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令保母砖
王大令洛神赋
永裈师归田赋
王僧虔刘伯宠帖
李北海娑罗树
李北海岳麓寺
李北海云麾将军
行书
锺太傅雪寒
锺太傅白骑遂
王右军旦极寒
王右军玉树
王右军快雪
张从申玄静碑 (又福兴寺碑)
唐明皇脊令颂
僧怀仁圣教序
行书以行为草,盖结体错综,似乎草书结体起止。行书此体最少,欧、颜草书多是此种。
王右军奄至
王右军慈阴
王右军穆松
王右军宰相安和
王大令阮新妇
颜光禄争坐位
虞永兴汝南公主墓铭草
颜光禄祭伯侄文起草
行兼草
王大令相过
王大令授衣帖
王大令鄱阳帖
王大令鹅群帖
王大令辞尚书令表
谢太傅八月五日
颜光禄鹿脯帖
草书
王右军十七帖
王右军破羌帖
阁帖诸草书 (内除伪帖)
永禅师归田赋
永禅师千字文
孙过庭书谱
李怀琳绝交书
唐人月仪
逸草。此类多是张史书。
王大令鄱阳
鹅群
知汝殊愁
玄度时来往
桓江州助汝
张华得书为慰
奉对
承足下
奉黄柑
小佳等大字草书
(以上前辈鉴出,非大令书,然可为今日吊字之法。)
藏真自叙千文
杂体。此等不可为法。
宋儋接拜
智果
○辨体篇第七
自鸟迹科斗之后,创制大小二篆。二篆之后,始有隶法。锺、王以来,又复变为今体,为之真。楷隶以降,乃有行狎之变,又为草书。世有后先,体多殊异,皆为论著,所以各体可知矣。
真书 楷书 正书 隶书
古无真书之称,后人谓之正书、楷书者,盖即隶书也。吾衍字原云:隶有秦汉之分。秦隶者,程邈减小篆为之者,势若汉款识篆字相近,非有挑法之隶也即是。秦权量上刻字,世多以为篆,误矣。汉隶者,蔡邕石经及汉诸碑是也。此体最后出,皆是挑法,与秦隶同名而实异。然则今之真书,即是此法,但自锺繇之后,二王变体,世人谓之真书,执笔之际,不知即是隶法别为构体。流传既久,失其本原,乃至日趋妩媚,恶俗之札,不可追改。今观欧、颜而上,往往皆从隶古,学者但不详察耳。字原谓隶有秦隶汉隶,灼是至论。今当以晋人真书谓之晋隶,则自然易晓矣。诀云:本于篆法,学如真书,但变隼尾激石二波也。
章草
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之,损隶规矩,纵任奔逸,因草创义谓之草。建初中,杜度善此,见称章帝,使草书上事,盖因章奏,谓之章草。即隶书之捷草,又章草之捷也。诀云:章草其隶字八分,谨严如真,用其一趯二波也。
行书 即稿书 行狎书
后汉颍川刘德昇,即真书之少变,务从简易,相间流行,谓之行书。昔锺元常善行狎书是也。尔后羲、献并造其极。献之尝白父曰: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今穷挥运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于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体。观其腾烟扬火,则回禄丧精;覆海倾河,则玄冥失御。天假其魄,非学之功。若逸气纵横,则羲谢于献;簪裾礼乐,则献不继羲。虽其家之法悉殊,而子敬以为遒拔。诀云:行笔而不停,着纸而不离,轻转而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
飞白
蔡邕待诏鸿都门,见役人方修饰,以垩帚成字,心有悦焉,归而为飞白之书。汉末魏初,并以题署宫阙。王隐、王愔并云飞白变楷,制以题署,势劲字轻微不满。王僧虔云:飞白,八分之轻者。梁武帝谓王献之书白而不飞,萧子云书飞而不白,宜斟酌令得中。后子云以篆文为之,雅合帝意。虽创法于八分,实穷微于小篆,故曰开张隶体、微露其白云。
草书
自杜度妙于章草,崔瑗、崔寔父子继能,罗晖、赵袭亦法此艺,与张芝相善,因而变之,以成今草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惟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世称一笔书者,自张伯英也。王右军云: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章草相杂,以发人意。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则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余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从空中遥掷笔作之。
姜尧章云:凡草书,先当取法张芝、皇象、索靖等。章草则结体平正,下笔有源。然后仿右军,申之以变化,鼓之以奇崛。若泛学诸家,则字有工拙,笔多失误。当连者反断,当断者反续,不识向背,不知起止,不悟转换,随意用笔,任笔赋形,失误颠错,反为新奇,自大令以来,已如此矣,况今世哉。自唐以前,多是独草,不过两字。后世相连属十数字不断,号曰游丝。此虽出于古人,不足为法。古人作草,如今