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2-儒藏 -09-孝经

4-孝经纪事-清-陈澧-第4页

余应之曰:『否。《孝经》言天下修身、慎行、德教,加于百姓、卿大夫,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云云。』【下阙。】(一百二十四)
  【校记】
(一)□处原空一格。下同。
(二)『不』字原无,据寿昌校补。
(三)四库本作『南』 。
(四)此条见《史记》卷六十七,列传第七。四库本『作《孝经》』后尚有『死于鲁』三字。
(五)此条见《汉书》卷三十,志第十。
(六)夹注『孝经』二字应补于『艺文志』下。
(七)此条见《汉书》卷七十一,传第四十一。
(八)方括号内文字原脱,据四库本补。下同。
(九)此条见《后汉书》卷九十二,列传第五十二。原作:『故汉制使天下诵《孝经》,选吏察孝廉。』
(十)此条见《后汉书》卷一百九,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上。
(十一)『通』原作『道』。据四库本、中华本改
(十二)此条见《后汉书》卷八十八,列传第四十八。
(十三)『宗』中华本、四库本均作『宋』。
(十四)『到』 中华本、四库本均作『致』。
(十五)『或』前今本有『庶』字。『人』,四库本作『民』。
(十六)此条见《晋书》卷七十,列传第四十一。
(十七)此条见《晋书》卷八十三,列传第五十三。『允』,四库本作『胤』。下同。
(十八)『讷』,四库本作『纳』。
(十九)『忱』,四库本作『耽』。
(二十)『擿』,四库本作『摘』。
(二十一)此条见《晋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二十。
(二十二)此处四库本作『着论为葬送之制,名曰「笃终」,曰:』。
(二十三)『赍』或作『賷』。
(二十四)此条见《宋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二十四。
(二十五)『中庶子』三字原无,据四库本补。
(二十六)此条见《南齐书》卷二十五,列传第六。
(二十七)『字』,四库本作『学』。
(二十八)此条见《南齐书》卷二十三,列传第四。
(二十九)『后』字据四库本补。
(三十)『还』,四库本作『起』。
(三十一)此条不见《南齐书》,而见《南史》卷五十,列传四十,文字略同。殆误作《南齐书》。
(三十二)此条见《梁书》卷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二。『侃』,四库本作『偘』。
(三十三)此条不见《梁书》,而见《南史》卷五十六,列传四十六庾域条。殆误作《梁书》。『兴』殆『舆』之误。
(三十四)此条见《梁书》卷三十三,列传二十七。
(三十五)此条见《陈书》卷二十六,列传二十。亦见《南史》卷六十二。
(三十六)据四库本、中华本,『陵子』当作『陵弟』。
(三十七)此条见《陈书》卷二十六,列传二十徐陵子俭、份、仪条。亦见《太平御览》卷六百十,学部四,三国典略。
(三十八)此条不见《南史》。
(三十九)此条见《南史》卷七十二,列传第六十二,亦见《陈书》卷三十四。
(四十)『为』,《册府元龟》引作『愧』。
(四十一)『谨』原稿作『谦』,据四库本改。
(四十二)『每』字原稿无,据四库本补。
(四十三)此条见《南史》卷七十二,亦见《陈书》卷三十四。当前移。
(四十四)此条见《南史》卷七十五,列传第六十五。
(四十五)『又』,据四库本补。
(四十六)『差』当作『瘥』。下同。
(四十七)『者』字原无,据四库本、中华本补。
(四十八)此条见《南史》卷七十六,列传六十六。
(四十九)这段文字与四库本、中华本颇不同,兹录如次:『以杨王孙、皇甫谧深达生死,而终礼矫俗,乃自为终制,遗令:……』
(五十)『依』字据四库本补。
(五十一)此条见《魏书》卷九十,列传第七十八。
(五十二)『幍』,四库本作『 』。
(五十三)此条见《北齐书》卷二十五,列传第十七。
(五十四)『太原』二字原稿无,据今本补。
(五十五)『宄』,四库本、中华本作『乱』。
(五十六)『元』字原稿无,据今本补。
(五十七)此条见《北齐书》四十四卷,列传第三十六。亦见《北史》卷八十一。『书』字原稿无,据今本补。
(五十八)此条见《周书》卷十二,列传第四。《北周书》,今均作《周书》。下同,不另注。
(五十九)此条见《周书》卷四十,列传第三十二。
(六十)此条见《周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三十四。
(六十一)此条见《周书》卷二十六,列传第十九。原作“长孙绍远、弟澄”。《北史》卷二十二,列传第十长孙道生条略同。
(六十二)『而出』二字,《北史》作『出西』。
(六十三)此条见《北史》卷二十三,列传第十一,《隋书》卷六十四略同。『禅』四库本作『磾』。
(六十四)此条见《北史》卷二十四,列传第十二。《魏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封懿条封伟伯传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