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靈真經﹝注﹞

  經名:洞靈真經〔注〕。原題何璨註,約出於唐宋間。三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參校本:《四部叢刊》三編影印常熟翟氏鐵琴銅劍樓藏宋刊本(簡稱宋刊本)。此書另有《四庫全書》本九卷。

  目 錄

  卷上

  全道篇第一

  用道篇第二

  政道篇第三

  卷中

  君道篇第四

  臣道篇第五

  賢道篇第六

  卷下

  訓道篇第七

  農道篇第八

  兵道篇第九

  洞靈真經卷上

  何璨注

  全道篇第一

  夫心冥虛極,德洞玄微。功並四時,蒼生自化。

  亢倉子居羽山之顏三年,

  羽山,《尚書□禹貢》 在徐州。《舜典》云:殛鯀于羽山。蓋在東裔,後屬魯。顏,山之南面也。《莊子》引此章云:北居壘之山。即此山是也。

  俗無疵癘而仍穀熟。

  賢聖之居,天祐神助,近#1無疵癘而五穀豐稔。頻熟曰仍也。

  其俗竊相謂曰;亢倉子始來、吾鮮然異之,

  鮮然,驚異之貌也。異其虛懷寂泊,不在#2近情

  今吾日計之不足,歲計之有餘,其或聖者耶!

  驗其利益,故疑之為聖人。

  盍相與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

  盍,何不也。既蒙厚利,欲立為君,何不建置宗廟,並及社稷,尸穀祝祭,南面事之者乎?

  亢倉子聞之色有不釋。其徒黶啜從而啟之,

  黶啜,亢倉子之門人也。欲允眾心,故從而啟之。

  亢倉子曰:吾聞至人尸居環堵之室,而百姓猖狂不知其所如往,

  至人冥心絕慮有類於尸,無事蕭然獨居環堵。蒼生欣慕,共往歸依,察其所歸,非由知者也。

  今以羽俗子父竊竊焉將俎豆予,我其的之人耶?

  竊竊,私議之謂也。我本棲隱,全道任真,今乃俎豆相尊,反成人之標的也。

  吾是以不釋於老聃之言。

  老聃言,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足,我好靜而民自正,今乃反此。故不釋然。

  黶啜曰;不者,

  不者,猶不然也。

  夫尋常之汙,巨魚無所還其體,而鯢、鰌 音為。之制;步仞之丘,巨獸無所隱其軀,而孽狐 之祥;

  八尺曰尋,倍尋曰常。汙,池也。還,迴也。鯢,小魚而有腳。制,猶專擅也。六尺曰步,七尺曰仞。祆也。祥,善也。言小水不能容巨魚,小丘不能藏大獸。喻亢倉道德既高,必須厚祿也。

  且也尊賢音事能,嚮善就利,自堯舜以固然,而況羽俗乎?先生其聽矣。亢倉子曰:譆來,

  譆,歎聲也。怪其不達己志,故發譆歎。將欲告之遠致,故呼之曰來也。

  夫二子者知乎?

  二子,堯、舜也。知乎,言豈知也。

  函車之獸介而離山,罔罟制之;吞舟之魚,蕩而失水,螻、蟻苦之。故鳥獸居欲其高,魚鱉居欲其深。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亦不厭深渺而已。

  函,盈也。介,孤介也。渺,遠也。

  吾語若大亂之本,祖乎堯舜之間,其音終存乎千代之後。千代之後必有人與人相食者矣。

  若,汝也。夫事有先成後敗、始吉終凶,胡可必耶?故堯舜禪讓,光一時之美,迹流後代,成篡弒#3之禍。故《莊子》云:堯、舜讓而帝,之噲讓而絕;湯武爭而王,白公爭而滅。斯其效歟?夫唯不立善名者,則事跡宜絕,無所企慕耳。

  言未,男子榮之樗色蹙然膝席曰:樗年運而長矣,將奚以託業以豈斯言?

  榮之樗,莊子所謂南榮趎也。既聞高義深欲,蹵然變色,斂膝于席,願垂告示以敬事此言。

  亢倉子曰: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若此緒年,或可以及此言。

  營營,運動不息也。緒,終也。全形抱生,不運思慮,虛心冥寂,道自居之。若此終年,可及此言也。

  雖然,吾才小,不足以化子,子胡不南謁吾師聃?

  聃,老子之字也。

  亢倉子既謝榮之樗,不釋羽俗而龍已乎天下。

  謝,猶遣也。不釋羽俗,濳遁而遊,如龍變化,與時昇降。

  水之性欲清,土者滑音骨之,故不得清;人之性欲壽,物者滑之,故不得壽。

  滑,亂也。人性壽考,為外物所亂,故使不終天年。

  物也者,所以養性也,今世之惑者,多以性養物,則不知輕重也。

  衣食養性,不可一日而無。而惑者乃損性以求物,物愈積而性愈傷,殊不知性重而物輕。蓋倒置者也。

  是故聖人之於聲色滋味也,利於性則取之,害於性則捐之,此全性之道也。萬人操弓,音共射一招,招無不中;萬物章章,以害一生,生無不傷。

  捐,棄也。操,持也。招,射的也。章章,猶擾擾也。

  故聖人之制萬物也,全其天也。

  聖人抑制萬物,不使傷性以全天真。

  天全則神全矣。神全之人不慮而通,不謀而當,精照無外,志凝宇宙,德若天墜。然上為天子而不驕,下為匹夫而不惛,此之為全道之人。

  神全之人,智慮充溢,精明照於無外,志氣凝乎宇宙,覆載之德同乎天地。雖貴為天子,賤為匹夫,不以窮達而迴其志者也。

  心平正不為外物所誘曰清,清而能久則明,明而能久則虛,虛則道全而居之。秦佚死,亢倉子哭之。

  秦佚,古之有道者,蓋老子之友也。

  其役曰:天下皆死,先生何哭 也?

  役,謂門人,充使役也。死生之道,古今是常,達人體之,不哭可也。

  亢倉子曰:天下皆哭,安得不哭?

  順物而哭,雖哭而非哭也。

  其役曰:哭者必哀,而先生未始哀,何也?

  未始,猶未嘗也。世人之哭必生哀痛,今先生雖哭不見悲傷,敢問何故也?

  亢倉子曰:舉天下之吾無與樂,安所取哀?

  夫有樂必有哀,人之常情也。達人大觀,豈有疏親?既不與為樂,亦無所取哀。

  蛻墜之謂水,蛻水之謂氣,蛻氣之謂虛,蛻虛之謂道。

  蛻者,免脫之謂也,夫脫地之謂水,脫水之謂氣,脫氣之謂虛,脫虛之謂道,猶至人不係情於哀樂,然後為極也。

  虛者道之體,靖者道之地,理者道之綱,識者道之目。

  言至人能虛能靜有識有理者,則能契道之形體,知道之綱目。

  道所以保神,德所以弘量,禮所以齊儀,物所以養體。

  四者皆可以資身,不可暫無也。

  好質白之物者以黑為汙;好質黑之物者,以白為汙。吾又安知天下之正潔汙哉?由是不主物之潔汙矣。夫瞀視者以黈為赤,以蒼為玄,吾乃今所謂皂白,安知識者不以為頳黃,吾又安知天下之正色哉?由是不遁物之色矣。

  瞀,風眩也。黈黃色也。頳,赤色也。夫有風眩之疾者,視物不能審也。故以黃為赤,以青為黑,亦猶凡俗之情妄執潔汙。雖有大聖,孰能正之?故不主一其潔汙不流遁於眾色也。

  夫好貨甚者,不見他物之可好;好馬甚者,不見他物之可好;好書甚者,不見他物之可好。吾又安知天下之果可好者,果可惡者哉?由是不見物之可以保戀矣,無能滑吾音長矣。

  果,决定也。保,猶懷也。

  陳懷君柳使其大夫禱行聘於魯。

  懷君,謚也。柳,名也。禱陳大夫之名也。

  叔孫卿私曰:

  叔孫氏,世為魯卿也。

  吾國有聖人,若知之乎?

  聖人,謂仲尼也。

  陳大夫曰;奚以果明其聖?叔孫卿曰;能廢心而用形。

  聖境超殊,非凡情所測,徒見其能應接世務,便證以為聖人,豈知其所聖哉?

  陳大夫曰:弊邑則小,亦有聖人,異於所聞。曰:聖人 誰?陳大夫曰:有亢倉子者,偏得老聃之道,

  門人之中最為稱首,故曰偏得也。

  其能用耳眎而目聽,定公聞而異焉,使叔孫氏報聘,且致亢倉子,待以上卿之禮。亢倉子至賓于亞寢。

  亞寢,公之次殿。

  魯公卑辭以問之。亢倉子曰:吾能聽視不用耳目,非能易耳目之所用,告者過也。公曰:孰如是寡人增異矣,其道若何?寡人果願聞之。亢倉子曰:我體合於心,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無,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雖遠際八荒之表,邇在眉睫之內,來干我者,吾必盡知之,迺不知 是。我七竅手足之所覺,六腑五臟心慮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

  心形泯合,神氣冥符,洞然至忘,與無同體,然後心彌靜而智彌遠,神愈默而照愈章,理極而自通,不思而玄覽。非夫至聖至神,其孰能與於此哉?斯固靈真之要樞,重玄之妙道也。

  用道篇第二

  無非利物,上合天心,克己歸仁,化行刑措。

  天不可信,墜不可信;人不可信,心不可信。惟道可信,賢主秀士豈可知哉?昔者桀信天與其祖四海,已不勤於道,天奪其國以授殷。紂亦信天與其祖四海,己不躬於道,天奪其國以授周。

  與,猶以也。祖,猶主也。夏桀、殷紂,耽淫奢縱,自云有命,稟於上天。窮凶肆虐,不修其道,故天奪其國以授於湯武。

  今夫墮音農信墜實生百穀,不力於其道,墜竊其菓稼而荒翳之。

  墮農之人信墜生穀,不勤耘耕,稂莠荒蕪。故不能獲菓稼。

  齊后信人之性酬讓,不明於其道,舉全境以付人,人實鴉義而有其國。

  后,君也,齊簡公也。信人性不明酬讓,為陳恒之所弒,而取其國。鴟義,喻貪殘也。

  凡人不修其道,隨其心而師之,營欲茂滋,灾疾朋釁,戕身損壽,心斯害之矣,

  人自師心,不遵聖教,營欲熾盛,百殃斯集。此乃心為身害。朋,猶群也。釁,猶動也。戕,害者也

  故曰惟道可信。

  道者,坦蕩恬怡,無所染著。人能虛心歸道,則身命保全也。

  天墜非道,不能悠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蒼生非賢,不能靖順;庶政非材,不能龢理。

  賢材皆用,道以理物。

  夫用道之人,不露其用,福滋萬物,歸功無有,

  濳功密濟,百姓謂我自然。

  神融業茂,靈慶悠長。

  融,通也。神理通達,德業榮茂,積善所鐘,慶流後裔也。

  知而辨之謂之識,知而不辨謂之道。識以理人,道以安人。

  辨析事物,使人去惡就善,所以理人也。含弘沖寂,無所毀譽,所以安鎮浮競也。

  夫雞音辰而作,負日任勞,流汗灑墜,夜分僅息,夫之道也。

  雞晨,謂雞鳴之旦也。夜分,中夜。負日,為日所曝也。僅,少也。

  俯拾仰取,銳心錐撮,力思搏精,希求利潤,賈竪之道也。嚥氣谷神,宰思損慮,超遙輕舉,日精鍊仙,高士之道也。

  嚥氣,胎息,五牙之類也。谷,養也。宰,割也。日精,吸日精也。鍊仙,鍊質專而乃昇仙也。

  剸情耑想,畢志所事,倫揆忘寢,謀效位司,人臣之道也。

  專情正想,盡忠於所事之君;導理揆度,效功於所司之位,是人臣之道也。

  清心省念,察驗近習,務求才良,以安萬姓,人主之道也。

  清心,寡嗜慾也。省念,無私也。近習,謂近臣。

  若由是類之,各順序其志度,不替音塞其業履,是為天下有道。

  農夫賈竪,各保其業,明君賢臣,各修其道,則天下順序而業履安定者也。

  導筋骨則形全,剪情欲則神全,靖言語則福全。音尅此三全,是謂清賢。道德盛,則鬼神助,信義敦,則君子合,禮義備,則小人懷。有識者自是,無識者亦自是;有道者靜默,闇鈍者亦靜默。物固有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先號後笑,始吉終凶;身可親而才不堪親,才可敬而身不堪敬;敬甚則不親,親甚則不敬;親之而疏,疏之而親。恩甚則怨生,愛多則憎至。有以速為貴,有以緩為貴,有以直為貴,有以曲為貴。百事之宜,其由甚微,不可不知,是故智者難之。靜則神通,窮則意通,貴則語通,富則身通,理勢然也。

  王本云理,勢使然也。

  同道者相愛,同蓻者相嫉;同與者相愛,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愛,同壯者相嫉;人情自然也。

  情通無求則相愛,爭能尚勝則相嫉,勢使然也。

  才多而好謙,貧賤而不諂,處勞而不為辱,貴富而益恭勤,可謂有德者也。

  政道篇第三

  順天行令,不擇親疏;異域同歸,望風而靡。

  人無法以知天之四時寒暑,日月星之所行,若知天之四時寒暑、日月星之所行當,則諸生血氣之類皆得其處,而安其產矣。人臣亦無法以知主之賞罰爵祿之所加,若知主之賞罰爵祿之所加宜,則親疏、遠近、賢不肖皆盡其才力,而以為用矣。信全則天下安,信失則天下危。夫百姓勤勞,財物殫盡,則爭害之心生,而不相信矣。人不相信,由政之不平也。政之不平,吏之罪也。吏之有罪,刑賞不齊也。刑賞不齊,主不勤明也。夫主勤明則刑賞一,刑賞一則吏奉法,吏奉法則政下宣,政下宣則民得其所,而交相信矣。是知天下不相信者,由主不勤明也。亢倉子居息壤五年,

  息壤,是周地名也。

  靈王使祭公致篚帛與紉璐,

  靈王,周靈王也。祭公,周之卿士也。璐,美玉也。靈王慕亢倉之德,使祭公致玉帛之禮以聘之。篚,盛帛之篚也。紉,所以貫玉者也。

  曰:余末小子,否德忝位,水旱不時,藉為人,若何以禳之?

  靈王云:我淺末小子,不明其德,忝君寶位,致使水旱失時,人遭飢苦,故請問禳辟之方也。

  亢倉子曰:水,陰沴也。陰於國政類刑,人事類私。

  沴,亂也。水,陰象,陰主刑。水,又濳流私匿之類也。若刑獄不直,人事多私,則有沴#1水之灾也。

  旱,陽過也。陽於國政類德,人事類盈。

  旱,陽象。陽主德。陽,為顯盛驕盈之類也。若君不修其德,人事盈侈,則有大旱之灾也。

  楚以為凡遭水旱,天子宜正刑修德,百官宜去私戒盈,則以類而消,百福日至矣。

  楚,亢倉子名也。後皆放此。

  鄭有胡之封珪、戎弓,

  胡,國名。封珪,大珪也。戎弓,弓名也。二物本胡國所有,後為鄭所得也。

  異時失同於荊。

  異時,猶他時也。諸侯殷見曰同。荊,楚之舊號也。蓋時楚大,諸侯共朝于楚,為會同之期,而鄭後至也。

  荊曰:必得封珪、戎弓,不然,臨兵于汝。

  荊恃強大,欲行非義,因鄭後期,脅而迫之,將求二物。

  鄭君病之,駕見亢倉子,曰:封珪、戎弓先君得之胡,綿代功實傳章翼嗣。

  病,患也。綿,歷也。翼嗣,謂後嗣。先君得此二物,敬而藏之,欲傳示子孫,以為有功之寶也。

  今荊恃大而曰必得,不然臨兵國危矣。寡人欲以他封珪,戎弓往,若之何?

  他封珪、別珪也。

  亢倉子曰:君其少安,

  勸君少安,勿懷憂懼。

  今是楚亦有寶於此,

  亢倉以信義為寶也。

  飾楚之寶以貰罪於君,楚所不能為,

  貰,賒也。偽以他珪欺誑大國,取我誠信光飾而行。雖罪可延賒,終致後戮。陷君於罪,虧我信義,故我不能為也。

  君必致夫真。

  勸鄭君勿以他珪往。

  今荊以淺鮮之過而負其威刑,申逞不直以耗敚與國,荊失諸侯,於是乎在諸侯聞之,將警勸備倫比勤明,會同上義,固存鄭為首,君姑待之,豈必非福?

  淺,鮮小貌也。負,恃也。逞,快也。倫比,猶等倫也。姑,且也。鄭之失期,實為小過;荊恃強大,欲肆威刑,脅迫珪弓,侵奪與國,無德貪取必失諸侯矣。

  於是,以胡珪、戎弓往。未至郢,

  郢,荊所都。

  荊人聞之,

  聞么几倉之謀也。

  曰:彼用聖人之訓辭,吾焉取此,以暴不直於天下,而令諸侯實生心焉。遽返其賂,而益善鄭焉。

  暴,猶露也。遽,急也。賂,即鄭之珪弓也。

  人之情欲生而惡死,欲安而惡危,欲榮而惡辱。天下之人得其欲則樂,樂則安;不得其欲則苦,苦則危。若人主放其欲,則百吏庶具展其欲;

  放,謂放縱也。百吏,百官也。庶菓,眾事之長。展,申者也。

  百吏庶具展其欲,則天下之人,貧者竭其力,富者竭其財,四人失其序,

  士農工商,失其次序。

  皆不得其欲矣。天下之人不得其欲,則相與擭持,保抱逋逃,隱蔽漂音流,捃釆以祈性命。

  捃,拾也。釆,取也。拾取野菓求養性命。

  吏又從而捕之,是故不勝其危苦,因有群聚背叛之心生,若群聚背叛之心生,則國非其國也。勿貪戶口,百姓汝走;勿壯城池,百姓汝疲;賦斂不中,窮者日窮;刑罰且二,貴者日貴;科禁不行,國則以傾。

  中,平之也。

  官吏非才,則寬猛失所。或與百姓爭利,由是狡詐之心生,所以百姓姦而難知。夫下難知則上人疑,上人疑則下益惑,下既惑則官長勞,官長勞則賞不足勸,刑不能禁,易動而難靜,此由官不得人故也。政術至要,力於審士。

  力,猶勤也。

  士有才行比於一鄉,委之鄉;

  士能和比一鄉,則委一鄉之政以任。

  才行比於一縣,委之縣;才行比於一音州,委之;才行比於一國,委之國政。而後迺能無伏士矣

  各得展其才用,則無隱伏之士者矣。

  人有惡戾於鄉者,則以誨之;

  戾,罪也。人有罪惡者,則一鄉之長先教誨之也。

  不改是為惡戾,於縣則撻之;

  在鄉不改,則送上於縣而撻之也。

  不改是為惡戾,於則移之;

  撻之不改,則送州而流移之也。

  不改是為惡戾,於國則誅之。而後迺能無逆節矣。誠如是,舉天下之人,一一胸懷,無有干背慆慢之萌矣,此之謂靖人。

  賢材獲用,暴惡遷善,則天下之人安靜也。

  凡為天下之務,莫大求士;士之待求,莫善通政;通政之善莫若靖人。

  人主通達聖教,則士歸之。眾賢共治,莫善於靖人也。

  靖人之才,蓋以文章考之,百不四五;

  文章浮華,矯而不實。今以文章考嚴靖人之才,百中無四五也。

  以言論考之,十或一二;

  有言者不必有德,有德者不必有言,故十中或有一二也。

  以神氣靖作態度考之,十全八九。

  賢良心廣體胖,神氣沖和,動靖態度必合儀,則審而察之,十得八九者矣。

  是皆賢王慶世明識,裁擇所能爾也。

  外雖有賢才,而主無明識,亦不能以裁擇。

  夫下王危世,以文章取士,則翦巧綺濫益至,而正雅音素實益藏矣;

  末世文章尚於綺靡,則雅素之士不來矣。

  以言論取士,則浮掞游飾益來,而謇諤諍直益晦矣;

  浮游華飾之士#5貴,則謇諤忠諍之才伏矣。

  以神氣靖作態度取士,則外正內邪益尊,而清修明實益隱矣。

  內無明識故任,擇不得其人也。

  若然者,賢愈到,政愈僻,令愈勤,人愈亂矣。

  用非賢為賢,乃益所以亂。

  夫天下,至大器也;帝王,至重位也。得士則靖,失士則亂,人主勞於求賢,逸於任使。於呼,守天聚人者,其胡可以不事誠於士乎?人情失宜,主所深恤,失宜之大,莫痛刑獄。夫明達之才,將欲聽訟,或誘之以詐,或脅之以威,或開之以情,或苦之以戮,雖作設權異,而必也公平。

  一物失宜,明主之所深恤,況刑獄之大乎?夫察獄問囚,務得其實,或有隱匿,則設威以脅之;或導之以實情,或苦之以刑戮。雖權變多端,而終無枉濫也。

  故使天下之人,生無所於德,死無所於怨。

  理自當生,故生無報德;理自當死,故死無咎怨。

  夫秉國、建吏、持刑若此,可謂至官。至官之世,群情和正,諸產咸宜,愛敬交深,上下條固,不可搖蕩,有類一家,苟有違順陵逆,安得動哉?平王反正,既宅天邑,務求才良,等聞一善,喜豫連日。

  平王承幽、厲之後,天下板蕩,無復紀綱。於是撥亂返正,東遷洛邑,改革前非,務求賢哲,得聞一善,累日歡悅。宅,居也。天邑,即洛邑也。等,猶得也。

  左右侍僕累言大臣有賢異者,如是踰歲。

  侍僕,左右小臣也。見王悅喜,承意阿諛也。

  王曰:余一人于德不明,務求賢異,益恐山澤遺逸不舉,豈樂聞善以自閉塞哉?迺者仄媚僕臣累譽權任,頗階左右,意余孱昧,無能斷明,徒唯音共和,依違浸長。自賢敗德,莫此為多,不時匡遏,就玆固黨。

  仄媚,邪媚也。權任,大臣也。階,昇也。孱,弱也。依違,相依也。邪媚小臣稱揚權任,階緣左右,共相蒙蔽,謂我闇弱,不能明察。若不遏絕,黨固滋深也。

  於是棄左右近習三人市,

  謂殺之而曝尸於市也。古者刑人於市,與眾共棄之。

  貶庶司尹夫五人,

  庶司尹,謂權任大臣也。

  曰:無令臣君者附下罔上,持祿阿意。天下聞之,稱為齊明,海南之西歸者七國。至理之世,輿服純素,憲令寬簡,禁網疏闊。夫輿服純素,則人不勝羨;

  不相企羨。

  憲令寬簡,則俗無忌諱;禁網疏闊,則易避難犯。若人不勝羨,則嗜慾希微,而服役樂業矣;

  服,從也。從於所役之業也。

  俗無忌諱,則抑閉開舒,而歡欣交通矣;

  凡所抑閉,皆由忌諱;今既無忌諱,皆得開舒也。

  易避難犯,則好惡分明,而貴德知耻矣。

  貴德則不犯,知恥則易避。

  夫服役樂業之謂順,歡欣交通之謂和,貴德知耻之謂正。浮墮之人,不勝於順;逆節之人,不勝於和;姦邪之人,不勝於正。順、和、正三者,理國之宗也。衰末之世,輿服文巧,憲令禳祈,

  禳祈,煩多者也。

  禁網頗僻。夫輿服文巧,則流相炎慕;

  俗尚文巧,則下人隨流,遞相企慕。如火之上炎也。

  憲令欀祈,則俗多忌諱;禁網頗僻,則莫知所逭。

  追,猶逃也。

  若流相炎慕,則人不忠潔,而耻朴貴華矣;俗多忌諱,則情志不通,而上下膠戾矣;莫知所逭,則讒禍繁興,而眾不懼死矣。夫耻朴貴華之謂浮,上下膠戾之謂,眾不懼死之謂冒。真正之士,不官於浮;公直之士,不官於;器能之士,不官於冒。浮、、冒三者,亂國之梯也。刑君熊圉問水旱理亂,

  熊,荊之姓,圉名。

  亢倉子曰:水旱由天,理亂由人。若人事和理,雖有水旱,無能為害,堯湯是也。

  堯時九年洪水,湯時七年大旱。

  故周之秩官云:人強勝天。

  《秩官》、《周書》篇也。

  若人事壞亂,縱無水旱,日益崩離,且桀紂之滅豈惟水旱?

  一云豈因水旱。桀紂之君,暴雪奢淫以滅亡,非獨水旱也。

  荊君北面遵循稽首曰:天不棄不穀,及此言也。

  一本云遵修。遵循,退行也。荊君敬重亢倉子,故稱之曰天。不棄不

  穀,王公之卑稱也。亢倉子不棄於我,故得及聞此言者也。

  乃以弘璧十朋為亢倉子壽,拜為亞尹。

  弘璧,大璧也。十朋,十雙也。亞尹,小尹也。

  曰;庶吾國有瘳乎?亢倉子不得已中宿微服,違之他邦。

  瘳,差也。違,去也。

  至理之世,山無偽隱,市無邪利,朝無佞祿。國產問:何由得人俗醇樸?

  國產,鄭大夫公孫喬,字子產也。

  亢倉子曰;政煩苛,則人姦偽;

  法令滋彰,盜賊多矣。

  政省一,則人醇樸。

  其政悶悶,其人醇醇。

  夫人俗隨國政之方圓,猶蠖屈之於葉也,食蒼則身蒼,食黃則身黃。曰:何為則人富?亢倉子曰:賦斂以時,官上清約,則人富。賦斂無節,官上奢縱,則人貧。句粵之簳鏃以精金,驚隼為之羽,以之掊箠,則其與槁樸也無擇。

  勾粵,東粵也。簳,箭朴也。驚隼,鵰鶚之類也。掊箠,打擊也。《爾雅》云:東南之美者,有會稽之竹箭焉。夫勾粵之簳,以精金為簇,以隼翎為羽,用之打擊,則同於槁樸。無擇,猶無異。

  及夫蕩寇爭音衝,覿武决勝,加之駭弩之上,則三百步之外不立敵矣。

  排蕩寇敵,爭衝决勝,加此勾粵之簳於強弩之上,則前無立敵矣。

  蜚景之劍威奪白日,氣盛紫蜺,以之刲穫,則其與刃也無擇。

  蜚景,神劍也,嫌也。神劍雖利,以穫稻則同於鎌刃也。

  及夫凶邪流毒沸渭不靖,加之運掌之上,則千里之內不留行矣。

  凶邪流毒,謂溫疫之氣也。此神劍能辟凶邪?故威光所行,則千里之內未嘗留止也。

  夫材有分,而用有當,所貴善因時而已耳。

  槁樸、刃施於常用耳,粵簳、蜚景以禦凶灾。材分所當,各因時而貴也。

  昔者明皇聖帝,天下和平,萬物暢茂,群性得極,善因時而勿擾者也。近古是來,天下姦邪者眾,正直者寡;輕薄趁利者多,敦方退靜者鮮。姦者出言於忠言,巧偽亂真,不能辨也。

  遂使天下之人交相疑害。悲夫,作法貴於易避而難犯,救弊貴於省事而一令。除去豪橫則官人安,刑禁必行則官人不敢務私利,官人不敢務私利,而百姓富。史刑曰:眚灾肆赦,赦不欲數,赦數則惡者得計,平人生心,惡者得計,務益於姦;平人生心,亦為不善也。

  而賢良否塞矣。人有大為賊害,官吏捕獲,因廣條引,誣陷頁良,闊遠牽率,冀推時序,卒蒙赦宥。遇賊害者,訖無所快,自毒而已。由是平人遞生黠計,吏勞政酷,莫能鎮止,此由數赦之過也。夫人之所以惡為無道不義#6者,為其有罰也;所以勉為有道行義者,為其有賞也。今無道不義者赦之,而有道行義者被妎音害而不賞,欲人之就善也,不亦難乎?世有賢主秀士肯察此論:

  訖,猶終也。快,喜也。毒,苦也。肯,可也。

  人怨若,非不接人也;神怒者,非不事神也;巧佞甚,人愈怨;淫祀盛,神益怒。

  洞靈真經卷上竟

  #1 『天祐神助,近』宋刊本作『在天祐之福,故俗』。

  #2 在:宋刊本作『存』。

  #3 弒:原作『煞』。據宋刊本改。

  #4 沴:宋刊本作『大』。

  #5 士:宋刊本作『事』。

  #6 義:宋刊本作『善』。

  洞靈真經卷中

  何粲注

  君道篇第四

  清靜無為,以身帥下。

  始生之者天也,養成之者人也#1。

  萬物之始生者,由乎天也;助天而養之,由乎人也。

  能養天之所生而物攖之謂天子。

  攖,擾也。人能助天養物而物馴,擾之者是謂天子也。昔舜有聖德,三徙成都是也。

  天子之動也,以全天氣,故此官之所以自立也。立官者,以全生也。

  天不自治,故聖人代天以治物者也。聖人不能獨治,故立官以輔之。立官之由,本以養物,貴全天氣,不使有虧傷。

  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則失所以為立官之本矣。

  後世惑主,務在多官,官多則政煩,政煩則害物,是失立官之本意也。

  草鬱則為腐,樹鬱則為蠹,人鬱則為病,國鬱則百慝並起,危亂不禁。

  鬱者,氣未通#2之謂也。官多政煩,事有擁滯,如草木之成腐蠹也。

  所謂國鬱者,主德不下宣,人欲不上達也。

  姦臣蒙蔽,故主德不下宣;黎庶枉屆,故人欲不上達。

  是故聖王貴忠臣、正士,為其敢直言,而决鬱塞也。克己復禮,賢良自至;

  克,損也。復,反也。人君能以謙損反禮,則賢良歸。

  君耕后蠶,蒼生自化。

  天子親耕,皇后親蠶,以身率人,則天下化之也。

  由是言之,賢良正,可待不可求,求得非賢也;

  君有禮讓,賢臣自歸,故可待也。君無禮讓,雖復求賢,賢至,乃非賢也。

  蒼生正,可化不可刑,刑行非理也。

  君耕后蠶,人自效之,故可化也。身不自為而使人為之,人必不從。雖

  復刑之,刑行非至理。

  堯舜有為人主之勤,無為人主之欲,天下各得濟其欲;

  勤,謂勞心以養物;欲,謂私身以奉己也。

  有為人主之位,無為人主之心,故天下' 各得肆其心。

  位,謂居位而治事;心,謂求安以自適。肆者,申也。

  士有天下愛之,而主不愛者;有主獨愛之,而天下人不愛者。

  竭公忠而養天下者,則天下愛之;狥私情而媚一人者,則其主愛之。

  用天下人愛者,則天下安;用主獨愛者,則天下危。人主安可以自放其愛憎哉?由是重天下愛者,當制其情。

  聖人以天下為安危者也。欲天下之安,則人主不得縱其愛憎,當抑制其私也。

  所謂天下者,謂其有萬物也;所謂邦國者,謂其有人眾也。夫國以人為本,人安則國安,故憂國之主,務求理人之材。

  天下以萬物為多,邦國以人眾為富,憂國家者不可不任賢以輔己也。

  玉之所以難辨者,謂其有硁石也;金之所以難辨者,謂其有鍮石也。

  硁石似玉,鍮石似金,猶姦人外正內邪,亦難辨也。

  今夫以隼翼而被之鷃,視而不明者,正以為隼;明者,視之乃鷃也。

  隼,鷹也。鷃,雀也。

  今夫小人多誦經籍方書,或學奇技通說,而被以青紫章服,使愚者聽而視之,正為君子也;明者聽而視之,乃小人也。

  奇技,異藝也。通說,雜說也。

  故人主誠明,以言取人理也,以才取人理也,以行取人理也;人主不明,以言取人亂也,以才取人亂也,以行取人亂也。

  人主明者,以言行取人,盡皆理也;主昏昧,雖以言行取人,盡皆亂也。

  夫聖主之用人也,貴耳不聞之功,目不見之功,口不可道之功,而百姓暢然自理矣。

  夫賢良之治世也,不顯其名,不彰其用,不稱其能,濳功密濟,理自玄暢,名迹不生,人無企尚,故聖主貴之也。

  若人主貴耳聞之功,則天下之人運貨逐利而市譽矣;

  若人主貴聞臣下之功,則姦人運其財貨隨逐便利以市聲譽也。

  貴目見之功,則天下之人恢形異藝而争進矣;

  恢誕形容,奇異技藝,夸企争進,愈亂天下矣。

  貴可道之功,則天下之人習舌調吻而飾辭矣。

  利口便辯,虛而不實。

  使天下之人市譽争進,飾辭見達者,政敗矣。

  争名尚能,則正理之道衰矣。

  人主皆知鏡之明己也,而惡士之明己也,鏡之明己也功細,士之明己也功大,知其細,失其大,不知類也。

  鏡知形之好醜,士知心之善惡。正形之功細,正心之功大。今人主乃貴其細而失其大,豈不惑哉?

  於呼,人主清心省事,人臣恭儉守職,太平立致矣。而世或難之,吾所不知也。若人主方寸之墜不明不斷,則天地之宜,四海之內,動植萬類,咸失其道矣。

  方寸之地,謂心之所居也。動,謂含氣之類。植,謂草木之類也。

  以耳目取人者,官多而政亂;

  取聞見之功,則飾偽者眾,争進者多,主不能辨,故官多而政亂也。

  以心慮取人者,官少而政清。

  用心愿神識而得人者,其官甚寡,其政甚治也。是知循理之世,務求不可見,不可聞之材;澆危之世,務取可聞可見之材。嗚呼,人主豈知哉?以耳目取人,人皆敓以買譽;以心慮取人,人皆靜正以勤德。吏#3靜正以勤德,則不言而目化;吏敓以買譽,則刑之而不音畏,世主豈知哉?

  臣道篇第五

  盡忠竭力謀效所司。

  夫國之將興也,朝廷百吏或短、或長、或醜、或美、或怡、或厲、或是、或非。

  醜,惡也。怡,悅也。厲,嚴厲也。

  雖聽其言,觀其貌,有似不同,然察其志,徵其心,盡於為國。所以剛訐不怨,黜退不愕,議得其中,無違乎理。故天不惑其時,墜不乏其利,人不亂其,鬼神開贊,蠻夷柔同,保合大和,萬物化育。

  國之興也,朝廷祿位務盡其忠,各竭其能,力行公正,無有阿私。故天時不忒,地利不乏,人事不亂,鬼神祐助,遠方柔服也。

  國之將亡也,朝廷百吏姿貌多美,顏色諧和,詞氣華柔,動止詳潤。

  亡國之臣,外雖、和順,內懷猜#4忌,各徇其私,闇相謀害。

  雖觀其貌,聽其言,有若歡洽,然察其志,徵其心,盡在競位。所以聞奇則怪,見異必愕,相嫉相蒙,遂喪其道。故天告灾時,墜生反物,

  天反時為灾,地反物為祆。

  人作凶德,鬼神閒禍,

  閒,猶伺也。

  戎狄交侵,喪亂弘多,萬物不化。夫不傷貨財,不妎人力,不損官吏,而功成政立,下阜百姓,上滋主德,如此者忠賢之臣也。若費財煩人,危官苟效,一時功利規賞於主,不顧過後貽灾於國,如此者姦臣也。至理之世,官得人。不理之世,人得官。邾龍顅問事君,亢倉子曰:既策名而臣人者,心莫若公,無阿私也。

  貌莫若和,言莫若正。公不欲靈,和不欲雜,正不欲犯。

  君不見察,亦不欲犯顏而諫也。

  古之清勤為國修政,今之清勤為身修名。夫為國修政者,區處條別,動得其宜,合於大體。為身修名者,區處條別,致遠不通,拘於小節。是知心以道為主,抵事得其所;心以事為主,抵物失其所。

  以道為主,公心也;以事為主,私情也。抵者,觸也。

  臣居上位不諫,下位不公,不合贍其祿。

  贍,賙給也。

  君不嚴敬,大臣不彰信小,臣不合官其朝。有才者不必忠,忠者不必有才。臣不患不忠,適恐盡忠而主莫之信;主不患不信,適恐信之而莫能事事。

  事事,猶用事也。

  上等之人,得其性則天下理;中等之人,得其性則天下亂。明主用上等之人,當委以權宜,便肆其所為;

  上等之人,謂賢良也公平正直,無所阿私,使之莅職,信能匡贊。雖權變有時,必歸於正也。

  用中等之人,則當程課其功,示以賞罰。

  中等之人,謂藝能之士。見善則遷見惡則染,故人主以賞罰制之也。

  賢道篇第六

  克己復禮賢良自至。

  賢良所以屢求而不至,難進而易退者,非為愛身而不死王事,適恐盡忠而主莫之信耳。自知有材識之人,外恭謹而內無憂。其於眾也,龢正而不狎。親之則彌莊;疏之則退去而不怨;窮厄則以命自寬;榮達則以道自正。人有視其儀賢也,聽其聲賢也,徵神課識,或負所望。夫賢人其見用也,入則諷譽,出則龔默,職司勤辦,居室儉閑。

  諷,謂刺君之過。譽,謂稱君之美。龔默,靜慎也。辦,治也,閑,謂防閑。

  其未見用也,藏身於眾,藏識於目,藏言於口,飽食安步,獨善其身,貞而不怨。智者不疑,識者不疑人。有識之士,行危而色不可疏,言遜而理不可拔。

  謂遇濁世不變其志,行雖危而色常和,言雖遜而理確然。

  凡謂賢人不自稱賢,

  自伐者無功,故非賢。

  效在官政,功在事事。

  驗其官政,察其用事,賢不肖可辯也。太平之時,上士運其識,中士竭其耐,小人輸其力。齊有掊子者,材可以振國,行可以獨立,振,濟也。獨立,謂德行孤標不可傾拔。

  事父母孝謹,鄉黨恭循,念居貧無以為養,施信義而游者久之矣。所如寡合,或為乘時夸毗者所蚩紿,

  如,往也。本作所蚩往。紿,音待。一云始於是也。寡合少諧,偶也。夸毗,矜恃也。蚩,笑也。紿,欺也。

  於是負杖步足,問乎亢倉子曰;吾聞至人忘情,

  至人虛懷,與道合體,故忘情也。

  黎人不事情,

  黎,眾也。智力愚昧,不能用情也。

  存情之曹務其教訓而尊信義。

  曹,輩也。中人存情,以信義為尊。

  吾乃今不知為工,

  工,猶能也。躬行信義,所往寡合,不知其所為能。

  受不信為信,

  世有受人之不信,將以為信也。

  信而不見信為信,

  有實為信,而不為人所見信,乃自以為信。

  為勤慕義為義,

  人有本非義,而以慕義為義,乃為人所稱義也。

  義而不俟義為義。

  有實為義,而不待人稱義,亦常自為義也。

  然則信義之士,常獨厄隨退,胡以取貴乎時,而教理之所上也?亢倉子俯而循袵,神而譆,超然而歌,

  衽,衣襟也。譆,歎聲也。超然,高舉之貌。

  曰:時之陽兮信義音昌,

  時之陽喻君有道也。有道則信義昌也。

  時之默兮信義伏,

  時之默喻君暗昧也。君暗昧則信義伏藏。

  陽與默,昌與伏,汨吾無誰私兮?羌忽不知其讀。

  汨,亂也。羌,發聲也。讀,猶云也。夫時有治亂,故用有行藏。陽則與時俱昌,默則與時俱伏,隨流任運,寧有私耶?今乃問我,不知其云也。

  夫運正性以如適,而物莫之應者,真不行也。夫真且不行,謂之道喪。

  信義者,正性之用也。真者,正性之本也。

  道喪之時,上士乃隱,隱之為義。有可音為也,

  時有可為#5,莫可#6者也,時有否泰,莫得長為。

  有可用也#7,有時而用。莫#8可用者也。

  用有行藏,莫得長用。

  祭公問:賢材何從而致?亢倉子曰:賢正可待不可求,材慎在求不慎無。

  材在求而擇之不慎,無材。

  若天子靜,大臣明,刑不避貴,澤不隔下,則賢人自至而求用矣。賢人用,則四海之內,明目而視,清耳而聽,坦心而無鬱矣。天自成,地自寧,萬物醇化,鬼神不能靈。

  天下醇和,故鬼神不能見靈怪。

  故曰賢正可待不可求。若天子勤明、大臣和理之求士也,則恢弘方大、公直靖人之才至;若天子苛察、大臣躁急之求士也,則心巧應、毀方破道之才至;若天子疑忌、大臣巧隨之求士也,則奇姓異名、仄媚怪術之才至;若天子自賢、大臣固位之求士也,則事文逐譽、貪濁浮麗之才至;若天子依違、大臣回佞之求士也,則外忠內僻、情毒言和之才至。故曰才慎在求不慎無。昔者黃帝得常仙、封鴻音鬼、容丘音丘,

  三人,黃帝臣也。

  商王得伊尹,中興得甫申,

  中興,周宣王也。甫,仲山甫也。申,申伯。

  齊桓得蜜甯籍,

  即甯戚也。

  皆由數君體道邁仁,布昭聖武,思輯光明,寬厚昌正,而眾賢自至而求用,非為簡核而得之也。

  邁,行也。輯,睦也。簡核,猶擇也。

  祭公曰:夫子云賢人不求而自至,亦有非賢不求而自至者乎?亢倉子曰:夫非賢不求而自至者固眾矣。夫天下有道,則賢人不求而自至;天下無道,則非賢不求而自至。人主有道者寡,

  無道者眾;天下賢人少,不肖者多。是知非賢不求而自至者多矣。祭公曰:賢固濟天下,材亦能濟天下,俱濟天下,賢與材安異耶?亢倉子曰:窘乎哉,其問也。

  窘,迫也。言所問切迫。

  夫功成事畢,不徇封譽,恭退朴儉之謂賢。

  徇,求也。功成不居其位,守恭謙以自牧也。

  功成事畢,榮在祿譽,光揚滿志之謂材。賢可以鎮國,材可以理國。所謂鎮者,龢寧無為,人不知其力。

  至德濳化,人莫能知之也。

  所謂理者,勤率其事,人知所於德。

  人賴其功,故推德於己也。

  一賢統眾材則有餘,眾材度一賢猶不足,如是賢材之殊域。

  一賢雖少,統領眾材,尚有餘德;眾材雖多,比度一賢,猶不能及。

  有居山林而誼者,有在人俗而靜者,有。諠而正者,有靜而邪者也。

  言求賢不可不察其邪正矣。

  凡視察其貌鄙俗,而能有賢者,萬不有一;視察其貌端雅,而實小人者,十而有九。

  言賢人難得也。

  夫不鍊其言而知其文,不責其儀而審其度,不釆其譽而知其善,不流其毀而斷其寶,可謂有識者也。

  不待流言毀謗而知其惡情也。

  洞靈真經卷中竟

  #1 始生之者天也,養成之者人也:宋刊本作『始生之者天地養成之者也』。

  天也:宋刊本作『天地』。

  #2 氣未通:宋刊本作『氣擁不通』。

  #3 吏:原作『文』,據宋刊本改。

  #4 猜:原作『情』,據宋刊本改。

  #5 時有可為:原本無,據宋刊本增。

  #6 莫可者也:原本無,據宋刊本增。

  #7 有可用也:此句前有『莫可為者』此句後有『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據宋刊本刪。

  #8 莫:字前原本有『故』字,據宋刊本刪。

  洞靈真經卷下

  何粲注

  訓道篇第七

  至德之用,萬教之主,神明共贊,可以化民。

  閔子騫問仲尼:道之與孝相去奚若?

  疑其相去遠也。

  仲尼曰:道者,自然之妙用。孝者,人道之至德。

  窮於本始謂之道,施於人理謂之孝。道能通生萬物,不知其所由然,故曰妙用。孝者,善事父母,盡敬盡順,通乎神明,故曰至德。

  夫其包運天地,發育萬物,曲成類形,布丕性壽。

  性者剛柔之質,壽者一期之盡。

  其功至實,而不為物府,不為事官,無為功尸,捫求眎聽,莫得而有,字之曰道,

  雖曲成萬類,彫刻眾形,尋求生宰,莫見其眹,故字之曰道。道者,虛通之謂。

  用之於人,字之曰孝。孝者,善事父母之名也,夫善事父母,敬順為本,意以承之,順承顏色,無所不至。發一言,舉一意,不敢忘父母;營一手,措一足,不敢忘父母。事君不敢不忠,朋友不敢不信,臨下不敢不敬,嚮善不敢不勤,雖居獨室之中,亦不敢懈其誠,此之謂全孝。故孝誠之至,通乎神明,光于四海,有感必應,善事父母之所致也。昔者虞舜其大孝矣乎,庶母惑父屢憎害之,舜心益恭,懼而無怨。謀使浚井,下土實之,于時天休,震動神明,駿赫道穴而出,奉養滋謹,由是玄德茂盛,為天下君,善事父母之所致也。

  按《史記》稱:舜父瞽叟與庶母弟皆欲殺舜。使舜修廩,瞽叟從下縱火焚廩。舜乃以兩笠自抒而下。去,得不死。後又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孔旁出。舜既入深,瞽叟與象共下土填井,舜匿孔出,去。是其事也。于時天以休美之德,震動舜心,神明#1赫然,令其免害。及出之後,事父彌饉。堯知其聖,歷試諸難,後乃禪其位焉。

  文王之為太子也,其大孝矣,朝夕必至乎寢門#2之外,問寺人曰;玆日安否?何如?

  寺人,奄#3官。主在左右侍君也。

  曰:安,太子溫然喜色。小不安節,太子色憂滿容。朝夕食上,

  謂侍者進食於君也。

  太子必視寒暖之節,食下必知膳#4養所進,然後退。

  知所食之多少。

  寺人言疾,太子肅冠而齋,

  君有疾,故太子嚴肅衣冠而齋齋者,虛心專志以祈神明,使救護者耳。

  膳宰之饌,必敬眎之,湯衣之貢衣必親賞之,

  饌,飲食也。貢,進之也。

  嘗饌#5善,

  謂君嘗候者也。

  則太子亦能食,嘗饌寡,太子亦不能飽,以至乎復初,然後亦復初。

  君病間,而太子亦復初也。

  君后有過,怡聲以諷。

  怡,悅也。謂下氣怡聲,幾微諷諫。

  君后所愛雖小,物必嚴龔。

  不敢慢君父之所愛。

  是故孝成於身,道洽天下。《雅》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雅》,《詩□大雅》也。陟,升也。帝,天也。左右,助也。言文王所為,天必助之。

  言文王靜作進退,天必贊之,故紂不能害。

  贊,佐也。文王事紂,為天所佐。故殷紂雖暴,不能輒害。

  夢啟之壽,

  《禮記》云:文王有疾,旬有二日乃間。文王謂武王曰:汝何夢矣?武王對曰:夢帝與我九齡。文王曰:汝以為何也?武王曰:西方有九國,君王其終撫諸?文王曰:非也。我百爾九十,吾與汝三焉。文王九十七而終,武王九十三而終也。

  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善事父母之所致也。

  《左傳》曰:成王定鼎于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閔子騫曰:善事父母之道幸既聞之矣,敢問教子之義?仲尼曰:凡· 三王教子必視禮樂。

  視,猶示也。

  樂所以修內,

  和其心也。

  禮所以修外,

  檢其容也。

  禮,樂交修,則德容發輝于貌,故能溫恭而文明。夫 人臣者,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為之,況利其身以善其君乎?是故擇建忠良貞正之士為之師傅,欲其知父子、君臣、長幼之道。夫知為人子,然後可以為人父;知為人臣,然後可以為人君;知事人,然後能使人。此三王教子之義也。

  三王,謂夏、殷、周三代之王也。

  閔子騫退而事之於家,三年人無間於父母兄弟之言,

  上事父母,下順兄弟,盡善盡美。故人無非間之言也。

  交遊稱其信,鄉黨稱其仁,宗族稱其悌,德行之聲溢於天下,此善事父母之所致也。齊太子坐清臺之上,燕壯侯他,

  壯,燕侯謚也,他,名也。

  高冠嚴色,左帶玉具劍,右帶環珮,左光照右,右光照左。

  言玉珮之光交相#6照也。

  太子讀書不視,壯侯他問曰:齊國有寶乎?太子曰:主信臣忠,百姓戴上,齊國之寶也。壯侯他應聲解劍而去。

  聞義而服也。此言君子尚德,不尚華飾也。

  嗚呼,人有偏蔽,終身莫自知已乎?賢者見之寬恕而不言,小人暴愛而溢言,親戚憐嫉而貳言。人有偏蔽,惡乎不自知哉?

  惡乎,猶何也。

  是故君子檢身常若有過。衣其衣,食其食,知其過而不克音克有以正之者,君子耻之。

  言為人臣#7,不能有所匡正也。

  將欲有言,識其必不能行者,君子罕言。

  君不納忠練,則罕言以避患也。

  當責眾人之惡者,視己善乎哉?當責眾人之邪者,視己正乎哉?此之謂反明。

  先審身之善正,然後責人之邪惡也。

  翟西氏之子甚孝謹,翟西憐其子而好妄與之言。翟西出,夕返,則曰:甲死矣。其子信之,既而甲在焉。他夕則曰:乙且害。余其子伺將行仇。既而不見惡端。他夕則曰:丁病矣。其子覘之,丁誠無恙,舉此類也。

  覘,視也。恙,憂也。舉,皆也。

  冒淹年序。子固孝謹,至於訓勒,益不保承。鄉國之人,疾其咎口,謀將煞之。翟西聞而懼,歸以告子,子未甚信,既而翟西見煞。

  此章戒人輕言政害。雖愛子,猶不信之,以至見煞,况他人乎?

  謂多言之人為疏露,亦有辭約而不密者;謂輕佻之人為不定,亦有體閑而心躁者;

  輕佻,猶輕躁也。

  謂藂雜之人為猥細,亦有外潔而內濁者。若類而引之,不可殫載。若非徹識,孰音克究詳?

  殫,猶盡也。

  時有不可不應也者,內靜而外動,易動而難靜。

  謂外見利貪而逐之,愈得愈貪,故身勞而難靜。

  時有不可不求使也者,內思而外待,待至而後樂。

  謂內興情慾,緣境思求,心有所待,故待得而復樂,不知心搖而傷性。

  是故外靜而內動者,搖思而損性;奔走而逐利者,勞力而害名。

  唯泊然無情慾,而不為名利所誘者,然後身安而性全也。

  人生於世或有不遂志,而宣言云不遇時者,是無異負丹頸之罪,俟時行戮,豈不殆哉?

  不能危行言遜,干犯時君,無異負斬首之罪,待時行戮也。丹,血色。

  其博才通識未見稱用者,正可云時非不清,命未與耳,豈不韙歟?

  韙,猶是也。

  長於諫者,務依存前人之性而翦制其情之所由起,是彼此開進,親敬殷篤。不長於諫者,務攻前人之性而暗於情之所來,是以彼此嫌貳猜釁日積。兒童之所簡者,迺耆耋之所非;耳目之所娛者,乃心慮之所疾。健責天下之愚者,己之未賢也;健責天下之迷者,己之未明也。

  賢明者當恕,愚迷而勿責。

  以未賢責眾愚,未賢者以之亡;以未明責眾迷,未明者以之傷。

  愚迷之人無所損,健責者徒自傷耳。

  農道篇第八

  夫穀者,人之天。理國之道,務農為本。

  人捨本而事未,則不一令,

  本謂農也,未謂趍浮利也。人趍末利,則奸詐多端,故一令不能制也。

  不一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

  趍利多端,人心不一。故不可以固守,不可以攻戰也。

  人捨本而事未,則兀音其產約,

  人貪浮利則產業薄也。

  兀產約則輕流徙,輕流徙則國家時有灾患。皆生遠志,無復居心。人捨本而事未則好知,好知則多詐,多詐則巧法令,巧法令則以是為非,以非為是。古先聖王之所以理人者,先務人。人非徒為墜利也,貴行其志也。

  志在安人。

  人則朴,朴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安則主位尊。人則童,

  如童兒無異志也。

  童則少私義,少私義則公法立。力博深則兀產複,

  複,猶厚也。

  兀產複則重流散,

  不流散也。

  重流散則死其處無二慮,是天下一心矣。天下一心,軒皇几蓮之理不足#8過也。

  軒皇、几連,古之有道之君也。

  古先聖皇之所以茂耕織者,以為本教也。是故天子躬率諸侯耕籍田,火夫、

  士第有功級勸人尊墜產也,

  第,次第也。《月令》云:正月中氣,天子乃擇元辰,親載耒耜,置之車右,率公卿、諸侯、大夫,躬耕籍田。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是以功級勸人也。

  后妃率嬪御蠶於郊,桑公田,勸人力,歸教也。

  《月令》云:三月中氣,命有司無伐桑柘。乃修器。后妃齋戒享先,蠶而躬桑,以勸蠶事。

  《祭義》云:古者天子諸侯必有公桑蠶室,近川而為之,君卜三官之夫人、世婦之吉者,使入蠶室,世婦親蠶,奉以示于君,遂獻于夫人。夫人繰,三盆手,遂布于三宮夫人,世婦之吉者,使繰之。此勸婦教也。

  男子不織而衣,歸人不耕而食,男女貿功,資相業,此聖王之制也。

  貿,猶易也。

  故敬時愛日,坍實課功,

  埒,量也。

  非老不休,非疾不息,一人勤之,十人食之。

  上農夫,食十人。

  當時之務,不興土功,不料師旅,男不出御,女不外嫁,

  一作大嫁。

  以妨也。

  興土功,治師旅,行婚嫁,皆謂妨農業也。御,迎也。謂男子不親御。

  黃帝曰:四時之不可正,正五穀而已耳。夫稼,為之者人也,

  稼,謂種也。

  生之者天也,養之者地也。是以稼之容足,耨之容耰,

  耨,鋤也。又,耰,謂鋤器也。

  耘之容手,

  耕,除草也。

  是謂耕道。

  種苗可使容足,褥之可使容糧,耘之可使容手。

  攻食,工攻器,賈攻貨。

  攻,治也。

  時不龔,敚之以土功,是謂大。

  君王不恭,則大凶之道也。

  凡稼早者先時,暮者不及時,寒暑不節,稼乃多灾。

  言太早太晚者,謂不得中和之氣也。

  冬至已後五旬有七日而昌生,

  旬,十日也。五十七日在立春節中,而草木昌發。

  於是乎始耕。之道,見生而蓺生,見死而穫死。

  因天時而興人事也。蓺,種也。穫,刈也心

  天發時,墜產財,不與人音期。

  產,生也。

  有年祀土,無年祀土,

  有年,豐年也。無年,荒年也。祀土,祭社稷也。春祭祈豐,祥也。秋祭報成,熟也。不以有年則祭,無年不祭,所以祈地,利重人命。

  無失人時,迨時而作,過時而止,老弱之力可使盡起。

  迨,及也。雖老弱可使盡,耕所以趍時也。

  不知時者,未至而逆之,

  謂興農太早也。

  既往而慕之,

  時既過,往而慕之,是大晚。

  當兀時而薄之,

  雖當其時而用功寡薄,所收亦不多。

  此從使之下也。

  此三者,雖從農務,不得其時,故云下也。

  夫褥必以旱,使墜肥而土緩。

  夫鋤必用旱時,旱時則草易死,而土脉肥緩也。

  稼欲產於塵土而殖於地堅者,

  殖,長也。下種欲其土細如塵,則地虛而根深;及苗長也,得雨則土堅,堅則莖固也。

  慎其種勿使數,亦無使疏。

  數,為煩也。

  於其施土,無使不足,亦無使有餘。

  施土,謂施種於土也。種不足則傷疏而費地,種有餘則傷密而損穀。不費不損,取其中也。

  甽欲深以端,畝欲沃以平。

  端,正直也。甽深直則水流疾,畝沃平則潤澤勻。

  下得陰,上得陽,然後成生。

  下陰謂水潤,上陽謂日氣。

  立苗有行,故速成,強弱不相害,故速大。

  苗成行則長疾,強不害弱則易大也。

  正兀行,通其中,疏泠風,

  使苗疏而通風。

  則有收而多功。率稼望之有餘,就之則疏,是墜之竊也。

  由地瘠薄也,苗不茂盛,若被竊之狀。

  不除則蕪,除之則虛,是傷之也。

  除,治也。草盛而後除之,苗則虛矣,是人事傷之也。

  苗兀弱也欲孤,

  欲一一孤生不併聚也。

  兀夫也欲相與居,

  與眾同居,共相蔭映。

  兀熟也欲相與扶。

  無倒折之害也。

  三以 族,稼乃多穀。

  三者,如人之宗族,共相扶持則多收。

  凡苗之患不俱生而俱死,

  生不齊則大苗凌小,小苗不茂。

  是以先生者美米,後生者為□。

  強者凌弱,故後生者不實。

  是故其也,其兄而去其弟。

  以人喻苗也,先生為兄,後生為弟也。

  樹肥無使扶疏,樹墝不欲專生而獨居。

  墝,瘠地。專生#9獨居,不耐風旱。

  肥而扶疏則多枇,墝而專居則多死。不知耨者,去其兄而養其弟,不收其粟而收其□。上下不安,則稼多死。得時之禾,長秱而大穗,圜粟而薄糠,飴而香,舂#10之易而食之強

  禾,謂粟也。秱,穗頸也。圜,圓也。飴,謂味甘如飴也。

  失時之禾,深芒而小莖,穗銳多□而青蘦。

  深芒,長芒也。銳細也。青蘦,其米青也。

  得時之黍,穗不芒以長,搏米而寡糠;

  搏,謂以手挼穀而出米。

  失時之黍,大本華莖,葉膏短穗。

  本,根也。華莖,莖傍有華也。膏,言肥大也。

  得時之稻,莖葆長秱,穗如馬尾;

  葆,大也。馬尾,言長也,

  失時之稻,纖莖而不滋厚糠而菑死。得時之麻,疏節而色陽,堅枲而小本;

  陽,光揚也。堅,牢也。言皮堅勁。

  失時之麻,蕃柯短莖,岸節而葉蟲。

  蕃柯,謂枝柯多也。岸節者,高節也。

  得時之菽,長莖而短足,其莢二七以為族,多枝數節,競葉繁實,稱之重,食之息;

  菽者,豆也。族,聚也。息,猶盈也。

  失時之菽,必長以蔓,浮葉虛本,疏節而小莢。得時之麥,長秱而頸族,二七以行,薄翼謂音屯色,食之使人肥且有力;

  薄翼,謂糠也。,黃色也。其麥穗一行有二七粒。

  失時之麥,胕腫多病,弱苗而翜穗。

  胕腫,謂莖根麤而且蟲。翜穗,多芒。

  是故得時之稼豐,失時之稼約。庶穀盡宜,從而食之,使人四衛變強,耳目聰明,氣不入,身無苛殃,

  四衛,四支也。

  善乎,孔子之言:冬飽則身溫,夏飽則身凉。夫溫凉時適,則人無疾疢;人無疾疢,是疫癘不行;疫癘不行,咸得遂其天年。故曰:穀者,人之天。是以興王務,王不務,是棄人也。王而棄人,將何國哉?

  兵道篇第九

  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秦景主將眎強兵於天下,

  秦恃崤亟險固、兵強士勇,故欲示強

  於兵,使天下无敢與之敵。眎,猶示

  也。

  使庶鮑戎必致亢倉子,

  庶長,秦爵號。鮑戎,人姓名也。

  待以壞邑十二,周實迫之。

  周,密也。欲問亢倉子計,故以十二邑待之;恐其不來,密使鮑戎迫之使必來。

  亢倉子至,自榮泉賓于上館。

  榮泉,秦地名也。

  景主三日弗得所問,

  謂欲問之而不得也。

  下席北首頓珪曰:天果無意恤孤耶?

  北首頓珪,盡禮也。

  亢倉子油然虧盼曰:朕以主異之,問而寧弊弊焉?以斫刺故,

  油然,微動貌。虧,側也。眄,顧盻也。朕,我也。我以景主有遠異之問,而何為弊弊焉?言景主以兵戈斫刺為故乎?言其所問下。

  抑者亦隨其欲而得正焉,無如可矣。

  言景主既以兵道問我,故我抑亦隨其所欲而正之,非至理之可也。

  景主一拜再舉,斂黼袵端珪,抑首而坐曰:實惟天所命。

  黼袵繡襟也。抑首,低首也。惟天所命,願垂告命。

  亢倉子仰榱而噓,俯正顏色曰:原兵之所起與始,有人俱。

  榱,椽也。仰榱,仰面屋榱也。噓,

  歎聲也。嗟其不問至道,故仰面而發噓歎。夫兵之所起與人俱生,本始有之,非獨今也。

  凡兵也者,出人之威也。人之有威,性受於天,

  人有喜怒之性,本受於天。怒則威生,威生則兵起之由也。

  故兵之所自來上矣。嘗無少選不用,

  少選,猶少時也。喜怒之情用之無常,故無少時不用也。

  貴賤、少、賢愚相與同。

  同察怒氣之動,則知兵起之原。

  察兵之兆,在心懷恚而未發,兵也;疾視作色,兵也;傲言推捘,兵也;侈鬥攻戰,兵也。此四者鴻細之争也。

  恚,怒也。作色,厲色。捘,亦推也,謂相推盪也。四者雖有大小之異,皆有怒心,故為兵也。

  未有蚩尤之時,人實揭材木以鬥矣。

  蚩尤,黃帝時掾諸侯,兄弟八十一人,銅頭鐵額,與帝戰於涿鹿之野,造兵器,後為黃帝所滅也。

  黃帝用水火矣,或引水注邑,或縱火燒城。

  共工稱亂矣,

  共工與顓頊争天下。

  五帝相與争矣,一興一廢,勝者用事。

  用兵之道,有廢有興,皆以順天而勝者,得用耳。

  夫有以咽藥而死者,欲禁天下之醫,非也;有以乘舟而死者,欲禁天下之船,非也;有以用兵喪其國者,欲禁天下之兵,非也。夫兵之不可廢,譬水火焉,善用之則為福,不善用之則為禍。是故怒笞不可偃於家,刑罰不可偃於國,征罰不可偃於天下。

  笞,鞭杖。偃,息也。

  古之聖王有義兵而無偃兵,

  義兵者,順天應人,所以誅暴亂也。

  兵誠義以誅暴君而振苦人,人之悅也,若孝子之見慈親,餓隸之遇美食,號呼而走之,若強弩之射深谷也。

  振,救也。隸,僕隸也。強弩之射深谷,言救之疾也。

  勝負之决勿徵於他,必反人情。

  兵之勝負勿徵驗於他,反求人情,則得之。

  人之情欲生而惡死.’欲榮而惡辱,死生榮辱之道一,則三軍之士可使一心矣。

  人君與三軍之士同其死生榮辱,則三軍雖眾,可使一心矣。

  凡君欲其眾也,心欲其一也,三軍一心,則令可使無敵矣。古之至兵,蓋重令也,

  古之至極善用兵者,蓋重慎其令也。

  故其令強者其敵弱,其令信者其敵詘。先勝之於此,則勝之於彼。

  夫料敵制勝,必先自料。若與眾同死生,而三軍一心,則勝於彼矣。

  誠若此,則敵胡足勝也?凡敵人之來也,以求利也,今來而得死,且以走為利,敵皆以走為利,則刃無所與接矣,此之謂至兵。傲虐奸詐之與義理反也,

  言奸兵與義兵,逆順之理相反。

  其勢不俱勝,不兩立,

  義兵勝,奸兵敗。

  故義兵之入於敵之境,則人知所庇矣。兵至於國邑之郊,不踐果稼,不穴丘

  墓,不殘積聚,不焚室屋,得人虜厚而歸之。信與人期,以敚敵資,以章好惡,以示逆順。

  先示之以義也。

  若此而猶有愎狠凌傲遂宕不聽者,雖行武焉可也。

  愎狠,猶惡戾也。宕,流宕也。先行義以示之,猶有惡戾不聽服者,用武誅之可也。

  先發聲出號令曰:兵之來也,以除人之讎,以順天之道。故剋其國,不屠其人,獨誅所誅而已矣。

  獨誅者,暴君也。

  於是舉選秀士賢良而尊封之,求見孤疾長老而拯救之,

  孤疾之人拯給之,長老者政敬之也。

  發府庫之財,散倉糜之穀#11,不私其物,曲加其禮。

  不私其利,與眾共之,曲加其禮,聘以求賢也。

  今有人於此,能生死一人,則天下之人争事之矣。

  生,猶活也。言有人以義能活一人之死,則天下咸能事之矣。

  義兵之生一人亦多矣,人孰不悅?故義兵至,則鄰國之人歸之若流水,誅國之人望之如父母。行地滋遠,得人滋眾。辭未終,景主興,稽首曰;孤獲聞先生教言,不覺氣盈宇宙,志知所如。也。而心滋益龔,

  既聞義兵之道,鄙其奸傲之心,故氣志盈滿,充塞宇宙,志知所如也。

  於是步前稱音觴為亢倉子壽,

  舉步前進稱默壽,所以嚴師重道也。

  拜居首列師位,嚴于齋室。又月涉旬,辰加天關,白晝行道。

  天關,即天綱,謂辰時也。行道,行弟子禮也。

  洞靈真經卷下竟

  #1 明:原作『功』,據宋刊本改。

  #2 門:原作『問』,據宋刊本改。

  #3 奄:原作『問』據宋刊本改。

  #4 膳:宋刊本作『饑』。

  #5 饌: 原作『膳』,據宋刊本改。

  #6 交相:原作『柌』,據宋刊本改。

  #7 臣:原作『口』,據宋刊本改。

  #8 足:原作『是』,據宋刊本改。

  #9 生:原作『主』,據宋刊本改。

  #10 舂:原作『春』,據宋刊本改。

  #11 毅:宋刊本作『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