與,此不存眾,眾即破壤,各宜慎之。

  科曰:若是齋時,俗人來乞食者,監廚之人,即須借問能齋以不。若能齋,與食;若不能齋,深示因果,使知罪福,非為怯惜,欲令返悟,謹守道法,是第一慈,若不示語,眾生得罪。

  科曰:住立道場,皆須眾食,登齋應供,十方共同,擊磬鳴鐘,召集法眾,非是齋人,不預斯食,同建福善,道俗無遮,限客閉門,眾所同醜。或有問者,食則有限,客乃無遮,既不神通,何能供給。答曰:主客之人,互為作,本供既少,客數又多,聽可均分,减口讓哺,此是人情,勿宜杜絕。

  科曰:將常住食,以私餉遺,及以歸私房者,准盜論。

  科曰:常住之物,十方共用,互相付,百代常行。不可當時,任意取用,不得共制,乃自用意,分以歸私,並犯五逆罪。

  科曰:盜十方齋供眾物,或為頭首,私自入己,入火坑獄,萬劫方出,更入豐都,六十年考,長為餓鬼。

  食禁忌鈔

  夫欲安身,先資食息,雖為補益五臟,亦能息害六腑,若依禁忌,可尊生矣。《老君養身經》云:人飲食,慎勿伏食甚熱食,勿令汗液流入食中傷人。人食冷,勿令齒痛;食熱,勿令灼唇。食畢,當摩腹三百,除百病。諸水銀不得近,牙齒發斷,腫善落齒。諸礬石不生入藥,食之破心肝。諸桂不可日日嚼,食之損骨壞筋。諸空腹不用見臭尸,尸氣入脾,舌上白膜起,口常臭,宜飲酒見之。觸寒未解,食熱成刺風。諸飽食,沐髮作頭風。銅器蓋食,汗入食中,發惡瘡內疽。熱食汗出,勿洗面失顏色,及覺面上如蟲行。飲水勿急咽,久成氣病,及水瘕瘕者,癖也。飽食勿即臥,又作氣病,令背疼傷。飢卒飽,反成心癡,及食癖。飽食走馬,久成心瘕;飲水走,傷心飽,久成心痛;飽食大走,久成氣病。諸山水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常食,作癭病。食後,必動搖,以通調百脉。醎傷筋,酸傷骨,苦傷心,皆勿多食。大渴氣不行,大飽氣不藏,勿生食害腸胃,冷食傷膀胱,大食百脈閉塞。食熱傷腸,食冷傷胃,酸密勿多食。泄下向水漿,不見影勿飲。桃味酸,多食令人有熱;杏味酸,多食傷筋骨,損人年;梨味苦,令人寒中金瘡,及產婦勿食;櫻桃味甘,調中益脾氣;蒲萄味甘,治腸間水,調中利小便,作酒長飲,主利水道;薤味辛,利病人,除寒熱,檮之塗金瘡,除熱去水氣;苜蓿味甘,可久食利人;蓼味辛,芥味辛,除腎邪氣,久食令人寒;大麥味酸,食之令人多熱;蕪荑味辛除邪,久食調五臟,殺長蟲;小麥味甘,下熱除腸熱;稻米味甘,令人多熱;大豆令身重多熱;蕪菁,一名羅伏,味苦,利五臟,輕身益氣。

  要修科儀戒律妙卷之九竟

  要修科儀戒律鈔卷之十

  三洞道士朱法滿編

  一治屋

  一治屋者。夫治,第一治室,靖室要瑕修治,下則鎮於人心,上乃參於星宿,所立屋宇,各有典儀。

  《太真科》曰:立天師治,地方八十一步,法九九之數,唯升陽之氣。治正中央,名崇虛堂,一區七架、六間、十二丈開,起堂屋上,當中央二間,上作一層崇玄臺。當臺中央,安大香鑪,高五尺,恒燌香。開東、西、南三戶,戶邊安窗,兩頭馬道,廈南戶下、飛格上,朝禮天師子孫。上八大治,山居清苦、濟世道士,可登、臺朝禮,其餘職大小、中外祭酒,並在大堂,下遙朝禮。崇玄臺北五丈,起崇仙堂,七間、十四丈、七架,東為陽仙房,西為陰仙房。玄臺之南,去臺十二,又近南門,起五間、三架門室。門室東門,南部宣威祭酒舍;門屋西間,典司察氣祭酒舍。其餘小舍,不能具書,二十四治,各各如此。

  科曰:學久德積,受命為天師,署男女祭酒二千四百人,各領戶化民,陰官稱為籙治,陽官號為宰守。又云:家家立靖崇仰,信米五斗,以立造化,和五性之氣。家口命籍,係之於米,年年依會。十月一日,同集天師治,付天倉及五十里亭中,以防凶年飢民往來之乏。行來之人,不裝粮也。又云:十月一日,到集米天師治者,十月初,太陽元氣始生,故令人受命主生。十月五日清旦,朝會天師治,列行集入治堂前,北向俱拜伏地,聽堂上主者,宣令科戒,不得私賚雜食,詣治門穢損真正。十月五日,言上生籍。七月七日,中會,度生命籍,考進中外法氣合會之功。正月七日,眾官舉遷,次會勸賞遷職。又云:初入治怠惰,不念孝慈、不受主者,訓;到治失禮,所言不節,違令,四刑論。

  二治名

  二治名者。科曰:具山治、鍾茂治、白石治、岡互治,右四品,在外名別治,於內名備治,足二十四,備為二十八也。別治與三八別也,吉陽治、平都治、阿逢治、慈母治、黃金治、太華治、青城治、峨媚治,右八品遊治;代元治、樽領治、瀨鄉治、公慕治、平公治、科里治、借阮治,右八品配治。正治有二十四:北邙治、玉局治、主簿治、平岡治、公慕治、後城治、濜口治、雲臺治,右下品八治;平蓋治、蒙秦治、本竹治、稠稉治、北平治、湧泉治、隸上治、昌利治,右中品八治;真多治、秦中治、更除治、葛瑣治、漓沅治、鶴鳴治、鹿堂治、陽平治,右上品八治。右外治四十有四,受之皆賚單衣履、紙筆墨書刀等。星宿治,二十有八,名為上治,又名大治,又名正治。上皇元年七月七日,太上大道君所立,道陵所受宣行。

  三治所屬

  三治所屬者,陽平、鹿堂、鶴鳴三治,主辰生;漓元、葛璝,此二治主卯生;更除、秦中,主寅生;真多、昌利,隸上三治,主丑生;湧泉、北邙二治,主子生;稠稉、本竹二治,主亥生;蒙秦、平蓋二治,主戌生。次中八,玄老治、雲臺治,主戌生;濜口、後城二治,主酉生;公慕、平岡二治,主申生;主簿、玉局、此一治非山餘總是山,北邙三治,主未生。下八,太上治,太上漢安二年正月七日中時,二十四治付天師。岡互、白石二治,主午生;鍾茂、具山二治,主未生。

  四治室

  四靖室者。科曰:道民入化,家家各立靖室,在西向東,安一香火西壁下。天師為道治之主,入靖,先向西香火存師,再拜,三上香,啟願。次北,次東,次南。訖便出,勿轉顧。科曰:朝半入小治,先向西拜天師,轉向東拜太上。訖出宮閱籙,東向奏章。科曰:朝拜半入治,先向北拜太上,次向東拜九氣丈人,次向南拜道德君,次向西拜天師。小治並同。

  《玄都律》曰:民家安靖於天德者,甲乙丙丁,地作入靖。小治,廣八尺,長一丈;中治,廣一丈二尺,長一丈四尺;大治,廣一丈六尺,長一丈八尺。面戶向束,鑪案中央。違治,罰筭一紀。

  又云:民家曰靖,師家曰治。律曰:丙寅、丁卯、丙申、丁酉、丙戌、甲戌,皆不入治。違律,罰筭四十五。入治,平坐東向,存五方氣,先存功曹使者、陰陽吏,正身跪拜,心專恭肅。

  《太真科》曰:俗人受治、立治,堂舍靖廬,皆令齊整,內外清嚴,分別出入,在宅西南,供養經。

  科曰:香燈相續,存神習真,真靈來降。不得空受治職,而無室廬,而逐利養,請乞啟告,穢雜不精,千靈忤氣,人物疑惑,毀笑成愆。當陋居家,麤衣蔬食,急營治舍。若混雜亂誤,五刑論。

  《太真科》曰:兒童受一將軍及署更令九種吏兵,此係名天曹,自得從入靖治,向省禮三拜,告急乞恩。

  科曰:受十將軍以上,並出吏兵驅使之,朝半禮拜,緣急奏章。

  科曰:第一,更古今切令力政切明其經,禀真氣,順命施行,生出多厄,父母代受,平常七歲,受此官也。第二,更紀孟切今呂真切奉前,有違,罪考疾厄,或去失所受,今自改悔,謝罪請恩,更受後旨,教令丁寧,捨惡從善,此不隔年。第三,童子一將軍籙,男女八歲至十九,皆為童子,動而蒙昧,漸染玄風。第四,成人十將軍籙,男女年二十為成人,尪病愚癡,未堪受化,隨時參詳,量細誘進。第五,七十五將軍籙,七十五籙,有仙有靈,陰氣仙,陽氣靈,靈主地,仙主天,天主文,地主武,武主內,文主外。若弘在師門內,伏膺左右,先受靈;在師門外,去來諮禀,先受仙。受仙後,進受靈,受靈後,進受仙,足前為百五十,籙滿足也。第六,百五十將軍籙,後猶是前師,不重輸信,若前師授七十五後,別師進七十五,應輸薪米、紙筆墨書刀、朱素如法。若未受一、十、七十五而德高者,并受百五十。又云:先靈後仙,雖相係續法也,則天自近之遠,前用一,後用一符,亦不隔門之內外。右六條,名外籙。凡緣次至滿足如前例,若童女而有成人之功,成人未有所受、而有殊勳異德,皆超受百五十,先仙後靈,由外成內,並用黑官。若先就一師,受一、十、七十五,後至百五十,皆目錄,并出入佩帶,帶後者、前者,悉封箱函中,不得去失,去失輸罰一半,不須重受。十、七十五者,兩受之者,若後別師,皆輸前籙,以付後師,積杳並送。洞淵天師子孫,受氣籙,不受治,治官並隸皇壇,登壇備得而不備。受籙之後,朝禮為先,次乞恩救物,啟告玄靈,稱如:干部某,將軍籙男女生某,不得稱臣。行符勑水,治病救厄,積勤有效,師自進之。下明契籙,黃書契、六甲契、神籙、真籙、聖仙籙,右二契三籙,明土德,信為首,主府月,行黃道仙,攝鎮星;赤界契、青童契、赤甲等、青甲籙,右二契二籙,明火德,禮為先,主日,行赤道仙,攝熒惑星;真一契、三五契、玄籙、元命籙,右二契二籙,明木德,仁為端,主歲星;三一契、無終籙,右一契一籙,明水德,智為源,主辰星;五色一契、太甲籙,右一契一籙,明金德,義為本,主太白星。太一券,號金券,券乃契之別名。八契有定階,故言契太一,通八階。故言券金者,練久彌精,變化不滅。八契如前,十籙并滿,籙為十籙也。百五十將軍錄已下至一錄天師子孫,登皇壇後,不受悉行。若未登皇壇,皆諸高德受之而傳。凡學道立功,當受內外治,皆稱臣妾;天師命授,皆稱官都功;大治行版,署不得稱生。

  《玄都律》曰:受籙章等,有鬼吏兵於里中,可著遊行。《本相經》云:問曰,祭酒授民籙得財,有罪不?答曰:祭酒人中師,萬民看為則,取財不施散,後師效為法,此是罪之首,禍大殊於劫,受罪如循還,萬世無休帀,天門永不容,長與三惡合。

  章表

  赤松子問天老平長,前以建日,己丑日未時上章,何不報?平長曰:己丑日,見扶香案齎章,到門門開,不開便去。復問平長曰:一夜一周何時開?平長曰:

  閉,卯、巳、未、酉、亥、丑、。開,辰、午、申、戌、子、寅。

  子日:

  閉,子為日神· 傷師母,時不可用辰、午、申、戌、子、寅。開,卯、巳、未、

  酉、亥、丑。

  丑日:

  閉,丑為日神傷牛犢,時不可用卯、巳、未、酉、亥、丑。開,辰、午、申、戌、子、寅。

  寅日:

  閉,寅為日神傷六畜,時不可用辰、午、申、戌、子、寅。開,卯、巳、未、酉、亥、丑。

  卯日:

  閉,卯為日神傷師父,時不可用卯、巳、未、酉、亥、丑。開,辰、午、申、戌、子、寅。

  辰日:

  閉,辰為日神傷父母,時不可用辰、午、申、戌、子、寅。開,卯、巳、未、酉、亥、丑。

  巳日:

  閉,巳為日神傷女婦,時不可用卯、巳、未、酉、亥、丑。開,辰、午、申、戌、子、寅。

  午日:

  閉,午為日神傷物類,時不可用辰、午、申、戌、子、寅。開,卯、巳、未、酉、亥、丑。

  未日:

  閉,未為日神傷病者,時不可用酉、亥、丑。開,辰、午、申、卯、巳、未、戌、子、寅。

  申日:

  閉,申為日神傷遠行,時不可用辰、午、酉、亥、申、戌、子、寅。開,卯、巳、未、丑。

  酉日:

  閉,酉為日神傷飛鳥,時不可用卯、巳、未、酉、亥、丑。開,辰、午、申、戌、子、寅。

  戌日:

  閉,戌為日神傷遠行,時不可用辰、午、申、戌、子、寅。開,卯、巳、未、酉、亥、丑。

  亥日:

  閉,亥為日神傷行人,時不可用卯、巳、未、酉、亥、丑。開,辰、午、申、戌、子、寅。

  建日,可呈章九通,利上開化大道,收捕凶殃鬼賊。忌不上誅符破廟,傷一門及師,忌申時斗繫下左行。

  除日,可呈章十二通,利上治病,分解塚墓,列考建子孫。忌不上保護錢財,己心酉時。

  滿日,可呈章六通,利上安隱塚墓及保護錢財。忌不上解,一宅中虛,耗傷六畜,己心戌時。

  平日,可呈章十七通,利上分解百功禁忌,收除眾邪。忌不上保護錢財,六畜傷師及奴婢不吉,忌亥時。

  定日,可呈章二十八通,利上五方保護,安鎮宅。解土公虛耗。忌不上收除故氣,天一傷長者,忌子時不吉。

  執日,可呈章五通,利上收百鬼賊、解中捕者。忌不上治病,傷病者不吉,忌丑時斗繫下。

  破日,可呈章七通,利上誅房廟,收滅怪伏尺玆日死。忌不上解塚墓,絕世不吉,忌寅時。

  危日,可呈章二通,利上度星解亡人,復連七世,牽逮子孫。忌不上安宅,傷六畜,忌卯時。

  成日,可呈章十八通,利上錄署,保護大小治病。忌不上遠行保護,行人不還,凶,忌辰時。

  收日,可呈章百二十通,利上解首謝度厄,保護六畜、家宅。己心不上解官訟,必有獄死不吉,忌巳時。

  開日,可呈章百二十通,利收除故氣,房廟千師萬巫、六畜眾精,室中魍魎、雜神之鬼。忌不上解亡人,復連六畜死,忌午時。

  閉日,可呈章五通,利上解百功禁忌,破射年命。忌不上保護大小,傷錢財不吉,忌未時。

  甲子上章,凶;甲午上章,吉利;乙丑上章,凶;乙未上章,吉利;丙寅上章,凶女坐死;丙申上章,大吉;一云忌家長丁卯上章,凶並忌陽官;丁酉上章,不吉凶死;戊辰上章,凶淨忌;戊戌上章,大凶暴淨忌;己巳上章,不吉;己亥上章,大吉;庚午上章,不吉;庚子上章,大吉;辛丑上章,不吉;辛未上章,三年長子坐死;壬申上章,一年長子坐死;壬寅上章,吉利一書云凶;癸酉上章,家母坐死;癸卯上章,大吉利;甲戌上章,大吉利;甲辰上章,不利、凶死;乙亥上章,家宜蠶;乙巳上章,不利、凶死;丙子上章,三人坐死;丙午上章,大吉;丁丑上章,大吉利;丁未上章,有坐死者;戊寅上章,夫婦坐死;戊申上章,不吉、凶死;己卯上章,小吉;己酉上章,大吉利;庚辰上章,大吉;庚戌上章,大吉;辛巳上章,大吉;辛亥上章,凶死;壬午上章,大吉利;壬子上章,大吉利;癸未上章,大吉利;癸丑上章,大吉利;甲申上章,吉;甲寅上章,凶死;乙酉上章,大吉一云凶;乙卯上章,不吉;丙戌上章,家有死者;丙辰上章,不吉;丁亥上章,不吉;丁巳上章,大吉利;戊子上章;小吉;戊午上章,大吉利;丁巳、戊午,凶。己未上章,大吉利;己丑上章,凶死;庚申上章,吉利;庚寅上章,大凶死;辛酉上章,凶死;辛卯上章,吉;壬戌上章,不吉;壬辰上章,吉利;癸亥上章,不吉利;癸巳上章,女坐死。

  上章,當別有筆硯以書章,不得雜他也。磨墨左行,四十九過;重磨,亦准前。書章時,燒香,北向書章,向亥、巳、未、丑。

  上章吉時,卯、巳、申、亥,此四時可治病,餘時凶,不可用,慎之。

  上章吉時時已,自忌師行年、本命,不可曾觸犯傷師,慎之。

  建日,可誅符破廟,繫百鬼精邪。正月、七月:

  建日,哺時下;平日,人定時下;破日,平旦時下;收日,禺中時下;除日,日入時下;定日,夜半時下;危日,日出時下;開日,日中時下;滿日,黃昏時下;執日,雞嗚時下;成日,食時下;閉日,日昳時下。

  右此十二日,忌斗繫下時,不可上章治病,害師及作章主人,明尋慎之。諸是出喪、嫁娶、定婚,亦忌時。

  治病忌日

  甲午、甲申、甲戌、甲寅、乙卯、丙辰日,皆凶。又忌寅、卯、申、酉、午、丑,並凶,不可上章,辛未尤甚,章醮及乞福啟告之時,悉避斗繫。

  正月、七月,已錄如前。

  二月、八月,建日戌時;三月、九月,建日子時;四月、十月,建日寅時;五月、十一月,建日辰時;六月、十二月,建日午時。

  右章醮,斗繫時,或以月時。將臨正日,太一下,為斗繫章醮啟告之時,悉避斗繫時也。若欲醮命,當用本命日及天生日者,甲辰、乙巳日是也。本命醮食,不得飼外人;餘醮之食,悉須施散外客。凡就星官,乞福結願,當避凶惡之日。

  正月庚申,二月辛酉,三月甲戌,四月癸亥,五月壬子,六月癸丑,七月甲寅,八月乙卯,九月甲辰十月丁巳,十一月丙午,十二月癸未。

  右上章殺害之日,不可請乞,萬事無宜也。

  五德之日,可謝罪、求乞善願。

  甲辰、丙辰、戊辰,忌章醮;庚辰,忌章醮;乙巳,忌章醮;辛巳,忌章醮;癸巳,忌章醮;己巳,忌醮;丁巳,忌醮。

  右五德之日,宜乞願乞福。欲有所願,常以天願日,己丑是也。所乞善願,易得遂心。

  營醮啟告醮曆:

  甲子日,壬申、癸酉,辛巳、壬午,

  甲申、乙酉,丁亥、戊子,己丑、辛卯,甲辰、丙午,丁未、戊申,庚戌、壬子,癸丑、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甲午,丙申、丁酉。

  右醮祠良日,凶日不載。

  禁依前後,又有一五德日,甲子、甲午最勝。又忌日時相破,子時破午,午時破子。

  凡啟醮之時,宜用子、午二時啟告。若值相破及斗擊,若斗擊在子,須避子時;若斗擊在午,須避午時;若病人大急,亦得非時章醮。

  正月,無東向治病,病者死。

  七月,無西向治病,病者死。

  二月,無北向治病,病者死。

  八月,無南向治病,病者死。

  三月,無西向治病,病者死。

  九月,無東向治病,病者死。

  四月,無南向治病,病者死。

  十月,無北向治病,病者死。

  五月,無東向治病,病者死。

  十一月,無西向治病,病者死。

  六月,無北向治病,病者死。

  十二月,無南向治病,病者死。

  庚辛日,哺時、日入時治病,病者死。

  正月、十二月,太上虛無丈人宮。

  六月、七月,太上九氣文昌宮。

  二月,太上玄老仙都宮。

  八月,太上天帝宮。

  三月、四月,無上三天太清官。

  九月、十月,太上大道宮。

  五月,太上重道宮。

  十一月,太上侍中、左右監神,諸將軍宮。

  一日,建玉曹,治赤虛宮。

  十六日,司非曹,治北府宮。

  二日,太素曹,治太微宮。

  十七日,司奸曹,治南箕宮。

  三日,太微曹,治北平宮。

  十八日,統攝曹,治通明宮。

  四日,都正曹,治太清宮。

  十九日,統錄曹,治西虛宮。

  五日,正一曹,治通明宮。

  二十日,監考曹,治司命宮。

  六日,玄一曹,治上明宮。

  二十一日,監司曹,治陽明宮。

  七日,太素曹,治高靈宮。

  二十二日,典考曹,治太陽宮。

  八日,靈集曹,治紫微宮。

  二十三日,司宮曹,治少陽宮。

  九日,母靈曹,治待春宮。

  二十四日,玄元曹,治太陰宮。

  十日,太清曹,治武靈宮。

  二十五日,太玄曹,治少陽宮。

  十一日,三水曹,治素女宮。

  二十六日,都司曹,治北辰官。

  十二日,司錄曹,治巨野宮。

  二十七日,都候曹,治太白宮。

  十三日,清叙曹,治西明宮。

  二十八日,直使曹,治林明宮。

  十四日,玄正曹,治上絳宮。

  二十九日,真司考曹,治清陽宮。

  十五日,中都曹,治曲平宮。

  三十日,典考曹,治啟明宮。

  無上三天、無極大道、太上老君、都正集曹,領吏兵九百九十九萬人,日月宮曹如故。

  右天師所下,分別宮曹,諸治職祭酒男女官,上章求乞,皆諦案科文,分別宮曹,隨病輕重請官。依千二百官儀,小病輕事,但言稽首再拜;困病重事,皆言頓首死罪,稽首再拜。困病重事,皆別宮曹言:

  泰玄都正一,平氣係天師。某治氣祭酒臣甲,頓首死罪,稽首再拜。某郡縣鄉里男女氏,壬年若干歲,戶口若干人,疾病云云。

  後言:詣某宮曹如故,臣甲誠惶誠恐,頓首死罪,稽首再拜。

  甲辰,林車主入官,存之。

  甲戌,張生主入火,存之。

  甲申,益章主入草,存之。

  甲子,九明主入水,存之。

  甲寅,城隆主入病,存之。

  甲午,監兵主入鬪戰爭訟,存之。

  右六甲,存神思之。

  正月平旦,師時;日出,師婦時。

  七月日哺時,師時;食時,師婦時。

  二月日出,師時;黃昏時,婦時。

  八月日入,師時;禺中,師婦時。

  三月日出,師時;人定,師女時。

  九月黃昏,師時;日出,師婦時。

  四月禺中,師時;人定,師母時。

  十月人定,師時;日出,師婦時。

  五月日中,師時;雞鳴,師婦時。

  十一月盡,師時;哺時,師婦時。

  六月日出,師時;平旦,師婦時。

  十二月雞鳴,師時;日入,師婦時。

  右十二月,男女官祭酒為人二章,當避此衰時,不可犯。若病命在轉燭,可上尒告。諸祭酒為能,移山止流,興雲造雨,坐召萬神,冬生草木,夏結冰霜,若能此者,都不用此書其身。故為水、火、刀、兵所害,當承告旨,明各慎之。為道民解廚食,當思天神五帝,名衛六甲,說諸神仙尊賢、五嶽名山道士,上願主人得福。

  正月二日、二月九日、三月十日、四月十一日、五月十一日、六月十一日、七月二日、八月十三日、九月十三日、十月八日、十一月十五日、十二月十三日。

  已上十二日,不可上章啟事,大凶。

  正月十一日、二月三日、十八日、三月七日、九日、四月十五日、五月二日、五日、六月三日、十三日、七月一日、十七日、八月二日、十八日、九月九日、十月五日、十一月四日、十六日、十二月二十一日。

  右十二月好日,可燒香上章。

  正月旦,天臘;五月五日,地臘;七月七日,道德臘;十月旦,民歲臘;十二月,王侯臘。

  此五臘,吉日。奉道之家,則依此祭先人。先須上章,啟請先人,然後設祭,孝子之道也。

  右上章禁忌,不可犯。慎之用事,大吉。治人疾病,可用赤松子時。

  凡一日之中,不得再入靖上章。

  要修矜儀戒律妙卷之十竟

  要修科儀戒律鈔卷之十一

  三洞道士朱法滿編

  章科信儀

  初化除罪章。

  夫妻求子乞男章。

  夫妻積病醫治章。

  產後疾病、首罪乞愈章。

  夫妻興氣、相應首過章。

  困病請官、一時相付章。

  家道轗軻絕子、請官乞祐章。

  宅中光怪、歸命乞白章。

  疾病牒所犯、移徙諸忌、請官救章。

  疾病歸化、心口有違、改更乞恩章。

  清官收捕、妄作一法章。

  夫妻離別,斷注消怪章。

  違科犯禁、首謝乞原章。

  右同用白素四十尺,生米一碩,油一斗,香一斤,紙百張,筆二管,墨一丸,書刀一口,席二領,布巾五尺。

  憂厄困辱、謝過解咎章。

  右用紙百張,筆二管,墨一丸,金環一雙,書刀一口,米五斗,席二領,香五兩。

  治覺有疾、首罪乞恩章。

  右用錢一百二十文,米三斗,紙百張,筆一管,墨一九,香一兩,席一領,書刀一口。

  沈病累日、請醫吏救治章。

  右用紙百張,筆一管,墨一丸,書刀一口,米三斗,香一兩,席一領,錢一百二十文。

  斷瘟疫章。

  右用紙百張,香三兩,筆一管,墨一九,書刀一口,席二領。隨家口口別,油一升,錢百文,繒一丈二尺。

  夫妻疾厄、斷除鬼訟、扶危保安章。

  右用紙三百張,油三斗,青絹四十尺,墨一丸,筆二管,香五兩,米五斗,席二領,書刀一口。

  請雨章。

  右用油三斗六升,筆二管,紙百張,墨一九,朱砂一兩,香三兩,席二領,米五斗,錢三百六十五文。

  請晴章。

  右用蠟五斤,筆二管,紙百張,墨二九,朱砂五兩,書刀一口,席二領,米五斗。 解子午元辰厄會章。

  右用白米一頓三斗,席四領,油一斗二升,絳繒一匹。無疾者,用紙百張,筆二管,墨一九,書刀一口,筭子一百二十枚,金環一雙,香三斤,色繩三種,種九條,條百二十尺。厄重者,用五色,各三兩。

  解八卦元辰大厄章。

  右用白素四十尺,米一碩,素絲五兩,金環一雙,重二分,紙一百張,筆二管,墨一丸,香十三兩,席二領,書刀一口。道士未受三五赤籙及元辰河圖等法,皆不得醮及上元辰等大章。受百五十將籙錄及治職,只可上餘章。

  入居改易不利、大小謝宅章。

  右用紙一百張,墨一丸,筆一管,書刀一口,蠟五斤,五方綵各隨數,席二領,米五斗,鎮錢百二十文,香三兩。

  新居恐懼、鎮宅章。

  右用繒十尺,錢百二十文,米五斗,席二領,紙百張,筆一管,墨一九,香三兩,書刀一口。

  虛耗光怪、斷絕殃注章。

  右紙用百張,筆一管,墨一九,書刀一口,席一領,油一斗,黃布二十四尺,白米一碩二斗,香二兩。

  釋三曾五祖注訟章。

  右木五十斤,燒及作散如法,亦可二十五斤,亦可十五斤,黃布五丈,米一頓五斗,紙百張,墨一九,筆一管,香一兩,席一領。

  官私咎誼、死病相連、斷五墓殃注章。

  右用紙一百張,筆一管,墨一丸,書刀一口,席一領,油一斗,黃布二十四尺,生米一頓二斗,朱砂一兩,香一兩。

  數夢見亡人混淆、消墓注章。

  右用黃布五丈,素四十尺,油三斗六升,紙百張,筆二管,墨一九,書刀一口,香三兩,朱砂二兩。

  宅中怪異、小驅除章。

  右用紙五十張,筆一管,墨一丸,米三斗,席一領,香一兩,錢七十二文。

  喪亡殯後、大驅除章。

  右用紙百張,筆二管,墨一九,書刀一口,香二兩,席一領,錢百二十文,

  朱砂一兩,鎮繒十尺,米三斗。

  死病不絕、銀人代形章。

  右用銀薄人,隨家口多少,人一形無銀,用錫錢九十九文,奏章投水中,紙一百張,筆一管,墨一九,書刀一口,米五斗,香二兩,鎮繒十二尺。

  疾病多怪、收捕故氣章。

  右用地奏六十枚,長尺二寸,廣一寸二分,厚三分。赤小豆九斗,左繩百二十尺,大刀一口,紙百張,筆一管,墨一丸,席一領,香二兩,書刀一口。

  沈滯疾厄、解二十四獄章。

  右用青紋二十四尺,香三兩,紙百張,筆一管,墨一九,米五斗,書刀一口,席一領。

  拔五嶽、救病章。

  右用素絲三兩,金環一雙,香十兩,紙百張,筆一管,墨一丸,席二領,米

  五斗,書刀一口。

  解五斗閉繫、交絕拔命章。

  右用白素四十尺,白絲三兩,金環一雙,紙二百張,筆二管,墨一丸,席二領,香五兩,米五斗,書刀一口。

  夢見亡人閉繫、大遷達章。

  右用白素四十尺,紙百張、筆一管,墨一丸,書刀一囗,油一斗,席二領,香三兩,錢百二十文,米五斗。

  夢見亡人愁恨、小遷達章。

  右用紙百張,筆一管,墨一丸,書刀一口,油一斗,香三兩,席一領,米三斗,錢百二十文。

  服滿後、遷達請恩章。

  右用繒四十尺,紙百張,筆一管,墨一丸,書刀一口,油一斗,香七兩,席二領,米五斗,錢百二十文。

  解咒咀章。

  右用錢三百二十六文,命綵隨年數,紙百張,筆一管,墨一丸,米五斗,席二領,香五兩,書刀一口。

  解五方咒咀章。

  右用紙百張,筆一管,墨一丸,書刀

  一口,五色絲各隨方兩數,錢二百四十文,米五斗,席二領,香三兩。

  消口舌誹謗章。

  右用蠟三斤,炭五十斤,錢百二十文,米三斗一席一領,香三兩;紙五十張,筆一管,墨一丸,書刀一口。

  追盜章。

  右用五色左索,隨方丈數,青紋九十尺,大刀一口,紙百張,筆一管,墨一九,香三兩,席二領,書刀一口,米五斗。

  乞子章。

  右用油二斗四升,米二碩四斗,紙百張,筆一管,墨一丸,朱砂二兩,書刀一口,席一領。

  解厄延命章。

  右用米九斗,油七升,錢百二十文,紙百張,筆一管,墨一丸,書刀一口,香二兩,席二領。

  救積病忽劇色請命章。

  右用白素四十尺,米一碩,油五升,香三兩,紙百張,筆一管,墨一梃,書刀一口,席一領。

  延筭拔命章。

  右用紙百張,筆一管,墨一丸,香五兩,朱砂二兩,書刀一口,席二領,金環一雙,素絲三兩,絹一疋,米一碩二斗,筭子一百二十枚。

  錄魂魄章。

  右用錢百二十文,席一領,朱砂一兩,香二兩,書刀一口,紙百張,筆一管,墨一丸,米三斗。

  度厄保護章。

  右用香五斤,席一領,紙百張,筆一管,墨一丸,書刀一口,米三斗,錢一千二百,衣三事。

  八方大保護章。

  右用紙百張,筆一管,墨一丸,書刀一口,絹一疋,米一碩二斗,銀鐶一雙,青絲三兩,油三斗,席二領,和香一斗。

  五方生養保護章。

  右米一石二斗,白素四十尺,香五兩,席二領,紙百張,筆一管,墨一丸,書刀一口。

  滯疾進退、解羅網章。

  右用白素四十尺,米一碩,金鐶一雙,紙百張,筆一管,墨一丸,書刀一口,朱砂五兩,席二領,香五兩。

  扶衰度厄、解羅網章。

  右用金鐶一雙,素絲二十四兩,白素四十尺,米一碩,紙百張,朱砂五兩,筆一管,墨一丸,書刀一口,席二領,香五兩。

  久病大厄、金紫代形章。

  右用紙二百張,筆二管,墨一丸,書刀一口,香十兩,席二領,米一碩二斗,油一斗,朱砂五兩,金人一形、重一兩一銖,紫紋四十尺,鎮錢二百四十文。

  係天師張君曰:几詣治請章,大者,紙百張,筆二管,墨一丸;小者,紙五十張,筆一管。此給主者書章起草,換易陋誤,不開信限也。且章信之法,宜明各遵之。章無信,定未可用。奏章已後,其信物多可施貧者,宜行陰德,不可師全用之,十分為計,師可費入者,三分而已。天科甚嚴,犯者獲罪於三官,殃及九祖,永為下鬼,慎之慎之。

  凡席一領,香一兩,紙百張,筆一管,墨一丸,,書刀一口。貧乏者,隨時所科;富有者、亦增重也。《凡操章》云:謬誤脫漏,事委功曹,此法所起,本用施於闇鈍之者,或行事總切委正之,以氣印寫上官,矜副愚誠,許有斯理。至如才識聰慾,足可校定而還惰慢,仰委功曹,天官必考之,得驕恣之罪,三犯則不原。諸祭酒,特可精勤慎之。

  疾病請章次第

  《太真科》曰:諸疾病,先上首狀章;若不愈,又上解考章;若不愈,更上解先亡罪謫章;若不愈,上遷達章。故沉,上卻殺收注鬼章;復沉頓,上解禍厄大章;復不差,上解五世墓謫章;復不差,上扶衰疫大厄章;復不愈,上還魂復魄章;復不愈,上安墓、解五土耗害章;復不愈,上安宅鎮神、驅除收鬼章;復不愈,上分解中外大考章。若急困,上子午請命、并卻三官死解章;若進退,上仰謝三十二天章;大危篤,上贖命交,又拔命,又燭燈,又解退復連,又五燈,又二十八宿,又審宿,又分解先亡大注,復八十一章。無災病,不得妄求此章。犯者,三刑論。

  避忌諱上章

  《太真科》云:三會大慶,奏表言科戒,不避疾風猛雨,日月昏晦,天地禁閉。當其日,天帝大會。科曰:三會吉日,並赴言名籍,不避日辰禁忌,並會如故。此日一切大聖俱下,同會治堂,分形布影,萬里之外,響應齊同。此日,奏上眾章,授度籙契,男女眾官,行德修功,消災散禍,悉不禁制。

  《玄都律》曰:入治上章,避戊辰。戊戌不得上章,穢汙不得上章,月朝晦朔不得上章,百姓解穢不得詣治。違律,罰筭二年。入治上章,皆正身趍步,科次左右,肅恭致敬,不得男女雜錯,妄視謬誤。違律,罰玉三兩。不得為十惡、五逆之人上章,辭質而不文,拙而不工,朴而不華,實而不偽,直而不肆,辯而不煩,弱而不穢,清而不濁,真而不邪,簡要而輸誠,則感天地、動鬼神,御上天曹,報應立至。違科,罰筭一紀。

  上章背向

  《太真科》曰:奏章向東,其後奏及露章,並向北。白日授度,向東破契,子午請命星宿請急章,皆向北,存大帝。自非星宿大章、登壇大事,并收捕驅除急章,不煩露上。

  《玄都律》曰:章,消疾病,向鬼門;消災厄,向地戶;求長生、求富貴財利,向天門;消口舌咒咀,向人門。厭虎向寅,厭蛇向巳,與天罡并力大吉。違律,罰筭百日。

  律曰:修福延年,消卻災害,厭百病,皆東向上章;解墓除責,開心聰明,過災度厄,皆西向上章;違律,病百日。疾病百死一生,北向上章;修身養命,溫潤富貴,皆向南上章。

  律曰:上章謝罪,家中大小,北向先謝三十二天。舉家大小,散髮交手,北向對章首過。違律,罰病十日。

  若用日者

  律曰:上章求財,當用天倉日、戊子日。是求爵位,用天府日,不用自刑日。午、酉、亥、辰,皆是刑日,寅刑巳,戌刑未,子刑卯,申刑寅,卯刑子,巳刑

  申。違律,考病五十日。

  律曰:月朝、月半、月晦、戊辰、戊

  戌,唯應禮拜,修誦經文,不得奏章、啟

  訴。違律者,水官考,罰六十日病。

  律曰:吉日,戊戌、戊辰,得上言功章。大慶之日,不得為他別奏餘章。違律,考病百日。

  雜犯科

  律曰:道士女官、州縣官人、百姓道民等章,並不得參雜,同共奏呈,官位不同。違者,考病五十日。道士女官齋會呈章,要須笏褐法服整頓。若上章治病,主人不得殺生飴道士,道士知而故食者,師與主人同罰,减筭二紀。上章之時,家中大小,不得歷亂,高聲大語,驚雞動犬,則法氣不安。違律,罰筭一紀。章奏了,不得放縱文書在俗人家,為有太上名字,至一年十月即燒。違律,罰筭一紀。若承酒氣奏章,罰病一千日,减五年壽。

  律曰:大風大雨,不得拜章;連風連雨,亦不得拜章。違律,罰病一年。

  律曰:身有六疾,不得為百姓拜章。違律,罰筭三紀。

  律曰:家有喪禍不絕,解凶墓謫等,可上木札。

  律曰:道士女官上章,不得飲酒、食肉及五辛。違律,罰籌一紀。若上大星宿等章,用夜半時,五燈火,五綵符,香墨書之,以相厭殺,其燈點盡餘油。若以聞著,再拜下,下極者,可在次行安以聞。若書章已成、而有小事,乃經年不可上。若未下細字,經月可上。下細字,上度三寸五分,中度四寸五分,下度五寸,不得過此,今人多言一寸五分,皆是好意,自造非細,法所載也。若章至太歲而紙纔足不可上,餘有行可上,若兩行者,可全紙續之;若錯誤儳字,唯天帝具儀。小章不過三字,大章以意量之。若上章一通,前後可四拜,讀章竟,太歲皆當緊要,須正心整頓取法也。讀細字法,長跪下聲,出口而已,法無擎案讀者,讀細字一氣耳。

  若內官朝法得口章,外官不得口章。

  《魏傳》云:若急事上章,用朱筆題署。若不上逐鬼章,當朱書所上祭酒姓名。若治邪病,用青紙,三官君吏,貴在青色。若注氣鬼病,作擊鬼章書,青紙朱書。奏竟,於靖內,真朱二分合章,臼中擣之,和蜜為丸,頓服之。平旦入靖,北向再拜服之,垂死皆活。勿令人知見,他病亦為之書章,燒香向北書。若困病入靖,四面燒香,安四香火。

  上章筆硯

  《魏傳》云:書章,別筆硯,勿雜也。研墨,左轉四十九過,重磨亦爾。

  案

  《玄都律》曰:上章,要用曲腳案。若非曲腳,不得上章。違律,罰筭一紀。上章,案長二尺四寸,廣一尺二寸,高八寸,曲腳。違律,考病百日。

  書符者

  《玄都律》曰:勑符法各各,別有咒勑。違律,考病百日。書符板法,長一尺八寸,印上六寸,下一尺二寸。作符香火,不得取竈炭。違,罰病十日。《三皇經》曰:天老曰,何以用戊戌日作符乎?三皇曰:戌者,天門也;戊者,土,中宮君像也。天帝常以戊戌日,從西北天門來出遊觀,當此日作符,故得天帝歡悅,賞賜所欲。戊者,土也,必得官爵,封侯食邑矣。所以用午時佩之者,午是太陽之精、淳金之光也,必得佩金紫高位之像也。

  藏章故本

  《太真科》曰:為人奏章竟,後諸小章復鑪畢,即卷付函中,齎出,別舉諸大章,一時取之,舉錄如法。若應燒者,復鑪於案前燒之;若在他處,奏章將還與。首題署人,錄本緘封,不得泄露蟲鼠及貨易取利。違,太上勑命章中有真官位號、神鬼姓名、靈祇祕訣,並在章中,不可洿辱。章皆有正本,傳寫令精,校定分明,不得輒用。故本事狀,不用請官舛異,俗人家不得留故章本。違犯,五刑論。

  斷章法

  《太真科》曰:上言謹案文書,臣以某治法位,依法修行,宣揚道氣,請召真官,救護萬姓。所奏章表,應燒者燒;不燒者,緘封箱閣。卷束積多,法不得散,恐蟲鼠所犯,漏濕爛敗,有所遺落,從來謹遵,不敢違旨。即日依科,隨期斷奠。自某年月日時,至今年月日,合有如干通。今於某靖壇淨處,火化煙通,升雲降氣,布吉除凶,謹請直使正一功曹,治中虎賁威儀,鈐下伍伯各二人,校尉十二人,功曹主簿、幹佐小吏、金光童子各五人,中部章督郵從事使者各二人,同時監臨,對共料省,焚除塵故,採納光新。原赦臣某愚短不及之愆,乞前所印寫,永登天府,後所奏聞,悉免寒池。諸官證明,獎助有功,依都章言功,不負效信,恩惟太上云云。斷章,通數不同。凡時有豐儉,法有行藏,藏時少行,時多計滿,百通為斷。如前文,每年至十月,為斷也。

  要修矜儀戒律妙卷之十一竟

  要修科儀戒律鈔卷之十二

  三洞道士朱法滿編

  飯賢緣第一

  夫聖教興,道風著,賢人出,聖德隆。感應之理既彰,飯賢之儀見矣。

  《太真科》曰:家有疾厄,公私設廚,名曰飯賢。可請清賢道士上、中、下,十人、二十四人、三十人、五十人、百人,不可不滿十人,不足為福。賢者廉潔,亦能不食,食亦不多,服餌漿藥,不須厚饌,是世人所重獻之,崇有道耳。此時,應須立壇。先三日清齋,後三日言功。賢人身中,多神故饒之,德重故厚之。食以飽為度,味以適為期。供食一如齋食,不得葷穢。犯者,五刑論。客月以經三請,不可條名。貪腆之客,不可數啖天廚。其科中委細,十以上紙,今人不多為此廚事,故不具抄耳。

  《玄都律》曰:三會吉日,質對天官,教化愚俗,布散功德,使人鬼相應而有雜穢者,殃及後世主者,罰筭一紀。

  律曰:正一左右平氣以上,一人當七人望;丘治道士,一人當三人;諸佩籙吏兵以上,一人當二人;更令童子,二人當三人;散民,一人當一人。生男,上廚;生女,中廚;增口益財,下廚。

  律曰:道士為人解廚,須擇大德之人、善心者,不用惡逆無禮之人,解不得福。違律,罰筭一紀。

  律曰:夫為廚,客一時來,不得參差坐,並皆心存太上善心,不得語殺生、畋漁、獵捕之事。違律,主客被考病三年。

  律曰:若道士為人設廚時,客前燒香,不得葷穢。違律,考病百日。

  造殿堂緣第二

  夫立善方,假憑慈力,取證因果,要藉信生。功德著於因前,妙因彰於來劫者矣。

  《太真科》曰:俗人能施散家財,造治堂精室一間瓦屋,賜小筭百二十。三間,三百六十筭。功多筭多。《大戒經》云:建立靖觀,令人代代門戶高貴,身登天堂,飲食自然,常居無為。施一錢以上,皆三十二萬倍報;萬錢以上,報不可勝。《本際經》云:大梵國王,國中大旱,轉經得益。乃於國中,造大精舍。《本相經》云:清和國王,名不信道法,建習仙觀,及習靈、七政二廟。《本記》云:周康王時,文始真人結草為樓觀,占星候氣,真人得道。後周穆王欽尚遺躅,重茸屋宇,號為樓觀焉,并為真人建廟立祠。秦始皇三十一年,又於真人南置老君廟。《本傳》云:漢武帝以元封二年正月甲子,上嵩高,登大虞石室,起道官,使董仲舒、東方朔齋潔思真。

  念道緣第三

  夫道妙難階,寂而莫測,虛而能出,用而不窮。五念彰於聖儀,一心通乎真相者矣。

  《道典》曰:子常念道,道亦念子。憂患思道,疾病思道,貧賤思道,窮困思道,飲食思道,入山澤思道,涉江河思道。常行思道,道與子并。道之所出,萬物皆生,萬神皆成,無所不榮;亡道須臾,身入八冥。《因緣經》云:念真心不退,忠信不忘言。供養諸道德,所生無艱難。又,供養好道德,齋戒見真王。靖念心不懈,七祖昇天堂。《妙真經》云:道人圖生,蓋不謀名,衣弊履穿,不慕尊榮,胸中純白,意無所傾,志若流水,居若空城,積守無為,乃能長生。道者,一也。人能知一,明如日;不能知一,土中出。道無取,正氣自居;道無去,邪氣自除。此非禱祠鬼神之道也。握之,不盈於手;縱之,布溢四海。學生者生,學道者道。如人墮水知泅者生,不知泅者死,未病者易為醫,未危之國易為謀。不好道之人,存念各別。鶉鷃高飛,志在苗禾;駕鵝高飛,志在陂池;鴻鶴高飛,遊於太清之域,往來九州,棲息八極,乃得其所也。此二鳥憂喜不同,其志各異,而谷自謂為得其所願也。故大水之淵,神龍所居,小魚走出;高山深澤,虎豹所樂,雞狗所惡。故規矩不同,百姓心異,是以為道者,損聰明,棄智慮,反真歸樸,遊於太素,輕物慠世,昭然不汙,喜怒不嬰於心,利害不棲於意,此大聖所體行也。《老君禁戒經》云:夫積德成王,積怨成亡,積石成山,積水成海,不積而成者,未之有也。積道德,天與之,地助之,鬼神輔之,鳳鳥翔其庭,麒鱗遊其郊,神龍宿其沼。故以道蒞天下,天下之德;不以道蒞天下,天下之賊。堯舜以有道昌,桀紂以無道亡。

  殗穢緣第四

  夫神氣清虛,神靈所守,身心混濁,邪來害人,入靜思真,要須防患,不履眾惡,吉祥止焉。

  《玄都律》曰:民家穢汙,不過晦朔,不得入治。哭亦三日穢。三年之喪,未滿百日,不得入治禮拜、奏表章書。違律,罰筭一紀。又云:遭師主父母大喪,三十日殗,不得齋章。過三十日,外限滿訖,洗浴燒香。違律,罰筭二紀。

  律曰:太一極法道士女官,無殗穢,哭亦不殗穢,佩籙唯著身,不用去脫他人。

  律曰:道士女官,被陽官牢獄繫閉出放,皆應香湯洗浣,解殗三日以後,得入靖治禮拜。違律,罰筭一紀。道士及女官,私被陽官杖罰,瘡未差,未滿三十日,不得入靖治禮拜呈奏。違律,考二十。律曰:帶籙,不得入殗穢,上溷即無忌諱。

  《黃籙簡文》曰:奉經威儀,常當使身香潔芳盛,以招真氣,不得入濁,神靈蕩散,考由太清曹。若履穢氣,考由清天曹。《三元品戒》日:常以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平旦、正中、夜半三時,沐浴身形,五香自洗。臨沐浴時,向南以金杓迴香湯,東南左轉三十二過,閉眼思日光在左目上,月光在右目上,五星纓絡頭上,五色之雲,匝繞一身,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獅子、白鶴,羅列左右,仙童執巾,玉女散花,飛仙乘騎,侍衛身形。便即叩齒三十二通,祝曰:

  天澄氣清,五色高明。日月吐輝,

  灌我身形。神津內盥,香湯鍊精,光景洞曜,煥映上清,氣不受塵,五府納靈,罪滅三徒,禍消九冥,惡根斷絕,福慶自生。今日大願,一切告明,身受開度,昇入帝庭。畢,仰咽氣三十二過止,便洗沐五香。沐浴畢,冠帶衣服。又叩齒十二通,祝曰:

  五濁己清,八景已明,今日受鍊,罪滅福生。長與五帝,齊真上靈,便出而入室,依法行道。《自然訣下》曰:經汙穢,不沐浴,一則多令病害,二則示民知清濁,三則神鬼不為通靈,四則侍經真官計罪,五則人見交、不恭敬。《三皇經》云:自解殗祝曰:

  吾以日洗身,以月鍊精,仙人輔己,玉女佐形,二十八宿與吾合并,千邪百穢逐水而清。急急如律令。《老君養生經》曰:晦日浴吉,朔日浴吉。

  《千真科》曰:冬天洗浴,每一旬浴。先作密室,方六尺,安水槽、火鑪、筒渠,注湯水入。其湯以桃枝、栢葉、蘭香、竹葉等內水中,煮取三兩,沸乃去滓,次加五香,然作布籠濾湯。尊卑以次,不得與俗人共浴,皆須浴衣,不然犯律。

  盜賊緣第五

  夫出家離俗,皆須正念直心,入道朝真,即合防身、口、意。若使心貪一動,猶為萬劫沉淪,何況竊盜常行,當來永失人道也。

  《玄都律》曰:盜治中及供養之物,一文以上,皆列考殺。贓過,五疋考,害家一人;盜贓不滿文,考病七千日,奪十二年生命。盜符籙職契,考殺,及黃書章印,皆考坐。若闌外拾得者,不准。盜天官租米五斗以上,罪入考殺;一斛以上,入刑殺。罪滅犯,考病七千日,奪十二年生命。劫盜,取人物一文以上,入刑殺;盜一疋以上,入刑殺,考千日及殺。盜罪輸贓,偷一疋、輸十疋,劫盜皆不得入身,同收鬼贓,十疋收、二疋贓。

  律曰:罪莫大於劫盜,強乞取、強借、強市,皆為盜,取不以道,准盜論。

  律曰:借不還本,主貸不償,本主皆盜,以列上罪。借不還主,考屬監氣命。借貸不還主,考屬此律。罪滿則凶,罪滿則當定入死。

  律曰:盜經書一卷,考滿千日,奪七年命;盜天官祕書所用一卷以上,罪入刑割,殺律論;盜衣服、食具、刀斧、成器之物,皆加罪二等,毀滅罪一等。殺盜語盜,考屬監倉令。盜香鑪,考殺,盜罪入刑殺;盜書刀,奪生命二十年,考病二千日;盜函,奪十年生命,考病千日;盜算,奪五年生命,考病百日;盜墨,奪三年生命,考病三百日;盜紙,奪二年生命,考病百日;盜食器、杯飴、盤磕、曇缶、雜物,奪十二年生命,考病二千日;盜舩車,罪入刑殺律。《本相經》云:寶集則禍門,錢聚則盜臻,是故道心,勤道不勤寶,修德不修帛。又云:賊是人之惡而貪於贓。晝夜候便則,射空入陰默。檐他所愛物,自作家有得。贓露王法斬,魂神入地獄。海中抱沙鬼,鐵針無休息。視之傷人心,不學非來塞。淫賊罪頗視,競共修福德。道降入人身,欣樂常自在。又云,道士作偷,有罪不答曰:道士志存法,不得有傾邪。佩師無上契,存念不得奢。施與猶不取,況復作偷家。剕刖受身刑,住還北酆枷。裡祠不復立,上連七世遐。《勸世經》云:劫盜營身口,吞刀入腹內。撼軻致衰窮,申縮不得泰。動止滅身命,白骨受塵穢。終當獲殃考,絕族無苗裔。憂念無知子,不識禍福會。何不修善道,建功自竭勵。功過足相補,延年度厄世。積善有慶集,積惡有殃害。但處一生中,何為自恥敗。

  《玄都律》曰:傷殺人,考屬北平令。《昇玄經》云:若未見經法之前,或手殺人者,當救垂死者一人以贖之,於罪既除,又得活人之功。

  《玄都律》曰:諍訟田宅忿鬪,考屬平氣令也。

  過咎緣第六

  夫欲修身,先須避咎。貪瞋發於六欲,過咎出乎五情,動用之愆,現於斯矣。

  《玄都律》曰:人身中,常有神隨時上白人善惡。過滿百二十為病,病者,令人多凶少吉;百八十過為一耗,耗者,令人六畜不蕃;一百九十過為一漏,漏者,令人善致疾病;五百三十過為一小凶,小凶者,令人破胎傷子;七百二十過為一大凶,大凶者,令人無男多女;八百二十九過為一殃,殃者,令人疾,疾者,令人瘖瘂盲聾;千八十過為一禍,禍者,令人暴夭死亡;千二百過為一殘,殘者,令人出逆亂之人;千二百六十過為一咎,咎者,令人絕嗣無子孫;千四百過為一塞,塞者,殃流於五世;千六百二十過為一謫,謫者,令人斷無後嗣;千八百過為一患,患者,主為奴婢、家出內亂;千九百八十過為一橫,橫者,家出癲病狂癡;二千六百過為一暴,暴者,家出兵刃逆死;二千三百四十過為一虛,虛者,家出反逆,父子兄弟自相攻伐;二千五百二十過為一增,增者,家出死飢惡病;二千七百過為一害,害者,家出聾巫鬼病;二千八百過為一災,災者,家出骨肉淫勃;三千六十過為一暴,暴者,家出眚盲疹殘;三千二百四十過為一變,變者,家出訟刑獄死,門戶族誅;三千四百二十過為一怪,怪者,家出都市乞丐,人既死,骸棄損;三千六百過為一病,病者,滿應定死也。《妙真經》云:罪莫大於淫,禍莫大於貪,咎莫大於惜,此三者,禍之車,小則危身,大則殘家。天下有富貴者三:貴莫大於無罪,樂莫大於無憂,富莫大於知足。知足之為足,天道遺之祿;不知止足,為之害及己。失之而憂,得之而喜,夫有排門之禁,必有折關之咎,身死名滅,流歸子孫,事天以德,不以慢於人。

  善功緣第七

  夫心性麤獷,便為俗態未除;生性和柔,當知上善若水。惡既不作,是善行也。

  《洞神經》云:天老百善者。人有十善,必生福子;人有二十善,神明護己;人有三十善,辟除惡鬼;人有四十善,應死不死;人有五十善,終身無罪;人有六十善,道君自存;人有七十善,得與五嶽相連;人有八十善,得脫死名;人有九十善,必為神仙唱,人有百善,必昇九天。《本願經》云:學昇仙之道,當立千二百善功,立功三千,白日昇天,皆濟人應死之難也。《列記》云:夫學道修行之士,廣行陰德,慈向萬物,救人艱危,度人厄難,輕財重道,施惠布德,不悋財寶,救乏窮地,啟誓真氣,虛心跪請。太虛真人曰:飯凡人百人,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人,不如飯一學道者。《老君家令經》云:道人百行,當備千善。當苦雖有九百九十九善,一善不滿,中為利動,皆失前功。治身關念,守戒不廢,乃得度世也。

  《太上科令》云:教人改三過,可為一勤;勸化三戶,可為一勤;躋施路窮孤寡三人,亦為一勤;推護財帛、有瞋不爭,滿三亦為一勤;憂罪疚、療治三人,可為一勤。凡如此等,以類求之。《本相經》云:功滿一萬,飛昇太空。誦經之士,一字為一功,功滿三千,名列上清。若能建立官觀、壇靖、經室、齋房、廚閣,供養道士,衣服、臥具,悉以供給,如斯之功,受報天宮,衣食自然,須之便來,不用則去。若居家富有,更能種福,修建功德,此人即從明受記成道。若人之愚癡,定有成道之期。亦如嬰兒,亦有其老,但知修善,足以成道。《太平經》云:惡人入道,損敗善人,亦如拙匠,損敗人材木,拙女毀人布帛,終無成善功。然惡人與善人反,如人徤時,喫好美食大美,乃得肥壯;若病人食飯苦,亦不肯食,久久困病而死。令惡人聞善言勸喻,亦如臨死人喫美食耳,反而為惡。若善人見善人乃喜,賢人見賢人乃喜,智人見智人乃喜,惡人見惡人乃喜,姦人見姦人乃喜,各得其類乃喜。若子不能盡力事父母、弟子,不能盡力事師尊,臣不能盡力事君長,此三行而不善,罪名不可除也。《因緣經》云:周窮救危急,功德甚廣大。增筭益年壽,終身受欣泰。又云:積善不厭多,布惠勿恡惜。功德感仙真,自然書帝籍。《妙真經》云:不善之人,不識元首,不睹本根,詐天輕地,罔鬼欺神,屬辭變意,抱嫌履疑,謂之不善。不善者,動與天逆,靜與地反,言傷人物,默而害鬼。故分道別德,散樸澆淳,辯言治辭,依義託仁,飲物符驗,運以天文,廢真立偽,務欲傾國。開患害之路,閉忠正之機,阿主之衛,以順國家,權者也。《昇玄經》云:修善得善,其鬼亦善;作惡得惡,其鬼亦惡。是故半在吾道堂,半在魔地獄。諭如呼聲,莫不應也。

  度人出家緣第八

  夫累患既除,俗情亦異。捨恩愛而入道,脫樊籠而就真,超八度以為心,背十轉而齊行者也。

  《本際經》云:大梵國王,心自念言,我一國土,得三寶力,唯當歸敬,上報天尊。乃選諸王子,及以國中臣人子弟,擇其端正、第一聰敏、有善心者,皆使出家,紹隆正法。《本相經》云:清和國王,詔度國中男女三千五百人,令男居習靈廟,女居七政廟,為國行道。《樓觀本記》云:周穆王尚神仙,因尹真人草樓之觀,遂石幽逸人置為道士,以其器均巢許德為物範,故令修弘道事。《本相經》云:范則.子與四人,同往大原山中修道。三十六年,夢見神仙真人,項負圓光,無鞅數眾。更得六年,永無髣髴,四人退還家,則子願在山。四人疑恐得道,往看唯見太清玉碑上,兩白鶴因爾而歸,至半山而死,化為猶預鳥,三身後,生西方兩面國中,雖有人形,而無人情。又云:炎明國王有女,字好求,年十五,發願出家,願捨女身,生落男形,因感天尊放大光明,以照女身,女因騰虛,白日昇天。女去後,父王思慕,即造神仙宮、集靈臺、四周房、三師堂,又宣詔天下出家。

  《千真科》曰:男女童子,依奉經戒,王勑與度,作何法得度,後合禮父母以不?答曰:紹隆種相,係敬護男女入道,揀取端正慈憫、有道心者,師先戒鍊,十行可軌,聽許誦習。王勑與度,依王法制度合度己。依一大觀,嚴整玄壇,施安闌纂。依明真拔罪之法,預度男女,於壇南,依左右方面以列兩行,倚立以度。官長正南橫行,須一大洞法師,於橫行之前設案席,然香讚歎曰:大聖天人尊,歷代所崇敬。今有珍貴者,是我大國王。以發善心故,普令入正道。得入正道已,實由國王恩。永離有為情,長尋聖境界。必得大法利,同趣證無生。讚歎既已,白新度諸師今日之後,禮聖禮真,離親離俗,人各三禮,長與俗別。第一禮國王帝主德澤無盡,第二禮州縣官長度脫之恩,第三禮存歿父母得與出家離俗。跪拜三禮訖,法師捉新度行首一人衣冠曰:大哉聖化,衣被無窮,星宿為冠,日月為服,法行天道,勿替四時,廣度眾生,永超三界。法師令大眾普皆唱善彈指,三聲脫罪。舊人並唱善彈指。齊各三聲訖,乃總著法衣。竟,官人行香,各行道三周。舊人在前引訖,登壇歎□。事訖,設齋。齋竟,各謝法徒。從老者起至下竟,列坐父母、兄弟,皆來禮拜於兒女邊,父母並稱弟子,發願云:願師必定成道,與弟子等,同入正真。

  或云:出家之人,從少至老,有何階級?答曰:出家之人,有五種階級:從七歲至十一,名蒲車道士;十二至十四,名清信道士;十五至十九,名施惠道士;二十至六十,名弘護道士;七十至九十,名住持道士。

  科曰:三乘之道,何以為心?

  答曰:小乘之人,隱處山林,自調自度;中乘之人,德澤弘普,兼濟度物;大乘之人,忘功絕私,發四弘誓願。

  科曰:諸勸人出家,有何功德?答曰:能勸他人男女,并捨自子出家,譬如微塵世界之數功德,亦不如勸人捨子等出家之功德。縱有人造幡蓋懸,至三清境之功德,亦不如勸人出家之功德也。

  要修科儀戒律妙卷之十二竟

  要修科儀戒律鈔卷之十三

  三洞道士朱法滿編

  雜科第一

  《千真科》曰:施制立法,要假能行,眾中無知法者,不問多少,皆悉不得共住。共住之人,必須同遵聖教,動止合儀,惡悉能斷,善共保護。如勸惡者,事在別律。

  科曰:道法清虛,不希名利,閑居靜室,謂曰仙家。我弟子中,多畜錢財、寶貨、牛馬、奴婢,耽著不已。如此之人,斷三寶原,奪眾生福,雖持經奉戒,俱為滅法。

  科曰:上德尊人,住持大眾,下小有過,須避嫌疑。若有不和於國王、妃嬪、眷屬、大臣、宰輔、俗人,及兒女、小道士、淨人,宿新怨嫌之前,並不得呵責。若應舉罰,先喚來隱處,自以示語,情所不堪,為眾所惡,及當白眾舉罰。

  科曰:出家之人,務在簡靜,非法行事,動則落邪。非法者:一則廣求利養、自說我能,二則貪積無窮、為人婚姻卜相,三則強稱多解、瞻視天文,四則行等淨人、躬執耕稼,五則鬪亂朋眾、與惡友交遊,六則不以正法為事、而與兇俗結黨,七則坐起無分、混淆法次,八則不依正律、道俗同床,九則闇夜出行、而不秉炬自照,十則摴蒲雙陸、劫盜行非、恣意所為、而不自戒。入道依眾,可以去之,如不自懲,是壞道法也。

  科曰:諸小道士所詣名德,皆須修飾形儀,整頓冠履,安詳雅步,稽首三拜。拜訖,長跪啟曰:某甲小末,未備法教,故以遠來,伏願大德,賜垂解結,我有所聞,必無違逆。大德為白眾:今有道士某甲,從小以來,心有結累,不能自解,今稽首求悔。若從生至今,行瞋、行怒,行劫、行盜,行貪、行一切不善之行,於今解釋,不敢復犯,進學正戒,通明義理。說竟,謹依所說乃起,更三拜而退。

  科曰:亂眾之人,多不依正法。飲酒醉亂、輕欺上下者,罰錢及米;或餘貨財,當時同和,後便違拒,不肯輸送,因玆杖罰;或奪財帛,以用供眾;或苦役治地,斬伐草木,鋤禾收刈,如一眾不能,治罰總集。道眾文不能治,可送與國王,以依俗律。

  科曰:若有不依正法,遊入他觀,妄有輕欺,科索酒肉;或媒嫁、為人買奴婢,及餘畜產;或造順俗之制,犯罪囚禁,遭赦得免;或自貨賕,方便得脫;或奪賊物,因利求和。律有正科,依法與罪也。

  科曰:道士女官,各順亂叮。道士不得畜女人,女官不得畜男子,各使遠離,棲肅其心,目不見形,聽不聞聲。道經云: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若有此色,即須白眾。告舉不肯制止,國王有法也。

  科曰:大觀私房,皆多混亂,特由尊者,不能謹慎,縱恣無方;或是綱維不出教令,身居寶地,心穢怪貪,導引後生,同開惡趣,兇惡長養,天塞道源,使正信者,憑心何所。

  科曰:共入寶房,同開善趣;懷瞋動殺;咸乖大慈。養牛畜馬,不免鞭打,藉狗放貓,專懷殺意,凡人淨戒此等,並不合畜也。

  科曰:人有尊卑,戒有小大。或身雖奉戒,意無在法,不修靜舍,詣飾殿堂,招引兇黨,動為非法。聞鳴鐘禮拜,大笑入觀;見尊德行道,外生謗誹,特由綱維自爾,何能戮力徒眾,互作法,風教日生也。

  科曰:若眾中有一人不善,可隱處示語云:真品仙階,行人所踐,道無形相,要藉人弘。十方法徒,助道揚化,聞有法要,學擬成身,豈得有過,令他知覺。今大德諸行無犯,唯有某事不依正道,請即改之,猶如月虧更滿,蘭歇更薰,幸相用言,共匡法教。不得即舉白大眾也。

  科曰:出家之人,與俗既別,置觀立舍,並不得與俗人及家口家住。若是十方法眾,行往經過,看前人德行高低,作三品安置。尊卑居止,要令得所也。

  科曰:每觀舍,應須精思別院,安置名德,中常集眾,同在齊堂;若是遠方行人,來蹔居止,即須先問,欲何處居,才高行潔,精思別院;若無奇行,請平常居止;若是上人,請下分可,須辭謝改處;若才非所處,即須詘退。

  科曰:精思入定為性,披黃載幘為相。若淵澄霜潔,玉潤冰清,為世福田,行無點汙,宗持正戒,有五譬喻:一者喻如富貴之家,忽生一子,而無兩目,經涉三月,兩目忽明,舉家歡喜,無戒之人,猶如無目。二者喻如磨鏡,漸漸增明,有戒之人,念念功積。三者喻如嬰兒,細細長大,能持戒者,以下之高。四者喻如飢人,終念得食,不得食故,必死無疑,不受戒人,長淪盲道。五者喻如舟航,能度大海,能持戒者,必度生死苦海也。

  科曰:若國王、大臣、施主、工匠,能有益眾者,可供給飲食、薪火,遇有求索,白眾供給也。

  科曰:若威勢及惡賊、能損害眾者,亦須供給食,此是不知法人能損壞法眾故也。

  科曰:常住錢物,不得貸借、充私房用,其有病患切急,白眾求請,後一倍償還也。

  科曰:非法之物,不得布施。問曰:何為非法之物?答曰:牛馬、奴婢、軍戎器仗等物是也。

  科曰:時在饑荒,又屬離亂,各欲隨豐逐靜。能有守固眾,可分科財物,以與守固之人也。

  科曰:若有惡口赤舌,兇從惡黨,以相羣聚,常懷遠離,設使偶鬱,情不獲己,要須口順心違。若不能爾,交為切害。

  科曰:法物、什物,造像、造經,有所施用,輕重各別。答曰:鍾磬、幡花、鑪合、帳蓋、寶幢、經輥之屬,此是法物則重,冠履、几笏、褐帔、裙襦、衫褶等,為什物則輕。本心為重,後作輕,犯五刑律;本作輕,今作重,不犯。像則有三:天尊為上,真人為中,眾仙玄中,法師為下。本心捨施,造像為重,不得入輕。入輕,犯十惡,若以卑入尊,不犯。經亦然。上清為大洞,是大網,洞玄靈寶是中乘,洞神三皇為小乘。本心造大乘,後為中、下,犯五刑律。本造小,今造中、大,不犯。

  科曰:盜法物、什物,罪同五逆;盜造像物,罪同十惡。若盜將他家像,緣路告乞入己,罪備五獄二十四萬劫。若自造像,擬將告乞,取物入己,被八門長考,萬劫無出。

  科曰:出家之人,單景獨宿,與物不羣,割愛遺榮,超然宴處。若犯濁亂,世不崇敬也。

  科曰:若母、姑、姨、姊等,為病患及急難,要須扶捉者,無犯。若是他人兒女,沒水隨火,縱有婬心,亦須拯救,不得犯觸也。

  科曰:若行往道路,逢女人有所求覓,并乞食飲等,只得隔十步外遙言;若得物及飲食等,安置床及地上,去後來取,不得親授手中;若路逢女婦,要避路與過也。

  科曰:出家同道,與俗有乖,是我法徒,共相蔽匿惡興善,遞互生恩,使遠近稱揚,通令深信。論云:天下善人少,不善人多。今時之人,吹毛覓瑕,互相讒嫉,不知己過,強數他非,設有一善,爭相毀謗,不能改身就善,及欲敗善同惡,故壞道法,專由此人。大德尊者,深所約語也。

  科曰:若淫心起時,如逢猛虎想,如見毒蛇想,似見國王想,如為賊發逢主司想,如坐在宅,被火四發遭燒想,如乘舩渡海、舩漏欲沒想。作此六心,淫無起處。

  科曰:共居觀舍、堂殿、園林、田地三寶眾,殿屬天尊,堂屬道士。若其營造,尊卑有等,其私房是道士自造,廣狹等級,出自己身,生前由身處分。若死後而無付囑,從眾施為。若白衣童子自所營造,得度之後配別處者,亦聽許自己處分,唯地屬三寶,不得改動。若大眾先有別約,例不犯也。

  科曰:諸初入道,戒行未全,依倚村坊,不住觀舍,上無尊德可畏,下多狡猾為朋,誘引兒女,同床坐起,歌笑嬉戲,飲酒食肉。俗人見之,通生穢慢,乃謂名德,俱應若斯。如此之類,是滅道法,破他信敬。尊德訪察,依科與罪,設不能治,國王有法也。

  科曰:若出家之人,將三寶之物,贈遺官人豪勢,求所潤己,翻令俗人,生希望心,縱能興建,不如靜坐,緣此受犯,准盜物論也。

  科曰:出家之人,清堂虛室,著既甚,有十惡累:一則廣占荒野,別畜田宅;二則種植園林,自求地利;三則出入貯積絲綿穀帛;四則畜販奴婢;五則愛養六畜;六則貪聚八珍;七則好樂玩物;八則雕飾帳帷;九則衣著奇異;十則財寶彌勤。此之十事於身,不得為清虛,得之在身為患累。若有此者,妨向道心,礙淨解慧。

  科曰:若有人來乞索,是因三寶赴齋,傳度講誦,轉經受施。但是因三寶得者,准明真科,依十二折傳處分。若是此外所得,聽出意布施濟惠,仍不得以不淨取,以為不淨施,皆抱枉法得罪也。

  科曰:若諸弟子,恒懼天寒、時亂、飢荒等事,貯積絲綿、帛布、五穀,以備時急惠施者,不禁也。

  科曰:若有人將器仗、禽獸、非法之物,以惠施者,並不合受也。

  科曰:若有人將使人婢奴以供給者,悉不合受。其使人能齋菜持戒者,受也。

  科曰:出家人房舍,與俗人兒女鄰並者,夜宿各須閉戶。不閉戶,犯律也。

  科曰:出家之人,寧受偷鐘盜像之罪,不言說他家陰私穢惡之事也。

  科曰:若野地中得藏,還與國王;若藏中有券,銘記云是經像堂殿之物,得者為造經像堂殿,依其銘記,處分施造,不須白王。若不爾,犯十惡律。如路次野中拾得之物,捉取其物,依摽膀得主分付。如不得主,入常任也。

  科曰:出家之人,外行遊見鬪打、不孝父母、不順兄弟、為偷行盜、軍兵相殺之事,皆須歸觀,香湯洗浴,入靖思微。不爾,犯科。

  科曰:道士女官,而被俗人不依道理輕欺,若為依止,答曰:若道士女官,而與俗人不依道理輕欺者,可告父母、兄弟,及村落有勢力者,以為外護。

  科曰:天尊初得成道,聽許男子出家,未審女人從何乃得入道?答曰:天尊因地諍信夫妻結果成,遂為元始,因許男子通令出家,妻以果地中候大夫人之稱,亦許女人相係入道,轉經度戒之後大洞女官。男見女子入道,受老君自然法已,即須敬禮,依法引接,為能紹隆聖種;見其有過,不得罵詈誹謗。若治籙童子,須禮大洞女官,為敬法故也。

  科曰:他人捨田宅、園林,為人侵奪,若為處分。答曰:若有信敬捨施,為人侵奪,報本捨施主,令其轉貨。

  科曰:若於道路,逢見師主及師主知故,皆以下風避影,不隔越道路而與共言,當以曲腰折身,有言則對,無言則退也。

  科曰:隨從尊者出入,當為提持機杖、鞋履。登危臨,當以親侍左右,兩手提携,不得散手遠離老少別朋。

  科曰:夫為弟子之禮,出則啟白,還則省慰,問訊上下,乃復常業也。

  科曰:眾有疑惑,我不勸成;眾有評論,我所審察;眾有擅造,我從眾宜;眾有行遊,我不矯俗。自恒卑退,尊敬前人。

  科曰:為師主大德存眾之法,寬弘以立節容物,慈愛以約眾,行事以眾勤,朝修以肅敬,上乃平不異心,下無怨色,斯為大德者矣。

  科曰:為人自己有善行,當與在下共之,勿自取歸己。

  科曰:學道者,不發他人過,不揚己之能,不拒人之諫,不見己之怨也。

  同學緣第二

  《太真科》曰:籙生同門、同志,更相切磋,共宣妙化。小生與大生,言傳小生,不得謾語。若僕,可得兄弟齊心一意,明詳科法,為人行事,唯精唯嚴,執憲秉儀,不可息替。自求吉福,為他祈禱,無有二心,專篤懃行,化惡為善。違科,五刑論也。

  科曰:同學法眾,縱復才德實勝前人,名年在後,猶應敬讓。若前人推之,因讓勿飾;若彼加我,我誓不報;儻來崇我,我誓不敢。當時不獲已,事勢所須,或宜師我,我又三讓,後雖在位,心猶敬前,邇無敬儀比常例。又相知者,道念志同,號之為友,此心友也。雖同學道,志操非堅,此泛交也。其面交瞻其顏色,欲結交迹而無交心,其例甚眾,大略有五:一者門戶由來相似,二者仕宦階級相關,三者位卑而有勢,四者馱賤而有財,五者年色相類。皆為俗交。學道心交,擇人採志同者,貴不黷棄於下賤,賤不諸求於高貴,忘年忘勢,唯志道同。違者,七刑論也。

  科曰:前雖結交,後名宦有別,或為師長,或為師友,或為臣下,皆解交,執當時之禮。若上命不解,皆須謙下為交。在上,不得呼下解;在下,不呼上結義,上命之也。

  造壇緣第三

  《二十四生圖》曰:元始天尊延賓清堂,黃金為壇,白銀薦地。《本際經》云:大梵國王請經得力,乃國中造大精舍,建大寶壇。又云:絕和國王好樂造壇,一月三壇,周而復始。又云:林先生為壇,有女恃於美色,笑調先生,後為醜陋。又云:爾時,地下踴出七寶靈壇,高地一百餘丈,上下九級,周帀八面,級有九洽,各有金格玉磬八十一枚,晝夜六時自然而鳴,八十一者同聲而發。又云:靜玄弟子請問天尊,因何壇治從國踴出。天尊答曰:初高上帝王說《本相真經》時,有空王造斯壇治,淪隱不見。今說《本相》,壇治聞而踴出。《五符序》云:帝譽乃祭天帝於北阿之壇也。

  碑闕第四

  《本相經》云:范則子順子得道,但見太清玉碑闕上有二白鶴,碑石書云:往以共學道經,宗三十六部,由心不專,志難會契也。

  要修科儀戒律鈔卷之十三竟

  要修科儀戒律鈔卷之十四

  三洞道士朱法滿編

  飲酒緣

  經云:斷酒節行,調和氣性。《太平經》云:真人問曰:天下作酒以相飲,市道元據。凡人飲酒,洽醉狂詠便作,或即鬪死,或則相傷賊害,或緣此奸淫,或緣茲高墮,被酒之害,不可勝記。念四海之內有幾何市,一日之間消五穀數億萬斗斛,復緣此致害連及縣官,或使子孫呼嗟,上感動皇天,禍亂陰陽,使四時五行之氣乖反。如何故作狂藥,以相飲食,可斷之以否?神人曰:善哉。飲食,人命也。吾言或有可從,或不可從,但使有德之君教勑言:從今以往,敢有無故飲酒一斗者,笞二十;二斗,杖六十;三斗,杖九十;一斛,杖三百。以此為數,廣令天下,使賢人君子知法畏辱,必不敢為。其中愚人有犯,即罰。作酒之家,亦同飲者。真人曰:或千里之客,或家有老弱,或祠祀神靈如何?神人曰:若千里君子,知國有禁,小小無犯,不得聚集,家有老疾,藥酒可通。

  《千真科》曰:出家之人,不得飲酒,或託天寒,詐稱腹痛,飲後色變,或

  鬪亂尊卑,或應供赴齋,或施行章醮,或遊道路,或應對公私。非唯自失禮儀,抑亦穢辱道眾,是滅道法,無生弘讚。然應人就請,本以清潔為先;出公入私,皆用端嚴為首。有如此例,皆犯律論。《靈寶經》云:生而飲酒者、死則連汲溟波水灌沃四瀆中,或曰道法之中,聽許飲酒。《靈寶經》云:置酒浮雲觀,高飲玉清臺,此何頓隔?答曰:何見之謬。《太清經》云:化金玉為三十六水,以金為水則為金漿,赤玉為水則為瓊漿,白玉為水則為玉漿,或云玉液。《定志經》云:五者不醉,常思淨行,何有許法五嶽圖序云。

  斷穀服藥緣

  丹蠟神方斷穀,可千歲不食,自肥不瘦,能力作負重。方:真丹一斤、芒硝半兩、茯苓一斤,皆擣合之,以白蠟二斤中合煎之,九上九下可丸,便盡丸之,如梧桐子。服十丸,解一月不食也。

  老君守中赤丸法;用白蜜一斤、真丹一斤、一方三兩、白蠟一斤,先細切蠟,以銅器煮酒令沸,乃投於蠟,安酒中。蠟消,下器著玲水中,蠟凝復下。如此三上三下,蠟凝出之,棄酒,乃獨以蠟著銅器中火上使沸,九沸九下,後下之內白蜜;復上火一沸,下之內真丹,攪令相得,欲凝,便急丸之如彈丸。欲斷穀,服之。初服,一日服一丸,二日服二丸,三日服三丸。復從一丸始,凡九日,服十八丸為一劑,便守中。四十年不飢,顏色氣力如故,可負擔遠行,渴者飲少冷水,亦飲少酒,勿復有所食,令人不畏毒,但不能延年長生耳,辟穀輕身,氣力不减,山行不極也。若不能吞大丸,亦可分作小丸,計之合藥。齋七日,王相建滿定日合,勿令小兒、女人、雞犬見之。後若欲還食穀,當煮葵子一升,作薄粥飲之。藥即下,乃先稍稍食糜,勿便頓飽也。此沈君所用以與牛馬服,皆不復食草而肥徤如故。祕驗一方,直洋蠟三上三下,乃內蜜一沸,內丹撓之冷,便成守中。諸鎮丸法:茯苓、乾黃、精木、楮實、人參各一兩,擣篩以白蜜五合、白蠟二兩,合前和藥,更擣千杵。服如小兒拳一丸,然後可服大小四鎮。服丸後,又應長將前件栢葉丸、狹苓丸為佳。小鎮丸法:丹沙半斤、狹苓半斤、禹餘糧半斤、麥門冬一升、白蜜三兩,凡五物。丹沙、餘根、狹苓,下稀和以蜜,擣三萬杵,麥門冬去心,三兩作四丸,手摩令有光。以滿日平旦,東向服一丸,卻十日服一丸,卻十日復服一丸,是為三十日服四丸止,服此藥得度世者有三十餘人。合藥時,用王相滿日,當齋戒,勿令小兒、婦人見之,不得食葵菜、生菜及至死喪生產家,此方長史書。

  守中徑易法:取大豆必生者三升,手挼令光明雨體暖,先美食竟,乃頓吞之,可解五十日、百日。渴則飲水,勿餘食。欲去之,服熱粥二升,豆即下。一云:每向日再拜,一服一升於口中,展轉誦六甲通,乃咽之,三日明日,乃分一升為三過,小兒則半之。又赤豆肉、吞二升單三升,亦支一歲,又取大豆、黃米三升,一頓餐之,亦可十日、五日不食。後欲食,當服葵莖灰,方寸七,即下服猪膏及酪蘇亦善。

  又法:先嚼蠟大如慱,景極令柔,乃內猗氏肥棗,并含嚼之,即皆消而咽之,入腹正氣,除病斷穀。又但食一方寸蠟,辟一日。

  又法:取檀榆皮白者各一斤,酒一斗,漬之出乾,復漬盡酒止。一服二兩,十日行三千里。

  又法:桑椹黑者,暴乾擣之,水服三合,日三則不飢。

  又法:三月三日,若十三日、二十三日,取白茅根淨洗、細切、水服,亦可暴末併備之。日服五六止,勿大飽。長服,令人美色不老二伏鬼神。

  又法:趣白五斤、稻米一斗、豉一斗、鹽半合,以水三斗煮,令熟爛。初飽食,後稍稍進,不飢,除寒熱,延年。

  服松根法:取東行松根,剝白皮細剉,暴燥擣篩。飽食之,可絕穀,渴則飲水。

  又法:但取栢葉,暴燥為散蜜丸,服之則不飢。亦可水服,亦可酒服,以白酒和散暴乾。又擣服益佳。

  服松葉法:四時隨王方面,採近上去地丈餘者,細切如粟,水調若薄粥汁,服二、三,合日三。亦可擣碎,暴乾更末服之。亦可擣末酒溲,暴乾更擣篩,以酒飲及水調。無在千服,久服並令人輕身延年,體香少眠,身生緑毛還白,絕穀不飢。服之,當使有恒,栢葉亦然。

  服氣斷穀法:先閉口咽內氣,勿吸外氣也。一日三百六十咽以上,為但欲多耳,能至千,尤快以漸。斷穀十日後,自不用食。穀斷三日,或稍稍飢,或小便赤黃無苦,可噉兩三乾棗,日中九枚。酒,日中可一、二升,初小極後轉好也。

  食十二時氣法:常從夜半九九咽,雞鳴八八,平旦七七,日出六六,食時五五,禺中四四,日中復從九九起。皆當合口大咽之,令氣入腹,每咽一時足,輒漱鼓津液。吞之數過,各轉向其辰之方面益佳。十四、五日中,當頭眩瘦極,過此漸佳。

  服符水斷穀

  書此六甲陰陽符,皆各隨其日支干書內方中也,可豫口內函中,至其日取以祝水而服之也。

  服此陰陽符,平旦東向,左手持符,右手持水器,祝曰:真人某甲好樂真道,服食中和之氣。甲子太玄玉女承翼給侍某,用行廚所在,去所當得,無令飢渴,軍無大小,人無多少,皆當得飽。畢,以符著口中水送之,唯在人多耳。若欲斷他人穀,千人、百人,皆東向列,再拜自稱名,各為書符與之,共飲一器水耳。

  甲子旬,太玄玉女承翼。

  甲戌旬,黃素玉女飛廉。

  甲申旬,太素玉女瓊石。

  甲午旬,降宮玉女雲齡。

  甲辰旬,拜精玉女靈素。

  甲寅旬,青要玉女惠精。

  此六旬玉女名,當其呼之,勿誤也。玉君絕毅符,滿日丹書紙燒,以神水北向再拜服之,執水向月建三祝曰:金木水火土,五星之氣,六甲之精,三真天倉,清氣常盈,黃文赤子,守中無傾。畢輒三叩齒、三啄杯,乃以服符,并飲水一升。右並出太清下卷。

  老君服水斷穀法

  不問清旦,但是須飲即喫,以一杯盛水向水祝曰:

  金木水火土,五星之氣,六甲之精,真人天倉,清氣常盈,黃文赤子,守中無傾。三祝、三叩齒飲之,令人不知飢渴,渴復之極有神驗。近往往有人,得力此方是養生經卷,後錄出祝,與前少異,更未得別本勘知之。《道基》曰:祝六畜不食法祝曰,萬物皆含水,如生水入腹中。萬神皆驚,有脉之物皆可絕無脉之物不可絕,六畜皆牽向王也。

  治祝緣

  《登真隱訣》,諸行事、存想、祝願,並在其中,今略出一兩要急耳。每當經危嶮之路、鬼廟之間,意中諸有疑難之處,心將有微忌勑所經履者,乃當先反舌內向,反舌向上柱喉中,臨祝乃申之咽唾三過畢,以左手第二、第三指捻兩鼻孔下人中,本之鼻中隔孔之內際也,三十六過即手息。按勿舉指計數也。此急按中陰數,以一息為一過之久鼻中隔孔之際,名日山源,一名鬼井,一名神池,一名邪根,一名魂臺也。此後祝中有此五名,故先出其。紫徹夫人云:山源是鼻下人中之本;側在鼻下小入谷中也,針之亦治卒死掩畢,因叩齒七七通,畢又進手心以掩鼻,躡畢未去手,仍叩齒竟,仍進左手掌以掩鼻口,指端至髮際,并覆明堂之上也於是臨目,臨目內存明堂中三君,以鈴鏡赤光煥而擲之,又存泥丸赤子帝君執謁大洞真經,以威攝之也乃微祝曰:朱鳥陵天,神威內張,山源四鎮,鬼井逃亡?神池吐氣,邪根伏藏,魂臺四明,瓊房玲琅,玉莫巍峨,坐鎮明堂,手揮紫霞,頭建晨光,執詠洞經三十九章,中有辟邪神虎,截嶽斬岡,猛獸奔牛,衝刀吞鎗,揭山攫天,神雀毒龍,六領吐火,啖鬼之王,電猪雷父,掣星流橫,梟磕駮灼,逆風橫行,天禽羅陳,皆在我傍,吐火萬丈,以除不祥,軍精啟道,封落山鄉,千神百靈,併首叩類,澤尉捧燈,為我燒香,所在所經,萬靈奉迎,十九韻畢,又叩齒三通乃開目除去左手,於是感激靈根,天獸來衛,千精震伏,莫干我氣。此中並是神獸靈司之名號,故可以震卻精邪。

  右出大洞真經高上內章遏邪大祝上法,長史書。

  北帝殺鬼之法:先叩齒三十六下,乃祝曰:

  天蓬天蓬,九元殺童,五丁都司,高刁北公,七正八靈,太上浩兇,長顱巨獸,手把帝鐘,素梟三神,嚴駕夔龍,威劍神王,斬邪滅蹤,紫氣乘天,丹霞赫衝,吞魔食鬼,橫身飲風,蒼舌緑齒,四目老翁,天丁力士,威南禦凶,天騶激戾,威北嚇鋒,三十萬兵,衛我九重,辟戶千里,又卻不祥,敢有小鬼,欲來見狀,玃天大斧,斬鬼五刑,炎帝裂血,北帝然骨,四明破骸,天猷滅類,神刀一下,萬鬼自潰。三十六句四言輒一啄齒以為節,凡三+六句,則三+六啄齒若冥夜白日,得祝為恒也。此無正時節,修事有閑及曉夜之際、諸疑闇之處,便可祝之,中皆當微言鬼有三被此祝者,眼睛盲爛而身死矣。此謂諸殺鬼、邪鬼及天地闇,自有惡強、鬼輩聞此而死耳,非人死之魂爽為鬼者也,如此鬼眼,亦是有睛,故盲爛則便死此上神祝,皆斬鬼之司名,祝中有酆都,中當位及諸神名字,故鬼聞而怖死也,許其領威南兵千人,即此御凶者也。炎帝即大帝,四明即諸公矣。北帝秘其道,北帝應建鬼殺人而值此祝,便不可復得,故祕其法。若世人得此祝,恒能行之,便不死之道也。人之死也,皆為諸鬼所殺耳。今既不可取,便為不復死也。男女大小,皆可行之。但患其不知此祝耳,智者密用則無限於大小,此語以是令告長史家困病行此立愈,思既幸走,病豈不除。叩齒,當臨目存神五藏,五藏具,五神自然存在。謂初叩齒三十六時,應臨目內視,存具五藏,以次想之,皆令分明五藏之神,備在於內,然後可得乘正以御邪神、以誅鬼耳。鄭都中祕此祝,今密念之耳,不可泄非有道者,宜共祕之乎。此雖非高貴之至典,而是殺鬼之上衛,凶惡既消則正氣可接,且以誅邪遏試學者之要法,而諸人多輕其淺少,每致傳洩,使神祝不驗,呵執不行,殊為可責之也。

  楊君掾書兩本。

  臥枕緣

  《道基經》曰:枕高肝縮,枕下肺塞,以四寸為平,枕席令,其息乃長。《道林品》及《觀門經》曰:行氣,枕高二寸半。《太清經》曰:下神枕法曰,五月五日,若七月七日,取山林之栢為枕,長一尺二寸,高四寸,空中容一斗二升,此則廣三寸五分,相心赤為蓋,厚四分,善致下之鑽,蓋上為三行四十九孔,凡百二十孔。凡容一黍栗,乃取藥,內中用芎藭、當歸、白芷、新夷、杜衡、山薊、革本、木蘭肉、徒蓉、栢實、蒼苡、蘼蕪、欵冬花、白衡、秦椒、蜀椒、桂、乾薑、飛廉、防風、人參、桔梗、白薇、荊實,凡二十四物,以應二十四氣。又加八毒藥,以應八風,烏頭、附子、梨蘆皂、莢罔草、礬石、半夏、華陰、細辛,都合三十二物,皆□咀,以毒藥居香藥下,按次滿枕中,為布囊。以衣枕之百日,筋骨勁強,面有光澤;一年,身盡香;四年,白髮黑,落齒生。常別作一幃囊,臥輒起盛覆之。勿令氣泄,年年易新藥,合三十二種,藥得一斗二升者一種,轉取屑三合,七圭八撮,五分撮之四也。且藥體有虛實,又應作稱兩率取之。今按《大散家品藥》云:木,十兩六銖得一升四合;乾薑,三兩二十二銖得五合;桂,三兩十四銖得五合;防風,二兩四銖得四合;桔梗,二兩九銖得四合;人參,一兩二十銖得三合;黃苓,十七銖得一合;細辛,一兩二十一銖得三合;附子,十九銖得一合;狹苓,十八銖得一合;礬石,一兩六銖得一合;牡礪,十六銖得一合。此並諸藥之舊率,今應分等枕藥,先各各依准量戒之。

  旬中白虎者,以所克本旬者,甲子旬在辰,甲戌旬在卯,甲申旬在午,甲午旬在子,甲辰旬在寅,甲寅旬在酉也。入山辟虎,並在定訣也。

  要修秤儀戒律妙卷之十四竟

  三洞道士朱法滿編

  道士吉的儀并序

  法滿後識晚生,未能窮究至於脉制,深以致疑。竊尋大孟先生,諱景翼,字輔明,對齊文惠太子問道士送終儀體,引《法輪經》云:師如父也。我若無師,不得見經;今見經教,乃知道法。《黃籙簡文》載事師之科典,故學道修法,存師在前,既荷開度,禀佩經圖,濟拔三世,救護存亡。經文言:得眄篇目,九祖同仙。故真人云:我若無師,不得學道成道也。若其託形現世者,皆顯師資之迹;或因劍杖告終者,則是託物,令知變化無常也。自非體道冥真者,自然有欣生惡死之心。蓋人倫本有者孝性,乃至感動天地,通達神明,哀戚之情,觸境自發,雖復賢愚有品而愛惡不殊,乃是道俗難同,大方莫異。昔孔子既為儒學之師,止教世間典禮,死埋灑水之上,弟子皆服三年,子貢廬住塚邊六載。魯人因從居者,百有餘家。遂名為孔里之民,四時祭禮不罊。況在道家法門,所禀宗匠,能使德瑜三界,行超六道,乃復冥一至真,會合常寂,此則內外懸殊,非是情數所能譬也,仍為立儀,略將備盡。又有小孟先生以酌前儀,更加切要。石井公所撰,引《抱朴內篇》云:昔漢太后從夏侯勝受《尚書》,賜黃金百斤,他物不可數。及亡,又賜家錢二百萬為勝,素服五日。成帝在東官,從張禹受《論語》,即尊位,賜禹爵關內侯,食邑千戶,拜光祿大夫,賜黃金千斤,又遷丞相,進爵安昌。侯年老,賜安車駟馬,黃金百斤,錢千萬。及禹病嗣省之,親拜禹牀下。章帝在東宮,桓榮以《孝經》授。及即帝位,以榮為太宰。天子幸榮,東面坐說,設酒會百官,及榮門生數百人。帝親自持業讚說,賜爵關內侯,食邑五千戶。榮病,帝幸其家,入巷下車把卷,趍如弟子之禮。薨,天子為素服舉哀。此悉儒學指教一經,尚復崇師殷勤若此,求真要而不准經誥服乎?乃立典儀,訓門中子弟張續先生所制,或異或同,見此四儀,不齊一意,使後徒遵奉,隨執見乖。今會四家,略為一卷,率愚注訣,并酌異同,隨世沉浮,逐時增减,兼復師在之日,遠離几筵,咨問寒溫,要憑啟疏,脫恐晚學不識重輕,謹述所見,名曰《道士吉凶儀》,合十例,件狀如左。

  通啟儀第一

  吊喪儀第二

  疾病儀第三

  初死小殮儀第四

  入棺大殮儀第五

  成服儀第六

  葬送儀第七

  安靈儀第八

  弟子還觀儀第九

  除靈儀第十

  通啟儀第-

  正月孟春,猶寒,餘寒。

  二月仲春,漸暖,已暖。

  三月季春,暄和,極暄。

  四月孟夏,漸熱,已熱。

  五月仲夏,暑熱,甚熱。

  六月季夏,盛熱,極熱。

  七月孟秋,猶熱,餘熱。

  八月仲秋,漸凉,甚凉。

  九月季秋,漸冷,已冷。

  十月孟冬,薄寒,已寒。

  十一月仲冬,甚寒,嚴寒。

  十二月季冬,切寒,極寒。

  右裴矩云:今為表啟及書,皆云孟春猶寒。以後各依前件時節,十五日一改,亦隨事為之。

  刺史縣令初到,道士通啟。題云:某觀道士姓某啟。謹上明使君,記室明府侍者。

  道士姓某惶恐,伏惟明使君縣令云明府德業弘遠,微猷昭著,紆降仁明,屈臨弊境。凡在道俗,莫不歡慶。孟春猶寒,不審尊體何如。貧道抱疾,不獲隨例,不任悅豫之情,謹啟不宣。某謹啟。

  月、日,某觀道士姓某啟。餘啟准此。

  凡初經正冬,二節書首,須自言感思,并問前人增懷者,正謂二親不存,論感思之語。若不經初節,及彼此二親俱在者,並不須論問。如父亡母在,及二親俱亡,云某節遠感深。母亡父存者,遠思前人。父母有不存者,云念若前又尊於己,云惟增懷舊。書云:頓首、叩頭者,皆為敬彼之辭,父在稱頓首,父亡稱叩頭。但與五服卑親、及在下官屬,云頓首、叩頭者,以為未可。若吊答重喪,書稱為頓首,除此之外,悉去頓首之言。與高祖、曾祖、祖父母書,題云:高祖翁婆、曾祖翁婆、祖翁婆。几前某言疏,女某氏言疏。與父母書。題云:爺孃几前某言疏,女某氏言疏。

  月、日某言孟春,伏惟增懷,若無經正冬節,及尊者二親在,不須云伏惟增懷,即移孟春著於猶寒之上,餘皆准此。違離未、已久,思戀無譬,奉某曰誨,伏慰下情不得書云:不奉近誨,夙夜惶懼猶寒,不審尊體,起居何如;伏惟寢膳勝常,即日某蒙恩,接侍有違,唯增馳結,伏願珍和。某言疏不備,謹疏。若作單書,移月、日於笆萬:謹疏。自此已下,書皆准此。

  修受道師書。未得法師同題云:師主姓尊師,几前若大德云:某姓法師,几前弟子姓名,惶恐白疏月、日,某惶恐言,孟春遠感,伏惟增懷,不審尊體,起居何如。若非師,直云如何,不用起居之語某即日粗得蒙恩,若離久,即云:違遠日深,下情馳結。若不得書,云:近不蒙誨,思想唯精。若得書,云:奉某日誨,伏慰下情未即拜覲,唯增眷戀,伏惟珍重,某惶恐再拜。

  師與弟子書。題云:弟子姓,位省。某告

  月、日告某,孟春遠感深,不見汝久,懸憶纏懷,日書為慰寒。汝可不,吾如常,未即見汝,但以歎滿,好自愛慎,及此不多。師某告。

  與同學兄姊書。題云:同學某姓兄姊前,某白疏。

  月、日某白,孟春遠思探,伏惟增懷,分違未久,思戀帷積,奉某日問,伏慰下情,不得晝云:不奉近問,下情馳懷猶寒,不審體履如何。某粗蒙恩,奉見未由,但增延結,伏願珍重。某謹白疏,不具某再拜。

  與同學弟妹書。題云:同學姓某,弟妹省某。

  呈月、日某報,孟春云云,分張未、已久,思憶每深,猶寒比何如。某諸疹弊,言集未由,但增慨滿,善自敬愛。乃書不多,某報。

  與伯叔父母書。題云:某次弟伯叔父母,某氏姑在室,云:次弟座前某言疏,女云:某氏女言疏。

  與兄姊書。題云:某次弟兄姊,某氏姊,座前某白疏。

  與同宗絕服尊行書。題云:某官翕伯叔,座前白疏。

  與堂兄書。題云:某位兄前,某白疏。

  與弟妹書。題云:某位弟省,妹云:某氏妹省,同堂亦然。書中若親兄弟姊妹無父母,云:孟春遠思深,伏惟同懷。若與堂兄弟,云:惟增懷。

  與舅、舅母及姨書。題云:次弟座前某言疏。

  與外甥書。題云:某省。

  與小童書。題云:謹呈姓位,公某白孟春遠思深云云,謹白,書不具姓,某呈。

  與平懷書。題云:呈姓位,公某白孟春云云,遣白,書不具姓,某呈。

  與小輕書。題云:白姓位,不具姓,某白。

  與極輕書。題云:姓位。比無言寫,念想為勞。得某日書為慰,猶寒何如也。次諸疹弊,相見未期,但增歎滿,善將愛,及此不多。姓某疏。

  吊喪儀第二

  吊刺史縣令、諸貴重喪啟。題云:某觀道士某啟。傍注云:謹上明使君,縣令云明府。

  月、日某啟,禍出不圖,某位公母云夫人傾背,若三品以上,并為高官,云:薨背下情悲側,伏惟攀慕號踊,荼毒難居,不任下情,謹奉啟不宣,謹啟。

  吊師遭父母喪啟。題云:弟子姓名啟。傍注:上尊師几前。

  月、日,某頓首、頓首,禍故無常,尊翁、尊婆傾背,哀慕抽剝,不能自勝。伏惟攀號無及,五內摧裂,何可堪居,酷當奈何,未即奉拜,伏增悲咽,謹啟不備。某再拜。

  師父母喪,吊師兄弟書。題云:至孝姓位凶前。郡姓,某白吊,父在母亡,云苦前。

  尊府君母云尊夫人不終遐壽,奄棄孝養,情深惻怛,惟攀號,茶毒難居,甚痛柰何,甚痛奈何。未獲造慰,望增酸哽,謹遣白書,慘愴不次。道士白吊。

  師喪,報同學兄姊書。題云:同學某姓兄前,某白疏。

  月、日拜疏某言,無狀招禍,禍不滅身,尊師違和,須諭病狀不蒙靈祐,以某日奄垂棄背,號天扣地,貫徹骨髓,不能自勝。伏惟悲慕,無狀奈何,苦毒奈何,伏增號絕。謹言疏,荒迷不備,某再拜。

  師喪,報同學弟妹書。題云:同學姓某弟妹省,某白報。

  月、日某白報,無狀招禍,禍不滅身,上延滅尊師,攀號礦踴,五內屠裂,不能 自勝,唯增哽咽,迷荒不次報。

  同學喪,報師啟。

  月、日拜疏某言,禍出不意,同學

  姓某夭歿,一反痛抽割,不能自勝。伏惟悲悼傷切,何可堪處,痛當奈何,痛當奈何,未由奉拜,伏增哽咽,謹言疏不備,某再拜。

  疾病儀第三

  二孟云:案仙公門訓云,凡道士疾篤將困之時,皆須香湯沐浴,冠帶如常,儀出所禀經法,佩帶於房前,施安供養,請諸名德,齋戒誦經,懺悔受身以來所犯諸罪,不得有所隱藏,顯而發露,滅罪祈福也。張續師云:可轉《度人經》一兩百徧。仙公云:若須投藏,付囑經法,悉作辭牒條狀,申謄件別名品,奏聞太上,不有隱昧也。

  《中元玉籙》云:奉師威儀,師有哀憂,弟子皆當心抱憂戚,出入無歡。

  《玉籙》又云:師有疾病,弟子皆當侍近左右,親視氣息,有如父母。

  《玉籙》又云:師有災厄,弟子皆當率諸同學,建齋祈請,以立善功。

  《千真科》曰:出家之人,與俗有別,然而死病亦無定法,然稍修執製。疾病之時,轉讀然香,晝夜不絕;臨終之時,打無常;鍾啟送終,依五練生尸法。夫以疾時,觀內大眾,數以存問,檢校廚下,令前與病人食。疾病之時,難有達命者,福勢既盡,乃欲隱避東西,此並是前路功德無憑,而以臨時驚懼,徒作此意,速死而已。可以淨灑掃,開敞房舍,來往善知識,達命之言更相啟發,諸法無常,寧有住者,必應壽書,量命無幾,可移入遷化堂。其堂可於觀西北角,別立為院堂,三間、五架,堂面看西北。其堂中高座上,造昇虛像,像身坐蓮花,如人大,舉左手以指天門,左右二真俠侍。病人恐命將絕,移入堂中像座後安置,用黃紋全幅為幡,長二丈四尺,中央繫左真腰,幡頭與病人手捉,令病人直心正念,願隨二真登天門,詣金闕,脫未應化,隨建福田。男官頭向左真,女向右真。一入此堂,難得平然歸者。臨命將絕,咸稱未困,特是貪生,有此計耳。達命君子,豈去住為心。

  科曰:男女官年將老病,死期將至,家事錢物,皆委付諸弟子中可親信者。師有遺書,依書處分,如無遺書,一一條錄生資,與諸子弟有所知者,共議修營功德,及充殯葬。如無子弟,觀眾處分,如無觀眾,道眾處分,不得將與俗家兄弟孫姪等費用。如有父母、師主,在遺書所命者,依書。又不共活,無有命書,輒取者犯五逆罪,私不能制止,送與官司。

  初死小殮儀第四

  至死時,既不沐浴,無俟安牀上,直敷兩重席於地南首,不須改易,仍著手衣襪冠巾衣居常。出入時,衣佩符籙於左肘,鈴印於右肘,便安下衾,上被覆之。停住,設白粥之奠於尸東,當肩祭訖,次兩邊鋪薦於地,男孝居左,女孝居右,不須如俗人含珠喚魂也。撒奠,亦尸東。祭文云:帝號木歲,某子某月朔某日,弟子某甲,謹以清酌蔬奠,奉祭師尊之靈云云。竟,哭盡哀。此小殮時也。

  入棺大殮儀第五

  至大殮時,不須香揚洗浴,著衣冠帶,如齋時服飾。先朱臈棺安石灰梓木七星板,笙簞雞鳴枕,使四人扛衾內棺中,以傳策置左符,鏡置右,少近頭邊。舊來安隨身經法內前,鬲子中堅安之,今安棺外,頭別案盛之,亦好。仍設大殮之奠法,隨用生時所進之食,先鋪席於尸西,進奠於席上果菜。祭文云云,竟,哭祭記,收祭食於糧甖中,安棺頭。舊以白素書移文,今人紙書,亦得先條隨身佩帶於前,次送終物置,後道士移文。

  謹條某州郡縣鄉里觀舍,男女官三洞弟子某甲所受經法,扎目如左。

  錄治,五千文戒等。

  右件,詣某師奉受。

  自然券,五老赤書真文,三皇上清三品經。

  右件,詣某師奉受。

  凡授弟子若干人靈寶法,若干人上清法,謹條三洞弟子某甲,將經法自隨入塚扎目。

  百八十戒文,仙靈二官錄,真文佩策符印等。

  右件,隨身入棺中。

  上清經某卷,七傳某卷,五法佩帶及上清諸佩文。

  右件,合一函若干卷,隨身入塚中供養。

  謹條三洞弟子隨身寒夏衣裳,及紙筆等扎目,某衣某物。

  右件,隨身入棺中。

  硯,筆,紙,手巾,墨,書刀,奏案,香鑪。

  右件,隨身入塚中。

  合經法衣物如干條。

  維某年太歲甲子某月朔某日,天老移告:天一、地二、孟仲季、五路將軍、蒿里父老、土下二千石、安都丞、武夷王、里域真官、河伯水府、魂門監司、墓門亭長、山川澤尉、直符使者,今有三洞弟子,某州郡縣鄉里男生某甲,年如干,今月某日某時,生期報盡,奄然捨化,魂昇天府,形入地居,今當還某鄉某里山,造立磚塚。某生時,離俗從師,請道出世,尋學受佩上清三洞大經符圖誥傳,並抱還太陰。及寒夏衣裳,飾身服用,凡若干種,杉棺殯殮,埋定送終之。具符到明,即安隱形骸,肅衛經寶,料領冠帶,約勑所部,扶迎將送,不得留滯,令無罜礙,逕至藏所,不使左右比盧、東西南北他姓等鬼,貨名詐姓,妄生侵奪,明承符勑,不得有違,一如太玄都鬼法、女青詔書律令。

  右移增損隨時耳。

  仙公曰:道士經法,能預投於名山福地淨密處者,是為第一,不必將死屍同穴也。滿見今人受法師,猶不盡備經,弟子亦有不能辨本所寫受經,何必與屍同穴?何必預投名山?經留代代,相傳符籙,隨棺入塚,出處隨時,見於斯矣。其有隨身物內,後鬲子中,不須如俗人作穀囊、腰繩、終具等物。事畢,上蓋依科安之棺上,次安應入塚法物於棺南頭,施列供養。燒香道士,皆冠法服,一人棺南頭,唱禮三寶,三拜竟。

  要修科儀戒律妙卷之十五竟

  要修科儀戒律鈔卷之十六

  三洞道士朱法滿編

  梵誦三契

  禮懺文

  眾等伏聞至聖高真,慈哀六道,冥寂大智,忴愍四生,情慮溺此愛河,神識沉斯苦海,以其善惡命根,因緣未絕,生死報對,倚伏無窮,雖復智火長然,神光不照,寶船恒泛,舟檝未過,所以生此世中,身非己有。今日亡人某甲,見道聞法,奉誡修經,以鳳篆陶心,龍章瑩質,情超十轉,智入九玄,知二世皆空,識四大假合,仙期未滿,更須改易,恐存亡業累,脫有違餘,果報因緣,或擊愆咎,皆藉福田,悉俟功德。即時法眾為某甲家,五服亡靈,三師神路,頓顆歸誠,運心頂禮,禮太上無極大道、十方應現聖人,願降神力,救度亡者,濟拔窮魂,解除罪報,皆得遨遊淨土,練識仙宮,受號玉京,證果金闕,混合正真無上道。

  竊惟眾聖出化,種種度人;真仙示現,時時顯迹。或作形像,乍留聲教,引接凡夫,令無苦報。念其出生入死,疲勞心識,捨身受命,困辱精神,未曉受納前緣,寧知將來後際,漂浪忘反,輪迴不息,如慈悲不救,終沒罪田。今日某甲少秉奇操,從師問道,參經奉法,布德立功,功德脫有,未圓幽顯,須應福助。眾等齊為,俱發大乘之心,行上士之業,普為十方世界、帝王國主、君臣吏民、受法師匠、出世學士,悉為專情,稽首歸命,禮謝三十六部妙經、金簡玉字、龍文鳳釆、九品真言、五方正教,特希玄力,廣度公私,同得真仙,俱蒙慧解,四達圓明,六通具足,弘闡三乘,度脫五道,咸令自在,皆趣道場。

  今此世界,人倫生命,由來斷促,四大虛假,五常浮偽,如逝水之不停,譬石火之飄忽,所以白駒難駐,黑影易流,千載斯須,百年幻惑,縱如彭安,亦從物化。自非乘龍之侶,何能獨免,若大期應盡,誰能運力。以今某甲捨身,因緣難被,生事宛然,由在光顏,無所對晤,豈親友感慟,亦使行路嗟傷,萬古長辭,一生水別,眾等皆為廣發慈心,普逮十方,一切含靈抱識、天神地祇、冤親平等,及世間苦受地獄罪魂,名相所總,胎、卵、化、濕,悉為稽首歸命,禮玄中大法師、得道聖眾,願以六通智慧,放五色光明,普度幽顯,咸令安樂,使惡緣銷盡,善業成就,有識四生,皆歸三寶。三禮竟,乃三契。

  宿命有信然,人命以銷盡,大賢樂經戒。

  已上並二孟之意。

  三契竟,案二孟行吊慰之禮後,更讀移文,恐煩重吟。三契訖,即一人讀移文,不須如俗法言故自有也。竟,內移前鬲子中,內外皆辭,拜別著蓋,未可下釘即奏章。章畢,下釘,哭泣,布總髮,行吊慰之禮。

  章法

  還書移文前經法衣物,別紙書章。謹條某州縣鄉里男生大洞弟子云云,泰玄都正一平氣云云。

  上言謹按文書右牒,男生三洞弟子某出身入道,叨禀至法妙品,圖篆略備,而不能幽居習誦,夷神抱一,逢迎人伍,染累風塵,罪結過滿,身盡神逝。以今月某日某時,謝命天地,長沒土官,既有生時經寶、符圖、法具、衣衾等物,便以今日某時,殯殮尸形,緘封丘塚,恐生犯死謫,或為故氣禁忌之鬼、山川妖偽之精,拘閡死人,不通道理。又恐地下四時主者、蒿里父老、丘丞墓伯、地下二千石,不相安隱,謹條經書、斂具遷件如牒,謹為伏地拜章一通,上謹臨尸使者、關斂君吏一合下,監臨殯斂,安隱骸爽,長寧蒿里,隨業轉輪,功成事畢,所請眾官謁還天曹,列受功賞,進秩如常科比,無令失意。有恚恨者,生死犯,並乞原赦,恩惟太上分別云云。

  右前是臨殯章,須大治道士受破殮籙者奏之。既有經目,不可示外人,一兩日燒之。

  若非大行名人,斂時必無子弟三禮、三契,非卒輒能兼之。上章,事須明解,一失節度,束手無依,謹依科撰三歸,略陳切要。亡人入棺訖,先依孟先生作移書了,即於棺頭鋪席然香,將小磬子打三下。斂長訖,乃長跪騰亡者情事。

  伏聞法本無生,生而有死,匹雲中電火,如海上波城,倏忽不與人期,窈冥誰知趣向。少時蹔遇,所倚為親,念念遷移,俱非常保,時時捨故,咸以哀人。今日亡某,命偶良緣,得生聖代,聞經見道,奉誠修真,旦暮揖其龍章,晨昏朝其鳳篆,本圖鶴舉,永願雲昇,豈悟孔水摧年,莊山促壽,一朝捨命,萬劫長乖。思坐起而無從,對衣衾而洒淚,裝束既整殯服,以施良時入棺。謹依喪禮所有移文,具條列疏。讀移文。讀移文訖,唱三歸依。

  當為亡者歸依十方大道,願降威神,拔七世苦根,解三塗結縛,遨遊妙苑,練識仙官,稽首至真無極大道。

  當為亡者歸依三十六部尊經,願玉字金篇,資神養性,龍文鳳篆,瑩府濤情,永離北鄧,長居南極,稽首宗玄自然法寶。

  當為亡者歸依後聖諸得道玄中大法師,朗七覺光明,照六通智慧,普度幽顯,咸濟死生,稽首十方無邊聖品。事竟,內移文於棺頭,餘任主人下釘安蓋二孟云:若葬日餘至時,移棺於堂上,安白布幔障前。大殮後,三日成服,仍於柩左安靈牀,東向施帷,屏風、机褥、服飾,備具如生時,朝、中進膳。未成服前,孝子於靈南頭,以布巾總髮,薦地北向,以東為上,晝夜哭,至成服出靈前,再拜稽首。拜畢,至柩所哭。盡哀,還靈牀南頭倚哭;輕者,於靈前西向倚哭。以北為上,哭拜,行吊慰之禮。今若按此儀,大成難解,非但孝子北向、西向致惑,吊人亦乃從此生疑。今酌此儀,未成服前,以布巾總髮,前安白布幔,男左女右。三日以後,成服訖,於棺頭南安靈,施屏風、几褥,非但吊者見,亦乃孝子左右得宜。張法師制,與此相似。

  成服儀第六

  受治,以滿籙。

  三五元命,乃八券、十籙。八券者:定志券、昇玄券,賣子券、乞兒券,上清四券者:血液券、神仙券、大度券、通靈券。十籙者:除滿籙、三五籙、元命籙外,更有斬邪籙、破殗百鬼召籙、都章畢印籙、九州社令籙、太玄四部線、河圖籙、青甲籙、東野大禁籙、十將軍籙。

  右件,依小孟儀,若大孟,無八券、十

  籙,石井公有十籙,無八券。依小

  孟,同絲麻三月服,男女十五升布為

  衣冠,若大孟及石井公並云:發蒙

  之教,恩情極重。

  制舉哀受吊,無成服之儀。今按《易》云:童蒙來求我,匪我求童蒙,若不發童蒙,終當見覆。《昇玄經》云:先師、後師,通當有敬,豈容敬,乃是同服而頓隔。依小孟,三月以為通允。

  五千文、大誡百八十律、真誥、五嶽、六甲、禁山。

  右件,二孟同制,小功五月。男女十一升布為裳,十二升布為冠,今人不為冠、直為巾者,務省耳。按儒禮,喪服以變吉服。吉服頭戴冠,身上著,身下著裳。若按二孟,十二升布為冠,用十一升布為褐、為裙。若石井公云:此等同服,小功五月,男絹巾,女練裳,今人既以為巾,何不絹作?明學道之人,麤衣布褐,及其師死,更著練裳,非但於理有違,亦乃人情未可。既言小功五月,那更將絹為衣。按《喪服儀》云:緦麻者,縷小如絲,實是麻作,故曰腮麻;小功者,布縷既小,用功則多,故曰小功;布縷既大,用功則少,故曰大功。石井公雖有此條,竊不用也。請依二孟,未葬之前,布冠布褐;若其葬畢,布巾布被。

  自然、中盟、三皇、五符、七傳、寶神等經符。實神,即洞神經也。

  右件,二孟同制,服大功九月,男女七升布為衣,十一升布為冠,石井公直云:九月不言升數。

  靈寶大盟、真經三品。真經,即上情大洞真經也。三品是上清受道經,有二品經目,合三十五卷。三籙:一、八素曲辭籙,二、上皇玉籙,三謂三天.正法籙;三奔:日奔、月奔、星奔,三奔即是三景,受上清三奔,登上玉清景、上清景、太清景,今受三奔,得稱三景弟子。

  右件,二孟同制。服齊衰期,男女四升布為衣,七升布為冠,心喪三年,不從讌樂。若前來五千文、自然大盟等三條中經法,同是一師受者,皆服斬衰三年,從極重之制,飲食言語、觀聽寢處,皆依孝子本儀二竟則服吉而無餘禫。今人大盟之師,則一期散髮。上清之師,或去無服,或至三號,或云九月,非直不識三品、三奔、三籙,未知三品,復是何經,直據七傳,是上清枝條,因而即服九月,坐由不睹經卷,觀覽豈復能周,師以慕廣輕傳,資乃愛紫爭受。陶先生云:古人以為皮好,吾令以為耳學。信哉斯言。豈其受得上清,見經而不識,既不識法,豈得慢師。上清、大盟,同是真經,俱存重服,請各思審,二孟久詳。

  經師、籍師。

  右二孟云:二人而言服,經師小功,籍師大功,亦復看師之輕重。看師輕重者,為師三年,為籍師一期,為經師大功,為師一期,籍師大功,經師小功,為師大功,籍師小功,經師三日,為師小功,籍師三月,經師無服。若師為籍師,皆輕弟子,於師又輕,各從减之也。

  同學。

  右上,二孟同制,腮麻三月日服。

  師為弟子。

  右二孟云:師為弟子,例一等為師,三年報一期。齊衰者,九月;大功者,五月;小功,三月。石井公云:報服同弟子,唯不解髮耳。至如俗禮所明,以卑厭尊,從二孟為允,師年過老,若不勝衰,心喪而已。

  二孟云:門中弟子為師依經說,度脫生死,恩重二親,而居喪事,用不同俗禮,既無凶苦,不為拔經,諸餘服紀,皆依法輕重,以為制度。石井公云:報服所養,生小成拔,並須散髮,不限受法,大小若著服者,臨時自栽。

  送葬儀第七

  若是大德名人,可依《鎮經》、《五練生尸經》,預書五石,一依經法,此不具載。至葬日行喪,以入塚經寶,旋安供養,香花、幡蓋,伎樂、誦詠,次第施列在前,道士從喪者於後。以靈舉次之,亦幡花於前,次第三祭食舉,第四喪轝。舉後,孝子是其弟子重者在前,輕者在後。若有俗人,孝子最在後。若船行,應尊者在後。終令前吉後凶,次第逐時,當消息也。

  至墓入廣安置法。取中前入棺,安經塚前,供養依法,安靈牀塚,右設祭於前,男孝塚左,女孝塚右,從道七正,正向塚,對經行道懺悔,讚誦行香。都設畢,齋食竟,弟子於祭前誦祭文竟,哭盡哀畢,起辭經法畢,內經於塚中。若路遠,又以時消息之。

  入棺竟,於柩頭安石牀,案子置上,內所將經法置中,安仙童於左,玉女於右,神仙兵馬安塚口兩邊寵前,又安方狀,施几案、紙筆、硯墨、手巾、香火等物。孝子皆拜,奉辭塞塚竟,行吊慰之禮畢還。已上並二孟所制。滿案其俗禮,貧富有宜,徧歷真經,亦無等制。信然。還魂水上仁,安反魄火中。古以野為棺,莊周以天地為槨,豈專在禮法度數,觀於眾人之耳目哉。若以生能重道德,死必賤形骸,隨事變通,逐時增减,不在一、一不三、四之數。

  安靈儀第八

  二孟云:次靈牀位。五尺牀南向,施屏帷帳幔,衣物隨四時法。牀前安橙,列香火、巾笏、梳刷、服飾。朝旦安几褥,暮移別牀席,安枕被。晨仍卷取,朝、中進食,真楊枝、淨水、手巾,一如生時所須。四時用物,陳列咸在。二孟云:若公王、父伯、師長來吊,孝子出戶外迎,從別道還。靈東頭倚哭,以北為上。次輕孝於靈前,北向倚哭,以東為上。尊者進客位,位位亦以東為上,伏哭五聲音來吊,孝子跪受。尊者撫手仍再拜畢,送至迎處,還倚哭畢。若俗人重者,不須拜。若次重者,直出靈東頭倚哭,客.哭竟來吊,跪受執手,客去哭訖。若平人吊,直依次坐哭,受客吊。吊客卑者,直禮拜,不執手。若次敬者,跪執手。平體者,直倚執手。客若法俗中有親緣者,吊慰竟,更於靈前倚哭,展哀乃去。若客自從有喪以來、未經相見者,雖於孝子平體,亦須出倚哭受吊。

  弟子歸本觀儀第九

  二孟云:若非時節、各還本館者,則安下下牀於北壁下,南向,以西為上,坐哭受吊。若客尊者,跪受執手;平者,坐受吊,施安客位於西壁下,安五尺牀東向開後,客東向以次上牀,以北為上,伏哭五聲起吊,孝跪執手如

  前。今人不安浮靈,請以空堂受吊。

  孝子居寢處,安素下牀,除舊屏帷,以蘆發圍牀,戶懸白布幔,蒲履言語,對而不問。

  除服儀第十

  二孟云:自從初七、二七、三七,至百日、周年,隨心功德,竟過此靈上,朝、中無復施設,唯安香火,至再周亦可除之。滿意言亦可除者,當知有不除之義,既無名德,豈久安牀。張法師云:安香肺,弟子旦夕哭泣,三日內設齋,中時下齋,食至四日。已上設清水一盆,百日訖,毀座除服,隨輕重也。既是名德,百日恐情所未申。今若是至德,朝野共尊,雖劍舄委形,神昇天闕,所在號慕,瞻仰几筵。若永安牀,不俱恒例,如弟子中受法至極而服斬衰,可再周安牀;若弟子盡服一期者,可一周安牀;若服九月者,可九月安靈;若服五月者,可五月安靈;有三月服者,可百日安牀。若過貧窮,又無後胤,雖安靈席,空設几筵,進獻靡增,塵盈垢積,安雖乃易,除甚將難,如情所不勝,請隨時消息。若名德,既不過人,又無後胤,殯葬以足,送終如例,不煩靈席。若是絕於世事,含光藏輝,名譽如泡,身形似夢,不求厚葬,無事几筵。既有遺言,各隨所況也。

  要修科儀戒律妙卷之十六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