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元道真經注解

  合明子隱芝內秀注

  經名:太上老君元道真經注解。原題合明子隱芝內秀注。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參校版本:《太清元道真經》,收入《正統道藏》正一部(簡稱白文經本)。

  太上老君元道真經注解

  合明子隱芝內秀注

  釋題曰:元者,本也,始也。道者,太上真一之道也。經者,徑也,本始之真元。此經最妙,故日真經。

  元道上篇

  元道者,老君元上之道也。元上者,為窮高不測,為最上之宗,故日元上。

  老君曰:其道有三,上中下也。

  此分三丹田,上中下也。故上有泥丸,中有赤城,下有熙海,故日三也。

  黃庭道有上中下也。

  仙經曰:一偶一奇之為乎,味不再嘗,偶不再舉。

  諸道各有三,皆其次也。

  言諸道者,不一之道。故法有多門,為煉丹而成,各相而舉,或控鯉而昇天,或乘龍而上漢,或祭醮而朝元,或咽氣而長生,或即溯流而延命矣。仙經曰:道有萬法,俱得長生,水有千源,盡朝束海,俱長生也。

  老君中道與黃庭上道比之,道有此三經,其最上者,元道也。此道至高,虛元玄妙,澹泊元為,動合自然,故學者難窺焉。

  最上者,為眾經之首,妙者為諸法之門。

  非上士高機倏然自悟者,不可學也。

  故學者宿著道綠,志同鐵石者,陰功助佑,仙氣合成,道成歸天。

  非懼於死常舉於生者,亦不可學也。

  棄非道之財如冤家,離妖冶之色若仇偉者,方可與道相合。

  說諸中道多慕尚而行之,與此道難合,故久不降焉。

  此者若奔真求假,雖得理而難成,是不合也。

  若高機上士,特然行之,則自得元量也,

  此者為世人劣量淺學,選擇堅固好生惡死之人,故日高機上士也。

  通易元量。

  更元多難矣,出諸廣也。

  又諸道皆有師奉,皆云犯罰不一,唯此道元諸犯罰,故元師奉。

  《內教經》云:為元為,念不念,動不動。此三者真偽相參,使曲直相教,以名有犯罰也。

  若諸小道,須擇山林處,乃可行之,

  古高士混於塵寰,不可方可;中士隱於山林,方可不可。故元道與諸道,事有差別,法有捷門,亦元觸犯而返損,禁誡異端,虛成疾息者。此元道理合重玄,故元諸損也。

  不然者有損也。

  仙經曰:小道易惑,中人易敗。老子曰:不見可慾,使心不亂也。

  惟有此道,可以塵世而成之。

  仙經曰:上道元為,損而非損,至理自然,病而不病。老子曰:和其光同其塵,湛兮或存。故元損也。

  鼻引口吐,可以去呼寒熱,

  老子曰:玄牝之門,此為生死之根,綿綿兮若存。能用此理即可天長地久,寒暑難侵。故呵屬其心,心元積毒,故元寒暑。

  及可排積元炁。

  排積者,從贏入妙,微而成之,道自降矣。若人急用求當,返剋而元功,故日排積也。元炁者,自然之炁,來自冥冥,降自虛元,悟者有元有用,而元元不元,故日元炁也。

  閉炁可以救飢劣,通百關,治萬病,非養炁復元也,咽炁可以救虛弱,非自然充滿也。

  故上士修真,妙中體妙,出入元為,專守一道,玄中悟玄,不失元道也。故仙經曰:鼓腮強咽,當為求死之由;閉極口奔,此是傷神之本。學道之人,切忌此也。

  行炁可以潤肌膚,非常道也。

  人能得志者,元炁充而有微,肌膚潤而光澤。雲行雨施,萬物滋也;炁充百豚,萬神靈也。仙經曰:元一毛不通於炁,元一節不住於神。

  此道歸根復本,合於自然,故日元道。

  老子曰: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日靜,靜日復命。大几運用,須明三一,其無自充,若忘而有為,終當自悟,不能返朴歸根,此是失元道之理也。

  若修成者,堅筋補髓,固護五藏,清利泥丸,安靜丹臺。

  人若達道,筋骨自變,返少還童。《中黃經》曰:肌膚霜白筋骨青,地府除籍天錄名,坐察陰司役鬼神。得元無精爽,恬淡自然,天地護衛,毒物不行,諸疾不生。《黃庭經》云:骨青筋赤體如霜,七竅去不祥,永得安也。

  六不妄入,三不妄出者,此道也。

  大几修道,切忌六欲,內關於心,濁亂於神,濁於心,滯於炁,六欲動,起六情,六情動,動而六根濁,六根濁而六情染,六情染而與真道遠矣。三不出者,三丹田中三元正無不可妄而施泄,為三丹田中有三元,三元凝而成三一,三一化而生三魂,三魂變而都萬神。萬神者,元道陽神也。故元神而成炁,炁結而成精,精化而為萬神,故日神。神者,炁也。無者精,精者道也,道者物也。老子曰:恍恍惚惚,其中有物。物不可忘物。仙經曰:施炁於人,能生其人;留炁於身,能生其身,故不妄出也。《黃庭經》曰:若當次海百瀆傾,葉去樹枯失青青,故不得出也。穢濁盡出,真炁倘佯身騰太空,上為真人。自古登真者,皆因此道也。

  穢濁出者,謂久久而行,方得大道,

  五穀滓穢,自然頓絕也。仙經曰:子欲不死,腹中元滓,故日盡出也。

  元道中篇

  人者,萬物之中至靈,與天地俱生於虛元之始,元炁結而成形。形既將立,則十天神降在人身中,化為神矣。

  老子曰:積精聚熙,父母和合,陰陽交媾始一月為胚;二月為胞;三月為胎,形兆分也,三魂降焉;四月四神衛,四神者,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也;五月五藏安鎮也;六月六律洛六根也;七月生七魄也;八月八景見,和真八神也,八景者,五藏、三丹田是也;,九月安九官,生九真,九官者,在泥丸周匝上下是也;十月成形,十天神條,元道炁全,方得受生。故日與虛元天地同生。老子曰:天地媾精,已生其人。

  故能成其人矣。

  為得元道而成形也。

  既與天地同生於虛元之始,合與天地齊壽。今且天地久長即為人不能長久者,何也?曰:天地能長久者,蓋為溫靜柔和,不移本性,常守虛寂,湛然不勞,而得自然之道,元真不散,故能久長也。

  人不能長存者,緣生妄想,移於本性,不執自然,不守其根,自取其勞,常求自益,思慮不息,關機萬端,故元炁隨欲而消散,故不得長生也。人不能與天地長久者,天元為而人有為,地元欲而人有欲,天常明而人自昧,地基敦而人自浮,天炁輪而人熙滯,地伏泉而人有炁,此者與天地相返,自不守元道而體虛元,故不能同也。命延億載者,為留熙身中,存其命也。

  六根本來虛靜,為人自生妄想,六賊所牽,終不得歸根。因此六賊:心妄生,目妄視,耳妄聽,鼻妄香,口妄言,舌妄味。終不能歸根,故不可永存也。歸根者,為復元炁之根本也。

  凡為賊亂中和,失其本性,心有妄而神自亂,目有妄而外視,耳有妄而外聽,鼻有妄而失靈關,言有妄而失真行,舌有妄而玉液不結,皆因妄牽,去道遠矣。

  復元炁之道,別元他法,但降心湛寂而已矣。人常能虛心湛寂,則自然元炁復也。復元炁之法,當以喊息為候。心神湛寂,其息自喊。喊半息,增半壽也。

  半息者,為人一晝一夜有一萬五千息。若能歸根定住不至出入者,延命本壽外一半。

  從臧息至元息,則復元歸本矣,故可住世永劫而不壞也。

  閉息之道至妙,寄意念神,冥然體道,道復歸身,神復歸根,玄關微出,久而成真也。經曰:凡人隊有息為常,聖人以元息為常。陰符經曰:死者,生之根,為元息之道也。

  動而有息,靜而元息。故元息者,自然之道也。修元道之士,常宜以元息為是,有息為非,元息為常,有息為妄,先以喊息為事則易而功多,若不以為事則難而功少,但湛然養炁,則三靈歡然,神魂暢焉,則元炁不習而至矣。

  老子曰:人能常清靜,萬神悉皆歸。《黃庭經》曰:心意如致欣昌,此之謂也。

  黃庭之道,有三十六慎,每一慎為應,至三十六應乃為半功。諸道應慎皆多,惟元道總一慎三應則成功也。

  故修道之士,積功而煉精熙為定。

  一慎者,慎其休止也。

  故修道內守堅固,事元暫忘,故不可休止也。若慎而止,萬元一失。

  三應者,三轉意也。一轉意一百日。

  為次第而功積,相家有其月數。

  第一應一百日,有事可止,元事可臧,至此則塵慮自臧。

  煩事俱不能興動也。

  虛澹日增,此為第一應也,小功成矣。第二應二百日,忽忽自止為第二轉意,至則不食五穀,不嗜五味,元大飢渴,是中功成矣。

  人至二百日後,小功成而中功滿,永元飢渴。

  第三轉意者,三百日元炁兀然自住,元道歸根,飢渴不至,寒暑不侵,死籍永除,天地齊壽,通世為一周,此是大功成矣。

  得道之後,地府除籍,上天錄名,束斗注算,西斗注祿,北斗落死,南斗上生,字標仙錄,永為真人矣。故日死籍永除矣。位入真仙,出入華胥之國,棄賤人問,因此而昇天。

  有事止元事臧者,功萌也。此法但有事元事皆可臧矣,則元炁漸復也。忽忽自止者,元炁將定也。兀然自止者,元炁已定也。定者,萬物皆壞,惟此定身永不動矣。大君曰:從臧息至元息,從元息至定。定者,不取不捨,是元為之定,非執定之定也。得此定者,陰陽自調,四時自離,元炁自滿,眾神自柄,惠通玄奧。

  老子曰:其智自悟,從元入有也。

  故陰陽調則百病不生,四時離則寒暑不侵,元炁滿則永元飢渴,眾神柄則兵虎不害,惠通玄奧則萬事不生,皆自然之道成矣。

  惠謂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大君曰:人之思慮不一者,元炁皆銷散,陰魄盛矣。惟此道功成,妄自滅也。

  修道之人,至三百日後猶有陰魔相惱,尸鬼動搖,忽自猖狂,轉生情切,往往自退,切宜守也。

  縱有所發元不善也,所用元不中也,故有善發、有惠發、通發,皆自然而然也,永元喜怒哀懼驚惡之發矣。

  人志道,喜怒俱息,禍害不生,永得功行相承,妙自致矣。

  大君曰:長生元他。神全、炁全、形全而已。神全虛元,炁全湛寂,形全清靜。元炁充積,

  充者滿積者,結眾化成神明也。

  形永存矣。神炁皆全,故能舉形而昇仙矣。

  住氣兼行氣法

  訣曰:調炁臧息,其功稍遲,若住炁兼行炁,其功倍也。住炁者,候神安和,久而寧帖,因而住之,至於極者為行通。每候鸚嗚前至寅時,可行五七通,漸漸加至十通,或作意漸增之,意炁俱定即定,恬自極。初可以鼻進,數息便住,至極有益元損,甚微妙也。

  每住息之時,須候常喘息,出了便住,此名外炁不件。亦須先冷一室,擇其良友專數其息,此要漸,漸增多也。

  如此行喊息之道,功倍速成。

  陰符經曰:絕利一源,用師十倍。

  其慎者,吐引大奔。初修之士故未免也,不得不慎,其奔吐宜慎之為妙。

  不慎者,忽有內傷,心見反損也。經仙#1曰:出微微入綿綿,明至理自通玄。

  大君曰:住炁可以通百關,除堅滯,治萬病,導元炁。

  修行人住熙,若園人灌畦,一滿而水通,百豚眾物皆滋也,一炁而靈變萬神,三丹俱王,故言要在導乎元炁。

  若百關通#2則減息,元炁隨意自開,津路流注,元炁與津液所及之處,先化為髓,永不壞也。

  《中黃經》曰:蒸荒曝骨達諸關,握固漸通,開百竄。百竅關連總有神,由子軀除歸我身。怡然得達自明真,自明之道永長存。故不壞矣。熙初時則覺遍身微熱,此是元炁充滿四肢,盈溢百竅,故日在此.應也。即須握固,運入三丹田。三丹田出,故流遍於身,通於百神,可使毛髮躑躅,容貌光芒,顏如處女。仙經曰:元一毛不通於熙,元一節不住於神。此是練骨法,久久集之,則金髓玉骨長生仙矣。

  大君曰:減息住炁,以元息為常,定炁為功。若猶喊息則功遲,若專住炁則難得至於元息。若通百關,兼行炁喊息,則元炁自然充盈,其功速倍而成矣。元炁全身以不舉不動為頭,以不出不入為足是也。泯其萬境,息此六情,普洗煩心,松滌諸想。

  元道下篇

  下篇元他法,皆言報功。經曰:但是首篇,不見其文,道成將舉乃可見也。言其報功者,報修元道之功也。經曰:報功之事,皆是仙家靈變,神用之儀飾,駕馭之靈物,宮闕之異觀,飲僎之珍羞,引從之童僕,賞玩一之玄樂,以報修行之功矣,萬代記錄,如茅君九錫為上道又百倍。學元道者,元辭勤矣。下篇首目約數十篇,所記者五篇,今以錄之。

  《中黃經》曰:人得道之後,昇身於寥天之上,馭以九霄之儀仗也。天尊所賜者,十方彩女各執旌麾,百龍引駕,玉童相隨,前有龍幡,後有虎旗,羽服飄飄,八風齊吹,八鸞而後嗚,成歌,九鳳而前唱成曲,項戴七曜玲瓏之冠,足著五色捲雲之履,裙拖蟬帶之裙,被搭離羅之被,佩於金虎之印,上朝太清仙帝者。帝者,金闕玄元老君。功報一,志報二,不退報三,不怠報四,不須拾報五。元道報別錄。大君者,是南斗之中長生大君也。此五者不拾,則元道功元斗不成矣。所慎休止,若不休止,萬不錯矣。塵世之事#3或難行之,時有休止,休止之中,不可不慎,今錄戒慎於後,為慎休之者言矣。一大息,喊二日功。一小乏,喊二日功。一大乏,喊三十日功。一小醉兼吐者,喊六十日功。一大醉兼吐者,喊#4一年功。一犯慾,喊三十日功。一大嘖,喊二十日功。一哀一懼,各喊七日功。一飽一飢,各喊五日功。一驚,喊十日功。一勞一倦,各減二十日功。一煩一燥,各喊五日功。一忿,喊十日功。

  凡飲食觸犯,寒暑過差,風濕所及,起居失節,言語散雜,

  老子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仙經曰:閉言之人,與道合真。又防泄天機。《易》曰:慎言語,節飲食,內守沖和。恐失其道也。經云:與人爭曲直,陰功喊算壽。思慮煩多,此皆臧損元黑。隨所犯輕重,度所臧多少,隨日而補之不可懈息。所言臧者,損也。所臧幾日,並是臧其實功。修元道之士,深宜慎之。元熙難積而易散,關節易閉而難通。住黑固不可絕,其所臧尤宜精至。凡修,取五更初,起坐梳頭,熟通一百餘過,披頭,隨意導引,摩掣四肢,呵吐濁黑,微微然待元黑調帖,元思慮,心湛寂至微,自然喘息微而其息自臧,減至半息增半壽,臧至元息元道之功成矣。古之真人,勤而行之,頃刻元捨者,一年功成矣。若是日行二時之功者,五年成矣。修成此道者,乃為太極元上真君。此經從古至今,太上傳十九人,皆各登仙昇居太極,其經不留於世。自大唐元和戊戌歲南統大君因傳孟謫仙,孟謫仙轉傳於世,至虛至妙,遇而秘之,非人莫傳,傳之則殃及玄遠。

  讚日

  有元道兮,虛元之祖,冥津之根,萬經之首。三一之門,說大魁廓,旨細微塵,杳兮得信,寂兮通神,產其有象,斗宿星辰,論其黑也,永骨靈根。唯我元道,不澄自繳,濁之不渾,元元之教。至定歸根,元剛發泄,夫物芸芸,三十五分,得一長存,惟我元道,獨處為尊。元象之象,元始之魂,輸轉日月,包裹乾坤。圓兮張兮,敦兮復淳,性善利物,養乎群民,過貪者損,不足者均。自然非有,本合乎人。

  太上老君元道真經註解竟

  #1經仙:此二字疑倒。

  #2百關通:原作『百關不通』,據《元道真經》本文改。

  #3事:按《元道真經》本文當作『士』。

  #4臧:原奪,據文義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