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真义》(清)黄元吉 著
例言(摘要)
元吉黄裳自序
第一章 众妙之门
第二章 功成弗居
第三章 不见可欲
第四章 和光同尘
第五章 不知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
第七章 天长地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功成身退
第十章 专气致柔
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第十二章 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第十四章 无象之象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第十六章 虚极静笃
第十七章 功成身遂
第十八章 大道废
第十九章 少私寡欲
第二十章 独异于人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第二十二章 全而归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第二十七章 常善救人
第二十八章 常德不离
第二十九章 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故善者果
第三十一章 恬淡为上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第三十四章 终不为大
第三十五章 往而无害
第三十六章 国之利器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以贱为本
第四十章 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
第四十二章 损之而益
第四十三章 无为之益
第四十四章 多藏厚亡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第四十七章 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
第四十九章 圣无常心
第五十章 生生之厚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 行于大道
第五十四章 修之于身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为天下贵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倚
第五十九章 长生久视
第六十章 两不相伤
第六十一章 大者宜下
第六十二章 为天下贵
第六十三章 终不为大
第六十四章 无为无执
第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
第六十六章 为百谷王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第六十九章 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第七十三章 不召自来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贤于贵生
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为而不恃
第七十八章 受国之垢
第七十九章 常与人善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为而不争
结语
例言(摘要)
按:
《道德经注释》曾于1970年在台湾易名为《道德经精义》出版。该书序言称:“黄注”尤为精辟,确乎言玄机,字字精义,故名曰“注释”,毋宁名曰“精义”之为得也,因易名重刊,以期普渡云云。下文摘自肖天石为《道德经精义》大字本写的“例言”。
(一)历代注释《道德经》者数百家,收入《道藏》解本亦五十余种。解注最早者为韩非与河上公。韩非仅“解老、喻老”两篇,全注自河上公始,数千年来,盛行于世者,首推王弼本。唐宋间羽流盛行,逐渐递增,可传佳本,当在二三十种之间,惟得全无一失者不多。
(二)《道藏》中所收解本,各有所长:唐玄宗本以穷理尽性、坐忘遗照、损事无为、理身理事为主;宋徽宗本共三种,多引《左》、《易》词理参证;明太祖本解注则纯以修齐治平为法;苏子由注本彻了根宗,而多见性之言,融合三家于一旨。有清一代,道家人才辈出,解《道德经》者,以龙渊子、宋常惺与黄元吉祖师为最上乘,而黄本尤能宗各家之所长,补百家之不足。宋本已刊于《道藏》第三集中,兹影刊黄本入《道藏》。
(三)黄注本特点是:每章首揭常道,次述丹道;首言世法,次言丹法。道学精微,文理密察。本末兼赅,体用咸宜。尤以其融儒入道,而能凿空无痕;因道弘儒,而能浑全一体。明道修德,可端天下之风尚;养心养气,足正成世之人心。本人道以明仙道,字字金科玉律;体圣学以阐玄学,言言口诀心传。深入浅出,亲切平实。以之为用,可以明心见性,可以入圣登真,可以明哲处世,可以治国平天下。可藏可守,仕隐咸宜。衡情而论,确为《道德经》解本中不朽名著。无论道家儒家,皆可奉为无上圣经,视作修圣修仙之不二法门也。
(四)丹道经籍,愈古愈玄。上古丹经,十隐八九;中古丹经,十隐其半;迄乎近代,十隐二三。黄元吉先生本书,成于清道咸之交,故能畅述玄机,大露宗风,举往圣之所不泄者泄之,尽往圣之所不传者传之。就丹法言丹法,即此一经,已括尽千经万典之要蕴而巨细无遗矣!先生讲学乐育堂时,入门弟子数千人,其《乐育堂语录》、《道门语要》早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