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會元

  經名:道德會元。元李道純撰。上、下兩卷。底本出處:《 正統道藏》 洞神部玉訣類。

  道德會元序

  竊謂伏羲畫易,剖露先天。老子著書,全彰道德。此二者,其諸經之祖乎。今之學者未造其理,休哉?蓋由不得其傳耳。予素不通書,因廣參遍訪,獲遇至人,點開心易,得造義經之妙。於是罄其所得,撰成《三天易髓》,授諸門人,惟老子《道德經》未能究竟。一日有傳濟庵者携紫清真人《道德寶章》示予,觀其注腳,頗合符節,其中略有未盡處,予欲饒舌,熟思之未敢。後有二三子,各出數家解注請益於予,先以正經參對,多有異同。或多一字,或少一字,或全句差殊,或字訛舛:互有得失,往往不同。予嘆曰:正經尚爾,況注解乎?或問其故,曰:始者,抄寫人差誤爾。或開板有失點對,或前人解不通處妄有增加,以訛傳訛,支離錯雜故也。曰:孰為是?曰:《河上公章句》、紫清《道德寶章》 頗通。曰:何故?曰:與上下文理血脉貫通者為正。曰:諸家解義如何?曰:所見不同,各執一端耳。曰:請問其詳。曰:蓋由私意揣度,非自己胸中流出,故不能廣而推之也。得之於治道者執於治道,得之於丹道者執於丹道,得之於兵機者執於兵機,得之於禪機者執於禪機。或言理而不言事者,或言事而不言理者,至於權變智謀,旁蹊曲徑,遂墮於偏枯,皆失聖人之本意也。殊不知聖人作經之意,立極於天地之先,運化於陰陽之表,至於覆載之間,一事一理,無有不備,安可執一端而言之哉?予遂饒舌,將彼解不通處及與聖人經義相反處,逐一拈出,舉似諸子,眾皆曰然。自後請益者屢至,不容緘默,遂將正經逐句下添箇注腳,釋經之義,以證頤神養氣之要。又於各章下總言其理,以明究本窮源之序。又於各章後作頌,以盡明心見性之機。至於修齊治平、紀綱法度、百姓日用之問,平常履踐之道,洪纖巨細,廣大精微,靡所不備於中。又作正辭究理二說,冠之經首,明正言辭,究竟義理,以破經中異同之惑,目之曰《道德會元》。俾諸後學密探熟味,隨其所解而入,庶不墮於偏枯,會至道以歸元也。惟是言辭鄙俚,無非直解,經義未敢自以為是。然較之諸本,其庶幾焉與我同志,其鑒諸時。

  至元庚寅孟夏旦日,都梁參學清庵瑩蟾子李道純元素序。

  道德會元序例

  正辭

  予參諸家經本,惟河上丈人本為正。河上丈人本亦有三樣,有河上公解注,有二家全解,有章句白本。其三本中,惟河上丈人章句白本理長,今從之。遂將諸本差說表而出之,以正辭理外,有大同小異二百餘言,不欲枚舉。此略言大概,以釋學者之疑。

  第二章有無相生已下六句各加一之字者,非也。

  第三章是以聖人虛其心,或云聖人治,或云之治,或云之治也,非。

  第十一章抱一能無離已下六句加一乎字,非。

  十三章寵為上辱為下,或云寵為下,不合經義。

  十六章豫兮若冬涉川,或云與兮,或以下六句三句無兮者,非也。

  十七章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或云畏之侮之者,非。

  二十章忽兮若晦,或云淡乎其若海,非。而貴食母,或云兒貴求食於母,非。

  三十章或多三字,或少一二字。

  三十一章勝而不美,或云故不美也,非。

  三十四章或以愛養為衣被者,非。

  三十六章柔弱勝剛強分作二句,非。

  三十九章數車無車,或云數舉譽者,非。

  四十九章德善德信下或加矣字者,非。

  五十二章既侍其母以知其子,或云既知其母復知其子,二句皆非。

  五十五章益生不祥,或云日生,或云曰生,皆非也。

  六十六章差數句。

  七十一章知不知上,或云知不知尚矣,非。

  七十七章孰能以有餘奉天下,其中加不足二字者,非。

  七十八章天下柔弱莫過於水,或云莫柔弱於水,非也。

  八十章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或云令器,或云不用也,皆非也。

  究理

  參究諸本解義,與聖人義理不相合者,表而出之。其中異同訛謬頗多,不欲盡舉,學者致思焉。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或以常無點作一句,或云無欲者常存,有欲者亡身。若有欲者果亡身,何必曰同謂之玄乎?亡身為玄可乎?予謂無欲者,無心作為自然也。有欲者,有心運用工夫也。無為則能見無名之妙,全其性也。有為則能見有名之徹,全其命也。有與無,性與命,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有無交入,性命雙全也。《記》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即無欲觀妙之義也。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即有欲觀其徼之義也。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即玄之又玄之義也。所謂欲者,欲人之不欲之謂。

  不尚賢

  或云不求賢士者,或云不用賢者,皆非。果不用賢,則此經不足徵也,决無是理。

  玄牝之門

  或指口鼻為玄牝之門者,非也。或云念頭起處者,稍通,亦不合經義。

  載營魄

  或云魂魄者,或云陰陽者,又有數說,皆不通。殊不知魄好運動,載之者,御之也。

  三十輻

  或云一月三十日之數者,或云火候者,皆非也。殊不知聖人本意不在三十上。

  絕聖棄智

  或謂聖智不足,道當棄之,非也。予謂聖人不以唯聖智見用於民。

  絕學無憂

  或云絕學為不學,非也。絕常人之學,而學人之不學也。絕學者,絕世之學。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諸家解不通。或云尚權者,非也。太上尚不尚賢,安得尚權。

  禮者亂之首

  或便謂禮不足道,吾獨不然。誠能自禮而進於仁義,亦幾於道。

  數車無車

  諸家解不通。予謂數車之名件無一名車者,喻我之一身無一名我者也。

  生之徒十有三

  或云十分中有三分生者,十分中有三分死者,或云七情六欲者,似是而非。或云四關九竅,更非也。或以一月之盈虧比之火候,猶非也。解見正經本文下。

  無狹其所居

  前人解不通。又有反解者,或云神無方者,或廣大者,皆非也。或云無厭其所生,無厭於道者,正是妄說。豈不聞結句云:去彼取此。予謂無狹其所居,尚廣大貪婪也。無厭其所生,不畏大威,貪生無厭也。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不厚其生,故云去彼取此。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或謂徹者,通也。上古聖人一徹萬融,無所不通,民無德而稱焉。此言只好隔壁聽,與經義了無干涉。予謂契者,信約也,吁韻作挈。徹通徹也。有德之人執其信約,無德者司其明徹,詳見正經本文下,達者致思之。

  此經文辭多叶韻

  朴叶扑。闕音軋,叶察察。拔音跋,叶脫字。作音做,入聲,叶復。似此之類極多,各音本文下,讀是經者,切不可執泥字義。

  道德會元序例

  道德會元卷上

  都梁清庵瑩蟾子李道純元素述

  道

  道之可以道者,非真常之道也。夫真常之道,始於無始,名於無名,擬議即乖,開口即錯,設若可道,道是甚麼。既不可道,何以見道。可道又不是,不可道又不是,如何即是。若向這裏下得一轉語,叅學事畢,其或未然。須索向二六時中,興居服食處,回頭轉腦處,校勘這令巍巍地、活撥撥地不與諸緣作對底是箇甚麼。校勘來校勘去,校勘到校勘不得處,忽然摸著鼻孔,通身汗下,方知道這箇元是自家有的,自歷劫以來,不曾變易。所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又道行住坐卧,不離這箇,況覆載之間,頭頭物物都是這箇,亘古亘今只是這箇,生天生地只是這箇,至於日用平常,動靜作息,只是這箇。一切有形皆有敗壤,性有這箇常在。天地虛空亦有敗壤,只有這一箇不壤。只這箇鐵眼銅睛覷不破。為甚覷不破,只傷他不曾覿面相逢。縱饒覿面相逢,也是蹉過。且道蹉向甚麼處去,不得亂走,畢竟作麼會清庵,向這裏分明畢似只是欠人承當。倘遇知音,剔起眉毛薦取。咄,昨夜江頭新雨過;今朝依舊遠山青。頌曰:至道之極,虛無空寂,無象無形,無名無質。視之不見,搏之不得,聽之不聞,覓無縱跡,大無不包,細無不入。生育天地,長養萬物,運化無窮,隱顯莫測。不可知知,不可識識。太上老子,舌頭無骨。向此經中,分明露出。多言數窮,不如一默。這便是休更疑惑。

  德

  德之一字,亦是強名,不可得而形容,不可得而執持。凡有施設積功累行,便是不德也。只恁麼不修習,不用功,死灰槁木,待德之自來,終身無德也。這箇德字愈求愈遠,愈執愈失。經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又云:上德無為而無以為。只這兩句多少分明,只是欠人承當。若是箇信得及的,便把從前學解見知、聲聞緣覺一切掀倒,向平常履踐處,把箇損字來受用,損之又損,損來損去,損到損不得處,自然玄德昭著,方信無為之有益。經云: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又云:玄德深矣,遠矣。會麼咦,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則知君不可見。頌曰:河沙妙德,總在心則。不可施為,何勞脩積。愈探愈深,愈執愈失。放下頭頭,掀翻物物。後己先人,守雌抱一。純一不雜,其德乃實。修齊治平,皆從此出。妙用難量,是謂玄德。

  經

  經之一字,亦是強名。始者聖人為見世人隨情逐幻,嗜慾迷真,中心業識之擾攘,靈地無明之熾盛,是以天真喪失,橫夭傷殘,不能復其本元。於是用方便力,開善誘門,接引羣迷,使歸正道,故著書設教,強名曰經。經者,徑也,眾所通行之大路也。雖然讀是經者,却不可泥在語言三昧上,亦不可離了此經向外尋求。須是向自己分上,著意把這五千餘言細細咀嚼,點點畫畫,不要放過。忽然嚼得一句半句透,這一部經都在自己,方信道開口不在舌頭上。到這裹打開自己寶藏,把出自己經來,橫拈倒用,不惟這一部經,至於三十六部尊經,一大藏教典,從頭徹尾轉一遍,只消一喝,都竟還委悉麼。平地起風波,清天轟霹靂,諦聽諦聽。頌曰:此一卷經,妙用難評。人人本具,物物圓成。堂堂驀直,坦坦寬平。歷劫不變,亘古無更。頭頭應用,處處通津。未曾舉起,已自分明。不是我家真的子,誰人敢向裏頭行。

  道可道,非常道,開口即錯。名喚做甚麼。可名,非常名。喚作一物即不中。無名,道也。天地之始;先乎覆載。有名,強名曰道,萬物之母。生生不息。故常無欲,以觀其妙;無心運化。常有欲,以觀其徼。徼音叫。有意操持。此兩者,於不見中親見,於親見中不見。同出而異名。一體一用。同謂之玄,體用一源。玄之又玄,形神俱妙。眾妙之門。百千法門,皆從此出。

  右一章 虛無自然真常之道,本無可道。可道之道,非真常之道。元始祖炁,化生諸天,隨時應變之道也。道本無名,可名之名,非真常之名。天地運化,長養萬物,著於形迹之名也。虛心無為則能見無名之妙,有心運用則能見有名之徼。妙即神也,徼即形也。知徼而不知妙,則不精,知妙而不知徹,則不備。徹妙兩全,形神俱妙,是謂玄之又玄。三十六部尊經,皆從此出,是謂眾妙之門。且道此經,從甚麼處出。咄。頌曰:崑崙山頂上,元始黍珠中。父母所生口,終不為君通。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惡,烏路切。美是惡之因。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善是不善之由。故有無相生,有生無,無生有。難易相成,易,以豉切。難事易,易事難。長短相形,長則短,短則長。高下相傾,纔有高,便有下。聲音相和,有聲音,便有和。前後相隨。前隨後,後隨前。是以聖人忘其美惡處無為之事,忘其有無。行不言之教,忘其難易。萬物作而不辭,忘物。生而不有,忘形。為而不恃,忘情。功成不居。忘我。夫惟不居,忠其所自。是以不去。去,上聲。一切忘盡,真一常存。

  右二章 美之與惡,善與不善,如影隨形,自然相待。至於有無難易,互相倚伏。有美便有惡,有善便有不善,是以聖人不辭不有,不恃不居,彼此兩忘,有無不立,是以常存而不去也。此一章發明首章體道之義,使學者知同出異名之理。離此用而即此用,不墮於偏枯也。頌曰:人有美惡,我無彼此。一切掀翻,眾泡歸水。目前指出千般有,我道其中一也無。

  不尚賢,絕聖棄智。使民不争;忘我。不貴難得之貨,絕巧棄利。使民不為盜;忘物。不見可欲,轉物應機。使心不亂。忘情。是以聖人虛其心,全性。實其腹,全命。弱其志,全神。強其骨,全形。常使民無知無欲,空諸所有。使夫知者不敢為。夫,音扶,後同。知,音智。識法者恐。為無為,寂然不動。則無不治。治音持。感而遂通。

  右三章 不尚賢接上章處無為之事也。謂不矜自己之賢能則民淳,不貴奇貨則民富,不見可欲則心定。聖人治平天下,必以修身為本。虛心實腹一節皆修之要,虛心而後志弱,志弱而後無知,無知故能忘我,此不尚賢也。實腹而後骨強,骨強而後無欲,無欲故能忘物,此不貴難得之貨也。二理相須,足以了全性命矣。頌曰:實腹真常在,虛心道自存。不勞施寸刃,談笑定乾坤。

  道沖而用之,太虛同體。或不盈。不自滿。淵乎似萬物之宗。不自見。挫其銳不露鋒釯。解其紛,不隨世變。和其光,不自明。同其塵,不自是。湛兮似若存。常應常靜。吾不知誰之子,上無復祖。象帝之先。唯道為身。

  右四章 上云為無為,故次之以道沖而用之或不盈,謂不自滿也。不自滿者,必受益。挫銳解紛,虛中忘我之謂也。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超虛無之外也。頌曰:不識誰之子,焉知象帝先,為君明說破,太極未分前。

  天地不仁,無為。以萬物為芻狗芻,窗愈切。愛養萬物不為主。聖人不仁,傚天。以百姓為芻狗。萬民歸之不為主。天地之間,虛中。其猶橐籥乎?虛用。虛而不屈,無心。動而愈出。應變無窮。多言數窮,數,所各切。說不得。不如守中。虛中而已。

  右五章 天覆地載,化民育物,可謂至仁。言不仁者,忘其所自也。聖人愛民治國亦復如是,修身養命亦復如是,結上章道沖而用之之義也。頌曰:無底謂之橐,三孔謂之籥,中間一竅子,無人摸得著。摸得著為君,吹出無聲樂。

  谷神不死,虛靈下昧。是謂玄牝。牝,婢忍切。一陰一陽。玄牝之門,一闔一闢。是謂天地根。生天生地。綿綿若存,無休無息。用之不勤。應用不窮。

  右六章 谷神不死,虛靈不昧也。接上章守中之義也。虛靈不昧,神變無方,陰陽不測,一闔一闢,往來不息,莫知其極。動靜不忒,不勞功力,生生化化而無窮。頌曰:闔闢應乾坤,斯為玄牝門。自從無出入,三界獨稱尊。

  天地長久無休無息。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無為。以其不自生,無心。故能長久。不遷不變。是以聖人倣天。後其身而身先,忘我。外其身而身存。忘形。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以其無我,故能成我。

  右七章 天不自天,地不自地,故生生不息。聖人不自聖,故與天地合德。接上章用之不勤之義也。頌曰:道本至虛,至虛無始,透得此虛,太虛同體。太湖三萬六千頃,月在波心說向誰。

  上善若水,以柔處卑。水善利萬物而不争,隨方逐圓。處眾人之所惡,能容納穢惡。故幾於道。幾,平聲。合道。居善地,利物。心善淵,容物。與善仁,生物。言善信,應物。政善治,治,平聲。化物。事善能,成物。動善時。順物。夫惟不争,故無尤。物我如一。

  右八章 接上章後己先人。所謂水者,取柔和謙卑處下之義,利物無争,故無尤。頌曰:無争神寂靜,自足氣和平。放下這點子,黃河幾度清。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已,音以。天道虧盈而益謙。揣而銳之,不可常保。揣,楚委切。地道變盈而流謙。金玉滿堂,莫知能守。鬼神害盈而福謙。富貴而驕,自遺其咎。遺,去聲。咎,上聲。人道惡盈而好謙。功成,名遂,身退,收拾歸來。天之道。天地合德。

  右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接上章上善若水之義。功成名遂身退,戒盈勸謙之義。頌曰:急走不離影,回來墮壍坑。只今當腳住,陸地變平沉。若解轉身些子力,濳藏飛躍總由心。

  載營魄,不得亂走。抱一能無離。離,平聲。二物混成,如母携嬰。專氣致柔,能嬰兒。純一不雜,反樸還淳。滌除玄覽,能無疵。不見不聞,塵浄鑑明。愛民治國,能無為。治,音持。不動不搖,道泰時清。天門開闔,能為雌。出有入無,不伐不矜。明白四達,能無知。黜聰屏智,和光同塵。生之畜之,畜,凶入聲。斡旋四德,長養群情。生而不有,功成行滿,隱迹濳形。為而不恃,忘其所自,默默昏昏。長而不宰,長,上聲。退有餘地,一任天更。是謂玄德。道隆德備,脫體全真。

  右十章 載營魄,猶車載物之喻魄好運動,好馳騁,好剛銳,故曰營魄。魄屬陰,陰盛則害陽,情盛則役性。能制伏者,抱一無離。致柔、無疵、無為、為雌、無知,使陰魄不能肆其情。至於魄伏陰消,則神靈性寂也。生之畜之,生而不有,忘其所自,不用拘束,自然不動,如獲寶滿載而歸,故曰載營魄。自抱一以下純是載營魄之義,接上章功成身退,而續下章三十輻共一轂有車之用也。頌曰:事向無心得,無心也太難。悟來彈指頃,迷後隔千山。

  三十輻共一轂,猶萬法同一心。當其無,數車無車。有車之用輻來輳轂,成車之用。埏埴以為器,埏,扇,平聲。和土作器。當其無數器無器。有器之用水土假合,成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開戶鑿牖。當其無,數室無室。有室之用。戶牖通達,成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以有利無。無之以為用。以無用有。

  右十一章 以輻輳轂利車之用,即總萬法歸心,全神之妙也。輻不輳轂,何以名車;法不歸心,無以通神。轂虛其中,車所以運行;心虛其中,神所以通變。故虛為實利,實為虛用,虛實相通,去來無礙,即上章載營魄之義也。至於無物可載,轂輻兩忘,車復無也,猶心法雙忘,神歸虛也。器與室並同此義。頌曰:鐵壁千重,銀山萬座。撥轉機輪,驀直透過。要知山下路,但問去來人。

  五色令人目盲眼被色眩。五音令人耳聾,耳被聲惑。五味令人口爽,口被味瞞。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心為情使。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行,去聲。意為物轉。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為,去聲。內境不出,外境不入。故去彼取此。去,羌呂切。收視返聽。

  右十二章上章發明虛用,虛其用則不為聲色眩。故次之以五色令人目盲,色聲味物皆是根塵。一切世人皆受盜,惟有道者不受他瞞,視聽言動,非禮勿為,則六賊化為六神通也,故去彼取此。頌曰:見色神無定,聞聲喪太和。掀翻無一事,赤手造彌羅。

  寵辱若驚,寵是辱先。貴大患若身。貴為患始。何謂寵辱若驚?諦聽下文。寵為上,辱為下,寵得也。故居上。得之若驚,無失。失之若驚,有得。是謂寵辱若驚。如是。何謂貴大患若身?設問。吾所以大患者,何哉。為吾有身,為,去聲,下同。有身便有患。及吾無身,忘形無累。吾有何患。忘貴無患。故貴以身為天下,外其身者,貴其身者也。若可寄天下;以此為天下,則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後其身者,愛其身者也。若可托天下。以此為天下,則可托天下。

  右十三章 接上章為腹不為目,忘我之義。故次之以寵辱若驚。寵辱貴患,互相倚伏。苟能思患而預防之,則終身無患。推此道而治平天下,則天下永無危殆。有國者憂天下,如憂一身,則天下樂推而不厭。頌曰:有辱何嘗辱,居榮未必榮。預防無過失,猶更涉途程。争似全身都放下,也無得失也無驚。

  視之不見名曰夷大象無形。聽之不聞名曰希,大音希聲。搏之不得名曰微。道隱無名。此三者,不可致詰,如何說得。故混而為一。殊途同歸。在上不皦,莫見乎隱。在下不昧。莫顯乎微。繩繩不可名,雖有條目,實無名喚。復歸於無物。藏身處沒綜跡。是謂無狀之狀,不見中親見。無象之象,象,上聲。親見中不見。是謂忽恍。渾渾淪淪。迎之不見其首,無始。隨之不見其後。後,上聲。無終。執古之道,無為。以御今之有,統攝萬有。以知古始,無為。是謂道紀。因無彰有。

  右十四章 希、夷、微,道之極也。混而為一,返本也。不皦不昧,和其光也。無象無狀,藏其用也。末後一句,總證前三章,而發下章之秘也。頌曰:合這箇話靶,難摸難畫。八面玲瓏,全無縫鍵。恍忽窈冥中有象,這些消息共誰論。

  古之善為士者,存其無象。微妙玄通,清浄光明。深不可識。視之不見。夫惟不可識,故強為之容:強,上聲。以有會無。豫兮若冬涉川,寒徹骨。猶兮若畏四鄰,慎獨。儼兮若冰將釋,無疑。敦兮其若樸,樸,音撲,如愚。曠兮其若谷,虛中。渾兮其若濁。渾,平聲。同塵。孰能濁以動之,徐清?清者濁之源。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靜者動之機。保此道者,不欲盈。虛者實之本。夫惟不盈,沖虛。故能弊不新成。埋光鏟彩。

  右十五章 接上章道紀之義。發明後學,存誠致敬,常慎其獨,不住於相而抱一,濳虛為日用。至於頓息諸緣,銷鎔萬幻,撓之則不濁,澄之則不清,是謂微妙玄通,深隱也。頌曰:微妙玄通,隨人腳轉。瞎卻眼睛,一物不見。不如歸去來,識取虛皇面。

  致虛極,守靜篤。寂然不動。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觀復知化。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動極復靜。歸根曰靜,返本。是謂復命,生意存焉。復命曰常,歷劫寂爾。知常曰明。古今洞然。不知常,昧了也。妄作,凶。錯了也。知常容,大無不包。容乃公,細無不入。公乃王,物無不化。王乃天,理無不通。天乃道,曷有終窮。道乃久。無盡。沒身不殆。天地雖變,這箇不變。

  右十六章 接上章善為士者。致虛靜篤,復命歸根,純是神妙,共向這裏具眼。參學事畢,其或未然,更參末後。頌曰;致虛知妙本,靜極見天心。會得箇中意,河沙總是金。

  太上,無上可上。下知有之。眾所共知。其次,親之譽之。可親可譽,便不自然。其次,畏之。知其畏敬。其次,侮之。全無忌憚。信不足,道難信。有不信。疑心重。猶其貴言。輕諾寡信。功成名遂,默而成之。百姓皆為我自然。不知所自。

  右十七章 太上謂無上可上。雖下愚皆知有此理纔可親近。有美譽便不自然,畏之者猶其次也,侮之者失道遠矣。天真喪失,不能反本,雖教之奚益。言愈多而愈不信,不若默而待之,無為而化之,使其自悟,自然返樸,不言而信也。以治道言之,太上以下不能無為。親之譽之,有言之教也。畏之者刑禁也。侮之者,上失信也。上失信於民則民不信。猶其貴言,不言之教也。不言之教,無為而成,刑不試而民自服也。至於功業成遂,還淳返樸,則親譽畏侮俱忘矣。百姓安居樂俗,忘其所自,故曰謂我自然。頌曰:太上元無上,常存日用間。可憐無眼漢,剛道出函關。

  大道廢,有仁義。太樸既散,仁義乃興。智慧出,有大偽。出,去聲。智慧聰明,根塵業識。六親不和,有孝子。莫若常和。國家昏亂,有忠臣。莫若常治。

  右十八章 接上章親譽畏侮之義。與其國亂顯忠臣,何若無為民自化。頌曰:聰明迷大本,智慧喪天真。無事常清靜,逍遙快活人。

  絕聖棄智,無為。民利百倍;安靜。絕仁棄義,無心。民復孝慈;和順。絕巧棄利,無欲。盜賊無有。常足。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惟恐信不及。故令有所屬。令,去聲。屬音燭。老,婆心切#1。見素抱樸,無知無識。少私寡欲。忘物忘我。

  右十九章 發上章之蘊。聖智仁義巧利一切棄絕,不復見用,則民從其化而返樸也。聖人惟恐後世學者擔負不起,屬之以易簡,曰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易取於人也。頌曰:莫縱三心亂,無令一念狂。見聞知覺法,無復可思量。

  絕學無憂。心頭無事。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唯,上聲。不遠。善之與惡,相去何若?大遠。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善惡可畏。荒兮其未央哉。俗人恐學力未至,聖人恐損之未盡。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嗜欲無厭。我獨怕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怕,音泊。憺然無欲。乘乘兮若無所歸。任運自然。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貪務者,常憂。忘機者,常樂。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昏昏默默。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見藏於外,聖人藏明於內。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悶音門。俗人有分別,聖人無彼此。忽兮若晦,晦,上聲。不識不知。漂兮若無所止。無物無執。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眾人皆有能,聖人獨無能。我獨異於人,不與萬法為侶。而貴食母。貴在味道。

  右二十章 絕學者,絕其所有也。故次之絕聖人後。俗人務學於事,益其所聞,惟恐進學不精,故常憂。聖人棄絕所有,惟務於味道,如求食於母,守雌抱一而已,故無憂也。是謂絕學無憂。頌曰:才言絕學,開口便錯。廣識多知,轉轉不覺。人間萬事都忘却,猶落他家第二機。

  孔德之容,無所不容。惟道是從。於法自在。道之為物,惟恍惟忽。本然之天。忽兮恍,其中有象;此天混然。恍兮忽,其中有物。此天洞然。窈兮冥,其中有精;此天常存。其精甚真,純一無偽。其中有信。活潑潑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去,羌呂切。歷劫常存。以閱眾甫。萬物資始。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右二十一章 上章云我獨異於人,德之大也。故次之以孔德之容,言其廣納包容。所謂道之為物,果何物乎?有象有物有精,果有乎?若謂有,未具參學眼,若謂無,亦未具參學眼,畢竟作麼會咄。頌曰:亘古一物,了無人識。剔起眉毛,虛空露骨。設若擬議,躊躇照管,當空霹靂。

  曲則全,不材者壽。枉則直,屈己者伸。窪則盈,窪,烏瓜切。謙則受益。弊則新,晦則自明。少則得,知止常足。多則惑事繁則亂。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一能統眾。不自見,故明;弊則新。不自是,故彰;窪則盈。不自伐,故有功;枉則直。不自矜,故長。曲則全。夫惟不争,守柔。故天下莫能與之争。混而為一。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是真實語。誠全而歸之。全其本然。

  右二十二章 曲全枉直,窪盈弊新,接上章孔德之義也。不自見以下,皆戒盈勸謙之義也。謙下故無争,無争則全其本然,抱元守一,復歸無極也。故曰誠全而歸之。頌曰:莫管他人短,休矜自己長。短長無二見,遍界不能藏。

  希言自然。開口不在舌頭上。飄風不終朝,狂則不久。驟雨不終日。躁則不長。孰為此者?是誰主宰。天地。眾所共知。天地尚不能久,天地尚爾。而況人乎?不可躁暴。故從事於道者,順理合轍。道者同於道,一體同觀。德者同于德,不生一見。失者同於失。無有分別。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我同於道,道亦同我。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樂,音烙,上下並用。我同於德,德亦同我。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我同於失,失亦同我。信不足,有不信。我疑於物物亦疑我。

  右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接上章不争之義。謂不自見,是不言而善應。飄風驟雨,言妄動躁進不久遠之喻。從事於道者,和順於道德,混同於事物,自然感通於物,物亦自然相應也。苟或言不合道,妄有作為,不能取信於人,反為人輕忽也。《易繫》云:言行,君子之樞機,榮辱之主也,可不慎乎。頌曰:道不異於人,人自以為異。一佛一切佛,心是如來地。

  跂者不立,跂,音伎。躁進無功。跨者不行,欲速不達。自見者不明,不能晦德。自是者不彰,不能謙下自伐者無功,不能克己。自矜者不長。不能含容。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贅,朱芮切。行,去聲。殘飯贅疣。物或惡之,惡,烏路切。眾所不美。故有道者不處。達者反是。

  右二十四章 此章總證前三章。跂者不立,跨者不行,即飄風練雨之謂也。自見自是,自矜自伐,渾是私意。私意確則害公,何可久也,故有道者不處。餘食贅行,不美也。頌曰:跂立元為妄,跨行本是狂。假饒成得事,到底不如常。

  有物混成,此天混然。先天而生,此天洞然。寂兮寥兮湛然常寂。獨立不改,超然獨存。周行而不殆,運化無窮。可以為天下母。生育長養。吾不知其名,本無名喚。字之曰道,因物立名。強為之名曰大。強,上聲。無有限量。大曰逝,無有疆界。逝曰遠,無有邊際。遠曰反。收拾歸來。故道大,太虛無體。天大,法道。地大,法天。王亦大。法地。域中有四大,更有大麼。王居其一焉。三界獨稱尊。人法地,無不載。地法天,無不容。天法道,無不周。道法自然。

  右二十五章 接上章有道不處,於此發明處道之工夫也。有物混成以下一節,全首章體道之要。四大以下,純是神妙。人只知域中有四大,殊不知自己一物更人。頌曰:天地雖大,亦有敗壤。唯有這箇,歷劫常在。聖而不可知之者,盡在如如不動中。

  重為輕根,輕生於重。靜為躁君。靜主於動。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不敢輕為。雖有榮觀,宴處超然。常應常靜。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擔荷不起。

  輕則失臣,輕進失身。躁則失君。貪榮取辱。

  右二十六章 重者,不可輕忽也。輕則失臣,躁則失君,猶跂者不立,跨者不行之謂,亦飄風驟雨之喻。不離輜重,克負擔荷也。宴處超然,轉物也。明上章法道之義,總結二章體道之說,而續下章善行之要也。頌曰:躁進那能久,輕為了不成。腳跟不點地,猶更涉途程。

  善行無轍迹,轍,直列切。舉步不在腳跟。善言無瑕謫,開口不在舌端。善計不用籌策,一徹萬融。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全無縫罅。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解,上聲。全無擊累。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修己安民。常善救物,故無棄物。隨機利物。是謂襲明。明了相續。故善人,不善人之師;教人為善。不善人,善人之資。警人反善。不貴其師,無善可為。不愛其資,無過可改。雖智大迷,屏智如愚。是謂要妙。任運自然。

  右二十七章 盡前章之蘊。謹於言行則無迹無謫,心之計其可算,心之閉其可開,心之結其可解,道心堅固如此,則無善不善之分。師與資兩忘,黜聰屏智,終日如愚。頌曰:舉步不在腳,善結非千手。摸著鼻孔尖,通身都是口。若能於此善參詳,七七元來四十九。

  知其雄,守其雌,不自大。為天下谿。萬派歸源。為天下谿,常德不離,打成一片。復歸於嬰兒。炁全。知其白,守其黑,不自見。為天下式。萬法歸一。為天下式,常德不忒,準的不差。復歸於無極。神全。知其榮,守其辱,不自貴。為天下谷。萬有歸空。為天下谷,常德乃足,湛然圓滿。復歸於朴。朴,音撲。性全。朴散則為器,施之於物。聖人用之,以為官長設教化人。故大制不割。不言之教。

  右二十八章 守雌守黑守辱,不見自己之明,接上章雖智大遠之義。嬰兒太極太朴,天下之大本,惟守雌抱一,則能返本。治國以此,不假裁制,民自淳而物自樸也。頌曰:白裏存乎黑,雄中抱一雌。綿綿功不間,男解養嬰兒。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者,錯。吾見其不得已。已音以。利禦寇,不利為寇。天下神器,不可為也。動著禍生。為者敗之,貪他底,著他底。執者失之。討便宜,落便宜。凡物一切有相。或行或隨,或煦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有此便有彼,切忌隨他去。是以聖人去甚,去,上聲。無為。去奢,無欲。去泰。無執。

  右二十九章 無為則無事,有為便有事。執者失,為者敗,有為之戒也。強羸載隳,互相倚伏,如影隨形,才有成便有敗。是以聖人去貪甚,去奢侈,去驕泰,深戒後世。頌曰;行隨煦吹,強羸載隳,中間主宰,不知是誰。著衣喫飯尋常事,何須特地卻生疑。

  以道佐人主者,無為。不以兵強天下,以慈衛之。其事好還。還,音旋。善惡皆報。師之所處,刑棘生焉。心兵起處,靈地荒蕪。大軍之後,必有凶年。魔軍馳騁,精氣耗散。故善者果而已,已音以。有斷則生。不敢以取強。以柔待之。果而勿矜,去甚。果而勿伐,去奢。果而勿驕,去泰。果而不得已,顛沛必於是。是果而勿強。放倒剎竿。物壯則老,兵強則不勝。是謂不道,錯。不道早已。永失真道。

  右三十章 接上章去奢泰之義。以道佐人主者,不尚兵武。善惡皆有報,戒後世有國有家者,守雌抱一,勇於不敢。至於不得已,亦不敢取強,故曰善者果而已。頌曰:莫縱三心亂,常教志帥安。忽然違野戰,一箭定天山。

  夫佳兵不祥之器,大兵之後,必有凶年。物或惡之,惡,烏路切。師之所處,荊棘生焉。故有道者不處。處,上聲。心兵不起。君子居則貴左,主柔。用兵則貴右。主剛。兵者不祥之器,武以討叛。非君子之器,君子常治。不得已而用之,恬澹為上。以慈衛之。勝而不美,不得已。而美之者,要功也。是樂殺人。樂,五教切。肆其剛勇。夫樂殺人者,為之種禍。不可得志於天下。造物不容。吉事尚左,主生。凶事尚右。主殺。偏將軍居左,尚柔。上將軍居右,尚剛。言以喪禮處之。不祥之器。殺人眾多,不得已。悲衰泣之。一曰慈。戰勝,以喪禮處之。如喪考妣。

  右三十一章 不以兵強天下,故次之以兵者不祥之器,聖人於此深戒。萬世之下,有國之君以無為清靜,治化自然,家國咸寧。雖有甲兵,無所陳之,永無争奪之患也。頌曰:默默清玄境,澄澄養太和。倒携三味劍,順化五陰魔。

  道常無名,虛無自然。樸雖小至微。天下不敢臣。至尊。侯王若能守,抱一。萬物將自賓。無不服。天地相合,惟德是輔。以降甘露,和氣所致。民莫之令而自均。令,去聲。自然和平。始制有名,立法制度。名亦既有,示之好惡。夫亦將知止。使之知禁。知止,所以不殆。知足故常樂。譬道之在天下,止於至善。猶川谷之於江海。止於卑下。

  右三十二章 上章云有道者不處,此云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發明有道者所處之要也。有道之士外處車下,內抱一真,萬物自然,化天理自然,合神變,無窮。煩曰:會得無各樸,方能縱復收。便將大千界,撮在一毫頭。

  知人者智,見於外。自知者明。見於內。勝人者有力,勇於敢。自勝者強。勇於不敢。知足者富貧亦樂。強行者有志。始終不殆。不失其所守者久,志力愈堅,命基愈固。死而不亡者壽。壽,上聲。真一常存。

  右三十三章 知人勝人,明於外也。自知自勝,存於內也。證前三章用武之戒也。知足者貧亦樂,力行者無不見,固守者無危殆,內明者出生死。死而不亡者,真一常存。頌曰:見物不見性,知人不自知。箇般無學輩,猶道得便宜。

  大道氾兮,廣大悉備。其可左右。無限量。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所過者化。功成不名有,所存者神。愛養萬物而不為主。忘其所自。常無欲,寂然不動。可名於小。芥子納須彌。萬物歸之而不為主,任運自然。可名於大。須彌納芥子。是以聖人終不為大芥子裏藏身。故能成其大。不可稱量。

  右三十四章 大道氾兮,謂極廣大,盡精微,靡所不備也。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以下,接上章不失其所守者久之義也。以之治國則不失其所守,以之修己則死而不亡,故曰其可左右。頌曰:大道誠難測,虛空不可量。寥寥成一片,何處是封疆。

  執大象,象,上聲。視之不見。天下往。萬民服。往而不害,萬物遂。安平泰。萬化安。樂與餌,樂,音藥。聲味俱美。過客止。客過則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出,去聲。無聲無臭。視之不足見,大象無形。聰之不足聞,大音希聲。用之不可既。道隱無名,用之無盡。

  右三十五章 上章末後句云故能成其大,故次之以執大象天下往,謂全其無象,民物移心歸往也。樂與餌,聲味俱美,喪其無象,安能久乎。道之出口,無味無象,無聲無色,以其無體,故應用無盡。頌曰:泥牛喘月,木馬嘶風。觀之似有,覓又無綜。清庵拄杖子,畫斷妙高峰。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固張必歙。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固強必弱。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固興必廢。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固與必奪。是謂微明。幾微先兆。柔弱勝剛強。柔弱常和,用剛必敗。魚不可脫於淵,人安可離於道。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有利則有害。

  右三十六章 執大象則能見事之幾微。纔見固張,便知將歙,未萌先兆,未舉先知,非天下之微明,其孰能及此。學道之士,存其無象,守其至柔,與物無競,則自然知幾。苟用剛暴,尚權謀智術,求其勝物,非道也哉。比如魚本水中物,求異羣魚欲脫於淵,可乎?既不可,則人亦不可尚權。尚權者,反常也,如魚離淵必死。國之利器不可示人,即孔子所謂可與立不可與權同一義。聖人用權,反常合道,尚不可輕為,而况常人乎?可不戒哉。頌曰:眼若流星,機如掣電。瞻之在前,忽然不見。十方通塞中,光明無不遍。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寂然不動,感通天下之故。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上以風化下。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作,做,入聲。我無欲而民自朴。無名之朴,亦將不欲,我好靜而民自正。不欲以靜,使夫知者不敢為。天下將自正。為無為。則無不治。

  右三十七章 真常之道本無為,有為即非常道,接上章微明之義。天地無為,萬物生成,聖人無為,萬民安泰。以修煉言之,都無作為,於安靜之時存其無象,毫髮之動便要先覺,既覺便以無名樸鎮之。朴本無形,又曰無名,謂空也。道無為,朴無名,心無欲,則自然復靜也。靜之又靜,天下將自正。頌曰:有作皆為幻,無為又落空。兩途俱不涉,當處闡宗風。

  道德會元卷上竟

  #1 此處疑有誤。

  道德會元卷下

  都粱清庵瑩蟾子李道純元素述

  上德不德,不尚己德。是以有德其德愈大。下德不失德,執著己德。是以無德。其德愈失。上德無為而無以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以德求感,有所作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施仁及物,本無作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以義接物,有所作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以禮齊物,終不能齊。攘臂而仍之。攘,如羊切。力挽之,愈不齊。故失道而後德,近道。失德而後仁,近德。失仁而後義,近仁。失義而後禮。近義。夫禮者,不淳。忠信之薄不厚。亂之首也。不齊。前識者,道之華,求奇不實。愚之始也。失道。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尚質實,不求識。居其實不居其華。尚誠實,不尚禮。故去彼取此。去,羌呂切。捨妄從真。

  右三十八章 上章云道常無為,故次之以上德不德。上德無為,故合道。下德有為,不合道。仁義猶近德,可為進道之階。禮者,純是作為多不實,以禮齊物,物轉不齊。蓋有為終有失也。執之不失,亦可漸入佳境,自仁義而反德,自德而反道,直造無為也。前識者,智識也。智識者,失道之始。故曰道之華,有道者不處。頌曰:未得超三界,如何出五常。五常歸罔象,獨步謁虛皇。

  昔之得一者,得一萬事畢。天得一以清,湛然常寂。地得一以寧,寂然不動。神得一以靈,混然成真。谷得一以盈,綽然有餘。萬物一以生,自然發育。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泰然安固。其致之,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星辰失度。地無以寧將恐發,山嶽崩頹。神無以靈將恐歇,陰陽失節。谷無以盈將恐竭,閉塞不通。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和氣耗散。侯王無以貞貴高將恐蹙家國危殆。故貴以賤為本,一也。高以下為基。一也。侯王自謂孤寡不轂,常抱其一。此其以賤為本也。一為萬象主。非乎?豈不然哉。故致數車無車,數,音所。數我無我。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貴賤兩忘。

  右三十九章 上章云去彼取此,謂去其末而取其本也。本者何?一也。一者,天地之始,萬物之母,大道之用。侯王若能守,萬物自然歸往也。自謂孤寡不轂,自卑升高不忘本也。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貴賤兩忘,惟抱一也。數車之名件,無一名車者。數我之一身,無一名我者。轂輳合一則名車,四大合一則名我也。頌曰:得一非為妙,還虛未是玄。夢中知是夢,天外莫尋天。

  反者道之動,神一出便收來。弱者道之用。專氣致柔。天下萬物生於有,有名,萬物之母。有生於無。無名,天地之始。

  右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接上章貴以賤為本也。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即數車無車之說。只這有無相生之理,多少學人不知端的。且道如何是有無端的意?看頌日:有象非為有,無形未是無。有無俱不立,猶是墮偏枯。無有有無中得趣,方知鬍子沒髭鬚。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上士一决一齊了。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中下多聞多不信。下士聞道,大笑之。因何信不及,只為太分明。不笑,不足以為道。大迷之下,必有大悟。故建言有之:纔聞兩片,露出肝腸。明道若昧,含華隱曜。進道若退,瞻前顧後。夷道若類和光同塵。上德若谷,虛以受人。大白若辱,卑以自牧。廣德若不足滿而不溢。建德若偷,偷,音俞,叶渝。密而不露。質真若渝應變無方。大方無隅,不露圭角。大器晚成,不有其功。大音希聲,叩之即應。大象無形。莫見乎隱。道隱無名,莫顯乎微。夫唯道,善貸且成。忠恕而已。

  右四十一章 上章云有無相生,非高上之士不容無疑,故次之以上士聞道。夫道若昧、若退、若類、若偷、若渝,不可得而見,聞可笑之由。惟高上之士稟性冲虛,故能超然直入,不言而信,無為而成之也。中人以下未免半疑半信,下愚不肖者不惟不信,又且笑而侮之也。善貸且成者,貸下士笑侮之過,而成上士勤行之功也。雖下愚不肖,一覺其初,便可反善,人之不善,何棄之有。頌曰:至道元容易,人心自謂難。中人猶擬議,下士轉顢頇。莫顢頇星在,秤兮物在盤。

  道生一,虛無生一氣。一生二,一氣判陰陽。二生三,陰腸成三才。三生萬物。三才生萬類。萬物負陰而抱陽,成象於天,成形於地。沖氣以為和。察氣於中和。人之所惡,惟孤寡不轂,一無隅,眾人之所忌。而王公以為稱。自謂孤寡。故物一切有象。或損之而益,謙者受益。或益之而損。滿者必覆。人之所教,無非為善。亦我義教之。我亦如是。強梁者不得其死。強大者,死之徒。吾將以為教父。不善人,善人之資。

  右四十二章 一者,萬物之母。人之所惡謂一無偶,孤寡不轂也。王公大人不忘其本,以是自稱,卑下謙損也。謙損者,必受益,強大者,必招禍。聖人設此,戒人克己行謙,見不善而內自省也。頌曰:好勝常逢敵,行謙久處安。柔和為日用,處處王京山。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軟能蝕堅。無有入無間。貫金透石。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謙損受益。不言之教,默而信之。無為之益,無為而成之。天下希及之。知音者鮮。

  右四十三章 上章孤寡不轂,至謙也,故次之以至柔。謂柔弱勝剛強,損中有益,損之又損,以至無為。不言而可信,無為之益,世鮮及之。頌曰:觸來勿與競,事過心清凉。只這清凉境,乾坤不覆藏。

  名與身,孰親?名高辱身。身與貨,孰多?財多害己。得與失,孰病?得寵思辱。是故甚愛必大費,貪他底,著他底。多藏必厚亡。討便宜,落便宜。知足不辱,足止貪。知止不殆,畏止禍。可以長久。知足常足。

  右四十四章 上章無為之益,謂有為則有損也。故次之以名與身孰親。名貨得失皆有為也,終不長久。惟知足知止,可以長久。頌曰:世間一切有,到底不長久。攝伏獼猴心,聽取獅子吼。若能運出家中寶,啼鳥山花一樣春。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弊,叶韻作鱉。不自顯,故無壞。大盈若沖,其用不窮。不自滿,故無盡。大直若屈,直而不肆。大巧若拙,為而不恃。大辨若訥。光而不曜。躁勝寒,躁暴者焚。靜勝熱,安靜者凉。清靜為天下正。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右四十五章 上章知足不辱,故次之以大成若缺。德有餘而為不足者壽,財有餘而為不足者鄙。大成若缺,大盈若沖,至於若屈若拙若訥,皆德有餘而為不足,用之無盡也,故為天下正。頌曰:人情多聚散,世道有興衰。惟有真常在,古今無改移。

  化天下有道,情逐性。却走馬以糞,意馬閑,靈苗秀。天下無道,性逐情。戎馬生於郊。意馬狂,心地荒。罪莫大於可欲,取辱之由。禍莫大於不知足,陷身之端。咎莫大於欲得。殺身之本。故知足之足,常足。知足者貧亦樂。

  右四十六章 上章清靜為天下正,故次之以天下有道。有道則清靜,清靜則天下正,天下正則罷兵事、務農事,故曰却走馬以糞。無道則不清靜,不清靜則天下不正,則用威武征伐,故曰戎馬生於郊。曰罪曰禍曰咎,皆欲心所致,故結句云知足常足,以修身言之。清靜則欲心止,欲心止則意大定,故曰卻走馬以糞。不清靜欲心不止,欲心不止則意馬狂,故曰戎馬生於郊。頌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急走回來,救得一半。天下本無事,人心自著忙。

  不出戶,知天下;反窮諸己。不窺牖,見天道。回光返照。其出彌遠,其知彌少。外事有限。是以聖人不行而至,不移一步到長安。不見而名,不見一物即如來。不為而成。不動一毫成正覺。

  右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言有道之士知內不知外,接上章之義。知內不知外,則無所不知,見內不見外,則無所不見。若只知外見外而忘其內者,知見淺狹矣。頌曰:朝遊南嶽,暮宿蒼梧。倏忽千里,不曾離渠。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為學日益,精進。為道日損,減損。損之又損,一切損盡。以至無為,無損可損。無為而無不為。無不克。取天下常以無事,事向無心得。及其有事,有心便不得。不足以取天下。有為終有盡。

  右四十八章 不出戶知天下,內知也。其出彌遠,外事也。故次之為學日益。言無學者求其增益,為道者事事减損。《易》云: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慾。正謂此也。至于無忿可懲,無慾可損,以至無為,則萬民化而天下歸往也。苟或妄有作為,則民亂而難治,故曰不足以取天下。頌曰:有學頭頭昧,無為事事差。學為俱絕斷,損益任從他。莫笑我儂窮相態,從來賊不打貧家。

  聖人無常心,任用無方。以百姓心為心。隨機應感。善者吾善之,從而為善。不善者吾亦善之,使之反善。德善。全其至善。信者吾信之,從而為信。不信者吾亦信之,使之反信。德信。全其至信。聖人在天下惵惵,惵音牒,兢兢業業。為天下渾其心。渾,平聲。殊途同歸。百姓皆注其耳目,容止可觀,作事可法。聖人皆孩之。天下一家。

  右四十九章 上章云無事取天下,故次之以聖人無常心。所謂無常心者,隨機應感,不逆民物之情。故百姓遵聖人之言,行聖人之行,從聖人之化,天下同一心也。頌曰:信者從他信,善者從他善。若能如是知,却成顛倒見。顛倒見三界,十方成一片。

  出生入死,忿慾生死之門。生之徒絕忿慾,十有三,水火濟。死之徒縱忿慾。十有三,水火不濟。人之生,皆賴水火。動之死地水火相違。亦十有三。水成數六,火成數七。夫何故?忿慾使然。以其生生之厚。忿慾不止,貪生無厭。蓋聞善攝生者,無忿慾。陸行不遇虎兕,兕,序姊切。內省不疚,何憂何懼。入軍不被甲兵,心無罣礙,故無恐怖。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不厚其生,焉能有死。夫何故?身非我有,死奈我何。以其無死地。忘其生死。

  右五十章 柔弱生之徒,強大死之徒。柔弱者則能懲忿慾,強大者為忿慾所使。能懲忿則火降,窒慾則水升。水火既濟則生,故曰生之徒。起忿則無明火熾,縱慾則若海波翻,水火相違則死,故曰死之徒。強大者貪生無厭,柔弱者視死如歸,既不以死為死,虎兕甲兵於我何害。以丹道言之,水火既濟,聖胎凝矣。頌曰:涅槃心易曉,差別智難明。既無差別智,安有死和生。

  道生之,元始祖氣。德畜之,畜,凶入聲。化生諸天。物形之。在天成象。勢成之。在地成形。是以萬物一切有象。莫不尊道而貴德。皆從道生。道之尊,德之貴,越古超今。夫莫知爵而常自然。不言善應。故道生之畜之,神全。長之育之,氣全。成之熟之,精全。養之覆之。形全。生而不有,忘機。為而不恃,忘情。長而不宰,忘物。是謂玄德。合道。

  右五十一章 善攝生者,以其無死地,故次之以道生之言。道本無形,因生育天地而形可見,道本無名,因長養萬物而名可立。一切有相,受命于天,成形於地,稟氣於中和,皆道之應也,故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頌曰:可道非常道,無為却有為。為君明說破,眾水總朝西。夜來混沌擷落地,萬象森羅總不知。

  天下有始,無名,天地之始。以為天下母。有名,萬物之母。既知其母,知本。以知其子便知末。既知其子,知未。復歸其母。及本。沒身不殆。常在。塞其兌,內境不出。閉其門,外境不入。終身不勤。不勞而治。開其兌,內境出。濟其事,外境入。終身不救。永失真道。見小曰明,知幾知微。守柔曰強。軟能蝕堅。用其光,物來斯照。復歸其明放去收來。無遺身殃,遺,音謂。切忌隨他去。是謂襲常。直下承當。

  右五十二章 道生之言道之始也,故次之天下有始。末後一句最極切,修真至士當向這裏真眼,莫教蹉過。頌曰:不收不放,無上可上,清浄自然,本來模樣。更問第一義如何,向道有言皆是謗。

  使我介然有所知,未舉先覺。行於大道。無為。惟施是畏。識法者恐。大道甚夷,坦平驀直。而民好徑。好,去聲。行險以僥倖。朝甚除,朝,音潮。事繁即亂。田甚蕪靈地荒蕪。倉甚虛。靈地空竭。服文彩,貪。帶利劍,嗔。厭飲食,痴。財貨有餘,欲心不止。是謂盜夸。三毒擾攘。非道也哉。錯。

  右五十三章 上章云襲常,謂密用常道也,故次之以使我介然有所知。有所知則能直下承當而密用,若無所知則不能密用,妄有作為。內為根塵所蔽,外被業識所眩,兼無明,三毒為撓,非道也哉。頌曰:弄巧成拙,多煩早老。金玉滿堂,焉能常保。若於日用顛倒行,大地塵沙盡成寶。

  善建者不拔,拔,音跋。根深。善抱者不脫,蒂固。子孫祭祀不輟。綿遠。修之於身,身修。其德乃真;全真。脩之於家,家齊。其德有餘;寬裕。修之於鄉,鄉修。其德乃長;久遠。修之於國,國治。其德乃豐;淳厚。修之於天下,天下平。其德乃普。道泰。故以身觀身,內有一塵,其德不真。以家觀家,有一不順,其德無餘。以鄉觀鄉,有一不化,其德不長。以國觀國,有一不善,其德不豐。以天下觀天下。有一小人,其德不普。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反求諸己。

  右五十四章 上章云使我介然有所知,有所知則道心堅固,不失其守,故次之.以善建者不拔也。以之修身觀心察性,心定則身之修也,以之治國觀民察己,民化則國之治也。天正有一不善,則是自己政化不善也。《書》云:百姓有過,在于一人。此之謂也。反觀諸己,心有一塵染著,則是我之性天未明也。頌曰:觀國非容易,觀身意更深。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

  含德之厚,退藏於密。比於赤子。純一不雜。毒蟲不螫,猛獸不攫,玃鳥不搏。螫,音釋。攫、玃,並厥縛切。我忘於物,物亦忘我。骨弱筋柔而握固。筋,音斤。神全。未知牝牡之合而作,,最平聲。精全。精之至也。自然。終日號而不嘎號,平聲。氣全。和之至也。柔和。知和曰常,此天混然。知常曰明,此天洞然。益生不祥,益則有損。心使氣曰強。氣動則剛。物壯則老,剛則易折。是謂不道。錯。不道早已。喪失天真。

  右五十五章 善建者不拔,德之厚也。故次之以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者,不失赤子之心也。赤子之心純一不雜,無害於物,物亦不能害。不知有男女之別,其絞亦作,精氣所至也,雖作而無心,故能全其至精。終日號啼,其聲不變,冲和所致也。修身以此,則能全其本然,是謂含德之厚。苟失其赤子之心, 作而心動,天真喪也。赤子之心既發,便不自然,發而不遠,而知覺亦可反常,故曰明。苟不知覺而縱其所欲,日增日盛,精氣耗散,故曰不祥。血氣既盛,又縱心而使之,愈盛也。氣血盛則形衰矣,是謂不道,不道則早已也。頌曰:欲識混元面,先存赤子心。此心常不昧,法體證黃金。

  知者不言,默而成之。言者不知。口頭三昧。塞其兌,無言。閉其門,無見。挫其銳無争。解其紛,無事。和其光,無我。同其塵,無人。是謂玄同。一以貫之。故不可得而親,忘情。不可得而疏;忘形。不可得而利,忘物,不可得而害;忘機。不可得而貴,忘有。不可得而賤。忘無。故為天下貴。一切忘盡,真常獨存。

  右五十六章 含德之厚則能緘默,故次之以知者不言。非不言也,無可得而說也。尹真人云:非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正謂此也。予謂多言獲利,不若默而無害也。噫。頌曰:絕利終無害,無親便不疏。多言應有失,争似觜盧都。

  以正治國不偏不倚。以奇用兵,無計無謀。以無事取天下。無為無執。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性徹理融。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利欲所惑。民多利器,國家滋昏。奇貨所眩。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末伎所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法出奸上。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不尚權謀。我好靜而民自正,不用利器。我無事而民自富,不貴奇貨。我無欲而民自朴。樸,蒲卜切。以正治國。

  右五十七章 上章云知者不言,得其正也。故次之以正治國也。多忌諱,多利器,多伎巧,多法令,皆不正也。上無忌諱則民裕,絕權謀則民化,薄稅斂則民富,道之以德則民樸。無為無事,無欲好靜,皆正也。以此治國,則海晏河清;以此行道,道泰時亨;以此修身,氣固神凝。一人正,萬民皆正;一心正,萬化皆正;一身正,萬事皆正。正之義大矣哉。頌曰:著意頭頭錯,無為又落空。自從心路絕,無日不春風。

  其政悶悶,悶音門。無為寬裕。其民淳淳;質樸有餘。其政察察,有為嚴謹。其民缺缺。缺,音軋。貪婪無足。禍兮福所倚,畏禍則福必至。福兮禍所伏。忽福則禍必至。孰知其極,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其無正耶?惟正可守。正復為奇,恃正則為奇。善復為妖。矜善則為妖。民之迷,與道相反。其固日久。迷遠不復。是以聖人方而不割,方正其身,使心自化。廉而不穢,清廉其德,使民自化。直而不肆,梗直其行,使物自化。光而不曜。含畜其光,天下化成。

  右五十八章 上章無為無事,使民自化,寬大之治也。故次之以其政悶悶。是謂上寬裕則民淳實,上多事則民昏暴。悶悶,寬也。察察,謹也。寬則得眾,盡法無民。禍福相倚,正奇相待,善妖相反,理之然也,可不戒諸。修福不如遠禍,用正不若閑邪。正雖為善,苟自矜為奇德,則反為妖。正之為正,斯不正已。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是以聖人方正其身,刑罰清而萬民服;清廉其德,不惡而嚴;梗直其行,和而不流。清明在躬,慮其太察,自昭明德,故結句云光而不曜。學者洞此,長生久視之道得矣。頌曰:倚善功難遂,矜奇事轉迷。世間無限事,伶利不如痴。

  治人事天,存心養性。莫若嗇。嗇,音色。凡事從儉。夫惟嗇,夫謂早服。妙在機先。早服謂之重積德。含德之厚。重積德則無不克,無所不至。無不克則莫知其極,廣大悉備。莫知其極,可以有國。天理在我。有國之母,可以長久。生生不窮。是謂深根固蒂,性海彌深、命基永固。長生久視之道。曷有終窮。

  右五十九章 接上章其政悶悶之義。治人事天莫若從儉。以國言之,省刑罰,薄稅斂;以身言之,省言語,節飲食;以心言之,省思慮,絕視聽。盡其心,養其性,可以事天也。頌曰:生事事生,省事事省。不省不生,斷綜絕影。雲在嶺頭閑不徹,水流澗下太忙生。

  治大國,若烹小鮮。撓之則糜。以道莅天下,莅、音利。清靜無為。其鬼不神。陰魔俛首。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邪不干正。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大制不割。夫兩不相傷,形神俱妙。故德交歸焉。道德感通。

  右六十章 以正治國,其政悶悶,治人事天,皆治大國之義。小鮮者,細小之魚也。譬如烹鮮,撓之則糜,言治平天下,撓之則亂也。以無為正其心,以清靜養其性,卑以自牧,則民心悅服,天下歸往也。往而不害,天下和平,使剛暴無以施其能,鬼不神也。至於化暴從善,雖有強能,而無害物之心,聖人亦不加刑於小人,上下以德相交,故兩不相傷。以之修身,清浄無為為本,則情欲絕而陰魔消散,形存壽永,精復神全,此長生久視之道也。頌曰:本自見成,何須扭捏。纔著一毫,眼中著屑。一句合頭機,萬載擊驢橛。

  大國者下流,上善若水。天下之交,眾高附下。天下之牝。眾剛附柔。牝常以靜勝牡,靜為躁君。以靜為下。眾動附靜。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以大就小。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以小事大。或下以取,小必歸大。或下而取。大必納小。大國不過欲兼畜人,畜,凶入聲。謙卑接下。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卑順承上。夫兩者上遜下順。各得其所欲,各當其分。故大者宜為下。高以下為基。

  右六十一章 接止章德交之義。下流者如水之卑下,則眾水歸之。柔勝剛,靜勝動。聖人卑謙自牧,安靜應物,則天下化成。上以下下下,下以下順上,上遜下順,德交歸焉。修身以此,心愈下而道愈高,身愈退而德愈進,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故曰大者宜為下。頌曰:大不做大,小不做小。好笑好笑,當面諱了。等閑伸出無為手,不動干戈定太平。

  道者,萬物之奧,無所不容。善人之寶,至尊至貴。不善人之所保。皆賴道應。美言可以市,足以悅眾。尊行可以加人。行,去聲。足以出眾。人之不善,我亦善之。何棄之有?亦可使之反善。故立天子,置三公,作之君,作之師。雖有拱璧以先駟馬,非寶非貴。不如坐進此道。道尊德貴。古之所以貴此道者,善人之寶。不日求以得,見成有底。有罪以免耶?不貴於人。故為天下貴。善貸且成。

  右六十二章 接上章之義。奧者,大也。寶者,貴也。保者,萬物恃之以生也。雖下愚不肖者未嘗離也。舉動應酬,無非此道。百姓日用而不知者,為塵識所昧。立天子置三公,作之君作教師,教化下民,使不善者從其化,拱璧駟馬見不足為貴,不如坐進此道。修己以安百姓,先之以敬讓而民不争,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求則與之,有罪宥之,不責於人,有罪以免,故天下尊之也。頌曰:終日忙忙走,回頭便到家。悟來無一事,不會亂如麻。

  為無為,藏神於神。事無事,藏心於心。味無味。藏形於形。大小多少,倒行逆施。報怨以德。不貞於人。圖難於其易。易,去聲。下同。其脆易破。為大於其細。其微易散。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從微至著。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積小成大。是以聖人終不為大,聖人不自聖。故能成其大。成聖在民。夫輕諾必寡信,得之易,失之易。多易必多難。輕易難成。是以聖人猶難之,不可輕示。故終無難。得之難,失之難。

  右六十三章 為無為,發上章萬物之奧。為無為,無所不為;事無事,事事有成;味無味,其味幽長。此三者,道之奧也。大者小之,多者少之,怨以德報之。圖難於易,為大於細,積小成大,從微至著,聖人功業大成,不自為大。天不自天,成天者物;聖不自聖,成聖者民。以其不自聖,故能成聖。為大必自細,升高必自卑,難事易成,易事難成。易事不可輕示,輕則人忽之,故聖人猶難之。得之難,失之難,凡事不輕易則終無難。頌曰:說易非容易,言難却不難。箇中奇特處,北斗面南看。

  其安易持,易,去聲。下同。居安慮危。其未兆易謀,作事謀始。其脆易破,圖難於易。其微易散。圖大於細。為之於未有,防患於未然。治之於未亂。治之於未有。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從微至著。九層之臺,起於壘土;積小成大。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自近至遠。為者敗之,貴在謹始。執者失之。謹則不失。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不克。無執故無失。善抱不脫。故民之從事,有所施設。常於幾成而敗之,不謹其始,焉得有終。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初心不昧,焉得有敗。是以聖人欲不欲,欲人之不欲。不貴難得之貨;轉物。學不學,學人之不學。復眾人之所過。遷善。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識法者恐。

  右六十四章 接上章之義。其安易持,言作事謀始,脩真志士正心於思慮之先,抑情於感物之前,則心易正,情易絕。苟治事於已亂,遠禍於已萌,不亦難乎?積小成大,不可救也,故《易》有履霜堅冰之戒。《傳》曰: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擊》云: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又云:惡積而不可解。可不戒之哉。苟有覺於已差之後,篤力而反,猶可復元,終不如未見形邇而解,不勞而復。故曰其微易散,其未兆易謀也。又云:為者敗,執者失。戒之猶切。聖人學人之不學,欲人之不欲,無執無為,終始如一,永無危殆。若向這裏會得,凡事謹始,焉有敗失。事之未萌,悉皆先兆,知則不為,為則不失。復初九以之盡此道者,其惟顏子乎。頌曰: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急走回來,猶落第二。臨壓馬失收韁晚,船到江心補漏遲。

  古之善為士者,非以明民,不識不知。將以愚之。其政悶悶。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其政察察。以智治國,國之賊;道之以智,其民不足。不以智治國,國之福。道之以德,其民有餘。此兩者亦楷式。楷,口駭切。寬則得眾,盡法無民。常知楷式,捨短從長。是謂玄德。合道。玄德深矣遠矣,愈探愈深,愈求愈遠。與物反矣,不與萬法為侶。然後乃至大順。逆行順化。

  右六十五章 其安易持,反善之速也。故次之善為士者,非以明民也。言無為寬大,治平天下,民之福也。有為嚴謹,宰制下民,國之賊也。民之難治,以其多事,是以聖人以無為清靜治國,使夫知者不敢為。雖與物反,久慣自然,民遂其生獲百倍之慶,天下治平成大順之化。盡此道者,是謂玄德。頌曰:一切有為法,三千六百門。從頭都勘過,皆是弄精魂。惟吾獨抱無名樸,無限群魔倒赤旛。

  江海所以為百谷王者,由其卑下。以其善下之,大國下流。故能為百谷王。異派同歸。是以聖人欲上民,以言下之,謙退。欲先民,以身後之。克己。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民忘其勞。處前而民不害,民忘其死。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樂,音洛。以德服人中心服。以其不争,謙讓也。故天下莫能與之争。天下和平。

  右六十六章 善為士者卑以自牧,故次之以江海為百谷王,即上善若水之義。以言下民,民忘其勞;以身後民,民忘其死,皆道德感通也。脩真志士以卑自牧則身脩。頌曰:上善若水,利物無窮。貫金透石,隔礙濳通。有意留人千里月,無心送客一帆風。

  天下皆謂我道大,萬物推尊。似不肖。當面諱了。夫惟大,無可比擬。故似不肖。似箇其麼。若肖久矣,其細也夫。纔可比,便不大。我有三寶,分文不直。保而持之:珍重珍重。一曰慈,仁惠。二曰儉,節約。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謙退。夫慈,故能勇;無不克。儉,故能廣;無不備。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其器長。無不服。今捨其慈且勇,剛暴也。捨其儉且廣,貪欲也。捨其後且先,強梁也。死矣。死之徒。夫慈,仁。以戰則勝,仁人之兵不可敵。以守則固。仁則能守。天將救之,惟德是輔。以慈衛之。天地大德曰生,聖人守位曰仁。

  右六十七章 身愈下而德愈高,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聖人則之,故天下皆推尊為大。不肖言無可比也,又謙下之辭,慈忍謙退,儉約卑下,故似不肖。流俗皆尚廣大強梁血氣之勇也,殊不知慈忍謙退極廣大。慈之一字,戰則勝,守則固。仁者無敵,真勇也。頌曰:莫飲無明水,休生差別相。浮雲散碧空,萬里天一樣。

  善為士者不武,慈忍。善戰者不怒,怒,音弩,叶武。柔和。善勝者不争,謙讓善用人者為下,卑遜。是謂不争之德,至謙。是謂用人之力,至柔。是謂配天,至慈。古之極合道。

  右六十八章不武不怒不争,發上章不肖之義。不争之德,用人之力,皆仁慈之謂,故曰配天。以此脩身,則形存壽永也。頌曰:不文不武,無得無失。摸著鼻孔,通身汗出。分明只在眼睛下,擬議之間隔萬山。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慈忍。不敢進寸而退尺,謙退。是謂行無行,行,下音杭。不武。攘無臂,攘,如羊切。不怒。仍無敵,不争。執無兵。為下。禍莫大於輕敵,勇於敢則殺。輕敵幾喪吾寶。喪,去聲。強梁者死之徒。故抗兵相加,一及者勝。仁人之兵,天下無敵。

  右六十九章 接上章不武之義。行無行以下至於哀者勝,皆不怒無争之謂。頌曰:好勝終須敗,唯慈善守成。不勞施寸刃,天下賀昇平。

  吾言甚易知,慈忍而已。甚易行。儉約而已。天下莫能知,信不及也。莫能行。力不及也。言有宗,開口顯道。事有君。舉動見道。夫惟無知,自昧了。是以不我知。見不明。知我者希,孰是知音。則我者貴。孰肯承當。是以聖人被褐懷玉。內蘊道德,外行卑下。

  右七十章 前章云哀者勝,謂仁慈無敵。故次之以甚易知,甚易行。世人莫能知,莫能行者,信不及也。問有信之者,又不能行,力不及也。是以聖人被褐懷玉,含華隱耀也。煩曰:至道不難知,人心自執迷。疑團百雜碎,驀直到曹溪。秋月春花無限意,箇中只許自家知。

  知不知,上;真知。不知知,病。妄知。夫惟病病,惟恐有知。是以不病,終無妄知。聖人不病,知如不知。以其病病,忘其所知。是以不病。無所不知。

  右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接上章吾言甚易知。聖人無所不知,不自以為知,真知也。世人無所知,自以為知,妄知也,故曰病。若知妄知為病,而病其病,則妄知之病療矣。聖人所以不病者,以其病其多知,是以不病也。頌曰:賣弄鬍鬚赤,矜誇口鼓禪。若能如是會,見性待驢年。

  民不畏威,無忌憚。則大威至。自作自受。無狹其所居,肆情縱意。無厭其所生。厭,平聲。貪生無足。夫惟不厭,錯。是以不厭。更錯。是以聖人反是。自知不自見,不肆其情。自愛不自貴,不厚其生。故去彼取此。去,羌呂切。

  右七十二章 上章云不知知病,不知為知,所以無忌憚也。故次之以民不畏威。世俗之人不畏大威,無狹其居,無厭其生,尚廣大而厚其生也。不知厭足,取禍之由,故曰大威至矣。有道者反是。頌曰:苦瓠連根苦,甜瓜徹蒂甜。可憐貪欲者,知味不知厭。

  勇於敢則殺,強梁者死之徒。勇於不敢則活。柔弱者生之徒。知此兩者,或利或害。有殺有活。天之所惡,惡,烏路切。造物不容。孰知其故?知則不敢。是以聖人猶難之。不敢輕示。天之道,不争而善勝,不與物競,物莫能勝。不言而善應,大音希聲,和之則應。不召而自來,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繟然而善謀。繟,音闡。任運自然,無所不克。天網恢恢,包羅無外。疏而不失。雖然疏闊,物莫能逃。

  右七十三章 接上章民不畏威,言世人不畏公法,敢於好勇,殺身之本也。勇於不敢,終身無害。勇於敢,血氣之勇也,勇於不敢,義理之勇也。頌曰:敢勇常輕死,頑牛不畏鞭。試看狂劣者,鼻孔幾番穿。

  民不畏死,肆情逐幻。奈何以死懼之。抱薪救火。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以情攝情。吾得執而殺之,不得放過。孰敢?誰肯。常有司殺者,天不容奸。夫代司殺者殺,不是當行家。是謂代大匠斲。事不干己。夫代大匠斲,般門弄斧。希有不傷其手矣。自取其害。

  右七十四章 接上章勇於敢之義。民不畏死,是上之政化不善,民失其業也。民失其業,欲遂其生,故不畏死。又加之刑禁,使民畏死,則是致民於死地也。盡法無民,夭之所惡,故聖人亦不容也。常有司殺,謂天不可欺也。代司殺者,謂掌刑罰之官也。代大匠斲謂不當也。希有不傷其手,言用刑之極,有傷和氣也。聖人於此戒省刑罰之切也。頌曰:虛空無聲,墻壁有耳。更問如何,劈胸便捶。大地掀翻行正令,倚天長劍逼人寒。

  民之饑,荒歉。以其上食稅之多,厚斂則民饑,多欲則心荒。是以饑。常不足。民之難治,紛亂。以其上之有為,事煩則亂。是以難治。常不定。民之輕死,忘命。以其求生之厚,貪欲無厭。是以輕死。不顧危亡。夫惟無以生為者,不厚其生。是賢於貴生。不自生,故長生。

  右七十五章 接上章民不畏死之義。民之饑,民之難治,蓋由政教不正,民不遂其生,是以貪生而不顧危亡也。道之以刑則民暴,道之以德則民格,上好靜則民樂而從其化也。頌曰:智慧皆為垢,聰明總是塵。絲毫不掛念,性海自澄澄。

  民之生也柔弱,一團和氣。其死也堅強。和氣散也。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和氣全。其死也枯槁和氣絕。故堅強者死之徒,剛暴殺身之本。柔弱者生之徒。柔和養生之要。是以兵強則不勝,恃強則敗。木強則栱。栱,立曰拱。木剛則折。強大處下,沈淪之本。柔弱處上。處,上聲。上同。昇騰之象。

  右七十六章 接上章之義。上之政化不善,有傷和氣,故天下多剛暴。以無為清淨修己,足以挽回和氣,民遂其生,樂其業,刑不試而萬民悅服,何剛暴之有。是以修齊治平,皆以柔和為本。以丹道言之,和氣存則水火交濟,和氣散則水火相違,故柔弱處上。頌曰:柔弱未是善,剛強未是惡。争如養太和,逍遙常快樂。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稱物平施。高者抑之,低者舉之。損上益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裒多益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虧盈益謙。人之道則不然,反是。損不足以奉有餘。損人益己。孰能以有餘奉天下?損己益人。唯有道者。傚天。是以聖人為而不恃,損。功成不居,損。其不欲見賢。見,音現。損之又損。

  右七十七章 接上章強弱之義,損有益無,大道也。強大者必受損,柔弱者必受益。惟有道者則天而行,損情益性,損多益寡,損己益人,損有餘益不足,損之又損,以至無為。頌曰:益之常不足,損則却寬剩。只這克己心,便是平等秤。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上善若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棒打不開。其無以易之。無物可比。柔勝剛,屈己者勝。弱勝強,軟能蝕堅。天下莫不知,眾所共知。莫能行。擔負不起。是以聖人言:諦聽。受國之垢,能為社稷主;海納百川。受國之不祥,能為天下王。處眾人之所惡。正言若反。與物相反

  右七十八章 接上章損益之義。至卑至弱,莫過於水,破堤抉岸,莫之能禦。以此可見,柔勝剛弱勝強也。天下人皆知而不能行,何哉?不肯卑下故也。眾人所惡,垢與不祥,惟有道者則能受之。頌曰:弱者從他弱,強者任他強。休生分別相,識取法中王。但觀浩森無窮水,幾處隨圓幾處方。

  和大怨,必有餘怨,施恩成怨。安可以為善。錯。是以聖人執左契,契,音挈。下同。叶徹。誠信及物。不責於人。克己。故有德司契,性靜情逸。無德司徹。心動神疲。天道無私,至公。常與聖人。惟道是從。

  右七十九章 接上章剛柔之義。以恩和怨,怨雖解而心尚存,安可為善。不如責己,恩怨兩忘,則民心自然感德而契之也。大德之人則司契,下德之人司徹。明徹者通也,只知通為明斷,殊不知盡法無民矣,安可為善。司契者存誠信,與民心契也。頌曰:明斷傷和氣,施恩惹禍殃。不如司左契,恩怨兩相忘。

  小國寡民,不貪。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不尚賢。使民重死,而不遠徙。安分。雖有舟車,無所乘之;不動。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不争。使民復結繩而用之。反樸。甘其食,忘味。美其服,忘形。安其居,忘動。樂其俗。樂,音洛。忘憂。鄰國相望,望,平聲。對境無心。雞犬之聲相聞,外境不入,內境不出。民至老死,終身在道。不相往來。忘其彼此。

  右八十章 上章云執左契,謂以道感民,則自然契合,無争奪也。故次之以小國寡民,言知足而不貪也。國雖小,民雖寡,自以為足,使有才能者不得見用,則民自然,無知無欲,不遷不變,無争無競,安守常分,服食興居,常樂於道。鄰國彼此無犯,永無爭奪也。頌曰:無為境界,能小能大。放去收來,廓然無礙。本來面目現堂堂,世界壞時渠不壞。

  信言不美,良藥苦口。美言不信。口頭三昧。善者不辯。無分別相。辯者不善。妄生差別。知者不博,頭頭總是。博得不知物物有礙。聖人不積,不增不减。既以為人己愈有用之不盡。既以與人己愈多。普濟無窮。天之道,生生不已。利而無害;無所不利。聖人之道,則天而行。為而不争。慈忍儉約。

  右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忠言逆耳也。美言不信,巧言令色也。真實之言淡薄,虛妄之言華飾,善為道者無分別,故不辯。善辯者致争之由,故曰不善。真知者光而不耀,故曰不博。廣博者明見於外,故曰不知。聖人損其所有,愛養萬物,不為主,故曰不積。養其無象,象故常存;守其無體,體故全真。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故曰為人愈有與人愈多。天地大德曰生,故曰利而無害。聖人守位曰仁,故曰為而不争。只這末後一章,總發前八十章之蘊也。經云:可道非常道,可名非常名,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希言自然,淡乎無味,進道若退,明道若昧,廣德若不足;大白若辱,曰希曰夷,惟恍惟忽,大音希聲,大器晚成,正言若反,已上等語,雖不美聽,其中有信,故曰信言不美。可道可名,可見可聞,持而盈之,揣而銳之,金玉滿堂,善之為善,美之為美,樂之與餌,聲味俱美,已上等語,雖美於聽,終不實也,故曰美言不信。若訥若拙,若愚若樸,若屈若昏,不尚己賢,不貴奇貨,儼兮若客,敦兮若樸,曠兮若谷,渾兮若濁,知白守黑,知榮守辱,不自見不自是,不自矜不自伐,已上皆不辯之善也。尚奇務貨,自高自大,自見自是,自矜自伐,勇於敢,嗜於欲,不畏威,不畏死,不知足,不知止,強知前識,昭昭察察,已上皆不善之辯也。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不言而信,不見而名,無為而成,已上皆知者不博之謂也。知物知人,知事知外,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開其兌,濟其事,捨儉且廣,捨後且先,不知為知,皆是妄知,已上皆博者不知之義也。為而不侍,長而不宰,功成.不居,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少私寡欲,見素抱樸,損之又損,以至無為,去甚去奢去泰,無知無事無欲,已上皆不積之義也。至於曲全枉直,窪盈弊新,萬物歸之,萬民化之,天地合之,廣施博濟,不窮不弊,不殆不勤,用之不可既,此為人愈有與人愈多之義也。天之道生成運化,稱物平施,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無所不利,至公無私,惟德是輔,不言善應,不召自來,高者抑之,低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一切有情無不覆載,此利而無害也。聖人之道,守雌抱一,處柔行謙,和光同塵,後己先人,同於道,同於德,同於失,方而不割,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不責於人,善貸且成,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小國寡民,自以為足,使民反樸,忘其彼此,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皆不争之義也。只這不争二字,八十章之要也。若是信得及底,把這不争二字為日用,久久純熟,則自然造混元之境,真常之道至是盡矣。象帝之先,明妙本得矣。且道不争二字作麼會。咦,放倒門前利竿著。頌曰:争之常不是,讓之則有餘。無争功不間,萬化悉歸渠。

  道德會元卷下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